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黄—三卷)

  黄贻楫字远伯,号霁川、济川。清·泉州城内登贤铺镇抚巷人。黄宗汉之嫡长子。六上春官不第。探花及第。归乡不出。家居。卒。评价。、黄贻檀(号香圃)
  黄清文
(字浚均,号耕园)、黄清和
  黄彦辉
(字如晦,北宋末南宋初·莆田人)、黄彦标(字树之,号朴亭,清·惠安人。行状。“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黄彦臣(字叔灿,北宋·龙溪人,元丰间知南安县,后任泉州副职
  黄汝良
[字名起,或作明起,号毅庵,改号易庵。明·晋江安平(今安海)金墩人。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历南京、北京国子监司业(转官。上疏请罢撤税监矿监。甲辰科会试知贡举。)。东宫日讲官,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丁未科会试总裁。)。守制归家不出。起南京礼部侍郎,北迁改任吏部侍郎。南礼部尚书。致政归。卒于家。著述。身后及评价。]、黄汝涛(讳源潮,字悌声)
  黄士珍、黄士藻(字宗素,号金庵,晚号金墩逸人,明·南安洪濑隘门内金墩人。)
  黄抟扶
(字通材,号祝堂,清·泉州后城人。)、黄际良(名克藏,字豪亭)、
  黄虞稷(字俞邰,号楮园。《县志》记述。“千顷堂”藏书楼。《千顷堂书目》。参纂《明史》。参纂《大清一统志》。其他。诗悼董小宛。黄虞稷诗。)
  黄谦(字德之)黄谦(字思逊,号柏山主人)
  黄玑(字允衡,号仁庵,明 ·泉州南安丰州社坛人。)
  黄澄(字廷肃,号竹溪,明·南安丰州人。嘉靖二年进士。初授行人。嘉靖四年以司副迁刑部郎。嘉靖五年出为广东按察佥事。归隐竹溪。)
  黄养蒙
(字存一,号小竹,一作肖竹,明·南安丰州人。嘉靖廿年进士。初授遂昌令。嘉靖廿六年擢吏部稽勋司主事,历考功郎。嘉靖卅一年累官至北户部侍郎。引疾归。)、黄正升(字叔彦,号亶瞻,明末清初·南安丰州人。)
  黄鼎象(字毓铉,号朝台、朝吾)
  黄培松(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或作菊山。清末民初·南安县仁宅乡后坑垄村[南安市红梅镇六都村后坑垄自然村] 人。武状元及第。镇压广州起义。护法战争。卒。)
  黄仁颖(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五代人;祖籍三山莆阳(今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状元及第。入仕。辞归潘湖欧厝里。)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身世。就学。明末·广西巡抚。入清为宦。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辞归。卒于家。其他。评价。)
  黄道泰(字子寅,号去骄)、黄道瞻[字汝临,明·晋江人(今石狮市 永宁梅林)。遂昌令,宜兴令。 兵科给事中,永丰丞。刑部主事,淮安通判,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卒。]、黄道昶[字明汝,明末清初·晋江人(今石狮市永宁梅林)。崇祯十六年捷进士。]
  黄梦松[字茂卿,明·南安十七都埔头人(罗山镇埔心村)。天启二年进士。任职户部(初授户部主事。晋员外、郎中。)。天启六年转知宁国府。崇祯中升浙江金衢兵备副使,丁外艰归,遂不仕。]、黄梦琳(字球卿)

黄贻楫

  黄贻楫1831—1995年),字远伯,号霁川济川,清·泉州城内登贤铺镇抚巷人。两广总督黄宗汉嫡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宗汉》)

  《晋江史志》收录有《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又称《诰授中议大夫、故内阁候补侍读、翰林院编修、员外衔、刑部主事霁川?先生墓志铭》。《墓志铭》受业宗侄尔讴顿首拜篆盖,姻年愚侄同里陈棨仁拜撰文,宗年愚侄同里搏扶拜手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尔讴陈棨仁黄搏扶

  黄宗汉之嫡长子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贻楫,字远伯,号霁川。先世居晋江法石乡(今丰泽区法石),徙家郡城(镇抚巷)

  曾祖讳耀彤,祖讳念祖,均赠光禄大夫。

  父讳宗汉,前巡抚浙江,历督粤四川,入为吏部侍郎;妣太夫人。先生其嫡长也。

  六上春官不第

  黄贻楫道光廿八年(1848年)17岁举秀才,咸丰(1851—1861年)时以廪膳生蒙父荫恩赏举人,得一体会试;先后为内阁中书、充方略馆复校、以侍读侯补、随办典礼加道衔;期间六上进士试不第。

  咸丰(1851—1861年)间,永春林俊举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时与泉州毗邻的漳州亦曾被太平军占领,泉州官府告急,官绅屡次向省请兵来援。闽浙总督左宗棠不允,如此连续几次呈文皆未得所援。末后一次,公推黄贻楫执笔呈文(此时黄贻楫丁忧在籍),洋洋千言,其中有句“夫人子有疾,必呼父母;君子之量,不择细流”,打动左宗棠,最后派兵三千增加泉州城防。

  同治元年1862年),其父黄宗汉因累肃順案,黄贻楫伏阙上书辨冤,时称孝子。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以廪膳生蒙恩赏给举人、内阁中书,充方略馆复校,以侍读侯补,随办典礼加道衔。

   “□骝騄耳,天下之骏也,王良执策,造父抗辔,镊浮云暗,驰不移晷而致千里焉。比其因也,服盐车上太行,伯乐不顾,仰天悲鸣,则有怫戾壹郁,乏驾衔橛跅,足也(“足也”合一字)驰而不得其平者。呜呼!是岂马之性哉,毋亦遇不遇之殊而因以易其情耶。惟人亦然,余盖于霁川先生之汲,不禁焦妍累欷而勿能自己也。

  先生负殊尤之才。弱岁劬书,慨然有当世之志。随亲侍郎公黄宗汉建节于浙粤巴蜀,所至揽形势、访利病、究吏治之良窳;事贤友仁,以考验其经济之学。

  比壮,簪笔薇省,徧窥金柜石室之藏,益练习掌故、旧章、新制,率能举其沿革。荷橐十余载,交游皆一时英俊。先生文章意气,又足以倾倒流辈;谭锋一纵,风发泉涌。昼或更数仆,夜则烛屡见跋,叠叠不能自休。顾论世务,衡人材。或不无有触时讳,于是好之者多而忌者亦复不少。然天下方闻之士。则莫不知有黄霁川其人者矣。

  六□春官佹得复失,年逾强壮亦倦游矣。

  探花及第

  同治十三年(1874年)黄贻楫上京赴试,寄寓北京泉州会馆,殿试后获第三名(探花)。会馆同仁请他题词留念,他写下有名的对联“清、紫、葵、罗锺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悬挂于会馆大厅。“清、紫、葵、罗”指泉州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蒙、存、浅、达”指泉州明代著名的理学著作蔡清《四书蒙引》、林希元《四书存疑》、陈琛《四书浅说》、王振熙《四书达解》、苏浚《四书达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泉州人名录·蔡清林希元陈琛王振熙苏浚》、《泉南著述·泉南著述(概述)、四书蒙引、四书存疑、四书浅说、四书达解、四书达说》)

  同年,举甲戌科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散馆改刑部主事。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薨,为继续垂帘听政,慈禧载淳之弟载湉为帝(光绪帝)。光绪二年(1876年),吏部主事吴可读以自杀建言,尸谏慈禧,要求将来载湉生子,应承继为同治帝之子,使“大统有归”。此事震动朝野,朝中清流纷纷书写挽联歌颂其忠烈。黄贻楫慨然作联两对挽之。其一:忠魂恋乔山,一疏酬知己,此志岂为沽名计;众材支大厦,九京目未瞑,诸君莫仅拜公来。其二:天意吊孤忠,三月长安忽飞雪;臣心完夙愿,五更萧寺和哦诗。此事传到慈禧耳里,若非其师从中斡旋,几乎弄出大事来。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同治甲戌及第。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散馆改主事分刑部。

  “同治季年始以第三人及第。知交朋好酾酒相庆慰,谓镊浮云暗上、驰指顾问耳。顾以一字微眚改官郎署,识与不识无不为先生扼击者。先生念文章憎命,资格限人,任运委心,夷然无所芥蒂;而经世之念,恒隐隐不能忘。

  河南大祲,侍袁文诚公奉命筹赈,奏带服办。先生微服入境,查积弊,筹协济,缴仓储,巡处□区,奔驰于炎天赤地之中,不辞劳瘁,公深为叹佩,然精力则由此耗矣。役竣入都。

  归乡不出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以母夫人年高请假归,爱先生者虑其果遂初衣也,于是侍郎嵩寿以使才荐,方伯寿图以会办漳、泉团练荐,朝衮劝驾之书堆案仍几,先生冲然邈然一无所与。

  会法人构衅我师,熸于马江。今相国渽军公疏荐人材,以先生首列。奉旨召见,垂询闽海战事,先生据实陈奏,并胪述中外情形,两宫嘉纳,诏军机存记嘱。

  以太夫人病力请急回籍,在途闻讣,漏夜星驰,至是遂闭门不出矣。

  家居

  黄贻楫家居近10载,倡义举,浚八卦沟,设同善社,筹资捐助顺直水灾;以顺直义赈加员外郎衔,赏三品封典,进阶中议大夫;又致力教育,历掌清源书院、崇正书院讲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崇正书院)。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家居靳十载,浚八卦之沟,设同善之社,凡有义举辄为之倡。

  襄岁顺直水灾,倾囊箧,鬻衣饰,得银二千两寄都助赈;复设局募捐集资巨万。其于天下事,盖未尝一日忘也。

  “以顺直义赈加员外郎衔,赏三品封典,进阶中议大夫。

  “历掌清源、崇正书院讲席。点窜课艺一卷或至数百言,期于详尽而止,尊行宿望,邑子奉为职志。

  顾先生性耿狷雅,不欲厌然媚世混于乡愿之俦。每筹一事发一议,率直抒己见,是或不能尽如人意。于是有以圆通之说规先生者。呜呼!亦知不随俗为浮沉,不与时为俯仰,先生固特立独行以全其天初,非有所怫戾壹郁决而出此者乎。

  “所著有《柔远纪略》12卷)、《救荒法戒录》8卷)诸书,皆切时用。

  还著有《招鸥别馆文集》16卷、《治河概论》4卷、《救时高论》4卷、《静妙轩诗钞》2卷。所编《尚书公全集》28卷及附册10卷尚无付印,现稿存厦门大学图书馆。

  卒

  黄贻楫卒于光绪廿一年(1895年),寿六十四。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卒之日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十八日,得寿六十有四。越年十二月十二日葬北关外仙田乡之椒。

  “先生穴坐申向寅兼坤艮,分金丙申丙寅。

  “两娶皆邱氏,封淑人。前先生卒,别葬,自有志。妾氏、氏

  子四:长谋灿,殇;次谋庶,县学增广生,殁于今岁三月;次谋总,殇;次谋焌

  女二。长婿常熟县廪生杨同升。次未行。

  孙二:孙垿孙坚

  女孙四。

  评价

  陈棨仁《清•赐进士及第霁川?先生墓志铭》:

  “谋焌来乞铭。

  呜呼!仆于先生为姻戚陈棨仁黄贻楫从侄黄谋撝之妻舅),后辈居同里;同岁入词馆,先后同改官刑部。回忆春明聚首。对宇望衡,先生不鄙其梼昧,辄引与谈,灼炧宵阑犹訚訚然争辨,不知东方之白也。总其议论,准今酌古,周详纤悉,俨可览诸施行,惜乎其未及一试耳。投檄归田,数常晤对,每谆谆以用世相劝勉,仰亦以老骥千里之歌进,先生辄一叹置之。

  呜呼,殆亦有仰天悲呜,抑郁而不平者乎!

  先生今已矣,而仆亦悠悠忽忽,无所于试,既叹逝者,行自念也。故于谋峻之请,辄质书梗概,以存先生之真。

  且缀以铭曰:己乎,先生不公不卿,有才不呈。伤哉,我铭之乎!

黄贻檀

  黄贻檀,号香圃,清·晋江人,黄宗澄长子、黄宗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汉侄。

   黄宗澄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廿四年(1819年)中福建乡试第二名举人。其弟黄宗汉,7岁丧父,由长兄宗澄教养成人,是“观口黄宗汉家住泉州元妙观口)家族的主要创业者。

  宗澄掌握家经济大权,交由黄贻檀管理,成为家族的经济负责人,经营擘划多出其手。曾出资为自己捐候选知府,军功赏戴蓝翎。卒后,以子祐堂观察贵,封如其官。

  “观口当时在泉州有很多产业,主要经济来源有店铺出租,由观口、后巷到敷仁巷、镇抚巷,连在一起,经营范围十分广阔,有布庄、绸缎、糖果店等。在厦门,除自营胜义号外,还以诗记(长房贻檀的代号)与人合股开设联昌号,前往香港置办洋货来厦销售。清中叶后,泉州最大的商业为郊商。道光至同治间,经营商郊的多为有财有势的官绅,有观口黄、钱头等,黄贻檀就是长合号宁波郊行东,馆址在南门天妃宫。

  黄贻檀热心公益。

  同治十二年(1873年),捐资白银三千两修建修子城丽正门(崇阳门、南鼓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子城·清同治庄俊元《重修南鼓楼丽正门碑记》)

  此外,还曾出资修葺府学考棚。在今市区扶卿巷内的黄贻檀故居南墙上还镶嵌着1方清末《重修泉郡试院记》石碑。

黄清文

  字浚均,号耕园,清·嘉庆、道光间石狮铺锦人,著名郊商。

  在泉州经营鹿郊生理,以捐纳授奉直大夫。

  嘉庆八年(1803年),黄清文与族亲黄清和(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清和》)黄正升合捐银2400两,修复铺锦作述堂(遗安堂),并撰《重建作述堂碑记》,现存。

  黄清文曾参与重修开元寺,寺内一石塔构件上尚保留“鹿郊商捐资,锦里(铺锦别称)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1824年)立”的题刻。(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开元寺》)

黄清和

  清·嘉庆间石狮铺锦人,著名郊商。

  其父黄良骥,从事航运,拥有自己的船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捐银448元首倡重修铺锦集英堂,里人为树《重修集英堂题所费录碑》,现存。

  黄清和曾游学台湾,亦儒亦商,与泉郊林日茂(永宁人)交谊甚厚。嘉庆年间,黄清和曾以贡生身份署理延平府学训导。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泉州顺济桥毁坏,黄清和因其家族所经营之“丰源号”在其附近,捐银架木以护桥拦。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复与林文献(永宁林日茂族人)王日耀(石狮塘头人)陈鸿漠石焕章捐银2200元,重修顺济桥。萧汉杰为撰《重修顺济桥记》,道光《晋江县志》载其义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顺济桥》)

黄彦辉

  黄彦辉,字如晦,北宋末南宋初·兴化府莆田县涵头墟黄巷(今莆田市城厢区筱塘)人。北宋·宣和三年( 1121年)进士,以奉议郎为永春丞。南宋·绍兴(1131—1161年)间 ,权知晋江县,又差知同安县,后迁潮州通判。

  清·乾隆《莆田县志·卷24》、民国《同安县志》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知县·黄彦辉据旧《志》、参《莆田志》为作传 :

  “黄彦辉,字如晦,莆田人。

  宣和三年进士,以奉议郎为永春丞。知县洪旦德胜于才,泉守赵鼎彦辉易任。彦辉能代其烦,彦辉益恭。

  绍兴间,权知晋江县。会朝命滨海诸县造船,彦辉令主吏曰:‘民赋有定,不可加敛。’县帑有所谓本钱者,尽刷出以充其用。县例造九船,其成独先。

  差知同安县。里山表海,寇盗陆梁,申安抚司创筑城壁,周环六里,安抚司奏保与减磨勘。寻以使牒监纳军仓苗米,铲除诸弊,奸人不得逞,乃摭拾专斗诖误,欲以污彦辉,监司按核无毫发瑕疵可指。

  迁潮州通判。

  卒,累赠大中大夫。”

  《兰陔诗话》:如晦以从祖隐名,在元祜党籍禁,不得预试。党禁解,始举进士。判潮洲,以清节著。”

  《全宋诗》收录黄彦辉诗三首:

  《古寺》:“古寺云深去路赊,来分僧钵共生涯。依稀池草成春梦,容易江梅老岁华。长铗悲弹三尺雪,短檠寒落五更花。夜来风雨催归急,为报河阳令尹家。 ”

  《元霄》二首:“鳌头移得山三岛,月下传来灯万枝。香陌马嘶红萼锦,翠楼人倚绿杨眉。”“琥珀盏中云母钟,琉璃光射水晶宫。风随兰麝香千里,人在莲花影万重。”

黄彦标

  黄彦标,字树之,号朴亭黄学元孙,清·惠安人,沈厝氏11世;是“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泉州府志》、《惠安县志》、《福建通志》(1937年)、《中国名人大词典》等有载。

  行状

  黄彦标祖居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沈厝,至其祖父黄学元(进士出身,曾任顺庆知府),明·天启1621—1627年)间迁居惠安县城西门宅院,黄彦标即出生于此。后黄彦标得中会魁,此地即称会魁埕。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中举。

  黄彦标不好功名,经仆人劝说,才勉强赴进士试,得中康熙卅三年(1694年)甲戌科胡任舆榜进士、会魁,时已“年老矣”。沈厝族人相传,黄彦标参加进士试时迟到,考官不让进场,试以上联:“大水流沙粗在后。”寓其粗心。黄彦标随口应道:“狂风吹谷冇(泉音Pà) 向前。”考官一笑,放他进场应试。

  黄彦标授山东刑部主事,未久告老返回沈厝祖宅隐居。曾在惠安县城西溪筑建朴亭,为明、清惠安县城四大名亭之一。

  卒葬惠安黄塘镇许田自然村。原墓依着山势而上,规制弘大,前有拜亭,后有墓丘。今无存。

  沈厝氏家庙正殿中神龛内原有供奉黄彦标塑像,廿世纪70年代毁;据称塑像头戴清朝官帽,身着长衫,腆着个大肚子,和蔼、仁慈。传说黄彦标身材高大魁梧,饭量极大,每餐能吃1斗米和3个大朱包。

  “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明朝中期,在苏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称“吴门画派”沈周是开宗立派者。吴门画派是以寻求自娱自乐、自我解脱为目的的绘画,一般都以轻松、愉快的面目出现,人称“文人画”。其兴起之后,文人绘画成为中国画坛主流,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几乎制约了明、清500年画风的主要倾向。后面很多著名画家,如陈淳徐渭宋旭顾正谊蓝瑛黄彦标龚渊谢巩甚至石涛 等9人,都受其影响,被称为“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黄彦标山水花卉画,以准确、写实为主,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人物的比例、造型十分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形神俱佳,作品传神、严谨,深远、高逸。

  《惠安县志》载,黄彦标“儒林向学,以善画名天下。写山水、花草,得宋、元逸趣,人以 (“明四家”中的文徵明沈周推之。故士大夫入闽,咸争索其画。作文轨节先正,亦有名。”

  康熙(1662—1722年)间,福建参议陆求可十分赏识黄彦标,曾预付三百两金子,让黄彦标画大幅山水及淡墨梅菊斗芳画,并将这些画带到京城赠送朋友。由此,黄彦标名动京城,逐渐成为世人追逐、推崇的大画家。

黄彦臣

  黄彦臣,字叔灿,北宋·龙溪人;子黄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愿》)。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初授南宁簿,迁宿州录参,知长汀县,元丰间(1078—1085年)知南安县,后任泉州、广州副职,又先后任莆田、汀州、剑州、建州郡守,官至朝散大夫,累赠少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黄彦臣》:黄彦臣,字叔灿,龙溪人。治平(1064—1067年)中进士。元丰间知南安县,以清惠闻。后倅泉州,历官朝散大夫。子尉晋江,造轿以遗,彦臣恶其侈,焚之,仍移书切责。旧志,参南安《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3·少师黄叔灿先生彦臣据《清漳郡志》为作传,曰:

  “黄彦臣,字叔灿,龙溪人。

  弱冠登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初授南宁簿、宿州录参,历知长汀、南安二县,倅泉、广二州,守莆、汀、剑、建四郡,官至朝散大夫,累赠少师。

  彦臣倅郡时,狱鞫强盗,守欲亟置之法,彦臣疑其冤,故缓之,果获真盗。

  时盐禁甚严,私贩者至百斤论死。在汀日,有贩盐被捕至者,计斤当死,彦臣置盐郡庭,不问久之,盐化为卤,斤随减百,得以不死论。

  剑、建旧俗苦丁钱,有生子不举者,后丁钱奏免,以口食艰,仍不举。彦臣乃令保正月报数于官,给钱赡之,后为定式。

  彦臣教子甚笃。尝虑宦养坏性,每之官,不令侍行,诸子皆奋为闻人。长子尉晋江时,造一肩舆以奉彦臣彦臣恶其侈,焚之,贻书切责云;候归,日当夏,楚之,览书,皇汗若无所容,其清严类此。

  有《文集》二十卷、杂文数卷行世。

  子七人,以世赏入官,连登进士,显并累荐免省;侄孙、曾孙皆踵世科。”

黄汝良

  黄汝良(1554—1647年),字名起(或作明起),号毅庵,因喜读《易》,改号易庵。明·晋江安平(今安海)金墩人。嘉靖卅三年(1554年)生。黄伯善之孙、黄宪清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伯善》)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据清·雍正九年《郡志稿》为作《传》。

   进士及第

  黄汝良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乡试中举;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进士,会试第2名,廷试二甲第16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黄汝良,字名起,号毅庵,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黄汝良,字名起,晋江人。万历丙戌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黄汝良,字名起,廉州司马宪清子。万历丙戌会试第二人。”

  翰林院编修

  选庶常,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分校礼闱;同年奉旨册封赵王。万历廿二年(1594年)甲午典试江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

  “选庶常,授编修,纂修国史。

  使藩,王简踞,欲殿外安节,汝良坚执(指出“天子无客礼”),入殿中,礼毕即行,馈赠一无所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授编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授翰林编修。壬辰分校,取士得人。甲午典试江右。”

  历南京、北京国子监司业

  转官

  转南京国子监司业,升谕德,典试应天。后移北京国子监司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

  “转南司业,复移北。

  有监生为巨珰私人,偃蹇无状,欲按之,挟巨珰书至。汝良曰:‘国学,四方观瞻,且司成无与中涓通书例。’如法责惩。”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

  “转南司业,移北雍。

  时有国子生为巨珰私人,偃蹇无状,汝良欲按之,挟巨珰书至。汝良曰:‘国学,四方观瞻,司成无与中涓通书例。’如法惩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转南司业,升谕德。典试应天。”

  上疏请罢撤税监矿监

  万历廿七年(1599年),黄汝良上疏请罢撤税监、矿监,严惩不法监吏。

  时朝廷为弥补国库匮缺,向全国各地派遣税监、矿监,榷征矿税和其他杂税,而榷税太监大都贪酷横暴,许多地方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榷征、杀税监。朝臣言官曾不断上疏,历数税监罪恶,谏阻罢榷,但没能遏止,有些正直大臣反而或被罢或被贬或至受刑治罪。

  黄汝良不顾身家安危,多次上疏奏罢税榷,揭露监丞胡汝焕等人的罪行。

  甲辰科会试知贡举

  万历卅二年(1604年)甲辰科会试,黄汝良以少詹事知贡举,充任读卷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甲辰,以少詹事知贡举,充读卷官。”

  为严肃考场,他下令禁止催鼓,以免影响考生文思。这一科后来成为名臣的状元杨守勤,就是由他选拔的。

  东宫日讲官,北京国子监祭酒

  擢东宫日讲官,升北京国子监祭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擢东宫日讲官,每敷引古今,随事披陈,东宫喜动颜色。进大司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擢东宫日讲官,每敷引古今,随事披陈,东宫喜动颜色。进大司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擢东官讲官,升北祭酒。”

  礼部右侍郎

  教习庶吉士

  万历卅三年乙巳(1605年),黄汝良迁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乙巳,升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

  丁未科会试总裁

  万历卅五年(1607年)丁未科会试,任总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丁未会试总裁。”

  是科会试,黄汝良与主考官李廷机杨道宾黄国鼎均为泉州晋江人,他们志节相同,持正不阿,都以为国选贤为已任,因之是科所选多贤才俊士,许多人后来成为辅弼卿相或名臣,单泉州就有探花张瑞图、会魁杨道寅、进士杨瞿崃林欲楫蔡侃苏懋征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杨道宾黄国鼎张瑞图杨道寅杨瞿崃林欲楫苏懋征》)

  守制归家不出

  时朝政日非,黄汝良以母老为由,乞假侍养,不准。后又连续9次上疏乞归,均不批复,直至母死,才获准回乡治丧守制。回安平后,家居17年,杜门不出,无意仕途。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以母老乞归养,疏九上,不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乞归养,丁艰归,杜门十七年。”

  起南京礼部侍郎,北迁改任吏部侍郎

  天启元年(1621年),黄汝良起复为南京礼部侍郎,乞归不准。后北迁改任吏部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天启初,转南礼部侍郎,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大臣交荐,起吏部侍郎,纂修《实录》。”

  南礼部尚书

  熹宗初立,朝政未修,百务废弛。黄汝良上疏条陈政务“十策”,建议整顿朝纲,严明法纪,恢复宗法,整饬吏治,当事者忌之,天启五年乙丑(1626年)出为南礼部尚书,掌詹事府。黄汝良复疏乞归,不准,翌年五月就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乙丑,起礼部尚书,掌詹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天启初条上十策,当事者忌之,出为南大宗伯,复疏乞归。乙丑起掌詹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出南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三案’之狱,力保善类,为珰所衔。乞骸归。”

  时值魏忠贤把持朝政,专横跋扈,大兴谳狱,诛杀忠良。黄汝良嫉恶如仇,每当魏忠贤之面,除礼节性一揖后,即掉头而去,不与交言,因而结怨珰。

  黄汝良受命总裁编修神宗光宗《实录》,必然要涉及晚明宫廷“三案”魏忠贤要为“三案”翻案,命其党羽编撰《三朝要典》,主要内容为纂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三案”的谕示、奏疏、档册,并加按语编成,目的在于阿谀魏忠贤,诬陷东林党人,作一网打尽之计。并要黄汝良编修《实录》时,“凡事关‘三案’者,均据《要典》补正。”黄汝良对此大为愤慨,不因权势高压而屈从,持正据实,严加驳斥,力保忠良。因此魏忠贤黄汝良为眼中钉,而黄汝良也以事势难为,坚请休致。

  致政归

  崇祯元年(1628年),思宗·朱由检即位,严惩魏忠贤及其党羽。黄汝良赋《太平歌》10首以志庆。同时,就《实录》和伪书《要典》有关“三案”一事,写成《申大义、核信史》表章,上奏朝廷,疏请为“三案”被害的杨涟左光斗高攀龙袁化中张慎行等人平反,提出要焚毁《三朝要典》伪书,校正《光宗实录》中不实之词,以重信史。表章上闻,得到赞许,诏加黄汝良为太子太傅,以原职南礼部尚书起用。

  黄汝良陛见,又上“时务八要”,其中有关“恤民、惩墨、节财、练兵”诸条,得到嘉许。在文华殿召见时,黄汝良“加派叠征,民命不堪”,直言不讳地劝告思宗“减征、轻赋”,以苏民困。

  当时,朝廷正命群臣推荐首辅(宰相),许多人都瞩目黄汝良。适值黄汝良上奏《祈雨疏》寿章,文中批评时政,语气切直,触犯思宗,此议遂罢。

  崇祯八年(1635年),黄汝良以年迈体衰,乞请休退归里。辞朝陛见时,仍谆谆进言,请思宗“培元气,持大体,急先务,宽小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崇祯初,逆奸既殄首,疏抗言:‘诸臣宜加封恤,《要典》一编亟宜焚毁。’奏入,陛见,陈‘时务八要’,遂致政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疏言诸臣宜加赠恤,《要典》一编亟宜焚毁。奏入,陛见,陈‘时务八要’。时朝政操切,汝良力言‘犴□填溢,致干天和’,遂致政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

  “珰败,加太子太保起用,陛见即陈‘时务八要’,归重于‘恤民惩墨,节财练兵’。召对文华殿,又言‘加派叠征,民命不堪’等事,上皆领纳。

  崇祯八年,疏乞休命,驰驿归。”

  卒于家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特敕遣官至家存问黄汝良。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在安平举义抗清,得到晚年居家的黄汝良大力支持,“自倾仓廪以助军需。”清·顺治四年(1647年),黄汝良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十五年(1642年),特敕遣官赍彩币羊酒至家存问。”“年九十三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太傅、尚书黄汝良墓:在六都竹兜乡。”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著有《乐律志》(《皇明乐律志》)、《冰署笔谈》、《野纪朦搜》、《河干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汝良》:“所著有《河干集》、《冰署笔谈》、《野纪朦搜》、《乐律志》、《历朝奏疏》诸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所著《河干文集》诸书。”

  此外还有《东宫大学讲章》、《山居联句》等。

  身后及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宗伯黄毅庵先生汝良》:“子庆华,崇祯举人;孙光祉,康熙补科举人,署瓯宁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汝良》:汝良历仕几五十年,职列清班,凡关宗社大计,知无不言,忠君爱国之诚,始终不替。”

黄汝涛(1694一1775年)

  讳源潮,字悌声,清·康熙、雍正间石狮宝盖铺锦人,往返台湾鹿港经商。事迹见《铺锦中镇黄氏族谱》。

  黄汝涛自康熙辛卯(1711年)至雍正辛亥(1731年),20年间“上姑苏,游燕蓟,再鬻吕宋,重贾东宁(台湾),在鹿港开办“锦镇”商行(属泉郊)

  黄汝涛儒雅风流,“生平酷好典籍、书画及古玩器,遇有惬意者必买购之几案,时于静室中,焚艾纳烹细芽而鉴赏之”。

  雍正年间(1723年一1735年),黄汝涛从鹿港返回龟湖,把原来准备买地建房的资金用于创建书房,一座在铺锦,一座在泉州新桥,“延师课督儿侄辈,识者称其有志书香。”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与侄黄树珍捐银800余两,重修龟湖塘,乡人欲伐碑纪德,力辞,道光《晋江县志》载其义举。(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树珍》、《泉州水利·龟湖塘》)

黄士珍

  清·泉州人。

  1661年,郑成功抗清主力东渡台湾。为截断沿海民众对郑氏粮饷、油、铁、桅船的接济,康熙接受黄梧(郑氏的降将,封海澄公)建议,于1661年8月下诏,宣布沿海大规模迁界。10月,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30里。令下,即日百姓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界处居室尽放火焚毁,片瓦不留,民死过半,枕籍道途。即使一二能到达内地者,也无担石之粮,苦不堪言。兴化、泉州、漳州三府最为惨烈。为了修挖界沟,筑界墙、建城寨、立墩台哨位,强征沿海千万民夫。守界弁兵见有人越界,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迁界令下,黄士珍(字邦仕)的房子恰好在界外,其母早逝,其父正病危在床,一时走不了。他苦求巡界哨兵,给予多住几天,待父辞世,再从界外迁入。十日后,父病故,士珍一贫如洗,只好用房子的扇翼作棺木草草收埋。最后离开了这块生养他的土地。

  十年后黄士珍又潜入界外,把双亲的遗骸装入瓦棺,准备带回界内安葬时,被守界哨兵抓住,他痛哭流涕,孝子之义感动了他们,便刀下留情将他放回。

  迁界后,黄士珍无以为生,生活煎熬,令父母遗骸无法入土奉安,他只好将二甓藏于石罅中,时常去哭泣。乡人见状,非常感动,舍出一块地供埋葬其父母遗骸。

  黄士珍在贫困中倾心竭力培养子女。长子志文、三子朝章皆急公封儒林郎。次子朝阳中试举人后,出任长寿(今四川长寿县)知县。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士珍赠儒林郎,其孝义旌表立祀,安溪李光地次子李钟侨(康熙壬辰进士)为他立传。泉州古榕巷东段“天旌孝子祠”“天旌孝子”匾,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表彰黄士珍之孝义,有司赠予的。

黄士藻

  黄士藻 (1620—1695年),字宗素,号金庵,晚号金墩逸人,明·南安洪濑隘门内金墩人;泰昌元年庚申(1620年)三月初三日子时生。南安洪濑金墩始祖、儒士黄真回7世孙;弟黄逊诚

 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进士,由泉州府学,历官浙江平湖知县、江西湖江县令、南京户部主事。

  清兵入京,“慨时事蜩沸”,随潘湖叟·黄锡衮隐居起凤山,以读书,钓鱼为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清·顺治三年(1646年)复考选为庶吉士。顺治五年(1648年)归里,倡建洪濑金墩黄真回小宗,扶贫济困,有益闾里 。

  顺治六年(1649年)春,诏命为兵部员外郎,秩加一级,奉敕督运江南粮饷;分守广西布政司参政、按察司参政,荣绩素著 。

  康熙十九年庚申(1668年)十月,以太常寺卿正三品衔致仕 。

  回乡后, 创办洪濑金墩书院,被族人推为山长,训其子孙“立学先立志,立身先立德,立业先立才”,人称金墩逸人

  康熙卅四年乙亥(1695年)十一月十六日亥时卒,讣闻,赠太子少保。墓在南安洪濑金墩山卧牛穴。

黄抟扶

  黄抟扶 (1848~1931年),字通材,号祝堂,民间尊称部爷”,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生,祖籍晋江县深沪镇,世居泉州后城。

  黄抟扶之父黄继元,原在南门兜开一家小粮店,后来经营失败,家境困难。黄抟扶一面在清源书院受业,一面在家中开馆授徒以补家用。

  同治十二年(1873年) ,黄抟扶乡试中举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会试,中陆润庠榜进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任秋审处总办,平反多起冤案,加员外郎衔,记名军机章京 (军机处的属官)。候补期间,因母孙氏病,请假急归,从此终生不仕。

  光绪四年(1878年),黄抟扶黄懋列(清末进士,泉州玉犀巷人)等绅士、商民共同在花桥宫成立泉郡施药局。光绪廿三年(1897年),黄抟扶负责泉州花桥善举公所,灾荒年设法购买粮食,平价售给贫苦民众。

  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黄抟扶组办团练安定地方。

  光绪廿八年(1902年)冬,泉州知府金学献陈□□黄懋列黄抟扶及泉州巨绅商议筹办府中学堂。次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建立,延请黄懋列为正总办。

  光绪卅年(1904年),黄抟扶联合邑绅洪里仁林心存宋书实等创办清源种茶公司,并向海外华侨(如黄奕住)及绅商各界募股集资,黄抟扶任总董事,洪里仁任经理,设办事处于清源洞,在清源山垦辟茶园,从武夷山、建瓯引进水仙、软枝马龙、大白茶等良种,从安溪县引进铁观音、奇兰等良种,延聘安溪茶师,仿照安溪乌龙茶制法 设厂制茶;又在城内泮宫口设门市部销售清源茶和武夷岩茶。他讹称清源洞几株老茶树是宋树,将此树茶叶带去菲律宾参加嘉华年会(商品展销会),获金质奖章,清源种茶公司以此进行宣传、广告,扩大外销,在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负有盛誉。至民国六年(1917年)前后,泉州军阀混战,清源山土匪出没,茶园荒废。

  光绪卅一年(1905年),安溪、永春山洪暴发,泉州遭受水灾,晋江、南安、安溪三县灾情惨重。黄抟扶黄懋列请泉州知府陈雪楞电禀福建省府,发银2000两、米500石急赈; 同时致函南洋各埠华侨及上海、宁波等地泉州商郊,募得巨款赈济灾民处理善后。为此,黄抟扶受朝廷褒三品封典。

  同年,清政府废科举,黄抟扶和举人黄师竹等人创办南隅小学(后改名立成小学)。

  光绪卅四年(1908年),黄抟扶和举人洪里仁等人发起组织农务会,并在释仔山创办农事试验场,附设气象站,研究改进农业技术。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泉州教育会成立,推举黄懋列黄抟扶为正副会长。

  清季,黄抟扶还斥资修缮泉州开元寺黄氏祖庭檀樾祠(据1938年《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孔昭同驻扎泉州,登门拜谒黄抟扶,赠银元数千,不受。

  民国十五年(1926年),南安华侨黄奕住出资1.6万元,委托黄抟扶负责修复开元寺镇国塔塔刹铁链。

  民国廿年(1931年)6月17日,黄抟扶病逝,终年84岁。

  厦门日光岩莲花庵后侧巨石上,有1918年黄抟扶所题“曲径通幽”四个大字摩岩石刻,楷书横刻,字幅高0.65米,宽2.88米;右楷书直行“戊午秋日”,左侧三行楷书直行署款:黄抟扶/书,时年七/十有一。”

黄际良

  名克藏,字豪亭,清·永春县卿园(今石鼓镇卿园村)人。

  乾隆间(1736~1795年),黄际良壮年到吕宋(菲律宾)经商,来往于吕宋、广东和福建之间。中年时,已颇有积蓄,仍继续奔波。

  有一年,黄际良备足货物,搭货船离开大陆要到吕宋售卖。同船有100多名农村失业者,是想到南洋谋求生计的。货船航行到第六天上午,海上突起狂风浊浪,水手砍倒船桅,船身失去控制,随风浪飘泊颠簸了三天三夜,最后被风浪送到苏禄岛。

  苏禄岛是海盗巢穴,盗首丐无集合党羽围袭。海盗绑架人的目的在于勒索财物,没有财物的,就将其当做“猪仔”贩卖。黄际良苦苦哀求,把随带全船货物作为自己和水手们的赎金,海盗也就当场将他们释放了。其余100多人因无钱可以自赎,将被押走,驱入深山垦荒。100余人同声哀啼,黄际良于心不忍,再三向盗首丐无恳求,愿筹集资金来替他们赎身。丐无为其感动,允诺暂不将“猪仔”贩卖,议定每人赎金100元,限定时间取赎,双方对天立誓而别。

  黄际良脱难回家,为兑现誓约,变卖所有财产筹集1万余元资金,如期到苏禄岛交给丐无丐无也信守誓约,将这100多名“猪仔”释放。黄际良为救同船难侨,家徒四壁,但并不灰心,向亲友借贷资金,重新到吕宋经商,后来仍然发家致富。

  黄际良享年94岁,子孙繁多,代有闻人。多年后,其族人经过江西省住宿某旅馆,馆主询问其籍贯姓名,知为永春黄际良族侄,即有老叟来请至其家,热情款待,指堂上画像说:“此吾祖恩人黄良官(即黄际良也。”

  黄际良事见永春《卿园黄氏族谱》、民国《永春县志》。

黄虞稷(1629-1691年)

  黄虞稷,字俞邰,号楮园,明末清初·晋江县安海镇朝天境人,著名藏书家。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黄居中仲子

  《县志》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黄虞稷

  “黄虞稷,字俞邰

  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稍长,工帖括,才思飚发,原本经术。

  十六入江宁(南京)庠,父居中购书八万余卷,虞稷与同志校刻诸书,汲汲表章父兄之遗文,广搜博览,探精抉要。

  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罗继峰荐至京。丁内艰,未及与试。嗣充《一统志》纂修官。告竣。辛未七月买舟归江宁,四日卒于家。

  虞稷天性孝友,持已矜廉而勇于义。著有《我贵轩朝爽阁蝉窠集》、《楷园杂志》诸集。”

  “千顷堂”藏书楼

  千顷堂是黄虞稷藏书处,故址在今南京白下区马路街,前身系其父黄居中所建之千顷斋。

  黄虞稷受父亲黄居中熏陶,从小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六岁入江宁郡学,博览群书,于典籍“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被当地藏书家丁雄飞视为忘年交。

  时值清兵大举南下,江南战乱频仍,许多名家珍藏的版籍大都散失,号称藏书与天府埒的明朝诸藩之藏,更几无寸轴片纸留世。黄虞稷承继其父丰富藏书,千方百计慎守先世藏书,奇迹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大儒钱谦益氏千顷堂藏书记》感叹说:“岂非居福德之地,有神物呵护而能若是与?”

  他慎守善增,广泛搜购他人流散市上的藏书,充实自己的珍藏。几年间,黄虞稷在其父黄居中千顷斋藏书六万余卷的基础上,增至八万多卷,并易名千顷斋为千顷堂,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明诗综》录有黄居中《寄儿》一首,引《能静居诗话》注云:“监丞(指黄居中锐意藏书,手自抄撮。仲子虞稷继之,岁增月益。……晓夜孜孜,不废雠勘,著录凡八万册。坟土未干,皆归他人插架,深可惋惜也。”由此可知,黄虞稷千顷堂创自黄居中千顷斋,千顷堂藏书的大部分源于黄居中千顷斋藏书。《千顷堂书目》卷六著录黄居中《千顷斋藏书目录》六卷”,即为《千顷堂书目》的主要来源。 

  当时名儒、藏书家钱谦益在纂辑《列朝诗集》时,曾向其借书,才“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氏见多识广,其绛云楼藏书被誉为东南文献之归,但他尚需借阅氏之书,可见千顷堂藏书之富、珍籍之多。

  著名学者黄宗羲曾赠诗氏:
    “秣陵氏外,千顷聚书多。石户楼千秘,宗人许再过。
     从来耽怪牒,岂以易鸣珂。况说今加富,应知有鬼诃。”

  黄虞稷拥有丰富的藏书,从不矜啬,公之同好,互相研究考订。他“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览,借阅者无虚日”

  他又和好友、藏书家丁雄飞等人建立古欢社,订立《古观社约》,约定每月十三丁雄飞黄虞稷家,十五黄虞稷丁雄飞家,尽出家藏秘本,互通有无,相与质疑问难,参订发明,以“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书林传为美谈。

  为使当时历劫幸存的珍贵版本书籍得以广泛流传,黄虞稷还会同祥符藏书家周在浚,共同发起征刻唐宋秘本藏书篇目。他们从各自家藏中精心挑选出唐、宋秘本96种,详加校订,编成《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一卷,刊刻发布,广泛征求有财力的有识之士刊印出版,希望以此带动海内藏书家,共出所藏珍本。

  此一举动,得到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朱彝尊魏禧等五人联名发表《征刻唐宋秘本书启》,张芳还专就此事撰文,愿天下人共襄盛举。

  不久,纳兰性德刊刻《通志堂经解》,首先收入黄虞稷周在浚提供的经部书籍。其后,在官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私刊《知不足斋丛书》中,又陆续刊印《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中的绝大部分珍籍。

  黄虞稷利用家藏的珍本,常与当时的名士学者论事校书,视野大开,学识益广。龚佳育是金陵藏书兼刻书的名家,黄虞稷在他府中立馆,一面教其子弟,一面为其校书。龚氏刊行的《授经图》、《春秋纂例》诸书,大都经黄虞稷校正。

  《千顷堂书目》

  在校订藏书中,黄虞稷看到《宋史·艺文志》载止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均付阙如,虽在《文渊阁书目》和焦竑《国史经籍志》诸书中略有记载,却又大都“草率”、“诞妄”,不足为凭。至于有明一代,尽管作者辈出,著述闳富,却无一完备的书目。

  黄虞稷遂在他父亲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重编成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

  《千顷堂书目》主要补录明代著作,上到明代十六朝帝王将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诗文杂记,没有书千顷堂不搜讨网罗,甚为齐备,是迄今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同时并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述所阙。在每条书目下,还尽可能地记述作者爵里、字号、科第,有的还略志该书的内容或编撰的情况。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14000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使南宋末以至明代数百年间所有学人士子纷然杂陈、汗牛充栋的著述,初步条分缕析,“灿然大备”

  参纂《明史》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命内外大臣推荐人才,开博学鸿词特科。黄虞稷博雅能文,尤深谙经籍目录之学被推荐进京。未及应试,忽报丧母而奔归守制。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馆纂修《明史》,由左都御史、昆山徐元文玉峰担任监修总裁,召集全国的著名学者参修。徐元文黄虞稷学问深博,文笔雅健,特荐举参与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虞稷乃以布衣入翰林院,食七品俸禄,就任《明史》纂修官。

  黄虞稷在明史馆,分纂《列传》和《艺文志》。在编纂过程中,他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纂成《明史·艺文志稿》。明史总裁王鸿绪依据黄虞稷的《艺文志稿》进行删改、增补,砍掉宋末、辽、金、元四代附载著录,编为《明史稿·艺文志》。其后张廷玉又按此稿校订,改编成后来的流通本《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原编的《明史·艺文志稿》,却湮没失传。

  然而,经纂修官多次删削后的《明史·艺文志》已无法反映明代著述之全貌,故后人探求明人著述概貌时,多舍《明史·艺文志》而取《千顷堂书目》。

  《千顷堂书目》一直以钞本形式广为流传,并先后得到朱彝尊杭世骏卢文弨吴骞诸学者的推崇和校补,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1913年收入《适园丛书》第二集。

  参纂《大清一统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元文之兄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又推荐黄虞稷兼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分纂福建全省分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清一统志》的总裁官徐乾学乞假回乡,特旨准带《一统志》稿回昆山总纂。徐乾学疏请准带黄虞稷“随往相助,一如在馆供职,庶编辑易成”黄虞稷徐乾学往太湖包山书局编纂《大清一统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工作基本完成。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黄虞稷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江宁(南京),到家仅5天便与世长辞。

  其他

  黄虞稷诗文颇称雅健,王士祯毛奇龄等人时常称赞他的诗作。毛奇龄在答赠他的诗句中有“秋尽论诗逢沈约,年来讲《易》有田何的称誉。

  黄虞稷天性孝友、好义。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应召进京,路过山东,看到山东旱蝗成灾,饿殍遍野,随即为民请命,报请有司施赈救济。

  南京旧有福建义冢,因年代久远,葬无隙地,黄虞稷带头捐资购地,扩充地域。

  清初,福建沿海战乱,有许多福建籍妇女被掳到南京贩卖,黄虞稷即会同好义者集资为其赎买,并遣送回籍与家人团聚。

  故里有敦善堂,专行济药、施棺善事,他亦时加资助。

  黄虞稷祖籍的故居在安海镇朝天境,祖宅门首原悬有木刻楹联一对,曰:“一篇书目传千顷,十则家规韵五言。”

  除《千顷堂书目》外,所著有《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窠集》、《楷园杂志》等文集,以及《史传纪年》,但大都失传。

  诗悼董小宛

  董小宛(1624-1652年),名,字青莲,明末清初·金陵(南京)人,明末秦淮名妓,秀外慧中,文采出众,通诗文,善书画,与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等合称“秦淮八艳”

  冒辟疆(1611-1693年),明末清初·江苏如皋人,文章风采名重于时,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合称“四公子”。 

  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辟疆在苏州半塘偶遇董小宛董小宛冒辟疆一见倾心,连呼“异人”。后几经波折,冒辟疆终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纳董小宛为妾。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后,冒辟疆隐居乡里,终生不仕。

  董小宛归嫁冒辟疆后,“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冒辟疆曾大病五个多月,董小宛就睡在他床边的地铺上,夜以继日地照料;冒辟疆病中狂躁,对人百般辱骂,董小宛也逆来顺受、跪着解劝。在这五个月里,她每天只吃一餐粗食,为冒辟疆祈福。冒辟疆的母、妻都劝她不必如此,她仍不改初衷。五个月后冒辟疆痊愈,纤纤弱质的董小宛却病倒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董小宛“以劳瘁死”,年仅二十八岁。

  冒辟疆伤心欲绝,作散文小品《影梅庵忆语》哭悼,追忆两人从相识、相知到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曰:“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

  当时,包括黄虞稷在内的与冒辟疆有交游的文人学士皆为他们凄美的爱情所感动,纷纷赋诗悼念。其中,黄虞稷所作二绝最佳,以至于见之哀感流涕。从中描写的细节,也可看出黄虞稷冒辟疆交游至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莲波诗话》冒辟疆有姬人董白,字小宛,金陵人,善书画,兼通诗史,早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悼之。一时名士吴园次以下,无不赋诗以赠。温陵黄俞邰 虞稷二绝更佳。见之哀感流涕。其诗曰:‘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最是夜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注】

  珊瑚枕: 暗用唐·李绅《长门怨》“珊瑚枕上千行泪”典。

  半床明月:冒辟疆《影梅庵忆语》中说,董小宛“最爱月”,为领略月光如水的佳境,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故冒辟疆说她 “人以身入波烟玉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月复似人”。 

  残书伴:冒辟疆用心搜集唐诗,细加评论。《影梅庵忆语》中说,董小宛帮助他“稽查抄写,细心商订,永日终夜,相对忘言。阅诗无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今秘阁尘封,余不忍启,将来此志,谁克与终?付之一叹而已。” 

  茜红衫:这件“茜红衫”是西洋布料的。《影梅庵忆语》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冒辟疆董小宛已经订情,但尚未归娶。二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江边难舍难分之时,与冒辟疆有交游的意大利来华传教士毕方济(字今梁寄给冒辟疆一匹西洋布,冒辟疆即用它做了件 “退红(粉红色)为里”的轻衫。董小宛穿着这件轻衫陪伴冒辟疆游金山,岸上和船上的人都惊为天人,尾随追看。

  黄虞稷

  民国·徐世昌编选的《晚晴簃诗汇·卷46》收录黄虞稷诗四首:

  《赠林茂之》:“八十才名遍九州,七朝遗老至今留。听谈旧事开元载,早识先生万历秋。藜杖寻诗荒径外,松风坐客小楼头。乳山咫尺能招隐,我欲从公一溯游。”

  《赠王石谷》:“松老钟山废苑空,六朝遗迹散飞鸿。冬晴几日闲驴背,写出荒寒落木中。”  

  《题马士英画》:“半闲亭上草离离,尚有遗踪寄墨池。犹胜当年林甫辈,弄獐贻笑误书时。”

  《书影梅庵忆语后》:“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镫雾阁缄。最是夜深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黄谦

  字德之,南宋·南安县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载:其父命黄谦入郡学习举业,而黄谦径受业于朱熹朱熹说:“既父命习举业,云何不习?”黄谦曰:“郡学举业与理学不相妨。如违父命,则父子相夷矣,何以学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黄谦

  字思逊,号柏山主人,清·乾隆、嘉庆间南安官桥文斗村人。

  出身书香门第。叔父黄大振,乾隆间岁贡,乾隆、嘉庆间任陕西兴安府学。黄谦未登科举,而于音韵学有较深的研究,尤其对泉州方言的研究用功最深,嘉庆五年(1800年)著《彙音妙悟》一书,创“三推成字法 ”,是系统保存泉州方言词汇的地方韵书,也是我国认识汉语应走拼音化道路的第一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彙音妙悟》)

黄玑

  黄玑,字允衡,号仁庵,明·泉州南安丰州社坛人。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举人第16名,授广东清远县知县,祀名宦。

  清远界接广西怀集县,瑶獠出没,数为民患。至,力防御之策,民赖以宁。

  又以县尹为亲民之官,悬案滞牍,民多废时失业。讼者至庭,辄为剖决,民皆悦服。

  黄玑终任13年,几于政型咸理,边境无扰者。邑民以黄玑多惠政,请祀名宦。

  黄玑在游九日山时,有《题相坟次韵》1首,曰:“长安万户锁柴扄,车驾蒙尘昼晦明。曾托股肱登风阁,肯于风雨断鸡声。建中若用扶危策,相国何由赢得名。莫恨忠魂闽海泊,宣公不起忠州城。”

黄澄

  黄澄,字廷肃,号竹溪,明·南安丰州人(时丰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黄德平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均载(文同):黄澄,字廷肃,别(民国《南安县志》无“别”字)竹溪。”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采《闽书》”为作传。

  嘉靖二年进士

  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黄澄乡试举人;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登嘉靖癸未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正德癸酉举人,嘉靖癸未进士。”

  初授行人

  释褐,黄澄初授行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授行人。”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

  “释褐,仕行人。

  明制:‘科道官员缺皆自行人选授。’人以得不得为忧喜,独不就选。”

  嘉靖四年以司副迁刑部郎

  明·嘉靖四年(1525年),黄澄以司副迁刑部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迁刑部郎。”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以司副迁刑部郎。”

  嘉靖五年出为广东按察佥事

  明·嘉靖五年(1526年),出为广东按察佥事,饬兵岭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均载(文基本同):

  “出为广东按察佥事,饬兵岭西。

  会猺劫高州,朝议剿之。制府(“制府”民国志作“督府”,下同)将中军,由泷水进屯罗银,破贼党(“党”民国志作“徒”)十有三,斩首千一百余级,获牛马器械无算,纵归被掳者(“纵归被掳者”民国志作“获俘”)八百余人。制府上状,诏赐金币。

  (高州)、肇(肇庆)二府民居(“民居”民国志作“居民”)与生熟徭相半,徭所藉者鱼盐,往时并不许出入为市,令贾人得(民国志无“得”字)持鱼盐入峒,独不许其出耳。

  熟徭或时至庭下献茶蜜(“茶蜜”民国志作“茶蛋蜜”)为寿,(民国志无“辄”字)以鱼盐厚(民国志无“厚”字)偿之,诸徭咸出望外。终任,无为患者。”

  归隐竹溪

  黄澄以峭直忤世,致仕回乡归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澄》:

  “竟以峭直忤世归,隐竹溪之上,与族子河清相倡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养蒙,登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养蒙》)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澄》:

  “竟以峭直忤世,归隐竹溪之上,与其族子河清相倡和。诗清逸直达,有王岑之致焉。

  养蒙。”

黄养蒙

  黄养蒙,字存一,号小竹,一作肖竹,明·南安丰州人(时丰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黄养蒙,字存一,别号肖竹。”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黄养蒙,字存一,号小竹,一作肖竹,邑西丰禄人,佥事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旧志,参《闽书》及《括苍汇纪》”为作传。

  嘉靖廿年进士

  黄养蒙青年时代,其父黄澄曾仿效北宋·泉州知州陈偁在九日山东台为子陈瓘“读书山房”攻读之举,也在九日山东台“姜相峰祠”旧址筑“半山书室”,供黄养蒙读书之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偁》、《泉州山川·九日山》)

  养蒙晚年重访九日山时,曾赋诗山书室》,追忆他在九日山上读书的时光:

  “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小径通。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
  几年司计惭明主,何日乘舟挂晚蓬?江上清风犹旧否,沙汀为我问渔翁。”

  明·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黄养蒙乡试举人。嘉靖廿年(1541年)辛丑科魁礼部第2人,成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

  “仪观甚伟。徐文贞?为延平节推来泉,一见器赏之。

  嘉靖辛丑举进士第二,泉士取高第自养蒙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

  “仪观甚伟。为诸生时,徐文贞?以延平节推来泉,一见器赏。

  嘉靖甲午举人,辛丑魁礼部第二人,成进士。泉士取高第者自养蒙始。”

  【按:徐阶,字子升,号少湖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嘉靖二年(1523年)探花及第,嘉靖九年(1530年)历福建延平府推官。徐阶是明代中期名臣,嘉靖(1522—1566年)后期至隆庆(1567—1572年)初年任内阁首辅。万历十一年(1583年)卒,谥“文贞”。】

  初授遂昌令

  黄养蒙初授遂昌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

  “授遂昌令。

  均徭役,计产多寡配差重轻,役书成于手中,胥吏无所与,民大称便。部使者颁行属邑,著为令。

  与诸生讲艺槟榔山,邑人名其山曰‘黄山’。”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

  “授遂昌令。

  宽厚诚慤,均徭役,计产多寡配差重轻,役书成于手中,胥吏无所为奸,民大称便。部使者颁行属邑,著为令。

  首兴学校,见学前湫隘(“湫隘”:低湿狭小),凿隙地为外泮(“泮”:古代学宫前的水池),浚官沟以通活水。诸生廪膳给之以时。

  征役每厚恤之,奖勤警惰,棫朴兴起。(注:“棫”,白桵;“朴”,枹木,皆树木名。“棫朴”是《诗·大雅》中的篇名。该篇诗序称是咏“文王能官人也”,故多以喻贤材众多。)

  视百姓如子。讼者谕之以理,两造输服,未尝轻用敲扑。

  公事下乡,优礼耆老,使训饬子弟,变化风俗。每停车不忍去,虽造次,毋疾言遽色,人拟其量似刘宽

  在任六载,一尘不染。尝与诸生讲艺槟榔山,邑人因名曰‘黄山’。”

  嘉靖廿六年擢吏部稽勋司主事,历考功郎

  嘉靖廿六年(1547年),黄养蒙擢为吏部稽勋司主事,历考功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

  “擢吏部,历考功郎。

  计吏之岁,日夕居曹中,杜私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

  “擢吏部稽勋司主事,历考功郎。

  计吏之岁,日夕居曹中,杜私谒,秉公持正。”

  嘉靖卅一年累官至北户部侍郎

  不久,黄养蒙调任南太常少卿(四品),又转任光禄寺卿;奔父丧回乡守制。服满,起旧官,迁南户部侍郎;嘉靖卅一年(1552年)转北户部侍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

  “事竣,当调选郎,以不合权相,力求外徙。

  迁南太常少卿,转光禄卿。以外艰归。

  久之,擢南户部侍郎,转北户部。言官论其太骤,奉旨留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

  “当调选郎,力求外徙。迁南太常少卿,转光禄卿。

  奔父丧,家居久之。起旧官,迁南户部侍郎,言官论其太骤,而朝旨被留,转北户部。”

  引疾归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养蒙》:

  “屡请乞休,徐文贞方执政,挽之不能止,竟引疾归。

  南安故无城,嘉靖中,邑毁于倭,力赞邑令夏汝砺城之;后邑令甘宫议浚万石陂,复怂决之,二事为邑中万世之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司寨城·泉州邑城·南安县城》、《泉州水利·万石陂》)

  卒之日,泉士大夫称其纯厚有古人风,简重得大臣体,立祠祀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养蒙》:

  “屡请乞休。徐阶方执政,挽之不止,竞引疾归。

  (时南安县治在丰州)故无城,嘉靖戊午(嘉靖卅七年,1558年),倭寇大掠,毁庐舍。令长夏汝砺主议建城,继令甘宫议浚万石陂,养蒙皆力赞之,利及万世。

  养蒙器度过人,处高能降,历官有声。卒之日,泉士大夫称其‘纯厚追古人风,简重得大臣体’,崇祀郡乡贤。”

  传说,黄养蒙在朝为官时,曾受内宫金娘娘眷顾。黄养蒙致仕回到丰州后,感念金娘娘的恩情,把青年时在九日山读书处“半山书室”修建为庙宇,称“登台庙”,塑金娘娘像奉祀。黄养蒙还向朝廷奏文请封金娘娘“保婴护幼护国注生夫人”称号。后来,当地村民又将夫人”从祀庙中。现“登台庙”大门一侧,还挂着1块黄养蒙读书处”牌匾。(按:嘉靖帝在位时先后册封皇后3名、嫔妃60多名,金娘娘究竟是谁无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东峰(姜相峰、东台)·登台庙》)

黄正升

  黄正升,字叔彦,号亶瞻,明末清初·南安丰州人,丰州燕山氏五房10世;黄澄曾孙,黄养蒙孙,郑芝龙婿,郑成功姐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澄黄养蒙郑芝龙郑成功》)

   黄正升郑芝龙早期的抗清行为,对郑成功后来被赐“国姓”,走上反清复明的道路及收复台湾关系十分密切。

  民国《南安县志·25·人物志2·明忠节·黄正升》:

  黄正升,字叔彦,号亶瞻,按察使黄澄进士曾孙,侍郎黄养蒙之孙。

  崇祯(1628—1644年)末年,李自成倡乱。弘光登极,与岳父郑芝龙议恢复,仕至五军左都督,封同安侯,加宫保,赐蟒玉。

  【按:“弘光”:指南明·弘光·朱由崧。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朱由检自缢,明亡。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先称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史称南明。】

  保障南闽,驻扎金山,统舟师入援南都(南京),所从多族房弟侄,誓死效忠。后与五仆均被执,殉节。殁之时日莫稽,仅招魂葬其衣冠,精灵时著梓里。

  瑞光,清朝恩叙守备山西太原左卫、管千总事(后晋大同府前卫守备,升通州卫都间府)

  今其嫡派居晋江。”

  《丰州燕山氏族谱》的记载基本相同。

黄鼎象

  字毓铉,号朝台,《南安县志》作朝吾。明·南安人。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南雄府(在今广东省北部)通判。有《清源居士集》。

黄培松

  黄培松(1855-1925年),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或作菊山,清末民初·南安县仁宅乡后坑垄村(南安市红梅镇六都村后坑垄自然村)人,咸丰五年(1855年)出生;祖籍安溪县兴二里科名乡(今尚卿乡科名村)。 兄弟4人,培松居四。(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居·黄培松故居》)

  其先祖从安溪移居南安县仁宅乡,至乃父黄嘉淑赴榕经商,后举家迁居福州。

  武状元及第

  黄培松少时习文,应泉州府试,屡试不中。因身体魁梧,膂力过人,便弃文习武,拜晋江罗溪(今属洛江区)武举人黄纪堂为师。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举,黄培松获乡试第二名武举人。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科会试,获第一名;殿试金榜第一甲第一名,钦点武状元及第(榜眼周增祥,探花景元),是中国最末一位武状元。相传黄培松殿试时,使用兵器是大刀,舞弄中突然失手,大刀几乎着地时,他灵机一动,用脚踢起,继续飞舞。事后,考官召问此法,他回答“魁星踢斗”。考官认为其武艺有独创,状元便为他所得。

  衣锦荣归,到安溪科名乡氏祖宇竖旗挂匾。匾今尚存,上书“会元状元”

  黄培松初授花翎一等侍卫(正三品),在大门当差行走(按例非旗人的一等侍卫不能任内庭的御前侍卫或乾清门侍卫)。三年任满,兵部请补参将。

  光绪十四年(1888年),授任广西郁林营参将(正三品),后任广东南雄协副将(从二品)、广州协副将。

  光绪卅年(1904年),升琼州镇总兵(正二品),记名提督(从一品)。

  光绪(1875—1909年)末年曾署高州镇水陆总兵。

  宣统(1909—1911年)末年改署广州协副将。

  镇压广州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同盟会根据孙中山主持制定的计划,由黄兴率领革命党人在广州多处举行起义。其中一路进攻两广总督衙门。起义事前败露,两广总督张鸣岐破墙遁逃,水陆提督李准调集早已准备好的清军前来镇压。革命党人与清兵展开鏖战,因力量悬殊,牺牲和被俘100余人。黄培松当日则率兵前往关帝庙,解救外出开会后滞留的司道等官员,并追捕溃散的革命党人。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俘的革命党人受审时,黄培松以协督职务参与审判,并受命为监斩官。

  该年五月,清廷以军功赏黄培松“卓卓勇巴图鲁头品顶戴”

  清末广东官场内斗持续不断,水陆提督李准被指权力过大,引起两广总督张鸣岐的猜忌,引发了斗争。时署广州协副将的黄培松也参与在其中,支持张鸣岐对抗李准。黄花岗起义发生时,李准部将、候补道员吴宗禹曾趁机抢掠督府,此事令张鸣岐很恼火。所以事平之后,张鸣岐李准所属的巡防营交付黄培松接管,并禁止李准所部驻札于省城之内,此举也加深了两者间的敌对。

清末战乱不断,朝廷财政入不敷支,前任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广西军费无法报销,黄培松也代为增开赌规筹募军费,并指派部将庇赌。此举引起了广东乡绅的不满,广东布政使陈夔麟遂上奏参劾,但随着清政府在几个月后倒台,弹劾之事不了了之。

  黄培松会审革命烈士,引起泉州革命党人的愤慨。武昌起义后,泉州革命党人发动群众将泉州西街开元寺前为黄培松中状元树立的状元牌坊拆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牌坊·泉州府城古牌坊·黄培松“状元”坊》)。

  护法战争

  民国建立后,黄培松袁世凯召入北京,任参军。

  民国二年(1913年),黄培松为福建护军使、陆军中将衔,驻节福州。不久,护军使一职被裁撤,黄培松的权力也渐被时任镇守使的李厚基超越。

  民国四年(1915年),厦门革命党人组织反起义失败,黄培松时任福建漳泉总司令,驻厦门,加强镇压革命党人,并与厦门豪绅、商会总理黄世金勾结,破坏革命,时称“二。革命党人为密除“二,派杨子熙行刺黄世金,又派庄汉民利用黄培松来泉之机,途中拦截,但均未成功。

  民国五年(1516年)6月,北洋军阀袁世凯上台执政,引起南方各省的不满。黄培松任福建清乡会办。

  民国六年(15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军政府,出兵讨伐北洋军阀,护法战争爆发。

  民国七年(1518年),北军和南军在粤闽交界发生战斗,黄培松所部闽军在漳厦一线防守。初期双方形势颇为僵持,其后北军的形势急转直下,部份北军军官投向南军。漳州、厦门等地相继失陷,黄培松所部退守在泉州一线。闽、浙军各部节节败退。

  十月,黄培松率第十二混成旅南下再战,督军李厚基也再向北洋政府求援。段祺瑞派往支援的北军也被陈炯明蒋介石率领的粤军击败。

  其后,南北在外国势力的调停下进行停战议和,战事才告消弭,而福建进入南北共治的局面。

  之后,北洋政府委派萨镇冰为福建清乡督办,萨镇冰黄培松的旧交,同为前清将领,所以举荐黄培松为会办,负责清剿土匪,规管民团,并调停各军的矛盾。黄培松目睹革命党人为国捐躯的壮举、清政府的腐败、袁世凯的卖国、南北军阀的混战,对时局的认识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滥施刑杀。北洋政府为此授黄培松以将军府将军。

  民国十一年(1922年),授黄培松“培威将军”称号、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任保安团总司令。当年,黄培松辞职解甲,隐居厦门,倡建厦门江厦祠。

  

  民国十四年(1925年),黄培松病卒于福州府第。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洋政府追赠黄培松为陆军上将。

  子二:长子黄孟奎,曾任福建省教育厅长;次子黄曼士,迁居新加坡,在侨界颇有影响。

黄仁颖

  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五代人;祖籍三山莆阳(今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

  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840—911年)之孙。其父黄珦(870-949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二夫人欧阳氏。有弟仁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

  状元及第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918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后唐·同光三年乙酉(925年),黄仁颖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登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470·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

  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

  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出《稽神录》。”

  入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其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为明宗;闻黄仁颖名,在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

  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内阁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为未帝黄仁颖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未帝李从珂废;石敬瑭立,为后晋·高祖,建号天福元年;黄仁颖依旧官。
黄仁颖在京都为官10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

  辞归潘湖欧厝里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赐谥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

  著有《状元文集》5卷。诗作《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氏卷》:“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黄仁颖,里人欧阳珣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

  黄锡衮(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卒。

  有《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公墓志铭》,为“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有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魁》),祖兆昌魁南),父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安平而来,徙潘湖苦梨坑黄厝。明·洪武二年(1369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守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山麓,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兆昌,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鹤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守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光升凤翔守魁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公出金湖,寄居白鹤发愤敦书,武进一甲探花,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嗣父明南公旋自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命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金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子、孙三世皆进士,而天麟公七、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守魁,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之,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佥判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紫峰陈琛曾孙女。父明南,妣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黄锡衮直系: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守魁滨南)→→10世黄兆昌魁南)→→11世黄振宇明南)→→12世黄锡衮

  就学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七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19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会元)。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20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今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黄燝的唱和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黄锡衮,国朝(清)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

  入清为宦

  入清,顺治五年(1648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1651年)进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顺治九年(1652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九年(1652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顺治十五年(1658年)丁母忧回籍;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服除,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后历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元年(1662年),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康熙五年(1666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授通议大夫;康熙八年(1651年),奉诏清刑狱;又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1653年)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平抚‘三藩’,荣绩素著。”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康熙廿年(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1683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议。’上韪之。”

  辞归

  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金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八十七。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著有《金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孝思堂诗集》、《金湖灵鹫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等。

  其他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三。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配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鸿基。”

  “配姚氏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卿相李光地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忧庵,妹夫琢公施琅琢公。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黄道泰

  字子寅,号去骄。清·泉州人,黄志焕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黄志焕》)

  康熙间岁贡,授龙溪训导,修圣庙,塑贤像,宽免学中地租,捐俸给贫士葬资,按期孝课,讲学论文不倦。

  署漳州府教授。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漳饥,奉委赈粥,全活五十万众,士民颜其额曰:“德周教养”。立祠以祀。上官交荐。

  世宗召见,发广东以知县用。委修《广东通志》,任普宁、阳山二县事。綮草浮耗,以爱士恤民闻。未几卒于官,所著有《不自弃亭诗文集》。

黄道瞻

  黄道瞻,字汝临,明·晋江人(今石狮市永宁梅林),尚书黄克缵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遂昌令,宜兴令

  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孙继皋榜联捷进士,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授遂昌令;丁继母忧,服除,补宜兴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道瞻》:

  “黄道瞻,字临汝,晋江人。

  万历甲戌进士,授遂昌令。岁饥多盗,吏捕莫止。道瞻曰:‘民视死,于盗与死饥等,故多盗耳。’于是极力请赈,盗贼衰息。

  补宜兴令。邑多豪贵大猾,招亡命为奸宄,捕急则入湖中,缓则横肆剽掠。道瞻曰:‘此非如遂昌民饥可使饱者也。’画□诱诛其渠魁,立散其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道瞻》:

  “黄道瞻,字汝临

  万历甲戌联捷进士,授遂昌令。廉贞英毅,时行阡陌,问民疾苦。

  丁继母忧,服除,补宜兴令。并有廉能誉。”

  兵科给事中,永丰丞

  入为兵科给事,忤旨,谪永丰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道瞻》:

  “召为兵科给事中。

  疏荐孙丕掦等可大用,劾南北二大司马及大帅不法事;又以少保戚继光宜任之长城北 边,不宜处东粤散地;忤旨,谪永丰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道瞻》:

  “入为兵科给事。

  疏荐旧臣孙丕扬詹仰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等可大用,劾南北两大司马及大帅不法,忤旨,谪永丰丞。”

  刑部主事,淮安通判,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卒

  任永丰丞岁余,迁刑部主事,谪淮安通判,视篆数月以父病辞归;起兵部主事,转吏部主事,至官两月余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道瞻》:“岁余迁刑部主事,擢兵部,寻转吏部,至官两月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黄道瞻》:

  “岁余,除刑部主事。疏言临江民李臣为故守某讼冤,宜从蠲宥。

  谪淮安通判。视篆数月,尽革例金。以父病辞归。道瞻不家于官,家居贫甚。

  起兵部主事,进吏部,至官两月余卒。

  遂昌人建祠河东祀之。”

黄道昶

  黄道昶,字明汝,明末清初·晋江人(今石狮市永宁梅林),尚书黄克缵侄;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杨廷鉴榜连捷进士,殿试三甲第一百九十一名,明亡不仕,隐居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明·黄道昶》:黄道昶,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甲申闯贼陷京师,归隐南城不仕。慕田子真之为人,尝引锥自刺;又尝自投于百源川池,行道人救之,得不死。年七十九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4•黄道“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黄道昶》选录),曰:黄道昶,字明汝,晋江人,元纘从子。崇祯癸未进士。京师陷,归隐,抑郁成病,恒引锥自刺。一日,自投于百源川,路人救之,得不死。遂闭户谢客,终其身。”

黄梦松

  黄梦松(1579~1637年),字茂卿,明·南安十七都埔头人(罗山镇埔心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梦松》、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梦松均载(文同):黄梦松,字茂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梦松“采旧志”为作传,文同。

  天启二年进士

  明·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黄梦松领乡荐。屡踬公车。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勉就教职。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登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梦松

  “领万历丙午乡荐,屡蹶公车,己未,以父命勉就教职。

  登天启壬戌进士。”

  任职户部

  初授户部主事

  黄梦松初授户部主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梦松

  “授户部主事。

  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以覃恩得邀貤封(“貤封”:官员以自己所得封诰名号,呈请朝廷移授亲族尊长)

  值外省解运至,与户胥夤缘为奸,持月余不以闻。(“松”民国志作“梦松”)廉其弊,立置之法。

  旋督计潞河,胥吏闻之咸屏息,夙弊顿清。

  大司农重其才,每事必藉以综理。”

  晋员外、郎中

  晋户部员外、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梦松“晋员外、郎中,历数年如一日。”

  天启六年转知宁国府

  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黄梦松转宁国府知府。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梦松

  “丙寅,转宁国府知府。

  宁故剧郡,赋多宿逋(“宿逋”:久欠的税赋或债务)(“”民国志作“梦松”)加意厘饬。日与士大夫讲论时艰;久之,尽得所为宿逋状,虽蠹猾不能欺,而亦不敢欺焉。”

  崇祯中升浙江金衢兵备副使,丁外艰归,遂不仕

  明·崇祯(1628—1644年)中升浙江金衢兵备副使,丁外艰归,遂不仕。崇祯十年(1637年)卒于家。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黄梦松

  “崇祯中于钱粮最严,考成,(“”民国志作“梦松”)独以赋完,得升浙江金衢兵备副使。

  丁外艰归,遂决意不仕,买山归隐,舆论重之。

  卒,崇祀乡贤。”

黄梦琳

  字球卿。清·泉州人,诸生侍郎黄徽孕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徽孕》)

  性清介,与人交肫然至诚。少得吴乔诗法,古今体诗,恍惚中晚唐人。积学不遇,卒于金门县。

  著有《雪舟诗集》、《诗学正宗》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