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郑—上)

  郑缵绪(字哲孜。明末清初·南安人。)、郑缵祖(字哲远,号远公,明末清初·南安人。)、郑缵昌[字哲俞,号俞公,明末清初·南安石井人。少习骑射击刺。明郑时从郑泰统领海上诸军。康熙二年六月投清(郑泰之变。随郑鸣骏等走泉州投清:授左都督。)。康熙十三年从征吴三桂。]
  郑思忱
字景千,南宋·安溪人。精研《尚书》。新兴令、崇安令、浦城丞。历知南恩州、浙东帅府参议官、监登闻鼓院。评价。、郑思永(字景修,南宋·安溪人
  郑一鸾
(字应夔,一字鸣阳,号东梧佑子,明·晋江人)郑一信(字君允,号石岩,明·惠安县黄田铺渚尾[屿尾]人[今紫山镇仕尾]。身世。进士及第。金华太守。石阡知府。四川按察司副使。广西按察司副使。居家。乐施善事。卒。著述。)、郑一濂[字君顺,后更字瞻云,号三岩,明·惠安县十七都黄田铺西溪渚尾人(今紫山镇仕尾)。关于《墓志铭》。嘉靖卅四年中举。知横州。思恩府同知(抚平治安。视篆象州。解组东归。)。里居,卒。衍传。赞。]、郑一崧[字雪蕉,清·安徽英山(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人。行状。永春牧(建造。修志。遗墨题刻。)。附《新城》诗。]
  郑和(小字三保)、郑文叔(元德真人)
郑鸿逵
(又名郑芝彪,字高仪。身世。改名郑芝彪。器重少年郑成功。任明官。抗清。拥立唐王·朱聿键。支持郑成功举义。厦门事变。郑芝龙招降遭拒。卒于金门。)
  郑芝虎(字日蟠,号韬远,浑号“蟒二”。明末•南安石井人。郑芝龙次弟。骁勇绝伦。崇祯元年授南日寨守备。崇祯八年追刘香溺毙。身后。)
郑泰
(明郑政权的户官。郑泰之死。)、郑鸣骏(字明发,又作鸣发,号日千,明末清初·南安石井镇人。南明·隆武二年率所部屯金浦。清·康熙二年降清(六月率所部入泉州降清。八月上投诚《疏》。)。康熙二年十月清、荷联军进攻金、厦。康熙五年八月卒。)
、郑轮(字景行,南宋·德化人) 、郑曾子(字子可,号唯齐,南宋末元初·晋江人)郑鼎新(字中实,南宋·仙游人,绍定中知晋江县)、郑瓘(明·番禺人,成化、弘治间知晋江县) 、郑寿(字龟龄,元·晋江人)

郑缵绪

  郑缵绪,字哲孜,清·南安人,郑泰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缵绪(同治补刊本):

  “郑缵绪,字哲孜,南安人。

  康熙二年(1663年),父所害,从其叔鸣骏率战舰甲士来归,封慕恩伯世袭,隶旗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郑鸣骏》)

  二十二年(1683年),将军施琅征海岛,缵绪承檄与鸣骏驾轻舸扰贼阵后, 薄之,战有功。寻父尸归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诸岛荡平,镇泉州。与鸣骏俱蒙恩赍。

  年三十,卒。

  著有《盾墨诗》、《石仓稿》。

  子修典袭,侍禁卫。从征噶尔旦,论功加世职。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赈山东饥,丙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督高邮河工,皆以绩著。荫一子入监 。”

郑缵祖

  郑缵祖,字,号,明末清初·南安人;郑泰子,缵绪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泰缵绪》)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5·文苑·国朝文苑1·郑缵祖(同治补刊本):

  郑缵祖,字哲远,号远公,南安人,明邑诸生。

  康熙癸卯(康熙二年,1663年)与叔鸣骏、弟缵绪率众归朝,授参政职,隶旗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鸣骏》)

  以事落职居闲,殚心著述。喜为歌,尝作《蛛网》、《落花》及《水中雁字》诗一百二十首,时流称之。

  著有《雪泥集》、《燕山纪游》、《汇香编》、《海外文章》、《三春纪事》等集。
年七十二,卒于京。

  仲子修敏,字逊实。嗜学能文,有孝行。将入都,道闻母逝,号哭奔丧;驴蹶,坠水伤臂,衰絰尽湿,不肯易服。行三日,手足不能屈伸。舁抵京,二旬而殁。临殁,犹哭母不绝声。太史黄虞稷为作《孝子传》。”

郑缵昌

  郑缵昌,字哲俞,号俞公,明末清初·南安石井人;郑泰侄,郑芝龙堂侄、缵祖弟,从兄、郑成功族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泰郑芝龙缵祖郑成功》)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13世•郑缵昌》:“华亭郑缵昌:字哲俞,号俞公。”“升庵公二子。”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3·艺术·国朝艺术·郑缵昌郑缵昌,字哲俞,一字俞公,南安人,缵祖弟。”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郑缵昌》:郑缵昌,字哲俞,南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3·艺术·国朝艺术·郑缵昌(同治补刊本)“节《雪泥集文抄》”为作传。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郑缵昌》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3•郑纘昌“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2•纘昌》选录),文同

  少习骑射击刺

  郑缵昌少硕而有力,读书之暇辄潜讲武备、习骑射击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3·艺术·国朝艺术·郑缵昌

  “生倜傥不群,年十六硕而有力。读书之暇,辄潜讲武备,战斗击刺靡不毕习。

  尤精骑射:尝与人角胜负,连射皆中;时值黄花正开,客请以花易球,射无不中;再易以钱,中如初;又令人蹲,奉三球如拳大,瞬息间电掣风驰,球已俱著箭去,蹲者犹未觉也。”

  重纂福建通志237武功传泉州府郑缵昌》:

  缵昌倜傥不群,读书之暇,习骑射击刺。

  尝与人角胜,时黄花正开,客请以花易球,射无不中。再易以钱,中如初。又令人蹲奉三球如拳,球俱着箭去,蹲者犹未觉也。”

  明时从郑泰统领海上诸军

  郑泰,原为郑芝龙旧部。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郑芝龙降清,郑泰与弟郑鸣骏拒降,率部屯金门,后来加入郑成功抗清复明阵营,长期担任氏政权的户官;郑成功带兵出征时,郑泰经常留守根据地。南明·隆武帝曾封郑泰为建平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鸣骏》)

  郑缵昌初即从郑泰,统领海上诸军。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3·艺术·国朝艺术·郑缵昌“仲父建平侯·,以缵昌统领海上诸军,为诸将冠,轻财好士,人乐为命。”

  康熙二年六月投清

  郑泰之变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开台湾府县。世子郑经居厦门,和乳妈陈氏私通生子,郑成功大怒,要留守金门的郑泰诛杀郑经郑经之母董氏郑泰并没有执行这道命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氏集团分裂。在台诸将举郑成功之五弟郑袭护理国事,又拥为东都主,分兵准备抗拒郑经。六月,在厦门诸将却推郑经继位,发兵东渡台湾,迅速夺取政权。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郑经谋割据,回师思明(厦门)。郑经郑泰黄昭书,怀疑郑泰与策动拥郑袭拒己的黄昭有所勾结,欲扑杀之。郑经先封郑泰为金厦总制,六月初八日,又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扣押之。

  随郑鸣骏等率部走泉州投清:授左都督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初十日,郑鸣骏郑缵绪郑缵昌率所部自金门走泉州,向清帅耿继茂投降;同日郑泰自缢死。郑缵昌降后,归籍汉军正白旗,授左都督。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授爵精奇尼哈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鸣骏郑缵绪》)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3·艺术·国朝艺术·郑缵昌

  “及遭变,时缵昌陈兵金浦,追者将至,以所部拥诸将登舟,自以身殿,莫敢有异志。与季父鸣骏、从弟缵绪率众归诚。授左都督。

  奉命平岛,所向披靡,遂扫清海国,改授精奇尼哈番。”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郑缵昌》:“顺治初(?应为“康熙初”),从父逆所戮;缵昌与从弟缵绪率众归诚,授左都督。奉命平岛,所向披靡,改授精奇尼哈番。”

   《康熙朝实录•卷31》:“康熙八年……十一月……兵部题:‘海上投诚郑缵昌于大海并授左都督,今已归入正白旗,应照例改为精奇尼哈番。’从之。”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13世•郑缵昌》:“以归诚功,钦授左都督、精奇呢哈番。”

  康熙十三年从征吴三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因不满削藩,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出“兴明讨虏”旗号,起兵造反。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周王元年。郑缵昌从师出征,多劳绩。师返,不及论功而卒于家,年44。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3·艺术·国朝艺术·郑缵昌

  “滇、黔事起,从师谷城,为荆、襄援。寻进征夔府,摧坚历险,多著劳绩。

  旋师,论功不及,归家卒,年四十四。”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武功传•泉州府•郑缵昌》:

  “滇、黔事起,从师谷城,为荆、襄援。寻进征夔府,摧坚历险,多著劳绩。

  师旋,不及论功而卒,年四十四。”

郑思忱

   郑思忱,字景千,南宋·安溪人;郑思永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思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郑思忱》、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监院郑景千先生思忱》、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郑思忱》、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思忱》等有传。

  精研《尚书》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文学·郑思忱郑思忱,字景千,感化里人。授《尚书》于西溪李季辩,解析精诣;生徒常百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郑思忱》:郑思忱,字景千。”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监院郑景千先生思忱》:郑思忱,字景千,安溪人。授《尚书》于西溪李季辨,解析精诣,生徒常百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郑思忱》:思忱,字景千。授《尚书》于西溪李季辩,解析精诣,生徒常百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思忱》:郑思忱,字景千,安溪人。”

  新兴令、崇安令、浦城丞

  嘉定三年(1210年)乡荐,为新兴令。知崇安县,以谮左迁浦城丞,谒真德秀(谥文忠真德秀与语,知其贤,言于太守,得复任崇安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文学·郑思忱“嘉定三年,词赋首乡荐中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知崇安县,复均惠仓,以私萝面钱市籴实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嘉定三年乡荐:郑思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郑思忱》:“嘉定中登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知崇安县,复均惠仓,以私萝面钱市籴实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监院郑景千先生思忱》:“嘉定三年,以词赋领乡荐第一中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再知崇安县,以谮左迁浦城丞。谒真文忠公,与语,知其贤,言于太守,得复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郑思忱》:“嘉定三年,词赋首荐中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知崇安县,以谮左迁浦城丞。谒真文忠公,与语,知其贤,言于太守,得复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思忱》:“嘉定三年以词赋领乡荐第一中第,为新兴令。除遗利钱三百万。知崇安县,左迁浦城丞。谒真西山,与语,知其贤,言于太守,得复任。”

  历知南恩州、浙东帅府参议官、监登闻鼓院

  历知南恩州、浙东帅府参议官、监登闻鼓院。年七十二卒。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文学·郑思忱“知南恩州、浙东参议官。雷变,上封事。除监登闻检院。卒年七十二。著《诗书释》。”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郑思忱》:“后知南恩州,辟浙东帅府参议官。雷变,上封事,言:‘士溺苞苴,习久难化,民坐困且盗,宜去贫恤,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鼓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监院郑景千先生思忱》:“知南恩州,历浙东参议。雷变,上封事言:‘士溺苞苴,习久难化,民坐困且盗,宜去贪恤人,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鼓院。卒,年七十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郑思忱》:“知南恩州、浙东参议官。雷变,上封事,言:‘士溺苞苴,民坐困且盗,宜去贪恤人,节用蓄力。’除监登闻检院,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思忱》:“知南恩州、浙东参议。以雷变上封事,言‘宜去贪防民,节用蓄力。’除监登闻鼓院,卒。”

  评价

  郑思忱及弟郑思永蔡和朱熹传人陈淳的学生,朱熹之学传入安溪(清溪)自郑思忱郑思永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蔡和陈淳郑思永》)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郑思忱》:思忱豪爽而和睟,凝然有守君子也。所著有《诗书释》。”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7·监院郑景千先生思忱》:

  “公少年豪爽,晚而和粹,凝然有守,君子也。著有《诗书释》。

  按:先生与景修先生思永皆从学,时称‘紫阳别宗’。清溪传入门派,系自二先生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郑思忱》:“所著有《诗书释》。”

郑思永

  郑思永,字景修,南宋·安溪人;郑思忱之弟,蔡和白石)之婿。郑思永及其兄郑思忱蔡和朱熹文公)传人陈淳的学生,朱熹之学传入安溪自郑思忱郑思永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思忱蔡和朱熹陈淳》)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文学·郑思永郑思永,字景修。笃行博学,蔡和爱其纯朴,妻以女,俾从学终身。尝著《易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郑思永》:郑思永,字景修,安溪人。好学笃行,蔡和爱其朴粹,妻以女,俾从学终身。著《易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27·郑景修先生思永据《闽书》为作传,曰郑思永,字景修,安溪人。好学笃行,蔡白石爱其朴粹,妻以女,从学终身。著有《易说》。”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宋·郑思永》:郑思永,字景修。家贫,笃行博学。晋江蔡和文公之学,号为温陵截派者也,爱思永纯朴,妻以女,俾从学终身。所著有《易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郑思忱》:郑思忱思永,字景修,从蔡和游,好学笃行。爱其粹朴,以女妻之。所著有《易说》。”

郑一鸾

  郑一鸾,字应夔 ,一字鸣阳,号东梧佑子,明·晋江人;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举人,十七年戊戌(1538年)进士,历北直太常博士、产部员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7·补遗·明·宦绩·郑一鸾“采王遵岩撰记《李罪录》,参《氏家传》”为作传曰:

  “郑一鸾,字应夔,一字鸣阳,号东梧佑子

  嘉靖辛卯举人,戊戌进士,授北直太常博士,后因郊祝厘迁产部员外。

  故事,太常佐理禋祓,赞昭假。尝患文吏畜妻子,恐不蠲洁,尽易置太常贰卿,以道士为之。其仪章品物,道士不能具晓,故两博士仍置文吏。道士每害其能,故满其官,考无罪而有功,难于他官。一鸾尝为其长所中,下狱,后复其官。满考,锡勅命焉。

  户部主事周天佐疏救杨爵,独居深念,妻问之不答。旦捧疏入,出始语一鸾。及杖毙于狱,一鸾李恺出资赙之,棺衾如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周天佐李恺》)

  嘉靖二十四年,门生泉郡守俞咨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咨伯》)塑像建祠于本乡,额曰‘大夫祠’。仍奉主入郡乡贤祠。”

郑一信

  郑一信(1528—1590年),字君允,号石岩,明·惠安县城西黄田铺渚尾人(“渚尾 ”亦称“屿尾”,今称“仕尾”,曾属黄塘乡,今属紫山镇);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生。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举人、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进士,历官南(南京)行人、南(南京)刑部员外、郎中、金华太守、石阡知府、四川按察司副使、广西按察司副使。

  兰溪陆可教为撰《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1》收录)。《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采《杨文恪文集》,参《贵州通志》”为作传。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亦有传。

  身世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郑一信,字君允,号石岩,惠安渚尾人。”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郑一信,字君允,号石岩,邑西屿尾人。”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

  “公讳一信,字君允,别号石岩

  其先世出光州(今河南潢川县)之固始(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自唐末徙闽,家惠安,遂为邑□□(望族)

  【先祖郑褒,字成之,北宋·咸平元年(998年)甲科进士。郑褒之祖郑希闵,五代· 梁·开平二年(908年)进士。郑褒之子郑方,北宋·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进士,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推官。郑方之子郑前,北宋· 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进士,知连江县,后任转运推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褒欧阳詹》)】

  王高祖曰弼养(应为“佛养”),高祖曰明魁,曾祖曰元郎,祖曰(应为“” )

  【至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读书人地位低下,学风衰败。故一信的王高祖郑佛养、高祖 郑明魁、曾祖郑元郎,虽有才有德,“潜德不仕”(《慎庵 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

  以《尚书》起家,为广东三水教谕;季子荆山,能世其家学,公父也 ,娶郭氏,皆以公贵,累赠中宪大夫、石阡府知府,赠恭人。”

  【郑琛,字必献,号慎庵。“三十始补邑庠生”,明·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入选京师国子监。次年“以贡授嵊县(今浙江嵊州市)训导”,秩满后擢三水(今广东三水县)教谕。其一生“抱负卓荦”,“终以宿儒称”。郑一信之父郑荆山郑琛三子。(《惠安县志》、《泉州府志》、《慎庵 公暨淑懿陈氏墓志铭 》)】

  进士及第

  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乡试,郑一信以第二名(亚元)中式,与堂弟郑一濂双双同登黄懋冲榜。一时“乙卯多士,声振闽中”(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2》。不久,泉州府城崇阳门内还因此建造一座“乙卯同登”牌坊,彰显一信一濂兄弟同榜的荣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一信以三甲第104名登范应期榜进士,进入仕途。初宦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历南京刑部员外郎(从五品)、郎中(正五品)。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嘉靖乙丑进士。授南行人,司副南中。政简,罄槖中装购奇书,不给则贷而手录之,日久几充栋,时称书癖。擢南刑部员外,晋郎中,平反甚众。”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嘉靖乙卯乡试第二名,乙丑进士。由行人历司副、刑部员外、郎中。”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公生而颖敏精工,博士家言,烨然有声学校间,以嘉靖乙卯举于乡第二人,以乙丑举进士,官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历刑部员外郎、郎中。”

  金华太守

  郑一信出守浙江金华。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

  “(历)金华……知府。”

  “可教为诸生时,其(金华)郡守曰惠安公。

  公为政精敏待裁,自诸曹掾史以下,咸重足敛迹,不敢以身试法。

  先是二千石有所逮捕行檄卒手片楮,讙呶下邑,势如饿鹗。公凡皆屏息立仗下,至不能名一钱。郡故嚣讼,影响株连,乃至故为诞蔓不可解。公一切严为禁绝,讼以衰息。

  自余诸剧盗大豪,前后守令度力不能擒制,无所谁何。公一一丽之法,不少纵。于是八邑廪廪,称神明矣。

  乃公故敦尚文教,自吕成公而下诸大儒、名公祠宇,往往捐俸入葺治之,以示人士所风尚。

  间进郡诸生,相与扬扢经义,口授大旨,以此,受知于公最深,且稔其行事,退而私论,公以为(类)张敞尹翁归其人也。

  乃公竟以执法不阿,见中谗口,调守石阡去。”

  “而婺人士督诲之,至为手订其句读。葢公去,而郡士举于乡者踵接矣。以彼观之,即文翁何让焉?讵云哉! ”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

  “出守金华。

  俗犷悍,民多应募隶,尺籍作奸,扞罔至,则用严饬治椽吏,而下皆敛迹。锄大豪某,置之法,计擒盗魁若干人,并逮豪右、仆区之奸,境内肃然。

  却属邑羡金以千计,节省公家费,复以千计。

  郡故健讼,株连妇,息溷杂繁不可解。一信择而听之,省其赎锾,赎令以楮。

  日进诸生,扬扢经义,月为会校,以楮奖其高等。士激勤多躐融显,城诸邑治饬。郑一信离任后,金华学子接连考取功名, 兰溪人陆可教就是其中之一,仕至南京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修编。)

  修文庙,建先贤祠(隆庆六年壬申[1572年],郑一信改建“二忠祠”于金华府清波门内,合祀宋·忠简、明·忠文、太常少卿陆震,更名“三忠祠”。见《浙江通志·卷223·祠祀·金华府》),置吕成公吕祖谦祀田,佐以俸入,不縻公帑。

  有兄弟争田,交讼召至庭,反复开譬,动以天性,即感化相让。

  为政大抵崇教持法,不避嫌怨,坐是中谗。 ”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

  “出守金华府。

  金华府,浙岩邑也,民俗犷悍,一信严除大豪,寘之法。

  先后剪除盗魁,境内以安。

  郡故繁讼,禁之而听辄得情,中外称明允。

  葺吕成公以下诸祠,置成公祀田,又室其遗嗣。”

  石阡知府

  郑一信“中谗”,调任贵州石阡郡知府,主政5年。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调石阡。”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

  “(历)……石阡知府……”

  “石阡,夜郎僻郡,夷俗狺犷,人谓非法格之不可。公至,则为罢减繇役,招致叛夷所在成村居教之,树艺蓄积,摩抚以儿子,不鄙夷诸生。”

  “又五年而始迁贰蜀宪。”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

  “调石阡郡。古夜郎,地苗夷,杂处。治如金华,而济以宽。

  立勤农亭,教种植,赏勤振惰,薄赋轻徭,还集者百十余户。

  裁供亿,罢取办,以惠商人。

  置学田,赡诸生,而身为之师,获隽者接踵以最。”

  嘉靖(1522—1566年)间, 黔南仙境太虚洞已成为游人众多的游览胜地。万历三年(1575年), 郑一信重加修整,于洞中第二室沿左壁各景处阴刻“海图”、“仙象白日”、“禅堂”、“知音”、“观音室”、“龙翔”、“虎踞”等楷书摩崖七处,并将此洞命名为“太虚洞”。参见 《石阡府志》)。

  万历六年(1578年),郑一信重修石阡郡明德书院(又名龙川书院)。

  四川按察司副使

  万历八年(1580年),郑一信擢四川按擦司副使(正四品),任职二年,积极倡导推行张居正新法。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郑公一信墓志铭》:

  “葢公治蜀如治婺,身董七道,案无伏奸,凡方田、清伍,若茶马诸大役,百蠧所猬集,皆搜洗劘察,无所捐漏。

  有墨吏度且扞罔,实金于茗以尝公。公立发金劾案之。诸所廉属,咸望风咋指退矣。 ”

  “又二年而移治粤西。”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

  “擢四川按察司副使。

  时方裁冗员,兼摄七道簿。书山积,无留牍,亦无骩法。清戎、方亩、茶盐诸大政,综核洗刷,夙弊一清。

  有吏受贿,度且得罪,则寓金于茗以相尝。发金案,治诸属,咋指争濯磨。然墨而狥者,畏其峻洁,咸蜚语中之。 ”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升四川臬副。当道檄查俘馘功次,意欲诩张。一信以实覆上。”

  广西按察司副使

  任四川按擦司副使两年,因“蜚语中之”郑一信再改调广西按擦司副使,分管巡视、查核广西右江一带的刑狱政事(参见《广西通志·卷53·秩官》)。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

  “(历)……四川广西副使。”

  “其治粤西如治蜀。会当道以所俘馘叛苗下,所司核实,意欲少文致以为功次。公一以实上,无所阿。葢执法多忤,复如婺,其见中亦卒以此然。公治亦不一切附于严。”

  “皆相见于京师。亡何,复中谗口归矣。”

  “公为人自信斩斩,方报罢粤西,时婺士有习于大璫者,欲为之地,公立谢绝之。”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

  “调广西。

  会当事檄令,核俘馘叛苗功次,意欲稍伪增,以邀赏。一信不可,竟以实上。自知与俗多忤,屡欲乞休,而抚按勉留,至再阻不以闻。

  甲申(万历十二年,1584年)入贺,便道过里(取道福建,回惠安渚尾)葬父母。亡何,竟以计劾归。”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中谗口归。”

  居家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既罢,里居,杜门断请谢,自娱以文史。”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筑别墅(惠安)城南,日翻所购书,召诸于庭授之。”

  万历(1573—1620年)初辞官归里的戴一俊,时筑室于城西一片瓦岩,每日与名士、缁流(僧徒)“觞咏啸歌”。一片瓦寺距郑一信故里城西渚(屿尾)近在咫尺。一信和堂弟一濂弃官归家后,便成为戴一俊的常客,经常互相吟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一俊》)

  当时惠北上郭(今泉港区山腰街道龙山社区前郭村)人郭良(字复吾,号北洲)也从云南佥事 任上告老返乡。郭良为政刚正不阿,为人清廉不俗,郑一信和一样秉性的郭良不但成为好友,还结为 子孙三代亲家。据泉港区前郭村《郭氏族谱》载:郭良之孙郭志用郑一信的之女,郭良曾孙郭懋卿郭志用子)娶郑一信的孙女,郭良曾太孙郭嶽侯郭志用孙)娶郑一信的曾孙女。

  乐施善事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

  “性嗜义好施。

  有乡人某者坐巫蛊,论死,密为解之,不令知。

  初,邑中岛夷四郊骨暴如莽。公大出金谷,募人瘗埋之。

  其遗行可徵于状者如此。”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邑被倭,暴骨如莽,捐赀募僧为瘗掩。

  方粤西过家时,有居民坐诬蛊事,廉其冤,密解之,其人不知。

  在石阡郡,尉卒于官,妻子沦没,捐俸治其丧,而归其榇。

  其好行阴德,类如此。”

  卒

  万历十八年(1590年),郑一信卒。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年六十三,卒。”

  明·陆可教《广西按察司副使一信墓志铭》:“卒于万历庚辰(应为“庚寅”,1590年),距生嘉靖戊子(1528年),得年六十有三。”

  郑一信在金华时的门生、南京国子监祭酒、兰溪陆可教为作《广西按察司副使郑公 一信 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1》收录),有曰:虽受知于公最深,终不敢稍有增饰,徒作谀墓语,而务详其耳目所槩见,亦欲后人想像,而得其丰神之百一也。”

  葬仕尾村附近上帝公山(今聚龙小镇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郑一信墓》)。

  堂弟郑一濂,字君顺,号三岩。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中举,官至思恩(今广西武鸣县)知府。

  堂弟郑一伟,邑庠生。

  著述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

  “人曰少年副使石岩三岩郑一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一濂》)为从兄弟,一时并贵。

  有好书癖,官履所至,皆购奇书,汗牛充栋,以视石仓不歉也。”

  《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郑一信》:“所著有《尚书口讲》二卷,《书钞》二卷,《纪怀杂咏》二卷,《杂文》二卷,《庭训》二卷。”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一信著《尚书口讲》。”

  郑一信诗抄遗留至今不多,仅有七言律诗《夜坐有怀》、《西安门晓望》、《遣闷》,七言绝句《秋月停杯》、《除夕》、《从军词》等。

  《夜坐有怀》(应作于弃官后的一个秋天):“独坐空庭玩月华,微凉湛露挹轻纱。五云宫阙瞻衣近,万里关山入梦赊。紫笛声中闻折柳,黄砂碛上谩吹笳。愁心欲共银河注,一夕东流送客槎。”

郑一濂

  郑一濂(1535—1597年),字君顺,后更字瞻云,号三岩,明·惠安县城西十七都黄田铺西溪渚尾人(亦称“屿尾”,今称“仕尾”,曾属黄塘乡,今属紫山镇);郑一信(字石岩)从弟。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生,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殁,年六十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一信》)

  清·乾隆《泉州府志》、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附郑一濂》有传。《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广西通志》等有记。

  关于《墓志铭》

  郑一濂于万历廿五年(1597年)卒,葬本邑昆仑山之东;妻杜氏万历廿八年(1600年)卒。崇祯四年(1631年),诸孙拟合柩,黄克缵为撰《墓志铭》。2018年,存于泉港区前黄镇一村民家中28年的郑一濂《墓志铭》被发现,为一方黑色油页岩,长88厘米,宽58厘米,已破成3块;篆盖文古印篆体,铭文行书楷体镌刻,内容基本保留完整。

  额:“明奉政大夫广西思恩府同知瞻云 公暨封宜人杜氏合葬墓志铭”

  题:

  “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前太子太保、刑部尚书侍经筵官太子少保协理、戎政尚书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巡抚、山东尚书侍郎副都御史、四川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政、眷生黄克缵顿首拜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赐同进士出身,中奉大夫,广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前湖广按察司按察使,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奉敕整饬罗定兵备,广东按察司副使,历知长沙、松江、顺德三郡事,晚眷生庄毓庆篆盖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留部候考选、前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知县、婿黄学元顿首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学元》)

  黄克缵述及为撰郑一濂《墓志铭》的缘由曰:

  “向岁丙申(万历廿四年,1596年),大夫自卜吉于邑昆仑山之东,负亥面巳。今长孙等将以崇祯四年(1631年)奉大夫、宜人合柩兆园。”

  “余早岁从诸荐绅后,雅闻锦田有三岩 先生者,盖表表乡之贤大夫也。已而缔儿女之盟于光笔 年丈张遴光笔,举人)家,与大夫姻联,因从识长君植吾;及植吾宦游,前后每相逅欢适焉。时大夫已谢世,余从植吾处习闻大夫与宜人生平徽懿,抵今,而植吾与其昆季俱从公地下矣。

  诸孙等泣然思襄大事,持大夫、宜人行状谒请曰:‘先王父及王母久即于世,厥土木妥,隐耀未章。等是用痗心,惟老大人念存世谊,幸辱一言衮兴之,俾荣施无穷,敢不九顿以请?’

  余曰:‘大夫也贤,即茑萝不附,犹将秉简,况有世谊在焉,何敢辞?’ 遂为之志。”

  嘉靖卅四年中举

  明?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郑一濂与从兄(伯兄)郑一信同领乡荐(中举)。

  郑一濂《墓志铭》

  “大夫讳一濂,字瞻云三岩自号也。
先为光州固始人,世数辽邈,至近代而祖弼养明魁明魁元郎,始居于邑
(惠安)之西溪。元郎以《尚书》贡,为三水、嵊二邑文学;生丈夫子四人,仲(次子)云峰公,讳衡山,是为封大夫固(河南固县。或说以一濂贵,赠封思恩府同知)。大夫父配宜人,以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举大夫。

  大夫生而神明标令,姿颖天逸,禀文学公(指郑琛之旨,与伯兄、宪副石岩郑一信如双阳并峙,高插天表。

  初,弱冠即列儒科高等,及乙卯(嘉靖卅四年,1555年)石岩公魁省闱第二人,大夫即以《尚书》亚之;时犹在妙年也。用是,益有乘风破浪意,发千百家言,从西溪山中作苦吟不辍,时而理咏歌行,运灵于天韵,取材于少陵、右丞,飘瞥高悬,都在石渠、天禄之间。”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附郑一濂》: 郑一信一濂,字君顺,号三岩。与一信同领乙卯乡荐。”

  知横州

  郑一濂五赴公车不售,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乃谒选为横州守(今广西横县)。

  郑一濂《墓志铭》

  “无何,而五赴公车,风尘万里,貂敝笔秃,且仰而顾瞻云峰公二毛如秋荼矣,乃谒选而为横州守。

  横,故西裔地也,军民猺獠错壤而居,跷陿遌阸之区,荒负强半。大夫手为之覈方田,釐飞挽,招复分垦,匀其赋而蠲其条。三阅月,而横人歌舞之,台旌交下。

  横之牂牁江及荳蔻山诸处,剽劫出没。大夫复条上请,于左江一带起火烟,驿乌蛮滩,抵武思营,兵舸络绎,逻上下,使窟穴俱空;已复张奇设伏,馘豆蔻山三大丑,余党悉平。

  而后,多卒为德商。有江行者,挟厚赀疾走南宁,倅侦而盗目之,捕抵苑,置庭下,大夫疑焉。香祝之曰:‘天也!冤乎!’而阴不阅乎,而霁久之竟不霁?乃为详其状,立雪之。

  当是时,大夫威德之声施部中。大夫曰:‘吾今而后,可以及礼教文明之大矣!’则时时与讲朱熹仪节,定婚丧之式;捐禄入以新学宫,每进其诸子弟于堂而课以文。政成,而当道居上考。”

  清·乾隆《泉州府志》郑一濂,字君顺,惠安人。嘉靖乙卯(1555年)乡荐,授广西横州知州,大播恩信。横人歌之曰:‘惠之,司横政,蔼如春,照如镜,教诲尔士福我民,江无盗贼山宁静,祝公千岁长胥庆’……”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附郑一濂》:“知横州。横人歌之曰:‘司横政,蔼如春,照如镜,教我士,福我民,江无盗贼山宁靖,祝公千岁长胥庆。’”

  思恩府同知

  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郑一濂擢贰思恩府(今广西武鸣县)。郑一濂《墓志铭》“甲戌(万历二年,1574年)擢贰思恩。”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附郑一濂》:“晋贰思恩府。”《钦定四库全书·史部》郑一濂,福建惠安人,举人,万历三年(1575年)(思恩府同知)。”《广西通志》亦记为万历三年。

  抚平治安

  郑一濂加强治安,慰抚白山李威余寇,思恩以宁。

  郑一濂《墓志铭》

  “思之风土,近朴而猺俗,每盗牛辄格斗,相惊为变,且先时新建伯公所擒获遗孽尚留于兴隆,九司多跋扈。大夫至,凡陴守更戍,奉伍符一如绳约,罔敢稽,若令者。

  而白山李威之弑其酋也,辜止一耳。守备某贪功赏,并其旁邨,玉石之乱矣!大夫乃呼慰抚集,事乃定。”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附郑一濂》:“招李白威余寇,膺奖。”

  视篆象州

  郑一濂摄象州(今广西象州县)篆(代理知县),弹压土豪,置戍施恩,宣称文教,改变民风。

  郑一濂《墓志铭》

  “已出视,篆象州。

  象酋覃扶僚者,据其寨欲杀某,大夫请制台为箸画弹压之。计急,诣大夫请降。时大总制小江公器大夫才望,令画善后方略。大夫复为城三里置戍,而自以肩舆趋蛮地,与之分田授牛,宣著朝廷恩威。而后人知有生之乐焉,且更为称诗书列俎豆,一如其在横时。读袁筦沙诸公所纪述最悉也。

  己卯(万历七年,1579年)春,得封父云峰公官大夫,赠母为宜人。”吴氏此前已卒)

  解组东归

  万历八年(1580年),郑一濂入觐,原已屡登荐剡,例当升职,但竟为忌者所中,以署象州时岁会不及格拟另再视篆。万历九年(1581年),上官又以遣牌事劾郑一濂郑一濂即解组归乡(或说“罢归”)。

  郑一濂《墓志铭》

  “方大夫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入觐时,已屡登荐剡,例当再擢矣,而竟以署象州时岁会不及格,另再视篆。

  大夫计,象州之如毁已极,憬然兴嗟,有‘我固拙,抚字君宜知’之句,益愀然不乐。念云峰公旧庐缥缈,天外杳杳,梦魂日夜顿绕西溪,乃更号‘瞻云子’。无何,上官以遣牌事劾,大夫解组东归。”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附郑一濂:“竟中忌者口,罢归。”

  归里途中夜泊苍梧城(今广西梧州市),适立秋,郑一濂《立秋苍梧夜泊》感怀(清?《螺阳文献?卷19》载),曰:“凉风初入簟,大火正西流。万里分乡县,孤槎傍斗牛。海云迷旧国,滩月忆同游。夜籁澄空聒,蛮烟爽气收。雁鸿惊涨海,兰芷歇芳洲。岁物仍还转,孤生汉滞留。十年飘骆越,双鸟隔神州。梦逐梧枝冷,魂招枫树幽。情深宋玉赋,兴动季膺秋。怀菊迟征士,甘瓜忆故侯。”

  里居,卒

  郑一濂返乡后,与郑一信徜伴山水,兄弟酣觞歌咏;在邑西一片瓦寺,与旧社故人戴一俊等结青松白石之欢。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殁,年六十三。著有经术著作《尚书家督》(简称《尚书督》)4卷、诗集《北征》、《南国》各2卷等;载于志书文苑的律诗有《谢村岩》、《登象州城楼》、《公无渡河》、《立秋苍梧夜泊》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一片瓦寺》、《泉州人名录·戴一俊》)

  郑一濂《墓志铭》

  “奉封公色笑者六年。[父郑衡山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

  与旧社故人结青松白石之欢,诗益工,而作益富。经术则有《尚书家督》,诗则有《北征》、《西游》、《狮峰》、《城南》、《东园》诸稿。

  及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以疽殁,距嘉靖乙未年(1535年)六十有三耳。

  大夫玉立丰下,坦坦光霁城府。都捐居里闬,喜为人解冤释竞,出庾粟以赈饥。里人揭石而碑不朽焉(按:碑今无存)。”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郑一信》:

  郑一濂徜伴山水,兄弟酣觞歌咏。

  岁祲,倡减直出粟赈贷。邑人思之,立石里第之南纪焉……

  一濂著《尚书督》,复有《北征》、《南园》诸稿。”

  “人曰少年副使石岩郑一信石岩三岩郑一濂三岩为从兄弟,一时并贵。有好书癖,官履所至,皆购奇书,汗牛充栋,以视石仓不歉也。”

  衍传

  郑一濂《墓志铭》

  宜人者,华门淑媛也,归大夫甫二载,而大夫举于乡(由此推算,则郑一濂杜氏为嘉靖卅二年,1553年)。犹迨事文学公(指郑一濂祖父郑琛及封公(指郑一濂郑衡山云峰、太宜人,无不适诸尊人意者。已从大夫之横、之思恩,千里遥天,烟岚作虐,车驰马驱,昔人所畏,而宜人一无难色。劝大夫丰裁益厉,竟用大夫爵封宜人翟冠凤佩,视之不殊荆布。念大夫事封公惟谨,与其二三兄弟子姓深挚也,甘腴药物不解于侍,处姻党之属敦敦然矣。年方六十有五,是为万历庚子年(万历廿八年,1600年)六月二十五日,去大夫殁时四年尔。

  大夫男子三人:茂槐(字植吾,太学生,任贵州贵阳府经历,娶琼山县知县国相女;椿,太学生,娶方伯应祯子太学生以茞女;柏茂,诸生,娶四川按察司佥事子诸生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女二:一适工部主事公子赠文林郎廷拔子乙丑进士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知县学元;次适贵州按察使子太学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

   孙男八:

  娶庠生黄杰女;娶新城县知县德佑孙庠生日爵女;娶崇府左长史国彦子庠生女;为宪,武举[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中武举,任天津守备],娶湖州府同知女。俱茂槐出。

  际春,庠生,娶女;京春,娶孝廉江必振女,继娶温州府经历文贯联斗女。椿出。

  登龙,娶贵州按察使子太学生女;见龙,未聘。柏茂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

  孙女四:

  一适孝廉子丙辰会魁任海丰县知县张锵;一适英德县子太学生兆彝彻黯。俱茂槐出。

  一适武昌府通判尚稷子廪生肇铉子庠生;一适诸生王明彦子诸生士轼。俱柏茂出。

  曾孙男九:

  弘忠,娶诸生李重震女。出。

  鼎基,娶继宗女;弼基,娶汶之女。俱出。

  元基,娶孝廉周梅卜女;光基克基未聘。为宪出。

  。际春出。

  弘奎,聘贵州按察使孙太学生女;弘璧,未聘。登龙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

  曾孙女九:

  一适四川按察司佥事孙诸生;一适侍御孙诸生绍中景冯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汪旦》)

  一适进士子诸生世忠重藻;一适贵州按察使子太学生;一未许。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

  一适诸生陈南金钟莅;一适知县一祯飞鹁出。

  一许太学生张节为宪出。

  京春女三,未许。

  登龙女一,未许。

  玄孙女四。”

  

  郑一濂《墓志铭》“铭曰:‘有美君子兮年妙蜚高,五就春官兮以发其豪。一麾出守兮梦获三刀,灵心伟干兮荐剡嘉褒。声施宠被兮银章紫袍,揽衣东归兮渊淑厥操。作邦作对兮齐美并髦,永矣斯立兮龙舞凤翔。’”

郑一崧

  郑一崧,字雪蕉,清·安徽英山(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人。其生平事迹方志记载不详。

  行状

  郑一崧举人出身,曾任南平知县。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一月廿一日,福建巡抚雅德奏以南平知县郑一崧升署永春直隶州知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十九日,吏部移会稽察房复福建巡抚奏折,升署郑一崧为永春直隶州知州。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离任。

  或说郑一崧后曾任龙岩直隶州知州,《清史稿》称其还编有《龙岩直隶州志》16卷。

  在永春政绩显著

  郑一崧任永春州牧7载,爱民重士,重视人文教化,政绩显著,桐城姚棻赞其“以实心行实政”,政声冠于全闽;还留下不少遗墨题刻。

  建造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五十一年(1786年),两次扩建永春州衙。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一崧主持重修永春城北的“环翠亭”,该处是南宋·朱熹陈知柔讲学遗址。(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环翠亭》)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一崧重修永春州城隍庙大堂、大门、二厅及后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永春城隍庙》)

  修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三月,郑一崧主持重修《永春州续志》。因乾隆廿二年(1757年)永春知州杜昌丁修有《永春州志》,该书亦称《永春州志》清·乾隆五十二年版。或称《永春直隶州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修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邑志·永春志·永春州续志》)

  该志书首1卷、正文16卷,分 13 门 97 目,约 35 万字。为永春升州后二修州志,补正缺误颇多,兼志所属二县(德化县、大田县)。

  遗墨题刻

  郑一崧在永春的遗迹,以遗墨题刻最多。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春,郑一崧经官道来到南安向阳的五台山(又称“乐山”),登临五台,俯察形胜,为五台山中峰(中台)写下摩崖题刻“观日台”3个擘窠书,上款“乾隆丙午春”,下款“江左郑一崧书”。在五台山昭惠祖庙前官道旁,传说有一唐·李元溥(乐山王,通远王)坐化升仙处,郑一崧题刻“霓羽仙坛”石碑,上款“乾隆丙午春王正月中浣”,下款“桃源牧郑一崧题并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台山(乐山)、泉州儒道释寺庙·昭惠庙·乐山昭惠庙》)

  南宋·朱熹曾夜宿大剧铺,作有《宿大剧铺》诗:“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一崧到剧头铺,追思先贤,书朱熹《宿大剧铺》诗于石,命工匠镌刻,并建谷音亭遮护。诗碑坐西朝东,正八形,高1.52米,宽0.59米,厚0.1米。额题篆体“先贤遗迹”4个大字。正文行草阴刻,前题朱子宿大剧铺旧题”,落款“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庚伏”、“桃源牧郑一崧敬书勒石”。诗碑尚存,先前曾断为两截,永春县博物馆将其抢救保护,现安置于永春县文庙内。(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朱熹与永春·宿大剧铺诗碑》)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一崧曾为横口西坑村氏宗祠题写“笃行孝义”牌匾,褒奖氏家族和睦、孝亲善行、十几代不分家。

  为永春乌髻岩题写“南海重光”横匾,落款“桃源牧郑一崧敬书”,有钤印2方。乌髻岩,又称“灵应岩”,位于永春县锦斗镇锦里飞凤山凹。(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乌髻岩》)

  近年发现1幅郑一崧为乡绅题写的木制对联,上联“春浓崐圃三珠树”,下联“清照冰壶百尺楼”,题款“江左郑一崧,有郑一崧印”雪蕉闲章。联首有1方钤首章。3方印章均为篆书。对联用整块杉木镌刻而成,镌刻精美,长131.5厘米,宽27.5厘米,厚1.5厘米,上方装配精致挂环。对联为行书,阴刻,朱底粉金。

   附:《新城》诗

  郑一崧的家乡湖北英山县有“章家寨”,距英山县城10里,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山寨,战事频仍。“章家寨”依山而建,因山寨筑建新围墙,称“新城”

  郑一崧著有《新城》诗:“邑小民孱节愈贞,知人阁部属专城。三年喋血生磨盾,五日挥戈死结缨。义重衣冠收卞阃,恩深文字哭田横。山头萧寺灵旗雨,犹听啼鹃傍古茔。”

郑和(1371—1435年)

  本姓,小字三保,明·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伊斯兰教徒。

  祖父、父亲均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故幼年对海外情况有所了解。

  郑和的父亲在明太祖征滇战争中战死,郑和被明军掳去,在军中供差遣。洪武十五年(1382年)12岁,入北平燕王朱棣家为宦官。1399年8月朱棣发起靖难之役,1402年6月攻破南京,郑和随征,立有战功。朱棣登上皇位明成祖后,对郑和信任有加。永乐二年(1404年),亲笔赐姓,提升其为内宫总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三宝太监”

  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明成祖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沟通贸易,访问了亚非30余国,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和与泉州

  当年郑和船队云帆高张,劈波斩浪,其丰富的航海经验,后来汇集成中国地图学史上最完备的一份海图,即著名的《郑和航海图》。 海图标注郑和船队所经之处各重要山川、河流、岛屿、市镇等名称,在原图第十页,明确标注泉州著名的航标塔关锁塔(即姑嫂塔)“永宁卫”、“崇武千户所”、“祥芝巡检司”、“深沪巡检司”、“金门千户所”、“加禾千户所”(即中左所,今厦门)等名称和方位,足以说明永宁卫在当年福建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关锁塔在航海导航中的重要地位。(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港》、《泉州史迹·关锁塔》)

  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关系密切。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中有福船型,这些船有的在泉州制造。郑和下西洋在福建停泊的目的是,等候风信,休整,招聘船工、火长、杂役、武装官兵等,检查维修船舶,补充给养和赏赐之物,祭祀海神天妃等。泉州是宋元时期著名的世界大港,航海通商发达,有一批熟悉阿拉伯、南洋等地情况的人才,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到泉州来补充船舶技术人员。副使王景弘还曾特地到泉州,“顾东石舟”,并“以东石沿海名舟代(“舟代”合一字)导引下西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港·东石寨》)

  郑和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曾有船队停泊晋江深沪湾。他们5月份到泉州,要等到11~12月份刮北风时才能出发,此间必须停泊半年。这次下西洋,有船只85艘、随行人员2万多人,除后渚港外,还须分散各港湾停泊,深沪湾即是一处。在晋江深沪南春村松柏山顶,有一块数里长的平坦地,郑和的军营即驻扎于此,村民亦常上山做买卖,形成一条街,人称“三宝街”。郑和船队出发后,三宝街就没人居住了,但在附近经常发现当年的遗物。在三宝街附近,有两口水井,一个呈形,一个呈形,旁边石刻水月井,传说早期叫日月井,是郑和驻军为取水开凿的,至今仍可饮用。

  随同郑和下西洋的还有在南京及福建等地从军的泉州人,如副总兵、晋江青阳王厝人王景弘,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安溪湖头镇人邓回,晋江深沪镇科任村人吴望,泉州人白本头,晋江人侯显等,他们有的客死南洋,有的留居海外,成为早期华侨。(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景弘邓回吴望白本头侯显》)

  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郑和船队曾“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西山杂志》),都是可采信的。郑和本人也可能两次以上到过泉州,但史无明载。其原因可能与如下事实有关:郑和七下西洋,得到明成祖的支持,但到明成祖的孙子继位,就下令停止下西洋了。廷议说此举奢侈浪费,朝廷就把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资料销毁掉。

  根据地方史迹,郑和两到泉州应该是:

  第一次,是在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

  郑和下西洋时,常沿途祭祀天妃马祖,泉州天妃宫的重修,得益于郑和向朝廷的上奏。《泉州府志》载,永乐五年(1407年),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因天妃宫“历岁既久,浸以倾颓”,特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 天后宫》)。1407年冬天,正是郑和开始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

  第二次,是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

  灵山圣墓镇抚蒲和日刻立的《郑和行香碑》明确记载,郑和下西洋前往忽鲁谟斯等国公干,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十六日来此行香(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山川·灵山·郑和行香碑》),刚好和其第五次下西洋的时间相符。郑和为伊斯兰教徒,到圣墓行香天经地义。

  同时,还有一些传说和史迹。如:

  相传郑和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船队曾在后渚港避风。一日,郑和到清净寺礼拜,结识惠安百崎郭仲远(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物录·郭仲远》),便过港拜访。郭仲远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早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人称此亭为接官亭(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史迹· 百崎接官亭》)

  百崎还有一条郑和堤,自埭上村西头至克圃村龙头山脚,南北走向,约有730米长,为了通行车辆,土堤加宽到4至6米,堤两边遍植木麻黄,以御风沙。当年郑和到百崎时,了解到风潮海浪常浸漫莲埭一带,乃命令将士协助村民筑堤以阻海潮,民感其恩德,即取名郑和堤”以志永铭。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陈祥耀教授为百奇郭氏家庙题写一对楹联,上联“族系朔天方营埭曾资三保力”即记其事。

郑文叔

  郑文叔,号元德真人,唐·德宗(780—804年)时著名道士,修炼于晋江紫帽山金粟洞。(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紫帽山·金粟洞》)

郑鸿逵(1613—1657年)

  身世

  又名郑芝彪,字高仪郑芝龙(原名郑一官的三弟、郑成功的三叔。事载《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中。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郑成功……福建南安人。父芝龙……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芝龙》)

  郑鸿逵善武能文,“恂恂若书生”,常以“忠义相勖”亲友。著《及春堂集》,缉诗120首,多“征行慷慨”之语。

  改名郑芝彪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郑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颜思齐为盗时,尝屯于此。”

  明·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故后, 众推郑一官为盟主。郑一官自立门戶后,从福建招徠了郑兴郑明杨耿陈暉郑彩等部将。他将部下分为十八先锋,结为“十八芝”, 並从此改名为芝龙郑鸿逵也改名郑芝彪(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崇祯帝即位后,立即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招抚郑芝龙。九月,郑鸿逵跟随长兄郑芝龙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

  器重少年郑成功

  明·崇祯三年(1630年)十月,7岁的郑成功从日本回国,在晋江安海读书。郑鸿逵郑成功成才的影响最大。

  郑鸿逵郑成功颇为器重,说:“此吾家千里驹也!”写文赋诗勉励之。

  《勖弟侄读书》文指出:读书“当求之于心,心法则定,乱则涣。”涣就无法理解“精微之旨”。而且要“四戒”,即“游佚有戒,饮燕有节,勿交匪朋,勿恃聪明。”倦怠时可“借物游心”,即“登高以爽其气,临渊以澄其神,培花以体其身,焚香以修其静。”

  《秋中西畴勖弟侄》诗的“案头万卷夜尽”、“窗前点笔生花”,描写安海西畴书斋秋夜,郑成功苦读勤写情景。

  在老师、三叔诲勉下,郑成功认真研读了《春秋》与孙吴兵法,精擅诗文制艺与舞剑驰射,文武兼优。

  任明官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鸿逵初以武举从军,用芝龙功举甲科进三秩,授都指挥使。累擢掌印千户。崇祯十四年,成武进士。明制,勋著,授锦衣迁,亦至总兵。”

  崇祯三年(1630年),郑鸿逵从军,隶天津巡抚郑宗周为坐营,转属都督孙应龙。登州反,应龙失机,从系天津;狱已辩,释隶大同巡抚张廷拱麾下。

  崇祯五至八年(1632—1635年),郑芝龙大破海盗刘香李魁奇和侵略闽海的荷兰殖民者,郑鸿逵郑芝龙功勋卫射策武甲科加三級,授都指挥使,累擢掌印千户。

  崇祯十四年庚辰(1641年),郑鸿逵成武进士,授锦衣卫掌印千戶。

  崇祯十六年(1643年),授副总兵,设南贛兵三千,以郑鸿逵统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前兵科都给事中曾应麟鸿逵缓急可用,诏益南贛兵二千,配郑鸿逵镇守。

  抗清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福王立南京,郑芝龙郑鸿逵皆封伯,命鸿逵守瓜洲。”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清兵入关,北京崇祯政权覆亡。福王立南京(南都),改元弘光,檄郑鸿逵守采石,以左军都督领水师,挂镇海将军印,封靖魯伯。

  拥立唐王·朱聿键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

  “顺治二年,师下江南。鸿逵兵败,奉唐王·聿键入福建,与芝龙共拥立之,皆进侯,封芝豹伯。未几,又进芝龙平国公、鸿逵定国公。

  寻封郑成功忠孝伯。唐王芝龙兄弟拥重兵。芝龙族人郑彩郑芝龙的侄儿)亦封伯,筑坛拜鸿逵为将,分道出师,迁延不即行。”

  顺治二年乙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乙酉五月十一日,清兵至金陵,弘光皇帝走,城为之空”(清·徐芳烈《浙东纪略》)。五月二十四日,清兵入南京,福王遇害,弘光政权覆灭。

  “六月八日,潞王监国于杭州。”(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

  六月“初十日,陈盟朝监国潞王,出语士英曰:“事不可为矣!”午后,总兵郑鸿逵亦至。鸿逵即请监国入闽,不允;请以宫眷渡江,亦不允,遂出城。”(清·徐芳烈《浙东纪略》)

  “越三日(六月十一日),大清兵至塘栖,潞王山降,瑞王惠王亦自绍兴降。”(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

  “十一日,郑鸿逵于江间(京口)遇唐藩唐王·朱聿键,遂同黄道周奉以入闽。”(清·徐芳烈《浙东纪略》)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

  “初,靖鲁伯·郑鸿逵邂逅王唐王·朱聿键京师,相识。至鸿逵移军还闽,道浙河,王方至,户部主事苏观生、翰林张家玉等咸以王可济大业,与鸿逵奉王南行,诸臣慷慨交拜,矢奖明室,共请王监国。王览启悲恸,进衢州,收散卒得千余人。廿八日,朝见臣民于建宁。

  闰六月三日,次水口驿……初七日,王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即帝位(改元隆武)……改福建省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府学为国子监,百官俱称行在,论翊戴功。

  封郑芝龙为平鲁侯(或曰平虏侯)郑鸿逵为定鲁侯(或曰定西侯)郑芝豹澄济伯,郑彩永胜伯,张肯堂为吏部尚书,吴春枝兵部尚书,周应期刑部尚书,郑瑄工部尚书,曹学佺太常寺卿。起蒋德璟黄景昉苏观生何吾驺黄鸣俊陈子壮林欲楫曾樱朱继祚傅冠,皆为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黄景昉林欲楫曾樱》)。阁臣至二十余人,然票旨多王自裁,俱闲无事。或远未达,军国大政一委芝龙,行朝仰成而已。”

  时八闽由氏,鸿逵不以家势凌耀同列;然性雅懦,不能与芝龙立同异。

  隆武帝原希望郑芝龙郑鸿逵统兵出福建,建功立业,故而郑芝龙郑鸿逵俱封侯,郑芝豹郑彩俱封伯,并筑坛拜郑彩郑鸿逵为将,令分道出师,但郑芝龙却授意迁延不即行。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朔,隆武帝下诏亲征,敕平鲁侯·芝龙为御营中军,定鲁侯·鸿逵为左先锋。(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

  时“清兵进建昌”,在朱聿键的一再训令下,郑芝龙才不得不派郑彩带兵出杉关,援救江西建昌义师。隆武帝决意亲行,“驾发芋江,父老遮道泣留,复止,郑芝龙沮之也。”(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

  郑彩到达杉关之后却按兵不动,无论监军给事中张家玉怎样催促,他一概置之不理。不久听说清军将至,拉起队伍就跑,三日夜退到浦城。张家玉极为愤慨,上疏劾奏;隆武帝下诏削去郑彩的伯爵。(《思文大纪·卷4》)

  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郑鸿逵部将黄克辉从浙江省江山撤退回闽,隆武帝大怒,指责郑鸿逵“始则境内坐糜,今复信讹撤转,不但天下何观,抑且万世遗耻。未有不能守于关外而能守于关内者”,下诏将郑鸿逵由太师降为少师。(《思文大纪·卷4》)

  数败退,又好掠,时议多罪,颇恕鸿逵

  支持郑成功举义

  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郑芝龙既得贝勒书,决意降清。秘密下令仙霞关守将武毅伯·施福(即施天福放弃天险,自动撤退。八月,郑芝龙又谎报海盗进犯其家乡晋江安平,径自率部返回安平。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於福京(福州)。九月十九日,清兵入福州。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顺治三年(1646年),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芝龙欲以成功博洛郑成功出,遇郑鸿逵,告以始末)鸿逵(壮之)阴纵之入海(金门)。”

  郑芝龙被劫持上北京后,郑成功遂率领陈辉张进陈霸洪旭等愿从者九十余人,乘两舰入海,于烈屿誓师,谋匡复。郑鸿逵郑彩亦各率所部入海抗清。成功建义,鸿逵有力焉。

  郑鸿逵大力支持郑成功的抗清事业。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成功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

  这一战的具体情况,史载为:

  《台湾外纪》:郑成功于八月二十二日率部“会鸿逵师于泉之桃花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桃花山》)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会定国公郑鸿逵进攻泉州,列营桃花山。清·提督赵国祚率数百骑冲营,军)张进杨才迎战;定国林顺等夹攻,大破之。别遣水兵破溜石炮城,斩参将解应龙,军声大振。泉绅郭必昌之子欲内应,国祚杀之,灭其家;并系故相黄景昉等。国祚酷虐,泉民不敢喘息。九月,漳州副将王进率兵来援,围解。”师分别退回安平和金门。(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郭必昌黄景昉》)

  这一战役,时驻泉州的清·福建提督赵国祚在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初六日揭帖中也说到:“至六月间,建宁失守,汀、漳梗阻,延、邵悬绝,福、兴警报鲜闻。而泉州又有投诚郑芝龙胞弟郑鸿逵伪称定国公、郑芝豹伪称澄济伯,其子郑成功伪称姓,兼氏亲戚各称贼首文武等衔,俱不思天命久归真主,妄冀恢复。……”八月,郑鸿逵等乘船而至,“联络山寇”进攻泉州。九月初三日攻克溜石,防守参将解应龙等官兵溃亡。二十一日,赵国祚密调漳州副将王进抵泉,内外夹击,军失利,二十八日收兵乘船入海。(《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下》。同件又见《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泉州战役失败后,鸿逵入揭阳。”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郑鸿逵率领舟师三千余名到潮州府属的揭阳县征粮收饷(乾隆《揭阳县志·卷7·事纪·附兵燹》),与同样反清复明的李成栋部发生摩擦。后还厦门。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郑鸿逵复泉州。八月,郑鸿逵舟师如广东,与同属南明·永历朝廷李成栋郝尚久军交战于揭阳,争夺潮州府。十一月,郑成功为树立郑氏家族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入南阳进剿同郑芝龙一样带有浓厚的海盗色彩的许龙诸贼。张礼因兵力不敌投降郑成功,被郑鸿逵沉入海中淹死。

  顺治七年(1650年),郑鸿逵在潮州地区筹集粮饷,由于赋额太重,引起百姓的反抗,又受到优势清军的压力,陷入困境。

  郑成功的军队日益扩大,粮饷成了最大的问题。十月,郑成功决定亲自带领主力前往潮州,留堂叔郑芝莞率领阮引何德部水师、蓝登部陆师守御厦门。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军到广东南澳,郑鸿逵从揭阳引兵来会。郑成功担心厦门新定,主力在外,难免生变,两人商议后决定郑鸿逵回厦门协助郑芝莞,部众交郑成功统一指挥攻取潮、惠。乾隆《揭阳县志·卷七·事纪·附兵燹》载:顺治八年(1651)正月二十一日,郑鸿逵“帅众还闽”

  厦门事变

  据杨英《先王实录》:

  就在郑成功大军由海上进攻广东的时候,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巡道黄澍、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获悉郑成功主力已经南下,厦门兵力空虚,于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二十七日会同漳州总兵王邦俊,调集军队,搜集了七十条船,其中郑成功的四叔郑芝豹提供了八艘,渡海偷袭厦门。郑芝莞不战而逃。三月初一日,清军攻入中左所(厦门)城内,把氏家族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出征将领的家属也深受其害。

  三月十二日,张学圣黄澍到厦门作短暂停留后,马得功仍留在岛上。

  此时,郑鸿逵带领从广东返回的部分军队到达厦门,“复将城围住”马得功张学圣求援,派漳州参将冯君瑞领兵六百往援,遭到军阻击,不能进城。

  马得功被困在中左所城内,无法脱身,又估计郑成功主力回师后必遭灭顶之灾。于是,他派人去处于清方控制区内的安平(安海)郑成功老家,向郑芝龙郑鸿逵的母亲黄氏求情,请黄氏写信给郑鸿逵,让他网开一面,放清军返回大陆。

  郑鸿逵碍于母命,除了归还缴获的郑芝豹提供的八艘船外,另派三十艘兵船,将马得功及其部众送回大陆。

  郑鸿逵后来写给郑芝龙的信中谈到此事说:“泉镇马得功贪恋无厌,尚留岛上,被各舟师重围,三战三北,援绝势孤,乃乞命于弟。弟怜海百万生灵纷纷逃窜,不得安生乐业,姑许其请,遂纵舟全渡人马,使得功生还泉郡,弟之力也。”下文还说“大侄”郑成功回师后得知马得功被他放走,非常不满,从此“相见尤罕”

  三月二十五日,郑成功率舟师从大星所一带返航;四月初一日到达厦门,清军马得功部已逃回大陆。他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极为愤怒,“传令不许芝莞定国郑鸿逵与诸亲相见。曰:‘渡虏来者澄济郑芝豹,渡虏去者定国叔,弃城与虏者芝莞功叔,家门为难,与虏何干?’”

  郑鸿逵写信请郑成功回中左所城,郑成功派人回答道:定国公与虏通好,请我似无好意。回报定国,谓不杀虏,无相见期也。”

  郑鸿逵自知铸下大错,回信说:虏之归,盖以吾兄郑芝龙身在于清,重以母命故耳。不然,我亦何意何心也?侄有疑吾之言,不亦惜乎?”随即交出金门全部水师,不再参与郑成功军事,只留下部分船舶从事对外贸易,自己退居白沙,筑寨名曰华角。

  四月十五日,郑成功扎营于厦门澳仔(据陈碧笙先生考证为今厦门大学校址),召集诸将追查厦门失守的责任,斩郑芝莞传首军中,斩阮引何德革职捆责一百二十棍,蓝登免罪。

  郑芝龙招降遭拒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顺治九年(1652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

  顺治八年(1651)十月初九日,清廷给浙闽总督刘清泰发出一件敕谕,其中云:“今已令郑芝龙作书,宣布朕之诚意,遣人往谕成功及伊弟郑鸿逵等知悉。如执迷不悟,尔即进剿。如芝龙家人回信到闽,成功鸿逵等果发良心悔过,尔即一面奏报,一面遣才干官一二员到彼审察归顺的实,许以赦罪授官,仍听驻扎原住地方,不必赴京。”(《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载: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初十日),封芝龙同安侯,而使赍敕封成功海澄公、鸿逵奉化伯,授芝豹左都督。”“芝龙成功不受命,别为书使鸿逵谕意。”“使至,成功不受命。”

  鸿逵复以养病□□□□□□□,侄意坚,劝之无益为说。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三月,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3万满汉兵入闽,攻伐郑成功。四月,郑鸿逵拆晋江安平城墙石料修筑东石、大盈、前埔等要塞以及白沙城,作为郑成功退守金门、厦门的前垒。

  卒于金门

  郑鸿逵有足疾,修园亭,种花木,高吟度曲,品笙自娱。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年),贝子济度入泉州,別将攻白沙,鸿逵移榻金门。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鸿逵(年四十五)。”此时,正是郑成功改变取漳、泉为基业的方针,倾全力北伐南京的时候。

  《广阳杂记》载,郑鸿逵晚年“手足废不用,夏月必以油入浴桶,通身浸之,安平之人无敢食油,皆以供鸿逵之用也。”有一个金门医生说把孕妇肚子里的胎儿取出烧成灰,只有服下这些药才可治愈,鸿逵即剖孕妇取胎为药,未几死。”“赐姓郑成功杀医以偿母子之命。”

  郑鸿逵子耀基,亦隆武赐姓;时称成功国姓,而耀基为小国姓。死台湾。

郑芝虎

  郑芝虎(1606-1635年),字,号韬远;声若幼虎,故名芝虎;又以武勇,浑号“蟒二”。明末•南安石井人。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十一世•郑芝虎》有载。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芝虎》、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叔芝虎“《台湾外纪》”为作传。

   郑芝龙次弟

  郑芝虎郑芝龙(初名“一官”)次弟,郑成功之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11世•郑芝虎》:“西亭郑芝虎,字日蟠,号韬远。”“芝龙二弟。”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芝虎》:郑芝虎,字日蟠,号韬远芝龙次弟,石井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叔芝虎》:郑芝虎,字日蟠,号韬远芝龙次弟。”

  骁勇绝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郑一官郑芝龙)17岁、郑芝虎14岁,兄弟俩得罪于父,被逐出家门,带着三弟芝豹,投奔广东香山澳(今澳门),依舅父黃程

  天启四年(1624年),郑一官颜思齐屯台湾。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卒,十二月众推郑一官为盟主,改名芝龙。留在澳门的郑芝虎郑芝豹闻讯,也纷纷前往台湾投靠,逐渐形成以“十二芝”为核心的军事集团。郑芝虎郑芝龙感情最笃,且芝虎骁勇绝伦,武功过人,辅佐芝龙称雄海上,时江湖有“龙智虎勇”之谓。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芝虎》:“骁勇绝伦。”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叔芝虎》:“骁勇绝伦。”

  崇祯元年授南日寨守备

  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郑芝龙就抚,诏授海防游击,离开台湾,坐镇厦门。郑芝虎随部降明,以军功授南日寨守备。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十一世•郑芝虎》:“崇祯间,以军功钦授南日寨守备。”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芝虎》:

  “崇祯间,从芝龙平群盗,如李魁奇钟斌禇?陈万等,俱被歼灭。冲锋斩馘,威风凛如。

  中丞熊文灿器重之,以军功授南日寨守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叔芝虎》:

  “崇祯间,从芝龙平群盗,如李魁奇钟斌褚彩陈万等俱被歼灭。冲锋斩馘,威风凛如。

  巡抚熊文灿器重之,以军功授南日寨守备。”

  崇祯八年追刘香溺毙

  刘香(?-1635),俗称刘香佬,广东香港南丫岛人;天启五年(1625)为郑芝龙结义的“十八芝”成员之一,因拒绝降明,崇祯二年(1629)与郑芝龙决裂,仍入海为盗;后又充西班牙、葡萄牙“佛朗机”买办。
崇祯八年(1635年),郑芝龙以水师提督之职,攻打刘香郑芝虎随征,战于广东大星洋。郑芝虎“口含钢刀,手持藤盾牌,船尾绳荡跃”,跳至刘香船上,“格盗殆尽”,却大意中伏,遭刘香用渔网网住,当着郑芝龙的面掷入海里溺毙。刘香则为郑芝龙所败,举枪自尽。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十一世•郑芝虎》:“奉旨追刘香,至广大星外洋,舟覆没。”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芝虎》:“后追海寇刘香老于广东大星洋,舟覆溺死;香老亦同毙。”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郑成功•叔芝虎》:“后追海寇刘香于广东大星洋,舟覆溺死,亦死。”

  身后

  郑芝虎死后,郑芝龙与潜水夫同潜,欲寻芝虎尸,不获,以衣冠招魂。郑芝虎生前未娶,并无子嗣,郑芝龙将其留在日本之子七左卫门过继与郑芝虎为子。

  清初,郑芝虎殉身之地虎门,建有郑芝虎庙。

  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十一世•郑芝虎》:

  “以衣冠招魂。

  赠参将,荫袭总旗。续奉旨,准赠镇国将军,署部指挥同知;子孙于原荫上袭升一级百户。”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郑芝虎》:

  “事闻,赠参将,荫袭总旗。续赠镇国将军,署都指挥同知;子孙于原荫上袭升一级百户。

  常显灵于星洋,粤东虎门咸神奉之。”

郑泰(?—1663年)

  郑泰,明末清初·南安石井镇人,是郑芝龙的堂侄、郑成功的族兄,与郑成功同为郑氏十二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

  明郑政权的户官

  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郑芝龙降清,郑泰与弟郑鸣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鸣骏》)拒降,率部屯金门,后来加入郑成功抗清复明阵营。

  郑泰长期担任郑氏政权的户官,管理财务及对外贸易。南明·隆武帝曾封郑泰为建平侯。

  当郑成功带兵出征时,郑泰经常留守根据地。例如: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举兵北伐,欲图江南,郑泰为户官,留守厦门。

  顺治十七年(1660年),郑成功听说达素将攻打厦门,下令各镇官兵眷口搬住金门,命户官郑泰及其他将领保护。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兴师进攻台湾,留郑经(即郑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守厦门、户官郑泰居守金门。

  当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北伐失败后,郑泰对郑氏事业失去信心,开始把资金汇到日本,寄存在日本长崎唐通事办事处,以备万一。根据郭弘斌《台湾人的台湾史》载,郑泰寄银共307032两3钱4分,亦即丁银3070贯323匁4分。而《闽海纪要》所记载的数据是40万。这件事,郑成功郑经父子都不知道,一直到郑泰死后,郑经派人细查帐册才发现。

  郑泰之死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开台湾府县。世子郑经居厦门,和乳妈陈氏私通生子,郑成功勃然大怒,要留守金门的郑泰诛杀郑经郑经的母亲董氏郑泰并没有执行这道命令。

  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东都,氏集团遂发生分裂。在台诸将举郑成功之五弟郑袭(郑芝龙之庶子护理国事,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乱伦”,“不堪为人上”,拥郑袭为东都主,分兵准备抗拒郑经。六月,在厦门的将领却推郑成功之长子郑经继位,发兵东渡台湾,迅速平定黄昭萧拱宸之叛,夺取政权。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载:成功既卒,台湾诸将奉其幼弟为招讨大将军,使引兵至台湾。诸将有欲拒。于告丧,全斌使为将,以永华为咨议。冯锡范为侍者,全斌力战破之,乃入(台湾),嗣为延平王走泉州降。”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郑经谋求割据一方,回师思明(厦门),窥视福建。《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续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还思明。”

  郑经郑泰黄昭书,怀疑郑泰与策动拥郑袭拒己的黄昭有所勾结,欲扑杀之。郑经先封郑泰为金厦总制,假意要把金门和厦门都交给郑泰郑泰受封后,六月初八日,郑经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扣押郑泰

  郑泰被扣押后,郑泰之弟郑鸣骏郑泰之子郑缵绪大为惊恐。初十日,郑鸣骏郑缵绪率所部自金门入泉州向清帅耿继茂投降;同日郑泰自缢而死。(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鸣骏郑缵绪》)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续载:尝与台湾诸将通书,得之,遂杀鸣骏,子缵绪亦走泉州降。”

  关于郑泰之死的前后经过,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的记述为:

  “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正月,自台湾还思明,以内难既平,祭告先王,申固守。

  汛六月,杀其伯父户官郑泰鸣骏、子缵绪来奔。

  先有与黄昭书,败得书。及杨来嘉自北还,有异谋,不自安,称病金门。

  率兵将入海澄,觇知,以为图已也,举家扬帆出金门。有劝勒兵入自明者,泣曰:‘今日救死耳!称兵重吾罪也。’或又劝之来降,曰:‘先主(指郑芝龙已误,岂容再误?’舣舟待命。

  使吴慎赉印论之曰:‘两岛之地,一以委伯,余棹欲东矣。’犹豫受印,未敢入谢。鸣骏劝之入,如旧。明日,置酒,伏甲执自缢。
鸣骏大哭曰:‘乃吾杀兄。’即引军踉跄遁,周全斌等追之不及。以舡二百,兵八千,文武官四百人,入泉州降。”

  郑泰之死和郑鸣骏降清,其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驻南日、崇武等地的原郑成功部将蔡鸣雷等先后降清,降清的官兵总计万余人、船只300余号。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载:“诸将蔡鸣雷陈辉杨富何义先后举军降。渐弱。”

  清·邵廷采《南明东南纪事·郑成功下》亦载:“由是蔡鸣雷陈辉杨富何义先后举军降,势益衰。”

郑鸣骏

  郑鸣骏,字明发,又作鸣发,号日千,明末清初·南安石井镇人,是郑芝龙堂侄、郑泰弟、郑成功族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泰郑成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鸣骏郑鸣骏,字明发,南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鸣骏》(同治补刊本)有传。

  南明·隆武二年率所部屯金浦

  明·万历卅七年乙酉(1609年),郑鸣骏拔贡生,后随郑芝龙从军。

  明亡,又随郑芝龙从南明。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郑芝龙降清,郑鸣骏与兄郑泰拒降,率所部屯金浦(今金门县),后来加入郑成功抗清复明阵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鸣骏“明亡,与兄统所部屯金浦。”

  降清

  康熙二年六月率所部入泉州降清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东都,氏集团遂发生分裂。在台诸将举郑成功之五弟郑袭郑芝龙之庶子)护理国事,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即郑锦“乱伦”,“不堪为人上”,拥郑袭为东都主,分兵准备抗拒郑经。六月,在厦门的将领却推郑成功之长子郑经继位,发兵东渡台湾,迅速平定黄昭萧拱宸之叛,夺取政权。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载:成功既卒,台湾诸将奉其幼弟为招讨大将军,使引兵至台湾。诸将有欲拒。于告丧,全斌使为将,以永华为咨议。冯锡范为侍者,全斌力战破之,乃入(台湾),嗣为延平王走泉州降。”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郑经谋求割据一方,回师思明(厦门),窥视福建。《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续载:(康熙)二年,还思明。”

  郑经怀疑其堂伯父郑泰策动支持黄昭郑袭拒己,欲扑杀之。郑经先封郑泰为金厦总制,假意要把金门和厦门都交给郑泰郑泰受封后,六月初八日,郑经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扣押郑泰

  郑泰被扣押后,郑鸣骏郑泰之子郑缵绪大为惊恐。初十日,郑鸣骏郑缵绪率所部将卒8000多人,及巨舰180艘、公款180万两,自金门入泉州向清帅耿继茂投降;同日郑泰自缢而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et.com《泉州人名录·郑缵绪》)

  这是郑成功去世后出现的1次大规模的投清活动。受郑鸣骏郑缵绪投清的影响,驻南日、崇武等地的原郑成功部将也相继降清,官兵总计万余人、船只300余号。

  八月,清廷诏封郑鸣骏遵义侯,予世职,隶旗籍。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续载:尝与台湾诸将通书,得之,遂杀鸣骏,子缵绪亦走泉州降。(八月)诏封鸣骏遵义侯、缵绪慕恩伯,世袭皆授左都督。诸将蔡鸣雷陈辉杨富何义先后举军降。渐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鸣骏“康熙二年(1663年),与从子缵绪以巨舰五百(有误,应为180艘,见下“郑鸣骏投诚《疏》”)、将卒八千归诚;封遵义侯,予世职,隶旗籍。”

  民国《新清史》载:“八月……庚戌,郑鸣骏及其兄子缵绪来降,授鸣骏遵义侯,缵绪慕恩伯。”

  康熙二年八月郑鸣骏投诚《疏》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郑鸣骏降清后,八月曾上疏清廷,详述经过。此疏以郑鸣骏倾心投诚》为题,收录在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1·闽纪》中。记文曰:

  “大清·康熙二年八月,投诚郑鸣骏等疏曰

  臣兄建平侯臣郑泰集众海上,屈指廿年。初缘王化泰沾,维识大命有在;拳拳归款,无由遽达。

  去年六月内,蒙靖藩臣靖南王·耿继茂、总督臣(福建总督·李率泰遣官宣布朝廷德威,招抚臣等投诚,臣兄遂欢然倾心归顺。

  初未知朝廷规矩,以为当先请旨,然後削发,随差臣都督杨来嘉赴阙待罪。恭蒙朝廷宽恩含盖,以为无奏章、又未薙发,恐无归诚之实;欲臣等先薙发登岸,乃准投诚。

  杨来嘉称述朝廷德意宽宏浩荡,臣兄不胜感激,深自悔罪。谓海上诸众,原系臣家之火统驭;今郑成功已故,臣兄欲举全众归顺,俾诸岛清宁,永免朝廷南顾之忧。已于本年五月初五日,复差臣都督杨来嘉杨淇先布诚意于靖藩耿继茂、总督臣李率泰、提督臣马得功、户部臣、兵部臣金世德,愿登岸削发。

  正在调师进发,出泊金门,将趋泉港,不意又有逆党冯澄世陈永华洪旭周全斌等恨臣兄欲统文武水陆全师携眷登岸投诚,谋之逆侄郑锦(即郑经,诈称大家愿听臣兄调度归顺,请臣兄赴鹭门(即厦门,亦称鹭岛)计事。

  臣兄正欲乘此等齐集鹭门,说以共事投诚,随轻身而往,误坠奸计,于六月初八日赴席被羁。初九日,臣兄手书密嘱臣鸣骏同兄男缵绪速图归正,成其未了之志,身虽死而不恤。初十日,探知臣挈全部舟师进入泉州港,随投环自缢,以坚臣等归顺之心。臣兄忠于朝廷而不顾其身,虽当危难之际,犹致嘱其后一意朝廷,初终无二,其心迹,并揭日月之昭明矣。

  今臣统胞侄臣缵绪统所部文武各官四百余员、水陆官兵七千三百余名各带家眷,驾战舰一百八十余号,直抵泉州港口。

  仍虑各处地方汛守船只及贩运船只,恐未知叛逆谋臣兄之消息,一面点拨大小战船四十八号,配精兵二千余名,管押文武官四十多员前往台湾、海坛、三都、南澳、铜山等处护接应援。

  计实在港内文武官四百三十一员、船共一百三十七号、兵五千二百余,蒙靖藩臣、总督,会同提督臣、户部臣、兵部臣,安辑家眷泉城,随于二十六日文武官袍帽筵宴,仍计口给粮停妥。

  其余差出各员及兵丁船只,当俟续到续报。

  计逆侄郑锦(即郑经,自其父成功已故之后,实赖臣兄协佐拥护;今误听奸人之谋,自坏其长城,孤立无辅,将行趋于瓦解矣。

  臣仗天朝之威灵,合子弟之痛愤,即当躬率所部还捣鹭门,尽歼群奸,收朝廷之效,藉以雪亡兄九泉之恨。臣心区区,止于如此。

  若夫臣家三百余口、所部官头兵目为类颇多,不杀之外,另有浩荡异恩,此出上断,非臣等所敢知也!”

  康熙二年十月清、荷联军进攻金、厦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廷调集会合大军及荷兰舰队,进攻金、厦,郑鸣骏与焉。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在许多将领叛去的情况下,郑经洪旭等只好退保铜山(今东山县),最终返回台湾。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载:耿继茂李率泰大发兵规取金、厦,出同安;马得功将降卒(“降卒”:指郑鸣骏郑缵绪等投诚诸军),并徵红毛(荷兰)兵,出泉州(进攻金门)黄梧施琅出海澄(进攻厦门)……同安、海澄二道兵大胜,直破厦门。复进克金门、浯屿,退保铜山(今东山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鸣骏“后征海有功,赐弓矢、衣、马十二事。”

  康熙五年八月卒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廿四日,郑鸣骏卒。葬南安四十三都洋庄中(今南安市官桥镇和埔村)墓亭山山麓;晋公禄大夫,恩袭4世。南安市石井氏族谱有载。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0·封爵·清·郑鸣骏“卒,赐祭葬;子缵成袭封。”

  今墓碑和墓亭完好。墓碑处于墓亭中央,刻有康熙皇帝亲赐碑文:“敕谕:康熙五年八月维日,皇帝遣福建布政司上官霍炳谕祀故遵义侯·郑鸣骏之灵曰:鞠躬尽瘁,典尔鸣骏蔡化率众来归,突尔魂呜呼,建业不朽之荣幸,诚之祭昭。猪一口,馒头五盘,核桃一盘,烛一对,羊一只,松子一 盘,饭三碗,焚烛纸一百张。”

  郑轮,字景行,南宋·德化人,五代末·郑昭祖裔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昭祖》)。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进士,历保昌县尉、龙南县令、知南城县、广东运司主管文字、知循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郑轮》:

  “郑轮,字景行,德化人。嘉泰壬戌进士。

  尉保昌。获强盗,不肯论赏,曰:‘人命可易官乎?’

  为龙南令,邑上乡邻山峒,民旧不输租,一日,数十人长枪絜钱而至,吏惊怪诘之,曰:‘闻有好长官,愿为王民。’秩终,民遮留之。

  改知南城县。会盗发江闽,盱江诸邑骚动,轮悉意拊摩,无一人附贼者。甫代去,而邑被兵。

  辟知循州,卒。”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乡贤·宋·郑轮》:

   “郑轮,字景行,翊顺侯昭祖裔孙也。第嘉泰二年进士。

  尉保昌时,获强盗不肯论赏,曰:‘人命可易官乎? ’

  迁龙南令。邑上乡邻山峒民旧不输租,一日,数十辇以长枪挈钱而至。吏惊怪诘之,曰:‘闻有好长官愿,为王民。’秩终,民爱之,遮送塞道。

  再知南城县。会盗发,诸邑扰动,悉意拊循,无一附贼者。甫代去,而邑被兵,人谓行善之报。

  历广东运司主管文字。

  辟知循州,卒。”

郑曾子

  郑曾子,字子可,号唯齐,南宋末元初•晋江人。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游太学,景炎元年丙子(1276年)随跸三山(福州),以迪功郎授湖州(或作“潮州”)司法,未行而蒲寿庚以泉州降元,荐授武略将军、梅州路治中,不受,闲居终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郑曾子》:

  “郑曾子,字子可,晋江人。

  弱冠有文声,咸淳甲戌试两浙,寓太学。

  景炎丙子随跸三山,铨中,以迪功郎为湖州司法。未行,泉州降元,元左丞蒲寿庚荐授武略将军、梅州路治中,不就。

  曾子孝友嗜义,持论能公是非,大夫士遇疑事多请质焉。自号‘唯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郑曾子》:

  郑曾子,咸淳十年游太学。

  景炎丙子以迪功郎为潮州司法。未行,蒲寿庚以泉州降元,荐授梅州路治中,不受,闲居终身。

  平生倜傥急义,是非曲直、正言无讳。郡、县大夫有疑难事,必造庐咨焉。”

郑鼎新

   郑鼎新,字中实,南宋·仙游人。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绍定(1228—1233年)中知晋江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知县·郑鼎新“旧志”为作传:郑鼎新,字中实,仙游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绍定中知晋江县。建问政堂,辑《论语》系于政者二十四章书于壁,以便省览。又建县学、文宣王庙,辟尊道堂。邑民立生祠于紫泽官。”

郑瓘

   郑瓘,明·番禺人。景泰七年丙子(1456年)举人,授丰城知县,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知晋江县九年,升杭州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郑瓘“《闽书》,参《广东通志》”为作传:

  “郑瓘,番禺人。景泰丙子举人,先授丰城县,成化弘治间知晋江县。

  邑多健讼,前令罕满秩者。平易廉恕,推诚待物,民风丕变。

  贼温文进来寇,府寮闭门震恐,帅师讨平之。

  邑有六陡门,障捍大江,旋兴旋毁,缮治有方,民蒙其利,勒石纪功。

  九载秩满,民诣阙再留三年。升杭州府通判。”

郑寿

  郑寿,字龟龄元·晋江人,由千户升宣威将军,至正(1341—1368年)间死于“亦思巴奚战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元·郑寿》:郑寿,字龟龄。由千户升宣威将军。至正间,万户赛甫丁·阿迷里可叛,窃据泉州,寿谋讨之,机泄遭害,一门死者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