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9划—上)

  南台岩(泉州城北清源山右峰主峰)南天寺[石佛岩、大石佛寺。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岱峰山南麓。始建(嘉定九年僧守净说。乾道四年说。)。屡有兴废。康熙卅八年吴英《南天禅寺碑记》。石佛。规制。摩崖石刻。诗文。]南岳庙[溜石南岳庙(南海庙。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沿革与规制。助顺将军信仰。)。大门铺南岳庙(南岳宫。鲤城区南岳后街中段。)]、南门庙(南门宫。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湖洋古城南门。沿革。规制。)、南山宫(鲤城区江南镇登峰村双坑前店)
  昭惠庙
乐山昭惠庙[现存“顶庵”(上庵)、“下庵”。南安县向阳乡五台山(乐山)。唐·李元溥避世乐山海潮庵。顶庵(广福王庙)。下庵(昭惠庙)]、九日山昭惠庙(灵乐祠、灵岳祠、乐山行宫、通远王祠,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延福寺东侧)洛阳昭惠庙[惠安县洛阳镇万安街洛阳桥北。沿革。规制。古钱币遗存。]南安英都昭惠庙[董山宫。南安市英都镇董山村。肇建。沿革。规制。拔灯活动。]。郭田昭惠庙[青塘宫、青龙宫,南安向阳郭田]上崎头昭惠庙[崎头庙]昭炅宫 昭灵宫,昭灵庙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昭灵宫[凤栖昭灵宫(崇真殿。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沿革。规制。)洪四昭灵宫(仙灵宫。洛江区罗溪镇洪四村。肇建。规制。)]昭宝宫(其尾宫。丰泽区城东街道乌屿前头村东面。规制。“给示”碑。)
  相公宫(金浦相公宫。新塘相公宫。长春相公宫。樟崎相公宫
[鲤城区江南镇樟崎村]冷水井村相公宫[晋江市池店镇冷水井村口]
  香积寺、香林寺
[西林寺,湖山寺。德化县西北部葛坑镇湖头村。五代·释守珍始建西林寺。北宋·天圣僧了他创建香林寺(祝发西林寺。创建香林寺。坐化。关于郑道徽。北宋·元祐蔡谓避难香林寺)。明代(明·永乐敕謚。明·宣德重修)。清代鼎盛。现代复建。规制。]香林院香林寺。德化县南埕镇高漈村第七组。
  祖师宫(厚诚祖师公宫。泉州府城后城西段祖师巷北端。)祖龙宫[玄女宫,白沙宫,窑尾宫,霞美宫。德化县城东南郊宝美村卦寨山东麓。沿革(肇建于北宋为“玄女宫”。明初扩建改名“白沙宫”。清·咸丰重修更名“窑尾宫”。清·同治增修定名“祖龙宫”。现代重修。)。规制。神事。]、祖佛宫
  顺济宫蟳埔顺济宫
[蟳埔妈祖宫。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上路角。沿革。规制。巡香。]蔡内顺济宫[洛江区马甲镇蔡内村]陈厝顺济宫[晋江市金井镇陈厝村]顺正府

南台岩

  南台岩,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右峰主峰,在中峰纯阳、紫泽二洞之间,离清源洞西南半里许。(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南台岩》)

南天寺

  南天寺初号石佛岩,亦名大石佛寺,位于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岱峰山南麓。

  “南天寺石佛和摩崖石刻(宋):晋江市东石岱山”,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宋、明):晋江市”,2013年5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

  南天寺始建于南宋·嘉定九年丙子(1216年,都与石佛有关。《安海志》等载,石佛雕成后,即依崖壁建造滨海梵宫,遂曰石佛寺石佛的始镌与由来却有两种说法。

  嘉定九年守净

  主流说法认为,南宋·嘉定九年丙子(1216年,僧守净(即一庵 )过此,夜见岱峰山南麓峭壁灿光3道,异之,因募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3像(合称西方三圣),并依崖壁建寺,名石佛岩、大石佛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守净》 )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城东大石佛寺》载:

  “安海城东大石佛寺,在安海城外东十里许。

  未岩时,石夜有光三道,僧守净异之,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像,高六丈余。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国’四大字,王梅溪王十朋笔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王十朋》)

  《闽书》云:‘近地有青石塔。宋志谓:青石山,巨石峙,平野广袤数里。高十数丈,民遇旱,祷雨其上。’”

  《闽书》《泉州府志》载:“未岩时,石露夜光三道。宋·嘉定中,僧守净弥陀观音势至三尊。

  清·《重兴南天寺碑》载:“宋嘉定丙子年,一庵 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 弥陀观音势至三尊。 ”

  乾道四年说

  或说,石佛于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乡人始镌未竟,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成之,嘉定九年丙子(1216年)扩建为寺。

  《西山杂志》“石佛寺,宋·嘉祐元年始镌石佛未竟,乾道四年成之,嘉定丙子年寺扩建。

  屡有兴废

  ·至元四年1338年),石佛寺废,随即重建。

  ·永乐廿二年甲辰(1424年)殿宇丘墟,成化元年乙酉(1465年)始复新构,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竣工

  嘉靖(1522—1566年)毁于兵,·黄凤翔《岱峰山石佛寺》一诗中,有“百年胜迹已蒿莱”之句,黄伯善《石佛寺一律》中,亦有“古石无光缠紫蔓,残碑半灭卧苍苔”之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伯善》)

  万历卅一年(1603年)重修。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迁界”毁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卅六年(1697年)威略将军、福建陆师提督吴英重建,取其“泉南佛国”之意额曰南天禅寺《西山杂志》云:石佛寺“清兵明兵交战时毁。康熙三十六年水师(?应为陆师)提督吴英捐俸重修,更名南天寺。

  乾隆四年(1739年)同治、光绪又多次重修。宣统二年(1910年)重葺观音亭,并修建石路。

  1935年旅菲华侨捐资修葺。

  1961年翻修屋面、油梁画栋

  1983 年全面修葺,增建山门、接待室、石路等。

  1997年修建“岱山观园”,占地650平方米,园中有放生池,池中有凉亭,一径回栏曲桥通往其中,园内广植花草,姹紫嫣红,绿茵滴翠。

  1999年,寺埕外扩8米,埕缘壁墙用条石与乱石砌就,两旁造有石梯,可从路下沿梯拾级直上寺院。

  康熙卅八年吴英《南天禅寺碑记》

  康熙卅六年丁丑(1697年),提督全闽陆师军务吴英1637一1721年,字为高,号愧能,晋江五都小浯塘人,后定居莆田黄石)重建石佛寺,更名“南天寺”,未竣工即奉调水师提督(驻厦门)。竣工后,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六月吴英过此,撰《南天禅寺碑记》,就石佛座旁岩壁刻石,凿出高286厘米、宽250厘米碑形镌文为碑。碑额刻南天禅寺碑记,篆书横排,字径10厘米;正文楷书,竖排21行,字径5厘米;落款康熙三十八年岁次己卯六月谷旦,晋水吴英敬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英》)

  碑文曰:

  “岱山石佛岩去城五十里,泉之晋江名胜也。

  宋·嘉定丙子(嘉定九年,1216年一庵 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知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为号。

  后郡守王梅溪王十朋爱其山川之丽,勒泉南佛国四字以纪胜游。

  迨元·戊寅(至元四年,1338年有废,崇会新之。

  至明季永乐甲辰(永乐廿二年,1424年,殿宇丘墟;成化乙酉(成化元年,1465年),都纲迪庵师仿见香气如云,知废必兴,未几而南林颜公率诸善施请迪庵主厥事而更新焉。经始于乙酉(成化元年,1465年),竣工于丙戌(成化二年,1466年),殿庞峥嵘,榱题轮矣,瞻礼焚修,均有其所。

  岁次壬辰(清·顺治九年1652年,余甫髫龄(时吴英17岁,从赠太夫人(指吴英之母)自鹭岛渡海,欲就祖家大浯塘葬亲。经其处,因世乱途阻,正在危急,遇一叟素衣跣足,手持卷书,示余从小径而前,当有相引者,言毕不见。行不数武,果见一人引余,遂得身安。太夫人曰:适见左侧有佛寺,斯必佛脱我于厄。汝归盍往拜谢。越日,余诣寺顶礼,其西畔一佛慈容素体,手持卷书,如昨所遇,则知慈航默度若此其异也。

  嗣而辛丑播迁(指顺治十八年辛丑“迁界”),寺亦委之蔓草者三十余春秋矣。余念佛恩未酬,在昔开节银同吴英任同安总兵),思所以振兴之,其如时值军兴,倥惚戎马。及建牙兰水”:牙旗;兰水”:莆田木兰溪。建牙兰水”:迁兴化总兵,驻莆田),席未暖而统师跨海,进克澎台,越岁言旋,又内召人觐,移镇舟山。下车三月,忽奉提督西川之命,在蚕丛(蜀先王之名,指蜀地”)者一十余载。报赛心诚,久而莫遂。

  丁丑(康熙卅六年,1697年仲春,适奉玺书,提督全闽陆师军务。间从阃政之余,躬历山陬,经营相度,庀材重建。延僧实哲和尚以董乃事,不周载而招提僧舍靡不毕具。厥工将竣,余又奉特简移旌鹭岛统制水师,再过瞻光,已非复昔时之旧矣。爰更其额曰南天禅寺,亦犹之乎泉南佛国之意云尔。

  夫佛光显化,无处无之,而佛力昭灼于斯为最,故由宋迄今,三经尘劫,余起而复兴之,此皆如来显著预征于四十六年之前,食报于四十六年之后,大非偶然也。遂为之镌石,以志不朽云。

  石佛

  南天寺以大雄宝殿(自在佛殿)石窟内依天然崖壁雕凿而成的3尊坐佛为重心,一石3佛,3佛一龛。

  古石佛每尊相隔1米。佛像外缘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3尊石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脸庞丰腴,两耳垂肩,身躯雄伟,宽袖袈裟着装;均通高6.9米(身高4.6米,莲花座高1.8米,座下水波纹饰高0.5米),宽3米。

  阿弥陀佛居中,头挽螺髻,鼻直高隆,两耳垂肩,两眼平视,眼角上斜,口唇上薄,嘴角微深,披衣露乳,右臂半露,胸饰“卍”字佛号,腰间紧系念珠,衣褶粗犷,双手相叠端放于腿上,不露足趾。触目所感,威严而又兼文静,魁伟又显慈祥。

  东侧观世音菩萨。头戴花冠,面形比弥陀略窄,慧眼平视,右手前屈,掌持净瓶,左手上弯,手掌向外,施说法印 。

  西侧大势至菩萨,头戴出缘云片花冠,神态温和,左手前曲,手执经卷,右手上弯,手掌向外,亦施说法印,气势雄伟。前中有一小佛与宝瓶;小佛身着宽袖大衣,袒胸,披巾向外飘垂。

  3 尊石佛体型高大雄伟,丰腴莹润,神态温和慈善、形象逼真,精雕细琢,构思精妙,比例准确,云石生辉,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应是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风格的作品,也是泉南难得的石窟摩雕。尤其是一石3佛、3佛共一龛、背有护光等特点,为泉州地区所罕见。

  阿弥陀佛两内侧,浮雕一对神采飞扬的蟠龙石柱。龙首在上,龙尾在下,一伸向东侧,一伸向西侧。龙首之上雕出斗拱,承托檐盖,构成佛龛形状。

  造像旁有明·弘治六年(1493年)刻的“心”字,高1.2米、宽0.4米;中一点放一旁,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千万端

  3佛巨型石佛龛左、右尚有2尊未镌就的粗勒头像,左为韦驮,右为诸天,二者乃佛之护法尊者。传说在勒韦驮胸部时,血自石中注出,遂歇,后来泥塑站立之姿,求之灵验,成为寺主祀神和香客朝拜求卜的偶像。

  规制

  寺分山门、前殿、大殿及廊庑斋舍等部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殿前有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水泥庭台。站在庭前,东石镇全景一览无遗。庭台上有几株参天古木。

  大雄宝殿又称自在佛殿依巨岩崖壁而建,三开间四进深,脊高近18米,重檐歇山顶砖石木混构,既为3尊石佛挡风遮雨,又令芸芸众生有一处顶礼膜拜的处所。寺之前殿东祀伽蓝菩萨,西奉达摩祖师

  寺内多有匾额楹联。

  殿门高约10米,横悬一匾,上书“南天禅寺”,字体隽逸,气势逼人,系清朝著名将军吴英所题。

  大殿匾额中,首推清·乾隆间状元及第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的自在佛擘窠大字最好,其书浑厚苍劲,与巍巍大寺合相得益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马负书》)

  ·黄伯善题刻楹联:“寂寞空门不贪金色相,慈悲菩萨原是石肝肠。”

  弘一法师撰书楹联:心到虔时佛有眼,运至亨通石能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蔡济聘撰书楹联:迎面青山,万古岱山襟湖海;纳怀荟萃,千秋佛国共沧桑。

  整座寺宇构筑精致高昂,前后绿树成荫,虽无深山藏古寺之幽邃,但飞檐龙吻,隐现于万绿之间,倒也饶有诗情画意。

  该寺还有1“石林精舍”3层,用作斋堂、僧寮。精舍以花岗岩为主要材料构筑,屋顶立宝葫芦1对。精舍前有方圆石柱6根,附有对联。精舍分期建成:第1层于1957年由该寺住持禅宽禅师兴建完工,其内诗联匾文皆为禅宽禅师亲自编撰、书写;第2层由另一任住持元仪尼师续建于1958年;2008年,住持理山尼师改建为3层规格。

  山上及半山建有7座形态各异的凉亭隐现于绿丛之中。观音亭前,有1棵数围的刺桐古树,与半坡山门前的百年古榕为伴,迎迓游客。

  登上岱峰山顶,俯瞰东石港,烟波浩渺,风帆点点;极目远眺,可望隔江石井镇、水头镇。扬子、鸿渐、覆鼎诸山环列为屏,水光山色,浅蓝深黛,一脉如画。

  摩崖石刻

  寺右大摩崖一坪,石色暗黑如墨,多刻名人雅士题咏诗词。石佛山山形似卧牛,又称做青牛山,这些摩崖题刻刚好处于“卧牛腹部”位置。

  西侧巨岩石坡上刻有泉南佛国4个大字,字径1.7米,遒劲洒脱,据说是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所书。·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泉南佛国石像及大字》泉南佛国石像及大字,在安海城外东十里许。石佛高五丈,旁有石,镌泉南佛国四字。高六尺,宋·王梅溪公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光绪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嵩岳降神4字于南侧,笔力粗壮丰润。

  寺左岩上有圆石1珠,中镌宝藏二字,字径高0.7米,宽0.5米,未落款。

  这些崖刻都集中在同一石坡上,互相辉映,自成一独立景观。

  诗文

  ·黄凤翔在万历年间“以养亲归”之时,即南天寺毁于兵而又重建之后,写下《南天寺》一诗:“百年胜迹已蒿莱,此日莲宫法象开。宝佛遥从葱岭下,山僧夜梦宰官来。厨邻香积分斋供,步到丹梯俯化台。欲问禅房何处是,夕阳空促笋舆回。”【注】莲宫,即佛寺。法象,诸佛之宝象。葱岭,旧时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葱岭山道。旧说以山上生葱或山崖葱翠而得名。宰官,旧指县令,也泛指官员。《观世音经》:“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香积,佛寺的厨房。化台,高僧坐化的地方。笋舆,即竹轿。

  ·诗人黄伯善有七律一首纪胜:“步出津亭一水东,闲云断处见孤峰。白草红蓼江天净,曲径丛林野寺通。海气侵阶晴亦雨,潮声著树晚多风。游人不是悲秋客,万里关河眺望中。【注】 津亭:靠近渡口的亭子。白草、红蓼:均为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

  ·黄伯善《岱峰山石佛岩》:“崄巇梵刹自天来,六祖传灯旧法台。古石无光缠紫蔓,残碑半灭卧苍苔。僧归海月迟迟上,客坐山花故故开。篱外白衣还送酒,渊明支遁两徘徊。[注]崄巇,山高峻的样子。梵刹:佛寺,也叫梵寺,梵语“梵”的意思是清静,“刹”的意思是地方。六祖:即高僧慧能,禅宗衣钵相传,至慧能为六世,故称六祖。传灯:佛家语,即传法。法台:讲授佛教教义的地方。故故:屡屡。白衣:僮仆之衣,《续晋阳秋》:陶潜渊明)九日无酒,山篱边怅望,久之,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支遁:晋代高僧。

南岳庙

  溜石南岳庙

  溜石南岳庙,又称“南海庙”,位于泉州南门外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与溜石公园相隔1条街;为泉州古城五岳之一。(按:泉州古城五岳: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 )

  “南岳庙(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与规制

  南岳庙始建于宋。祀南海神,本尊为北宋·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

  南岳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2250平方米,原由山门、前殿、拜亭、中殿、后殿组成。山门、前殿已圯;现存中殿面阔5开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

  现祀南海神(俗称“南海土地”)夫妇、助顺将军朱王爷等诸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郡王爷神·朱叔裕》 )

  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梭形柱、抱鼓石,清代石龙柱1对和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碑1通。

  助顺将军信仰

  传说,助顺将军,不知何许人。南宋末随幼主赵昰逃亡南下至溜石,适傍晚,即住下,拟次日再启程。不想越夕却遭到元兵的突袭,助顺将军奋勇抗击而亡。乡人悯之,附于南岳庙以祀,神诞日为农历十月初三 。

  南岳庙助顺将军信仰流传石狮、南安、惠安等地,每年十月初一到初五,都有周边县市善信到南岳庙进香,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

  南岳庙助顺将军早年也分炉至台湾。如今,台湾新北市助顺将军庙的助顺将军诞辰、佛像造型以及相关仪式 ,和祖庙仍然完全一样。20年来,台湾新北助顺将军庙信众每年前来谒祖,祖庙也曾组团前往台湾新北市五股 助顺将军庙分炉交流。

  大门铺南岳庙(南岳宫)

  泉州古城南岳庙旧在南门外隔江的溜石(见上文),朝拜不便,后迁于郡城城南大门铺(今南岳后街中段偏南东侧),即今群众戏院东畔,亦称南岳宫。今该地尚有南岳宫口、南岳后街的地名。

  庙西向,庙门对巷道,大门铺南岳境境庙。初祀陈洪进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南岳庙》载:“南岳庙,在城南大门铺。祀宋·节度使陈洪进。”后并祀赵天君

  廿世纪50年代拆毁,开辟为路,遂废。

  1994年里人于富埕后南侧重建新宫,面积100平方米,主祀陈洪进,配祀赵天君、忠顺王。

南门庙

  南门庙,俗称“南门宫”,位于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南100米的湖洋古城南门。庙后有东泉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东泉祠》)

  “南门庙东泉祠(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门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祀苏十万

  苏十万(约1230-1280年),讳一侯,字万仁,号留义,南宋末元初·德化县善均里长基村石城人(今雷峰镇长岐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募集义兵勤王抗元,德化等地群起响应,有“一呼十万”之说,俗称苏十万。兵至半途,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扶幼主赵昺退至温州,十万赶赴温州接驾入闽。闽陷,二帝入粤后相继殉难,十万返回德化,在七台山彰武寨和天马山岭头寨再聚义兵,前后与元军相拒7载。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穷无援,十万在七台山下水府(永春县大溪村)被围,混战阵亡,死于雷鼓潭。德化县、永春县(湖洋地区)乡人威其英烈,在一些庙宇内立有他的塑像祀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

  清·康熙卅年1691年),乾隆廿年(1755年)、道光七年(1827年)数度重修。

  “文革”毁损殆尽。1982年重建。

  1998年失火后重修。

  规制

  南门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2进土木结构,依次为祠门、大殿、后殿。

  大殿面阔3间,进深5柱,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悬山顶。主祀祀苏十万,尊为苏公尊王,俗称苏王公;配祀皇后娘娘、金氏夫人陈黄祖师。还塑立1匹大白马和牵马的“马军爷”

  庙内有苏枝香撰联:

  “十万英豪扶崇祚,千秋义气薄天南。”

  “雷鼓潭公尽瘁,南门庙炉火非凡。”

  “昔为宋室忠义将,今作人间保护神。”

南山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登峰村双坑前店。始建于明,廿世纪80年代重修。建筑面积40平方米,主祀保生大帝,配祀田都元帅四舍爷

昭惠庙

  乐山昭惠庙

  乐山昭惠庙,现存“顶庵”(上庵)、“下庵”,位于永春、南安交界处的南安县向阳乡五台山(乐山)。泉州、晋江、惠安、永春、仙游等有近百座分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台山》)

  “五台山碑刻(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远王信俗(泉州市)”,2019年2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唐·李元溥避世乐山海潮庵

  “海潮庵”是唐·李元溥结庐隐居之所。位于中台观日台北。

  李元溥,一称李元普,唐·四川人,进士,著有《灵响》一书 ,曾官拜云南团练副使。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宝应二年(763年)发生安史之乱,期间李元溥弃官云游入闽,最后在五台山顶修草舍名“海潮庵”,避世修真20余载。

   李元溥乐施好善,以为路人煮茶献粥、教乡人种植、采药治病救人为乐,乡里称颂。后白日羽化而去。乡人因称“五台山”“乐山”,称李元溥“乐山王”

  《南安县志》:“四川人进士李元溥避患隐此。闻空中有乐声,白日升天,故名‘乐山’。”

  顶庵(广福王庙)

  就海潮庵建广福王庙

  唐·咸通(860—874年)间,就五台山顶海潮庵建广福王庙(后称“通远王庙”)祀李元溥(俗称“白须公”、“白发翁”),规模渐大,俗称“顶庵”,后称“昭惠祖庙”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曰:“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乐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

  民国《永春县志·卷27·方外志》:乐山王,古之隐士也,尝居台峰,俗谓白须公。升仙之后,人为立祠祀之。”

  白须公与九日山延福寺

  据说,唐·咸通(860—874年)间,“白须公李元溥与九日山延福寺发生了不解之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延福寺、通远王祠》)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记其事:“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福……一曰神运殿,唐·咸(861-874年)中,僧初建取材于永春之乐山,遇一叟为之导,是夕又梦许护送。既一日江水暴涨,其筏自至,若神运状,故以名。一曰灵乐祠,谓指运木之叟,盖乐山之神焉,祠以祀之。水旱病疫,海舶祈风,辄见应。”

  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后圮废,唐·咸通间重建。重建大殿时,寺僧四处寻找巨木,有僧慕名前往乐山,在山上遇一“白发翁”,相传即李元溥。经“白发翁”指点,延福寺僧在乐山找到建寺的巨木。

  然乐山和九日山相距甚远,交通不便,寺僧面对巨木无可奈何。那白发翁要寺僧先回,称不日即将木材运到九日山脚。果然,不久天下暴雨,九日山下金溪桥漂来许多木材,延福寺从而顺利重建完成。延福寺重建后,建神运殿、灵乐祠祀乐山“白发翁”以为纪念,李元溥因称灵乐王

  乐山“顶庵”“发杉池”,边还有1口“神井”,深不可测,据说可通金溪,建延福寺的木材就是从这口井运出的。现“发杉池”“神井”遗址均存。

  相传在鼎盛时期,曾住有500多个和尚。

  累封

  北宋,累封李元溥通远王

  南宋·淳祐(1241~1252年)间,赐乐山广福王庙额“昭惠庙”

  其后,迭加封号至“善利广福显济”

  故历来李元溥的神号,除上述的乐山王”、“广福王”、“灵乐王外,又有仁福王”、“显济王”、“福佑帝君等。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载:李元溥“宋时累封通远王,赐庙额‘昭惠’。其后迭加至‘善利广福显济’。”

  民国《永春县志·卷16·祠祀志》:“广福王庙在乐山,盖山神也。宋赐额‘昭惠’。”

  遗址

  广福王庙不知废于何时,仅留遗址。

  遗址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遗有部分墙基、瓦当、石构件、当年的庭院旧檐、取水的古井,还有练武场。

  遗址前平台有碑刻2通,今存:

  碑一:坐北面南,高1.42米,长方形圭首,碑座长1米。石碑上阴刻楷书五台”2字,字径47×56厘米;右上款:“至治元年(1321年)岁次辛酉三月十一甲申。”左下款:“承事郎、泉州路安溪县尹兼劝农事钱宗显书。”

  碑二:坐北朝南,高1.3米,长方形圭首,碑座长0.9米,筑小石亭护之。石碑上阴刻行楷“霓羽仙坛”4字,字径24×32厘米;右上款题刻:“乾隆丙午年(1786年)春王正月中浣。”左下款:“桃源牧郑一崧题并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一崧》)

  重建“昭惠庙”大殿

  2002年,在该遗址附近重建“昭惠庙”大殿。

  大殿面朝东南,面宽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架构,重檐歇山顶,燕尾形屋脊。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占地3000多平方木。

  重建时从遗址地层挖出曾出土一批表情各异的泥塑佛头、四肢、建筑构件、青瓷碗残片和小口瓶等瓷器,大部分为宋代遗物;而佛头一部分是宋代的,一部分为明代的。

  现“昭惠庙”大殿祀通远王·福佑帝君,配祀朱公元帅观音佛祖关帝爷诸神和3位舍人。

  下庵(昭惠庙)

  下庵,亦名“昭惠庙”,位于五台山(乐山)南台山腰。始建于北宋,祀朱相公通远王神像。

  相传,朱相公,名朱庆云,亦称昭仪侯·朱武元帅,福宁(今福安霞浦一带)人,约生于唐·天复(901—904年)间。朱相公年少志高,从军习武,果敢刚毅,威震一方。北宋初,奉命统兵围剿歼泉南山寇,后又带领士兵同老百姓一起开发山区,积劳成疾,约于乾德六年(968年)卒葬五台山(乐山)。乡民立庙祀之。
唐末五代海潮庵遗址前方有相公墓塔”,塔前有石碑阴刻楷书:相公,祖福宁州,显化于宋,有志可稽,封元帅。至大明万历辛亥年(万历卅九年,1611年),五台山住持僧员礼重修,宝藏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台山·名胜古迹·相公墓塔》)

  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通远王朱相公在五台乐山显灵,郡侯、县宰祈雨有应,奏请加封通远王“广福普利帝君”朱相公“昭惠福宁元帅”,赐庙额“昭惠”。庙前有碑刻,遗留下古老传说的同时,也记载了昭惠庙的历史。

  九日山昭惠庙

  九日山昭惠庙,曾称灵乐祠、灵岳祠、乐山行宫、昭惠庙,后称通远王祠,位于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延福寺东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 通远王祠[昭惠庙]》)

  洛阳昭惠庙

  洛阳昭惠庙,位于惠安县洛阳镇万安街洛阳桥北 百余米处,坐落江滨,东连瞭望石,西临九曲江,南望凤屿塔,北负西鞍山。祀福佑帝君,是九日山昭惠庙有史料记载之第一座分庙。2002年泉州市 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海丝世遗”考察点之一。

  “昭惠庙(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洛阳昭惠庙原名镇海庵,相传始建于唐代。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间,泉州郡守蔡襄修建洛阳桥,扩镇海庵为会所(造桥指挥部),因工程浩大,艰难重重,从南安丰州迎奉九日山通远王·李元溥(其时李元溥神爵号为通远王)至洛阳,祀于镇海庵(见《洛阳昭惠庙碑记》),作为镇海造桥之精神支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说:“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隆庆府志》载庙神即永春乐山白衣叟。”

  嘉庆《惠安县志》载:蔡忠惠公作桥时建此庙,以奉兹桥香火。”

  淳佑年间(1241~1252年),九日山祖庙获赐庙额“昭惠”,镇海庵亦随之改称“昭惠庙”

  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通远王晋爵为福佑帝君,洛阳及其他所有分庙所祀之通远王也随之称为福佑帝君 

  历代均有修建,现存碑记可查的有5次:明·嘉靖廿八年己酉(1549年)、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清·乾隆(1736—1795年)、道光七年(1827年)、咸丰七年(1857年)。2013年春节后重修挖地基时,发现地下20多厘米处有一块清代翻建时用的方砖。

  1980年全面复修。2012年6月再次重修,历时1年半竣工。

  规制

  庙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东西宽17米,南北深21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过亭、大殿。

  山门设中门和左、右偏门,单檐歇山式屋顶,庙额“昭惠庙”为清·光绪状元、晋江人吴鲁书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鲁》)

  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屋顶加两坡,抬梁和穿斗式混合结构。

  庙内祀奉“福佑帝君”外,还在其右侧敬奉协助蔡襄修建洛阳桥的义波和尚,并有1对藏头联:“义高皆俊杰,驾桥六载挥西日;波静有豪贤,留绩千秋耀北星。”

  庙内外存有碑记9方,其中明、清5方;有2方述及有关重修洛阳桥事:其一是《邑侯复所 公洛阳生祠碑记》,记明·万历惠安知县宁维新修复洛阳桥有功,“合邑士民”为之立祠和树碑;二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洛阳士民公立”《特授文林郎、知惠安县事邹伟 应龙捐俸重修洛阳桥碑》

  古钱币遗存

  2013年昭惠庙重修时,4月19日施工队挖开殿内长石条台阶(俗称石石今[“石今”合一字]),发现下面泥土里散落着一些铜钱,经清理,有36枚完整可辨识的古币,还有一些残缺的古币。这堆钱币的朝代跨度达千年。

  可辨识的古币经辨认,按所处年代分,有汉代“货泉”1枚,元代“至元通宝”1枚, 明代“万历通宝”2枚、“宽永通宝”4枚,清代“康熙通宝”1枚、“乾隆通宝”13枚、“景盛通宝”1枚、“嘉庆通宝”1枚、“道光通宝”2枚、“咸丰重宝”2枚、“光绪通宝”2枚、“大清通宝”2枚,民国铜币4枚等。

  其中:

  汉代“货泉”古币正面篆书体,背面无字,这是公元14年王莽时期铸造的古币。

  “至元通宝”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通用的古钱币,元世祖·忽必烈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明·天启六年),从1636年(明·崇祯九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

  “景盛通宝”为越南阮光瓒于景盛年间(1792—180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嘉庆七年)铸造的钱币,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越南国内发行的古币。

  这两种外来古币的形状与其他古钱币几乎相同,大小也相差无几。

  这些年代久远的铜钱及外国铜币,是海上丝绸之路多个国家钱币往来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金融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泉州重“风水”。在建房子或庙宇的地基时,挑选一个良辰吉时,在大石石今(“石今”合一字)间撒压一些钱币,以驱邪镇煞,祈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是泉州自古以来的建筑风俗。由于昭惠庙多次重修,每次修缮或重建都会压钱,昭惠庙的地底下有那么多朝代的古币并不奇怪。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昭惠庙)》、《泉州人名录·蔡襄李元溥吴鲁》、《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州专祠·义波祠》)

  南安英都昭惠庙

  南安英都昭惠庙,又名董山宫,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董山村,始建于南宋,主祀仁福王·陈益

  “昭惠庙木雕佛像(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建

  自北宋始,以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九日山下昭惠庙供奉的乐山李元溥也由山神而为海神通远王元丰间(1078—1085年),巡辖官陈益从泉州太守祈风延福寺神运殿,感佛之灵立志舍身为佐神,忽然间就拄着手杖站在庙里死去。寺僧见如此神异,就将其尸身封泥贴金供奉,配他为通远王的从神,是为“肉身佛”,膺封“仁福王”

  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盛产粮食、丝绸、薪炭、茶叶、笋干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素有“金英(英都)银罗(罗东)之称,而晋江西溪的支流英溪可通舟楫,直抵泉州。因此,董林码头便成了繁忙的内河驿渡,乡人不少以船运为业,沿九曲十八弯的英溪水,用驳船往来英都、泉州之间。

  早在南宋初,董山村就有一小庙,祀北宋·水泊梁山的好汉神行太保戴宗,称“太保公”(讹称“菜脯公”),盖取“太保公”至速,祈求庇护船夫脚力勇健。

  南宋,以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每年夏冬雨季,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率领外国番商使者,在九日山下昭惠庙(即通远王祠)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拜祀海神盛极一时。而泉州各沿海港口、内河驿渡码头也纷纷建海神庙奉祀通远王,如洛阳桥北昭惠庙、安海昭惠庙、泉州崎头庙、南安水头海潮庵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兴盛篇》、《泉州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昭惠庙)》)

  大约在此时,英都董林码头附近轩边的氏便将原祀“太保公”的小庙扩建为昭惠庙,但并不奉祀通远王而是奉祀同宗的通远王从神仁福王·陈益,祈求航行平安。2001年扩建昭惠庙时,刻下柱联“渊源溯九日延福昭惠,香火传千年保境安民”,说明此意。

  沿革

  元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极盛,英溪内河航运更臻繁荣。此时,轩边氏已迁徙别地,董山村姓村民即接手供奉昭惠庙,故有董山宫之称。姓修葺庙宇,另塑大王(大王公)、本王(本宫公)“仁福王”从神配祀。乡人没有忘记“太保公”,仍将它的神像画在庙内墙上,另设一香炉供奉。

  明初,姓村民又外迁,洪氏一支分居董山,遂将“仁福王”作挡境神柢奉拜。

  后重修重建多次。近年又加扩建。

  规制

  昭惠庙原存建筑3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扩建后,重檐庑殿式,绿色琉璃瓦,飞龙翘脊,蟠龙缠柱。

  入庙门,经天井或两廊步入殿堂。殿堂宽、深各三间,殿内木构采用莲花拱,纵横重叠,构成八卦形藻井。

  存于庙内的仁福王木雕像刻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王、本官木雕像刻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3尊木雕像均仿九日山昭惠庙,采用檀香木为材料,用“五镂”手法镂刻,头部、手足、四肢关节均可转动,是闽南五镂雕佛中的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

  拔灯活动

  随着妈祖神格的不断提升,元代以后通远王的海神地位被妈祖所取代,九日山昭惠庙早已圮废,但英都昭惠庙的香火仍长盛不衰。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初九至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到此祭拜,并举行盛大的拔灯(串灯)活动。这一民俗活动,是英都昭惠庙作为海丝遗迹的重要佐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妈祖》、《泉州岁时记·元宵·南安英都拔灯》)

  南安郭田昭惠庙

  郭田昭惠庙,古称青塘宫,后因周边地形为“双龙结一穴”,习称青龙宫,位于南安向阳郭田。

  相传,北宋初,福宁人相公同李元溥圣候因避乱世,弃官归隐,云游入闽,一起登五台山(乐山,在南安市向阳乡境内),垦荒造田。淳化二年(991年),3人同建乐山广福庙,相公为土木匠。自为石塔,铭“月庵云洞”,安瓦棺纳玉其中。后3人显化,李元溥在乐山为福佑帝君,在永春为圣候,福宁元帅,俗称府大元帅。

  至道二年(996年),乐山香炉飞进郭田今庙址左侧大枫树上,炃焚香火七天七夜,后架设24级阶梯取下。本地境内九姓即搭茅草房为宫,当时庙内并没塑像,只奉相公名字牌位。

  咸平二年已亥(999年)秋望,草房被大雨淋坏,冬动工兴建青塘宫(青龙宫),至咸平四年辛丑(1001年)春落成。时始塑相公金身,手上抓的木槌上有“合境平安”四字。后人曾撰联曰:“庙建青塘,庙貌应同天地老;神司昭惠,神灵直接斗牛光。”

  青塘宫代经重修,1988年重建,名昭惠庙,1993年竣工。

  上崎头昭惠庙(崎头庙)

  上崎头昭惠庙俗称崎头庙,位于泉州新门街源和堂蜜饯厂附近,即上崎头巷(又称“崎头庙巷”)南口西侧。东向。始建未详。祀福佑帝君、相公爷。今巷、庙俱废。

昭炅宫

  昭炅宫,讹为“昭灵宫”,亦称“昭灵庙”,位于德化县盖德镇盖德村。

  “昭灵庙(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复建于元代。宫宇保存完好。

  上、下两落平屋宫殿式,东西宽20米,南北长25米。主祀吕公真仙·吕洞宾

  现存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古钟1口。

昭灵宫

  凤栖昭灵宫

  凤栖昭灵宫,旧名“崇真殿”,位于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

  沿革

  杜拙隐始建于元·泰定五年(1328年)前后,称“崇真殿”。清·杜中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杜中士》)《凤栖拙隐公祠祀》载 :杜拙隐,讳中弼,号拙隐,生于南宋·景定二年辛酉(1261年),为凤栖氏始祖杜子隆11世孙。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家业维艰。杜拙隐年近古稀,见世道纷乱,民心凋零无所依托,“仗义构崇真殿,为乡人祈年报赛之所。”

  当时居住凤栖的姓氏颇多,各自有各自奉祀的角落之神,小宫林立,典祀交繁。崇真殿落成后,“收十八宫门归崇真”。后因他姓陆续外迁,唯姓聚居凤栖,各神佛分片轮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凤栖氏大宗祠》)

  经历代修葺,且更名昭灵宫。廿世纪80年代末再度葺修。

  规制

  宫庙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庙宇古风流逸,红砖墙,青石埕,琉璃瓦,燕尾脊,顶端高举宝葫芦;檐牙之间皆有花纹彩饰,天井内还置有四角青石亭。

  宫门石刻楹联:“四境昭宣灵爽,八方崇奉真神。”“四境咸恩沾雨露,八方士女仰仙祀。”

  宫殿描红漆金,宫中横匾题“威镇凤栖”。因初创时“收十八宫门归崇真”,故正殿祀神繁杂众多,有三天师、圣祖娘娘、真君公、二帝、加泽侯、舍人、三舍人、境主公妈,二元帅,观音菩萨等等。

昭灵宫的右殿是 杜 拙隐 的檀樾祠 。 杜中士 《凤栖杜氏 拙隐 公 祠祀》 载: “乡人崇公之义,德公之深,共塑公像于殿 。 ” 祠内 额匾 “崇功仰德” 高悬于梁。 每年七月十五, 杜 氏子孙都会前来祀奉 。  

  洪四昭灵宫

  洪四昭灵宫,原名“仙灵宫”位于与莆仙交界的洛江区罗溪镇洪四村中心。

  肇建

  洪四村古称“洪岩”,四面环山,内呈盆地状,地理环境较封闭。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患猖獗,战乱频仍,因此有莆仙人为逃避战祸迁入“洪岩”定居;时村里共有等9姓,和睦共处。

  万历(1573—1620年)间,一说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有氏倡议按仙游建筑风格在村中兴建1座宫庙,主祀道教三清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名“仙灵宫”

  后来,村中9姓为延续各自信仰,各不断把自己信奉的神灵塑像请入庙中,众神林立,“多教合一”,“仙灵宫”也改称“昭灵宫”

  近年重修。

  随着历史变迁,洪四村现在只剩下3姓居住,但昭灵宫内的神像却都被保留了下来,与之相关的信仰也得到了延续。

  规制

  昭灵宫背依宫仑尾山,面向九斗溪,建筑面积196平方米,占地1000平方米。大门楣匾“道法自然”。天井“小家气”式。

  宫中除最早供奉的“三清大帝”外,还配祀后来引进的土地爷、天师、妈祖关帝爷、武安尊王大相公(唐将张巡)、二相公(唐将许远)、五谷王、狩猎神、大使公、舍人爷、观音菩萨等十几位民间信仰各路尊神。

  其中,五谷王、狩猎神的造型在民间罕见。“五谷王”容貌与传说中的哪吒有些相似,头上扎有两个发髻,身着粉色小褂,下着莲花裤,光脚端坐于凳上。“狩猎神”有左、右两尊,均蟒袍皂靴装束,手持弓箭。左首那尊虬髯过胸,右首那尊面净无须。

昭宝宫

  昭宝宫,俗称“其尾宫”,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乌屿(雅称“凤屿”)前头村东面海边的莲花石上。

  始建不详,应在明代。至今宫内仍珍藏有“清·康熙壬申年(康熙卅一年,1692年)弟子王宗伍叩敬”香炉1个。

  规制

  昭宝宫坐东北面西南,是3开间2落的廊院式建筑,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面阔约8米,进深6柱(约15米)。下落和顶落为抬梁式木结构,中部建拜亭,左、右留日月天井,屋面燕尾脊硬山顶。

  前埕约150平方米,埕前20米处建有戏台。门口有1对龙柱。

  宫内主祀武安尊王(唐朝名将张巡)。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乌屿都循例举行武安尊王巡境仪式,祈求尊王保境安民、风调雨顺、海事平安。农历六月十八武安尊王神诞,昭宝宫举行“乞龟”仪式,由乡人“卜杯”,求取“头龟”(竹扎纸糊的“八仙过海”图)、“二龟”(竹扎纸糊的三国人物图)或“三龟”(竹子串起的粿包),祈求保佑一年心想事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州王爷神·张巡》)

  昭宝宫还祀有“日月太保”神像,俗称“孩儿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日月太保宫》)

  “日月太保”是两尊身披龙袍、头戴皇冠的孩童神像,原尊是南宋·端宗赵昰、末帝赵昺两位幼帝。

  南宋末年,元军南侵,宋端宗被迫南逃,镇守泉州的蒲寿庚闭门不纳。宋军被迫改泊外渚獭窟,船舶、军资、兵员皆不足。时乌屿氏家族谋划“勤王”庄佑孙5个儿子及族亲子弟毅然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以作军需,结纳民间豪杰,召集族内兄弟投军;率部赶到城南下辇铺迎驾,并护卫端宗南下。后来端宗驾崩,赵昺称帝不久被困广东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自尽。乌屿乡人即修建庙宇供奉赵昰赵昺两位幼帝,尊称“日月太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明·乌屿举人何元选《崖山怀古》诗,曰:“等罢川原横战气,神归海宇响风湍。万古纲常崇此地,令人涕泪自潸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元选》)

  “给示”碑

  昭宝宫拜亭右侧墙上,镶嵌1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给示”碑(官府发布的告示),俗称“凤屿渔业乡约碑”,正面朝向宫内大堂。碑刻长方形,圭首,花岗岩质,表面打磨平整光滑,碑顶两端抹角;碑体通高1.83米,宽0.85米。碑文楷书,阴刻,共20列,827字。

  碑文记载了为调解两姓的捕鱼纷争而颁布的凤屿渔业乡约,具生态保护意义。

  碑文有曰:

  “赏戴花翎、候补同知直隶州、晋江县正堂、加一级、纪录十次,为给示晓谕遵守事案:

  董渥淑等与王杉良控诉截抢殴伤一案,业经饬差传集王网王尺淑等及董焕典董焕坛等质讯,察:

  姓供称,小鱼种自二月起至七月止,此六个月内(盛产期)鱼种未大,捕取者大有关碍,不得令姓捕取等语。其言颇为有理,但姓习用罾网历有年所,骤行禁止,似觉为难。

  当经本县断:令姓以本年为始,自六月初一日起;十四年(1875年)则自七月初一日起;十五年(1876年)则自八月初一日起,均扣至次年正月底止;准其暂用罾网捕鱼。其余自二月起至未断月份止,只准姓用大网、手网捕取,不准擅用罾网,致伤鱼种,各有妨碍。若三年届满之后,姓如能依照姓所设大网、手网,则每年自八月起至正月止,鱼种长大,两姓均取,则无所言。以后自可将罾网陆续消除,以杜争端……

  发乌屿乡姓实贴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日给”

  【按:罾网:罾是一种古老渔具,方形,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小的可人工操纵,大的可常年固定架设在海滩或河道处,其网用细麻绳织制,网眼甚密,即使是很小的鱼、虾入网后也难以逃脱。】

相公宫

  金浦相公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金浦村。始建未详,主祀田都元帅相公爷),配祀章元帅

  新塘相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新塘村寨仔。始建未详,建筑面积10平方米,主祀田都元帅相公爷),配祀夫人妈

  长春相公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长春村。现代建,1988年修复。建筑面积30平方米,祀相公爷夫人妈

  樟崎相公宫

  樟崎相公宫,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樟崎村。

  相传:樟崎村民原住居乌石山边,尤其敬奉信仰田都元帅·雷海青相公爷);当时经常受邻乡大村人欺侮,无能抗击,即出现相公爷显灵保护村庄,免受外侵。据闻对方敬奉上帝公玄天上帝),放出大量乌蜂,经常干扰村民生活,甚至有的村民被乌蜂刺伤死亡,无法居留。由相公爷指点,迁移到山脚800多米远千年大樟树下附近建宅居住,得已安居乐业,樟崎村由此得名。随后,就在大樟树脚边50米处盖起相公元帅宫,塑金身坐佛神像奉敬,流传至今。

  清·道光(1821—1850年)间,村与村发生械斗。相传邻村纠集数百人包围樟崎,有意废村;欲进攻时,见樟崎村外有身着白衣、扛着元帅旗 的神兵 严阵以待,守卫樟崎,遂不敢冒然进攻,村民免受一场灾难。从此,村民对相公爷更加崇拜,奉为樟崎保护神。

  文革期间,相公宫遭毁。开放改革开始,乡人再次修复,重塑金身敬奉。1996年起,基本上年年正月十五日 到南安 坑口宫谒祖,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从初次谒祖的200多人,增到近400人、汽车从20多辆增到30多辆,连现居泉州、晋江、石狮、香港等地的原籍樟崎村人也赶来参加谒祖仪式 。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雷海青》、《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

  冷水井村相公宫

  冷水井村相公宫,位于晋江市池店镇冷水井村(古称双和铺)村口,奉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应在宋代。后几度修葺。

  该宫相公爷坐像与别处不同,身穿金黄色龙袍,头戴金色带“流云顶”的皇室童帽(瓜皮帽),传是南宋幼主赵昰御赐。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入临安,朝廷由浙江、福建沿海败退,宋端宗·赵昰在福州登基,封其弟赵昺为卫王。为逃避元兵追杀,宋室大臣江万载陆秀夫张世杰等携两位幼主南逃泉州,时守卫泉州城的蒲寿庚暗地投元,闭门不纳,南宋朝廷的残余势力不得已只好绕道继续南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民间相传,赵昰一行离开泉州城后,经过御辇村,绕过狮子山,下旧铺村,至双和铺,入村时已是夜深人静,人困马乏。赵昰等人见村北有座“相公宫”,便进庙安歇。侍从帮赵昰宽衣时,苦于无处挂放皇帽,只好将其戴在相公爷塑像的头上。次日,侍从们发现,戴在相公爷头上的帽子无论如何也取不下来,只好作罢,把帽子留给了相公爷。因赵昰时只8岁,所戴非皇冠,而是皇室童帽。

  在距相公宫几十米的一处转角,有1口村里最古老的水井——冷水井,井栏粗糙稍斜,井口宽大,井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传说赵昰在相公宫睡醒后,又饥又渴,命随从四下找水,找到这口老井。这井水甘洌冰凉,赵昰不禁脱口道:“好凉爽的井水,真甘甜,真是好水!”因官话“凉”与泉语“冷”音近,及后便将“双和铺”村名改为“冷水井”村,沿用至今。

香积寺

  香积寺,在府治东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确址无考。《八闽通志》有载。

香林寺

   香林寺,前身“西林寺”,又称“湖山寺”,位于德化县西北部葛坑镇湖头村,距城关50公里,地处戴云山及九仙山之间的涌溪河畔笔架山(贵湖山)下,与戴云寺程田寺龙湖寺并称德化四大古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戴云寺程田寺龙湖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香林寺,在(县北)杨梅上团……存。”

  “香林寺(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释守珍始建西林寺

  《香林风物志》等载: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泉州开元寺深沙院第3代首僧释守珍率徒2人,至德化贵湖里湖山一带弘扬佛法,化缘募资在德化湖山北边湖头村兴建佛寺,名“湖山寺”,后迁址西村,更名“西林寺”,是为香林寺的前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五代时建于朔山之北(按:清·黄任《永春州志·古迹》作“萧坑社”;而《山川志》引《闽书》云:“在香林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五代末,僧守珍建寺于湖山之北。”

  北宋·天圣僧了他创建香林寺

  释了他(984-1080年),法号智云,俗姓,北宋·晋江人,或作德化葛陂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他》)

  祝发西林寺

  了他初为货郎,曾云游德化各地村落。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30岁时,途径德化杨梅乡中团途中,遭盗匪洗劫,遂看破红尘,离家到德化葛坑湖山(今湖头村)西林寺祝发为僧,赐法号智云

  经10年修持,释了他成为西林寺方丈僧守珍大禅师的第1代知名传人。乾兴元年(1022年),了他与师弟慧海(俗名郑道徽,德化梓溪人)分别授任西林寺正、副主持。了他郑道徽经常聚众讲经授徒,弘扬佛法,听讲的善男信女数以千计,先后受其超度点化出家的沙弥达99人,世代相承不断,至民国期间,尚有他的后裔门徒。

  创建香林寺

  了他感到西林寺旧址不利进一步扩大、发展,便与师弟郑道徽一起到德化的杨梅、桂阳、葛坑、汤头、上涌、赤水、水口等地化缘募捐,筹集资金。又择桂阳之地与林庚一交换湖山(今桂阳乡湖头村)西林之地基,重建寺院。工程历时12年,耗银近万两,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仍旧名“西林寺”,天圣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宋·天圣元年移建于西林,二年赐额。”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

  “香林寺,在梅上里。平地临溪。先,是为桂阳姓坟茔。”

  “宋·天圣元年(1023年),僧了他别择吉地为祠墓,移寺今所,旧名‘西林’。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

  坐化

  了他虚怀若谷、谦恭礼让,不以建寺庙居功自满,自称“无超人之功,无过人之言。”博得众佛徒景仰。至晚年,仍孜孜不倦地讲经说法,教诲后学。

  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十六日,了他79岁,在讲完《金刚经》“究竟无我”禅理之后,在香林寺前龙潭石崖下趺坐圆寂,肉身不坏。后郑道徽圆寂,门徒裹了他尸身塑像,与郑道徽肉身塑像同祀于寺中正殿,奉为香林寺开山祖师。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了他》:“元丰间,年九十七,趺坐寺前龙潭磐石上,瞰生猪首几尽而逝,肉身不坏。三十(民国志作“二十”)年后,爪发复长,可四寸许,或刺其臂,出血三日。今其徒奉之,犹如生云。”

  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永春州•宋•了他“元丰(1078—1085年)间坐化,其身不坏,后三十年爪发复长,至今真身犹存。”

  关于郑道徽

  郑道徽晚年遍历东南诸名山,受高人指点,游至德化桂阳乡彭坑村钟山下蔡岩洞,见洞口天然,宛如神凿,就为自己刻了1座木像置于洞中。几年后回到蔡岩洞内,几日不出,趺逝于此,逾旬神色不变。村民乃舁归香林寺,用其肉身泥塑供奉;并依蔡岩洞建蔡岩寺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道徽》:道徽,号慧海,梓溪人,氏子,了他法门弟也。尝遍历东南诸名山,有神人告之曰:‘你福地在钟山下蔡岩。’遂还。自雕木像置岩中,后趺逝于此。其姑觅之不获,于岭上往来哀号,今为姑牺岭。逾旬得之,神色不变。乃舁归香林寺(民国志在“香林寺”下加“泥塑焉”),真身犹存。”

  北宋·元祐蔡谓避难香林寺

  蔡谓,北宋·泉州城东街菜巷人,进士出身,官下正议大夫;蔡确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谓蔡确》)

  蔡确任宰相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中,于元祐二年(1087年)被罢黜流放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元祐八年(1093年)卒于贬所。

  蔡确被罢黜流放时,蔡渭受株连,他先惊走回泉州蔡巷老家,朝廷还要派人来泉州追捕,遂弃官逃入德化贵湖里(今桂阳)蔡岩避难。德化香林寺原主持僧了他出家前曾是蔡渭的邻居,后蔡渭又转入香林寺避难。元祐四年(1089年),郑道徽见永春、德化两县捕快还在追寻蔡渭下落,便劝其改着僧服,躲过追捕,隐匿寺中7年。

  在香林寺隐匿期间,蔡渭始终忘不了在京妻子及往昔荣誉,在香林寺前龙潭曾续写1首诗:“千崖万壑不辞劳,远地流来出高处。山洞岂能留得住,终为大海作波涛。”

  明代

  明·永乐敕謚

  《香林风物志》载:传说,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曾就学“香山社学”的德化人、监察御史凌辉携带香林寺香火随永乐皇帝出征幽州等地,遣“阴兵助战”,立下战功,永乐皇帝“崇功报德”,特赐予“圣旨牌”1块(今存),敕謚了他智云?许公祖师郑道徽慧海?郑公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凌辉》)

  明·宣德重修

  明·宣德元年(1426年),林贞等募资重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国朝·宣德中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明·宣德元年,里人林贞等募众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田一俊《游香林》”,曰:“性僻耽幽寂,闲行兴独乘。青崖一以眺,紫气若为层。树暗晴阴散,烟含夕照凝。浮生无住着,一笑别山僧。”

  【按:

  田一俊(1540—1591年),或作一儁,字德万宾扬,号钟台(一作中台)、钟峰,谥文洁,明·大田县梅岭卅五都人(今大田上京镇隆美,梅林)。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左侍郎掌翰林院。万历十九年(1591)卒于京城任上,万历帝其门生董其昌护柩归,葬大田县城东门外杨树林,俗称“会元墓”。著《钟台遗集》12卷。

  《明史·列传104·田一俊》:田一俊,字德万,大田人。隆庆二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万历五年(1577年)吴中行张居正夺情,赵用贤等继之,居正怒不测。一俊偕侍讲赵志皋、修撰沈懋学等疏救,格不入。乃会王锡爵等诣居正,陈大义。一俊词尤峻,居正心嗛之。未几,志皋等皆逐,一俊先请告归,获免。居正殁,起故官。屡迁礼部左侍郎,掌翰林院。辞疾归,未行卒。一俊禔身严苦,家无赢赀。赠礼部尚书。”

  清代鼎盛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林模曾游香林寺,留下诗2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国朝·进士林模诗:‘寺隐丛林里,层楼一望悬。晨钟惊客梦,夜雨滴花鲜。溪漾千峰影,云生万树烟。高僧尘外侣,握手别经年。’”

  《瓷都德化古今诗萃》除收辑林模上述诗作《香林寺》外,还收录其《湖山大士阁》诗:“一榻遥将翠黛收,别开望眼足清游。怒涛时绕松风梦,密树翻惊野径秋。宝阁危困贪石势,镜湖阔欲并云流。山中缥缈吹灵气,十岛应还更有洲。”

  【按:林模(1646—1691年),字靖若,号周木,清初·德化县桂阳乡桂阳村太平寨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历湖广兴宁知县(今湖南资兴县)、广东普宁知县,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模》)】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香林寺佛教活动发展达到高峰,寺僧达99人,寺租500余担。

  现存从香林寺祖殿分衍出来的支属寺庙,尚有桂阳蔡岩寺和永嘉英显宫等处。

  现代复建

  民国期间,香林寺衰落。

  1970年,寺宇被德化煤矿借作办事机构之用。“文革”中,公祖师”的肉身佛像曾遭破坏,信众仅抢救出公祖师”肉身佛像藏匿山间;后公祖师”佛像残骸被村民收藏并塑造副身。

  “文革”结束后,公祖师”、“公祖师”两尊肉身佛像仍移入香林寺。

  1980年2月13日,住在该寺院的矿工电炉起火,大雄宝殿、祖师殿、西楼被焚毁,仅存东楼、门殿、香客房一小部分等约1200平方米古建筑物及一些文物;公祖师”、“公祖师”两尊肉身佛像暂时供奉于蔡岩寺。

  1995年(佛历2539年)3月,经旅外侨胞协助,香林寺按原貌复建。1996年重修即将完毕之际,村民将公祖师”、“公祖师”2尊肉身佛像供奉于偏寺东边房间,拟于5天后迁入大殿,谁料12月13日2尊佛像连同1尊小佛像被盗,至今未能找回;今寺内供奉的公祖师”、“公祖师”佛像是后来重塑的。

  规制

  香林寺坐癸向丁兼丑未,依山而筑。占地面积9120平方米(13.7亩),建筑面积9120平方米。全寺为土木结构。四周石墙绕寺,分3路布局,3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又名释迦殿)、祖师殿,以及附属东、西楼、观音阁、上下护界、僧院、花厅、斋堂、状元府、半月池、和尚塔等。楼阁斋房环列于东西两侧,共有130多间建筑。庭前广植奇花异木。

  寺前龙潭,称“赤脚龙潭”。旧传该潭水深莫测,龙神甚灵,祷雨辄应。清·邑绅林汪远林模常放生于此。又传有渔人没水,见双赤鲤,尾大如扉。林汪远诗:“神鲤今何在?于今料化龙。但看鳞与爪,尽作岭头松。”

  第1进为金刚殿,与对看的莲花峰遥相呼应,与湖山的涌溪水相映成趣。前人在门前题一联曰:“莲峰拱秀,湖水澄清。”殿内奉韦驮肩驮2大护法金刚塑像,手执金刚杵。

  第2进是大雄宝殿,坐北向南,是诵经礼拜和做佛事的道场,也是全寺中心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有1条正脊,4条垂脊下端处折向的线脊4条,称“九脊式”。中栋的脊雕龙塑凤。殿内供奉如来文殊菩贤弥勒、十八罗汉。石壁上有明朝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赖垓题联:“海阔无边,吞吐九天日月;云高有顶,平宁万国山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第3进为祖师殿。殿内四大圆柱直径有70厘米,屏风及栋梁皆朱漆五色金箔,雕刻各种图案。正殿奉祀二神像及清水祖师;左边偏殿祀伽蓝,右边偏殿祀库司及林庚一神位。殿宇比较宽广,壁画甚多。窗沿及屋檐上雕刻各种人物花木、飞禽走兽。

  东楼在香林寺左边,有专坛供奉关圣大帝。明·建文二年(1400年),十三保(香林寺原属十三保,其中曾坂村有2保)的乡人于东楼创办“香山社学”,以花厅作讲堂,儒、释两家相聚一堂。明·进士、监察御史凌辉,进士、翰林院学士赖垓,举人、山东知府林鹏传,举人曾灏(知县)等,都是在此读书后卡科举中式步入仕途的。在香山社学旧址,讲堂中有1对古联:“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香林社学》)

  观音阁在寺右边小门前面,为6角5层宝塔状。每层都有飞檐画栏,窗洞及檐上雕刻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木等。最顶层奉祀观音大士,并挂有“万岁楼”牌匾;第3层为宽敞的会客厅,其中有1对冠有“香林”的嵌字联:“香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柔肠,问今世具几双醒眼?林畔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高山流水,看古来无二个知音。”

  和尚塔,在寺前面莲花峰山脚下狗坑垄中。

香林院

  香林院,又名香林寺,位于德化县南埕镇龙船寨山麓的高漈村第七组。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院》:“香林院,在萧坑社黄柏村。高山盘谷,树林阴翳,多生芝兰,到处闻香。宋时有神僧来此,虎跪迎之。”

  2007年重建,供奉伏虎祖师库司大王如来释迦观音法主上帝等神像。现存开山寿塔和古香炉。

祖师宫

  祖师宫,原名“厚诚祖师公宫”“厚诚”后城”雅称),位于泉州府城后城西段祖师巷北端(现属鲤城区)。

  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主祀祖师公,配祀崇正大禅师(即大德禅师杨五郎杨五郎是泉郡王爷神之一,也是氏家族保护神。过去,泉州市区妇女中秋夜到祖师宫听香的民俗盛行,留下“祖师公听香”俗谚。“文革”毁,廿世纪80年代信众设龛奉祀。

  南向,面积3平方米。现宫口门额上书有“厚诚祖师公”5字。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间信仰•泉郡王爷神•家将》、《泉州岁时记·中秋·听香》)

祖龙宫

  祖龙宫,曾名“玄女宫”、“白沙宫”、“窑尾宫”、“霞美宫”,位于德化县城东南郊宝美村卦寨山(亦称“破寨山”、“福泉山”、“福泉寨”)东麓,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斗宫相距不足300米的南面。祀玄女夫人和窑坊公(窑神)林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陶瓷(中卷:宋、元)·德化古窑址·屈斗宫古窑址》)

  历史以来,宝美村是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古属德化县在坊里,以俗名“窑台”雅称“瑶台”,后又改称“瑶市社”。福泉山古称覆船山,以形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后有人在山下建“福全堂”,窑工为避“覆船”之讳,以谐音改名“福全山”

  “祖龙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肇建于北宋为“玄女宫”

  自古以来,德化窑工供奉的窑神是“陶于河滨”的——虞圣大帝虞舜帝)。

  北宋·哲宗年间(元祐元年—元符三年,1086—1100年),朝廷调整财经政策,瓷器上升为出口特产第3位。相传当时的德化瓷窑,均是平顶条形或方形的小窑,不能大批量生产,难以适应出口需求,“拱大窑”成了德化窑工共同的梦想。

  绍圣元年(1094年),德化县瑶台市(今宝美村)窑工林炳首试“大窑炉”(“鸡笼窑”),但高温焰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

  林炳苦思冥想,思索坍塌原因。一天,就败窑前瞌睡中梦见一仙女“袒露双乳,凸起大腹,口吐烟雾”,从空中飘然降临。梦醒后,林炳受仙姿启发,一改过去的方形平顶条形,砌拱圆穹顶主窑室(凸腹),两旁砌奶窑(露乳,也叫“狮耳”),砌窑囱拔焰消烟(吐雾),砌就投烧,竟一举成功,第1个实现“拱大窑”的梦想。
各窑仿砌,林炳不辞劳苦奔走指教。窑工追询林炳灵感所由自,林炳托言梦中受九天玄女指点而为。

  后来,林炳又利用有坡度的山地,把多个窑房串连起来,既使窑炉容量扩大十几倍,加固窑体,又充分利用烧成过程中的热能,使烧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在陶瓷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窑房以后演变发展成“龙窑”(“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德化做瓷人为感谢九天玄女“指点玄机”的恩德,按照林炳所述梦中仙女的容貌姿态,塑九天玄女娘娘像并建宫奉祀,称玄女娘娘庙”,又称“玄女宫”;并祀瓷业圣神虞圣大帝虞舜帝)。(按:九天玄女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人头鸟身,为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

  再后,林炳应聘赴江西传艺,一去杳无信音。德化窑工们认定林炳已升天而去,便在当地所建“玄女宫”中,增塑林炳像置九天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奉祀。

  自此之后,各窑均仿塑、侍奉窑坊公,每建新窑,都要迎窑坊公监窑,举行祭窑仪式。

  (关于林炳事迹和祭祀情况,详见泉州历史www.qzhnet.com《泉州陶瓷•窑神崇拜•德化窑神林炳》)

  明初扩建改名“白沙宫”

  明初,林朝景募资扩建“玄女宫”。平整地基时,发现白瓷土沙层深厚且成片,断定为早年陶瓷土加工旧址,遂将“玄女宫”改名“白沙宫”。后又在“白沙宫”右畔建造1条瓷窑。

  清·咸丰重修更名“窑尾宫”

  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更名“窑尾宫”,雅称“霞美宫”,增奉朝天圣侯·文天祥闽王·王审知圣像。

  是时,两姓为争摆三月初九日朝天圣侯圣诞正日,告到县衙,县令公即判:正月初九姓摆,初八姓先摆,并撰赠对联:“东山权作南山寿,对面相逢;八日先称九日觞,诚心恐后。”于是沿为惯例。(参见泉州历史罔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清·同治增修定名“祖龙宫”

  清·同治(1862年--1874年)间,苏学金募建下堂和回廊,追奉林炳“龙窑”始祖,将“窑尾宫”改名“祖龙宫”,意“龙窑之祖”,并加奉龙湖寺的“三代祖师”神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

  现代重修

  解放后,“祖龙宫”因年久失修,日渐破损。“文革”中破除迷信风行时神像尽毁,仅宫宇作为生产队队址得以保留。

  1979年春,自古以来从事瓷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宝美村,成立董事会,筹资鸠工重修“祖龙宫”。1990年再次修缮,增建护屋、戏台、金炉,重塑诸神像。

  1993年,隆重举行林炳烧成革新成功900周年庆典,同时展出全村瓷器得奖和优秀产品,列榜公布得奖产品及创作者名单、对国家创利税的贡献。

  2006年4月重建“祖龙宫”窑神圣殿(后殿),2007年9月落成。

  规制

  祖龙宫坐西向东,木瓦结构,悬山式屋顶,规模不大。前有宽敞石埕、戏台,主建筑飞檐翘脊,“皇宫起”式样,3开间2进,中有庭院。

  大门左、右两旁依次各有1个青草石圆形虫离(“虫离”合一字)窗和边门。

  庭院两侧有回廊。

  庭院中有口“福泉井”,泉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涸,且会与旱涝季节相反而升降水位——每当天不下雨、旱情严重时,水位就愈高,甚至满得溢出井外;每逢雨季来临,水位却不会随着雨量增多而升高,水量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2006年新建的后殿(圣殿),石木结构,雕梁画栋。神龛祀虞圣大帝九天玄女窑坊公林炳,配祀龙湖寺“三代祖师”。两侧墙上绘有林炳拱大窑”、“玄女托梦”、“大窑建成”、“扬帆起航”4幅壁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

  祖龙宫楹联:

  “仙人壶里乾坤异,元宝杯中日月长。”

  “光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朝天祥云八方皆仰德,圣侯甘露万众尽感恩。”

  神事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林炳诞辰之日,从事陶瓷业的老板们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盛大祭祀活动。

  仪式内容有道士舞、舞龙、鼓奏、南音演唱、南狮表演等。参与庆典者多是企业家、窑工和陶瓷艺人,奉祀的供品,是陶瓷厂家新开发并获得订单的产品,或是陶瓷艺人新创作的获奖艺术作品。

祖佛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树兜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祀观音如来

顺济宫

  蟳埔顺济宫

  蟳埔顺济宫,又称“蟳埔妈祖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上路角。

  “浔埔顺济宫”,1998年3月列为第四批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浔浦顺济宫(明、清):丰泽区东湖街道浔埔社区”,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蟳埔地处泉州湾出海口,形势天成,港深风静,往来船舶停泊于此,为海外交通要津。明代倭寇肆虐沿海,地方不靖,即于此设立鹧鸪巡检司,建置铳台(俗“枪城”),以御由海入侵之倭寇;同时,还设置关卡,驻兵检查过往商船,以保地方安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邑卫所寨城·巡检司城·鹧鸪巡检司和鹧鹕口城台》)
蟳埔村民滨海而居,靠海为生,渔家及渔商原来就有船上包香火、造金身的形式敬奉妈祖习俗。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倭患猖獗,以商、渔民为主,集资在沃中建一小宫供奉海神妈祖。后几经扩建。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蟳埔顺济宫年久失修颓倾,时泉州水师都司刘盛志驻军村中,献地捐建,名顺济宫,祀湄洲妈祖,成现有规模。顺治十八年(1661年),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编修、晋江人富鸿基(本名鸿业)和进士、北直路隶顺德府节度推官龚九震为此同撰立《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公功德碑记》(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富鸿基》)

  碑文有曰:

  “顺治十七年沃中天妃宫庙倾圮,公来汛捐建,又置义田以祠干春。”

  “鹧鸪去城可十余里,山麓垂环,岛屿相望,民庐数千户,衣冠文物辈出,为吾泉巨麓要津。比岁民苦于海,守险者又苦于兵,有水师仁将公命汛,约束无毫扰民,桑麻种植,渔佃咸安焉。公署在涂门,往来贸易从公门入者,关市熙然,皆曰此方有仁将在。故公来澳少而民晏如,北直顺天府人也。”

  立碑人还有生员八人,居士五人,里老十九人。

  清·康熙五年(1666年),蟳埔人远道到莆田湄洲妈祖“割香”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平台前,曾莅宫示签灵应;平台后,康熙廿四年(1685年)敬奉“靖海清光”匾,康熙廿九年(1690年)还重修蟳埔顺济宫。(见下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民国廿年(1931年)、1986年重修;2014年又修,2016年竣工,基本保留顺治时期的建筑原貌。

  规制

  庙宇坐北朝南,现存为两进,中有拜埕,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山门古楹联有邑人黄抟扶所书“顺水扬帆,普渡众生登彼岸;济川作楫,长蒙慈母庇邛舟”黄贻果敬撰并书“顺水行舟坐如天上,济人出险功在海中”等。1986年重修时,山门上还有乡人敬立的“临江古地”题匾1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抟扶》)

  山门内东墙嵌有2方花岗岩石碑:

  一即上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钦依泉镇水师都司公功德碑记》。

  一为民国元年(1911年)临江绅耆同勒之《公禁驳船撞礁不准搬载以绝祸端说》碑,以此防止外来驳船撞礁,乡人争先搬货引起矛盾。碑文较长,摘其要曰:

  “……尝有驳舟运货经越乡上舟界,偶遇风浪而撞礁,霎时水灌船舱,人货俱将就溺,呼吸存亡,哀声喊救;乡人临海,自不忍闻,或急驾舟救人,或代搬货。虽期所望获些工资,以酬劳理,甫料货搬移付给,工资不但分毫莫得,而且横送反加,其故何战?

  舟子不慎,不认错,则诿罪而陷害吾乡,商人缺本无所归,则籍端而鱼肉吾里。小则诬以货不尅重,苛敷偿人,重则捏以截途抢劫,恩将仇报,因之入衙喊告。官兵临乡致伏,贤良获害,禽犬不宁……

  以后凡有驳船撞之,船公同焚毁,指名报官,其货若无主追究,将货充公,所谓祸首作而自爱,良有以也。须遵禁章,勿贻后悔是为说。

  另乡中有与人连财及运自己之货,并石湖界外逢有失船,抢取货物,均不在此例。”

  宫外石埕的围墙上嵌有“湄云普荫”石刻2方,上刻“已未盂冬”,下刻黄贻果敬书”。己未年为明•万历四十七年(l619年),应为原刻。墙内壁的一方尚完好,墙外壁一方中已断裂。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主祀海神妈祖(有大妈、二妈、三妈),配祀观音菩萨保生大帝吴夲田都元帅康王爷夫人妈圣姑妈)、千里眼、顺风耳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间信仰•妈祖、泉州王爷神、相公爷•雷海青》、《泉州道教•宋•吴夲》)

   大殿中高悬“靖海清光”木质匾额,上款题“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下款题“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立”、“岁次庚午年(康熙廿九年,1690年)重修”。原匾在“文革”期间毁,现匾为1990年重修时仿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大殿中还有“灵扬水国”匾额,为民国廿年(1931年)七月印尼三宝垄侨商翁克阶黄福敬献。

  殿中有28首签诗。黄昆成《蟳埔顺济宫妈祖圣签诗探源》指出:“签诗取用二十八宿名称,撰成二十八首签诗”,文中并附有“二十八宿与蟳埔妈祖圣签及其卦象关系表”

  巡香

  每年正月廿九妈祖生日,泉州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都举行妈祖巡香活动。

  自清·康熙五年(1666年)到莆田湄洲妈祖“割香”后,巡香活动即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延续至今,以求庇佑渔民出海平安和好收成。过去,在巡香之前,还得先组织到莆田湄洲妈祖祠进香。

  巡香队伍前面以锣鼓和鞭炮开道,彩旗队、锣鼓队、寓意扫除不洁的扫路队助阵。妈祖神像坐在金銮中,由数名年青男子前后簇拥抬着,一路摇摇荡荡行进;轿子摇荡得越厉害,越能保平安。参加巡香的信众常有5000—7000人,绵延数百米,跟随妈祖金銮之后;队伍以老、中、青三代蟳埔女为主体,她们头戴鲜花串成的“簪花围”,耳戴丁香坠,穿大裙衫、宽脚裤,手捧神香,成群结队。中、老年蟳埔女常组成腰鼓队、戏剧表演队等方队。队伍所到之处,沿路店面、居民、停泊的渔船均燃放鞭炮恭迎妈祖出巡。

  2008年,浔埔妈祖巡香”踩街民俗活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蔡内顺济宫

  蔡内顺济宫,位于洛江区马甲镇蔡内村,在泉州至福州古驿道旁。

  蔡内顺济宫依山而建,承接沿海山区、南北信仰,主祀3尊女神:大殿居中供奉天上圣母·妈祖林默娘),两侧分别是顺天圣母·陈靖姑和衍圣崇福夫人·苏夫人姑,当地俗称“大妈”、“二妈”、“三妈”。此外,宫庙还奉祀舍人爷、总管爷等。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建成前,马甲泉榕古道是泉州通往福州驿道的必经之地。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其南尤陡绝,势如隔限前后,故曰‘朋山岭隔’。古洛阳未桥时,避险者从此到白虹山,左入仙游以通省会。”

  蔡内顺济宫始建于宋末元初,是泉州内陆山区最早的1座顺济宫。时妈祖信仰刚从莆田传播各地,而蔡内村与莆田仙游毗邻,加上附近也有大的溪流,故在此盖宫殿祀妈祖,并奉为“挡景神”。历代几经翻修。(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陈靖姑苏夫人姑信仰何时传入马甲不得而知。陈靖姑是唐代人氏,祖籍莆田(父母为莆田人),在福州出生,在古田成神,被尊奉为“顺天圣母临水夫人”,是“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与妈祖并列福建两大女神。苏夫人姑是明·晋江县三十三都紫帽山麓常春乡(今鲤城区江南镇常春村)人,成化六年(1470年)敕封护国卫生夫人。据说,村民没钱为陈靖姑苏夫人姑另盖宫殿,只能让3位女神共处一宫,因妈祖封号最高,宫殿仍以顺济宫命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夫人姑庙》)

  2014年初再重修。

  大门匾额“顺济宫”,两侧刻“顺天主宰,济世安康”

  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安五都麻坑进士、七省巡按陈瑞山曾于宫外树有旗杆和碑刻,今碑座仍存。

  重修时氏族人收集顺济宫古构件时,发现一块木质签诗牌,牌上签诗27首,系清代进士、晋江凤栖里人(今属洛江马甲)杜中士所撰;重录刻在墙壁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杜中士》)

  重修后的宫内石柱上,重雕原来歌颂3位女神的柱联,赞妈祖曰:“自宋迄清,数百年馨名益著;由莆及晋,四六都人物安康。”陈靖姑苏夫人姑曰:“玉尘扫妖象,直如执剑斩蛇,古田后;铜符清海路,何异用兵退敌,紫帽姑。”

  陈厝顺济宫

  陈厝顺济宫(明),位于晋江市金井镇陈厝村。2013年2月列入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沿海妈祖史迹”扩展项目。

  修建于明代,单体式双坡硬山顶建筑,方位坐北朝南。镜面墙为砖石混合结构,水车堵上的彩绘精没,翘脊上的剪瓷堆贴异常精美,大门前的台阶为明朝时期遗物。庙宇的前埕中有两根旗杆石。

  庙内中央供奉妈祖神龛,两旁有一幅清代楹联:“涉利大川万里帆,墙依觉路;灵分湄岛千秋濯,□奠围江。”神龛上方有一清代本村迁台族人所献的牌匾,上书“世沐恩波”

顺正府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黄石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祀顺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