泉州古墓(3—5划)

  2划:义冢[晋江县义冢(晋江县义冢(凤山义冢。又提督侯张云翼捐建义冢一所。苏厝埔义冢。唐厝埔义冢。象坑山、先农坛后、岳口义冢。其它义冢。安平义冢。溜澳乡石埕墘义冢。龟湖乡义冢。)。永春县义冢七所。]、下龙尾古墓葬(泉港区山腰乡古县下龙尾村)
  4划:
  王潮墓[广武王陵。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凤旗山东麓。沿革(唐·乾宁建。明·叶春及重新整修并建立管理和官府祭祀制度。清·嘉庆重修。2003年修葺一新。)。现状。]、王审邽墓[武肃王陵。泉州市区东郊、草邦水库北面凤山(皇绩山)之麓。沿革。规制(形势。神道。墓茔。)。附:徐寅 《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王直道墓(安溪县芦田乡招坑村大职山刺菜垄)王用汲墓(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海印山南)王振熙墓(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
  太王陵
[太王、太妃陵,圣王公墓。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墓陵(沿革。规制。)祭墓。墓庵。]太尉墓(梧茂明墓。南安市官桥镇内厝梧茂自然村东约100米山坡上。)
  邓城墓[丰泽区东海街道洋茂社区桃花山(今泉州市森林公园内)。沿革。规制。]、邓启元墓(安溪县湖头镇高山村五阆山羾坪)
  丰州古墓群
[南安市丰州镇。概说。狮仔山古墓群(华侨中学古墓群。丰州镇狮仔山麓。)。庙下墓群(丰州镇旭山村庙下自然村及附近山坡)。皇冠山古墓群(丰州镇桃源工业区皇冠山)。]牛头寨东晋墓葬(永春县桃城镇桃溪社区牛头寨东麓)孔希岛墓(九日山西峰无等岩下)、尤宗墓(驸马墓。南安廿五都南厅驸马岭。墓主尤宗。规制。)
  5划:
  叶公荫昆仲墓(安溪县金谷乡洋内村东山)、古檗山庄黄秀烺建。规制。题咏石刻。)、东关山五代墓(永春县城以西5公里的东关山)、卢若腾墓(卢军门墓。金门县金城镇贤厝里村北大马路旁。)、石湖乙甲郭氏回族始祖墓(鸳鸯墓。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三宝湾侧。)、永宁粘氏始祖墓(石狮市永宁 镇信义开发区)

三划

义冢

  晋江县义冢

  凤山义冢

 

  明·王世懋《闽部疏》(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一月书):“去(泉州)城东北五里一荒山,累累诸坟,本漏泽也,而名曰官山,以泉人发科第者,其祖父多葬其上卜利后人,遂令逝者体势如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

  “义冢:在东关外二里东岳,即古之凤山冢地一所。

  万历三十五年(1507年),知县李待问捐建,豁产充为官地,听民埋葬。邑人琢像祀于凤山寺左,历久倾圮。郡绅郭赓武重建。

  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署县李元瑞加修,为文记之。

  李元瑞《记》:

  ‘先生李待问为前明进士,治晋邑捐俸画山立义冢,邑人数百年无髑髅之叹,拜先生之德也。当时琢石像祀之,迄今道范俨然。

  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瑞借篆兹土,登堂展谒,益深高山景行之思,乃命工重新之,敬志数言于额。

  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 嘉平月,尧都李元瑞并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升县干从濂徙佛于后层,移像居中,匾为名宦 李 公祠,知县王勋加葺之。”

  又提督侯张云翼捐建义冢一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

  “又冢地一所,康熙年间 (1662—1722年) 提督侯张云翼捐建。

  云翼自为《记》:

  ‘穷而无告,死当安土;旅魂飘泊,尤所心恻,因捐俸购民地五亩,以为义冢。

  凡属孤贫无依,及流离客榇,即听瘗埋。其余不许混葬,并不许视为闲地侵没界限。

  特垂示于石。

  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仲冬,一等侯管福建陆路提督事关中张云翼记。’”

  苏厝埔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

  “又凤山寺左冢地一所,雍正六年间(1728年)知县苏本洁捐建。后人因名苏厝埔。

  本洁自为《记》:

  ‘出东门不二里许,为邑人卜葬之所,丛冢累累,殆以万数;地不加辟,而葬者日益多。而土工之筑坟毁坟,而发掘之控日盈案牍也。

  余承乏兹土,道出东岳,见沟壑之间,白骨纵横,恻然伤之。议欲多置义冢,以推广圣天子掩骼深仁。设诸大夫,皆以为宜。顾日不暇给,未能即辩。

  (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将以代去,是不可以言之而不能行也。乃捐赀置地于东岳之麓。计产七亩,树石为界。度其中可容广柳之车六百有余;听贫民之不能买地者葬焉。恐其争也,为之勒诫于石。虽然,地有限而葬者无穷,是又不能无望后之君子矣。

此系官山,阴阳不忌。比连者安,不得自利。
开圹下棺,勿侵旧瘗。相让一尺,彼此依庇。
所葬何人?报名详记。山可典守,不得挖并。
漏泽有穷,逝波曷既?勒石冢旁,愿广斯义。

  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海虞苏本洁立。’”

  唐厝埔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

  “又岳口冢地一所,雍正七年(1729年)知县唐孝本捐建,后人名唐厝埔。 

  孝本自为《碑记》:

  ‘古者葬埋之设,所以丛骸体而安,为报亲恩而尽子职。独是贫穷之惨,徒尔兴嗟。

  本县甫莅斯邑,目睹斯地附近城郭,便于速埋,捐俸购之,使贫民毋致停葬。生者有赖,死者得安,亦佐阳理阴之微意耳。

  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知晋江县事唐孝本立。’”

  象坑山、先农坛后、岳口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

  “又附岳之象坑山冢地八所,先农坛后冢地一所,岳口冢地二所,共十一所。

  先因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泉郡大疫,越戊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复炽,延及己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穷民殡葬无资。知县王勋捐俸倡始,谕劝绅衿商士捐赀购地,大施棺木并给坟碑,听民埋葬。又将漏泽园遗址,起盖店屋七座,后楼五座,招赁收税,永充冢山祭葺之资,有董事数人轮流管掌。”

  其它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又东门外象坑乡岩沟园八坵,东山边园十七坵,两处相连,立大碑二,界石二十二。南门外狮山尾园一坵,立大碑一,界石四。北门外花园头乡山并园大小二十五坵,立大碑一,界石亦二十二。嘉庆十八年(1813年)郭正谊捐建于东门外弥勒亭李公祠边,总勒冢地丈尺禁约。”

  安平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

  “又安平义冢五所:

  一曰凤穴,在八都龙山寺后,本青琐博士墓。元时为官山,听民择葬,故号为博士顶,又名石城墓。

  一曰鲤鱼穴,在凤穴南里许,亦为官山。

  一曰寨埔东城角,明·成化(1465年)间,里人郑璞姓买地舍为义山。

  一曰崎岑,在龙山寺西二里许,侯厝乡左畔,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置。

  一曰北门埔,在安平市北,明都督殉难葬此,后为官山。嘉靖间(1522—1566年)筑城,移东城角,都祀坛于此。康熙间(1662—1722年)黄仲珏复移坛于凤穴山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霖雨土崩露轊,绅士垒灰修固,建昭明坛以妥幽魂。”

  溜澳乡石埕墘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又十五都溜澳乡,土名石埕墘义冢一所。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里人州堂陈元灿建。”

  龟湖乡义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义冢》:“又二十四都龟湖乡,旧有冢地一所,后已稠密。乾隆间(1736—1795年)铺锦乡乡宾黄汝涛再购地一亩,附旧冢地旁充葬。”

  永春县义冢七所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13·防政【附】·永春州》记永春县有“义阡(义冢)七所”

  “义阡七所:

  一在二十五都官田市后。

  一在二十五都松栢园。

  一在二十五都五井山,明·知县周堪赓建。

  一在二十五都董埔尼姑庵。

  一在十四都虎踏石,知县马生鳞建。

  一在十五都丛桂庵,知县武怡建。

  一在十四都下尾园及下庵山园下庵,知县于翰翊建。”

下龙尾古墓葬

  下龙尾古墓葬,有两座,均在泉港区山腰乡古县下龙尾村中,相距50米。1987年普查时发现。面积均为60多平方米,系券顶砖室墓。

  一座为东晋墓,已破坏殆尽。采集到长方形砖6块,砖侧有“咸康七年341年八月和鱼、龙、凤、团花、网状等纹饰;又有青黄釉盘口壶(残)、黄褐釉钵和双耳罐(残)各1件。

  一座为南朝墓,部分破坏。采集到长方形砖4块,砖侧有“建元元年479年七月”、“七月廿八日□造”字样和粗绳、半圆同心辐射线等纹饰。

四 划

王潮墓

  王潮墓,亦称“广武王陵”,位于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西北800米处凤旗山东麓,东连盘龙山,西邻五虎山,前对鼓山,俗称“东龙、西虎、后旗、前鼓”,颇具胜概。该墓是大型的唐末五代古墓建筑,是福建省迄今发现保存较完整的唐代大型石室墓。

  潮墓(唐):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 1996年9月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惠安县·王潮墓》王潮墓,在县西南一都盘龙山麓。”

  明·王世懋《闽部疏》(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一月书):“闽王审知兄节度使墓,在兴、泉间。”

  沿革

  唐·乾宁建

  王潮(846—897年),字信臣,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偕弟王审邽王审知率军由江西南康入福建汀洲、漳州、据泉州,史称“三入闽”。归唐,授泉州观察使,后敕拜福建观察处置使等职,授武威军节度使。唐·乾宁四年(897年)卒,封秦国公,谥广武,王审邽为建此墓安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明·叶春及重新整修并建立管理和官府祭祀制度

  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叶春及来任惠安知县,见王潮墓不知何年被盗发,随葬品已无存,已久无人管理,一片荒废。叶春及即予组织重新整修,并呈文上司,建立管理和官府祭祀制度。

  ·叶春及《石洞集·8·公牍1··置节度守冢

  “置节度守冢

  县南十里盘龙山下,有唐武威军节度使王潮之墓。

  乡缙绅黄森为职言:‘墓被发,不知何年,儿时尝见牧竖往往入其凿中,中为便房者三,仰有铁环、珠襦、玉匣,剽窃久,徒见蝙蝠甚巨,敝椑(“椑”:果木名,其果实小,似柿,色青黑,可制漆,又称“漆柿”)赭然,牧竖上则梯足而腾云。’

  职往睇(查看)之,颓垄生荆棘,神道营农圃,享庙之石村,氓(“氓”:一般指外来的百姓)负而为厕,华表摧折,半出地上,此雍门所以凄怆于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官吏]也。

  按《五代史》、《通鉴》(《资治通鉴》诸书,王潮者,固始人也,与弟审邽审知皆以材气知名。王绪刺史光州,召军正,后为节度使秦宗权所攻,率众南奔,至漳则食尽矣,令军敢随老弱者斩;独兄弟奉母行,命斩母,三子跽(长跪)曰:‘既杀其母,安用其子,愿先母死。’诸将亦多为请,乃舍之。益猜忌,诸将多被戮者。至南安,前锋将竟执也。既执,众共推为主。是时泉州刺史廖彦若暴虐,泉人苦之,闻军整,秋毫无犯,父老相率具牛酒遮留乃围彦若,克之。光启二年(886年),福建观察使陈岩泉州刺史,招怀离叛,均赋缮兵,吏民大悦。死,定福州,唐即以代为观察。乾宁二年(895年),遂以武威军建节。云性孝友、家法严,审知既副,观察有过笞之,审知不敢色怨。卒,亦舍其子而立审知审知至梁为闽王,建国六十年,与五代相终始,本开创之功也。唐末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以光州亡命,奄有全闽,盖亦天所助焉。

  帝王陵寝厉禁樵牧,我朝所以仁前代者,至深厚矣。彼虽窃据,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固隆然一方之君也。道有枯骨,守土者尚蔂(“蔂”:一种像葛的蔓生植物;此用作动词,义“用藤制的土筐装之”)而揜之,何况节使之尊。

  遗墓不保,有司不闻,职甚悯焉。且世之为吏,无大表见,徒沾沾然,身去之日,章句竖儒犹思引于俎豆之列。实有德于泉,非苟而已,泉州虽祠于崇阳门楼,祀典未见;本县亦尝寺于盘龙山下,盖葬时所建,田卖寺废,墓遂被发,今独寺址尚存,村氓私垦为圃。职已令修其墓,欲于均徭,岁编守冢一家收地租钱,有司清明就墓而祭,以称我朝深厚之泽。”

  清·嘉庆重修

  清·嘉庆廿年(1815年)重修。

  清•嘉庆重修时《开闽始祖广武王墓志铭》中记曰:

  “公葬从君王礼仪,择在惠安县平康里盘龙山之滨,茔冢之内筑地宫石室四落,外则布置华表、人物,祭享克壮,封鬣观瞻,特崇威武。坟灵自唐、宋及元、明至清,历五朝而祀典昭垂,仍就墓特尊致祭。

  不幸前明·万历之世,冢内珠襦、玉匣、金银器具被盗剽窃。不知何年时。邑绅,呈请邑令春及详奉督抚列宪饬析修葺,奏奉准置守冢,每岁清明,有司躬行致祭无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

  孰意世远年湮,华表推折,半出地土,坟堆被水倾圮数丈。裔孙逢魁培元等思本溯源,触目伤心,谨择大清嘉庆乙亥岁 (嘉庆廿年,1815年)九月朔日未时兴工。随而劳心劳力,向族氏而劝勉,往乡邑以捐资,督理修葺,惟冀完成……”

  (《墓志铭》全文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附:清修<开闽始祖广武王墓志铭> )

  2003年修葺一新

  墓室于民国期间再次被盗,民国卅四年(1945年)重修。后被积土湮没,久而无闻。1969年又被发现。

  1993年整修墓体外观。

  2003年,整个陵区由新加坡太原氏宗亲出资修葺一新。 

  现状

  王潮墓园坐北朝南偏西,依山为陵,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室形制结构保存比较完整,为福建已知地下墓室规模最大的一座。

  墓道口立有石牌坊,额“宣陵”

  墓庭辟为两层,封土及坟前两侧建造排水沟。墓前立有石翁仲文吏、武将各1尊,石虎、石马、石羊各1对。

  墓南北纵向全长18.24米,东西横向最宽7.39 米,高约5米。封土现高1.5米。坟丘前竖花岗岩墓碑并置石供案。

  地下墓室石构券顶,多室,地宫平面呈“干”字形,分封门、甬道、前厅、前室、中室和后室,象征府第院落布局,在闽南一带极为罕见。

  封门为花岗岩双扇大石板,上刻花瓣形纹,高1.8米、宽1米、厚0.2米。甬道长1.95米。

  前厅长3.7米、宽2.15米、高4.6米,顶部正中作八角九级叠涩顶。

  前室为横向卷顶,长2.25米、宽7.39米。中室长6米、宽3.15米。左、右两壁距墓底高2.5米处有相对称的大铁钉1对,其用途不明,有人说是为悬吊棺木而设的。

  中室券顶。

  后室为横向券顶,长2.06米、宽7.08米。

  墓底铺大石板,每块长1.7米、宽0.6米、厚0.2米。墓室正中有一条砖沟,内填木炭,以防潮湿。

  此墓的石雕作品是泉州历史上最早的,其风格既继承北派的质朴粗犷,又兼有南派的细腻纤巧,是了解唐末五代惠安石构建筑技术和石雕工艺的重要实例。

王审邽

  王审邽墓,亦称武肃王陵”,位于泉州市区东郊、草邦水库北面凤山(皇绩山)之麓,属丰泽区华大街道新浦社区,距水库北岸约二、三百米,距新浦村约3公里。是泉州市保存比较完好的唐代马鞍形砖石结构的大型墓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晋江县·王审邽墓》:王审邽墓,在府城东北二十七都皇绩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节度使王审邽墓:在城东凤山。徐寅(《泉州府志 ·卷37·古迹》作“徐夤”)撰神道碑。”

  王审邽墓(丰泽区)”,1998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邽墓(唐):新铺村皇绩山”,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唐·河南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王潮弟,王审知兄。光启元年(885年),王审邽王审知扶母随王潮王绪领导的义军入闽,后任泉州剌史12年,政绩显著,累封工、兵、户3部尚书,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封开国候。天祐元年(904年)二月卒于任,谥“武肃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潮王审知》)

  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下葬,天祐二年( 905年)三月毕窀穸。 唐末·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王审邽以天祐甲子春二月初十日卒于位…… 葬于泉东廓皇绩山之东北,赐谥‘武肃王。”“以乙丑岁(天祐二年,905年)三月壬辰毕窀穸,其孤延彬侪请铭勒于碑。”(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1993—2004年,海内外氏族裔捐资,依谱谍图录按原样色修复,保持唐式古墓葬建筑风格;并重建4个坪台。

  规制

  形势

  王审邽陵所倚之皇绩山原称“凤山”, 南临草邦水库,海拔31.5米,是清源山支脉,背后主峰海拔216.3米。由下向上望去,王审邽陵墓后山头如同1顶官帽戴在墓上。

  唐·天佑四年(907年),徐夤撰立的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皇者天皇,绩者勋绩”句 ,“凤山”更称“皇绩山”,讹称“皇迹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

  草邦水库南有南宋·梁克家墓,山丘起伏似卧狮;坟前有有5座小山起伏并列如5只老虎雄踞,其中4只正面朝狮,1只掉头他处,俗谓“五虎朝金狮,一只呼不来”,又称“狮子锁水口,风水往里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泉州古墓·梁克家墓》 )

  《旧谱》载,凤山“发源于太圭山,分羽翼而翔其下为坟,右有甘露庄,左近棲神之祠,乃清菓院(已废),其势峰隆而左右起伏如翼。中自巅而下,奇石叠嶂,林木葱郁,传说‘丹凤朝阳穴’,王审邽之墓即在其麓。”

  在王审邽墓陵西,有新辟之“皇绩山华侨陵园”,坟墓栉比鳞排。

  神道

  王审邽墓陵入口处立4柱3开间石构碑坊,上有横书匾额武肃王陵”。神道一路上,分列着成双成对的文官武士、石羊、石狻猊。

  墓茔

  神道的最高处即王审邽墓。现墓地范围长100.85米、宽27.05米,占地面积2728平方米。

  墓茔坐北朝南偏东15度,明堂开阔。墓碑书“唐·武肃王·审邽墓”。墓 丘为砖石结构,呈马鞍形,环砌青砖,上部封土;墓环呈马蹄形,墓屏为青色粗砖砌筑,基石均为3级石须弥座。墓室保存完好。墓前左右两侧尚存花岗石条石铺砌埕地3级台座,长8.03米,宽2.93 米。

  墓碑前有4个坪台(墓埕),设58级台阶,为海内外氏后裔1993—2004年重建。第3坪台建四角方形石亭2座,亭内分别竖唐·天佑四年(907年)竖立的乾宁进士、修职郎、秘书省正字徐夤撰《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重修碑记各1方。第4坪台两侧置石雕文官、武士各2尊,石狻猊(狮子)、石羊、石虎各1对,石望柱1对,石碑坊1座。

  附:徐寅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唐·天祐元年( 904年)二月王审邽卒,天祐二年(905年)“乾宁进士修职郎、秘书省正字、莆阳徐寅为撰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天祐四年(907年)十一月刻立于墓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

  全文曰:

  “大唐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权知泉州、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户兵三部尚书,转左仆射、琅邪郡开国子,进封司徒、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谥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乾宁(894—898年)进士、修职郎、秘书省正字、莆阳徐寅撰文

  左赞善大夫、四川制置等使兼都辖、清漳陈权篆额

  朝请郎、潮州揭阳县令、三山郑贵书丹

  公讳审邽,姓氏,字次都。其先琅邪人也,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唐赠光禄卿、讳友名之曾孙,而秘书少监、讳之孙,赠太尉、光州刺史、讳之第二子。

  公兄,材气勇略,誉播乡邦,尤善招怀离散,众多归之。福建节度使陈岩既向其名,以所属泉州求牧,列状举请。乾宁元年(894年)六月,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牒权州事。既到任,颇著嘉声。后在军病笃,不能亲视政事,军士等惧无统驭,皆愿有所依归。泉牧遂以郡委公,而与季弟审知偕同赴福莅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公在任,奖善屏恶,革弊除奸,三军无哗,百姓有幸。乾宁丙辰(乾宁三年,896年)夏四月,敕拜左散骑常侍。四年(897年)四月,加工部尚书。光化元年戊午(898年)春二月,奉敕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光化庚申(光化三年,900年),加兵部尚书、琅邪郡开国男。天复元年(901年),加左仆射,进封开国子。是岁秋八月,诏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三年(903年)加司徒,进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公天性纯笃,器宇宽洪。居郡(泉州)十二载,勤劬为牧,俭约爱民,童蒙诱掖,学校兴举,制度维新,足食足兵。恪尚释老之教,崇奉上善之因。佛刹梵宫,桥梁道路,舍财修建,月丽飞鹰,霞攒彩槛,实冠诸邦。与弟审知联守两镇,韵契篪埙,政侔鲁卫,可谓高明辉映,超绝一时者矣。

  以天祐甲子(天祐元年,904年)春二月初十日卒于位。公生大中戊寅年(858年)六月二十二日申时,至是终,享年四十有七。葬于泉东廓皇绩山之东北,赐谥‘武肃王’。

  娶李氏,封陇西郡夫人;侧室上官氏,封硕人,后公四年十月卒,亦葬是山。

  子四:曰延彬,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封琅邪郡开国男 ;曰延桢,帅汀州;曰延美,漳州刺史;曰延武,行营都统使。

  女一,适清海军节度使刘隐

  孙四:曰继崇继枢继业继勋

  曾孙一,曰传懿,尚幼。

  以乙丑岁 (天祐二年,905年)三月壬辰毕窀穸,其孤延彬侪请铭勒于碑。奉命。

  谨按:氏胙土命氏,源流衍派,代跻其美,史不绝书。今公葬也,以皇者天皇,绩者勋绩,故以名山。天生吉人,地生吉穴,以公之命自天,以公之勋盖世,得斯地也,诚无忝焉。

  遂为铭曰:

  将以武用,牧以文权,允文允武,惟公惟全。桓桓武肃,奋迹光州,祚传世远,材冠时流。政教兼隆,泉人仰德,勤劬临莅,条章有则。天宠特异,万古英风,惟邦惟乾,以侯以公。锄逆抚顺,恩威并隆,在镇一纪,茂绩丰功。继继绳绳,子孙其昌,勒碑贞珉,永世无疆。

  唐·天祐四年丁卯(907年)冬十一月既望建立。

  承事郎、泉州佥书节度判官、清溪蔡颖镌字。”

王直道墓

  王直道 墓(宋),在安溪县芦田乡招坑村大职山刺菜垄。

  “王直道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直道(920—991年),讳继达,字伯三,号缙庵,别号潜夫王审知之孙、王延政第3子,清溪(今安溪县)第2任县令。在任“卓著贤声,士民爱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墓为一丘封土,左右立8副旗杆夹石。

王用汲

  王用汲墓,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海印山南(原属晋江县三十六都),是泉州明代大型墓葬的代表作之一

  王用汲墓”: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王用汲,字明受,号麟泉,鲤城区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用汲》)

  墓坐北朝南,原占地3480平方米。墓为三合土构建,墓室已毁,墓堆亦废。原墓埕成三级,87米,宽40米,已夷为耕地。墓埕两侧现存石翁仲、马、羊各一对,保存较完整。墓庭前并立石狮一对。其石雕像较高大宏伟,线条流畅圆熟,造型严谨。

  因受违章建筑不断侵蚀,已被淹没在民宅包围中。

王振熙墓

  王振熙墓,位于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紫星村和南安市官桥镇东星村、下洋村、席里村、和铺村、竹口村6个行政村古称金坑,在紫帽山西南麓。

  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人。万历卅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是明代泉州理学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振熙》)

  坟丘成圆形,据说以前坟丘周围是用砖砌成的墙,后来修缮时用水泥浇灌了一遍。墓上覆盖龟形纹案,前面拜埕半圆形状。墓前原有3级埕台和石牌坊,已无存。墓碑字迹湮灭,无法辨认。

  墓的边上,立有氏后人所立“先祖王振熙德政碑”

  此墓不是王振熙和夫人傅氏的合葬墓,只葬王振熙1人。傅氏墓在不远的山里,但具体地点不详,仅可见在离王振熙墓一箭之地外的道边,尚存傅氏的神道碑,有“公配封淑人孝肃傅氏神道”等字样。

太王陵

  太王陵,亦称“太王、太妃陵”,俗称“圣王公墓”,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离郭忠福祖居约1公里,毗邻威镇庙,是五代•郭忠福之父郭亮郭明亮)、母林素娘墓。

  太王太妃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陵

  沿革

  郭忠福,五代·后唐·清溪县崇善里濠内人(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父郭亮(或作“郭明亮”),母林素娘。少时家贫,7岁丧父,无力安葬。后随母佣食长者家,为牧羊。得地师指点,得郭忠福所牧之羊圈下“羊棚蜈蚣穴”为父佳城,葬骸灰于圈地。

   郭忠福随即偕母东行,安家南安诗山十二都凤山下(后称“郭山”),为人打工、放牛为生。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八月廿二,郭忠福16岁,牧牛凤山,坐古藤上而逝,里人异之,感其孝德,奉为神,在其坐化处和濠内故里分别建庙(今凤山寺、威镇庙)祀奉;至母卒,将母并葬父墓旁。

  郭忠福于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勅封“威镇广泽侯”,庆元元年(1195年),因保民有功,宋宁宗加封为“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晋封“提伯王”,并荫封郭忠福的父母为“太王”、“太妃”,扩制重建墓陵,敕为“太王太妃陵”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郭忠福广泽尊王)》、《泉州寺庙·威镇庙、凤山寺》)

  规制

  太王陵山龙从永春、南安境内山脉蜿蜒而来,峰峦叠峙,曲折迂回。陵区前案山峰峦叠峙,计有十八重,峥嵘多姿,或似雄蛳怒吼,或似香案祭天,或似山鹰啄蛇,或似母鸡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而墓前两山插拱,其状如钩,似蜈蚣前足,全案俗称“蜈蚣十八岸”,文武峰案案朝拜。

  墓陵穴坐“虎吻”,亦称“蜈蚣穴”《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神父母茔在安溪崇善里,穴坐‘虎吻’,亦云‘蜈蚣穴’也。”“坐向癸丁子午,出水为壬。”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王(指“广泽尊王·郭忠福”)之父母墓在安溪崇善里河内乡,形胜极佳,与‘郭王庙’并称吉地。”

  威镇庙道旁有“勅威镇庙圣祖神道”碑。

  太王陵规模宏大,结构古朴,构式罕见。

  墓前有“祾恩亭”,拜埕两旁分别建有东亭、西亭。三拜埕外有口井,水刚好满至井圈沿口,水清见底,水质甘纯,称“圣泉井”,又称“明珠”

  墓陵系宋代保留至今。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左碑朱书“太王”,右碑朱书“太妃”,须弥座祭台;中间立一碑石,勒“圣旨”两字。

  太王陵左侧为公墓,墓碑上书公”2字,是郭忠福少时为其看羊的长者的陵墓,后人为纪念之所建。墓前有新建拜亭。

  祭墓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王(指“广泽尊王·郭忠福”)间数岁一祭封茔,四方士女景从甚众,亦孝思与王灵所感动也。”

  郭忠福成神后,曾圣示“要回安溪金谷省墓”。南安凤山寺和龙山宫等十三行祠宫,即于每年至八月下旬择一吉日,用辇轿恭奉广泽尊王直诣安溪金谷省视父母墓。泉属士绅即发起恭迎圣王回乡祭谒父母墓活动。四方善信为答谢圣恩,也纷纷上墓朝拜。到清•同治九年(1870年),帝敕赐“祭墓”,于是每年朝祭圣王公墓约定成俗。

  每年祭墓,分春、秋两祭。“春祭”广泽尊王诞生日农历二月廿二日举行的祭祀;“秋祭”则是广泽尊王坐化成神日农历八月廿二日举行的祭祀。“秋祭”更为隆重,以圣王成神之月(八月)为“祭墓月”,以八月初一行“开墓门”礼。

  祭墓仪式隆重热闹,简称“王祭”

  自古以来,祭墓前须先到圣王诞生祖居拜祖,接着到威镇庙将“祭墓文”加盖敕封威镇庙广泽尊王玉印,并拜谒护陵庙和墓庵,再到太王太妃陵恭祭封茔。

  祭墓程序为:

  先祭公(即恩主长者)墓,行36跪108叩首。《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今先祭长者,不忘本也。”

  次祭后土神,仪式按朱子《家礼》,行36跪108叩首。

  再恭祭太王、太妃封茔,仪式遵《会典》王祭仪礼,行108跪324叩首。

  祭墓开始,王驾北向,凉伞紧遮,鸣钟击鼓,八音伴奏,祭祀者身着长袍礼服,跪拜礼祭,恭献贡品,跪读祭文。祭墓历时约两个多钟头。

  据传,广泽尊王神像每逢谒陵日,眼中常有泪痕。《郭山庙志》载: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善信与祭封茔,只见王像眼中有泪痕,问诸父老,乃知每次祭茔皆有之,盖孝思所迫也。《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亦载:“当祭茔时,神像谒其父母,眼中至今尚有泪落,盖孝思不匮云。”

? 祭墓日整个墓区山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四方香客,随驾祭墓。

  《四神志略》载:“每值展坟之岁,自春至秋,白昼肩摩踵接,即秉烛夜行,亦不绝,但见山麓四火龙,蜿蜒而上,亦云盛矣。”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迄今薄海蒙庥,每当仲秋,展墓荐馨者,犹不远数千里而来云。”

  清《南安县志》载:“尊王每年八月祭墓,凡闽、浙、粤及南洋群岛到庙瓣香者,以亿万计。”

  据传,昔时来自远方摩天岭的香客,无比崇信圣王,每100户选派1个代表,不远万里,日夜兼程,步行到安溪金谷祭圣王公墓。来时随带羊畜、家禽;回时带上礼祭的安溪茶叶和冰糖,分发给各家各户,以祈吉祥如意。因路远又交通不便,要步行数月方可抵安溪,出门时带来的小鸡、小羊经沿途喂养,已长大成为供品。更为神奇的是,羊至圣墓前会自行下跪。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前,海外侨胞每3年就要组团回乡祭圣王公墓。台湾同胞、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侨胞每年都组成谒祖团,恭迎圣王,朝祭太王陵。

  近年来,马来西亚斗亚兰龙山庙、京那律镇南寺、吧巴腾南堂、亚庇碧南堂、纳闽威镇庙、安顺福顺宫、山打根凤山寺、孟沙坡威云庙、担坡罗里行天宫、委士珍圣王庙、根地咬圣王庙、孟奴人圣王庙及新加坡凤山寺等,经常组成谒祖团,恭迎圣王朝祭太王陵。

  墓庵

  墓庵,位于距墓茔数十武的1座形似“母鸡孵蛋”的小山丘之麓,与太王陵之蜈蚣风水宝穴相辅相成。《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距茔数十武,建墓庵,甚壮丽。”

  墓庵供奉广泽尊王守陵,应始建于宋帝敕封“太王太妃”时。后世屡有兴废。清《四神志略》、《郭山庙志》等志书均有记载。

  据载,名人墨客纷纷题诗撰联,旧庵墙壁上诗画琳琅满目。其中,清•道光廿四年甲辰(1844年)副贡柯琮琪题诗曰:“年年谒祖到清溪,携酒牵羊一路挤。回忆古藤身化处,旧庵隐约夕阳西。”

  后墓庵圮毁。

  2002年,在太王陵右侧山坡建护陵庙1座。

  2011年初,在原基址遵旧格局鼎新重建墓庵。

太尉墓(梧茂明墓)

  南安市官桥镇内厝梧茂自然村东约100米山坡上有一明代的墓葬,当地群众传为“太尉墓”,墓主无考。

  墓范围约1000平方米。墓为明制糖水灰结构,墓穴被破坏严重,只存墓前石翁仲2对,石马1对,石虎1对,石羊1只。

邓城

  邓城墓,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洋茂社区桃花山(今泉州市森林公园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总兵邓城墓:在桃花山。”

  邓城墓(明):丰泽区东海街道洋茂社区”,2019 年11月列为泉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邓城(1507—1564年),号寒松,明·泉州郡城人(因郡城即晋江县治,亦称晋江人)。既长,就明经试 落第,转而习武,与俞大猷读书、练武清源山上,一时有家拳家棍”之称。嘉靖十三年( 1534年)武闱解元,袭父爵泉州卫右所百户。嘉靖卅一年(1552年),俞大猷在浙江抗倭,推荐邓城到军中任职,以功授中军指挥,累官提督狼山总兵。因不肯向权奸严嵩行贿,被借故捕送京师诏狱;出狱后随云中总督李文进立功塞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召拜福建游击将军抗倭,与俞大猷戚继光刘显3大将一道取得“兴化抗倭大捷”。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邓城57岁,因戎马劳瘁,一病不起。卒葬泉州东海桃花山之原。其后裔一部分在泉州,一部分迁徒到浙江温州、福建 福鼎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城俞大猷》)

  近代,墓曾遭毁损湮没,但二三十年前考古工作者做文物田野调查时有寻及,还曾在桃花山边的村庄搜集到一些墓志铭,其中1方是邓城的,还有1方是邓城母亲权氏的,后收藏于泉州海交馆。

  2017年重被发现。2018年12月,泉州和温州、福鼎族人议修复。工竣,2019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来自3地的氏宗亲几百余人在此设祭。

  规制

  邓城墓是其与母权氏、妻李氏的合葬墓,由邓城的3个儿子邓铨邓镳邓钟所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城邓镳》 )

  墓坐北朝南,规模宏大。

  墓地长约30米、宽约6米,有三到四级的落差,占地180多平方米。

  墓碑高1.5米、宽1.2米,左边镌“狼山总兵寒松 公”,中间镌“安人祖母完节权氏,右边刻“淑人母淑德李氏

邓启元

  邓启元墓, 俗称“榜眼墓”、“云梯墓”, 在安溪县湖头镇高山村五阆山羾坪,今存,

  “邓启元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启元卒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雍正五年(1727年)榜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启元》)

  墓为石与混凝土结构,呈“风”字形。墓碑阴楷“泉郡氏祖坟”6字。墓前6对旗杆夹石。

丰州古墓群

  丰州古墓群(西晋~唐),分布于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桃源村等的狮子山、庙下山、凤冠山。

  “六朝古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下墓群(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州古墓群(西晋~唐):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桃源村等”,2009 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说

  历史上,公元265~316年为西晋,317~420年为东晋,420~589年为南北朝,581~618年为隋,618年后为唐。其中,吴、东晋、宋、齐、梁、陈(222~589年)又称六朝,六朝时期正是江南开发和发展的时期;而唐以前泉州叫武荣州,政治、经济、行政中心即设在丰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1956年,厦大历史系林惠祥教授带领考古实习队在南安丰州九日山下,发现六朝古墓。1957年丰州华侨中学基建时,又多次发现六朝古墓。

  时发现的丰州古墓群共有东晋墓1座、南朝墓18座、唐墓18座,还有因破坏难以分辨的墓葬50处以上。两晋及南朝古墓大多为券顶砖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砖室两种。砖室墓平面有长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砖纹饰多样。

  晋墓出土文物有:纪年墓砖有“太康五年(284年)”、“咸康元年(335年)十月十六日作此”“咸安二年(372年)”、“宁康三年(375年)”、“太元三年(378年)。1957年,厦大考古实习队在南安丰州九日山狮子山下清理两晋与六朝古墓群时,在东晋·咸康元年古墓中,发现一铜质“部曲将印”“部曲”是士族地主私人武装。这一铜印是北方带来的还是在泉州铸造的,尚不能判明,但可证明东晋时,确有中原士族地主合族南下泉州一带,也可能带来冶炼铸造技术。同时还有“阮咸”(一种乐器)图案花纹砖、印有“中”字的拱顶楔形砖,随葬品有绿、釉瓷盂、碗、盘各1件,还有3件残铁器。

  南朝墓出土文物有:纪年墓砖有“元嘉四年(427年)反文残砖、“天监十三年(514年)等。各处南朝墓共发现随葬品95件,以青瓷器为主,另有少量的陶器和残铁器。

  属唐墓的出土随葬品有150多件,大部分是青瓷罐、碗,还有1件唐朝天马葡萄铜镜。这种铜镜日本曾经出土,被列为国宝。另有少量“开元通宝”铜钱。

  2006年,因福厦高铁建设,考古队员又在丰州镇桃源工业区皇冠山,清理出40多座南朝古墓。

  狮仔山古墓群

  狮仔山古墓群,习称“华侨中学古墓群”,位于丰州镇西约1公里的狮仔山麓、华侨中学西侧,分布于华侨中学校园、山麓坡地及其附近,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57年南安华侨中学建校时,多次发现晋至唐墓几十座,大多在地下0.3~1.5米深处。晋及南朝墓为券顶砖室墓,唐墓为土坑、砖室两款。出土墓葬品有晋“部曲将印”及青瓷罐、碗、钵、鐎斗、虎子、三足盘、壶、五盅盘、杯、博山炉、单管及四管插等。

  1957年发掘时,保留完整南朝墓1座,华侨中学辟古墓陈列室保护,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室内古墓陈列室。

?  该南朝墓穴横切面为拱门形,长5.72米,宽1.48米,高2.25米。墓室用长方形花砖和素面砖砌成,砖上有古钱、鱼龙、蕉叶、篾纹、人面、佛像、同心圆以及各种花草等纹样。此墓出土随葬品共19件,均系青瓷器。除了一些日用的罐、碗、杯、盘之外,还有虎子(古代便器)、博山炉等。出土物均放置于墓穴前方展橱内。

  陈列室四周,陈列着上百件其他古墓的出土文物。

  庙下墓群

  庙下墓群,分布在丰州镇旭山村庙下自然村及附近山坡,面积约5万平方米,为西晋至唐代墓葬。

  墓大多在地下0.5~1.5米深处,群众盖房挖基常有发现。砖室墓为多,地面散布墓砖甚多,纹饰多种。

  其中有几座墓葬暴露,1982年清理1座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墓葬,是福建较早有纪年的砖室墓,有青瓷器及陶器,器物有碗、罐、孟、壶、钵等。

  皇冠山古墓群

  2006年,因福厦高铁建设,考古队员曾在丰州镇桃源工业区皇冠山,清理出40多座南朝古墓,出土数百件东晋至六朝时期文物。皇冠山古墓群约距华侨中学古墓群、庙下西晋古墓群1公里多。

  其中,在桃源村“乌石山”高铁站前东西大道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南朝晚期的古墓,距地面有数十米高,占地约10平方米,是南朝流行的“凸字形”结构墓,即采用由甬道和墓室组成的结构。

  该墓为单人墓。在甬道出土13件殉葬品(其中瓷器12件,陶器1件),有钵、博山炉、盘口壶、四系罐、双系罐、鐎斗、三足炉、碗、灯盏等南朝墓室常见的器物。尤其那件灯盏,底部是青釉的,釉色莹亮,质量颇高,令人印象深刻。

  墓砖纹饰也是南朝墓砖常见的钱纹、篦梳纹、团花等,样式精美。

  此外,皇冠山附近的龙眼林里还有堆积比较厚的唐至五代的古民居遗址。

牛头寨东晋墓葬

  牛头寨东晋墓葬,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桃溪社区牛头寨东麓。

  1977年,晋江地区文物普查队在牛头寨东麓发现已被破坏了的墓砖残堆,共14块。全为金黄色,砖长42厘米,宽14厘米,厚6.8米,两平面有绳纹,横侧面又一边有图案,另一边印模有“太元十五年九月二十日葬此”,系隶书反写。按:太元十五年(390年)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

  这是永春首次发现的东晋墓葬,也是已发现的永春最早的古墓葬。

孔希岛墓

  孔希岛墓,位于九日山西峰无等岩下,今墓无存,仅留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立的《孔希岛之墓碑记》。(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孔希岛》、《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孔希岛

尤宗墓

尤宗 墓,俗称 “驸马墓” , 位于 南安廿五都南厅驸马岭 ,现 存 。

  尤宗王氏 墓 (南安市) ” ,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尤宗

  墓主尤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尤宗》、《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宗祠》)

  尤宗(872年~),字士主,号思礼,原名沈诚,唐·河南固始人。

  光启元年(885年),沈诚及其父母随三军队自固始入闽,初始滞留在尤溪上游。景福元年(892年),召至王审知麾下,参与攻克福州之疫。乾宁四年(898年1月),王潮去世,王审知主政,沈诚进入王审知幕僚。乾宁五年(898年),沈诚掌管海路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天复二年(902年)三月,沈诚郡主,宾作家,成为王审知亲信,竭力辅助王审知。因“沈”“审”谐音,为避违始著姓,称尤宗,为氏得姓始祖。

  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梁开国。梁·开平四年(910年),敕封王审知为闽王。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勗即位,改元同光。十月,晋军彻底击垮梁军,李存勖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后唐。唐庄宗褒扬尤宗思礼)辅助王审知治理八闽、归顺大唐有功,加封尤宗为驸马都尉。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不久尤宗亦告老,去泉州掌四门学,并在泉州盖驸马府居焉,享受世卿待遇,得到泉州南安南厅永久封地。其南安封地至今仍名“卿田”

  尤宗卒后,归葬南安封地,俗称“驸马墓”,所在山岭得名“驸马岭”

  规制

  从南安市区通往保福岭的南(安)金(淘)公路省新路段新厅自然村,路旁北侧高立1座4柱3间花岗岩牌坊,横额“唐驸马尤宗墓”6个鎏金大字。

  从牌坊大路进入十余米,便为颇具规模的尤宗墓。现扩建有山门、围墙、凉亭、护栏、通道、石埕、花坛、草坪、花木并茂的花园式陵园。

  沿台阶步入山门,即为墓区。

  墓园围墙瓷砖粘贴,上覆绿色琉璃瓦,围墙前置有山门,联云:“威镇闽域功在国,德被泉郡惠于民。”

  墓坪3层,鱼形狮形石雕分立两边墙上。前立六角石望柱1对,石柱高5.5米,上刻对联:“光州派衍,泉州虎踞,独推鼻祖;五代瓞绵,今代鹗飞,同本兰天。”

  现存尤宗墓丘原基原向,面向西南,平面呈“凤”字形,圆形填堆,封土高约2米。墓碑花岗岩半月形,高0.96米,底宽1.89米。墓碑镌字曰:“唐驸马都尉公暨妣郡主王氏

五 划

叶公荫昆仲墓

  叶公荫昆仲墓,位于安溪县金谷乡洋内村东山。

  叶公荫(1519~1596年),字希爵,号阳春。兄弟四人,天资刚毅,丕振士风,敦邻睦友,勤耕力作,崇尚俭约。昆仲妯娌,从无间言,乡闾被化,乐善好施,岁饥人急,倾资以济。事闻于上,赠“恩旌懿行”匾;榜其地曰“阳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殁后,昆仲同茔。

  墓为明代建造,龟形交椅状,三合土糯米灰构筑,墓前四副旗杆夹石。

古檗山庄

  古檗山庄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中“灵源踞其颠,钵岩俯其背,玉湖、石井萦带其前;东望沪江,南揖东石,西抗安平镇,北倚南天寺。形势天然。”山庄保存尚好,近年又初步修整,按原样进行全面的修复。

  古檗山庄是以家族陵园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与山庄结合起来。它荟萃中西风格,麇集近代书法之大乘,是晋江市一处特色突出的旅游胜地。

  古檗山庄(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檗山庄石刻(1916—1918年):晋江市东石镇谷村”,2001年1月列为第五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秀烺

  黄秀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幼年父母早丧,生活艰难,后随乡亲南渡菲岛谋生。他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经营得法,开设“炳记”银行,终成巨富。

  ·光绪廿五年(1899年)黄秀烺40岁时,卷资归国,隐居厦门鼓浪屿,曾被清廷封为“一品忠宪大夫”。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黄秀烺曾积极资助孙中山活动,还捐资修葺泉州西塔、厦门同文书院、檗谷氏大宗祠,并营建厦门码头等。民国初年,孙中山题赠“热心公益”匾额。

  民国元年(1912年),黄秀烺虽身在厦门,却修缮祖籍地晋江东石镇檗谷氏大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檗谷氏大宗祠

  民国二年(1913年),黄秀烺按周礼族葬之法,在晋江东石镇檗谷村购地数十亩,动工营建家族陵园古檗山庄,费时3年告竣,耗资银元25万两。黄秀烺希望叶落归根,子孙有祖可循,其《古檗山庄题咏集·序云:“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厝于斯、奠幽宫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

  “古檗山庄”4字取自明末宰相黄景昉对檗谷的美称。明代,氏族人曾在案山覆釜墩上建文塔1座。黄景昉很满意这风水宝地,美其名为“古檗山庄”;并在石塔里题句:“本是覆釜墩,化做掞天笔;风动涛浪惊,疑是蛟龙出。”黄秀烺建庄园时,即引用黄景昉所题的“古檗山庄”为庄园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宗祠·檗谷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黄秀烺将所购每块土地的地契,包括土地的契税税号、契约号、价款等内容,都刻在一块名为“檗庄内地契”的石碑上。如今这块石碑还立在古檗山庄的外庭中,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通过这块石碑的石刻图像、铭文提供的文献资料,可管窥清代契税的情况。据记载,清末契税采取“卖九典六”制度,即采用从价计征,卖契按9%、典契按6%计征,这一税制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由此可见,清末时契税分类较细。

  民国十年(1921年),黄秀烺在厦门鼓浪屿福建路建“海天堂构”“海天堂构”5幢别墅构成,是鼓浪屿上最大的别墅群之一。其以中楼为中轴线,4幢分居两侧,中楼和前面2幢是黄秀烺建的,后面两旁的2幢则是他的同乡黄念忆建的。黄秀烺拥有的3幢别墅,中楼最为气派,也是鼓浪屿上最精彩的建筑。

  民国十四年(1925年),黄秀烺病逝于鼓浪屿,其子孙族人遵其遗嘱,运棺归葬。

  规制

  山庄四周绕以回栏围墙,墙以外沟水环抱,自成一个区域。占地1.7万平方米,整体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讲究对称,中轴线依次布置为山门、正门、半月形水池、黄秀烺家族茔墓10座,5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分立东西南北4个方位,外以砖石砌成围墙,从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群体。

  山门和正门均以砻石为柱,门上以玉昌湖辉绿岩琢成门匾。

  山门牌坊式,匾曰氏檗庄,为清·光绪年间状元、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的手笔,字径各33厘米,遒劲端严,奇伟雅健;柱联“仰峙吴山俯环石井,远承檗谷近接松庵”,为清·武状元、辛亥革命后曾任福建护军使黄培松所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登数级石阶进入山门有一处庭院(外庭),循庭院行数十步通往内庭处,便是山庄的正门。上面硕大的“古檗山庄”四字额匾,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的师傅陈宝琛亲题,匾两面琢磨光洁,字径达35厘米,字体清润,风度不凡。在正门的两侧石柱上,还有三副对联,一副是以画梅著称的清代名人周莲所写,一副出自“江南三铁”之一的“冰铁”王大炘之手,还有一副因落款处有些模糊,难以辨认其作者。

  跨进正门,即内庭,迎面是个半月形荷花池,长达60米,宽约13米,池岸用低栏围护,池中荷花亭亭。

  又登5级石阶即为广庭,宽达66米,深13.2米,中段作拜墀。拜墀的北面即是黄秀烺家族茔墓,计10座,昭穆为序,居中特大,两旁依次缩小。其中前排5座,正中最大的的1座,是黄秀烺与其原配夫人的合葬墓,墓碑亦为黄培松所书;茔墓之前是一个半月形荷花池,长达60米,宽约13米,池岸用低栏围护。两旁依次是其妻室及侍妾殇者座所,后面两排为兄、父、祖茔墓。墓茔隆出地面,墓身以草青、乳白的花岗石相间叠成塔形,具有明显的西洋墓葬特征,但墓埕、墓桌及墓碑都是一式中国气派。封茔四周环植桂树、松树、桐树等。封茔外有土岸回绕,杂植松桐各种树木,树下为草坡。沿草埔至围墙,遍植柏树千株。满园绿树成荫,草木葱翠。

  墓庭的四周走道回环,“瞻远山居”、“檗荫楼”、“景庵”、“息庐”4座楼台分立4角,间距大约相等,而建筑特色各因用途而不同。

  其中以北面的“檗荫楼”为最大,五开间二进深,双层楼,半圆窗门,深阔台廓,是罗马建筑风格,为祭扫时族人共聚的地方。楼周环植粉梅翠柏,清香馥郁。

  西面是“景庵”,三开间二进深,庵体高瘦,庵顶建有多角形锥盖,耸如尖锋。整体似蒙古包,是汉蒙建筑合璧。内特建一高座以安置黄秀烺本人铜像。铜像着当时日本裕仁天皇所赐大和服装,两眼各镶一金钢钻,闪闪发光。现铜像已失。

  正东面建有“息庐”,作为“旅梓归葬,暂时停柩之所”,是较为简陋的中式瓴瓦小屋。

  西南边建有“瞻远山居”洋式平屋列,是阿拉伯建筑式样,但庭前廊柱却是中国风貌,壁上嵌有名人题咏的刻石百余方。

  沿“瞻远山居”而南,筑有平屋1列,是守陵人的住所。

  “檗荫楼”堂内悬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于民国5年九月题褒的“急公好义”的镏金石刻匾额,“景庵”正堂也悬有“热心公益”匾,并刊有“荣典之玺”的图章,于同年十二月所题。一年内连得大总统两次褒匾。盖因黄秀烺怜恤孤寡,救贫济穷,曾捐资修葺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故能膺此褒匾,又得到大总统“嘉禾”勋章。

  古檗山庄的整体建筑,符合黄秀烺“欲效周礼族葬,心又景响西洋茔域,企求富而不囿于俗”的理念。黄秀烺久居客邦,对西方的园林建筑比较熟悉,因此在对山庄的设计时有意无意地注入对称性的几何格局,同时渗以中国传统的营造法式,并回溯到周朝族葬的昭穆方位,使坟墓的排列井然有序,从而成为中西合璧墓园的特殊风格,这是国内园林建筑格局中比较少见的。在当时众多的园林建筑中,类似古檗山庄这样高度对称的园林,虽早已出现于北京长春园的“西洋建筑”,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一把大火把长春园烧得荡然无存。因此,古檗山庄可称为国内现存园林中对称式难得的一例。同时,山庄的建筑交织着富者豪华铺排的气派和对天年不永的感叹,除古代的帝王陵外,这种墓园在国内亦属少见。

  题咏石刻

  山庄营建时,函请海内名流、书法家题咏。现存题咏石刻嵌在“瞻远山居”、“景庵”内墙四壁上,蔚为大观,是山庄最珍贵的文物。

  这些石碑刻均采用长约45厘米、宽30厘米的黑页岩雕成,计190余方,180多位近代名家硕彦所题。其中,有诗、词、联、跋、序、赞、铭、记等178方,楹联11幅、匾额9方、古檗山庄全景图1方及民国六年(1917年)晋江公署立碑记1方。

  题咏名家有:张謇黄炎培吴昌硕王大炘郑孝胥陈宝琛章炳麟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唐绍仪江春霖李瑞清梅兰芳林纾汪兆铭汪精卫)、李厚基谭延闿孙宝琦朱祖谋蔡谷仁等中国近代名人,也有林骚曾遒龚显鹤黄搏扶吴增黄仲训等泉州名士,更有来自东洋的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行、楷、草、隶、篆各体兼备,各呈异彩,署刻印章各树一格,集当代书法金石艺术于一室。他们都是应黄秀烺之邀为古檗山庄泼墨题咏的,堪称中国近代书法大全。

  如政治活动家,被称为“七君子”之一的黄炎培题云:“唾弃形家说,清森檗阴楼。生原敦孝弟,死亦共春秋。大地群阳战,仁心旅骨收。使君重风义,家国泪横流。”行楷结合,潇洒隽逸,又有东坡的豪气。

  名闻寰宇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题词曰:“禀灵毓德”,落款为“奉题黄氏檗庄图,时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梅兰芳敬书。

  郑孝胥《题晋江古檗山庄图》一诗云:“南方若信堪舆说,贤者犹为习俗移。族葬居然行古法,古人可作不吾欺。昭穆成行胜聚居,慎终追远意何如。徵题编作山庄集,便抵伊川说葬书。”书法亦见特色。

  题咏中还有许多精妙的隽句,其中内涵颇堪玩味。如:

  “宋家帝姓凡三易,不及闽南古檗庄。”

  “若缘礼失求诸野,只向温陵问姓

  “万本荷花千树桂,几多华屋逊山丘。”

  “荷锸刘伶宁旷达,笑他只为一身谋。

  这些墨宝多系黄秀烺在世时征得,黄秀烺逝世后,征集的也有不少。黄秀烺当时虽然不是学界人士,但平日酷爱嗜好文墨,又捐得“中宪大夫”,因而与学界颇有交往,故能征得这么多的题咏。这些花费了无数人力,财力的石刻墨宝,黄秀烺在世时来不及拓印,直至他逝世后7(1932年),才由其子摹拓成册,分赠亲友。现晋江市图书馆尚保存有这一珍贵资料。

东关山五代墓

  东关山五代墓,位于永春县城以西5公里的东关山。

  1997年3月,永春县皮塑厂在石鼓公社东关山扩建工程中,发现1座砖室墓,由晋江地区文管会和永春文化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顶封土残留约1.5米,为长方形单室起卷的砖室墓。

  墓室长3.9米,宽1.4米,高1.4米,全用长条砖直铺交错迭砌。墓室平于墓门,没有甬道。后壁有一龛,呈“凸”字形,龛内置有一鋬灯盏。棺床中间有腰坑3个,放置镇墓兽和跪拜俑,其余随葬品放置在棺床四周,棺柩及尸骨没存,仅有棺木残片和棺钉。

  出土器物155件,主要是陶俑和陶瓷生活用品,其次是铜钱、棺钉。其中大陶俑36件,小陶俑31件,陶瓷器16件,铜钱20枚(均为“开元通宝”),残长10至15厘米的铁棺钉34枚。

  东关山砖室墓出土大量陶俑,在晋江地区还是第1次。3种形状不同的大陶俑36件放置墓门门内两侧及后面,文吏俑、武士俑、侍卫俑3个为伍,对称排列,是1种整休的组合,同属仪卫,但各有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它与各地出土的同时期的俑群型制基本一致。

卢若腾

  卢若腾墓,俗称军门墓,位于金门县金城镇贤厝里村北大马路旁小坡地,与卢若腾故宅相距仅约百公尺。列为三级古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卢若腾故宅》)

  卢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留庵,明·泉州府同安县浯洲贤聚里人(今泉州市金门县金城镇贤厝里)。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进士,官至浙江参议;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福王立于南京,改元弘光,擢为佥都御史、巡抚凤阳、提督操江;福王败,唐王称号福州,改元隆武,任卢若腾巡抚浙东,后加兵部尚书。唐王败,桂王立肇庆,改元永历,时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开府思明(厦门),招徕遗老,若腾依之。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入台,至澎湖疾作,三月十九日卒,葬澎湖太武山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若腾》)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台湾纳入满清版图。卢若腾之子卢饶研称在金水梦见其父托梦,诉其居于澎湖“在外苦寒”,欲返金门,乃迎其骨归,建墓葬现址。

  墓园原无墓碑,至其孙卢勗吾才“琢石立于墓门”。碑石铭文分4行,中间两行楷书阴刻“有明自许先生牧洲公之墓”,是照其在澎湖原墓上的字迹鑴刻,也是卢若腾遗命。碑左“奉和碑右“遗命勒石”即说明葬于澎湖为何不题名,不落款的情况。

石湖乙甲郭氏回族始祖墓

  石湖乙甲氏回族始祖墓,俗称“鸳鸯墓”,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三宝湾侧。

  “石湖氏回族始祖墓(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市有3个回族村,均衍派自惠安县百崎乡姓,其中蚶江镇石湖村最早,永宁镇郭坑村和宝盖镇前坑村稍晚。石湖的开基祖是郭仲远之孙郭廷魁,传至郭言璐有数孙,其一孙迁徙到前坑开基,另一孙则到郭坑开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仲远》、《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百崎氏家庙》)

  石湖乙甲氏回族始祖墓,系明代石湖乙甲氏始祖郭言璐及其妻蔡氏合葬墓,原位于石湖村东侧塔仔埔,1997年6月因建设需要,迁现址。

  墓碑雕饰圆形满月及莲花瓣、云月花纹图案,具有汉回文化交融特色。

永宁氏始祖墓

  永宁氏始祖墓,位于石狮市永宁镇信义开发区(属永宁居委会,古称洋丹村)。

  墓主完颜·粘博温察尔(1303—1369年),满族,金国元帅、金源郡王完颜宗翰(汉人称“粘罕”)之7世孙 (氏8世),官至河中知府。元·至正(1341~1368年)间,完颜·粘博温察尔因不愿镇压红巾军起义,弃官举家入闽,留居永宁洋丹,以为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卒,葬永宁洋丹海滨之高岗上(今属信义开发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衙口粘氏大宗祠》)

  1989年修葺。

  墓西向,占地240平方米,呈“风”字形。

  墓碑“凸”字形,长2.06米,高0.75米,楷书阴刻“始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