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12划)

  朝云殿(夏唐宫,南安十七都埔头[今罗东镇埔心村])朝天寺(石狮市宝盖山脉脊中)、朝天阁(朝天观。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
  惠仁寺、惠存庙、惠林岩(月峰岩,安溪县来苏里)、惠明寺(临水寺、开元寺 、永春小开元寺,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象山北麓。沿革。明·颜廷榘《重建惠明寺记》碑。规制。)
  普济寺[蓬山普济寺(普济禅院。永春县蓬壶镇蓬山左峰五班山。沿革。规制。人文。)、普陀山普济寺(永春县普陀山灵鹫峰下)]、普照寺(观音院。紫帽山西南麓灵应岩前。、普光宫、普安宫、普尼堂(晋江市英林镇英林村)、菩提寺(泉州府城清果寺之侧)、普陀寺(善惠院。安溪县凤山)
  禅定庵、禅悦院
  紫云道院、紫竹寺
(晋江市灵源街道林口社区华表山麓。沿革。规制。)紫云宫紫云洞(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洞上自然村紫云角落。沿革。规制。)紫霞寺、紫坂古地(石室宫。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正南)、紫福寺(紫福禅寺、半山宫。鲤城区常泰街道树兜村莲花山上。)
  联墀宫
(泉州郡城西街新街东侧)、联魁宫、联兴堂
塔顶宫、塔前宫

  温王宫
(溪亭温王宫。斗南村温王宫。)
  曾林宫
曾炉寺(曾垆寺、三宝寺。泉港区山腰镇叶厝村南面500米。沿革。泉州开元寺下院。规制。)
  登贤宫
(小泉涧宫)、登龙亭(蒲坂亭,观音亭。德化县浔中镇蒲坂村浔西溪畔“登龙桥”头。)
  程田寺
[感恩寺。德化县城关龙浔镇德新街宝美村程田寺格路口(现德化县陶瓷机械厂内)。五代·后唐·僧行端修真于此。北宋·淳化程国知施田建寺。明·永乐重建。清代(清·康熙僧三檀重建。清代诗词。)。现代部分重建。原规制与现存(原规制。现存。)。周边(行端遗迹。程田松涛。瑶台陶炬。)]
  赐恩岩寺
[泉州东北郊清源山赐恩岩(地属丰泽区清源街道后茂社区)。沿革(始建于北宋·元祐。现代修复。)。规制(寺前。殿宇。)]
  猴山庙
(鳌山庙、开山庙、真武庙)善果寺、道德堂燕山寺仙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燕山。沿革。规制。、葛山宫(惠安县涂寨镇庄内村东。沿革。规制。)、越王宫(惠安县辋川镇后任村。沿革。规制。独特民俗[越王生日节。迎公节。]、董坂宫(德化县龙浔镇宝美村)、彭祖祠(德化县龙门滩镇苏洋自然村)、集灵宫(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下洋)湖山大士阁(德化县清泰里承泽村[今属水口乡])、博济侯宫惠安县张坂镇埔塘[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白云岩。白云庵[白云岩寺]。博济侯宫。)、隆福宫(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庵边角落)、犀山岩(安溪县官桥镇益林村犀山之麓)

朝云殿

  朝云殿,始称“夏唐宫”,位于南安十七都埔头(今罗东镇埔心村),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明·正统(1436—1449年)间,称“夏唐宫”,由埔头氏开基祖黄良庵第4世黄朴庵主持创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埔头氏大宗祠》)

  崇祯二年(1629年),黄梦松奏明崇祯帝,请改名“朝云殿”,准。黄梦松亲书 “朝云殿”匾,髹金正漆挂于殿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系·黄梦松》)

  1996年重修。

  规制

  朝云殿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正殿石雕浮金,左右两侧各有厢房;殿前正中是拜亭,拜亭两旁是小院井。

  殿内供奉主神郑府仙师,侍侧主神是虎马元帅田都元帅。两侧殿供奉境主公、金府元帅

  郑府仙师即郑恩《掖县县志》载:郑恩郑子明……”氏族谱》也有载,称其“世传小技梨花枪”,但正史无载。历史上关于郑恩的传说、文艺作品甚多,是否真有其人史界仍存疑。

  传说,郑恩,字子明,山西应周府乔山县(今应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12月30日生。父母早逝,青年时卖油为生,浪迹江湖,好交友,后与柴荣赵匡胤结拜,排老三。乱世中柴荣建立后周,为周世宗赵匡胤郑恩均为柴荣手下大将。显德六年(959年)柴荣38岁薨,柴宗训继位,为恭帝。次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替周朝建立宋朝,为宋太祖,封郑恩北平王。郑恩屡立战功,但为人鲁莽、不知法度,仍称赵匡胤二哥,终于有一次冲撞了赵匡胤赵匡胤含泪忍痛斩了郑恩郑恩死后,宋朝历代皇帝对郑恩的后人都很优待。

  殿后有1棵400多年的粕籽树。

朝天寺

  座落于石狮市状如白鹤升天的宝盖山脉脊中鹤头伸延处,宛如鹤冠;寺之东西两侧有两座水库距离相等,犹如鹤翅;背有关锁塔、虎岫寺,面临深沪湾,环境优美。

  该寺占地面积约60亩,主要建筑有仙祖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北极殿、关帝庙等。

朝天阁

  朝天阁,又称朝天观,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始建于五代(907-960年)。(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仙公山·朝天阁》)

惠仁寺

  位于泉州郡城平水庙巷。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清·乾隆(1736—1795年)间复建,后废,1990年再建2000年翻建为楼院,面积200平方米。祀三世尊释迦牟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惠仁寺:在城北为美巷(今阿弥陀佛巷连接北菜市处)。明·正统元年建。国朝·乾隆间,僧圆升募缘,僧族施肇钧捐建。”

惠存庙

  位于泉州城内惠存巷,后改称辅德宫,祀英烈侯。今废。

惠林岩

  惠林岩,又名月峰岩,在安溪县来苏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惠林岩》:

  “惠林岩(来苏里),宋·乾道(1165—1173年)道人修行之地。

  嘉定(1208—1224年)中,陈宓(南宋安溪县令)匾额‘惠林’,又名月峰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

  开宝二年(969年)建檀林院。”

惠明寺

  惠明寺,初名临水寺,曾名开元寺,俗称永春小开元寺,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象山北麓,与县城隔水相望,是永春现存古刹庙宇中最早的一座。永春县佛教协会会址设于该寺。

  “惠明寺(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唐·大中(847~859年)间,初名临水寺。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 年)间重建,改名惠明寺。

  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蜀僧惟灿修葺,德化县令黄瑀为作《惠明寺记》,有曰:“五季迭兴,偏方离析,全闽之地,氏得而有之。干戈相寻,略不休息。将佐晚年,悔于屠戮,争建祠宇,尽刈膏腴,求为福田。僧徒日炽,甲于天下。”

  元末寺灾,寺业散失乡里。

  明·弘治(1488~1505年)间,晋江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僧清烁驻寺,任永春县护佛会司篆,收拢寺产,有田7顷40余亩。正德元年(1506年)乃重建寺宇。正德(1506~1521年)间,僧众多至99人。

  嘉靖卅九年(1560年),倭寇为虐,寺焚,仅存山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时清烁两传弟子僧广德任住持,乃重建佛殿,越明年建法堂。万历十六年(1588年)邑人颜廷榘撰书《重建惠明寺记》。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再建,改称开元寺。为与泉州大开元寺区别,又称永春小开元寺。

  解放前,寺内僧侣众多,后因寺内小和尚常与乡民闹纠纷,收纳僧侣逐渐减少。

  “文革”时期,整座寺庙险毁,仅存前殿和周围零星的残墙断壁。

  1986年重建。

  明·颜廷榘《重建惠明寺记》碑

  明·颜廷榘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撰、书的《重建惠明寺记》石碑,原嵌右廊壁上,现存正殿后壁,黑色石,小楷正书,字迹已弥漫不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文曰:

  “重建惠明寺记

  县越溪西南二里许,有寺焉,初名临水,盖创于唐·大中(847~859年)中,再兴于宋·符祥(1008~1016年)中,旧名惠明。岁久复坏。

  绍兴丁丑(绍兴廿七年,1157年),有师惟灿者,蜀苦行僧也,来复新之。邑令异其行,为之记。

  迨元末寺灾,遂生荆棘,而寺业入里中户。

  至国朝·弘治(1488~1505年)间,有僧清烁者,俗姓,晋江世族子也,自月台(月台寺,即“泉州承天寺”)祝□而来,舍于毗蓝,有才辨,县檄护佛会司篆,里中遂以寺所遗业柒顷肆拾余亩属之,为里中甲。至正德丙寅(正德元年,1506年),乃重建寺宇,居诸门徒。嘉靖庚申(嘉靖卅九年,1560年),岛夷(指“倭寇”)为虐,焚民居及寺,仅山门存。

  僧广德者,清烁两传弟子,亦其族人也,为寺住持,乃于甲子之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作佛殿,越明年作法堂,佛像庄严,皆新塑者,费半出于募,其事视清烁之时为难。今官府作学舍祀先圣,庶士作家祠奉先祖,尚困于经营而中辍者,甚至鞠为蔬园,位奠无处。广德,释子也,能于兵燹之后复新之,以崇其师,视颂先圣之书而守先人之礼者为何如?

  广德与予为方外游,涉梵典,颇知音韵,所为偈有可观者,兹以记请。

  予不得辞,既叙其所由与废之自,而复难之曰:‘法地有初?’曰:‘有初。’‘有劫乎?’曰:‘有劫。’因复示之曰:‘汝知有初,知无初乎?知有劫,知无劫乎?知有无初劫之因,是谓惠明。惠,顺也;明,照也;惠顺明照,何初何劫?汝持是以语诸徒,将法地与宇宙相为无穷矣。’

  万历戊子(万历十六年,1588年)闰六月望后,奉政大夫、岷府左长史、前判九江郡事、桃陵道人颜廷榘记。”

  规制

  惠明寺占地约600平方米,坐南朝北,二进,由正门、两廊、斋堂、大殿组成。

  大门上方,有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孟冬住山比丘腾龙立的匾额,上书“开元寺”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混凝土构架,重檐歇山顶,祀诸佛菩薩。

  寺内至今保存:① 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建造石雕浴槽2个。②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颜廷榘《重修惠明寺记》石碑1方(见上文)。原嵌右廊壁上,现存正殿后壁。③进门左廊有清代的《奉宪示禁》碑,光绪廿年(1894年)知州立(《永春县志》误作“翁学本”),记载着惠明寺的范围、产业,但字迹漫漶不清,难以卒读。

  庙后有3株荔枝树,枝叶繁茂,蔽日成荫;竹丛成林,环抱寺庙。左厢房后有泉,泉水清冽,终年不歇。

  寺庙左后约200米的山坡上,有1座和尚墓,墓拱上有1小塔,又称塔墓,俗称土砻墓,传说墓内葬着99名和尚骨灰。  

  庙后山顶上有1座牛头寨。

  古人有《惠明寺》诗曰:“晓随清磬到禅关,况值秋风两度还。下界人看尘劫外,上方钟断白云间。心通梵唱缘俱寂,日送空华意自闲。惭说一官牵物累,吟魂还绕玉清班。”

普济寺

  蓬山普济寺

  蓬山普济寺,又名普济禅院,取“普渡众生,慈悲济世”之意,位于永春县城西北30公里蓬壶镇蓬山(原名毗峰)左峰五班山山腹之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蓬山》)

  “普济寺(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北宋初(一说肇于五代),初时只有几间简陋的院舍,音净禅师为开山祖,称武功祖师。后废。

  明·成化八年(1472年),僧文峰自灵山杖锡来游,就荒基募缘拓建之。寺内多壁画,皆出自文峰手笔。

  明·隆庆(1567—1572年)年间,僧澄惠重修,始初具规模,“朝圣有殿,栖禅有室,香积有厨,放生有池,远望有亭,开涧有泉。”相传沿大殿周围建禅房120间,寺田120亩,誉为“桃源甲刹”

  明·嘉靖年间,永春士子颜廷榘曾读书寺中,嘉靖卅七年(1558年)举为岁贡。“游宦二十年”仍不忘普济寺,垂暮之年回到永春,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殿宇,题撰《重修蓬山普济院记》碑刻1方,高190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额篆刻,文楷书,记述寺僧文峰澄惠钦胄等持法严谨、以寺为业的事迹,至今保存完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1936年名僧性愿法师来任方丈,重振寺风。

  1989年,台胞林玉书林廖花香伉俪捐资翻建,主殿前有一碑“重建普济寺记”详述此事。

  规制

  普济寺中轴线上有山门、主殿(上殿、后殿、下殿、两厢)。

  山门前褐灰石阶边有2008年立的一青石碑,上书:“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青石碑后方是山门(伽蓝殿),只得一进,横匾“普济寺”为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

  在山门与主殿之间,有半圆形月池(放生池),内塑二龙吐雾。

  主殿大雄宝殿,二进悬山式砖木结构,东西两角挺立钟、鼓楼。殿前一匾“桃源甲刹”,据说匾文出自朱熹墨宝;另有一匾“普济寺”,则是弘一法师亲笔题写。主殿外廊柱上,有弘一法师手迹的石柱联:“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增长无量深福海,利益一切苦众生”“示现诸佛深妙法,开发众生菩提心”等。

  主殿上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佛等,后殿为观音。主殿中有一柱联为弘一法师所撰:“普度慈航,仰面依然南海;济施妙道,回身自在西天。”下殿左、右两边各有天王殿,塑四大天王。两侧殿中是十八罗汉。

  主殿两厢分列数间禅房,东侧房屋第1间是当年弘一法师来此闭关研究佛门律学的所在,门额“十利律院”,门联“闭门思过,依教观心”,都是弘一法师题写的,以自惕励。“十利律院”之旁现辟为弘一法师纪念馆,内有法师画像、照片、手稿、在闽活动年表等物。

  主殿后有一观光岩,凌于绝壁。

  人文

  历代名人如朱熹张瑞图李廷机叶向高詹仰庇王天策等曾临寺,留下墨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张瑞图李廷机叶向高詹仰庇王天策》)

  《永春州志》载:明·李廷机“游普济寺,有和颜廷榘诗六首。”现在可找到李廷机所赋的《普济寺》诗一首:“庭宇自幽敞,杉松况四围。住僧争似识,游子至如归。”

  清·举人林以仁撰书楹联:“既是观音自能观世,可知普济亦即普陀。”

  1939年4月17日(阴历二月廿八),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杖锡来归,至1940年11月10日离去,在普济寺掩关静修572天,是弘一法师入闽14年所驻锡的寺院中居住时间最久之处。期间为普济寺撰书楹联:“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山静似太古,人间重晚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普陀山普济寺

  普陀山普济寺,位于永春县普陀山灵鹫峰下,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也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普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初建于元朝(1206—1368年),清·康熙(1662—1723年在位)时赐名普济寺,现有建筑为雍正年间(1723—1736年)所修

  寺区内有殿宇10余处,楼栋12座,加上堂、轩等共300余间,五步一殿,十步一阁,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沿中轴线依次筑有御碑殿、天王殿、大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灵鹫楼。

  主殿为大圆通宝殿,供奉观音大士,和一般寺院主殿供奉如来佛不同。观音坐像高6.5米,莲花座高2.3米,庄严慈祥,极为气派。四周还有观音为教化众生而化出的三十二种各类人像(化身像)。

  主殿两旁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菩萨配殿。

  寺前有海印池,植有莲花,池上建有八角亭、御碑亭,东南侧为元代(1206—1368年)多宝塔,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雕刻和建筑风格,为珍贵文物。

  寺后有一石,状如鹫鸟,名“灵鹫石”,又名“慈云石”,石隙间有清洌泉水流入寺内。

普照寺

  普照寺,初名“观音院”,位于泉州郡城南紫帽山西南麓灵应岩前。(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普照寺》)

普光宫

  普光宫,在府城西北进贤境三官宫附近,祀释迦文殊普贤观音。明、清为泉州城厢佛教徒普渡幽魂之地。后废,民国时尚存“普光胜迹”石刻一方,今佚。

普安宫

  普安宫,在府城大寺后。始建未详。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里人移曾井巷奎星楼,魁星神祀于此。今废。

普尼堂

  普尼堂,位于晋江市英林镇英林村,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南宋,历代修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及近年重修。

  庙宇建筑面积约497 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正殿、寝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硬山顶。其刻有对联的石柱、浮雕八骏柱础、石雕窗棂以及庙前石鼓均为清代构件。

  供奉保生大帝。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普尼堂都举办大庙会。

  普尼堂边上有条老街,约3米多宽,据说曾是英林最繁华的街道,如今已经衰落。

菩提寺

  菩提寺,在泉州府城清果寺之侧。始建未详。初为院,后改寺。与清果寺同时改为南外宗睦宗院。(参见泉州历史网《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果寺》)

普陀寺

  普陀寺,位于安溪县凤山。

  始建于北宋,原名善惠院。2007年重修后改名普陀寺,从浙江南海普陀山迎请“南海观音” 供奉,寺名由南海普陀山方丈戒忍法师亲题。

  现普陀寺是仿唐建筑,圆通宝殿内供奉着青铜塑造的男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8.68米,重达16吨。

  在普陀寺停车场附近的草丛里,有1块北宋·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劝农摩崖石刻,约2米见方,楷书:“住山刊事来,秋日劝农职,宣和辛丑初,前田吴公权、龙当黄宗之。” 此摩崖石刻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禅定庵

  禅定庵,在府城西,确址莫详。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建。明以后废。《八闽通志》有载。

禅悦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禅悦院》:“禅悦院:在四十七都。元·至正中,僧自得建。今废。”

紫云道院

  紫云道院,在府治东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紫竹寺

  紫竹寺,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林口社区华表山麓,距草庵只2公里之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宗教·摩尼教·附草庵》 )

  “紫竹寺(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相传始建于隋,初为茅庵,位于华表山顶。

  唐时,嫌其地道路崎岖,山高人稀,仰之不见其顶,攀之不达其极,遂移于半山择地重建。

  明·洪武 (1368—1398年) 间仍迁今址。

  清代重建。

  近年新建大雄宝殿,2014年12月落成暨佛像开光。

  规制

  有石阶登临至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由拜庭、正殿、大殿、厢房组成。

  寺门楣镌行草“紫竹禅寺”4字。门联:“紫竹初出岫,竹雀才归巢。”

  正殿为清代建筑,前埕有偏门,可通内外。

  殿宇面宽3间,进深4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厅正中悬横匾“慈航普济”,供奉观音菩萨

  现存有2尊自古流传下来的佛像,1尊为铜佛,1尊则为印度汉白玉佛。铜佛为明·宣德五年(1430年)所铸,高90余厘米,手持玉如意,眼帘低垂,面容安详。汉白玉佛据说重达49公斤。正殿左侧供奉1尊其他寺庙难得一见的孙悟空佛像。

  寺内还存有唐代石炉2座,宋代石柱础1个和石塔、石经幢构件各1件。唐代石炉置正殿前石柱旁,高1米余,颜色泛白,石身透出花岗岩粗犷的本质,锥圆形,顶端凿有如盆般的炉身,以及1个尖细的貌似水壶的壶口。已不作香炉使用,今在上面种植兰花。

  殿中有弘一法师楹联:“见一切佛,升无上堂。”还有宝心撰书的楹联:“紫石何如西方幻境,竹林自有南海惠风。”

  大殿为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琉璃光佛,两边有金罗汉。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生日”

  寺前山凹处有1块巨石,人称“风动石”,俗称“万斤石”

紫云宫

  紫云宫,在府城西街开元寺东畔、象峰巷北口斜对面。坐北朝南。始建年代未详。祀吴大帝,为旧城厢清平铺紫云境境庙。今废。

紫云洞

 紫云洞,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洞上村落的金城山腰(紫云角落)。

  沿革

  传说,吴景阳吴济川长子,曾在永春县溪塔教书。明·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廿七日,吴景阳路过高阳地界,空中飞来1朵黄云,他脚踩黄云,见蔡径金城寨下石洞顶紫云缭绕,即在洞顶的凤髻石上羽化成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元·著名道士·吴济川》)

  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乡人在石洞前始建宫宇,塑吴景阳真人(吴公真仙)等圣像奉祀,取名“紫云洞”。

  隆庆三年(1569年)再建。

  廿世纪60年代毁。1994年重建,1999年再修建。

  规制

  洞宇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单进式,土木结构,屋顶歇山式,雕梁翘脊,盖瓦片。宇前放有大门,并设两个圆形窗眼。

  殿内主奉吴景阳真人,配祀徐公真仙观音如来文昌帝君赵元帅等圣像。

  厅堂上方有楹联:“紫地出庐真洞府,云山静处是仙家。”

  洞宇四周竹、木葱翠,宇前大埕边种满四季花卉。

紫霞寺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霞洲村。始建未详。废祀。

紫坂古地

  紫坂古地,原名“石室宫”,位于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正南(俗称“五担埔”),原有3片石为主要标记。

  始建年代不详,位园坂村中。清•道光(1821—1850年)间遭兵乱摧毁殆尽;道光廿年(1840年)于现址重建。后虽经多次修缮,至廿世纪末仍濒临倒塌而重建,重塑诸神明金身。今宫内保存有古青石香炉1座。

  现宫庙粉髹一新,金碧辉煌。宫内祀都主公(农历六月廿三日诞辰)、日月太保公、文昌帝君、令侯公及大妈、二妈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日月太保宫(一堡宫)》)

紫福寺

  紫福寺,又名“紫福禅寺”, 俗称“半山宫”,位于鲤城区常泰街道树兜村莲花山上(属紫帽山北麓)。

  紫福寺始建于唐,因朝代更迭、战乱、“文革”,几经兴废。1984年4月重新修葺,定名“紫福禅寺”。2011年信众迎请泉州大开元寺释法源主持重建。

  紫福寺傍山而立,山势陡峭,石阶蜿蜒。景区总面积有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千平方米,有山门、大雄宝殿、僧众生活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以及十八罗汉等。还计划在山门处立每尊高2米的石雕露天十八罗汉塑像。

联墀宫

  联墀宫,在泉州郡城西街新街东侧、“船肚”对面、正对清军驿东段路口,庙址后为泉州六中教师宿舍。

  联墀宫是明、清时期云山铺联墀境境庙,始建未详,祀英烈侯日月太保,南宋·端宗赵昰、末帝赵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日月太保宫》)、星君。“文革”毁,信众在旧宫门前设像供祀。后复建。

  联墀宫西向,面积 50平方米。门前1对威猛的石狮,门楣额匾 “联墀古地”

联魁宫

  联魁宫,在府城新华路东侧“银光不锈钢厂”(原泉州铁器厂)厂区南隅(《泉州旧城铺境稽略》作“在文魁巷”)。南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文锦铺联魁境境庙。今存。

联兴堂

  位于泉州郡城礼谅巷。始建未详。废祀。

塔顶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街石坡。始建未详,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祀保生大帝

塔前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火炬村塔前,始建未详,祀广泽尊王

温王宫

  溪亭温王宫

  温王宫,原在府城义全土地巷东南,即旧溪亭小学内。始建未详。祀温元帅,为溪亭铺铺主宫。

  溪亭小学改为鲤城区实验幼儿园时,宫废。神像为里人移人义全后街26号氏民居。

  近年于土地巷5号重建,面积60平方米。

  斗南村温王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斗南村。始建未详,祀王爷。

曾林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曾林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主祀大帝,配祀大人、大巡。

曾炉寺

  曾炉寺,或作“曾垆寺”,别称“三宝寺”,派出于紫云,是泉州开元寺下院,位于泉港区山腰镇叶厝村南面500米。1982年列为惠安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从惠安县析出后,2001年列为首批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沿革

  曾炉寺肇建于南宋,确切始建时间无从查证。

  相传寺后有一小山丘,奇石兀立,林木苍翠,当中有一巨石面平如鼓,望海而立,石侧长一株古榕,叶繁须壮,高入云天。古人以为此山虽小却灵气汇聚,是神灵栖息所在,便在山脚择址建寺,因此地曾设炉冶炼,故名“曾炉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曾炉寺冶铁遗址》)

  宋末元初曾遭兵毁,后兴修重建。

  明代又遭兵燹,寺几废,寺宇碑志均无残存。万历(1573—1620年)间,住持僧员晤(或作“圆悟”)稍增葺,崇祯五年(1632年)僧性慧同徒定玘重建。(见下文“泉州开元寺下院”)

  清初迁界又遭毁坏,康熙四十五年丙戍(1706年),主持僧方彻净悟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时,著名画家曾珏出家至曾炉寺颂经传教,圆寂后,其弟子勇志从福州古山寺来此传承衣钵。

  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年)又重修。

  1943—1949年,曾炉寺曾是闽中地下党惠北地下组织先后七次革命聚会的活动场所,后集中参加解放惠安,接管伪县党部。

  文革期间遭全面毁坏。2005年释达芳尼师进住,主持修建。

  2018年,增建宏大的后殿(大雄宝殿)。

  泉州开元寺下院

  曾炉派出于紫云,是泉州开元寺下院。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万历十四年(1586年)陈举贤(字翀鹏“重修曾炉寺记”曰:

  “曾炉派出于紫云。紫云旧多名僧,此盖其别隐修真之地云。

  兵燹后,寺几废。兹重过之,则槐竹葱蒨,香花粉郁;而诸禅房,亦稍稍增葺矣。问之主僧员晤,曰:‘惟兹寺田,兵后存者三之一。其后一者又多迷失,仅存十之七。又奸佃据之,饷额在寺。法重僧逋,故寺几废。嗣后,三大人稍宽抚之。迨今大人又为法,其豪据者尽以归僧。幸年稍稔,故得以其羡,及抄化所得者修之,以奉香火。是惟诸大人檀施之功,诸大人宜千岁寿。’嗟乎!

  佛法历千刦不磨,乃亦患苦如斯哉!往朱子朱熹簿同安时,悯梵天寺僧,诗云:‘输尽王租生理微,野僧行乞暮来归。’于是颇为计。寺至今幸存不废,则朱子力也。夫天之大无外,王者之道亦无外。乃今不能为地,而猥以外教虐待之。此其于天、于王者之意,谓何甚矣哉?其异于子朱子之用心也!若诸大人,则今朱子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茶罢,员悟邀予记。余遂为纪其所以废兴者,兼志往来。

  万历十四年(1586年)翀鹏?陈举贤

  崇祯五年(1632年),僧性慧同徒定玘重建。”

  规制

  曾炉寺坐卯朝酉(坐东朝西),背山面海。平面布局“回”字形,两进五开间,建筑面积453.16平方米,由前埕、前殿、天井、榉头(厢房)、大殿组成。

  四个立面采用毛石与条石混合水泥砂浆砌筑。局部门窗、前殿塌寿由红砖及泊砖砌筑。

  寺前砖埕,宽13.86米,长10.57米,面积143.62平方米,外以条石砌栏。前埕紧靠前殿左侧墙面前方存1方明代侯疏法石埭后尾水利碑记”残碑,碑高约2.5米,底宽1米许,厚0.1米。碑中文字大部分已漫漶难辨,但“水利碑记”几字仍清晰可见。

  主体建筑阔15.40米,进深20.10米,面积309.54平方米,砖石结构。

  前殿双坡硬山顶,面阔五间(15.40米),进深4.26米,硬山墙、双屋脊。中部正门上方有砖雕“曾炉寺”3个繁体镀金字,是清·康熙(1662—1722年)间重修时的遗物。门路设塌寿,深1.63米,墙面瓷砖壁画,陶碧相间,诗画浮雕兼容,题材有“赵州桥”、“松鹤延年”、“开元双塔”、“山水字画”等。

  前殿与大殿之间为天井,地面用白色条石框边,再用红色地砖450斜铺。

  天井左、右设厢房,双坡硬山顶,面阔单间;厢房总面阔4.02米,进深2.98米。

  大殿屋顶四坡歇山式,四面滴水房檐;又称九脊殿,正脊处设弧形燕尾脊向两边翘起,木石结构;面阔五间(15.40米),进深4.26米。前出步口,步口深2.94米,与厢房口组成宽敞活动空间。中部正厅面阔8.66米,进深7.60米,路栋形式,称“四点金柱三通四瓜简七方”,栋梁交错,斗拱叠层,用瓜筒、雀替、花鸟博古类题材装饰。殿中有圆形大柱3对、半圆壁柱3对;其中1对石柱是清·光绪(1875—1908年)间重修时的原物,上面镌联:“炉火放开天眼碧,山容掩映佛头青。”寺里供奉“三宝”观音菩萨。大厅两侧边房阔3.00米、深3.92米。

  寺院旁新盖1座三层楼,建筑面积约740平方米。寺院后盖1间念佛堂,面积200多平方米,可供每月初一、初八、十五的做敬,以及其它如佛七、大蒙山施食、传灯等大型法会。

  寺院后大石壁上,原有镌于清·乾隆卅二年丁亥(1767年)的马付司所题“云影涛声”4个大字,每字高3尺,每笔阔3寸,后因开山采石毁。马付司泉州人,与诸绅往来,常留恋山水苍翠,曾同寺僧曾珏交为好友,唱和题咏。

  此外,2018年增建后殿(大雄宝殿),规模宏大。

登贤宫(小泉涧宫)

  登贤宫,俗称小泉涧宫,在府城承天巷中段。北向,面对沟尾下。始建未详。祀温星君,为登贤铺铺主宫。解放后废。

登龙亭

  登龙亭,原名“蒲坂亭”,俗称“观音亭”,位于德化县浔中镇蒲坂村浔西溪畔“登龙桥”头。始建于明代,2层砖木结构亭榭式楼亭,主奉大慈大悲观音佛祖及手下韦驮甘斋、善才、龙女。(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登龙桥·蒲坂登龙桥·附登龙亭》)

程田寺

  程田寺,初名“感恩寺”,位于德化县城关龙浔镇德新街宝美村东南侧程田寺格路口(现德化县陶瓷机械厂内),处薜萝峰下,与戴云寺香林寺龙湖寺并称德化四大古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戴云寺香林寺龙湖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程田寺》:“程田寺,在县东灵化里……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程田寺,在瑶市社。”

  “程田寺(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后唐·僧行端修真于此

  寺宇于五代·后唐(923—936年)草创,初名“感恩寺”,僧行端(俗姓)修真于此,天祐(907—904年)间在此趺逝。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程田寺》:“五代时建,初名‘感恩’。”

  清·黄任《永春州志·古迹》:程田寺,“唐·行端修真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五代·唐僧行端修真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行端》:行端姓。修真薜萝峰下,每于石上坐禅。天祐间,化身于山后井上。”

  北宋·淳化程国知施田建寺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邑人程国知施田建寺,因名“程田寺”,祀奉行端。北宋·天禧(1017—1021年)中赐今额程田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赠行端太师,赐号慧慈,加真济,民间称真济祖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程田寺》:“宋·天禧中赐今名。”

  清·黄任《永春州志·古迹》:“邑人程国知施田建寺,故赐名‘程田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邑人程国知施田建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行端》:“邑人程国知舍田建寺,像而祀之。六月十五日乃其诞辰,每岁是日,必有震霂沾雨洒街(民国志作“沾洒街衢”),人谓‘洗市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宋·天禧中赐今额。寺多松竹,夏月纳凉,暑气顿消。西为栖莲室,爽垲幽寂。”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行端》:

  “宋·绍兴十一年,赠‘太师’,赐号‘慧慈’,复加‘真济’。

  淳祐丙午(淳祐六年,1246年)夏,霖雨,溪水涨,桥坏,几荡民庐。县尉孙应凤东向遥拜,僧持瓣香祷告,忽见座东逝轮香几,跃出数步。俄而寺后山坍,积土于空,寺字无恙。少顷,雨霁水退。”

  明·永乐重建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官府在程田寺设僧会司,管理宗教事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程田寺》:“国朝·永乐(1403—1424年)间重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收录

   “明·岁贡黄自勉诗:
  ‘寻幽结伴访僧伽,到处逍遥步晚霞。风动绿阴松子落,恍疑空际散天花。’”

  清代

  清·康熙僧三檀重建

  清·康熙元年(1662年),大松仆压,寺毁,后僧三檀重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行端》:“国朝·康熙元年,大松仆压,龛座俱碎,塑像无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国朝·康熙间,僧三檀建。”

  后,屡有维修。

  清代诗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程田寺》收录

  “国朝·训导陈长周诗:
  ‘松竹青葱恍画图,偶从萝径蹑双凫。但因沉宝思庞蕴,不待铺金问给孤。
  贝叶重翻新净室,昙花时绕旧缁庐。一生好结东林友,不佩芳兰佩苾刍。’”

  清·进士曾西元《程田寺步月观莲》诗:
  “月到更深照上方,僧邀移步向蕖塘。莲心细取禅心静,花气浑含夜气香。
  踏镜凌波无定影,擎珠出水月圆光。中宵未厌池边坐,管取荷衣拂石床。”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

  “《初伏过程田寺》(邑岁贡李乔锺):
  ‘无端琐琐怵蒸丹,为爱清阴过法林。问道去来皆不碍,参禅梦觉总无心。
  莺迁告我括枝早,龙变羞人伏枥吟。喜得幽凉闲半日,暮蝉别调振疏襟。’”

  “《九日游程田寺》(训导陈长周):
  ‘薜萝庵里富郫筒,不用攒眉忆远公。佳节正当酬酩酊,胜游未可薄衰痉。
  客中词赋三秋径,物外风烟六代宫。乘兴不知天欲暮,策筇还过小桥东。’”

  “《宿程田寺》(邑岁贡郑暹):
  ‘出郭过丛林,悠然晚趣深。云归方竹径,月上万松阴。
  佛默非嫌酒,诗迟自苦吟。疏钟颓点落,消尽世尘心。’”

  现代部分重建

  抗战初期,二进大雄宝殿充作全县盐仓。

  1939年1月,程田寺创办“凤林慈儿院”,先后腾出一进、三进大殿、西厢房等大部分建筑,作为慈儿院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主要收容沦陷区金门、厦门的难童,抗战前方阵亡将士遗孤,征属子弟,之后又尽力收容永春、德化、大田等县的孤贫儿童。程田寺捐出87担稻谷的寺租作为日常经费,同时得到海外华侨和商民的资助,如华侨叶乃矧捐资1万,瓷商苏由甲捐资1千……在他们的带动下,海外华侨捐资达3万多元,德化热心慈善事业的人士亦纷纷捐资支持。“凤林慈儿院”前后6年,共收容200余人。

  民国廿八年(1939年)9月20日,遭日寇飞机轰炸,后殿被炸毁,但大雄宝殿保存较完好。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在程田寺内创办德化县农具厂。1979年改为德化县陶瓷机械修造厂。殿宇和附属建筑改建为厂房,佛像大部被毁,仅存大雄宝殿作陶瓷机械仓库。

  1986年重建中殿(大雄宝殿)。1998年、2000年两次重修,重建前殿(天王殿),重塑佛像。

  原规制与现存

  原规制

  程田寺原规制宏大。外有围墙环绕,筑有山门。内由前埕、天王殿(前殿)、大埕、大雄宝殿(中殿)、后埕、后殿,以及东西廊庑、厢房、栖莲室、观音阁等建筑群组成。

  天王殿进门两侧有泥塑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为砖土木结构,具德化传统山地民居特色,单檐歇山顶,覆盖深灰色瓦,两侧山花贴凸形灰瓦,面阔5间,通进深5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明造,横架为十二椽栿,梁枋无雕刻,保留原木材质。殿中供奉释迦三世尊佛等泥塑佛像。

  后殿奉祀真济祖师陈行端)、伽蓝尊王

  观音阁供奉观世音诸佛,以及瓷圣何朝宗塑制之善财童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朝宗》)

  栖莲室内有莲池三。

  整座寺院为木结构建筑,木料坚实饱满,栏额楣枋交错联结、钩心斗角,飞檐翘脊,雕梁画栋,丹青彩绘,古色古香。松荫竹影与池水亭阁交相映衬,石桌石凳点缀其间,幽清静谧。寺前平畴如绣、视野开阔,寺后薜萝秀峰、青松蓊郁。

  现存

  程田寺现仅存按原规制重建的天王殿(原前殿)、大雄宝殿(原中殿)。

  寺门口左侧,尚存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立的“孝节”石牌坊1座。该牌坊系德化目前已知的比较完整的碑坊。

  周边

  行端遗迹

  【坐禅石

  程田寺东巨石垒块,称“坐禅石”,相传行端坐禅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凤林》:

  “寺东巨石垒块,相传五代·唐僧行端坐禅于此。

  真净诗:‘片石从无取舍,水鸥野鹿横眠;顶上偶然趺憩,错传老僧坐禅。’”

  【化身井

  山后路旁有一井,称“化身井”,为行端化身处。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凤林》:

  “山后路旁有井一泓,为行端化身处,旱不涸,潦不涨。大樟数十围覆其上,叶不落井。今樟已枯(“今樟己桔”据民国版《德化县志·古迹·胜迹》补)

   周宗濂诗:‘佛原不灭不生,悬崖撒手便行;何知真身未化,看取井中一泓。’

  真净诗:“正体原无去住,真身那用茶昆(“茶昆”应作“茶毗”、“荼昆”,巴利文Jhapeti的音译,义“焚烧”?叶堕终不落井,慧泉宁有竭时?’”

  【真济塔】

  有真济塔,为行端藏蜕处。或称“南塔”,5级,后改建于佛殿之东,增为7级。清·乾隆(1736—1795年)前已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塔·南塔》:“南塔,在程田寺。高数丈,凡五级,夜常放光。后倾颓,得辟支佛骨佛牙舍利于塔顶。乃改建于佛殿之东,增为七级,高七寻,仍以牙骨藏之,其光不绝。今废。古谶云;‘东塔团,西塔团,德化出状元。’”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凤林》:

  行端赐号真济,建塔藏蜕,名真济塔。

  休耳诗:‘好个无缝塔子,总非潭北湘南。藏身了没踪迹,说尽前三后三。’

  周宗濂诗:‘此是阿谁塔子?巍然独峙一方。真如原能真济,顶礼合皈法王。’”

  行端不过寺东南岭】

  寺东南岭上有一石横锁,俗传行端在时不过此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凤林》:

  “寺东南岭上一石横锁,俗传行端在时不过此岭。

  休耳诗:‘年年入市皆雨,洗尽山腰岭头。不是舆抬不过,争如末后风流?’

  真净诗:‘脚跟踏遍天下,谁云不过岭头?任是乾坤神力,难回老汉风流。’”

  程田松涛

  程田寺前平畴如绣,寺后有薜萝峰,别号万松峰,皆古松巨樟,绵延衔县前岭森林,俗称“凤林”。清·知县殷式训曾将“程田松涛”列为“龙浔八景”之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知县殷式训”《龙浔八景》诗,有曰:“程田松涛:‘程田松老绕丛林,龙斡虬枝几十寻。钟磐无心禅定处,长闻空外起潮音。’”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凤林》:

  “凤林,在程田寺。寺前平畴如绣。五代时邑人程国知所舍,入寺香灯田在焉。林今废(“林今废”据民国版《德化县志·古迹·胜迹》补)

  明·僧休耳诗:‘欲为长者留名,寺额因之姓;门外春畴两足,山山布谷催耕。’

  寺后薜萝峰万松蓊穆,每疾风振籁,声达城市。

  休耳诗:‘山门都学栽松,境致无如此峰。有日不甘蠖届,破雷一任乘龙。’

  国朝·永舂举人周宗濂诗:‘一峰松柏参天,培植不知河年,爽籁有时自发,飓飓惊起龙眠。’

  真净诗:‘前身不是栽松,何缘得到此峰?试看虬髯猎猎,横枝真欲成龙。’

  贡生黄宪文(清·永福司训)诗:‘亭亭翠盖护禅林,冠剑龙蛇不可寻。午夜闻雷何处雨?天风吹动海涛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宪文》)

  瑶台陶炬

  程田寺之东、覆船山下至宝美土楼石路两侧原皆龙窑,有屈斗宫、祖龙宫、后井窑诸窑,清朝、民国年间,诸瓷彩名家或设坊于此或于此制瓷授徒,或于此学艺。今路两侧之作坊均废,可考者唯蕴玉裕源茂源宝源云麟诸坊号。宝美旧称“瑶台”,为德化四大古瓷村之一,殷式训因此也将“瑶台陶炬”列为“龙浔八景”之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知县殷式训”《龙浔八景》诗,有曰:“瑶台陶炬:‘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乘闲每上峰头望。几道青烟向暮飘。’”

释迦寺

  释迦寺,位于鲤城区东鲁巷南段东侧。

  “释迦寺”,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明·弘治(1488—1505年)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释迦寺》:“释迦寺(在府治东南)……废。”

  释迦寺创于何时无考,其原址为元·蒲寿庚书房之一隅,明初已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元、明易代,其处别创为一小庵堂,薪传自清源山弥陀岩临济宗。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大学士李廷机之女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到此庵静修,李廷机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具规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弥陀岩中兴祖通化祖师遣徒重拓,辟为弘法道场,接度在家僧众,故其规制有似近代居士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弥陀岩》)

  清·雍正三年(1725年),有世济美,明·天顺三年(1459年)来中国朝贡后定居泉州的锡兰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后裔,购民田1段2丘、注池1口、临池厝地基1所6间、民房1座3间、粪池2口、厝前秧夹园1段。这些田厝池塘,后皆为释迦寺寺产,现释迦寺尚保存有契据2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世利把交刺惹》)

  清·御史陈庆镛及提督、知府等,先后为寺竖匾、撰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清代,释迦寺分炉惠安释迦寺、泉州宿燕寺、晋江福安寺、庆莲寺;民国,分晋江朵莲寺,泉州天莲堂,菲律宾宿燕寺等;是这10余座寺庙的祖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宿燕寺、福安寺、庆莲寺、朵莲寺》)

  1989年翻建重修。

  规制

  释迦寺西向,前部宽14.3米,后部20米,进深44.75米,面积约760平方米。有前庭、前殿、大殿,后堂;两殿北侧为功德堂与厢房,后堂北为抚院。

  大殿为歇山式建筑。寺中供奉释迦佛。其中1尊释迦佛悟道坐像,高10厘米,青铜质,为五代时造。

  蒋文泽撰、刘伯龄书楹联:“乘本愿而现身,三际十方,宏施普化;阐微言以彰理,五时八教,广被群机。”

  寺中还珍藏着《卍字藏经》全藏和宋版元印《大云经》1部,均寄存泉州开元寺藏经阁。原还有清刻板4架,每架4座,“文革”中散失。

赐恩岩寺

  赐恩岩寺,位于泉州东北郊清源山赐恩岩(地属丰泽区清源街道后茂社区),是清源山四大名刹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赐恩岩观音石刻造像(宋):泉州市清源山上”,1996年9月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北宋·元祐

  “赐恩岩寺”约始建于北宋·元祐(1086~1094年)间。时有民夜见赐恩岩上有光相,即依照露出地面之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白衣观音坐像,又依像建寺尊奉,称“赐恩岩寺”

  ·何乔远《闽书》泉州《淳祐志》云:“元祐间,民夜间见光相,镌白衣观音像于岩端。”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观音岩(在府城北鸾歌里三十七都),相传宋·元祐间,乡人尝夜见岩上有光,因凿之,得白衣观音像,故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

  “又(狮岩)下为赐恩岩。”

  “《淳祐志》:(北宋)元祐(1086—1093年)间,民夜见光相,镌白衣观音像于岩端。”

  清·贡生苏大山重修恩赐岩唐剌史君苗,有“案”曰:“案:何乔远:‘此终南山,唐·恩赐剌史许稷许稷官终衡州刺史)之山,所谓赐恩也。’君崇君恩重,垂切替之立寺时,岩东有寺。宋·元佑元年丙寅(1086年)至元佑八年癸酉(1093年)间,居民夜见光相,招佛像容庄端……谈吾郡古迹者,必持首偻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大山》)

  现代修复

  “赐恩岩寺”代有修葺。特别是清·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期间重修赐恩岩景区时,也修及“赐恩岩寺”的一些建筑。

  现代,由于年久失修,观音殿和三宝殿破损严重,部份屋面、梁架断裂,有的殿顶已坍塌。

  2000年底启动修复准备工作,进行实地勘察、测量,绘制现状图和设计维修方案图,组织专家论证修复方案。泉州市、丰泽区两级政府非常重视,拨出专款支持修建;期间,海内外各界人士、四方善信踊跃捐资,仅菲华泉州公会百位乡贤就捐资菲币500万元。

  2002年秋,一期工程(观音殿、三宝殿及周边附属建筑,包括上、下石埕、山让、护栏及回廊等)破土动工,2004年竣工,“修旧如旧”

  二期工程拓建僧舍。

  规制

  “赐恩岩寺”西侧为“开闽氏宗祠”,东侧为轩楼斋室,3座建筑并列相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赐恩岩开闽氏宗祠》)

  寺前

  寺前大埕铺设整齐美观,周边莲花石护栏砌筑划一,埕上锍金灼台1座、香炉1对,左有金亭。

  下埕有千年古樟1株,绿荫如盖,生机勃勃。

  古樟下,新铺设的石板路直通山门。

  山门右侧矗立清·乾隆马负书《修赐恩岩记》、清·乾隆黄世德《重修赐恩岩记》、清·嘉庆林文时王文曜《同修大雄殿山门》记3块碑刻,记载重修赐恩岩和捐资芳名。(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殿宇

  “赐恩岩寺”系单檐歇山顶殿宇,3开间,2进深,由观音殿、三宝殿组成。

  寺门额石匾“赐恩岩”

  观音殿供奉北宋·元祐(1086~1094年)留存的石雕白衣观音坐像,高3.7米,肩宽1.92米,趺坐于莲台上。坐像面颊圆满丰润,慈眼低垂,六道垂发分披双肩,双手切合,掌心向上,衣褶线条刚劲有力,大有救苦救难之妙相。

  观音殿拜亭石柱上,镌有明·泉州著名思想家李贽于明·万历卅年(1602年)撰的名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三宝殿供奉三宝佛祖。

  民国廿五年(1936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句曾为三宝殿题联2副,镌于功德堂:“能立无上正教法,当为众生良福田。——《华严经》句,一音书。”“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弘一法师》)

  寺中还有石刻楹联,如:

  明·黄凤翔题撰:“文章道德开先,万古云霞成豹隐;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烟火似萤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林骚“莲月边湖千顷水,松风对寺一声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苏大山撰、曾遒“灵光示现昭元,妙觉圆成印补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大山曾遒》)

  佚名题:“紫竹林中垂法雨,落伽山外现兹云。”“德岩伽山放异彩,云间竹林现毫光。”

  现代腾芸撰、梁披云书:“地近凤山云林半岫,门临鲤郭灯火万家。”

  佚名题:“果证千年花开九品,佛崇三世泽被众生。”

  寺右和寺后,由菲华泉州公会乡贤捐建的“邀月亭”、“玩心亭”2座亭阁错落立于其间。

  寺后有欧阳书室、读书台、欧阳洞等古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猴山庙

  亦称鳌山庙、开山庙、真武庙,位于安溪县湖头镇竹山村猴山(亦称鳌山),始建于唐朝。祀真武上帝,配祀公和竹山村开山地主林八郎(参见《泉州人名录·林八郎》),故亦称林氏祖祠

  在猴山庙中,保存两方石碑。

  一方系明·天启元年(1621年)状元、桃源里(今永春县)人庄际昌(参见《泉州人名录·庄际昌》)撰的《清溪来苏里猴山真武庙记》。记云:清溪邑之西偏离城四十里为来苏乡,其峙而矗者,有猴山焉。登而眺之,蓬莱为宾,翼以五阆,缭以东甲,绵亙冈峦,气象万千,是为宏敞神栖之处也。玄帝净乐王太子,生于神农时,诞自母左胁,授紫微元君之秘,修炼于武当山。盖曰: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山也。山有太子坡,水有磨针涧,以悟道于磨铁杵老妪而后道成者。历代显融,光于祀典。”

  另一方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安溪感化里人李钟旺撰的石碑。文曰:鳌山下有二庙,一为开山庙,一为龙仙宫……乡传时有姓者号八郎卜居于此……

  编修于明·万历间的竹山氏族谱·氏谱说》有云:……世清公之男名福龙,生居宗行第八,号为八郎,始迁居于清溪来苏,年三十有五,督府嘉其勇敢,授搭命,封为保义郎,同领义兵,随带公香火,剿捕贼首薛世冲至本里长圳岭,与贼交锋,中矢殒命。及男尚春公收其柩与妣卜葬鳌山麓,结草庐于场居焉。尝游于凤山石岩,筑静室以居,后迁于下莲,号地为儒林。鳌山之地,付里人建庙,崇奉真武上帝,塑公神像祀于庙东,塑八郎神像祀于庙西,额书‘林氏祖祠',今人称曰‘开山地主'林八郎公是也。

善果寺

  善果寺,在府治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确址无考。《八闽通志》有载。

道德堂

  位于鲤城区浮桥街,为佛教庵堂。现代建,建筑面积593平方米。

燕山寺

  燕山寺,位于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约二三公里许的燕山,地处泉港、惠安、仙游、洛江、永春诸县(区)交界处,西邻复船山,东南遥对观音山和大雾山。

  “燕山寺(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小坝村洪厝坑是我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据《元史》、《明史》 、《府族谱》等有关资料载,洪厝坑姓始祖乃蒙古族人、元太尉纳哈出

  明初,纳哈出长子察罕改封沈阳侯,因蓝玉党案被诛。时纳哈出次子佛家奴授职指挥使,占籍福州,抗击边倭;得悉蓝玉党案后恐被株连,遂去掉父名纳哈,以为姓,尊纳哈出“不归公”,弃职归田,举家南下。佛家奴初始隐居惠安九都象狮(现属泉港后龙镇上西),复迁涂岭新厝,再迁居至洪厝坑,自此定居下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洪厝坑氏家庙》)

  明代,洪厝坑氏族人把聚族之地的“烟倒山”(烟道山,古为举烟示警的烟墩)改名“燕山”,并在山上建造“燕山寺”,暗喻其祖籍地来自北疆燕山,以寄思乡之情。

  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在出家泉州开元寺的出酿仙和尚主持下,于寺前开辟茶园、田地。

  1996年重修。

  规制

  燕山由火山岩组成,崖壁峻峭挺拔。从半山林果场再登上由山岩砌成的六七百级台阶,可到达山顶。峰上有一巨石形成天然石洞。燕山寺就势而建,坐北向南,由主殿、偏房和圆梦厅等组成。

  寺的正前方是一片开阔山地。

  燕山寺是传统牌坊式建筑,上层檐中间嵌以1方辉绿岩石雕,镌刻“九真观”3大字。下层檐正中有额“别有洞天”,门楣“燕山寺”3字镀金重彩。大门勒石刻楹联:“巨石洞天仙雅会,燕山古地客清游。”石柱勒楹联“高山美富洞山府,寺水八开进水财。有趣的是上层檐书“九真观”是道观之名,而下檐之额“燕山寺”却是佛寺之名,佛、道两教兼容。

  寺洞内面积约1间教室大,三弯四拐,幽然成趣,各个角落留有“天孔”小窗,光线成束影影绰绰,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燕山寺奉祀“九鲤仙祖”,相传是仙游九鲤湖氏九兄弟化鲤成仙而来。在寺里正堂,有9位金身佛像,佛像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面笑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 …… 故 又有人把燕山寺称为仙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双髻山(仙公山)·附:氏九仙》)

  绕过寺庙是紧连寺洞的凸露巨岩,后面又有一个洞,随洞盘旋而上,骤然又是一个小洞横出眼际,出了洞爬上峰顶,有如跻身云天,四望群峦如涛,西邻复船山,东南遥对观音山和大雾山,山山崔嵬,逶迤连绵。近树远村,山下参差千百人家,屋舍错落,炊烟缕缕,俨然是1幅天上人间画卷。

葛山宫

  葛山宫,位于惠安县涂寨镇庄内村东500米处。

  “葛山宫(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葛山宫始建于宋。

  明·万历(1573—1620年)初,西湖铺葛上陈文选读书于此,万历七年(1579年)乡试高中解元,令灵山,升同知太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文选》)

  明·天启四年 (1624年)及清代重修。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闽南各县城逐步出现政治真空。中共惠安地下党立即集结武装力量,在葛山宫举办政干培训班,建立涂寨、东岭武工队。22日,武工队及党骨干和文宣队400多人,在葛山宫编队,开进涂寨街,进驻乡公所,接管档案,封闭仓库,配合23日解放惠安县城。

  规制

  葛山宫坐北朝南,占地228平方米。由山门、两廊、正殿组成。宫右为文昌祠。

  正殿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式木结构,硬山屋顶。金柱石构,梭形,仰覆莲假础。门墙饰有花岗岩动物浮雕。

  宫内存有明·天启四年《龙湖先生重修葛山宫碑记》1方。

越王宫

  越王宫,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北侧烟楼山下后任村,是泉州唯一一座奉祀勾践的宫宇,2001年2月列为惠安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越王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应为后任肇基始祖任维雅所建。宫内大部分明代建筑结构至今仍保存完好 。

  宫中有《越王勾践宫碑》,简述越王·勾践事迹: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496-465年在位。公元前494年,吴攻越暂胜,王屈请行成,在吴忍辱负重,三年后返国。王矢志图强,乃卧薪尝胆,自身耕作,折节下贤,体恤士民。善任范蠡文种等辅弼国政,经十年艰苦奋斗,终挽弱为强。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继而挥师淮上,以临齐、晋,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共尊周室,遂成霸业。史书称其与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为春秋五霸。”

  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余部退至福建和浙江南部,部落传至首领无诸勾践13世孙),正式被汉朝承认,称王立国,即闽越国。在闽越国建立过程中,越族和原有土著闽族人发生大融合,产生“闽越族”越王信仰可能就是在这时被越族带入闽的。闽中、闽北地区很早就出现越王信仰,现福州市城南还存越王台遗址,长乐、闽清等地则有不少的越王山、越王庙、越王墓。

  后任全村姓,灯号“乐安衍派”;乐安郡在今山东省广饶县。相传,任维雅,生于嘉靖卅三年(1554年),福州马尾区罗星塔下君竹村人,是君竹村氏始祖任献文17世孙;万历间迁惠安后任肇基传衍。越王宫体现闽人的勾践崇拜,任维雅既来自福州马尾区,为惠安带来越王信仰则顺理成章。

  后来,越王被奉为顶路境境主。后任村有氏族人移民台湾,台湾部分越王宫,就是从后任村分炉出去的。

  廿世纪50年代、60年代分别修葺。

  规制

  越王宫地处烟楼山下鱼澳港口,濒临辋川海湾和广袤的滩涂,对岸即鲤鱼岛。明《惠安政书》载,辋川后任“竿屿之殖,别为一区,渔有市利,帆樯辏入”,曾是越王宫门前的一道风景,因周边围垦(外走马埭围垦工程),这道风景已消失无踪。

  宫北侧尚存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抵御倭患而兴建的辋川古城墙遗址,残墙256米,残高0.7~0.8米,是越王宫镇海护城的历史见证。

  越王宫坐西朝东(乾巽亥己),飞檐翘角,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由山门、拜亭、两廊、主殿组成。

  宫前砖埕面积70平方米,埕前有放生池、古石鼓、石船、石香炉各一,还有石塔1座。

  大门对联:“渭上钓鱼,海上钓鳖,忽闻开井钓龙;城头射隼,山头射雁 ,还忆溪头射鳝。”门额高悬红底金字竖额“镇闽越王”牌匾。

  主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正中央奉祀镇闽越王(勾践 ),陪以二妈;左右殿范蠡文种为文武判官。越王公也是古辋川城顶路境(后任)的境主。殿上高悬“海邦雄镇”、 “威镇闽疆 ”、“ 惠此南国 匾额 。

  越王和娘娘塑像前供桌很长,上面摆着瓜果、鲜花等祭品,除此之外,还有左、右各5个五彩木制人偶祭品,称“兵侍”“兵侍”有男有女,染成“红、白、黑、紫、黄 ”5种颜色,束冠峨服,分左右站成两排,表情各异,展袖欲舞。这种人偶祭品,可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木俑”、“人偶”殉葬遗风。

  龛、大厅、拜亭的左、右柱对联依次为:

  “襟吴华粤威震闽疆,伐楚锄秦功高汉室。”
  “越观辋海千重界,王远流芳跨九州。”
  “越居高爵钦江都,范文催军胜于吴。”
  “海国帆樯拱岛屿,江城楼阁涌波涛。”
  “闽浙屯兵若伐吴,心存著梦进京都。”

  独特民俗

  后任村还留有“越王生日节”、“迎公节”等独特的民俗节日。

  越王生日节:

  “越王生日节”,又称“网船烧金节”,是氏渔民祭海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二举行。

  这天,氏渔民会整饬新渔船,打白灰、画龙眉、画鱼尾,在船上插满彩旗,举办寓意出海时祈求境主(越王)神明保佑的典祭活动。

  全村人还会屠猪杀羊,遍邀亲朋好友来做客,搭台演戏,喜庆洋洋。

  迎公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系氏祖先历传。

  当天,由族长主持,凡属氏族人有在上年度生男孙当上“阿公”(爷爷,称“新公”)的出钱,在顶路境越王宫内设宴,并由原“阿公”(称“旧公”)吹箫打鼓到“新公”家,将“新公”迎到越王宫,共同体验当爷爷的喜悦。

  1966年“文革”开始后,“迎公节”曾断传过一段日子,2002年恢复,但由原来仅生男孙才可“迎公”,改为生男、生女都可“迎公”。这一天同时也成了后任村的“敬老日”

董坂宫

  董坂宫,位于德化县龙浔镇宝美村。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道人张自观(法主公,闽清人),在蕉溪山石鼓岩炼性修道。传说有一日,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遂邀章朗瑞相公)、肖朗庆真人)一同前往石牛山石壶洞,与魈魅斗法,降妖伏魔,夺其洞,后坐化镇守,拯救一方生灵。

  明代,乡人因念其驱鬼有功,遂在董坂建宫庙,塑相公神像奉祀。该宫以地名命之。

彭祖祠

  彭祖祠,位于德化县龙门滩镇苏洋自然村。

  彭祖祠坐北朝南,立壬丙兼子午向,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供奉长寿之神彭祖

  彭祖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和长寿之人。据史载,彭祖黄帝第七世孙、陆终氏第三子,寿长802岁。

集灵宫

  集灵宫,位于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下洋。

  ·顺治(1644-1661年)间郭辟夫建。供奉公真仙(吕洞宾)、保生大帝吴夲、擎天圣侯、公圣君、公真仙诸神像。现为三姓共有。

  宫宇坐壬向丙兼亥巳,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歇山式,木结构,屋顶燕尾翘脊,三进五开间,大殿“四点金”架构,宇内梁、木椽等有绘画,墙上有壁画,画面内容均以宗教有关的人物为主。

湖山大士阁

  湖山大士阁,位于德化县清泰里承泽村(今属水口乡)。黄焘始建于南宋·绍熙(1190—1194年)间。1963年开辟德嵩公路时拆除。

  黄焘,字公涛,莆阳南寺凤凰山人,黄丰长子。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 )登王溶榜进士,官武岗军儒学教授,致仕,归居德化清泰里。创建朱紫社学、湖山大士阁。黄焘才高学博,孝友无间,持正廉平,有中庸之风。自营其居,匾其棹楔曰“美山堂”;尝辑《美山风土记》若干卷。配陈氏。葬莆阳南寺凤凰山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湖山大士阁》:

  “湖山大士阁,在清泰里。前临湖水,右绕斗溪,双流交汇,水石清幽。

  赖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赖垓》)诗:‘凭虚四望霭烟收,携手天风快壮游。高阁晴开千嶂晓,寒潭清逼一亭秋。佛光初放林霏满,客舫频移树影流。郑重主人能选胜,置身同似在沧洲。’

  国朝庠生黄宗仁黄宪文四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宪文》)诗:‘崚嶒室刹耸云边,一鉴澄清瞰两川。洲白溪间时宿鹭,松苍天半每藏烟。源头曾泛桃花饭,渡口犹行太乙船。不信湖山风景好,玉堂佳句尚依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湖山大士阁》(邑进士、知县林模):‘一榻遥将翠黛收,别开望眼足清游。怒涛时绕松风梦,密树翻惊野径秋。宝阁危因贪石势,镜湖阔欲并云流。山中缥缈吹灵气,十岛应还更有洲。’”林模,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历湖广兴宁知县、广东普宁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模

博济侯宫

  博济侯宫,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埔塘(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塘村)后壁山东北方白云岩,是明末在白云庵(白云岩寺)旧址上兴建的。

  白云庵(白云岩寺)

  白云岩峰峦巨石嶙峋,古时林木幽深,其上常有白云缭绕。

  白云岩古有庵。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载:“白云岩,在(惠安)县东南□□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端,因名。

  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白云岩,在美女峰西,昔山人诛茅结屋,白云常覆其上。岩前双石夹道,其左者叩之,时有磐声。隐逸篇中称:道渊,亦宋时高僧。诛茅结屋于美女峰西,戒律清苦。

  所载高人”、“山人”、“高僧,即道渊,或不指朝代,或直指宋时人,但•乾隆《泉州府志·方外》却载是秦时人“秦时有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山顶,故称白云岩。存疑。

  至宋代,白云庵建为白云岩寺。传说当时白云岩寺庙规模甚大,从白云岩到螺岗之麓的“庵林墓”直到埔塘宫,遍布白云寺的建筑物,鼎盛时佛殿多达7~9座;而在埔塘村内还有“庵林墓”“庵东沟”“庵东井”等古地名。

  明代,白云岩寺圮废,仅留遗址和寺前的1对宋代石经幢。其原因一说是历代战乱所致,一说是隆庆四年万历二年(15701574年)任惠安县令叶春及“毁淫祠”所致,一说康朗正德三年~万历二年[1508~1574年]人)焚毁所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春及康朗》)

  主要活动于万历、天启、崇祯3孙有敷《题白云岩》(《惠安氏玉塘文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孙有敷》)诗云:“岩在云堆废迹遗,白云又覆一梯危。碧连溟海雨轻过,练入青榕鸟不知。塔外宝花闲惹袖,石间法水暗经池。诛茅结屋人归去,鹤鹳巢空林影移。”

  博济侯宫

  博济侯宫是明末埔塘氏建在白云岩寺废址上,廿世纪末重修。祀境主公博济侯陈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埔塘(玉塘)氏家庙》)

  《惠安氏玉塘文献》博济侯,原名陈厥,宋朝人。与玉塘肇基始祖、礼部左侍郎孙嘉安为金兰之友,有八拜之交。端宗入海,嘉安公兄谏议大夫真辅、参知政事张世杰、枢密副使陆秀夫扈跸过惠,乃偕侯隐居于白云岩下螺岗南麓。侯无嗣,嘉安公遗嘱子孙以父执视之,故塑像奉祀,至今香火不断。

  宫内“正心亭”的石梁上,镌着《博济侯宫重修志》,上记:

  “博济侯•公,出自书香门第,文通武达,立身正义。系吾玉塘开基始祖恭肃执友,传有兰盟。南宋偏安,国事日非,使吾祖与君侯遂有退隐之思。恰扈驾过惠,见埔塘山辉水媚,乃钟灵毓秀之地,即弃官务农,躬耕于白云岩麓。

  “侯无嗣,吾祖恭肃孙嘉安恭肃忆昔共剪临安烛,思今同播玉塘春,分金义,重谊情,溢南天,遂训子孙以父执辈分,奉为境主。

  宫庙不大,但规制完整。外有石埕,内具正殿,天井之中另有一座“正心亭”,亭柱皆有柱楹联。

  宫前门联:“博士忠贞垂竹帛,济人义气薄云天

  殿内柱联:“玉雕神器,华国文章安社稷;塘育芝兰,春风甘露惠众生。

  宫前所立1对石构陀罗尼经幢,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乃白云庵旧物,出现一定程度的风化。经幢通高6.77米,底为边长0.78米的八角形须弥座,雕有莲花、灵芝、双龙抢珠等纹饰。幢身分为3段,下2段为八角形,刻有佛像和经咒;上段为方形,刻有释迦“四门游观”故事(即佛陀出家的因缘);其间各层次以宝盖、鼓形和仰莲瓣座承托;经幢顶部葫芦刹尾。

隆福宫

  隆福宫,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庵边角落,供奉圣祖大仙玄女真仙

  始建无考,廿世纪50年代被拆毁。1981年,当地信众集资重建,重雕神像。

  镌有柱联:

  “隆德昭昭光四海福星熠熠耀千秋

  “隆恩广被神仙力福泽长叨社里人

  “玄道无偏神女道真机独具妙仙机

  “圣而入神大功炳著;祖有真佛仙道英灵

犀山岩

  犀山岩,位于安溪县官桥镇益林村犀山之麓。后倚犀山为屏,前有铁峰为案,站立于岩宇前,官桥、龙门大部分乡村收入眼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犀山》)

  犀山岩始建无考。廿一世纪初重建。

  犀山岩为宋代闽南建筑样式,占地面积258平方米。

  岩宇分3殿,“王”字形构筑,顺山势递升,坐向午子兼丁癸。主祀犀山石府将军,配祀观音佛祖鬼谷仙师、太岁、财神、祖师、土地等。石府将军神诞日八月十四。

  犀山顶有“将军石”,方形,似人形,顶天立地,高15米,上敛下丰,顶端3米酷似带盔头像,整座岩石宛如身披战袍的将军,昂首东望,巍然耸立于悬崖峭壁之上,在云雾里若隐若现,乡民尊奉为石府将军。传说,石府将军系北宋中叶狄青麾下五虎将之一、鬼谷禅师高徒、笑面虎石玉坐化而成。犀山一带广泛流传着石府将军除妖镇邪、保境安民的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十四,附近乡民家家户户均设香案,祭祀将军岩。

  中殿5开间,高14.03米,单翘脊高度为1.8米,前廊有3对青草珠斗雕龙圆柱。

  殿中柱联有:

  “犀角峥嵘,更显将军气概;山岩峻峭,尤增宝殿庄严。”

  “佐狄青,西讨南征,享誉中军虎将;忠宋帝,安民辅政,拜官兵部尚书。”

  “犀首神威,扶正祛邪,谁不知军座;山中宝库,奇丛异石,孰能比益林。”

  “犀车水涌,开门迎迓虔诚客;山脉钟灵,入内拜瞻虎将尊。”

  “犀岭雄奇,岂止将军神力在;山川秀美,原来朱子遗风存。”

  “犀峰极目,涤尽胸中无烦事;山径留心,觅得绿野有仙踪。”

  “奉帝诏,入闽山,剿匪寇,忠心报国;察民情,诣积德,平孽妖,致力安邦。”

  “ 朱子 赋清溪,山山水水皆美景;将军挥宝扇,正正邪邪俱神功。”

  “犀锐眼光明察秋毫,谁敢为非作歹;山峰石府宽宏大量,能容革面洗心。”

  “犀山开画幅,南国仙踪朱子履;大义薄云天,中流砥柱将军魂。”

  “犀首凌云,竞秀争奇,教石郎忘返;山岚吐岫,流丹叠彩,引朱子流连。”

  “犀牛望月,仙人撒网,目极清溪八景;山泽呈祥,石玉化身,恩施邻里四方。”

  犀山岩右旁约100米处,有犀山著名的自然景观“袈裟石”、“金元龟石”

  犀山下小溪涧边茶园中(现乌石角落),一巨石上刻有“中流砥柱”4字,据《氏族谱》记为南宋•朱熹所题,字迹依稀可辨。(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