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陈:三卷)

  陈金城(字念庭,号殿臣,清·惠安县洛阳镇岭头村人。落第。关心抵御外侮。回乡。著述。)、陈金汉、
  陈大玠
[字元臣,一作符臣,号笋湄,晚更号损微。清·南安丰州铺顶人;因居泉州(即晋江县治),或作晋江人;又以惠安学中式,或误作惠安人。雍正二年进士,授临漳知县。内府中书科舍人。礼部仪制司主事。浙江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浙江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倡首捐资建泉州会馆,买旷地以备扩建晋江旧馆。)。官终太常寺少卿。卒于家。著述。]陈大亨(字文通,南宋·仙游人。隆兴中通判泉州。)
  陈之铨、
陈之缇
(字采人,清·晋江人、南安籍)
  陈棨仁
[字戟门、铁香。清·晋江县廿都永宁卫观音亭境霞源村人(今属石狮市永宁镇)。身世。初年。清·同治进士,累官刑部主事。假归不出(致力文教。卒于家。)。著述。]、陈瑞芳、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又自号场老。唐末人,祖籍颖川,祖上先入莆田,后居清源郡(今泉州)南安县。少有文名。举进士十八上而不第。隐居嘉禾屿金榜山以终(隐居。名人凭吊。现代辟“金榜公园”。)。著述(所著诗篇、词赋、笺檄皆精而切。《代河湟父老奏》。《御暴说》。)]、陈士元(字愧长,号仁庵)、陈柏(号仁义)、陈允锡(字子帅)、陈谠(字正仲、仲甫,号为蒙古、留坡、崇清)、陈赖章、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清·南安三都西坡人。乾隆七年进士。乾隆九年授翰林院检讨。视学粤东。广西提督学政。通政司参议。升顺天府府丞,乾隆卅五年卒于官。评价。)、陈嘉谟(号赤沙)
  陈学伊
(字尔聘,号志斋,明·南安洪梅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历南京户部主事、礼部郎中。扬州守。郴州守。抚州同知。擢江西佥宪,致政归。隐梅溪山中。著述。)、陈童、陈第(字季立,号一斋,别号子野子、五岳山人、温麻山农)、陈诏(字子宣、宣卿,号紫云,明·晋江人。家学渊源。工部主事、屯田员外郎。都水司郎中。浙江按察佥事、布政司参议。云南按察副使。评价。)、陈晋接(字进叔)、陈翊(字载物)、陈有纲[字用谦,号豫庭,明 ·泉州永宁卫人(今石狮市永宁镇)。屡蹶场屋。登武探花。南直荻港守备。广东督标都司署南头副总兵官。累官至南澳副总兵。卒于家。]、陈常夏(字长宾,号江园,晚号铁山)
  陈道基
(字以中,号我渡)、陈用宾(字道亨,号毓台,谥襄毅。晋江人。初宦。以都御史巡抚云南。冤死狱中。)、陈步蟾(字修镜,又字桂屏)、陈国仕(清末民初•泉郡文山铺人)、陈易(字后之,或作俊之,南宋·永春县人)、陈齐仲、陈淳(字安卿,号北溪, 南宋·漳州龙溪人。朱熹门人。寓中都。讲学授徒。主安溪簿,将行竟卒。评价。)
陈嘏字锡之,唐·惠安县黄田铺报劬山下人[今黄塘乡];时惠安未置县,其地属晋江县,故志作晋江人。、陈纲(字举正,北宋·同安人、陈安(字克成,明·晋江人。永乐进士,工部营缮司主事。衡州知府、重庆知府。)、陈洽(字泽南,南宋·同安人)、陈霖(字傅容,或作傅叟,南宋·晋江人。)

陈金城

  陈金城(1802一1852年)念庭,号殿臣,清·惠安县洛阳镇岭头村人;陈纯仁,在外为塾师;故居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陈金城故居》)。嘉庆七年(1802 年)二月二十三日生。

  落第

   陈金城幼年颖悟,随父就学,所阅之书,过目成诵。13岁参加县试,考中秀才。相传,陈金城县试,考官命题:“知礼知诗知春秋,毋谓小子无知。”陈金城对以:“畏天畏命畏大人,敢称后生可畏。”时人称妙对。

  后入泉州清源书院读书,与陈庆镛苏廷玉黄宗汉杜蕉林等人同窗。16岁,师从同邑经学家孙经世攻读经学,孙经世赞赏其才华,妻以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泉州人名录·陈庆镛苏廷玉黄宗汉杜蕉林孙经世》)

  道光二年(1822年),陈金城参加乡试,中第十三名举人。

  道光七年(1827年),在惠安知县仝卜年倡议下,陈金城孙珩孙其青等8人为董事,孙经世等16人为襄事,募集两万金,于惠安县城东门外建造文峰书院兼考棚,余资存商生息,供司职膏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孙珩》、《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峰书院》)

  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陈金城孙经世随福建省乡试主考官、礼部侍郎、浙江学政陈用光赴京。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途经扬州,随陈用光拜访经学家包世臣,亲聆教诲。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陈金城等抵京。在孙经世指导下,陈金城于住处京都泉州会馆设席讲演《易经》、《礼经》。讲演前,他在会馆前贴出一副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一时声名鹊起。上联的“清、紫、葵、罗”指泉州的四座名山,即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下联的“蒙、存、浅、达”指泉州学者诠注《四书》的四部名著,即蔡清《四书蒙引》、林希元《四书存疑》、陈紫峰《四书浅注》、王振熙《四书达解》;这四部研究四书的专著,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起,当年都是天下学子研读先贤典籍、蟾宫折桂的必备之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林希元陈琛王振熙》、《泉南著述·怡怡堂文集、四书蒙引、四书存疑、四书浅注、四书达解》)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八年(1838年)两阙春闱,陈金城落第。后来有幸遇大挑”,才以二等选署古田教谕,旋授连城训导。任职期间,陈金城“循循善诱,到处咸有声称”

  关心抵御外侮

  清·道光廿年庚子(1840年)六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七月,英军进犯福建。陈金城密切注视时局发展,主动提出一系列抵御外侮的策略和措施。

  在道光廿年(1840年)撰写的《平夷论》中,他提出了“未至则防守为主,将至则了望为要,既至则策应为重”的御敌策略,力主我军要敢于出击,敢于掌握战争主动权:“夷船未进港,则当夹水而阵以遮击之”;“夷船既进港,则当就所洎之处而直捣之”他特别强调军队应具有“必吞逆夷之心,毋使逆夷轻视我军之意”的气概和斗志,重视民心在御敌中的作用,提出了“兵以卫民,民以卫兵”兵民共同抗敌的思想。

  道光廿二年(1842年)英军再犯福建。陈金城撰写《筹守福州议》《筹守泉州大坠议》。陈金城猛烈抨击清军的腐败:“朝廷额议之兵,兵不习战,罔知炮法,一旦有急,拱手就戮,否则,闻声先溃耳,庸有济乎?”更加清晰地阐述积极防御、兵民共同抗敌的思想。闽府当局“照议商办,民赖以安”

  这3篇抗击英国侵略者,捍卫国家利益的策议,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芒,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光绪十五年(1889年),福建督学乌拉布在《怡怡堂文集》的序言中给予高度的评价。

  道光廿二年(1842年)五月初八日,江南提督陈化成于上海吴淞江口督部抗击英军为国捐躯。陈金城陈化成之三公子廷芳之请,为陈化成撰写《建威将军江南提督忠愍公神道碑文》,文中有句云:“公在吴淞,则手燃巨炮,击沉夷船七艘,歼毙夷心力,则剪灭鲸鱿,扫尽搀枪,在此一举……黑海紫澜,丹心碧血,雷砰震激,星陨云霾,天下知与不知,莫不尽伤哀恸,以为砥柱遽倾,谁挽颓波于既倒也。”伤恸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盖忧国忧民,心有同感也。

  道光廿三年(1843年),陈金城陈庆镛代拟《申明刑赏疏》,指控卖国权贵、败将逃官,申明必须以法治国才能得民心。奏文一上,“直声震海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由此至道光廿五年(1845年),陈金城先后撰写《杞忧私记》等11篇政论文,极力反对清廷对列强“讲和”、“互市”及开设闽、浙、苏、沪、津五处码头,重申必须主动抗敌。此外,陈金城还在《福州团练记事》(1845年)等文中论述固疆御侮问题。

  陈金城林则徐魏源颇有交往。陈金城林则徐结为忘年之交,经常书信往来,共磋国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则徐大书“观文化成”四字楷书以赠,后镌于陈金城家乡梅岭岩石之上,至今石刻尚存。“观文化成”四字,意即《周易·贲卦》所言:“观乎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对陈金城的高度赞誉。

  此间,陈金城调京为内阁中书,嗣改刑部云南司主事(六品)。到任6个月,同僚“震其名”,遇疑难案件都来找他商议,每次拟奏稿也向他“殷殷求质”

  回乡

  道光卅年(1850年)夏,陈金城请假归里省亲。途经上海时,恰遇英人计划在上海开建马路,准备毁占民田和民墓,遭到居沪闽人反对,双方相持不下,当地官吏也束手无措。陈金城“乃约闽人立禁拒夷”,并向地方官吏提出交涉。最后英人不敢实施其计划,自此淞江一带妇孺都知陈金城大名。

  咸丰二年(1852年)夏初,陈金城回到惠安,于八月二十一日病卒,年51岁。

  著述

  陈金城博学诸说,尤其精通《易经》,融汇汉、宋诸家言而“独出己见”,如取五礼道政,各绘为图,补以汉经与旧说,“令学者豁然易晓”

  陈金城《杞忧私记》等手稿涉及文、史、哲,类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法制,共292篇,集中收于《怡怡堂文集》,编为6卷,一橱一橱地藏在故居的书馆内。此外尚有诗词6大卷,因家贫未刊,故而鲜为世人所知。

  1954年,《怡怡堂文集》手稿从岭头起程,由陈金城故居转而福建省图书馆,达中国科学院院长案头,经陈金城四世孙陈伯达认真校勘、郭沫若为序,但至今没有出版,静静躺在北京一间早已尘封的书房内。

  陈金城又工于书法,据说洛阳桥中亭上“海内第一桥”碑刻为其所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洛阳桥》

陈金汉

  明·晋江人,印尼第四任总统瓦希德的先祖。瓦希德还曾返晋江寻根找祖。

  瓦希德曾多次公开宣称,其先祖陈金汉原为伊斯兰教长老,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随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辗转到印尼传道、开发,繁衍至今。

  瓦希德说:“我的祖先从晋江迁移到南方属国占婆(占城,二至十七世纪越南中南部古国),今天柬埔寨的金磅逊。我的祖先有个成员的一个妹妹成为一位公主,她被派往满者伯夷(十三至十六世纪印尼印度教古国,又译麻喏巴歇),与该国木代国王巴拉威耶五世结婚。”

陈大玠

   陈大玠,字元臣,一作符臣,号笋湄,晚更号损微,清·南安丰州铺顶人;陈曙孙,陈士辉子。因居泉州(即晋江县治),或作晋江人;又以惠安学中式,或误作惠安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庄有恭撰墓志、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陈大玠》选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有恭》)

  雍正二年进士,授临漳知县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陈大玠以五经连捷进士;今南安丰州铺顶村泉永古道上留有“五经进士牌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丰州陈大玠“进士”、“孝子”坊》)

  雍正六年(1728年),陈大玠出任临漳县知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离任。

  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37·职官8·彰徳府属知县·临漳县》:陈大玠,福建晋江人,进士,雍正六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

  “陈大玠,字元臣,号笋湄

  雍正甲辰五经进士,授临漳知县。

  邑苦河患,浚百阳、万公、普济、福惠四渠,积水入河。

  修坛庙、桥梁、堤岸、道路,劝课农桑,振兴学校,加意恤民,造士惠政甚多。”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

  “陈大玠,字符臣,号笋湄,惠安人。

  雍正甲辰进士,知临漳县。苦河患,大玠浚百阳、万金、普济、福惠四渠,俾积水入河。”

  陈大玠任临漳知县7年,仁明勤慎,建树颇多。

  一是赈灾济民。雍正八年(1730年)夏六七月间,大雨连绵,漳河暴涨,屡次泛滥,直逼临漳城下。漳河两岸村庄低洼之处一片汪洋,房倒屋塌,许多百姓饥不裹腹,无家可归。陈大玠按户计算,沿村逐家逐户给钱排涝修整,并按地亩发放麦种,及时安排生产生活,安定民心。次年春,为使饥民度过灾荒,还开仓散谷10739石。

  二是率民浚渠。陈大玠带领百姓开渠12条与漳河相连,解决漳河泄洪和农田灌溉问题。光绪卅年《临漳县志》中有确切记载的6处:①雍正七年(1729年)疏浚百阳渠,深7尺,阔1丈5尺,北起显王社,绕昭德村、曹村、河图、明阳屯、漳流寺至安阳穆村出境到洹河,计长12里。②同年又疏浚万公渠,自义城村到邢固村入安阳小青龙渠,计长2135丈。③雍正八年(1730年)开福惠渠,自堤至河计长约4里。④雍正九年(1731年)新开普济渠,由辛店集顺流入安阳青龙渠,计长435丈。⑤雍正十二年(1734年)新开洪善渠,在河图集东北,由洪善村入百阳渠。⑥同年又新开昭德渠,在河图集正东由昭德村前入百阳渠。

  三是减免役赋。①因漳河泛滥无常,县城护城堤需经常修整。每年修护城堤时出工用料,旧例按村庄集资整修维护,而陈大玠却不派累百姓,全部由自己出资修整。②雍正七年(1729年),轮到临漳县搭造丰乐镇渔洋桥,本应由百姓摊派,陈大玠却自己捐俸。③雍正五年(1727年)前,岗村与坊表一道漳河阻隔,秋后河水退落,由百姓摊派搭建木桥往来。而后漳河南迁,搭桥的劳役自然免掉。然而,坊表岗村的庄主每年仍按旧例征派,中饱私囊。陈大玠莅任后,听到此事,勒令坊表岗村二庄主不但要停止摊派,而且还要把当年强收的钱粮全部退还百姓。④雍正七年(1729年),全县饥荒,陈大玠上报朝廷,免除赋银7323两2钱,雍正十一年(1733年)免除赋银7005两1钱。

  四是县城建设。雍正八年(1730年),陈大玠捐俸重建3间城门楼1座,并在门楼外建吊桥;而后又捐修四城垛口窝铺和四城墙上角楼。同年,又捐俸将二大夫祠从县城西北角移建县衙之东。雍正十年(1732年),在县城西北角捐建社稷坛,在城外东南角捐建神袛坛,在东街建立了二大夫牌坊。雍正十二年(1735年),在县城西北重建,城隍庙。雍正十三年(1736年)在县城西建马神庙,在县城北郊创建先蚕坛。在县衙公署内,雍正七年(1729年)建土地祠,九年(1731年)建藏恕轩。

  五是行善积德。陈大玠于雍正七年(1729年)在临漳县南张村创建长春仓63间。雍正八年(1730年)捐俸在县城西门外新建养济院。雍正十年(1732年),在古邺书院东捐建了县社仓、三台社仓,重修惠民仓。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东关外建立了仁育堂,在县城东小街捐建了仁育仓,在县城后街捐建了育婴堂。所有仓廒,丰年储备,荒年向饥民放粮;养济院、育婴堂、仁育堂等收养孤寡老人和社会上的弃婴。

  六是注重教育。陈大玠期盼临漳学子“尚其励志芸窗,奋兴云路,以上应圣朝求贤若渴之盛典,则末吏亦与有荣施焉”陈大玠《宾兴学田记》),大兴教育。①重修县学宫。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42•学校上•彰德府》:“临漳县儒学……雍正六年(1728年)知县陈大玠重修。”陈大玠在任期间,修东西厢房5间、乡贤祠5间、明伦堂5间,修学宫围墙118丈,还置买祭器。②奖学助学。陈大玠著有《古邺课艺》4集,每逢月初、月半,带着酒肴到学堂,一是慰问师生,二亲自为学生上课,并奖励学习优秀者。陈大玠《宾兴学田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陈大玠举行宾兴礼,“循例宴多士科举者于公堂,祖饯于郭门外,各馈三星为卷资”,但由于所给旅费太少,诸生“赴棘闱者不多其人”。雍正十年(1732年),陈大玠再次举行宾兴礼,“循例外复捐养廉银二百两,悬示预晓,凡邑庠文武诸生暨贡监应举子场者,各赠一金”。结果临漳县诸生“入闱者十倍于前,而君殿元遂赋鹿鸣”。但陈大玠觉得 “欲垂永久,务为可继”,还从本县各项公田中拨出630 余亩河坡地交由儒学召佃耕种,所收田租半给师长修脯,半助诸生宾兴卷资(场费)。③多建学校。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陈大玠还在县衙东、二大夫祠后创建“古邺书院”(相当于高等小学堂);在东关外关帝庙旁和南关外二公祠,各设义学1所,相当于初等小学堂。

  七是增修《临漳县志》。临漳原有陶颖发纂修的《临漳县志》,康熙卅年(1691年)刊印。陈大玠增修之,共6卷、首1卷,雍正九年(1731年)增刻。

  陈大玠作有《回隆返照》诗云:“万家楼阁隐丹枫,雨过村墟返昭红。贾客驰归行落叶,征人投宿逐飞鸿。云霄北望皇都庄,平野东看泰岱崇。古镇邻封多接壤,霞光一片图画中。”(按:“回隆返照”是明、清时期临漳八大奇景之一。光绪《临漳县志》列有专条曰:“回隆在清代属两省四县夹一州所辖,西街为临漳之地,西寨门上有块石头横匾打磨光滑,每当暮色来临,夕阳坠山,此匾上却能看到绰绰日影。据说,此门正对太行山两峰间隙,名曰‘回隆返照’。”)

  内府中书科舍人

  临漳县秩满,擢内府中书科舍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秩满,升内府中书科舍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

  “秩满,擢中书科中书,士民恳留。

  抚臣送部引见,奏临漳漕米离水次远,输运维艰,得旨:‘豁减四千三百五十五石,着为令。’”

  礼部仪制司主事

  陈大玠任中书科中书两年,擢礼部仪制司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擢礼部仪制司主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越二年,擢礼部仪制司主事。议加永春州学额十八名、武生十五名。”

  浙江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

  浙江道监察御史

  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典试粤东未行,擢浙江道监察御史,任职2年,多所陈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

  “辛酉典试粤东,未出京,擢浙江道监察御史。”

  “在台垣前后二年余,所进《经史解》九篇,皆洞彻古今,发南书房选刻。其奏疏剀切详明,悉中髓要。”

  《清史稿•卷108•志83•选举3•文科武科》:“乾隆七年(1742年),以御史陈大玠言,停文武互试例。”

  清•平步青《小栖霞说稗•文武解元》:“乾隆七年壬戌四月初七日丙申,礼部等部议准御史陈大玠奏:‘文、武互试,原欲简拔全才。乃自定例以来,累科获隽者无几。而日久弊生,恃有互试之例,文场则夹带传递代做,武场则换卷。内帘但凭文取中,外帘则稽察维艰,徒滋科场之弊,未收兼备之才。嗣后应将文、武乡、会互试之处停止。’从之。”

  《大清高宗皇帝实录•卷188》:

  “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夏四月……监察御史陈大玠奏:‘督抚藩臬宜久任,以收察吏安民之效,无庸屡行调换。’

  得旨:‘陈大玠此奏亦是。久道化成,朕岂不知。但人之材具,有短长之不齐,而省分之大小,亦繁简之互异。若其人之宜其地,则未有不久任以徐观其治者;若张广泗之于黔,雅尔图之于豫,何尝不久,而张允随则抚滇十数年矣。是屡行调换岂朕所愿,此亦用人之苦衷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

  “擢浙江道御史。乾隆辛酉典试广东。”

  “在谏垣二年,多所陈奏。其即蒙允行者,如请督、抚、藩、臬宜久任,请拣选京员考试御史,请翰林等官罚俸分三年匀扣,请礼部员司非科甲者不补;其发部及九卿议行者,如请停文武互试,请积贮出借免息,请平粜不必派买,请台湾米谷接济漳泉、官弁不得借盘验需索,请缴旧印截角,请漕米不应改折,请江浙米谷视丰凶通阻、不可概禁出港,请在京书吏饬改原籍,皆有裨于时。”

  吏科给事中

  陈大玠迁吏科给事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升吏科给事中。”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旋迁吏科给事中。”

  乾隆七年(1742年)湖南巡抚许容坐诬劾粮道谢济世罢,复命署湖北巡抚。乾隆九年(1744年)初,礼科给事中邹一桂与吏科给事中陈大玠具疏论列,遂寝许容署湖北巡抚之命。

  《清史稿•卷304•列传92•邹一桂》:“乾隆七年,邹一桂转礼科给事中……一桂与给事中陈大玠具疏论列,谓:‘狡诈欺公, 仅予夺职,已邀宽典;今复任封疆,何以训天下?乞降旨宣示臣民,俾晓然于黜陟之所以然,斯国法昭而吏治有所率循。’上为罢容。”

  《清史稿•本纪10•高宗本纪1》: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上奉皇太后幸南苑。丙辰,以给事中陈大玠等奏,寝许容署湖北巡抚之命,留晏斯盛任,仍申诫言官扶同纠论。”


  倡首捐资建泉州会馆,买旷地以备扩建晋江旧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

  “泉州故无会馆,倡首捐资,并致书乡之外宦者,醵千余金,购公园屋为公车税驾地。

  又于晋江旧馆买旷地一片,以佣添盖,乡人赖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

  “大玠在京时,以泉州无会馆,倡首捐资并致书同乡之外宦者,醵千余金,购公园屋为公车税驾地。

  又于晋江旧馆买旷地以备添盖。”

  官终太常寺少卿

  迁太常寺少卿,以忧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升太常寺少卿。丁内艰,行至东昌、临漳,里老越四百里拜送焉。”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迁太常寺少卿,以忧归。”

  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

  “年七十六卒。”

  “子金涵金骏金凤金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大玠》:

  “及归,修族谱、营家庙、置祀田、建牌坊、集耆绅于后乐园为洛社会。”

  “年七十六卒。”

  “子金涵,通判;金骏,知县;金凤,国子监典籍;金宣,乾隆庚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知玉门县;金鷫,乾隆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延平府学训导;金驭,乾隆辛卯(乾隆卅六年,1771年)举人。

  曾孙淑均,嘉庆丙子(嘉庆廿一年,1816年)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太常寺少卿陈大玠墓:在南安。”

  著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大玠》:“所著有《笋湄内篇》、《四书文初稿》、《文集》、《诗集》。”

  尚有《近稿》、《续稿》、《宰邺治谱》、《台恒奏章》、《经史讲义》等。

  泉州清源山、双髻山(仙公山)有陈大玠题刻和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仙公山》)

陈大亨

  陈大亨,字文通,南宋·仙游人。绍兴卅年(1160年)梁克家榜进士,隆兴(1163—1164年)中通判泉州,历五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陈大亨据《闽书》 载:陈大亨,字文通,仙游人。绍兴三十年进士,隆兴中通判泉州。居家清劲,历五任,贫无居屋,寄寓僧舍。”

陈之铨

  陈之铨,清·浙江绍兴府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由建宁府同知升授泉州府知府,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卸事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叶毅庵撰《序》为作传,曰:

  “陈之铨,浙江绍兴府嵊县廪生,乾隆三十一年正月由建宁府同知升授泉州府知府。

  优礼士子,多方奖劝。泉州旧有四书院,其二距郡城远,在城中者小山丛竹、温陵俱逼狭,不足聚学者。之铨构堂于承天寺东,原靖海侯施襄壮别业为书院;取郡主山,名颜曰‘清源'。中为讲堂,拆而东,为楼三间,祀朱子其上。左右环为学舍者,五十余区。水木亭台,藏修游息,旷如奥如。又鸠经费白镪千两。

  以三十三年十月卸事,郡人士为位于书院中,尸祝焉。 ”

陈之缇

  陈之缇,字采人,清·晋江人(南安籍)。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进士,历归州牧、兴化教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陈之缇》:陈之缇,字采人。康熙戊戌进士,授归州牧。剔奸除蠹,礼贤下士,抚恤流民。请发帑金给食给医,民戴之如父母。以年老改兴化教授。年八十卒于官,兴人士悲焉。”

陈棨仁

  陈棨仁(1837-1903年),字戟门,又字铁香,人称铁香先生,清·晋江县廿都永宁卫观音亭境霞源村人(今属石狮市永宁镇)。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光绪廿九年(1903年)卒 。

  内阁学士、太傅陈宝琛为撰《清中宪大夫、花翎、知府广东补用、直隶州知州、前刑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君墓志铭》(简称《陈棨仁墓志铭》)。

  身世

  据《泉晋永宁卫霞滴氏房谱》、《鳌城氏世系录》、《鳌城氏霞滴家谱》等载,明·洪武廿七年(1394年),氏始祖“滴江公”从福州鼓山下滴江迁居永宁肇基,为不忘祖居地,以“下滴江” 的雅称“霞滴”作为该族堂号。

  明·万历(1573—1620年)间,霞滴氏出了1位武探花陈有纲,后来官至广东都司南头副总兵,并曾率军击退过倭寇的进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陈有纲》)

  霞滴氏衍至13世陈孤,属霞滴氏6房,是为陈棨仁祖父。陈孤,谱名陈墀高(注:霞滴氏字辈均以五行为偏旁,如锦、渊、植、焕、增、锡、治等),号崇庵,是永宁街上“霞源”商号创始人。陈孤早年在家乡开设当铺、商铺,生意发展,后来着手从事对外海上贸易,旗下商船众多,往来如梭,成为名扬四海的大商家,其后裔人称“霞源陈孤故居“霞源古厝”今保存完好,在永宁观音亭(慈航庙)附近,是陈棨仁幼年生活场所。

  陈孤生子3:陈大年陈大勋陈大源;后陈大勋官至刑部主事,其在永宁的宅邸被世人称为 “秋官第”

  陈大源,谱名陈锦川,字雨春,是陈棨仁之父,后因子贵而受封大夫。陈大源通书史,曾官通判,同时擅经商,继掌“霞源”商号,家道殷实,“以行谊干略重乡里”陈大源生子10:三陈棨仁(字戟门),四陈棨仪(字仪门),五陈棨伦(字剑门),六、七子为贡生。

  初年

  清·道光(1821—1850年)末,海氛不靖,也冀诸子受到更好教育,陈大源携眷移居泉州郡城三朝铺象峰巷,时当陈棨仁幼年,亦随之同行。在象峰巷旧宅中,一厅尚存柱联:“湖海留豪气,清芬聚德星。”

  陈棨仁“天资聪颖,宏览强记”陈宝琛陈棨仁墓志铭》),咸丰元年(1851年)15岁中秀才,有“神童”之誉。

  咸丰六年(1856年),陈棨仁弱冠(20岁),与内弟龚显曾(同治翰林)拜致仕御史陈庆镛(字颂南)为师。陈庆镛学有渊源,陈棨仁师承其治学之道,上溯诸子百家、汉儒经学,旁及文字训诂、考据及金石之学,且工于篆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显曾陈庆镛》)

  同治(1862—1874年)初年,陈棨仁龚显曾黄梧阳(字孙翔,号喈南)、许祖淓等人同倡组建“桐荫吟社”(桐荫诗社),与泉州文人作联咏雅会,刊《桐荫吟社甲、乙编诗集》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梧阳许祖淓》、《泉州典故·桐荫诗社》)

  在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清源书院的1张陈棨仁试卷上,老师曾批云:“纵横排宕,一往情深。”

  清·同治进士,累官刑部主事

  同治六年(1867年),陈棨仁乡试中举。象峰巷老宅厅中原悬有“胞昆同榜”匾额,指陈棨仁陈棨仪同榜中举。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陆润庠榜成进士,殿试三甲第30名。选翰林院庶吉士,今永宁“霞宗祠”(“霞滴氏小宗”)内,陈棨仁“进士翰林”匾额仍高悬大厅前。散馆授刑部主事。

  光绪(1875—1908年)初,陈棨仁募赈直隶水灾,拯救灾民无数。不久,又为台湾防御之事上疏献策,朝论嘉评。当道叙其劳绩,诰授中宪大夫并花翎、知府衔、广东补用。

  陈棨仁当京官,过了几年“恩许金銮窥院竹,时随仙杖傍宫槐”的生活。

  假归不出

  不久,陈棨仁不愿随时趋势,以其父年高为由,“因薄宦情,假归不出”陈宝琛陈棨仁墓志铭》)。

  致力文教

  回乡后,陈棨仁致力文教,先后乐承泉州清源书院(位今泉州南俊巷承天寺南侧今晋光小学址)、晋江石井书院(位今晋江市安海镇)、鹏南书院、 同安双溪书院(位同安县城北门内)、厦门玉屏书院(位厦门老城东北角玉屏山麓)、紫阳书院(位厦门老城西门外海防厅附近)、漳州丹霞书院(位今漳州市芗城区,即漳州古称东南角古称霞熏里者)、龙溪霞文书院等处山长(主持教务),长达30余年,桃李遍闽南各地,台湾也有不少士子倾慕其名,不畏瀚海风波,来投门下。陈宝琛陈棨仁墓志铭》曰:“门下著籍累千人,掇高科,举方闻,趾相错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清集贤铺清源书院、石井书院》 )

  陈棨仁于讲学之外,举凡俾益乡里之事,皆踊跃参与,如管理义仓、监督城工、总理乡团等。

  光绪廿八年(1902年),陈棨仁回永宁故宅,适永宁观音亭(慈航庙)重修正殿,留下多副楹联、题刻。(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慈航庙》)

  据说,陈棨仁还曾为永宁城隍庙撰写过楹联,因缺乏文献记载,庙中楹联也均未落款,难以确定。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廿九年(1903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市第五中学前身)开始着手筹办,陈棨仁任总办。这是福建省最早兴办的8所新式公立中学堂之一。

  卒于家

  光绪廿九年(1903年)七月初四,陈棨仁卒于家,终年67岁,葬泉州东门外新田万安山。

  陈宝琛为撰陈棨仁墓志铭》,赞曰:“吾闽近数十年以师名者,福州推谢枚如谢章铤枚如,长乐江田人),泉、潮间则铁香也。”陈棨仁“既澹荣利,日事著述”的儒之大者。

  著述

  陈棨仁潜心治学,一生著述丰博,有《闽中金石略》15卷、《藤华吟馆诗录》6卷、《说文丛义》4卷、《闽诗纪事》10卷、《海纪辑要》2卷、《绾绰堂类稿》5卷、《铜鼓考》、《嘉州(岑参)诗注》数万言(?)、《说文丛义》4卷、《绾绰堂书目》等,还与龚显曾合纂《温陵诗纪》、《温陵文纪》数十卷,保存下了大量地方文学史料。

  “会欧、倭构兵,时局大变,戎马烽燧,无复有谈经术、积学业者”刘尚文《莆阳金石初编·陈棨仁序》,福州王友士镌版),“顾感愤世变,车取束阁慭置。”陈宝琛陈棨仁墓志铭》)后大多散失。

  《闽中金石略》15 卷:是福建金石学的权威著作,为治金石学者必备。陈棨仁倾注毕生精力,经历20余年,行遍八闽名山胜迹,访拓唐、宋、元碑刻,收录自古至元代福建境内的碑铭崖刻,并著录清末保存在福建的钟鼎、牺尊、镜脰、印信等商、周、秦、汉古物,皆募其形状,附以考订,记述赅博。陈棨仁广泛搜集资料,汇编成书,名《闽中金石略》15卷4册,生前成而未梓,仅钞本流传。民国廿四年(1935年),由龙溪林尔嘉(字菽庄)出资,始交付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后附林尔嘉自撰《闽中金石略考证》5卷。2019年8月,《闽中金石略》与林尔嘉著《闽中金石略考证》5卷合为1册,商务印书馆出版《泉州文库》丛书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南著述·闽中金石略》)

  《绾绰堂书目》:陈棨仁博览群书,致力搜集、校订和收集历代珍本、善本书籍,尤其注意征集、研究泉州地方文献,其“绾绰堂”“读我书斋”藏书之质量与数量,居晚清泉州藏书家之冠。陈棨仁并将所藏书籍分门别类,编成《绰绾堂书目》12卷,包括经文史料、稗官杂说及海西政艺。

  《绾绰堂类稿》为陈棨仁文集,现存120余篇(其中4篇残缺不全)。《藤华吟馆诗录》是诗集,6卷,收录陈棨仁一生创作的诗词560余首。《绾绰堂类稿》和《藤华吟馆诗录》两种合成《陈棨仁诗文集》,2018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泉州文库》丛书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陈棨仁诗文集》)

陈瑞芳

   清·泉州人,由武进士官闽安都司。

  嘉庆五年(1800年),翰林院修撰赵文楷为正使、内阁舍人李鼎元为副使册封琉球。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仍有私商从事海上贸易,他们勾结官吏,假给文引,或勾结武装,聚居为寇,横行海上,迫使册封琉球使船,不得不配备大量的军士武器以防册封使受到侵扰。因此,委闽安左营都司陈瑞芳领兵百名护头号船,遵例加一级为三品顶带,并掌管淡水“井”的钥;南澳左营守备王得禄领兵百名护二号船。陈瑞芳护送册封琉球使节到琉球后,因犯痢病,卒于琉球,年四十三。

  陈瑞芳护送头号使船到琉球后,能严施法令,约束兵丁,琉球人民感激他。他在琉球去世后,国王让贡使捎来赠银700两,拟赠送陈瑞芳子孙。清·仁宗下旨,从福建省公项内拨银300两,交陈瑞芳子孙作为葬祭之用,退还琉球国王赠送的银子。

陈黯

  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又自号场老,唐末人,祖籍颖川,祖上先入莆田,后居清源郡(今泉州)南安县,故或称“颖川人”《八闽通志》、“莆田人”《漳州府志》、“南安人”《新唐书》)。

  少有文名

  据《颍川南族谱》,陈黯陈夷则10世孙,陈元通子。

  陈黯生活在唐武宗唐昭宗(841—903年)时代。少有文名。

  《新唐书·志·卷50·艺文4》:“《陈黯集》三卷,字希孺,泉州南安人,昭宗(龙纪元年至天复三年在位,889—903年)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寓贤·唐·陈黯》:陈黯,字希孺,颖川人。十岁能诗。”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2•20》《文苑英华》”载:

  “颍川陈黯,年十三,袖诗见清源(今泉州)牧。

  其首篇《咏河阳花》,时痘痂新落,牧戏曰:‘汝藻才而花面,何不咏之?’

  应声曰:‘玳瑁应难比,斑犀点更嘉。天怜末端正,满面与妆花。’”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陈黯》:

  陈黯,字希孺,一字昌晦之弟,曾孙。父,娶黄氏,贤而生

  十岁能诗。十三谒清源牧,赋诗邀赏,名振州里。早孤,无兄弟姐妹。”

  十七岁作《苏武汉武帝陵庙赋》。

  举进士十八上而不第

  唐·会昌五年(845年)起,陈黯18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不中,自嘲为场老,遂以为号。咸通(860—874年)间参加最后1次科考落第后,即不再留连科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寓贤·唐·陈黯》:“举进士,偕计十八上而不第。”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陈黯》:

  “事母孝,嬉嬉侍膝下,不应举。母敦勉之,始举于乡,屡遭摈落(“摈落”:科考落选)。母卒,绝意进取,退而著述。

  与邑人林灏,同郡王肱萧枢,漳浦赫连韬,福州陈蔇陈发詹雄,同时相友,称‘八贤’,然皆不遇。”


  隐居嘉禾屿金榜山以终

  隐居

  唐·乾符二年(875年),爆发黄巢起义;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军进入福建,杀人如麻。陈黯奔遁嘉禾屿(时属南安,后属同安县廿三都,即今厦门本岛),隐居薛岭之南“金榜山”。三征不起,终于嘉禾屿。

  “金榜山”因宋朝时山体耸立于篑笃港之滨,海水吼啸山脚下,夕阳照山体“色黄如列榜”而得名;又因陈黯曾自号场老,时人又习称其居处“金榜山”“场老山”

  南宋•朱熹《金榜山记》载:“金榜山,在嘉禾廿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寓贤·唐·陈黯》:黄巢之乱,奔遁终南山。后隐同安之嘉禾屿,读书笃志终其身。”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陈黯》:

  黄巢之乱,由南安避居嘉禾屿薛岭,已而周朴之徒以不附见害,而获全。名所居曰‘终南山’,是鹭岛山名,非关中‘终南山’。

  《府志》称‘颍川人,隐终南山,后徙同安之嘉禾屿’,误。

  其读书处曰‘金榜山’,石室宛然,峭壁矗立,号曰‘场老’,时人称所居为‘场老山’。

  歌咏自娱,三征不起,终于嘉禾屿。”

  “卒,祀邑乡贤。”

  金榜山北面山腰的“玉笏”石下方有石室,洞口朝北,天然岩石倚叠而成,相传为陈黯隐所,即称陈黯石室”。石室上覆巨石,长约20米,高约10米,洞口巨石上镌刻“钓隐”2字;室内最高处为4.5米。

  陈黯在山上筑一“迎仙楼”,接待来访友人。读书著述之余,陈黯还常到山下海边的1块大石头上垂钓,以娱晚年,后人即称此石为“钓鱼矶”

  名人凭吊

  南宋,任同安主簿的朱熹也对陈黯事迹有所耳闻,曾到金榜山凭吊陈黯隐居的石室、钓鱼矶,深为感佩,特为陈黯的诗文集《裨正书》作序——《裨正书序》,还专门撰写《金榜山记》,并作《游金榜山》诗纪念陈黯,曰: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藏修洞口云空集,舒啸岩幽草自茸。应喜斯文今不泯,紫阳秉笔纪前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张翥陈献章丁一中刘存德等名士也曾前来寻访,缅怀凭吊,题诗作记。

  【按:

  ①张翥(1287~1368年),字仲举,元·晋宁人(今山西临汾)。诗人。

  ②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明·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今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岭南地区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

  ③刘存德(1508—1578年),字至仁,号沂东,明·泉州府同安县人。嘉靖六年(1537年)乡试举人,七年(1538年)联第进士,历行人、浙江道御史、松江知府、浙江按察副使、广东海道兼番市舶提举司。著《洁甃堂遗稿》10卷。】

  明·隆庆六年(1572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携友游金榜山并赋七言绝句1首,曰:“海上双旌共往还,陈村多士似云环。当年‘场老’清风远,留得芝兰满故山。”该诗镌于陈黯隐居石室右侧摩崖,行书直题,共5行,字框高1.50米、宽0.70米;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

  现代辟“金榜公园”

  1995年,厦门市政府将金榜山辟为“金榜公园”“金榜公园”是厦门市区面积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公园,西起金榜山,东至梧村山,北近厦禾路,南至金亭山和面前山,面积91公顷,也属于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陈黯石室”已修葺,置陈黯石雕坐像;该遗址列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抗英名将陈化成的陵墓也坐落园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化成》)

  著述

  所著诗篇、词赋、笺檄皆精而切

  陈黯一生诗文甚多,但多散佚。今见于《全唐文》有《华心》等10篇,以及后人编篡的《颖川先生集》(《陈希儒先生集》)等。所作诗篇辞赋,皆精而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寓贤·唐·陈黯》:

  “其文有《辨谋》等编,载唐《文粹》,又有《裨正书》(又名《大易裨正》)三卷,凡四十九篇,朱文公朱熹簿邑(任同安簿)时得于其家,乃为之序。

  《唐史·艺文志》云:‘,南安县人,有集三卷。’《通志略》云三十卷。今按文公序则其为三卷明矣。但云唐•陈昌晦撰,而志谓希孺,又有不可晓者。”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陈黯》:

  “所为文有《辨谋》等篇,复绎《周易·虚一数》四十九篇,名曰《稗正》。

  天复二年(902年)黄滔序其集,蒋寓为后序。曰:‘之为文,词不尚奇,切于理也;意不偶立,重师古也。其诗篇、词赋、笺檄皆精而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滔》)

  钱塘罗隐交,尝从求文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隐》)

   《唐史·艺文志》云:‘,南安人,有集三卷。’《通志略》云‘三十卷’。唐书库有《绮庄集》十卷。

  朱子簿同安,得其墓表及《稗正》于家,论序之曰:‘此书杂晚唐偶丽之体,而时出奇涩,殆难以句读。观其洁身江海之上,不污世之纷垢,次辑旧闻以为此书,虽非有险奇放绝之行、瑰怪伟丽之文,然其微词感厉,实能发明理义之致,而有功于名教,亦可谓守正循理不惑之士矣。操行之难,而姓名曾不概见于世,亦足悲夫!诗之序曰: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若昌晦者,可为近之。’”

  《代河湟父老奏》

  陈黯《代河湟父老奏》:

  “臣等世籍汉民也,虽地没戎虏,而常蓄归心。时未可谋,则亻免亻黾偷生,既遭休运,讵可缄默。

  伏思中国之患边戎,其来久矣。唐、虞、夏、殷之前,则淳风未漓,夷夏自判。故干戈不兴,事亦宜矣。繇周以降,或侵或伐,无代无之。然则享国长久,君臣有谋,唯是其馀不足徵也。周、汉讨边之事,臣知之矣,请较而论之,以为国朝比。

  且周之伐猃狁也,以斥逐为心,不常事之。故进则遄征,退则息兵。致其边鄙无备,壁垒不营。此乃周之谋失於不固矣。

  汉之讨匈奴也,乘时之丰,恃兵之雄,深入穷荒,莫计远迩。故雪山青海,皆为内封。其后财匮力殚,厥功不就,遂交和亲之好,自冫免帝属,延法后时。斯为汉之谋失于太广矣。

  唐有天下,迈于周、汉之道,一家其六合,一心其兆人。唯兹犬戎,未能无患。当开元中,有将臣善于攻战,振张皇威,歼殄丑虏,自秦地而西,有地数千里,此则展拓周疆,翦裁汉域,所谓广袤得其中矣。其后国家以内寇时起,不遑西顾。其蕃戎伺隙,侵掠边州,臣等由此家为虏有。然虽力不支而心不离,故居河湟间,世相为训,今尚传留汉之冠裳。每岁时祭享,则必服之,示不忘汉仪,亦犹越翼胡蹄,有巢嘶之异。噫!其怨慕也有是。

  陛下新统寰区,以慈仁化育,闻之得不恻然而轸念乎!夫事有可行,势有必克,苟懈而不为,是失古人见几之义。今国家无事,三方底宁,独取边陲,犹反掌耳。矧故老之心,觖望复然,傥大兵一临,孰不面化。

  今陛下采臣之言,则先选良将,不以前负勋业者与更授节制者为之。何者?彼功崇矣,彼位极矣,复将悉力营之哉!以此临事,必多自顾。愿陛下诏班行之中,器识有殊,筹画可用者,逾一资一级,授钺将兵,俟见功庸,而后国之爵赏,必能摧凶破敌,无所爱矣。

  戎翟者,亦天地间之一气耳,不可尽灭,可以斥逐之,伊周、汉之事,如前所陈。今之所取,愿止于国朝已来所没秦渭之西故地,朗画疆域,牢为备御,然後辟边田,饱士卒,可以为永远之谋,迥出周、汉之右。则臣得弃戎即华,世世子孙无流离之苦。生死幸甚!

  《御暴说》

  《御暴说》是陈黯的代表作之一。

  陈黯《御暴说》(见《晚唐小品文选译》):

  “或问:为物之暴者,出于狼虎也何?

  暴攫搏於山薮之间尔。权幸之暴,必祸害於天下也,狼虎焉得而类诸?夫狼虎之暴,炳其形,犹可知也。权幸之暴,萌其心,不可知也。自口者不过于噬人之腥,咋人之骨血。自心者则必亡人之家,赤人之族,为害其不甚乎!然则权幸之暴不能抑,亦有国者不能设备以御之,俾民罹其害。

  曰:虎狼吾知其能御者弓矢也,权幸如之何能御也?

  曰:刑法。

  曰:彼秦、汉其弛刑法耶,何赵高王莽之肆暴而不能御哉?

  曰:彼秦之、汉之得肆其暴者,皆由刑法之不明也。苟明,暴何自矣。

  噫!田鄙者由能执弓矢以弥其暴耳,有国者反不能施刑法而御其暴。岂有国者重其民,不若田鄙者重其生哉?”

陈士元(1711~1758年)

  字愧长,号仁庵,清·惠安县净峰镇熊厝村人。自幼聪颖,师从晋江陈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后为江西婺源县令、广东德州牧。为官清廉,能剔奸弊,以爱民为主。有子四:长、次、三、四木兄

陈柏

  号仁义,清·惠安县净峰镇熊厝村人,陈士元次子。

  《家谱》“五世祖,公讳,号仁义,官章汝璇,系士元公次子,逝咖嘞吧番国,入赘驸马。”咖嘞吧亦称咬留吧,即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传说数年后,陈柏和妻子经咬留吧国王许可,乘一艘满载金银财宝的大船荣归故里,船到崇武,遭遇狂风大浪,大船被吞没,人亡财散。

陈允锡

  陈允锡,字子师,清·晋江人。官至平湖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允锡》:

  “陈允锡,字子师。父鸣銮,顺治间任海阳令。

  弱冠食饩(廪生)。顺治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远大将军帅师入闽,荐举人才,允锡试一等。授德化教谕,改扶风县丞。

  丁内艰,起补掖县丞,摄胶州事。移进侯县丞,摄安仁万年县事。

  未几,擢布政都事,摄吉、赣、临、建同知通判事。

  久任闲曹,肆力经史诗文,以著述为己任。《史纬》一书为卷三百三十。康熙辛丑(康熙六十年,1721,大司寇廷仪上之,收藏秘府。书益盛行海内。

  迁平湖令。

  期年乞休归,杜门不出。

  子,为上海令。

  年八十四卒。”

  陈允锡任职过的地方,慕其文名,聘修志书,如《凤翔府志》、《江西通志》。

陈谠

  陈谠,字正仲,一字仲甫,号蒙古留坡崇清陈丰子,南宋·兴化军仙游县度尾乡留坡村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1174—1189年)中任泉州府学教授,历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宁国知府。开禧(1205 —1207年)中以敷文阁待制奉祠。嘉定初元(1208年)封清源郡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泉州教授·陈谠据《闽书》为作传:

  “陈谠,字正仲,仙游人。

  隆兴元年进士,淳熙中任泉州教授。该贯群集,赋诗属文,雅有典则。尤工书法,逎劲不减蔡襄。自少至老,士林推重。

  历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知宁国府,封清源郡侯。年八十二卒。”

  陈谠尤擅大楷,题清源山石刻,有“北山瑞泉铭”、“瑞泉”、“北山胜概” 和瑞像岩石刻“望州亭”、“寒山岩”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山川·清源山》)

陈赖章

  清·泉州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陈赖章到台湾贸易,约人开垦大佳腊(台北盆地)之野,为开辟台北之始。

陈桂洲

  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清·南安三都西坡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采汪志伊《墓志》及《行状》”为作传。

  乾隆七年进士

  陈桂洲于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联捷成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

? 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三都西坡人。
少颖敏。稍长向学,殚心经史。与弟兰洲昼夜攻苦,交相切劘
(“切劘”:切磋相正),家赤贫而志不懈。
乾隆辛酉、壬戌联捷成进士。座师西林相国
(“西林相国”:鄂尔泰,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十五年授东内阁大学士)见其文,击节叹赏,以为手笔绝类正希(“正希”:《老子》“大音希声”之意)。”

  乾隆九年授翰林院检讨

  乾隆九年(1744年),陈桂洲授翰林院检讨。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

  “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授检讨。
丁卯
(乾隆十二年,1747年)派顺天乡试武闱副总裁。
戊辰
(乾隆十三年,1748年)会试,分校《诗经》房同考官。五月大考翰林,疏陈时务,请停止捐纳,慎重名器。词过激切,置末等,例应降黜。高宗召见,顾谓大臣曰:‘此人学问素优,仍留供职。’
庚午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典云南乡试,所拔多知名士,入词林,陟清要(“清要”:谓地位显贵,职司重要,但政务不繁的官职)者比比。
癸酉
(乾隆十八年,1753年),弟兰洲在家病殁,念双亲垂白,决意告养。父志弼驰书勉以及时报国,方成大孝。于是年充京闱同考官。”

  视学粤东

  命视学粤东,擢翰林院侍读衔。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

  “旋命视学粤东,擢翰林院侍读。
启期按巡,刊布条规,导士子以敦本行、重名教为谆谆,廉隅自饬。属员馈献,峻却不纳,风采凛然,人莫敢干以私。检阅试艺,丙夜不休。尝谓:‘试官屈人无异刑官,最宜慎重。’故每一榜出,翕然称公,即被黜者亦无怨,而益自奋励也。
丙戌
(乾隆卅一年,1766年)丁内艰,扶榇归里,粤东门下士遮道祭奠不绝。”

  广西提督学政

  服阕,即家起广西提督学政,授左庶子、升侍讲学士衔。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

  “服阕,即家起用广西提督学政,授左庶子,升侍讲学士。凡振兴文教,整饬士习,一如在粤东时,而视事较久,德政尤多。

  桂林考棚旧以薄篷搭盖,坐用片板骑竹,应试者苦之。会燕山黄绛以公罪流粤西,其子辅清佐清台清,所谓兄弟三魁者,时适应童子试,该绅矜以流籍告讦。桂洲捐俸倡修考棚,令捐赀助修。篷易以瓦,按号给桌凳,并拔辅清佐清入庠,卒成大器。他郡考棚亦次第修葺。

   时朝廷加意作人,奖励风雅,命各省学臣岁科两试,兼以诗取士。桂洲虑边疆未谐声律,因梓生平所作为金针之度,复于正试之余集多士会课,亲为讲解。佳者啧啧称奖,或文义未合,则拟作传示。遇骫法之士痛惩弗贷,而于善士单寒者尤委曲爱护。

  浔有一生,家贫道远,岁试不到,例应除名。桂洲查知其故,遣役给金,令其补考。

  郁林李元汶攻讦新进生张发涛冒籍,桂洲斥其结党把持,众服其神。

  平乐毛遴口禀伊子毛色灿好闲废学,正言训饬,反被抵抗,由教官详请褫革(“褫革”:除名革职)桂洲委曲周旋,俾全骨肉,父子感泣。

  又有县令以事牵累,诸生详请褫革十八人。桂洲察其非辜,驳斥更正,卒以保全。

  其不肯枉滥类如此。

  会岁荒饥,桂洲于巡按之际请巡抚开仓赈济,全活万计,粤西人士德之。去后勒碑竖匾,以志不忘。

  己卯(乾隆廿四年,1759年)行部(“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梧州,得父凶耗,奔丧旋里。”

  通政司参议

  服阕,陈桂洲授通政司参议。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服阕,授通政司参议。”

  升顺天府府丞,乾隆卅五年卒于官

  升顺天府府丞。

  赴顺天府丞任时,陈桂洲路过泉州,在赐恩岩欧阳洞顶石磴古道岩壁间和双髻山峰腰岩寺前石壁间留有诗刻。

  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卒于官。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

  “升顺天府府丞,例兼考试。

  桂洲悉心甄别,又加意寒士。京师旧有金台书院,延名宿主讲席,而亲为开示经义。

   庚寅(乾隆卅五年,1770年)充顺天乡试提调官,患胃逆症,力疾支持。十月,阅武闱骑射,风雪侵肌,痰涎顿壅(“壅”:堵塞),舆归官廨,卒,年六十有五。 ”

  评价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清名臣·陈桂洲》:

  桂洲秉性端方,行谊笃实。尝言:‘吾无以及人,惟事事求其无欺而已。’与朋友交,淡然寡味,至义形于色,久要不忘,数十年如一日。以是都中大僚如蔡新尹继善刘统勋朱筠李中简边继祖等皆器之。公余,与诸公讲艺吟诗,都下传诵。

  为文力追先进,不徇时趋;作诗直抒性灵,弗尚纤巧;评骘(“评骘”:评定)史鉴,辨谬晰疑(“晰疑”:应为“析疑”之误),足为千古定论。
门下士出为司牧者,必勖
(“勖”:勉励)以‘节用爱人’。

  滇南门人张照公车殁于京,桂洲倾囊为归其丧。

  居家务以德行化乡闾,非公事希见有司,若有关风教、利民生,当道下询,则披诚相告。

   灵輀(“灵輀”:丧车)自京归,阅二十七年,家贫不能葬。嘉庆元年(1796年),门生汪志伊抚吾闽,出赀经理,始与元配合厝焉。二十一年(1816年),邑绅傅渊季徐应昇等以立朝廉正、造士仁勤,请祀乡贤。粤西亦祀名宦。

   著有《希绿窝制艺》行世,《四书虑得篇》、《评史》等篇藏于家。”

陈嘉谟

  陈嘉谟,号赤沙,明·湖南湘乡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举人任泉州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陈嘉谟节《三陵稿》为作传:

  “陈嘉谟,号赤沙,湘乡人。

  嘉靖四十五年由举人任泉州府通判。职司粮税,明勾稽,慎出纳,克举其职。雅尚儒术,崇奖后进有加。尝一署郡事,三摄邑篆,校士者再,多所奖掖开发,人比之文翁。又以陈紫峰 虚斋蔡清嫡传,宜一体并祀,特创祠宇以洽仰止之。公奏记督学,部使者如其议。

  擢河东运副,丁自申为文送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陈琛蔡清丁自申》)

陈学伊

  陈学伊,字尔聘,号志斋,明·南安洪梅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有传。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府、县志,参《闽书》”为作传。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陈学伊,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乡试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第二甲第47名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陈学伊,字尔聘,南安人。嘉靖壬戌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陈学伊,字尔聘,号志斋。嘉靖辛酉、壬戌联捷进士。”

  历南京户部主事、礼部郎中

  初授南京户部主事,升礼部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授南京户部主事,升礼部郎中。”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

  “授南京户部主事,督仓储。出纳均平,不以锱铢取润,宿蠹(“宿蠹”:喻积久的弊政)一清。

  升礼部郎中。”

  扬州守

  出守扬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出守扬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出守扬州。政持大体,廉而不苛,公而不刻。未半载,滞狱积案尽清,尤多平反。”

  郴州守

  左迁郴州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

  “以抗直左迁郴州守。

  郴俗男子惮于加冠,父母初□鼓吹三日,名曰闹□;民间多弃女,夫病笃,遣媒遂聘其妻,谓之佐殡。学伊申禁再三,俗为稍移。

  郴治峒猺不奉声教,其法偷一鸡者罪至死,擅杀无忌。学伊檄谕严禁之。”

  明·万历《郴州志·卷15·循良传·国朝·陈学伊》:

  陈学伊,由扬州太守左迁。

  除烦苛,恤里甲,征税给长单,令民照数自纳,民困大苏。

  审讼务尽下情,虽幽远之民,咸得自达。

  已巳(隆庆三年,1569年)冬,盗聚桂阳,当道征之;山路险阻,赖公省转输。

  仁爱清修,今世罕俦也。安得久任我公,俾民其苏耶!”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

  “竟以郎时抗直,左迁郴州。

  郴属男子惮于加冠,既婚犹角丱(“丱”: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也。父母初丧,鼓吹三日,名曰‘闹丧’,葬时如之。楚俗弃女,民多不娶。或有妻之夫病笃,媒氏遂聘其妻,约谐取去,谓之‘佐殡’。学伊至,申教再三,俗为稍移。

  郴治有猺,自为声教,其法偷一鸡罪至死,擅杀无所忌。官檄捕之,遂竖旗倡乱。学伊以一檄告谕,安静如故。

  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分校棘闱,荐举皆名士,登第贵显者甚众。”

  抚州同知

  迁抚州同知。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迁抚州同知。”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

  “迁抚州同知。

  抚故多盗,学伊至,申缉盗之令及诬盗之条。尝获强盗二,廉其情真,谳决(“谳决”:判决)条报上官,挞之通衢,次第毙狱,抚盗遂绝。”

  擢江西佥宪,致政归

  陈学伊再迁礼部郎,擢江西佥宪、分察湖东。坐龃龉致政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擢江西佥宪,分察湖东。嫌怨不避,坐龃龉(“龃龉”:上下牙齿对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

  “再迁礼部郎,擢江西佥事,分察湖东。

  峻守劲节,有所批驳,嫌怨不避,然亦由是龃龉归。”

  隐梅溪山中

  陈学伊归乡,隐梅溪山中,至七十余卒。祀南安县乡贤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

  “隐梅溪山中,为一乡兴废举坠。里有曲直,得一言严于公庭,乡民信服,立生祠尸祝之,李廷机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读书渔猎经史百氏,发为文章,皆有关世道。

  致政时年方强仕,至七十余,手不释卷。”

  “崇祀邑乡贤。 ”

  著述

  著有《五谭类钞》、《世纪》、《清德堂集》、《氏宦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学伊》:“所著有《五谭类抄》、《世纪》诸编。”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2·小说类》:陈学伊《五谭类钞》,又《氏宦谱》二卷(字尔聘,南安县人,嘉靖壬戌进士,江西分守湖东佥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学伊》:“所著有《清德堂集》、《五谭类抄》、《世纪》诸编,藏于家。”

陈童

  明·惠安人。正德、嘉靖初,广东、汀、漳义军曾进军泉郡,入兴化,陈童约于此时聚众在惠安起义。《闽书》载,陈童经过惠安县辋川乡试剑村,试剑击石,随手裂开,是为试剑石,村为试剑村(参见《泉州史迹·试剑石》)。

陈第

  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别号子野子五岳山人温麻山农,明·福建连江人。年轻时博览群书,喜走马击剑。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戚继光追歼倭寇至连江,致书陈第(时22岁),共商破敌之策。陈第献平倭策,终歼倭寇。后俞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又随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出守蓟北古北口十年。曾游五岳、两,写有《五岳游草》、《草》等。官至游击将军,因不肯阿谀制军吴兌,弃官还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春,陈第从先师俞大猷首次游泉州清源山。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秋,陈第再登泉州清源山,是时距首次游清源山已近30年,俞大猷也已去世3年。陈第徘徊在俞大猷记事题刻前,感慨万千,“以铁如意击石吟曰:重来三十年,感叹游非昨。空余梦寐存,九原讵可作。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诗刻于清源古道中段、俞大猷记事题刻西侧。同时,陈第还有《元夕宿泉州洛阳桥》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桥梁·洛阳桥》)

  万历三十年十二月(1603年1月),随都司沈有容率军到台湾,击退倭寇,写下有关高山族历史的《东番记》。

  陈第虽为武将,但著述甚勤,又精于音韵之学,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原)、宋玉)古音考》等。 陈第又是藏书家,有《世善堂书目》。均传于世。

陈诏

  陈诏,字子宣宣卿,号紫云,明·晋江人。

  家学渊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诏》:陈诏,字宣卿,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诏》:陈诏,字子宣曾孙。”

  陈诏曾祖陈安,任工部主事;祖父陈初,任海丰教喻。陈诏家学渊源,自小饱读诗书,精研《禹贡》等水利专著。

  工部主事、屯田员外郎

  陈诏隆庆庚午(1570年)、辛未(1571年),陈诏连捷进士。初授工部虞衡主事,督造盔甲;继而领屯田员外郎,主修昭陵、浙江盐官石、土二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诏》:“隆庆辛未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诏》:“隆庆辛未联捷进士,授工部主事、屯田员外郎。”

  领屯田员外郎主修昭陵时,陈诏任事认真负责,总能节缩费用取得成功。一次,皇帝突然提出要视察皇陵,急需在通往皇陵路上修一座朝宗桥,仓促之间,任命陈诏主持工程。陈诏将工匠分成若干组,分工合作,“平土固基,累石为墩,凿连窍,钳铁锭,煮糯为埴,调灰锢却”,几个时辰即成,人皆称奇。

  万历三年乙亥(1575年)五月,台风巨潮将浙江盐官石、土二塘冲坍,平地水高3尺,百姓死亡无数。陈诏受命三日即赶到海塘,广泛征求当地父老意见,以确定修堤方案。他不顾寒暑风露,日夜在工地上监察,即使一块石头琢得不合格,也责命工匠更换重砌。工程计修复石塘2550丈,土塘2616丈。堤外立椿橛2600丈,内开河道6000余丈。原计划用钱19万,以10余年时间完成,在陈诏主持下,只花费11万钱,不到2年就完工了。

  都水司郎中

  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陈诏任都水司郎中。时江苏高邮湖严重水患,陈诏亲临湖区视察,建议先行疏泄下流,放仪真、南通州水闸,泄湖水入海。陈诏采用京城造桥方法,运筹得当,5个月便修复了40余里长的旧堤。当地官员准备就此结束工程,陈诏认为还不到时候,堤岸得增高3尺才行。但地方上因经费有限,便停工了。不久洪峰一来,水高没堤,最终还是按陈诏的主意加高堤岸,淮阳一带水患才得消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诏》:

  “历官工部都水司郎中。

  修高邮湖堤,仿仪真、通州等闸,泄湖水注之海,浚草湾等口,以消黄涨,水落见旧基,然后兴工,阅五月而堤成,淮阳一带遂为安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诏》:

  “万历丙子领都水郎中。

  修高邮堤,仿仪真、通州等闸,泄湖水注之海,浚草湾等口,以消黄涨。水落见基,堤工兴焉,五月而成。”

  浙江按察佥事、布政司参议

  出为浙江按察佥事。盐官海塘工程告竣,陈诏又用3个月时间,督修浙江海宁被海潮冲毁的2000余丈海塘。迁布政司参议。这时,江浙巡抚徐栻奏请委任陈诏主管开澉浦河道以通苏淞。陈诏先赈民贫,徐调夫役,仅2个月毕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诏》:

  “出为浙江按察佥事。治海塘,条上抚院言:‘今石塘之石终有罅隙,宜钳之,以铁锭琢石,使平方;夹缝顿叠,各极妥帖,用石灰调糯埴灌之。’抚按依其议。前此修塘费至三十万;为之,费止十一万。既竣工,上官交荐。

  迁布政司参议。巡抚徐栻奏开澉浦河道,复以委议先赈民贫,徐调夫役,仅两月毕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诏》:“佥事浙江。治嘉兴、海宁诸海塘,有大功。”

  云南按察副使

  迁云南按察副使。陈诏前因数年如一日经办浙江数起水利工程,“驱驰于暴风烈日之中,胼胝于冲涛突浪之表”,积劳成疾,任云南按察副使1年即病归。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春朝廷拟再调用时,陈诏已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诏》:“迁云南按察副使,以病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诏》:“迁云南按察副使。一年病归。卒年仅四十八。浙人特为祠祀焉。”

  崇祀于海盐报功祠。嘉杭方志亦载其治水事迹。

  评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诏》:博涉群书,警敏明习,累兴大役,劳瘁不辞,擘画从心。万姓之利,百世之功,犂然具举。未及大用,赍志以殁,士庶咸叹惜之。”

陈晋接(1200-1271年)

  字进叔陈模之子、陈知柔嫡孙,南宋·泉州晋江人,祖籍永春。

  少习举业,才藻秀发,绍定五年(1232年)徐元杰榜榜眼进士。初授编修,迁京师国子监司业、宗正卿。治理学,从学者甚众,立教条,革陋习,不治生计,闭门玩读,至寝食不废。

  晚年遭宋、元交战之乱,隐居泉州紫帽山金粟下,诗乐斯守,至老不缀。咸淳七年(1271年)十二月卒,寿七十二岁。

陈翊(1175-1235年)

  字载物,南宋·泉州晋江人。少从朱熹学,以文章名于时,又工诗,有文集。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登毛自知榜”进士第三名(探花)。累官户部员外郎、知制诰,历授枢密院编修、同安盐税,上书言时弊,慨慷尽言。出知南康军,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转兵部主事,定策击退进犯安丰之金兵。理宗端平间(1234—1236年),先后参与平定晏彪陈三枪等反乱,议政与史弥远不合。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九月卒,寿六十一岁。

陈有纲

  陈有纲(1574-1643年),字用谦,号豫庭,明·泉州永宁卫(今石狮市永宁镇)人。

  屡蹶场屋

  陈有纲初习文,长为诸生,“凡四书、史鉴、三文苑,一诵即了其大义。”曾与李叔元苏茂相相结社。改治《春秋》,屡试不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叔元苏茂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陈有纲》:陈有纲,字用谦,号豫庭,邑永宁卫人。五岁能作斗大字。长为诸生,屡蹶场屋。”

  登武探花

  陈有纲弃文习武,读兵书数十卷。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赴武试,殿试第3人,是石狮市历史上第2位武探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陈有纲》:“改就武□□,甲辰捷武闱,联登进士,殿试第三人。”

  南直荻港守备

  陈有纲初授南直荻港守备。陈有纲悉心治理,荻港一带政通人和,“长江东控,五岁晏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陈有纲》:“授南直荻港守备。荻港上距池州下据庐州、太平三府,群盗出没,私盐巧脱,并力歼之。在任十纪,迭膺荐剡。”

  繁昌县荻港镇板子矶有一《同将军用谦登板子矶五首》石碑,诗后落款为“万历乙巳岁(万历卅三年,1605年)仲冬奉政大夫庐州府江防同知河朔刘师朱题”,“总营荻港事晋江陈有纲镌”

  诗曰:

  “扬帆撃楫溯中流,孤屿岧嶤椌上游。面面凌虗堪骋目,长天不起片云浮。”

  “半渡寒衣宛御风,登来台殿欝青葱。灵花秀草凭栏外,金粟高悬碧落中。”

  “双盖遥临最上居,将军爱□换金鱼。相看缓带舒长啸,□喜承平绝羽书。”

  “谁驱碣石扼江关,崔削芙蓉出水间。截断海鲸波不起,凭高坐数万重山。”

  “吴楚江空万里天,浮□谁复似□骞。客舫千点星如山,新権愁生古渡边。”

  广东督标都司署南头副总兵官

  崇祯卅八年(1610年),陈有纲改广东督标都司,委署南头副总兵官。倭寇纠集一百余艘船突入内洋,陈有纲率军击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77·补遗·明·陈有纲》:“改广东督标都司,委署南头副总兵官,以母老辞。适神宗八月庆贺,勉强就道奉委。未逾月,岛外倭艘百舟宗(“舟宗”合一字)突入内洋,发炮先登,斩首百颗,东南一路倭寇荡平。”

  累官至南澳副总兵

  后授武英殿编修,迁兵部主事,晋员外郎,旋转南海兵备道道员、军器监丞。

天启元年(1621年),累迁前锋游击,巡抚 张国抚 赏其武功,推为中军守备,守六合,御农民军。

  崇祯十年(1637年),出守太湖,转任广东南澳副总兵。

  卒于家

  辞朝归,崇祯十六年(1643年 )卒于家。墓在石狮永宁岗内山土地后,俗称“探花墓”,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陈有纲墓》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陈有纲》:

  “仍即日辞朝归。日与父执隅坐随行,迎养伯父母,俸余悉分二弟。

  有纲海上勋按《明会典》例,应赠谥赐葬,朝家多故,不及题达云。 ”

陈常夏(1630-1694年)

  字长宾,号江园,晚号铁山,清·泉州晋江金井人。本姓郜,先祖南靖籍,安境清贫,以授徒为生。

  清·顺治十八年甲辰(1661年)会试第一人(会元)。授编修,历中允,进内阁中书,充浙江、惠潮道员、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充史馆纂修官及殿试读卷官。能文章,熟掌故,所至必究人心风俗之得失,及民俗利弊之兴革。选给事中,署浙江盐法。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累官米脂知县。

  后以足疾辞归,常与南明遗臣、流民、僧徒等在一起,抚济“迁界”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晚年声望益高,学者尊为“铁山先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十一月,卒于家。

陈道基(1519—1593年)

  陈道基以中,号我渡,明代人,祖籍同安,徙居晋江。嘉靖二十八年已酉(1549年)、二十九年庚戌(1550年)联第进士,官至南刑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道基》:

  “陈道基,字以中,自同安徙晋江。

  嘉靖庚戌联捷进士,授嘉善县。

  以卓异征,(后母卒回家奔丧,守制期满)除云南道御史,巡按广西。

  [巡按广西时,边疆诸官吏类多走马观花,不良官吏则望风而退。陈道基询民之疾苦,兴利除弊,革除陋习。巡按广东时,柘林发生兵叛劫会事件,省城门尽闭,商民数千万流落乡下。陈道基严兵把守,坐镇指挥,安抚灾民,纳入振饬,各郡邑官员应声为民之冤昭雪。]

  擢太仆少卿,移南鸿胪卿。

  为谗所中,出为四川副使,迁广西参政(恪守尽力,属邑有变,察其所能,量才使用,令秩捍尉各一人,以备歼巢遂战。又城西南河流横溢,陈道基为筑横桥,而东至漓江。公私分明,清廉从政。)、浙江按察使。

  起拜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吴中巨室为猾,少持无宁日,陈道基檄下所司,诸告密株连者置勿问。漂阳氏,有奴诬主者,下奴狱论死,自是告讦之风顿息,吴中人庆若更生。]

  (一年后)改处天巡抚(注:疑为“应天巡抚”,即今北京

  [陈道基巡抚应天时,高拱复相,修徐阶旧宿。陈道基外调时,部臣把他调入朝廷任职。徐阶感到籍手为憾,而陈道基徐阶更加敬重。]

  言官希柄臣指诬其短,即日解组归。(遭外艰,读礼键户。)

  廷议用宿望,起巡抚顺天,迁南大理寺卿。进南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寻以工部左侍郎召入督陵工)

  迁南刑部尚书。(言官复疏其短)疏乞归。

  生平不受私托,而独笃于故旧。见乡先达,逡巡隅坐;接后进,必与均礼。(晚岁复寝一室,左图右史,缣帏萧然寒素。喜谈星堪。)

  年七十五卒,(抚按以闻于朝)赐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尚书、祀乡贤陈道基墓:同安人。葬本县一都瓷灶乡(晋江磁灶)黄凤翔撰《铭》。”

  祀于泉州府乡贤名宦祠,新门街临漳门内立有“尚书”石牌坊。

陈用宾(1550-1617年)

  陈用宾(1550—1617年),字道亨毓台襄毅,明·晋江青阳屿头陈厝人。

  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用宾》:陈用宾,字道亨。”

  《温陵晋邑渎头世科氏家传》 :陈用宾,字道亨。晋江青阳屿头陈厝人。本宗用举弟。”

  陈用宾祖父陈逊,以孙贵,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父陈春,以子贵,累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初宦

  陈用宾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中举人,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与同邑郭宗盘赵日新陈日新陈诏李忱等人并中张元忭榜”进士。历长州令、御史、四川参议、浙江副使、浙江参政、浙江按察使、湖广布政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用宾》:“隆庆辛未进士,授长州令,催科有方,召入为御史,巡盐河东。改按淮汤,兼督学政,考校荐劾,一出至公。以忤张居正,出为四川参议,浙江副使,转参政,升按察使,湖广布政使。”

  《温陵晋邑渎头世科氏家传》:“隆庆辛未进士。授长州令,催科有方,召入为御史,巡监河东;改按淮阳,兼督学政,考校荐劾,一出至公。以忤张居正,出为四川参议,浙江副使,转参政,升按察使,湖广布政使。”

  以都御史巡抚云南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都御史巡抚云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用宾》:

  “以都御史巡抚云南。

  甫下车,察滇形势,题设蛮哈守备。未几,缅贼入寇,檄暹罗(暹逻国)袭其后。猛卯蛮勾缅构乱,檄木邦以夷攻夷,杀多俺及其子,减之。事闻,敕赐赍金。

  又(对永昌[保山]、金腾等屡遭缅患的地方)于铜壁诸处,设八关二堡,屯田养兵。缅贼欲吞蛮莫,窥思化,发兵追败之,斩俘甚多(擒贼16人,斩丙测,获战象(3只)、战马(36匹)。捷闻,晋秩右副都御史,赏银币。

  顺宁府土舍猛廷瑞孟获后裔)与土官奉教之族奉学谋夺大侯州印,攻奉教,焚州治(及所锡敕书,毁澜沧、云龙二桥)

  陈用宾立即上疏,建议先抚后攻,即令猛廷瑞奉学赎罪;如猛廷瑞不从,则以兵临之。廷议同意。】

  猛廷瑞不理朝廷谕旨)用宾以计挫之。廷瑞计穷,斩奉学以献。

  猛廷瑞奉学首级以献监军李先著,同时送以黄金百两、白金六百。李先著受贿,将猛廷瑞悄悄放走,终以受贿纵贼之罪,逮至京城,病卒。

  既而廷瑞复叛,分兵攻获之,顺宁以平,晋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荫子世袭。”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税使杨荣开采宝进井,既舞弊作奸,又招引西南贼患,引起民恨。陈用宾疏陈其罪状,请速将矿税停罢,拘其羽翼爪牙,尽置以法。但朝廷腐败,内外通连一气,陈用宾的奏“疏皆留中”,没法上达。

  至此,陈用宾抚滇已廿余年,时时惦念老母,几番疏请乞归,不许。】

  《温陵晋邑渎头世科氏家传》:“以都御史巡抚云南。顺宁以平,晋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荫子世袭。”

  冤死狱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用宾》:

  “会武定府贼阿克作乱,知府陈典携印避入省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武定很快被阿克所陷)长驱至省,焚掠民舍,索武定印。用宾征召未至,权宜出印与之。寻征兵分道进攻陈用宾指挥一鼓作气追击,擒其巨魁十二人),生执阿克,印仍反复。

  而柄政者李先著的同年同乡)挟私憾(为替李先著报仇),以弃印论,劾逮系。

  【刑部员外郎黄克缵深知其冤,上疏营救,受李先著的党羽李朴等人的攻击。继陈用宾抚云南的周敬松,知道滇人对陈用宾非常钦敬,怜其无辜系狱,也疏请贷之,但都被柄政者不报。】

  在狱九年,卒,追谥襄毅

  所著《悟真注疏》等书尚著有《还真大旨》、《大道指南》、《道德经契心录》、《还初笔记》、《伊川三大难事说》、《达意草》等),藏于家。”

  《温陵晋邑渎头世科氏家传》:

  “会武定府贼阿克作乱,知府携印避入省城。长驱至省,焚掠民舍,索武定印。用宾征召未至,权宜出印与之。寻征兵分道进攻,生执阿克,印仍反复。而柄政者挟私憾,以弃印论,劾逮系。

  在狱九年,卒,追谥襄毅

  所著《悟真注疏》等书,藏于家。”

陈步蟾(1808—1879年)

  修镜,又字桂屏,清·道光间南安县千金庙临漈(今金淘镇艺林村)人,嘉庆戊辰年(1808年)生,陈国仕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陈国仕》)

  陈步蟾10岁时,其父陈元鼎挈之泉州郡城,居文山铺上帝里。19岁补弟子员,咸丰五年(1855年)优贡,恩奖五品衔中书科中收。陈步蟾“为孝为慈,可仿可则,且勇于善举。郡守所筹,养老恤嫠育婴,以及仓储义垄,为其发端,力请而行。”(《墓志铭?行状》,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10月)

  以文章书法著称,当时泉州许多庙观修复的碑记出自其手。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刘耀椿出任福建兴泉永道兼金厦兵备道,甫到泉州,正值“东西佛”又在酝酿一场大械斗,刘耀椿视察泉州府庠、会见各界人士时,提出如何消弥“东西佛”陋习的命题,要大家献策,一时应命者众。陈步蟾呈《上大观察泉州东西佛策》,录存于其子陈国仕编《丰州集稿·卷11》。陈国仕称:“先君子蒙取阖属第一名。”(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刘耀椿》、《泉州东西佛》)

  清?光绪已卯年(1879年)卒,年72岁。

陈国仕

  陈国仕(1851—1924年),清末民初•泉郡文山铺人,陈步蟾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步蟾》)

  光绪(1875—1908年)间任丰州书院山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丰州书院》)

  陈国仕辑录有《丰州集稿》,辑录南安县历代诗660首、词3阕、文342篇,是收集南安县旧诗文最多的本子。(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丰州集稿》)

陈易

  陈易,字后之,或作俊之(万历《泉州府志·人物》),南宋·永春县人。朱熹门生。淳熙四年(1177年)登乡荐,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仕终福州怀安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陈易》:陈易,字后之,永春人。从朱文公学,文公尝称陈淳为学颇得蹊径次第。同郡蔡和累贻书请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县丞陈后之先生“新郡志稿”为作传:

  “陈易,字后之,永春人。

  从朱子游。朱子尝称后之安卿陈淳安卿为学颇得蹊径次第;又与杨至书云:‘彼中朋友。后之 讲论可师。’或问延平验中李侗于未发之前是何气象,曰:‘持守良久,亦自可见。’ 蔡和恒请质焉。

  淳熙四年以明经登乡荐,庆元二年进士,仕终福州怀安丞。

  居丧参酌古礼,不用浮屠,乡闾化之。

  著有《语孟解》”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淳蔡和杨至》)

陈齐仲

  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刘树勋《闽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载:在陈齐仲朱熹问学过程中,朱熹曾致书与之论《诗解》,论“忠恕”之旨;指出学问当以“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为本,解经须于“平易明白”中荐取。(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陈淳

  陈淳(1153—1217年),字安卿,号北溪,南宋·漳州龙溪人。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簿·陈淳》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主簿陈北溪先生据《道南源委》、《宏简录》、《名儒传》、《闽书》、《北溪文集》、《考亭渊源录》为作传。

  朱熹门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主簿陈北溪先生》:

  “先生,字安卿,龙溪人。

  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谓曰:‘此非圣贤之学也。’授以《近思录》。先生由是尽弃所业,益求濂洛遗书读之,曰:‘若是与吾心会,盖真得洙泗之传者。循墙闯门,未身其奥,吾心恧焉。’

  及闻朱子朱熹讲道武夷,欲往从而无资。会朱子来守漳州,袖所作《自警诗》为贽,朱子读之,恨相见晚,与语,知其用功深且久,直以上达之理发之。先生闻语,深思益求所未至。

  朱子每语人曰:‘南来,吾道得一安卿为喜。’

  朱子自漳归且十年,先生复至,自述所得。朱子曰:‘已见本原矣,所阙者下学之功尔。’自是所闻皆切要语。

  凡三月而朱子卒,先生归,追思师训,痛自裁抑,无书不读,无物不格,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凡经、传、子、史所载,纪纲、法度、礼乐、刑政衰兴治乱之原、得失利害之几,与夫异端邪说、似是之非、浅深疎密难明之辨,无不周详究勘,彻上彻下,而于朱子之所以教无复遗恨矣。

  先生僻处陬澨,曩时同门诸老皆已零落,后来者率累于科举、习于见闻,惟邻郡莆、泉间有相信从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簿·陈淳》:

  “陈淳,字安卿,龙溪人。

  朱文公守漳郡时,袖所为《自警诗》为贽,朱文公读之,恨相见晚。与之语,知其用工久且深,直以上达之理发之。闻语深默,日益求所未至。及文公去漳,每语人南来吾道以得一陈安卿为喜。

  还,更讲明义理,洞究渊微,如是者十年,复不远往质文公文公有喟然‘与点’之叹。

  文公没,僻处南陬。乡间诸老,曩在门者皆已零落;后来者率累科举,习于见闻,惟邻郡泉、莆间信从者众,而之学至晚益尊。”

  寓中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主簿陈北溪先生》:

  “嘉定九年(1216年),以特试寓中都,四方友皆来叩质,朝士大夫争馆迎焉。

  严州守郑之悌闻其至,率僚属延讲郡庠。

  时有窃似乱真、自立门庭者,教人黙坐求心,谓可一蹴而至,而以致知格物为支离,认人心为道心,而是非理欲之所在,皆置不闻,后生晚出喜奇便简,群然和之。先生极力排之,所以发明正学以求指归,则有《道学体统》等四篇,所以排觝异端,中其膏肓,则有‘似道’、‘似学’二辨。”

  讲学授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主簿陈北溪先生》:

  “既归,泉人士师事益众。先生与讲解,率至夜分。惟恐听者之劳,而在巳曾无倦色;惟虑人无以受之,而不惮倾倒所有以告。于是门人随其口授,笔之于书。《大学》、《论孟》、《中庸》,则有《口义》;仁义礼智、心意性情之类,随事剖析,则有《字义详讲》。

  仙溪陈沂久往来门下,辑一时问答之言,为《筠谷所闻》二卷,其深切著明者也。

  先生家故贫,事母孝,身虽未用,而忧时论事感激动人。道至晚,益尊行著于乡、德形于言,胸中明莹若太空无云,而其辨说条畅,浩乎水涌而山出。其推己及人之心,什于饥渴嗜欲不能自遏。”

  查方志所载泉州的陈淳弟子,有永春县卓琮黄以翼(乾隆《永春州志·卷26·人物·儒林》),晋江县王隽王稼(道光《晋江县志·卷48·人物·理学》),南安县王昭复诸葛珏(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等等。

  主安溪簿,将行竟卒

  嘉定十六年(1223年),或说嘉定十年(1217年),授迪功郎、安溪主簿,将行竟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簿》:“嘉定中……陈淳。”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簿·陈淳》:“嘉定十年,授迪功郎,主安溪簿,泉南诸生预窃自幸有以终教,及将之官而遂卒,于是相与哀之曰:‘后学之不幸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主簿陈北溪先生》:

  “嘉定十六年(1223年),授迪功郎,主安溪簿,泉南诸儒窃自幸有以终教。将行竟卒,时年六十五矣。学者称北溪先生

  子,能读父书,铨次其家集为五十卷,有《道学体统》、《师友渊源》、《用功节目》、《读书次序》四篇,《似道、似学辨》、《大学中庸论孟口义》、《字义详讲》、《诗礼》、《女学》等书。”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主簿陈北溪先生学派》:

  “按:

  紫阳先生朱熹莅漳时,北溪方始受业,由是漳之人士翕然师尊之。维时漳士尚未著显,惟邻郡泉、莆间信向相从讲贯者为多,此见于先生答寺丞直卿之书可考也。

  晚岁,曾与陈复斋 江德功 先后莅安溪令簿,惜未至官而卒,然三先生皆得紫阳绪余,流风所被,其泽未冺,山川炳耀,学派开先。然则泉郡之俎豆,先生当与黄岩孙蔡白石蔡和诸公并请百世祀,宜哉。

  至其为学有所得,不远千里质之晦翁朱熹晦翁有喟然与点之叹,则又告之曰:‘当大作,下学之功勿遽求上达之。’见临川氏言。

  门惟勉斋 黄直卿黄干识理本原,其次北溪 陈安卿于细碎字义亦不差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陈宓黄岩孙》)

陈嘏

  陈嘏,字锡之,唐·惠安县黄田铺报劬山下人(今黄塘乡);时惠安未置县,其地属晋江县,故志称晋江人;开成三年(838年)戊午科进士,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官刑部郎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唐·陈嘏》:陈嘏,字锡之。晋江人。开成三年进士。以词赋擅时名,尤工篆隶,终刑部郎中。宣宗奇其才,曰:‘陈嘏,琬琰器也。’将大用之,以疾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陈嘏》:陈嘏,字锡之。开成三年进士,官刑部郎中。以词赋擅时名,尤工篆隶。宣宗尝善其所作《霓裳羽衣曲》,曰:‘琬琰器也!’将大用之,以疾卒。时同邑人王谷亦工诗。”

  其著作多散佚,现存《霓裳羽衣》和《履冰》两篇辞赋。

陈纲

  陈纲,字举正,北宋·同安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授建州观察推官,终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弟陈统,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子陈昌侯,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纲》:

  “陈纲,字举正,同安人。

  父元恺,善属文,终兖州龚丘令。

  淳化中第进士,为建州观察推官。故事,岁春夏间率丁夫数万为采茶之役,以夺民时、劳民力,奏请以北苑茶园供御之外,余皆赋民收其租入,在民者官复定其值偿之。诏如其请,建民德之。

  终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

  弟昌侯,俱登第。”

陈安

  陈安,字克成,明·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国朝·陈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安》有传。

  永乐进士,工部营缮司主事

  陈安,永乐九年辛卯(1411年)举人,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年)进士【按:明·《八闽通志》作“永乐辛卯进士”有误。清·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永乐辛卯举人,乙未进士”、清·道光《晋江县志·宦绩3》作 “永乐乙未进士”为是】。 授 工部营缮司主事 。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国朝·陈安》:陈安, 字克成,晋江人。第永乐辛卯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以才行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安》:陈安,字克成。永乐乙未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

  衡州知府、重庆知府

  升衡州知府,丁内艰 ,服阕改重庆知府。 以老疾辞归,卒年八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国朝·陈安》:

  “升衡州知府,为政清简。属岁饥, 安 不待报,开仓赈恤。

  寻丁内艰,服阕改重庆府。后患足疾,民苦遮留之,扶曳而治者几二载。竟以老疾辞归。

  卒年八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安》:

  “升衡州知府。赈饥,除虎患,有治声。

  丁艰,服阕改重庆。患足疾,民苦遮留,扶曳而治者几二载。以老疾辞归。

  卒年八十。

  孙初,玄孙。”

陈洽

  陈洽,字泽南,南宋·同安人;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进士,任韶州佥判,官终广州通判。其族兄陈翊,字子载,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洽》:

  “陈洽,字泽南,同安人。登庆元丙辰第。调韶州佥判,摄郡逾岁,却例卷(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却例卷金”)崔与之行部,服其公廉。宝庆(1225—1227年)初,真德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文章根乎义理,政事出于慈祥,未召卒。官终广州通判。有遗稿数十卷。

  族兄,字子载,开禧乙丑甲科。”

陈霖

  陈霖,字傅容,或作傅叟,南宋·晋江人。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进士,为赣州瑞金尉,绍定(1228—1233年)中死于盗。

   《宋史·卷453·列传第212·忠义8·陈霖》:陈霖者,字傅容,泉州人。嘉定十三年进士,为瑞金尉。盗起江、闽,迎敌力战,盗系之以去,不屈遇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忠烈·宋·陈霖》:陈霖,字傅容(乾隆《泉州府志·忠义》作“字傅叟”),晋江人。嘉定庚辰进士,为赣州瑞金尉。绍定中盗发江、闽,迎敌力战,盗系之以去,不屈,遇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霖》:陈霖,字傅叟,晋江人。嘉定十三年进士,为瑞金尉。绍定中盗发江、闽,延及东粤,出迎敌力战,被絷去,不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