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4划) 尤宗(字士主,号思礼,原名沈诚,唐·河南固始人。)。尤烈(字子伟,号思所。明·晋江人)、尤永贤(元·永春达埔蓬莱人)、尤麒(字国桢,号见洲)、尤复(字纯卿,号见斋,明·晋江人)、尤台(字公辅,南宋·安溪人)、尤和(字介卿,号佩韦,明·晋江人)、尤天爵(明·晋江永宁人) 尤宗 尤宗,字士主,号思礼,原名沈诚,唐·河南固始人,咸通十三年(872年)冬生。 光启元年(885年),沈诚及其父母,随三王军队自固始南下福建,初始几年随父母滞留在尤溪上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景福元年(892年),王潮为攻打福州,在河南乡亲中招收心腹扩建王家军,沈诚即被召至王审知麾下,参与攻克福州之疫。 乾宁四年冬(898年1月),王潮去世,王审知主政,沈诚因才华出众,进入王审知幕僚。 乾宁五年(898年),沈诚掌管海路营。 天复元年( 901年),王审知在九仙山建造白塔寺以报答父兄教诲之恩。 天复二年( 902年)三月,沈诚娶王郡主,宾作王家,成为王审知亲信,竭力辅助王审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沈”与“审”谐音,为避违“去水为尤”,始著尤姓,称尤宗,仍号思礼,为尤氏得姓始祖。 天祐元年(904年),王审知辟甘棠港,尤宗与有力焉。 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梁开国。 梁·开平四年(910年),敕封王审知为闽王。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勗即位,改元同光。十月,晋军彻底击垮梁军,李存勖改国号为大唐,为唐庄宗,史称后唐。唐庄宗褒扬尤宗(思礼)辅助王审知治理八闽、归顺大唐有功,加封尤宗为驸马都尉。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不久尤宗亦告老,去泉州掌四门学,并在泉州盖驸马府居焉,享受世卿待遇得到泉州南安南厅永久封地。其南安封地至今仍名“卿田”。 尤宗卒后,归葬南安封地,所在山岭得名“驸马岭”,墓犹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尤宗墓》) 尤烈 尤烈,字子伟, 号思所,明·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会魁、参议大夫、赠中议大夫、资治尹、祀名宦尤烈墓:在东门外东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少参尤思所先生烈》综述万历《志》、雍正《志》、《温陵艺文》为作《传》,曰: “尤烈,字子伟,号思所,(明)晋江人。 嘉靖二十九年(庚戍,1550年)进士,初授祁门令,治尚纯约,耿介自持。 擢南京都察院经历,晋户曹员外(户部员外郎),寻郎礼曹(礼部郎中),出为江西佥事。连遭丧,服除,仍补江西。居顷之,自投传归。 起云南参议,竟辞不出。 烈居官廉,归益贫甚,然性甘淡薄,不问田宅,飘飘鹤翥,栖迟岩岫间,最后寄傲东禅(东禅寺),藋墙蒿床,粝餐裂缕,人为不堪。初亦有病其矫者,久知其廉立始終不渝。当道守令高其风,多枉驺过之。 初烈令祁门,时有遗爱,民为立祠,后不当祠者去辄遭毁,惟尤公祠久尚存云。 所著有《三时私识》。” 尤永贤 尤永贤,元·永春达埔蓬莱人。 尤麒 尤麒,字国桢,别号见洲,明·晋江人。官至户部四川司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乡进士知武城县升南京户部主事累赠户部郎中尤麒墓:在南安三十二都,土名柑榄垵霞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1·主事尤见洲先生麒》据《清源文献》、《闽书》为作传,曰: “尤麒 ,字国桢,别号见洲,晋江人。 少有大志,笃学力行,初受业易愧虚(易时中号愧虚)先生之门。 领乡荐,就选山东武城县尹。治当孔道,流移转徙,几不可为。麒至,问民疾苦,条罢不经之费,与民休息;抑豪强,治巨猾,一时善良赖以保全。折狱多平反,每事惟存大体,不务苛细,与今所称能吏善逢迎上官意者,不侔矣。 以治行优异,行取北上,图书数篋。选授户部四川司主事,赴官卒。” 尤复 尤复,字纯卿,号见斋,明·晋江人。蔡清(谥文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弟子,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举人,官石埭知县。 尤台 尤台,字公辅,南宋·安溪人。8岁能属文,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应童子科,举;后终不第。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文学·尤台》:“尤台,字公辅。八岁能属文,腹稿立就。庆元二年应童子科举,中书试以《公则悦赋》,刻成,词藻绝出。拟奏赐官,格于吏议,仅免三举。不第而终。”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是年(庆元二年,1196年)童子科:尤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尤台》:“尤台,字公辅。八岁能属文,腹稿立就。应童子科举,中书试以《公则说赋》,数刻而成,词藻绝出,拟奏赐官,格于吏议,仅免三举,不第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尤台》:“尤台,字公辅,安溪人。八岁能属文,腹稿立就。庆元丙辰应童子举,中书试以《公则说赋》,数刻而成,词藻绝出(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词藻杰出”)。竟不仕而终。” 尤和 尤和,字介卿,号佩韦,明·晋江人;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举人,历无锡县教谕、兰溪县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尤和》“采《尤氏家传》”为作传曰: “尤和,字介卿,号佩韦。正德己卯举人,束修自治,为人严鲠清介。 初为无锡县教谕,督率士子,以品行端方为先,学者宗之。 后任兰溪县知县,持法守正,不阿权贵,曲直是非,以理断。清节上闻,钦取祭院,未两月卒,负榇归。” 尤天爵 尤天爵,明·晋江永宁人,祖籍福清。袭职永宁卫镇抚,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年)抗倭力战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尤天爵》 “采《尤氏家传》”为作传曰 : “尤天爵,其先福清人。父美发,有军功,调永宁卫,封镇抚侯。爵以袭金,应试,官奇其文,曰:‘今之题常山也。’长袭职永宁卫镇抚。 弘治(1488—1505年) 间倭乱海滨尤甚,素窥卫城。爵与诸万户协力防守,简伍修械,储饷战守,外檄五所烽墩传护,寇至严守,退则截杀。倭相戒云:‘叮咛叮咛,莫犯永宁。’而衔恨已极。 壬戌,贼大至,悉力捍御,自造扭攻车、火炮、火鸡等器,挺身破围,倭惊溃。数日寇愈猖,复合重围,城陷,肆焚戮,举卫逃难。爵激昂骂贼,巷战力竭殉节,家与俱亡。惟先夜令一子承口缒城免难,曰:‘竭力死守者忠,全存祀口口。吾愿为忠臣,口愿尔为孝子,勿俾吾有遗憾。’子哭拜受命,果脱虎口,而延先祀焉。”
韦际明 韦际明,字圣俞,号彭野,明末清初·晋江人。天启间任钦州判;后升粤省布政司理问,弃 归。明亡后,唐王时,起中书科中书舍人,转户部主事,以病告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同治补刊本): “韦际明,字圣俞,号彭野,晋江人。 天启辛酉(天启元年,1621年)副榜,授钦州判。期年,政成誉起,上官有大政,必批议,皆报可。性刚侃,不能趋承,御史台竟以积逋盐饷数千指为余,疏劾追解;际明不忍以宿负残民,抗章辨豁,益违御史意。挂冠,橐如洗,怡然自得。继之者为有本,服其不染无愠,与道府协力代补宿逋之半。御史亦心悔,事得白。 升粤省布政司理问,竟弃归。 方际明交盘候覆时,适兴化唐公梅臣莅廉道,久慕其名,延之幕中。求诗文者辐辏,皆出际明手。会唐转秦中,林有本令东莞,延至署,代撰应酬骈语、紧密笺牍,与夫重情之狱,不假书吏,咸经其手。暇则博览群书,著述日富。 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后,杜门不出。唐王时,起中书科中书舍人,转户部主事。以病告归。 所选有《唐诗》二卷、《淮南子》二卷、《东西汉书》二卷、《世说新语》一卷、《南华经》一卷、《儒道释考》三卷、《八大家》六卷、《东莱博议 》一卷、《诗韵字考》一卷、《宋李刘骈语》一卷、《方孩未集》一卷、《征 献录》一卷、《官制考》一卷、《明文十六名家》四卷,俱注释丹铅,节批总评 。 其自著有《骈语》十六卷、《燕诗集》三卷、《粤吟》二卷、《洞遊记》一卷、《经书讲义》十二卷、《四书宾岱日笺》八卷、《易解》四卷、《镜世编》六卷、《宝善编》二卷。 又选古文,自檀弓、公、谷、诸子、秦、汉、六朝、唐、宋、及明王、李共三卷、《左传》一卷、《史记》一卷。” 韦尚贤 韦尚贤,字思肖,或作思省,号鹭沙,明·南安县瀛溪人(“瀛溪”即今“大盈溪”,属官桥镇)。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韦尚贤,字思肖,别号鹭沙。”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韦尚贤,字思肖(《次崖集》作“思省”),号鹭沙,瀛溪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据“旧志,采林次崖《文集》”为作传。 正德十六年进士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乡试,韦尚贤中式举人。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督漕江南 韦尚贤授户部主事,督漕江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 “授户部主事。督江南漕,独先期报竣。 大司徒梁俭庵器荐之,获锡封,异数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 “授户部主事,督漕江南。 黾勉(“黾勉”:勉力,努力)趋事,粮运先简书二月至京,从前未有也。 大司徒梁俭庵器其材,荐于朝,获锡币褒封。” 知广信府 夏言为相,欲在家乡广信府城兴建府第,闻韦尚贤才,嘱吏部迁韦尚贤为广信府守,冀托以兴建府第之意。但韦尚贤到任,殚心职业,不以夏言所托为意,虽考绩时以才能为部使者推荐,终被夏言嫌弃,嘱吏部改调。 【按:夏言(1482~1548年),字公谨,号桂洲,江西广信府(治所位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贵溪县(今江西鹰潭贵溪市)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历兵科给事中、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管院事、礼部左侍郎仍掌管翰林院事、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兼任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嘉靖十七年(1538年)为内阁首辅,称“贵溪相”。】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 “夏贵溪(夏言)秉政时,特属铨曹以贤典广信,冀得托以行意。 及至郡,留心士民,修其职业。 夏啖以美官,不应也,遂衔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 “贵溪相夏言欲建第府城,闻其才,嘱吏部迁尚贤广信府守,冀得托以行意。 及至郡,殚心职业,理词讼,平赋役,六事毕修。部使者至郡,不三日辄去,曰‘郡有良守矣。’以才能登荐剡(“荐剡”:推荐人的文书)。 言托以治第,悉置之;啖以美官,亦不应。言衔之。 郡中四姓得罪于言。每监司至,辄希旨逮捕,必致之死。尚贤恻然白免之。” 调毗陵守 吏部主官知韦尚贤贤,为调毗陵郡守(“毗陵”:今江苏常州市)。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冢宰汪公鋐、少宰霍公韬知其贤,为拟毗陵。”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言怒甚,嘱吏部改调,冢宰汪鋐、少宰瞿韬知其贤,为调毗陵郡,民扶老携幼走送。” 知九江郡,报罢 韦尚贤既调毗陵守,因毗陵是大郡,夏言益怒,乃改九江守(今江西九江市)。以忤时宰报罢。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 “毗陵,大郡,夏怒甚,乃改九江。 时章圣太后梓宫南祔,百务旁午,守令皆投檄去,贤毅然身任,事倚以济。 竟以忤时宰报罢,惜哉!”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 “毗陵,大郡也。言益怒,乃改九江。 地当冲要,民力疲敝,爱护休养,一如广信。 时章圣太后梓宫南拊,百凡旁午。守令皆惶慑投檄去,尚贤独身任之,事赖以济。 江右十三郡民辐辏九江。尚贤以广信民久劳,时相兴作,独白免之。抚按交章论荐云:‘继贤守信者已致上卿,而贤独淹滞不动。’绩上三日,迁擢有期,卒为权相所挤,遽报罢。慨然登途,略无愠色。” 家居,卒 韦尚贤终被夏言排挤,罢归。年64卒。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孙绶,壬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韦尚贤》: “家居,徜徉山水,课儿辈耕读,戒子姓毋侵凌乡里。郡邑长以公事至瀛溪,必造访。政令不便民者,辄正告之,毫不及私。 年六十四卒,乡人皆流涕。 孙绶,万历壬子举人。” 日施那炜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大食国》载:“有番商日施那炜,大食人也,侨居泉州,轻财乐施,作丛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汝适》) 孔希岛 孔希岛,明·山东人。 明·万历间立的《孔希岛之墓碑记》有略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明·孔希岛》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录“《闽书》纂”为作传。 来从安海黄世雄学琴 孔希岛是明代山东琴师,身世不明,来从安海黄世雄学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明·孔希岛》:“孔希岛,不知何许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孔希岛》:“孔希岛,不知何许人。” 《安平志·卷7·人物志·隐逸清修·明·黄世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出版)云:“黄世雄,好简静,诚信无为,平易率物。习师襄(春秋战国时著名琴师)之业,得天下之中音而极精。于是陕西则有陈生尚义,山东则有孔希岛,皆不远千里而来学之。” 正德、嘉靖间往来泉中四十余年 孔希岛就此不归,于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间往来泉中40余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明·孔希岛》: “善鼓琴,遨游海上,问其家不答,问其年不知也。夏裘冬葛,与之钱不受,受则以与人。时辄慷慨,取琴鼓数行,遇富贵客即避去,强之终不肯鼓。 正、嘉间往来泉中四十余年,身不加老,有知者曰,与颜头陀各百三十岁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孔希岛》: “善鼓琴。遨游海上,问其家,不答;问其年,不知也。夏裘冬葛。遗之钱,不受;受则以与人。时辄慷慨取琴,鼓数行;遇富贵客即避去,强之,终不肯鼓。 正、嘉中,往来泉中四十余年,身不加老。有知者,与颜头陀各百三十岁也。” 卒于安溪,葬南安九日山西峰 后,孔希岛卒于安溪,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詹仰庇为营葬南安九日山西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泉州山川·九日山·西峰·孔希岛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明·孔希岛》:“后卒安溪,詹仰庇为葬于南安九日山下。”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孔希岛》:“后卒安溪,詹司寇仰庇为葬于九日山下。” 《泉州府志》:“孔希岛墓在‘如此江山'四字之下。”但孔希岛墓今在无等岩下,如非志误,则是后迁。墓已成平地,唯在“泉南佛国”前平地上,有明·万历间立的《孔希岛之墓碑记》。 墓碑云:“琴者孔希岛之墓??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岁次丙戌仲夏吉旦立。” 墓碑阴刻:“孔希岛,不知何许人,善鼓琴,遨游湖海上。问其家,不答;其年,曰不知也。性狷介,冬葛夏裘。人与之钱不受,受辄与人。时慷慨取琴鼓数行。遇豪贵人辄避去。鼓之鼓,弗鼓也。往来泉中四十年而貌不加老。£而逝。与游者会葬于九日山,附秦隐君(秦系)以不朽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孔惟德 孔惟德,明·汝阳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刑部郎中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 《闽书》为作传,曰: “孔惟德,汝阳人。嘉靖癸丑进士,四十年由刑部郎中知泉州府。 每见宾客,立吏两旁,辄呼曰:‘邑子母请太守毋徇也。’ 邑人蔡居阳,旧为汝阳学官,惟德朔望偕府佐往谒,执弟子礼如初,会不久不去。” 孔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孔惠》节《愿学稿》载:“孔惠,字廷顺,奉新人。天顺间任泉州府同知。律己以廉,存心以公,莅政以勤,抚民以恕,莫敢以私干者。尤具肆应之才,使节络绎,庶务丛集,区画整然,有条不紊。成化丙戌循例入觐,舟车道里之费毫不取民。临行,送者千数百人。” 孔公俊 孔公俊,字师道,元·至正(1341—1368年)间任同安县尹。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五·循吏录·元·县尹·孔公俊》据“旧《志》”为作传,曰: “孔公俊,字师道,孔子五十三世孙,至正(1341—1368年)间县尹。 建‘大同书院’于学宫之东,以祀紫阳先生(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大同书院》、《泉州人名录·朱熹》) 涖任有政绩,祀‘名宦’。” 方蒙仲 方蒙仲(1214—1261年),字澄孙,以字行,号乌山,南宋·福州侯官(治今福建福州)人,居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一般作莆田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1·方蒙仲》:“方蒙仲,字澄孙,莆田人。” 方慎言 方慎言,字应之,北宋·福建莆田城关方巷人;天圣九年(1031年)知泉州。 方克(方尧) 方克,或作方尧,字惟力,号西川,明·桐城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以监察御史知泉州府,升苑马寺少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闽书》、参《林次崖文集》为作传,曰: “方克,字惟力,号西川,桐城人。嘉靖丙戌进士,二十七年知泉州府。 廉以持身,仁以爱民,公以存心,勤以集事。兴学校,辟田畴,清户口,理赋役,除盗贼,平狱讼。不拘文法,不立威名,不投时好。拳拳以德教导民、待僚属。劝善让美,卑己尊人。虚明光大,常集众人之长。 政成誉起,升苑马寺少卿,致仕。” 方阜鸣 “方阜鸣,字子默,莆田人。嘉定初任泉州佥判。 方仲宇 方仲宇,北宋·兴化军莆田人;方峤次子。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官终著作佐郎、南安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9·县令方先生仲宇》: “方仲宇,峤之子。治平四年进士。 少颖悟,日诵数千言。年十二从胡安定学。诸生尝千余人较艺,屡居上列。 官终知南安县。” 按: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北宋·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市)宁海乡胡家庄人,后迁居如城严家湾。因祖籍陕西路子长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胡瑗7考不中。天顺十年(1032年)返回泰州城,创办安定书院。景祐元年(1034年)应范仲淹聘,履苏州郡学首任教席。景佑三年(1036年),经范仲淹引荐,胡瑗奉宋仁宗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事成后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康定元年(1040年),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庆历元年(1041年)调密州(今山东诸城)观察推官,翌年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京之邀,任湖州州学主讲教授,“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并创立“湖学”。皇祐二年(1050年)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更定雅乐,以3年时间完成。皇祐四年(1052年) 胡瑗擢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晋光禄寺丞。嘉祐元年(1056年)征为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嘉祐三年(1058年)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志康任所疗养。次年病卒,谥“文昭”,葬浙江乌程(湖州原菰城附近)。 胡瑗是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胡瑗开宋代理学先声,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讲求“明体达用”,范仲淹尊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在湖州州学时,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理念。 方翀 方翀,字羽公,清·晋江人。以优贡荐举博学鸿词,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举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方翀》: “方翀,字羽公。 以优贡荐举博学鸿词,乾隆甲子举人。 家酷贫,清介自守。屡膺肺病,病中手不停披,口不绝吟。经史诸子,靡所不窥。长于诗歌古文词,书法尤苍古秀逸。教授生徒多知名士。 与修《县志》,未竣事而殁。临殁,犹题句于几曰:‘无聊药帐曾评字,省事余钞且闭缄。’ 计作诗万余首,所著《四书考》、《谈经拾瀋》、《说梦行秘集》、《不已言集》百余本藏于家。 卒年六十九。” 尹宏 尹宏,字克宽,历城人。正统三年(1438年)知泉州,正统五年(1440年)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尹宏》据旧《志》、参《闽书》 载:“尹宏,字克宽,历城人。正统(1436—1449年)间知泉州。廉正公勤,留心抚字,旱祷辄雨,岁以屡丰。卒于官,民为肖像立祠祀之。仍葬其衣冠于城东,勒碑纪德,岁时致祭冢下。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南外宗正司》:“明·正统三年(1438年),知府尹宏以故址之半为织染局。” 正统五年(1440年),尹宏为解旱涝之苦,曾深入农村访问,请教农民解决缺水之法。当年三月十五日,晋江县农民杨用、王京生等823人画图贴说,赴府陈告,要求就“本府南安县金鸡桥上筑坝立陡门,分安溪、永春之溪流,引长基洋埔,开透匏瓠坑至官塘,接本县卅三都斗林宫前,潮水通洋屿、清濛等浦。于桥下另开一沟至普陀巷,开透溜石南一湾,水自金鸡直至本县十九都廿都山麓六十余里,水源长流灌溉,田得有收,民无饥窘,税粮易办。”尹宏接受民请,实地踏勘,证实可行,然未及奏闻,尹宏病逝任所,遂寝其事。 尹嵩 “尹嵩,号艮斋,东莞举人。 书成 书成,清·满洲镶黄旗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书成》、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书成》有传,文同。 知泉州 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监生知泉州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书成》:“书成,镶黄旗人。由监生乾隆十二年知泉州府;安静宜民。” 分巡台湾道 乾隆十三年(1748年)擢福建分巡台湾道,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丁忧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泉州府知府·书成》: “未几升台湾道。 值泉州岁歉,米价腾贵。台湾民相约禁港,谷船不通。成曰:‘何忍任泉民独饥?’亟下令,凡载米谷至泉州,各船悉放行无阻。于是粮艘络绎,市价以平。 及丁父艰,由泉回籍,奠送者数千人。” 《续修台湾县志·卷2·政志·宪纪·分巡台湾道》:“书成,满洲镶黄旗人,监生。乾隆十三年任。十四年以忧去。”
乌古孙良桢 支大纶 “支大纶,嘉善人。万历甲戌进士,任泉州推官。 毛一夔(约1635年~?),字曰舞,明末清初·德化县化水口毛厝村人(原名紫霄村),明·崇祯(1628~1644)中生;是清代德化耆绅,民间著名诗人、画家。 父毛学鲁(1613~1642年),讳天锐,字元颖,读经史,通文墨,能诗文,而立之年早逝。父亲去世时,毛一夔与其弟一驹年皆幼小,由母叶氏(漳州龙海石码人,县学秀才叶联芳长女)抚育成人,学业每冠同窗。 毛一夔耽山水,凡德化山川名胜几乎都有他的足迹,并留下诗篇。流传至今收辑于《瓷都德化古今诗萃》(1993年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有咏《石牛山》、《飞仙山》、《岱仙瀑布》、《驾云亭》、《凤翥山》、《西华室》、《心慈岭》、《谢公桥》、《缨溪》等20余首。 子毛恩盛,字湛若,县学秀才,游庠食廪。每岁科试联冠邑军者三。工诗善酒,著有《醉月轩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