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8划)

  官献瑶(字瑜卿,号石溪,清·安溪县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人。原姓上官。师从蔡世远、方苞。国子学助教。进士及第及历宦。任满乞归。卒。著述。评价。)
  范如圭
[字伯达,或作伯逵,福建建阳童游人。南宋·建炎二年登进士第。初授武安军节度推官。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史馆校勘。绍兴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杜门不与人事者十余年。绍兴十九年起,历通判邵州、荆南府。绍兴廿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监,岁余改利州路提点刑狱,请祠。绍兴廿九年起知泉州,罢祠。晚居邵武(僦舍邵武以居。绍兴卅年六月卒于家。)。评价。附一:宋·朱熹《直秘阁赠朝议大夫范公神道碑》。附二:宋·朱熹《范直阁墓记》。]
   范道生(字石甫,号印官)、范正辂(字载瞻,清·浙江鄞县人。清·康熙廿五年任德化知县。陈应奎《范侯德政碑》。“嘉禾”唱和诗。)、范学洙[字尔泓,号怡轩,清·晋江县十四都陈厝人(今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陈厝);因东渡台湾诸罗县,又作诸罗县人。东渡台湾。武英殿校书。安溪儒学训导、教谕。《澎湖三十六岛歌》。]
  金吉(号一庵)、金阿里(金呵哩,号肃轩)金学献、金丽泽(字石可,明末·江南武进人。崇祯十七年任德化知县。漳州知府。、金鼎锡
(号卜庵,清·浙江仁和人,雍正六年任德化知县。)
罗护那、罗文靖
(字次山)、罗憓、罗岳珪
(字元锡,清·晋江人)
  易时中
(字嘉会,号愧虚。蔡清门人。东流教谕。夏津知县。顺天府推官。卒于家。评价。)、怯来、岳山、单辅(号岩泉。明·德化县高洋乡人。少从李廷机游。合浦知县。擢平乐通判。解绶居乡。)、舍剌甫丁(赛洛夫爱丁)、卓琮(字廷瑞) 、武成(明·顺天通州人,居泉州。)、和盐鼎(字岩夫,清·陕西汉中府城固县人。德化知县。江南道御史。纂修《汉南郡志》。)、经胜(原籍安徽凤阳府临淮县,明·洪武任崇武千户所第二伍百户附经镗、经鸣枢。、呼鹤鸣(字元龄,号凌虚,明代人,籍贯未详。由武举授镇东卫把总,署浯铜游兵事。)

官献瑶

  官献瑶(1703—1782年),亦称上官献瑶,字瑜卿,号石溪清·安溪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民居·官献瑶故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生。经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庄有恭榜二甲第二名进士累官提督粤西学政、提督陕甘学政、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有传。

  原姓上官

  福春氏原姓上官,肇基始祖为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自上杭迁来的上官十六郎,后改为氏。官献瑶的理由是:“大抵人情畏繁复而乐简便,称谓亦然。”姓在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改回了上官姓。

  祖父官朝京上官朝京),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举人,历任莆田学博、武强令。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康熙十一年壬子林鉎榜:官朝京,还二里人。”《族谱》有曰:官朝京“清举人,武强令,卒于官。侍讲陈迁鹤铭其墓曰:‘学既成,名斯立。为廉吏,莱芜邑。筹平生,无愧涩。宅九藏,如龙蛰。君子居,吉祥集。宜子孙,光而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迁鹤

  上官义侯

  师从蔡世远方苞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官献瑶,字瑜卿,安溪人。执业于漳浦蔡世远、桐城方苞,称高足弟子。”

  官献瑶7岁入里塾,其父亲自课督,学习成绩良好。16岁进县学,得到学使的赏识,以私俸奖给他购书籍。雍正七年(1729年)27岁,选入国子监学习,得到漳浦学者蔡世远的赏识,收为门生;又经蔡世远的介绍,受业于桐城著名学者方苞。当时官献瑶博通经书,留心正学,在蔡世远方苞指导下,深入探讨濂、洛、关、闽等家的精义和“六经”,成绩优异。

  时值李光地之孙李清植在京任礼部侍郎,聘其为家庭教师,因得遍读李光地所著书籍。他崇拜李光地的学说,还能有所发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清植》)

  高安朱轼(文华殿大学士)很推重官献瑶,曾说:“我老了,振兴吾道的重任,就落在你身上啦!”

  国子学助教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亦以杨名时荐,补助教。甫入学,上事宜六条于其长。”

  乾隆元年(1736年)起用遗老,江阴杨名时从滇南被召回,即上疏推荐7个士子,官献瑶也在其中。

  该年官献瑶参加顺天(北京)乡试,中举人,即被安排在国子学当助教。

  其时高宗尊儒重教,特命尚书杨名时孙嘉淦,大学士赵国麟这些耆贤名德先后主持国子学。官献瑶刚入学,便建议应行事宜6条。那时的六堂助教,有钱塘王文山、南靖庄亨阳等,各任1经,官献瑶分讲《尚书》。他们都学有根柢,志同道合,弦诵之声,夜分不绝。京都人士赞为“四贤五君子”

  进士及第及历宦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

  “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充三礼馆纂修,授编修。九年,典试浙江。寻提督广西、陕甘学政,迁洗马。

  在关中求得宋·张载二十馀代孙,嘱其邑学官教之。识韩城王杰於诸生,以为大器,果如其言。”

  乾隆四年(1739年),官献瑶捷南宫,殿试对策,援引经义论述时事,置二甲第二名进士,选庶吉士,充三礼馆篡修。官献瑶分修《地官》、《秋官》,工作量最大,脱稿也最早。次年请假回乡省亲。

  乾隆七年(1742年),官献瑶入都散馆,两次参加御试,都列一等,授翰林院修撰,记名御史,未及补,奉命主持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浙江乡试。

  不久,官献瑶提督粤西学政。

  乾隆十二年(1747年),提督陕甘学政,迁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

  官献瑶培养学子,先经学、理学,而后古文、时文,着重于立品敦行。边区少书籍,他请于抚军,刷印各种经书以及《四经性理精义》、《近思录》等,随地颁发。所取士子,其年少资质较佳的,常常资助购书之费。

  任满乞归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

  献瑶少孤,事母孝。自陕甘任满归,乞侍养。奉母二十馀载,母年九十乃终。

  抚爱诸子弟,修大小宗祠,增祭器,考礼经,遵时制以定仪式,立乡规以教宗人,置义租以恤亲族之贫者。”

  官献瑶早岁失父,陕甘学政任满,便请假归家奉母,承欢二十余年。闽抚曾聘他主讲鳌峰书院,因不忍离母而婉谢。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李维钰双鼎修《漳州府志》46卷,官献瑶应聘为主纂,因“奉驳中废”未刊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官献瑶撰《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现存泉州通淮关岳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通淮关帝庙》)

  官献瑶在祠堂订立的祭祀仪式,远近传抄奉行。还亲撰楹联系于祠堂:“九世乃昌,登斯堂,鞠子成家,大段苦心如在左右;七支竞秀,启我后,敬宗收族一团和气,何分东西。”编修《族谱》,制订族规,带头推行乡约,尊老爱幼购置义租。全族数千人口,在他推恩教戒之下,有外户不闭、盗窃不作的风尚。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官献瑶卒于家。《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卒,年八十。”墓在安溪长坑乡福春村翰林岭山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官献瑶墓》)

  黄氏一直在家奉亲,未尝随任。

  长子官学礼上官学礼),拔贡;次子官学诗上官学诗),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进士。

  著述

  《清史稿·列传267·儒林·官献瑶》:“著《读易偶记》三卷,《尚书偶记》三卷,《尚书讲稿、思问录》一卷,《读诗偶记》二卷,《周官偶记》二卷,《仪礼读》三卷,《丧服私钞并杂记》一卷,《春秋传习录》五卷,《孝经刊误》一卷,《文集》十六卷,《诗集》二卷。”

  官献瑶善诗。如《雪山烹茶》“雪水胜如活水烹,未须着口已心清。汤看蟹眼初开鼎,叶煮莲须细入瓶。满颊生香知腊味,一时高唱起春声。思家不寂寻常惯,共对瑶华听鹤更。”

  评价

  官献瑶不仅以学问文章著称,还关注国计民生,穷经致用。

  官献瑶居官廉洁,馈遗悉绝。经常推荐一些上官未发现的循良官吏。

  他曾向陕西巡抚陈述备旱水利,向苏抚陈述南濠防火规划,向观察庄复斋预商捕蝗,都合理可行。

  他曾上疏论述州、县官应以发展农业生产为急务,加强治理,说:

  “略谓修筑沟渠,水旱有备,那么西北各省的地利,不会不胜过东南。

  当今自大江以西、五岭以南,大抵丘陵占平地三分之二,可那里的山,都光秃秃,一些林也枯萎无生气,飞禽走兽,几于绝迹。淮河以南,黄河以北,一些大薮、大泽,从前充满凫雁鱼鳖,现在仅为积水之壑而己。又河北、山东等地盛产瓜果,有所谓千树枣”、千树栗的,现在也很少看到了。

  其实小民趋利如鹜,难道他们竟然甘当懒汉,不想富足,让山林川泽成为弃壤吗?原因是某甲去经营种植,某乙就去偷窃破坏,也就是一人成之,百人毁之,利未得而己亏损。他们要是控告,当官的大都认为这是财产纠纷细事,不大理睬,所以,人们就不愿经营。

  如果政府明令禁止焚毁山林、偷网鱼池,有犯禁者,给予严惩;通令所属州、县官,认真审理这类犯禁案件;对那些劝导民众垦殖,著有成效的,给予优等考绩,不称职的加罚。这么一来,州、县官都以发展生产为当务之急,民众就会争先恐后,致力发家。几年之后,吏习民安,生之有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国富民安,便可实现。”

  高宗览疏,深表嘉纳,特命行政大臣把他的奏疏改为谕旨,颁行天下。

范如圭

  范如圭(1102—1160年),字伯达,或作伯逵,福建建阳童游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卅年(1160年)。南宋·绍兴廿九年(1159年)知泉州。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范如圭,字伯达,建阳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范如圭》:范如圭,建阳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范如圭》:范如圭,字伯逵,建阳人。”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范如圭》据旧《志》为作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据《闽书》、《名臣言行录》、朱子撰《神道碑》、《建宁府志》为作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范如圭》有记。

  南宋·建炎二年登进士第

  范如圭少从舅氏胡安国(时在湖南)受《春秋》学,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登进士第。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登进士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范如圭》:“登进士第。”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

  “少从舅氏胡文定胡安国受《春秋》学。

  建炎二年进士,廷对策极论人主正心立志之方,力诋和议宴安之失,言甚壮切,为考官抑置乙科。”

  初授武安军节度推官

  初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仅数月,以丁忧去。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如圭白其误,帅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帅矍然从之。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居数月,以忧去。”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授武安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公白其误。帅曰:‘已署矣。’公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轻数命耶?’帅矍然从之。寻以忧去。”

  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丁忧制满,辟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辟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试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近臣交荐,召试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八品官),改宣义郎,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忤秦桧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

  “近臣交荐,召试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之乎?’竦然为改馆。

  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如圭独以书责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怒。草奏与史官六人上之。

  金归河南地,方自以为功。

  如圭轮对,言:‘两京之版图既入,则九庙、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慰神灵、萃民志乎?’帝泫然曰:‘非卿不闻此言。’即日命宗室士亻褭张焘以行。以不先白己,益怒。”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范如圭》:“历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尝以书责秦桧曲学背师、忘仇辱国之罪。”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

  “近臣交荐,召试,除秘书省校书郎。

  秦桧力建和议,金使鼎来,其词悖傲不可听从,公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而骇遽引却者众,公独手书诋,责其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且曰:‘公不病狂丧心,奈何一旦为此以遗臭万世。’怒。公卒与史官六人上所议草。

  未几,金归河南地以尝我,方自以为功,公曰:‘是亦安能久。’

  有因轮对,言:‘两京版图既入,则九庙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仰慰神灵、下萃民志。’高宗泫然曰:‘非卿,不闻此言。’立命遣使。以公不先白己,益怒之。”

  绍兴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杜门不与人事者十余年

  范如圭因先辈之墓久寄荆门(今湖北荆门市)中,历遭变乱,乃谒告奉柩归葬建阳,既窆,即告病。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就此杜门读书,前后三请不赴,不与人事者十余年。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如圭谒告去,奉柩归葬故乡,既窆,差主管台州(浙江临海)崇道观,杜门十余岁。”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范如圭》:“谒告去,杜门十余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公亦以先墓久寄荆门,乃谒告归葬故乡,既即以病告,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前后三请,杜门读书,不与人事者十余年。”

  绍兴十九年起,历通判邵州、荆南府

  后,范如圭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南宋·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死,范如圭首批被召入对。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

  “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

  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乱后无复人迹,时蠲口钱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议者希意,遽谓流庸浸复而增之,积逋二十余万缗,他负亦数十万,版曹日下书责偿甚急。召白帅,悉奏蠲之。

  死,被旨入对,言:‘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为本。’语甚切。

  又论:‘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请举汉《胎养令》以全活之,抑亦勾践生聚报吴之意也。’帝善其言。

  又奏:‘今屯田之法,岁之所获,官尽征之。而田卒赐衣廪食如故,使力穑者绝赢余之望,惰农者无饥饿之忧,贪小利,失大计,谋近效,妨远图,故久无成功。宜籍荆、淮旷土,画为丘井,仿古助法,别为科条,令政役法,则农利修而武备饬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

  “寻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事。

  死,首被命入对。高宗犹记前议,劳问久之,公因进言:‘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为本。’语什切。”

  绍兴廿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监,岁余改利州路提点刑狱,请祠

  绍兴廿七年(1157年),陈康伯(谥文恭)知政事,召范如圭赴行在,欲留于朝,而同列有以党暴起,秉事者忌范如圭不肯媚事已,乃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出之。岁余又改利州路(今四川广元)提点刑狱。范如圭以目疾复请祠,差主管崇道观。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

  “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监,移利州路提点刑狱,以病请祠。

  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至和、嘉祐间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或以越职危之,如圭曰:‘以此获罪,奚憾!’

  帝感悟,谓辅臣曰:‘如圭可谓忠矣。’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进封‘建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

  “至时,陈文恭公知政事,亦欲留公朝,着为党所挤,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出之。寻改利州提点刑狱公事,复请祠。

   时宗藩并建,储位未立,道路窃窃有异言。公虽在远外,独深忧之,故尝剟至和、嘉佑间名臣章奏合为一书,至是囊封以献。高宗感其言,语辅臣叹曰:‘如圭可谓爱君矣。’遂留公决定大计,即日下诏进孝宗建王。”

  绍兴廿九年起知泉州,罢祠

  南宋·绍兴廿九年(1159年)秋,范如圭起知泉州,十月到郡。因革弊抑强,南外宗正官谮之,领祠。理作自陈,越明年(绍兴卅年,1160年)正月始被命,即日罢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

  “复起如圭知泉州。

  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以法义正之,宗官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罢,领祠如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因复起公知泉州。既至,举大体,尽下情,择任丞史,蠲属县负课,以裁正宗官。被谮领祠如故。”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范如圭》:

  “绍兴(1131—1162年)中知泉州。

  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以法义正之。宗室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范如圭》:

  “绍兴二十九年,起知泉州。

  时南外宗正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裁之以法,宗室大沮恨,密谮之,遂以中旨罢,领祠。”

  晚居邵武

  僦舍邵武以居

  范如圭在泉州去职后,僦舍邵武(今福建南平邵武市)以居,为远近学者问疑解难。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学者多从之质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僦舎邵武,门巷萧然,士大夫益高仰之,远近学者多从质问经史疑义。”

  绍兴卅年六月卒于家

  南宋·绍兴卅年庚辰(1160年)四月范如圭受敕复为主管崇道观,而范如圭已病矣。六月十八卒,享年59岁。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

  “卒年五十九。”

  “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藏于家。

  念祖念德念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

  “属疾,移书政府旧交,惟以国事为寄。卒年五十有九。

  后两年,孝宗受内禅,而公已不及见,世亦莫知公之尝有言也。”

  朱熹为撰《直阁墓记》、《直秘阁赠朝议大夫公神道碑》(详见下文“附一、附二”)。

  朱熹范如圭关系颇深。范如圭朱熹之父朱松曾是同僚,朱熹12岁时就拜见过他。范如圭次子范念德,是大臣刘勉的女婿,而朱熹则娶了刘勉的另一个女儿,所以朱熹范如圭的亲戚,在范如圭面前自称“从表侄”范如圭生前,朱熹常向他请教学问;范如圭晚年,朱熹还曾聘请他去“紫芝书院”当院长。同时,朱熹范如圭都是主战派。

  评价

  《宋史·卷381·列传140·范如圭》:如圭忠孝诚实,得之于天。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数千言,未及上,张浚视师日,奏下其家取之,罢,亦不果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提刑范伯达先生如圭》:

  “公为人笃厚易直,不饰边幅,忠孝诚实,得之于天。

  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

  文公 朱子朱熹撰公墓碑,末云:‘先人为史官时,实常与公连名奏事;及罢而归,又与公同日舣舟国门外,其相与期于固穷守死之意,晚而愈笃。先人既殁,公所以怜某者,亦益厚至于亲,为讲画,反复辨告,盖惟恐其迷昧没溺、丧失所守以辱其先人也,此意岂可忘哉。’”

  附一:宋·朱熹《直秘阁赠朝议大夫公神道碑》

  《钦定四库全书·宋朱熹晦庵集·卷88﹥》收录朱熹《直秘阁赠朝议大夫公神道碑》,曰:

  “绍兴(1131—1161年)之初,天子痛念宗社阽危之辱久而未报,寤寐俊杰以图事功,既得赵忠简赵鼎忠简张忠献张浚忠献而相之,又俾两公博求天下之英材以备官使,于是忠贤毕集,谠言日进,国以大竞,仇敌讋焉。其后两公相继去位,秦桧遂以讲和误国,胁主檀权,一时诸贤率以异议摈逐,二十年间堙阨沦谢,其幸及死复见收用者什不二三,然亦往往迟暮奄忽,而不及究其所为矣。呜呼!此岂独士之不幸也哉。若故直秘阁公则其一人已。

  公讳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县人。

  曾大父履谦、大父补之,皆隐德不仕;父舜举始登进士第,官从事郎,以卒其学行志业延平,杨文靖公实铭之,以公故赠左朝议大夫。母胡氏叶氏皆封恭人。

  公生数岁遭母丧,哀毁如成人。未冠而孤,奉继母尤谨,抚弟妹曲尽恩意,有人所难能者。

  从舅氏胡文定公受《春秋》学,乡举屡试皆第一。对策廷中,极论人主正心立志之方,力诋和议宴安之失,言甚壮切。公时为考官,读而异之,第以为选首,而同列有病其言者抑寘乙科。

  授左从事郎、武安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公白其误,帅为已署不易也。公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帅矍然,从之。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居数月,以忧去。

  时敌骑已陷长沙,湘中大乱,公崎岖避地,艰苦百罹,而志业益修,开口论议皆切当世之务。诸公多访以事,而文定亦亟称之。

  辟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近臣交荐,召试,除秘书省正字,改宣义郎,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力建和议,金使鼎来,而朝廷草创,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公亟见公,曰:‘秘府,谟训所藏,平时以馆好使犹不可况,今日之仇敌而可使其居之乎?’公竦听,即为改馆。既而使至,悖傲所议多不可从者,中外愤郁。公与同省十余人合议拜疏争之,既具草而骇懅引郄者衆公乃独手书抵,责以曲学倍师忘雠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不病狂,奈何一旦为此?若不改图,必且遗臭万世矣。’以是怒,而公所议奏草卒与史官六人者上之。

  未几金归河南以尝我,方自以为功,公曰:‘是亦安能久?有顾今日之义则有不可不为者。’乃因论对,言曰:‘两京之版图既入,则九庙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仰慰神灵、下萃民志!’上泫然曰:‘非卿,不闻此言。’立命遣使于是。以公不先白已也,益怒公。

  亦以先墓久寄荆门中,更变乱,乃谒告奉柩归葬故乡,饭蔬带絰往返数千里,既窆,即以病告。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前后三请,杜门读书,不与人事者十余年。

  寻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事。

  荆南户口旧数十万,寇乱荒余无复人迹,朝廷为蠲口赋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而议者希意,遽谓流民寖复,可使稍输什二而岁增之,吏不能供,顾无敢言者,至是积逋二十余万缗,他负亦数十万。户部日下书责偿甚急,曰:‘不且有谴时。’晚节悖乱,喜怒不可测,为户部者又其姻党,凶焰赫然。帅孙汝翼惧,欲赋于民以塞责,公持不可,曰:‘吾宁被谴,此不忍为也。’无何去,公言于后帅公,师心悉奏蠲之。

  已死,公所与同时去国者多召用,公亦被命入对,上犹记公前议,劳问久之,公因进言:‘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为本。’语甚切。至又论:‘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絶人理,请举汉胎养令以全活之,抑亦勾践生聚报吴之意也。’上善其言。

  陈文恭陈康伯文恭知政事,亦欲留公朝,着而同列有以党暴起,秉事者忌公前辈不肯媚事已,乃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出之。

  公辞行,复奏言:‘今日屯田之法,岁之所获官尽征之,而田卒赐衣廪食如故,使力穑者絶赢余之望,惰农者无饥饿之忧,贪小利失大计,谋近效,妨远图,是以历年久用力多而无成功。’谓:‘宜举籍荆淮旷土画为丘井,倣古助法,酌今之宜,别为科条,以令政役,则农利修、武备饬,而复古亦有渐矣。’章下任事者或笑以为迂阔,寝不奏。

  公平时所至,询究利病,搜访人材,汲汲如嗜欲。至江西论奏数事,皆一方久远之利,荐临川宰陈鼎有古循吏之风,闻者亦以为当。

  改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以病复请为祠官。

  以归时宗藩并建而储位未定,道路窃窃有异言,公虽在远外,独深忧之。尝剟至和(1054—1056年)、嘉祐(1056—1063年)间名臣章奏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至是囊封以献,且言曰:‘愿陛下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公道,无贰无疑,则天下幸甚。’人或以越职,为公危之,公不顾也。上感其言,以语辅臣而叹之曰:‘如圭可谓爱君矣。’遂留公决定大计,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进封‘建王’。

  因复起公知泉州,公辞不得,请而行。既至,举大体,尽下情,择丞史任之,郡以大治。蠲属县负课久不能偿者什三四,度其力而宽与之期,县感公,诚意输将,惟谨财用以纾泉地。濒海通商,民物繁伙,风俗错杂,而经用常不足,人始以公不更治民理财为忧,至是乃大服。

  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前守不敢诘,至夺贾人浮海巨舰。其人诉于州、于舶司者三年,不得直;占役禁兵以百数,复盗煮海之利,乱产盐法,为民病苦,公皆以法义正之。则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公,遂以中旨罢公领祠如故。邦人涕慕,欲相与号诉于朝,公禁之不得行。

  遂邵武僦舍以居,门巷萧然,士大夫益高仰之,远近学者多从,质问经子疑义,公亦孜孜引接,朝夕不倦。

  属疾,移书政府旧交告诀,语不及私,惟以‘中原未复、民力未苏、遗贤未用’为寄,戒诸子强学,且毋得用浮屠法治吾丧。

  以绍兴庚辰六月十八卒享年五十有九。

  后两年,今天子遂由青宫受内禅即皇帝位,父,海内大安,而公已不及见,世亦莫知公之尝有言也。近岁士大夫颇有见绍兴日历及公手记者,然后乃知公之忠精为不可及。

   公为人笃厚易直,不饰边幅,忠孝诚实,得之于天。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藏于家。所议屯田尝别草,具其施行之目数千言,未及上,其后公摠师江淮,奏下公家取其书,而公寻罢,亦不果行,识者恨之。

  公累官左朝散郎,赠朝议大夫;娶叶氏,封安人,后赠恭人,公继母之弟、右文殿修撰宗谔女也,静淑俭素,配公无遗德,后五年卒,与公合葬建阳之渭曲村,公始尝欲卜居处也。

  子男三人:念祖,通直郎、知抚州宜黄县,致仕;念德,今为朝奉郎、江南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念兹,早卒。

  女二人,通直郎、利州路提点刑狱折知常、从事郎刘玶其壻也。

  始,公之葬不及铭。既葬,诸孤始属其故宾客掞之状公行,将请文于上饶公而刻石以表其隧,又未及,而公薨,则公之同时辈流已无复在者矣。乃奉其书泣以属愚晚出,何以及此,然惟先人为史官时实常与公连名奏事,及罢而归,又与公同日舣舟国门外,其相与期于固穷守死之意,晚而愈笃,先人既没,公所以怜者亦益厚,至于亲为讲画,反复辨告,盖惟恐其迷昧没溺,丧失所守,以辱其先人也,此意岂可忘哉。乃受其书考之而论著,其大者如此,且系以铭。

  铭曰:

  ‘呜呼惟公,广博易良;不耀其章,不刿其方。
  斤斤其容,坦坦其行;恳恳其言,循循其政。
  刚毅劲切,以时发之;贲育虽强,孰能夺之。
  晚殚厥猷,遂啓明圣;万世之传,一语而定。
  凡今有庆,孰匪公功;我铭斯阙,以诏无穷。’”

  附二:宋·朱熹直阁墓记》

  《钦定四库全书·宋朱熹﹤晦庵集·卷95﹥》收录朱熹直阁墓记》,曰:

  “宋故左朝散郎、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公,讳如圭,字伯达
曽大父履谦,妣阮氏。大父补之,妣李氏童氏。父舜举,从事郎、累赠左朝议大夫,妣胡氏,继叶氏,俱赠恭人。

   大父以上世家建州建阳县之由原,先大夫始居漳滨,遂为荆门军当阳县人。以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己丑巳时生。

  于舅氏胡文定公荆南学官廨中,既孤自奋,从文定公受《春秋》学,举进士。

  建炎二年(1128年)对策廷中,语切直,张和公时为考官,第为首选,同列不可,于是以乙科赐及第,授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以母忧觧职,服除,从外舅为江南东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召试馆职,除袐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如故。

  绍兴十年(1140年)春谒告,如荆门,迁奉先大夫恭人之柩归葬建阳。始,公在馆,数陈论时政,与宰相意不合,至是遂请奉祠,差主管台州崇道观,秩满輙复请,由是历十载,三为祠官。

  十九年(1149年)添差通判邵州,秩满,差通判荆南府,赐绯。

  二十七年(1157年)召赴行在,上殿直秘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岁余除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在道上书论宗社大计有人所难言者。£有目疾辞得不行,差主管崇道观。

  二十九年(1159年)秋起知泉州。十月到郡,革弊抑强,人方受其赐,而贵势不以为便,俄有£,与宫观。理作自陈,越明年(1160年)正月始被命,即日罢归。四月受敕复为主管崇道观,而公已病矣。

  六月乙丑卒于邵武军寓居之正寝,享年五十有九。而是岁绍兴三十年(1160年)上章执徐也。

  公娶叶氏,右文殿修撰宗谔之女,封安人。

  子男三人,长念祖,右廸功郎。次念徳,次念兹念兹后公十八日而亡,年十有七矣。

  女二人,长适右承务郎折知常,次适登仕郎刘玶

  孙男四人,女一人,皆尚幼。

  其年九月甲申,诸孤奉公柩归葬建阳县渭曲山,谨次公姓系爵里始终梗概纳诸圹中以识,若经术行谊出处之详,则将请于先生君子深知公者刻辞墓左,以明示后世云。

  从表侄、左廸功郎、监潭州南岳庙朱熹谨记。”

范道生(1635~1670年)

  字石甫,号印官,别号清源道人,清·晋江安海人。善书画,尤精于雕造佛像。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应隐元禅师邀请,赴日本长崎,寓福济寺,为福济寺、兴福寺雕造佛像。日本宽文二年(1662年)为日本黄檗山万福寺雕十八罗汉、观音、弥勒、达摩、韦驮、伽蓝、关帝等像。这些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万福寺中供人顶礼膜拜。

  康熙三年(1664年),回国为其父作七十大寿。康熙九年(1670年)再返日本长崎,同年十一月病逝于长崎,年36岁,其墓至今仍在长崎崇福寺后山。

  范道生的遗墨在日本颇多:黄檗山法林院藏有《血书三尊佛》、松隐堂藏有《罗汉图》;福冈县江月寺藏有《十八应真图帖》,有隐元、木庵的题赞和高泉的跋。

  万福寺珍藏他初登黄檗山的七言律诗:
       “遥瞻紫气入山来,选佛名场喜乍开。
        龙象遍围狮子座,雨花争坠法王台。
        万松鼓翠暄天籁,千嶂排空起浪堆。
        露出重重真境界,不思议处孰能猜。 ”

  此外,长崎崇福寺还藏有木庵画的、范道生刻的《准提观音图》刻版。

  范道生等艺术家在日本传播建筑造型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诗文、医学等,对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思想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

范正辂

  范正辂,字载瞻,清·浙江鄞县人。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举人,康熙廿五年(1686年)任德化知县,卒于官。

  清·康熙廿五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国朝·范正辂》:范正辂,字载瞻,浙江鄞县人。丙午举人。康熙二十五年任。禁溺女,劝种植,举乡饮,建义学,设常平仓,葺宾阳、北镇二楼,缮堂庑,置寅宾馆,筑桥梁,刊邑乘,类有可纪。卒于官。”

  陈应奎侯德政碑》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之十五·艺文志(下)·碑文(国朝)》收录“范侯德政碑(陈应奎)”曰:

  “龙浔为邑,山则北络南剑,水则东泻永阳,多峰涧壁磴,民散巢之。虽里不盈十,粮不溢万,而力勤崇俭,风犹古也。寅卯(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交,海啸群飞,却烧遍地。越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年),河伯决城湮宅,民之流离琐尾,几无孓遗。丙寅(康熙廿五年,1686年)冬,幸侯来莅兹土,天固将借手于侯以大造我德欤!

  侯甬东华胄,少掇巍科,而鸿才清节,留心于民瘼者已久。甫下车,即疏讲上谕,劝读课耕,士农蒸蒸,咸有起色。至其听断尽本虚公,征课悉捐耗供,禁溺女而掩枯骨,繁种植而弭萑苻,刊邑乘而设常平,举乡饮而兴义塾;他若筑桥梁,葺敌楼,缮堂庑,不殚民力而毕乃事者也。厥功伟哉!今邑之嚣者静,劳者康,而绛带者尽犊犁矣。执经者尽珪璧矣,云亩烟邱者遍绿畴矣,鼠牙犬吠者弯翔虎渡矣,尘封苔蚀者梅梁文础矣。夫且雨旸时若,篿不入境,禾穗三岐矣。

  噫!侯之为邑者,不遗余力,民将何以报之?夫县花门李,庭柏郊棠,铭于心,碑于口者,未足以垂永久。其纪之贞珉乎?亭亭片石当与戴云肤寸,画水成丁。同其惠泽云。

  侯讳正辂,字载瞻,浙江鄞县人,康熙丙午科(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举人。”

  “嘉禾”唱和诗

  范正辂萧宏梁陈锡华“嘉禾”唱和诗,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

  “《嘉禾》(知县范正辂):‘叨膺简命莅龙浔,忧乐家风抚字心。百里漫歌三异政,一官惟畏四知金。愁无柏节凌霜翠,喜有棠阴带雨深。但愿尔民频献瑞,嘉禾岁岁纪如林。’

  《和明府咏嘉禾》(邑解元萧宏梁):‘闲来山水可幽寻,频忆当途父母心。三异政成夸止火,十茎秀满庆垂金。琴堂色笑和风发,花县讴吟香露深。卓吏方来褒德诏,行看策马入琼林。’

  《和明府咏嘉禾》(邑岁贡陈锡华):‘汉臣从昔歌来暮,先后还同抚字心。丁岸花疏争献瑞,浔阳禾黍尽铺金。政夸三异祥风遍,化溢双歧沛译深。自是春风嘘暖谷,应看桃李满琼林。’”

范学洙

  范学洙(1689—1777年),字尔泓,号怡轩,清·晋江县十四都陈厝人(鳌江,今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陈厝),康熙廿八年(1689年)生;因东渡台湾诸罗县,又作诸罗县人。

  东渡台湾

  幼聪敏,四岁能背诵六十甲子及《千字文》,五岁入塾,一年读完《四书》,六岁背《四书注》。家贫,十八九岁“昼则攻书,夜则磨豆腐以佐家计”,二十岁往高州山一带教家塾,书“勤苦”、“闻鸡”于门以自勉。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范学洙东渡台湾,在其早年往台的族叔范光友处馆教学近20年,曾作《台中吟》自叹:“天涯浪迹本心违,亲在远游圣所非,祗为承欢无菽水,岂缘自奉不轻肥?柴门日暮知频倚,旅邸囊空怅莫归,惟藉鳞鸿珍重寄,时将客况达慈闱。”

  时台湾初辟,为鼓励从学,清廷对台籍生员考试照顾一定名额,漳、泉士人多有往台寄籍参加考试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范家洙参加台湾府试,列诸罗县第3名;雍正七年(1729年)乡试第6名。分巡台湾道按察使司副使刘良璧重之,延请担任台湾崇文书院山长。

  雍正八年(1730年),刘良璧主持重修《台湾府志》,聘请范学洙为幕宾,负责《重修台湾府志》分辑。

  范学洙“岁馆于台,三年一归”。在此期间,他在迁台族人协助下纂修《鳌江氏家谱》,巡察台湾并提督学政单德谟、巡视台湾兼理学政张湄、台南府学教授吴开业、分巡台湾道副使刘良璧均为《氏家谱》作序。

  武英殿校书

  乾隆六年(1741年),范学洙以诸罗县岁贡考入国子监,肆业后选充武英殿校书。武英殿在太和殿西侧,清代修书其间,由1名亲王主持,满、汉大臣各一为总裁,翰林院、詹事府2人任提调,外派、编检10人、校阅10人。凡皇家藏书概在这里重新刊校考订无讹后进呈御览。

  范学洙曾写诗记下这段“鱼虫窥古奥。亥豕析毫芒,惕惕虞疏忽,兢兢凛肃将,庶几经甲乙,无复费丹黄……”的校书经历。

  安溪儒学训导、教谕

  乾隆十七年(1752年),范学洙授职安溪儒学训导兼署教谕,其治学严谨,声誉远播,“京都闽省争延西席,至庠舍不能容”。安溪县令庄成称他:“冰壶一片,汪波千顷,海南冀北,到处有声。”

  3年期满,升任安溪教谕。时安溪修《县志》,知县任总辑,范学洙任协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郡邑志乘·县志·安溪县志·清·乾隆《安溪县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

  著有《怡轩会心录》若干卷。他编纂的《鳌江氏家谱》及为西资岩大佛寺撰写的碑文至今尚存。

  《澎湖三十六岛歌》

  范学洙著有《澎湖三十六岛歌》,收于清·六十七《使署闲情》, 又载蒋镛《澎湖续编·艺文》。诗曰(括号中为《澎湖续编》的异文):

  “巨浸汪洋闽徼东,五(王)灵无外幅□通。置郡台湾声教讫,峰峦北拱(拱北)水朝宗。

  台湾水道千馀里,澎湖岛屿峙其中。岛屿潆洄三十六,其间强半人居丛。

  宅中而广者大山(中最高广称大山),纵横三十余里间。其东一屿形如鼎,名曰香炉不可攀。

  西遍雁净山对峙,向无居人水潺潺。沙墩之屿亦西列,上皆飞沙形颇圜。

  北则奎壁势峥嵘,下多龟鼊山以名。山外之屿曰锭钩,鸡肾(膳)员背鸟屿横。

  或因其壮及所产,厥名一定遂莫更。更有白沙屿在傍,沙白漫漫石硁硁。

  屈爪吉贝居极北,罗列拥抱若长城。数屿大山北门钥,舟泊大山从此行。

  越而极西有目屿,远望浑似人眼形。目屿之东号铁砧,上有大石势坦平。

  错出其旁曰土地,中一神像石琢成。金山蜿蜒磅礡间,其色赤黄若金呈。

  空壳之屿联其左,物产中空因著称。正西澳有西屿头,西屿之西丁字门。

  横于西屿如丁字,巨浪排空势若翻。转北名为镇海屿,胜国屯兵作外藩。

  东为大仓一旷土,中无人家有平原。山虽旋绕直培嵝,总逊西屿之耸轩。

  中为内外二堑地,往来舟舣若云屯。西屿头为四角屿(西屿头后为四角),其势方正如列垣。

  屿形各异名不一,又有鸡笼与托(桶)盘。进此则为虎井屿,望之应作伏虎观。

  南乃花草屿相连,屿生花草始名焉。大猫小猫屿相近,间多怪石恍猫镌。

  南屿原有鲛人住(居),后以风涛居始迁。南屿之北称(即)头巾,其西八罩名最传。

  周环仅匝三余里(三里余),乃左乃右皆人烟。衡宇稠(周)密居相错,雅有书声晓夜喧。

  于今英俊多游泮,澎岛人文莫之先。八罩对峙为将军,屿以庙名不记年。

  南屿东西有二屿,东平西平(东坪西坪)衣带联。二屿下流号钟仔,上窄下宽似钟悬。

  由此而东西吉屿,一东一西望渺然。两吉渡台指南车,舍此难从别径穿。

  并此名为三十六,天堑之险难言诠。当年伪曾踞险,我军云集足投鞭。

  一战海氛风扫尽,鲸穴鲛窟涤腥膻。今日山青水绿外,处处商泊与渔船。

  古云恃德不恃险,谩(漫)言隔涉此地偏。帝德覃敷梯航迩(远),长歌聊当舆图编。”

金吉

  金吉,号一庵,元·上都人。至顺(1330—1333年)间以武略将军、左副翼万户府上千产镇守泉州路。元末泉州亦思巴奚战乱”中与浔美场司丞陈馬玄(“馬玄”合一字)、氵丙洲场司丞龚名安合谋助官军复泉州城、擒那兀纳。后世定居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泉州人名录·龚名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元·左翼上千户》李筠溪撰传、参隆庆《志》、《清源丽史》载

  金吉,号一庵,先为上都人。至顺间以捕盗功授武略将军、左副翼万户府上千产,镇守泉州路。

  值蒲寿庚专权杀戮,待时而动,不与为忤。

  会西域那兀纳窃据泉州,遣骑袭劫。莆阳行省上其事,檄福州军校及泉之浔美场司丞陈馬玄(“馬玄”合一字)、氵丙洲场司丞龚名安合兵讨之。时守西门,兵利卒锐,馬玄(“馬玄”合一字)密往见曰:‘官军大至,玉石俱焚,公宜早计,转祸为功。’喜曰:‘吾夙心也。’夜潜开门,纳官兵,擒那兀纳,槛送行省。兵不血刃,市不易肆。

  殁后,州人牢醴祀之。

  长子呵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金阿里,先以之乱,倡义徂征,死节于莆。次嘛唅吻遵父遗命,葬于东郊荔林之原,遂世为泉人。”

金阿里

  金阿里又作金呵哩,号肃轩,元末泉州府城人,金吉长子。其主要事迹,一是重修清真寺,二是在元末亦思巴奚战乱那兀纳攻莆田,为陈友定所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金吉》、《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清源金氏族谱》中有嘉靖时文人朱梧所撰《二世祖元处士肃轩府君传赞》“公名呵哩,武略将军一庵公长子也。豪逸雄伟,好孙子吴起之学,论难不能屈,授之阵法,慨然武功自许。适陈同林珙二家媾乱……遂以白牌舍人召募义兵,抵莆……力战不支,兵溃身死焉。泉人义之,纪于《通志》。公平日轻财乐施,慈仁广爱,敦尚回教。回人泉中旧有清净寺,圯废岁久,公以木石一新,钜费靡算,楼宇壮敞,至今侈观。回人德之,相率勒石寿功云。公娶陈氏,一子延宗。卒附东郭祖坟之侧。”《谱》“世系大略”亦记云:“贰世:元·至正年间,二世祖处士肃轩府君,公名呵哩,号肃轩,行一……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身殁莆阳。一子延宗。”

  《重立清净寺碑》所录元·吴鉴《记》亦载:至正九年(1349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为政清简,民吏畏服。摄思廉不鲁罕丁,命舍剌甫丁哈悌卜领众分诉。宪公审察得情,任达鲁花赤高昌偰玉立正议为之□理,复徵旧物。众志大悦。于是里人金阿里质以己赀,一新其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不鲁罕丁舍剌甫丁偰玉立》、《泉州寺庙·清净寺》)

  对于金呵哩重修清真寺,地方史学者陈达生金阿里与清净寺》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据金吉金呵哩父子业绩考证推算,“则重修清净寺时(1350年)金呵哩才14—19岁,尚不能自立。即便按其上限再加上5岁(实际上亦不可能),亦仅24岁。他既非世代商贾,又非自贩舶于海外之暴发户,经济条件有限,‘愿出己赀,一新其寺’实可疑也。……按此文吴鉴《碑》文)所载,该寺废坏不治的程度严重,不仅一般教徒无法,甚至摄思廉不鲁罕丁也无计可施,其修寺之费必定甚为浩巨。依此,即便是金吉本人,以其区区一武宫,亦无法独赀修寺,更何况其乳臭未干,尚不能自立的长子乎?假设为金呵哩合家投赀,彼时金吉正当四十岁,年富力强,当铭刻金吉之名,而非金呵哩之名。”故他的结论是:“至正十年(l350年)独赀重修清净寺的金阿里,乃是一名居留泉州的阿拉伯(或波斯)虔诚的穆斯林,其与金吉当为同龄之人物,而非为其下辈。金阿里或是一名世代经商的穆斯林富商,他并未入仕,拟称里人。其与金吉长子金呵哩风马牛不相及。《清源金氏族谱》内朱梧的《二世祖元处士肃轩府君传赞》及附录《重建清净寺碑》文,乃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修谱时撰赞者别有用心的强扯附会。”以备一说。

金学献

  金学献,清·杭州人,光绪间任泉州知府。

   光绪廿七年(1901年),清廷下令“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设中学堂……”

  光绪廿八年(1902年),金学献奉省令筹办泉州府第一所中学校——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又名泉郡官立中学堂),延请陈棨仁李清琦二位翰林经办,址设泉州东街左侯祠。光绪廿九年春招生开学,学制5年,初设经史、国文、修身、算学、英语,后增设史地、理化、博物、体操等科。进士黄懋烈黄抟扶任正、副总办。

  金学献后来定居泉州,郡望“武林”

金丽泽

  金丽泽,字石可明末·江南武进人。

  崇祯十七年任德化知县

  崇祯十七年(1644年),金丽泽以拔贡任德化,时间不足1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金丽泽,崇祯十七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金丽泽》:

  “金丽泽,字石可,江南武进人。崇祯十七年以拔贡授邑篆。

  精神炯炯,顾盼凛然,下笔如飞,片言洞人肺腑。

  初,邑有疑狱,甫至即牒城隍神决之,豪家屏息。

  适京师告变,大纲解纽,阖郡势豪横恣,猾民跳梁,德晏如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小春梅信课士日示诸生》(知县金丽泽):岫老云荒翠色沉,一枝聊复见天心。非贪日午烘晴煖,翻爱霜严表节深。东阁诗家将有兴,孤山处士欲微吟。莫言春色尚迟我,看取清香次第寻。”

  漳州知府

  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年清军入京,南明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即擢漳州同知,旋升漳州知府。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军入漳州,十月克漳,金丽泽与分巡漳南道傅云龙、龙溪知县涂世名同死之。清廷谥丽泽“节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金丽泽》:“擢漳州同知,旋升知府,躬亲抚剿,盗贼望风归化。晋阶宪副指挥,所及秉钧握符者莫敢与争,时有石之谣。明年十月,大兵克漳。死之。”

  徐鼒《小腆纪传·卷第49·列传42·忠义1·傅云龙金丽泽》:傅云龙金丽泽,均不知何许人。崇祯末,云龙官漳南道,丽泽知漳州府。有廖淡修者聚众作乱,蹂躏漳平、宁洋、龙岩间;丽泽与参将颜荣讨斩之。丙戌(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王师入漳州,云龙丽泽暨龙溪知县涂世名同死之。我朝赐云龙丽泽通谥‘节愍’。”

金鼎锡

  金鼎锡,号卜庵,清·浙江仁和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已(1713年)进士。雍正六年(1728年)自寿宁调任德化知县,当年六月即调南靖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署县附)》:金鼎锡,雍正六年正月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国朝·金鼎锡》:金鼎锡,号卜庵,浙江仁和人。康熙癸已进士。雍正六年自寿宁调任德邑,洞悉民情,廉平不苛,催科折狱,有古循吏风。方葺治云龙桥,会宪委往外买谷,旋以能员调南靖县。”

罗护那

  北宋时天竺僧人。《诸蕃志·天竺国》云,北宋·雍熙间(984~987年),天竺僧人罗护那航海到泉州, “买隙地建佛刹于泉之城南,今宝林院是也。”这是外国僧人在泉州建的唯一的佛教寺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宝海庵》)

罗文靖

  字次山,明·江西南昌人。举人。隆庆六年(1572年)任泉州府推官。

罗憓

  罗憓,明·桐庐人。弘治三年(1490年)以举人任泉州同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罗憓》《闽书》载:

  “罗憓,桐庐人。

  弘治三年以举人任泉州同知,与守李哲同时。

  事无巨细,协谋可否,惟恐公家之需或缺,闾阎之情有所不堪。

  张襄惠张岳)论泉贰守称:‘五六十年间,耳目所闻见,仅得两人,憓与李缉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哲张岳》)

罗岳珪

  罗岳珪,字元锡,清·晋江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进士,历贵州天柱县令、浙江庆元县令、龙泉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罗岳珪

  “罗岳珪,字元锡

  乾隆丙辰进士,授贵州天柱令。值苗变甫平,履勘田亩定赋,革除里下供给。调繁镇远,释白莲邪教案内株连之冤九名,民颂青天。

  丁艰,起补浙江庆元,转任龙泉。劳心抚字,咸有政声。卒于官,年五十八。”

易时中

  易时中,字嘉会,号愧虚,明·晋江人。

  《明史》有《传》,附于蔡清之后。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综述《闽书》、王遵岩王慎中)撰《行狀》亦为作《传》。

  蔡清门人

  易时中是明代泉州理学家蔡清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其门人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赵逮蔡烈并有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王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易时中》:易时中,字嘉会,号愧虚。从蔡虚斋蔡清学。虚斋喜曰:‘晚年得此士,吾《易》不孤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易时中,字嘉会,号愧虚,晋江人。初从蔡文庄蔡清谥文庄)学,厕于末席,文庄方讲知言养气之章,时中举以诘质,酬应有条理,文庄首颔之。”

  东流教谕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易时中》:易时中,字嘉会,亦晋江人。举于乡,授东流教谕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易时中》:“年四十举嘉靖壬午(嘉靖元年,1522年)乡试,已蔚然为硕儒。授东流教谕,随材导接,为诸生开说谆悉。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年)分校浙江,所得皆名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年四十举乡试,已蔚然为硕儒,授东流县教谕,随材导接,为诸生开说谆悉。邑人御史宋邦辅强直废居,条十二美赠之,自谓无愧辞。”

  夏津知县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易时中》:“迁夏津知县,有惠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易时中》:“升夏津知县,岁旱蝗起,白衣菅履,徒步祈祷,雨降蝗去,而岁以登。时武城大水,檄视之,以实上。监司惮以灾闻,驳其议。逾境谒见陈情形,率为感动,奏蠲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

  “升夏津知县。

  邑故寡讼,时中曰‘吾至,将多日坐堂上,屏隶偃扑,民有事具来吐实,还以曲直。’鞭赎都弛,重者挞遣而已。皆争来,言讼遂多矣。

  齐东故习,州县吏事中丞、御史、监司,奔伏如舆台,时中雍容跪起,用下士事上大夫礼。有御史作威,辄忿诟曰:‘某侮我。’或以谓时中时中曰:‘以礼事上为恭,非礼侮也。御史自倒其恭侮,吾不误也。’

  吏部召试台谏,以年自实,不就 。”

  顺天府推官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易时中》:“稍迁顺天府推官。以治胡守中狱失要人意,将中以他事,遂以终养归。道出夏津,老稚争献果脯。将别,有哭失声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易时中》:“除顺天府推官,执法平允。都御史守不法下狱,有旨推勘,时中穷其奸状。有为释憾者,谋中以他事,时中遂乞终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

  “除顺天府推官。

  都御史胡守中不法下狱,有旨推勘,时中穷竟之。有为释憾者,谋中以他事,时中方念母,遂乞终养归。

  夏津人绘像祠之。比部琼实书其石,以宋·仙居令陈襄为比。既终养,道出山东夏津,人闻旧邑公还,牵携数舍,迎舟曳挽,群持枣栗脩脯以献,欢声载两涘。至别,有哭失声者。

  时金陵以旂以中丞赴留台,联舟河中,为之嗟叹,赋诗有‘斯民信是同三代,循吏元非拂众情’之句。”

  卒于家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易时中》:“母年九十一而终,时中七十矣,毁不胜丧而卒。”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至家,筑室奉母。母年九十一而终,时中七十矣,毁不胜丧,宗党称孝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至家,筑室奉母。母年九十一而终,时中七十矣,毁不胜丧,宗党称孝焉。”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

  “时中形癯神清,温恭而庄,和气溢于面目,语不华蔓,无悦人之容,而有浸渐醉人之益,无惊世之论,而有笃近扶世之忧,一见知其有道君子也。

  时中学专一家,不务该泛间语。王慎中曰:‘某以羸疾,不得致力于书,甚恨孤陋。’时中诚多疾,其不务博要,以修质反约为功,殆以微辞训其徒欤。”

  王慎中易时中的门人,14岁起即从易时中学习。易时中选授学生甚为严格,但对王慎中 非常器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推官易愧虚先生时中学派》:

  “按:

  愧虚先生之学,确守文庄蔡清榘矱,诚奉一先生之言者;及门遵岩王慎中,时称高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王慎中》)

  世有疵议者,谓公亦杂于‘良知’之旨(指王阳明的“良知”说)。考公去虚斋先生蔡清未远,如净峰张岳净峰次崖林希元次崖诸先正公,皆与往复辨论,其撰《紫峰陈琛紫峰行状》,叙述氏渊源,亦无轶师门宗旨。至同时如吕泾野魏庄渠诸贤公,俱与造膝相从、致书愿见,皆欲证其平昔所闻以为端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林希元陈琛》)

  曾与庄渠书曰:‘自得见君子以来,廓若发曚,始知正学之有所在,而此生之几于虚过。奉以周旋,时有警省,不敢丧己于流俗之中,溺志于技艺之末耳。’

  夫泾野庄渠,皆彼時论学所与为正宗者也。公之心折如此,岂如龙溪诸贤专言超躐径悟者大决藩籬而不返者哉。

  附先生于氏之门者,见乡邦典型未远,绪言派别尚有可稽云。”

怯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元·总管·怯来据《陈众仲文集》为作传:

  “怯来(元)至顺(1330—1333年)间为泉州路总管。

  时文庙凋敝,廊门及师生舍皆坠漏,教授陈应麟请修之。

  怯来曰:‘事孰有尚于此者,当与子亟图之,毋使我有既去之悔。’乃召诸工度费,费且不赀,则曰:‘士廪薄,不可以支给也;民力瘁,不可以重劳也。’则出私币倡,在郡之笃义者,人争乐输,而师生亦各随力助。

  庚寅五月肇功,自礼殿至礼门,悉易其坏而丹之。作棂星门,饰先圣先贤,从祀贤人像。明伦堂、学正录厅、左右斋四十间悉改。覆平地为堂准,辟斋为广庑,从祀之祠以次兴修,历三年而告成。

  应麟驰书于陈众仲旅为文记之。”

岳山

  岳山,清·满洲正蓝旗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任泉州府知府,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卸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

  “岳山,满洲正蓝旗监生。由遗缺知府奏补,嘉庆二十三年四月任泉州府知府。

  清正爱民,不受私请。值童子试,延名流苦心搜阅,取士多得人。其首名杜彦士,少年捷进士,选庶常。

  二十五年二月卸事,阖郡士民拥挤饯送。既出境,犹盛称泉俗醇厚,焰然不敢当云。 ”

单辅

  单辅,号岩泉,明·德化县高洋乡人。少从李廷机游。由恩贡授广东廉州合浦知县,迁平乐通判,后解绶家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通判单岩泉先生“邑志”为作传。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单辅》有传。

  少从李廷机

  单辅少从李廷机游。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通判单岩泉先生单辅,字岩泉,德化人。年少力学,从李文节游。”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单辅》:单辅,号岩泉,高洋乡人。少力学,从李文节游。”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谥文节。明·晋江县浮桥人。贡生,隆庆四年(1570年)举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解元。李廷机举顺天乡试后回到泉州,到永春县游学和教书数年,又曾到德化授馆,并在永春娶妻,成为锦斗内街家女婿。在永春期间,与诗朋文侣畅游山水名胜,至万历初再诣公车。万历十一年(1583年)举榜眼及第,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合浦知县

  单辅由恩贡授广东廉州合浦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通判单岩泉先生“由恩贡任广东廉州合浦县。清介执法不阿,任六年不取合浦一珠。”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单辅》:

  “由恩贡授广东合浦知县,清介自矢,执法不阿。履任六年,不取合浦一珠。”

  “其在合浦也,奉文丈量多代田,豪家魄金数千,请半丈,不听,悉丈之。朝廷按盗珠事下县核,祈免者入珠盈斗,不受,以实报,竟诛其党。其志节可概见矣。”

  擢平乐通判

  擢平乐通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通判单岩泉先生“迁通判。”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单辅》:“升平乐通判。”

  解绶居乡

  后单辅解绶居乡,李廷机为举乡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通判单岩泉先生“解绶居乡,家无臧获。妻自炊,子自传茶饭供客。李文节高之,为举乡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明·单辅》:“解绶家居,无藏获。妻自炊,客至,使子传茶饭。 李文节 高之,为举乡贤。 ”

舍剌甫丁(赛洛夫爱丁)

   舍剌甫丁,或译作赛洛夫爱丁元·塔伯利资(Tabriz,又作帖必力思,在伊朗西北境,今称大不里士)回教大商,元·皇庆间(1312—1313年)不鲁罕丁同时来到泉州,就此留居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不鲁罕丁》)

  泉人延不鲁罕丁住持礼拜寺(清净寺)任摄思廉(长老)舍剌甫丁任哈悌卜一职,成为不鲁罕丁的助手。哈悌卜是阿拉伯语khatib之译音,旧译作“鸣教”、“唱教”,今译“海推布”,意为“宣讲教义者”、“宗教演说家”,与伊玛目、穆安津合称“三掌教”,专门负责宣讲教义教法,并于主麻日聚礼时在“敏拜尔楼”(讲坛)上宣念“呼图白”

  元·至正七年(1347年),摩洛哥大游历家、虔诚的穆斯林伊本·巴都他(或译作伊本·白图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伊本·巴都他》)以印度使臣的身份到泉州港。其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载,当时留居泉州之回教商人领袖中,除白尔汗丁(即不鲁罕丁)外,又有“塔伯利资大商赛洛夫爱丁(Sharif al-Din)者同时至。余在印度时,欠君债甚多。赛君生意场中,惠我实多,至今余甚感之。君能默诵《可兰圣经》,每日必祈祷。”(见《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册)

  这位赛洛夫爱丁,即《重立清净寺碑》所录元·吴鉴《记》中之舍剌甫丁(Sharif al-Din)。《重立清净寺碑》载:至正九年(1349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为政清简,民吏畏服。摄思廉不鲁罕丁,命舍剌甫丁哈悌卜领众分诉。宪公审察得情,任达鲁花赤高昌偰玉立正议为之□理,复徵旧物。众志大悦。于是里人金阿里质以己赀,一新其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金阿里》)

卓琮

  卓琮,字廷瑞,南宋·永春人。陈淳陈北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淳门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卓琮》:卓琮,字廷瑞。永春人。嗜学坚苦,能畅陈淳所授之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卓廷瑞先生》:卓琮,字廷瑞,同安人;《郡志》作永春人。从陈北溪游,嗜学坚苦,以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北溪之旨。”

武成

  武成,明·顺天通州人,先世授袭泉州卫千户,因居泉州。武成正统(1436—1449年)末任泉州卫指挥佥事,成化(1465—1487年)初擢福建都指挥佥事、提督海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指挥佥事·武成据旧《志》、参《 通志 》为作传 :

   “武成 ,顺天通州人,先世授袭泉州卫千户。有勇略,善骑射。

  正统末,沙、尤(沙县、尤溪县)寇起,累立战功,擢本卫指挥佥事。

  天顺(1457—1464年)间,龙岩、上杭寇窃发,复著战功。

  成化初,召至京,以母老乞归养。寻擢福建都指挥佥事,提督海道。

  性孝友,礼贤敬士,有儒将风。”

和盐鼎

  和盐鼎,字岩夫,清·陕西汉中府城固县人。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举人,康熙六年(1667年)任德化知县,升大理寺评事,终江南道御史。

  德化知县

  和盐鼎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举人,康熙六年(1667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和盐鼎,康熙六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国朝·和盐鼎》:

  “和盐鼎,字岩夫,湖广(?)城固人。顺治丙戍举人。

  宽宏蔼吉,承前令猛酷之余,故族士类皆荡产倾家,喘息重足。痛革弊政,尝与绅士参酌利病,竟日无惰容。比听断必反覆辨论,务得倩实,不肯轻置之法,贵贱咸得欢心。

  【康熙十年(1631年),和盐鼎建德化文庙仪门及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训导林甲继协助建两庑及棂星门、垣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德化县学(文庙)》】

  升大理寺评事。去之日,遮送百里,莫不涕零。

  旋擢北城御史,溯遗爱者至今啧啧焉。”

  江南道御史

  和盐鼎德化离任后,升大理寺评事,旋擢江南道御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黜。

  《康熙朝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65》:“康熙十六年(1677年)……刑部议覆:江南道御史和盐鼎疏言:今秦省底定,浙闽继归版图,但三省投诚之民甫出汤火,正宜抚恤安全。恐地方不法之徒,借从逆之名妄加陷害。应敕狭西、浙江、福建督、抚、除奸民潜匿地方,形迹叵测者仍行察访,其余被陷来归之民,该地方官及地棍衙蠹不得借端扰害,违者从重治罪,应如所请。从之。”

  方裕谨编选《康熙年间有关捐纳御史奏章·巡视中城江南道监察御史和盐鼎为以捐纳佐军需事题本》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十三日巡视中城江南道监察御史、臣和盐鼎谨题《为敬陈管见以佐军需事》:

  窃惟军兴旁午,筹饷为先。我皇上轸念民艰,允廷臣议,寓裕饷于扶进人才之内,凡片长末技皆奋兴乐输,以思表见。两年以来,民不加扰,而士马饱腾,诚权宜之善计也。

  今闽、陕底定,而江、浙、两广渐归荡平,一切捐纳事例,业奉定限停止之旨,自无容再议更张。然有行之裨益于兵饷而又不至亵名器者,于未止之先,固不妨于行于应,止之时即同归于止,亦因时度务之方也。

  臣谨胪列数款为我皇上陈之:

  一、内阁中书、兵马指挥原系应升主事之员,凡愿纳同知者,即许其捐纳同知,离任候补矣;而国子监博士、助教与夫通政司经历、銮仪卫经历,亦系应升主事之员,合无愿纳同知者,准其捐纳同知,一体录用,官不悬殊,例又画一,臣所谓不亵名器者此其一。

  一、如官监等项,既许其加纳国学典簿、翰林院孔目及中书舍人等官矣,而国学典籍、翰林院侍诏、典籍、詹事府典簿、京卫教授口口司务,则未议及,合无亦许其捐纳典籍、侍诏等官一体录用,同系散秩,品非悬殊,臣所谓不亵名器者此其一。

  一、如吏员已考未任之经历及九品异途序班之类,既许其捐纳知县及应升之缺,夫品既不殊,其为资格京职又同,臣所谓不亵名器者又其一。

  一、如曾经乡试入场之俊秀监生,既准捐纳岁贡,查武举亦经考中正途、文艺通晓之人,有愿改途捐纳岁贡者,合无照俊秀例,亦令武举纳银,准作岁贡,则文武一体,均系正途臣,所谓不亵名器者又其一。

  一、如革职永不叙用之官系贪酷者,自应照例不准加纳,外其因公诖误、并无贪酷等项事故,原与贪酷不同,及原非真正贪酷而比照贪酷例革职永不叙用者,准其一并捐纳录用,以原日所受之职,而开原情宥过之路,臣所谓不亵名器者又其一。

  一、如京官四品以上革职降级不准加纳,但降级者或有因公诖误,合无令其加纳,所降之级照致仕例,以原品荣身,有复职之虚名,无受职之实事,臣所谓不亵名器者又其一。

  一、臣前有推广捐纳并申停止之期一疏今,停止届期有愿纳者,不论已任、未任,俱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即准纳银上库,随咨吏部查照,庶不致稽迟急公。

  臣谨就部议所未及者条列之,亦军需之一补也。如果臣言可采,伏祈敕部议复施行。为此具本谨题请旨。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题。

  十九日奉旨:知道了。该部知道。”

  《清史稿·列传61·姚缔虞》:(康熙)十八年……上考察科道,黜孙绪极傅廷俊和盐鼎三人,而嘉缔虞王曰温李迥称职。”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康熙十九年……谕吏部:言官职司耳目,必学识优长、练达政务乃克胜任。近以科臣孙缵条奏,行取考选,应加考试。因将见任科道各官俱行亲试,观其才品,以昭澄叙。姚缔虞王曰温李逈条奏详明,克称言职;并 张鹏 等俱著留任,其益加勉励、殚心职业,以副任用。傅廷俊和盐鼎孙缵 才识庸常,不称言职,俱著降三级调用,不准以加级纪录抵销。尔部即遵谕行。”

  纂修《汉南郡志》

  康熙廿七年(1688年) ,汉中知府滕天绶倡修《汉南郡志》,和盐鼎等纂。

  《汉南郡志》24卷,前14卷为各府县山川、形胜、风俗、赋税、灾祥、秩官、兵防、公署、祀典、选举、人物等记述,后10卷为艺文,分诗、策、书、表、碑铭、记、序、传、赋、疏、文、状等目卷前有滕天受自序。此志有康熙廿八年(1689)刻本,12册。《清史稿·艺文志》著录。

   经胜,原籍安徽凤阳府临淮县,明·洪武廿八年(1395年)任崇武千户所第二伍百户。后裔经镗,隆庆三年(1569年)任副千户;鸣枢,崇祯(1628—1644年)间任正千户。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

  《崇武所城志•管伍官百户十员》

  “第二伍经胜,直隶凤阳府临淮县人,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内授职,十二月六日到任。

  传至经镗,隆庆三年四月跟指挥欧阳枢大作擒斩倭,功升副千户。

  又至鸣枢,崇祯年间承袭恩授正千户,十七年(1644年)十月回所到任。”

  《崇武所城志•战船》:“百户,掌勇字五十九号四百料官船一只。此船后送琉球国中山王,差长史郭祖尾去国。”

  经鸣枢在崇武建有“千户府”,清初“迁界”时焚毁。其遗址在崇武古城水关内沿石板路往东近百米处。今遗留石埕3层、石楹门的门柱和镌刻“古濠旧家”4字的门楣。濠州是凤阳别称,因境内濠水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呼鹤鸣

  呼鹤鸣(1922—1993年),字元龄,号凌虚,约明·万历时(1573—1620年)人,籍贯未详。由武举授镇东卫把总,署浯铜游兵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呼鹤鸣“《清白堂稿》”为作传,曰:

  “呼鹤鸣,字元龄,号凌虚,籍贯未详。

  良朋,为大都督,挂征蛮将军印,有名西南。

  鸣鹤由武举授镇东卫把总,署浯铜游兵事。海上诸务,悉中机宜。居三年阅五,汛游中陋规一清。凌秀黄敬竹等越贩外夷,船户林养真辈杀商于货,捐赀督捕,人赃并获。当事屡旌奖之。

  会本营及浯屿、彭湖诸军六十余艘例当修葺,推鹤鸣主之,檄诸舟鳞集以听指挥。时冬汛届期,而鹭门(今厦门)故无官商,鹤鸣剂量省视,百需悉给如时直。工匠、哨捕惮其威廉,亦不敢有所濡染冒破。于是诸艘更新,坚好耐风涛。诸商及捕盗之卒往来海上,得免惊心,无俟祝风于天、祈浪于海。兵民德之。何乔远为作《造船颂德碑》,蔡献臣为作《修船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蔡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