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1—7划) 目录 1划:一眺石、 2划:七里亭 3划: 4划: 5划: 龙浔八景、龙角石、龙尾山造像(龙尾山石佛。惠安县洛阳镇群山石船村龙尾山南麓。)
7划: 一 划 一眺石 宋·傅伯寿《一眺石》: 二划 七里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七里亭》:“七里亭:在郡城东七里许。《闽书》:宋·嘉定十四年(1208—1224年)郡守宋钧建。与皇绩庵俱为士大夫东行饯送之所。屡修屡圮。” 三划 上云古炮楼 位于德化县与尤溪县交界处、离县城100多百公里远的杨梅乡上云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完好。 该座炮楼高10米,占地面积近百平方米,楼体大部分用青石筑就,炮楼顶盖以瓦片。 炮楼所处位置较为偏远,历史上常有匪乱。当地富豪林光川为了保护身家财产,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耗资10万两白银,修建山寨,并在寨外围、靠近古官道处修建了两座炮楼,开设了望孔、炮位及射击孔,并添置土炮、鸟铳等武器。民国初年,被闽中南地区的匪帮攻陷。 万家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万家石》: “万家石:在石笋南。长二百余丈,自山麓下亘江水,居民室焉。俗名‘石皮’。下有巨鱼,其大如舟,天将风则见。 明·邱文庄浚尝问蔡清:‘君郡有万家石?’蔡时为诸生,尚不解是此石也。” 万衣岭碑 “万衣岭”碑,在南安市丰州镇西华村北葵山上古道旁。 碑高110厘米、宽60厘米、厚度为15厘米,碑上刻有“万衣岭”三字。碑面文字显示,该碑为清·曹廷莲、谢宗安于乾隆丙午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桂月立。 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在南安县(县治在丰州)文庙魁星阁前焚青衣举义抗清,顺治四年(隆武三年,1647年)八月廿二日率部会郑鸿逵师于泉州桃花山,一支翻越丰州葵山进攻 泉州城。过此突遇瓢泼大雨,旋晴,万千军士脱下黑色战衣,摊晒在岭头石上, 蔚为奇观。后人遂将此岭称“万衣岭”(亦称黑衣岭)。(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距“万衣岭”碑约5米处,有一座古老的面向山下的土地公石龛 。
女阴石刻 位于南安丰州大坑村西北边的泉永古大道,在通往清代官绅陈大玠石坊前的路边山坡上。是泉州至今发现的唯一“女阴石刻”。 为矗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女阴外形,在“女阴”外形的四周刻上“来龙进宝”四字。四字鎏上红漆,与斑驳古朴的石碑显得极不和谐。据初步判断,可能为宋物,因为宋朝所写的“宝”字就有与现在一样的写法,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传,旧时大坑村一带虎满为患,经常伤及人畜。后来,有人认为该村山峰上有一巨石形似老虎阳具(已被炸毁) ,故老虎极为凶捍。为煞住“虎气”,在山峰巨石的对面竖起一块“女阴石刻”以避之。 山中隘(附:许平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县西北二十里有山中隘,其南有许平隘,(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筑,今废。” 三洲 出泉州城南门顺济桥(宋·嘉定四年建),有泉州十景之一的“三洲芳草”。三洲即顺洲(桥尾)、华洲(讹称外洲)、鲤洲(特指东南部)。三洲是笋江、浯江、破腹沟之汇,洲渚芳草碧,西汊流水 清,与清源山遥相映衬。 明·泉州人工部尚书黄克缵咏道: 大石山摩崖石刻 大石山摩崖石刻,在南安市丰州镇溪口村顶浦沟岸边。 为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修塘坝勒石,长2米,宽1.5米,阴刻楷书,直写7行,行5字。保存较好,塘已无存。 四 划 天立岩摩崖石刻 天立岩摩崖石刻,在南安市溪美镇下都村茂下后自然村南约500米处。 有石刻3方: 元·至正六年(1346年)十二月所刻一方,长1.4米,宽1米,阴刻行书直写,9行,行14字,记天立岩修建事。 其左前方另刻一大“佛”字。 其下有五言诗刻1方,诗刻已被土埋。 分界碑 水口 水口,位于德化县东部、戴云山主峰之东,东南距石牛山十数里,浐溪、石牛溪、涌溪流汇于此出永泰县,故名。古有“水口关”,是通永泰县至省城福州通衢。 其四面群山环抱,诸溪汇合,水深而平,昔可通舟楫,河畔坡阜较缓有坂,登山鸟瞰,村犹似湖,称“湖坂”。 清·湖坂黄守仁(黄宪文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仁、黄宪文》)《咏水口 》:“清流如带汇长湖,掩映云山入画图。一叶轻舟时泛月,风光得似剡溪无?平湖水碧又沙明,错落人家两岸生。夜静楼头闲徙倚,溪声隐和读书声。” 清·湖坂黄好仁(黄宪文 第五子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宪文》)《咏水口》:“百里东流又转南,湾环如带碧拖蓝。渔舟晚唱前汀去,月满湖山影满潭。沿溪深处石磋砑,松竹阴森间野花。错落烟村多傍水,西湖风景是非耶?” 石笋 浮桥石笋 石笋,位于泉州城临漳门(今新门)外三千坛接官亭附近龟山西南麓。 “石笋(北宋以前):鲤城区浮桥笋浯村”,1961年5月列为第一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石笋》:“石笋,在临漳门外、山川坛西。石卓立二丈许,江在其下,故名笋江。” 石笋建于北宋之前,具体时间无考。1961年砌筑石护拦。1986年重修,恢复旧貌。 石笋乃用7段圆柱体白色花岗岩经简单雕琢垒叠而成,形状古朴,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状态。地面4节石块通高3.10米,底部粗壮,上部瘦秃,末端略作尖锥状,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笋;底段有斜线纹雕饰。 元·释大圭《石笋诗》:“危石入青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明·黄克晦七绝《石笋凝烟》:“一片云根天琢成,锦萌含箨绿苔生。烟中千古亭亭立,何必女更(“女更”合一字 )娟映水明。”[注释]“云根”喻石笋,“云”言其高,“根”状其形。锦萌,色泽鲜明的笋。笋古称竹萌。箨,俗称笋壳。亭亭,比喻形态挺拔。女更(“女更”合一字 )娟,美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 “私憾击断”之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石笋》:“宋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为二。明 ·成化中(1465—1487年),守张嵓补而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张岩》) 史料记载,高惠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 1011 年)任泉州太守时 31 岁,生有二子一女,时值身强力壮,不可能因私憾(阳萎)而击断石笋。击断石笋的最大可能是:作为形似男性的外生殖器之物立于车水马龙的大道旁,被认为有伤风化,因此而遭到击断…… 那么明代的《府志》为何记载“私憾”?有人认为:高惠连的女婿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人物,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高惠连也因女婿参与变法失败而受牵连,使他后来也成为朝庭的“反派”人物,以致其身后的有关文字记载中都以低调处理。高惠连因“私憾”而做了两件为后来社会舆论所无法原谅的事:一是把原位于泉州城南之东的府学西迁;一是把竖立于笋江之畔的石笋击断为二。人们因此把日后泉州地区“衣冠遂减畴昔”的责任追究到他的身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其实,高惠连活到90多岁。在泉期间致力于政事,科举兴旺、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正因有显著业绩,《安海志》中尚能查阅到宋朝宰相王安石为高惠连写的墓志铭。可想而知,一朝宰相能为一个郡守写墓志铭,在封建时代是非同寻常的。因此,说他“私憾”纯属无稽。 由于石笋被认为是关系到泉州人仕进发达的大事,所以南宋时即被民间修复,故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知州王十朋才有咏石笋桥的诗句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估计后来因修复不固又复倾覆,故明·成化中“郡守张岩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渐不见旧断之迹”。“郡守张岩补而属之”时,位置有所变动,至1986年重修,才恢复其原位并保持原有的高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新石器时代说 有些考古学家根据它经过铁器加工过,推断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四千年前)晚期铁器出现以后的产物。 生殖崇拜说 有的学者认为,名为“石笋”,实是男性生殖器的雅称,故泉州人又称石笋为石祖,它是原始社会古百越人对性生活和生殖的不理解,出于对男性生殖器的图腾崇拜而建造的。 古代诗人题咏中,也已含蓄地指出这点,如明·惠安人黄吾野(黄克晦字吾野)诗即称之“一片云根天琢成”,“根”字在唐·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中,被用来指称生殖器官。 石笋是于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移动前,石笋下面还有个基座,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叠在一起,近似磨盘,其中一块中间凹下,当地人称为“仙尿盆”。 早在北宋,石笋已融人民间信仰,而长期以来,又主要是以信仰民俗的形态而存在于民间的。俗信崇拜这石笋,可使不育妇女怀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丰登。通过膜拜石笋来促进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 婆罗门教说 有专家认为,浮桥的石笋可能为唐代之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唐朝的泉州就是一个开放港口,有不少印度人来到泉州,他们带来了印度教(婆罗门教)。1935年在泉州旧汽车站西北角发掘到元代印度的“番佛寺”,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有象征男姓的生殖器“林加”(印度语linga译音)和女性的生殖器“磨盘”,因此,浮桥石笋可能为印度的 “林加”,但年代更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印度教》) 石笋具有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湿婆神祗的功能,因此有的说它是古婆罗门教生殖器崇拜在泉州的遗物,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正中两根绿辉岩石柱上的“湿婆图腾浮雕”上的生殖器图案同一源流。 如此说能够确立,那么这枝石笋之雕制谅系唐代印度教传入之时,林加教派作为湿婆象征的崇拜物而雕刻的。另外,石笋附近还有一个大寺庙,只不过这寺庙在清未年被毁。 风水说 惑于风水之说的泉州人,对石笋的功能还加以进一步发挥。 有人认为,石笋遥对双阳山之正中,双阳山状女性之双乳,地居北属阴,致泉州“阴气”太重,故以象征阳具的石笋在南为阳来破煞,以求阴阳合一,万物繁衍,并据此推断系堪舆家的杰作。 现代傅金星认为,民间称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交会于笋江,但“山公”卑下,“山母”隆起,故堪舆家认为需建此阳物即石笋,以振乾纲。 碧坑石笋 位于德化县城关外30多公里的龙门滩镇碧坑(鳖坑)村头小溪边路旁(旧称官路),高三四米,底部周长近2米,状如男性外生殖器。 碧坑(鳖坑)村地处峡谷,海拔300多米,四周大山封锁,林木茂密,封闭的地貌造成经年雾气飘渺,四季阴湿森然。村中有一条数米宽的山溪缓缓流淌。该溪流经雷峰、水口并通往闽江,清·道光年间在溪上建一廊桥,至今尚存,廊桥边有一石碑,上载:“……东抵仙邑,北通永福大田,实为东北往来之要道……”解放前,是仙游、德化、大田的必经之路,商人往返频繁,所以旧时村中设有许多客栈。现全村有曾、谢、王、林、张五姓800多人,与历史上曾居住过的卓、李、曾、林等姓氏已有所区别。 村中的这一根石笋在文革中推到溪里。至于这石笋始于何年?现已无从考证。相传是在最早到鳖坑居住的卓姓时建造的。该村是龟穴,在龟尾压上一根石笋,叫“死龟活尾”,增添阳气。曾姓是最后来此居住的。据曾氏祖宅里记载:村中祖宅建于158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按曾氏族谱载:卓姓是到碧坑开基的,之后是李,李后是谢,谢后才是曾。世道沧桑,现碧坑村已没有卓姓和李姓人家了。因此,若按此推算,石笋历史已相当久远。 有关的文史专家则认为,德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因此该石笋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长基石笋 位于德化县城15公里的雷峰镇长基村环村溪边,高约3米,底部周长2米左右,暗指男性生殖器,建造年代不详。 传说,旧时有位叫陈大京的“风水”先生远道而来,到长基村歇憩,把这根石笋插在这里。 该村古时是通往南埕、上涌等乡镇的必经之路,一度颇为繁华。为此当地人还流传一句话:“三个泉州城,抵不上一个溪南埕”,溪南埕指的就是这里。另外,一些老人说,该村在历史上曾患鼠疫,死者无数,这石笋可能跟“风水”有关,用于保佑人丁兴旺。 焦溪石笋 德化县雷峰镇焦溪村通往温泉汤池的路旁有个“石笋宫”,面积仅10多平方米,四周是石灰抹面的土墙。这石笋宫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重新翻建的。现宫内已不见石笋,宫内两边的石柱却书有一幅冠头联:“石殿附净地,笋液沐凡心。”该宫旧时供奉两根石笋,文革间才被劈断,扔在宫后草丛里。 山区重男思想相当严重。清·乾隆版《德化县志》载:“邑民……至于风水之说,溺惑尤甚,”“溺女之习,亦多有之。”乾隆年间德化知县鲁鼎梅还为此颁发文告,禁止民间溺女陋俗。石笋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人们生育男孩的愿望。 德化其他石笋 在德化,除碧坑、长基、焦溪外,大铭、葛坑、杨梅等乡镇也有石笋。 在葛坑氵祭头村一溪边,耸立着一根三四米高的石笋,由来已久。传说古时有次天将塌下来,这溪边就自个长出根石笋给顶住了。这神话与古时生殖崇拜不沾边。 雷峰镇朱紫村,现还留传一个故事:该村旧时曾有两根石笋立于村头,这石笋和竹笋一样会长大。所以,旧时许多朝庭官员路经此地,均觉奇异,纷纷下马叩拜。直到有一天,有一官员经过时,眼睁睁看到石笋果然会长大,遂令手下取来珠笔,往石笋的顶处点了一下,两根石笋顿时消失。据说,当天村里有一孕妇怀上的双胞胎莫名其妙地死于腹中。猜测这村古时可能有着石笋之物。 石洞佛造像 龙浔八景 蕉溪温泉:蕉溪桥下石间泉,疑是地中有火然。一泓清澈长温水,聊寄濯缨与世传。” 龙角石 龙尾山造像 “龙尾山石佛(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檗山庄 坐落于晋江东石镇檗谷村北,乃晋江黄氏家茔,建于清末民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7万平方米。结构较为奇特,将山庄和家茔结合,而以家茔为主体。 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坊门、半月池、广庭、茔墓。四周绕以回栏围墙,墙外沟水环抱。 山门匾曰“黄氏檗庄”。入山门行数十步便是石坊门,匾曰“古檗山庄”。登3级石阶有一内庭,内有一半月形水池。再上5级石阶为广庭,宽60多米、深10余米。自庭而上便是黄氏家族茔墓,石构,计10座,四周环植桂树。 围绕家茔,建有“景行”、“瞻远山居”、“景庵”、“檗荫楼”、“息庐”5座中西混合式建筑,以“景庵”为胜,四壁嵌有180多位名人题咏石刻计190余方,其中有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梅兰芳等政治家、艺术家,书法行、草、楷、篆、隶各体都有,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四卿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四卿堂》:“四卿堂:在府城外三十三都朱明院。《福建通志》云:宋·天圣中蓝丞(“丞”,《府志》作“承”)、赵诚、宋宜、陈侁同读书于此,后皆登科为列卿。邦人荣之,建堂其上。” 民生亭 民生亭位于晋江市磁灶镇溪头村,明·嘉靖十年(1532年)建。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平方米,仿木石构,前额枋有“民生亭” 题刻,斗拱结构规整,匀称大方。石砌悬山式双坡屋盖,檐角高翘,石柱略呈八字形外展,具有抗风抗震作用。 内立石碑四通,其中嘉靖十年《贤侯重建碑记》、崇祯二年《唐侯水利德政碑》内容尚可辨识,记载明代官民治理九十九溪的史实。(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九十九溪》) 鸟石 白崎石亭 “白奇石亭(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百崎回民始祖郭仲远捐资建造,原为凉亭,备过江候客小憩。 相传: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旨第5次下西洋,途中到泉州港候风。出生于云南回民家庭的郑和亲自专程到灵山圣墓行香,每逢星期五主麻日又到清净寺礼拜,在这里结识同样前来礼拜的郭仲远,获知后渚港对岸聚居有这支百崎郭氏回民。出自回民之间的族谊,郑和不惜纡尊降贵,过江探访。郭仲远一时苦无迎宾驿馆,遂假于渡口这座凉亭摆设香案,携族人在此恭贺。据说当时设置的石桌、石椅都极粗糙,石椅是圆柱形的础石,石桌面正中阴雕1副棋盘的格局,当年郑和与郭仲远曾在这里多次对弈。此后,百崎回民为纪念郑和来访,将此亭称“接官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仲远、郑和》) 永乐廿年(1422年),郑和第6次下西洋返回,途经泉州作短暂的逗留。回想当年过访百崎回民深蒙盛情款待,与郭仲远酣然对弈、促膝谈心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遂再度造访。郑和与郭仲远不禁技痒,取出棋盘再次对弈。本来棋艺精湛的郭仲远竟步步失手、盘盘皆输。郑和诧之以询。原来郭仲远之第5子郭仕昭奉例造列军伍,在郑玄钟指挥麾下当贴身护卫,久之,与其千金郑馥互生情愫,私订终身。被发觉后,郭仕昭逃回家乡,郑指挥即令手下追拿问罪,不日将达百崎,是以郭仲远神情恍惚、惶惶不安。郑和悉其隐衷,毅然为老友解忧,施计促成郑指挥答应这门亲事并送来丰厚妆奁。郑和亲自主婚,在接官亭为郭仕昭与郑馥举行隆重婚礼。因此,“接官亭”又称“送嫁亭”。 历时久远,其间风雨剥蚀、地震摇撼,石亭后部6根石柱摧折,亭盖坍塌。 清·乾隆卅六年(1771年)草草修葺,有《重修桥尾亭塔碑记》,现竖立在东侧后面;后部改用砌石支撑亭盖,成今日形状。 光绪廿年(1894年)再度重修,西侧后面竖碑记载。 规制 石亭坐北朝南,是一座纯花岗岩结构的古老四角攒尖式凉亭,正面长7米,前后宽6.7米,总体高5米,占地60平方米;面阔、进深各3间。 亭盖伞形,向四方倾斜,各方均由长短不一的十来条石板拼凑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平面,四条隆起的亭脊及葫芦形的亭顶均为粗雕的花岗岩石。整个亭盖由20根石梁及16根方形石柱支撑。 四边石柱共12根,其础位组成一个大“口”;中央石柱4根,其础位也组成了一个小“口”;大“口”套着小“口”,恰成一个“回”字。这种结构的亭子非常罕见。 亭内存清代重修碑记2方。 东坑石刻 “涂门外海印寺东坑下乡山上,有巨石镌‘宝藏'二大字,约四、五尺。下有园,数十年前农人掘土于较深处,发现陶造小人,盔甲仪仗数百,分列两旁。中二磁碗,面相翕,碗有幽暗之色。不知何代所藏?亦不知作何用法?意此‘宝藏'二字其标志耳。 ‘宝藏'二字三尺余,危石耸立山之墟,妖狐踯躅野鬼拜,不知何代何人书。俯瞰荒田势奇崛,野色苍苍气郁郁;老农犁土深复深,突现陶成古人物。甲胄森列逾百千,黑壤重压埋寒泉,中藏磁器色愁黯,震仰艮覆相翕联。事属离奇罔稽考,或疑幽宫或隧道;或疑亡国藩王来,死后犹遵旧宫造。嗟吁!凭空揣测劳精神,白骨成灰终化尘;千年往事夕阳外,蔓草荒烟留地垠。 【泗东按】 东坑寨摩崖石刻 东坑寨摩崖石刻,位于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东北方向5000米的东坑寨。 “东坑寨摩崖石刻(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坑寨摩崖石刻有3处,俱镌于明代: 一、“东熙里”,坐西向东,直行楷书阴刻,字径0.18米。 二、“魁”,以丑人作“鬼”字旁,以7颗星作“斗”字旁。坐西朝东,字径0.57×0.38米。 三、“文明气象”,坐北朝南,横行篆书,字径0.35米。 六划 安固亭 安固亭,又称“安固石亭”、“观音亭”,位于惠安县涂寨镇岩峰顶东山村东侧500米处,面对文笔峰,是泉州地区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石亭,是研究宋代石构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安固石亭(北宋):惠安县涂寨镇岩峰顶东山村”,1996年9月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端拱始建为古驿道凉亭 安固石亭始建于北宋·端拱(988—989年)间,原为古驿道凉亭。 安固亭依山而建,拾级而上,以花岗岩石构筑,方形,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85米),进深三间(8.7米),建筑面积68平方米,由16根粗大的方形大石柱架成,柱与柱之间用横梁连为一体。 亭顶原为石板四坡式,顶高2.4米,有檐柱12根,边长0.4米。金檐柱间的四角以石斜梁相连,椽柱、角柱有栌斗。左侧石梁有“端拱酉月二十日庚申时题”题记。 清·光绪扩建为观音亭 清·光绪(1875~1908年)间维修;并加筑重檐歇山式屋盖,又扩建拜亭和山门,红墙绿瓦,用于奉祀观音 ,称“观音亭”。 廿世纪90年代,安固亭进行整修和扩建后殿。 近年新建寺庙1座,里面供奉如来佛祖,周围建有观音石头雕像、放生池、两个亭台、文物纪念馆1座。 安平八景 安平即晋江安海。“安平八景”形成于明代,《安平志》中保留了明、清安平诗人吟咏“安平八景”诗数十首。 东海晴光 黄墩东桥一带,海水从海门流至石井江,进入安海湾,各处商舶聚集。天高云淡的日子,每当晨曦初露,登高一望,广阔的天空和无垠的东海海面完全被粉红色的晨光溶为一体,水天相接,分不清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犹如千里平湖。而后早霞渐渐变成橘红、鲜红、通红,此时苍茫远方,在闪烁着一片火焰似波光的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阳,冉冉地升腾起来。霎时,无垠的天空和大海,浮光曜金,蔚为大观。此谓之“东海晴光”。 明·黄伯善诗曰:“东方川右肃阳侯,冈象天吴百怪收。日出不知旸谷远,潮来真觉扶桑浮。水村鸡犬连鲛室,贾舶帆樯压蜃楼。岁岁渔盐千万户,冯夷击鼓海童讴。” 明·黄帝赉诗云:“海门滚滚浴清晖,波静随阳镜里飞。”“曙光东海青山霁,烟剑南州紫鳜肥。” 清·柯敦圃诗云:“洪流奔赴势流东,鳌海新咕入望中.浪绕皇增初遏雨,潮通石井欲生风.蛎房埭水溶溶润,蜃市楼涛处处融。九十九弯传古澳,馀波寂静对江鸿。” 而今海港大多淤塞,变成盐田、耕地,滩涂、荒郊也变成日臻繁荣的开发区,工厂林立,高楼拔地而起,安海镇区已延伸到浦边、庄头一带,“东海晴光”景观已发生质的变化 。 西畴春晓 “西畴”,亦称西畴境,在今西垵村东安福桥一带。西垵村头一座侨建大厝的门楼匾上,就写着“西畴春晓”四字。 《安海志》载:西畴,水自南安柏峰山出九溪龙潭,经溪尾洋而入曾韦埭以至西四埭,水路遥远,历七、八两都,西路诸山森耸苍翠,环绕相映,春和景明,南山倒影,十里之间如画屏列幛,光浮水面,人游其中,如画图中行 。 清·柯敦圃诗云:“鳌城廊畔绕西畴,春色葱茏晓望收。雨足桑麻郊外种,风传邹鲁海滨讴。报恩寺里鸳声杳,安福桥边鸟语幽。自是晨曦耕插后,儿童相次欲驱牛。” 或说:原西垵安福桥西侧的报恩寺边,有一棵古榕,其树上的鸟儿每天清晨最先鸣叫报晓,然后安海各地鸟雀也纷纷啼鸣,故称“西畴春晓”。 双桥跨海 安海旧有东、西二座长石桥。二桥相对距数里,形成双桥跨海奇观。有云:“安平自古筑双桥,跨海鸿江压水遥。”清·柯敦圃诗云:“为说绵长夸第一,鳌梁相对亦名标。” 安平西桥即安平桥,又名五里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其起自安海白塔,横跨鸿江,横截西埭,至南安三十九都鸡暮山(今属南安水头镇),全长5华里, 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桥梁·安平桥》) 安平东桥即东洋桥,由南宋·泉州郡守赵令衿所建,成于绍兴廿三年(1153年)。起自安海 镇黄墩村前,横跨东埭洋, 至十都之宋埭,全长3华里。南宋· 赵令衿 《咏东洋桥》诗云:“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明·嘉靖(1522—1566年)间,里人、知府柯实卿拆东桥石筑安海城,桥废。以后,清代几次废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桥梁·安平东桥》、《泉州人名录·赵令衿》 ) 1968年兴修水利热潮中,东桥又毁,仅剩桥头一段不到40米长。如今,只有安平桥名满天下, “双桥跨海”已名存实亡。 二塔凌霄 安海镇区南部,东桥头原有东塔寺,西桥头原有西塔寺,寺前各有塔,两塔东西对峙。登塔远望,目极天外;远山近水,市井人家,皆在眼前足下。明·黄伯善诗曰:“半空楼阁翠重重,万井烟花眺望中。” 东塔曰“龙兴塔”。南宋·绍兴廿四年癸酉(1153年),泉州太守赵令衿造东洋桥成,乡人、浙西转运使高惠连之后高仕舍地七亩,造砖塔于桥头,曰“龙兴塔”。塔高准西塔,大倍之,腹大丈余,下层无级。左有昭惠庙,右慈济宫,后皆废。塔历年既久,风雨震暴,砖石剥落已甚,至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塔尾坠,里人黄、陈二氏醵金修葺 ,铸葫芦尖以贯其顶。清·康熙 卅 四年乙亥(1695 年 )四月二十日,大雨,至五月初六辰时,“龙兴塔”尽坏,遗址(当在灰窑东北角),如今其四周已由高楼大厦所代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塔·龙兴塔》、《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西塔,原名“瑞光塔”。南宋·绍兴廿二年壬申(1152年),里人以造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后易名“文明塔”,俗称“白塔”。旁西塔寺已废。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柱国太傅礼部尚书黄汝良倡修塔。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塔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塔·瑞光塔》、《泉州人名录·黄汝良》) 明·黄帝赉诗云:“觚棱海角两相连,峭级危栏俯碧川。佑圣长依宫爝焰,文明曾记塔灯悬。晴开海国万方仰,驭转乌轮—柱先。脚蹑层层随步上,却疑人在九重天。” 清·柯敦圃诗云:“宝塔层层两处攒,巍峨相对在斯安。瑞光壮采疑栖凤,佑圣奇观欲舞鸾。势耸桥头星可摘,晕悬海口月为端。只今惟有西铃响,东址无情剩废峦。” 现只剩西塔“文明塔”巍然独存。 鸡峰耸翠 安海南向隔海对山,即南安水头镇鸡笼山。小山圆静秀特,遍山尽树松柏,远远望去,小巧玲珑,青翠可爱,好似架在五里桥的尽头。《安海志》载:“鸡暮山,在南安三十九都,今水头、山前之间。相传昔有金鸡飞止其上,至暮飞去,故名。又其由不甚高耸,四面圆净秀特.文星(土公,今称师公)有谶曰:‘鸡山青,溪水平,金锁断,状元迎。’” “鸡峰耸翠”是明代于安海眺望南安水头鸡暮山的耸翠美景,清朝改称“鸡峰叠翠”。 清·柯敦圃诗云:“耸得层峦积翠间,安平外障是鸡山。” 象鼻拖蓝 熊岭诸山沿东南迤逦而行,至象陷山(伏象山)蜿蜒10里,原野平旷,峰峦林麓,从安海隔海望去,山形如1头大象伸长鼻子,势奔入海,陷入海门。因山色如蓝,故名。 明·黄伯善诗云:“襟江老象化为山,掀鼻蜿蜒石井湾。绕紫欲奔吴卒燧,拖蓝似洗越钩癜。马卸当路谁能近,魅出波心亦遽还。卒舞驾车驯伏后,帝救来守海门关。” 明·黄帝赉诗云:“湖水南萦石井冲,鳌山北绕晋江封。翠岚轻罩寰中树,苍霭常浮天外峰。万项寒光拖碧练,众川潋滟隐黄龙。海门翌翌孤城壮,何况秦关百二 清·柯敦圃诗云:“郊外迢迢现远岚,陷形象壁也拖蓝。浑如行齿流青满,宛似前身带翠酣。树接鸿山朝雾湿,址分雉堞夕削涵。千年驯伏容还在,环守西方势向南。” 清·黄燮诗云:“天际迢遥象壁幽,高蓝宛结古江头。晚来元气伤心碧,巧染天工接地浮。春霁不妨微带雨,月明长是半含秋。百年留得形容净,芒履蓑衣合上游。” 因历史变迁,“象壁拖蓝”如今已成历史胜迹,代替它的是密密层层的楼房。 石井书香 石井书院,位于安海鳌西,其前身是鳌头精舍。南宋·绍兴二至四 年(1132—1134年),朱熹之父朱松任石井(今安海镇)镇监,安海长者黄护在镇西鳌头境捐建1 所镇廨(官舍),并于廨畔筑鳌头精舍,作为朱松讲学之所。绍兴廿三至廿六年(1153—1156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也常来讲学,后人因称安海为朱熹过化之地。乾道(1165—1174年)间, 傅伯成 把鳌头精舍辟建为“二朱先生祠” 。嘉定四年(1211年),石井镇官游绛就其地扩建为石井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安海石井书院》、 《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黄护、傅伯成》) 清·柯敦圃诗云:“温陵理学开安海,泉郡黉宫铁券题。” 清·伍常诗云:“狉獉民俗叹愚蒙,文教开先重赖公。堂辟四斋宏讲学,书香石井仰清风。” 石井书院历宋、元、明、清数百年,诗书传世,现为安海历史文化活动中心。现石井书院门台、大殿及四廊庑舍仍存,后殿朱祠虽废,遗基尚在 。 另有一说:“石井书香”是指安海金厝三房内一口古井中,有朱熹书写的石碑,水清时尚可见“石井书香”四字 。 天竺钟梵 安海龙山寺,古名“天竺寺”,在安海镇型厝村北面,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前竖华表,正面刻“龙山宝地”,背面刻“天竺钟梵”四字,传说鸟儿不曾在此石坊上下粪。山门有四大金刚。正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由一株古樟树雕刻而成,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题有“通身手眼”。大殿东西有十八尊者,及两廊僧房数十间。后殿供三世尊佛。据传龙山寺钟声可传十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安海龙山寺》、《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清·黄帝赉诗云:“古刹长留千手眼,龙山第一旧风光。” 清·柯敦圃《天竺钟梵》诗云:“巍峨梵宇壮奇观,天竺钟来在我安。晋代兴基隋建庑,龙山筑地凤为冠。通身手眼樟雕像,满庙馨香佛建坛。为说乌蜂平倭寇,百千礼祝众心丹。” 朴里 朴里村原称朴兜或朴乡,明朝初年实行里甲编制,改称朴里,今隶属南安水头镇,坐落在公路边,东面与晋江安海镇隔水相望。整个村分为朴一、朴二、朴三3个自然村,清一色姓吕,现人口近1万。 村里有一个小地名叫“御路头”。据传,南宋末年幼主南迁去广东时,曾御驾朴里,并在朴里的“福寿寺”住过。“御路头”因此而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吕氏家谱》载,自北宋起,朴里村共出了39位进士,就南、北宋320年间,朴里村吕氏便先后出了37位进士。其中著名的有吕惠卿、吕大奎等。(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吕大奎》) 朴里村历经三次变难: 一是“奎叔之难”。吕大奎因抗元被蒲寿庚用计杀害之后,他的几个儿子继续组织义军进行斗争。蒲寿庚为斩草除根,曾多次带领元军围剿朴里,对吕氏宗族子弟烧杀屠戮。吕氏村民为了躲避这场灾难,或逃进深山老林,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二是“倭患”。明朝中后期,泉州地区招海一带,侨寇为患不断。而水头朴里正处海边重地,时常遭受倭寇侵害。(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倭患》) 三是“清初迁界”。朴里村原来是一个多姓村民聚居的地方,清初,朝廷强迫闽、浙、粤沿海居民向内迁移30到50里,而朴里正处于迁界的重点范围,因此一度被夷为废墟。后来施琅收复台湾,迁界令解除。然而,原来居住在朴里村的居民,有的就在迁徙的地方繁衍生息,有的则另外选择居住地,只有部分吕姓村民搬回朴里村居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海丝之路·迁界》、《泉州人名录·施琅》) 多卿八景 安溪祥华乡多卿《清溪詹氏族谱》曾收录了历史上名士标题的“多卿八景”,并就八景分别赋诗曰: 佛耳凌云:“清风峻绝古人齐,佛耳峰头万象低。谁染亭台留鹤住,新诗好共白云题。” 庙宇风高:“蓝溪堤上千株柳,清隐庐边数径茅。室内弹琴偏蠹简,声声谱出蛊中爻。” 碧岩列嶂:“排闼送青殊有情,层峦月上翠微横。看来恰似西山景,十二栏杆卫禁城。” 龙门玉印:“古宇森森庙宇前,峥嵘玉印彩云边。悬知喜鹊飞翔处,忠孝镌题似百年。” 尘池浴月:“清池明月映癯山,有尘驯驯浴水边。想是痴龙来九馆,苍髯每夜伴珠眠。” 狮峰夕照:“崚嶒狮石吸天风,杳霭暮云卧赤松。牛背牧童三弄笛,寒鸦已噪夕阳红。” 汤垵涌泉:“洙泗渊源明昧间,龙泓脉脉映溪山。千秋俗学凭心洗,养性工夫第一关。” 芹洋柳翠:“当年靖节谢华簪,栽出芹洋树树阴。几度莺声鸣和处,如闻绿绮有弦琴。” 许婆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许婆庄》:“许婆庄:在十四都横山下。留从效微时负贩过此,时时午食于许媪家。及从效贵,赐媪第宅良田,故名其庄为许婆庄。俗讹为许墓庄。乾隆《府志》作许家巷。又云,俗讹为虎家弄,误。” 齐天岩石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齐天岩石室》:“ 齐天岩石室:在十五都福全。为蒋八公(蒋德璟号八公) 读书处。题句云:‘元武大冈,俊秀由兹发迹;齐天石室,豪雄到此低头。’” 先峰山摩崖石刻 先峰山摩崖石刻,在南安市丰州镇溪口村和尚墓后山上,为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记游之刻,高1.85米,宽1.95米,阴刻楷书,直写10行,行8字。 圭峰十二景 圭峰,位于泉港区峰尾镇(古属惠安县),在湄洲湾南岸的峰尾半岛上。“圭峰十二景 ”,指分布在峰尾古城大小环城四周和城郊的景物。 仙游县香田里欧厝《刘氏族谱》载有“圭峰十二景诗”,作者无考。收录于《圭峰文化研究》第2辑(历代诗词对联专刊)。 诗曰: “一、凤髻朝阳: 苍茫东海涌朝阳,凤髻高标接曙光 。浊世嚣尘全不染,孤栖待见帝羲皇。 【注:“羲皇”: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按:“凤髻朝阳”景观位于今圭峰中学围界北面,“路爷”宫后。旧时地势较高,岭上有两处突起的“小山包”,南北分峙,形状如髻鬟,称“凤髻岭”。日出之时,日光直射岭上双髻,因而得名。 】 二、石狗吠风: 波涛浩渺起天风,石狗谁闻吠海东。仰顾烽烟仍永息,荒城独守对渔翁。 三、石鸡报晓: 那道石鸡能报晓,开门看月犹皎皎。城楼鼓转五更初,唤醒世人眠未了。 【“石狗吠风”和“石鸡报晓”景观位于诚平村烟墩山海面上,因巨石天然成堆,状若“狗”和“鸡”而得名。当地有谚:“石鸡啼,石狗吠,石鸡种仔扣麦穗。”今石堆尚在,但多有缺损,已不见“狗”“鸡”俨然之貌。】 四、石塔听潮: 静听峰前万里潮,举头一望塔凌霄。有时影向江心射,骇尽鲸鲵逐浪跳。 【注:“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石塔指圭峰塔,位于诚平村塔仔澳西侧高阜,始建于元代,明·崇祯年间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年) 重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塔·圭峰塔》】 五、锦桥锁月: 通来碧水流明月,锁住清光休得越。桥上宾客同玩赏,一轮皎皎辉盈穴。 【“锦桥锁月”景观位于诚峰东岳庙岳前沟,今圭峰小学西北方围墙外。桥架南北,由两块石板条相并合架,桥下有港仔漕水流过。明月之夜,水中月影被桥板从中覆盖,喻称“锁月”,桥两侧水中显现月牙,故名。现该景观已填没造路,不复存焉。(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东岳庙·诚峰东岳庙》) 另说“锦桥锁月”景观位于东岳庙,山门外有一锦桥(3座小石桥并列于河流上)。每年中秋月夜,人站在桥中桥上,可见两边桥孔下有两个月亮倒影,因而得名。 】 六、石蝉夜噪: 怪石成蝉何夜噪,不飧朝露形凝傲。待逢此处有知音,假作瑶琴弹一操。 【“石蝉夜噪”景观位于诚平村东北,烟墩山下有一大石,名曰“和尚头”,石头下方东北角有一凹洞,周边蚵石相对成排。每当潮水涨落,浪涛拍打凹洞发出如洪钟之鸣,与冲刷蚵石之音组成和声,犹如蝉鸣一般。】 七、石龟出水: 片石成龟沉落水,於今露出沙堤峙。海滨邹鲁启斯文,背负洛书明至理。 【“石龟出水”景观位于尾山埔北门仔咀下,近海处有一岩礁相叠,状若乌龟;潮起时岩礁露出水面,潮落则隐于水下。随着海水的涨退,恰如海龟起伏游动,因而得名。】 八、沪屿晓钟: 破晓时闻沪屿钟,风来水石自相冲。舟中孤客眠惊悟,认是寒山寺内舂。 【“沪屿晓钟”景观位于义烈庙西北方海上,有一礁石名为“沪屿礁”,亦称“虎尾屿”。此礁石无论潮涨潮退,始终立于水面之上,风浪冲击拍打之声,似钟鸣一般。礁石底层为方形,似印斗(即印盒底座),斗上礁石叠成小山之状。据说当船驶至沪屿礁附近,如看见印斗出现,须立即入港,否则退潮之时会搁浅,故当地俚语称“水洗印斗,赶紧直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义烈庙》)】 九、万人神井: 城内千家同一井,朝朝来汲悬修绠。於今各得炊烟起,谁忆拜求前效耿。 【“万人神井”景观位于诚峰村永全社东侧庙门前,是一口看似普通的小井。据载,此井“甚旱不竭,城之内外千家,皆资于此,又有三百余网,日日于此洗涤,往来渔商等船无不于此取汲……”。此井原是峰尾古城内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迄今当地仍有人吃用该井井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 ·永全社》)】 十、磐石甘泉: 传闻石罅涌甘泉,潮落来尝味果然。陆羽当年如到此,定教续入品茶篇。 【“磐石甘泉”景观位于峰尾城外烟墩临海倚壁,盘石即龙喉石。倚壁中有一处由倚石天然形成的壁槽沟,烟墩顶上的水自沟顺流而下,壁沟下端有一凹窟窿,或是诗中所写的“石罅”。涨潮之时,石罅为海水淹没,退潮后罅内之水则清淡甘甜。】 十一、沙堤束带: 一望平堤如束带,中间石齿漱寒濑。有时潮满绕峰城,转暖沙湾围更大。 【“沙堤束带”景观即五里海沙,因沙滩长度足有五里而得名。五里海沙东起峰尾码头,西至后龙港口,经圭峰、郭厝等村界,呈半圆弧 。今堤南环绕大片茂密防护林。】 十二、石碑执笏: 卓立高碑形似笏,休将执去登金阙。此间有士向朝天,触目惊心厉风骨。” 【注:金阙:指仙人或天子所居的宫阙。 “石碑执笏”景观位于原吴曾池内南侧,现诚平村委会附近。池内有一10多平方米的巨石盘,巨石上有一高约2米多,宽1.5米的石碑,碑形似笏。据称,碑底有“康熙己巳年春奉母命”字样石刻。吴曾池现填平为厝地,碑石亦于“文革”期间开劈挪用为石料。 另一说 “石碑执笏”景观位于原城北门尾山埔城楼上,建有石碑一座,俗称“玉笏朝天”,有“镇海永胜,镇峰永全”勒铭。 】 七划 陈山人鸥池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陈山人鸥池馆》: “陈山人鸥池馆:在石笋南。 明·朱梧有诗云:‘于陵避世弃缨簪,百尺高楼石笋南。鸥鹭同群长不厌,金银无气又焉贪。一竿丝竹投青镜,半榻衣荷惹翠岚。独有违风东海鸟,时论秋水宿江潭。’” 吾峰古道 永春县吾峰镇,又名鳌峰,近傍天马山,古驿道穿境而过。 驿道由石头铺成,延伸数百里,连结闽南、闽中。它起于泉州,经南安,穿永春县城、五里街和吾峰大剧埔,后通至德化全境并连通大田。至今在永、德交界处的择水村隘内岭格上石刻的“永春州”三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南宋·朱熹曾路过大剧埔,留下一首诗,刻石立于吾峰镇朱子途经之处。诗曰: 张坂 惠安县张坂镇风景名胜主要有灵秀山、白云岩、獭窟城、大坪东山道场、东西花园、獭窟屿桥和锦田山得仙桥遗址等。 灵秀山又名美女峰,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坟在此。黄讷裕侄女黄厥为闽威武军度使王审知的后妃,其子王延钧在闽称帝后,追封其母为太后。唐·龙启二年(934年),王延钧前来谒母后家庙,次日登灵秀山谒黄氏祖坟,见峰峦削拔,状似美女,因而称之为“美女峰”。(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延钧》) 白云岩在美女峰西,秦时有高人道渊诛茅结屋,时有白云覆其屋上,因名其山曰白云岩。岩前双石夹道,其左者叩之有磐声。岩前悬崖上有明·孙幼孜题勒的“白云岩”摩崖石刻。(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道渊》) 獭窟城位于浮山岛烟墩山西南50米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而建。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面对大海,为泉州港必经之地。原属南安县户溪巡司,后巡司移设于此。城呈长方形,长130米,宽80米。城墙条石1972年被拆,用来建“七一”围垦海堤,现仅存城基。 张坂镇的文物遗存丰富,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有万年以上的埕边象化石遗址;古祠堂有后边黄氏家庙、玉塘孙氏家庙;古寺庙有下洋凤阳宫、獭窟西峰后宫、埕边后岩寺、玉塘灵源寺;古墓葬有唐·黄忠墓、宋·孙嘉安墓、清·孙兰陔墓、孙经世墓等;古石塔有宋·埔塘宫幢、元浮山石塔。 张坂文运昌盛,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乾符三年(875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1年)的926年间,张坂辖区考中进士20多人;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456年间,考中举人的近30人。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有倡导农桑、政绩昭著的唐代政治家黄讷裕,有永葆民女本色、辅佐夫君治闽的闽国皇太后黄厥,有才华横溢、名震当时的宋代杰出诗人、文学家黄宗旦、李庆孙,有“两藩策士,万里提师”的明代忠臣骆日升,有不畏权势、执法如山的卓绩名宦孙兰陔,有博学多才、著作等身的清代经学大师孙经世。(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李庆孙、骆日升》) 张坂的传统工艺较为著名的有石雕和金木雕.从唐·黄忠、黄讷裕的神道碑,唐·浮山寺和宋·埔塘宫幢,元·浮山岛石塔群等石构件考察,早在唐、宋年间,当地石雕工人的技艺就非常精湛。金木雕是张坂镇的又一传统工艺,具有悠久历史,主要产品有神像和家具花雕。 秀峰岩崖刻 “秀峰岩崖刻(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共有摩崖题刻13处(或说16方),多为宋代和清代名人所作,如张瑞图、林则徐、何绍基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佛石摩崖石刻 赤水示禁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