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0划—上)

  高虢(字德调,谥文忠)、高惠连字公溥,北宋·晋江安平[今安海镇]人。身世。从宦。知泉州军。累官摄掌尚书兵部政。卒。家人。、高禾(字颖叔)、高选锋(字稚英,号拔庵,清末民初人,居台北景美,原籍安溪县新康里大坪乡[今大坪乡大坪村]。行状。诗作。)、高义高大扁,高扁,字子馥。清末民初·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人。、高越(号抑斋,明·凤阳人。嘉靖二年以御史来守泉郡。)、高拱乾[号九临,清·陕西长安区人,寄籍榆林卫。荫生,户部郎中,广德知州。泉州知府。台厦道(擢台厦兵备道。晓谕台湾兵民各安生业以靖地方。《送台镇穆公擢掌禁军之京序》。纂修康熙《台湾府志》。重视文教:加强诸生的月课制度;严肃学政;倡修诸罗县学宫。安定地方:禁止对支兵米;禁重利剥民;禁苦累土番等弊;禁以营葬为名霸地;禁饬插蔗并力种田伤粮。治台議:议社饷;议筑城。咏台诗。)。浙江按察使。]、高凤崘(字瑞周) 高凤山(明·安溪人)、高凤岐(字瑞文,明·安溪县感化里人)、高守忠(号荩臣,清·乾隆间安海都司)、高祐(字天锡,明·上海人)
  唐时兴(号见梅,明·安溪人)、唐桂生(字子芳,号丹崖、丹谷)、唐济澄(字士洁。明·晋江人。、唐爱[字有德,或作良德。明·苏州嘉定娄塘人(今上海市嘉定区娄塘镇)。嘉靖廿年进士。南安知县(嘉靖廿六年授。兴教化。苏民困。嘉靖廿六年协建白叶堡。南邑人建生祠祀之。)。官终山东副使。]
  诸葛廷瑞
[字麟之,南宋·南安梅山人(今南安市梅山镇)。身世。绍兴廿七年进士,授龙溪尉。乾道三年知崇安县。明州通判,改池州通判,擢知惠州。淳熙十五年累起居舍人。淳熙十六年充吊祭使使金执节有度。庆元元年以朝请大夫权兵部侍郎致仕。约庆元元年卒。评价。遗迹。]、诸葛廷材字诚之。南宋·南安县梅山人,后定居泉州郡城。
   诸葛季文
(南宋·南安梅山下人)诸葛直清字子严。南宋·南安人,或作“晋江人”。诸葛廷瑞长子。累官至临安知府。封开国男。、诸葛珏(南宋·南安人。诸葛直清次子。陈淳门下士。淳祐元年任番禺知县。累官至广东韶州府知府。)、诸葛琰(字如晦,号桂隐)、诸葛寅(南宋·南安县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景炎二年死于蒲寿庚之变。)诸葛羲(字基画,号沪水,明•晋江人。)诸葛倬字士年,明末清初•晋江人。为诸生。避居海岛。有《诗文集》二十卷。、诸葛骏(字文敏)、诸葛晋(字仲昭,元末明初·晋江人、诸葛表(字公仪。明·晋江人)、诸葛斌(明 ·晋江人)

高虢

  高虢,字德调,谥文忠,五代末·中州人。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奉檄守泉州,死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刺史·高虢记:高虢,字德调,中州人。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奉檄守泉州,着有政声。十一月二十日,海氛煽起,攻泉城,挺兵击之,不屈死节。事闻于朝,赐谥文忠,立祠于八都安海,仍予祭葬于晋江二都陶冶山之原,其子孙因世居安海焉。”

  高虢殉国后,其子高鑌高鎰徙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鎮),高虢被奉为安平氏始祖。高鎰有二子:長思速,其六世孙高士泽分迁南安县埕边;次子高惠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高惠连》)

高惠连

  高惠连 (973—1068年),字公溥,北宋·晋江安平(今安海镇)人,开宝六年(973年)生;是安海历史上发迹最早、官阶最高的显贵。

  高惠连卒后,熙宁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为作《墓志铭》,《安平氏族谱》、《安海志》和高路加姓全史》均有收录。

  《墓志铭》额题:“朝散大夫、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太原郡国侯护军、赐紫金鱼袋王安石撰文,朝散大夫、光禄卿、知怀州兼管内河堤劝农使、开国子吕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吕璹》)篆额,右宣教郎、两浙学事主管文字、周官宗子学正吕言书丹。”

  后“铭曰:安平公,天纵其德。轩亭物表,容与彝则。紫授金章,丹墀宠泽。耆旧之英,皓儒之伯。缔眷缔交,名巨清白。猗欤休哉,五福兼得。云骑乘归,柑山吉宅。后人仰怀,勋名赫赫。”

  但高惠连知泉州时,因私憾击断石笋,后世仕宦认为影响到泉州仕进发达的大事,《泉州府志》、《晋江县志》不于立传。

  今按 王安石 《 高惠连 墓志铭》 叙下:

  身世

  北宋·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

  “惠连,字公溥,泉州安平人也。

  其始祖,自光州固始县避五代乱入闽,官至从政郎。子大理寺评事,为公六世孙也。孙,君之高祖。曾孙,亦官承务郎,即君之曾祖也。世居福唐郡怀邑凤岗。

  【安平氏的入闽始祖高钢,唐·天祐元年(905年)卜居福唐郡(治今福州)怀安县凤冈(又称龙岗),后梁·开平 (907 ~911年) 间得闽王·王审知奏举,授从政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其玄孙周世官至正议大夫,奉檄守泉州军,御不克,殉之,乃君之大父。赐葬泉州陶冶山阳。父宣奉大夫与伯父朝奉大夫始居安平,以省坟茔,君因之,今为泉南宦族也 。 ”

  【高钢5世孙高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高虢》),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奉檄守泉州,同年十一月廿日海氛煽起,攻泉城,挺兵击之,不屈死节,赐谥 文忠,赐祭葬晋江二都(今磁灶)陶冶山;其二子墓庐以守,遂迁居安平(今晋江安海),奉高虢为氏安平衍派宗支开基祖。后高镔高镒俱中进士,为朝奉大夫,为宣奉大夫。高镒传4子,2子早夭,2子成,曰思连惠连。】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安平氏宗祠》)

  从宦

  北宋·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

  “君幼警敏,博学无倦,与师友论议精快,晰理分明,人服其敏。

  尝从考宜奉祭扫凤岗先莹,内台侍御史文济公见而奇之曰:‘是儿亢其宗。 ’

  长游郡庠,学益广,领乡荐。

  擢咸平己亥(咸平二年,999年)甲科(进士),授宣教郎、桂州学教授,转奉议郎、宰邑龙阳,政教累闻。(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上厂(中书舍人),因迁朝奉郎,守兵部郎中,赐绯衣银鱼袋。”

  知泉州军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高惠连以朝奉大夫知泉州军 。

  北宋·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改朝奉大夫、知泉州军。乃移学于育才坊,后岁贡裁得人,泉为多士,或者以为兴学之所致也,士者德之。”

  高惠连,曾摄掌兵部尚书政务、封渤海郡开国侯,作为泉州人又曾任泉州太守,但志书不传,且成为一位被谴责的人物;甚至其后代 53位考上进士的子孙,竟有47位也被地方志摒弃不列。

  表面上看,高惠连知泉州军时是做了两件为后来泉州社会舆论无法原谅的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6》载:高惠连,大中祥符四年任(泉州知府)。以私憾迁府学于郡西,击断石笋为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文庙》、《泉州史迹·石笋》)

  泉州人历来认为府学是关系到仕进发达的大事,而石笋则是泉州文化传承和风水的象征,高惠连擅迁府学和击断石笋,泉州人便将日后泉州地区仕进不兴 的责任追究到他的身上。140年后的南宋·绍兴廿年(1150年),张读在其撰写的《泉州重建州学纪》碑文中,直指迁府学使泉州“衣冠遂减畴昔”,罪魁祸首就是高惠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读》)

  实际上,这是欲加之辞。

  府学原位于泉州城南之东,旧址基址卑下,每逢雨季常被洪水浸潦,高惠连为改善士子读书环境,将其迁至地势较高的西边育材坊。 迁址后与迁址前对比,“衣冠”应是大增,而不是骤减。自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迁府学后至大观三年(1109年回迁)的近100年间,仅晋江县登科人数就达200多人,其中庆历十年(1041年)一科,就考中20名进士。

  至于击断石笋的原因,史志语焉不详。清·道光《晋江县志》转引明·隆庆《泉州府志》 所载:“宋·郡守高连惠(“高惠连”之误)以私憾击断石笋。”何为“私憾”?一般有三种说法:

  ①“阳萎”说。认为高惠连阳萎,因此忌讳顶天立地的石笋。但高惠连知泉州时,已生有二子一女,此说似不成立。

  ②吕惠卿“变法失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高惠连也因吕惠卿参与变法失败而受到牵连,故有“私憾”。但此说也难以成立。高惠连知泉州击断石笋时,吕惠卿尚未中举任官,变法更未开始。

  ③“有伤风化”说,此说差是。泉州民间,素来认为石笋是男性阳刚之物,不孕或无男者,只要祭祀石笋并以手抚摸,便可生男。传说,某次高惠连循例带领下属到风雷雨电山川社稷坛祭祀,妻妾随行。祭祀仪式进行中,高惠连之妾无意中将手按在石笋上,众嗤笑,其妾才发觉,非常尴尬。高惠连一气之下,击断之。传说不一定事实,但 作为形似男性外生殖器之物,立于车水马龙的官道和接官亭旁,高惠连认为有伤风化而击断之,倒是有可能的。

  高惠连之所以积怨于泉州士林,究其真正原因,恐还在于其女婿吕惠卿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招致保守派诬谤,罗织有种种罪名,死后还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尽管吕惠卿参与变法始于熙宁元年(1058年),时高惠连已死,但是后人还是将他与女婿一起打入另类。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累官摄掌尚书兵部政

  北宋·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

  “(升兵部员郎外,赐绯衣银鱼袋)累官至广南西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轻都车尉。

  天禧戊午(天禧二年,1018年)丁母苏氏太原郡贤君忧 。

  服除,迁巡抚御史大夫,兼参赞转运使。

  天圣癸亥(天圣元年,1023年)又奔考宣奉丧(父高镒卒),天恩荐临,葬祭如礼。

  服释,诣京师,仍敕巡抚广南西路御史大夫,兼参赞机务尚书兵部侍郎,渤海郡开国侯,赐紫金鱼袋。

  庆历元年辛巳(1041年,高惠连70岁),乞恩扶厥配夫人(嫡配安氏丧枢南旋。

  宠命维新,诣厥谢恩,摄掌尚书兵部政。(时人举为“耆旧之英,皓儒之伯”)

  卒

  北宋·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

  “(皇祐四年,1052年)年至八十,以耆旧衰老恳辞乞归。诏许,特授兵部尚书;君复恳辞,乃许其子侍养荣归。

  优游畎亩,饮酒赋诗,去秋尚康,冬十月初十日晨兴曰:‘吾欲与君游于武夷 九曲上可乎?’神色不乱,至艾而终正寝。

  诞降开宝癸酉年(开宝六年,973年)六月十六子,卒熙宁戊申(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初十亥,享年九十有六。”

  “以熙宁已酉(熙宁二年,1069年)冬甲子,男奉君柩,以与夫人承天宠命,而礼葬于南安三十六都龙头上之原曰柑山(今官桥镇柑山村虎头山麓),穴坐丙向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高惠连墓》)

  【后来,泉州太守邱应龙亲建书院于安平,请旨敕赐为惠连神祠”

  高惠连后人于安海鹦哥山(永高山)一侧立祠祀之 。

  高仕曾舍地7亩,于安海东洋桥头筑造砖塔,名龙兴塔,供奉高惠连塑像于内。此塔在清·康熙卅四年(1695年)一场暴雨中坍圮,遗迹无存。】

  家人

  北宋·王安石高惠连墓志铭》:

  “配安氏,有妇道母仪,封太原郡夫人;生于开宝八年乙亥(975年)二月初二日寅时,卒庆历元年辛巳(1041年)正月十四日午时,享年六十有七。

  继娶浦城张氏,生仁宗·天圣二年甲子(1024年)正月十三日寅时,卒神宗·熙宁戊申(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二十九日戊时,得年四十有五。

  妾左氏卫氏,俱有德容。

  子二:,嫡出也,见佥判吉州,归侍;左氏出也,习举子业。

  女三:曰,适宣教郎吕惠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一期而亡,嫡出也;曰,适浦城杨徽之孙、迪功郎;曰,适浦城张霭孙、赞善大夫

  孙男一,曰,着习举子业。”

高禾

  高禾,字颖叔《闽中理学渊源考》、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均作“颖叔”,《八闽通志》作“隶叔”,),南宋·晋江人。

   朱熹知漳州时,高禾(字茂叔任副职,高禾即投入朱熹门下为弟子。

  高禾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进士,历官福清令、仙游令、惠州知州、提舶、提举常平、将作监丞、大理寺正、兵部郎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高禾》:

  “高禾,字隶叔,晋江人。

  伯父知南恩州,父通判漳州,皆绍兴中登第。

  淳熙辛丑进士。

  知仙游县。省泛科,筑下顿桥,人免病涉。

  知惠州。创杨梅、大奚二寨,且令乡总联比保伍,以御盐客之暴,仍奏乞下诸郡为法。

  迁提举常平,召为兵部郎官。

  子,通判汀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郎中高颖叔先生》:

  “高禾,字颖叔,泉州晋江人。

  淳熙八年进士,历福清、仙游令,知惠州,除将作监丞、大理寺正、兵部郎中,奉祠卒。

  陈宓作《墓志》,其略曰:

  ‘公端方而重,和易以庄,色夷气清,可畏而爱始;微有知则知,学问日开,日益卓然。

  早茂叔 倅临漳,朱文公时绾郡符,公执子侄门弟子礼,卑以恭,文公深器之,义利之间辨析杳微。

  非所当得,一介不取;待人接物,宛若处子;或意外干以私,正色拒绝,虽贲育不能抗。

  历州、县,持使节,闽、广之人至今颂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高禾》:

  “高禾,字永叔。伯父先第,父与叔复联第。

  淳熙八年进士,历福清、仙游县。筑下顿桥,免病涉波。

  继知惠州。创杨梅、大奚二寨,命乡总联比保伍,以御盐客之暴。

  升提舶,改提举常平。

  召除将作监丞、大理寺正、兵部郎中,奉祠,卒。

  父倅临漳,朱文公时绾府符,执子侄门弟子礼,卑以恭,文公深器之。

,通判汀府。”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宓》)

高选锋

  选锋(1856—1944年),字稚英,号拔庵,清末民初人,居台北景美,原籍安溪县新康里大坪乡(今大坪乡大坪村)。

  行状

  先祖自安溪迁台北。选锋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于台北二张犁兴雅庄(今松山区),后居景美。

  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取台北府学第二名秀才,后继续进修,成绩每列玉屏书院前茅。

  光绪廿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命黑旗将军、广东南澳镇总兵官刘永福到台湾加强防务。甲午战败,台北知府陈文□立即召见选锋,委以办理大加蚋保二十七庄团练协防。

  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年)四月十四日,中日“马关条约”议订,台湾割让日本。台人闻讯,痛哭流涕,高选锋和台湾诸乡贤上书清廷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建布政使等,请罢割让台湾之议,史称“台湾举人上书”

  四月廿一日,得悉和约已签订,割让台湾已成定局。选锋和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补道员林朝栋等联名电奏朝廷:“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

  同日,又飞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建布政使:“敬禀者: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也,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惟需有人统率,众议坚留抚台仍理台事,并刘永福镇守台南。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从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抚入京,镇回任。台民此举,无法恋戴皇清,以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为电奏。”

  过几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电,大意是和约已签订,这是情势所逼,“勉从其议”。大家议论纷纷,闽县人、候补道员陈季言提出暂时建立民主国的主张,一致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总统”

  五月初六日,日本舰队驶抵台海,5000日军登陆台湾。选锋领导义民抗击日本占领军,历3年之久。

  义军失败后,日据当局采取利诱的手段,登门拜访选锋,并开出“最优惠”条件。只要选锋答应担任台湾总督府所委派的官职,总督桦山资纪将以全台鸦片烟酒专卖的牌照双手奉送。选锋慨然拒绝,并迅即作了不与日寇共戴一天的断然决定。

  光绪廿四年(1898年),选锋毅然放弃在台产业,携眷内渡,居厦门,寄籍福州府侯官县学。

  光绪廿八年(1902年),选锋参加福建乡试,中式第二十三名恩科举人。

  光绪廿九年(1903年),选锋晋京会试落弟,仍回厦门办学授徒。

  民国(1912—1949年)初年,选锋膺选福建省参议院议员,闽省府欲委以安溪县知事,坚辞不就。惟乐育英才,讲课授徒,及举办地方公益为事。

  在厦门时高选锋多次赴台,如大正九年(1920年)旅行北台、昭和十年(1935年)参与台北瀛社诗会 、昭和十一年(1936年)赴台参观日人“始政四十周年博览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选锋迁回安溪大坪老家。

  民国卅三年(1944年)在安溪大坪病逝,寿八十九。

  诗作

  高选锋善诗,其孙高松寿著《过庭录》,刊选锋诗文,无存。部分诗作辑录于曾笑云《东宁击钵吟集》,李资浚《颂南集》,赖子清《台湾诗海》、《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邱奕松《北台诗苑 》 。

  《穆嬴》“承统权谋重主持,岂因抱哭辄迁移。先君何罪声声泪,嗣子奚辜日日悲。才递国书登晋祚,旋兴戎马却秦师。恩仇倏变终难测,怨结西邻酿翠帷。”【按】收于《台湾日日新报·“南瀛诗坛”栏》1924年7月23日第六版,曾笑云《东宁击钵吟后集》,赖子清《台湾诗海》 。

  《庚申小春月偕友到粗坑览形势密察机关心有所招,七律一则以志感,呈以博一粲》“渡溪越岭到粗坑,路上频闻机器声。洞达乌来从地辟,源通屈尺俨天成。光腾台北云霄外,电发郡南日月明。五彩银灯新世界,州民鼓腹颂升平。”【按】收于《台湾日日新报·“诗坛”栏》1921年2月2日第六版,赖子清《台湾诗醇》(题作“庚申孟冬偕友游粗坑发电所”)。

  《谒景美石门盘古庙》盘古开天拓地英,庄严庙貌石堆成。远峰排闼无边秀,近水回廊彻底清。食践均沾怀帝德,春秋崇祀表民情。文山郡域多仙境,惟此石门志著名。”【按】收于《台湾日日新报·“南瀛诗坛” 栏》1924年7月22日第六版,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惟此石门志著名”作“祗此山门亦著名”)。

  《谒文山指南宫》“文山山上指南宫,不与寻常佛寺同。壁峭峰高云路近,林深树密石门通。晨清鸟语喧庭外,日暮蝉声杂院中。我到蓬莱经两度,俨然如遇活仙翁。”【按】收于《台湾日日新报·“南瀛诗坛”栏》1924年7月22日第六版,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文山”作“缑山”,“活”作“古”),陈汉光《台湾诗录》,邱奕松 《北台诗苑》。

  《渡台感咏》(民国廿五年(1936)作):“自从鹭岛渡东瀛,道路频闻赞美声。官尚节廉无弊政,民供租税乐输诚。车行南北交通便,电照台澎日月明。四十周年筹纪念,宏开赛会庆升平。”【按】收于赖子清 《台海诗珠》(题作《渡台杂感》)。

  《留别》“数月谈心对酒时,家书频寄促归期。宗亲劝驾诚难舍,社友攀辕不忍离。回顾故□人尽乐,沉思祖国我含悲。从兹挥手鹭门去,待到来年会未迟。”【按】 收于赖子清 《台海诗珠》。

  《题赖子清台湾诗醇》“诗遴醇厚溯三唐,别类分门注释详。宋艳班香皆入彀,石渠天禄尽收藏。广文抗敌法夷败,司马撄城戴逆亡。赖子渊源家学博,诸罗五桂早腾芳。”【按】收于赖子清 《台海诗珠》。

高义

  高义(1879—1942年),原名高大扁,又称高扁,字子馥,祖籍安溪县大坪乡大坪村。其曾祖高生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迁居台北。光绪五年(1879年),高义出生于台北大龙峒。

  高扁3岁丧父,9岁失母,孤身一人,只好当童工赚钱糊口;长大后,身材魁伟,臂力过人,留有八字胡,讲义气,重然诺,好打抱不平。

  光绪廿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澎割让给日本,引发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高扁赖乾简大狮等闻讯揭竿而起,组织义勇军,抗击日本占领军。经数年血战,大小战斗上百次,虽牺牲很大,但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光绪廿六年(1900年),由于后援不继,处境艰难,高扁赖乾等人抢船内渡回归大陆,先避漳州,不料遭漳州知府曹本璋搜捕,简大狮被捕转送台湾,被日本占领军斩首。高义遂同赖乾等返回安溪。高扁对清廷的无能十分气愤。是年四月在安溪、长泰交界处立旗武装反清,声称“反官不反民”,活动于安溪、长泰、华安、同安边境,声势颇壮 。

  光绪卅一年(1905年),高扁为安溪知县谢金元招抚,改名高义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高义与革命党合作,光复泉州隶属各县,其本人被拥为保安司令,拥兵万余,驻防泉州,统辖8县。高义驻泉多年,严饬所部保护地方,改善市政设施,支持交通建设,泉州至安海的公路就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地方绅士和民众称赞高义“貌似威武,实是谦和,是一条绿林好汉”

  1927年,全省的民军集中到福州,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高义移防福州,历任旅长、师长,代行军长职务,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因国民革命军内部变故而卸职旅居泉、厦。

  1930年,高义将眷属移回大坪老家。全族崇仰高义为清官清廉,只领取参议院俸禄,没有私人储蓄,度日维艰,就协力建成“安平楼”,让他能够安度晚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安平楼》)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近花甲的高义回到了大坪老家,安度晚年。

  1942年,高义在大坪乡老家病逝,弥留之际,有“不见台湾收复,深以为憾”之言。

  高义妻妾5房,共7个儿子,分散在台湾、厦门、安溪龙涓举溪村和大坪乡。

高越

  高越,号抑斋,明·凤阳人。嘉靖二年(1523年)以御史来守泉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 为作传,曰:

  “高越,号抑斋,凤阳人。嘉靖二年以御史来守郡。

  静默恺悌,有味乎柳子厚《蠹驼传》语。居郡斋日垂帘焚香,咬菜根而已。

  浚泮池,通郡城河沟。

  修饰蔡忠惠真文忠太守祠。

  延给谏史于光、行人张岳修郡《志》。

  笃澧提学陈琛赠诗三十章以美之。”

  陈琛《赠高抑斋太守》诗30章,今从《紫峰集》中录其5,以见高越的为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其一:“松柏挺涧幽,果有二千尺。古貌阅岁年,何曾改今昔。逍遥陶隐居,杖履散踪迹。闻风爱厥声,不说堪柱石。”

  其二:“人生在世间,谈笑无百年。百年亦瞬息,生理忽茫然。惟有桐乡爱,庙食自绵绵。天地同悠久,讵肯称神仙。”

  其三:“翚飞甚峻整,上界真人居。其奈为官府,案牍日纷如。终日勤视听,耳目不能虚。何如作散仙,杖履自徐徐。”

  其四:“凤阳中都地,山水秀而平。赤气光腾后,犹能生俊英。五马亦高贵,一笑澹无荣。乃知天下士,但欲乞身轻。”

  其五:“东溪通黄河,万里自天上。饮流寻其源,月掬光在掌。九曲来棹歌,静夜得清响。光霁正无边,劳我驰梦想。”

  另,陈琛《与太守索历日》“诗书笔砚带烟霞,寂寞柴扉自一家。要看好春无历日,漫将消息问梅花。”

高拱乾

  高拱乾,号九临,清·陕西长安区人,寄籍榆林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高拱乾》、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高拱乾》有传,文同。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周元文纂辑《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台湾文献丛刊•第066种)收录高拱乾许多文献。

  荫生,户部郎中,广德知州

  高拱乾之父高宗,行伍出身,以军功递升至永宁总兵。高拱乾为荫生,康熙廿一年(1682年)任户部郎中,出为广德知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高拱乾》:高拱乾,号九临,陕西榆林卫人。”

  泉州知府

  康熙廿九年(1690),高拱乾迁泉州知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高拱乾》:

  “由监生,康熙二十九年知泉州府。

  郡南安平一带自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年)播迁后,田地多荒芜,按旧册征输,民苦粮累。拱乾躬历田亩,逐一勘丈清查;其无著者,申请具题豁免,民累以苏。安平士民建祠龙山寺前,与前邑令王承祖并祀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泉州人名录•王承祖》)

  台厦道

  擢台厦兵备道

  康熙卅一年(1692年),高拱乾擢福建分巡台厦兵备道,兼理学政和知府,掌管台湾全境。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高拱乾》:“后升台湾道。”

  高拱乾擢台厦道,与闽浙总制兴永朝的两次荐举有关。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奏议》(台湾文献丛刊•第066种)收录兴永朝这两次疏文。

  一是《会荐台厦监司第一疏(闽浙总制兴永朝)》,曰:

  “题为台湾文职员缺等事。

  据布、按二司:

  ‘会看得台湾远处海外,两隔大洋,为闽省东南要区;国家设立重兵镇守其地,于以控制外彝、藩维内地,任綦重也。台厦一道特设标兵,与台湾总兵权位略等。其间安戢兵民、抚绥地方,皆该道之责。其人必才猷练达、年力富强,既有廉洁之操持,复具深沉之胆识,方克胜任而愉快。苟非其人,则险远之区,凡安民靖盗、御兵足饷、表帅属僚诸事,其足上廑宪虑者,正自不少也。

  今该道副使王效宗题参员缺,奉有遴员保详之檄。查该道员缺,应照广西南宁等府之例,于闽省现在各道内选择详请具题调补。

   今粮道尚未到任、驿道尚未补授,现在惟延建与汀漳、兴泉三道,而延建、汀漳二道又有叛盗之案罣误。伏念御边之才,与腹里不同。腹地监司,倘能循谨守职,不难坐镇雅俗;若边地,则非才识过人者不可。此本司等之于现在各道,所以不敢轻为保举也。

  然求人地相宜,似须略为通变。查得泉州府知府高拱乾,才守兼优、年力并壮,有胆、有识,能慎、能勤,留心濒海之情形、熟悉岩疆之风土;现今又详委护理该道印务。以之升补台厦道员缺,必能整顿地方,抚辑兵民;虽与定例未合,但为边海要地得人起觅,两司谨会同保详。伏乞会赐保题,特请破格升补!其有裨于地方者非浅鲜也’等缘由到臣。

  该臣看得:‘台湾为海外要区,初沾圣化;其间官吏兵民,虽巨与抚臣谬荷皇上简畀封疆之任,得以统归辖属。然内地往来,汪洋万里,拊循调剂,欲期一一之法与情符、事与地适,犹望监司台土之道员,善奉其职也。蒙我皇上轸念遐方,自道员以下、教职以上,俱令照广西南宁等府之例,调补得人而理。虽卑秩微官,犹不或遗于睿照;况道员更为守令、丞尉之表帅,而敢不慎重其选乎?兹台厦道王效宗因台营兵丁朱正等以克减讦控,经臣会疏题参,解任候讯。所遗员缺,例应以内地道员调补。’

  今据福建布政使李鈵会同按察使张志栋详称:‘闽省内地各道,如粮储、驿传二道尚未到任,延建、汀漳二道又有叛盗之案罣误,欲求人地相宜,必须略为变通。查有现任泉州府知府高拱乾,才守兼优、年力并壮,有胆有识,能慎能勤,堪以升补台厦道员缺。’保结前来。

  臣查升补之与调补,于部例固有未协;但岩疆重任,且当告讦待问之后,实非平谨之流可以胜任而愉快。如泉守高拱乾者,虽履任未久,而其言行才守,允为方面翘楚。臣与抚臣暨藩、臬二司所见皆同,廉访无异;故敢冒昧保题。倘蒙皇上允臣所请,破格擢用;知其感激思奋,必有以仰报圣恩于万一也。

  臣谨会同福建抚臣合疏保题,伏乞敕部议覆施行。

  奉旨:‘议部议奏。’

  部议:‘于例未合,覆行两院再题。’”

  二是《会荐台厦监司第二疏(闽浙总制兴永朝)》,曰:

  “题为台湾文职员缺等事。

  据布、按二司:
‘会看得台湾地方远处海外,凡文职员缺,例应将内地品级相当官员选择贤能者,详请题补。兹台厦道王效宗题参员缺,原应遵循定例,于现任道员内拣选具详。惟是地当险远,人乏兼才;内地各道,类皆循谨安静。虽于现任之职守无忝,然求其文武兼资、措施各当,使兵民咸畏威怀德而无虞陨越者,实难其选。是以前奉遴员保详之檄,两司亦既其难其慎,筹之再三,始将泉州府知府高拱乾详请保题升补,盖从地方得人起见也。

  兹奉题准部覆,仍令照例将品级相当现任官员内拣选。窃念人地必当合宜,材质各须器使。闽省道员无几,如驿传道尚未到任、粮储道到任未久,难以辄为保举;此外,惟延建邵、兴泉、汀漳三道,皆所谓循谨安静之员,实非御边之才也。夫全才原非易得,今欲于寥寥三员中求之,自觉其难。若果有可以调补之员,两司前详时,亦何敢违例保举泉州府知府高拱乾乎?

  今既未蒙部允,而于现任各道又未敢轻举;展转图维,颇难定论。伏见我皇上万几之下,于繁重地方员缺,每每特简才能,以收得人之效。今台湾为边海要地,台厦道一官膺文武之寄,安戢兵民、抚绥地方,责任綦重;当亦久在圣明睿鉴中矣。合无详请俯赐具题,将台厦道一缺,仰请皇上于内外诸臣中品级相当者,特简补授。庶边疆藉以敉宁,江海长歌清晏矣’等情到臣。

  该臣看得:‘台湾一区远处海外,道员监司其地,有整顿地方、抚戢兵民之责;必须智果练达、才堪肆应者,方克有济。兹台厦道副使王效宗被兵丁朱正等控讦扣克,经臣会疏题参,续报病故;又经抚臣会疏题明,所遗员缺例应于闽省现任官员内调补。前据布、按二司会详,现在道员未有其人,以泉州府知府高拱乾保结详请升补。’

  臣与抚臣合疏保题,部议‘仍应照例将品级相当现任官员内拣选’等因;臣随行福建布、按二司遵照去后。

  今据布政使李鈵会同署按察司事延建邵道副使黄道行详称:‘台厦道员缺,原应遵循定例,于现任道员内拣选。惟是地当险远,人乏全才。闽省内地道员无几,如驿传一道尚未到任、粮储一道甫任未久;至于延建邵、兴泉、汀漳三道,则皆循谨安静之员,实非驭边之才,均难调补。请乞特简补授’等因。

  臣查台湾乃海外之岩疆,道员有监司之重寄;非知其确有兼资,何敢轻为保举!展转详择闽省道员之中,委无其人堪以调补;不得不仰请廷推贤能,以奠海疆者也。

  臣谨会同福建巡抚臣,合词具题。伏乞睿鉴,敕部议覆施行。

  奉旨:‘道员缺,著将该督、抚前所保题高拱乾补授。’”

  晓谕台湾兵民各安生业以靖地方

  高拱乾甫入台,即发布《为晓谕各安生业,以靖地方事》文告。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初至台湾晓谕兵民示(高拱乾)”为题收录这篇文告。曰:

  “为晓谕各安生业,以靖地方事。

  照得昔日台湾地居海外,人属荒徼,地非内地,而民亦非内民也。自氏窃踞以来,征兵征饷,台民备极苦累。皇上不忍置之化外,风声所及,版籍来归,复设重镇以卫民。皆由皇仁浩荡,轸念周全。而又恐兵有效土之思,立为更番之制。既爱我民、复恤我兵,正兵与民各安生业、共享太平之秋也。

  自前道鼓铸之法奉行不善,高价以出,贱值以收,遂使称乾荷戈之人,致有无衣乏食之叹,而兵遂困矣。兵既高价领钱,不得不以原价售用,使经营逐末之徒,不足以供父母、妻子之养,而民又困矣。谁为长吏,而使兵与民交困若此?诚长吏之过也。

  本道自守泉之日,稔知其弊,即欲匡救其失,而怅非其职。今蒙皇上不遗葑菲,特膺简命来莅兹土。此正本道素志之得酬,亦愿我兵民此衷之共谅也。

  台湾地气和暖,无胼手胝足之劳,而禾易长亩,较内地之终岁勤者,其劳逸大异。此台农之足乐也。即所需耕具或乏牛种,本道自当给照,听民内地采买,而民可以无患。

  读书之子,特设台额,获登贤书较内地之人多额少者,其难易不同。此台士之足乐也。至于岁、科两试,本道惟有矢公矢慎,以仰副皇仁培养至意,决不使有遗珠之叹。生聚既繁,教育日殷;昔属蛮邦,今为乐土。尔等亦回思氏窃踞时,农尽驱而冲锋、士尽驱而冒镝,能有如是之暖衣饱食、敦诗说礼者乎?

  若夫兵以卫民,原非害民。兵固不可以刚强而凌柔弱,民亦不宜以土著而欺远来。兵民和睦,地方自宁。而为兵者亦思远来海外,金钱不易。幸际太平之世,得无鞍马之劳;况饷银入手,当思上有父母、下及妻儿,岂无待哺之思,而忍付之呼卢狂饮之下?幸而年富力强,得以支领月粮;万一隆瞳老惫、家居坐食时,能不悔其少年孟浪乎?或别有苦累,镇台仁慈恺悌,无不加意体恤;倘有所商,本道自当为尔公同请命,必不使有向隅之泣。

  今当本道下车,与尔更始,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合属兵民人等知悉:嗣后各宜安分乐业,毋负本道一片婆心;不得游手游食、结盟结社、醉酒赌钱,各安生理。倘有故违,国法具在,勿为本道言之不早也。”

  《送台镇公擢掌禁军之京序》

   穆维雍,辽东人,镶黄旗参领,康熙卅年(1691年)任台湾镇总兵,当时是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德威翔洽。而高拱乾自康熙卅一年(1692年)为台厦道,即与穆维雍共事。康熙卅三年(1694年),穆维雍任期将满,预擢入典禁军。高拱乾为作《送台镇公擢掌禁军之京序》送行。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序》收录高拱乾《送台镇公擢掌禁军之京序》,文曰:

  “国家大一统,威德丕鬯,将帅得人。其出奠封疆、入典宿卫,克膺心膂股肱之寄者,迈轶前古。我皇上圣神文武,削平吴三桂耿精忠诸逆,如殪封豕;声灵震迭,重译献琛。台湾横峙海外,为伪藩郑成功郑经逋逃薮;望风纳土,悉为郡县。滨海之民,莫不相庆于野。于是设文吏以治之;劲卒万人更番戍守,油幢玉帐它选最难称。

  大总戎公,由禁近出镇海坛,移副浙将军。康熙三十年春,台镇虚席。天子睠念四省藩蔽之地远人新附,宜拊以持重、大有为之将吏;知公昔在海坛得兵民心,复命都督台军。而谫庸如拱乾,亦于明年三月谬蒙特旨,来巡东土。与公和衷协力,共宣圣主绥柔荒服之德意。

  今公勋绩懋著,入掌禁旅;台之番民、部曲,渡海吁留不可得。节旄将行,群情依系。余受公教益良厚,何能恝然于怀也!

  夫人臣之事君也,非盘错无以见长,非贞苦罔以表志,而豪杰不器之士,用诸内外而咸宜,任以将相而兼当。台湾氛祲虽销,穷瘠腌昧,日对文身雕题之番众与初被声教之余黎,彍悍阴鸷,幻若蜃市。官斯土者,竭其耳目心思绥辑调剂,犹不免于牵制怨望;匪特风涛险远、气候乖殊、宦釜生尘、举目萧条巳也。

  然幸圣明洞灼万里,速报政之令、悬不次之擢。效文武将吏,咸感激思奋;从沧溟绝峤中困心衡虑,淬励其才华气骨,为朝廷用。公智勇忠实,劳苦功高;历海徼岩重之区,满汉兵士、番民,畏威怀德。所谓内外咸宜、将相兼裕,克膺心膂股肱之寄者,非其人乎?既以伏波横海之伟望、赞虎贲龙骧之机务,天颜顾问,恩礼有加;其再祜东南,拜彤弓路车之锡,皆于此行卜之矣。

  爰为吟《折柳赠别》之诗,以附铙歌之后:‘牙旗风正惜离群,岛屿全收万里云。鲸海长留铜柱烈,凤城新典御林军。功高阃外频推毂,别后天涯只忆君!何日平原春草绿,骅骝重骋五花文?’”

  纂修康熙《台湾府志》

  清政府于康熙廿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诏天下各进其郡县之志,以资修葺”李麟光《台湾志书前序》)。台湾修志遂相继而起,有清一代共修过6部台湾府志。

  其中第2部《台湾府志》是康熙卅一年至卅四年(1692—1695年)高拱乾主持纂修的。全书10卷、81目,约18万言。记事止于康熙卅五年(1696年)。

  志对草创的第1部志作了概括和借鉴,仅沿袭了三十分之一,比草创的第一部府志更具有较完备的方志规模。除增加卷3“轶官志”和卷10“艺文志”等57目外,还补缺首任官员10名。同时还刊正首志卷7“田上”、“陆税”、“水税”“杂税”中的讹误。

  志虽未必增首志(首部台湾方志)十六七八(志凡例一),然亦非虚语。如街市一目,志增加了鱼市,增台湾县街5条,增凤山县街3条等。

  志于康熙卅五年始刻,故“秩官”中无康熙卅五年(1696年)就任的官员,亦无其他增补字体。该始刻本惟福建省图书馆收藏1部,余存者大都为康熙四十年(1701年)补刻本。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台湾府志》3种本,即据原刻本影印。此外,台湾还出版《台湾文献丛刊本》等3种版本。

  志作为标志性的方志,为后代台湾史的主要依据,被广泛引用。日人铃木让编《台湾全志》,周宪文编的《台湾文献丛刊》,方豪编的《台湾丛书•台湾方志汇编》,成文出版社编印的《中国方志丛书•台湾地区》,以及萨士武编《台湾史料书目提要》等,均引用了志,可见志在这6种《台湾府志》中的重要地位。

  重视文教

  【加强诸生的月课制度】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月课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月课事”的文告。曰:

  “照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士修于家乃献于廷。曩因台庠初兴,文运未盛;是以朝廷另编字号,以资中式。其造士之典,隆且重也。年来六经道试、三应宾兴、选造,食饩、采芹,相继而起。今岁试不远,攻苦者益宜闭户潜修、司铎者尤当加意砥砺;庶不负乐育至意。

   月课之典,尤为该学分内之事。除行各学教职外,合就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诸生:每月十六日齐集本学,俟本道颁发试题;该学教官亲督课试,务得本来面目,毋使代倩剿袭。试毕,将试卷封固,限次日呈缴,以凭鉴别优劣。如有不到生员,该学详报,以凭戒饬施行。”

  【严肃学政】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严禁岁考钻营招摇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严禁钻营招摇以肃学政事”的文告。曰:

  “照得本道历官内外,廉直自矢。宦辙所至,务期弊绝风清。前为温陵郡守十有四月,一切催科、抚字以及清丈诸政,兴、泉士庶尚有舆论。自蒙督、抚两院会疏上荐,奉命持节东宁;莅任以来,殚精求瘼。凡于地方应行、应止之事,辑绥调剂,不避劳怨。惟期无愧衾影、毋坠家声。内地远隔重洋,或未甚悉;台中士庶,宜无不共闻共见者。至于衡文取士,务拔真才;钻营招摇,尤本道所深恶。

  今报满在即,岁试届期;各生童惟当潜心澄虑,静候本道虚公考取。倘或钻营情面,希图幸进;光棍招摇,妄思撞岁;不惟本道断不徇情。其奔竞之生童、招摇之匪类,一经察出问罪,悔何及耶?除密行访拿外,合就出示禁饬。

  为此示仰所属生童诸色人等知悉:如有不遵本道禁诫、静听拔取,而钻营情面、希图求取者,定将本生童重究。若有凿空撞岁之徒,在外招摇,毋论何人,或被首发,或经访闻,定将本犯、本生一并严拿痛处,决不轻贷。各宜凛慎毋忽!”

  【倡修诸罗县学宫】

  高拱乾捐俸为倡,修诸罗县学宫。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序》收录高拱乾《捐修诸罗县学宫序》。从文中“荏苒三载”、“今余瓜期已届”看,此事应在康熙卅四年(1695年)。

  序文曰:

  “继往开来,道莫高于夫子﹔梯山航海,治莫盛于国朝。至治之征,无思不服﹔大道之象,有目具瞻。是以万乘最尊,犹敦师礼﹔百蛮殊俗,咸被文风。自天下建学以来,数仞宫墙,比崇日月;人材于是乎出,教化于是乎兴。故瞻其居、重其道,则为名将相,为贤卿大夫,为贞妇、义士、顺孙、孝子﹔不则,蠢然块然,草木昆虫等耳。至圣垂教,大而伦常功业、小而饮食日用,无所不寓;不必尽出胶庠之中,莫非沐浴诗书之泽。虽极顽冥无知,往往俯首谒圣;睹车服礼器,而化其难驯之气。譬诸东风解冻、和气饮人,其神妙有莫可名言者。

  台以海外地,明季通商始有汉人。迨氏遁踞,旧家世族或从而东,生聚有年,而弦诵犹未广也。越至于今,输诚纳土,岛民得睹天日﹔分设郡县,招徕愈众。十馀年间,声教大通,人文駸駸蔚起;即深山邃谷文身黑齿之番,皆知向风慕学。有识之士,咸谓治以道隆、道随治广,从此海波不扬,内外如邹鲁矣。然百务草创,规制苟简,诸罗学宫茆屋三楹,更大不称。

   余备兵于此,兼分视学士任;每问其令,以城垣未建,学基恐有更易为对。荏苒三载,时惄余怀。今余瓜期已届,诸生以旧基甚吉,欲谋拓新;而诸罗及台、凤三城营建尚未有日,则先大吾夫子之宫,又务之当急者也。

  余虽不敏,何敢以五日京兆,诿之后之君子。既捐俸为倡,复商诸君子者,力难独任也;尊师好义之名,又不敢自有也。”

  安定地方

  【禁止对支兵米】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禁止对支兵米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禁止对支月米,以免兵民之累,以遵功令事”的文告。曰:

  “照得兵饷解之司库,就地尚难对支;兵米贮之官仓,欠户岂容对给。诚以定例所在,不容或紊者也。且官役俸工按季支领,而将士口粮每月给放,军需所关,既较他务为重;台湾地系初辟,孤悬海外,更番戍守,更视他处不同。必各兵无匮乏之虞,始海疆有盘石之安;此治边峙粻者,所宜熟计也。有司徵收钱粮,自有一定之规;其间良顽不一,或有拖欠未完,自应设法追比。

  今闻台郡向来陋习,民间不清尾数,俱对兵丁月粮,令其自行催取;实为兵民大病。夫民有盖藏,岂肯拖欠。一经对支,在兵难免守候之苦,在民竟同私家之债;欠者益复观望,取者不免追呼。日复一日,必至横逆相加;累兵、累民,莫此为甚!

  除咨会详明外,合行出示禁止。为此示仰兵民人等知悉,嗣后兵粮俱归县仓按月支给,民欠俱令有司清追,不得仍对月米;庶收功令一定之规,免兵民交累之苦。如有故违,定将该县揭报,并提经承究处不贷!

  特示。”

  【禁重利剥民】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禁重利剥民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严禁重利盘剥,以培海疆元气事”的文告。曰:

  “照得缓急通融,天下通义;开张典当,亦系便民。但放债有一定之利息,开张有不易之限期。台郡地系新辟,人非久著。不惟入籍之编户、向化之土番,教养方施,俱非家给户足;其荷戈远戍之士卒,虽有粮饷,亦多贫乏。借贷典押,平日皆所不免。今开放债之家不遵律例,每两月利加至五、六分不等;又有影藉各衙门名色,散放印钱,按日盘算;及放与各社土番,欺其蠢懦,准折其人口、捆载其牛畜等项。其开张当铺者,理应报纳当税。有司因其资本无多,未便即令请帖;亦竟违例取利五、六分不等,且速其取赎之限,不及一年即为己物。先则乘其急用,贵物轻当;继则靳勒诛求,轻出重入。嗟此穷檐!吞声忍气,逼于难已之势,各抱无数之恨。在放债开当者,心横意满,计固得矣;日剥日穷,其如我民何哉?此风俗不古,元气所以难复也。

  夫除弊足民虽多良法,此其至明至近之事。本道岂肯因循,合行严禁。为此示仰所属典铺、债家、军民人等知悉:嗣后一遵律例,取利毋过三分。如有倚势横取、不遵示禁者,三尺具在;本道不徇情面,断行按律究治。庶民生日有起色,豪强知所畏儆。

  特示。”

  【禁苦累土番等弊】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禁苦累土番等弊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严禁贌社需索花红、往来抽拨牛车及勒派竹木等弊,以苏土番苦累事”的文告。曰:

  “照得土番生长岛屿之间,衣不掩形,家无长物。昔为伪藩所踞,受害不可胜言;今已入我版图,出诸汤火,倾心向化,可悯可嘉!惟赖贤良有司与该地汛守官弁善加拊循,免其冻馁;多方教诲,俾识伦常。庶旧习尽更,而元气渐复,方无负皇上绥柔远人德意。

  乃本道下车以来,访闻有司官役于招商贌社时,需索花红陋规,以致社商转剥土番,额外诛求,番不聊生。更有各衙门差役兵厮经过番社,辄向通事勒令土番拨应牛车,驾驶往来。致令仆仆道途,疲于奔命;妨其捕鹿,误乃耕耘。因而啼饥呼寒,大半鹑衣鹄面。至于白取竹木,以供私用;责令驼送,恬不知怪。种种夙弊,均应痛处严革,难再一日姑宽。除移行镇、府通行各营会禁外,合就出示通禁。

  为此示仰台属官役、军民人等知悉:嗣后务遵法纪,尽改前非。贌社之时,不许指称花红等名色,需索分厘陋规;凡经过各番社,不许勒令土番抽拨牛车、擅取竹木,苦累番民。倘有仍踵前辙,一经访闻,官则揭报、役则立拿杖毙,断不姑贷。各宜凛遵,毋贻后悔!”

  【禁以营葬为名霸地】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劝埋枯骨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晓谕事”的文告。曰:

  “照得见骨则瘗,遂号仁人;舍地而埋,爰称义冢。诚以恻怛之心,亘古今而如一者也。
台湾地经初辟,田尽荒芜,一纸执照,便可耕耘;既非祖父之遗,复无交易之价。开垦止于一方,而霸占遂及乎四至,动连阡陌,希遂方圆。已完课额者,虽曰‘急公’;尚属抛荒者,难免垄断。致穷民欲博一坏之土,而豪强视为世守之业;非管事之勒资,则佃丁之索价。同为官地,均可蒙庥;尔既可以营生,彼独不可以送死?揆之情理,岂得其平!

  除行府、县知照外,合就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台属军民人等知悉:嗣后凡有未垦荒埔,果系官地,听民营葬;若系批照在民,未经开辟者,亦准附近人民营葬,不许阻挠!如有管事、佃丁藉端勒索,许赴该县控告,以凭究治;亦不许将人家已辟之地,借称营葬,希图侵占。敢有故违,一经告发,各治以罪。慎之,毋忽!”

  【禁饬插蔗并力种田伤粮】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禁饬插蔗并力种田示(高拱乾)”为题收录高拱乾“为严禁申饬插蔗并力种田,以期足食,以重邦本事”的文告。曰:

  “照得台湾孤悬海外,止此沿边一线堪以垦耕。地利、民力,原自有限,而水陆万军之粮糈与数万之民食,惟于冬成稻谷是赖也。虽此地之暖甚于内地,然一年之耕种仅止一次收获。总因多风少雨,播种、插秧每有愆期;故十年难必有五年之获。加以从前蝗虫之后、继以飓风,稻谷敛收,鲜有盖藏。正当尽力种稻,期以充积仓储,预防岁歉,庶可望含哺鼓腹,乐享熙皞也。

  不谓尔民弗计及此,偶见上年糖价稍长,惟利是趋。旧岁种蔗,已三倍于往昔;今岁种蔗,竟十倍于旧年。蕞尔之区,力农止有此数。分一人之力于园,即少一人之力于田;多插一甲之蔗,即减收一甲之粟。年复一年,有加无已。夫果有利尔民,本道岂不乐从。但尔民愚无远虑,止知种蔗硖糖便可取利;殊不知人尽种蔗,地出糖倍多,糖多则价必贱,不比上年之糖少价长也明矣。在岁丰之日,固可以糖易谷输课并供粮食。万一复遇岁歉,寡收稻谷,种田有榖者除完课外,计日防饥,必不见贷于人;尔种蔗者有糖不足以为榖,非特无以完公,更思靡可糊口!数万军民需米正多,则两隔大洋,告籴无门;纵向内地舟运,动经数月,谁能悬釜以待?是尔民向以种蔗自利者,不几以缺榖自祸欤?

  本道监司兹土,爱惜尔民;其足食邦本,不得不鳃鳃过虑也。合就出示禁饬。为此示仰所属士民人等知悉:务各详绎示饬至意,须知竞多种蔗,势必糖多价贱,允无厚利。莫如相劝种田,多收稻谷,上完正供、下赡家口;免遇岁歉,呼饥称贷无门,尤为有益。除行县确查,将开过蔗园按亩清查、通报起科外,倘敢仍前争效插蔗,以致将来有误军糈,自乾提究,噬脐莫及!其凛遵之,勿忽!”

  治台議

  对治理台湾,高拱乾有诸多思考,并向当事着提议。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公移》收录“治台议(高拱乾)”“社饷”、“筑城”两事,但又按注曰:“治台议,中有曾经条详当事未允施行者,并载于篇,以备考订。”

  【议社饷】

  高拱乾议社饷,文曰:

  “议社饷。另立章程,番米分别减免。

  查诸罗县社饷七千七百两有奇,凤山县社饷一百七十两零、社米四千六百石。二县土番,虽具人形,皆蓬头裸体,以幅布遮身、稻草束发。其捕鹿为生者,诸罗三十四社、凤山四社;种地为生者,凤山八社耳。伪藩氏令捕鹿各社输饷,每社以有力者经管,名曰‘荧□社商’。而社商即以日用所需之物,赴社易鹿作脯,代输社饷。其额外朘削,莫过问焉。

   国朝讨平台湾,部□□公会更饷额。虽比伪时稍减,较诸内地尤为繁重。内地一亩之赋不过一钱;每丁徭银多至二钱以外。番黎按丁输饷,竟有一、二两,以至一、二十两者。或此社穷困,则彼社匀纳;其间移甲换乙,莫可稽考。有司止按各社总额征收,既不知一番应输几何?番亦愚昧……”

  【议筑城

  高拱乾议筑城,文曰:

  “……毛诸国咽喉,即江、浙、闽、粤四省藩翰。今虽分设郡县,未有城垣捍卫以备御侮。

  前道副使曾经详请前任督宪法具题建造,然大司空之议覆,只令捐输营葺。工费浩大,非区区台地文武所能割俸竣事,是以竟成道旁筑舍。

  伏念海外要地,上费皇上几须金钱兵力,方入版图。当內内外关重之处,立万年不拔之基,际此升平固无他慮,而设险守固,先赖金汤;牖户绸缪,事非迂阔。

   相应详请再赐入告,将台湾筑城工费,或准本省生俊捐纳、或于省会别开事例,庶众志成城,捍御有赖。其所关海国封疆,非细故也。”

  咏台诗

  高拱乾好赋诗,在台湾作了不少诗。

  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诗》收录高拱乾《东宁十咏》,曰:

  “东宁十咏(高拱乾):‘天险悠悠海上山,东南半壁倚台湾。敬宣帝泽安群岛,愧乏边才控百蛮;瘴雾扫开新气宇,风沙吹改旧容颜。敢辞远迹烟波外,博望曾经万里还。’

  其二:‘晓来吹角彻苍茫,鹿耳门边几战场。流毒犹传日本国,偏安空比夜郎王(原按:台地先为倭奴所踞,旋归荷兰,后属氏)。楼船将帅悬金印,郡县官僚辟草堂。使者莫嫌风土恶,番儿到处绕车旁。’

  其三:‘州县功名宁复论,承家世受国深恩。拂须自昔轻参政,强项从来动至尊。客去留诗鱼挂壁,吏闲无牍雀罗门;韶光抛掷真堪惜,野杏春深落满村。’

  其四:‘春台广厦衔虚署,校艺监军职滥分。無力椎牛频飨士,有时倒屣细论文。平生拙处劳难补,异域愁来酒易醺。筋力未衰官兴浅,函关西隔万重云!’

  其五:‘有怀须学蔺相如,每遇廉颇独让车。晚圃晴霞秋习射,半窗苦竹午临书。群公望隔三山杳,圣主明周万里余。素志漫言伸未得,忘机直欲混樵渔。’

  其六:‘三秋闻见总萧骚,日夜飞涛不断号。旧集闾阎皆斥卤,新开原野半蓬蒿。空山那得珠崖贝,伏莽休悬渤海刀!应识乘轺难塞责,愿纾南顾圣躬劳。’

  其七:‘尺檄如传空谷声(原按:重洋间隔,文移亦不易见),阻风经月少人行;关山已历三千里,樯橹犹迟十一更(原按:厦门离台郡,水洋十一更)。地暖腊残无雪到,忧深垆□任霜横。眼穿何处天边雁,京雒难忘故旧情。’

  其八:‘竹弧射鹿万冈巅,縈网张鱼百丈渊;幅布无裙供社饷,只鸡让食抵商钱;文身纔起疮痍色,赤手谁将垢敝湔。为语绾符衔命吏,远人新附倍堪怜。’

  其九:‘索居寂寂近瓜期,报道清班拟暂移(原按:近阅邸抄,开列司道补京卿者十人,余忝厕名其中)高适岂堪常侍后,班超惟有玉关思。封侯夫婿何须侮,学步儿曹大更痴。自笑浮名终日累,海滨漫守使君碑。’

  其十:‘谁言习俗乱丝同,揽辔澄清乏寸功!拊辑尚惭屏翰寄,更番何日戍楼空!拟携片石安归棹,聊订新编当采风(原按:台郡无志,余甫编辑)。此去中原询异事,仙桃长对佛桑红。’”

   高拱乾还为台湾“八景”定名,并为各景首作题咏。清•康熙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10•艺文志•诗》收录云:

  “台湾八景(高拱乾

  安平晚渡:‘日脚红彝垒,烟中唤渡声。一鉤新月浅,几幅淡帆轻。岸阔天迟暝,风微浪不生。渔樵争去路,总是画图情。’

  沙崑渔火:‘海岸沙如雪,渔灯夜若星。依稀明月浦,隐跃白蘋汀。鲛室寒犹织,龙宫照欲醒。得鱼烹醉后,何处晓峰青?’

  鹿耳春潮:‘海门雄鹿耳,春色共潮来。二月青郊外,千盘白雪堆。线看沙欲断,射拟弩齐开。独喜西归舶,争随落处回。’

  鸡笼积雪:‘北去二千里,寒峰天外横。长年绀雪在,半夜碧鸡鸣。翠共蛾眉积,灾消瘴气清。丹炉和百练,漫拟玉梯行。’

  东溟晓日:‘海上看朝日,山间尚晓钟。天开无际色,人在最高峰。紫阁催妆镜,咸池骇浴龙。风流灵运句,灼灼照芙蓉。’

  西屿落霞:‘孤屿澎湖近,晴霞返照时。秋高移绛树,海晏卷朱旗。孙楚城头赋,刘郎江上诗。淋漓五色笔,直欲补天亏。’

  澄台观海:‘有怀同海阔,无事得台高。瓜忆安期枣,山驱太白鳌。鸿濛归紫贝,腥秽涤红毛。济涉平生意,何辞舟楫劳!’

  斐亭听涛:‘岛居多异籁,大半是涛鸣。试向竹亭听,全非松阁声。人传沧海啸,客讶不周倾。消夏清谈倦,如驱百万兵。’”

  《续修台湾府志•卷26•艺文7•诗4》还收录有高拱乾诗,其中有:

  “《野宿》:‘秋云向暮总阴森,竹屋卑栖枳棘林。风外叶鸣山鸟怪,雨中灯静寺钟沉。瘴烟作祟香先到,积水生寒夜渐深。耳目悲凉成底事?草虫还为发孤吟。’

  《草堂漫兴》:‘天外今知乐事偏,茅斋洒扫驻三年。连林兰本飘金粟,出屋蕉丛吐赤莲。棋局傍观无我相,醉乡渐入有仙缘。蛮烟瘴雨何滋味?八尺风漪得稳眠。’”

  浙江按察使

  康熙卅四年(1695年)台厦道秩满,擢浙江按察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高拱乾》:“历官布政。”

高凤崘

  高凤崘,字瑞周,明·安溪人;蔡清弟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高凤崘)》《安溪县志》曰:谢弘高凤崘,安溪人,受学于蔡文庄蔡清文庄汝器,字凤仑瑞周,必其向学之士,惜其不名于时。”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谢弘》)

高凤山

  高凤山,明·安溪人。正德十四年已卯(1519年)乡荐,为攸县教谕,升信丰知县,后归家教授里中。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正德十四年已卯陈公升榜:高凤山。”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凤山》:

  “凤山,生貌甚寝,端坐如神明,凡与人言,成人不信,稚子信之。

  为攸县教谕,勤课后学,振起士风。

  升信丰知县,民有‘信丰知县,无柴烧草荐’之谣。

  归家,教授里中,御史聂豹知其清,示意关请。凤山弟欲受人金为地,凤山执笞之。

  其卒也,泉守熊汝达赙之金二十。

  按:苏琰曾遗匪莪 先生何乔远匪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琰何乔远》)书,曰:

  ‘凤山不知其详。

  丁酉岁夜宿古楼铺鬻楮金人家,主人出蔬饭相对,年可四十余,貌甚朴。门外人呼曰‘大舍’。就询之,具对曰:‘先父名某,为吏九年,归无以家,来此买甫田十亩,身训村童,而予作小生活。先父死,不能具敛殡,有门生黄一栋料理之。’问之今有几兄弟几孙?曰:‘只身也,一老母、一妻、一妾,三人造楮金,予行鬻之。’时同宿友人衣一绢袍,主人问曰:‘布何细耶?’曰:‘绢也。’主人曰:‘吾未尝见先人衣此。’

  辛亥冬,再过其地访之,其邻曰:‘田鬻他徙,母死无子矣。’更恨前日不问公之详也。’ ”

高凤岐

  高凤岐,字瑞文,明·安溪县感化里人。弘治(1488—1505年)中入贡。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弘治中……高凤岐,感化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高凤岐》:

  “高凤岐,字瑞文。以贡入京师,大司马甚加敬礼,请为弟子授经。

  晋江陈琛(参见泉州历史《泉州人名录·陈琛》)赠之诗曰:‘师友道久衰,市井谈邹鲁。偶然得青朱,羞与布衣伍。书生气少刚,俯仰亦辛苦。何人识独高?一笑轻泥土。恭敬赋翰墨,珍重珠玑吐。贵贵与尊贤,依稀两存古。’”

高守忠

  高守忠,号荩臣,清·乾隆(1736—1795年)间任安海都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安海都司·高守忠柯希九《安平纪略》曰:

  “高守忠,号荩臣。乾隆□十年间任安海都司。

  勤力捕盗,宦况清淡。自尝地□□粥给兵丁夜食。不分风雨,彻夜巡查,虽严寒亦守西塔砦防盗。时典衣以继夜粥,国学黄世瑶捐薪米助其不足。

  殁于官。绅士施开泰柯大玠请其主附祀于安平太守祠。”

  高祐,字天锡,明·上海人。成化(1465—1487年)间以乡贡士授泉州同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高祐《闽书》载:

  “高祐,字天锡,上海人。

  成化间以乡贡士授泉州同知。

  用德义训诲梗化之民,凶岁贷民粟,山乡远者,召良善人总授而分给之。

  尝道漳州,宿山间,有负豪家债而愤其逼者,聚千人,期旦日杀豪,豪亦号召为敌。知之,俾馆人往谕,片言而散。

  一日,令所部市茶,其人密置银二锭以进,笑却之。

  丁艰归,部民争携金钱餽赆,皆不受。

  历广平、东昌二府。

  上海人论其乡士大夫有三妇之喻,独目为节妇云。”

唐时兴

  唐时兴,号见梅,明·安溪人,唐尧衷子。以府学中式(乡荐),历任上杭县谕 、乐平知县、淮安府同知、蜀府右长史。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四年丙子刘庭兰榜……唐时兴尧衷子,以府学中式,益府长史。”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唐时兴》:唐时兴,号见梅。以府学中式春闱副榜,署上杭县谕,升乐平县知县,士民立生祠。考最,升淮安府同知,以治河有功,升蜀府右长史。致仕。 ”

唐桂生

  字子芳,号丹崖,又号丹谷,清·安溪县兴一里汤泉乡(今蓬莱镇温泉村)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祖父唐焻黎,清·康熙年间贡生;父唐文献,县廪生。

  三岁失怙,依靠母亲抚育长大,侍母至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被皇帝敕封为孝子,建孝子坊纪念。

  唐桂生幼秉家训,笃志于学,立下“意气元龙百尺,文章司马千秋”的志向。他博览群书,广涉经史及秦汉诸子百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举人。唐桂生中举后,曾在家乡开办塾馆,培育人才。他治学严谨,善于因才施教,所教学生成才者众。一度受安溪县塘尾村(今同美村)贫苦农民陈修仕聘请为塾师,陈修仕二子陈宗达陈元锡后来双双中进士,传为佳话。

  乾隆二年(1737年),唐桂生以二甲二十名赐进士出身。

  乾隆四年(1739年),授陕西桐州府韩城县(今韩城市)知县。在任九年,廉洁奉公,狱无冤滞,开办塾馆,乐育英才,卓有政声。

  时韩城地瘠民贫,每当洪水,龟鳖上岸,害虫滋生,交相蹂躏庄稼,致成灾害。百姓视为天意,不敢捕杀,任其损害庄稼,又循例耗费祈祷。唐桂生到任后,“亟巡行察视,知其妄。”乃谕曰:“龟鳖乃顽物也,其肉甘嫩,可滋补人身,奈何以神事之?”遂烹食以示范,百姓视县令食后无异状,争效之,其害遂除,风气以变。唐桂生于此有感,欲开民智,教育为先,乃大力倡办学馆,入学者日增,风气渐变。

  韩城属沙质土壤,每逢干旱,菽麦歉收。唐桂生深入农田研究土质,觉得这种土质适宜种植耐旱的蕃薯(俗称地瓜)。乃遣侍从回安溪取薯苗。因路途遥远,前两次的薯苗都在途中枯萎。第三次,唐桂生吩咐侍从“取薯身,敷沙土,以布裹之,沿途渍水,保持湿度。”至韩地用薯育苗,再加以繁殖,终获成功。第二年,在全县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蕃薯,他亲自介绍蕃薯属性,传授种植和管理方法,因而蕃薯在韩城繁殖滋生。县民因而“含哺鼓腹,争颂其德”,称蕃薯为“唐公薯”

  此外,唐桂生还着意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改善耕作条件。

  韩城县有一大姓人家,强行霸占一小姓人家的一块风水坟地,大姓人的祖辈在墓旁植一棵松树,套上一铁箍,松树长大后铁箍深陷在松树内,以此作为“该坟地就是我家的”的铁证,前三任知县都把这块风水坟地判给大姓人家。唐桂生擢升临离开韩城县时,小姓人家跪在唐桂生马前叫冤:“唐大人在任什么都清什么都明,惟有‘铁箍树'一案不明,请明察。”唐桂生觉事有蹊跷,当即回马,召集临近各乡里长老,再次明察暗访,并亲到坟地升堂重审。唐桂生摸清底细,利用攻心法办案,说,大姓主人,这块坟地若真是你家的,让本官在墓碑上连踢三下,若墓碑陷进去,是你家的,若不陷进去则不是你的。大姓主人作贼心虚,慌忙答应。唐桂生使劲连踢三下,墓碑并没有陷进去,众目睽睽之下,大姓人家无话可说,冤案终雪。

  乾隆十三年(1748年),唐桂生擢广西省新宁州知州。韩城士庶,攀辕挽留;挽留不获,乃赠“贤父良师”“仁风夙洽,化雨均沾”等匾额。并建生祠,题联曰:“九载培人文髦士被春风化雨;百年垂惠泽蒸民睹化日光天。”临行,民众扶老携幼相送数十里,并推县绅王友护送至湖北樊城。

  唐桂生弥增感念,赋诗赠别曰:
       “冉冉旌旗杂鼓声,秋风送我出韩城。
        山横爽气生离恨,树拨飞埃起别情。
        九载河乾渐泽润,今朝道左尽葵倾。
        私心去后无他祷,瘠上只祈年顺成。”

  唐桂生抵广西后,旋调任西隆州知州兼理泗城府事。

  西隆州地处边陲,异族时常生乱。唐桂生到任后,即筹办团练,整顿军队,并亲自赴前线察看地形,发动军民加固城池。在唐桂生的带领下,士兵日夜操练武艺,白天假以巨大的木制器械为奇勇石,在武场上操练,晚上则用铁石器械陈列于武场。异族乘夜窥探触摸,大惊失色。因惧于唐桂生军威,异族便归顺朝廷,不敢再骚乱,岁岁纳贡,四境以安。表奏朝廷,高宗大悦,钦赐唐桂生黄龙伞、黄大旗代收贡礼。

  唐桂生在任六年,勤政爱民,深受民众爱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唐桂生以老乞归。宗师陈大绶有感于唐桂生为政清勤,政绩卓著,请旨准其全套仪仗荣归故里。然而唐桂生淡泊名利,一路上偃旗息鼓,回到家中,一肩行李,两袖清风,时人称为“最憨唐桂生

  唐桂生回到家乡后,继续为乡人做好事。维修“唐氏家庙”,撰修族谱,重编氏字辈,立乡规,扩办塾馆。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家无疾而终,享年75岁。 其所建韩德楼,为安溪古迹之一。

  唐桂生的诗词、文章、书法俱佳,现存诗歌40余首。他为“唐氏家庙”编撰对联多幅,现仍悬挂在厅堂。(据《韩城县志》、《安溪县志》、《唐桂生传略》等)

唐济澄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明武迹·唐济澄》(同治补刊本)“据《闽书》”为作传:

  “唐济澄,字士洁,晋江人。

  世为泉州卫指挥佥事,七传至于,袭职;时年尚少。一日,郡狴囚逸,太守不知所为;澄闻之,独自驰一骑,从兵仗数十人逐诸衢,尽得之,以送太守,太守德之甚。

  顷之,清勾永宁卫。常例军伍有馈送,悉却之。

  复委治兵浯屿水寨。抚帅贪得贼为功,下令捕贼澎湖。曰:澎湖,某所辖汛地。无贼,何捕!若在海外,我徒众少,远逐必穷。抚帅不从,令军士捕贼。波涛中,贼诈为贾舶来,火吾船;船卒争避火,尽溺死。帅大悔。

  未几,檄往总南日。南日,故善地;或得自饶。以亲老,称疾乞归,当道固留。

  寻有指迁汀漳守备,以都指挥礼统行事。有巨寇某出没大帽山,相戒曰:都司来,无孟浪作贼,自取死!胁党皆瓦散。

  升贵州都指挥佥事。御史行部,咨谋焉。一日,摭求毕节备兵使者,令为证,曰:僚友无罪,何忍相负!御史默然。

  入贺圣寿,转广东都指挥同知,竟坐贵州御史事,报罢归。

  时倭正寇闽中,抚帅复以南日借箸。时倭已陷莆田,所掳掠子女、金帛,用巨艘载归。整兵截之海上,生擒真倭九十余人,斩首百余级,夺还子女千余人,莆之人几香于户、壶浆于门以劳。

  班师至泉,寇复讧泉,教守陴为传筹法,城柝无害。乡民数百人避贼来城下,不得入;厉声曰:奈何弃民!入之。贼旋平。

  年八十六,卒。

  子乔桢,袭爵;举武科,亦有擒倭功。”

唐爱

  唐爱,字有德,或作良德,明·苏州嘉定娄塘人(今上海市嘉定区娄塘镇)。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唐爱,字有德,苏州嘉定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有传。

  嘉靖廿年进士

  嘉靖廿年辛丑(1541年),唐爱进士及第,得第三甲第160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嘉靖辛丑进士。”

  南安知县

  嘉靖廿六年授

  嘉靖廿六年(1547年),唐爱授南安知县。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嘉靖)二十六年任南安。性通敏,善理繁剧,盘错盈庭,处之裕如(“裕如”:喻从容不费力)。”

  兴教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

  “兴教化,首缮学宫,树‘应奎’、‘毓秀’二坊,修砌学前长桥及鳌背、大盈诸桥,复开浚各处水利,人咸便之。”

  “县有陈氏黄氏姑妇俱寡,以慈孝闻。躬至门,奖以礼,岁时遗米肉赡之。

  乐闻己过,选拔英俊。有非礼相干者,望其门而自止。”

  苏民困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

  “本邑旧为同安借编弓兵三百三十四名,核同安民丁米有诡寄盐户,避重就轻,贻累邻邑,为申请得减编三分之一。

  岁派输嘉禾仓米,又为申允折价,民以稍苏。”

  【按:

  ①“盐户”“灶丁户”,明制“灶丁户”可免征杂役。南安县隶属于泉州府,泉州靠山滨海,设有重兵防守,所需军饷由7个下属县平均负担,但其他县都隐藏居民的人数,把他们编入“灶丁户”,使得上缴的军饷逐渐减少而不能供给。而南安县处在山谷间,不煮海盐,监司见南安县的户口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就商议把其他县的兵饷编入南安。南安民众不堪重负,于是唐爱向上级请求由他代为核查其他县的文书簿籍,把隐匿的户口都查出来。这一查,之前的欺瞒都暴露出来了。南安县得减负三分之一。

  ②至迟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前,浯屿水寨已迁往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其离南安县(县治丰州)只有300里,每年交纳粮食上万石,而军队副官与牙侩勾结,百般勒索。唐爱多次向上级请求,最终批准他们以平价输银,使得百姓能够自行交易粮食,并立为法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寨隘·峿屿水寨》)】

  嘉靖廿六年协建白叶堡

  “白叶堡”,亦称“白叶坂寨”、“白叶坂堡”,位今安溪县祥华乡白叶坂村,距安溪县城西北80里。

  嘉靖(1522—1566年)间,以陈日晖为首聚集饥民起义,嘉靖廿六年(1547年)遭官军镇压。为防后患,福建按察司佥事余爌委安溪知县汪瑀(字潜源)在白叶坂建城堡。时汪瑀初任安溪,又委唐爱协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泉州人名录·余爌》、《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寨隘·白叶坂寨》)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8·征文·诗》收录唐爱汪瑀营建“白叶堡”时唱和诗2首,曰:

  “《同潜源乡兄经营白叶堡,宿多卿楼二首》(唐爱,南安知县):

  ‘晚宿多卿地,楼高景最幽。插茅围屋短,折竹引溪流。炉火松烟暖,盘飧夜雨稠。谈兵感时事,喜见海烽收。'

  ‘石凳连云暗,肩舆带雨行。足知山势险,身为国谋轻。野鹤依人立,灵鼯挂竹鸣。风寒春未透,酌酒听泉声。'

  《和韵》(汪瑀,知县)

  ‘百尺元龙榻,林深山更幽。鸟啼惊夜雨,石没涨春流。鼓吹千峰静,棠阴万木稠。干城何事业,白叶未禁收。'

  ‘百里安溪道,冲泥傍险行。方舟流水急,茵褥落花轻。习习熏兰气,嘤嘤听鸟鸣。春风披草木,谈笑付棋声。'”

  南邑人建生祠祀之

  唐爱自南安知县擢兵部主事,去之曰,士民送行者二三十里。邑人思之,建生祠潘山市。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唐爱》:“擢兵部主事。邑人思之,祠于潘山市。”

  官终山东副使

  由于在南安县政绩显著,唐爱擢兵部主事(隋、唐称兵部职方侍郎、职方司郎中)。时边境有警,唐爱上疏言事数十条,均不纳。及嘉靖廿九年(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兵部尚书无计可施,得唐爱助其从容谋划。

  擢四川按察司佥事。

  时浙江参议缺副使,总督胡宗宪上报宰相严嵩,请示以唐爱充任。严嵩之子严世蕃见信不悦,说:“此人到监司后,从未谒见过我,怎能推荐这种人呢?”

  久之,唐爱升迁云南副使,又调山东副使,所到之处,声望甚隆。

  罢官归。在娄塘建“似野堂”以居,著有《似野堂集》。卒葬娄塘镇北。

诸葛廷瑞

  诸葛廷瑞,字麟之,南宋·南安梅山人(今南安市梅山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清源文献》、旧《郡志》、新《郡志》、《闽书》”为作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有传。

  身世

  诸葛廷瑞先祖诸葛安节为南阳人,北宋·嘉佑(1056—1063年)间入泉,为福建转运判,晋运使,居官廉谨,卒于官,贫不能归榇,其子卜葬南安,遂家焉,遂为南安人。

  诸葛廷瑞是南安诸葛氏入泉5世,诸葛季文长子。原居南安梅山,后建宅邸于泉州郡城(亦是晋江县治),故有称“南安人”,有称“晋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季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诸葛廷瑞,字麟之,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

  诸葛廷瑞,字麟之,南安人。

  季文,以行谊文学闻于时;家贫授徒以养,尝著《六经诸子解》,有益后学;乐道人善,如已有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五世讳廷瑞,字麟之季文长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诸葛廷瑞,字麟之,南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

  诸葛廷瑞,字麟之

   其先为南阳人,宋·嘉佑间有名安节者为福建转运,判晋运使,居官廉谨,门无私谒,卒于官,贫不能为梓,其子卜葬于南安,家焉,遂为南安人。

  季文,以学行闻于时;家贫授徒,尝著《六经诸子解》,有益后学。”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

? 诸葛廷瑞,字麟之

  其先南阳人。宋·嘉祐间,有名安节者,为福建转运判,晋运使。居官廉谨,门无私谒。卒于官,贫不能归榇,其子卜葬南安,家焉,遂为南安人。

  季文,以学行闻于时,家贫授徒,著《六经诸子解》,有益后学。” 

  绍兴廿七年进士,授龙溪尉

  诸葛廷瑞举绍兴廿七年丁丑(1157年)进士,授龙溪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绍兴中第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廷瑞颖悟博学,擢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授龙溪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龙溪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廷瑞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授龙溪尉,获盗安民。”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廷瑞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授龙溪尉,获盗安民。”

  乾道三年知崇安县

  乾道三年(1167年)知崇安县。在崇安文庙(武夷学宫)立二贤祠,祀赵清献赵汴,字阅道)、胡文定胡安国,字康侯),朱晦庵朱熹)为之记。还曾冒雪至武夷山二曲,后人遂于登临处名“舞雪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

  “改知崇安。时朱文公家食,廷瑞每造诣。以赵清献尝为崇安宰,而胡文定邑人也,访求遗像,因新学立祠,请文公为记。岁歉,属书文公请于郡倅,得粟赈饥。守王淮与转运使者具以政绩闻。”

  “按:《朱子文集》并氏撰《行状》皆未叙及朱子之门,惟《道南统绪》录之,俟再考。”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改知崇安,以政绩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改知崇安县。访求赵清献胡文定遗像立祠,请朱子为记。岁歉,属朱子致书郡倅,得粟赈饥。以政绩闻。”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

  “改知崇安。

  访求赵清献胡文定遗像立祠,请朱子朱熹为记。

  岁歉,嘱朱子致书郡倅(“郡倅”:即郡佐,郡守的副职),得粟赈饥。

  以政绩闻。”

  明州通判,改池州通判,擢知惠州

  以政绩改明州通判,因丁外艰未就。除服后改池州通判,秩满擢知惠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擢主管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改通判明州,未就,丁外艰。服除,通判池州。秩满,知惠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改通判明州,未就,丁外艰。服除,通判池州。秩满,知惠州。”

  淳熙十五年累起居舍人

  由胄监摄郎曹,除工部郎中,淳熙十五年(1188年)擢起居舍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

   “由胄监摄郎曹,登对言五事,悉称旨,除工部郎官。

  再登对,孝宗面褒之曰:‘卿人才磊落,议论正直,异日当为国家立事。’擢起居舍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告院奏对称旨,即日擢起居舍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

  “擢起居舍人。

  光宗嗣位,首进司马光‘明、仁、武’之说。时潜邸旧僚有因干政黜外者,廷瑞惧其复入,援李绛吐突承瓘事以进,词意鲠切,人以为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

  “乞取士兼用经义诗赋,孝宗悦,除之部员外、郎中,充金人馆伴使。入对数乃,俱可其奏。

  孝宗欲受禅,光宗求可侍从,顾谓曰:‘卿人才磊落,议论正直,当为国家立事。’即日擢起居舍人。

  光宗嗣位,首进司马光‘明、仁、武’之说,且曰:‘三者宜行之以久,终之以不倦。’时邸旧有因干政黜外者,廷瑞惧其复入,复授李绛吐突承璀事以进,词意鲠切。”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

  “乞取士兼用经义诗赋,孝宗悦,除工部员外,升郎中,充金人馆伴使。

  入对数事,俱可其奏。孝宗欲授禅光宗,求可侍从,顾谓曰:‘卿人材磊落,议论正直,当为国家立事。’即日擢起居舍人。

  光宗嗣位,首进司马光‘仁、明、武’之说,且曰:‘三者宜行之以久,终之以不倦。’时潜邸(“潜邸”:又称“潜龙邸”,借指太子尚未即位)旧僚有因干进(“干进”:谋求仕进)黜外者,廷瑞惧其复入,乃援李绛、吐突承璀事以进,词意鲠切,人以为难。”

  淳熙十六年充吊祭使使金执节有度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光宗嗣位后,金世宗·完颜雍病逝,朝廷命诸葛廷瑞充吊祭使往金国。诸葛廷瑞坚守气节和国家尊严,回国后光宗赞誉他“执节有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使金,虏人以三节人衣带服色为非是,请易之。诘难数四,不为改。虏露刃驿庭,恐以祸福,廷瑞厉声曰:‘臣子之心,有死无二,岂遑他恤?’虏卒不能夺,为之加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光宗嗣位,会金人有大丧,命充吊祭使。至敌境,伴使以三节人衣带服饰为非,请易之,争辨甚厉。廷瑞徐折之,不为动。金不能夺,为之加礼。”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金人有大丧,命廷瑞充吊祭使。至金境,金使以吊丧三节人红、鞓、黑带为非礼,请易之。廷瑞不为动,金不能夺,为之加礼,使还命。”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金人有大丧,命廷瑞充吊祭使,其入境吊祭之礼皆请旨以行。至境,近伴使以三节人衣带服饰为非,请易之,争辨甚厉。廷瑞徐折之,不为动,金人不能夺,为之加礼。”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

  “金人有大丧,命廷瑞充吊祭事,其入境吊祭之礼皆请旨以行。

  至境,金伴使以吊丧三节人红鞓黑带为非礼,请易之。廷瑞曰:‘高宗升遐,北朝遣使吊祭纯用吉服,本朝恶其非礼。今已易带而来,他岂敢擅改!’争辩不屈,露刃迫之。

  厉声曰:‘臣子之义,有死无二,岂遑(“遑”:同“惶”,恐惧)他恤(“恤”:忧虑)竟不能夺,为之加礼。”

  庆元元年以朝请大夫权兵部侍郎致仕

  出金使还,兼权吏部侍郎,即进起居郎。绍熙元年(1190年)兼权中书舍人,未久要正式授中书舍人,诸葛廷瑞因与左相留正有亲戚关系引嫌求避,改为兵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年),以疾授朝散大夫守、权兵部侍郎致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使还,除兼权吏部侍郎,迁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上每以老成端重称之,改兵部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

  “使还,兼权吏部侍郎,即进起居郎。疏言‘两淮藩篱不固’,‘乞诏侍从、台谏,于文武臣中各举所知可为沿边监司、郡守者,以待选用’。诏付三省施行。

  拜中书舍人,与留正有连,避改兵部侍郎。岁余,以疾授朝散大夫守,权兵部侍郎,致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兼权吏部侍郎,进起居郎。疏言‘两淮藩篱不固,法禁不严’,‘乞诏侍从、台谏,各举所知可为沿边监司、郡守者以待选用’。前后所上章奏,皆见嘉纳。”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

  “使还,光宗奖谕,命兼吏部侍郎,进起居郎。

  疏言‘两淮藩篱不固,法禁不严’,‘乞诏侍从、台谏,于文武臣中各举所知可为沿边监司、郡守一二人者,以待选用,另照例上殿,庶可询其才能。’诏付三省施行。

  绍熙元年,兼权中书舍人;未久御札命为真,以左相留正有亲连引嫌,累章求避,改兵部侍郎。

  疏言:‘贵戚用事,未有不害家凶国,汉、唐以来历历可鉴。陛下临御,肺腑之戚,未尝假意焉。臣愿推广之,俾各保其爵禄,无高危满溢之虞。’

  廷瑞列侍从仅岁余,所上章奏皆见嘉纳。

  庆元改元,以疾谢事,遂以朝请大夫守、权兵部侍郎致仕。”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

  “使还,光宗奖谕,命兼权吏部侍郎,进起居郎。

  疏言:‘两淮藩篱不固,法禁不严’,‘乞诏侍从台谏,于文武臣中各举所知可为沿边监司、郡守一二人者以待选用,令照例上殿,庶可询其材能。’诏付三省施行。

  绍熙元年,拜中书舍人。因与左相留正有亲,引嫌,累章求避,改兵部侍郎。

  疏言:‘贵戚用事,未有不害家凶国,汉唐以来历历可鉴。陛下临御,肺腑之戚未尝假以事权,臣愿推广之,俾各保其爵禄,无高危满溢之虞。’

  廷瑞列侍从仅岁余,章奏数十上,皆见嘉纳。

  绍熙改元,以疾谢事,遂以朝请大夫、权兵部侍郎致仕。”

  约庆元元年卒

  诸葛廷瑞约卒于庆元元年(1195年),赠大中大夫、太子少保。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诸葛廷瑞“卒赠太子少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少保诸葛麟之先生廷瑞》:“卒赠大中大夫,荫子二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诸葛廷瑞子三:长直清,主管华州云台观;次曰,未仕而殁;三曰应祥,提举常平干办公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诸葛廷瑞》:“子直清,官至奉直大夫、判广州,有声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1·宋列传·诸葛廷瑞》:

  “卒赠大中大夫、太子少保,荫二子。

  丧归,道崇安,挽鞲而哭者以千数。

  直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直清》)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诸葛廷瑞》:

  “卒,赠大中大夫、太子少保,荫二子。

  丧归,道崇安,挽輀(“輀 ”:古丧车)而哭者以千数。崇祀邑乡贤。

  直清。”

  评价

  南宋·傅伯成为撰《侍郎诸葛廷瑞墓铭》(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铭》收录),曰:

   “士抱所学,委质事君。或遇或否,非我而人。亦既有合,询谋考言。不究其用,非人而天。公以儒奋,厥闻四驰。振羽将翔,甫渐于逵。孝皇倦勤,将巽大位。敷求端良,以畀圣嗣。公在周行,敷奏造膝。义则不愆,言必可绩。帝曰汝嘉,勿远伊迩。记注螭头,职是右史。光皇御极,治初清明。圣父有训,畴敢弗承。抗擅承命,载笔纳忠。礼折大骄,谟柬帝衷。近臣尽规,有阙必谏。婉或近谀,真或疑讪。近谀非正,疑讪徇名。优游恳款,言乃必行。尺璧是宝,连城莫鬻。一指其瑕,随韬于椟。公祀三纪,粹洁夷易。靡激靡诡,不磷不缁。栋将隆矣,谁则折之?鼎将实矣,谁则缺之?非人之为,天实夺之。武荣之西,山川逶迤。剑佩相从,谟谋蓍龟。佑尔孙礽,福其永绥。”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泉南诸葛氏家世学派》:

  “按:

  何镜山先生何乔远撰《诸葛氏世谱·序》云:‘诸葛之姓,盖汉·司隶校尉讳、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之后,其家于泉为鼻祖者,则宋·转运判讳安节,由浙仕闽,贫不能归葬,即家于南安。五传而为尚书兵部侍郎少保公诸葛廷瑞,以柱史使吊于金人,求丹鞓墨带之服往,正色严辞,顾盼折争于刀戟之间,凝然不动;其为谆谆家训者,不出忠孝之一言。诸葛氏之祖,所以遗其子孙者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馥三复其《谱牒》所载者,自少保之后,人物辈生,宋社既屋,一门忠孝,尤著其志,皆欲扶国祚而终臣节,其事皆可揭日月而昭天汉,要皆忠武之遗风余烈也。”

  遗迹

  诸葛廷瑞告老回乡后,定居泉州市区东北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侍郎诸葛廷瑞宅:南安人。在胜果铺执节坊;又有祠堂在万厚铺。”

  绍熙(1190—1194年)间,泉州郡守真德秀(谥“文忠”)在泉州市区东北隅立一“执节”坊,该地域后因称“执节铺”,巷称“执节巷”。巷今存;坊早已圮坏,其址代之以“执节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泉州儒道释寺庙·执节宫》)

  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温陵城内有一处以邑先正得名,曰‘执节铺’。因诸葛麟之廷瑞,奉使吊金不易服,时真文忠守泉,为立木坊于府第,书‘执节’二字。坊虽圮坏,而‘执节’两字至今犹作铺名。”

  诸葛廷瑞墓,在南安市康美杨梅山华侨农场旁。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诸葛廷瑞墓》:诸葛廷瑞墓,在杨梅山下(县西十九都)。”

诸葛廷材

  诸葛廷材,字诚之,南宋·南安县梅山人;诸葛季文子,诸葛延瑞弟。后定居泉州郡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季文诸葛延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诸葛廷材》:诸葛廷材,字诚之延瑞弟。授徒里中,究心学问。与朱子陆子静陆九渊子静朱子答书勉其虚心熟讲,勿以粗心害道。”

  民国《南安县志·29·人物志5·宋儒林·诸葛廷材》:

  诸葛廷材,字诚之季文次子。

  授徒梅山故里,究心学问。

  受业朱子之门,与朱子陆子静朱子答书勉其虚心熟讲,勿以粗心害道。自此,务为修身切己之学,卒成名儒。

  所著《六经诸子诸解》,学者宗之。”

诸葛季文

  诸葛季文,南宋·南安梅山下人;诸葛廷材诸葛廷瑞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材诸葛廷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诸葛先生季文“《清源文献》、伯成撰《诸葛廷瑞神道碑》”为记,曰:

  诸葛季文,南安人。

  以行谊文学闻于时,家贫,授徒以养。尝著《六经诸子解》,有益后学;乐道人善,如已有之。

  廷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

  “入泉一世讳安节公。

  四世讳季文,笃学好古,洞见大原。尝著《六经诸子解》,接授后学,循循不倦,当时人士多宗之;家贫晏如也。

  子三,长曰廷瑞,尚书少保;余无录。”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诸葛季文》:

  诸葛季文,字日章,梅山下人。

  文行交修,乐道人善。家贫,授徒以养,学者多从之游。

  长子廷瑞,官至太子少保;次子廷材,从学朱子之门。

  至今湖美乡犹馨传为诸葛宅云。”

诸葛直清

   诸葛直清,字子严,南宋·南安人,或作“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宋·诸葛直清》、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子严先生直清》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诸葛直清“旧志,参《闽书》及李逊斋《述志》”为作传。

  诸葛廷瑞长子

  诸葛直清诸葛廷瑞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宋·诸葛直清》:诸葛直清,字子严,晋江人(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南安人”)廷瑞长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子严先生直清》:诸葛直清,字子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六世讳直清,字子严,少保长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诸葛直清》:诸葛直清,字子严廷瑞子。”

  累官至临安知府

  诸葛直清以父荫,历宦海口镇、主管南外睦宗院、海阳知县(广东潮州州治)、广州通判、奉祠,终奉直大夫、临安知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驻地·睦宗院》)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诸葛直清》:

  “以父任,历知海阳县,通判广州。潮水为州患,谕众修新堤以捍田,利周十保,劝成义役,人甚便之。

  终奉直大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子严先生直清》:

  “以父任,历海口镇,主管南外睦宗院、知海阳县、通判广州。海阳多水患,直清堤之以捍田,民名其田曰‘诸葛田’。

  祠官凡十二任。

  仕终奉直大夫、知临安府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以父任,历官知临安府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诸葛直清》:

  “以父任,历海口镇、主管南外睦宗院、知海阳县。潮多水患,谕众筑堤以捍田,利周十保,民名其田曰‘诸葛田’。

  通判广州。

  奉祠凡十二任。

  终奉直大夫、知临安府事。”

  封开国男

  诸葛直清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诸葛直清》:“子,知南安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子严先生直清》:

  “封开国男,食南安县三百户。

  知南安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

  “封开国男。

  子五:长,补承事郎;二曰,韶州府知府;三曰,信州佥书判官;四曰;五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珏诸葛琰》)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诸葛直清》:

  “封开国男,食南安县三百户。

  

  为番禺令,始创黉宫(“黉宫”:古代的学校);历官韶州通判。为陈北溪陈淳,因居九龙江北溪,世称北溪先生门人,刻北溪《大学中庸衍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

诸葛珏

   诸葛珏,南宋·南安人,诸葛廷瑞孙,诸葛直清子。

  宋·李昂英《文溪集·卷4》(钦定四库全书本)有《题诸葛珏˂北溪中庸大学序˃跋》。

  元·大德《南海志·卷第9·学校·县学·番禺县学》有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先生“《氏经义考》”有记。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诸葛珏》亦有记,文同。

  从以上资料,大致可理出诸葛珏的行状。

  诸葛直清次子

  诸葛珏诸葛廷瑞孙,诸葛直清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诸葛直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先生诸葛珏,南安人。祖廷瑞,父直清直清子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七世讳直清次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诸葛珏》:诸葛珏,祖廷瑞,父直清直清子二,曰,曰。”

  陈淳门下士

  诸葛珏曾为陈淳门下士。

  陈淳,字安卿,号北溪,南宋·漳州龙溪人,朱熹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朱熹》)

  宋·李昂英文溪集·卷4·题诸葛珏˂北溪中庸大学序˃跋》(《文溪存稿》: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曰:

  “《大学》、《中庸》之微旨,朱子朱熹发挥备矣。北溪陈淳从之游久,以所得鸣漳、泉间,泉士有志者相率延之往教。翁指画口授,不求工于文采,务切当于理义。诸生随所闻,笔之成帙。韶别驾诸葛诸葛珏,当时门下士之一也。广其传于梓,嘉其后学共使之,由北溪之流溯紫阳朱熹之源,而窥圣涯,不徒口耳,且必用力于实践,则曰:‘希圣希贤工夫,可循循而诣矣。’

  予过曲江,得见所未见,茅塞豁然。

  尹番禺而始创黉宫者,此诸葛君也,其名。

  淳祐五年(1245年)三月朔。”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先生

  “按:

  李昻英北溪?陈淳《中庸、大学讲义》曰:

  ‘《大学》、《中庸》之微旨,夫子发挥备矣。北溪翁从之游久,以所得鸣漳、泉间,泉之士有志者相率延之往教。翁指画口授,不求工于文采,务切当于义理,诸生随所闻,笔之成帙。韶州别驾诸葛君,当时席下士之一也。

  广其传梓,嘉与后学共使之,由北溪之流溯紫阳之源,而窥圣涯不徒口耳,且必用力于实践,则曰‘希圣’、‘希贤’,工夫可循循而诣矣。

  予过曲江,得见所未见,茅塞豁然。

  尹番禺而始创黉舍者,此诸葛君也,其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诸葛珏“按”同前。

  元年番禺知县

  淳祐元年(1241年),诸葛珏授任番禺知县,异地重修番禺县学,为当时广州城著名的县学。任上,诸葛珏还印行陈淳的讲学笔记,以广其传。

  元·大德《南海志·卷第9·学校·县学·番禺县学》:

  “番禺县学:

  旧寓郡庠西庑,久且废。

  淳佑元年,知县诸葛珏始相地县东南五里,前睨大江,后脉云峰,山水明秀,与乡大夫李正言?昴英谋建学。(广东)提举闻而嘉之,首捐钱仟缗为倡。经略伯正运使克庄亦相继捐钱相其役,邑士裒金以益之。

  是岁仲秋役兴,明年(淳佑二年,1242年)春告成。行舍菜礼,奉安圣师,会僚佐以落之。提举时摄帅,随拨官田四百亩有奇以助养士。经略大琮又临流筑亭,扁‘浴沂’,为士子游息之所,仍拨田益其廪。

   兵火后,莽为坵墟。至元三十年(1293年)附于南海县学。今二学各析其半,以东属南海,西属番禺。”

  累官至广东韶州府知府

  诸葛珏转韶州别驾(州通判),擢知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终广东韶州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郡守诸葛先生知南安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

  诸葛珏历官至广东韶州府知府。

  男一,曰。”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诸葛珏》:知南安军。”

诸葛琰

  诸葛琰,字如晦,号桂隐南宋·南安人,诸葛廷瑞孙,诸葛直清季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佥判诸葛桂隐先生》:

  “诸葛琰,字如晦,号桂隐直清季子,为李臞庵之婿。

  宋·绍定三年(1230年),以任子累官邵武军光泽县尉。闽寇弄兵山谷,州县骚动,提兵转斗,以身士卒,不旬日授首,黎庶得安田亩。真西山真德秀忠勤,上其事于朝,进阶儒林郎,官至信州令书判官,致政归。

  赋性豪迈,有学术;在官清贫,与白玉蟾相善。诗中所谓桂隐者,即也。

   再按,《谱牒》载宋少主南下,之群季韶州公、参政公、进士公倡义开北城迎驾,阖家同死蒲寿庚之难,独知宋腊不再,远识几先,率其子隐武夷山中得免。后乃屏居于城西之古榕(古榕巷),今所传者独一派耳。

(按:《宋诗钞》石屏 复古诗中有‘久寓泉南待一故人消息,桂隐 诸葛如晦谓客舍不可住,借一园亭安下即事’凡有十首,读此,诸葛桂隐似字如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备考·诸葛宋世入泉州谱牒事略

  (七世)直清第三子,徙家古榕之始祖也。以任子恩,历官至信州佥书判官,致政归,卜迁于古榕,与白玉蟾交善。有赠诗,见本传。知宋腊不再,率其子隐于武夷山中。未几,公之群季果以倡义,一门数百口,同死蒲寿庚之难。今之传者,独公一派耳。子一曰,两淮制置司提干。”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诸葛直清真德秀蒲寿庚》》)

诸葛寅

  诸葛寅,南宋·南安县人。诸葛直清孙,诸葛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直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进士诸葛先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宋·诸葛寅》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诸葛寅“采《诸葛世牒》及《府志》”为作传。

  嘉定十六年进士

  嘉定十六年(1223年),诸葛寅举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进士诸葛先生》:诸葛寅直清第五子之子。嘉定十六年进士。”
·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宋·诸葛寅》:诸葛寅直清孙,子。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诸葛寅》:诸葛寅直清孙,子。嘉定十八年(应是“嘉定十六年”之误)进士。”

  景炎二年死于蒲寿庚之变

  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兵陷临安,恭帝降。南宋·遗臣奉赵昰入闽,图恢复;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元年(1276年)。当年十一月,元兵由浙入闽,为避元军,并冀得蒲寿宬和闽广招抚使兼“主市舶”蒲寿庚兄弟之助,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赵昰及卫王赵昺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时已叛宋降元的蒲寿庚“闭城不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宬蒲寿庚·叛宋·泉州闭城不纳》)

  越景炎二年丁丑(即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诸葛寅倡义开北门以应张世杰之师,事不济,被寿庚所杀,年69。

  ·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宋·诸葛寅》:

  “景炎丁丑,蒲寿庚拒命闭城,首倡义开北门以应张世杰之师,不济,为寿庚所杀,年六十有九。

  子三人及弟侄曰、曰应老、曰、曰甲孙葵孙仲孙,俱被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进士诸葛先生》:

  “景炎丁丑,蒲寿庚拒命闭城,首倡义开北门应张世杰之师,不济,为寿庚所害,年六十九;三子俱被害。而史纲逸其事,可叹也。

  又按诸葛《谱牒》,同时被难者甚伙。”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宋忠节·诸葛寅》:

  “景炎丁丑,蒲寿庚拒命闭城。首倡义开北门以应张世杰之师,不济,为寿庚所杀,年六十九。

  子三人及弟侄曰,曰应老,曰,曰甲孙葵孙仲孙,俱被害。”

诸葛羲

  诸葛羲,字基画,号沪水,明•晋江人;诸葛倬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诸葛倬》)

  诸葛羲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乡试解元程祥会榜举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举人)》:“天启四年甲子科解元程祥会榜……诸葛羲(戊辰进士)。”

  授户部四川司主事。

  崇祯(1628—1644年)中奉使入陕西。追查大户、豪族积欠,拒绝馈送。对西安碑林进行整修。请工匠“洗刷宿墨”,扶植颓仆碑石,修补残缺,使“千百年碑碛,重开生面”

  后出任浙江参议,转山东副使。所到之处,以民生为念,“除陋规”、“开示诚信”,扶持教育。
卒于官,弟诸葛倬护丧归。

  著《游华记》、《化石居新旧稿》、《笔诹日录》、《游台记》、《临庾草》、《度支奏议》、《诗文集》等。

  此外,崇祯(1628—1644年)间诸葛羲任官期间,诸葛倬随兄之官,两兄弟还共同辑编《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18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

诸葛倬

  诸葛倬,字士年,明末清初•晋江人﹔益州长史诸葛世科孙,山东副使诸葛羲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诸葛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诸葛倬(同治补刊本)“节《雪泥集文抄》”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诸葛倬》(不涉避居海岛事)、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诸葛倬》有传。

  为诸生

  诸葛倬为晋江贡生。其兄诸葛羲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先后任官户部四川司主事、浙江参议、山东副使,诸葛倬随兄之官;兄殁,护丧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诸葛倬

  “诸葛倬,字士年,晋江人,益长史世科孙、副使弟。

  为生有声。随兄之官,多所赞助。兄殁,护丧归。

  值兄临庾事起,部核征貱十三万,举家惶惧。独肩其任,谓:‘庾败不自我,生贪而罪波及死廉,当击登闻白冤状。’凡三遣使入都,再具疏。得旨,乃下部,议轻折米价而豁貱数三之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诸葛倬》:诸葛倬,字士年。为诸生,笃学。”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诸葛倬》:诸葛倬,字士年,福建晋江贡生。”

  避居海岛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亡。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立于福州,建号隆武(南明)。诸葛倬以荐授翰林院侍诏,加御史,监郑鸿逵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南下,破福京,诸葛倬延平郡王郑成功退居厦门。晋南明•永历(1646—1683年)政权光禄寺卿。后奉母回泉州郡城;又后入台湾,卒于台,年七十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鸿逵郑成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诸葛倬》:

  “甲申变后,避居海岛。

  郡有贵人为相招,谓‘幡然肯来,监司可立致!’回书力辞,贵人乃以祸患危之,复书谓:‘圣祖隆唐、虞之德,小臣守箕山之操,代有其人。新朝政尚宽大,须弥大千,何问微尘!必欲相强,便当刳胸著地,勿问是肝是肉矣!’贵人得书,惘然失,曰:‘利不能动,害不能夺,志坚矣!’听之。

  既乃奉母回郡城(泉州),菽水承欢。母殁,哀毁如礼。既襄葬,仍□海展拜父墓。”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诸葛倬》:

  “隆武时,以荐授翰林院诏,加御史,监郑鸿逵军,出浙东。已而福京破,从延平郡王于厦门。永历时晋光禄寺卿。

  同学某降清,以书来招,谓惠然肯来,监司可立致,且怵以危语。复书曰:‘圣主隆之德,小臣守箕山之操,代有其人。新朝政尚宽大,须弥大千,何问微尘?必欲相强,便当刳胸著地,勿问是肝是肉也。’某得书惘然。

  后入台,卒。”

  有《诗文集》二十卷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诸葛倬》:

  “日取《氏春秋》及汉、晋诸史,蝇头小楷,手自抄录,缀以论断。博通经典,旁及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工行楷、八分,只字片纸,人争宝之。

  伐毛洗髓、去陈取新,特辟堂奥,不落蹊径,自成一家言。有集二十卷藏于家。

  郡缙绅学士称其出入《左》(左传)、《国》(战国策),鞭策《史》(史记)、《汉》(汉书),文割韩愈欧阳修之席,诗登李白杜甫之堂,非近代所能几。

  ,孝友、工词章,著有《淮上诗集》;,亦能诗,有集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诸葛倬》:

  “取《氏春秋》及汉、晋诸史,蝇头小楷,手自抄录,缀以论断,援据辨博。工行楷,八分,只字片纸,人争宝之。

  为诗成一家言。有集二十卷藏于家。

  ,著有《淮上诗集》;,亦能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诸葛倬:《诗文集》二十卷。”

  此外,诸葛倬在崇祯(1628—1644年)间随兄诸葛羲之官期间,两兄弟还共同辑编《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18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

诸葛骏

  诸葛骏,字文敏,明·晋江人。《易》学家,陈琛李源詹源顾珀皆出其门.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65·训导诸葛文敏先生据《闽书》为作传,曰

  “诸葛骏,字文敏,晋江人。

  究心经史,为文傅经义,以理胜,泉士宗之,陈琛李源詹源顾珀诸公皆出其门。

  以乡荐授永嘉训导,教人以德行为体、举业为用,朝夕程课,铸冶不懈,永嘉民祠之‘名宦’。

  居家孝友,周穷恤匮,冠婚丧祭一依古礼。

  所著有《易经集说》、《家训汇编》。”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65·训导诸葛文敏先生学派》:“按:泉南成化1465—1487年)以后,师席踵起,其潜身草泽者,岂碌碌随世以就讲肄之业哉!考文敏先生论文,必傅经义,以理胜;其立教也,以德行为本,举业为用。如此则岂有昔人荒功夺志之患耶?师道之立,人才之树,宜已。”

诸葛晋

  诸葛晋,字仲昭,元末明初·晋江人,诸葛廷瑞之后。元末以明经授福建行中书省检校,兵兴,分治尤溪县。元亡不仕,卒于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诸葛晋》:

  “诸葛晋,字仲昭,晋江人,廷瑞之后。

  以明经授福建行中书省检校;兵兴,省檄分治尤溪县,保障境内,民赖以安。尤溪乃朱文公朱熹毓秀之地,先是,以所居为书院,后废,故地悉为豪家所有,首访复之。

  元亡,徙居颖上,以寿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6·检校诸葛仲昭先生》:

  “诸葛晋,字仲昭,晋江人。

  以明经授福建行省检校;兵兴,省檄分治尤溪县。锄艾豪强,有廉能称,境赖保障。邑有朱子朱熹毓秀旧址,后为书院,年久没入豪家;访复之。既成书院,池中产瑞莲二、芝草五。

  明兴,征聘不仕。坐以前代故官,谪徙颍上,遂卒于颍。年七十六。

  子,杜门养志,娱心经史。”

  (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朱熹》)

诸葛表

  诸葛表,字公仪。明·晋江人。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进士,历行人、行人司副、行人司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诸葛表诸葛表,字公仪。万历己丑进士,授行人。尝谓:‘行人数持节奉使,仅牛马走耳,何以报君?’一日为勤政讲学疏上之,不报。转行人司副,又转司正,卒于京。”

诸葛斌

  诸葛斌,明·晋江人,诸葛倬从子。

  徐鼒《小腆纪传·卷第49·列传42·忠义1·诸葛斌》:诸葛斌,晋江人,光禄卿从子也。隆武时(1645年闰六月-1646年八月),为监纪推官。从 朱成功郑成功起兵泉州之桃花山;我西门守将杨义谋内应,有成约矣。而我提督赵国祚守东门,不知;夜率众临城,与副将蔡参等全军俱殁。”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诸葛倬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