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第一卷)

  郡之主山(泉山,齐云山,北山。泉州府城北8里。)
  泉山辩
    ——清源山即古“泉山”说。
    ——古“泉山”在今福州说。
    ——不必泥定说。
  三十六岩洞
    ——得名者凡三十六处。
    ——开发较早。
    ——方位(中峰、左峰。右峰。)
  清源古道
    ——清源古道首段。
    ——南古道(“小云关”。《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和陈第诗刻。“练胆石”。栖霞岩。)
    ——北古道。
  明·游记三篇
    ——明·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明·慎蒙《清源山记》。
    ——明·许獬《游清源山记》。
  诗词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中峰》收录(北宋·钱熙《清源山》。南宋·王十朋《咏清源山》。南宋·刘子翚诗。南宋·朱熹诗。明·何乔远诗。明·黄克缵诗。清·陈宝钥《清源山》。清·阮旻锡《清源山》。清·张云翼《清源山》。)
    ——拾遗(明·黄凤翔诗。清·黄梧阳《登清源山望海》。)

郡之主山 

  

  清源山,又名“泉山”、“齐云山”、“北山”,位于泉州城北,海拨498米,周围40里,横跨10余里,为泉州主山。东南出泉州湾抵大海,西北则万壑千山,高可齐云。山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皆以奇胜。中峰为主峰最高者,四望无际,却以平胜;左峰明光满地;右峰迭境参天。

  兹山自唐·开元六年(718年)旧泉州州治从丰州东迁建城后,海交继续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人口骤增,游山者日多,因而“清源山”得以开发,千百年来留下十分丰富文物史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泉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在(府城北)棠阴里三十九都。周环四十里,为郡之主山。”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

  “泉山,府城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

  《寰宇记》: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

  朱买臣谓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

  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

  《郡志》:泉山上起三峰,俗名‘三台’。中峰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登其巅,可尽一郡之胜。”

  “其左右二峰俱高秀,层岩稠叠,达于郡治。有事时,‘清源’为攻守要地矣。”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泉山》:

  “泉山,在晋江县北。

  乐史《太平寰宇记》:在州北五里,泉州因此为名。”

  “又名‘北山’,周环四十里。有‘石乳泉’,下达于江;其巅有‘清源洞’,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盖本于此。”

  郑樵《通志》:在晋江县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齐云山’,髙数千仭。”

  《泉州府志·山川》“清源山,郡主山也。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一名‘齐云山’;在郡北,又名‘北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清源山,郡城巨镇也。南唐及宋时州名清源军以此。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以巅常有云,曰‘齐云山’;以在郡北,曰‘北山’;以有孔泉,曰‘泉山’。”

  “上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按:‘三台’兼左‘星台’、右‘南台’而言也。然自城中及北郭外仰观则然,若陟中峰之巅,俯视‘星台’、‘南台’,如在麓矣。”

  “清源山石刻”,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源山风景区”,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泉山辩

  清源山即古泉山

  多数学者认为,“清源山”即古“泉山”,泉州因“泉山”而得名。

  泉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书》。

  《汉书·卷34·上·朱买臣传》“是时,东越数反覆,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泉山》:“《方舆胜览》:《汉书》主父偃奉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

  泉州之名最早见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此时的泉州指今之福州,辖南安、建安两郡,范围相当整个福建。后泉州屡改为闽州、建安郡、建州等。直至唐·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即今福州),武荣州(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改为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即泉州为福州所管领之地)。此后之泉州始为今之泉州。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泉州郡治之所始从丰州城迁至今之鲤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唐·贞元二年(786年),泉州欧阳詹西上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之前,曾与当时名士林藻林蕴兄弟(后为内兄)读书于清源山“龟岩”林蕴撰有一篇《泉山铭》,曰:“泉山,泉州之山也。”“与欧阳詹结志攻文,同指此山。”后来,欧阳詹转到林藻林蕴的家乡莆田广化寺灵岩精舍继续求学。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四库全书·黄御史集·卷5》)也记载:“初,侍御史济南林公与其季水部员外郎贞元中居兹而业文,欧阳四门欧阳詹舍泉山诣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泉州著述·泉山铭》)

  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汉书注》曰:“泉山,即泉州之山也,临海,去海十余里。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亦本于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

  “泉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在(府城北)棠阴里三十九都……

  颜师古注《汉书·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

  北宋《舆地广记》载:晋江县“有泉山、晋江。”

  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

  “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周环四十里。”

  “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泉名郡,岂亦本于此。”

  其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李贤等撰的《天下一统志》、明·何乔远《闽书》、清《大清一统志》等志书,均对“清源山”即古“泉山”没有异议。

  清·陈大玠也持“泉山”“清源山”之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陈大玠《修建泉山清源洞碑记》”

  陈笋湄?大玠曰:

  ‘《史记》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曹能始《名胜志》谓师古当贞观(627—649年)时,未有泉州之名,应在福州。

  余考睿宗·景云(710—711年)之先,闽下游统称晋安,而福州则无所谓泉山者。能始福人,私而欲争之耳。可见果属名胜地,非其有犹将冒之,以夸天下来世,而况居桑梓听其倾坠,不能接武前人而增新之,此非生其乡者之愧哉。’”

  《辞源·泉山》也明确写着:“山名。在福建晋江县北。《汉书·朱买臣传》:‘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与现存“清源山”虎乳泉畔明·李开芳书、何乔远勒的摩崖石刻“乳泉”的题记相符合。而石刻题记所根据的,是《太平寰宇记》和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任泉州知州叶廷珪(在任4年)所著的《海录碎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开芳何乔远叶廷珪》)

  古“泉山”在今福州说

  但是,有人认为古“泉山”在今福州,如编写《福建通志·金石志》的陈衍、纂修《晋江县志》的周学曾,但并无实据。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俗谓东瓯王避汉兵处,误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隆庆府志》”

  “《泉山通志》引颜师古《汉书·注》,指此为越王所保之‘泉山’,非是。

  《汉书·朱买臣传》云:‘发兵浮海,直抵泉山。’师古注云:‘泉山,即今泉州之山。’自师古时言,乃唐·贞观初之泉州,今福州也。

  又谓‘北山’之巅,乃东瓯王避汉兵之处。然东瓯王东越王·余善,为汉兵所攻,自所保之‘泉山’南徙大泽中,繇王·居股杀以降汉,亦无由至此山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云:

  “《县志》或引《朱买臣传》: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非也。
买臣汉武帝时,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断以福州为是。

  至此处泉州‘泉山’之名,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旧《志》作中宗·景云二年,误;景云非中宗也。考沿革谱自明。按旧《志》此言自妥,下凡碑记有言此者,当以是正之。

  或疑福州无‘泉山’者,似拘。”

  不必泥定说

  也有人持两可态度,原因是唐·景云二年(711年)之前“古泉州”范围很大,包括后来的福州和泉州。

  董奉升《泉山铭》曰:“泉州,侯官界也。无何,析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迹其源本一地也。”

  除今福州曾名泉州外,更早天津市武清区也曾名泉州。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隋》)。因此,考证《水经注》时认为,颜师古所说的泉州之山,说不定是指这个北方的古泉州,因此也不必泥定什么福州、泉州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引载曰:

  方翀辨云:

  ‘又尝考《水经注》,泃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宰池水,前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

  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公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是又一泉州矣。

  夫州复有泉,安知无复有泉山者?况师古但云泉州之山,何必举是山以实之?是又不必泥定福州、泉州矣。此等似当阙疑。’”

三十六岩洞

  得名者凡三十六处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泉山……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名胜志》: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

  “三十六岩洞”或称“三十六洞天”,按地形分为5片:1片以“赐恩岩”为中心,计4岩1洞;1片以“瑞象岩”为中心,计15岩1洞;1片以“弥陀岩”为中心,计8岩1洞;1片以“清源洞”和清源古道为中心,计5岩2洞;1片以“南台岩”为中心,计2岩2洞。

  关于“三十六岩洞”的名称,最早的记载是明·何乔远《闽书》,后来的清·乾隆《泉州府志》征引自《闽书》,道光《晋江县志》又参考《府志》,总体上大同小异。

  《闽书》所说的“三十六岩洞”是:纯阳洞(清源洞、清源上洞、蜕岩、裴仙岩、裴岩)、紫泽宫(清源下洞)、东岩、西岩、海潮室、南台岩、遵岩(百丈坪)、半岭岩、栖霞岩、大道岩(芭蕉古洞)、泰嘉岩、灵源岩、碧霄岩(上碧霄岩)、不易岩、瑞像岩、寒山岩、日休岩(头陀岩、吴陀头岩、下碧霄岩)、妙觉岩、狮岩(狮子岩)、龟岩、虎岩(大休岩)、赐恩岩、中岩(醉月岩)、下岩(镜山岩)、巢云岩、弥陀岩、观音岩(又名千手岩)、梅岩、木龙岩、势至岩、清泰岩(清莱岩)、羽仙岩(老君岩)、片瓦岩、泰空室(元隐室、洞天真隐)、无尘庵(舟山岩、舟峰岩)、楞伽院。

  开发较早

  “三十六岩洞”开发较早。

  秦代即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左峰,后人供奉之,名“大道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五代之前·秦汉·大道》)

  唐代,会昌(841—846年)中有摩尼教(唐以后称明教)游方泉郡,卒葬北山(清源山)下。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泉州府晋江县》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今福清县),授侣三山(今福州市),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摩尼教》)

  还有道士蔡如金谭紫霄谭峭),僧人白云,儒者欧阳詹,或修真,或建庙,或读书其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五代之前·唐·著名道士·蔡如金、五代·谭紫峭》、《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宋、元,道者僧众竞向经营,雕造石像。

  明,民族英雄俞大猷、散文家王慎中、史学家何乔远、教育家顾珀、直臣詹仰庇等先后结庐读书著述其间,儒风大盛,清源山亦先后兴建欧阳书院”、“新山书院”、“巢云书院”、“镜山书院”,名动遐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王慎中何乔远顾珀詹仰庇马负书》、《泉州书院·欧阳书院》)

  清,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马负书在赐恩、弥陀等处修建亭、台、轩、室、楼、榭,使清源山更风姿多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负书》)

  方位

  清源山上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清源山各岩洞的方位,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的描述,自三峰而下分为两路:

   中峰、左峰

  中峰,统称“纯阳洞”,亦名“清源洞”,是为“清源上洞”、“蜕岩”

  自“纯阳洞”出立石表识之山门以西,仰观“蜕岩”下大石前为“下洞”

  自“下洞”下至山麓,即上、下洞之麓,为“紫泽宫”

  “纯阳洞”南左半里许为左峰,亦名“东岩”

  左峰旁为“遵岩”,又名“百丈坪”

  “遵岩”又南左半里许为“泰嘉岩”

  “泰嘉岩”下有“灵源庵”;路中原有“半岭宫”,久废。

  “泰嘉岩”北有“寒山岩”,与“瑞像岩”相抵背。

  又南半里许,为“栖霞岩”

  “栖霞岩”左为“大道岩”,又名“芭蕉古洞”

  又南左为“瑞像岩”,亦名“天柱峰”

  “天柱峰”前峰对峙,名“罗汉峰”;旁为“日休岩”,又有“片瓦岩”

  “五台峰”右为“虎岩”,亦名“大休岩”

  “虎岩”之左为“不易岩”

  又南半里许为“碧霄岩”,当北入处为“上碧霄”,南出左侧为“下碧霄”

  又南为“梅岩”

  又东为“狮岩”

  又下为“赐恩岩”

  右峰

  “纯阳下洞”西南半里许为右峰,亦名“西岩”,与东岩对峙。

  自右峰迤逦南下,在上、下洞之南,为“南台”

  又南为“弥陀岩”,在“擎珠峰”之阳。

  “弥陀岩”之下为“木龙岩”

  又西为“观音岩”,亦名“千手岩”

  “观音岩”下为“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

  又下为“势至岩”

  “势至岩”旁为“清泰岩”

  如上山,第一路自后茂沿赐恩岩、狮岩、碧霄岩而上,是为清源古道;第二路出泉州北门(朝天门),经清泰岩、势至岩、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而上,是为现在去清源风景区的正路。

清源古道

  清源古道是泉州城登游“三十六岩洞”的古大道,出北门或东门均可由此登山。

  清源古道有两段:第一段从大旗山下“龟岩”沿西登山,经“狮岩”、“妙觉岩”、“梅岩”“碧霄岩”;到“碧霄岩”后,古道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由半岭岩登“小云关”直抵“紫泽洞天”,北路经由“瑞象岩”向北上登“泰嘉岩”

  清源古道首段

  出泉州北门循东至山兜村,刚上清源古道,路旁林木处一奇石直立如笔,上镌“文魁塔”3字。

  古道起于大旗山下“龟岩”,巨石赑屭,状如穹龟伏鳌,上有“广利王庙”。沿西登山,经泉石幽奇、景象清旷的“狮岩”,即见摹米元章书刻“第一山”石碑(现移至“千手岩”石蹬旁岩石上)。

  清源古道入口处西侧、天柱峰西麓古道旁瑞像岩路口,有“山灵笑我”题刻。同石“山灵笑我”下方,有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钱嘉《乐酌孔泉》为题的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嘉》):

  “匹马南来近一年,行装轻约半峰烟。还家宾友如相问,酌得清源几口泉。”

  题名为子游里人钱嘉辱谷氏题”

  钱嘉,苏州人,乾隆廿七年(1762年)任泉州中营参将。

  到宋·御史陈谠“北山胜概”题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谠》),其近处有“妙觉岩”

  在“妙觉岩”西麓山涧边、古道西向近处,有“碧华清胜”4字摩崖题刻,隶书,横排,字约1米半见方。下署“城禹之鼎奉使闽海,得游清源温陵,时屠维大荒落余汹书于题此”。[按:“屠维大荒”:《尔雅》岁序异名,即己已年,此处指康熙廿八年己已(1689年)。查氏为江苏江都人,清代画家,康熙(1662—1722年)中任鸿胪寺序班。]

  又经“梅岩”“碧霄岩”

  南古道

  “小云关”

  经“碧霄岩”、赵坑仔口村庄,在“半岭岩”之南古道中,有“小云关”摩崖题刻。

  所谓“小云关”,其实是一石门,位于水流坑村口再上几十步,是古代筑路时开凿的。石门左石扉还残留元·至正(1341—1368年)间镌文,可推断清源山南古道是元末以前铺筑的。石门摩崖镌龙山□人题联:“片云夹石樵肩出,半岭孤僧笠月归。”

  又上可见“山高水长”4大字摩崖题刻,陈大玠书。陈大玠,泉州笋江人,登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进士,官至浙江道御史、太常寺少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大玠》)

  续行古道,路旁有小屋1间,石柱镌佚名书杜审言诗句:“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屋内石柱又镌佚名题“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联对。这两石柱是原“半岭寺”(宫、亭)遗物,故有人误以为这里是“半岭寺”遗址;其实不然,此屋是1958年前后生产队建的临时仓库或牛棚,石柱是从原“半岭寺”遗址移入的。

  《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和陈第诗刻

  再向上登,便至俞大猷收复兴化、赶走倭寇纪事题刻。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俞大猷于兴化平倭大捷后,次月班师,偕友人游清源山,在过“小云关”不远的水流坑清源古道东侧岩石上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兴化平倭大捷》)

  在同石《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题刻西侧,有俞大猷部属陈第的诗刻。

  陈第,三山连江人,官至游击将军。陈第曾于万历二年甲戍(1574年)春从俞大猷第1次登游清源山;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秋,陈第第2次登游清源山,此时距第1次登游已过近30年,俞大猷也已去世3年,陈第徘徊在俞大猷崖刻前,感慨万千,留下题刻:

  “万历甲戌春,三山陈第从先师俞虚江游清源。辛丑秋再至,以铁如意击石吟曰:

   ‘重来三十年,感叹游非昨。空余梦寐存,九原讵可作?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

  “练胆石”

  俞大猷“记功碑”附近山麓有俞大猷父亲陵墓,背依“练胆石”。练胆石是一天然巨石,矗立古道旁,状如刀削,上刻明·俞大猷亲书“君恩山重”4大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据传,俞大猷少时在清源山紫泽书院读书,并习武于“清源洞”。课余,常到“虎乳泉”附近这又高又滑的大石上翻腾跳跃,路人警之,俞大猷曰:“练胆尔。”后人遂称之为“练胆石”。及年老,皇帝特恩准继续留任军中,俞大猷亲书“君恩山重”4大字刻于该巨石上,以示感激。

  清代诗人林骚《咏练胆石》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石高高,胆气豪。上石下石如猿猱,朝练夕练日几遭。
  腰悬双宝刀,斩鲸碧海涛,邈兹小丑焉遁逃。胆气豪,石高高。”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炼胆石》(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清源山虎乳泉西畔稍下,路旁一巨石,高丈余,即大猷炼胆石。公在清源洞读书,每晨夕必踞石之岩。后公自书‘君恩山重’四大字,刊于石上。

  虎乳炙泉旁,岁岁耸巨石,卓立天地间,万古弄寒碧。
  壮哉俞虚江,朝暮涉其脊。夷险生死分,俯仰乾坤仄。
  弥炼胆屡豪,真精贯百脉。拳法猿公传,山头吸月魄。(原注:相传清源山有老猿公,每授公拳法。)
  《易》理参兵机,千夫自辟易。藐视严分宜,岂怕威权赫?(原注:时严嵩[分宜人,史称严分宜]当权,公不肯依附,故每遇事中伤。)
  正气名其堂,浩浩苍冥塞,健笔书摩崖,千秋重遗迹。

  【泗东按】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河市人。明·嘉靖乙未(1535年)武进士,历官都督,卒谥武襄。是明代的抗倭名将,和戚继光齐名,人称‘虎’。著有《剑经》、《正气堂集》等书。今河市观音亭桥畔尚存所撰石碑一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濠市桥》)……

  今清源山‘君恩山重’刻石尚存,而水流坑通清源洞小路边有1563年俞大猷的题名摩崖一方,文为……

  在这石刻之西,又有1601年俞的弟子连江陈第的诗刻摩崖,文为……”

  栖霞岩

  又行片刻,可见路边置一石瓠,雕琢精细,瓠边有小瓠,古时供樵夫盥洗和饮水用。

  近处,有“佛”、“思源”、“泌汾(书)镌字。

  其上卧石广披为坡,灌木篁竹丛生,也有粗琢一二“佛”字于坡石。此地应是36岩洞之一的“栖霞岩”

  过此后,便直抵“紫泽洞天”

  北古道

  另一路,由“碧霄岩”“瑞象岩”,向北上登抵达明·侍郎顾珀读书的“泰嘉岩”。此路并无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在狮峰西麓古道旁,原有摩崖石刻“修身为本”4字,已炸毁。

  古道旁下数百步有一蛙石隆起,中空如屋,有天成石床可憩。石外顶部镌有“别有天地”4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内石刻“同娱石”3字。此景点系清·乾隆(1736—1795年)间荆山氏因营厝风水事发现而加点缀的,早已荒芜。

  清· 乾隆卅九年乙未(1775年),永春人李一径(身世不详)“因憩于‘同娱石’之下,中空如屋,景趣天然。醉后漫题俚语”。越乙已(1785年),镌其字于畲山山脚清源古道“别有洞天”题刻对面岩石上:“潇潇风雨北山凉,一望离迷古岸长。秋思新添人易老,野田水满似潇湘。”

明·游记三篇

  清源山中峰之颠的清源二洞,以及“西洞天”、“紫泽洞”、“南台岩”,是古人在清源山登临和活动的主要去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中峰”章节之后,收录明人王慎中慎蒙许獬游记各1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许獬》)。

  明·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王慎中《游清源山记》”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52卷·泉州府部艺文2》亦收录此文,题“《游清源山记》(前人)”,文同。曰:

  “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娱耳目于清旷寥廓之表,而窅然失一世之混浊,天下之乐,宜无逾此者。

  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以景公之愚,睠(《方舆汇编》作“眷”)然揽齐国之富,恐其一旦忽然去之而死,而不得免,其意之卑,而晏子笑其不仁,宜矣。叔子慨然,顾其一时之功,爰而难忘,虑他日之易泯,抚当身之权(《方舆汇编》作“欢”),而不足以自慰,可谓贤者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方舆汇编》作“欲”)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方舆汇编》作“崷萃”)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孰知夫苍崖翠壁,发舒气象,而凌薄光景,亦导忧增戚之物也。当其戒具往游,固以酣乎奢(《方舆汇编》作“豢”)佚之骄羡,倦乎勋伐(《方舆汇编》作“代”)之劳动(《方舆汇编》作“劳勤”),思取乐于山水之间,以适耳目之娱。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富贵功名者之于山水,其果不得以兼取也。

  清源山者,泉州之名山也。余尝以暇日往游于其间,好事者往往撰酒肴(《方舆汇编》作“肴酒”)跻山之巅,就予而饮食之。因辄相命为游,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止,有从有否,不为恡(《方舆汇编》作“吝”)也。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何足以望牛山之傧从,岘首之宾僚?然吾未尝不乐,而客之从者未尝不与吾同其乐也。

  以吾之早废于时,习于富贵之日浅,而顽拙不适用者,曾无秋毫之长,可以挟而待后,欲为濡恋而无所可怀,欲为矜顾而无所可喜,而山水之乐,卒为吾有。吾虽困于世,于物无所多取,而独得之于此。彼富贵功名者,于天下之欲穷矣,而于天下之乐犹有所憾。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方舆汇编》作“江汉”),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

  既以语客,复记之如此。”

  明·慎蒙《清源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慎蒙《清源山记》”

  【慎蒙,字山泉,明·湖州归安人。嘉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15卷,《清源山记》为其中之1篇。 】

  文曰:

  “山在棠阴里,一名齐云山。裒广四十里,郡之镇山也。颜师古《汉书》注谓越王所保之泉山,即此山。

  有三十六洞。

  其龟岩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龟,中空且旷,可容百人,唐·林藻林蕴欧阳詹尝读书于此。其所染翰,石砚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而崇秀坞适当其隩,林木森然,奇石挺立,望之青翠满前,殊为刮目。

  有醉月石,则横亘于前,其平如砥。

  狮子岩者,在龟岩之畔,石骨耸立,状如狻猊。

  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纯阳,在山之巅,东瓯于此远避汉兵处也。后有石室,则宋·道人裴道人仙蜕之所,故又号蜕骨岩。下洞一名紫泽(《县志》原注:“此句误,紫泽不是下洞。”),去上洞仅半里许,真入蔡如金祠及丹灶在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裴道人蔡如金》)

  上有巨石,方广百余丈,有梵刹四区,适当其阴,而峻峰叠巘,寓目登眺,若置身青云之上。外则大海环绕,一望茫然。天气清明,则所谓日本、琉球,皆可指见。真天下奇观也。

  杖藜泉则在清源洞之侧,若坎井然。传谓蔡如金手握藜杖,拄地而泉出,故名。
清源泉适当上、下二洞之间,深不过五六尺,味甘而洁,湛然澄清。山之以泉名者,此也。

  有老君洞,则老君像如塑,高可五十余丈,面目四肢皆为苔藓翳樾,而须眉皓然,其白如雪者,千古不磨,亦云怪哉。

  三瑞岩,则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像也。像皆天成,不假斧凿,即其奇瑰诡璚,当与武夷争雄哉!”

  明·许獬《游清源山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许獬《游清源山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獬》)。许獬此游自清源古道而上。

  文曰:

  “余少而好游,其游吾泉之清源洞,访紫泽宫者不啻一再。至是,则与同年丈君偕,重阳之又二日也。

  以避俗客,故独后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大猷之先茔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俨然甚肖。氏为东南大帅,有行伍功,说者为得地灵力不谬,而君则津津谈堪舆矣。余素弗习堪舆家言,第漫应之曰:‘是固当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迤逦而上一里许,至山腰之小亭憩焉。亭故有泉,香而冽,俗传能巳病,呼为仙液。请而祠者尽吾闽之八郡或至广之东西父老童稚,连日夜往来汲取不绝。盖亦未久而遂涸,今徒其匾在耳。岂山灵厌其驿骚,当亦有以阴夺之与否耶?

  循是而上,为石关,关而上有巨石鹄立道傍,镌‘君恩山重’四大字,即氏功成后所刻石也。

  又折而上,至山顶,为郡守公祠。祠当上、下二洞门,据清源之胜,颇宏爽,于游观憩息者不为无助。

  连武而登,至上洞。洞有大士,身右为裴道人蜕堂,俗传仙人尸解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裴道人》)

  余谓君曰:‘世所称神仙黄白事,信有之乎?’

  君曰:‘然。吾尝游漳之天柱峰,有关而禅者,绝粒可二十余载矣。望之肤色若冰雪,强之以粒弗应。是岂其侣与?不然,何以至是?’

  余曰:‘即令有之,非所愿也。’

  君曰:‘云何?’

  余曰:‘首山之鼎,仙乎?则否矣,不谓不黄帝若也。骑青牛,浮紫气,仙乎?吾孔子则否矣,不谓不老子若也。说跨箕尾,烈不永于伊吕;良游赤松,名不高于南阳。凡世之行名,能极其所至者,皆仙也。其死而不朽者,皆仙也。骚之屈原赋,若史之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文之贾谊韩愈欧阳修苏东坡,诗之李白杜甫亦然。假令是数者无一焉白日飞升,何益于我?’
君无以难。

  已复由祠右至下洞,洞即紫泽君所居处也。又有仙人董伯华之遗蜕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董伯华》)

  横而南,为南台。台后石壁千尺嶙峋,观者目眩。君则又津津谭牛首也。余北游时,未尝道金陵,不识牛首作何似,无以应。

  台宾紫帽(紫帽山),拱溪流若带,其东为大海,海浸扶桑,日月所出浴。俯临郡城,万雉错综在腋下。城中有二浮图(开元寺东西塔)最胜。君则又谭金陵十二层浮图也。余亦无以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泉州寺庙·开元寺》)

  君好奇,其为文善抉微,则又操其胜于常闻习见之外,其持论亦若是云。

  余曰:‘是山之有名旧矣。唐、宋以前至以名吾郡。然山重郡乎?抑亦郡重山也。夫天下之为奇山若水者岂少哉?多还弃于荒僻寂寞之野,樵夫牧竖之所嬉,高士伟人过者未尝问,则非其胜弗若,所处地弗若也。由此观之,天下之为山灵者,亦有幸有不幸与?’
君颔之。

  遂从台之东攀缘石隙而下,为亭、为弥陀寺二所,杂客旁午不可以入。

  山下有泉清美,甃石为井。君再邀余酌石上酒数行,笑谓李君曰:‘泉不仙,胡久耶?’君亦大笑。

  而归由他道,薄暮抵我书斋中,君遂别去。斋即唐·国子博士欧阳行周欧阳詹行周读书处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诗词题咏

  清源山奇石峥嵘,绿阴藏秀,历代许多达官名流、骚人墨客来此游憩,上至宰相尚书,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许多诗歌和题刻。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有122人题写吟咏清源山各处景物的诗歌230首;摩崖石刻400余方,其中诗刻66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中峰》收录

  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中峰》,收录“游诗三十七首”。有明确指向位置的诗词,已分载于各章节,其余的还有:

  北宋·钱熙《清源山》

  北宋·钱熙《清源山》(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泉山》亦录):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

  南宋·王十朋《咏清源山》
南宋·王十朋《咏清源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阁雨为公游。登山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
埽地焚香烟缕嫋,煎泉瀹茗乳花浮。观诗起我家山兴,身在闽南梦在瓯。”

  南宋·刘子翚

  南宋·刘子翚诗:

  “飞梯百级转层峦,政喜登临着眼宽。海上波涛连阆苑,日边尘土暗长安。
  乱来世事终无定,春尽羁愁岂一端?赖有谪仙能喜客,时陪杖履得雄观。”

  [按: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或作彦仲,号屏山病翁,宋·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理学家。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子羽》]

  南宋·朱熹

  南宋·朱熹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联车陟修坂,览物穷山川。疎林汛朝景,翠岭含云烟。
  祠殿何沈邃,古木郁苍然。明灵自安宅,牲酒告恭虔。
  肸响理潜通,神蚪亦蜿蜒。既欢岁事举,重喜景物妍。
  解带憩精庐,尊酌且流连。纵谈遗名迹,烦虑绝拘牵。
  迅晷谅难留,归轸忽已骞。苍苍暮色起,反旆东城阡。”

  明·何乔远诗

  明·何乔远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岩岩崇邱,高贤戾止。冈磐纵步,石液厉齿。
  液芳比玉,磐遥如砥。畅此远心,豁然遐轨。’

  又:

  ‘幽居强出村,杖策到山门。疎雨终多点,轻云亦有痕。
  近郊山自合,远海浪无喧。日夕登临尽,相将酒似源。’”

  明·黄克缵

  明·黄克缵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六十年来汗漫游,登临重见旧沧洲。天风岭畔双吹鬓,湖水城边一系舟。
  满眼烟花云外赏,千秋形胜望中收。晚芳未发人垂老,怕上层峦最上头!”

  清·陈宝钥《清源山》

  清·陈宝钥《清源山》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宝钥》):

  “‘绝顶高岩瞰碧田,遥来景色到阶前。海开曙气红生浪,山引晴光绿入天。
  洞暖暂能回鹤梦,林深常见下猿眠。岚烟变幻还朝暮,惟有流泉不记年。’
(洞:疑指裴仙洞。鹤梦:驾鹤登仙之梦,指飘飘欲仙之意。)

  又:

  ‘斗馌双朋访北山,山容陡见老来斑。岩苔翠魄寒山骨,洞水清烟暖石颜。
  伏海潜龙贪梦懒,归巢倦鹤畏途艰。遥看畚锸催工急,孰噀枯鱼起活潺?’

  又:

  ‘山蹊石滑游人迹,雾里村樵一线来。幽气不惊青草梦,静声自响落花苔。
  宁因日暮闻豺虎,谁向山深翦草莱?客去庭空随鸟语,洞门又被白云埋。’”

  清·阮旻锡《清源山》

  清·阮旻锡畴生《清源山》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阮旻锡》):

  “晓上清源山,崔巍俯天半。缓步憩飞亭,从容恣遐观。
  春潮带城郭,茫茫无涘岸。石面迸清泉,圆光细如弹。
  鸟雀不敢污,嘉名兹山冠。绝顶洞门开,仙人留蜕馆。
  遗容巾屦新,尘世沧桑换。至今蟒穴腥,阴风吹不散。
  日落群峰低,烟光相凌乱。下睇岭云深,来踪恐隔断。”

  (注:①“崔嵬”:高。②“恣”:任意。③“遐观”:远望。④“涘”:水边。⑤“嘉名”:美名。⑥“睇”:斜着眼看。)

  清·张云翼《清源山》

  清·张云翼《清源山》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云翼》):

  “俯临城郭千家丽,极望瀛天万象空。潮汐自来群岭下,蓬莱犹忆五云东。
  扪萝翠级盘岩树,驾壁丹楼纳海风。此日磨崖应绝胜,还欣作赋有诸公。”

  (注:①“郭”:外城。②“瀛”:大海。③“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④“汐”:夜间的潮。⑤“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⑥“五云”:五色之云。⑦ “磨崖”,即“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

  拾遗

  明·黄凤翔

  明·黄凤翔《田亭草诗集》有咏清源山诗2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其一:

   “危磴垂藤古,层冈法殿开,扶节还对酒,岸帜共登台。
  城部凭相近,顺原入座来。祗愁残照逼,归袂拂风埃。”

  其二:

  “怪石何处粜,一迳盘于转。阴泉浅细流,层砌匝苍藓。
  ◇行穿洞入,倏然观巍崴。上有读书台,昔贤迹已缅。
  老我懒废书,偶来旷游得。扪蔓攀其巅,登顿力忘倦。
  山鸟随往还,海云自舒卷。欲归仍夷犹,前林斜照晚。”

  清·黄梧阳《登清源山望海》

  清·黄梧阳《登清源山望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梧阳》):

  “东南岛屿控温陵,出没鱼龙海气蒸。晓日三山烟九点,看潮先约洞中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