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山川(9—10划) 目 录 9划: 10划: 九 划 科山,旧称登高山,后改称登科山,简称科峰、科山,雅号高士峰,位于惠安县螺城镇(县治)西郊。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科荣山》:“科荣山,层峰嵂崒,林壑蔚然,为县北奥区。” 狮山,一名“烽山”,位于晋江北部池店镇(古属晋江县卅五都)。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狮山》: “狮山,在府南十里,一名烽山。相传昔人置烽寨处。 又(狮山)南为行辇山,俗曰‘下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狮山,在(晋江)三十五都,距郡城南十里。城中望之连蜷如狮,故名。昔人置烽燧于此,亦名烽山。顶有巨人迹。” 明·黄凤翔《咏狮山》(《田亭草诗集》):“秋空摇落众芒歌,黍欲冬寒更粟冽。岩畔梅花标早春,数枝斜映千山雪。萧毓冷蕊白于瑶,卷曲孤根贞似铁。冰台瑶圃净织尘,浮动暗香风味别。回首东园桃李花,倚云和露门纷奢,昨日开颜今日改,岁寒晚节复谁在?惟应松竹门清馨,翠干霜棱屹相等。还看叠叠黄宝时,凭尔和羡登鼎文。”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南安狮子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狮子山(在县东三都),状如狮子。” 德化狮子山 狮子山,上有狮子岩,位于德化县西北汤泉上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狮子岩,在(县西北)汤泉上团。昔 有黄头陀者化于此,乡人祠之,颇有灵应。 ”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狮子山》: “狮子山,在汤泉里。高踞狞狰,状如奇兽撄博。上有狮子岩。 里人徐士万诗:‘征鸿肃肃此山经,古地频求问佛灵。伞石空中留宿雾,密林深处点疏星。步登绝巘疑瑶阙,语吐层台动帝廷。无那光阴容易过,秋风春雨不堪听。’”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李道泰《狮子岩》诗:“石室何年启?归云此洞休。俯栏看鸟下,续竹引泉流。十里盘飞径,干峰视一邱。微寒霜气薄,踏月似深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晋江香炉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香炉山,在(晋江)四十七都,金溪之上。 《闽书》:‘溪中沙淘之有金。' 按:府、县志图皆以香炉居白虹右肩后者,误。” 惠安香炉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香炉山,在(县南)二十九都。以形似名。” 南安香炉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香林山》: “香林山,在曾坂社,距县治八十里,香林寺在焉。莲花峰正峙其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香林寺》、《泉州山川·莲花山》) 明·御史凌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凌辉》)诗:‘香山苍翠峙湖西,高阁峥嵘接汉齐。门外潭深龙隐卧,楹前桧老鹤来栖。昔年曾备东华近,今日重瞻北斗低。胜业别来经十载,几回回首思凄凄。’”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屏风山》:“屏风山,在戴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之南。形似屏风。”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屏山》:“屏山(位于尤中里),椿松夹翠,莫辨四时,山形如屏。” 位于德化县。 山上有一巨石,酷似龟形,称“龟石”。传说此石会鸣,每当石鸣,县中就有人登第。宋·庆元时,石鸣三天三夜,黄奎登第。嘉泰时又鸣,黄龟朋登第。清代雍正丁未,山下民众闻山中吹螺声响数日夜,该年,邓启元中榜眼。 美女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泉州府·惠安县》: “美女峰,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龙秀山。 唐末锦田黄氏立有容色,闽王·审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纳为妃,人谓美女峰之应。后妃卒,葬于此。” 南安城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城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都。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城山,在县西南三十余里,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 卧龙山 惠安卧龙山 南台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南台山(在县西南黄认团),一名台阁山。其势高耸,上平如掌,下有巨石如盘,石上有仙人迹。” 南斗山 明·王慎中《游觉海岩同陈瑞山、蔡可泉》: 洋屿,位于泉州郡城南六、七里、鲤城区金龙街道玉霞社区(古属晋江县常泰里卅三都)。四围田畴数百顷,洋屿突起其中。时有蛎壳出现,疑为古海洋之屿。 文献记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洋屿,在府城西南常泰里三十三都,突起平田之间。”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洋屿,府西南十里。四围田畴数百顷,屿突起其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洋屿》载: “洋屿,在(晋江)三十三都,距郡城南六、七里。平畴突起,山中时有蛎壳,岂古海洋之屿欤? 上有栖霞洞,唐·无了禅师居之。宋·道人苏随亦隐此。今圮,石刻犹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其他名僧·无了》、《泉州宗教·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苏随》) 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洋屿》收录洋屿的题咏有: 明·黄景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诗3首: “平畴特起锐如圭,高接峦峰紫帽齐。千载旧传堆蛎壳,昨朝新诧过斑蹄。洞开就琢洼樽几,崖削全凭栈道梯。树腹年年雷动处,莫应龙去避幽栖?” 又:“猿引蛇蹲逐径斜,桑麻下界几人家。酒行簌簌飘黄叶,香过团团隐绛纱。归路断虹横隔水,暮池余霭烂蒸霞。遥知伐木开山手,无复风流胜永嘉。” 又:“痼入泉烟药一圭,谁知峰顶水痕齐。穿田得路凭牛矢,避世全生信马蹄。驱课凿山劳削屐,指麾书榜费悬梯。解忧总得杜康酒,乌鹊南飞且任栖。” 明·周廷鑨诗:“松门深镇竹烟斜,旧是城南杜曲家。巧结蜗房盘石磴,高扪牛斗落窗纱。泽连麦浪翻朝旭,天入枫林隐暮霞。莫道泉明惟纵酒,题诗无复纪元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 清·释如幻(佛化和尚)诗:“亭池错落互高深,怪石崚嶒洞壑阴。翠筱苍松重匼匝,天风迸作海潮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清·名僧·佛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洪步山(在县西九、十都),与陈岩山相接。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与陈岩山相近者曰洪步山,长亘数里,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陈岩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钟山(在县西北杨梅上团),其山四面皆石壁,形如覆钟。相传有僧道徽者跌逝于此,因即其身塑像祠之。”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西北有钟山,四面俱石壁峭峻,形如覆钟,中有岩洞涧壑之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钟山》:“钟山,在梅上里西中坑。其山四面石壁,形如覆钟。山麓小涧旁有岩洞,广丈余,深二丈许,名蔡岩。香林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香林寺》)僧道徽趺逝于此。” 位于晋江西部内坑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思母山》载(《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思母山,在四都后头坑、蔡坑二乡之间。 相传宋幼主南渡至此思母,即山顶平坦处,除地祭献。至今无草,亦无碎石,以二班芝插瓶数日后尚开花,命植于地,果生。其一至乾隆间坏,其一尚存,围大一丈二尺有奇,高六丈余。居人称其地为‘御里’,称此山亦曰‘御临山’。后于其北建祠祀陆秀夫、杨继业,名曰‘报恩寺’,亦曰‘报恩院’。 其岩曰瑞云岩。山南以葛仙故称葛州,与南安仙境接壤。近处有龟山、石鼓二峰。 万历戊寅(明·万历六年,1578年),庄用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书《重修报恩院》,求助《序》,谓异人代先大夫所笔。 其文云: ‘晋南之交,有瑞云岩,葛仙翁寄迹之处也。故境名曰仙境。既而显道化杖为龙,地号葛州。南瞻石鼓,北枕龟山。诸山耸翠,宛然别一洞天也。 李汉老(李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张清孝以为游地近民,俊秀日肄业于其间,登诸郡志,载周益公文集。 迨宋·德祐(1275—1276年)中,幼主播迁,驻辇是山,放改名曰御临。后为祝圣道场,曰报恩院。值兵火,乏檀越,几于倾圮。 戊寅(明·万历六年,1578年)季冬之夕,余梦金甲神人揖余而言曰,我御临山神也,奉张丞相命,追缉旧游,以公正直,今当为主。且授以隐语云:赤兔东升,瑞云再兴。戊巳之交,奉命遂行。梦觉,吟终日,竟莫能解。 遗候门穉子报曰,青龙岩僧公来也。余赐之坐,询以来意,状其所以森森然叶梦中语,余不觉声曰:诺。 噫!此盛事也。报恩院,旧为葛仙显迹,今为祝圣道场。如之何其可废也?惟余老矣,惧无以襄厥事。虽然,天也,非人所能也。都仙龙沙之谶,将有八百地仙者出。通都大邑,岂无一二同志发菩提心,助毫毛力,俾神仙显化之灵,复盛于今日?盍自此始,同志勗诸?’ 按:此比下辇铺较实,而志乘未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山川·行辇山》)” 位于清源山之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将军山,满山皆石,耸起于清源右肩之后。俗传谶语云:‘将军带甲坐,万年不遭兵。’ 府、县志皆以此山图在清源右砂之前,误。 又《县志》谓自双阳折东曰将军,而图却又折西,亦误。”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皇绩山(在府城东北鸾歌里三十七都)。按:伪闽·王审邽墓碑云:‘皇者天皇,绩者勋绩。’或云皇当作黄,山多黄石堆积,故名。碑所言盖夸辞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黄积山,以黄石堆积而名。一名皇蹟山,以王审邽葬此而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按:徐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作审邽墓碑,有‘皇者天皇,续者勋蹟’之语,因取以名山,似夸。”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荐獬山》:“荐獬山,在双芹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双芹山》)东北二十里,山类獬庹,讹呼‘荐獬’。”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栋山屏》:“栋山屏(位于尤中里),在县西北界,与玳瑁山对峙,层峦耸翠。”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欧山》:“欧山(位于在坊里英山社),横跨溪坡之侧。有欧氏世居其下,因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拏云山》:“拏云山,在良泰社。顶如丫髻,峻绝凌云。旁有笔架山,三峰联耸,与拏云俱名五凤山。” 胡洋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胡洋山,在(县北)九都山下。皆胡氏田塘,故名。” 郭山 郭山,位于南安市诗山镇西北两里处,因五代·后唐·清溪县崇善里(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郭忠福(广泽尊王、郭圣王)在此山坐化升天,故名。又因山势走脉有凤翔千仞之概,名“凤山”。 荣第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荣第山(在县西二十九都),附山居民子弟多业儒,故名。” 贵湖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贵湖山(在县西一都),与德化县贵湖相邻。” 竿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竿屿,在县东三十三都(海中)。” 香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香山(在县东)。” 洪岩山 柏峰山(云秀山) 十 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莲花山(在县西北杨梅上团)。”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莲花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五峰攒簇,高耸峻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莲花峰》:“莲花峰,五峰齐耸,如莲并蒂,因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莲花崎》:“莲花崎,在梅中里。众峰尖秀,状若莲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志》云:县(县治在丰州)西北数里有高田岩,山最高,上有田数十亩。” 高田山 永春高田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高田山(在县北二十四、五都),其山夷平,泉水四时流注。昔有高姓者,田于其上,故名。” 安溪高田山 安溪高田山,在安溪县东北长泰里,界南安县。 南安高田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高田山(在县西北十三都),山最高,其顶有田数十亩。”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载清初·叶献论“登凌云山绝顶”诗曰:“登凌云山绝顶(七律)(邑人叶献论,进士,知县):‘振衣千级上峰巅,万里秋空一望悬。盘石苍藤天外湿,衣霞古鹤霭中翩。遥看绿渡寒溪转,并涌清溪爽气旋。搔首欲携谢朓句,一樽醉啸汉霄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献论》) 凌云山座座叠岩中,胜景迭出。叶献论描述曰: “陡起为腾空朝天,逶迤而西,屹然高峙者,凌云也。吞九气,连五色,位置高大与众山不同。惜古人不建刹造塔,栽种柏松,引客开径,声色甚晦。 独幸其中多奇石,山之顶貌类狮子。中有穴,莫能瞰其所底。訇訇然,风声从穴中出。其空也,为洞;其架也,为亭;其浅也,为庭;其低洼也,为池沼;其曲折也,为荒径;其伫而立也,为老佛;其古而净也,为禅床;其摇影也,为菩提树;督邮争界,旷女望夫,虎卧犬伏,种种奇态俱焉。” “狮子峰”在高田山西壤,由崖岩构成。高田山还有岩石构成的“仙椅”、“夫妻石”、“仙脚印”。如帽似盖的“感盖峰”顶,奠立1块“祈雨旨”石碑。开阔平坦的“荒田埔”边沿,有“仙洞”与圣祖金仙古庙遗址。西部低凹山间,呈现几个“圆土丘”,人称“芋叶扁水”。北端山腰处,有“打火石”、“雷公石”、“西姑庵崖洞”(红军洞)等。 高田山西部高田村,是南安凌云叶氏始祖发源地,现存“高田凌云叶氏家庙”。家庙岭后有个小山丘,状如蒸笼,称“蒸笼寨”,形态逼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高田凌云叶氏家庙》) 高田山东麓左侧是革命老区占石村,有叶飞将军故居纪念馆。 高田山烟墩峰有始建于宋代的“云山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云山宫·高田云山宫》) 高田山右侧山腰有清·进士“三元宗匠”叶期颐的故居“太平古屋”。 高田山南端半山腰还有“香榆坪”,景色迷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志》云:县西北二十余里曰高丽山,屹立如屏,绝顶有道场寨,可容万人。” 因山在海边孤耸而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高甲山》: 位于晋江中部罗山、安海镇交界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高州山,在灵源、华表二山之间,与府治相对,故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高漈山》:“高漈山在(清泰里)萧坑。蛲岩险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高发山》:“高发山(位于清泰里),有石鼓岩,石壶张自观道人修炼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高洋岭》:“高洋岭,在县南五里。岭半有泉甘美,里民陈烨捐留大松,以憩行人。” 高镇峰 民国《南安县志·舆地》作“高镇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 “高镇峰在县西北二十六都 ,一名鸡髻山。蔡真人祖父夔尝居其下。 又有翠峰屏大成洞,昔詹道者尝居洞中,俗号詹道岩。 东有小穴,宋僧法盛居之。吕夏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夏卿》)尝与之游,题其室曰‘晏默'。法盛道行高洁,出入或骑虎,今见祀岩中。” 高镇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高镇山,在(县北)十九、二十都。高出群峰,为一邑之镇。” 高岭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高岭山,在 (县东北)二十都。山顶平夷,超于众山之上。” 高盖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高盖山(在县北常乐里),形如张盖。” 高旗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高旗山(在县北常乐里),形如旗。” 留旆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留旆山(在县南三十七都),双麓如旆之带。” 留相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留相山(在县南三十九都),旧传尝有杨肃者,遇仙对奕于此山。” 位于永春县城郊东南一隅,现辟为公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留安山(在县东十四都),留从效尝居此,因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早于明清时期,当地乡民就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建庙垒塔,祈求安康。相传,清·乾隆壬辰年间(1772年),永春知州张所受修筑的文明塔毁于水患;永春知州姚任道重建的文峰塔,历经180年后,于1961年毁于台风。双塔合称留安塔。1984年春重建。 泰山岩 永春泰山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泰山岩,在县东南十三都。宋·显应普济大师 祖居之地。淳佑间,无为道人辟为岩室。” 安溪泰山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泰山岩,在(县西)感化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泰华山》:“泰华山,在梅中里淳湖社。上有泰华洞。” 笔架山 永春笔架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笔架山(在县南十三都),三峰并立,形如笔架。” 德化笔架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笔架山……在县西北汤泉上团。”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桂阳山》:“桂阳山,在大仙崎西十里莲花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莲花山》)左。” 桂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桂山(在县南三十八都),旧多产桂故名。山畔古有郑氏居之,又名郑山。” 铁峰山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山·铁峰山》: “铁峰山(在依仁里),山顶石起数丈,如铁砧,俗名‘铁砧山’。 万历(1573—1620年)中,里人林怀鸾塔之。 下有慈济岩。” 铁峰山有多处天然石洞,山间怪石遍布,态异形殊,巧妙玲珑,历史上曾留下不少名人题刻。 峰顶有“铁峰塔”,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石式结构,平面呈六角形,实心单檐,构造独特。(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塔与石经幢·铁峰塔》) 山阿“慈济岩”(“铁峰岩”、“铁砧岩”),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奉祀清水祖师。(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慈济岩》) 山正面有一古洞“铁松洞”,极为深险,据说中有99洞相通,是宋代名将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之一的“蝙蝠洞”。 铁峰山盛产红花岗岩,矿区面积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目前最大型的花岗岩板材矿区,1992年开始石板材加工。至2009年前后,当地采矿和办石材厂进入鼎盛时期,在铁峰山一带就有500多家石材厂家。由于大面积开采矿石,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环境恶化。2009年起,开展铁腕整治,对中低端石材加工业进行全行业退出,恢复了植被和生态。
铁矿山,在安溪县西北感德里(明属还集里)。 阆山 阆山,在安溪县治西南永安里,又名“浪来山”;山半为阆苑岩。在阆山与五峰岩之间又有仙姑岩。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县南滨海有鸭山。嘉靖中,倭攻惠安,不克引去。知县林咸击之于鸭山,伏发败死。今有鸭山埭。”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剧头岭,在县东南二十里,与永春县接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绣屏山,在(县北)新化里。阔层崖峭壁,若巨屏然,上有仙人迹。”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县北三里又有绣屏山,层崖峭壁,高秀若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绣屏山》:“绣屏山,在县北新化里。峭削端丽,若张巨屏。其上有仙人迹。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莪山,在(郡城中)升文山南。《闽书》:‘山有莪泉。’今废为民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载: “桃花山,在(晋江)三十七都,距郡城东南二十里。山土色似桃花,故名。 明·蔡文庄公(蔡清)祖葬于此。文庄将卒,遗命附葬其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锣钟山:《闽书》:‘其石考之声似锣钟。’按:此即桃花山上之石,非别有一山也。” “赤虾山,与桃花山相连,下有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益辅山,在郡东南永宁卫(今石狮市永宁镇)。以山受日光最早,名朝阳山。又以山上有石如珠,名骊龙山。又以山滨大海,名瑞海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唐帽山》:“(梅峰山)南为唐帽山,左为三层阶山,右为清从山。距县治东北一百二十里。从五古村入永福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梅峰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祥云山》:“祥云山,在虎贲山北,戴云山南。云气常萃,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虎贲山、戴云山》) 晏然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晏然山(在县南三十七都),山势巍然,时有云雾拥其上。” 堆美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 》:“堆美山(在县西三十二都),上有数石堆迭,秀丽可观。” 宫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泉州府·安溪县》:“宫山(在县南永安里),山腰有□石可坐数十人,石中空如宫室。” 荷叶山 海 泉州东南面为海。古泉州7县中,县域与海相接的有晋江(含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惠安(含今惠安县、泉港区)、同安(含今厦门市、金门县)4县。 晋江县 古晋江县域包括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县治在泉州郡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2·地理·潮汐·泉州府·晋江县》: “晋江县:海在府城东南正东。 海道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上“旬”下“龟”)□(上“辟”下“龟”)屿,又二日至琉球国。 潮汐自晋江洛阳江入县境。烟浦、陈埭埔、玉栏浦、植壁港、安海港诸处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巳亥时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日俱子午时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时至;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申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时至;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时至。”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 “海,府东南八十三里。府境群川毕达于此。 旧《志》:自城东海道正东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上“句”下“龟”)□(上“辟”下“龟”)屿。又二日即琉球国也。 《海防考》:郡境滨海之地,东则惠安,与兴郡莆田接界。西则同安,与漳郡海澄接界。延袤三百余里。今分设卫所,以防门户,而边海之佛堂、蚶江两澳,亦肘腋之虞也。又有沙塘湾,在永宁卫城南,或谓之沙头澳。” 南安县 古南安县治在丰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2·地理·潮汐·泉州府·南安县》:“南安县:潮汐入县境,双溪口、金鸡桥俱通晋江潮汐。潮大至双溪口,潮小至金鸡桥。”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 “海,在县(县治在丰州)东南。 《志》云:县三面距山,惟东南一隅切附海口。有石井巡司及□浔、运河二澳头,为守御之处。” 惠安县 古惠安县域包括今惠安县、泉港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2·地理·潮汐·泉州府·惠安县》:“惠安县:海在县东南。县境添崎港、峰崎港、网川澳、仪场澳、大岞澳、獭窟澳俱通潮汐。”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 “海,县东南两岸至海,皆四十五里。北自乐屿,南属岱屿,并海□凡百余里,支海穿达,上接溪港,不可悉计。又东与兴化府莆田县接界。 《邑志》:县西北跨山,东南皆际海。永乐间,岛夷为患,始筑沿海五城,曰崇武,曰獭窟,曰小岞,曰峰尾,曰黄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城》)。” 同安县 古同安县域今另立为厦门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2·地理·潮汐·泉州府·同安县》:“同安县:海在县东南。县境双溪通潮。”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海,县南八十里,与海澄县接界。 旧《志》云:县三面距海,而金门、厦门尤为险要。今既设兵戍守,又于围头诸处分布营哨,相为应援,所以严门户之防也。其澳头若列屿、五通、刘五店、神泉诸处,亦为防御之要,而厦门港塔头澳其最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