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1划—上卷) 梁兴玉[字日振,号璞溪。明末清初·南安廿十八都人(今南安市翔云镇)。]、梁国宝[字鼎文,号屺亭,清·安溪县光德里仙苑乡(今城厢镇仙苑村)人。]、梁怀仁(字宅之,号学泉。《闽中理学渊源考·吏部梁宅之先生怀仁》)、梁玉蕤[字旧谷,号韵略。明末清初·南安西隅象运人(今南安翔云镇)。]、梁岩老(永福人,政和进士。奉使敌军全节还。知泉州。)、梁椿选[字寿卿。南宋·晋江人。登第历宦。寓居安溪来苏里(作湖山书院授徒讲学。撰《安溪大成殿记》。与诸贤游。)。李清馥“再按”。]、梁亿(字伯安,南宋·晋江人)、梁南一(字力行,南宋·晋江人)、梁朝挺(字吸泉,明·安溪人。)、梁政[号永聪,元·南安西隅象运乡人(今南安翔云镇)。] 梁兴玉 梁兴玉,字日振,号璞溪,明末清初·南安廿十八都人(今南安市翔云镇)。郑成功起事抗清,被掳至军中,后授亲军协卫,寻加都督同知。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施琅复台,欲疏荐之,辞,假归退隐翔云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施琅》)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清隐逸·梁兴玉》: “梁兴玉,字日振,号璞溪,二十八都人。 少孤,遭乱,被掳至海上。容貌奇伟,郑成功见而异之,授亲军协卫,寻加都督同知,给剑印。 迨康熙甲子,台湾底定,将军施琅素知其才,欲疏荐之。涕泣辞曰:‘某本无心求仕,遭掳到此。今老矣,愿归乡井,守先人坟墓。’ 遂假归,退隐翔云山,囊槖萧然,不问生业,日取文文山(南宋·文天祥自号文山)《正气歌》、陶靖节(东晋·陶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归去来辞》高歌自适。 卒于家。” 2003年,在南安市翔云镇东山村北坑附近的山麓下发现梁兴玉坟墓,墓碑和墓穴都保存完好,墓碑上所刻的“明皇敕授都督佥事璞溪?梁公墓”等字样仍清晰可见。 梁国宝 梁国宝(1661—1732年),字鼎文,号屺亭,清·安溪县光德里仙苑乡(今城厢镇仙苑村)人。 康熙卅九年(1700年)进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广东潮州府镇平知县,剔弊昭奸,扶弱锄强,兴学育人,文思敏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获封文林郎。因缉私盐,为当道构陷。 墓在安溪城厢乡光德村锡亭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梁国宝墓》)
梁怀仁,字宅之,号学泉,明·晋江人,梁克家后裔。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年十六举乡试,八年己丑(1529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验封主事。二十三岁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梁怀仁,字宅之,宋·文靖克家裔孙。 梁玉蕤 梁玉蕤(1607—1672年),字旧谷,号韵略,明末清初·南安西隅象运人(今南安翔云镇)。 就学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与晋江潘湖黄锡衮同榜进士。淹博群书,通大义。历教谕兼摄罗源县事、抚州府推官、吏部主事。会鼎革,归隐,杜门不出,未几卒。著有《象山存稿》。 民国《南安县志·卷36·人物志11·明隐逸·梁玉蕤》: “梁玉蕤,字旧谷,象运人。少孤,育于李家,遂以李姓。 登崇祯庚午举人,庚辰进士。 授抚州府推官,擢升吏部。 会鼎革,归隐林泉,足迹不入城市,一刺(“刺”:名帖)不通州郡。 卒于家。” 梁岩老 梁岩老,北宋末南宋初·永福(今福州市永泰县)人。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以直秘阁知泉州,寻卒。 明·王应山《闽都记·卷28·郡西南永福胜迹·梁岩老宅》有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梁岩老》据旧《志》为作传。 永福人,政和进士 道光《晋江县志·梁岩老》:“梁岩老,永福人。” 《闽都记·梁岩老宅》:“梁岩老宅,在县南。岩老,(北宋)政和(1111—1118年)进士。” 奉使敌军全节还 道光《晋江县志·梁岩老》:“政和(1111—1118年)中,金再犯阙,奉使敌军中,被幽荒寺。日给以饮食,食余辄私晒之。复阴渍其壁,既而壁坏。挟余粮夜遁昼伏,竟全节归。(南宋)高宗嘉叹。” 《闽都记·梁岩老宅》:“靖康(1126—1127年)间,金人犯阙。金虏欲臣之,不屈。虏怒,囚僧舍中。岩老每饭必留其余。居久之,挟乾糒南奔,全节而归。高宗嘉之。” 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梁岩老》:“建炎元年(1127年),除直秘阁,知泉州,方欲大用之,未几卒。士大夫惜焉。 ” 《闽都记·梁岩老宅》:“除直秘阁,知泉州。寻卒。” 梁椿选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宋梁椿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椿选》等有记。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据“《闽书》、《清源文献》、《安溪邑志》、《奠方类》、《清水岩志》”为作小传,因“遗踪往迹莫得详”,稍加考按。 登第历宦 梁椿选,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以省试经魁登进士。累官承议郎、行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景定四年(1263年)仍在任;终通正守。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宋梁椿选》:“梁椿选,晋江人。以省试经魁登淳祐元年第。历官通守、正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梁椿选,字寿卿,晋江人。淳祐元年,以省试经魁登第,有文学之誉。历官通正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椿选》:“梁椿选,淳祐元年进士,有文学之誉。历官通守、正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再考安溪《清水寺志》,景定四年梁公曾为承议郎、行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有记文可考云。” “附记……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六月十四日,以旱暵踏勘田亩,是晚上清水岩宿,寻访《清水志》。僧因取出旧刻底本数帙,为明季邑令许公自表所葺者。内载蓬莱山清水寺兴造记一篇,为有宋徐公明叔记、知安邑事黄裳篆、盖承议郎行、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梁椿选立石,其记之年为景定四年四月吉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明叔》、《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读此,则梁公曾为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而本传寥寥莫详,只叙历官通正守,今增入本传,录此附考。” 寓居安溪来苏里 作湖山书院授徒讲学 约景定五年(1264年),梁椿选寓居安溪来苏里(今湖头镇),作湖山书院授徒讲学。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流寓·宋梁椿选》:“寓居感化里。以文学名,从游者多,来苏里有湖山书院在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寓在安溪来苏里,作湖山书院,学士多从之游,亦寓贤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椿选》:“寓居安溪,作湖山书院,学者多从之游。” 撰《安溪大成殿记》 咸淳元年(1265年),梁椿选撰《安溪大成殿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安溪文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按…… 梁公椿选倡学湖山之来苏里,其遗踪往迹莫得详矣。 尝读《清源文献》,公于咸淳元年季春撰《安溪大成殿记》,略曰: ‘夫子之道,固不以庙兴废为存亡,然示学者之依归尊正传之宗主,赖有此尔。今为吏者,惟知簿书期会之间上,以督责为功下,以趋避为能至,有漠然视学校如传舍者。圣贤之居颓弊摧压,慢不之恤,风俗日卑,人材日陋,莫有知其故者。钟侯国秀于邑,焦熬不惮撙节,兴此巨役,是则可书也已。观此,知公之崇奖名教、挽回风俗,所以规警为吏者至深切,洵为清溪一时兴学之倡,欲俎豆湖山师席者,能无溯厥渊源哉。’” 与诸贤游 寓居安溪期间,从游者每有时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附记…… 丁丑(乾隆廿二年,1757年)六月,本《闽书》纪此传之后,因挟儿辈及黄甥等赴郡应试,念一日,舟行九日山,是日于延福寺午餐,扶杖登山麓,摩挲石刻,大概宋、元间碑迹最盛,未得遍观,因读宋·宝祐六年(1258年)三月徐仲晦诸公与公同游九日山之胜,乃知公与诸贤同时往复,自是一时之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摩崖石刻·游览留名石刻》) 因与甥辈、儿辈考同记忆石刻,取笔录归,今并附载备考: ‘宝佑六年(1258年)三月甲戌,徐明叔?仲晦、洪天锡?君畴、方澄孙?蒙仲、王广翁?居安、梁椿选?寿卿,同登怀古寺,酌菩萨泉瀹茶,观石像,访姜(姜公辅)、秦(秦系)旧迹,小饮聚秀,摩挲(漏“端”字)明(端明即蔡襄)翰墨,探韵赋诗,抵暮(漏“乃返”2字)。期而不至,吕中?时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明叔、洪天赐、方澄孙、吕中、姜公辅、秦系、蔡襄》、《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摩崖石刻·游览留名石刻》) 李清馥“再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正守梁寿卿先生椿选》: “再按: 梁公事迹,安溪旧邑《志》只载在奠方内,未曾立传,谓公系寓贤也。因志乘缺寓贤一类,附见之。此尔后之欲修葺邑乘者,似当增补此门目,奉文公?朱子为寓贤之首,盖文公之簿同安,时奉檄往来安溪,爱其山川清淑,是公开人文之先,其始基之矣。 谨识之,以待考订。乾隆丁丑(乾隆廿二年,1757年)六月初十日。” 梁亿 梁亿,字伯安,南宋·晋江人;丞相梁克家之子。以父任补官,累迁主管西外睦宗院、通判福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亿》:“梁亿,字伯安,克家子。襟度夷粹。母秦国夫人刚严,奉事无违。博亲师友,讲学不倦。以父任补官,累迁主管西外睦宗院,通判福州。卒。尝著《论语集解》,上之秘府,进宫一秩。孙均,通判信州。” 梁南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梁南一》:“梁南一,字力行,晋江人。南省第三人。居乡讲授,从游者甚众。有《六经辩疑》(清·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六经辨疑”)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梁南一》:“梁南一,字力行,绍兴十八年进士。居乡讲授,从游者众。有《六经辨疑》行于世。” 梁朝挺 梁朝挺,字吸泉,明·安溪人。李光缙(号衷一)之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0·文学梁吸泉先生朝挺》据“安溪邑志”为作传: “梁朝挺,字吸泉,安溪人。 廪生,受业李衷一先生之门,博涉经史,读书求奥义,晚益大进。 襟怀洒脱,有所触,輙形诸歌咏间。著有《剪江灵应集》。” 梁政 梁政,号永聪,元·南安西隅象运乡人(今南安翔云镇);大德八年甲辰(1304年)五月初七日生,尤溪县令梁森荣之子。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辛卯科会试中式二甲第34名进士。 此年,颖州爆发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迅速蔓延大江南北。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还在亳州(今安徽亳州谯城区)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按: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至正十五年(135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时梁政历任巡按江南,擢南京都通朝御转运使。因乱乞归。建第于后坑,极其华丽,时称“后坑使”。 “红巾军”起义并未波及闽南,但至正十七~廿一年(1357~1361年),泉州却发生“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兵乱,至正廿二年~廿六年(1362~1366年),泉州市舶使那兀纳又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前后历10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期间,朝廷优诏梁政召募远近丁壮,设教场于陈庄埔,训习武事,以应援官军。 至正廿六年(1366年),兵乱平息,复命,准回籍养亲。 至正廿七年(1367年)夏、秋间,诏命梁政回朝擢用,携眷登程,在渡福州乌龙江时,船只遭台风击沉,全家罹难。 梁政“戢兵息民,境内宁谧”,卒后宗人奉为神明,建庙塑像祀之,至今香火鼎盛。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元宦绩·梁政》: “梁政,号永聪,翔云乡人。 至正辛卯二甲进士。尤溪县令森荣之子。 巡按江南,弹劾不避权贵。 升江南都通朝御转运使。 因乱乞归。优诏命召募乡壮应援官军,以御红巾(?)。忠勤尽瘁,卒于军。 查家谱登载其进士题名碑,现立国子监中。” 龚维琚 字承础,号朴庵,清·道光间翰林、河南、湖南学正龚维琳的胞弟。 12岁随父大占经商于晋江金井,遂通商术,家业渐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家迁居泉州城内通政巷,家族渐大,亦儒亦贾,闻名于时,郡人称之“通政巷龚”。 维琚乐于施舍,始葺晋江南塘祠宇;泉南蔡、吴、曾积忿数十年不相能,他出金为盖所焚毁的商店和房屋,助医葬,憾遂释。 维琚事业有成,但先辈多业学,官于朝,食于忾,举于乡,而他独不得志,于是冀子孙在科举中能占一席之地。其子丕江(字卿,号华笙)毁齿时即延师讲授,咸丰元年(1851年)中式举人,“文魁”通额悬挂在大厅门上,廿世纪50年代才被拆毁。 丕江举于乡后,两试春宫皆被放。咸丰庚申(1859年)再次公车上京,适太平天国与清军激战于江浙,中途受阻而返。 通政巷故居为三开间三进结构,大门对联:“词林踵武,试院衡文。” 龚维琨 字承碧,号瑶陔,清·泉州人,故居在西街旧馆驿头,毁于“文革”初期。 龚维琨系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壬子科(1852年)乡试举人,同年带眷徙城内旧馆驿,家居徙塾。子丕铖、丕翘皆通经学,有声于时,继承父业。日后子孙昌盛,多以教书为业,“旧馆驿龚”逐成郡城闻名的书香门第。 龚显曾 字咏樵,清·泉州人。故居在旧馆驿,俗称“牛仔驿龚”。 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进士,以殿试第六名与馆选,荣归省亲,翌年入馆,至同治七年戊辰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与其祖父龚维琳有“祖孙两翰林”之誉。 官至詹事府赞善。后退隐家居,受聘主清源书院。 同治初(1862—1863年),与其内兄陈棨仁、黄梧阳等,与一些泉州兴趣诗歌的同仁,在泉州城西组织“桐荫诗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黄梧阳》、《泉州典故·桐荫诗社》) 龚显曾多才艺,“凡星经、方志、乐苑、陈图、声类、字林、泉谱、升录、魁纪涩句、显节逸文,莫不戈坠钩沉,襟奇襭奥。详颜籀不详之注,读张华未示读之书,著述等身。”惜均已佚亡,现能见者,惟收入《桐阴吟社》诗九十首、《薇花吟馆诗存》四卷。其《亦园脞读》八卷所记多关考据掌故,虽有刊本,传者已稀。 龚补伯 龚补伯,字道安,讳康保,明(或清)·晋江安海人。 龚廷宾 龚廷宾,字可贤,明·晋江人(祖籍今石狮市永宁沙堤,移居晋江南塘),龚云致从弟;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朱国祚榜进士,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历官缙云县令、户部主事、户部员外、户部郎中、肇庆太守、庐州太守,著有《居家懿范》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43 ·人物志·宦绩 4 · 明 ·龚廷宾》: “龚廷宾,字可贤。 万历癸未进士,授缙云令。心切抚摩,才优振刷,经画荒政。疏通水利,尤为民赖。 擢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 出守肇庆,有惠泽。丁艰归,送者塞途。 起补庐州,时方议开矿,上记太府,陈其利害,事遂寝。后家居卒。” 龚廷彩 龚廷彩,清·泉州府城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龚廷彩去菲律宾吕宋经商,因本利耗蚀而居留吕宋。雍正三年(1725年),再由吕宋到苏禄经商。 当时苏禄国因西班牙占据吕宋,海道受阻,不通中国已三十年。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王巴达尔·乌德·丁一世(汉译名丹汉米母拉律林)欲遣使中国,恢复两国中断之邦交,见龚廷彩熟悉海上航路,且“虽为商贾,而品行端方”,遂委派他为正使,苏禄国人阿石丹为副使,华侨杨佩宁为通事,率苏禄国官员11人,舵工、水手31人,携带国王信件和珍珠、玳瑁、燕窝等贡品,于七月(公历8月2日)从苏禄群岛开船,来华通好。 苏禄使团原计划在浙江宁波登陆,后改在龚廷彩故乡泉州湾登陆。八月廿二日,苏禄使团在泉州湾内日湖港(今石湖港)停泊,并向晋江知县呈报。晋江知县叶祖烈禀报浙闽总督高其倬,同意其进入泉州湾内港,并奏报雍正皇帝。十月初九,清廷诏令该使团进京,雍正皇帝下旨:“闽省起送来京之时,著沿途地方官员护送照看,应用夫马、食物,著从厚支给。”并派布政司经历沈士升陪送。 到京后,清廷收受贡表、贡品,并由礼部设宴招待。次年夏,苏禄使团将归国,雍正回赠苏禄国王蟒缎、锦、罗、纱等之外,对正使龚廷彩、副使阿石丹、通事杨佩宁等,也各赏给彩缎、罗绢。苏禄使团回国途经福州时,又令福建地方官设宴饯行。龚廷彩圆满完成率团来华通好的使命,恢复了苏禄与中国的邦交。 雍正十年(1732年),苏禄国王又派龚廷彩再次奉使来华呈送照会。照会内容除对雍正四年清廷的热情接待表示谢意外,特别恳请清廷命令山东德州地方官代为修葺其远祖苏禄东王的坟墓,周恤存留内地看守坟墓的苏禄东王子孙。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喇是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率使团和眷属来华访问,归国途中病逝,安葬于德州,并留其三子和随从在华守坟。 清廷接到照会后,即令礼部行文山东巡抚岳浚查复。岳浚调查后咨报:苏禄东王墓已荒废,神道和享亭也已坍颓。于是,清廷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初十日诏令山东巡抚转敕德州地方官,“清查苏禄国王墓址,所有神道、享亭、牌坊等项,修饰整理”,例设春秋二祭;着看守坟墓之东王族裔安、温两姓中“遴取稍通文墨者各一人,为奉祀生,给予顶戴,永以为例”。 龚廷彩两任苏禄国正使,率团来华通好,使苏禄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据《清史稿》等记载,从雍正四年(1726年)龚廷彩首次率团来华起,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36年间,苏禄国先后10次遣使来华,每次都受到清廷的友好欢迎和热情接待。在此期间,两国政府还互相救援对方在海上遭风遇难的船舶,并将获救人员护送回本国。 中国和苏禄的友好往来又持续160年,直至咸丰元年(185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据苏禄的和乐岛之后,海道不通,才被阻中断。 龚名安 龚名安(1306~1385年),字德祚,别字俊卿,号西斋,元末·晋江沙堤人(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 龚茂良(1121年-1176年) 龚茂良,字实之,南宋·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年)以“榜幼”(18岁)成进士,名震京华,授泉州府南安县主簿。离任后调任邵武参军,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又回泉州任观察推官。后累官至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淳熙元年(1174年)以首参代行宰相职。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人。 龚颖 龚颖,字栗夫,明·江西吉水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举人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正德中…… 龚颖,十四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龚颖》: “龚颖,字栗夫,吉水人。以举人任,治县有声。 崇名教,辟左道,修县志,改庙学,建书院以祀文公(朱熹)。 邑有虎患,作文告城隍,一月而杀三虎,邑人神之,曰:‘宋·陈公宓亦尝如是。’ ” 龚颖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倡修正德版《安溪县志》,并亲自修辑。时安溪教喻邹鲁(字至道,广东南海人,正德十四年到任)、训导涂耿(字仲介,江西丰城人,正德十四年到任)协辑。正德十六年告成。按察副使詹源(安溪祥华人)为之序云:“龚侯负通敏之才,出自贤科,令吾安溪甫期月,理治之暇,即慨然念安溪为邑,僻在一方,旧未有志,无以鉴古规今,善今垂后,遂与二、三同志修辑以传。 ” 正德十六年(1521年),龚颖将县西凤山的凤池庵改建为凤山书院,又称朱文公书院,奉祀朱熹。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陈宓、詹源》、《泉南著述·安溪县志》) 龚必第 龚必第,字体升,号天阶,祖籍晋江永宁沙堤(今属石狮市),移居晋江南塘(今塘市),龚云致曾孙;清·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邹忠倚榜进士,殿试三甲第五十四名,任南昌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龚必第》:“龚必第,字体升。顺治壬辰进士,选庶吉士,改授南昌府推官。谳狱平允,直道自守,不肯阿顺迎合,竟以此忤上官。归居家二十余年卒。” 龚云致 万历进士 龚云致,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联捷进士(殿试三甲第2名),授中书。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龚云致,字润寰,晋江人。万历癸未进士。” 御史 由中书擢御史。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因 “枉道回家,骚择驿递”被劾,贬为应天府(南京)照磨所简较。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以御史视鹾长芦。时潞府请以彰卫二盐归藩府,云致力阻之。故事,冬官朝潞府行拜门礼,云致移文长史,以拜门乃天子之仪,不敢防殿下于失礼。王为出朝,赐宴及币一如藩封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215》:“万历十七年九月……长芦巡盐御史龚云致言:‘长芦、山东二运司分解宣府饷银共四万八千两,欲比山东布、运二司额解辽东民运事例,一体类解,太仓转发。’从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233》: “万历十九年三月……江西驿传副使范涞题参淮扬御史龚云致枉道回家,骚择驿递……下部院会议。得旨:‘御史自不简饬,何以察奸,龚云致不堪宪职,着降杂职,南京衙门用。’” “万历十九年三月……降御史龚云致添注应天府照磨所简较。” 兵部郎中、贵阳知府兼湖广副使 左迁兵部郎中,万历廿六年(1598年)七月出为贵阳知府兼湖广副使。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324》:“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升兵部郎中龚云致贵阳知府,刘之龙俱为湖广副使。” 汝州守、云南按察佥事 万历卅三年(1605年)八月转河南汝州知州,迁云南按察佥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412》:“万历三十三年八月……降原任兵部郎中龚云致为河南汝州知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出为汝州守,佥臬滇中。” 致政归,卒于家 龚云致致政后归家,曾捐金三百修砌洑田塘岸,增设涵圳,里人德之,为文勒碑纪之。祀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洑田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龚云致》:“致政,归家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副使、祀乡贤龚云致墓,在三十八都官头乡。” 粘灿(1473~1555年) 字懋昭、中美,号涤楼, 明·晋江县龙湖衙口人。生于成化八年(1473年)。粘灿御史第在泉州郡城西街北侧。 粘本盛 粘本盛,字道恒,或作卿桓,号质公,明末清初泉州城区(时为晋江县治)西街人,粘洪录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粘洪录》)。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有传。 明·崇祯己卯举人 粘本盛自小师从泉州名儒名儒林学曾(号省庵)、林孕昌(号素庵),明·崇祯十二年己卯( 1639年)乡试举人,时年方弱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学曾、林孕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崇祯)十二年已卯钟垣榜:粘本盛,晋江人。授礼科给事中。”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粘本盛,字道恒,号质公。学有渊源,七岁从父受经,能明正理,即以忠孝自期。弱冠首补弟子员,应试愈修明父学。稍壮,栉沐于濂、洛、关、闽之间。尝与前辈林省庵、林素庵二先生讲究性命旦气之学,株株章句不屑也。己卯以亚魁荐于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粘本盛,字道恒。崇祯己卯举人。” 历清· 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 清·顺治初年,粘本盛被清廷任用,授河南推官。自顺治至康熙朝,粘本盛历任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其间一度出任云南省主考官。给事中位不过七品,但“掌侍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是皇帝近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清朝定鼎,恩试受知,初任河南司理。时荆榛初辟,疮痍未起,至则务平反,锄蠹诬,恤艰怜孤,出冤狱重辟者十余案,中州几于刑措。暇惟讲学明伦,勤课诸士,所荐拔多成进士,郡人特祠崇之。两台交章上扬,天子临轩亲策,特简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兴利除害诸大政,既多采择举行;而弹劾摘伏,厘剔祀典,尤无不尽。盖正色立朝,二十年如一日也。出为滇南大总裁,入彀者皆一时名宿。前分校武闱,亦多属桓纠之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务平反,出冤狱。入为给事中,历吏、户、礼、兵、刑五垣,前后疏五十余上,皆关国计民生。” 顺治帝·福临是入主中原第一位清朝皇帝,颇能励精图治,文事武功并举。每年八、九月,必带领臣下往东北关外进行一次围猎,名曰“秋狩”。其时粘本盛升任京官不久,随驾秋狩,偶尔与皇帝并驾而行。顺治帝问起他的家世。粘本盛原是金国宗室完颜宗翰(粘罕)的第17代孙,其8世祖河中知府粘博温察儿因元末战乱,携家南下,浮海入闽,卜居泉南永宁扬丹,后复建居于浔氵美(晋江衙口),子孙繁衍,散居晋江、南安、泉城数处。 粘本盛当下一一禀明。因完颜氏与爱新觉罗氏同属满族,当初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时尚继承完颜氏创立的金国,称国号为“后金”,故顺治帝曰:“卿原来是国之旧人。”从此对他更信任重用。民间讹传为“国舅”,称“粘国舅”。 为泉州濒海盐户、盐商请命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粘本盛上一道千言奏疏,为泉州濒海盐户、盐商请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至于留意桑梓,则疏请盐折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实受其惠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又疏请盐折归县,严禁私派,泉郡受其惠焉。”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疏》收录粘本盛的这一奏疏全文曰: “吏部左给事中加一级臣粘本盛谨题‘为盐弊多端,去弊即所以生利,画一即所以宁民,请睿鉴饬行,以增国课,以便民生’事: 臣惟裕国之道,莫过于盐,利甚溥也。然因其利溥,而官与商之积弊,上与下之交比,有不堪明言者矣。臣敢就所知最真者,竭诚披沥,为我皇上陈之。 臣于初进垣时,有《修明盐法之久湮,仰佐国计之一得》疏,内称:‘关桥割没宜同征,岁获之盈余必倍。’部覆:‘请敕巡盐御史查明具奏。’往返驳议,已及二年。昨于十月内接原盐臣周宸藻回疏称:‘商人携资千里,为国转输,自纳课、领引、支盐,捆运出场,以抵北桥,诚不知其费几百艰辛,北桥里至南关,而又令其阻滞多日,糜费淹消可虑,关桥并征,诚为便商。’等因。部覆‘请敕新任巡盐御史酌议妥确具奏。’ 臣谓盐臣身在地方,代吁必真,而并臣割没同征之议,俱可敕新盐臣详察酌行者也。盖臣前疏,原为一事两截,徒饱吏胥,今宜并关桥为一处,部发印钤割没簿,即在关桥登记征收,公同商纲人等,照引称验,每日填注,万目共睹,不许挨日隐漏,则两淮岁共行盐一百六十七万余引,每引俱照例清出溢斤,所积之银,何可胜计?国计自可以日增矣。盖两地科算,反似无名之征,何如一处核实,而商免守候之苦。回疏甚明,是在盐臣设诚力行耳。所谓去弊即所以生利者此也。 至于福建盐政,其弊尤甚。臣属本乡,知之更真。 察各府皆征盐引,惟泉州为濒海产盐之区,令民办盐入仓,岁照丁给盐征粮,而输纳之法,只就民间丁米内摊派,设盐场官掌之,以充永宁卫所军粮。是一民也,而有粮差、盐折二衙门之征,粮差征之于县,盐折征于场官而转解于防厅。县征有当里长之役,凡经承催差保歇之需索,已为极苦;厅征又有当总催之役,凡经承催差保歇之需索,更无所不至。于是天启(1621—1627年)年间,盐民来京,沥疏奏准裁去盐场官归县并征。百姓称便,垂三十余年。我朝鼎新之初,征亦如旧。至顺治六年(1649年)间,酌定盐政,以卫军既革,将盐折清入解京,而责成于防厅。乃防厅以责成故,请吊厅比。而不知一民两征,从前衙役需索诸苦又复再见矣。县差、厅差接踵盈门,无名勒骗,典鬻难继。方今兵焚之余,濒海之百姓,破家殒命者,已十去其五,又遭此重迭之追比,何以聊生?伏乞睿鉴,怜盐丁即县民丁,盐米即县民米,归县并征,不过用一里长,与民间之丁米同输。省一衙门,而所全于海边颠连之孑遗,有无外之恩波矣。所谓画一即所以宁民者此也。 若夫追比之苦,尤当速除。害在旧里役等拖欠不纳,累见役倾家代赔,惨系难堪。民户、盐户,均有此弊。伏乞敕下抚按从长酌议,凡征粮之法,令历年旧里役赴比,各完正供,庶见役者无代赔之苦,而以后应役者知其难以卸免,自早完本年之粮,国课可以恒足矣。臣从国计民生起见披沥,字多逾格,伏乞睿鉴!如果臣言可采,敕部议复施行。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题。 二十八日奉旨:‘户部议奏。’” 粘本盛《奏疏》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向京师防厅上缴的“盐米”(盐税折成的钱粮)和缴纳县中的“丁米”(人口税)一并归县征收,改除盐民追比之苦;二是并关、桥两税为一,以为便民之举。 粘本盛的《奏疏》得到清廷的采纳。《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对此都专门记载。 粘本盛为民请命,浔氵美、氵丙洲盐民无不感佩。浔氵美大族施氏对同住一地的粘氏族民分外关照,“凡盐役之事,悉皆不问”;“一切户役,未尝过问”。当时权倾东南的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也对粘本盛十分敬重,将女儿嫁与粘本盛的孙子、举人粘克昌,结为亲家。人以“丝连丝连”来形容施、粘族民的融洽.至今成为当地一句俗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 升京堂 粘本盛后由礼科都给事升为京堂,六十七岁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由礼科都给事中内升京堂。卒年六十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粘本盛》:“由礼科都给事升京堂。卒年六十七。” 余事 粘本盛深究理学,才识渊博,著有《周公像赞》、《导养忠孝全书》、《天中理牍》、《滇试日记》、《滇试诗集》。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粘本盛》:“其表章理学也,则有《周公像赞》、《历代理学渊源像赞》二书,学者尸而祝之。 ”“子士凤、士岳,俱以恩贡授州同知。 ” 泉州清源山清源洞“第一洞天”题刻,开元寺戒坛前《重修开元寺碑记》,都是他留下的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 》、《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 粘本盛府邸(都察第)在泉州郡城西街头(今泉州影剧院一带),宅内有假山亭台。后改为粘氏大宗祠,廿世纪50年代辟建泉州影剧院时废。 粘洪录 粘洪录,字郁庵,明·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年)出生于泉州府城。 少时聪敏,读书等身,深究清源学派的朱熹理学。年轻时即在泉城学宫前设馆教书,因四方闻名来向他求学的人甚多,书斋容纳不下,生徒就打扫学宫中空舍,请他讲学其中。粘洪录 每日坐讲学经日,剖析精奥,听者豁然忘疲。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粘洪录39岁,举乡荐,选授江宁府江浦县令。 当时官府向百姓征派钱粮,总是层层加码盘剥,名曰“火耗”。粘洪录一到任,便将这一弊政革除了。他还把县衙门中的厨子、门传这一班人辞退。自己一家人三餐力求简单俭省。一鲑一菜,必平价购买。 先前,江浦县换过几个县令,可是县中的胥吏老是那一班人,他们勾结作弊,把钱粮账项搞得一塌糊涂,乘机贪污公款,致使府库亏空。上司一问,便推说是百姓拖欠钱粮所致。缘此,粘洪录请示上司,要求清查县中账目,结果清查出一帮侵夺公帑的蠹吏,退罚出不少的赃款。接着, 粘洪录 又查处一些仗着官势欺虐百姓的衙役,使他们有所收敛。 江浦县城是洪武年间修筑的,前任官员都因循守旧,从未添一砖一瓦,至此城墙已颓圮了一段,东、西、南城楼皆倾塌损坏。粘洪录看到时局不靖,盗贼蜂起,为策百姓安宁,他捐出自己的薪俸,取出县里收的罚金,令乡里耆老督办修葺城墙城楼,不到一年,城防修复得十分坚固。 粘洪录在江浦三年,连附近郡县都风闻他是个好官。上司向朝廷论荐他竟达十七次。可是当权者因他为人强直,不会逢迎,竟借故将他罢免了。 罢官之时,粘洪录家中仍是那数椽旧屋,一点薄田。因家境贫寒不能安居,他竟流离江浙一带,教书糊口十几年,直至临老才回到故乡,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逝世。 江浦百姓在县学宫中建竖《浦邑仁廉父母粘公去思碑》,讴歌他的“真清真仁”。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令天下各郡县推荐应祀历代名宦,江浦百姓不顾避忌,一致推举前朝知县 粘洪录,为他建祠崇祀。 顺治十八年(1661年),泉州百姓修复粘洪录旧时讲学处所,建粘郁庵祠于府学前。粘洪录的门生为他建立的“郁庵 粘先生讲亭”碑石,迄今犹存。 章良能(?~1214年) 章良能,字达之,谥文庄,南宋·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周密之外祖父。嘉泰四年(1204年)以朝散郎知泉州,至开禧元年(1205年)除江西运判。 其相关资料散见于周密《齐东野语》、《宋会要辑稿·职官73之37、职官78之63、崇儒7之27》、《续通鉴长编》、《南宋馆阁缤录·卷8、9》、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清·光绪《处州府志·卷16》等。 举进士,累官温州太守 章良能少好雅洁,居一室必泛扫圬饰,陈列琴书。一日,大书素屏云:“陈蕃不事一室,而欲扫除天下,吾知其无能为矣。” 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举进士第,次年除著作佐郎。 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为枢密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 嘉泰元年(1201年),除起居舍人。因司谏宇文绍节指责良能为丞相谢深甫同党,被外放温州任太守。 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章良能》据《闽书》曰:“章良能,嘉泰四年(1204年)以朝散郎知泉州。甃学宫十五斋地,增置官书三千五百余卷。” 终参知政事,卒 开禧元年(1205年),除江西运判。 开禧二年(1206年),为宗正少卿,以太常少卿兼权直学士院。 开禧三年(1207年),权兵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 嘉定元年(1208年),迁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兼侍讲。 嘉定二年(1209年),迁御史中丞兼侍读。时宇文绍节任佥书枢密院,因心存疑惧,不敢拜官。良能疏言:“公论出一时之见,臣岂敢以报私撼。”宇文绍节就职未久,五月以御史章良能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两人相得甚欢。不久,章良能兼太子宾客,连升大中大夫、通议大夫。 嘉定六年(1213年)夏四月,进通奉大夫、参知政事。 嘉定七年(1214年)二月,卒于官,谥文庄。 著述 著有《嘉林集》百卷(《无兴诗存二集·卷7》),佚。 周密《齐东野语》称其 “性滑稽”、“间作小词,极有思致。” 词仅存《小重山》1首,写深春之时寻访旧游之情,收录于南宋·周密《绝妙好词·卷1》传世,后又收录于《全宋词》,词曰: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间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与王曾同龄,卒谥“文宪”,后改谥“文简”,北宋·建州浦城人(今福建浦城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曾》) 北宋·宋祁为撰《章丞相得象墓志铭》(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4》收录)。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据“《闽书》”为作传。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章得象》(录诗17首)(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据“《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宋史·卷311》”、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320·章得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6年)据“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文宪?章公墓志铭》、《宋史·卷311·本传》”为作小传。 身世 章氏世居泉州。至章得象的高祖章仔钧,五代·闽国时事王审知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为浦城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宋有清忠肃艾之相,曰章公,讳得象。 其先齐太公裔,封于鄣,去邑为章氏,侨徙不常,后为武宁(江西洪州之武宁)望姓。 曾祖仁嵩,仕李昪(南唐君主)为驾部郎中,以公故赠太师中书令。曾祖妣杜,楚国太夫人。 祖士廉,汀州宁化令,赠太师中书令。祖妣周,齐国太夫人。 考奂,志耿介,以儒术发闻,不乐进取,姻友数请,强与吏偕试礼部,一不中即谢去。盘桓家食,以天爵自终,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密国公’。妣张,秦国太夫人。 世烈前光,幽而后融,委报于公。” 《宋史·列传70·章得象》:“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章得象,字希言,世家泉州。高祖仔钧以‘战、攻、守’三策投王审知,审知命为将,戍浦城,遂家焉。” 《全宋诗·章得象》:“章得象(九七八~一○四八),字希言,世居泉州(今属福建),高祖家浦城(今属福建)。”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章得象(九七八~一○四八),字希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咸平五年进士 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章得象进士及第,后登博学宏词科。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公孩提已自秀挺,草能属文。年十二侈袂挟荚(注:“侈袂挟荚”:广袖里藏着书卷随时阅读),与宻公(父奂赠“宻国公”)及从兄得一(章得一)俱称茂才,乡人贵之。当时夙儒愿与周旋,不以文人行自谓。 咸平五年,天下进士贡千数,朝廷遴选,取才三十八人,公第其中,号为得才。”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得象母方娠,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奂复梦家庭积笏如山。 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 进士及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咸平五年进士及第。” 《全宋诗·章得象》:“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进士。”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咸平五年登进士第。” 初宦 章得象初授大理评事、知邵武军归化县,值亲丧,未任便回乡守制。 制满服除,以大理寺丞知信州玉山县(今江西玉山)。 宋真宗将封禅泰山,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 以劳绩迁太常博士、通判明州(今浙江宁波)。后以屯田、都官二员外历知台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海市)、南雄州(治所在今广东南雄市)、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3州。 另有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泉州。待考。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授大理评事,知邵武军归化县,以斩衰丧不之官。 服除,用大理丞、为信州玉山县。 会东封泰山,大臣引公签署兖州观察判官事。 以辨治劳剧,迁太常博士,通判明州。 以屯田、都官二员外历知台、南雄、洪三州事。”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本寺丞。 真宗将东封泰山,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历知台州、南雄州,徙洪州。” 《全宋诗·章得象》: “知邵武军归化县。 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以屯田员外郎知泉州(《嘉定赤城志·卷9》)。”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历知台、南雄、洪州。” 杨亿等力荐之 杨亿认为章得象有辅佐王公之才,力荐之。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知制诰张师德等亦联牍言上。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会诏近举学优行茂者,以名闻。 时文靖·吕丞相、谏大夫张师德联牍言上。”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 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杨亿以公辅器荐之。”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为杨亿所荐。”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宋真宗朝历左司谏、翰林学士 兼史馆修撰、户部郎中、秘书监、工部侍郎等职。景德二年(1005年)与王钦若主修《册府元龟》。天禧四年(1020年)十二月卒。】 入朝,由职方员外郎直史馆累至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经召试,章得象以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历安抚京东,入三司度支部为判官,历词部郎中,(五品),改刑部曹(刑部郎中,三品),纠察在京刑狱。出使契丹归,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天圣四年(1026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牧使。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试学士院,以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入三司度支部为判官,历词部郎中,赐五品服。改刑部曹,纠察在京刑狱,赐三品服。 公自释褐即外迁。间关远方几二十年,缙绅未甚知者。及还,游诸公间。器就德完,一口交誉。姿表颀茂,所至辄倾坐客。事上訚如,接下侃如,中陶然粹外,颓然简昭。通今古不见崖畛,天下遂推为巨人、长者。 以兵部郎中试中书,进知制诰。明年入翰林为学士。公于名命,得轻重体要,进无盈褒,退无溢尤。至他诏令皆便时制宜,使听受施行者遍晓,多至数百千篇。 即本职改谏议大夫,以齐缞丧去官。有诏夺服,号诉不见听。”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牧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 “未几召试,为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为群牧使。”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召直史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 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 章得象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累迁为礼部侍郎,又兼龙图阁学士,俄拜承旨兼侍读学士。 擿经验古,劝成风德。在内外辞禁,凡一终星异。时与公尝僚或出公下者,武相踵为柄臣,然愈谦晦,无纤芥觖望。不为赫赫,名自独留。且陈年。侵疾,癯言诚哀。” 《宋史·列传70·章得象》:“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累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承旨兼侍讲学士……”
景佑三年(1036年),章得象擢同知枢密院事(武相)。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景佑三年,乃擢同知枢宻院。”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擢同知枢密院事。” 《全宋诗·章得象》:“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擢同知枢密院事。”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寻改户部侍郎 章得象寻改户部侍郎。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寻改户部侍郎。 毗燮内机,底里输尽,参和协恭,道益光明。帝曰:‘尔遂相。’” 《宋史·列传70·章得象》:“迁户部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累迁户部侍郎。” 拜相 宝元元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以前,政治中心都偏向北方,朝廷重用北人,至宋太祖·赵匡胤立国,还留下遗训,规定后世子孙不得任用南仕为相。《邵氏见闻录》载:“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 仁宗之前的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曾起用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相,大受北人嫉妒。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宝元元年,以本官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 “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仁宗谓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干附,今日用卿职此也。’” 《全宋诗·章得象》:“宝元元年(一○三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宝元元年,以户部侍郎拜集贤相。” 附:《章得象拜集贤相制》 民国八年章贻贤《章氏会谱》收录“《章得象拜集贤相制》”,曰: “章得象冲简直温,懿厚和粹,高文见于典册,茂行涵于圭璋。顷由禁林进筦枢极,慎重之望可以表仪朝伦,经纶之才可以缉熙皇化,爰立作相。” 兼枢密使,进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辞所加官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李元昊(旧姓拓跋)自立为大夏皇帝,随即发生侵宋战争,兵锋直指陕西。仁宗命章得象兼枢密使(武相),又进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章得象辞所兼枢密使职。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边鄣(“鄣”同“障”,防御工事)绎骚(骚动),老师留屯上。所与阅赤白囊(“赤白囊”: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按边吏才不肖调兵食,止一二枢近裁可。奉行。议者谓三公无不统兵,独大事有不与知。方多故时,不容偏任。 天子向其言,始命宰相兼枢密使,仍进公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公授使让还其官。”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均载(文同):“陕西用兵,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所加官。” 宝元二年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 宝元二年(1039年),章得象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为上宰。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在上前论事,或日旰别白精审,无所回忌。时天下承平久,器皿未牢,兵耗不登,公与吕丞相共议,阅良家子数十万补完虚籍,益市马充车骑。为搜教之法付于军。谨修缮之令督于官。减用度之冗谨其财。所以憺威常武,纾国庇民者,咸见纳用。 辽人訹利设言邀隙,乃参取饵表,阴折敌谋,且引阳秋不一足之义,权辞约币,以一介至其廷,卒得要领。归报,会吕丞相病免,复以冬官(工部)命公,遂为上宰。 拓跋之叛,公谓:‘贼地褊,战亟弊,当自臣令按甲毋出,以饱士气。’既割刈不克振,果叩,高奴塞泥首就羁。裁赐艺贡,礼以荒服。终大酋穷愤,兵死贺兰,鉏其未萌,剪其速飞,如公之素。”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均载(文同):“明年,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进工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 庆历二年兼枢密使 庆历二年(1042年)七月,章得象兼枢密使(武相)。 民国八年章贻贤《章氏会谱》收录“《章得象兼枢密使制》[庆历二年(1042年)七月戊午]”,有曰: “懿文华国,深识达神,宽裕表于性情,诚明彰于术业。” 庆历三年进首相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章得象进首相。 民国八年章贻贤《章氏会谱》收录“《章得象进首相制》[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戊子]”,曰: “章得象学洞精微,性资沉密。居然廊庙之器,职在钧衡之司。励精力以缉朝纲,稽猷训以经世务。清浊不可以澄挠,重轻不可以低昂。向以敌人犯边,王师在野,爰兼枢筦,以会兵机。旋陈宏济之词,居多暗合之论。兹用擢首台铉。” 屡辞 庆历三~五年(1043—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为主力施“庆历新政”,发生“庆历党争”。 而章得象对新政持缄默态度,遂以久居相位“无所建明”,遭御使孙抗弹劾,其后又有10人上奏弹劾。章得象即辞相位,表至十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公既久当国,且畏盛满,书谂夕咨,虑烦必伤,乃顿首乞还丞相印;诏不许。表至十上,未得报,则还第待罪。天子手诏曰:‘须郊祀毕,更一年。’乃听。 公以敦谕谆切,不敢违。然志远名宠,每奏事或簿付,宗老自举不满万金,裁俸赐所赢。” 镇安军节度使 庆历五年以检校太傅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相州 庆历五年(1045年),章得象以检校太傅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相州。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到庆历五年,始得以检校太傅镇安军节度视相,秩即判其州。”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均载(文同):“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全宋诗·章得象》:“庆历五年(一○四五),为镇安军节度使。”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 附:《章得象罢相授使相判陈州制》 民国八年章贻贤《章氏会谱》收录“《章得象罢相授使相判陈州制》[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戊申]”,曰: “朕稽载籍之明训,见君臣之大方。进惟尽忠,既勤夙夜之力;退必由礼,将笃始终之恩。矧兹师尹之臣,久处岩廊之地。屡陈恳素,祈解钧衡。爰以刚辰告于列位。(按:“师尹”:原指周王朝的太师尹氏。在《尚书》、《国语》等文献中,逐渐延伸指称各官署系统的正职长官) 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京兆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五百户、食实封二千八百户章得象,器怀中裕,风度外高。遍历仕涂之华,雅通治道之要。自进登于宰席,仍总决于枢庭。有经远之术可以怀异俗,有厚生之功可以阜齐民。方隆嘉靖之风,益赖耆明之德。而乃慎持谦节,确避宠名。既谅由衷之言,莫留俞往之命。俾将牙之分阃,仍相绂之仪朝。虽徇雅怀,岂忘厚遇。 于戏。义形许国,固出处之一心;材足济时,自文武之兼用。勉绥贤履,茂对邦休。可特授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陈州诸军事、行陈州刺史、充镇安军节度、陈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判本州事、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改赐推诚保德崇仁守正忠亮翊戴功臣。” 庆历七年进封“郇国公” 庆历七年(1047年),章得象进封“郇国公”。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庆历)七年,进封‘郇国公’。”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均载(文同):“封‘郇国公’。” 《全宋诗·章得象》:“(庆历)七年,进封‘郇国公。” 庆历八年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 庆历八年(1048年),章得象徙判河南府(今洛阳)。是年守司空致仕。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明年(庆历八年),徙留西雒。 朝京师,遂请老。时议以图任,耆畯不应。以年为解,公执益固。上度不可留,特拜司空致仕,赐实俸,着令燕(注:“燕”同“宴”)见,如丞相于是。” 《宋史·列传70·章得象》、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均载(文同):“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 《全宋诗·章得象》:“次年(庆历八年)以司空致仕。” 卒 庆历八年六月卒于家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章得象卒于家,享年七十一岁。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佑(1049—1054年)中改谥“文简”。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公年七十一,去位之六月乙未,暴感疾,一日薨。诏遣太医驰视,已不可为。” 《宋史·列传70·章得象》:“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卒。” 《全宋诗·章得象》:“(庆历八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八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全宋文·卷320·章得象》:“著《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 哀荣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讣闻,天子即日幸其第,既酹哀甚,赐银三千两,它赗禭称之。 旧制,人臣罢退,有物故,乘舆不临丧。又是日当休,法从或出沐,而诏跸遽行,且使走谕二府(“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以殊礼待公,意再不视朝。 进二子、一孙官。长女食汤沐邑,幼女及孙赐簪钿服。推叙宗娅者六人。 公无主馈(章得象有张、杨二家室,先章得象而逝),嗣且幼(时章得象有子5人及孙已出仕在任。按后文所记,知此嗣幼者指章得象与杨夫人还有一未成年幼女),上遣中人省实家赀,结其(“结其”疑“拮据”之误)澹于进取,乃如此也。视积薪倒行不得,辈公厮皂尚敢望其藩哉?惟天子以为国器,可大任。”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 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赠大尉兼侍郎,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全宋诗·章得象》、《全宋文·卷320·章得象》均载(文同):“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 眷属与丧葬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呜呼!隐卒褒终,宠孤恤私之恩极矣!盖公之纳忠也至故,报礼也称朝野,涕咨谓之荣哀。前夫人张氏,未及公显故,君清河县;后夫人杨氏,偕公贵,故国于郇。 息男五:释之,终大理评事;约之,终光禄寺丞;介之,终太常寺太祝;皆以学自力,数射策与诸儒角,世称其才。延之,大理寺丞,公得谢,特赐绯袍银鱼;修之,大理评事;皆俨然在次,号痛如礼。 约之子元方,大理评事,以盛德后羡庆委祥,且复大不疑云。 息女五:三夭于室,次适太常寺太祝陇西李上卿,封永昌郡君。上卿,今枢密直学士给事中昭述之子。季尚幼。 从子隐之,公素所爱,教实有遗,令相二子治丧。 于是发龟策,合内外姻与谋,以秋九月某日,克葬公于许州阳翟县(阳翟县唐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三封之原(今河南省禹州市),以二夫人祔。(墓葬明代尚存) 初,母夫人捐养京师,命不还葬。于是作新茔,乃令异位同域,从公之志也。” 民国《章氏会谱·墓宅》:“宋·郇国公·章得象墓,在河南故汴京相国寺后。” 存诗 《全宋诗》录章得象诗17首,其中有: 《题延庆院》: “碧涧连龙穴,层峦倚栝苍。无时似风雨,绕院尽松篁。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京寺栖禅久,霞城去路长。江波收积潦,风信促归航。 《植萱亭》: “凌江清浅绕城流,庾岭南边第一州。惟有梅花传远信,祇凭萱草缓离忧。” 《国清寺》: “松韵萧骚十里清,入门毛骨冷如冰。题诗已有丹青笔,悟法应多黑白僧。 《题灵康庙》: “白鹤何年入紫氛,空馀灵迹庙犹存。岩崖暗锁云根老,堂殿阴连海气昏。 《桐柏崇道观》: “万仞攀萝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峰心。参差珠树和云出,咫尺丹霄有路寻。 《留题宝相寺》: “天台四面翠如屏,洞穴幽奇地最灵。百尺岩中真像在,千年涧畔古松青。 《题山宫法安院》: “路入青青数里松,上方楼阁一重重。千寻练挂双流瀑,六曲屏开四面峰。 《送张无梦归天台》: “琼台东畔倚岧峣,缥缈烟霞切绛霄。门外杉松尽颠怪,云中鸡犬自逍遥。 《题东掖山承天院》: “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龛灯从几代传。 评价 北宋·宋祁《墓志铭》评 北宋·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 “公不喜为皦厉行,要以天下中庸自居。 荐宠士大夫,惟力所视,无有爱惜,苟显于时,弗啻己自出,与人交久而益亲。 在宰府,务总纲纪,去烦苛。临大事,从容镇静,无遽色急言,见于几微。士之辨锐自喜者,或上谒有所开说,公为陈大体,皆语塞自引去。至上书过訾宰政,天子下其章,它辅臣欲雠实所言,公第置之无所辨。监司绳切州县更约束,劾发微密,所至纷然,公白其非。是时,急于吏课,一切听之。未几,议不以为便,举皆复故。辅政八年,章程修明,其嘉猷纳之,上庶绩付之有司,功名势地,皆一不处。故论者皆美公德,不能言其所以德,彼挈挈可名乎,果其细耶? 公之始生,密公(父章奂封“密国公”)梦相者拜于前,旁有人曰:‘相而拜,台辅也。’公为省郎,杨文公?亿嘱广坐,谓公曰:‘希言当为贤宰相。’闽江南台,古传沙合者出相;比年,遂积为洲,名世赍弼抑天启然。 善行草书,笔法遒婉,时人弆牍秘爱。论著文章数百篇,雅懿沉郁,薄天人之极。其为《章惠太后册》,上最称善。奉诏撰《御书梵字后记》,铺衍宏丽,文林韪服。 “仆辱公知,且其嗣有请,遂为之铭: ‘在宋四世,帝功极炽。显显有郇,实相而济。 《宋史》评 《宋史·列传70·章得象》: “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得象无所建明,御史孙抗数言之,得象居位自若。既而章十上请罢,帝不得已,许之。 初,闽人谣曰:‘南台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时,沙涌可涉云。 论曰:殊(晏殊)、籍(庞籍)、随(王随)、得象皆起孤生,致位宰相。籍通晓法令,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然籍终至绌免,随数遭谴斥,何其才之难得也。得象浑厚有容,殊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方之诸人,殊其最优乎!” 《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文简章希言先生得象》: “得象在翰林十二年,宪章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 在中书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以简重镇止浮竞而已,他无所建明。 至其浑厚有容,喜荐拔人,天下终以为长者。”
章梾 章梾,字敬则,南宋·浙江东阳人。《闽中金石录·卷4》误为“章持”。 《福建通志》记,章梾,字敬则,东阳人。登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嘉定间知泉州军州事。 章梾知泉州军州事是在嘉定十五年(1222年)。嘉定十七年(1224年),除福建路提刑。 九日山有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月章梾祈风石刻:“嘉定癸未(嘉定十六年,1223年)二十日,戊戌,东阳章梾 敬则……以祈风◇◇昭惠祠下,因会于延福,登山瞻石佛,访隐君亭,少憩于怀古而归。” 章梾与知州真德秀(号西山,谥文忠)共革海交弊政。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8·西山 真文忠公行状》记,原“郡(指泉州)以蕃舶为命,然商人畏重征,苦官吏和买,至者绝少。公(指真德秀)镌税额,戒官吏勿得买一物,虽诸台委倅属,市物必申州,始得举行。”严令下,由是和买、重征禁绝。“是年,舶至者十有八。明年,二十有四。又明年,三十有六。征税之人遂及照旧额。” 民国《福建通志·名宦·宋1》引《泉州府志·职官》曰,时州多舶货,“梾与知州真德秀毫发不染,二人去州之日,番商拥道攀送,以大炮炷于州治之门,香闻阖府,相与涕泣而祝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