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著述(8划)

  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冥冥篇(明·苏濬周易会缉周礼述注(清·安溪李光坡、周礼补(元·邱葵周礼训纂(清·李锺伦
  易蔡
(易蔡集解。明·晋江蔡鼎。)易经蒙引(明·蔡清易经存疑(明·林希元易经浅说(明·陈琛易经儿说(明·苏濬易林疑说(明·杨瞿崃易经勺解(明·林允昌易史象解(明·林允昌、易学管见(明·洪启初
  经
(明·林允昌经史耨义明末清初·晋江林孕昌撰。概述。讲论。
  明刊戏曲弦管选集
(发现和出版。内容。意义。)明史·艺文志
  性理要解性理钞
  郑和航海图罗浮图志怡怡堂文集玩芳堂摘稿
(明·王慎中咏史集解(明·林乔松注)岭南文献补遗(明·杨瞿崃诗经世本古义(明·何楷武经总要(四十卷。北宋·泉州晋江人曾公亮等编著。宋一代朝廷修讲武备之书存者惟此编而已。概述。火药配方。兵器战具。指南鱼。疆域地理。军事理论)国史唯疑(明·黄景昉、拍掌知音(清·廖纶玑、畅所欲言(清·杨寿眉
  钓矶诗集[宋末元初·丘葵(号“钓矶”)著。家藏抄本(至明末尚存。南明·永历十四年庚子正月卢若腾为作《序》,谋划出版未果。)。清·康熙五十二年刊行(名《独乐轩诗集》。施世騋为作《序》。)。后数历刊刻。同治十二年刊本。2019年7月刊本。]

周易折中

  清·安溪李光地等人奉敕撰 ,二十二卷。

  《周易》是“群经之首”,在中国古代,注解《周易》的著述浩如烟海。宋以來說《易》者門戶交爭,務求相勝,遂各倚於一偏。而明·永樂中官修《周易大全》,龐雜割裂,無所取裁,由群言淆亂,無聖人以折其中。

  康熙五十四年,清聖祖特命大學士李光地等人採摭群言,撰《周易折中》。其經文與傳文分開編排,依從古本。以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為主, 参照《周易》二程传,参合从汉晋至宋元明二百余家解《易》之说,研核折中,不偏主一家,而成此书。凡實足以發明經義者,皆兼收並採,而一切支離幻涉之說,盡皆不錄。有各省翻本、浙局刊本。《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书中所引以宋易(易学义理派)著述为多,但又取汉及宋明以来诸儒言卦变、互体之说,从而此书不仅集宋易之大成,且又对清儒研究汉易(易学象数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录

  御制周易折中序
  御纂周易折中总裁、校对、分修、校录、监造诸臣职名
  引用姓氏
  御制周易折中凡例
  卷首 纲领一◇纲领二 等
  卷第一 周易上经◇乾 等
  卷第二 比◇小畜 等
  卷第三 谦◇豫 等
  卷第四 剥◇复 等
  卷第五 周易下经◇咸 等
  卷第六 解◇损 等
  卷第七 井◇革 等
  卷第八 旅◇巽 等
  卷第九 彖上传
  卷第十 彖下传
  卷第十一 象上传
  卷第十二 象下传
  卷第十三 系辞上传(上)
  卷第十四 系辞上传(下)
  卷第十五 系辞下传
  卷第十六 文言传
  卷第十七 说卦传
  卷第十八 序卦传◇杂卦传
  卷第十九 启蒙上
  卷第二十 启蒙下
  卷第二十一 《启蒙》附论
  卷第二十二 《序卦》《杂卦》明义

周易通论

  四卷,清·安溪李光地著。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记载,这部书综论易理,各自为篇。一卷、二卷发明上、下经大旨,三卷、四卷则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冠以易本、易教二教三篇,其次有卦爻象传、时位、德应、河图洛书以及占筮挂、正变环互,无不条析其意而推明其所以然,在宋学中可谓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他阐述圣贤心学,都归到观天道而修人事,其学术思想一传给杨名时,再传为夏宗澜。

周易冥冥篇

  明·泉州晋江人苏濬著。(苏濬又作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浚》)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经部》载:

  “《周易冥冥篇》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苏濬撰。君禹,号紫溪,晋江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参政。

  此书惟解上、下经《系辞》、《说卦》,删《序卦》、《杂卦》。大旨主王弼虚无之说,一切归之于心学,非惟废卜筮之说,乃并宋儒言理而偶及数者,亦以为执泥牵拘。

  其训‘潜龙勿用’以为‘心之寂然不动’,训‘大明终始’以为‘心之灵明不昧’,而于《系辞》之末,以《易》主忘言为归宿。观其以‘冥冥’名书,则其说之遁于二氏,不问可知矣。”

  《周易冥冥篇》根据王弼虚无的主张,一切归之于心学,所以苏濬另一部著作直接命名《易经心说》。它与儒、道两家互为渗透,有些道理就觉得有些玄冥。但他在为儿辈讲解时,不免为科举目的而设,所以其讲授就比较传统,不敢逾越朱子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本义》。

  实际上苏濬并不一概地反对象数,其心学要以象数为前提。他在题《虚斋蔡清)先生性理要解序》中说得很明白。他说一些自号高明的学者,虚谈生命,遗弃象数,甚至以宋儒的研究为迂,这实际上是未知学的原故。如果说理可以无数,为什么会有两仪、三才、四时、五行? 如果数能离开理,就用不着说四德、五性、七情、九畴了。因理著数是圣入之所为,依数明理是君子所追求。天苞地符用图书以概括之,彰往察来用画卦而推之,所次《易经》而为诗、书、礼、乐之鼻祖。离开依数明理,就会流入主观臆想。

周易会缉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周易会缉》无卷数,国朝(清)·吴映撰。沐日,晋江人。

  其书大旨宗朱子《本义》,而折衷于《蒙引》、《存疑》诸书,持论亦颇平实,然取材太寡,用意太拘,尚未能深研精奥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泉南著述·易经蒙引、易经存疑》)

周礼述注

  《周礼述注》24卷,清•安溪李光地之弟李光坡撰,是其所著《三礼述注》(69卷)中之1种;其他两种为《仪礼述注》17卷、《礼记述注》28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光坡》)

  《周礼述注•自序》有云:“始读同甫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诚。”并列举注疏章句,指出其抵冒前人、欺负后人之所为,故为是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经部19•礼类1》: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李光坡撰。

  光坡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著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也。

  其书取《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意,以阐制作之义。虽于名物度数之文,多所刊削,而析理明通,措词简要,颇足为初学之津梁。

  考其兄光地《榕村集》中,有《周官笔记》一卷,皆标举要义,不以考证辨难为长。其侄锺伦亦有《周礼训纂》,与光坡此书体例相近。盖其家学如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钟伦》、《泉南著述·周礼训纂》)

  宋儒喜谈三代,故讲《周礼》者恒多。又鉴于熙宁之新法,故恒牵引末代弊政,支离诘驳,于《注》、《疏》多所攻击,议论盛而《经》义反淆。光坡此书,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至如宋学之蔓衍,平心静气,务求理明而词达。于说经之家,亦可谓适中之道矣。”

周礼补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23·经部23》载:

  “《周礼补亡》六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元·邱葵撰。

  字吉甫,莆田人。《闽书》作同安人,未之详也。邱葵系泉州府同安县小嶝岛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葵》)

  是书本俞庭椿王与之之说,谓冬官一职散见五官。又参以诸家之说,订定天官之属五十九、地官之属五十七、春官之属六十、夏官之属五十、秋官之属五十七、冬官之属五十四。又云:‘先王不能以禄食养无用之官,故《周官》虽曰三百六十,而兼摄相半。如掌葛徵絺绤、掌染草敛染草之类,每官掌一事,无是事未必有是官也。’其说皆自信不疑。

  《周礼》一书,不过阙《冬官》耳。至南宋淳熙、嘉熙之间,二家倡为异说,而五官俱乱。又从而推波助澜。

  《闽书》称‘宋末科举废,杜门励学,居海屿中,因自号钓矶翁。所著有《易解义》、《书解义》、《诗口义》、《春秋通义》、《四书日讲》、《周礼补亡》。’今诸书散佚,惟此书为世所诟病,转以见异而存。

  据《自序》,书盖成於泰定丙子,年八十一矣。虚殚一生之力,使至今谈《周礼》者称俞庭椿为变乱古经之魁,而王与之为煽助异说之党,不亦傎欤?

  其书世有二本。其一分六卷,题曰《周礼注》。其一即此本,不分卷数,而题曰《周礼冬官补亡》。《经义考》又作《周礼全书》,而注曰:‘一作《周礼补亡》。’

  案此书别无他长,惟补亡是其本志,故今以《补亡》之名著录焉。”

周礼训纂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经部19》载: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李锺伦撰。

  锺伦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未仕而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锺伦》)

  此书自《天官》至《秋官》,详纂注疏,加以训义。惟阙《考工记》不释,盖以河间献王所补,非周公之古《经》也。

  书后有乾隆丁丑其子广平府知府清馥《跋》,称锺伦初受三《礼》於其叔光坡。康熙癸酉乡荐公车后,日侍其父光地於京邸。及光地出督顺天学政,复迁直隶巡抚,十馀年中,锺伦皆随行,得其指授。又多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互相讨论。故其学具有本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清馥李光坡李光地陈万策》)

  凡所诠释,颇得《周官》大义。惟於名物度数,不甚加意,故往往考之弗详。

  如《巾车》‘重翟,锡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安车,总。皆有容盖。’《注》:‘总以缯为之,著马勒,直两耳与两镳。容为车,山东谓之裳帷。车衡亦宜有焉。盖如今小车盖也。皆有容有盖,则重翟、厌翟,谓蔽也。安车无蔽,谓去饰也。’锺伦谓:‘总惟当施马,於车义无所取。’考蔡邕《独断》曰:‘飞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左画苍龙,右画白虎,系轴头。’《续汉舆服志》曰:‘乘舆重牙斑轮,升龙飞。’注引薛综《东京赋注》‘飞軨以缇油,广八寸,长注地。系轴头。’所云缇油,即注所云总,以缯为之。所云轴头,即注所云。然则飞軨即总之在车者,而锺伦谓总惟饰马,误矣。锺伦又谓:‘容以缯结四旁之上际,其四旁之下际则以翟为蔽。’考《经》文‘皆有容盖’,实兼承上重翟、厌翟、安车而言。但重翟、厌翟二车既有容盖,又有翟蔽两旁,以画饰,安车则惟有容盖,而无翟饰耳。既无翟饰,即惟藉裳帷为障蔽。裳帷之制,当四面围合,上下通彻。故《诗》曰:‘渐车帷裳。’《笺》云:‘帷裳,童容也。’《方言》:‘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衤童’。童容与衤童义同。盖衤童长襦,上下相连以覆体,车之帷裳垂覆上下,形相似也。

  又《士昏礼》:‘妇车亦如之,有。’《注》‘,车裳帷。’《续汉书舆服志》注:‘旧典传车骖驾赤帷裳,惟郭贺为冀州,敕去帷。’《释名》:‘衽,也。在襜襜然。’云帷,盖如裳衽下垂也。凡此皆同於《巾车》之安车,但有帷裳,无重翟、厌翟者也。如锺伦所云‘帷裳但结四旁之上际,其四旁下际以翟为蔽’,则安车但蔽上际,不复蔽下际矣。《释名》曰:‘容车,妇人所载小车也。其盖施帷,以隐蔽其形容也。’若容但蔽上际,不及下际,岂能隐蔽形容乎?

  如此之类,颇为疏舛。然如辨禘祫、社稷、学校诸篇,皆考证详核。

  又如《司马法》谓:‘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锺伦蔡氏说,谓:‘一乘不止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轻车用马驰者,更有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今考《新书》:‘攻车七十五人,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守车一队,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共百人。’又《尉缭子·伍制》:‘令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起於五人,讫於百人,盖军中之制,自一乘起。此皆一乘百人之明验,足证其说之精核。

  又明於推步之术,训《大司徒》土圭之法,谓:‘百六十馀里,景已差一寸。”亦得诸实测,非同讲学家之空言也。”

易蔡

  《易蔡》,或作《易蔡集解》,明·晋江蔡鼎著,10卷(或作6卷)50万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鼎》)

  清·乾隆黄燮《重建先贤塘东无能?先生观易亭记》(全文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西资岩·周边附属建筑·观易亭》):

  “蔡鼎殚精研虑,著《易蔡》一书,分封彖爻象,推消长存亡,本其心得,合揆(“揆”:准则)前圣,共五十万言。

  陈卧子曰:‘读震、艮、渐、归妹诸解,可以知其养;读蹇解、损益诸解,可以知其识。’(“震、艮、渐、归妹”、“蹇”、“损益”:卦象)识者以为知言。

   而一时钜公:虞江钱蒙叟、梁溪、吾闽曹能始诸先生同校刻之,海内风行,驰不以胫,则先生之书,流传者远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志·理学·明·蔡鼎》:“著有《易蔡集》五十万言。曹学佺曹荃陈子龙同校订刻之。子龙序称其学在天人性命之际,淡泊宁静,若终身云。”

  云间陈子龙、虞山蒋棻为之《序》:“书名《易》,犹之《风雅》、《夏侯尚书》,从其姓也。”

  分上经、下经、每卦彖爻传,分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以次排列;六十四卦,每两卦合,两两相对,两两相反,并加训释;本义全录,各家注疏选入,己意以“愚谓”附诸家之后。但谓“愚既于诸家之后附以‘愚谓’,其中因前说而为申明者十七,破成说而特出新旨者十三”

  蔡鼎在书目中自云:“参观天地之道,道不能无体,因有初上以立体;体不能无用,因为中爻以立用;用又不能无变,因有错综以尽变;变而休,休而用,曲伸往复,无体无方,则谓弥纶天地之道亦可。愿学者于此着眼,以达到累世之疑能得解迷。”

  《易蔡》集诸家之注而有所发明,后世评者以为“闳深精确,其义精美,六百六十余条皆昔贤所未发,辞微旨奥,上关朝廷庙算,下开世俗迷惘。”读其震、艮、渐、归、妹诸条的注解,可以知其涵养;读蹇、解、损、益诸条解释,可以知其见识。

  清·乾隆《四库全书》未收,致使世之传本甚少。

  近代《四庫未收輯刊》曰:

  “《易蔡二卷,系传三卷,节录一卷》,明·蔡鼎撰。”

  “万远堂《易蔡》,无卷数,明·蔡鼎撰。

  无能,福建闽人,诸生,曾佐孙高阳(蓟辽总督高阳孙承宗军幕,晚年注《易》,名曰《易蔡》。

  此书以上经为上篇,下经为下篇;又以上系为上篇,下系为下篇,次则说卦、序杂两篇,皆无注释。其于易卦上必颜曰义,卦辞上曰文,爻辞上曰周,彖象传上曰孔,意谓《易》乃义、文、周、孔四圣所作。

  此书疏误颇多,明代学者皆以传本义为正宗,敷衍义理,能成一家之学者甚少。

  今存明·崇祯刊本。”

  早年,泉州蔡光华曾在上海请人就石印本抄录1部(10卷),现存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近年,由泉州历史研究会影印重版,仍为10卷,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寿祺为其署检,列为《泉州文献丛书》之一。

易经蒙引

  十二卷,明·泉州晋江蔡清著。(号虚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是书原为其子松江府推官蔡存远所进献,分正、副二部各26册,共52册,乞颁示天下。圣旨下礼部刊行。礼部即委派易经教官1员、生员4名,将《易经蒙引》订正明白,发委建阳县书坊作速刊刻。

  据礼部评议:蔡清潜心易学,专意注疏,平生精力所得,尽在《蒙引》一书,真足以羽翼圣经开示后学。

  陈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蔡虚斋先生乡贤呈》云:“虽其谦云初稿未定之见,仅可引蒙,然间亦有先贤未发之言,何妨立教。辞取达意,粗亦寓精。皆嫌布吊元文,岂知粟菽有味。熟玩皮肤切训诂,始信名儒之守专门;遍观声律词章,深美壮夫之不为……虽立言之人亦多,而同道之言自别。”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易经蒙引》十二卷,明·蔡清撰。介夫,号虚斋,晋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儒林传》。

  是书专以发明朱子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本义》为主,故其体例,以《本义》与经文并书,但于《本义》每条之首,加一圈以示别,盖尊之亚于经也,然实多与《本义》异同。

  如经(《易经》)分上、下,朱子云:‘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上、下两篇。’则云:‘六十四卦何以不三十二卦为上经,三十二卦为下经,而乃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朱子云:‘用九是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见群龙无首’是此卦六爻皆用九者之占辞。’则云:‘孔子《象传》及《文言》,节节皆是主六爻皆用九之者言,但《本义》又不主此说。’又云:‘若依朱子之说,则于用九之下又当添‘六爻皆用九者一句’。

  ‘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朱子说‘上句‘知’字重(重复), 下句‘终’字重(重复)。’则云:‘此未必是本文之意,本文下句一‘知’字,岂偶然哉!岂姑以对上句而无所当哉!’

  其他不肯屈委附和,大率类此。

  朱子不全从程颐《传》,而能发明程颐《传》者莫若朱子不全从《本义》,而能发明《本义》者莫若。醇儒心得之学,所由与争门户者异欤!”

易经存疑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易经存疑》十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林希元撰。

  希元茂贞,号次崖,同安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见《自序》及王慎中《序》。《泉州府志》称官至大理寺丞,误也。《明史·儒林传》附载《蔡清传》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王慎中》)

  是书用注疏本。其解经一以朱子《本义》为主,多引用蔡清《蒙引》。故杨时乔《周易古今文》谓其继《蒙引》而作,微有异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泉南著述·易经蒙引》)

  其曰《存疑》者,洪朝选《序》谓其存朱子之疑以羽翼之《传》、《义》也。

  《自序》谓:‘今必下视,则吾之说焉能有易於彼。无已则上宗之说其可施於今乎?’

  盖其书本为科举之学,故主於祧汉而尊宋。然研究义理,持论谨严,比古经师则不足,要犹愈於剽窃庸肤为时文弋获之术者。盖正(正德)、嘉(嘉靖)以前儒者犹近笃实也。

  原刻漫漶,此本为乾隆壬戌其裔孙廷玣所刻。旧有王慎中洪朝选二《序》,载朱彝尊《经义考》,廷玣删之。所言皆无大发明,今亦不复补录焉。”

易经浅说

  八卷,明·晋江陈琛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浅说》的成书,陈琛答门人潮阳人萧良球云:所抄去《易经浅说》、《四书浅说》,皆从游朋友私记大概,未足以尽区区管中之见。我不善于记诵,平日读书独观大意,得其意时,即使文词是出于古人的也常常忘记;至于科场应试之作,则无暇阅读。所以朋友中有以举子业文字求我,那是对我不了解。不过也不能说我不懂得举子业,有时有人拿经义论策来访,也略为指点去取,但知之而不乐为之。

  侍御陈让曾说:虚斋蔡清者《蒙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泉南著述·易经蒙引》),得圣学之精深,有时意识到了或未用文字表述,而所独到者,可以发晦翁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之所未发。先生陈琛《浅说》,得圣学之光大,意之所到则言无不到,至其所独到,又可以发虚斋之所未发。《蒙引》可用易笺注,《浅说》可以备讲读。故有人认为,学易者不可一日无易传,本义则不可一日无《蒙引》;《浅说》之有功于《蒙引》,就象本义之有功于易传。因为易传言其体,本义推其体而致之用;《蒙引》言其详,《浅说》则约其详而反之要,所以都羽翼圣经,有功来世。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易经浅说》八卷,明·陈琛撰。

  思献,晋江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乞终养归。嘉靖中,起授贵州提学佥事,不赴,再起江西提学佥事,亦不赴。事迹附见《明史?蔡清传》。

  是书一名《易经通典》,原刻作六卷,此本乃其后人拟欲重刻之稿,本分为八卷。中多涂乙,有标某句为后人增改者,有标采入《折中》者,然《文言传》‘知至至之’一条,标‘采入《折中》’,而《折中》实未采,则亦有所假借依托不尽可据矣。

  《易》学出蔡清,故大旨主于义理,然欲兼为科举之计,故顺讲析讲,全如坊本高头讲章,较《易经蒙引》,可谓每况愈下矣。”

易经

  四卷,明·晋江人苏濬著,为其理学代表作,是当时科举的一部重要指导书苏濬又作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浚》)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经部8·易类存目2》

  “《易经儿说》,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苏濬撰。

  《周易冥冥篇》,恍惚支离,颇涉异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周易冥冥篇》)。及作是书,乃墨守朱子《本义》,尺寸不逾。(其说以蔡清陈琛为宗,而参以自己的见解,学者称为晋江三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

  其首先曰‘讲’者,诠释文句也。次曰‘意’者,推阐大旨也。次曰‘总论’,则一卦之纲领也。又间出旁注,以一二语标题。盖专为科举之学而设。因在家塾,以此书为子侄讲授,故称‘儿说’。

  (明)万历(1573—1620年)中尝刊行,板后散佚。(清)康熙丁卯(康熙廿六年,1687年),其裔孙尧松等重刊之。”

  泉州市图书馆收藏有此书的清·咸丰刊本。

易林疑说

  《易林疑说》10卷。明·晋江杨瞿崃撰。该书考证深人,提出不少新见解,在当时《易》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是杨瞿崃的代表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瞿崃》)

  《明史·卷96·志第72·艺文1》:杨瞿崃《易林疑说》十卷。”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8· 经部8·易类存目2》

  “《易林疑说》无卷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杨瞿崃撰。

  瞿崃稚实,晋江人。万历丁未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

  先是瞿崃之父著《易经蒙筌》,未就而卒。瞿崃承其家学,考索诸家。有疑即为之说,故名曰《疑说》。

  其论‘九畴’子目吻合‘河图’,谓‘洛书’可以叙‘畴’,亦可以画卦,以及横图圆图,逆数顺数,八卦序次,五行生克,皆缴绕旁文,无关经义。

  《明史•艺文志》作十卷,今此本止三册,不分卷数,疑就其初成稿本传写者也。”

易经勺解

  《易经勺解》3卷,明·晋江林欲楫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欲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经部8·易类存目2:

  “《易经勺解》三卷,明·林欲楫撰。

  欲楫平庵,晋江人,万历丁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事。是书乃其子华昌所录。

  其说专主人事,以发明理义为主,不及象数。欲楫杨瞿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瞿崃》)同里同年又同说《易》,而持论各局一偏,岂相激而相反欤?然瞿崃似探《易》之本原,实牵合于《易》之外;欲楫似得《易》之皮毛,犹寻求于《易》之中也。”

易史象解

  《易史象解》2卷,明·晋江林允昌(又作林孕昌林胤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撰。主要解释易象各卦,配之以史实,每一卦为一解,师承苏浚的基本观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经部8·易类存目2》:

  “《易史象解》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林允昌撰。

  允昌为磐,号素庵,晋江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案:朱彝尊《经义考》载允昌《周易耨义》六卷,称莆田有“金石社”,允昌集子弟月三会,自崇祯庚辰四月至十一月,凡二十二会。门人张拱辰何承都等辑而成编。因允昌以“请学为圃”名斋,故曰《耨义》。此书书名、卷数皆不符,当各自一书,彝尊失载也。

  其说取《易》象大义,各摭史事以配之,每一卦为一解。《自序》为本程颐《传》、《义》朱熹《本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诚斋紫溪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浚》)诸说,而参以己见。然牵合附会处颇多,所谓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易学管见

  《易学管见》4卷,明·南安洪启初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启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卷8·经部8》:

  “《易学管见》(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洪启初撰。

  启初尔还,南安人,万历癸丑进士,官兵部主事。

  是书用注疏本,大抵训诂之恒言,至于《系辞》、《说卦》;每章之首,皆标首句为章名,亦非古式也。”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20·易类》:“《易学管见》四卷,·洪启初撰,明·万历刻本。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经》一卷,明·林允昌撰。允昌有《易史象解》,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泉南著述·易史象解》)

  是书仿《孝经》分十八章,篇末引诗亦仿《孝经》之本,大抵掇拾陈言,徙供覆瓿,又伪《忠经》之重矣。”

经史耨义

  《经史褥义》22篇,明·林允昌林孕昌林胤昌)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儒家类》。

  概述

  林孕昌,字为磬,号素庵,明末清初·晋江人;理学名儒。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至吏部郎中。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避宦党、忤权臣被下诏狱百日,后削籍为民归家,从此里居讲学不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四月起,林孕昌到莆田为金石社氏宗人讲学,月3会,共22期。这些讲稿经门人张拱宸何承都等编辑成书。林孕昌曾以“请学为圃”自题居所,又引《礼》经中的“讲学以褥之”之语,取书名《经史褥义》。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经史耨义》二十二卷,明·林允昌撰。莆田有金石社,乃氏宗人讲肄之所,允昌集子弟月三会于其中之栖绿堂,每会讲五经及诸史。自崇祯庚辰四月始为第一期,至十一月止,凡二十二期,而经史义俱讲毕。门人张拱宸等因辑而成编。允昌以请学为圃,自题所居,故复引《礼》‘讲学以耨之’之语名之曰《耨义》。”

  清·朱彝尊将《经史褥义》与《周易耨义》混为一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经部8·易类存目2·易史象解》辩曰:“案:朱彝尊《经义考》载允昌《周易耨义》六卷,称莆田有‘金石社’,允昌集子弟月三会,自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至十一月,凡二十二会。门人张拱辰何承都等辑而成编。因允昌以‘请学为圃’名斋,故曰《耨义》。此书书名、卷数皆不符,当各自一书,彝尊失载也。”

  2013年,泉州文库校点出版《素庵先生栖绿堂经史耨义》一书,

  讲论

  《经史耨义》讲论之典籍,有《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及诸史。林孕昌与门人执经论史,各抒己见,以儒家学统和儒家正统史观,辨析经籍要义,评论史实功过,臧否历史人物。

  如:

  讲解《易》“井、革、鼎、震”4卦时称:“井以不变为德,终日引汲未尝言损,终日泉注未尝言益,不以人有往来,改其洗濯之骨也。”

  谈及《易》“下繋七章至十二章”时,林孕昌曰:“有不可远之书,须有不远书之人,所谓‘其人’者也。”

  论至《礼记·坊记、表记》时称:“盖欲嗜侵人,惨于水祸也,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万家之聚障以寸土,吾惧吾身之有蚁穴,不得不兢兢然捧土以塞之也。”

  评说《春秋》庄公十一年至二十年”时称:“处险之时,无一可恃,所恃者维心耳。信心而行,则履险而道自亨,‘纳约自牗’,纳以心也。”

  解说《礼器》时言:“礼之著于外者,是诚之已发的,故君子乐其发;礼之著于内者,是诚之未发的,故君子慎其独。”

  论史至晚唐,林孕昌称:“事或不可前规,祸或不可虑卒,因其理而为之处,则騞然立解,故曰:‘御得其道,则狙诈咸使;御失其道,则狙诈咸敌’。”

明刊戏曲弦管选集

  《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简称《明刊三种》),是泉州戏曲弦管研究丛书之一,龙彼得辑录著文,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200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发现和出版

  《明刊三种》包括3种明代木版刻本:第1种《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简称《满天春》),藏于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第2、3种《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一卷》(简称《钰妍丽锦》)、《新刊弦管摘要集三卷》(简称《百花赛锦》),藏于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三种刊本的版式、字样和选择的曲目各有特色,显然是明代不同年段不同坊间的刻本;其中之一明确是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刊刻印刷的。这些书何时藏入欧洲不得而知。

  廿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龙彼得教授先后在上2个图书馆发现这3部书。据他说,因为当地没人识德中文,所以尘封了数百年,无人过问。

  之后,龙彼得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先后到台湾、东南亚,最后来到泉州作田野调查,潜心研究闽南的弦管与戏曲。至1992年,他用英文写完《古代闽南的戏曲与弦管-明刊三种选本之研究》的长篇论文,连同3部书的书影,在台湾南天书局自费出版了《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1993年,龙彼得将3本《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书籍,从英国牛津通过台湾邮寄到泉州 赠送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和梨园戏剧团。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征得龙彼得同意,请人翻译了他的论文第一章,仍以《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书名,于1995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

  但龙彼得对此版的译本不满意,认为不完整。后来,为了追求有一部完整的便于阅读的《明刊三种》,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一方面委托台湾大学王樱芬教授重新翻译论文的第四、五章,一方面对全部书影认真点校,对方言俗字、错字、自造字加以注释,作成校订本。而2002年5月,龙彼得去世,校译工作中止。

  2002年6月,泉州启动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托人去英国牛津,征得龙彼得夫人同意,将论文书稿带回台湾,再经王樱芬修改、王秋桂审定,完成龙彼得中译论文五章十多万字和全书校订、汇编,书名更为《明刊戏曲弦管选集》。

  恰在此时,一部丢失多年的《文焕堂指谱》被意外发现,与《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合为一函(两本),于 2003年底交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内容

  《明刊三种》包括《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简称《满天春》)、《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一卷》(简称《钰妍丽锦》)、《新刊弦管摘要集三卷》(简称《百花赛锦》),除两折官话戏文外,均用闽南方言编写。

  《满天春》刊载弦管曲词146首,折戏18出,其中梨园戏16出;《钰妍丽锦》刊载弦管曲词74首;《百花赛锦》刊载弦管曲词52首。全书合计收录首弦管曲词272首、折戏18出。

  意义  

  《明刊三种》发现的意义在于:

  一、《明刊三种》是弦管史上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曲目最为丰富的海外孤本。它也证明南音原称“弦管” 。书中载有一种“百花赛锦”,同时又叫《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

  二、《明刊三种》保留有晚唐、五代的许多曲子词等丰富的音乐历史信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唐·燕乐二十八调”的具体音乐形态,现在很难说得清楚了。 但在《百花赛锦》中,却保存几十首调名标明〖双调]、〖越调〗及十分罕见的〖背双〗等源自“燕乐二十八调”调名的散曲,于今则以 〖倍工〗、〖中倍〗和〖大倍〗、〖小倍〗的调名存活在南音中。而这些〖双〗、〖背双〗的曲文周围的“ 撩拍”符号,与现在曲簿的“撩拍”也相当接近,有的则完全吻合。

  三、《明刊三种》内容丰富,有弦管、有梨园戏,有泉州方言,还有大量的简体字,甚至包含多条傀儡戏难得的历史信息。它是一部多学科的闽南文化的历史文献,当今泉州引为自豪的动态性的历史文化,几乎都可以从 中找到历史凭证。《明刊三种》戏曲、弦管中,可以找出我们今天可知的30多出戏的痕迹,这批四五百年前刊行的弦管曲词和折戏,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而且有一半以上仍然活在泉州弦管社团和梨园戏的舞台上。如它的272首曲目,其中近100首还活在当今弦管界,经常在传唱中;南音名曲《月照芙蓉》、《一纸相思》、《金井梧桐》、《正更深》、《精神盹》、《尊前告》、《客鸟叫》等 , 都在《明刊三种》中。

  四、《明刊三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南音的书籍 ,其证明“弦管”的记谱方法在明代已经十分成熟。其间虽然不见一个“工乂谱”字,但“新刊弦管”52曲词中留下密密麻麻的滚门、曲牌及“拍”号和“开拍”号。由此可推知,如果明代无成熟“工乂谱”记谱方法,就不可能完整地留下历史记忆,也就不会有清代的《道光指谱》和《文焕堂指谱》了。

明史·艺文志

  四卷,清初晋江安海黄虞稷著。黄虞稷于清·康熙间入明史馆时编撰。

  体例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相近。原辑除收录明代典籍外,还收录南宋及辽、金、元人著作,附在各类之后,计 12000 余种。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史馆总裁王鸿绪删弃“无卷帙氏里可考”、“疑信未定”、“书不甚著”者和南宋至元人之著作,定为《明史稿·艺文志》四卷,仅留明人著4633种。雍正年间,继任总裁张廷玉又稍加改动。

  《明史艺文志》虽有遗漏,但它首创史志目录仅记一代著述的先例,从南宋至明代的著述赖其保存。以后 《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篇》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的。

性理要解

  二卷。 明·晋江蔡清撰。(号虚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性理要解》二卷,明·蔡清撰。

  有《易经蒙引》,已著录,是编以《性理要解》为名。而上卷题《虚斋看太极图说》,下卷题《虚斋看河图洛书说》。前有苏濬苏浚序,称其‘冥搜之暇,神游太极。左图右书,字字而栉之,言言而综之’。亦但举二书,其序词气拙陋,殆出依托。疑本有此残稿,其后入汇为一编,强立此名,又伪撰序于前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经蒙引》、《泉州人名录·苏浚》)

性理钞

  二十卷。明·晋江杨道会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道会》)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性理钞》二十卷,明·道会撰。道会字惟宗,晋江人。隆庆戊辰进士,历官至湖广左布政使。

  是编取《性理大全》删节繁冗。前有万历戊子王道显序,称其‘更定者十之一,而裁割者十之九’。然去取多未得当,盖亦书帕本耳。”

郑和航海图

  当年明·郑和下西洋,船队云帆高张,劈波斩浪,其丰富的航海经验,后来汇集成中国地图学史上最完备的一份海图,即著名的《郑和航海图》。

  海图标注郑和船队所经之处各重要山川、河流、岛屿、市镇等名称。在原图第十页,明确标注泉州著名的航标塔“关锁塔”(即姑嫂塔)“永宁卫”、“崇武千户所”、“祥芝巡检司”、“深沪巡检司”、“金门千户所”、“加禾千户所”(即中左所,今厦门)等名称和方位,足以说明永宁卫在当年福建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关锁塔在航海导航中的重要地位。

  (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和》、《泉州史迹·关锁塔》、《泉州古港·永宁港、祥芝港、深沪港》、《泉州邑卫城·崇武古城》)

罗浮图志

  南宋·永春人王胄(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胄》)编纂。今已不存。

  罗浮山在广东省博罗县,又名东樵山。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王胄任惠州教授时,集前惠州文学家的《罗浮山记》和惠州知州谭粹的《罗浮集》之善,编为《罗浮图志》。

  “凡地里广袤之数、岩洞泉石之名、祠宫蓝舍之居、真仙高士之迹、宸奎圣翰之焕炳、符瑞宝镇之璀灿;与夫一草一木、一禽一虫之有异于人间者,靡不详访而备录之;而又搜寻古今之碑记以实其言,收拾士大夫之诗词以备其事。记录有据,编次有序。……是编既成,可以穷数千载事于须臾,览数百里境于指间”

怡怡堂文集

  清·道光间惠安县岭头村人陈金城著。(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陈金城》)

  主要收集陈金城有关当时政治和海防的文章,如《平夷论》、《筹守福州议》、《筹守泉州大坠议》、《杞忧私记》等。

  光绪十五年(1889年),福建督学乌拉布为之序。

玩芳堂摘稿

  四卷,明·泉州晋江王慎中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玩芳堂摘稿》四卷,明·王慎中撰。慎中有《遵岩文集》,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遵岩文集》)。此本乃嘉靖中江陵曹忭以御史巡按江西,取箧中所有慎中之文,校而刻之。仅一百首,故以摘稿为名。”

咏史集解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咏史集解》七卷,明·程敏政编,林桥松注。敏政有《宋遗民录》,已著录。乔松,晋江人,始未末详;其注其书,则官景宁县知县时也。

  其书取古人咏史之作,依代编次。自三代迄宋末,此七言绝句一体,采辑颇备。然亦有本非咏史而因类编入者,又有改窜原题者,体例颇有冗杂。乔松之注,亦多就事铺叙,依文训义,不足以资考证也。”

岭南文献补遗

  《岭南文献补遗》六卷,明·晋江杨瞿崃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瞿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集部46·总集类存目3》:

  “《岭南文献补遗》六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杨瞿崃编。

  瞿崃有《易互》,已著录。(按:此说有误。《易互》为清·杨陆荣撰。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先是,广东提学张邦翼撰《岭南文献》三十二卷,瞿崃继为提学,复辑是书。

  自序谓张邦翼刻详于人,补则详于事理,必其事与理关切者,纂而补之。有文无诗,亦略分体。中间又自分理类、事类等目,间缀评语。盖与本同为采选岭南之文,而用意则各有在也。”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28卷,明·晋江何楷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楷》)

  此书可说是《诗经》解释史上体例最特殊的一部书,也是历代注解《诗经》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将《诗经》三百零五篇,分成廿八个时代段落,各系以廿八宿的一个宿名,从角部“夏·少康之世”至轸部“周·敬王之世”,恰好以28个君王代表28个时世。每一部内所录诗篇,即是该君王时代的作品。这种编排诗篇的方式,显然受到郑玄《诗谱》的影响。

  在每一部内的每一诗篇前,皆有一小序,揭示诗篇的立题。每一小序下有相当繁琐的注解和考证,往往引史事或前贤之说来证成自己的论点。小序后录诗篇全文,各诗句下皆有注解。有必须以史实证明者,则繁引史事以证成之。以名物制度, 更不厌其烦的考证。全书引援赅洽,典据精确。故清代虽有批评之词,然对氏书的考证功夫,都认为是“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评价还是很高的。

  崇祯时初刻初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6·经部16·诗类2》: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何楷撰。有《古周易订诂》,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古周易订诂》)

  其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焉。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著所以论列之意。

  考《诗序》之传最古,已不能尽得作者名氏,故郑氏《诗谱》,阙有间焉。三家所述,如《关雎》出毕公,《黍离》出伯封之类,茫昧无据,儒者犹疑之弗传。

  乃于三千年后,钩棘字句,牵合史传,以定其名姓时代。如《月出》篇有‘舒窈窕兮,舒忧受兮’之文,即指以为夏征舒,此犹有一字之近也;《硕鼠》一诗,茫无指实,而指以为《左传》之魏寿馀,此孰见之而孰传之?以《大田》为豳雅,《丰年》、《良耜》为豳颂,即属之于公刘之世,此犹有先儒之旧说也;以《草虫》为《南陔》,以《菁菁者莪》为《由仪》,以《缗蛮》为《崇丘》,又孰传之而孰受之?大惑不解,之谓乎?

  然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譬诸搜罗七宝,造一不中规矩之巨器,虽百无所用,而毁以取材,则火齐木难,片片皆为珍物。百余年来,人人嗤点其书,而究不能废其书,职是故矣。”

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四十卷(分前、后集),北宋·泉州晋江人曾公亮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以“武经”命名的综合性百科兵书,是兵家的经典著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宋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实行“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治军制度。所择将帅又往往是些文职官员,不懂古今兵学,严重损害军队的战斗力。为此,曾公亮(时任天章阁待制)、丁度等于康定(1040—1041年)中奉旨编纂《武经总要》,历时5年,至庆历四年(1044年)成书。《武经总要》是 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主修的第一部武备经典著作,也是曾公亮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

  宋一代朝廷修讲武备之书存者惟此编而已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武经总要》四十卷,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

  晁公武《读书后志》称:‘康定中,朝廷恐群昧古今之学,命公亮等采古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凡五年奏御。仁宗御制序文。 ’

  其书分前、后二集。前集制度十五卷、边防五卷,而十六卷、十八卷各分上下。后集故事(兵例)十五卷,占候五卷。

  仁宗为守成令主,然武事非其所长。公亮等亦但襄赞太平,未娴将略,所言陈法战具,其制弥详,其拘牵弥甚。在抵所谓检谱角抵也。至于诸番形势,皆出传闻。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谬。然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亦有足资考证者。

  《读书后志》别载王洙《武经圣略》十五卷,乃宝元中西边用兵,诏编祖宗任将用兵边防事迹为十二门,今已佚。

  南渡以后,又有《御前军器集模》一书。今惟《造甲法》二卷、《造神臂弓法》一卷尚载《永乐大典》中,其余亦佚。

  宋一代朝廷修讲武备之书,存者惟此编而已,固宜存与史志相参也。”

  概述

  《武经部要》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共20卷,收录本朝“制度”15卷、“边防”5卷,其中第16 卷、第18卷又各分上、下;分别介绍边防各路州的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地等情况,以及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

  后集“具历代之得失”,20卷,辑录“历代用兵故事”(兵例)15卷、“占候”(气象预测)5卷,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军史资料,为了解历代以来用兵的经验教训和天象变化与用兵的关系等,提供史实依据。

  书中还对武器、阵法、韬略、武术等都有记述。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罗盘、火药、造纸、印刷术,其中就有火药、罗盘两件是靠《武经总要》记述而传之于世的,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武经总要》所记载的火药、火器还是初级的,但是中华祖先首先成功地发明并使用它,因而最早解决了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武经总要》为中国和世界的火器发展史和军事技术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成为世界上许多研究兵器的史学家的珍贵资料。

  虽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曾公亮文人谈武,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如往往侧重于地理形势又不够准确,阵法战具亦有失误,但此书在中国武备之书中仍不失其首创地位。这部书不仅是记载军事制度和宋代国防大事的重要文献,而且是我国十一世纪一部杰出的军事科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军事科学巨著之一,在中国军事科学和军事活动上产生巨大的作用。今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火药配方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在《武经总要》之前,没有关于火药配方的记载。《武经总要》总结整理前人研制火药的经验,在武器部分记载了火药的制备方法,尤其是第一次详细记述了“火炮火药法 ”、“毒药烟球火药法”、“蒺黎火球火药法”3种火药的复杂配方。

  如“毒药烟球”的制法:“球重五斤,用硫黄一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芭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木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贯之以麻绳一条,长一丈二尺,重半斤,为弦子。更以故纸一十二两半,麻皮十两,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捣合涂缚于外。若其气熏人,则口鼻血出。二物并以炮放之,害攻城者。”

  该3种火药配方中关于硫、硝含量的比例接近一比三,它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己相当接近。同时各种少量辅助性原料如桐油、黄蜡、松脂等,也已配入,达到易燃、易爆、制造烟幕的效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和工艺流程的记载,被军事家们制成了火器应用于古代战争,为我国第一批军用火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武经总要》记录的火药配方,使得该书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载火药制备的书籍,证实了我国发明火药起码早于欧洲300年。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对《武经总要》作高度评价:“《武经总要》提及的火药配方,较所有其他文明国家的记录为早。欧洲第一次提及火药时间是在1327年,或是1285年之间,总之,是在1044年很久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日本兵器史家马成甫在他所著的《火炮的起源及其流传》一书中,经过对世界各国有关方面资料的对比鉴定后,也认为《武经总要》的记录,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火药和首先使用火药的国家。

  兵器战具

  当时,东京有南北作坊、弓弩院,每年制造数以万计的涂金脊铁甲,数十万具角弓,各州作坊制造数百万计的黄桦黑漆弓弩,领有火药、猛火油等制作燃烧性火器,而且逐步制造燃烧性火药武器。

  《武经总要》详细记述了营阵、兵器、战具(如础车、战船)等,有文有图,可为后世应用和改进的借鉴,也为今天研究宋代的战守能力和航海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中,《武经总要》记载了抛射武器(如弩炮)、毒气、信号弹和喷火器等 当时新式火器的制作和使用情况 。《武经总要》记载当时制造的火器,主要是火球类和火箭类。火球,有大火球、引火球、蒺黎火球、霹雳火球之分;还有铁嘴火鹞、竹火鹞、烟球、毒药烟球等。火箭,是带火焰射出的箭,有普通火箭和火药鞭箭两种。其中如“霹雳火球”,火药装后,点燃时响声如雷,使敌人闻声丧胆;“猛火油柜”,以猛火油作燃料,制作成火药喷射器,被视为现代火药喷射器的前身。这些火药武器,有的用于陆战,有的用于海战,为现代各种火药爆炸武器提供发展的历史过程。

  《武经总要》还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有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的轻便的“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

  对十八般兵器的形状与运用,《武经总要》 也说得非常具体。

  《武经总要》为中国和世界的火器发展史和军事技术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成为世界上许多研究兵器的史学家的珍贵资料。曾公亮也被诸多史学家们推崇为“世界军火家的启蒙之师”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还尊曾公亮“现代武器的鼻祖”

  指南鱼

  《武经总要》前集第15卷还记载“指南鱼”的制作方法,这是世界上利用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最早记载,证明我国在公元十一世纪以前就已掌握了地磁倾角原理,并应用以制造指南仪器。而欧洲直到公元1544年德国人 哈特曼 才发现地磁角。这个记载比德国人的发现早了5个世纪。

  疆域地理

  《武经总要》在记述宋代中国重要的疆域地理方面,保存了重要资料。

  该书记述北宋朝廷“命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于广南 (今广东),“治舟刁(“舟刁”合一字)鱼入海战舰”,“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一历史资料证明早在北宋,中国海军就已在西沙群岛一带巡逻,行使捍卫主权的任务。

  军事理论

  该书在军事学上也提供不少珍贵的原理原则,如作战的指导思想、作战原则、选择将领的标准和方法、士卒的训练、军事法规等。

  《武经总要》一再强调“择将帅”的重要性,认为当时之所以出现“将不称职”的原因,并非世无将才,而是因为“选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之未尽其才”。指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并且提出:“自今择将,未加迁擢必选,试以行阵疆场之事。所试有效至于三四,始以显官厚禄以重其任,然后委其命而勿制,用其言而勿疑。”

  《武经总要》提出“五才”(智、信、仁、勇、严)必须具备,这是继承《孙子兵法》选择将领的要求。

  又提出“五谨”(理、备、果、戒、约)的修养要求。理,指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备,指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果,是临敌果敢,临机果断;戒,是胜而不骄,持身严谨;约,指军令简明,不搞繁文缛节。

  并提出考核将领的“九验”办法:①派到偏远地方去执行任务,考验是否忠于职守;②留在身边工作,考察对领导是否尊重,对左右是否谦恭;③经常使用,观察其才能;④突然提问,测验反应能力和智谋;⑤限期完成使命,考察是否守信遵时;⑥委托管理货财,考验是否廉洁;⑦处危难之时,考验其气节操守;⑧喝醉酒时,观察是否举止失态、言语无礼;⑨平时观其一言一行。这些选择将领的标准,对后世选任官吏也有借鉴作用。

  在军事法规方面,也详细制定了“偿格罚条”

国史唯疑

十二卷,约30万字,明末·晋江黄景昉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破北京,崇祯帝自縊煤山,《国史唯疑》脱稿于此前。

  《国史唯疑》系黄景昉怀疑明代所修“国史”有缺漏、不实和偏颇之处,而加以点评及修正、补充所作。《国史唯疑》节取“国史旧闻”,并参考诏令、奏疏、私史、方志、别集、笔记以及个人见闻,取材广泛,内容宏富。诚如孟森所言,书中所记载的“遗闻轶事足补史传者极多,故自可贵”

  前十一卷按朝代顺序,依次记述自洪武至天启年间的史事,第十二卷为补遗。每卷之末均载明共若干条。崇祯朝因无“国史”可唯、可疑,故付之阙如。

  在前十一卷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著者对各个朝代的记述详略分明。大体说,离他生活时代(万历至天启)越近的越详细,反之则越简略。可见黄景昉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正德以前对他来说只是“传闻世”,他不熟悉,因此“惜墨如金”;正德以降为“所闻世”,相对而言,掌握的材料多一些,所以能够多做一些探讨;万历以后则是他的“所见世”,耳闻目睹的事情更多,自然可以诉之笔端的不少,故而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最重。

  《国史唯疑》的旨趣似在探索总结历代朝政的治乱得失,评骘朝官士子言行的是非功过。为求真求实,黄景昉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

  故自明太祖熹宗朝,凡有可议之处,均一一评述。即如太祖成祖等雄主,虽有创业定边的丰功,但对他们的刑杀之酷,也不无微词。至于建文帝的宽仁与文弱,英宗·正统间虽宠信刘瑾,轻启边衅,但天顺之善政也功不可没,诸如此类,都能秉笔直书。

  对于朝士,即便名臣亦不讳其过失,奸佞也不隐其微善。例如于谦虽有社稷功,但他掌兵部,竟未察觉夺门之变,也属失职;徐有贞虽奸险,但善治河,等等,议论均能持平。

  这种史德是不多见的。故此书不同于野史,也不同于考异,而兼有博闻与史评之长,足为治明史者论世知人之助。且书中重气节,慎进退,爱廉静,恶纷竞,不失为正人君子之言。

  其他如《卷三》说永乐以后,后妃不选自公侯家,所以皇家国戚虽封侯、伯,位保、傅,不干预朝政。又如《卷八》云穆宗光宗在当太子时,因生活拮据,不得已向他人借贷谋生;张居正当国时,自养“探事人”,专门打探和搜集边镇消息,因此他所掌握的边镇情况,连边镇督抚都不如他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

  三百年来,《国史唯疑》不见刊行,现仅存有高兆本、虹亭本、双云堂本、烟屿楼本、周星诒校本、杞菊轩本和台湾杞菊轩本七种手抄版本,是一部流传不广的明代珍贵史料,也不存在清朝篡改问题。清代以及近代许多名人学者,如全祖望傅以礼徐时栋周星诒缪荃孙傅增湘孟森等,都对此书极为关注推崇,或高度评价,或亲自题跋,甚至校勘。

  今已校勘出版。

拍掌知音

  《拍掌知音》全称《拍掌知声切音调平仄图》,约成书于清·康熙卅九年(1700年)之前。编撰者廖纶玑,广州府连州(亦称“连阳”,现广东连县)人,清朝例监,正黄旗教习。

  《拍掌知音》是清代是闽南方言泉州话文读音韵图,按韵设图,共分36图。每图纵列15个声母代表字,横列八个声调,纵横交合处列例字,有音无字者以○表示。除第18图为白读外,其余全为文读,可以看作泉州音文读系统的单音字表。

  该书是比《彙音妙悟》较为原始粗糙的地方韵书,影响远不如《彙音妙悟》,但却是研究早期泉州话文白异读的重要参考材料。

  现见为“芹园藏板”

畅所欲言

  《畅所欲言》,清末·杨寿眉(字介人,秀才,泉州通淮街人)著,书前有里人杨有年苏大山(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大山》)序及作者自序。光绪丁未年(1907年)印行。

  该书是泉卅方言通俗读物,主要用泉州口语写成,通俗易懂,在闽南一带曾传诵一时。

  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赋形式表现了当时泉州的人情世态;第二部分为“新编泉俗语对”,采用对句形式辑录泉州的部分地名和俗语,从二字起到十二字止,共614对,其中不乏妙对、趣对。

  该书所录俗语丰富多彩,对于人们了解清末泉州方言口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钓矶诗集

  《钓矶诗集》,宋末元初丘葵(号“钓矶”)著。

  丘葵(入清后史书均改称邱葵),字吉甫,自号钓矶翁,宋末元初·泉州府同安县小嶝屿人(今厦门翔安区大嶝街道小嶝岛);著名处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丘葵》)

  家藏抄本

  至明末尚存

  《钓矶诗集》原为家藏抄本,至明末尚存。

  南明·永历(1657—1660年,即清·顺治四~十七年)间,同乡林霍丘葵后裔借得写本抄录并作订正,诗集方始面世。

  南明·永历十四年庚子正月卢若腾为作《序》,谋划出版未果

  其时留居金门依郑成功的南明·隆武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若腾(金门人),也对《钓矶诗集》进行校正,庚子年(南明·永历十四年,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并为之作《序》,一度谋划出版,未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备考》收录“沧浯若腾序《诗集》”曰:

  “沧浯若腾序《诗集》

  吾邑丘钓矶先生,品著于宋末元初,论定于昭代,既列祀乡先贤,且配享朱文公朱熹祠矣。《八闽通志》列之‘儒林传’中,以其曾著《四书日讲》、《易解疑》、《书直讲》、《诗□义》、《春秋通义》、《礼记解》、《经世书》、《声音既济图》、《周礼补亡》等书,为大有功于经传。然其书今已无传,仅存者惟《周礼补亡》及其《诗集》耳,学士家每用惋惜而要之。

  先生所以取重后世者,不专在是。夫为学,莫急于明理;明理,莫大于维伦。先生伦完理惬,行谊堪为后学楷橅,即不著书立言,固足以当学宫之俎豆而无愧,矧其穷究天人、洞彻性命,晚年吟咏篇什,足以见其大概,又何必以诸书亡失为先生致惜也!

  先生一抔土,不立碑碣。万历(1573—1620年)年间,或利其地形之胜,遂指其祖兆而争之;官为勘验,劚地得志铭,乃加封而表识焉。马鬛渔矶,俱岿然后天地老矣。先生不求身后名,而名卒不可掩;无意于儌天之报,而天卒昌厥后士。生乱世,其可不择所以自处也哉!

  《周礼补亡》余曾见梓本,《诗集》则惟其家有写本,林子濩钞得之,喜而示予。读之,苦多‘亥豕’,稍为订正,拟俟时平梓行,非徒表彰吾邑人物,亦欲使后学知所兴起也。

  夫庚子(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正月下弦日,同邑后学沧浯卢若腾手题于‘与耕堂’。”

  【按:卢若腾,字闲之海运,号牧洲留庵,泉州府同安县浯洲贤聚里人(今金门县金城镇贤厝里);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左参议。明亡,南明•弘光朝任佥都御史、巡抚凤阳;隆武朝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东四州;永历朝留居金门,依郑成功。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二月,郑经退守台湾;三月,卢若腾沈佺期许吉璟等同舟入台,至澎湖疾作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若腾》】

  清·康熙五十二年刊行

  名《独乐轩诗集》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氏裔孙邱国珽掇拾家藏《钓矶诗集》抄本残剩诗194首,经阮旻锡订正,施世騋较正,分为3卷,以《独乐轩诗集》为名予以刊行。

  【阮旻锡,或作阮文锡,字畴生,号梦庵;后为僧,法号释超全释大轮,别称轮山遗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阮旻锡施世騋》】

  施世騋为作《序》

  施世騋为作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备考》收录“晋江世騋序《诗集》”,曰:

  “余‘论经轩’中藏有《周礼补亡》梓本,读其‘序’,即知吾乡有丘钓矶先生,而海滨耆老及童孺往往诵先生《却聘诗》,所谓‘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者,即知先生工于诗,必有集而无从搜访也。

  阮轮山为予言:‘先生家小登(小嶝),其子孙藏有先生诗集,不借人;欲钞者,具纸笔就其家钞之。’意同邑学士大夫家必传有钞本。

  岁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子濩馆于予,携有手订删本。予与轮山略一借阅,适岁暮,子濩即取回。明年,子濩复来泉,未几物故,其残书多散矣。予亟属石门驰札就其令嗣借取,久之绝无回信。倏经三载,而竟茫然。

  今春子濩令嗣以事至泉,石门面征之,云钞本为人所借,今捡得所存旧本,随即致上。余按其本,乃卢牧洲卢若腾号“牧洲”)先生及子濩所手较者,本极丑恶,诗多失次,字复差讹,兼以败楮坏烂,更苦虫蛀,瞪目视之,莫可辨识。然的系全集,如玉在璞,未经剖破,殊可喜也。

  予即付轮山从新订定,白峰细阅重钞,余再加较正,而授之梓。

  噫!以五百年沉埋之诗,一旦遂传于世,丰城宝剑跃出龙津,岂不称快。然非其家子孙之谨于藏弆,诸公前后之勤于搜索,殆不及此。

  因思古来志士仁人,遭时否塞,其胸中郁勃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必有一段光芒不可磨灭之处,经千百年后有人焉,旷世相感,为之表彰而不至湮没,如圅之于盖,不期合而自合,其所遇亦云奇矣。

  然此非志士仁人所遇之奇,而表彰者之人所遇之奇也。何也?独行则不离跬步,附骥则一日千里,附前贤以不朽,岂易遘哉!

  余因叹斯人所遇之奇,心窃向往而深愧,予固非其人也。

  康熙癸巳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朔日,后学晋江施世騋谨序。”

  后数历刊刻

  后,诗集又数历刊刻,名《钓矶诗集》,多为抄本和刊本合并。

  现存最早为清·道光(1821—1850年)刊本,卷首有林鸿年陆心源林本庐等人的《序》。

  清·陆心源《仪顾堂集》“卷7”有《丘钓矶诗集序》,“卷19”有《钓矶诗集跋》。

  陆心源钓矶诗集·序》有曰:“《钓矶诗集》尚为完帙,苍老激楚,道古以刺时,缘情而类物,写其感情不平者必于诗,盖古所谓镂肝摧肾结为章句者也。”

  【按:陆心源,字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以知府发广东。同治四年(1865年)简广东南韶兵备道,六年(1867年)调高廉道,十一年(1872年)署闽粮盐道,后乞养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荐召不就。陆心源收集江南宋、元以来刻本藏书颇丰,号其藏书楼“皕宋楼”。著《集韵校误》、《群经音辨校误》、《宋史翼》、《穰梨馆过眼录》、《仪顾堂集》、《皕宋楼藏书志》等,合署为《潜园总集》。】

  同治十二年刊本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氏裔孙邱炳忠再度刊发,共收诗346首,为当下《钓矶诗集》的定版。

  正文分为5卷:卷一“五言古、七言古”,卷二“五言律”,卷三“七言律”,卷四“五言绝、七言绝”,卷五“警学遗言”,附《梅花赋》。

  2019年7月刊本

  2019年7月,《钓矶诗集》与蒲寿宬心泉学诗稿》合刊为“泉州文库”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