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著述(13—19划)

目录

  13划:
  新仪象法要
(北宋·苏颂韩公廉合撰)新唐书(宋·曾公亮监修,吕夏卿修部分)彙音妙悟靖海纪事循良前传约编(清·张先岳筹海重编(明·邓钟、福雅堂诗钞(4册16卷。清•安溪林鹤年著。内容。版本。)

  14划:
  演炮图说
嘉祐补注神农本草韬钤内外篇精忠类编
(明·徐缙芳疑耀(旧本题明·李贽撰,或说广东张萱
  蔡可泉
(明·蔡克廉蔡文庄公集[明·蔡清撰。虚斋集(明·葛志贞辑)。蔡文庄集(清·蔡廷魁重刊)。)]

  15划:
  增补则克录
遵岩集
(明·王慎中毅轩杂志樗全集(明·王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介绍。体例。学术渊源。)、慤书(悫书。明·晋江蒋德璟著。)

  18划:
  藏书
(明·李贽

  19划:
  籀经堂集(14卷,补遗2卷。清·陈庆镛。)

十三划

新仪象法要

  《新仪象法要》,3卷,北宋·苏颂韩公廉合撰。(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新唐书

  宋·晋江曾公亮监修,吕夏卿修部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吕夏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

  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公曰:公于我为前辈,且于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于纪传各著之。公感其退逊,故书中列传题名,本纪、志、表、题名。’然考《隋书》诸志,已有此例,实不始于

  又宋《宋史·吕夏卿传》称《宰相世系表》,夏卿所撰,而书中题名,则仍以官高者为主,特诸史多用一人,此用二人为异耳。……

  至于吕夏卿私撰《兵志》,见氏《读书志》;宋祁别撰纪志,见王得臣 《尘史》,则同局且私心不满……”

彙音妙悟

  《彙音妙悟》是系统保存泉州方言词汇的泉州地方韵书,清·南安黄谦著。黄谦思逊,号柏山主人,南安官桥文斗乡人。

  初刻本称“薰园藏板”,序题“清·嘉庆五年”(1800年)。该书具有字典的功用,故问世后曾多次刻印,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见到的版本多达12种以上。其中泉州市图书馆所收藏的薰园藏板《彙音妙悟》列入我国善本书目录,而泉州市历史文化中心所收藏的大版式《彙音妙悟》是一个最接近原著的珍贵版本。另有清·光绪庚辰(1880年)绮文居木刻本、光绪乙巳(1905年)厦门廿四崎脚会文书庄石印本、光绪乙巳(1905年)上海书局石印本等。

  书前有黄谦的叔父黄大振写的序言,序言的最后一行是;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上元日,愚叔瞻二大振题于兴安府学官署。”

  黄大振的序言,先提出对韵学的理解,“盖出于天籁,非可强而致,故虽无知之童稚,矢口歌谣,自叶于韵,似不待学而能矣。然考之《周礼·大行人》九岁谕书名,而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则又不能无待于学”并举诗书六经为例,说明何莫非韵。其次提出“齐梁以来,定以四声,至唐则专诗赋试士,韵至此而严。士子竞相研究,皆守其韵,亦惟中州之士清淑之气为得其正。僻处一方者,各囿于地,杂以土音,于四声未能悉合,虽有韵书,声吻互异,欲全凭天籁,谓不必学而能,有是理乎?”

  因此大振对他侄儿的研究十分赏识:我阿宜(侄儿的代称)思逊,因念功令岁科两试以及乡会诸试,皆不能离韵学,著为《彙音妙情》,其苦心用功,阅几寒暑而成,邮寄兴(安)来相质。置之座右,诸生见之皆称赏焉。余观其平仄无讹,有声无字者,亦有字焉。盖不独学士大夫执笔为诗有所补益,即农商贾阅之,于俗语俗字所不经见者,亦出其中。则是书之为用,实韵学之指南。”

  黄谦也有《自序并例言》一篇,先说明古无所谓韵,只有音而己,“今所谓韵书者,自魏李登之韵书始,嗣是而《切韵》、《集韵》、《唐韵》、《广韵》诸书,不能枚举。然而疆域既分,乡音各异,山陬海澨与中原之声韵迥殊,况闽省喉齶贰喃,加之轻唇、正齿、撮口之音并缺,故临文操觚,声律不谐,应酬失次。

  “吾泉富知园先生,少熟等韵之书,壮游燕辽之地,诸任既该,群音悉解,爰辑为《闽音必辨》一书,于唇喉齿舌分别厘然。乡里后生熟复之,可无为方言之所惑矣。乃客有曰:‘是编以字而正音,何如因音以识字,使农工商贾按卷而稽,无事载酒问字之劳乎 ?'余喜其见解之辟,辑成一编,以五十字母(即韵部)为经,以十五音(即声母)为纬,以四声(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为梳栉,俗字土音皆载其中,以便村塾。事物什器之便,悉用泉音,不能达之外郡,固不免贻笑大方之诮也。藏之家塾为子侄之用,亲友见之,以为有裨于初学不浅,怂恿付梓以公同人。余不能辞,爰缀数言而陈其例于左…… ”

  五十字母为:春、朝、飞、花、香,欢、高、卿、杯、商,东、郊、开、居、珠,嘉、宾、莪、嗟、恩,西、轩、三、秋、箴,江、关、丹、金、钅句 ,川、乖、兼、管、生,基、猫、刀、科、梅,京、鸡、毛、青、烧,风、箱、弎、熊、嘐。

  十五音为: 柳、边、求、气、地,普、他、争、入、时,英、文、语、出、喜。

  比如春韵柳声:麻(下“香”字)、腀、籥、忍、箻;朝韵求声:骄、娇、鹬、挢、荞、桥;轩韵他声 :天、青(右“气”字旁)、兀(下“兀”字)、目(右“火”字旁)。不认识的字,不懂读,按声韵切之就是。

  在每个字下,或加注释,或给例词,所以又对于研究200年来泉州话语音及词汇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彙音妙悟》虽研究的是泉州声韵,但提出两个带有全国性的大问题。

  第一,认为方言应该从属全民语言,所以在一些声韵中特标出正音的读法。

  第二,他是认识汉语应走拼音化道路的第一人。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于1958年《拼音》月刊发表《黄谦的“三推成字法” 》一文中说到,当时论述汉语拼音运动历史的人,每推崇同安卢憨章为自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人,事实上,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于1892年,而黄谦的《彙音妙悟》里的“三推成字法”发表于1800年,早于著九十二年。所以汉语拼音首创之功,应以泉州黄谦为第一人。

  “三推成字法”:

  其精神是把复杂的声、韵、调化为十个数码,把五十个韵母、十五声母、八个声调,纳入代表十个数的基本笔划,加以拼切。

  其三推成字法拼音要诀云:“先从字母弁于头,反切声音左位收。平仄分明居右畔,完成一字传千秋。三推之法意何如?但愿世人喜读书。凡字旁通心内得,无忘昔日诵于斯。”

  这样拼写,人们只要记住数量很少的十种笔划及其所代表的基数字,就能从位置上懂得该字的声、音、调值。一个字的声韵调合起来最多才五笔。只要记住几十个少量的符号、数字、音值,就可以拼出一二千个音节来,因音寻字,何等方便;比起死记几千个或几万个汉字的方法,无疑是对传统汉字的一次大革新。但因为三推成字法字形模糊,书写易错,结构较繁,连写不便等原因,比不上“罗马白话字”使用拉丁字母的简明方便易学,所以未能广泛流行。 尽管如此,黄谦提出的汉语走拼音化道路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在汉语拼音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该书在闽南一带影响很大,系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

靖海纪事

  2卷,清·施琅著。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富鸿基(泉州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李光地(安溪人)、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林麟昌作《叙》,翰林院庶吉士曾炳(泉州人)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李光地曾炳》)

  曾炳《序》曰:

  “岁在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薄游京师,从舅氏太常后,获与公(施琅)追随。会闽海余孽复炽,攻围郡邑,东南一带,为之震动。  天子方南顾拊髀,公(施琅)时以内大臣奉朝请即,慨然有澄清之志。每蒿目时艰,嘘唏扼腕,声泪俱下,忠孝之性其天植也。时吾闽先生人士在都者,群诣公(施琅),私请平海方略。公指画明悉,凡征战机宜,以及绝岛巨浸、险阻扼塞之处,如列诸掌。  公(施琅)自其先任楼船,则已熟察环海形势。疏论寇可灭,状因诣阙,痛切陈之。当事将为息边之计,持抚议;疏寝不行,公(施琅)既留宿卫,逆知鲸穴未捣,终当为边患,寝食燕处,未尝一日忘歼贼也至是。  皇上稔知公(施琅)智勇威望素著,特简公南征之戍,得以便宜行事。公(施琅)之再奉命也,练舟师、修战具,克期进取。议者以澎湖险远,贼负固据守,难以猝拔。又风信不测,进退为艰,欲徐用间谍,以待其毙。持两端,公(施琅)抗疏曰:臣今日操演水师,以制贼命。譬若有人焉扼其吭,气将垂绝,一为之稍松,则其气将舒而复起。且曰臣年已六十有二,血气未衰,尚堪报称。今不使臣乘机扑灭,过此将老无能为,更无敢肩渡海灭贼之任者。前后五六疏,皆披肝沥胆、慷慨激烈。  皇上感公(施琅)忠诚,可其奏。不逾时,遂克澎湖,尽降其众,台湾平。夫不读公之疏,不考公平南始末。谓公与海逆不共之仇,不惮波涛危险,捐躯报国乃公素志,岂知其料敌制胜不遗毫发。如此哉!抑又说讨贼,公任也。既奏肤功告成子。  工宜可谢厥责,公(施琅)人乃不遑启处,毅然以经营为己任。如请减租税,免移驻辑海外流民。诸皆言人所难言,是其仁心为质。原本经术将以培养国家元气,固非勋名之士,邀功一时而忘久远,善后之计所可仿佛,公(施琅)可谓社稷臣暧矣。  公(施琅)勋名烂然,史不胜书。不具论,唯是叙。公(施琅)生平忠孝大节,以匡济弘猷皆出素定。而实为炳昔日京师追随,闻见之悉,不待功成而后知之。公(施琅)克敌之役,余待罪史馆,不获亲悉。公(施琅)鏖战状今读是疏,雷霆精锐之气如或接之。何啻作从诸侯壁上观也,敬为序。  康熙岁次乙丑(康熙二十四年,1685)季春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候补主事曾炳谨撰。”

循良前传约编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循良前传约编》四卷,国朝·张先岳撰。先岳北拱,晋江人。  是书一名《历代名吏录》。采诸史循吏传,各以时代先后编次。亦有旁取于他书者,然为数无几也。其所论断,亦罕新裁。”

筹海重编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筹海重编》十卷,明·邓钟撰。道鸣,晋江人。万历二十年,倭大入朝鲜,海上传警。总督萧彦取昆山郑若曾《筹海图编》,删其繁冗,重辑成书。  冠以各处海图,次记奉使朝贡之事。又分案沿海诸省,记其兵防制变各事宜,而以经略条诸终之。于前代旧事,亦间有引证。

  前有序一篇,极称胡宗宪功,亦当时公论也。”

福雅堂诗钞

  《福雅堂诗钞》,清•安溪林鹤年著。

   林鹤年(1846—1901年),字氅云,又字谦章铁林,晚号怡园老人,清末·安溪县崇信里胪传乡(今芦田镇芦田村)人,是著名诗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应礼部试,历国史馆誊录官、知县、工部虞衡司郎中。光绪十八年(1892年)渡台,光绪廿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败绩,光绪廿一年(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林鹤年退居厦门,在鼓浪屿筑“怡园”以居。光绪廿四年(1898年)到工部就职,旋告归。光绪廿七年(1901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鹤年》)

  内容

  《福雅堂诗钞》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林鹤年的毕生诗著,收林鹤年古近体诗2018首,4册16卷,按其编排顺序分别为《华年集》、《珠讴集》、《山园集》、《岭云集》、《烟浒集》、《水仙集》、《春明集》、《宝林集》、《浇余集》、《万梅集》、《东澥集》、《鼓浪集》、《燕筑集》、《湖游集》、《园隐集》、《唱和集》,映射了在晚清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的真实心理。

  林鹤年一生关心时局,其诗多为感事忧时之作,风格直追杜少陵杜甫)、陆放翁陆游)。有《古剑》诗咏志:“聚首琴书未肯闲,几番磨洗出深山。销沉烽火逃秦劫,吒咤风云入汉关。斩马果能如我愿,化龙聊复戏人间。故交肝胆今谁是?千古英雄为破颜。”

  林鹤年尽管内渡,但始终难忘台湾,对甲午战争台湾的沦落,愤慨悲吟,常见诸笔端,如“山河涕泪田横岛,家国离忧杜甫诗”(《寄挽台北刘履尘通守》)、“海枯石烂看东溟,几度沧桑眼底经”(《题延平王井栏》)等,诗集中“鹿耳”、“鲲身”之词触目可见。

  对清末朝廷腐败无能的外患内乱,林鹤年表示不满和无奈,写下“万里随槎虚奉使,千秋孤注误和戎”、“漏卮无计补疮痍”(《铜牛篇》)、“环中时局只心伤”(《钟德门大令卸同安任诗以送之》)等诗句,借咏颂郑成功,寄望英雄再世,实现复台壮举。

  《福雅堂诗钞》也是史上最多涉及茶的诗词,有安溪咏茶诗众多,为研究清末安溪茶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泉州历史网《泉茶小志》)。

  版本

  民国六年(1918年),都门印书局出版,线装4册16卷。

  2016年12月,吴辉煌等点校,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7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收入陈庆元主编《台湾古籍丛编第八辑》出版。

十四划

演炮图说

   清·晋江陈埭丁拱辰著。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丁拱辰出国谋生,先后到菲律宾、伊朗和阿拉伯国家。他把自造的全周仪带到船上,测量航程远近,北斗的方位。这为后来探索西洋炮火和科技创造,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他的行动引起西方同行人员的重视和佩服,他们把所藏的有关图书借给他阅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但从中悟出炮法、造船的原理,而且以惊人的记性,铭记在心。嗣后,他航经各地,更加注意考究访问,对推测色肌密率等三角八线弧弦,参酌尽善,加以发挥创造。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丁拱辰回国。他目睹了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炮火炮舰的滋扰猖獗,深觉要拯救中国,抗击侵略,必须发展科技,改善武器,加强海防,“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便夜以继日地整理有关西洋武器的资 料,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编著成《演炮图说》一书,并竭尽私囊,自费予以刊刻问世,书一出便引起反响。  这本书针对中国炮法未精,所铸大炮未合法度的缺陷,绘制了“演炮差高”和“用滑车拉炮、举重”等图说,经实际试验,操纵灵便,命中率大大提高。  当时不少爱国志士对此书给予极高评价。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贬谪时读到《演炮图说》,非常盼望与丁拱辰见面详谈。名士魏源称《演炮图说》“甚合时用”。闽浙总督邓廷祯称赞《演炮图说》为“辨徵妙解弧三角,策事真通垣一方。”并把此书转给驻广东的靖逆将军奕山等人。道光皇帝听到《演炮图说》“ 演试有准”,还特地命靖逆将军奕山和两广总督邓廷祯查明具奏。但由于鸦片战争失败,道光皇帝失去信心而不再加以重视。   拱辰又通过多次实践,对《演炮图说》继续修订,三易其稿,定名《演炮图说辑要》,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泉州城内会文堂刊印出版。全书分四卷五十篇,附图110多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军械技术、普及火炮、火药常识的专著。  《辑要》对各种炮式、火药、炮弹以及轮船、战舰的制法和运用,以及各种炮台炮位依式变化的的建造和安置,演练火炮时应注意的各种事项,都加以说明,并绘图显示,还介绍他所改进的“滑车绞架”和用象限仪测量演炮高低的方法等等。《辑要》特别强调炮弹的制造与火力的关系,准确测量各种火炮的远近高低的方法,指出炮弹发射角度“高自二十四度起至四十五度止为极远”,同时论证比较中国火炮与西方火炮的优劣长短。《凡例》中写道:“西洋各国兵船炮位,尽行加表,或铸就炮上,或炮上铸小空,用时加之……炮上加表,可使炮发易中。”  前有序,后有跋。番禺张维屏《序言》说:“君所著书,于铸炮、用炮之法精且备矣。若夫用以克敌,用以奏功,则在乎将能用兵,兵能用命者。”另一位番禺人潘仕成作《跋》说:“粤军讲求炮火之法,奇材异能之士咸思有所建白。而晋江丁君乃覃思极虑,著成此书,图说相辅,如指诸掌。其中备详立表,测望之理,参以中西算术,且具亲历演放,试验不爽。实为明·张焘《西洋火攻图说》及近世《火龙经》诸书所未逮。”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丁拱辰偕其胞侄丁金安,应钦差大臣赛鹤汀之聘,前往广西桂林,与丁守存等铸造各种类型的大小火炮106门,兼造火药、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松等火器。经过这次实践,他又对《演炮图说辑要》加以补充阐发,又撰写了《演炮图说后编》1册2卷64篇,附图81幅,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在桂林刊印。  《后编》具体论述制炮、铸弹、配药、瞄准诸法,对各种小型火器的制造与操作、测量、演练、选将练兵的方法,以及火药库的制式等,都加以详尽阐明。文词简易,配图说明,士兵便于练习。《后编》对制弹、配药特别强调,在卷一中就有17篇这方面的专论,占本卷总数的三分之二。

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宋·泉州南安人(一说同安人)苏颂编著。  嘉祐二年(1057年),苏颂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在此以前,《唐新修本草》收入850种药,宋《开宝本草》收入983种药,而《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共收药1082 种。

韬钤内外篇

  七卷,明·泉州赵本学著。收入俞大猷辑编的《续武经总要》一书。  古代兵书有《六韬》及《玉钤》,故以韬钤取名。《六韬》、《玉钤》 相传是姜太公吕望所作,分文韬、武韬、虎韬、豹韬、犬韬。《韬钤》意思是深藏不露的行军布阵秘诀。  《内篇》四卷,记述明代以前“圣王贤将”所作“攻守便利”的有一定影响的演步阵法22种,赵本学对这些阵法既有广博征引考订,也有自己的见解,“绘为图,纂为法”,图文互证,“便人索其理”。   《外篇》三卷,分析汉以来文人俗儒附会伪托的阵法17种。在广征博引的基础上,详加考证,指出这类阵法华而不实,巧而无用,迷误后学,应予“非之”。 最后还附诸葛亮阵法十八势。   俞大猷在《兵法发微·自序》中说,由于该书根于《易》,如先天后天之卦、河图洛书之数,来作为论述依据,显得比较玄奥,叙述未尽明白流畅。故而作《兵法发微》加以阐述。

精忠类编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精忠类编》八卷,明·徐缙芳撰。缙芳奕开,晋江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事迹附见《明史?刘策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缙芳》)

  是编辑录宋·岳飞事实、艺文。首为表类,纪姓氏世系之属。次为传类,记生平始末,次为遗翰类,皆诗文。次为宸纶类,皆高宗所赐,载于《金陀粹编》者。次为褒赠类,皆历人制诰案牍。次为家集类,皆岳珂之文有关于者。次异感类,纪诸灵应。次诗类、文类,则皆后人题述之作也。  编次颇无条理,而异感类中如疯魔行者骂秦桧胡迪入冥之类,尤类传奇演义。之忠烈,自与日月争光,不假此委巷之谈,侈神怪以相耀也。”

疑耀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疑耀》七卷,旧本题明·李贽撰。有《九正易因》,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泉南著述·九正易因》)

  是编前有张萱序,称‘负笈数千里,修谒其门,乃裒一编见示,属以订正。戊申岁,以地官郎分务吴会,登梓以传'云云。  案:

  恃才妄诞,敢以邪说诬发。所作《藏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藏书》),至谓“毋以孔夫子之是非是非我”,其他著作,无一非狂悖之词。

  而是编考证故实,循循有法。虽间倡儒、佛归一之说,其言谨而不肆。至云“儒不必援佛,佛不必援儒”,又云“经典出六朝人润色,非其本真”,且与论相反,断乎不出其手。  王士禛《古夫子亭杂录》云:“家有《疑耀》一书,凡七卷,乃李贽所著,而其门人张萱序刻者。余尝疑为自纂,而驾名于。以中数有‘校秘阁书修玉牒'等语,尝为中书舍人,纂《文渊阁书目》,而未尝一官禁近也。及观‘论公'一条中云‘余乡海忠介',益信不疑。”云云。  今因士禛之说,而考之《奉朝请》一条云:“余今年五十矣,始为尚书郎。”是官户部时语,亦未尝官六曹也。《兰香》一条云:“此法在宋已有之,自吾广始。”《苏东坡》一条云:“东坡寓吾惠最久。”《文天祥》一条云:“文璧盖守余惠州,而以城降元者。”是皆广东人语,与之乡贯相合。本闽人,无由此语也。知此书确出于士禛所言为不谬。盖以万历中名最盛,托以行,而其中删除不尽者,尚有此数条耳。  相传坊间所刻《四书第一评》、《第二评》皆叶不夜所伪撰,知当时常有是事也。其书多由记忆而成,如文彦博伪帖,不知为《玉照新志》所载石苍舒事;翡翠屑金,不知为欧阳修《归田录》语。谓沈约“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二语为白居易诗,谓《左传》巫允为巫者名。皆失之疏舛。谓《本章》称螬可疗目,故陈仲子耳无闻,目无见,食螬李而即愈。又谓《本草》称莼鲈作羹,下气止呕,张翰在当时,意气郁抑,遇事呕逆,故思此味,尤穿凿无理。  然其他考证乃往往有依据,旧以恶之故,并屏斥之,过也。今改题名,从其实也。

蔡可泉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蔡可泉集》十五卷,明·蔡克廉撰。克廉道卿(号可泉,晋江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其文每篇皆系以时地,末缀以各体诗及案牍之文。万历初,其子应龙应麟录而梓之。

  克廉少与乡人王慎中齐名,而其文乃远不及慎中苏濬(又作苏浚《序》称:‘克廉秉枢执钺时,慎中已跧伏故园,日寻之绪,而克廉方锐意事功。论者谓慎中阒寂丘园,故文独工'云云。是当时已有定评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苏浚》)

蔡文庄公集

  蔡文庄公集,是蔡清短篇综合性文章的结集,1986年泉州历史研究会据《虚斋集》影印出版,易名《蔡文庄公集》。

  蔡清,号虚斋,谥文庄,明·晋江人,著名理学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实际上,蔡清文集有两种古本:一为《虚斋集》,5卷,明·正德(1506—1521年)间葛志贞辑;一为《蔡文庄集》,8卷,清·乾隆七年(1742年)蔡清族孙蔡廷魁重刊。

  虚斋

  《虚斋集》,5卷,明·蔡清撰,明·正德(1506—1521年)间葛志贞辑。《明史·艺文志》有载。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虚斋集》五卷,明·蔡清撰。清有《易经蒙引》,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经蒙引》)

  《明史·艺文志》载虚斋文集》五卷,与此本合。盖正德间葛志贞所辑,林俊为之序。其后梨枣漫漶,清·族孙廷魁复为重刊,而益以补遗附录,分为八卷。然所增不过手简墨迹,本无关轻重,而史乘传赞之作,一概附入,尤多冗滥,固不若原本之诗择有要矣。

  学以穷理为主,笃守朱子之说,其《读蜀阜存稿私记》中谓‘俱祖,而门户不同,然学未尽符于大中至正之矩,不免为偏安之业’,其宗旨所在可以概见。然其《易经蒙引》于朱子之解,意有未安者,亦多所驳正,不为苟合。是其识解通达,与诸儒之党同伐异者有殊。

  故其文章亦淳厚朴直,言皆有物,虽不以藻采见长,而布帛菽粟之言,殊非雕文刻镂者所可几也。

  《明史》本传称在吏部,因王恕访以时事,上二札,一请振纪纲,一荐刘大夏等三十余人,皆纳用。今检其札乃不见集中,即蔡廷魁增辑之本,亦复不载。盖不欲居功,已讳而削其稿矣。其斯为醇儒之用心欤!”

  《虚斋集》题材多样,包括诗文、书札、序跋、传赞、墓志铭、箴言、祭文、告文、哀辞及其他杂著,凡 300 多篇(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发理学的原理,提出修养与治学的方法;二是反映明代中期泉州民情风俗的演变;三是赞颂清官贤宦以及良师、孝子、慈母、烈妇、义民等;四是品鉴书画作品,提出诗文创作主张;五是倡议续修族谱等。

  蔡文庄

  《蔡文庄集》,8卷,明·蔡清撰,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蔡清族孙蔡廷魁重刊。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蔡文庄集》八卷,明·(晋江)蔡清撰。有《易经蒙引》,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易经蒙引》)

  其集凡有二本:一为石崖 氏所刊,即《明史·艺文志》所载五卷之本;一即此本,乾隆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其族孙廷魁所重刊也。

  自一卷至五卷,仍其旧文,而重订其目。又搜辑墨迹、遣稿为《补遗》一卷,附以其孙 邦驹 所集事迹及志、书、传、序,为《附录》二卷。

  集中有《与孙九峰书》,述宁王·宸濠讥其不能诗文。廷魁序中因反覆辩论,历诋古来文士,而以之诗文为著作之极轨。夫文以载道,不易之论也。然自战国以下,即已岐为二途,或以义理传,或以词藻见,如珍惜之于菽粟,锦绣之于布帛,势不能偏废其一。故谓之著作主讲学明道,不必以声偶为诗,以雕绘为文,此公论也。谓文章必以为正轨,而汉以来作者皆不足以为诗文,则主持太过矣。

  廷魁《序》又称以家藏《密箴》、善本《太极图说》、《河洛私见》三种附焉,而此本无之。盖本各自为书,故或附载或别行也。”

十五划

增补则克录

  清·晋江陈埭丁拱辰编,共1册3卷,附图88种。

  《则克录》原为德国教授汤若望、安徽人焦勗记述的火炮制作技术专著。丁拱辰指出其一些疏漏舛误,如《则克录》未言中线加表之法,“则炮法无准,无准则不中,不中则不 能克敌”。于是他为该书补充修改,增入中线差高加表,使制炮方法准确,重新编补成《增补则克录》。他又逐条批注《则克录》中的《火攻挚要》的正误,从实践上为我国制作火炮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遵岩集

  二十五卷,明·泉州晋江王慎中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遵岩集》二十五卷,明·王慎中撰。慎中字道思,晋江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政。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正(正德)、嘉(嘉靖)之际,北地、信阳声华藉甚,教天下无读唐以后书。然七子之学得于诗者较深,得于文者颇浅,故其诗能自成家,而古文则钩章棘句,剽袭秦、汉之面貌,遂成伪体。  史称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壮年废弃,益肆力于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李攀龙王世贞力排之,卒不能掩也。

  其诗则初为藻艳之格,归田以后,又杂入讲学之语,颓然自放,亦与顺之相似。朱彝尊《明诗综》乃谓其五言文理精密,嗣响,而论者辄言文胜于诗,未为知音。  今考集中五言如《游西山普光寺》、《睡起登金山》、《游大明湖》诸篇,固皆邃穆简远。七言如‘每夜猿声如舍里,四时山色在城中',‘万井遥分初日下,群山微见远烟中',‘琴声初歇月挂树,莲唱微闻风满川',亦颇有风调。  然综其全集之诗与文相较,则浅深高下,自不能掩,文胜之论,殆不尽诬。彝尊之论,不揣本而齐其末矣。

  慎中集旧有《玩芳堂摘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玩芳堂摘稿》)、《遵岩家居》诸刻,率杂以少作。是本乃隆庆辛未(明·隆庆五年,1571年)慎中同康及婿庄国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祯》)稍为芟削重锓,较为精整。

  惟简端洪朝选《序》称诗文四十卷,此本止二十五卷。目录卷数亦多改补,未喻其故,或刻成之后为简汰欤。”

  清·康熙五十年(1571年),另有李光墺李光型所编四十二卷本。还有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晋江张汝湖编的《遵岩文录》十卷。  内容分序、记、书、碑、传、墓表、行状、志铭、祭文、杂著及诗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古文运动的主张及这种主张在文章中的体现。  王慎中是唐宋派的倡导者,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的文学主张,推崇唐宋散文。这一派的重要人物还有唐顺之第坤归有光。  自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 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把秦汉的好文章拿来,刻意摹仿,从篇章结构到句法、词汇,完全着眼于形式的追求,即使损伤作品的内容也在所不惜。在文学内容上没有提出任何主张。前七子鼓吹一阵之后,终因其弱点而消歇。  嘉靖中又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起,变本加厉,又把复古运动余波,搅起一阵浪花。这个为首者李攀龙,正是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时识拔出来的。也还是这个李攀龙,对王慎中为代表的唐宋派的攻击不遗余力。

  王慎中在《寄道原弟书·八》中写道:方洲(风洲)尝述交游,中语云,总是学人,与其学,不若学马迁司马迁班固,不知学马迁莫如,学莫如。今我此文正是学,岂谓学哉! 但其所学非今人所谓学。今人何尝学,只是每篇中抄得三五句史(《史记》)(《汉书》) 全文,其余文句皆举子对策与写柬寒温之套;如是而谓之学,亦可笑也 !这正是对复古派王世贞言论的批判,指出复古派形式主义的危害。

  《再上顾未斋书》追述生平为文,从迷误到尽弃前学的改变过程。书云:某少时师心自用,妄意于文艺之事。勤思竭精十余年,只知剽割拾取并凑,以为这样多闻博识,摹仿依效即为近古。就像自己饮酒装醉,自以为乐,而不知旁观者正觉得好笑、可怜! 这样沉溺下去,已成废物;天机诱发,使不致沦落。“二十八岁以来,始尽取古圣贤经传及有宋诸大儒之书,闲门扫几,伏而读之,论文绎义,积以岁月,忽然有得。追思往日之谬,其不见为大贤君子所弃而终于小人之归者,诚幸矣! 愧惧交集,如不欲生,乃尽弃前之所学,潜心钻研者又二年于此矣。”

  他进一步指出唐宋诸名家所以可追崇的原因。在《与汪直斋》书中说:自有序记文字以来,诸名家之文为记学而作者,唐人皆有愧词,虽昌黎韩愈夫子庙一篇亦为劣。盖唐制立学不广,不但诸家无名文,而诸家之文为学而作者亦少。惟宋·庆历诏天下立学制,始盛于郡县;而古文之兴亦自庆历以后,故宋人之记学者其文甚多。然惟李时江 (李觏)《袁州》、欧阳六一欧阳修《吉州》二记,盛为一代所传。二文要为差强人意,在二公亦非其至者。至曾南丰(曾巩)《宜黄》、《筠州》二记,王荆公(王安石)《处州》、《慈溪》二记,文词义理并胜,当为千古绝笔,而荆公犹为差贬焉。学问文章如宋诸名公 ,皆己原本六经,轶绝两汉,而记学之文,其难为工如此……说明宋诸公所达到的造诣,而他们本身就是学两汉、原六经脱颖而出的,学唐宋文是学两汉的实质,这和文必秦汉、只学习其形式正是本质的差别。

  王慎中学唐宋文,达到了立意谋篇的程度,遣词用字能表达真正的感情,感人至深。这种行文达意的文章,和追求形式的毫无情感、毫无生气的复古主义文章相比,优劣自现。  看王慎中佩甫其亲写行状一文,便知写真情和刻意摹仿的根本区别。王慎中《与吴泉滨书》云:“仆为此文以授佩甫君,使刻石纳圹中。佩甫读之,未毕涕数行下,哽咽不能出声,几于自绝,为废其读,读之三四而后能毕。每读皆饮泣欲绝,以谓道其情事如探其肺肠肾胆。而所以写其亲者,不独神志如存,形貌亦宛然在目矣。夫孝子不志其亲者,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所嗜,思之之极,其精诚之专而犹不得见。而一读吾文,则其人忽然在前,而居处、笑语、乐嗜皆是。盖文之妙如此。昔少君致李夫人于帷帐,灯烛之间,使武帝真以为李夫人为生也,文亦有是欤!”

毅轩杂志

  晋江市安海镇赤店村农民藏书家曾华衡(1947年—)藏书,未印行。  《毅轩杂志》为曾氏先祖于清代辑撰,约高半米。  《毅轩杂志》记载,明代航海家王景弘是晋江青阳王厝人。母亲东石女,于东石生了王景弘,由于他排行第三,人唤“三郎”,随着父亲迁徙漳州,后又至龙岩。王景弘与郑和一同下西洋,经常到故乡购买陶瓷、竹器、珠、绣、锦、帛、茶叶等,还征集少年壮士以及航海水手。   根据《毅轩杂志》的记载,有不少泉州人曾随王景弘下西洋。如黄逸初、张联抗、普照、蔡良桢、苏世荣、蔡红树、杨其泽、吴士诚、施山秀、王东维、蔡贤法、王师如、黄影骐、曾闻如、叶德俊、苏远征、苏远荣、曾孟春、杨益盛、吴金土、蔡友渔、蔡钦岳、王世初、张宏盛、刘志坚,塔头刘家裕、孙永生,白沙曾闻升、蔡有加,肖下肖景聪等38人。此外,还有东石蔡盛、李兴、洪保,安平、陈埭、蚶江等地的舵手陈荣、黄芳、颜彰、陈善成、林衍豪等20人。   这些人名也确实查有其人,各地的族谱上大都有载,只是简略写诸如“外夷”等之类的注明,未再有更详细的出处介绍。

樗全集

  “樗全”之意取自《庄子》。《樗全集》七卷、《附录》一卷,明·晋江王畿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介绍

  《樗全集》施邦曜王畿著作合成刻版印刷的,并为之“叙”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79·集部32·别集类存目6载:

  “《樗全集》七卷、《附录》一卷,明·王畿撰。翼邑,号慕蓼,晋江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与讲学之王畿同名,非一人也。(文中所称“讲学之王畿”,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此王畿王阳明弟子,属“浙中学”派学者。

  是集诗文共七卷,末附《家谱劝戒》二十则,为一卷。立自居官,矫矫自励。故所为诗文,皆质朴类其为人。  

  卷首《序》为施邦曜所作。视学浙江时拔邦曜第一;邦曜贫不能婚,为备聘,拜雁于官署。邦曜即于是秋登第,后殉节为完人。其识鉴为世所推服云。”

  体例

清·乾隆廿四年己卯(1759),王畿六世从孙王宗敏鉴于《全集》散失殆尽,特取旧本加以校对,作《重刻樗全集序》重新刊刻问世(该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彭国翔《<樗全集>及其作者》一文介绍: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樗全集》一部,为清·乾隆廿四年己卯作者王翼邑的六世从孙王宗敏重刻。其中,王宗敏在《重刻樗全集序》中云:‘《樗全集》者,太高祖伯慕蓼先生所手著也。集刻于明季,当时宇内盛传其书,贵重宝惜,不啻如藏拱壁,兵变以后,镌板散失,迄今百余年。'”

  “笔者所见的这部清代重刻《樗全集》,共分八卷。

  卷一包括奏疏4篇,揭8篇,议4篇,寿文5篇,序17篇。

  卷二包括序5篇,跋4篇,引1篇,记3篇,论2篇,表4篇,策6篇,学政1篇(《两浙学政十六条》)。

  卷三包括解辨2篇(《不惑知天命解》和《大心小心辨》),志铭7篇,行略3篇,祭文44篇。

  卷四包括五言古诗1首,五言排律2首,五言律3首,五言绝句4首,七言古诗1首,七言排律1首,七言律14首,七言绝句10首,赋2篇,歌2首,吟1首,行1篇,传3篇,赞5篇,婚启22篇,启41篇。

  卷五包括启104篇。

  卷六包括启10篇,尺牍145篇。

  卷七包括尺牍92篇。

  卷八包括家谱劝戒二十则(《十戒规范》和《十戒药石》)。

  八卷正文之前,有九篇文字,分别为:一、六世从孙王宗敏所撰《重刻樗全集序》;二、姚江门人施邦曜所撰《樗全集叙》;三、四明门人赵珽禹所撰《樗全集序》;四、年友吕图南所撰《特祠方伯文集叙》;五、年友龙溪张燮所撰《樗全集序》;六、其侄观光所撰《樗全集序》;七、六世从孙王世浚所作《重刻樗全集序》;八、《省志人物传·王畿》;九、蒋德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蒋德璟》)所作《通奉大夫浙江布政使左布政使慕蓼 公墓志铭》。

  八卷正文之后,有三篇跋文,分别为长子王尚诹所作《樗全集后跋》,其孙王昌缵所作《跋》以及其次子王尚谐所作《樗全集后跋》。

  据王宗敏在《重刻樗全集序》中所谓‘并增入先生本传、志铭,弁诸全集,庶几披览者可以仿佛其生平',则可知除《重刻樗全集序》外,至少《省志人物传·王畿》和蒋德璟所作的《墓志铭》,为原明刊本所无,乃乾隆廿四年乙卯重刻时补入。”

  学术渊源

  彭国翔《<樗全集>及其作者》一文还介绍:

  “透过《樗全集》中的文字,我们又可以看到翼邑先生在隽秀的文笔中,平实地渗透了儒家的一贯思想

  张燮称‘先生之为文,大都与人子言孝,与人臣言忠,原本六经,而自舒轴,水流峰峙,日朗煙褰,不问而知为大儒之结撰焉'(《樗全集序》)。

  施邦曜翼邑先生有一个基本的概括,所谓:‘吾师之学虽博极而万殊,而一本之以正心诚意。言理学则濂、洛、关、闽的派也,言经济则伊、皋、稷、契其芳躅也,言文章则六经诸史印证也。'(《樗全集序》)

  而吕图南翼邑先生的文字和学问风格,则说得似乎更具体些,所谓:‘论文则以为的,近世独服膺唐应德王道思,而于王元美衷其材;济南奇、京山杂,无取焉。论学则以濂、洛、关、闽为派,近世独服膺蔡文庄薛文清,而于王阳明衷其旷;泰山傲,庐陵泛,无取焉。'

  当然,这样的说法仍不免简略,且准确与否,尚需我们对《樗全集》的内涵作进一步的研究方可判断。譬如此处翼邑先生学术思想的路数,似乎让人感觉属一派。

  王宗敏在《重刻樗全集序》中亦言‘夫先生以理学祀学宫,直接虚斋(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紫峰(陈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数先生嫡派'。

  但明代经过了阳明学的洗礼之后,翼邑先生的思想,亦难免不受影响,观《樗全集》卷三翼邑先生为数不多的直接论学文字之一——《大心小心辨》,即可见一斑。

  再者,施邦曜曾经辑评过十五卷本的《阳明先生集要》,且‘少好王守仁之学'(《明史》卷265),应试文字中难免不有所流露,而翼邑先生能‘拔邦曜第一',恐非偶然。”

慤书

  《慤书》,原本12卷,现缺卷1、卷6两卷,明·蒋德璟著。2018年8月商务印书馆印,为泉州文库丛书之一。

   蒋德璟,字申葆,又作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明末·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十三年(1640 年)擢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南明·隆武朝召为阁臣。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卒于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慤书》是蒋德璟的文集,或称工作笔记,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终于明亡,是其晚年从政的真实记录。

  主要收录蒋德璟代皇帝所拟祭文、谕旨、敕文,以及记(纪)、疏、考、咨文、记注、论、册文、策论、奏对、揭帖等。涉及诸多明末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如辽饷加派、钞法、练兵等,是研究蒋德璟其人及崇祯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有些记载可补正史之缺、驳正史之误。

  另,《慤书》又作《悫书》,或说原有13本,存世的只剩随身带的最后1本,为翁同龢在京民间拾遗,晋江文史出版。

十八划

藏书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有《九正易因》,已著录。  是编上起战国,下迄于元,各采摭事迹,编为纪传。纪传之中,又各立名目。
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  又曰:‘《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而无奈一二好事朋友,索览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览则一任诸君览,但无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赏罚也则善矣''云云。  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成为罪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

  特以大言欺世,同时若焦竑诸人,几推之以为圣人。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犹有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论,恐好异者转矜创获,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藏书》是李贽编著的人物评和记传述评。《藏书》之名,就是取藏之名山,不以示人的意思。他自称惟此一种,系千百年是非。”  《藏书》记述上起战国、下迄元代的历史人物约800名。多取材于正史《通鉴》,各采辑事实编为纪传。其中《世纪》六卷,《列传》六十卷。在帝王、大臣传记之前各有总论,后附评语,抒发自己的观点。《列传》之中分为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贼臣、亲臣、近臣、外臣八类。  李贽思想力主解放,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在《总目前论》中,开宗明义不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认为古代所谓“圣贤”的言论,不可能永久作为人类思想的绝对标准,在衡量历史人物时,不受孔子之是非的羁绊,其议论又往往独创,反对保守。因此,有的千百年来的见解被推翻,有的人物评价颠倒过来。封建卫道者们对此惊呼,群起而攻之。  他赞扬秦始皇统一中国,誉之为“千古一帝”冯道历经五代,稳定社会动乱,人称变节,他称为“五代一人”;对历史上一些变革家给予高度评价,如商鞅韩非晁错,列为强主名臣,把李悝桑弘羊等列为富国名臣;评论三国时事,以司马懿为巧,以诸葛亮为拙;论晋政事,极赞赏王导谢安治以不治的治道为不可及,认为儒者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选其域。对韩愈朱熹的道统论以及传统的世俗见解均进行尖锐批评,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窦建德列入《世纪》等。

  李贽班固所著《汉书·司马迁传》指责司马迁是非谬于圣人,看法大不相同。在《藏书·卷40·司马迁传论》说:之悬绝正在于此。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吾也? 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不出于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则无味矣。有言者不必有德,又何贵于言也? 此之史所以为继《麟经》(即《春秋》)而作,后有作者终不可追也已。《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

  再如《司马相如传》的评论,先感慨相遇相知之难,司马相如若不逢汉武帝,即使他的赋是千古绝唱,也是徒然。再以卓王孙等人不如一女子之知人加以说明:当相如作客临邛时,临邛富人如程郑卓王孙等虽财富倾东南,而目不识丁。虽令相如鼓琴,也是白鼓,谁知琴心? 那些作陪的贵宾都衣冠楚楚,空有其表,只看到金没见到人;只看到相如贫,没见到相如富。如果不是卓文君,谁能知相如?假如当时文君要求王孙,与相如梁鸿孟光之结合,我知道王孙肯定不答应。这样目光短浅的人,怎能与他计议大事,白白失去佳偶,空负良缘。所以卓文君果断地私下找相如,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司马相如卓文君“正是归凤求凰,何等正确,岂能非议。”

十八划

籀经堂集

  《籀经堂集》,14卷,补遗2卷。清·陈庆镛著。

  陈庆镛,字乾翔,别字颂南。清·晋江县卅九都玉塔里塔后村人(今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村)。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改工科给事中。咸丰三年( 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初兴,福建泉州、漳州、兴化(今莆田市)、永春等府州农民纷起响应,陈庆镛以在职御史奉诏回原籍办理团练。咸丰八年(1858年)卒于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清·道光 廿 六年(1846年),陈庆镛门人何秋涛收录陈庆镛此前所作诗文,分为14卷,共137篇,称《籀经堂稿》刊行。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庆镛另一门人、晋江龚显曾收录陈庆镛在道光廿六年(1846年)后所作诗文17篇,为“补遗”2卷,加上《籀经堂稿》14卷137 篇,共154篇,交由诵芬堂出版印行,名《籀经堂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显曾》 )

  2018年8月,《籀经堂集》作为《泉州文库》丛书之一,根据诵芬堂正本以及西冷印社聚珍版为底本进行点校 ,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籀经堂集》内容丰赡,语言朴丽,体裁多样,在语言文字研究和史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学术价值。

  另有从《籀经堂集》中辑出有关金石文字考释内容的文章,编为《籀经堂钟鼎考释题跋》,民国八年(1919年)收入山阴吴隐所辑《遯庵金石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