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曾—上卷)

  曾孝宽[字令绰,或作孟绰,北宋·泉州府晋江县人(今鲤城区)。曾公亮次子。知桐城县、咸平县。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入朝,至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枢密都承旨。察访河北:奏废邺县为镇。河北东路察访使。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持节册封韩国大长公主。父子两府相见。)。判司农寺。以端明殿学士历知河阳、郓州。吏部尚书。连徙镇。卒。诗两首。]、曾孝广(字仲锡。北外都水丞。累都水使者。历宦。历守大郡。卒。曾孝广与苏东坡。)、曾孝蕴(字处善。《宋史》本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曾孝修、曾孝序(字逢原,谧威愍)
  曾用虎
(字君遇,自号盘隐居士。初仕。知兴化军。终经略帅广西。卒。)、曾治凤(字君仪、君辉, 南宋·晋江人)
  曾怀
(字钦道。身世。金坛主簿。南渡后累知江州、真州。度支员外郎,户部侍郎。权尚书,出知婺州。拜相。卒。)
  曾会[字宗元。北宋·泉州晋江人。榜眼及第。与九日山。不以攀援进取为意(历典七郡。评价。)。卒赠楚国公。子六。著述。]

曾孝宽

  曾孝宽(1025—1090年),字令绰,或作孟绰,《东都事略·卷69·本传》作公绰,北宋·泉州府晋江县人(今鲤城区),曾公亮次子;王安石变法后期主要推手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等有传。

  曾公亮

  曾孝宽曾会孙,曾公亮次子,曾孝蕴曾孝序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会曾公亮曾孝蕴曾孝序》)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孝宽,字令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曾孝宽,字令绰公亮之子。”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孝宽令绰,按《东都事略》作公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曾孝宽,字孟绰公亮子。”清·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亦作“字孟绰

  祖父曾会,榜眼出身,当过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

  父曾公亮,太师太傅太保、英国公,昭文殿大学士、左右丞相、封鲁国公,谥宣靖。

  大哥曾孝宗,朝奉大夫,尚书、屯田员外郎、军器少监,赠金紫光禄大夫。

  大弟曾孝纯,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进少师。

  二弟曾孝蕴,少师,刑部尚书兼龙图阁学士。

  三弟曾孝序,资政殿大学士兼显谟阁直学士。

  知桐城县、咸平县

  曾孝宽以父荫知桐城县,迁咸平县。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府以妄杖之;孝宽躬行田,辨其实,得蠲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以荫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被杖,孝宽(“辦”为“辨”之误)其实,得蠲赋。”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府以妄杖之,孝宽躬行田,辨其实,得蠲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以荫知桐城县,迁咸平县。”

  出知桐城县时,梅尧臣曾赋《送曾孝宽寺丞宰桐城》以送之,曰:“啬夫苟有惠,前世犹立祠。既为邦邑长,必欲风化施。长松荫公庭,流水循堂基。俱可助琴弹,亦足忘事縻。况君公侯家,清尚人所期。”

 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

  熙宁三年(1070年)除秘阁修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5》作“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府界县镇。是年,王安石推行保甲法。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民兵不敢诉,之言不得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提点开封府界县镇。保甲法行(万历《泉州府志·人物》及乾隆《泉州府志·列传》均作“镇县。保甲法行”),民讹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煽惑者,民兵不敢诉,言不得行。”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民兵不敢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揭赏捕煽惑者,民兵不敢诉,言不行。”

  入朝,至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曾孝宽入朝,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入判刑部。”

  枢密都承旨

  熙宁五年(1072年)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宽开始。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

  《宋史·志第115·职官2·枢密院》:“都承旨……熙宁……五年,以同修起居注曾孝宽兼都承旨,参用儒臣自孝宽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1》“熙宁五年,曾孝宽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承旨,用文臣自孝宽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熙宁五年擢拜枢密院。”

  察访河北:奏废邺县为镇

  熙宁五年(1072年),曾孝宽以天章阁待制察访黄河北,奏废邺县为镇,从此邺县降为镇。

  邺县西部、中部、南部入安阳,唯东部古邺城及其近处入临漳。于是,西起清凉山,沿今安阳县北岭之南,经彪涧之南,东至韩陵山北,此线以北,原邺县西、中南部,尽入安阳县。此后无邺县者近900年。

  河北东路察访使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曾孝宽任河北东路察访使,巡视地方。

  奏行户马法

  时诸监既废,朝廷缺乏战马,曾孝宽奏行户马法;户马法始于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宋纪71·卷71》:“熙宁八年……二月……乙酉,察访使曾孝宽言:‘庆历八年,尝诏河北州军,坊郭第三等,乡村第二等,每户养被甲马一匹,以备非时官买,乞检令施行。’从之。户马法始于此。”

  奏行强化保甲防卫功能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0·熙宁八年(乙卯)》

  “起神宗·熙宁八年二月尽其月

  二月……河北东路察访使曾孝宽言:‘试中义勇、保甲授三班差使、借差以上者,请差充本路都巡检下指挥使,准备捉贼。其殿侍、军大将,差充本乡都、副保正。’从之。仍诏西路察访依此施行。”

  视教营阵

  当其时,西夏入寇,边境烽烟四起,有将帅献“八阵法”,大臣也有献大量阵法的。熙宁七年(1074年),神宗吕惠卿曾孝宽“比较三五结对法”。熙宁八年 (1075 年),“令曾孝宽视教营阵,大阅八军阵于荆家阪”

  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熙宁八年(1075 年) 十二月,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阁中枢,参与朝廷决策,是宋代第一位以文臣入枢密院者。

  《宋史·卷312·列传71·曾孝宽》:“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

  《宋史·卷15·本纪·神宗2》:(熙宁)八年……十二月壬寅……以翰林学士元绛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曾孝宽签书枢密院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1》“熙宁八年,曾孝宽进枢密直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李攸《宋朝事实·卷10·宰执拜罢》:曾孝宽,熙宁八年十二月,自龙图阁学士、起居舍人、枢密都承旨除枢密直学士,同签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

  持节册封韩国大长公主

  任签书枢密院事期间,曾孝宽曾以副使身份与正使、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王韶赴韩国册封大长公主。

  《宋会要辑稿》载:

  “十四日,内降韩国大长公主册印,宰臣率百官班文德殿庭行礼。

  册文曰:

  ‘皇帝若曰:

  好合二姓,人伦所先;礼隆诸姑,国典惟旧。风化是式,品章有彝。参稽前猷,申锡明命。咨尔许国大长公主,仙源流庆,宝婺分辉。总(聪)慧敏明,天姿特异。懿柔端静,姆训弗烦。朕仰惟仁祖之慈,早厚公宫之教。而乃和顺见乎积行,教爱禀乎夙成。性修而愈循,言谨而无择。爰迨及笄之始,载询卜凤之祥。是用进加大国之封,涓选迩辰之吉。君袂备物,公圭主仪,诹循旧章,参酌异数。

  今遣使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王韶,副使枢密直学士、起居舍人、签书枢密院事曾孝宽持节册命尔为韩国大长公主。

  于戏!惟顺为正,式显燕贻之谋;以贵而行,无忘厘隆(?降)之义。永启来誉,不其美欤!’” 

  父子两府相见

  在曾孝宽还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其父曾公亮尚无恙,奉诏荣养西府,因此,时人誉为“父子两府相见” (枢密院为西府,丞相为东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初王安石公亮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执政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执政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

  元丰元年 (1078年) 曾公亮卒,曾孝宽丁父忧,罢签书枢密院事。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0·宰执拜罢》:曾孝宽……元丰元年,丁父忧。”

  判司农寺

  元丰三年 (1080年)曾孝宽服除,改判司农寺。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8》:

  “熙宁中,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公事,未几,以父鲁公(鲁国公曾公亮忧解去。服除,判司农寺。

  旧例,百官以事至中书,即宰相据案,百官北向而坐。前两府白事,即宰相去案,叙宾主东西行坐,时谓之掇案。

  孝宽之至司农也,吴正宪[吴充(1021年-1080年)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谥正宪]当国,不以前两府之礼待之,每至中书,不为掇案。自后每有建白,止令同判寺太常博士周直孺诣中书,孝宽不至矣,正宪颇疑之。

  未几,除直孺为两浙提刑,以张璪判寺,为翰林学士,班在端明之上,乃本寺官长也。

  异时白事,皆诣中书,而孝宽亦竟不至,于是正宪知其果以掇案为嫌,而世讥其隘矣。”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8》:

  “熙宁中,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公事,未几,以父鲁公忧解去。服除,判司农寺。

  旧例,百官以事至中书,即宰相据案,百官北向而坐。前两府白事,即宰相去案,叙宾主东西行坐,时谓之掇案。

  孝宽之至司农也,吴正宪公当国,不以前两府之礼待之,每至中书,不为掇案。自后每有建白,止令同判寺太常博士周直孺诣中书,孝宽不至矣,正宪颇疑之。

  未几,除直孺为两浙提刑,以张璪判寺,为翰林学士,班在端明之上,乃本寺官长也。

  异时白事,皆诣中书,而孝宽亦竟不至,于是正宪知其果以掇案为嫌,而世讥其隘矣。”

  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郓州

  元丰三年 (1080年),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州。

  《宋史·列传71·曾孝宽》:丁父忧,除丧,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得封邹国公,配享孔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父丧,服阕,除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府,徙郓州。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得封鲁国公(?应为“邹国公”),配享孔子。”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而无封爵,孝宽请于朝,得封邹国公,配享孔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其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封邹国公,配享孔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亦有载。

  吏部尚书

  元丰六年(1085年)为吏部尚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8》)。元丰八年(1085年),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赐名;皇太后命曾孝宽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2》

  “元丰八年(乙丑)三月甲午朔,执政诣内东门,入问候。皇太后垂帘,皇太子立帘外。皇太后谕等:‘皇子精俊好学,已诵《论语》七卷,略不好弄,止是好学书。自皇帝服药,手写佛经二卷祈福。’因出所写经示等,书字极端谨,等拜贺。遂宣制,立为皇太子,改名,仍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

  又诏:‘军国事,并皇太后权同处分,俟康复日依旧。’

  未刻,执政再入问圣体,进呈立皇太子例降赦。皇太后谕等:‘皇太子立,大事已定,天下事更在卿等用心。’等言:‘朝廷法度纪纲素具,臣等敢不悉心奉行。’自此执政日再入。

  (旧纪书:‘甲午,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改赐名某。诏军国事皇太后权同处分。’新纪同。”

  《宋史·卷16·本纪第16·神宗3》(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赐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乙未,赦天下,遣官告于天地、宗庙、社稷、诸陵。丁酉,皇太后命吏部尚书曾孝宽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

  连徙镇

  元祐二年(1087年)曾孝宽徙知颍昌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1》);元祐五年(1090年)徙成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8》)。

  《宋史·列传71·曾孝宽》:“连徙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连徙镇。”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连徙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连徙镇。”

  

  元祐五年(1090 年),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祀泉州府学乡贤祠。

  《宋史·列传71·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

  《钦定续通志•卷337·列传137·宋41·曾公亮·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曾孝宽》:“以吏部尚书召,道卒,赠光禄大夫。”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6》亦有载。

  曾孝宽陈氏,状元、武信军节度使陈尧咨的孙女,封秦国太夫人。继室赵氏,封万年郡君,晋魏国太夫人。

  子二:长曾说,大司农、少卿;次曾诚,秘书少监,赠太子太师、秦国公。

  诗两首

  《全宋诗》收录曾孝宽诗两首:

  《送给事知越州》:“承明厌直怀乡日,适得当年严助州。况是北归持节倦,喜闻东去典城优。长江风月消残暑,故国莼鲈近早秋。遥想下车民讼简,不妨乘兴剡溪游。”按:给事:给事中程师孟。越州:今绍兴。

  《史院席上奉和首相公元韵》“御府颁醇酿,君恩锡餕余。赐筵遵故事,紬史重新书。燕饮难偕此,风流不伟欤。素餐非所职,愧附相君车。”

曾孝广

  曾孝广(1040—1200年)仲锡,北宋·泉州晋江人,曾公亮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宋史·列传71·曾孝广》、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广》、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孝广》等有传。

  北外都水丞

  元丰八年(1085年),曾孝广北外都水丞。

  《宋史·列传71·曾孝广》:孝广,字仲锡。元丰末,为北外都水丞。元祐中,大臣议复河故道,召孝广问之,言不可。”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广》:曾孝广,字仲锡公亮从子。元丰末为北外都水丞。元祐中,议复河故道,孝广以为不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孝广》:曾孝广,字仲锡。元丰末为北外都水丞。”

  北外都水丞是负责管理河渠、津梁、堤堰、水运等事务的官员。那时,“人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河欲伸狂潦之势以纵横。朝廷竭天下之以治之,屡治屡决。一旦泛滥,漫无涯矣,吞食民田,未见穷已。”

  元祐(1086—1093年)中,神宗诏下:“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黄河水利治理可兴不可废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诸大臣议复黄河故道。神宗曾孝广问之,以为不可。

  累都水使者

  出为保州通判,复为都水丞,除京西转运判官,入为水部员外郎,迁都水使者。

  《宋史·列传71·曾孝广》:

  “出通判保州。久之,复为都水丞。前此,班行使臣部栰至者,须校验无所失亡,乃得送铨,监吏领赇谢,不时遣。孝广治籍疏姓名,谨其去留,一岁中,归选者百辈。

  除京西转运判官,入为水部员外郎。河决内黄,诏孝广行视,遂疏苏村,凿钜野,导河北流,纾澶、滑、深、瀛之害。

  迁都水使者。洛水频岁湓涌,浸啮北岸,孝广按河堤,得广氵达口遗迹,曰:“此昔人所以杀水势也。”即日浚决之,累石为防,自是无水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广》:

  “历水部员外郎。河决内黄,诏孝广行视,遂疏苏村,凿钜野(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凿巨沟”),导河北流,纾澶、滑、深、瀛之害。

  迁都水使者,洛水频岁湓涌,浸啮北岸,孝广按河堤得废渡口遗迹,即日浚决之,累石为防,自是无水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孝广》:“历水部员外郎,迁都水使者。洛水频岁湓涌,孝广浚河堤,累石为防,自是患息。”

  历宦

  出提点永兴路刑狱,陕西、京西转运副使,还为左司郎中,擢户部侍郎,进户部尚书,以天章阁待制知杭州,移知潭州,加显谟阁直学士知郓州。

  《宋史·列传71·曾孝广》:“出提点永兴路刑狱,陕西、京西转运副使,还为左司郎中,擢户部侍郎,进尚书。坐钱帛不给费,罢为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又以前聘契丹失奉使体,夺职。寻复之,移知潭州,加显谟阁直学士、知郓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广》:“后为户部尚书,出知杭州、潭州。加显谟阁直学士,知郓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孝广》:“出提点永兴路狱,累迁户部侍郎,进尚书,罢为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寻知潭州。胡安国蔡京所陷,孝广独往唁之。迁显谟阁直学士,知郓州。”

  历守大郡

  因大观(1107—1110年)中忤时相蔡京,夺显谟阁直学士职、知饶州,后又历知广州、成德军、太原府。

  《宋史·列传71·曾孝广》:孝广胡安国邹浩善,皆大观中忤时相,御史论之,复夺职知饶州。逾年,徙广州,历成德军、太原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广》:孝广胡安国邹浩善,皆大观中忤时相,御史论之,夺职历守大郡。”

  “大观中忤时相”一事:

  胡安国(大儒,建宁崇安人)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文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胡安国所举的2人,皆党人范纯仁门客。原来胡安国之所以举荐这两个人,是受流人邹浩(常州晋陵人)所请托也。

  当轴者蔡京素恶安国与已异”,如今又得零陵薄所言,便“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南再鞠。”

  同僚心中虽然理解胡安国有不白之冤,但碍于蔡京专横,敢怒而不敢言。曾孝广不避权贵,前往慰问。知道的人都为他的前程担心,可是曾孝广并不介意,回来时还向僚佐慷慨陈词,说:提举凝然不动,贤于人远矣。”

  卒

  后恢复显谟阁直学士故职,即卒。祀乡贤祠。

  《宋史·列传71·曾孝广》:

  “得故职以卒,年六十,赠正议大夫。

  孝广莅官以严称,获盗,辄碎其手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广》:

  “寻复元官以卒(万历《泉州府志·人物》及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寻复原官以疾卒”)

  其莅官以严称,获盗辄碎其手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孝广》:“以疾卒。”

  曾孝广苏东坡

  苏轼苏东坡)在当时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攻击者之矢不绝,为虎作伥者面目更加丑恶,胆小怕事之辈也敬而远之。曾孝广时为定武(定州)知州,绝无世欲眼光,不被时论影响,与他往来亲密如故。

  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被降职,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知定州军事。曾孝广每与诗词娱情,馈送泉州土产,于是苏轼写了《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苏轼曾孝广如此频频咏和,在《苏轼诗集》中并不见多,可见二人情谊大不一般。

曾孝蕴

  处善,北宋·泉州晋江人,曾公亮从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宋史》本传

  《宋史·列传71·曾孝蕴》:

   孝蕴,字处善

  绍圣(1094—1097年)中,管干发运司粜籴事,建言扬之瓜洲,润之京口,常之◇牛,易堰为闸,以便漕运、商贾。既成,公私便之。

  提举两浙常平,改转运判官,知临江军,召为左司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时京邑有盗,徽宗怒,期三日不获,坐尹罪。孝蕴奏:‘求盗急则遁益远,小缓当自出。’从其言,得盗。

  崇宁建殿中省,擢为监。居数月,言者论其与张商英善,以集贤殿修撰出知襄州,徙江浙。荆淮发运泗州,议开直河,以避涨溢沙石之害,孝蕴以淮、汴不相接,不可成。既而工役大集,竟成之,策勋第赏,辞不受。未几,河果塞。

  召为户部侍郎。帝尝问右曹储物几何,疾作不能对。徙工部,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其后坐累,连削黜,至贬安远军节度副使。

  宣和二年(1120年),始复天章阁待制、知歙州。方腊起青溪,孝蕴约敕郡内,无得奔扰,分兵守厄塞,有避贼来归者,获罪,使出境,人稍恃以安。

  会移青州,既行而歙(歙州)陷,道改杭州,时贼已破杭,孝蕴单车至城下。城既克复,军士多杀人,孝蕴下令,胁从者得自首,无辄杀,皆束手不敢骜。论功,进显谟阁直学士,又加龙图阁学士。

  卒,年六十五,赠通议大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孝蕴》:

  “曾孝蕴,字处善公亮从子。

  自知临江军召为左司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时京邑有盗,徽宗怒,期三日不获坐尹罪。孝蕴奏‘急则遁益远,小缓当自出。’如其言果得盗。

  崇宁建殿中省,擢为监,出知襄州,徙江、浙、荆、淮发运。泗州议开直河,孝蕴不主议,其后竟成而旋塞。

  历户部、工部侍郎。

  宣和中,知歙州。方腊起清溪,孝蕴分兵守厄塞,境内稍安。

  会移青州而歙陷,道改杭州,时贼已破杭,单车至城下。城既克复,军士多杀人,下令从者得自首(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下令胁从者得自首”),无辄杀,皆束手不敢□(上“敖”下“羊”。万历《泉州府志·人物》及乾隆《泉州府志·列传》均作“皆束手不能骛”)

  官至龙图阁学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孝蕴》:

  “曾孝蕴,字处善公亮从子。

  绍圣中,管干发运司籴粜事,建言扬之瓜州、润之京口、常之犇牛易堰为闸。既成,公私便之。

  历迁起居舍人。京邑有盗,奏言缉盗之法,急则远遁,少缓自出。从之,果得盗。

  崇宁中,以集贤殿修撰出知襄州,徙江浙。荆淮发运汝州,议开直河。孝蕴曰:‘淮、汴相接,徒费力耳。’既而工役集成,叙功第赏,辞不受。未几,河果复塞。

  召为户部员外郎,徙工部。

  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

  宣和二年,以天章阁待制知歙州,进显谟阁直学士加龙图阁学士。

  卒赠通议大夫。”

曾孝修

  北宋·晋江人,曾公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族侄。工书法。

  南安丰州莲花峰上熙宁二年戴忱诗刻《莲花石》,系曾孝修所篆,为北宋大型篆书石刻,骨格苍劲,气势磅礴,为泉州摩崖诗刻的珍品。

曾孝序

  曾孝序,字逢原,谧威愍,曾公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从子,北宋·泉州晋江人。历官监泰州海安盐仓、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潭州、知道州、显谟阁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延康殿学士,死于兵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忠烈·宋·曾孝序》:

  “曾孝序,字逢原。晋江人,公亮从子。

  以荫入官,历帅环庆,坐忤蔡京罢。

  败,起知潭州。以平道州猺,进显谟阁直学士,改龙图,知青州,金人不敢犯境。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学士,召赴行在,既而青人愿借留,许之。

  先是,临朐士兵赵晟为乱,孝序副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孝序责以力战自赎,乃以言撼败卒夺门,斩关入,孝序出据厅事瞋目骂之,遂与其子宣教郎皆遇害。

  事闻,赠光禄大夫,谥‘威愍’。赠承议郎。”

  ·道光《晋江县志·卷之49·人物志·忠节·宋·曾孝序》:

  “曾孝序,字逢原公亮从子。

  以荫补官,监泰州海安盐仓,因家泰州。

  尝与蔡京忤,出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复嗾御史宋圣宠劾之,削籍,窜岭表。遇赦,量移永州。

  罢相,知潭州、道州,进显谟阁直学士,迁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高宗即位,迁延康殿学士,召赴行在,青州民诣南都借留,许之。

  会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遣副将王定捕之,失利而归。孝序责以力战自赎,知不免,乃以言撼败卒斩关而入。孝序出坐厅事,瞋目骂之,遂与其子宣教郎皆遇害,年七十有九。

  事闻,赠光禄大夫,谧威愍,赠承务郎。”

曾用虎

  曾用虎,字君遇,自号盘隐居士,南宋·晋江人。曾应辰次子,曾从龙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等有传。

  初仕

  庆元四年戊午(1198年),与曾从龙同榜举人。开禧新元(1205年)补国学生,“月书季考,率占上游”,被推荐登上仕版。初为建安户曹掾,调常州犇牛镇,改秩知台州宁海县,不久知南剑州尤溪县,擢福州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曾用虎,字君遇。以兄荫知宁海县,改尤溪,判福州。”

  知兴化军

  绍定间(1228-1233年),曾用虎知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自奉清苦,凡人情赠送,土木游观,皆屏不用;凡捕盗必竟蹊队,而豪右害民者必弹压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曾用虎,字君遇从龙之弟。以兄任历官知兴化军。创郡城三步泄,溉田千顷。修太平废陂,民号之曰公陂。期年蠲夏税,代编户输僦直弛舍余三万缗。复设平粜仓,以备凶岁。锄盗必竞蹊隧,豪右屏息,招捕陈韦华(“韦华”合一字)。以课最闻。”

  《八闽通志·兴化府·曾用虎

  曾用虎,绍定中知军事。

  立平籴仓,捐楮币万六千缗为籴本,益以废寺之谷;岁歉价高,则发仓以粜之,岁丰价平,则散诸寺,易新谷为藏焉。

  莆旧未有城,属盗起汀、邵,郡人陈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倡板筑之议,前后守倅皆有意,未就,用虎以兴利除害为己任,遂经理而成之。

  他若除盗以卫民,给役以赡学、浚陂、蠲税、锄奸、植善,善政尤多。

  民为立生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历知兴化军。修太平废陂,民蒙其利,号公陂。”

  曾用虎知兴化军时善政甚多,但最著名的:

  一是于绍定三年(1230年)修军城。

  《八闽通志·兴化府·府城》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筑……宣和三年(1121年),始更筑……南渡之后,岁久废。既而(绍定元年,1228年)盗起汀郡,势且及境,郡人陈宓始倡板筑之议。郡守王克恭赵汝固、通判赵汝盥相继经营,未克就绪。及郡守曾用虎至,始踵而成之。长一千二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尺,表里以石,覆以砖,五门各为楼堞。”

  《重刊兴化府志》评价曾用虎重建莆田城功绩的业绩说:“为政处常易,处变难。凡事起于仓卒,安危治乱之分,非至明以见其几,至刚以致其决,则祸变相寻未歇也……曾用虎继来,惟前人之算是守,卒用成功。是数公者,可谓有定见矣。”

  二是绍定四年(1231年)下令蠲夏税1年,而以撙节赢余代民纳税,以酬其劳。建平籴仓,出楮帑万六十缗以为籴本,而益之以废寺之谷,时其出入,使谷价常平。

  三是修太平陂。太平陂位于芦溪上游、莆田城北25里崇林村莲花石下,是莆田四大陂之一。北宋·嘉祐(1056—1063年)中知军刘谔始筑,并沿山造圳,蛇行二十余里。南宋·绍定(1228—1233年)时,圳坏,知军曾用虎重修。百姓大获其利,号之曰公陂”。宋时,乡人在梧塘祀刘谔和唐太守何玉的太和庙中,增祀蔡襄曾用虎等修建太平陂有功之士;在枫岭另建世惠祠祀刘谔曾用虎

  四是建三步泄,溉田千顷。

  终经略帅广西

  曾用虎擢江西提点刑狱,移江西转运判官;端平二年乙未(1235年)召进直华文阁,同年五月除尚书吏部郎中;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改户部右曹,再除工部、华文阁;淳祐五年乙己(1245年)帅广西,到任仅数月被罢免 。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改江西提刑,移转运判官,召为吏部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升江西提刑。时叛兵甫平,支党反侧,悉力拊摩,江右遂安。累升吏部郎中,改工部、华文阁,帅广西。至镇数月罢。”

  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用虎》:“归,未几卒。”

  曾用虎于淳祐五年(1245年)十二月朔卒,年70岁,进阶朝议大夫爵晋江开国男。祀泉州府乡贤祠、兴化府名宦祠。墓在南安云峰山。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曾用虎》:曾用虎墓,在县西北二十一都云峰山。”

  曾用虎初娶陈氏,先卒;继娶丞相留正的孙女,子三:长谦仲,官户部郎中;次颐伯(出继曾从龙,官承务郎知江西提刑察使);三孚仲,进士,知漳州、长泰县宰。

曾治凤

  曾治凤,字君仪,一字君辉,南宋·晋江人,曾应辰第四子,曾从龙曾用虎弟。(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曾用虎》)

  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破例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嘉定(1208—1224年)中知杭州富阳县,通判漳州, 擢广东提刑,以将作监知袁州,复直焕章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端平二年(1235年)进直徽猷阁,改知建宁府。《宋史翼·卷22》有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用虎》:“弟治凤,字君仪,开禧中登第。性简俭,累官广东帅,直徽猷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治凤》:曾治凤,字君仪。开禧元年进士,历官广东提刑,以将作监知袁州,复直焕章阁,帅广东。寇发,循惠间谕降之。端平二年进直徽猷阁,改知建宁。乞罢,奉祠数年,卒。”

  嘉定(1208—1224年)中,曾治凤知富阳县。咸淳《临安志·卷51·秩官9·县令·富阳县·国朝》“曾治凤。”

  嘉定九年丙子(1216年),曾治凤重修富阳胡鼻山石路。南宋·咸淳《临安志·卷27·志12·山川6·山6·富阳县·胡鼻山》:“胡鼻山,在县东五里,山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行者患之。乾道(1165—1173年)中令陆柟因邑士谢安颐之请,凿路栏石以护,自此往来者以为便。嘉定癸酉 (嘉定六年,1213年)程珌修,嘉定丙子(嘉定九年,1216年)曾治凤重修,尉陈震为记。”

  又出公帑将富阳县治之东百余步之观山购为官产,拓为形胜区。南宋·咸淳《临安志·卷27·志 12·山川6·山6·富阳县·观山》:“观山,在县治之东百余步,一峰高耸,横截大江,氏尝于山顶建道观,因得名;又号石头山。有亭曰胜览。县东以水口荡滉无际,以此山为青龙襟抱环,合邑赖以立第。地属居民,病于樵采,会真觉僧贸得之,邑令曾治凤出公帑钱六万,易而属之官,竹木茂蔚,自是邑之形胜,改观焉山。”

  曾治凤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时,端平二年乙未(1235年)二月,广东摧锋军统领熊乔率该部返粤,曾忠 率部分士卒哗变,到惠州烧惠阳,攻下博罗县,杀县令。熊乔逃脱告变。叛军直驱广州,曾治凤弃城逃遁。

  《南海志·卷10·附录2·辑佚·崔与之》:“端平乙未二月,摧锋叛兵自惠阳拥众扣州城,郡守曾治凤宵遁。”

  《贵耳集·下·李昴英》:“……曾治凤帅广,激曾忠之变。崔菊坡临城,借用经略司印抚谕,缒城入贼,晓以祸福,五羊城郭得全。贼之肇庆就捕……”

曾怀

  曾怀(1107-1175年)钦道,北宋末南宋初人;祖籍晋江,由京师迁居常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怀》、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等有传。

  身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怀》:曾怀,字钦道孝宽曾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曾怀,字钦道孝宽曾孙。”

  曾诚,授参议郎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赠太师秦国公。

  祖父曾孝宽,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赠右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

  曾祖父曾公亮,丞相太师太傅太保侍中鲁国公。

  金坛主簿

  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1119年),曾怀以父恩授金坛(今江苏镇江)主簿。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宣和初,以父任为金坛簿。”

  任上,具方重之德,认真劝学,多方面帮助穷困的孩子读书,尽心惠民,很受当地百姓拥戴。

  南渡后累知江州、真州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室南渡后,授乌江令,寻改浙西帅司干官。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提举西浙市舶,不久晋知江州。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践阼,改知真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怀》:“绍兴中知真州,训习民兵,为张浚所奇。”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南渡后,知江州,改知真州。训习民兵,有纪律,张魏公 督师,大奇之。”

  度支员外郎,户部侍郎

  除度支员外郎乾道二年(1166年)擢户部侍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怀》:“乾道初,擢户部侍郎,建言量入为出,使天下之财足天下之用。”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除度支员外郎,以丰裕闻。乾道初,擢户部侍郎。奏言以天下财足天下用孝宗悦。”

  曾怀善理财,户部侍郎任上,采取“均役、限田、抑游手、定赏罚、劝课农桑”等发展生产的积极办法。诸如对江淮一带,作限定禁令,丞植桑三万株至六万株,守、倅部内植二十万株以上,并论赏有差。还向孝宗奏说:“江西路营田四千余顷,已佃一千九百余顷,租钱五万五百余贯,若出卖,可得六万五千余贯;及两浙转运司所托,已佃九十万亩。合而言之,为数浩瀚。今欲遵元诏,见佃愿买者减价二分。民间会子破损,别造五百万换给;而对于 损会贯百线数可验者,并作上供钱入输,巨室以低价收者坐之。”曾怀还受诏,同共措置,铸提领措置会子库印。

  此中,凡五年,未尝以钱谷语人;凡钱欲之数、州郡所积与夫出纳之多寡,纤悉必记。一时间,褒言以耳,但曾怀在他的奏摺措词上,还是很谦虚的,他说:“臣不敢进生财之说,亦不敢进苦节之说,但量入为出,使天下之财足天下之用。”曾怀持勤政为公,存心爱民,虽然没法挽救毫无生气、奄奄待毙的赵宋王朝,但能做到不及民而用度足,却也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权尚书,出知婺州

  乾道七年(1171年),户部尚书除龙图阁出知婺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怀》:“进权尚书,出知婺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晋权尚书,除龙图阁。”

  拜相

  乾道八年(1172年),赐同进士出身,参知政事,与梁克家同为右丞相。

  乾道九年(1173年),右丞相梁克家与同知枢密院张说议事不合,请求去;罢梁克家右丞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此时,便剩下曾怀辅政了。

  淳熙元年(1174年)七月,曾怀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迁光禄大夫,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曾怀因长期劳碌,身体瘦瘁,几乎已经不能行动,帝特于后宫制紫金鱼袋赐轻带,以称其体。以疾免朝参,惟令入堂治事,遇大政则宣引曾怀

  孝宗即位后,虽有志图复,用虞允文陈俊卿王十朋梁克家朱熹等一班文臣武将,堪称智勇兼优,作为振兴赵宋王朝,诚亦俱足深恃。可是朝廷内部,忠奸正邪两立对垒,阉宦恣横,于是任人不专,更换迭出,致使奸人有隙可作其乱,而忠臣无机可展其才。曾怀为官,秉公处事,尽忠效力,推贤扬善。每当建言的同僚受贬谪,不无婉言向孝宗建言:“勿以一人嘉之而用,亦勿以一人谤之而去”。可是不久,连他自己也受台官詹元宗李棠言事所论劾。曾怀对此,感触沉重,立即求退。后来,经查三司,言无实迹,孝宗才顿然大悟,责元宗李棠等之罪,恢复曾怀官职,然曾怀老病交并,已不能入堂治事了,于是请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怀》:

  “甫三月召还,特赐同进士出身,除参知政事,迁左宣奉大夫,代梁克家为右丞相。

  淳熙初,台官詹元宗季棠(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季裳”,下同)李杓王宗己,因中怀怀遂引退,且乞辩明诬谤,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续大理寺根究无实,乃贬责元宗,而复相怀

  未几,以疾请罢,复以大观文奉祠。

  怀尝言:‘事之大者视之以小,小者视之以无,天下无复事矣。’

  封鲁国公。”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

  “未几,赐同进士出身,参知政事,代梁克家为相,封鲁国公。

  淳熙元年,除观文殿大学士,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台官詹元宗季裳因言事中怀怀遂求退,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未几,复相,以疾罢。”

  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怀》:“卒年六十九,赠少保。著有《文集》三卷。”

  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卒,归葬虞山,现曾丞相墓在五大石洞。入祀泉州府学乡贤祠。

  韩琦女,加封至鲁国夫人;生子三:长子曾宫(通直郎),次子曾密(承一郎),三子曾宁(通判)。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孝宽曾公亮梁克家韩琦》)

曾会

  曾会(952—1033年),字宗元,北宋·泉州晋江人;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年)二月十二日生,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卒。
曾穆,任德化令,殿中丞致仕,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特进封太师秦国公。

  榜眼及第

  曾会年轻时,与同郡的钱熙友善,共席课读。钱熙先擢甲第,诗赠曾会道:“好看闽州名士传,东南此事古来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

  北宋·端拱元年戊子(988年),曾会中解元;端拱二年(989年)连捷中己丑科会元(榜眼),四月授光禄寺丞、直史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会》:曾会,字宗元,晋江人。端拱中擢进士第二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会》:

  曾会,字宗元,晋江人。

  端拱二年进士,与蜀人陈尧叟并有俊誉。太宗览二人文词藻敏,给释褐,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曾会,字宗元。端拱二年进士第二人。廷试,日未昃卷上奏御。时蜀人陈尧叟亦有俊誉,上览二人文藻敏给相侔,释褐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

  与九日山

  曾会端拱二年(989年)十二月请假还乡。淳化元年(990年)三月携家入京时,曾至九日山延福寺访契仙上人,做了2件事:

  一是撰写《题清源郡武荣州九日山修寺总记》一文,是九日山和延福寺的重要文献,略曰:

  “九日山之胜,为山川之秀色,闽中之胜绝;闽中为胜者,清源为灵异。

   东去郡城十五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左则南安属邑,市人之所游集。前则晋江通津,海潮之所吐纳。独其西北,岗阜连络,若虎而踞,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垣数里造寺也。

  始于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县西南,至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于斯,会昌(841—846年)废之,大中(847—859年)复之,五年(851年)赐额。

  庵岩院落,总五十有四,得铭额二十有一。草树阴森,藤萝高盘,檐窗隐映。若在鹫岭沃州之上,虽尘劳俗虑,至而颖脱。”

  二是作《题名于泉郡南安延福寺聚秀阁》,就他日归宿作了安排。文曰:

  “余自端拱元年(988年)秋入忝乡解之首,宿是寺。

  二年(989年)进士及第,居甲科之二;夏四月,释褐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冬十二月,请假还乡。淳化元年(990年)春三月,携家入京,复来于此,因访契仙上人,故志于壁,为他日乞骸东归张本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 ·九日山》、《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

  不以攀援进取为意

  历典七郡

  迁殿中丞、知宣州。大中祥符(1008—1016年)未,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后来,曾会为官一直踱踬不前,历真宗仁宗二朝,出入凡45年,典领宣、处、台、建、颖、池、明7郡,止于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官不过五品(赐股章三品),用不出一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会》:

  “寻以亲老愿补郡。由史馆迁殿中丞,知宣州。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奏罢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军民如被宥。”

  “历二朝,出入四十五年,凡典七郡,官至刑部郎中、集贤修撰(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集贤殿修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会》:

  “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发卒万余,倾荡山谷,中外无敢言者。奏列其状,有旨中罢。

  凡出入四十五年,历典七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

  “以亲老愿补郡,迁殿中丞、知宣州。

  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以发运使领其事。要珰莅之,发卒万余,斩木伐石,倾荡山谷,中外无敢言,已解漕职,奏罢其事。

  真宗仁宗世,凡四十五年,典七郡,迁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曾会晚年,回首漫长的任途,在《重登池州萧相楼》时,对朝政不觉发出那无能为力的哀叹。此时,他热爱池州九华之胜,并筑室九华山下,奏请辞官致仕,但未获准。后与雪窦寺僧重显为方外之友,“游清净觉地,证第一义心。”

  评价

  张方平曾会神道碑》曾会

  “处官不能希合从事,由是与时龃龉;处事不惮以身犯有势者之怒。”

  “夷旷直率,进不干举,退不诡俗,直已而行,且自许亦厚,不以攀援进取为意。”

  “唯诚与恕,不务世求,乃与时忤,往蹇来连,多踬少迁,郎潜一郡,四十五年,外虽不偶,中全所守,富贵在天,将复谁咎。”

  卒赠楚国公

  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曾会卒于明州,寿八十二。以子曾公亮贵,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卒赠楚国公。”

  曾会卒后,子公度公亮根据曾会遗嘱,运柩回乡。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典郡曾会墓:在南安三十五都白石翻天马蹄穴之右。旧《志》作在城东北三十八都者,误。”

  子六

  曾会子6,依次为公度公亮公立公爽公望公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龙山曾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曾会》:“子公度公亮公度,祥符八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之一·宋·曾会“子公度公亮。”

  著述

  曾会著述丰富,有《杂著》20卷;景德(1004—1007年)中,观时政得失又著《景德新编》10卷。其诗文散见于《泉州府志》、《晋江县志》以及宣、处、台、建、颖、明、池等州《志》。《晋江县志》载:“以文章名世者,唐有欧阳行周欧阳詹,宋有曾宗曾会,文藻敏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诗词撷录:

  《寄泉僧定诸“赤城山去刺桐城,还往都无一月程。日日焚香遥稽首,五更河露湿人衣。”

  《上齐山》“秋日悬光八使来,笙歌十里郡筵开。六朝草色铺堤路,九日花香泛酒杯。红袖歌长凝粉黛,紫微诗久蔽尘埃。贤人此会知无尽,不畏年华似箭催。”【按】八使:汉顺帝时,周举杜乔等8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谓之“八使”。

  《送张无梦归天台》“九重留不住,乘兴返天台。青嶂未为静,彤庭应更来。御歌编隐诀,卧榻近丹台。衣袂含香气,蓬莱醉几回。”【按】彤庭:亦作“彤廷”,指汉代宫廷,因以朱漆涂饰故称,泛指皇宫。

  《题法华山天衣寺》“十里湖光十里松,松阴路到十高峰。窗看渡口随湖月,楼听云门度岭钟。梁帝钵含山雨润,普贤台锁藓花重。谁人的是忘机子,香稻寒蔬养瘦容。”

  《题仙都山二首》

  “时常展画图,今喜到仙都。尽得烟霞景,方知手笔粗。擎天成一柱,镇地出三吴。苔片封车辙,莲香泛鼎湖。占风来海国,迎日上云衢。似笋千寻直,如蓝四面铺。秀能通造化,高岂碍抟扶。雷雨生岩宝,星辰绕药炉。金华惭叱石,玉女望投壶。观古坛尤在,碑荒字半无。未曾迷阮肇,何倦醉麻姑。尘外标名异,空中立影孤。笑秦铭泰岳,嫌舜葬苍梧。夏月风长满,秋霜草不枯。步虚吟羽客,滴翠湿樵夫。独称瀛洲侣,吟看典郡符。”

  “瀛洲风月十年余,东出云堂典郡符。更到烟霞最深处,分明景物是仙都。”

  【按】① 三吴: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② 抟扶:犹抟风。 ③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间的投掷游戏。由礼射演化而成。④ 阮肇:喻指情郎。⑤ 麻姑:古代神话人物。东汉时应召降临蔡经家,能掷米成珠。相传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以备蟠桃会上为西王母祝寿。⑥泰岳:泰山。⑦步虚:道士唱经礼赞。⑧羽客:道士。⑨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在大海中。⑩郡符:郡太守的符玺,借指郡太守。

   《题砚水》“落笔重重见险津,不堪凭仗洗埃尘。无波浪处生波浪,愁杀孤帆过海人。”

  《香积寺》“松门石径乱云粘,四顾蓝光冷射檐。锁雾楼台阴自润,啸风猿鸟韵相兼。寒岩路僻凭僧指,古篆香残待客添。须信苾蒭堪爱处,满阶芳草正纤纤。”【按】苾蒭:亦作“苾刍”,即比丘,西域草名,喻出家的佛弟子。

  《重登相楼》“不见当年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九华门外柳三尺,萧相楼前松千寻。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只鸡斗酒江干市,白首风前楚些吟。”【按】①九华:宫殿名。②江干:江边,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