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年)

君谟莆阳居士谥忠惠)

  北宋·仙游人。
  举进士,历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
  《四贤一不肖诗》。
  馆阁校勘、知谏院。
  直史馆:任职论事,无所回挠。
  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
  修起居注,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两知泉州。
  翰林学士、三司使。
  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卒于家。
  逸事。
  龙团茶与《茶录》。
  书法与诗文。
  附:北宋·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蔡襄君谟,号莆阳居士,谥忠惠,北宋·仙游县枫亭驿人。至和三年(1056年)二至六月、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两知泉州。

  《宋史·卷320·列传第79·蔡襄》、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 蔡君谟先生》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蔡襄》据旧《志》为作传。

北宋·仙游人

  《宋史·蔡襄》: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蔡襄,字君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蔡襄,字君谟,仙游人。”

  道光《晋江县志·蔡襄》:蔡襄,字君谟,仙游人。”

  蔡襄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父蔡琇,世居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卢氏,惠安县德普里(今泉港区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仁》)

  《惠安县续志·文苑》载:卢仁生一女一子,女卢节,与仙游枫亭望族氏联婚,生外甥 蔡襄。子卢锡“祥符中与忠惠蔡襄读书伏虎岩,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洛阳为晋江、惠安要途,忠惠作桥,以职其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伏虎岩寺》、《泉州桥梁·洛阳桥》)

  卢仁在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带着儿子卢锡、外甥蔡襄到伏虎岩寺设馆授徒。现虎岩为泉港名山,山坡有古刹,常住名僧。寺东一石室,宽敞幽静,据称是蔡襄的书屋,遗址尚存。

  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卢仁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

举进士,历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

  天圣七年(1029年),蔡襄参加开封乡试解元,时年18岁;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10名。天圣九年 (1031年)授漳州军事判官。景佑三年(1036年)为西京留守推官。

  《宋史·蔡襄》:“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

  南宋·宝祐《 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年十八试进士,为开封第一人。天圣八年登进士甲科,为漳州军事判官。景佑三年授西京留守推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年十八,天圣八年举进士。调西京留守推官。”

  民间广泛流传蔡襄是状元,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洛阳桥》(《文物》,1973年第1期)解释说:

  “蔡襄是状元,在民间传说极广,然而在‘官书’里,他并不是。

   他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l0ll元),死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在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中进士,年仅十八岁。在唐代,进士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但在北宋,各省省试韵第一名就称状元,即是后来的所谓会元,而蔡襄都不是。

  到了南宋,恢复廷试第一为状元的制度,但加了一条特例,即中进士时,名列中优等,后来做官立功多次者,也可称状元。蔡襄是北宋进士,曾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做过开封府知府(与包拯同),又升端明殿学士,因而做官立‘功’了,人们就把他当作南宋进士,称为状元。”

《四贤一不肖诗》

  景祐三年(1036 年,蔡襄25岁),待制、知开封府范仲淹上书指责权相吕夷简差除不均,被罢知饶州;一时士论愤懑,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范仲淹的无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谴。为此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流播京城。

  《宋史·蔡襄》: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适待制、知开封范仲淹上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均,罢知饶州。余靖上疏论救,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公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争传之。契丹使至密市以还归,书于燕山驿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

  “范仲淹以言事忤丞相吕夷简,落职知饶州,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公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识其事,诗成,都人士争相传写。契丹使者至,买归,张于幽州之馆,一时称重。”

馆阁校勘、知谏院

  康定元年(1040年),改著作佐郎、充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年),与欧阳修余靖王素俱起任谏官,时称“四谏”

  《宋史·蔡襄》:

  “(改)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王素为谏官,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知谏院。

  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

  ‘朝廷增用谏臣,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为御之之说。其御之之说不过有三,臣请为陛下辨之。

  一曰好名。夫忠臣引君当道,论事唯恐不至,若避好名之嫌无所陈,则土木之人,皆可为矣。

  二曰好进。前世谏者之难,激于忠愤,遭世昏乱,死犹不辞,何好进之有?近世奖拔太速,但久而勿迁,虽死是官,犹无悔也。

  三曰彰君过。谏争之臣,盖以司过举耳,人主听而行之,足以致从谏之誉,何过之能彰。

  至于巧者亦然:事难言则喑而不言,择其无所忤者,时一发焉,犹或不行,则退而曰吾尝论某事矣,此之谓好名;默默容容,无所愧耻,蹑资累级,以挹显仕,此之谓好进;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以为:

  ‘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

  不颛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

  持天下之柄,司生民之命,无嘉谋异画以矫时弊,不尽忠竭节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

  朝有敝政而不能正,民有疾苦而不能去,陛下宽仁少断而不能规,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此臣等之罪也。

  陛下既有引过之言,达于天地神祇矣,愿思其实以应之。 ’

  疏出,闻者皆悚然。”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

  “康定元年,改著作佐郎,充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欧阳修余靖王素俱除谏官,公以诗和之三人以诗荐于上,寻亦除谏官,时谓‘四谏’。乞用韩琦范仲淹、罢吕夷简。是时天下无事,上锐意求治,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见,而公补益为尤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

  “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

  庆历初,天下无事,士大夫宽弛久安,仁宗慨然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排群议进退二、三大臣,亲擢王素三人为谏官,使拾遗补阙。公又以诗贺三人者,以其诗闻,仁宗亦命公知谏院兼修起居注,遇之甚宠。

  公值事感激,无所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仁宗益与大臣图议,屡下诏书劝农桑、兴学校、革弊修废,天下悚然,知其锐于治。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公补益尤多。”

直史馆:任职论事,无所回挠

  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以右正言直史馆。

  《宋史·蔡襄》:

  “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

  开宝浮图灾,下有旧瘗佛舍利,诏取以入,宫人多灼臂落发者。方议复营之,谏曰:‘非理之福,不可徼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骄慢,陛下当修人事,奈何专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为神异,彼其所居尚不能护,何有于威灵。天之降灾,以示儆戒,顾大兴功役,是将以人力排天意也。 ’

  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奏请罢之。

  元昊纳款,始自称‘兀卒’,既又译为‘吾祖’。言:‘‘吾祖’犹云‘我翁’,慢侮甚矣。使朝廷赐之诏,而亦曰‘吾祖’,是何等语邪? ’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范仲淹在位。

  言:‘陛下罢而用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难责效矣。 ’

  保州卒作乱,推懦兵十余辈为首恶,杀之以求招抚。曰:‘天下兵百万,苟无诛杀决行之令,必开骄慢暴乱之源。今州兵戕官吏、闭城门,不能讨,从而招之,岂不为四方笑。乞将兵入城,尽诛之。’诏从其议。 ”

  南宋·宝祐《 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庆历)四年八月直史馆,同修起居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馆。”

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知福州。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1048年因父亲去世,丁忧离职。

  《宋史·蔡襄》:“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庆历四年)十月以亲老出知福州,遂为福建都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闽人丁口税之半。”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出知福州以便亲,遂为福建路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丁父忧。”

修起居注,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皇祐三年(1051年)服除,复入修起居注。皇祐四年(1052年)迁起居舍人,进知制诰兼判注内铨。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宋史·蔡襄》:

  “复修起居注。唐介击宰相,触盛怒,趋进曰:‘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此必死之谪,得改英州。温成后追册,请勿立忌,而罢监护园陵官。

  进知制诰。三御史论梁适解职,不草制。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益厚,赐其母冠帔以示宠,又亲书‘君谟’两字,遣使持诏予之。

  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

  “皇佑三年,判三司度支勾院。时御史唐介以直言忤旨贬春州别驾,廷臣无敢言,公独论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意旋悟,唐介得改英州,遂复召用。

  (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

  皇庆五年九月,模写真宗奉神述圣制毕,御笔赐字君模

  至和元年七月,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丞相罢台职,公封还词头,不草制;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寻迁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

  “服除,复入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兼判注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丞相适罢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制,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而仁宗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被以宠之。

  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蔡襄于至和三年(1056 年)二月徙知泉州,当年六月再知福州。

  《宋史·蔡襄》:“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郡士周希孟陈烈陈襄郑穆以行义著,备礼招延,诲诸生以经学。俗重凶仪,亲亡或秘不举,至破产饭僧,下令禁止之。”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至和)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至则礼贤劝学,荐进士周希孟为本州岛教授,以经术传授学者;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陈襄郑穆以学行著,皆折节下之。又作五戒以谕民,自大义渡至漳、泉夹道植松七百里,闽人刻碑颂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

  “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福州。”

  “公在福州,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俗,除所甚害。往时闽人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乡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而陈襄郑穆辈其德行著称,公皆折节下之以风教生徒。又作五戒以教民,若浮屠、巫觋、蓄蛊之害一切禁止。”

两知泉州

  《宋史·蔡襄》:“徙知泉州。”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三年三月再知泉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未几复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蔡襄》:“至和(1054—1056年)、嘉祐(1056—1063年)间两知泉州,威惠兼行,民畏而爱之。”

  蔡襄首知泉州府在至和三年(1056)二月当年六月即离泉再知福州,在泉州时间仅五个月(是年闰三月)。任上,蔡襄劝学兴善,传贴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等,深得民心。三年(1058年)三月,蔡襄再知泉州府,七月到任,为期十八个月,至嘉五年(1060)秋“蒙召还京”

  蔡襄知泉州,最为郡人津津热道的是筑成洛阳桥(万安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和植路松七百里。

  《宋史·蔡襄》:“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宋》:

  “仁宗朝,蔡君谟以便养知泉州,架洛阳桥。先是,君谟为闽部使者,夹道种松,以蔽歊毒,闽人即桥旁作堂以祠之。又作诗二章,俾歌以祀公。

  一曰《道边松》:‘大义渡至漳泉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荫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同?委蛇夭矫腾苍龙,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

  一曰《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飙,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出《方舆胜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其在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桥绝海而济,行旅苦其险,公立石为梁,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固梁基;又植松数十里,荫芘涂行,至今赖焉。”

  道光《晋江县志·蔡襄》:“州之东有万安渡,涉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为固,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泉人刻碑记德,立祠祀焉。祠在桥南,今犹存。”

  一、筑成万安桥

  泉州东北有万安渡,是南北交通孔道,但江海交汇,水深流急,商旅往来畏其险。为便利交通,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百姓开始建桥。蔡襄到任后,积极筹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加快建桥,立石为梁,长360丈。嘉祐四年(1059年),桥成,称万安桥(今称洛阳桥),险渡变通途,万民欢庆。

  蔡襄亲笔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石立碑,碑文简洁凝炼,笔力雄健遒劲,刻工精美,世人称为文、书、镌“三绝”,是他的大字冠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洛阳桥·万安桥记》)

  洛阳桥的建造,促进了泉州贸易的繁荣和发展,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泉人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勒碑頌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蔡忠惠公祠》)

  明·王世懋《闽部疏》(万历十三年[1585年] 十一月书):“ 闽中桥梁甲天下……然无如泉州万安桥,蔡端明蔡襄名几与此桥不朽矣。”

  二、植路松七百里

  蔡襄沿福州、泉州七百里官道两旁种植榕树,以利行人蔽荫。

  此外,蔡襄在泉州还有颇多德政。

  关心百姓疾苦,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军身丁钱一半,减轻民众负担。

  时连年旱灾,蔡襄一方面择日到南安县九日山飞阳庙祭神乞雨,留下诣飞阳庙祈雨题》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蔡君谟守泉,诣飞阳庙祷雨,岁以大稔。题诗庙中曰:‘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另方面调动民力,兴修水利,加强管理水源,制定《龟湖塘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水利·龟湖塘》),制止用水纠纷。

  灭蛊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明·王世懋《闽部疏》曰:“闽地颇畜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有不能杀者。独泉之惠安最多,八十里间,北不能过枫亭,南不敢度洛阳桥云。蔡端明为泉州日,捕杀治蛊者几尽,其妖至今畏之。以桥有端明祠,而枫亭仙游属,端明即仙游人也,土人之庄事端明如此。”此事甚玄,而严肃的《闽部疏》却言之凿凿,其真相有待识者求证。

  泉州州治内有“中和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中和堂》载“中和堂,亦在旧州治内。初名‘爱松’,宋时建。”并收录“郡守蔡襄(爱松堂)诗”曰:“偏爱东堂砌下松,三年潇洒伴衰翁。寒声澹荡潮初上,疎影孤圆月正中。清彻纱帷延昼梦,绿涵金盏带春风。自缘多病饶归思,便觉山林野意通。”

  蔡襄还在州治内建“安静堂”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安静堂》载:“安静堂,亦在旧州治内。宋守蔡襄所建。于此书《荔支谱》。”并收录蔡襄(安静堂)诗”曰:“庭松永群啭春禽,天气初晴又半阴。惆怅此生多病恼,正堪行乐独伤心。”

  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在安静堂写成《荔枝谱》一书3卷7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浪斋便录》曰:蔡君谟守泉日,书《荔枝谱》于安静堂。有郑熊者,亦记广中荔枝凡二十五种,以附《谱》之末。”蔡襄《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果树栽培学专著之一,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并记载荔枝品种32种。近年被译为英法等国文字,流传海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荔枝谱》)

  时隔100年后的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与蔡襄真德秀并列“泉州历史上三位名太守”王十朋王梅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王十朋知泉州,曾访蔡襄在泉州的诸多遗迹,对其政绩十分赞赏。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王梅溪文”“乾道四年冬,予得郡温陵,道出莆田,望忠惠公故居,徘徊顾叹而不忍去。迨入泉境,访公遗迹,则首见所谓万安桥者,与大书深刻之记争雄,惜其有济川之才而不至于大用。登爱松堂、九日山,则又见公之诗与其真迹犹在,凛然有生意,如见其正颜色坐黄堂时也。盖公至和、嘉佑间尝两守是郡,至今泉人称太守之贤者,必以公为首云。”

翰林学士、三司使

  嘉佑五年(1060年),召为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祐八年(1063八月,迁给事中。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改元治平,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

  《宋史·蔡襄》:“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刬剔蠹敝,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嘉佑)五年召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八年八月迁给事中,拜三司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嘉佑五年,召拜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三司、开封世称省府,为难治,公居之,谈笑无留事,破奸发隐,吏不能欺;至商确财利,则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制用,必使下完上给,刬剔蠧弊,簿书纪纲皆有法程。”

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治平二年(1065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宋史·蔡襄》:

  “英宗不豫,皇太后听政,为辅臣言:‘先帝既立皇子,宦妾更加荧惑,而近臣知名者亦然,几败大事,近已焚其章矣。’已而外人遂云有论议,帝闻而疑之。会数谒告,因命择人代

  乞为杭州,拜端明殿学士以往。”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治平二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英宗即位,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

卒于家

  治平三年(1066年)十月,丁母忧护丧南归。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卒于家,年五十六。南宋·乾道(1165—1173年)中,赐谥忠惠

  《宋史·蔡襄》:“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赠吏部侍郎。”乾道中,赐谥曰忠惠。”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

  “徙南京留守,未行卒,年五十六。”

  “公累官至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王珪与十余人列言公贤,特赠吏部侍郎。湻熙三年(?)忠惠公,欧阳修铭其墓。”

  “弟,景佑元年登进士第;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治平三年丁母忧,卒,年五十有六,赠吏部侍郎。”“乾道中孙请于朝,赐谥忠惠。”“公三子,皆早世,朝廷录季子。”

  蔡襄卒后,欧阳修为撰《端明殿学士公墓志铭》。

  蔡襄墓在仙游枫亭锦岭村蔡岭,明·成化六年(1470年)曾大规模修葺。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备考》载:

  “明·成化六年(1470年),巡抚滕昭修墓、建祠、立碑,每岁重阳,令有司遣官致祭。郡人柯潜记,略曰:

  ‘成化六年(1470年)春,四方多以灾沴奏闻,当宁选大臣廵行天下,凡民间利病可兴可罢者,皆许便宜行之,庶几格天心、召和气,以康惠亿兆民。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滕自明公在选中,乃奉玺书建节,以来吾闽。首访百司吏以贪残著闻及衰耄庸懦不事事者,皆斥去;而褒奖廉勤慎厚者,使益修其政,兴太平之治。

  既又巡行诸郡,过兴化仙游之枫亭,见道傍有巨碑刻云‘宋端明殿学士忠惠 公神道’,悚然曰:‘此非尝为《四贤一不肖诗》、世称直臣者耶。’遂下马,周视其墓蒙翳榛莽中,亟发从吏驰谕分廵按察司佥事,亟俾督所司修之。

  乃以夏六月始事,先封填颓塘,次作享堂,刻欧阳文忠欧阳修所撰墓志立于堂中;以冬十月毕工。

  方其经始也,或谓公墓在赤湖焦坑,而此为非。是按《墓志》载,公葬于莆田将军山,当时岂地属莆田,后又属仙游,因此近有将军墓,故名曰将军山。今俗人又呼为山,则因公姓而得名。又况有碑石题识可据,则此为公墓无疑。赤湖焦坑去此六、七里,则其为父母之墓,文忠欧阳修亦尝铭之,所谓‘其里慈孝,其冈平井’,即其地也。历岁既久,地里纷更,为子孙者尚亦遗忘,况乡里之人得于传闻者,安得不谬误哉。

  任其事而考视详审者,知府云汉;协力而成者,同知、推官、莆田县。既成,合言属余记云。’”

  墓今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两侧矗立一对华表石柱,上刻清·乾隆时进士蔡新撰的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上联谓蔡襄欧阳修余靖王素并列“四谏”,皆勇于上疏直谏;下联赞其建造泉州万安桥伟绩。

逸事

  《宋史·蔡襄》:

  “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及令书《温成后父碑》,则曰:‘此待诏职耳。’不奉诏。

  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

  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他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

  蔡京与同郡而晚出,欲附名阀,自谓为族弟(据《铁围山丛谈·卷4》载,蔡京之子蔡絛曾屡称蔡襄为“伯父君谟”)。政和(1111—1118 年)初,廷试唱名,居举首,侍殿上,以族孙引嫌,降为第二,终身恨之。”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

  “公为文清遒粹美,有《莆阳居士集》三十卷。

  尤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故其残章断简人珍藏之,仁宗尤爱,称之御制,元舅陇西王碑诏公书之;其后命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敕公书,则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高宗尝评公书法为本朝诸臣之冠,欧阳修以为当世独步,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

  “公文章清遒粹美,工于书,而仁宗尤爱称之,诏书御制《元舅陇西王碑》;其后命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敕公书,则辞不肯,曰:‘待诏职也。’

  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不御酒肉,为位哭尽哀乃止。”

  明·王世懋《闽部疏》(万历十三年[1585年] 十一月书):“闽地颇畜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有不能杀者,独泉之惠安最多。八十里间,北不能过枫亭,南不敢度洛阳桥。云蔡端明蔡襄为泉州日,捕杀治蛊者几尽,其妖至今畏之,以桥有端明祠,而枫亭仙游属,端明即仙游人也。土人之庄事端明如此。”

龙团茶与《茶录》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谓之团茶。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精绝。”仁宗面谕“卿所进龙茶甚精”蔡襄因而记其烹试之法上献。这种贡茶为圆饼形,上印龙、凤图纹,岁贡皇帝饮用,制工极为考究,所费甚巨,蔡襄因而受到一些朝臣的非议。

  治平元年(1064年),蔡襄写成《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书之于石以传世。《茶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试茶”著作,论茶道、茶器,简洁详尽。史家说:蔡君谟善辩茶,后人莫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茶事》、《泉南著述·茶录》)

书法与诗文

  蔡襄书法精妙,有晋、唐风轨,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之中,《集古录序》横逸飘发,《荔枝谱》严正方重,《茶录》劲实端严,书体虽有差异,却各得精髓。 还有《谢赐御书诗》墨迹传世。

  欧阳修称:蔡君谟(书法)独步当世。”

  苏轼苏东坡评: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

  论宋代的书法成就,后世一直将四大家中的指称为蔡襄,这是不准确的。在当时,对蔡襄的书法成就的看法不是很一致。苏东坡认为蔡襄书法“为本朝第一”,但也承认“议者多以为不然”(《仇池笔记·卷下》)

  其实,宋代书法四大家,其中的苏轼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米元章,而则指蔡京。只是后人恶蔡京,遂将该指称为蔡襄蔡君谟

  明·书画鉴赏家张丑《清河书画舫》说得很明白:“宋人书例称 者,谓也。后人恶其为人,乃摒去之,而进君谟书耳。君谟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无疑矣。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

  孙镀《书画跋》则说 :“四大家,其蔡京,今易以君谟,则前后辈倒置。”

  世凤《墨林快事》以为蔡卞胜于蔡京蔡京又胜于蔡襄“今知有而不知有他,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清·杭世骏《订讹类编续编》也将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

  蔡襄诗文造诣较深,清丽俊逸,皆入妙品。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有《莆阳居士集》行于世。”蔡襄的诗文集得行于世,归功于南宋·(1165—1173年)间的泉州太守王十朋王梅溪)。王十朋通过知兴化军的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蔡忠惠公集》行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傅自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黄谕德《双甕斋文集序》”曰:

  “公蔡襄刺泉,美政不可殚述。最昭昭留人耳目者,惟所造万安渡石桥,与常年勒岸左书记一百五十二字,至今如新。河洛之思已足不朽,况今得公之《全集》以行于世也。

  余独怪公之文可厕之间,乃散佚漫漶,几不复传。

  宋·乾道世,公殁未远,王梅溪公来守泉,过莆入晋,访公遗文,则郡与学皆无之,亦得之莆阳世家,乃授锓事与蔡伯达公。今日举合辙,梅溪公检之当代之年公表章。

  隔世之后,梅溪公与公同官同地,公与公官同、地同、姓同,人谓公为公后身,斯集之传,神授非耶?”

附:北宋·欧阳修《端明殿学士公墓志铭》

  北宋·欧阳修《 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5》):

  “公讳,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

  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为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驰于久安。一日, 元昊 叛,师久无功,天子慨然餍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议,进退 (或作“进用”) 二三大臣,又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或有 “于是”二字 )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

  明年,屡下诏书,劝农桑,兴学校,革弊修废,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见,而公之补益为尤多。

  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以便亲,遂为福建路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田,民以为利,为公立生祠于塘侧,又奏减闽人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丁父忧,服除,判三司盐铁勾院,复修起居注。今(?应为“会”) 参知政事时为御史,以直言忤旨,贬春州别驾,廷臣无敢言者,公独论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公得改英州,遂复召用。

  皇佑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丞相适罢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制,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未几,复知泉州。

  公为政精明,而世(或作“于”)闽人(或有“尤”字)知其风俗,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

  往时闽人(或作“闽士”)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而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皆折节下之。

  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而奸民游手无赖子,幸而贪饮食,利钱财,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公曰:‘ 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盅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

  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

  公既去,闽人相率诣州,请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许,谢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于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嘉佑五年,召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三司。开封世称省府,为难治,而易以毁誉,居者不由以迁,则由以败,而败者十常四五,公居之,皆有能名,其治京师,谈笑无留事,尤喜破奸(或有“发作”)隐,吏不能欺,至商财利,则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给,下暨百司因习蠹弊,切磨划剔,久之,薄书纤悉纪纲条目皆可法。

  七年季秋,大享明堂,后数月,仁宗崩,英宗即位,数大赏赉,及作永昭陵,皆猝办于县官经费外,公应烦,愈闲暇若有余,而人不知劳,遂拜三司使。

  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

  三年,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夫人忧。

  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

  氏之谱,自晋从事中郎以来,世有显闻。其后中衰,隐德不仕。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后官于闽,典方州,领使一路,二(或作“而”)亲尚皆无恙,闽人瞻望咨嗟,不荣公之贵而荣其父母。

  母夫人尤有寿,年九十余,饮食起居,康强如少者,岁时为寿,母子鬓发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至今闽人之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亲,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公于朋友重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以哭,尽哀乃止。

  尝会饮会灵东园,坐客有射矢误(或有“中”)伤人者,客遽指为公矢,京师喧然,事既闻,上以问公,公即再拜愧谢,终不自辩,退亦未尝以语人。

  公为文章,清遒粹美,有文集若干卷,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故其残章断稿,人悉珍藏,而仁宗尤爱称之,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诏公书之。其后,命学士撰温成皇后 碑文,又敕公书,则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

  公累官至礼部侍郎,既卒,翰林学士王珪等十余人列言公贤,其亡可惜,天子新即位,未及识公而闻其名久也,为之恻然。特赠吏部侍郎,官其子为秘书省正字,孙(或作“”)及弟之子,皆守将作监主薄,而优以赙恤,以尚幼,命守吏助给其丧事。

  曾祖讳显皇,不仕;祖讳,赠工部员外郎;父讳,赠刑部侍郎。母夫人卢氏,长安郡太君;夫人葛氏,永嘉郡君。子男三人,曰,将作监主薄;曰,大理评事,皆先公卒;幼子也。女三人,一适著作佐郎 谢仲规 ,二尚幼。

  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于莆田县某乡将军山。

  铭曰: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益 (或作“阙”),间归于闽,在政在人,食不畏盅,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坟,有拱其木,凡闽之人,过者必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