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杨—上)

  杨道宾[字惟彦,号荆若,谥文恪,明·晋江人。身世。万历榜眼及第,授编修。累迁国子祭酒、少詹事。礼部侍郎(先后掌翰林院事、部事。杨道宾对女真的警觉和政策建议。充经筵日讲、记注起居。)卒于官。]、杨道会(字惟宗,号贯斋,明·晋江人。黄岩令。累官至屯田郎中。出守安庆,知台州。广西按察副使、广西提学使。湖广参政、湖广布政右使、湖广布政左使。乞归。评价。)
  杨景申
(字梦符,南宋·安溪县人)、杨景辰(字载甫,号侗陔。早年。积官吏部右侍郎。参修《三朝要典》。入阁。销毁《三朝要典》及罢官。名列“阉党”。忧思成疾卒于家。)杨景陆[或作杨景隆,字伯淳,。南宋·南安卅四都莲塘人(今属官桥镇),居晋江(泉州郡城)。志书记载的姓名和乡籍之异。治《春秋》。开禧元年进士,官终建宁司户参军。]
  杨廷式
(字宪臣)、杨廷桦(又作杨廷华,号蘅圃)、杨廷相字君瓒,号钟鲁,明·晋江人。丹徒令。兵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左户科左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应天府尹、南京通政使。
  杨勍、杨秀、杨大成、杨友
(字叔端,北宋·晋江杨厝人。行状。靖康之难绝食而死。)、杨葆中字和卿)、杨炳(字若晦,号倏溪居士。南宋·晋江人。)、杨至(字至之,南宋·晋江人)、杨楙(字楙之,南宋·晋江人) 、杨世永(南宋·晋江人) 、杨少阳(字七公,宋·晋江人) 、杨寅翁(字仁叟,或作字仁仲,南宋·晋江人)、杨乾(南宋·广信人,绍兴十二年任安溪知县)、杨锡璜(字婴孺,明·晋江人)、杨伯安(字仁叟,南宋·晋江人。)

杨道宾

  杨道宾(1541—1609年),字惟彦,号荆若,谥文恪,明·晋江人。杨道宾侍郎第在泉州郡城西街。墓在南安县卅二都霞沟。

  《明史·卷216·列传第104·杨道宾》、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宾》、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道宾》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综述《闽书》、旧《郡志》、新《郡志》亦为作《传》。

  身世

  《明史·杨道宾》:杨道宾,字惟彦,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杨道宾,字惟彦,晋江人,道会从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宾》:杨道宾,字荆岩,晋江人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道宾》:杨道宾,字惟彦道会从弟。”

  杨道宾祖父杨逢春,以孙贵,赠礼部侍郎。

  父杨敦厚,典史,以子贵,累赠礼部侍郎。

  从兄杨道会,累官布政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道会》)

  万历榜眼及第,授编修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杨道宾登解元刘廷兰榜举人,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举唐文献榜进士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明史·杨道宾》:“万历十四年进士第二,授编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宾》:“万历丙戌进士,殿试第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道宾》:“万历丙戌进士及第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万历十四年廷试,擢及第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

  累迁国子祭酒、少詹事

  晋司业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司经局洗马掌局事,迁国子祭酒、少詹事。时阉竖弄权,臣僚挟私,皇帝惑于女盅,疑案迭出,内变外患不愿深究,把朝政置于残噬之中。

  《明史·杨道宾》:“累迁国子祭酒、少詹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

  “累迁国子祭酒、少詹事。”

  “道宾为国子祭酒时,疏请东宫行齿胄礼;表进《三国志》、《五代史》论,斥阉竖公货财,以古为鉴,词切而直;与诸国子按古射仪行之射圃,悬省日之赏以诱劝之,以推明高皇帝建立射圃学宫之意。”

  礼部侍郎

  先后掌翰林院事、部事

  迁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转礼部左侍郎、改掌部事。

  《明史·杨道宾》:

  “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转左,改掌部事。

  尝因星变,请释逮系知县 满朝荐等,又请亟举朝讲大典,皆不报。

  南京大水,疏陈时政,略言:‘宫中夜分方寝,日旰未起,致万几怠旷。请夙兴夜寐,以图治功;时御便殿,与大臣面决大政 ; 章疏及时批答,毋辄留中及从内降。’

  帝优旨报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宾》:“累官礼部左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道宾》:“累官礼部左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

  “礼部侍郎,尚书缺,摄篆者。

  “其摄尚书礼部,疏陈五事:曰葆清明平且之气,以澄圣圣衷;曰召阁部大臣入对,以决壅郁;曰复章奏批发之规,以尊主权;曰慎内批中发之旨,以杜群疑;曰去形迹体面之套,以振事功。

  上万寿节,道宾缘华封三祝之意,推而衍之:‘请上励精图治,所以为受天之寿祝;命东宫诸王出就傅,所以为受天之多男子祝;捐爵出禄,修废官,补大僚,所以为受天之富祝。’”

  【疏入,称旨,赐杨道宾禄寿金字绫符。】

  “道宾起家翰林,以至掌部(礼部),尝分试礼闱,两主乡试,一主会试,所得皆知名贤士。”

  【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和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杨道宾两度主持浙江、顺天乡试。

  万历卅五年(1607年)丁未科会试,会试总裁黄汝良和主考官李廷机杨道宾黄国鼎均为泉州晋江人,他们志节相同,持正不阿,从严不贷,都以为国选贤为已任,是科所选多贤才俊士,许多人后来成为辅弼卿相或名臣,仅泉州就有探花张瑞图、会魁杨道寅、进士杨瞿崃林欲楫蔡侃苏懋征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汝良李廷机黄国鼎张瑞图杨瞿崃林欲楫》)

  杨道宾对女真的警觉和政策建议

  杨道宾对在东北兴起的女真始终有一种充分的警觉,并多次提出政策建议。

  万历卅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已灭哈达,亡辉发,重创乌拉,军威大振。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杨道宾连上《海建二酋逾期违贡疏》、《建酋兼并属夷凭陵属国罪状已著乞速颁文告严饬武备以遏乱萌事》、《海建夷贡补至南北部落未明谨遵例奏请乞赐诘问以折狂谋事》3道奏疏(《明经世文编 ·卷453》,《明神宗实录·卷444》),详述明廷国策和努尔哈赤近况,提出对策。

  杨道宾《海建二酋逾期违贡疏》说:

  “女直(女真)乃肃慎旧疆,亡金遗孽。

  自永乐初年野人女直(女真)来朝,其后海西、建州女直(女真)悉境归附,乃设奴儿干都司,统卫所二百有四,地面、城、站五十八,而官其酋长,自都督以至镇抚。许其贡市,自开元以达京师 ……其海西、建州,岁一遣人入贡,海西一千,建州五百……然必分女直(女真)为三,又析卫所地站为二百六十有二,各自雄长,不使归一者,盖以犬羊异类,欲其犬牙相制也。祖宗立法,良有深意。

  今建州夷酋奴儿哈赤,既并毛怜等卫而取其印敕,又举海西南关一带卫所酋目,若布占吉,若猛骨孛罗等而有之,虽婚姻有所不恤。惟北关一带,若纳林孛罗与弟金台等,竭力死守,以苟延旦夕。又闻其饰名姝,捐重妆,以交欢北虏。夫国家本借女直(女真)以制北虏,而今已与北虏交通;本设海西以抗建州,而今已被建州吞并……

  更闻奴儿哈赤与弟速儿哈赤,皆多智习兵,信赏必罚,兼并族类,妄自尊大……此其志不小而忧方大耳。

  臣阅金、辽二史,辽人尝言:女直(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今奴酋精兵业已三万有奇,况其老弱更多有之

  夫夷狄自相攻击,见谓中国之利,可收渔人之功。然详绎成祖文皇帝所以分女真为三,又析卫所地站为二百六十二,而使其各自雄长,不相归一者,正谓中国之于夷狄,必离其党而分之,护其群而存之,未有纵其蚕食,任其渔猎,以养其成而付之无可奈何者也……

  宜申以文告之词,诘责所以违贡者何 ?若其悔罪归诚,特许自新,若其桀傲负固,亦宜暴其罪状,革其爵赏。仍敕户、兵二部,从长计议,整顿兵备?以耀威武,以防侵暴,则制人而非制于人。”

  他在另一疏中再次提醒朝廷:努尔哈赤“蹂躏属国,勾连野人,迁徙诸朝,逆已形矣,恶已著矣,而督镇诸臣犹然以为未形未著,岂以为必抗旌犯顺,鸣钟向洛,乃称显逆显恶哉!”

  3道奏疏,主要讲了2个问题。

  一是明廷对女真的基本政策是“分而治之”,一定要使女真四分五裂,“不使归一”,“犬羊相制”。因为女真诸部合则势强,“兵满万人则不可敌”,必成大祸;而分则互相之间易起争执,争必乱,乱必弱,势弱既无力为害,又需竞求明助,不得不卵翼于明,听明驱使,为明帝效劳。这就是杨道宾所说“祖宗立法”“深意”

  二是力言努尔哈赤将是明廷心腹之患,应当严防和伺机削除。当时辽东督臣、镇臣中了努尔哈赤之计,认为他是“显逆未形”,“显恶未著”,不是大患,“无容私忧过计”,不主张发兵征剿。杨道宾却从 努尔哈赤急速吞并女真部落、积极练兵习武而看出,“其志不小而忧方大”,将“待时而动,乘衅而入”,力主须制止努尔哈赤对各部女真的兼并“必离其党而分之,护其群而存之”,抓紧整饬兵备,处治努尔哈赤

  在此前后,另外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文武大臣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万历卅五年(1607年)十二月,辽东巡按肖淳奏称,努尔哈赤“明肆桀傲”,“声势叵测”,实系大害,应整备兵马,谕令叶赫出兵相助,内外夹攻,“期如昔年剿处二奴、酋父子故事” ,以消除祸患。(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卅五年十二月癸未》

  所谓二奴”,系海西女真强部叶赫之长仰加奴逞加奴,势力很大,屡劫哈达,兼并各部,一再掠明人畜。万历十二年(1584年)2人拥精骑3000余,扎镇北关“请赏”,被明总兵官李成梁设伏诱斩,杀死女真兵1500 余人。所说“呆酋父子”,是努尔哈赤的外曾祖建州卫都指挥使王呆及其子阿台。万历二年(1574年),李成梁寨,斩1000余人。逃往哈达王台处,被执送入京,磔死。万历十一年(1582年),李成梁又攻破古勒、沙济2寨,杀阿台等千余人。

  万历卅七年(1609年)十一月,内阁辅臣叶向高“奴贼日横”,特上奏疏说,“今日边事,惟建夷最为可忧,度其事势,必至叛乱”,辽镇必失,“天下事将大坏不可收拾矣”。他力请“下廷臣会议”,处理此事(明神宗实录·卷464·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丁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从辽东巡按到六部尚书以至内阁首辅,皆已看清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将对明廷带来极大的危害,力主 “离其党而分之”,恢复女真诸部自为雄长的混乱局面,遣兵剿灭努尔哈赤,清除隐患。

  因此,早在万历廿八年(1600年)努尔哈赤猛骨孛罗并哈达时,明廷即“切责,欲问擅杀猛酋之罪,而革其市赏”,勒令速复哈达,还其部属。努尔哈赤被迫“悔罪”,允复哈达,以女妻猛骨孛罗之子乌尔古岱。(谢国桢编《清初史料四种·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奇实录·卷2》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灭乌拉后,明臣又用计,密令叶赫“行间”,派人劝诱努尔哈赤所并之“灰扒,兀刺诸仇夷合从,以八攻一”,倚明为援。(谢国桢编《清初史料四种·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奇 实录·卷2》

  计虽未逞,然明廷之以努尔哈赤为腹心大患,欲行征剿,已成定局。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之下,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巩固了对各部女真的统一,壮大了实力,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国势迅速发展,最终灭亡了明朝。

  充经筵日讲、记注起居

  久之,充经筵日讲、记注起居,累疏乞归,不许。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

  “久之,充经筵日讲、记注起居,累疏乞归,不许。”

  “每遇进讲,盥頮焚香,端坐待旦。入视部务,退邸舍作《春秋通鉴》讲章,随事发明,借古为喻。

  讲读久辍,道宾言:‘太子天下本,培养宜厚,谕教宜勤。宋臣程颢有言:与近习处久熟,便生亵慢;与士大夫处久熟,便生敬爱。此确论也。宜亟涣玉音,卜期开讲。’

  蒙恤诸大臣谥典久阙,道宾言:‘国初大臣议祭议葬,即与议谥,后因请乞纷纭,乃令会议类奏。今万历三十一年以至今日,阅五年矣,物故大臣其人非一,不及此时一为分别,将来耆旧不存,事迹湮废,揣摩任意,毁誉失真,岂国家慎重励世褒贤之大典哉!宜下臣部,以三年或五年为期,博采公论,酌拟奏闻,著为成规。’从之。”

  《明史·杨道宾》:

  “皇太子辍讲已四年,道宾极谏,引唐·宦官仇士良语为戒。

  【时,承宁夏、朝鲜用兵之后,国用大匮;加上营建两宫,计臣束手。神宗采中官献言,派宦官充任“矿使”,到河南、山西、南直、湖广、浙江、陕西、四川、辽东、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名为开矿,其实很多地方矿脉微细,得不偿失。这些中官便与奸人勾结,假开采之名,乘势横索民财。民不聊生,变乱峰起。】

  其冬,天鼓鸣,道宾言:‘天之视听在民。今民生颠踬,无所赴诉,天若代为之鸣。宜急罢矿使,更张阙政,以和民心。’帝不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宾》:

  “充经筵日讲,记注起居。

  奉命有事斋宫,疏请东宫行齿胄礼,摈斥阉防,词切而直。

  续陈五事曰:‘葆清明平旦之气,以澄圣衷;召阁部大臣入对,以决壅塞;复章奏批发之规,以尊主权;慎内批中发之防,以杜群疑;除形迹体面之套,以振事功。’

  道宾每遇进讲,盥颒焚香端坐待旦;入视部事,退邸舍作《春秋通鉴》讲章,随事发明,借古为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道宾》:“充经筵日讲、起居注。累疏乞归,不许。”

  卒于官

  万历卅七年(1609年),杨道宾卒于官。赠礼部尚书,谥文恪叶向高为作《墓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

  《明史·杨道宾》:“逾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恪’。”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恪 杨惟彦先生道宾》:

  “奉命有事斋宫,礼未成,以疾拥还,遂殁。

  居家孝友尽诚,与人煦温,引已反躬,靡有系吝,至乎义所不可、事所当为,不肯苟为徇巽。

  作箴自警,大旨谓:‘贵常可贱,富常可贫,须立定根脚;我不必是,人不必非,须剖破藩篱;性命为轻,名节为重,须审度权度;名位非求可得,祸患非避可免,当勘破机关。’箴成,遂为绝笔,时年五十八耳。

  当朝士大夫皆曰:‘公达生若是。’立为请赠谥,得赠礼部尚书,谥‘文恪’。遣使营葬、护丧,恤终之典,恩数独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宾》:“卒,赠礼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道宾》:

  “奉命有事斋宫,礼未成,以疾掖还,卒。

  道宾自为祭酒,历礼部尚书,所陈时事,疏皆剀切。壬辰分校春闱,丁酉、庚子两主浙江顺天乡试,丁未主会试,所得皆名士。居家孝友尽诚,与人煦温,引已反躬,靡有系吝。

  殁卒五十八,朝士大夫多惜之。赠礼部尚书,谥‘文恪’。遣使营丧护葬。叶向高铭其墓。

  著有《文恪集》。 ”

  杨道宾卒后,名相叶向高杨道宾铭其墓,称其“直道而行,侃侃发舒,始终了然,身名无替,卓乎完行之名臣”云云。

杨道会

  杨道会,字惟宗,号贯斋,明·晋江人;从弟杨道宾,弟杨道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道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貫斋先生道会综述“《道南源委》、新《郡志》、林素庵《续小学》、《闽书》、《通志》”等有关资料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有传。(林孕昌素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黄岩令

  杨道会举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授黄岩县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杨道会,字惟宗,号贯斋,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初令黄岩,息讼缓征。”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杨道会,字惟宗,晋江人。隆庆戊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杨道会,字惟宗。隆庆戊辰进士,铨黄岩令。”

  累官至屯田郎中

  擢南户部主事,丁内艰,服阙改工部都水司郎中,寻榷木南关。因不从张居正,迁虞衡员外,擢屯田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

“历工部郎,擢南户部主事,乞省亲归。起补原官。丁内艰,服阙补工部,寻榷木南关。

   张居正授指令伺察,不报,受督责。久之,病,六曹堂官皆为设斋祈福,大司空出俸金首事,道会谓:‘此臣子事、君父礼,某不敢。’预闻者为道会惧,而江陵相张居正自此不起,道会亦未尝自言。”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历官工部郎,寻榷木南关。张居正柄国,令伺南方人情向背以告,道防至关,报视事日期而已。居正病,部尚书咸出金为祷,道会自削其名,时论高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擢南户部主事,改工部都水司。寻榷木南关。张居正密令伺南方人情向背以告,不从。迁虞衡员外,擢屯田郎中。”

  出守安庆,知台州

  出守安庆。丁外艰,服除知台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出守安庆。丁外艰,服除,知台州。黄岩故台治也,将至,民襁负道迎不绝,倭寇不敢犯境。”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出知台州。倭突至,民奔入城。道会曰:‘倭来必登岸;未登岸,何急也!’授兵登陴坐镇之,倭遁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出守安庆。丁艰,服阕,起补台州。”

  广西按察副使、广西提学使

  迁广西按察副使,与巡抚不合,投檄归家。居二年,起为广西提学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

  “迁广西按察副使,与巡抚微不合,即投檄归。居二年,起为其省提学使者。

  会臬僚多缺,悉委署篆。两平猺乱,既成功,又仰屋叹曰:‘猺虽平乎,吏墨而刻,豪蠧而侵,此乱本也,其可勿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迁广西按察副使。平府江、岑溪猺俱有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迁广西按察副使。与粤抚不合,投檄归。居二年,起为其省提学使。”

  湖广参政、湖广布政右使、湖广布政左使

  迁湖广参政,分守荆南道(武昌)。转布政右使;又转布政左使,晋阶正奉大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

  “寻迁湖广参政,分守荆南道。有香珰,久与士大夫为难,道会至,惊为神人。

   转布政右使。值楚宗狱起,诸司尚日夜治楚狱不休。道会语左使:‘楚宗始事者已坐罪,若株连及人人,恐生他变。’左使乃列上罪状为数等,得旨施行。

  又语楚抚:‘诛戮之后,宜停楚刑一年,以示宽。’楚抚奏上,报可。

  道会复时时叹曰:‘楚氛之起,国戚几顿,牵缠斯长,亦因诸公操之太甚。令某在事,当不其然。’

  亡何,转左。自亲王而下,皆具礼待之,曰:‘大家巨族,且厚本支,况天潢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累迁山西(?)左布政,晋阶正奉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

  “迁湖广参政,提举太和山及分守荆南道。治郧襄政,务大体,不事小利,岩郡宁谧。升按察使,分守武昌,寻摄其使篆。

  转布政右使。而楚宗狱起,诸司穷治不休,道会语左使,列为数等,奏上,报可。”

  乞归

  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因入觐,乞归。年八十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

  “庚戌,因入觐,乞归,许之。

  其入觐也,李文节时为言者所攻,迸居荒庙,道会每过从,谭至夜分。道会为诵《白沙》诗:‘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以壮其志云。”李廷机文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上疏乞休,许之。年八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庚戌入觐,上疏乞归,许之。”“卒年八十。”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布政杨贯斋先生道会

  “道会贞而不谅,和而不流,生平不齿荣利,未尝一失足权贵人门。

  尝言:‘理学尽于性理,往鉴备于纲目。’因取性理精言,采入《全书》、《近思录》,为《性理钞》(20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性理钞》);修史依《春秋纲目》例,纂成自作论赞,有《史纲节要》;又有《诗、礼二钞》(《诗经钞》、《礼记钞》)、《周礼详节》、《四书商求》等集,藏于家。

  道恒道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道会》:“居常谓:‘理学尽于性理、往鉴备于纲目。’乃取性理精言,采入《全书》、《近思录》,为《性理抄》;修史依《春秋纲目》例,纂成自作论赞,有《史纲节要》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杨道会》:

  “道会贞而不谅,和而不流。取性理精言,采入《全书》、《近思录》、为《性理抄》;依春秋纲目例纂成历代史,自作论赞,发前人所未发。

  所著《诗礼二抄》、《周礼详节》、《四书商求》诸书行世。

  从弟道宾,弟道恒。”

杨景申

  杨景申,字梦符,南宋·安溪县人。绍兴廿四年甲戌(1154年)特奏名进士,仕湖北帅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杨景申》:杨景申,字梦符,安溪人。以特奏名仕湖北帅幕。所著诗文号《凤山集》。”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景申》:“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特奏名:杨景申。”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景申》:景申,字梦符,仕湖北帅幕。工诗文,有《凤山集》。”

杨景辰(1580—1629年)

  字载甫,号侗陔,谥文毅,明·晋江二十六都芙蓉乡(今新塘街道后洋村)人,万历八年(1580年)生。宅泉州城内灵慈宫沟。《明史》列入“阉党”

  早年

  杨景辰早年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年少时在岳父家潘湖及仁颖书院读书。后为诸生时,在乡中立蒙馆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补贴家用。

   杨景辰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中举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赴京会试,以会试第二名、廷试二甲第十七名联捷成进士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杨景辰景辰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同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景辰》:杨景辰,字载甫。万历癸丑进士。”

  积官吏部右侍郎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杨景辰“积官吏部右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景辰》:“授编修,晋少詹事,擢礼部侍郎掌院事,教习庶吉士。”

  杨景辰初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一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丁母忧回籍守制,服满复职。

  天启二年(1622年),迁左春坊谕德,为当年会试典试官,后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天启六年(1626年),升吏部侍郎,仍兼掌詹事府院务,教习庶吉士,同时受命为《三朝要典》副总裁。

  杨景辰自万历四十一年入翰林院至天启六年晋吏部侍郎,13年间官阶从七品升至正三品,一直在内廷供职,位列清班,以教习皇子为主要职务。

  参修《三朝要典》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杨景辰》“官翰林时,为《要典》副总裁,一徇奸党指,又三疏颂忠贤。”

  《三朝要典》是魏忠贤得势之后,为了迫害忠良、擅权乱政,而炮制的舆论工具。这部书篡改历史,打着重新评判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幌子,编造种种诬陷不实之词。因为在这“三案”中遭到正直人士非议的官员,大多投奔到魏忠贤门下,他们想洗刷身上的污点,必须颠倒是非,篡改历史,迫害那些与“阉党”殊死搏斗的正直人士。

  《三朝要典》的出笼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出马的是御史杨维垣,他推翻“梃击案”的结论,导致当年主持此案审查、现任刑部侍郎王之寀被革职为民。

  接着给事中霍维华上条议,全盘推翻“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结论,攻击刘一璟韩爌孙慎行张问达周嘉谟王之寀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正直官员。霍维华的这篇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为日后的《三朝要典》奠定了雏形。魏忠贤对此大声喝彩:“这本条议,一字不差!”

  天启六年(1626),经过几个月的炮制,二十四卷《三朝要典》出笼。

  这部书的总裁是内阁大学士顾秉谦李绍轼黄立极冯铨,副总裁是礼部侍郎施凤来杨景辰,以及詹事府詹事姜逢元等。顾秉谦还代替熹宗皇帝草拟了《御制序》,企图用皇帝“钦定”方式来统一舆论。

  入阁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杨景辰“与宗道同入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景辰“升礼部尚书。崇祯元年,与来宗道同入阁,所敷陈皆正直忠厚。如叙川功而汰冒滥,录忠党而起废锢,惠全闽而停加派,皆默维养天下以和平之福。又尝奏营伍虚冒之弊,谓领饷有兵,操练防守无兵,京营宜责成提督及巡视衙门,九边宜责成督抚清查振刷。上嘉叹之。”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薨。八月二十四日,思宗·朱由检即位,翌年改元崇祯。

  崇祯帝在对魏忠贤“阉党”隐忍、“薄示优容”一段时间后,终于在十一月初一采取果断措施,勒令魏忠贤出京。十一月初六,魏忠贤自缢于阜城县南关。崇祯帝开始了持续一年多的清算“阉党”的政治运动。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发布政令,要内阁、六部、都察院的大臣“定阉党逆案”,对形形色色的“阉党”分子进行彻底清查,根据各人的罪状作出惩处结论。

  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晋升杨景辰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史·卷23·本纪23·庄烈帝1》“十二月,前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侍郎杨景辰、礼部侍郎周道登、少詹事刘鸿训,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杨景辰在入阁辅政的几个月间,屡欠剀切陈情,针对国策、时弊,积极提出兴革的意见,如叙川功而汰冒滥、录忠党而起禁锢、惠全国而停加派等,无不切中时弊,得到思宗的嘉许采纳。又如在整饬军务奏章中,根据当时军伍中存在领饷有兵、操练防守无兵的流弊,要求京营宜责成提督及巡视衙门、九边宜责成督抚,清查振刷。

  销毁《三朝要典》及罢官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杨景辰“及朝局已变,乃请毁《要典》,给事、御史交劾之,与宗道同日罢。”

  在清算“阉党”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三朝要典》的问题。这部书与当前的政治形势格格不入,必须予以否定,否则清查“阉党逆案”势必难以深入,而不了了之。然而,《三朝要典》有先帝《御制序》,要否定它,政治上又非常敏感。

  崇祯元年(1628)三月,新授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别如纶首先上疏指出,皇上登极后,海内一清,但是非未定,这就是《三朝要典》。《三朝要典》中指为奸邪而斥逐的,都是皇上许谥,许为理学节义之人,仍要执要典为信史,还有是非可言吗?许显纯之流当日奉魏忠贤指使,迫害杨琏左光斗等人的所谓供词,都载在要典上,难道不该删吗?崔呈秀已经籍家戳尸,他写的一篇疏文列于要典篇末,难道还要保存而与皇上圣意相背吗?因此,他请求皇上对《三朝要典》的是非重新加以判定。

  也许别如纶的奏疏没抓到要害,也许崇祯对将其置于与熹宗矛盾的境地很不高兴,也许崇祯对此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愿意过于张扬,总之崇祯没有同意这一请求。他批示道:《要典》纂修虽然在逆党窃权之年,实乃天启前事,史臣如曾楚卿等被逐几尽,书成绝不加恩。书中人品不同,议论各异。孔子云:“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朕仰承谟烈,俯察品流,存是书以定君臣父子之衡,虚其心以画用舍进退之法,本自划一,有何矛盾?别如纶妄言,姑不问。

  事隔一月,翰林院侍讲倪元璐上《公议自存私书当毁》疏,再提及此事,并把别如纶的删除《三朝要典》的意见升格为销毁《三朝要典》。

  倪元璐在奏疏中以寥寥数语点破《三朝要典》的政治目的,是借歪曲历史来镇压反对派: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罪之疏发,魏广微此辈门户之说兴,于是逆党杀人则借‘三案',群小求富贵借‘三案',经此二借,‘三案'之面目全非。”

  基于这种分析,倪元璐说:由此观之,“三案”者天下之公议,《要典》者氏之私书,改亦多事,惟有毁之而已。逆党之遗迹一日不灭,则公正之愤千年不释。

  他在列举了四条应当销毁的理由后,向皇上建议:立即将《三朝要典》毁焚,仍命阁臣开馆纂修《天启实录》,捐化成心,编纂信史。

  倪元璐的分析恰到好处,崇祯非常欣赏倪元璐的主张,本拟立即同意倪元璐的建议。然而,内阁辅臣来宗道代皇帝票拟的谕旨却这么写道:“这关系重大,著礼部会同史馆诸臣详议具奏。”崇祯看了很不满意,便在下面补写“听朕独断行”五字,透露出他对阁臣暧昧态度的反感。

  来宗道,时人称为“清客宰相”,与魏忠贤崔呈秀关系非同一般,故对倪元璐的抨击不以为然,讥笑说:“渠何事多言?词林故事,止香茗耳。”

  崇祯要礼部会同国史馆诸臣详议,多数大臣倾向于销毁《三朝要典》。翰林院侍讲孙之獬跑到内阁力争不可,说罢嚎啕大哭,声彻内外。继而又写了一道奏疏,再三强调《三朝要典》不可毁的理由。

  御史吴焕上书驳斥,他抓住孙之獬的主要依据——熹宗的《御制序》岂可投于火,批驳道:这是以“御制”二字压皇上不敢有所动作;又对孙之獬所说的“皇上同枝继立,非有胜国之扫除,何必如此忍心狠手,于皇考则失孝,于庙则失友”的论点,给予了层层批驳。他认为这是功罪不明,邪正颠倒,所以辩言乱政,邪说横行,请皇上速将孙之獬革职。

  来宗道接到吴焕的奏疏后,竭力调护孙之獬,代皇上票拟一旨说:“孙之獬已经回籍,词林闲局,不必过求。”兵部尚书霍维华也是受魏忠贤赏识后步步高升的,当年也热衷于编撰《三朝要典》,如今生怕连累自己,上书提倡《三朝要典》稍加改正即可,不必销毁。

  崇祯下定决心,不再顾虑《御制序》,以及兄弟之间“忍心狠手”的讥讽,决定销毁《三朝要典》。五月初十,他下达谕旨:“朕惟皇祖皇考洎于熹皇,止慈止孝炳若日星,载之《实录》,自足光照盛美。乃复增《三朝要典》一书,原不能已明之纲常复加阐扬,徒尔刻深附会,偏驳不伦,朕无取焉。可将皇史原藏取出毁之,乃传示天下各处官府学官所有书版,尽毁不行。自今尔后,官方不以此书定取舍,人才不以此书定进退。”

  《明史·卷23·本纪23·庄烈帝1》(崇祯元年三月)庚午,毁《三朝要典》。”

  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杨景辰以曾经三疏颂忠贤和参与修编《三朝要典》的罪过,被罢黜遣返。《明史·卷23·本纪23·庄烈帝1》(崇祯元年六月)壬子,来宗道杨景辰致仕。”

  名列“阉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景辰》:“后以事罢归。”

  崇祯二年(1629)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以谕旨的形式公布“钦定逆案”名单。

  此次清查阉党逆案,除首恶魏忠贤客氏已明正典刑,其余七类,“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网名单五十七人,则共计三百一十五人。

  杨景辰被列入“交结近侍又次等”,惩处较轻,只判处“冠带闲住”(罢官)

  《明史·卷306·列传194·阉党》“其后定逆案……立极凤来景辰落职闲住。”

  忧思成疾卒于家

  杨景辰回晋江后,忧思成疾,崇祯二年(1629)五月十二日卒。遗著有《大学士文集》十二卷。

杨景

   杨景,字伯淳,南宋·南安卅四都莲塘人(今属官桥镇),居晋江(泉州郡城)。

  志书记载的姓名和乡籍之异

  杨景陆,也有不少《志》书载为杨景隆,乡籍也有晋江和南安两说。但所记均为“字伯淳同一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杨景陆》:杨景陆,字伯淳,晋江人。”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杨景隆》:杨景隆,按《尚友录》:景隆,字伯淳,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文苑》杨景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杨景隆》:杨景隆,字伯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荐辟、进士)》:“开禧元年乙丑毛自知榜……杨景隆,旧《志》‘隆’误作‘陆’。”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杨景陆》:杨景陆,字伯淳。《通志》作‘景隆’,误。”

  至今尚无更多征引可以确证,但可以明确的是,杨景杨景隆是同一人,字伯淳,南安卅四都莲塘人(今属官桥镇),居晋江(泉州郡城)。现姑从民国《南安县志》杨景陆说。

  治《春秋》

  杨景陆治《春秋》,始宗之学”(按:“学派”是中唐时期颇有影响的、主要研究《春秋》经、传的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啖助赵匡陆质等)。

  绍兴廿一年(1151年),朱熹(别称“紫阳”)进士及第;绍兴廿三年(1153年)授同安主簿。赴任行程,朱熹过南安官桥时,曾宿莲塘杨景陆家,又过白石访蔡和,后来又常往来,得朱熹亲炙,故而有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蔡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杨景陆》:

  “博学强识,讲授经史,钩玄提要,生徒常数百人,学尤邃于《春秋》。”

  “有《春秋汉唐通鉴史志解》,学者传之。”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杨景隆》:“博学强识,讲授经史,钩元提要,生徒常数百人。所著有《春秋汉唐通鉴史志解》,学者传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杨景隆》:“博学强识,讲授经史,钩元提要,生徒常数百人。所著有《春秋汉唐通鉴史志解》,学者传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杨景隆《春秋汉唐通鉴史志解》。”

  民国《南安县志·29·人物志5·宋儒林·杨景陆》:

  “居三十四都莲塘。宋时,漳、同道由此。朱子尝止宿其家,得所亲炙,以成其学。
博闻强识,著有《汉唐通鉴》、《史志解》及《春秋解》。

  《春秋》自唐·陆淳得‘之学’,据经诂传,大义始著;景陆治《春秋》宗之。

  讲授经史,钩元提要,大得圣人微旨,从学者数百人。”

  《南安人物先介》:朱熹过南安官桥时,曾宿莲塘杨景陆家,又过白石访蔡和,相与甚洽。”

  开禧元年进士,官终建宁司户参军

  杨景以南安籍举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毛自知榜进士,官终建宁司户参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杨景陆》:“复以词赋偕弟联荐登开禧乙丑第,终建宁司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杨景隆》:“开禧元年进士……官终建宁司法参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荐辟、进士)》:“开禧元年乙丑毛自知榜……杨景隆,旧《志》‘隆’误作‘陆’。”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杨景隆》:“开禧进士……官终建宁司户参军。”

  民国《南安县志·29·人物志5·宋儒林·杨景陆》:“开禧乙丑进士,官建宁司法参军。”

杨廷式

  杨廷式,字宪臣,唐末·泉州人。明经登第,除太子舍人。黄巢之乱,避归黄逋黄浦)村。王审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镇威武军时,屡辟不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唐》:“始,泉州杨廷式,字宪臣,唐末明经升第,为京官,求太常博士,及除太子舍人,恚怒,将诘责宰相。翁承赞为同里人,闻之,曰:‘吾进士及第宏词登科,求一直馆学士不可得,廷式何人,敢望太常博士?’贻书贺之。廷式亦悟,曰:‘黄逋村中何尝有太子舍人?’乃受命。廷式既避乱南归,颇能以清苦名节自立云。(详见《十国纪年》)”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7·闽8·列传·杨廷式》:杨廷式,字◇◇,泉州人。唐末·明经登第,除太子舍人。黄巢之乱,避归黄浦村中,以清苦名节自立。太祖王审知镇威武军,屡辟不至,人皆称之。(此与吴国·杨廷式同名而异人者也。《九国志》合以为一,疑非是。)”

杨廷桦(杨廷华)

  杨廷桦,又作杨廷华,号蘅圃,清·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由浙江金华府调补泉州府知府,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卸事,升任台湾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叶毅庵《序》文为作传,曰:

  “杨廷桦,号蘅圃,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丁丑进士,三十六年九月由浙江金华府调补泉州府知府。

  宏奖风流,礼贤下士,兴利除害,雅号循良。郡清源书院为前郡守陈之铨建,而山长修金,生徒膏火,俱无所出。廷桦下车,以劝学育才为己任。进郡人谋之,鸠白镪三千五百两有奇,合旧存共四千五百两,区筹生息,权其岁入,详列宪以为经费,修脯有资,既廪有额。又以其羡余为奖赏,选刻清源课艺以为标式。

  四十一年六月卸事,升任台湾,尤加意泉郡人。绅士奉禄位清源书院中。”

杨廷相

  杨廷相,字君瓒,号钟鲁,明·晋江人。故居在泉州西街文魁巷。

  丹徒令

  杨廷相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孙继皐榜进士,授丹徒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廷相》:杨廷相,字君瓒,晋江人。万历甲戌进士,令丹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杨廷相》:杨廷相,字君瓒。万历甲戌进士,授丹徒令。”

  兵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左户科左给事中

  擢兵科给事中,升吏科右给事中,寻转户科左给事中;在吏垣九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廷相》:“擢吏科给事中。尝偕刑部锦衣籍张居正家,见寻常刺牍,悉火之,保全甚众。在吏垣九年,所建白多持大体,不为谿刻求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杨廷相》:“擢兵科给事中,升吏科,寻转左户科。尝偕刑部锦衣籍故相张居正家,见寻常刺牍,悉火之,所保全者其众。晋长吏垣,前后九年。”

  太仆寺少卿、应天府尹、南京通政使

  迁太仆寺少卿,历南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九年(1591年)任应天府尹,终南京通政使。因病乞归,未几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廷相》:

  “迁应天府尹、南京通政使,乞骸归。

  裔孙贤锡,崇祯甲戌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杨廷相》:

  “迁太仆寺少卿,历升南太仆寺少卿、应天府尹、南京通政使。

  践阅九列,清勤得誉,不以初终易操。乞骸归,卒。”

杨勍

  南宋·建炎间(公元1127~1130年),杨勍率农民武装进攻安溪,被还集里郑振率乡兵驱走,并在建炎四年受刘光世招安。不久复叛,进迫泉州。

杨秀

  元·德化县尹。

  贡师泰《玩斋集》卷9《四明慈济寺碑》记载,泉州德化县尹杨秀,原为宋市舶司官员,降元后,曾奉命出使暹国,“以其主来朝”。这个随杨秀来中国的暹国主,可能是敢木丁

  暹国是泰族人建立的国家,都城在湄南河上的速古台。13世纪中叶,国势渐盛,积极发展与元朝的友好关系,多次遣使朝贡。到1340年被并入罗斛,从此合称暹罗(现泰国)。

  元朝与暹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据《元史》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遣万户何子志、千户皇甫杰使暹国,然舟经占城被执,未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东宣慰司遣人以暹国主所上金册诣京师。至元三十年(1293年)四月,复遣使招谕暹国。次年七月亦颁诏谕。元贞元年(1295年)暹国使臣持金字表至大都,请求元朝遣使去其国,其时元成宗所遣使臣已经出发,遂赐暹使佩金符兼程赶上,与元朝使臣同行。大德元年(1297年)四月,赐暹国、罗斛来朝者衣服有差。大德三年(1299年)六月,暹国等国22人来朝,赐衣遣之。大德四年(1300年)、延佑元年(1314年)、延佑六年(1319年)、至治三年(1323年)暹国遣使来朝。

  据东南亚历史学家李长傅先生研究,从至元三十年(1293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暹国王敢木丁曾两次亲朝中国,谒见元朝皇帝忽必烈。其第二次访问时,曾率工匠及陶瓷工多名回国,传入制造陶瓷之法。暹罗沙湾加禄出产之名陶瓷器,转讹为寸古录或宋胡禄者,即出自中国工人之手。

杨大成

  清·晋江人,侨居菲律宾。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苏禄(今菲律宾一部)国王之命,任苏禄国副使出使中国,被清廷逮捕并流放黑龙江服苦役。

杨友

  杨友(1077-1127年),字叔端,北宋·晋江杨厝人,熙宁十年(1077年)五月生。政和二年(1112年)中武举及第第一(同年江苏苏州吴县莫俦获文科状元);知钦州,终知廉州。靖康二年(1127年)绝食死于靖康之难,年五十。

  行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杨友》:

  “杨友,晋江人。

  政和中武举及第,知钦州。先是,交趾与前守争盐利,谋举兵,及至,遣使通好,宴之天涯亭。交使赋诗,赓韵云:‘可怜鳞细闲惊跃,误把新蟾作钓钩。’交使叹诵,谋遂寝。

  知廉州。故事,贡珠令民水采,有溺死者,市于他州以充贡。所得恩泽,先奏兄子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杨友》:

  “杨友,字叔端

  政和二年武举及第第一,知钦州。交趾谋举兵,越界与通好,宴交使天涯亭。语及地界, 友 植铁枪于亭,曰:‘能鏖战耶?’悚息而退。郡人呼铁枪。

  终知廉州。”

  靖康之难绝食而死

  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借口宋朝招纳金朝叛将,迅速起兵侵占燕京等地,而后分兵两路,一路经太原,一路从燕京南下,直扑汴京。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攻克汴京(今河南开封),太上皇徽宗赵佶和当朝天子赵桓成为阶下囚。杨友以宋宫侍卫身份,陪同潘良贵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金国。金兵统帅宗翰久闻杨友名,以高官厚禄诱降,杨友十分气愤,破口大骂金人,受到金人毒打,但他一身正气,毫不屈服。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班师,押杨友二帝及其皇室朝廷内臣三千余人北撤。杨友不屈,最后自行绝食而死,享年五十岁。 

杨葆中(1180-1230年)

  字和卿,南宋·泉州晋江人,杨士诚之子。

  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第三名(探花),为文典赡析理尤长。宝庆(1225—1227年)初,下诏求贤,大臣多举以应诏。初授枢察院编修,转刑部主事,改南康军判官,转汀州提点刑狱。有政声,廉正俭养。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十月卒,寿五十一。

  其父杨士诚知长汀县,与吏部尚书杨炳友善。杨士诚卒,杨炳为撰墓志云:“欲知其廉,视其居;欲知其志,视其仕;欲知其法,视其子(指杨葆中。”

杨炳

  杨炳(1150-1230年),字若晦,自号倏溪居士,南宋·晋江人;绍兴廿年(1150年)生,绍定三年(1230年)卒。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荐授国子监学录,累官左司谏、中书舍人,权吏部尚书,丐外。开禧三年(1205年)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与傅伯成李訦号“温陵三大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伯成李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杨炳》:

  “杨炳,字若晦,晋江人,世永之孙。

  少力学,精《左氏春秋》。登淳熙进士第,(召试三馆)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杨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而受罚,杨炳上奏辨其冤,忤怒某,被诬结党为奸。)且谓:‘大臣不为私,则小臣不敢干以私;台谏不为私,而后可责人之私。’

  累迁中书舍人,权吏部尚书。时边衅寖开,与邓友龙异议,遂丐外。

  因疏论用兵之害,除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

  有《易说》(《易说札记》)、《礼记解》、《西掖稿》(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西掖类稿》”)、《谏垣存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杨炳》:

  “杨炳,字若晦世永孙。

  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大臣不为私,则小臣不敢干以私;台谏不为私,然后可以责人之私。

  迁权吏部尚书。时边衅浸开,与邓友龙异议,遂乞外。

  因疏论用兵之害,开禧三年除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

  为文浑厚简古,有《易说》、《礼记解》、《西掖类稿》、《谏垣存编》。

  寅翁,嘉定中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杨炳》:

  “杨炳,字若晦世永孙。

  淳熙二年进士,当道荐为国子监录,迁左司谏。尝曰:‘大臣不为私,则小臣不敢干以私;台谏不为私,而后可责人以私。’

  权吏部尚书。时边衅复启,与邓友龙异议,遂乞外。

  开禧三年,除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

  傅伯成李訦号‘温陵三大老’。

  为文浑厚简古,著有《易说》、《礼记解》诸书。自号鯈溪居士

  子寅翁。”

杨至

  杨至,字至之,南宋·晋江人朱熹门生。以文学名于时,曾从朱熹游武夷山。尝论孟子平正,横渠张载高处太高、僻处太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杨至杨至,字至之,晋江人。游朱文公之门,与清漳李唐咨皆文彩发越,粲然可观。蔡元定妻以女。有《文公语录》二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杨至》:杨至,字至之。以文学名于世……游朱子之门。……杨至作《天道至德》、《圣人至教》二图,蔡元定奇之,以女妻焉。所记有《文公语录》二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杨至之先生》:

  “杨至,字至之,晋江人。游文公之门,蔡元定奇之,妻以女焉。著《天道至徳》、《天道至教》二图以发明,为士希圣,尽人合天大旨。记所闻于朱子者为《语录》二卷。  

  按:文公杨至之书略曰:‘向尝面说至之有肤浅之病,不知曾究其所以然,而加浚治之功否?后之归永春后,曾复来否?子顺杨履正子顺子能为学复何如?彼中朋友后之讲论,可师叔文,持守可法,诸友若能频与切磋,必有益也。漳州朱飞卿近到此,病作,未得细讲。陈淳者书来,甚进,异日未可量也。读此书,知泉、漳彼时学徒次第寻学派者,即此可想见大略。’此书在知漳州以后之札中言;后之陈易 叔文。”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杨履正陈淳》)

杨楙

  杨楙,字楙之,南宋·晋江人。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进士,知永福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杨楙》:

  “杨楙,字楙之,晋江人,宏材之子。乾道丙戌进士,知永福县。休浣辄乘小车,行阡陌,访民疾苦。入提榷货务以卒。

  初,宏材官四十年,殖产钱仅八十,且以先庐逊其弟。及复以奁田逊弟咳,乡人义之。

  弟中立,字南强,知龙岩县,捐俸筑南堤,民赖其利。

  之子,字时父,峭直能文词。”

杨世永

   杨世永,南宋·晋江人。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特奏名进士;或记为北宋·庆历(1041—1048年)进士,有误。绍兴五年(1135年)授端溪县尉,殁于寇乱。泉州郡守真德秀“义烈”二字表其墓。(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杨世永》:

  杨世永,晋江人。祖,庆历进士。

  世永绍兴初为端溪尉,寇骆科犯郡境,世永贯褚铠(“褚铠”疑“赭铠”之误),佩两刀,跨羸马独出。伍长抶其徒曰:‘汝辈不可负官人!’相率以从。行二舍许,遇贼而殁,兵皆号哭死战,无还者。

  其后守臣真德秀书‘义烈’二字表其墓。”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杨世永》:杨世永,晋江人。绍兴五年以特奏召为瑞溪尉。寇犯界,世永跨嬴马独出,遇贼战,死。赠承务郎,官一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杨世永》:

  “杨世永,晋江人。

  绍兴五年以特奏名为端溪尉。寇骆科犯郡,世永贯褚铠、佩两刀、跨羸马独出。伍长呼其徒曰:‘汝辈不可负官人。’咸相率以从。行二舍许,遇贼战,死,兵皆号哭死战,无生还者。

  诏褒其义勇,加承务郎,官一子。真德秀书‘义烈’二字表其墓。”

杨少

  杨少阳,字七公,宋·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杨少阳》:杨少阳,字七公,晋江人。有诗文数百篇,为当时名公称赏,如《建崇福寺碑铭》与《二公亭记》,皆号奇绝。”

  (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泉州水利·东湖·二公亭》)

杨寅翁

  杨寅翁,字仁叟,或作字仁仲杨炳子,南宋·晋江人;嘉定元年(1208年)郑自诚榜进士,任抚州宜黄县令。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杨寅翁》:

  “杨寅翁,字仁仲(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字仁叟”),晋江人,之子。颖悟强记,手不释卷。嘉定中登第,以亲老奉祠十年。为文纯丽丰赡,应博学宏词科,擢置高等,除知抚州宜黄县。大臣荐召,命下而卒。

  弟茂元,会稽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杨寅翁》:

  “杨寅翁,字仁叟子。

  少颖慧,博闻强记,尤邃于《春秋》。为文慕曾南丰,诗慕黄山谷陈后山,骈语则慕汪浮溪,未尝规规摹仿,而雄浑精拔,成一家言。

  登嘉定元年进士,尝举博学宏诃,授宜黄令。宝庆初,以大臣荐召,未行,卒于官。年四十八。赠加一秩。

  著有《书解春秋讲义》等书。”

杨乾

  杨乾,南宋·广信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绍兴中……杨乾,十二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杨乾》:

  “杨乾,广信人。为政以厚俗为本,崇尚教化,迁建庙学。邑之文风自是始盛。

  陈挺卿撰《生祠颂》:‘显允公,熏陶善教,古人之心,古人之貌。心正而清,月莹冰壶,民之慕公,一日无渝。貌恭而温,璠玙炳焕,民之仰公,一日无慢。’”

杨锡璜

  杨锡璜,字婴孺,明·晋江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联捷进士,历金坛令、即墨令、徐州判、深州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锡璜

  “杨锡璜 ,字婴孺

  万历己未联捷进士,授金坛令。再任即墨,皆冰兢自守。政崇宽大。置孳生馆,令无子狱囚得纳室生子,不至灭祀,囹圄生春。

  以不能取容,为监司所忌,左迁徐州判,调深州。终以不合于时。告归。”

杨伯安

  杨伯安,字仁叟,南宋·晋江人。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主簿同安。

  ·道光《晋江县志·卷54·人物志·儒林·清修·宋·杨伯安》:杨伯安,字仁叟。嘉定七年进士,主簿同安。朴素敦厚,动遵法度。退居,杜门不出,杯酒自娱。李竹湖嘉其才学足为后人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