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吴) 吴从宪[字惟时,号鹏峰。明·晋江安海灵水(今晋江市安海镇灵源街道灵水社区)人进士及第。三朝御史(四川道试御史。两浙巡盐加漕运水利清军。巡按山东。再次巡按浙江。外转。)。卒于家。家眷。故宅。] 吴从宪 吴从宪(1522—1581年),字惟时,号鹏峰,明·晋江安海灵水(今晋江市安海镇灵源街道灵水社区)人,灵水吴氏8世;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二月初六日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灵水吴氏家庙》) 进士及第 吴从宪少随伯父吴希澄,尊之如父。 明·万历《泉州府志》载,吴从宪为诸生时,读书泉州开元寺,见妇人遗落双钗,追呼还之。 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举人,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初授行人。 三朝御史 后,吴从宪擢任嘉靖、隆庆、万历3朝的监察御史,称“三朝御史”。从宪性情宽厚,为御史不搏鹜击名、作气矜张,中怀耿介,“抑奸殖良,兴废去蠹,民吏怀畏。” 四川道试御史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春,吴从宪选四川道试御史。 嘉靖(1522—1566年)末年,曾巡视浙江盐政。有晋江县令以御倭之后军饷不充为由,拟加征盐户钱粮充饷,吴从宪言诸当道,悉免不行,一时盐户皆感其德。 两浙巡盐加漕运水利清军 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差两浙巡盐加漕运水利清军。 吴从宪素与海瑞(号刚峰)交好。当年夏,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奏请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吴从宪鼎成之,并开田数万亩。 吴从宪后裔曾保存过1封吴从宪《答海刚峰书》的亲笔手抄稿,原件毁于“文革”破旧立新期间。该书信曰: “承使远,未以咨奏见示,足见大人君子之用心,其倦倦忧国忧民之意,盖未尝一日忘也。虽既去之后,而犹以地方为念,且不以宪为不孝而责之,以收终成之功。自惭劣何以当此,虽然,亦岂敢不绳勉所图,以无负于委托之重也。 自台驾荣发之后,即日再抵上海常熟,重勘吴淞、白茆二河,多方计处,务求底续,盖亦不敢不尽心力矣。但今所难者,钱粮未易卒办耳。为此,日夜焦劳,计无所出,更祈便中再得赐教,尤所望也。使还,谨此附叩,并布谢悃,情绪如缕不尽言。” 巡按山东 隆庆六年(1572年),吴从宪巡按山东。青、莱等州3年无雨,他率吏民登泰山为民祈雨。 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吴从宪复命在京,监文武会试。有中官弄权不法,他不宽容,上书请求罢免。 再次巡按浙江 万历三年乙亥(1575年),再次巡按浙江。 当年五月十三日,浙西突发风潮之灾,数万亩田被毁,数以万计的人死亡。吴从宪到任,奏请蠲免田赋,“动用官库银若干万,亲自监督填塞加固,堤岸至今海岸无冲崩之苦。”浙人德之。 中秋,吴从宪在雁荡山(今属浙江省温州市)题碑,立于龙鼻洞第2坛。文曰:“万历三年乙亥中秋,予再按浙,重过雁荡山,与宪副刘君翾、王君囗之、曹君栋、参戎吴良知,同观龙鼻泉,追忆旧游,慨然兴想诸君日,宜有以志之。晋江吴从宪题石。”此碑高1.26米、宽72厘米,字高7厘米、宽9厘米,6行,自右而左,正书,直写。保存尚好。 外转 万历三年乙亥(1575年),冢宰张瀚授意从宪举其子乡荐,从宪不应,因此得罪张瀚,遂外转为江西按察副史。 万历七年已卯(1579年),升浙江粮储参政。 卒于家 后,吴从宪致仕归乡,隐居灵水。居乡不念宿憾,人敬惮之。 万历九年辛巳(1581年)十二月初八日,吴从宪卒于家。 吴从宪原丘灵山,适陈性学巡抚到闽,为报恩师,奉柩迁葬南安金田,时福州臬台、泉州府台偕陈性学“三台”送殡,广为流传。陈性学,浙江人。从宪巡察浙江时,陈性学之岳父欺贫悔亲,案入绍兴府未解。从宪过判,双方公堂待审。讼近中午,日斜照堂庭,性学堂庭受晒,汗流如珠,其未婚妻见状,心倾性学,傍手帕掷之。从宪发觉,即判具结,向女父曰:“吾见性学眉目清秀,举动文雅,家境虽贫,终有头角峥嵘之日,而汝女亦纯妇道,如此科不中,允你悔亲,诚此科中选,吾将为媒主婚。”判后,父女无言再涉。后从宪以薪助性学攻书,省垣一齐成名,以进士入仕。 家眷 吴从宪妣黄氏(1523—1579年),谥孝敬,生子4:长可重,次可远,三可官,四可承。 侧室沈氏(1565-1582年),名槐英,准安沈廷器之女。 沈廷器渔舟为生,时淮河发生海盗案,廷器被诬坐牢。适吴从宪巡察三省,海盗案大白。廷器死牢逢生,思报大德,苦无良策,愿以妙龄爱女奉帚左右。时吴从宪年届六旬,再三婉言谢绝。启程巡行他州时,舟启淮河,父女送行。廷器原系渔夫,自逞奋勇,愿为舟师,送从宪安渡淮江。 经年,从宪卒,廷器为践诺言,送女奔丧,南来闽泉。沈氏日以清茶为饮,匝月,在后堂殉缢,以全父义、尽妇道。 时从宪4子在堂,深足哀哉。经有司呈文朝中,封“贞烈”,赐祭田及春冬两祭,后裔子孙在十一月十五日祭祖享席。 故宅 吴从宪故宅不足500平方米,两落1天井。1918年,吴从宪11代裔孙、旅马来西亚华侨吴裕景、吴裕再昆仲重建。 厝外的门路亭,燕尾指向天空,额匾“送青来”。 大厝不事奢华,简洁明快,具明代建筑风格。大门额“延陵衍派”,塌寿对看堵上方饰有各种戏曲人物故事的镂空木雕、青石雕,分别有小匾“兰芳”、“桂馥”。 天井里有1口与众不同的地漏,用青石凿成古铜钱状。 厅堂正中悬匾“三朝御史”,寿屏悬挂吴从宪及黄氏、沈氏2位夫人彩色画像。大厅步通出榉。 吴权 字用中,明·晋江人。幼善属文。举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副榜(贡生)。隐居不求仕进,筑室迎春门外灵山风动石之右,读书讲学终生。 吴方皋 字鱼男。清·晋江人,授松溪教谕。 吴增 吴增(1868~1945年),字桂生,自号蹇陀、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清末民国·南安县丰州埔头村人;同治七年(1868年)生。 清末进士 吴增家世代业农,因连年灾荒,吴增幼年随父移居泉州郡城金鱼巷谋求生路(故居位今金鱼巷84、86号)。 吴增幼入私塾,因家贫时读时停。15岁丧父,16岁辍学到胭脂巷1家杂货店当学徒,因夜晚点灯读书遭主人责骂,愤而归家,靠其母为人缝补洗衣维持生计。18岁即做私塾老师,勤工俭学。南安溪口进士傅国英见其文章,十分赏识,自荐为师,授以经书,由是学问大进。18岁在私塾设帐授徒,25岁为官学诸生,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年)中举人。 光绪卅年甲辰(1904年),朝廷为庆贺慈禧太后70寿辰开恩科,由于庚子之变,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还没有修理好,此次春闱(会试)借河南开封贡院举行举办。吴增与泉州举人林骚、林翀鹤、陈砥修(仲瑾)4人结伴同行(官府资助路费),由海路走上海,改江船上武昌,再搭新建成的京汉铁路至开封。一路上行旅插上1面“公车赴试”的旗子,车船可以优待免费。他们在开封落足1所下等的客栈,半夜被小偷从土墙上挖洞进屋,衣物被盗一空。于是到祥符知县衙门击鼓报案,知县立即坐堂。查明是赴试的福建举人被盗,怕声扬出去,说明会试期间防卫保安不力,可能丢纱帽。就一面答应派役查究,一面当场先予赔偿后待追赃。他们得到的赔款比失去的东西还多,就结案不再交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林翀鹤》) 清代科举取士,不仅文章要好,书法优劣也往往决定前后名次,特别是会试之卷,字必须“饱满光圆”,若点画有小庇者(字不照“监本”书写,或减少笔画者,名曰“破体”)即遭摈弃。考后,大家都感到成绩不佳,书法除林翀鹤外,其他3人皆难臻大雅,无录取希望,多逗留又要多费用,想好好再练3年书法再应试,因此就即日束装返泉。 抵家后,方知吴增、林骚(第154名贡士)、林翀鹤3人均中式,但已不及殿试了,但清朝政府仍承认他们为进士。据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所述,是年会试,“泉州中式进士4人,其中3人未参加殿试,故国子监题名碑未列其名。名单如下:林乾(南安人,殿试二甲25名,点翰林)、林翀鹤、林骚、吴增,后者三人均未参加殿试。”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清廷诏准。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吴增、林乾、林翀鹤、林骚等成为泉州最后一批登进士第之人。 泉州新式教育先驱 回到泉州后,吴增受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 光绪卅一年(1905年),吴增与蔡思煦、陈家楣等人,联合发起倡议创办泉州公立中学堂,得到批准;同年学堂开办,吴增被公推为监督,是泉州创办新式教学的先驱之一。 宣统元年(1909年),吴增点内阁中书,在京任职,目睹朝政腐败,慨然辞官归里,继续从事教育。 宣统二年(1910年),与好友陈硕生南渡菲律宾游览考察,因撰联文和演说语讽朝廷,文辞激烈,被清驻菲领事勒令回国。到厦门又见帝国主义铁舰橫行,洋人趾高气扬,甚为愤慨。 宣统三年(1911年),在泉州创办泉中中学。是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泉州随即光复,清统治结束。时泉州一时军政无主,社会动荡,地方人士自动组织保安会,推吴增为会长,负责维护治安,以迎接革命军的到来。待新政府成立,退。 民国二年(1913年),南安溪美盐局闹事,当局派兵剿办,吴增与蔡省斋积极从中调解,使事态平息。 民国四年至十年(1915—1921年),任南安中学校长(址在当时南安县治丰州)。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消息传来后, 吴增亲率南安中学师生集会声讨, 并联合泉州各界组织宣传队深人农村开展宣传活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丰州书院》) 民国十年(1921年),受华侨吴记藿之聘,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任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泉州昭昧国学校长。同时,先后担任泉州中学董事长和泉州公立学堂、培元学校、福建省立泉州中学等校国文教员。 民国廿二年(1933年),吴增、林骚、苏大山、宋应祥等人有感于泉州自清“桐荫吟社”以来70余年不复再有诗社,便组织泉州能诗善文的耆老们重建诗社,取名“温陵弢社”。社员有进士2人,举人、秀才20人左右;非科举出身着入社甚少。开始时诗社每周举办1次诗会,由各社员承值,周而复始;后来周期有所拉长。 吴增老年居家,还热心地方公益。在乡里调解纠纷,执理公正,各方悦服。他是“泉郡花桥善举公所”主要发起者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并长期担任“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董事。 1937年,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吴增尽力为抗敌奔走。民国卅一年(1942年),吴增任福建省侨民紧急救济委员会委员,向省田赋粮食管理处申请降低晋江地区农地等税,减轻侨区群众田赋负担。 民国卅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时吴增病危,临终留言:“我能活着看到抗日战争胜利,也就心满意足了。”卒,终年78岁。 吴增著述甚丰,有诗作《泉俗激刺篇》1卷、《蕃藷杂咏》1卷;另有遗著《养和精舍文稿》、《养和精舍诗草》、《毛诗订诂》等,毁于“文革”,幸其后人保存有多首手抄稿,整理为《养和精舍诗誊稿》。近年,吴增诸孙将《泉俗激刺篇》、《蕃藷杂咏》、《养和精舍诗誊稿》与吴增第4子吴大玠的《圭峰诗誊稿》汇聚为《养和精舍诗存》刊行。(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养和精舍诗存》) 吴望 吴望,明·晋江深沪镇科任村人。 传说吴望出生后,是在海滨一处水窟里被发现的,吴氏先人即把他抱回抚养。吴望小时水性很好,村人认为他是“海獭精”。吴望随郑和下西洋,回来后因功被封为先锋将,即在吴氏祠堂前竖立旗杆,以示荣耀。后来,吴望又再次随郑和下西洋,遇害于吕宋。 科任村原有吴望的假墓(衣冠冢),现已不存。 吴文度 吴文度(约1441—1510年),字宪之,明·晋江人(出生地),从父寓居江宁(应天府,南京),或作应天(南京)人。 《明史·列传74·吴文度》:“吴文度,字宪之,晋江人,从父客江宁,遂家焉。”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吴文度,字宪之,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吴文度,字宪之。”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有传。 明·成化八年进士,授龙泉知县 明·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吴文度进士及第,除龙泉知县。为官“公廉、详慎、讼简、刑清,尝书联句于‘牧爱堂’云:‘人心易感,公恕者留去思;天道难欺,贪酷者有遗患。’”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登成化八年进士,除龙泉知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成化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成化壬辰进士,授龙泉令。” 征授南京御史,寻迁汀州知府 吴文度征授南京御史,因偕同官孙需等论妖僧继晓,被廷杖。寻迁汀州知府。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 “征授南京御史。偕同官孙需等论妖僧继晓,被廷杖。 寻迁汀州知府。瑶弗靖,设方略绥抚,瑶承赋如居民。”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 “历南京御史。屡论妖僧继晓,被杖。 寻迁汀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 “擢南御史。论妖僧继晓,被杖。 出守汀州。值猺弗靖,设方略抚绥,猺承赋如齐民。” 明·弘治历江西左参政,山西、河南左、右布政使 明·弘治(1488—1505年)中,吴文度历江西左参政,山西、河南左、右布政使。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弘治中,历江西左参政,山西、河南左、右布政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弘治中,历江西左参政,迁山西、河南左、右布政。” 明·正德元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明·正德元年(1506年),吴文度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 “正德元年(1506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师宗州。 贼阿本等作乱,谕不从,乃遣参议陈一经等督军二万攻之,别遣兵截盘江,据贼巢背,先后俘斩千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正徳初历云南廵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 “正德改元,升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师宗州。 贼阿本等作乱,遣参议陈一经督军攻之,俘斩千余人,贼平。” 入为户部侍郎,正德三年进南京右都御史 吴文度入为户部侍郎,正德三年(1508年)冬进南京右都御史。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 “入,历户部侍郎。 三年冬进南京右都御史。”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南京右都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入为户部侍郎,晋南京右都御史。” 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和任免,以吴文度召自地产金宝的云南,屡责贿,不应,深衔之;寻工部尚书李鐩致仕,廷推吴文度,遂令吴文度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 “方文度召自云南,刘瑾以地产金宝屡责贿。文度无以应,瑾深衔之。 会工部尚书李鐩致仕,廷推文度及南京户部侍郎王珩,遂改文度南京户部尚书,与珩俱致仕。命下,举朝骇异。”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刘瑾屡责贿不应,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方文度召自云南,刘瑾索滇中金宝,无以应,深衔之。会廷推工部尚书,遂改南户部,致仕。” 归居恬淡守素 《明史·卷16·列传74·吴文度》:“既归,所居屋仅数椽。瑾诛,未及用而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吴文度》:“文度恬淡守素,达官贵人造之,恒避匿不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吴文度》:“归居,屋仅数椽。瑾诛,未及用而卒。” 约正德五年(1510年)卒于家。 著述 吴文度著有《交石集》10卷、《林瀚集》25卷。 汀州民感吴文度任汀州知府时有惠政,为辑《交石类稿》3卷刊行。 《四库全书·175卷·集部28·别集类》收录曰: “《交石类稿》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吴文度撰。文度字宪之,应天人,成化壬辰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事迹附见《明史·张泰传》。 是集诗一卷、文二卷,皆词旨朴亻塞。盖文度官汀州知府时有惠政,汀州人为之刊行以志遗爱,是固不以词采论也。” 吴淳夫 吴淳夫(1572—1629年),号犹三,明·晋江县灵水村人(今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村);父吴如璋。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有载。 万历卅八年进士,初授余姚县令 明·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吴淳夫与里人李廷槟等同登韩敬榜进士。初授余姚县令。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吴淳夫为晋江灵源山题刻“灵壶天”3字。题刻位于灵源山南麓灵水村西、娘子水库北面一状如酒壶的巨岩上,上款“主人吴淳夫偕弟华京偶题”,下款“己未笋江周维京仝”,楷书竖排,字径10厘米;中书“灵壶天”,楷书竖排,字径40厘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维京》) 天启初历官陕西佥事被罢归 天启(1621—1627年)初,吴淳夫历官至陕西佥事,因渎职,考核不及格,被罢,回归晋江灵水故乡。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历官陕西佥事,以京察罢。” 天启五年起兵部郎中 明·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吴淳夫起兵部郎中,旋投入魏忠贤核心圈子,与崔呈秀、倪文焕、田吉、李夔龙拜魏忠贤为义父,成为魏忠贤阉党的打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夔龙》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 “(天启)五年,夤缘起兵部郎中,与文焕、(田)吉、夔龙并由呈秀进,为忠贤义子。 大学士冯铨释褐十三年登宰辅,为忠贤所暱。呈秀妒之,淳夫即为攻铨。” 【按:当吴淳夫在天启(1621—1627年)初任陕西佥事被罢官,至天启五年(1625年)进京起官兵部郎中,同邑乡人在朝为官的有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黄克缵、工部右侍郎何乔远、文渊阁大学士史继偕、礼部侍郎张瑞图、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景辰、翰林院修撰庄际昌、翰林院修编蒋德璟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黄克缵、何乔远、史继偕、张瑞图、杨景辰、庄际昌、蒋德璟》)】 天启七年位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明·天启六年(1626年),内外大权一归魏忠贤,吴淳夫则先后6迁,一路飙升,成为魏忠贤阉党的“五虎”之一: 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冬,吴淳夫擢太仆少卿,旋擢太仆卿,历右副都御史、工部添注右侍郎。 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八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侍郎事,累进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位至极品。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天启)六年冬,擢太仆少卿,视职方(“职方”:指职掌方面之官)事。旋擢太仆卿,历工部添注右侍郎。冒宁、锦及三殿功,累进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岁中六迁,至极品。” 《明史·列传193·宦官2•魏忠贤》: “(天启)六年……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 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 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 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号‘五彪’。 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 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 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 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清查“阉党逆案” 天启七年十二月被逮治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崩,明思宗·朱由检嗣位,为崇祯帝。是年十二月廿三日,朱由检正式下令清查“阉党逆案”,并下旨先从“五虎”、“五彪”入手。吴淳夫被逮治。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吴淳夫》:“庄烈帝(崇祯帝·朱由检,谥号“庄烈”)嗣位,淳夫、文焕、吉、夔龙,并以上林典薄樊维城、户部员外郎王守履言,逮治论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夔龙》) “三法司”议吴淳夫“追赃遣戍” “三法司”(刑部、御史、大理寺)负责审理“阉党”案时,刑部尚书苏茂相、左都御史曹思诚、大理寺署印少卿姚士慎曲加护持,先议处吴淳夫“削秩,夺诰命”,崇祯帝下再议,终报“追赃遣戍”。即吴淳夫“由原籍抚按追赃三千两解助边饷。完日,发附边(近卫所)充军。”“倪文焕追赃五千两,吴淳夫三千,李夔龙、田吉各一千,解助边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 清·无名氏《明□宗□皇帝实录·卷4·天启七年十二月》(本书为清初的著作,原书名有两字放空,前□当是庙号,后□当是谥号,应为《思宗烈皇帝实录》或《毅宗烈皇帝实录》): “丙辰,命定‘逆案’。先命‘五虎’、‘五彪’下法司议罪。 刑部议:崔呈秀外,吴淳夫、倪文焕当削秩,夺诰命;田吉、李夔龙褫职,田尔耕、许显纯当逮论,杨寰、孙云鹤、崔应元等当削夺。 上以未蔽法,下再拟;夔龙、淳夫、文焕、吉追赃遣戍,尔耕、显纯论死,应元、云鹤、寰戍边。” “三法司”谳上,舆论虽然不平,抗疏陈辩相继,但都未见改旨。 计六奇《明季北略》载:“‘五虎’李夔龙、吴淳夫、倪文焕、田吉等追赃发充军,‘五彪’田尔耕、许显纯处决,崔应元、杨寰、孙云鹤边卫充军,以为附权蠹政之戒。” 崇祯元年(1628年),吴淳夫被削官回籍。 崇祯二年三月钦定“秋后处决” 明·崇祯二年已巳(1629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以谕旨的形式公布“钦定逆案”名单。除首恶魏忠贤、客氏已明正典刑,其余7类,“首逆同谋”6人,“交结近侍”19人,“交结近侍次等”11人,“逆孽军犯”35人, “谄附拥戴军犯”15人,“交结近侍又次等”128人,“祠颂”44人,共计258人。如果加上漏网名单57人,则共计315人。吴淳夫被列入“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 计六奇《明季北略》载: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上之,帝为诏书颁示天下…… 交结近侍秋后处决者十九人:刘志选、梁梦环、倪文焕、田吉、刘诏、薛贞、吴淳夫、李夔龙、曹钦程、大理寺正许志吉、顺天府通判孙如冽、国子监生陆万龄、丰城侯李承祚、都督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孙云鹤、张体乾。” 然崇帧二年已巳(1629年),即吴淳夫被劾罪的当年,未等秋后处决,即死于充军的卫所。 身后 崇帧四年辛未(1631年),崇帧帝颁旨:“攸昭兹特核实故光禄大夫、太傅、尚书吴淳夫功勋未扬,经特□恩存向兹特爰赠尔四代正一品,以旌贤勋。辛未冬十月。”至今晋江灵水祠堂还悬挂着1块双龙衔“圣旨”的“四代一品”匾。 吴淳夫墓在晋江灵水,墓牌镌“明·源山”、“赐进士、太傅尚书吴公”、“敕封正一品夫人曾氏墓”及“登英附”。 吴鉴(1240—1310年) 字明之,元人,出生于闽清县,曾入大都国子监学习。在京期间,广泛结交文人学者士大夫,以文词之美博得人们的称誉。不久离开京师告别仕途,寓居泉州。吴鉴寓居泉州时的主要业绩有二: 一是主修《清源续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泉州府志·清源续志》)。元·至正九年(1349年),闽海宪使高昌亻契玉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亻契玉立》)为泉州路达鲁花赤。他“监政之暇,考求图志”,有感于《清源前志》放失,《清源后志》止于淳佑十年(1250年),“顾是邦古今政治、沿革、风土、习尚、变迁不同,太平百年,谱牒犹有遗逸矣。今不纪,后将无征”,遂命儒士,搜访旧闻,请吴鉴等裁定删削,编为《清源续志》20卷,“以补清源故事”。 (《清源续志·吴鉴序》) 二是撰《重立清净寺碑记》。至正十年(1350年),吴鉴撰《重立清净寺碑》,到明·正德十年“旧碑年久朽敝无征,掌教夏彦高等,录诸郡志全文,募众以重立石”,现该碑仍立在泉州清净寺。该碑记载宋·绍兴元年(1131年),撒那威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从商舶来泉州,创建清净寺,到元朝中后期寺已塌坏。至正九年(1349年),金阿里出资重修清净寺。还记载元朝时,泉州有清净寺六七座,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资料。(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清净寺》) 吴龙徵 明·泉州人。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监察御史。现泉州城区涂门街大人巷吴厝埕“东观西台”原为其宅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参议吴龙征墓:在东湖山。” 吴天矮 字日升,别号“湖边踏”、“矮仔踏”,清·晋江十九都湖边(今石狮市新湖村)人,是清朝中叶泉州府著名少林拳师。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廿一日,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初八日,享寿 88岁。 吴天矮自幼酷爱拳术,16岁拜倒石埔(今晋江市龙湖镇倒石埔村)曾兴有为师。几经苦修,练得一身硬工夫,擅轻功,遂应聘为钱庄、布行镖头。因身轻如雀,能飞檐走壁,人称“湖边踏”;又因身材矮小,人称“矮仔踏”。 他深知艺无止境,又投泉州少林高手方伯安门下,以武会友,行侠仗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晋江知县雷远运欲聘为捕头,拒之,而趋蚶江石湖码头当装卸工。 嘉庆元年(1796年),吴天矮随石湖船主郑礼宽往漳州采购货物,获悉漳州知府摆擂台比武,征得船主允诺,报名参加,抽签后得与号称“闽南力士”的陈洁对阵。陈洁身材伟岸,武艺高深,而吴天矮瘦弱矮小。比赛开始,第一、二局平。第三局,吴天矮连出“黑虎掏心”、“大雁展翅”、“抹眉重拳”数招,击败陈洁。 道光元年(1821年),吴天矮隐居乡间,以授拳、正骨自娱。人室弟子100余人,遍布晋江、南安、同安一带。而所授拳套,是钩、搂、挂、采、刁、缠、劈、滑等动作,并融于少林拳法之中,故有“少林拳师”之称。 吴仁禄 吴仁禄,宗号延陵,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唐·元和八年(813年)。 吴国乡 吴国乡(1755—1795年),又名吴祖善,别讳庆光,字瑞卿,号梅南,又号墨痴,清·南安廿七都仑美乡人(今仑苍镇仑苍村)。生于乾隆廿年乙亥(1755年)。 吴澧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吴澧,字孟濬,别号长涛。”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吴澧,字孟濬,号长涛,别号兰浦,黄龙村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据“旧志”为作传。 崇祯元年进士 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乡试,吴澧举戴震雷榜第2名举人,由府学中式. 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吴澧中刘若宰榜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 “中天启丁卯第二名。 崇祯戊辰成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 “天启七年丁卯科解元戴震雷榜……吴澧,第二名。府学。 戊辰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天启丁卯第二名举人,崇祯戊辰进士。” 授户部主事,监兑江西,坐谪归 吴澧初授户部主事,监兑江西,坐谪归。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 “授户部主事,监兑江西。 一指挥侵渔(“侵渔”:侵夺他人财物)骫(骫:枉法)蠹,已经抚按责杖,澧复绳以法,诸奸股栗,蠹弊一清。及指挥病故,有忌其执法者,因嗾其妻上控,下法司提问,忌之者复扬其波,竟坐谪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 “授户部主事,刚方廉洁。监兑江西。 有指挥侵渔骫蠹,先经抚按责杖。会抚按去,希图脱网,澧复绳以法,诸奸股栗,蠹弊一清。及指挥毙狱中,忌者因嗾其妻上控。下法司提问,忌者复扬其波,竟坐谪归。” 林居十余载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均载(文同):“林居十余载,足迹不入城市,以农圃自娱。” 起补礼部主事 吴澧起补礼部主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均载(文同):“朝议共推之,起补礼部主事。” 擢广西提学学政,历布政司右参议 吴澧擢广西提督学政,历广西布政司右参议。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均载:“升广西(“广西”民国志误作“广东”)提学、参议。” 吴澧能文能武,在南疆广有清誉。黄龙吴氏龙溪祖祠有联赞曰:“武德将军威震西域,提督学政名扬南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黄龙吴氏龙溪祖祠》) 丁外艰归,自此不仕 吴澧丁外艰归,自此居家不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吴澧》、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均载(文基本同): “丁外艰归 , 遂谢绝宾客,杜门自晦。间与知交往来,惟安步当车而已。 尝曰:‘今士大夫家居(民国志无“居”字),富者以池亭为娱,贫者亦以栖隐为适,未闻(民国志无“闻”字)有食力农圃以自甘者(民国志无“者”字),吾乡自(“吾乡自”民国志作“如吾乡”)傅锦泉(傅夏器号“锦泉”)、苏阜山(苏希栻号“阜山”)两先生而外,不复见也(“而外,不复见也”民国志作“其人者”字),余窃心企之。’盖自道其实有如此者(“有如此者”民国志作“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苏希栻》) 至于处家(民国志无“至于处家”字)无戏言,居乡无失色,人尤称(“尤称”民国志作“咸称”)为‘有道君子’云。” 后裔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吴澧》: “子朝棅,顺治辛卯(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 曾孙茂华,康熙己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南乐知县。” 吴载鳌 吴载鳌,字大车,号皜庵(或作“颢庵”)、竹公,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兵备吴竹公先生载鳌》据“雍正九年郡志”为作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同治补刊本) 据“《通志》,参林平庵撰志”为作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载鳌》、 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载鳌》有传。 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兵备吴竹公先生载鳌》: “吴载鳌,字大车,号竹公,晋江人。” “性至孝,母病,衣不解带;既卒,亲负土葬于雒江,风雨夜归,有神灯翼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载鳌》: “吴载鳌,字大车,晋江人。 性至孝,母病,衣不解带;既卒,亲负土葬于雒江,风雨夜归,有神灯翼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 “吴载鳌,字大车,号皜庵,一号竹公,晋江人。四岁而孤。七岁受经,有‘神童’之目。九岁操管成文。十四岁为诸生,旋补饩。” “载鳌性孝弟,壮年侍母病,彻夜不解带累月。母殁,冒雷电风雨,负土葬于雒江;夜归,有灯翼之,人谓孝感。兄早逝无子,嫂以身殉;以次子为其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载鳌》:“吴载鳌,字大车。” 明·崇祯成进士 吴载鳌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中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会试中式,因不附魏忠贤,假归。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始赴殿试,获三甲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兵备吴竹公先生载鳌》:“天启五年成进士,逆珰慕其名,欲以鼎甲许之,不就。戊辰入对。”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载鳌》:“天启乙丑成进士,逆珰慕其名,欲以鼎甲许之,不就。戊辰入对。”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 “天启甲子举人,乙丑会试中式。时逆珰煽焰,有慕其才名,欲许以鼎甲;载鳌与同年陈天定假归。 崇祯戊辰始赴殿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载鳌》:“天启乙丑会试中式,崇祯戊辰殿试。” 累官至广东佥事 吴载鳌初授 澄海令,后历浙江按察司经历、金华府推官,历署杭、湖、严三府推官,先后迁工部主事、广东佥事备兵罗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兵备吴竹公先生载鳌》:“以忤权贵,谪浙臬幕,升金华司理,平反冤狱马文绍等九十余人。嘉湖军旗之乱。以片言喻止之。后官至兵备佥事。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载鳌》:“以忤权贵,谪浙臬幕 ,升金华司理,平反冤狱马文绍等九十余人。嘉湖军旗之乱,以片言谕止之。后官至兵备佥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 “授澄海令。邑滨海,贼帆不时至;视其冲,筑月城,多铸火器备之,无敢窥者。庚午(崇祯三年,1630年),分校粤闱,得关家炳等六人,皆俊才。为政恺悌宜民,不务斗捷取长,直指以政拙左之。 迁浙江按察司经历,清犴狱;与诸生论文表忠观,风雨不废。 越年,擢金华府推官。雪马文绍等十余人冤狱。历杭、湖、严州三府推官,尤多平反。湖有绍兴卫军旗,兑粮互争,几成大变,载鳌出片言立止之,富事交称其贤。 报最,迁工部主事。督明智草场转运藁秸,劳勚特甚。 久之,命榷淮安仓。适青、淄告警,河道阻塞,祷于金龙神,水骤长三尺许。于是豆、麦数万斛,舳胪衔尾,络绎赴天津。淮署旧有狐祟,白日出行栏除,弓刀不能近;命具殽醴,草数行檄之,祟遂绝。 以劳绩擢广东佥事,备兵罗定,化条大行。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载鳌》: “授澄海令,恺悌宣民。 左迁浙江按察司经历。 越年,擢金华府推官,雪马文绍等十余人寃狱。历署杭、湖、严三府推官,尤多平反。 迁工部主事,督明智草场。转运橐秸,复命,榷淮安关。 以劳绩擢广东佥事,备兵罗定,条教大行。”
南明起为侍读学士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返乡。唐王·朱聿键入闽,即位为南明·隆武帝,起为侍读学士 ,不久辞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值国变,旋里。唐王入闽,起侍读学士。度势不可为,仍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载鳌》:“旋里。唐王入闽,起侍读学士,仍辞归。” 卒于家 吴载鳌卒于家,年59。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兵备吴竹公先生载鳌》:“卒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载鳌》:“卒于家。”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 “杜门却扫,著书自娱。不数年卒于家,年五十九。” “子虎符,官副将;方升,中书;方皋,松溪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载鳌》:“卒于家,年五十九。” 著述 吴载鳌精于易学、史志,工诗善文,著述颇丰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兵备吴竹公先生载鳌》:“所著有《宙书咫闻》十余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载鳌》:“所著有《宙书咫闻》 十余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明循绩13·吴载鳌》: “生平衣素茹淡,酷嗜经史。见奇字隽句,辄手录粘之壁,故多强记胜人。为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多为人索去藏之。 所著有《易勺》、《草勺》、《淮勺》、《诗十三勺》、《游勺》、《真乘黄》、《君臣问答十吟》,《东门勺》、《阴符解运勺》、《代言勺》、《荔谱》、《胸中西湖》、《四字家训》、《 礐 石咫闻》、《宙书》、《通书集解》、《十七史葺》等书。 ” 此外,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典籍志》,吴载鳌还著有《四书要义》、《古今铨宰问答》、《记荔支》等。 吴韩起 吴韩起(1600—1660年),字宣伯,号青岳。明末清初·晋江龟湖人(今石狮市宝盖龟湖);后移居青阳,或说安海灵水(今均属于晋江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县令吴宣伯先生韩起》据“雍正九年《郡志》”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吴韩起》有传。 崇祯进士,当涂令 吴韩起曾就学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蔡高标榜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殿试三甲第58名,授当涂县令。(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县令吴宣伯先生韩起》:“吴韩起,字宣伯,晋江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当涂令,有惠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吴韩起》: “吴韩起,字宣伯。” “崇祯庚辰进士,授当涂令,有惠政。” 任当涂县令时作有《望九华》诗,曰:“英雄有手欲撑天,劬拮于今不计年。偶对奇峰思拜石,如闻高士欲通笺。云中鸡犬等闲事,境内桑麻未了缘。此去并州赊几许,夕阳正坠且加鞭。” 擢礼部主事,卒于官 擢礼部主事。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主广东乡试。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卒于官,葬紫帽山柴塔。祀青阳石鼓山乡贤祠、泉州乡贤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吴韩起》:“擢礼部主事,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礼部主事吴韩起墓,在紫帽大金山之原,土名柴塔。” 《钟义士集》:“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韩起、夏允彝主广东乡试,举丁先第一。旋丁先北上会试,猝遇流寇,至河而返。” 丁先是一位卓有气节的爱国志士。据《钟义士集》载:“癸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国乱,越年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吴三桂引满清入关,丁先闻变痛哭。(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徇岭表,所至皆下。丁先招集义民,据永安(紫金中坝)抗清,意图恢复,有众千余,屯于凹下山。时(南明)桂王方都肇庆,称端京,改元永历,授丁先监军道,旋升参议,后升广东按察副使。桂王奔粤西,号令隔绝,丁先知势不可为,即解散义兵,居蓝塘下石彼岸庵,削发为僧,号忏云。” 博学工文 吴韩起博学工文,与晋江名士郑之铉齐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县令吴宣伯先生韩起》:“文词古雅,海内称为青岳先生。著有《四书、易经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吴韩起》: “为文古雅深隽,海内传诵,称青岳先生。” “著有《四书、易经说》。” 清·乾隆《泉州府志·文苑》载:“郑之铉,字太白,号道圭,晋江人。少奇颖,游何乔远门,见而器之,曰:‘一代美才也。’博学工文,与吴韩起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之铉、何乔远》)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艺文》记载,吴韩起的著述有《四书解》(《四书记》)、《易经解》(《易经说》)、《诸子矞云》3部。 其诗文集无传,清·柯辂《清源文献纂续合编》存录《望九华》、《寒食前重游东禅寺》七律2首,《舟灯》、《雪灯》、《客灯》、《书灯》五律4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柯辂》) 吴晟 吴晟,字克明,明·弋阳人。弘治十六年(1503年)以户部郎中任泉州府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蔡文庄文集》为作传,曰 : “吴晟,字克明,弋阳人。由进士历户部郎中,弘治十六年任泉州府知府。 不为矫饰之政,居之以宽,行之以平易,惟务安利其民。偶有梗化者,未尝不厉威痛惩之,而仁心为质,盎然春和。 邑人信丰令庄概刻《唐·欧阳詹文集》,力未能成。晟闻之,曰:‘是郡中文献也,吾当表章之。’捐俸以卒其工。 操守洁清,临事勤慎。戴德者,万口一词,报最入京。士民请蔡清为序,以赠其行。” 吴尊盘 “吴尊盘,字□□,号□□,浙江山阴县人。 吴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教谕吴秉衡先生铨》: “吴铨,字秉衡,晋江人。从蔡文庄学。 嘉靖(1522—1566年)初贡士,授博罗训导、阳春教谕。 平居嗜学,而持身以礼,无惰容,无伪言,无私谒妄求;取为学官,集士有美质者亲为讲授,夜则挈供,其行视皆翕然劝兴。以疾归,咸思慕之。 蔡公元伟称温陵人物,谓朱简庵 鉴、李木斋 聪、蔡虚斋 清、陈紫峰 琛、张净峰、岳、黄逸所、孟伟、林龙峰 同、顾新山 珀、林六川 性之与铨数公,虽名位不同,皆无愧乡先生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元伟、朱鉴、李聪、陈琛、张岳、顾珀、林同》) 按《闽书·洪富传》:‘富为诸生时,受学蔡文庄之门,人若吴铨、林同二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富、林同》)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 “吴铨,晋江人。 嘉靖四年(1525年)训博罗。择士之美质者授之《易》,亲为讲说,使咸集学舍肄业;夜挈茶具行视,以稽勤惰,翕然向风。 御史周煦知其贤,特疏荐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吴铨》: “吴铨,字秉衡,受学于蔡清。 嘉靖初,以岁贡授博罗训导,擢阳春教谕。集士有美质者,使肄业学舍,授之《易》,亲为讲解。御史周煦廉其贤,特疏荐举。以疾归。士咸思慕之。” 吴棫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大常吴先生棫》:“吴棫,字才老,建安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吴棫》:“吴棫,字才老,建安人。” 现代《全宋文·卷4067·吴棫》介绍:“吴棫,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现代《全宋诗·吴棫》介绍: “吴棫,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一曰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事见《挥尘三录》卷三(南宋·王明清著),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一八七有传。”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吴棫》介绍:“吴棫,宋·建州建安人,一作舒州人,字才老。”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大常吴先生棫》“参《闽书》”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吴棫》“节《闽书》”为作传。 北宋·重和元年进士 北宋·重和元年(或作政和八年,同为1118年),吴棫举进士。[《四书章句集注·附录》(岳麓书社,2008年版)则说是宣和六年(1124年)]。 吴棫召试馆职,不就,因而放浪多年,娶名门孟仲厚(字仁仲)之妹为妻。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落魄中依孟仲厚以居。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大常吴先生棫》:“举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吴棫》:“举进士。” 现代《全宋文·卷4067·吴棫》介绍: “宣和六年进士及第。召试馆职不就。” “(绍兴)十二年,依孟忠厚以居。” 现代《全宋诗·吴棫》介绍:“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宋元学案》卷二二)。召试馆职,不就。”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吴棫》介绍:“徽宗·政和八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 除太常丞 南宋·绍兴中始除太常丞 至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始除太常丞(朝廷掌管宗庙祭祀礼仪等的属官)。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大常吴先生棫》:“除太常丞。” 现代《全宋文·卷4067·吴棫》介绍:“绍兴间除太常丞。” 现代《全宋诗·吴棫》介绍:“晚始得太常丞。”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吴棫》介绍:“高宗·绍兴中除太常丞。” 忤时宰秦桧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汴京,掳徽、钦二帝以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3000余人北上金国。史称“靖康之变”。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宋徽宗死于五国城(现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 据《宋史》载,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双方达成和约。绍兴十二年(1142年),“金主许归梓宫(指宋徽宗的棺椁)及皇太后”,“谴孟仲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 吴棫既是孟仲厚的妹夫,当时也是朝廷中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的官员,因此,他也参与到了迎接梓宫和皇太后的这件国家大事中。 时宰秦桧认为,因为涉及迎接皇太后,南宋皇帝迎接时要身着吉服。作为礼仪官员的吴棫对此却不同意,他认为皇帝应该先穿凶服迎接梓宫。为此秦、吴发生争执。 绍兴十五年出为泉州通判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大兴文字狱,排除异己,大批朝臣因言获罪。 时适逢孟仲厚(字仁仲)由判建康(今南京市)调任浙东安抚使(驻绍兴),被认为辞谢奏表含有讽刺之意,诏令分析。孟仲厚多次嘱吴棫代其草疏力辩,方获轻责。秦桧认为孟仲厚久弃笔墨,疏章必由他人所写,乃密查代笔之人。 秦桧获知奏疏多为吴棫代写后,绍兴十五年(1146年)贬谪吴棫为泉州通判。 【关于吴棫因冒犯秦桧而被贬谪一事,记于徐蒇《<诗补音>序》中,后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记录在《挥尘三录》。】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记,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6年),吴棫添差通判泉州。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大常吴先生棫》:“忤时宰,出通判泉州。刚直有谋,明恕能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吴棫》:“绍兴间任泉州通判。刚直有谋,明恕能断。悍卒谋乱,一郡汹汹,棫命戮数人,谈笑定之。” 现代《全宋文·卷4067·吴棫》介绍: “会郊赦加恩代为草表,忤秦桧,出通判泉州。 (绍兴)二十二年出闽,寻卒。” 现代《全宋诗·吴棫》介绍:“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六)添差通判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吴棫》介绍:“以忤秦桧,出通判泉州。刚直有谋,明恕能断。” 绍兴廿二年(1152年)秩满返,绍兴廿四年(1154年)卒于家。 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 著述 吴棫精训释之学,是宋代训诂学家、古音韵学家,时称“君子儒”、“通儒”,一生著述甚丰。 《宋史·艺文志》载其有《稗卷》(即《书裨传》)13卷、《毛诗叶韵补音》10卷、《续解<楚辞>释音》10卷、《<论语>指掌考异》1卷、《说例》1卷、《韵补》5卷的书目,又著有《<论语>续解》10卷、《字学补韵》等。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22·景迂学案·大常吴先生棫》:“所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楚辞>释音》、《韵补》。又作《字学补韵》。朱子谓近代训释之学,唯才老为优,因据以《三百篇》之韵。(参《闽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吴棫》:“所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楚辞>释音》、《韵补》。又作《字学补韵》。朱文公据以叶《三百篇》。” 现代《全宋文·卷4067·吴棫》介绍: “棫博通古学,中和温厚,学者以‘君子儒’称之。 著有《书裨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楚辞>释音》、《毛诗叶韵补音》十卷、《韵补》五卷(存)、《字学韵补》等。见徐蒇《<韵补>序》、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八七。” 现代《全宋诗·吴棫》介绍:“棫精训释之学,有《裨传》十三卷等(《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韵补》五卷。”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吴棫》介绍:“有《字学补韵》、《书裨传》、《<论语>指掌》、《<楚辞>释音》等。” 精训释之学 吴棫精训释之学。 朱熹认为:“近代考订训释之学,唯才老及洪庆善为优。” 吴棫是第1个对《古文<尚书>》提出怀疑的学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8》称:“疑古文自吴才老始。” 后来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等书的见解,也有许多来自吴棫之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中所称“吴氏”者,就是吴棫。 关于《韵补》 吴棫也是古音韵学家,然其所著,大部已佚,今仅传成书于南宋初年的《韵补》5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小学·韵补》: “《韵补》·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吴棫撰。 棫字才老。武夷徐蒇为是书序,称与蒇本同里,而其祖后家同安。王明清《挥麈三录》则以为舒州人,疑明清误也。宣和六年第进士,召试馆职,不就。绍兴中为太常丞,以为孟仁仲草表忤秦桧,出为泉州通判以终。 蒇《序》称所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楚辞释音》、《韵补》凡五种。 陈振孙《书录解题·诗类》载棫《毛诗补音》十卷,注曰:‘棫又别有《韵补》一书,不专为《诗》作。’《小学类》载棫《韵补》五卷,注曰:‘棫又有《毛诗补音》一书,别见《诗类》。’今《补音》已亡,惟此书存。 自振孙谓朱子注《诗》用棫之说,朱彝尊作《经义考》未究此书仅五卷,于《补音》十卷条下误注‘存’字,世遂谓朱子所据即此书,莫敢异议。 考《诗集传》,如《行露篇》二‘家’字,一音‘谷’,一音‘各空反’;《驺虞篇》二‘虞’字,一音‘牙’,一音‘五红反’;《汉广篇》‘广’音‘古旷反’,‘泳’音‘于诳反’;《绿衣篇》‘风’音‘孚愔反’之类,为此书所无者,不可殚举。《兔罝篇》‘仇’音‘渠之反’,以与‘达’叶。此书乃据《韩诗》‘逵’作‘馗’,音‘渠尤反’,以与‘仇’叶。显相背者亦不一。 又《朱子语录》称棫音‘务’为‘蒙’,音‘严’为‘壮’。此书有‘务’而无‘严’。 周密《齐东野语》称朱子用棫之说,以‘艰’音‘巾’,‘替’音‘天’。此书有‘艰’而无‘替’。则朱子所据,非此书明甚。盖棫音《诗》、音《楚辞》,皆据其本文,推求古读,尚能互相比较,粗得大凡,故朱子有取焉。 此书则泛取旁搜,无所持择,所引书五十种中,下逮欧阳修、苏轼、苏辙诸作,与张商英之伪《三坟》,旁及《黄庭经》、《道藏》诸歌,故参错冗杂,漫无体例。 至于韵部之‘上平’注:‘‵文′、‵殷′、‵元′、‵魂′、‵痕′通‵真′; ‘下平’忽注:‘‵侵′通‵真′;‵覃′、‵谈′、‵咸′、‵衔′通‵删′; ‘上声’又注:‘‵梗′、‵耿′、‵静′、‵迥′、‵拯′等六韵通‵轸′,‵寝′亦通‵轸′;‵感′、‵敢′、‵琰′、‵忝′、‵豏′、‵槛′、‵俨′、‵范′通‵铣′。’ ‘去声’又注:‘‵问′、‵焮′通‵震′,而‵愿′、‵慁′、‵恨′自为一部。‵谏′、 ‘入声’又注:‘‵勿′、‵迄′、‵职′、‵德′、‵缉′通‵质′,为一部。‵曷′、‵末′、‵黠′、‵戛′、‵屑′、‵薛′、‵叶′、‵帖′、‵业′、‵乏′ 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世儒不察,乃执此书以诬朱子,其傎殊甚。 然自宋以来,著一书以明古音者,实自棫始,而程迥之《音式》继之。迥书以‘三声通用、双声互转’为说,所见较棫差的,今已不传。 棫书虽牴牾百端,而后来言古音者皆从此而推阐加密,故辟其谬而仍存之,以不没筚路蓝缕之功焉。” (注:“路”:同“辂”,大车。“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筚路蓝缕”:意为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 【版本】 南宋·乾道(1165—1173年)刻本《韵补》,很可能是初刻本。 明初,有翻宋刻本。嘉靖元年(1522年),有陈凤梧重刊本。 清代,收入《四库全书》,还有《音韵学丛书》本、山西杨氏编刻《连筠簃丛书》校本、杭州局《邵武徐氏丛书》本。 1987年,中华书局据宋·乾道刻本缩印,并做索引附于书后,便于阅检。 【评价】 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有“叶韵”(也称“叶音”、“叶句”)之说,他们认为古音与当时语音是一致的,遂对《诗经》中用当时语音读来不谐和之处,临时加以改读以求谐和。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提出“韵缓”说,清·戴震《声韵考》云:“唐·陆德明《毛诗音义》虽引徐邈、沈重诸人,纷纷谓‘合韵’、‘取韵’、‘叶句’;而于《召南》‘华’字云:‘古读?华?为?敷?’,于《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明言古韵,特不能持其说耳。”所谓“韵缓”,是说古人作诗用韵的范围很宽,读音差别较大的字也可以相押,也就是认为古人用韵并不严格。“韵缓”与“叶韵”说都缺乏语言发展观点。 吴棫《韵补》据陆氏“韵缓”说,提出“古韵通转”说,就《广韵》206韵,采用“通”、“转”方法,加以合并,分古韵为9部,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古通某或转入某”。 然而,吴棫是考订训释古音的始作俑者,无从借镜,《韵补》所引材料繁杂(卷首列有《韵补书目》,共《尚书》、《毛诗》等50种),在编排方面也缺乏条理。《韵补》一书的“通”、“转”之说,从科学性、系统性考查,并无严格规则,各韵归字也较混乱,因此,受到后代学者严厉批评。 明·福建学者陈第就曾在所著《毛诗古音考》、《屈(屈原)、宋(宋玉)古音义》中,攻驳吴棫的见解。 明末·顾炎武还专门撰著《韵补正》一书,来纠正《韵补》中的差误。明末清初·顾炎武《韵补正》亦云:“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若是之纷纷。” 上引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小学·韵补》也曾指出,《韵补》颇多“参错冗杂”、“牴牾百端”之处。 虽然,吴棫利用先秦韵文考求古韵的方法,实开后代之先河;此外,他深知“依声寓义”之法,在当时已属不易。《韵补》是宋、明以来研究上古韵部的开山之作,为后代学者研究古音、划分古韵部,打下了基础,其影响与价值不可忽视。 南宋·朱熹《诗集传》多采《毛诗叶韵补音》之说;王质《诗总闻》中所引“闻言”,亦载其说。 清·顾炎武《韵补正》云:“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才老……后之人如陈季立、方子谦之书,不过袭其所引用,别为次第而已。” 上引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小学·韵补》也指出,《韵补》“不没筚路蓝缕之功”。 吴燧 吴震交 吴震交,字黄初,明·晋江人(今石狮市宝盖龟湖),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刘理顺榜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十八名,历官南兵部主事、武选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震交》:“吴震交,字黄初。崇祯甲戌进士,授南兵部主事,督理船务。旧艘半朽败,篙师多虚籍糜费,力绝其弊。升武选郎中,出守维扬。妖僧簧众,至即捕治,政声大著。假归不出。”
吴彬 吴彬,字汝均,号竹泉,明·安溪县凤山下魁田 人。嘉靖(1522—1566年)中入贡,任崑山训导。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吴彬》:“嘉靖中:吴彬, 相弟。崑山训导。”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吴彬》:“吴彬,字汝均,号竹泉。其祖钝庵,由莆田百叶村移居清溪,住凤山下魁田。至彬,与其叔、兄、侄等俱以明经显。或劝入监图远大,彬曰:‘苟尽职,可勿论势位也。’于焉秉铎崑山,朔望课士无虚期,名士多出其门。世孙郡庠蛟腾等后裔固昌炽也。” 吴子斌 吴子斌,字伯全,南宋·同安人。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傅行简榜进士,历南丰知县、肇庆府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吴子斌》:“吴子斌,字伯全,同安人。登嘉泰壬戌第。知南丰县,有惠政。秩满,民诣台借留者千计。通判肇庆府 ,卒。” 吴达老 吴达老,字信遇,北宋末南宋初•惠安东桥大吴人,居晋江;吴谓侄孙。嘉靖《惠安县志•卷13》载,吴达老原名吴天经,“宣和间诏不得以‘天’为名,改。”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孝友•宋•吴达老》、《闽书•卷89•英旧志•缙绅•泉州府•惠安县•吴达老》、嘉靖《惠安县志•卷13》,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吴达老》、雍正《惠安县志》、乾隆《泉州府志•卷46•宋•循绩•吴达老》等有传。 政和进士 吴达老登政和五年(1115年)何粟榜进士;或作重和元年戊戍(1118年)王昂榜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孝友·宋·吴达老》:“吴达老,字信遇,晋江人。政和中第进士。”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10吴达老》:“吴达老,字信遇,惠安人。政和五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吴达老》:“吴达老,字信遇,惠安人。政和五年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记吴达老为政和五年榜进士,“原名天经,传见‘循绩’。”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卓绩》记为重和元年戊戍(1118年)王昂榜进士。 《续资治通鉴•卷93》亦记:“(重和元年三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七百八十三人。有司以嘉王楷第一,帝不欲楷先多士,遂以王昂为榜首。” 建昌县丞 初授建昌县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孝友·宋·吴达老》:“丞建昌,以朝廷更鹾法,不便;不避重罪,申军乞奏罢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吴达老》:“丞建昌。时朝廷更鹾法,达老坚执不行,寻去官。” 知惠州 后知惠州。以母老,三请奉祠侍养。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10吴达老》: “知惠州。 大兴学校。 承节郎谢革者,遣徒杀仇家,刦其物,焚所居室;狱具,达老虑贼或夺囚,先处决之,乃自劾待罪。 以母老,乞祠侍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吴达老》: “后知惠州。 大兴学校,延师造士,执经者至数百人。 有子七人,两遇郊祀恩,先荐弟迪老、逑老,其弟以兄多子未霑命为辞。达老曰:‘一官不足为弟荣,聊以慰母心耳。’ 母年八十余,三请侍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孝友·宋·吴达老》:“有子七人,两遇郊霈,先奏荐弟迪老、述老。其弟以兄多子未沾恩命为辞。达老曰:‘一官不足为弟荣,聊以慰吾母心尔!’母年八十余,三奉祠,侍养不出。” 知潮州,卒于官 改知潮州,年八十三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吴达老》:“改知潮州,卒于官。” 妣林氏,生子七:晧、暄、曜、晰、□、旸、□。其子女均在广东蕃衍。 吴囦 吴囦,字子默,南宋人,惠安籍,居晋江;吴达老侄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达老》)。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邹应龙榜进士,历邑宰、主管临安府北厢、将作监丞、泰州知州、提举淮东盐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宋·吴囦》:“吴囦,字子默,晋江人,达老侄孙。登庆元丙辰第,宰邑以最闻。主管临安府北厢,擢将作监丞。知泰州,提举淮东盐事,钩稽精密,岁课增羡。召还,以言者罢,寓居衢州卒。” 吴岗 吴岗,字雅山,号耐闲翁,南宋人,惠安籍,居晋江。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任陕、邵二州教授,后官于夷陵。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吴岗》: “吴岗,字雅山,晋江人(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字稚山,惠安人”)。初与贡籍不第,取所业焚之,曰:‘是不足学。’益读书,长于经学。 绍兴中第进士。教授邵、峡二州(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教授陕、邵二州”), 地偏俗陋,人不知学,自冈葺治黉宫,磨励诸生,始相继登第。 后官于夷陵,邑人庙祀焉。 自号耐闲翁。有诗集六卷。黄维之、陈知柔皆推为乡先生。” 吴之琦 吴之琦,号雪因,明·晋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刘同升榜进士,历青浦县令、礼部仪制司主事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之琦》:“吴之琦 ,号雪因。崇祯丁丑进士,授青浦令。五载多惠政,户皆颂德。时旱,日暮步行梼雨,酷暑不少休。升礼部仪制司主事,临行攀辕者塞道。” 吴振蛟 吴振蛟,清·晋江县浮桥新步人(今属鲤城区),黄龙族吴氏第15世孙。 少有文名,为人谦和质朴,古貌古心,有直谅遗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举人,雍正 八年庚戌(1730年)以惠安籍举进士,曾任实习知县,未等知县出缺,卒,时年58岁。葬南安市霞美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吴振蛟墓》)。 其后裔目前在泉州本地有2700多人、海外族人1000多人。 吴洛 吴洛,字怀书,又作愧书,清·泉州府晋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赴居台湾彰化。 清·光绪《福建通志·台湾府·清·吴洛》、连横《台湾通史·卷31·列传3·吴洛》有传。 晋江人 吴洛,晋江人;父吴家槐,任漳州镇标千总。雍正(1723—1735年)间以军功加卫守府,辞,设教于里。 或说吴洛即家于泉州市区(时泉州郡城同时是晋江县城)燕脂巷。台湾《吴氏族谱 》在“福建晋江燕支履素公世系”里载有吴洛的名字。“晋江燕支”即燕脂巷,元称“燕支里”,明称“燕支巷”,清至今称“胭脂巷”。 清·光绪《福建通志·台湾府·清·吴洛》:“吴洛,字愧书。” 连横《台湾通史·卷31·列传3·吴洛》 : “吴洛,字怀书,泉州晋江人。 父家槐为漳州镇标千总,兄弟三人,伯仲无禄。洛性孝友,侍膝下,抚诸侄如己出。 雍正十七年(?雍正只有十三年),以军功咨部,加卫守府,召受札,以亲老辞,设教于里,究心经世之事。” 游台致富 乾隆十五年(1750年),吴洛举明经;乾隆十七年(1752年)父丧服阕后,赴台湾彰化,初为幕宾,后开荒垦殖,终成巨富,遂家彰化县治。 清·光绪《福建通志·台湾府·清·吴洛》:“贡生。” 连横《台湾通史·卷31·列传3·吴洛》: “乾隆十五年举明经,已而父终,服阕,游台郡,入某公幕。 当是时,彰化初设(雍正二年[1724年] 彰化始置县),旷土荒芜,沿山一带,地尤肥沃。洛募佃以垦,筑圳灌田,亲董其役,先拓丁台之野,次及阿罩雾、万斗六,皆番地也。草莱既辟,至者日多,远至南北投庄,暂成都聚,岁可入谷万石,遂家于邑治。” 义举不断 吴洛致富后,义举不断。 一是建造宗祠,刊印族谱,置办祭田,还割租1500石赞助诸侄。 二是不忘泉州故土,捐资修葺府文庙(学宫),购良田为清源书院之费,捐充乡贤祠祭祀,重建青阳吴青狱祠,修霞浯溪筑石岸,造青芒桥,修吟啸桥,修郡试院、津头埔起至坂头、双坑、布袋潭等处石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贡院试院、泉州书院·清源书院》、《泉州桥梁·吟啸桥》) 三是在台湾,主持修建彰化学宫事务,分捐海东书院、南湖书院、彰化白沙书院膏火,造鹿港二桥、刺桐脚庄桥、上廍庄后桥。 清·光绪《福建通志·台湾府·清·吴洛》: “修郡学及彰化学宫,捐充清源书院及台湾海东书院、南湖书院、彰化白沙书院膏火。 又捐充乡贤祠祭祀,重建青阳吴青狱祠。 又修霞浯溪筑石岸,造青芒桥。 又修郡试院、津头埔起至坂头、双坑、布袋潭等处石路。 又造台湾鹿港二桥、刺桐脚庄桥及上廍庄后桥。 当道咸称之。” 连横《台湾通史·卷31·列传3·吴洛》: “洛既富,建宗祠,刊家乘,置祭田,割租千五百石以与诸侄。追念故乡,捐资以修泉郡学宫,又购良田为清源书院之费;在台亦分捐海东、白沙两书院之租,各数百石,凡有义举,罔不赞襄。 当道嘉之,累赠匾额,曰‘儒林模楷’,曰‘清时硕彦’。 卒后,追封中宪大夫。 有子十三人,曰南金,纳资为州同;曰南辉,乾隆十八年(1753年)拔贡;曰道东,六十年(1795年)岁贡;余子亦多入庠,书香不替。” 乾隆廿五年(1760年)六月立于台湾彰化县学宫内的《重修彰化县学记》碑,载有吴洛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乾隆廿三年(1758年)两次主持修建彰化学宫具体事务的情况,其曰: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彰化始置县,因陋就简,建夫子庙立师。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议重修,以他故中辍。“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淡分府公鹗摄县篆,兼得岁贡生吴洛使卒其事,朴斵丹艧,备极经营。复以资用告乏,仅及棂星门而止,外无泮池,无屏树,舆马往来,日杂还于其前。此外缺略不如式者尚多。” 乾隆廿三年戊寅(1758年),张世珍调任彰化知县,又修,棂星门易旧为新、覆以屋,其外为泮池,又外为照墙,旁列短垣,移礼门义路于泮池左右,殿前后筑甬道各三、 砌以砖,明伦堂仍故址增高二尺余,堂及头仪门皆三楹,规模宏厂,视昔有加。“其后训导署,后左教谕署,悉更新焉。右为白沙书院,列宫墙之侧。”其役“始于己卯(乾隆廿四年,1759年)十月七日,越月而告竣。”“督率指示、刻日就工者贡生吴洛。” 吴逢翔 吴逢翔,或作吴逄翔,字穉震,又字田年,号雅云,明·晋江人。 归善县令 吴逢翔中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范方榜举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刘若宰榜进士,授归善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天启元年辛酉科解元范方榜……吴逢翔,府学。戊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逢翔》:“吴逢翔,字穉震。崇祯戊辰进士,授归善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逄翔》:“吴逄翔,字田年,晋江人。崇祯戊辰进士,授归善令。” 长沙令 崇祯(1522—1566年)中,调长沙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逢翔》:“改调长沙。” 清《湖广通志·卷45·名宦志·长沙府·吴逢翔》:“吴逢翔,晋江人。以进士授长沙令。政平讼理,喜奖成后进,其所甄拔多知名于时。” 《长沙县志》:“吴逢翔,晋江进士,崇祯中长沙知县。政平讼理,案无酉读;书读虽簿,不环暮击课,所拔多知名士;敦尚古学,诸生以更豪词枯质者。” 历刑部员外,擢金华知府 历刑部清吏司员外郎,擢金华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逢翔》:“历刑部员外,擢金华知府。时蓝客为乱,当事欲剿之。逢翔躬驰至垒,谕以祸福,即解散。力请当事诛其魁,余悉贷之,计全活四千余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逄翔》:“历刑部清吏司员外,出知金华府。汀人种蓝,金华与浙人交讼,捕之急,遂集蓝客为乱。当事移师欲剿之,逄翔躬驰至贼垒谕以祸福,贼叩头出迎,逄翔请于当事,诛首恶,籍胁从者四千余人悉贷之。” 《浙江通志》:“金华府知府……吴逢翔(晋江人)。” 广东岭右参议 迁广东岭右参议。告归,年八十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吴逢翔》:“迁广东岭右参议。告归,年八十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吴逄翔》:“迁参政,遂告归。年八十卒。” 吴愈圣 吴愈圣,字用退,号梅麓,明末清初·晋江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蔡高标榜举人,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登邹忠倚榜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户部员外郎、郎中,擢户科给事中,转礼科给事中,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出典浙江乡试,以病假归。年六十五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吴愈圣》: “吴愈圣,字用退,晋江人。 顺治壬辰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擢礼科给事中。多建白。 闽盐商网利为害,愈圣具疏特奏,鹾政以平。 又计偕者多以粮累,阻其入闱,愈圣疏辨得白,士林赖之。 以假归。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吴愈圣》: “吴愈圣,字用退。 顺治壬辰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擢户科给事中。 疏言:‘礼臣清察举人等欠粮,南省议黜,东省独免,轻重不均,乞一体免议。’所全实多。 补礼垣。复奏‘恤盐丁、靖海疆、弭逃兵、豁荒丁’四事,尤大有裨桑梓。 出典浙江乡试。 以病致仕,年六十五卒于官。” 吴焕彩 吴焕彩,字蕴之,号屺来,别号见一,清·南安黄龙霞美宅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采焕彩自著《年谱》及《行状》”为作传。 乾隆廿五年进士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吴焕彩领乡荐;乾隆廿五年庚辰(1760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吴焕彩,字蕴之,号屺来,别号见一,黄龙霞美宅人。 七岁通《诗》、《书》、《易》三经。以家贫日耕夜读,积劳呕血几辍业。弱冠以家政付弟,始专心力学。” “焕彩未第时,朝夕不给,往惠安大吴教读,跋涉八十里,修金二十圆,而口不言贫,志无少馁,时有‘铁汉’之目。见有精计算、巧营钻者,必曰:‘何无丈夫气乃尔!’见有应酬繁重、婚娶奢华者,艴然(“艴然”:因愠怒而脸色改变的样子)曰:‘胡不以此赈贫周急,而以有用之财,作无益之事耶?’人有恩于己者,终身弗忘。” “乾隆癸酉领乡荐,庚辰进士。” 安徽泾县知县 吴焕彩既中进士,掣签选官,得泾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知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签掣泾县知县。” 调山东曹州范县知县 调山东曹州范县(今属河南)知县。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调曹州范县。 县有报充牌头之害,择肥轮代,胥吏藉索烦苛。焕彩革其弊,范民如释重负。 值旱蝗,奔走热日中,百计扑灭,蝗不为灾。 辛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水灾,躬历乡村,按户口给赈。抚台周元理询被水情形,焕彩一一指陈。周喜曰:‘君真留心民瘼者。’布政海成查赈至范,深以贤令许之。 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入闱,得张灏等七人。八月,寿张县王伦作乱。寿张距范四十里,焕彩闱撤后星夜驰归,练民兵,筹军饷。东北为贼必经之地,暗埋地雷以待,贼平乃止。范县系土城,东南门岁久倾圮,焕彩捐俸修葺,易土而石,不派地方一文。尤留心保甲,凡村落之大小远近,百姓之贫富贤愚,悉可指数。 有孟兴璧部控黄昌吉等三十余人以邪教谋不轨,朝命少司马高璞、巡抚杨景素会曹州府李绛集范,发牒缉犯。焕彩据牒坚请曰:‘某为某父,某为其子,均安分不敢滋事,唤之即出。若动众往捕,愚民无知,惊惶失措,非走则死,至时无人应讯,咎将谁归?’诸上司不许,亟发牒往捕。忽雷雨大作,平地水三尺。上司咸骇,悉听区处。焕彩夜束两炬,历数村,呼姓名而告以故,诸应逮者泣白无不轨事。焕彩曰:‘惟无其事,故须急出应讯,不然真矣!’各裹粮以从,依依不敢离逷(“逷”:远)。抵府,按名问供,尚少二人。焕彩对以一李银已死,一外出,已命其兄弟唤来。诸上司不信。言未既,有衣白衣者跪大门外,焕彩曰:‘来矣。’上司叹服,曰:‘明府周察之哲,小民亲爱之情,于兹可见。’事白,杨抚台集诸道府召焕彩曰:‘知县者知一县之事,如君者方可谓之知县;知县者民之父母,如君者方可谓民之父母。’ 适是年大计,遂以熟练地方、民情爱戴,会衔(“会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关在发出的公文上共同具名)保荐卓异。 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东巡,在德州行宫,随营引见,谕旨温渥,准注卓异,回任候升。少宗伯曹秀先问焕彩曰:‘百姓如何?’焕彩以‘百姓淳厚’对。曹叹曰:‘问之民,则曰官好;问之官,则曰民好,可谓官民相得矣。’ 酉(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戌(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之交,自秋至春不雨,哀鸿遍野。焕彩计仓储谷数,不俟申详,按籍出借。时邑多逋负,奏销(“奏销”: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期迫,羽檄(“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星驰(“星驰”:形容速度很快)。焕彩慨然曰:‘抚字关乎民命,催科系乎考成。苟获下考,以全民命,又何求?’遂停催征,出廉俸二百金劝募衿民吕珊等,得粟八百余石,按旬发赈。高宗览东省奏折,加恩缓征,焕彩用是得免于议,而甘澍立降矣。 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山东河决,高宗命大吏修筑。河工旁午,差事络绎,焕彩勤劳罔懈,大吏咸倚重之。 己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充同考官,得王心清六人。三月,朝城魏洪显率众毁县头门及照壁,民情汹汹,几成巨变。焕彩奉府檄案治,措置得宜,官民获全。朝民感戴,勒碑于范东门以纪功德。冬十月,委办定陶县放赈,摈(“摈”:解除,抛弃)胥役,带亲信家丁躬自发给。近赈以米,远赈以钱,民皆称便。” 湖北鹤峰州知州 乾隆四十七年莅任 吴焕彩因在山东范县政绩突出,擢湖北鹤峰州知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莅任。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报最,推升湖北鹤峰州知州。 大学士孙士毅时任山东藩司,一见赞不容口曰:‘好官,可敬!’后由范(范县)将之楚,百姓兼程赶送至济宁,上船乃止。运河道沈启震曰:‘可惜,山东第一循吏,今为湖北夺去矣。吾当遣人前驰开道亲饯,以表微忱(“微忱”:微薄心意)。’ 壬寅,莅鹤峰州。” 除莠安良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州处万山中,旧系苗疆。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民苗构衅,案牍山积。焕彩至,秉公判决,寝食弗遑。除莠安良,廓然一清。 石门卞姓,故土司裔,世袭千总,每藉祖坟诈索民财。焕彩冒雪诣勘,开检虚堆,责罚卞姓,勒碑永示。 时有射利之徒,以开设铜厂请,焕彩驳不准,曰:‘该地山陡水流,地力易竭。如黄柏山硝药,有名无实,是其明征。如果有铜,半载垂尽,彼设厂者挟赀远飏,而上司执额以征,设无以应,必至强派乡民买铜补抵。且铜厂一开,聚匪招盗,地方从此多事矣。’” 教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鹤峰自改州以来,民不知书。乾隆庚寅(乾隆卅五年,1770年)始开考,设廪膳生员。 焕彩举观风之典,赏拔数百人,资其膏火,分各义学课读。公余,亲临各塾为之讲解奖劝。选洪先焘、郭生榕入署,与子裕中同学。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洪举于乡;己卯(嘉庆廿四年,1819年),郭膺选拔,实为鹤峰破荒之始。” 范县建生祠祝之,鹤峰祀名宦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焕彩之莅鹤峰也,范、朝之民共画其像,建生祠于城北舍利寺。寺为范、朝交界,岁时伏腊、生辰,两邑人共祝之。 范、朝距鹤峰三千余里,父老犹岁遣子弟来问安否。至离任,尚有张敬、赵义二人,遣之归,泣曰:‘未送太爷还乡,何以复范、朝父老之命?’因同鹤峰张清等送至家,服事终身始去。 鹤峰新建名宦祠,请祀焕彩禄位。” 年八十一卒于家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吴焕彩》: “在鹤峰任内,闻南邑重修文庙,邮寄三百金,命子廷诰襄其事。回籍后,祖宗祠墓,罄力兴修。房亲有贫不能婚娶殡葬者,代为经理。薄产悉分诸侄。居乡二十余年,集族士为文会,躬为点窜。族人有以鼠牙雀角速讼者,得一言立解。 年八十有一卒。 子廷诰,庠生;裕中,嘉庆戊午(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任山阴知县。 孙文璧,道光甲午(道光十四年,1834年)经元,罗源教谕。 曾孙观乐,岁贡;观礼,庠生。”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引“《荔村纪闻》”曰: “吴焕彩,性俭。林居二十年,未尝更一新衣,食一异味。茅斋数椽,日□居处其中。 嘉庆癸亥(嘉庆八年,1803年)大水,墙壁冲塌,儿孙辈欲修葺,焕彩不许,曰:‘用篱笆蔽之足矣。夜半不眠,搴帷仰视,清风徐来,明月斜照,庶几不失吾曩时陋室天心之意焉。’盖‘青松涵道体,陋室见天心’,焕彩旧居联对句也。” 吴黄龙 吴黄龙,字大螾,号庄石,清·南安二都严浦乡人(今鲤城区浮桥街道金浦社区)。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举人,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进士,任江西南康知县。后辞官归乡。 民国《南安县志·卷27·人物志4·清宦绩·吴黄龙》: “吴黄龙?字大螾,号庄石,二都严浦乡人。 敏而好学,于经史子集,靡不娴习淹贯。作为制艺、古文词,力追先哲名家,入韩、苏之室而造其奥。字体苍劲绝俗,书札峻雅飘逸,尤足脍炙人口。 顺治丁酉举人,康熙甲辰(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诠授江西南康县知县。时三藩作逆,戎马旁午,黄龙训练乡团,坚壁清野,多方捍御,民赖以安。将军傅宏烈以‘忠荩可嘉’匾额,部催以知府升用。 黄龙以时局艰难,愧无长策,遂赋归田。 【按:吴黄龙离任南康知县时,南康民特赠青草石石鼓1对,并不远千里送至金浦,安放在金浦祖祠大门外,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吴·金浦祖祠》】 隐居于开元寺羼提(“羼提”:佛教术语,译为忍辱)庵,日与秋水轩头陀高庵作方外之游,酌酒吟诗,萧然于尘世之外。 不意风潮突至,施世骠祭其母墓于大石山,演剧于笋园,吴族观戏者与施家纪纲闹事,断其墓碑,施家倚势凌人,嗾令提督万正色率兵汹汹拥入秋水轩,肆意挫辱,遂兴大狱。黄龙尝叹曰:‘既乏刘巴(字子初,三国·零陵蒸阳人,蜀国·法正死后接任尚书令)英雄之交,空蹈太白(李白字太白)醉忤之辙。’忧伤抑郁,愤懑填膺,因更其号曰‘悔庵’。 事平,受邑侯刘佑之聘,同洪遁庵纂修《南安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佑》) 卒年六十有二。 子肇焕、肇煃,俱岁贡;义,康熙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武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