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王—一卷)

  王审邽[字次都,唐·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入闽。乾宁任泉州刺史。历勋。居郡十二载(政绩显著。建招贤院。修建。)。卒谥武肃王。妻室及后裔。]
  王延彬
[字表文,唐末五代·泉州人,王审邽长子,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身世及早年。建招贤院。任泉州刺史及历勋。罢黜。再任泉州刺史。招宝侍郎。卒葬云台山。轶事。]、王延嗣、王延美[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王审邽三子,王延彬弟。龙启二年官泉州刺史。]、王延武[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王审邽四子,王延彬、王延美弟。闽·永和元年任泉州刺史,通文元年移建州刺史。]、王延翰(闽嗣主。字子逸,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初任威武军节度副使。自称大闽国王。骄淫残暴。为弟所杀。)
  王继崇[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王审邽孙,王延彬子。长兴元年权判泉州事。]、王继勋(泉州刺史。降南唐。召归金陵。)、王继业(嗣守汀州。弑康宗·王继鹏。泉州刺史。救建州。赐死。)、王继严
  王承箕
[字维肖,号紫南,明·南安金坑人(现隶南安市官桥镇)。王畴之子。沅州知州(50余岁授沅州知州。政多可纪。解组归。)。年八十二卒于家。]、王承祖[字贻云,号岳生,明末清初·陕西渭南县阳曲里人(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东酒王村)。晋江知县(顺治三年任。捍御海寇。助修筑安平埭田。阻大兵失马欲剿龟湖。阻欲屠安平。)。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告归,卒。]
  王彦复
  王识
(字致远)
  王必昌(乳名揆,字乔岳,号后山,清·德化县龙浔镇人。清·乾隆十年登进士第。候缺归梓。清·乾隆十一年主纂《德化县志》。清·乾隆十七年主纂《台湾县志》。清·乾隆十八年出任湖北郧县知县,兼理竹溪、剧县政事。林居三十年,卒于家。附:王必昌诗二首(《龙浔绝胜》。《龙浔山回文》。)
  王翰
(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仕名那木罕,元·安徽庐州人。庐州人。为宦。寓居晋江沙堤。移居永福终。)
  王元懋(南宋·泉州人)、王元卿(字应元,号伯台)
  王炳(字景文,北宋·南安人。)、王侃(字仲和,南宋·南安人。王炳之孙。)、王显世(字子翼,号容安,南宋·南安人。王侃之子。)
  王宣(字子钟,人称一臞先生)、王公济(字经国,北宋·晋江人)、王万金(字世发,号镜水,明·晋江人,南安籍。天启二年进士。)、王彬(王罗曼、罗曼·王彬,清末菲律宾华裔,祖籍晋江县清芒乡[今晋江市池店镇清濛村]。身世。支持菲律宾独立战争和热心公益事业。评价与纪念。王有麟[明·晋江人(泉州卫左所舍)武进士。累官至参将。著述。]、王迈(字贯之,或作“实之”,自号“臞轩居士”。南宋·仙游县园庄镇人。南宋·嘉定进士,初授潭州观察推官。浙西安抚司干官。南外睦宗院教授。秘书省正字。通判漳州。通判吉州。知邵武军。予祠,卒于家。著述。评价。)、王育贤(清·辽东正黄旗人。康熙十七年任福建分守兴泉道。)、王安中[字履道,宋•中山阳曲人(今山西太原)。 初宦。擢御史中丞。北宋•宣和先后拜尚书右丞、左丞。以宣抚使知燕山府。召为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北宋•靖康元年罢黜。南宋•绍兴三年安养泉州。为文丰润敏拔。 ]

王审邽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唐·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王潮之弟,王审知之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卒葬时,徐寅(又作“徐夤”)为撰《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泉州古墓•王审邽墓• 附:徐寅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有载。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等有传。

  入闽

  唐·中和元年(881年)八月,王审邽与兄王潮参加王绪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光启元年(885年),扶母随兄王潮、弟王审知率义军入闽。光启二年(886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王潮为泉州刺史。

  唐末·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公讳审邽,姓氏,字次都

  其先琅邪人也,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唐赠光禄卿、讳友名之曾孙,而秘书少监、讳之孙,赠太尉、光州刺史、讳之第二子。

  公兄,材气勇略,誉播乡邦,尤善招怀离散,众多归之。福建节度使陈岩既向其名,以所属泉州求牧,列状举请。”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审邽(《五国故事》作),字次都太祖(闽太祖王审知仲兄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王审邽,字次都弟。”

  乾宁任泉州刺史

  景福元年(892年),福建观察使陈岩卒,其婿范晖自称留后。王潮王审知将兵克福州。唐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王潮为节度、福建管内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元年(894年)六月,王审邽权泉州刺史,乾宁三年(896年)实授。

  唐末·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后在军病笃,不能亲视政事,军士等惧无统驭,皆愿有所依归。泉牧王潮遂以郡委公,而与季弟审知偕同赴福莅事。”

  “乾宁元年六月,王审邽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牒权州事。既到任,颇著嘉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王审邽,字次都。唐·乾宁元年权泉州事,三年实授。”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乾宁元年权泉州刺史,三年实授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唐·乾宁元年权泉州刺史,三年实授。”

  历勋

  任泉州刺史期间,朝廷屡为王审邽加勋。唐•乾宁三年丙辰(896年)四月拜左散骑常侍,乾宁四年(897年)四月加工部尚书,乾宁五年(898年)二月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按:乾宁五年八月改元光化,故文献有作 乾宁五年,有作光化元年者。二月时应以乾宁五年为是。),光化三年庚申(900年)加兵部尚书、琅邪郡开国男。天复元年(901年)加左仆射,进封开国子,是岁八月又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天复三年(903年)加司徒,进封开国伯。

  唐末·徐夤《 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乾宁丙辰(乾宁三年,896年)夏四月敕拜左散骑常侍,四年(897年)四月加工部尚书。

  光化元年戊午(898年)春二月奉敕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光化庚申(光化三年,900年)加兵部尚书、琅邪郡开国男。

  天复元年(901年)加左仆射,进封开国子;是岁秋八月诏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天复二年( 902年)加司空;三年(903年)加司徒,进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乾宁)四年(897年)加工部尚书,五年(898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光化二年(应为光化三年,900年)加兵部尚书、琅琊郡开国男,三年(900年)加左仆射,进封开国侯,寻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三年(903年)加司徒,进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

  “(乾宁)四年(897年)加工部尚书,五年(898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

  光化二年(应为光化三年,900年)加兵部尚书、琅琊郡开国男;三年(903年)加左仆射,进开国侯,寻授威武军节度副使。

  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三年(903年)加司徒,进封开国公,食邑七百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

  “(乾宁)四年(897年)加工部尚书,五年(898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

  光化二年(应为光化三年,900年)加兵部尚书、琅琊郡开国男;三年(903年)加左仆射,进封开国侯,寻授威武军节度副使。

  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三年(903年)加司徒,进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

  居郡十二载

  政绩显著

  王审邽任泉州剌史12年,勤政爱民,革弊除奸,轻徭薄赋,重视农桑,疏江治港,招引外商,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政绩显著。

  唐末·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公在任,奖善屏恶,革弊除奸,三军无哗,百姓有幸。”

  “公天性纯笃,器宇宽洪。居郡十二载,勤劬为牧,俭约爱民,童蒙诱掖,学校兴举,制度维新,足食足兵。恪尚释老之教,崇奉上善之因。佛刹梵宫,桥梁道路,舍财修建,月丽飞鹰,霞攒彩槛,实冠诸邦。

  与弟审知联守两镇(福州、泉州),韵契篪埙,政侔鲁卫,可谓高明辉映,超绝一时者矣。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在政十二年。为人喜儒术,通 《春秋》,善吏治;流民还者,假以牛犁,兴完庐舍。”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在政十二年。为人喜儒术,通《春秋》,善吏治;流民还者,假以牛犁,兴完庐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在政十二年。喜儒术,通《春秋》,善吏治。流民还者,假以牛犁,完其庐舍。”

  建招贤院

  时中原乱,公卿多来泉州依王审邽,天复二年(902年)因遣子王延彬在泉州西郊的南安县唐安乡修文里作招贤院礼之。招贤院建有馆舍,还筑有亭轩、水榭;竹径直达江边,可以放舟垂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中原乱,公卿多来依审邽,如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知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等,皆入闽,赖以免祸。因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 •韩偓崔道融》)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中原乱,公卿多来依闽,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时中原多故,学士故老多避乱来依,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如李洵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传懿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全。”

  先后出入该院的名士,还有秘书省正字徐夤徐寅),右拾遗户部员外郎、京兆府参军翁承赞和太学博士倪曙等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

  当时,闽属偏隅之地,文化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落后。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入泉,在招贤院内切磋学问,进行文学创作,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泉州乃至八闽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据统计,泉州招贤院的文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的即达340余首。至此,尚文之风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诱掖,学校兴举”,奠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后来泉州因此获得了“海滨邹鲁” 的美称,与此不无关系。

  修建

  王审邽笃信释老之教,崇信为善纳福因果,在经济发展同时,舍财修建大量寺院。

  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审邽重建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落成。开元寺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还建城西隅清果院,供租谷二十余石;金地院,在晋江兴贤里(今紫帽乡),有寺产田地六百余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金地院》)

  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于惠安县螺阳盘龙山下为建王潮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古墓·王潮墓》)

  还大力修建道路、桥梁,便利行旅。

  卒谥武肃王

  唐•天祐元年甲子(904年)二月,王审邽卒于泉州任上,享年四十有七。谥武肃王。天祐二年乙丑(905年)三月葬泉州府城东廓二十七都凤山(今丰泽区城东街道新浦村草邦水库西北侧),今存;因神道中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皇者天皇,绩者勋绩”句,后人即名其山为“皇绩山”,民间讹称“皇迹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古墓•王审邽墓》)

  唐末·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以天祐甲子春二月初十日卒于位。公生大中戊寅年( 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二十二日申时,至是终,享年四十有七。葬于泉东廓皇绩山之东北,赐谥‘武肃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寻卒,谥曰‘武肃’。”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天祐元年,904年,二月)卒,谥武肃王。葬于晋江皇绩山,徐夤撰墓碑文(碑文有“皇者天皇,积者勋绩”之语,人以为献谀)。”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晋江县·王审邽墓》:王审邽墓,在府城东北二十七都皇绩山。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卒,谥武肃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节度使王审邽墓:在城东凤山。徐寅(《泉州府志 ·卷37·古迹》 作“徐夤”)撰神道碑。”

  妻室及后裔

  妻李氏,侧室上官氏。子4:王延彬王延桢王延美王延武;女1。孙4:王继崇王继枢王继业王 继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 王延彬王延美王延武王继崇王继业王继勋》)

  唐末·徐夤武肃王神道碑铭并序》:

  “娶李氏,封陇西郡夫人;侧室上官氏,封硕人,后公四年十月卒,亦葬是山。

  子四:曰延彬,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封琅邪郡开国男;曰延桢,帅汀州;曰延美,漳州刺史;曰延武,行营都统使。

  女一,适清海军节度使刘隐

  孙四:曰继崇继枢继业继勋

  曾孙一,曰传懿,尚幼。”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延美延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审邽“子延彬延美延武。”

王延彬

  王延彬(886~930年),字表文,唐末五代·泉州人,王审邽之长子,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唐·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逝世,王延彬权知泉州军州事,天祐二年(905年)实授,梁·乾化五年(915年)权知泉州刺史。贞明六年(920年)被罢黜,天成元年(926年)再任泉州刺史,至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长子延彬》有载。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等有传。

  身世及早年

  王延彬为唐末五代初·泉州刺史王审邽长子,唐·光启二年(886年)出生于泉州开元寺后堂。自幼博览群书,多才多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稗史汇编》延彬之子,忠懿之犹子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王延彬审邽子。”

  建招贤院

  唐末,中原名士纷纷南下到比较安定的福建生活。唐·天复二年(902 年),王延彬十七岁,即奉父王审邽命在潘山(邻南安丰州)建招贤院(今丰泽区北峰镇招贤村),收纳礼待入闽的中原名士,开科讲学。

  特别是在天佑二年(905年),发生“白马之祸”《资治通鉴·卷265》载:“六月,戊子朔,敕(左仆射裴枢(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并所在赐自尽。”“时全忠朱温等及朝士贬官者三十馀人于白马驿,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

  由是拉开了文士们大规模南下避难的序幕,是大量有名的文士进入泉州。除招贤院所留的文士之外,还有一些在泉州各名山隐居。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载:审邽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

  傅金星《招贤院志略》记录了黄滔徐寅(又作徐夤韩偓翁承赞崔道融杜袭礼倪曙7人。

  《南安县志》列举了唐代寓贤人物有秦系姜公辅韩偓

  《晋江县志》列举了罗隐杜袭礼2人。

  刘乙詹敦仁则出现在《安溪县志》中。

  《闽书》载,罗隐尝游晋江罗裳山五髻石壁及惠安螺山。《惠安县志》说螺山又名罗山,则因罗隐曾隐此。

  而《五代诗话·闽卷·黄滔载:规正有力焉,中州名士避地於闽者,若李绚韩偓王滌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傅懿辈,皆主於。与韩偓吴融辈并游。”

  这些文士,一是原籍中原各地,因为被贬或避乱而来到泉州的流寓文士,主要代表人物有秦系姜公辅韩偓崔道融杜袭礼罗隐刘乙詹敦仁。二是原籍福建,本在中原朝廷作官,因为战乱又回原籍的文士,主要代表人物有黄滔徐寅翁承赞倪曙

  总之,如明·何乔远《闽书》中所总结的那样:“鸱鹗所至,而人逐之;凤凰所至,而人喜之。彼能重我山川,吾能尊其名姓矣。”泉州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文士,而他们也为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填上独特而厚重的光彩。

  后人为纪念王审邽王延彬父子作招贤院以延名士的事迹,在其地建招贤亭。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招贤亭》:“招贤亭,在县东三都。唐刺史王审邽作招贤院以延名士,后人因即其地建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目》)

  任泉州刺史及历勋

  天祐元年(904年),王审邽逝世,王延彬时年十九岁,袭其父封于泉,先加平庐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天祐二年(905年)实授泉州刺史。后屡有勋封,累至检校太傅、开国侯。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长子延彬》:

  王审邽长子延彬,唐·天祐初(天祐元年,904年)审知为琅琊王,奉诏三品以下得自除授,乃墨敕权知泉州军州事,二年(905年)实授(泉州刺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梁·开平三年(909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尚书右仆射),封琅琊郡开国男,寻转司空;四年(910年),加云麾将军。

  乾化二年(912年),授特进阶,加检校太保,进封开国伯;五年(915年),加检校太傅、开国侯。

  贞明四年(918年),闽王王审知简授管内三司发运副使。”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

  延彬,天祐初,太祖王审知承制加平庐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二年实授。

  开平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封琅琊郡开国男,寻转司空;四年,加云麾将军。

  乾化二年,授特进阶,加检校太保,进封开国伯;五年,加检校太傅,权知泉州刺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稗史汇编》”死,王延彬袭其父封于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唐·天祐中,审知墨敕权知泉州军州事,二年实授。梁·开平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右仆射,封琅琊郡开国男,寻转司空,加云麾将军。梁·乾化二年,授特进□阶加检校太保,进封开国伯,五年诏加检校太傅开国侯。贞明四年,闽王简授管内三司发运副使。”

  罢黜

  王延彬自天祐元年(904年)权知泉州军州事,天祐二年(905年)实授,在政十七年,于贞明六年(920年)被王审知罢黜。

  关于这段历史,一些资料都语焉不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仅记:“天成元年(926年),以弟延钧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太傅权泉州刺史。”王延钧王审知次子、王延彬之堂弟。王延钧何以“权泉州刺史”?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

  较清楚的记载见诸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0·闽1·太祖世家》:

  “贞明六年(920年)冬十一月,诛僧浩源及其党。

  先是,王王审知承制加从子、泉州刺史延彬领平庐节度使,延彬治泉十七年,吏民安之。会得白鹿及紫芝,僧浩源以为王者之符,由是延彬骄纵,与浩源通谋,谴使浮海贡于梁,求为泉州节度使;事觉,浩源等获罪,黜延彬归私第。”

  关于僧浩源案,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亦有载,但时间误记在王延彬再任泉州刺史之后,而情节大致不差。文曰: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一云十七年),吏民安之。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宝侍郎’。会得白鹿、紫芝,僧浩源以为王者之符,延彬由是渐骄纵,密谴使浮海贡于梁,求泉州镇。事觉,太祖诛浩源及其党,黜延彬归私第。”

  再任泉州刺史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长子延翰立,以其次弟延钧为泉州刺史。延钧怒,是年十二月会同王审知的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发动政变,攻克福州,执延翰杀之,而延钧立。

  天成元年(926年),王延钧才将泉州刺史一职还给王延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天成元年,926年)其冬延彬再任。”

  后来,王延彬又加勋检校太尉。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天成)四年(929年)加检效太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天成)四年(929年)延彬加检校太尉。”

  招宝侍郎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延彬再任泉州,前后历二十六年,吏民安之。每发蛮舶,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宝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王延彬“息民下士,能继父志,前后在任二十六年,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号‘招宝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稗史汇编》“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朝廷赠延彬云中节度使。”

  王延彬在云台山(今属南安市霞美镇铺当村)下建凤凰院,周围“广辟活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建“万梅亭”“围山筑塘,引泉为池”,将其作为会文聚友之处,时邀泉州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此游赏行乐、饮宴赋诗。他选用的乐伎都是北方人,北方的歌舞因此传来泉州。当时,泉州一派歌舞升平景象,“文物为十国之冠”王延彬《春日寓感》诗可见一般(见下“轶事”所引)。在云台山山坡,至今还可看到众多遗址和石构件、夯土墙,直径约1米的别墅柱础,长1米多的旗杆石,保存完好的窑洞等。该窑洞据称是当时王延彬“别墅”时,命人在此取土烧制所需的瓦片、陶瓷等。

  王延彬崇信佛教,好谈佛理,礼敬僧人。他尊泉州开元寺僧弘则为师。先后延请叔端袭礼文展文超省权挺赞道昭等高僧来开元寺弘法传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

  他舍田施财,大兴土木,接二连三在青阳山建法云寺,在州城北山建福先招庆寺,在城南建教忠寺,在南安县为高丽僧人元衲建福清寺(今属鲤城区北峰乡),在他妻子徐氏葬地凤凰山建凤凰寺,在开元寺四周建造20余处精舍寺院,迎纳名僧驻锡。

  他的妹妹出家西禅寺当尼姑,他特地扩建泉州罗城的西北部分,把西禅寺围在城内。他对每座寺院都拨给上好寺田,供养僧尼,仅招庆、招福二寺就置田租10万余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旧罗城·唐·天祐间扩建西垣》)

  卒葬云台山

  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卒于任,享年仅45岁。葬南安市霞美镇铺当村的云台山。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卒,赠云州节度使兼侍中,葬云台山,闽人亦谓之‘云台侍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稗史汇编》”“及卒,复葬云台山。迄今闽人谓之云台侍中。”

  在云台山山麓的南安市霞美镇铺当村云台自然村,至今随处可见唐末五代的建筑构件,应是王延彬墓遗物:一处民宅旁的鸭圈,两块当围栏用的石羊仍保留着原来的造型;鸭圈里的香蕉树下,也有一块石羊,还有一个剩下半截的双手环剑石将军像;在它们的旁边,堆积着几块半圆形的长石,这些长石以前是圆柱体,后被劈成两半用来盖房,应是石亭的柱石;还有被嵌在围墙中的石羊,用来给牲畜喝水的马槽,用来搭建路边公厕的五代红砖等。

  轶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稗史汇编》”

  “性多艺而奢纵,日服一巾栉,日易一汗衫。能为诗,亦好谈佛理。词人弹客谒见,多为所阻。

  初,领兵至泉州,舍于开元寺,始生延彬于寺之堂。既生,而有白雀一栖于堂中,迄延彬之终,方失其所在。”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彬

  延彬多艺,工诗歌,颇通禅理,而性豪华,巾栉冠履必日一易,解衣后辄以龙脑数器覆之。

  先是,延彬生泉州佛舍,始生时,有白雀巢于堂中。凡三十年,迄延彬殁,遽失所在,人咸异之。

  (《五国故事》云:

  延彬日亭午方起,雅能为诗,词人、禅客谒见,多为所屈。

  宅中声伎皆北人,将求伎,必图己形,而书其歌诗于图侧,题曰:“才如此,貌如此。”以是冀其见慕也。

  进士徐寅常为《人生几何赋》,后因修合求药于延彬延彬即书赋词于札尾报之,其风流多此类也。

  有诗曰:“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袍拥鼻行。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因携久醞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稗史汇编》”王延彬有诗曰:‘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袍拥鼻行。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因携久酝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人多诵之。”

王延嗣

  清·光绪《光州志·卷7·善行列传》:王延嗣,光州人,唐亡,梁太祖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延嗣力谏曰:‘义不帝时,此期时也。’时强藩巨镇僭号,审知有效禾页卑意,延嗣力谏,审知虽不乐其言,然终身不失臣节,延嗣之力也。”

王延美

  王延美,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王审邽三子,王延彬弟。闽国·龙启二年(934年)官泉州刺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延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三子延美》:王审邽三子延美,闽·龙启二年刺泉州。”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美》:延美,龙启二年官泉州刺史。无何卒。”

王延武

  王延武,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王审邽四子,王延彬王延美弟。闽国·永和元年(935年)任泉州刺史,通文元年(936年)移建州刺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延彬王延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四子延武》:王审邽四子延武,闽·永和元年刺泉州,寻加太傅,进开国伯。至闽王·通文元年,移刺建州。”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子延武》:“永和元年任泉州刺史,有能名。寻加太傅,进开国伯。通文元年改建州刺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刺史·王延武“《闽书》”记:王延武审邽第四子。闽·永和元年刺史泉州,寻加太傅,进开国伯。闽王·通文元年,移刺建州。”

王延翰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闽太祖·王审知长子,五代·闽国第2任君主(926—927年在位),史称“闽嗣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北宋·《旧五代史•卷134•僣伪列传1》、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8》、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5》、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福州府•五代•王延翰》、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延翰》等有载,内容大同稍异。

  初任威武军节度副使

  王延翰喜好读书,颇通经史,初任威武军节度副使。王审知在世时,因对其管束严厉,尚能协助父亲处理政务。后历任管内都指挥使、特进检校太傅、江州刺史,封琅邪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同光三年(925年)五月, 审知病重卧床,命王延翰暂管军府事务。期间,王延翰作为长子,“力侍汤药,寝食俱忘”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8·王延翰》:延翰,字子逸审知长子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福州府•五代•王延翰》:延翰,字子逸审知长子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延翰“五代•王延翰,字子逸审知长子。”

  自称大闽国王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卒,王延翰继位,自称威武留后。

  天成元年(926年)二月,王延翰向后唐·庄宗·李存勖表奏福建情势;三月,庄宗授任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四月,李存勖遇害,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改元天成;五月,后唐·明宗加授王延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自后唐·庄宗遇害后,中原地区多有变故。十月初六日,王延翰建国称王,国号“闽”,但仍以后唐年号为正朔。其修建宫殿、设置百官、礼仪细节,以及礼乐典章制度,都效仿天子,臣下称他为“殿下”王延翰还赦免境内的罪犯,追尊其父王审知为昭武王 ,并改延平镇为永平。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8·王延翰》:

  “同光四年,唐拜延翰节度使。

  是岁,庄宗遇弑,中国多故,延翰乃取司马迁《史记》闽越王无诸传示其将吏曰:闽,自古王国也,吾今不王,何待之有?’于是军府将吏上书劝进。十月,延翰建国称王,而犹禀唐正朔。”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福州府•五代•王延翰》:

  “同光四年(926年),唐即拜延翰节度使。

  是岁,庄宗遇弑,中国多故,延翰乃自称大闽国王,宫殿百官皆仿天子之制,而犹禀唐正朔。”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延翰

  审知卒,后唐·同光四年拜延翰节度使。

  是岁,庄宗遇弑,中国多故,延翰取《史记》闽越王•无诸传示其将吏曰:‘闽,自古王国也,不王何待?’于是军府将吏上书劝进,延翰遂自称大闽国王,宫殿百官皆倣天子之制,而犹禀唐正朔。”

  骄淫残暴

  王延翰立国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75》直称王延翰骄淫残暴。”

  王延翰蔑弃兄弟,继位才1个多月,就出其弟王延钧为泉州刺史;生活骄淫奢侈,无止境地到处多选民女充实后宫;跨福州城西西湖筑室十余里,号称“水晶宫”,常携后妃游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8·王延翰》:延翰为人长大,美皙如玉;其妻崔氏陋而淫,延翰不能制。审知丧未期,彻其几筵,又多选良家子为妾。崔氏性妒,良家子之美者,辄幽之别室,系以大械,刻木为人手以击颊,又以铁锥刺之,一岁中死者八十四人。崔氏后病,见以为祟而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福州府•五代•王延翰》:

  延翰为人长大,美晰如玉;其妻崔氏陋而淫,延翰不能制。审知丧未期,撤其几筵,又多选良家女为妾。崔氏性妬,良家女之美者辄幽之别室,系以大械,刻木为人手以击颊,而以铁锥刺之,一岁中死者八十四人;崔氏后病,见以为祟而死。

  初,延翰之立也,骄淫残暴,蔑弃兄弟,出其弟延钧为泉州刺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延翰

  延翰为人长大,美晰如玉。妻崔氏淫而悍,延翰不能制。审知丧未期,已彻几筵,多选良家子为妾。崔氏性妬,良家女之美者辄幽之别室,系以大械,刻木为人手击其颊,又以铁锥刺之,一岁死者八十余人。崔氏病,见祟而死。

  初,延翰立,骄淫残暴,蔑弃兄弟,出其弟延钧为泉州刺史。”

  为弟所杀

  王延翰多选良家子时,曾写信要分处全闽各地的兄弟帮忙,王延钧上书极谏,由是有隙;王审知养子王延禀(本姓)素与王延翰不和,时任建州刺史,回信则很不客气,矛盾更为加深。二人因谋作乱。

  天成元年十二月(927年1月),王延禀王延钧联合袭击福州。王延禀自建州顺流而下先至,福州指挥使陈陶仓促率众抗拒,兵败自杀。当夜,王延禀率100多壮士直奔福州西门,攀梯进城,擒守门兵士,打开兵库,取出武器。到寝门时,王延翰吓匿在其他的房间。

  十二月初八(927年1月14日)晨,王延禀抓获王延翰,将其罪行公布于众,且说王延翰与其妻崔氏合谋毒死王审知,在紫宸门外斩杀之。当天,王延钧到达城南,王延禀纳之,推为威武军留后。葬王延翰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第8·王延翰》:审知养子、建州刺史延禀,本姓氏,自审知时与延翰不叶。延翰立,以其弟延钧为泉州刺史,延钧怒。二人因谋作乱。十二月,延禀延钧皆以兵入,执延翰杀之。而延钧立,更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7•封爵•福州府•五代•王延翰》:延翰选良家女为妾,延钧上书极谏,由是有隙。审知养子延禀本姓氏,为建州刺史。延翰使之采择,延禀复书不逊,亦有隙,遂合兵袭福州。延禀先至,梯城而入,执延翰,暴其罪恶,斩于门外。延钧至,延禀纳之,推为威武留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延翰延翰选良家子时,延钧上书极谏,由是有隙。建州刺史延禀审知养子也,自审知时与延翰不协,因与谋作乱,十二月合兵袭福州,延禀先至,梯城而入,执延翰,暴其罪恶,斩于门外;延钧至,延禀纳之,推为威武留后。”

王继崇

  王继崇,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王审邽孙,王延彬子。长兴元年(930年)权判泉州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延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7·封爵·福州府·王审邽·延彬继崇》:延彬继崇,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闽王墨敕权判泉州事,三年(932年)加检校司空。闽·龙启元年加检校太保进封琅琊郡开国男。”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孙继崇》:继崇延彬子也。长兴元年,(闽国)惠宗王延钧墨敕权判泉州事;三年,加简校司空。龙启元年(933年),加简校太保,封琅琊开国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刺史·王继崇“《闽书》”记:王继崇延彬子。后唐·长兴元年,闽王墨敕权判泉州事;三年,加简较(校)司空。闽改元龙启,加简较(校)太保,封琅琊开国男。”

  南安市凉峰有弥陀寺。周·显德(954—960年)中王继崇卒葬是山,其妻郝氏因建寺,命僧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弥陀寺》)

王继勋

  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王审邽孙,王延美之仲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延美》)。天德二年(944年)十一月至天德三年(945年)九月任泉州刺史。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武肃王审邽·孙继勋等有传。

  泉州刺史

  《十国春秋·武肃王审邽·孙继勋》:继勋延美之仲子也。(闽·天德二年,944年,十月)留从效复泉州,持州印诣其第,请主军府事。时天德帝王延政已称殷国,即命继勋为侍中,领泉州刺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2·闽3·天德帝本记》:“天德二年(944年)……十一月,泉州指挥使留从效王忠顺董思安执泉州刺史黄绍颇,斩之。请皇从子继勋主军府事。”

  《宋史·漳泉留氏》:“立延政从子继勋为刺史。”

  降南唐

  《十国春秋·武肃王审邽·孙继勋》:

  “明年,继勋纳款于唐(后唐),会李弘义为唐·威武节度使,继勋致书修好,弘义以泉州故隶威武军,怒其抗礼,遣弟弘通治兵相攻。(原按:《通鉴》:[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四月,李弘义遣弟弘通将兵万人伐继勋。)

  是时,从效为都指挥使,蓄异志,阳以言怵继勋曰:‘弘通兵势甚盛,士卒以使军赏罚不当,莫肯力战。使君宜避位自省。’乃废继勋归私第,代领其事。随勒兵击弘通,破之,表闻于唐。”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2·闽3·天德帝本记》:“天德三年(945年)……九月,许文稹以汀州、皇从子继勋以泉州、继成以漳州,皆降唐。”

  召归金陵

  《十国春秋·武肃王审邽·孙继勋》:“唐召继勋归金陵。”

  《宋史·漳泉氏》:从效以兵劫继勋送江南(南唐),自领漳、泉二州留后。”

王继业

  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王审知孙,王延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永隆二年(940年)间任泉州刺史,永隆三年(941年)六月赐死。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太祖延宗·子继业有传。

  嗣守汀州

  《十国春秋·继业》:延宗太祖王审知子也……延宗·子继业继业嗣守汀州,亦以治迹闻。”

  弑康宗·王继鹏

  《十国春秋·继业》:

  “连重遇之乱,继业康宗王继鹏于梧桐岭。

  康宗投弓谓之曰:‘卿臣节安在?’

  继业曰:‘君无君德,臣安得有臣节?新君叔父也,旧君昆弟也,孰亲孰疏?’

  遂弑康宗于迤(“辶”改为“ 阝 ”旁)庄。”

  泉州刺史

  《十国春秋·继业》:(闽国)永隆(939—944年)初,改泉州刺史。”

  救建州

  《十国春秋·继业》:“已而为行营都统,将兵救建州;吴越兵遁,还。”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2·闽3·景宗本记》:“永隆二年(940年)……夏四月,吴越兵至建州,延政以我兵以解,奉牛酒,请班师,仰仁诠等不从,营于城之西北。延政惧,复乞师于王(闽国·景宗·王曦,王以从子泉州刺史继业为行营都统,将兵二万救之。”

  赐死

  《十国春秋·继业》:“明年,建州以书招之,或告继业杨沂丰潜通富沙王王延政,会继业还福州,赐死郊外,并杀其子于泉州。”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2·闽3·景宗本记》:“永隆三年(941年)……六月,召从子泉州刺史继业还,赐死福州郊外,并杀其子于泉州,王闻延政以书招 继业也。”

王继严

  五代·闽国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王审知孙,王延钧子。永隆三年(941年)六 月,王继业被赐死后,王继严接任泉州刺史,七月被景宗·王延曦鸩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延钧王继业》)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继严》:

  “继严,亦惠宗王延钧子。

  康宗王继鹏时封建王,判六军诸卫事,得士卒心,康宗内忌之。俄罢其兵柄,更其名曰继裕

  永隆(939—944年)时,仍名继严,授泉州刺史,复得众,为景宗王延羲所恶,鸩死。”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2·闽3·景宗本记》:“永隆三年(941年)……秋七月……是月,以从子泉州刺史继严得众心,罢归,鸩杀之。”

王承箕

  王承箕,字维肖,因家近紫帽山之南,号紫南,明·南安金坑人[又名“深坑”,现隶南安市官桥镇。古代,金坑地域包括和铺、竹口、席里、下洋、东星、紫星(今属晋江市紫帽镇)6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州守王紫南先生承箕》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承箕“《府志》,采《景璧集》”为作传。

  之子

  王承箕王畴独子。少时受学于陈琛。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乡试中式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畴陈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州守王紫南先生承箕

  王承箕,字维肖,别号紫南,南安人。

  少奇颖。父官广文,辟小轩延紫峰?先生陈琛紫峰训督其中。

  承箕禀学惟谨,授《易》,讲解辄了奥义。弱冠补诸生,读书以宋笺为宗,以子史宏览博极为词人冠。

  嘉靖十九年领乡荐。”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承箕》:王承箕,字惟肖,号紫南,金坑人,常宁训导子。受学于陈琛。嘉靖庚子举人。”

  沅州知州

  50余岁授沅州知州

  久之,授奉直大夫、沅州知州,时已50余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州守王紫南先生承箕“久之,授沅州守,时年已五十余矣。沅州政多可纪。”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承箕》:“授沅州知州。

  政多可纪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州守王紫南先生承箕“沅州政多可纪。”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承箕》:

  “地剧而冲。询问疾苦,与民便宜。

  州有疑狱,荒村失火,举家焚死,官以罪其仇家,文致已定。承箕曰:‘仇非大故,何惨如此?’廉其冤,出之,人称神明。

   遴选秀士,品藻其文,靡然向风,是科获隽者三。

  州有竹塞、安江二水驿,过客多陆走,罕由之者;或乘船抵驿,只索包折而已,亟裁之。

  州上路为便水驿,下路为旧罗驿,二递仅九十里。过者勾稽符验,邮卒寄马民家,不得去。承箕曰:‘不可中便乎?’减驿马之半,取三十匹,州中递拨上下,马得不困,二驿便之。

  州故有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四卫,月粮岁减,各有完额。后平、镇二军苦不足,借支清、偏二仓,为设法均之,军以无乏。

  里正派给应上司,岁剩金若干,不以润私橐,曰:‘州县正佐官往来,厨传之供可无给乎?宾至而坏馆垣,非礼也。其以是充之。’乃为例。

  州故无井,官募水夫十余,轮值汲水,岁给百缗。承箕相地掘井,果得水,夫额遂除。
裁革舆皂十之三,省岁金不赀。

  (“抶”:用鞭子或竹板打)人不上十楚,或不任桁杨(“桁杨”:用于套在囚犯脚或颈的一种枷),煦言噢咻之。

  吏胥走卒诫毋骫(“骫”:曲,枉)法而止。

  馈遗不受,持谢却去,锾(“锾”:古代质量单位,1锾等于6两;引申为“罚金”)赎斥佐公费,黉宫、官廨、桥梁、道路渐次修治。

  行之二年,沅人安堵。”

  解组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承箕》:

  “以不能逢迎上意,解组归。去日,民为遮道。

  至家,橐中唯存金几两、葛几匹。”

  年八十二卒于家

  王承箕卒于家,寿八十二。何乔远为撰《墓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州守王紫南先生承箕镜山何乔远镜山为志其墓,称其‘约已裕民,庭无暮金,性坦直,不阴附上官意,几三年解组归家;近紫帽之南,故号紫南。寿八十二。子十,有登科目。’”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承箕》:

  “年八十三卒。子孙九十八人。

  著有《式言篇》。”

王承祖

  王承祖,字贻云,号岳生,明末清初·陕西渭南县阳曲里人(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东酒王村)。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57•下•人物3•廉能下•本朝•王承祖》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王承祖》、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王承祖》亦有传,文同。

  晋江知县

  顺治三年任

  王承祖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领乡荐(举人),除晋江令(时县治在泉州)。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32·选举3·举人下·本朝·王承祖》:“顺治三年丙戌科……王承祖(渭南人,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57•下•人物3•廉能下•本朝•王承祖》:王承祖,字贻云,渭南人。顺治丙戌领乡荐,除晋江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王承祖》:王承祖,陕西人。顺治间由进士知晋江县。廉能方正,耿耿自立。”

  按:《陜西通志》称王承祖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除晋江令,无涉进士事;而《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又称王承祖顺治间由进士知晋江县,且考城县人王鼎(字铸九,彰德府安阳县儒学训导)的《墓志铭》“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王承祖篆盖”字样,王承祖应有登进士第。待考。

  捍御海寇

  王承祖甫莅任3个月,海盗围城,王承祖率众抵抗,大兵来援,保住县城(县治即泉州城)。当援兵驻扎泉郡时,供应浩繁,无不咄嗟立办。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57•下•人物3•廉能下•本朝•王承祖》:“捍御海寇,城赖安全。”

  助修筑安平埭田

  安平(今晋江安海镇)埭田崩坏,承祖宽典清丈,俾得修筑有资。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王承祖》:“安平海滨埭田崩坏,民苦肆累,承祖宽典清丈,俾得修筑有资。”

  阻大兵失马欲剿龟湖

  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贝子率大兵屯兵安平,牧马民间。龟湖乡人有夜盗战马者,贝子欲剿龟湖,王承祖涕泣固请,得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王承祖》:“时寇方炽,贝子率大兵征剿,牧马民间;龟湖二十四乡人有夜盗战马者,贝子怒,令道、府以下各佥(签)花押,以乱民奏剿之。承祖独毅然曰:‘顽抗征输,是谓乱民;此地征输不失,岂可妄剿!且战马被盗,谁司牧圉?而欲杀此无罪之民;职虽死,不忍佥(签)号也。’因涕泣固请,得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十三年丙申贝子屯兵安平,战马被盗,欲奏剿之。知县王承祖力保良民,乃免。”

  阻欲屠安平

  某武官利安平镇(今安海镇)近海富庶,诬陷镇民通海盗,欲屠之。王承祖力辨于大帅,事遂寝。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57•下•人物3•廉能下•本朝•王承祖》:“邑濒海,有大镇最称饶沃。利其有者,诬镇民与贼通,欲屠之。承祖力辨于大帅,事遂寝。”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王承祖》:

  “又‘海寇’窃踞安平,及贼遁,议者欲追民间通贼之罪屠杀之,承祖亦力争不可。

   二事(指阻止大兵欲剿龟湖和欲屠安平两事)全活无数。”

  累官至工部右侍郎

  后经荐举,王承祖擢兵部职方司主事,后为员外郎、武库司政郎、职方司郎中。3年后康熙即位(康熙元年,1682年),补兵科给事中,又转右给事。丁母忧,服满补吏科给事中。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河南中州考试,所选得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吏科掌印官,后历大理寺丞、右理事、右通政、左通政、太常卿、副宪,官至工部右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57•下•人物3•廉能下•本朝•王承祖》:“寻擢兵部主事,迁郎中,累升工部侍郎。”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王承祖》:“后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历都御史、工部侍郎。”

  康熙廿一年(1682年),王承祖奏免潼关一些税款。

  康熙卅年辛未(1691年),工部右侍郎王承祖任武会试副考官。《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153》:“康熙三十年辛未九月……以礼部尚书熊赐覆为武会试正考官,工部右侍郎王承祖为副考官。”

  王承祖在工部时,改变钱局每日需给堂官送钱两吊作为“样钱”的旧规惯例,每日只留两个置竹筒内,外贴封条,额外送钱之陋习从此取消。

  告归,卒

  康熙卅一年(1692年),王承祖致仕回乡。时渭南正闹饥荒,捐粮500石救济灾民。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冬之际,康熙帝巡幸西北到陕,十一月廿日,查秦省六十岁以上革职降级官员,赐原任工部侍郎王承祖等3人复其原品;廿三日驻跸渭南县城内,称王承祖老人”,让他乘肩舆进行宫,御书“林泉养素”4字以赐。

  八十三岁卒,乡人立祠祀焉。

  钦定四库全书《陜西通志•卷57•下•人物3•廉能下•本朝•王承祖》:“告归,值岁饥,承祖罄所有赈济,全活甚众。及殁,乡人思其德,立祠祀焉。”

王彦复

  唐末·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审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的堂弟。景复(892~893年)初任泉州刺史,终于任上。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太祖从弟彦复》:彦复,太祖王审知从弟也。景复初,彦复为都统,同太祖范晖于福州,亲犯矢石,指授方略,遂陷福州城,走死。顷之,官泉州刺史,终于其职。”

王识

  字致远,宋·常安里(现永春县苏坑乡)人,生卒待考。

  幼聪慧,博览群书,学业优秀,弱冠就被县令推举赴京师应礼部试,领乡荐。但无意仕途,专志研究天文地理,以精通星历名闻遐尔。曾自制浑天仪,布球漆绘,旋转灵活,外作八卦桶承之。他每仲月(每季度的第二个月)作一浑天图,以验天文盈缩。其成就,受到同代(宋真宗仁宗期间)谏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陈知柔的赏识,曾为其刻碑、题跋。

  据旧志记载,他所著绘的《浑天图》等星历书册已佚,仅有《水调歌头·观星》一词传世。词曰:

   “一雨洗空阔,象纬逼人清。披襟台上坐看,北斗正旋衡。知是南宫列宿,初出极星未远,龙角正分明。河汉余千里,风露已三更。
  坐未久,书帙散,酒壶倾。凉生殿阁,冷然邀我御风行。拟欲乘槎一问,但得天孙领略,安用访君平?莫笑儒生事,造化掌中生。”

   注:象纬:日、月、五星。极星:北极星。南宫列宿:南方列宿之宫。龙角:二十八星宿之一。河汉:银河。天孙:织女星。君平:严君平,汉·蜀人,善卜。

王必昌

  王必昌(1704—1788年),乳名,字乔岳,号后山,清·德化县龙浔镇人(德化城关西门);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生。

  清·乾隆十年登进士第

  王必昌自幼聪明好学。5岁启蒙,8岁前往台湾探望在台谋生的兄长王必捷,不久返德,受业于名儒蔡嗣隆。15岁考入泉州府学;次年乡试,准附科举进场。17岁丧父辍学,应聘为塾师,以束薪养家,兼修学业。雍正十年(1732年)应壬子科乡试,以“五经”中第13 名举人。

  雍正十二年(1734 年),王必昌受德化知县黄南春延聘掌理县义学。后又随房师游学将乐、仙游等地。
乾隆十年(1745 年)乙丑科会试,王必昌登进士第,殿试二甲第12名,铨选吏部观政,后敕授文林郎。

  候缺归梓

  候缺归梓。途经省城,应福州知府徐恒聘留审阅12 县童子试试卷。

  抵乡后,王必昌声誉很高,全县文武官员纷纷前往祝贺,王必昌自撰一联贴于厅堂之上:“好学不好学,好学不好学。”满厅宾客不解其意,猜说不一。王必昌叔父见状,叫必昌解释联文。王必昌说汉字有多音多义字,上联第1字和下联第4字“好”应读第4音,义“爱好”。联文说的1是爱好读书的人没有好条件求学,有好条件上学的人却又不爱读书,所以出人才难。

  清·乾隆十一年主纂《德化县志》

  乾隆十一年(1746 年)二月,应德化县令鲁鼎梅之聘,主纂《德化县志》。次年六月告成,全志共18卷。修成时,鲁鼎梅集同僚、绅士庆贺,赋《纂修邑乘告成效柏梁体》诗以鸣盛。王必昌所纂乾隆版《德化县志》,堪称现存历代所修诸版之善本。

  后又受大田县学朱銮章之聘,掌教大田县义学。以上期间,王必昌还选刊《图南书院课艺》,校刊《鲁孔壁先生仕学全书》。

  清·乾隆十七年主纂《台湾县志》

  乾隆十四年(1749年),鲁鼎梅由德化调任台湾知县。乾隆十七年(1752 年),王必昌鲁鼎梅的聘请,赴台湾主纂《台湾县志》,仅8个月修纂告成付梓。

  该志由巡视台湾御史钱琦作序。全志共15卷,详细记载其疆域、山川、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杂记等方面内容,并绘有《台湾县境图》、《城池图》、《澎湖舆图》以及《台湾八胜景图》。

  在编纂《台湾县志》时,王必昌重视资料记述和现实比较,如:

  十七世纪,汉人在台湾已垦成一些田园。康熙卅六年(1697年),郁永河由福建到台湾采硫磺,著有《裨海纪游》,时距施琅率清军入台已历14年。王必昌检读《裨海纪游》,发现,台湾原始景观与郁永河撰《裨海纪游》时仍然改变有限。

  最初,郁永河自府城(台南)出发,随行给役者凡55人,他乘犊车经过新港社、嘉溜湾社和麻豆社,见识到府城附近土着聚落的改变。接着他由半线社到大肚社、牛骂社,渡过大甲溪,到达宛里社。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记道:“经过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见一人,辄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实这就已观察出大甲溪是当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另一分界。从竹堑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尽了苦头,沿路未见一人一屋,感到当地“非人类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纪新竹一带未开发的景观。到达淡水社以后,郁永河遂在关渡附近暂居数月,上山考察硫磺矿穴,历经茅棘,发现各地多为森林的原始景观。

  清·乾隆十八年出任湖北郧县知县,兼理竹溪、剧县政事

  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必昌出任湖北郧县知县,兼理竹溪、剧县政事。任职3年,因病辞官归梓。

  王必昌勤政爱民,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处事精敏勤谨,及时披阅文书案卷,“不假幕僚而案无尘牍”;又大兴农桑,创办学校,革除陋习,移风易俗,使民安居乐业。

  他兼理竹溪县时,常下乡劝导农桑,偶见郊野溪涧两岸柳树掩映如林,枯枝败叶丛积腐烂污染水源,因联想到当地居民多聋哑、生瘿瘤,疑为与饮用含“柳毒”溪水有关,即令百姓凿井汲泉,不饮用受“柳毒”污染溪水,后该病遂渐减少。

  王必昌任职3年,因病辞归。他所到邑县,离任时无不竞颂“好官”,依依惜别,遮留满道。

  林居三十年,卒于家

  林居30年,寄娱诗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卒于故居“甲园”,终年85岁。

  王必昌文风峭刻沉雄,长于吟咏。著有《甲园内外篇》文集若干卷。《澎湖赋》录载于民国版《德化县志》。

  附:王必昌诗二首

  《龙浔绝胜》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龙浔绝胜(邑进士王必昌)”[《瓷都德化古今诗萃》(鹭江出版社,1993年7月)亦收录],曰:

  “闽邦开土宇,宋室盛斯文。申画成天险,丁流辨地垠。
  半山环雉堞,三市傍溪溃。社以层峦隔,村因绝壑分。
  衣冠崇简素,草木吐清芬。岚郁晴疑雨,嶂高暮带曛。
  石泉资灌溉,岩阜藉耕耘。有路惟过鸟,无峰不说云。
  洞幽佛藏蜕,林窈鹿为群。沕穆风犹古,确硗力尚勤。
  百年声教洽,八里咏歌闻。龙风传名胜,簪毫纪瑞氛。”

  【注:
  ①“半山环雉堞”:沿龙浔山脊而筑的德化古城垣。
  ②“三市”:德化县城关早期的东关市、西关市与南关市。
  ③“社”、“八里”:清·乾隆间,德化县划为8里39社。
  ④“龙凤”:德化县城关的龙浔山与凤凰山。】

  《龙浔山回文》

  王必昌《龙浔山回文》诗[《瓷都德化古今诗萃》(鹭江出版社,1993年7月)收录]:

  “钟灵地角抹云山,胜览频来同侣攀。封磴古苔滋点翠,拂岚晴岫拥青环。
  峰攒怪石危亭倚,郭绕长虹双水擐。钟外花城春霭霭,龙浔起色瑞穹寰。”

王翰

  王翰(1333—1377年),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仕名那木罕,元·安徽庐州人,元统元年(1333年)生;晋江寓贤。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21》有载,清·乾隆、道光《晋江县志》 均有传。

  庐州人

  王翰先祖自南京乌衣巷迁山东阳谷县,为山东人。北宋·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年 ),西夏王·李元昊犯边,宋朝出师征西夏,王翰先祖随师出征,陷阵被俘,遂为西夏人。

  元得天下,氏先祖撒达归附,元世祖·忽必烈赐姓唐兀氏,复归山东阳谷,一族甚盛。撒达之子从征江淮,以战功授武德将军上千户,镇守庐州(今安徽合肥),为庐州人,子孙世袭其职;3传至王翰;则王回王翰曾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元·王翰》:王翰,庐州人。”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21》:用文,其先西夏人。元初从下江淮,授领兵千户,镇庐州,因家焉。”

  为宦

  王翰16岁袭职领兵千户,荐除庐州路治中,素有能名,乃复冠姓。

  至正廿二年(1362年),王翰随福建行省平章燕只不花镇闽,辟为平章从事。时当元末,政治昏暗,盗贼蜂起,福州一带也发生“三魁之乱”,大批义军据险立寨,对抗朝廷。王翰亲赴义军营垒好言劝谕,解散之。后王翰得同知,又升理问官,综理永福、罗源2县。时泉州地方武装头子柳莽跋扈,出兵抢攘旁邑,王翰予以警告,并勒兵以待,柳莽终于缩手。

  福建平章政事陈友定慕其才,留居幕府,擢王翰为行省郎中,待以宾友之礼。

  至正廿六年(1366年),表授潮州路总管(仅次于达鲁花赤的地方军政长官),兼督循、梅、惠3州。王翰到任,即减免百姓历年所积欠的税赋,减轻当年徭役,革除苛法,减少刑罚,兴办书院,敬礼儒生,地方治安为之一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元·王翰》:“袭祖千户爵,有能声,以省宪荐除庐州路治中,政誉日隆。迁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诸县。”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21》:少袭爵,有能名,累迁江西、福建行省郎中。陈友定留居幕府,表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

  寓居晋江沙堤

  至正廿九年(1369年),王翰调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品)。

  参政陈复代领潮州事,王翰还福建。时明军已攻入福建,王翰见势不可为,故返闽道经晋江时,即寓居沙堤,于碧山麓构3堂,曰“云归处”,前有仓庭别墅。在沙堤,王翰以诗文自娱,留有《沙堤形胜诗》5首。常盘桓灵源山上,观山玩水,闲时挟策,“喜与高人日相还”王翰擅书法,登永宁城北西厝西山岩,篆书“海天一色”刻于岩上,笔法圆润有古意。王翰崇敬永宁乡贤沙堤人龚名安,画赠《老骥图》。(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沙塘氏家庙》、《泉州人名录·龚名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元·王翰》:“参政陈复代领州事,还,道经晋江,寓居沙堤。其地有西山岩,石刻 ‘ 海天一色 ',书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元宅》“总管王翰寓宅:在沙堤。”

  移居永福终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下泉州,陈友定兵败自刎。

  王翰刘氏夫人生有3子:。时王翰欲浮海往交趾未果,遂留其2子于晋江,偕刘氏并季子逃隐于永福观猎山(今福州市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黄冠野服,自号“友石山人”

  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王翰名,召其为官。王翰叹曰:“婺可更适人哉 !”遂作《绝命诗》,自刎身亡,年45。后人钦其忠烈,名其地曰“官烈”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21》:

  “友定败,浮海抵交趾,不果。屏居永福之观猎山,著黄冠服者十一年。

  洪武间辟书再至, 翰 以幼子 偁 托其故人 吴海 ,遂自引决。其《绝命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崇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年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9·人物志·流寓·元·王翰》:

  “元亡,移居永福山中十年,号友石山人。著有《友石山人稿》。

  洪武中有荐之者。命下,叹曰:‘婺可更适人哉?'乃为诗以别其友,遂自引决。”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8·集部21》:“《友石山人遗稿》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元·王翰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友石山人遗稿》) 。

  王翰墓在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龙泉山,神道碑镌有“元·潮州路总管王友石公墓道”字样,系明·景泰七年(1456年)由别处迁此。

王元懋

  王元懋,南宋·泉州人。

  王元懋少年时在寺院做杂役,从僧师晓习南蕃诸国书(外国文字)。乾道间(1165—1173年),王元懋随商船赴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因王元懋兼通中外语言文字,国王延请他为馆客,并招为驸马。侨居占城十年,积累百万缗。后归泉州,遂成为大海商,授从义郎、隶重华宫祗应。

  南宋·洪迈《夷坚志·夷坚三志己卷第六(十一事)·王元懋巨恶》

  “泉州人王元懋,少时祗役僧寺,其师教以南番诸国书,尽能晓习。

  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其兼通番汉书,延为馆客,仍嫁以女,留十年而归。所蓄奁具百万缗,而贪利之心愈炽。遂主舶船贸易,其富不赀。丞相留正诸葛侍郎诸葛廷瑞皆与其为姻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正诸葛廷瑞》)

  淳熙五年(1178年),使行钱吴大作网首,凡火长之属一图帐者三十八人,同舟泛洋,一去十载。以十五年(1188年)七月还,次惠州罗浮山南,获息数十倍。

  其徒林五王儿者,遽兴悖心,戕吴大以下二十一人。唯宋六者常诵《金刚经》,肩背中刀坠水,踊身不柁尾,哀鸣求生。王儿才科刀断其指,复坠水。如有物承其足,冥冥不知昼夜,如此七日,抵潮阳界上岸求乞。

  凶徒易以小船回泉州,至水隩泊岸。元懋吴大等诉冤。明日,人报所处舶遭水,人货俱失其半。疑而往迎,置酒法石寺。酒半,谓二凶曰:‘船若遭水,则毫发无馀,何故得存一半?’凶实告其过。且曰:‘今货物沉香、真珠、脑麝,价直数十万,倘或发露,尽当没官,却为可惜。’沉吟良久,亦利其物,乃言:‘提举张逊新到任,未谙职事,但计嘱都吏吴敏辈可也。’即以家资厚赂之,白君用分数抽解外,而中分其赢。

  九月初夜,宋六叩其家门,其父噀唾骂之曰:‘汝不幸死于非命,无可奈何,勿用恼我。’对曰:‘儿不曾死。’于是启扉,泣道变故。曰:‘未可使人知。’迨旦,走诣王儿处,问:‘我子何故溺水?’王儿怒曰:‘各自争性命,我岂得知!’遂密报林五与同恶四人潜窜。

  父子投状于,下之南安县。县宰施宣教为推吏所绐,以船漏损人,谓非篙梢之过。既已逃亡,在法亡者为首,将寝不治,但申诸司。

  安抚使马会叔判云:‘王元懋知情杀人,包赃入己,改送晋江县鞫勘。’当日移囚,二推吏皆见吴大徒侣十馀鬼愤色上冲,拥之入水中,即死。

  县宰赵师硕躬阅案牍,悉力审听,捕下狱。缘王儿诸凶佚去,未能竟。而诸凶到九座山,值冤魂,执缚于林中,仙游弓手获之,得以结正。

  奏请于朝,舶使张逊、南安宰施宣教皆罢,(都吏)吴敏等黥配,王儿林五剐于市,他皆极法。

  元懋时为从义郎,隶重华宫祗应,造停官、羁管兴化军,居数月放还。欲兼程亟归,至上田岭,见吴大领众冤遮路曰:‘先公于汝,汝不主张,今冥司须要汝来。’叩首哀恳,引手触其心。轿夫悉聆其言,至家一夕,呕血而死。”

王元卿

  字应元,号伯台,明·晋江人。长于诗,常与泉州名士何乔远郭维贤等相唱和。

  明清时期,册封琉球的使臣可以自己选择文人、书画家、琴师、高僧、道士、医生、天文生等各行各业、多才多艺的人为从客。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以兵部给事夏子阳为正使、行人王士桢为副使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尚宁王元卿应聘为从客,在归国途中,遭遇风浪,他镇定自若,取出诏书,向船头宣读,不久风平浪静,使船平安归来。

王炳

  王炳,字景文,北宋·南安人;是吕惠卿的侄女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因回避吕惠卿,10年不调。后为沐阳令,秩满入都,时蔡京当国,以不附蔡京,左授海陵丞而归。后败,王炳得全。

  宣和(1119—1125年)中,以朝散郎通判潮州。改知汀州,未上,提举洞霄宫,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

  王炳,字景文。南安人。

  绍圣中第进士。娶吕惠卿犹子,避氏权十年不调。

  后为沐阳令。秩满入都。时蔡京当国,登其门者悉通贵,以惠卿连姻,嘱使往见,不往,左授海陵丞而归。之败,附丽者皆坐谪,独得全。

  通判潮州,改知汀州,未上,提举洞霄宫,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王炳》:

  “王炳,字景文,南安人。

  绍圣四年进士。娶吕惠卿犹子,避十年不调。

  后为沐阳令。秩满入都,时蔡京当国,以惠卿连姻,嘱使往见,复不往。左授海陵丞,归。败,独得全。

  历知汀州,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69卷·姓部列传17·宋4·王炳》:

  “按《万姓统谱》:

   ,字景文。南安人。绍圣中第进士。娶吕惠卿犹子,避氏权,十年不调。后为沐阳令。

  秩满入都,时蔡京当国,登其门者通贵,以惠卿连姻,嘱使往见,不往。左授海陵丞而归。

  之败,附丽者皆坐谪,独得全。

  通判潮州。

  改知汀州,未上,提举洞霄宫而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王炳“府、县志”为作传:

? 王炳,字景文,绍圣四年进士。

  吕惠卿侄女,以避故,十年不调。

  后为沐阳令,秩满入都。时蔡京当国,以惠卿连姻,嘱往见,复不往,左授海陵丞。后败,附者皆谪,独得全。

  通判潮州,历知汀州,提点洞霄宫,卒。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侃》)

王侃

  王侃,字仲和,南宋·南安人;王炳之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炳》)

  历肇庆录事参军(习称“纠曹”,为州郡属官,职掌纠举六曹,勾稽失谬)、漳浦知县,终得福州通判,未拜命,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王侃》:

  “王侃,字仲和之孙。

  历肇庆纠曹。倅王衣俘商人数百名以为盗,分圄锻之,将为功,持不可。倅适摄郡事,督成愈急。会移狱广东,帅亲谳如言,破械释之。

  知漳浦县,终更得通判福州卒(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后更得通判福州,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71卷·姓部列传19·宋6·王侃》:

  “按《万姓统谱》:

  ,字仲和之孙。

  历肇庆纠曹。倅王衣俘商人数百名以为盗,分圄锻之,将为功。侃持不可。倅适摄郡事,督成愈急。会移狱广东,帅亲谳,破械释之。

  知漳浦县,终更得通判福州,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王侃“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王侃,字仲和之孙。

  历官肇庆纠曹。时倅王衣俘商人数百名,诬以盗,分圄锻之,将以为功。侃持不可。倅适摄郡,督成愈急。同僚以危言怵之。曰:‘吾守职耳,他非所忧也。’会移狱五羊(广州称“五羊城”),帅亲鞫得实,破械释之。

  知漳浦。后倅福州,未拜命,卒。

  傅伯寿铭其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寿》)

  子显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显世》)

王显世

  王显世,字子翼,号容安,南宋·南安人,王侃之子。以父遗荫补兴化录事参军,庆元六年(1200年)监海盐县酒税(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2》),理宗时(1225—1264年在位)改秩宁都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271卷·姓部列传19·宋6·王显世》:

  “按《万姓统谱》:

  显世,字子翼,南安人,之子也。

  遗泽入官,为兴化参录。时有从官起家守泉,与乡士争田,守意逢迎,嘱使庇之。显世曰:‘法与理是据门户非所恤夺。’以归士家,一郡称快。

  受输斛面,却不取同,列为寄仓,终更吏以数上,显世不获。

  改秩知宁都县,卒。

  显世书无不读,以诗鸣,有《容安稿》十卷。”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王显世“《旧志,参〈广东通志〉》”为作传

?“王显世,字子翼
以父荫补兴化录事参军。
有从官起家守泉,与乡士争田,嘱使为地,显世不可,卒以田归士,一郡称快。尝受输,却斛面
(“斛面”:官吏收赋粮时的一种额外聚敛)不取,同列为寄仓。

  将代,吏以数上。显世(“绐”:哄骗)云:‘归当取之。’吏白:‘一去此不可得。’笑曰:‘吾不可得,子孙不可得耶?’终身未尝干荐,真西山真德秀西山目为德行之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改秩宁都县,卒。

  显世书无不读,以诗名,大篇尤婉丽奇古,与里中赵彦慧韩云瑞翁定、僧宗达太初为玉楼风月社。有《容安摘稿》十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泉州佛教·其他名僧·宗达太初》)

  王显世工诗,如《乌驻道中》“蹲鸱用事谢黄独,木奴弄色陵乌椑。落日人行桑柘里,西风雁过稻粱时。故山秋晚正如此,游子天寒何所之?一笑沙禽忽惊去,水边的皪早横枝。”(注:①“桑柘”:桑树与柘树。②“的皪”:光亮鲜明貌。)

王宣

  王宣,字子钟,人称一臞先生,明·晋江人,易学家,是蔡清的学生、俞大猷的老师。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其门人陈琛王宣易时中林同赵逮蔡烈并有名,而陈琛最著。”

  《明史·卷282·列传第170·蔡清·附王宣》:王宣,晋江人。弘治中举于乡,一赴会试不第,以亲老须养,不再赴。尝曰:‘学者混为一,便非真知。’为人廓落豪迈,俯视一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王宣》:王宣,字子钟,号一臞。受业于蔡虚斋蔡清之门,与陈琛李墀张元玺称四杰。持论正大,确守师说,而间有发明,学者翕然信之。弘治甲子(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试南宫不第,遂一意养亲,终其身不复应举。郡守顾可久建一峰书院,治斋居,构堂为屋数十间,择士有志者肄业,延典教事。盖重文毅公而因以重者如此。著有文集,希元序之。又有《东坡文集选粹》。”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62·孝廉王一臞先生综述《道南源委》、旧《郡志》为作传,曰

  王宣,字子钟,晋江人。

  生而廓落豪迈,薄于势利,受业蔡文庄蔡清之门,持论正大,确守师说,间有所发明。

  尝论:学者合朱熹为一,便非真知;苏子瞻苏轼子瞻东坡居士之文,精神气骨刚而无馁,其极诋新法,为小人所忌恶,濒死不悔,合于孟子养浩然之气,朱子拟之,未为确论。

  领弘治十七年1504年)乡举,会试不第,遂养亲为志,终身不复应举。郡守顾可久罗一峰书院,特延主教事。林次崖林希元称其‘自得之学,不滞于章句;绝俗之行,不混于尘俗。’荐之于朝不赴,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62·孝廉王一臞先生赵本学先生建郁林云衢先生学派》:

  “按:一臞先生为古愚 先生赵王缶古愚婿,而虚斋 先生蔡清门人也。

  考本传并次崖撰文集序,皆载其高明之资,能发明师旨,其所心许往复者,林贞肃黄莲峰顾新山顾珀新山聂双江,一时名德也。曾为一峰书院山长,所造士亦多。今考门徒,仅见月洲兄弟,余寥落矣。

  俞虚江都督俞大猷虚江行纪载,先生与建郁赵本学,皆得虚斋易学之蕴,而大猷为三先生门下士,虽以武略显著,实儒林中之杰然者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俞大猷陈琛易时中林希元赵王缶顾珀赵本学、《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王公济

  王公济,字经国,北宋·晋江人。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知瑞安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王公济》:

  “王公济,字经国,晋江人。元祐中第进士,知瑞安县。

  方腊攻浙东,直趋县境,欲遂窥闽中。公济选丁壮得五千人,朝夕肄习,躬擐甲胄九十余日不入廨舍,民乐为之死。贼至不能动,最后悉众以来,公济张旗以为援兵,贼望见引退。贼平,公济代还,卒。

  有司上其功,官一子。

  民闻公济死,市哭累日,立庙祀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王公济》:

  “王公济,字经国,晋江人。

  年十八登元祐六年进士。历知瑞安县。

  方腊攻浙东诸邑,趋县境,欲遂窥闽中。公济募士练兵,与尉梁公范躬擐甲胄九十余日,贼不进;后悉众来攻,公济张大旗阵中曰‘福建路枪杖手’。枪杖手,福建义勇兵也。贼望见,以闽援至,即引退。

  贼平,有司上其功,官一子。

  卒,瑞安人庙祀之。”

王万金

  王万金,字世发,号镜水,明·晋江人,南安籍。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以南安籍举进士,授湖州推官,未任,丁外艰。起补黄州推官;忤当道,弃官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王万金》:

  “王万金,字世发。天启壬戌进士。

  授湖州推官,丁艰。

  起补黄州推官。更约法,示明恕,按律乎反,民称不冤。分校棘闱,虚衷检阅,士望归焉。

  年八十六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王万金“节苏宫声撰志”为作传?

  “王万金,字世发,号镜水

  万历乙卯举人,天启壬戌进士。

  授湖州推官,未任,丁外艰。

  起补黄州推官。地杂夷人,前此苴屡载路,囹圄成市。万金至,更约法,示明恕,按律平反,拲梏(“拲梏”:手铐之类的刑具,引申“逮捕拘禁”)坐解,阛狴立出,民称不冤。分校棘闱,虚衷检阅,悉拔其尤,士望归焉。在任洁己冰兢,暮金尽却。

  忤当道,弃官归,两袖萧然。杜门课子,讲学励行,泊然如未尝仕者。年八十六卒。”

王彬

  王彬(1847.2.28~1913.12.10),又名王罗曼,菲名罗曼·王彬,祖籍晋江县清芒乡(今晋江市池店镇清濛村)。

  身世

  王彬是旅菲华侨王翼彬次孙。

  王翼彬,又译作王奕彬王亦彬,晋江县清芒乡人。早年到菲律宾谋生,在菲律宾岷尼拉市后街仔经营蜡烛铺,娶菲女为妻,生子王西门,菲名西门·王彬

  西门·王彬成年后,娶华裔姑娘陈水仙(菲名Tan Ben Siang)为妻,生五子,次子即 罗曼·王彬,生于1847年(清·道光廿七年)2月28日。

  王彬幼年就读于马尼拉私立英文学校。 从青少年时代开始,王彬就在祖父王翼彬与父亲王西门的蜡烛店中帮手料理商务。1882年,王彬35岁,承接父业,在马尼拉洲仔岸街开设 “E·L·82商 行 ”,经营百货、油漆、木匠工具、文具、手工用品等。他明码标价,货真价实,店铺里写着“铁价不二”的醒目大字。由于注重商业道德,为人忠厚、乐善好施,生意发达,颇得各界信任。

  1883年7月,王彬被菲律宾当局委任为岷尼拉市岷仑洛区副区长,任期两年。

  1898年,洲仔岸街发生火灾,已具相当规模的“E·L·82商行”毁于一旦。王彬旋即迁往柯仑街复业,挂起“E·L·82商 行 ”招牌。在柯仑街经营13年,1911年后又迁至范仑那街。

  支持菲律宾独立战争和热心公益事业

  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迅猛发展。在革命知识分子 如伦那兄弟、义礼洛巴特洛示林合沙拉吴沙费艺罗亚传勿礼治等影响下,王彬 对菲律宾的深重灾难深表同情,对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的宣传表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他将自己的商店作为菲律宾独立运动活跃人物长期活动场所;在1896年菲律宾革命和1899年的“美菲战争”中,更以大量资金和物资赞助反西班牙殖民统治和抗击美军的战争。而后,当菲律宾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王彬一如既往地参与菲律宾人民的反美独立斗争,因而多次被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出狱后仍不遗余力支持菲律宾独立战争。

  战争结束后,王彬被公推为菲律宾军人及战争难贫救济协会会长,大力赞助保护幼童协会;菲律宾建立总商会时,他是创始人之一,并被选为总会长。 当伊沙礼洛示礼耶示组织菲律宾工会时,王彬被聘为首任司库;并为菲律宾独立教会主要赞助人之一。

  1913年12月10日逝世,年65岁。

  评价与纪念

  菲律宾著名作家卫惹慕(Vilanor)对王彬作出崇高评价:“他热爱祖国(按:指菲律宾),贡献大量金钱,支持两次革命(按:指反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统治)。和平恢复时,他仍以同样的努力,对于每一爱国工作,均给予宝贵的精神及物质支持。”  

  为表彰王彬对菲律宾的贡献,1915年马尼拉市议会将沙克里蒂亚街(SAcritia,或译作沙其里司街)易名王彬街。

  1973年,菲律宾政府观光部、马尼拉市政府及华商联总会协议共同王彬街一带建设华人区, 1974年8月,王彬街上的王彬纪念碑破土动工,1975年2月建成,深褐色的王彬铜像屹立其上。同时建成的还有王彬街上有镏金大字的“中菲友谊门”、“亲善门”两座中国式牌坊。

王有麟

  王有麟,明·晋江人(泉州卫左所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卫左所舍人王有麟墓,在东门象坑山。”

  武进士

  隆庆元年(1567年),王有麟中武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武进士。

  《万历二年甲戌科武举录》“武举中式八十名……第五名王有麟(福建泉州卫舍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有麟》:王有麟,晋江人。万历甲戌武榜。”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160·明武进士》:“万历二年甲戌科……泉州府晋江王有麟。”

  民国《福建通志·总卷33·选举志9·明武进士》:“万历二年甲戌科……王有麟(晋江人)。”

  累官至参将

  王有麟初任双海把总,善治兵,有战功。因耻于媚事顶头上司,屡起屡踬,官至参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有麟》:“任双海把总,累官至参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74·艺文7·杂体文》收录1篇《寨游要害事宜》,文略曰:

  “游击王有麟曰:

  论闽事者,往往以复江夏侯旧寨为说,又有言其不当复者,不知今之寨游,虽设在旧寨之内,而其哨守常在旧寨之外,其言当复与不必复者,皆剿纸上空谈,而未亲历海上者也。
问今之倭视昔何若?曰:‘昔之倭,倭之部落也,其来无几;今称关白者,倭之酋长也,其众难计。’今之民情视昔何若?曰:‘昔之民情,病在怯敌;今之民情,病在狃敌。’夫倭情不同,不过厚为之备耳;至于民情,则其故难言也。

  自嘉靖(1522—1566年)末奸人诱倭入犯,时承平日久,民不知兵,视倭如鬼神虎豹,不敢向迩。一倭持刃而上,数十百人豕奔瓦解,无可谁何。及久,而习见则知其扶之止此耳。乃一二名将,遂收功荡平,间有余党伏窜穷饿山谷间,樵夫竖子皆得诱而殪之,今犹耳濡目染,知倭之莫能为毒也。

  然天下贫者多而富者少,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彼贫者,视富家之豪华,辄云:‘倭来,若筹我耳。’又或为势家所拂郁,则曰:‘倭来,若无噍类矣。’至游手无赖之徒,则曰:‘倭来,吾且因之以为利。’而其不可言者毋论已。

  故曰,昔之患在怯,今之患在狃也。

   然则如之何?曰:以闽中论之,但当御倭于海,则变无从生;一入内地,其祸蔓延矣。以天下论之,但当御倭于朝鲜,使片帆不渡;若一犯中国,则未易救药矣。

   乃若抚驭人心,厚重本计则有主者在。”

  著述

  王有麟归乡后,闭门读书。所著有《蓄德篇》、《百将传补遗》、《古今战守攻围兵法》60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王有麟》:“归。阖户读书,著有《蓄德编》、《百将传补遗》、《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六十卷。每曰:‘叨国家厚恩无以报,努力为此书,他人用之,亦所以报朝廷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明》:王有麟:《蓄德编》,《百将传补遗》,《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六十卷。”

  钦定四库全书《千顷堂书目·13·兵家类》(晋江黄虞稷撰) :王有麟《百将传补遗》,又《古今战守攻围兵法》六十卷(晋江人,万历甲戌武进士,官参将。)”

王迈

  王迈(1184~1248年) ,字贯之,或作实之,自号臞轩居士,南宋·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人。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有传。

  刘后村为作《臞轩?王少卿墓志铭》(《后村大全集·卷152》)[刘克庄,初名,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南宋·兴化军莆阳县(今莆田)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克庄》]

  南宋·嘉定进士,初授潭州观察推官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王迈吴潜榜进士甲科第4人,授潭州观察推官。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

  王迈,字贯之,兴化军仙游人。

  嘉定十年进士,为潭州观察推官。”

  浙西安抚司干官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

  “丁内艰,调浙西安抚司干官。

  考廷试,详定官王元春欲私所亲置高第,显擿其缪,元春怒,嗾谏官李知孝在殿庐语声高,免官。”

  南外睦宗院教授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调南外睦宗院教授。真德秀方守福州,竭忠以裨郡政。”

  【按:

  考真德秀于嘉定十年(1217年)至嘉定十二年(1219年)以右文殿修撰首知泉州,绍定五年(1232年)八月至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以徽猷阁学士再知泉州,绍定六年(1233年)至端平元年(1234年)四月以显谟阁待制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宋史》真德秀方守福州,竭忠以裨郡政”不确,因南宋时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置有“睦宗院”,而在福州的是西南外宗正司。王迈“南外睦宗院教授”时裨真德秀郡政,应在真德秀两知泉州期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赴都堂审察,丞相郑清之曰:‘学官掌故,不足凂(“沾染”之义)贯之。’

  俄召试学士院,策以楮币。援据古今,考究本末,谓:‘国贫楮多,弊始于兵。乾、淳初行楮币,止二千万,时南北方休息也。开禧兵兴,增至一亿四千万矣。绍定有事山东,增至二亿九千万矣。议者徒患楮穷,而弗惩兵祸,姑以今之尺籍校之,嘉定增至二十八万八千有奇。用寡谋之人,试直突之说,能发而不能收,能取而不能守。今无他策,核军实,窒边衅,救楮币第一义也。’

  又言:‘修内司营缮广,内帑宣索多,厚施缁黄,滥予嫔御,若此未尝裁撙,徒闻有括田、榷盐之议者。向使二事可行,故相行之久矣。更化伊始,奈何取前日所不屑行者而行之乎?’

  又因楮以及时事,言:‘君子之类虽进,而其道未行;小人之迹虽屏,而其心未服。’
真德秀病危,闻所对,善之。”

  【按:真德秀病危”:考真德秀于端平二年(1234年)正月奉命知贡举,三月拜参知政事,其时已病,即于四月罢政养病,五月疾亟卒。】

  秘书省正字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六月,乔行简拜右丞相,王迈入朝秘书省正字。

  七月壬戌朔,秘书省正字王迈言,郑清之乔行简二相并命,宜钧责任。理宗曰:“朕当戒谕二相,使之同心协力,共济国事。”曰:“若不戒饬,恐成朋党之风。”理宗曰:“朕任清之甚专,但以天下多事,非一相所可理,故以行简辅之。行简之用,断自朕心。”

  端平三年(1236)九月,有事于明堂,大雷雨,乔行简郑清之因天象免去宰相职务。十一月,乔行简又继郑清之任左丞相。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

  “帝再相乔行简,或传史嵩之复用,上封事曰:‘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又言吴知古陈洵益挠政。轮对,言:‘君不可欺天,臣不可欺君,厚权臣而薄同气,为欺天之著。’由疏远见帝,空臆无隐,帝为改容。

  【另本作:“又言吴知古陈洵益挠政。轮对,言‘人主不可欺天,人臣不可欺君。陛下亦尝自省;恶旨酒果如乎?不迩声色果如乎?戚里果皆阴兴乎?北司果皆吕强乎?抑犹未也,非欺天欤?’又言‘陛下厚权臣之恩,而恝然于同气之念,此欺天之大者。’由疏远见理宗,空忆无隐,理宗为之改容,恕斥其为‘狂生’。”

  言者劾论边事过实,魏了翁侍经筵,为帝言惜其去。

  通判漳州

  王迈因言事被贬,改任漳州通判。嘉熙元年(1237年),受邑人刘克庄坐先言济王事牵连,罢。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

  “改通判漳州。

  禋祀雷雨,应诏言:‘天与宁考之怒久矣。曲蘖致疾,妖冶伐性,初秋逾旬,旷不视事,道路忧疑,此天与宁考之所以怒也。隐、刺覆绝,攸、熹尊宠,纲沦法斁,上行下效,京卒外兵,狂悖迭起,此天与宁考之所以怒也。陛下不是之思,方用汉灾异免三公故事,环顾在廷,莫知所付。遥相崔与之,臣恐与之不至,政柄他有所属,此世道否泰,君子小人进退之机也。’

  于是台官李大同交结德秀了翁洪咨夔以收虚誉,削一秩免。

  蒋岘前疏妄论伦纪,请坐以非所宜言之罪,削二秩。

  【嘉熙元年(1237年)五月,刘克庄改知袁州,坐先言济王事,为御史蒋岘所劾,与邑人方大琮王迈同罢。枢密院编修徐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出知建昌军。】

  通判吉州

  久之,王迈复通判赣州,改福州、建康府、信州,皆不行。直到淳祐元年(1241年)方赴吉州通判任。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

  “久之,复通判赣州,改福州、建康府、信州,皆不行。

  淳佑改元,通判吉州。

  【时刘克庄官枢密院编修,从弟刘希仁亦官编修。行前,刘克庄尝邀王迈赴家宴,席间,酒酣,王迈刘克庄云:“大编修,小编修,同赴编修之会。”刘克庄讥曰:“前通判,后通判,但闻通判之名。”

  右正言江万里袖疏榻前曰:‘之才可惜,不即召,将有老不及之叹。’帝以为然理宗曰:“当以为文学官。”)。有尼之者,遂止。”

  知邵武军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知邵武军。在郡,诏以亢旱求言,驿奏七事,而以撤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

  予祠,卒于家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

  “时郑清之再相[淳祐七年(1247),郑清之拜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以左司郎官(左曹郎官)召,力辞。以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王迈曰:“吾老矣,安能酌贪泉,犯瘴雾乎!”)亦辞。改侍右郎官(未行),谏官焦炳炎论罢,予祠。

  【里居期间,先庐既毁,王迈借居城中传舍处之,夷然曰:“与诸生故人,登临乐饮。”

  卒,赠司农少卿。”

  著述

  王迈是南宋中后期福建著名诗人,著有《臞轩集》存世。

  明·王圻(字元翰)撰《续文献统考》有《臞轩集》20卷。

  《臞轩集》有《四库全书》本,是据《永乐大典》所载,兼采他书所引附益编成,厘为16卷(卷1至卷11为文,有171篇;卷12以后为诗词,有诗443首、词 5首),收入现代《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另有《臞轩先生四六》1卷,皆启□骈偶之作,乃从《臞轩集》中抄出别行的,有《四家四六》本。《臞轩诗余》1卷、补遗1卷,有《□村丛书》本、《校辑宋金元人词》本。

  评价

  《宋史·卷423·列传第182·王迈》:以学问词章发身,尤练世务。易祓戒潭人曰:‘此君不可犯。’夺势家冒占田数百亩以还民。李宗勉尝论,然评近世宰辅,至宗勉,必曰‘贤相’。徐清叟有违言,晚应诏,谓清叟有人望可用。世服其公云。”

  刘克庄王迈“天下隽人也,其文字脍炙人口,其论谏雷霆一世。”王迈里居之时,身体犹健,刘克庄尝作《满江红》词4首并和实之。第1首颂扬王迈为官直言敢谏,第2首回忆王迈多次遭贬斥,第3首总写王迈一生,第4首总结评价王迈

王育贤

  王育贤,清·辽东正黄旗人。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育贤任福建分守兴泉道,领兴化、泉州2府,道治驻泉州府城。当年六月,郑经刘国轩部水陆齐进,围攻泉州达2个月,王育贤与众官兵日夜登陴,坚垒捍御以待援,竟以劳卒。八月,刘国轩以清军满、汉骑、步3路齐至,方撤泉州之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清初·江日升《台湾外纪·第22卷》: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国轩调水陆齐进,合攻泉州……得泉属谙邑……”

  “泉州被围两月,国轩虽百计攻打,而杨凤翔马长里马胜与兴泉道王育贤、知府张仲举等文武协心,率兵民坚垒捍御以待救。”

  “八月……国轩以满、汉骑、步三路齐至,方撤泉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兴泉道·王育贤》:

  王育贤,辽东人。康熙十七年任兴泉道。

  六月,‘海寇’(指郑经刘国轩部)围泉州,育贤日夜为战守具,与士卒登陴守御,不解甲夜卧者四十余日,徒跣率百姓操畚锸筑垣。闻援师逾白鸽岭至,单骑临衢巷,遍慰父老,父老皆感激流涕。竟以劳卒。

  围解,老幼投柜运榇,携牲醴,数千人哭送,祀于崇阳楼左。”

  清《福建通志·宦绩·分守兴泉道·王育贤

  王育贤,辽东正黄旗人,康熙十九年(误。应为“康熙十七年”)任,驻泉州。

   六月,‘海寇’围泉,育贤日夜为战守具,与士卒登陴守御,不解甲者四十馀日,徒跣筑垣,躬操畚锸。闻援师至,单骑自临闾巷,遍慰父老,父老皆感激流涕。以劳卒。

  围解,老幼输赀运榇,携牲醴祭者数千人,哭送三十馀里,设木主崇阳楼下祀之。”

王安中

  王安中(1076—1134年),字履道,宋•中山阳曲人(今山西太原)。进士及第,官终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遭罢黜。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应儿子王辟章(时知泉州)之请就养泉州,绍兴四年(1134年)病卒于泉,葬南安丰州葵山。

  初宦

  王安中进士及第,初历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秘书省著作郎,北宋•政和(1111—1118年)间以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调瀛州司理参军、大名县主簿,历秘书监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王安中》:

  “王安中,字履道,阳曲人。

  举进士,历秘书省著作郎、中书舍人。徽宗见其笺表,称为一代奇才。”

  擢御史中丞

  王安中擢御史中丞,屡言事。后迁翰林学士,又迁翰林承旨。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

  “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有徐禋者,以增广鼓铸之说媚于蔡京奏遣措置东南九路铜事,且令搜访宝货。图绘坑冶,增旧几十倍,且请开洪州严阳山坑,迫有司承岁额数十两。其所烹炼,实得铢两而已。术穷,乃妄请得希世珍异与古之宝器,乞归书艺局,主其言。安中独论欺上扰下,宜令九路监司覆之,竟得罪。

  时上方乡(“乡”:同“向”,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宣召出入,必令察视其所经由,仍申严臣庶往还之禁;并言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伺知之,大惧,其子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王安中》:“累迁御史中丞,屡言事。”

  北宋•宣和先后拜尚书右丞、左丞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王安中拜尚书右丞;宣和三年(1121年),为左丞。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以宣抚使知燕山府

  时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谋求帅臣,王安中请行,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

  “金人来归燕,谋(谋求)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俄加检校少保,改少师。”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王安中》:“以宣抚使知燕山府。”

  召为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王安中因应金人要求,缢杀原降金国又叛金的张觉郭药师忌之,王安中惧,自请罢官,遂召还,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

  “时山后诸州俱陷,唯平州为张觉所据。金人入燕,以为临海军节度使。其后叛金,金人攻之,败奔燕。金人来索急,安中不得已,缢杀之,函其首送金。郭药师宣言曰:‘金人欲即与,若求药师,亦将与之乎??安中惧,奏其言,因力求罢。药师自是解体(“解体”:颓废),金人终以是启衅。

  安中以上清宝箓宫使兼侍读召还,除检校太保、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北宋 •靖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朝论弹劾王安中勾结王黼童贯和对郭药师叛命之事纠察不力,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虚职;又黜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虚职,随州居住;再贬单州团练副使虚职,象州安置(注:“安置”:宋时官吏贬谪,轻者送某州“居住”,重者称“安置”,更重者称“编管”),时年51岁。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二年(1132年)春,57岁,寓居广西柳州。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 缔合”:勾结)王黼童贯及不几察(“几察”: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1131—1161年)初,复左中大夫。”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王安中》:

  “罢为观文殿大学士。

  郭药师郭药师,辽、宋、金三朝大将,今辽宁盖平东人。金• 完颜宗望军至三河,药师拒战于白河,兵败降金)叛,论者并及之,贬象州安置 。 ”

  南宋• 绍兴三年安养泉州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应儿子王辟章(时知泉州)之邀离开柳州,赴泉州就养,绍兴四年(1134年)病卒于泉,葬南安丰州葵山。(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葵山》)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王安中》: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就养。

  爱九日山,往来游观,有终隐之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卒葬邑之葵山。”

  为文丰润敏拔

  《宋史•列传·卷111·王安中》:

  “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尝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有《初寮集》七十六卷传于世。”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宋寓贤·王安中》:“著有《初寮集》七十卷,李邴为之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