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十 朋

【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

  身世及早年。
  擢进士第一(状元)。
  初宦。
  历大宗正丞、主管台州崇道观、知严州。
  累至侍御史。
  力主北伐。
  知饶州

    ——出知饶州。
    ——至郡即雨。
    ——勤事爱民。
    ——拒丞相洪适请故学基益其圃。
    ——楚东诗社与不欺堂。

  知夔州。
  知湖州。
  知泉州

    ——起知泉州。
    ——倡廉戒贪。
    ——景仰先贤[复韩琦“忠献堂”(附:清暑堂)。复蔡襄“安静堂”。“中和堂”题咏。九日山。东湖。洛阳桥。]
    ——重视文教(创泉州贡院。崇儒下士。赋诗庆南宫揭榜温陵得人为盛。)
    ——修泉山门(北楼)。
    ——兴修水利。
    ——关心民瘼。
    ——热爱泉州(游踪题咏。对泉州的一草一木充满情感。)
    ——妻贾氏卒于泉。
    ——泉人德之。

  历四郡综述。
  太子詹事。
  卒。
  评价。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一(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乾道七年(1171年)卒。

  宋·汪应辰为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文定集·卷23》收录)。《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闽书》、《泉州府志》均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及早年

  王十朋,其先徙自钱塘,至其父王辅始业儒。

  王十朋7岁就塾。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避难来温,王十朋赋诗,有“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句。

  绍兴三年(1133年),感伤时事,有“衣冠南渡如东晋,安得车书混一家”之叹。

  绍兴七年(1137年),李光自台州移守温州,道经乐成,王十朋投书请谒。

  绍兴十年(1140年)秋,赴试落第。

  绍兴十四年(1144年),授徒梅溪。

  绍兴十六年(1146年)春初入太学,曾便道游雁荡,有“雁山新人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之咏。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三月,省试落第。

  绍兴廿四年(1154年),家居讲授,栽种花木自娱。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公讳十朋,字龟龄,姓氏,温州乐清人。

  曾祖,祖,父。父以公贵,赠左朝散郎,母氏,赠硕人。其先自钱塘徙,至朝散公始业儒有声。

  公少颖悟,强记博览,为文顷刻数千言;事亲尽孝,其居乡进止,取予必以义,后学师尊之。既入太学,多士皆推敬焉。”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及长,有文行;聚徒梅溪,受业者以百数。入太学,主司异其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王十朋,字龟龄,乐清人。”

擢进士第一(状元)

  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三月,王十朋以太学上舍生免解,省试及格。高宗面试,庭擢进士第一(状元)。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太上皇帝躬揽权纲,更新政事。绍兴二十七年策进士于廷诏,对策中有指陈时事鲠亮切直者竝置上列,无失忠谠,无尚谄谀,称朕取士之意,既而攷官以公所对进上,临定其文以为经学淹通议论纯正,可第一。及唱名,则公也。士论翕然称惬。

  诏益严销金铺翠之禁,且以交阯所贡翠羽焚于通衢,实自公发之。”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秦桧死,上亲政,策士,谕考官曰:‘对策中有陈朝政切直者,并置上列。’

  十朋以‘权’为对,大略曰:‘揽权者,非欲衡石程书如秦皇,传餐听政如隋文,强明自任、不任宰相如唐德宗,精于吏事、以察为明如唐宣宗,盖欲陛下惩既往而戒未然,威福一出于上而已。尝有铺翠之禁,而以翠羽为首饰者自若,是岂法令不可禁乎?抑宫中服浣濯之化,衣不曳地之风未形于外乎?法之至公者莫如选士,名器之至重者莫如科第。往岁权臣子孙、门客类窃巍科,有司以国家名器为媚权臣之具,而欲得人可乎?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几万余言。

  上嘉其经学淹通,议论醇正,遂擢为第一。学者争传诵其策,以拟古

  上用其言,严销金铺翠之令,取交阯所贡翠物焚之。诏:‘十朋乃朕亲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由太学试策,高宗廷擢第一。”

初宦

  王十朋初授左承事郎、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继特添差绍兴府签判。绍兴卅年(1160年)秩满,除秘书省校书郎,寻命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因轮对忤秦桧等权臣,数求去,迁著作佐郎,罢其兼职。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授左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又诏:‘王十朋系朕亲擢第一人,欲试以民事,尚待远缺,可特添差绍兴府签判。’
秩满,除祕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时北人且背盟,朝廷疑之,犹未敢诵言为备。公因轮对,力陈其不可无备者。

  且曰:‘御戎之策,莫急于用人;用人之要,莫先于人望。今若内若外,士大夫军民咸谓有天资忠义才兼文武可为将相者,有长于用兵士卒乐为用可为大帅者,或寘散地,或守远郡,愿陛下起而用之,可以作士气、寝敌谋。’

  又言:‘三衙管军或久而不代,兵柄在手,利权财赂又皆入其门,且其官至三公,枢密所以节制诸将者,乃班其下,倒置如此,其能节制之乎?’

  并及诸军承受皇城逻卒之弊,其他指陈,率人所难言者。公之将有言也,人皆危之,而上特开纳焉。

  既而罢诸军承受,逻卒亦加戢,更定枢密与管军班次,管军亦引去,边备益严,旧人相继复用。自昔人臣论一事,或章十数上,或合众力争不能回,公以一言悟意,而事皆次第罢行,于是天下仰上之聪明大度、虚怀从谏,非徒优容之而已。

  然大臣有不乐者,公亦数求去,除著作佐郎,罢其兼职。

  公以求去得迁,力辞,不许。”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授绍兴府签判。既至,或以书生易之,十朋裁决如神,吏奸不行。时以四科求士,帅王师心十朋身兼四者,独以应诏。

  召为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先是,教授入讲堂居宾位,十朋不可,皇孙特加礼而位教授中坐。

   (十月)金将渝盟,十朋轮对,言:‘自建炎至今,金未尝不内相残贼,然一主毙,一主生,曷尝为中国利?要在自备如何。御敌莫急于用人,今有天资忠义、材兼文武可为将相者,有长于用兵、士卒乐为之用可为大帅者,或投闲置散,或老于藩郡,愿起而用之,以寝敌谋,以图恢复。’盖指张浚刘锜也。

  又言:‘今权虽归于陛下,政复出于多门,是一死百桧生也。杨存中以三衙而交结北司,以盗大权。汉之祸起于,王氏之相为终始;唐之祸起于北军,藩镇之相为表里。今以管军位三公,利源皆入其门,阴结诸将,相为党援。枢密本兵之地,立班甘居其后。子弟亲戚,布满清要。台谏论列,委曲庇护,风宪独不行于管军之门,何以为国!至若清资加于哙五,高爵滥于医门;诸军承受,威福自恣,甚于唐之监军;皇城逻卒,旁午察事,甚于周之监谤;将帅剥下赂上,结怨三军;道路捕人为卒,结怨百姓;皆非治世事。’

  上嘉纳,戢逻卒,罢诸军承受,更定枢密、管军班次,解杨存中兵权,其言大略施行。

  秦桧久塞言路,至是十朋冯方胡宪查籥李浩相继论事,太学生为《五贤诗》述其事。

  除著作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风雷雨雪交作,十朋以为阳不胜阴之验,遣陈康伯书,冀以《春秋》灾异之说力陈于上,崇阳抑阴,以弭天变。”

历大宗正丞、主管台州崇道观、知严州

  绍兴卅一年(1161年)春,王十朋迁大宗正丞;累疏乞祠,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卅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诏起王十朋知严州;同年九月未赴间召对,奏言陈时政缺失。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久之,除大宗正丞,仍待次寻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

  今上即位,除知严州,未赴间召对。

  公奏言:‘太上皇帝非耄期倦勤之时,而以天下授之陛下,贤于尧舜远矣。陛下所以仰副太上付托者,当何如舜重华协于帝然八元八恺尧未及举而舜举之,四凶尧未及去而舜去之。今社稷之大安危、民生之大休戚、人材之大进退、朝廷之大刑赏,其所当行者,宜若之所以协于尧而行之,以彰太上知子之明,以尽陛下继述之道。’

  又言:‘今和戎与战守之议未决,臣谓或战或守,当相时进退,而和决不可议也。’

  又言:‘右相虚位,天下拭目观。陛下此举,必诸大夫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可也,不可非其人以失天下望。’”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迁大宗正丞,亟请祠归。金犯边,起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张浚帅金陵,悉如其言。

  [绍兴卅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受禅,起知严州。

  召对,首言:‘太皇非倦勤时,而以大器付陛下,贤于,陛下当思以副太上者。今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人才之进退,朝廷之刑赏,宜若之协,断然行之,以尽继述之道。’”

累至侍御史

  王十朋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兼崇政殿说书,除国子司业。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除起居舍人,改兼侍读,越月除侍御史。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兼崇政殿说书,除国子司业。诸生固已迎服矣,而公于学校事,其细微曲折,皆粲然前知;所举措,无不当人心者。

  会诏百官言事,公上疏,以为:‘百官进退者,大臣之职;论思献纳者,侍从之职;正朝廷纪纲者,台谏之职。今居其位者往往不举其职,宜有以董正之。虽然此特人臣之职也,而人主有大职事,曰任贤,曰纳谏,曰赏罚。’其言反覆详尽,切于时务。

   上览而嘉之,即召公与工部侍郎张阐对便殿,从容论天下事甚众。请退,复留者再,赐坐、赐酒,又赐御书。

  隆兴元年四月,除起居舍人,改兼侍读。公与左史同奏史职之废坏者:其一曰,《起居注》录本进呈,非古欲勿进;其二曰,虽侍立而在殿东南隅,未尝闻天子德音,如二府自有时政记,其余臣僚登对,欲许令史官侍立;其三曰,后殿侍立而前殿则否,于义无据,欲前殿侍立;其四曰,直前奏事,欲不必豫牒閤门及候班次。皆从之。

  越月,除侍御史。公素以刚毅正直称天下,至是人皆曰真御史矣。公益自任,以当世之重,大抵以定国论、正人心为本,而去其害治者,不屑屑于细故也。”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拜司封郎中,累迁国子司业。言:‘今居位者往往职之不举,宜有以革之。人主有大职三,任贤、纳谏、赏罚是也。’上嘉之。

  除起居舍人,升侍讲。时左右史失职久,十朋除起居郎,胡铨奏四事,语在《胡铨传》。

  除侍御史,上谓胡铨曰:‘比除台官,外议如何?’曰:‘皆谓得人。’上曰:‘卿与十朋皆朕亲擢。’”

力主北伐

  王十朋力赞张浚主战,上疏论史浩八罪,又论史正志林安宅罪,皆罢去。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江淮都督府出师进取宿州,敌悉众来争,我师退守淮,都督上表自劾。公奏曰:‘臣自总角在草茅间,闻强敌入中国,痛心疾首,义不戴天。臣素不识张浚,闻其天姿忠义,誓不与敌俱生,实敬慕之。’

  顷以馆职轮对。首言敌情不测,乞用等。既而敌果大入,太上皇帝亲征,遣知建康府。‘陛下即位,因以江淮都督之任委之,天下皆以为当。臣去冬被召至阙前后进对,皆以为恢复大计仰赞圣断,又乞陛下勿贰以济大业。遣二将取灵壁虹县宿州,降三大将,一月三捷,议者皆服陛下任为难。及王师不利,横议蠭起,臣尝奏陛下用兵为祖宗陵寝而举,为二百年境土而举,为中原吊民伐罪而举,与古帝王好大喜功、开边生事不同,投机而进,知难而退,益当内修政事,俟时而动。陛下刚明果断,规模固已素定,然异论纷纷不肯置。今既待罪,臣岂可尚居风宪之职,欲望正臣妄言之罪,特加窜殛。’”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十朋见上英锐,每见必陈恢复之计。

  及将北伐,上疏曰:‘天子之孝莫大于光祖宗、安社稷,因前王盈成而守者,周成康汉文景是也;承前世衰微而兴者,商高宗周宣王是也;先君有耻而雪之,汉宣帝臣单于、唐太宗俘颉利是也;先君有仇而复之,夏少康汉光武是也。迹虽不同,其为孝一也。靖康之祸,亘古未有,陛下英武,慨然志在兴复。窃闻每对群臣奏事,则曰:‘当如创业时。’又曰:‘当以马上治之。’又曰:‘某事当俟恢复后为之’。比因宣召,语及陵寝,圣容恻然,曰:‘四十年矣。’陛下之心真少康高宗宣王光武之心,奈何大臣不能仰副圣心?愿戒在位者,去附和之私心,赞国家之大计,则中兴日月可冀矣。’

  因论史浩八罪,曰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讪上,上为出知绍兴府。

  十朋再疏,谓:‘陛下虽能如之去邪,未能如之正名定罪。绍兴密迩行都,尝为属吏,奸脏彰闻,亦何颜复见其吏民。’遂改与祠。

  史正志族异,拜而父事之,十朋正志倾险奸邪,观时求进,宜黜正志以正典刑。林安宅出入史浩龙大渊门,盗弄威福,至是诈病求致仕,十朋并疏其罪。皆罢去。

   张浚出师复灵壁、虹县,归附者万计,又复宿州。十朋奏:‘王师以吊民为主,先之以招纳,不获已而战伐随之,乞以此指戒。金将既降,宜速加爵赏,以劝来者。’上皆嘉纳。

  李显忠邵宏渊不协,王师失律,张浚上表自劾,主和者乘此唱异议。

  十朋上疏言:‘臣素不识,闻其誓不与敌俱生,心实慕之。前因轮对,言金必败盟,乞用。陛下嗣位,命督师江、淮,今遣将取二县,一月三捷,皆服陛下任之难。及王师一不利,横议蜂起。臣谓今日之师,为祖宗陵寝,为二帝复仇,为二百年境土,为中原吊民伐罪,非前代好大生事者比。益当内修,俟时而动。陛下恢复志立,固不以一衄为群议所摇,然异论纷纷,既待罪,臣其可尚居风宪之职!乞赐窜殛。’

  因言:‘臣闻近日欲遣龙大渊抚谕淮南,信否?’

  上曰:‘无之。’

  又言:‘闻欲以杨存中充御营使。’

  上嘿然。”

知饶州

  出知饶州

  会张浚符离战败,王十朋引咎辞职,改除吏部侍郎,不拜,七月回故里左原。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五月,以集英殿修撰起知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地区)。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诏以公权吏部侍郎,辞不拜;乃以集英殿修撰知饶州。”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改除吏部侍郎,力辞。出知饶州。饶并湖(湖州),盗出没其间,闻十朋至,一夕遁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历官吏部侍郎,力辞。出知饶州。”

  至郡即雨

  隆兴二年(1164年)六月一日,王十朋离家赴饶州任,七月三日抵达饶州州治鄱阳。

  饶州地处鄱阳湖畔,原是鱼米之乡,但因连年干旱,百姓祈天求雨均无应验,焦急万分。恰在王十朋上任之际,饶州突然喜降甘霖,百姓一片欢腾,均说是新太守诚心爱民,感动上苍所致。

  王十朋《次韵何宪?子应喜雨》对此事有所记述:“六月西征遇旱灾,饥馑连年甑有埃。旱魅忽随冤狱散,雨师遥逐使车来。”注云:“某至郡即雨,何宪诗云:‘人间正作云霓望,半天忽惊霖雨来。’”

  勤事爱民

  王十朋在饶州任上,勤事爱民,所有文书档案,总是亲自翻阅。

  审案时,“晓以义理,鞭扑罕用”。对交不起租的无辜犯人全部释放,为含冤者平反昭雪,对偷盗者也耐心教诲,很少动用酷刑,对作恶多端者则刚毅果断绳之以法,使州院出现了罕见的“狱空”

  拒丞相洪适请故学基益其圃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丞相洪适请故学基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

  洪适,原籍饶州鄱阳。洪适洪皓曾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金国逼其在伪齐做官,不从,被留放冷山十五年,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回国后因得罪秦桧,被安置到黄州,9年后去世。洪适也因其父之事受牵累被罢官,秦桧死后才被重新起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皓》)

  洪适洪迈,也是王十朋知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迈》)

  洪适家府就在鄱阳饶州府学前,其后花园正与府旧学宫毗邻。时洪适回乡省亲,才发生王十朋“丞相洪适请故学基益其圃”之事。

  楚东诗社与不欺堂

  王十朋任饶州知州期间,曾与何子应何子应卒后张孝祥加入)、王嘉叟王秬)、洪景卢陈阜卿组成“楚东诗社”,不时唱酬,互通情愫。他们不仅是当时的诗坛健将,还都是主张抗金复国、支持张浚北伐的志同道合者。王十朋当时是这个诗坛的盟主,直至后来在夔州任上,还领导着这个诗社。

  楚东诗社的诗作很多,结集为《楚东酬唱集》(分前、后两集),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爱国救亡,赞美大好河山,抒发忧国情怀,题咏鄱阳胜迹、花圃亭院和山川秀色等。《宋史•艺文志》、《续文献通考》有著录,但已佚失。现从王十朋张孝祥洪迈等人的著作中尚能见到部分篇章。

  早在绍兴卅一年(1161年),王十朋在家乡饶州名其书斋为“不欺室”,并特作《书不欺室》诗:“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隆兴二年(1164年)五月王十朋知饶州,仲秋(八月)二十日,请张浚书写“不欺室”书房匾额,张浚还为作《不欺室铭》。此后,“楚东诗社”诸人均有题不欺室铭的和诗。

  王十朋《不欺室铭不欺室三字参政公书也笔力劲健如端人正士俨然人望而敬之因成古诗八韵》:“云山老人国大老,历代遗编饫探讨。余事游神翰墨间,乘兴濡毫快挥扫。严霜烈日如鲁公,抉石奔泉陋徐浩。国朝君谟蔡襄书第一,大字劣于行与草。云山心画无不长,笔力纵时书更好。我来求字盖求人,不为有官缘有道。紫岩之铭云山笔,不欺室中双至宝。玉箫峰下梅花溪,愿学云山归去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王十朋《次韵何子应题不欺室》:“公如忧国房玄龄,我如郑公思批鳞。隆兴天下同贞观,愿为贤相为良臣。我去公来不同日,各展忠怀对宣室。江湖邂逅论赤心,更约联翩书史笔。坤爻敬义诚君子,可惜作铭人已死。八十四字腾光芒,便是千年不欺史。”

  张孝祥《和何子应赋不欺室韵》:“隆兴天子开千龄,六龙飞天动潜麟。东嘉先生初召对,不欺之论惊廷臣。谁令浮云蔽白日?脱帻归来环堵室。巍巍乌府忆霜简,凛凛螭坳有椽笔。魏公眼力无余子,与公周旋岂其死。请公细读不欺铭,一字之褒如鲁史。”

  喻良能《次韵王龟龄侍御不欺室》:“与玄虽非童九龄,向来亦既许攀鳞。从容撰屦饱言论,我知公直社稷臣。此心炯炯贯白日,何止不欺寻丈室。霜台白简凛乘骢,史馆诛奸森直笔。紫岩先生子张子,百世一人嗟已死。室中八十四骊珠,千载流芳同信史。”

  王秬《题不欺室魏公为王龟龄书也何子应赋诗》:“君不见开元名相张九龄,岁寒松柏森苍鳞。胡尘澒洞言始末验,世间回首思忠臣。堂堂魏公忠贯日,志欲平戎奖王室。归来无地展经纶,余事文章挥健笔。玉节朱轓两君子,不以交情变生死。共将新句纪遗编,留与山林续诗史。”

   陈造《次韵张孝祥不欺堂》:“使君古醇儒,内视保良贵。芸芸镜中影,了莫遁情伪。赋芧岂至术,机灌彼谁子。退食一堂间,百事反诸己。床敷但诗卷,庭砌亦屐齿。洞洞灵府闲,拳拳圣言畏。独传迂叟印,不作俯仰愧。何当拾级前,拱坐商略是。謦咳付元城,归咏如阙里。从俗倦执热,得意风雨会。”

知夔州

  乾道元年(1165年)七月,王十朋移知夔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乾道元年七月移知夔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移知夔州,饶民走诸司乞留不得,至断其桥,乃以车从间道去,众葺断桥,以‘公’名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移夔州。”

知湖州

  乾道三年(1167年)七月,以敷文阁侍制知湖州,九月到任;在湖州8个月,乾道四年(1168年)五月,户部责虚逋三十四万,王十朋命吏持券往辨,不听,即请祠去,归途得敕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六月抵家。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乾道)三年七月移知湖州,未几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移知湖州,召对,刘珙请留之。上曰:‘朕岂不知王十朋,顾湖州被水,非十朋莫能镇抚。’至郡,户部责虚逋三十四万,命吏持券往辨,不听,即请祠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继知湖州。户部责虚逋三十四万,命吏持券往取,不听,即请祠去。”

知泉州

  起知泉州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王十朋起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开泉州,前后在泉1年8个月。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才数月,起知泉州。”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起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乾道四年起知泉州。”

  王十朋在泉州只有短短的1年时间,但政绩显著,得到泉州民众的无限景仰,后世将其与蔡襄真德秀并列为泉州古代3位名太守。同时,王十朋为泉州各色景物赋诗达200多首,离任前却自谦为“居官无善政,排闷有诗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真德秀》)

  倡廉戒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王十朋载:“乾道四年起知泉州。下车会七邑令(泉州下辖的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县令)饮,作一绝(《宴七邑宰》)云:‘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恻隐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

  泉州州治前原有戒石亭,立戒石1方。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戒石亭》载:“戒石亭,在旧州治前。”戒石上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亭因年久失修倒塌,王十朋到任后修葺一新,并作修亭诗警以戒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戒石亭》收录“宋守王十朋修亭诗”曰:“君以民脂膏,禄泉大夫士。脂膏饱其腹,曾不念赤子。贪暴出自谋,诛求不知耻。指呼有鹰犬,嗜欲肆蛇豕。但言民至愚,孰谓天在迩。昭然甚可畏,殃必反乎尔。圣训十有六,简严具天理。大字刻山骨,朝夕临坐起。一句苟或违,方寸宁不媿?清源庭中石,整顿自今始。何敢警同僚?兢兢惟勅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还载:“僚属间有不善,反复告戒,使之自新。”

  景仰先贤

  王十朋十分景仰对泉州人文作出贡献的先贤,其初至泉州,即为府治大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王十朋也是历史上文人骚客对泉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最高礼赞。

  王十朋在泉州寻访先贤遗迹,留下大量歌咏先贤的诗篇,同时还主持修复许多先贤遗迹。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载:“修姜公辅之墓,立秦系之祠,复韩琦‘忠献’、蔡襄‘安静’二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秦系韩琦蔡襄》)

  复韩琦“忠献堂”(附:清暑堂)

  旧府治内有忠献堂、清暑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忠献堂》:“忠献堂,宋时建。以韩琦谥为名。(在旧府治内,今卫署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清暑堂》:“清暑堂,王十朋诗:‘仁风未慰黎民意,何忍堂中暑独清。’(在旧府治内,今卫署也。)”

  或曰,旧府治内原有忠献堂,后易名清暑堂,王十朋仍复旧名忠献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忠献堂》“忠献堂,在旧州治内,即今提署。《闽书》以魏公生此得名,后易以‘清署’,守王十朋仍旧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忠献堂》收录王十朋关于“忠献堂”的诗词3首:

  王十朋《忠献堂》诗:“九夏炎方气郁蒸,沈沈广厦有凉生。仁风未慰黎民意,何忍堂中暑独清。”

  《复旧额》诗:“相出相州生此州,巍巍勋业出;后人莫要轻更改,别有堂名胜此不?”

  《用前一绝分韻得相字》诗:“天作元圣配,公非浅夫相,乘风来帝旁,捧日到天上。兵戎在呼吸,端委见力量。三朝社稷臣,勋业谁辈行。堂堂国伊、周,勃辈安敢望!清源始生地,风土至今旺。释氏从何得?抱送真不妄。好事榜其堂,嘉名无以尚。何人辄更改,有识为悽怆。端同圣削迹,又类元覆酱。思贤旧观复,闻风懦夫壮。堂上生辉光,如公名始唱。奸骨死犹寒,如公昔为将。画像出貂蝉,疑公尚亡恙。平心蓼莪心,眷此应不忘。嗟予生太晚,不识天人状。版图犹未复,昼锦无由访。维杨金系腰,叹息为谁放。一麾忽南来,遗迹增慕向。当于异梦处,祠堂为公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忠献堂》还收录清·张云翼《清暑堂怀忠文公》诗:“泉南熏熇岁不寒,郁蒸时候火云攒。昔年忠文来作牧,酷吏齐驱暑气残。捐利与民使自槩,水中不见催租瘢。仁风既慰黎民意,闲堦应种青琅玕。鼠不生牙雀不角,清凉之域乐且宽。俸钱复割贡闱立,簪裾群彦登其坛。中和堂中还赋诗,彤霞碧浪涌毫端。文采久知拟,风猷自许为。青天白日照千古,磊磊落落人所难;此心原自如冰澈,宁向炎州作热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云翼》)

  复蔡襄“安静堂”

  在泉州州治内有蔡襄修建的“安静堂”,蔡襄还在此堂中撰写《荔枝谱》1书。后来其他郡守又重新为该堂书额。王十朋上任后重修建安静堂,恢复旧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安静堂》:“安静堂,王十朋诗:‘前贤治迹尚堪寻,留得堂名直至今,若欲斯民尽安静,要须安静自家心。’(在旧府治内,今卫署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安静堂》载:“安静堂,亦在旧州治内。宋守蔡襄所建。于此书《荔支谱》。孙蔡子强继守,重书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安静堂》并收录王十朋关于安静堂的诗词2首:

  王十朋复安静堂旧额》:

  “端明之孙字子强,银钩铁画传遗芳。昔年作郡古平海,大笔亲书‘安静堂’。

  自从宣和至乾道,字与输奂争光芒。一朝忽遭俗眼白,毁灭名姓深埋藏。

  我来搜访久乃获,老兵据为寝处妆。涤除五载尘土面,字向堂上争激昂。

  祖为第一孙是似,书有家法称莆阳。体具万安颇雄壮,榜与忠献同翱翔。

  因知文字乃至宝,一时之卮庸何伤?石鼓文有鬼神护,淮西碑并日月光。

  岂容泯灭暴秦火,谁肯脍炙段文昌?书生作郡太迂阔,理财听讼俱非长。

  吾君若问何以治,堂复。今才五日京兆尔,眷此陈迹犹未忘。

   但愿兹堂日安静,名与国寿俱无疆。”

  《安静堂》“前贤治迹尚堪寻,留得堂名直至今。若欲斯民尽安静,要须安静自家心。”

  “中和堂”题咏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中和堂》:

  “中和堂,宋时建。旧名‘清彻’,寻改‘爱松’。

  蔡襄诗:‘偏爱东堂砌下松,三年潇洒伴衰翁。寒声动荡潮初上,疏影孤圆月正中。’
又改‘中和’。

  王十朋诗:‘堂前老树几经春,阅遍泉南旧守臣。尽向中和堂上坐,中和为治有何人?’

  绍定间郡守方淙重修。

  (在旧府治内,今卫署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中和堂》载:“中和堂,亦在旧州治内。初名‘爱松’,宋时建。北宋·郡守蔡襄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中和堂》收录王十朋关于“中和堂”题咏4首:

  “堂前老树几经春,阅遍泉南旧老臣。尽向中和堂上坐,中和为治几何人?”

  《爱松堂》“炎炎畏日爱浓阴,穆穆清风爱好音。不独爱松兼爱竹,此君亦有岁寒心。”

  《纳凉》

  “钤斋苦热炎,松竹生晚凉。飒然清我襟,兀坐兴味长。我无桑下恋,爱此独不忘。愿言勿剪我,清阴常满堂。”

  “官舍苦炎热,贡闱快虚敞。急呼玉友生,闲共同僚赏。堂成桂植万,堤就池分两。莲开花并蒂,荔擘珠在掌。诗句听细论,尘襟发清爽。行矣北归翁,山林起遥赏。”

  九日山

  九日山是唐代秦系姜公辅二贤隐居之处。秦系(约724—810年),字公绪,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著名诗人。姜公辅(?—805年),爱州日南(今越南定安县)人,安史之乱后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泉州山川·九日山》)

  九日山上古有祀二人的“二公祠”王十朋素来景仰,拟拜谒“二公祠”。可一到祠内,才发现祠被改为前任知州的生祠,额名也更改了,二公神像也被移到西峰石佛岩内。王十朋即赋《姜、秦像(并序)》诗:“郡侯不识国元勋,释子那知。隐士有灵应抚掌,相公死亦不容身。”

  王十朋与知贺州的晋江人陈知柔有交往,曾赞其“胸中包古今,笔下真有神”。王十朋读过陈知柔二公祠的诗后,赋《次韵贺州题二公祠》2首。其中《姜丞相》诗云:“姓名端合上麒麟,当世那知相是真。遗冢尚余封马鬣,孤忠曾记犯龙鳞。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追陪避世人。精爽不迷祠宇复,俨然唐室旧冠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曾登上九日山西峰,在君亭左边峭壁题刻“高士峰”3字。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与友人游西峰,谒君亭,重修之,并赋《咏九日山君亭》“山中高隐欲逃名,不谓名随隐处成。凿石一泓诗数首,也曾攻破五言城。”

  石佛岩位于九日山西峰顶。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节度使陈洪进倡议将西峰顶上1块天然巨石镌刻成1尊阿弥陀佛像。石像(含须弥座)高7.5米,肩宽1.86米,后人称此地为“石佛岩”二公像也曾被祀于此。王十朋瞻仰石佛后撰《石佛》诗:“卧草埋云不记秋,忽然成佛坐岩幽。纷纷香火来求福,不悟前时是石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内相苏绅游九日山东峰,在岩壁上题刻“姜相峰”3字。王十朋游姜相峰时,赋《姜相峰》诗:“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天资自直无心卖,何事青山亦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绅》)

  在拜谒九日山下相墓后,王十朋手书《寄南安鹿宰》诗:“春秋重复古,二贤还旧祠。直道不终废,高风宜见思。古墓出荆榛,孤亭起颓隳。更将碧纱笼,覆护端明诗。”此后,王十朋主持修缮了相墓。

  东湖

  东湖位于晋江县晋江乡棠阴里(今丰泽区东湖街道境内),唐·贞元(785—805年)间,泉州刺史席相曾在此宴请赴举考试的欧阳詹等人。东湖奇阜上有“二公亭”,贞元九年(793年)为席相姜公辅而构,欧阳詹为撰《二公亭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东湖》、《泉州人名录·席相姜公辅欧阳詹》)

  王十朋题咏东湖二公亭诗2首,歌颂唐·席相姜公辅“二公”和首登“龙虎榜”欧阳詹

  《东湖》“二公亭插芰荷间,绿盖红妆四面环。若把西湖比西子,东湖自合比东山。”

  《东湖小饮》“微凉散梅润,浓绿敷桐阴。送客出东郊,驾言事幽寻。湖光照我眼,荷香清我襟。平畴入远望,岁有其自今。牛眠种已毕,蛤吠苗初新。古亭怀二公,遥望罗千岑。邂逅得良友,欣然契予心。乔松喜客来,凤枝出清音。手持荷叶杯,共对莲花斟。东湖异西湖,有诗不妨吟。”

  洛阳桥(万安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泉州太守蔡襄(字君谟,谥忠惠)曾主持该桥建造工程。王十朋蔡襄尤其敬仰,将其视为楷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州人名录·蔡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王梅溪文”

  “乾道四年冬,予得郡温陵,道出莆田,望蔡忠惠公故居,徘徊顾叹而不忍去。

  迨入泉境,访公遗迹,则首见所谓万安桥者,与大书深刻之记争雄,惜其有济川之才而不至于大用。

  登爱松堂、九日山,则又见公之诗与其真迹犹在,凛然有生意,如见其正颜色坐黄堂时也。

  盖公至和、嘉佑间尝两守是郡,至今泉人称太守之贤者,必以公为首云。”

  后王十朋在任上,曾巡察洛阳桥,对蔡襄建造洛阳桥的功绩赞叹不已,赋《咏万安桥诗》“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横江玉带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

  参观洛阳桥桥南蔡忠惠公祠”蔡襄祠)后,又题蔡端明祠堂》“公昔自禁从,再来临此邦。河梁一何壮,笔力独能扛。政绩留南纪,祠堂枕大江。山川与人物,今古两无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蔡忠惠公祠》)

  重视文教

  创泉州贡院

  泉州原无贡院,南宋·乾道(1165—1173年)以前试士,皆要于泮宫(州学)馆舍。而泮宫又地势低洼,馆舍颓隘,多所不便。

  乾道五年(1169年)二月,王十朋始割俸钱,以肃清门内部使者馆创为贡院,成屋百二十六区。从此,泉州才有了科举考试专用场所。贡院遗址,即今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泉州影剧院和西街头肃清门公园(原西菜市)一带。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十朋前在湖割奉钱创贡闱,又为泉建之,尤宏壮。”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0·官守志·王十朋》载:“乾道四年起知泉州,割俸钱创贡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载:“于是割俸钱,创贡闱。”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贡院》“贡院,在府治西,肃清门内。宋自乾道以前,皆试士于黉宫。(乾道)五年(1169年),郡守王十朋始以部使者馆为贡院,命节度推官陈孔光成屋百二十六区,中有从事堂、校文舍、万桂堂。”此外,还有光华坊、嘉宾亭、弥封誊录所、状元井等建筑物。

  万桂堂前,王十朋亲手栽种大片桂树,寓意冀泉州学子能屡屡蟾宫折桂。

  乾道六年(1170年)元宵,王十朋亲自在贡院举行宴会饯送士子上京赴试。从此,泉州有了科举考试专用场所。当年,王十朋利用贡院之南的池塘,建为放生池,立楔书“放生池”3字。

  王十朋对贡院的建设和期许尤其上心,赋诗甚多:贡院上梁当天作《四月八日贡院上梁》;一起参加上梁仪式的同僚和诗助兴,王十朋遂再赋《诸公和诗复用前韻》2首;贡院垂成时,作《贡院垂成,双莲呈瑞,因成鄙语勉士子》;贡院落成时,王十朋又再赋诗3首以示祝贺和希冀;还有《贡院图》、《元宵贡院张灯会客知宗即席赋诗次韻》;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即将离开泉州,对贡院桂林最是依依不舍,作《临行至贡院观桂》等。这些诗词就均收录于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贡院》中。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贡院试院·泉州贡院》)

  崇儒下士

  王十朋常到文庙,拜谒圣;朔(初一)、望(十五日)会诸生学宫讲经,并倾听他们对州事的意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府文庙》)

  王十朋《泉州谒文宣王庙文》中写道:“某以诸生入仕,学实未优。达不如赐,艺不如求,可使治赋,又不如由。屡绾郡章,了无一善。泉南钜藩,误膺帝选。学道爱人,愿如言偃。盖以无倦,不敢不勉。若夫美化易俗,则在泮宫,言采芹藻。窃效公,愿与诸生,名教是崇。庶使无讼,有君子风。”

  文庙礼殿边古有井,隆兴元年(1163年)修建,水源丰富。王十朋品尝井水后赞不绝口,书“夫子泉”3字,并赋《夫子泉》诗。今“夫子泉”井尚存,泉水清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王十朋载:“士之贤者,诣门以礼致之。朔、望会诸生学宫讲经。”

  赋诗庆南宫揭榜温陵得人为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梅溪文集》曰:王十朋守泉时,闻南宫揭榜,温陵得人为盛,诗曰:‘龙虎乡邦地最灵,鲲鹏相继上南溟。已闻元凯宾虞国,行见渊骞冠孔庭。帝遣伏波持使节,天教平海会文星。钤斋忽报捷音至,一炷清香千佛经。’”

  修泉山门(北楼)

  泉山门亦称“北楼”,为古泉州子城的北城门,约始建于唐·开元(713—741年)间,唐·贞元九年(793年)泉州刺史席相重建。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王十朋至郡任泉州太守,数日后巡察至州宅之北泉山门,见北楼经不起风雨侵袭而破败,仅余几根木柱支撑。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建贡院成,得余材,命之前兴建贡院的工匠修葺北楼,十月告功。王十朋自撰《重修北楼记》,誉北楼犹武昌南楼。

  之后,王十朋屡登楼,有《重修北楼十一月望日与郡僚同登因书十二韵》、《腊月二十八日与知宗提舶分岁郡中,啜茶于北楼,赏梅于忠献堂》等诗。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子城·泉山门(北楼)·南宋·乾道王十朋重修·王十朋重修北楼、王十朋《重修北楼记》、王十朋北楼题咏》)

  兴修水利

  泉州有“九十九溪”,俗称“九溪”,是由南安市流经晋江市境内最长的溪流,因支流众多而得名。泉州南门外有修建于宋代的“七首塘”(沿塘、沙塘、芙蓉塘、洑田塘、龟湖塘、象畔塘、拱塘),是古晋江县最大的水利工程。

  洑田塘建自宋,位今晋江市罗山镇一带,是“七首塘”的第2大塘(最大为“龟湖塘”)。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泉州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王十朋看到能容纳“九十九溪”水的洑田塘水涨堤坏,蓄水困难,常高处旱、低处涝,民苦不堪言。王十朋实地考察后,便在晋江县南部(今晋江市青阳、罗山、新塘和石狮市灵秀、宝盖等地)兴修水利,亲自集资雇工,疏浚“七首塘”,采用修涵开圳引接天然湖泊蓄水的办法加以根治,并将洑田塘的陡门由1间改为6间,以利蓄水泄洪。

  由于工程浩大,民间集资不足,王十朋动用库银公款。结果,王十朋事泉仅2年,因此而被参罢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九十九溪、七首塘、洑田塘》)

  关心民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载:“布上恩,恤民隐。”“民输租,俾自概量。谕至,温词晓以理义,多退听者。”

  泉州沿海产盐。北宋·绍兴卅二年(1162年),前知州以官钱置办盐场专卖营利,禁止民间私贩,盐民利益受到损害。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甫上任,立即停止食盐官营专卖,允许盐民出售食盐,增加收益;又节约各种不必要的公费开支,“计其数足以当盐息之入”,以平衡地方财政。

  王十朋入境后半年内,泉州居然滴雨不下。眼看春忙已到,水田龟裂,王十朋亲自出郊走访农户,视察灾情,并与民众一道研究引水灌溉之策。作诗曰:“半年为郡治亡状,四月不雨心忧农。水田龟拆秧已老,云霓望断天穹隆。”王十朋按古代习俗在州治黄堂之内摆香案祈雨,隔天竟真的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旱情顿消。

  由于当时科技不够发达,面对长期的旱灾或涝灾,“祈雨”、“祈雨”、“祷晴”成为地方官的职责常事。

  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旱,王十朋与好友赵士豢、泉州市舶司提举陆沅一道到善利王庙(后称“昭惠庙”,庙边有“通远王祠”)祈雨,并赋《题善利王庙》诗曰:“有德于民庙貌崇,我来端为谢丰年。日旸日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最终天遂人愿,祈得一场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昭惠庙]》、昭惠庙·九日山昭惠庙)

  南安县唐安乡礼顺里庙下村(今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庙霞自然村)右上方江岸边有飞阳庙,距九日山仅1公里多,祀水神显应王。北宋·蔡襄出知泉州时,遭遇连年旱灾,曾到飞阳庙祭神祈雨,并题诗庙中。王十朋知泉州时,亦游此庙,竟然还看到庙壁上保存完好的蔡襄题壁诗,当场提笔挥毫写了1首“题壁诗”在其旁,名蔡端明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蔡君谟守泉,诣飞阳庙祷雨,岁以大稔。题诗庙中曰:‘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王龟龄题其后云:‘贤侯去久迹犹遗,乞雨诗奇字更奇。世俗妄论公政猛,爱民心有彼苍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飞阳庙》、《泉州人名录·蔡襄》)

  王十朋不光祈雨,也祈风。有一天,王十朋陆沅相约从泉州城出发,到九日山延福寺祈风。路上,熏风吹拂,天雨欲来。陆沅兴起作诗,王十朋和以《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雨初欲乞下俄沛,风不待祈来已薰。瑞气遥看腾紫帽(紫帽山),丰年行见割黄云。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可见,王十朋心中时刻装着他的百姓,希望百姓能遇上个丰收年,希望远洋商人能获利平安归来,同时也希望朝廷能对他们轻徭薄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

  王十朋平时经常下乡劝导农民勤事耕作;非有重要事务,不派遣佐吏到县,避免繁杂苛扰。乾道五年(1169年)闰五月二十六日飓风大作,王十朋灾后亲自查访民情,协助灾民修葺破屋。

  办案则做到“事至立断”,少用鞭扑,也不随便抓人关人,“故狱屡空”。百姓有诉讼日久不能解决的,都请有关职司移交王十朋审理,王十朋无不—一公正裁判,使当事人心悦诚服。

  热爱泉州

  游踪题咏

  【清源山】

  清源山,俗称“北山”,位于泉州城之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王十朋《咏清源山》“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阁雨为公游。登山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扫地焚香烟偻袅,煎泉瀹茗乳花浮。观诗起我家山兴,身在闽南梦在瓯。”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王十朋离开泉州时在清源驿过夜,赋《寓清源驿》“两年缪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里游。天恐孤寻远来意,驿中聊许少迟留。”

  【九日山】

  王十朋数游南安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

  山上有片“晋朝松”,翠盖如云。《新唐书·秦系传》记载:“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王十朋游览时见到,当即赋《晋时松》曰:“孤山陈柏已物化,九日晋松犹后生。欲问东南两朝事,风枝潇洒似谈情。”清·康熙《南安县志》还刊载王十朋所写的七绝诗:“老节苍苍不计年,传来恐在太康前。蚪枝翠发梳风韵,犹似清谈往昔贤。”

  宋时九日山“三十六奇”中有一奇名为“无名木”。此树原生长于东峰西南麓,树高参天,树荫铺地。王十朋观后,吟《无名木》诗:“一木苍然老更奇,肯将名与世人知。我来不具知名眼,深愧平生不学诗。”

  此外,九日山有延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王十朋有游诗:

  《十日同知宗提舶游九日山延福寺》:“十日同游九日山,山中好处若跻攀。桑田改变松犹在,车马往来心自闲。昨日风应吹紫帽,今朝菊已带衰颜。登临称惬南来意,好逐飞飞倦鸟还。”

  《大年游延福寺》:“去岁曾游九日山,匆匆不暇尽跻攀。烦君访我不到处,好把诗篇载取还。”

  《寄可公》:“泉山好处称延福,白发禅僧去复回。且与晋松为隐侣,莫同英石便飞来。”小序:可公禅老住泉之九日山二十年矣,予临罢官,求甚力,复为后政所留,寄诗酬以一绝。”自注:以英石见寄,号飞来峰。”

  【笋江桥】

  笋江桥,又称“石笋桥”、“履坦桥”、“济民桥”、“通济桥”,俗称“浮桥”,位于泉州郡城临漳门外晋江下游笋江之上。

  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应邀视察,记以《石笋桥》诗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江头,呼吸风涛势湍紧。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悯……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笋江桥》)

  【二山亭】

  二山亭,旧址在北楼前面(今朝天门附近),北宋·元祐四至五年(1089—1090年)陈康民知泉州时修建。因亭对清源、双阳二山,故名。

   王十朋登临后赋《二山亭》诗:“连年行役厌间关,踏遍千山见二山。欲识泉南山面目,群山总在一亭间。”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知州颜颐仲重建二山亭。清代,称亭为“北门”,后废。

  【云榭】

  云榭,为北宋·泉州节度使陈洪进所筑,故址位于泉州旧子城泉山门(北楼)附近高阜,即今中山公园东侧气象站处。

  王十朋为赋《云榭》、《五月晦日,会知宗、提舶通判纳凉云榭,提舶用仙字韻即席赋诗,中寓四字次韻以酬》、《提舶携具过云榭知宗出示和章复用韻》、《九日登云榭》、《分韵得宜字》诗。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古城·云榭》、《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承天寺】

  承天寺在泉州府城南俊巷,为泉州名刹。

  王十朋与承天寺寺僧潜老交往甚笃,曾赋《游承天寺后园登月台赠潜老诗2首赠之:

  “三径荒芜未许寻,篮舆来访小园林。因知燕寝凝香地,不侣禅房花木深。”

  “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境两团圆。”

  后来,潜老禅师改到东禅寺住锡,王十朋又赋《送潜老赴东禅》诗2首:

  “住锡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静忽飘然。禅心莫为东禅起,南北东西总是禅。”

  “难弟难兄汉二龚,袈裟缝掖各清风。渊明已遂归田愿,连社行将访远公。”

  承天寺内楼宇纵横,塔树映趣,景色独特,世人谓有“十奇”王十朋为赋《承天寺十奇诗》,有《榕径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夜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等10首。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其他】

  王十朋还曾到过空相院(原名“栖真寺”)、南天寺(初名“石佛岩”)、西方禅寺、寂光寺等寺庙。
在空相院、西方禅寺、寂光寺,皆有诗文传世。

  在南天寺,则留下著名的“泉南佛国”巨大摩崖石刻。《寺观志》载:(南天寺)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国’四大字。王梅溪笔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空相院、南天寺、西方禅寺、寂光寺》)

  对泉州的一草一木充满情感

  王十朋对遍布泉州城的刺桐花也充满情感,有《咏刺桐》七绝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见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古城·刺桐城》)

  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买了1株菊花种在州治住宅前,为赋《十月二十买菊一株颇佳置于郡斋松竹之间目为岁寒三友》诗:“三百青钱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鲜鲜正色傲霜性,不逐重阳上醽醁。谁云既晚何用好,端似高人事幽独。南来何以慰凄凉,有此岁寒三友足。”又赋《黄花》诗:“温陵地虽湿,十月初黄花。天然傲霜性,炎威莫能加。不趁重阳摘,自负晚节嘉。宦游胡不归,三径荒吾家。”

  王十朋对泉州一草一木的喜爱也溢于言表。其《州宅即事》诗曰:“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遗芳。鹰爪冬犹绿,闍提夜更香。佛桑朝暮异,荔子岁月长。惟有松并竹,青青是故乡。”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州衙安静堂撰成《荔枝谱》。或许是受蔡襄《荔枝谱》的影响,王十朋也喜欢荔枝,赋有《荔枝七绝》诗,分为《陈紫》、《江绿》、《皱玉》、《大将军》、《玉堂红》、《夺先红》、《七夕红》7节,诗句描写的似乎都是荔枝中的名品。另外,白蜜荔枝“大器晚成”,甘甜可口,王十朋意犹未尽,遂再赋《郡圃有荔枝名白蜜者熟最晚,戏成一绝》诗:“纷纷蜂采百花归,蜜在枝头竟不知。造物要令甜在后,时人莫讶熟何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南著述·荔枝谱》、《泉州小吃·荔枝》)

  贾氏卒于泉

  王十朋贾氏,出身乐清望族,是司理贾如规侄女,在王十朋知泉州时,乾道四年(1168年)十二月初十卒于泉州。

  王十朋作悼亡诗,曰:“三十年间共苦辛,忽然警断梦中因。钟情正是我辈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熊胆未酬平昔志,午衣犹是向来贫。闽山满眼同来路,木落风号泪满巾。”

  泉人德之

  乾道五年(1169年)冬,王十朋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开泉州。

  去之日,泉州士民极力挽留。

  有人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之地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以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还越境送至仙游县枫亭驿。至清源驿时,王十朋也情意殷殷地赋《寓清源驿》诗告别。诗曰:“两年缪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里游。天恐孤予远来意,驿中聊许少迟留。”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0·官守志·王十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均载:“去之日,老稚攀留,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焉。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州人建梅溪(又名王忠文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泉州专祠·王忠文祠》)

  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王十朋卒于家。“泉人闻公丧,会哭于开元僧舍,又立祠堂以事之。”泉州人在府治东袞绣铺为王十朋“建梅溪祠祀之”(亦称王忠文祠);后来还将他与蔡襄真德秀并列为泉州“宋代三贤守”。

  明代,王十朋则入列泉州“六贤守祠”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名宦祠:旧名先贤祠,在礼殿东。嘉靖三年(1524年),守高越以名宦、乡贤合祀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六贤守谓: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

历四郡综述

  王十朋历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知州,总之,施政以恤民、访贤、兴学、诫勉、缓讼为首务。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凡历四郡,布上恩,恤民隐,士之贤者诣门,以礼致之。朔望会诸生学宫,讲经询政,僚属间有不善,反复告戒,俾之自新。民输租俾自概量,闻者相告,宿逋亦愿偿。讼至庭,温词晓以理义,多退听者。

  所至人绘而祠之,去之日,老稚攀留涕泣,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

  饶久旱,入境雨至;湖积霖,入境即霁。凡祷必应,其至诚不独感人,而亦动天地鬼神。”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0·官守志》上,记载几乎相同。

太子詹事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离开泉州后,进直学士,又移知台州,以病力辞,且乞致仕,乃复提举太平兴国宫。

  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东宫建,王十朋除太子詹事,勉强进京上朝,廷对时犹极论时事。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进直学士,又移知台州;公以病力辞,且乞致仕,乃复提举太平兴国宫。

  (乾道)七年三月,除太子詹事,召旨敦趣。公力疾造朝,上特御选德殿,而公足弱不能趋召,给扶减拜,且赐坐;又诏权免朝参;又遣使以告及金带就赐。”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东宫建,除太子詹事,力辞,诏州郡礼致,遂力疾造朝,以足疾不能趋,诏给扶减拜。谒东宫,太子以其旧学,待遇有加。又诏免朝参,遣中使以告及袭衣、金带就其家赐之。”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旋以疾革,累章告老,许归里第。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丙子命下而卒于家,终年60岁;谥忠文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公三上章乞致仕,乃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命下而公薨矣。寔七月丙子也,享年六十。上闻嗟悼,赙卹有加,令两淛路转运司给葬事。

  公积阶至左朝奉郎,封乐清县开国男,至是赠左朝散大夫。遗戒丧事毋得用佛老教,诸孤行之,以十有二月丙午葬公于县之左原白阡。硕人贾氏有贤行,先公二年卒,至是合祔焉。

  男三人,闻诗闻礼,皆太学生。孟早卒;公两遇郊祀,恩皆奏其弟,故二子皆未仕。

  女二人,长嫁进士钱万全,次许嫁贾梓

  孙男四人。”

   《宋史·卷387·列传146·王十朋

  “疾革,累章告老,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命下而卒,年六十。绍熙三年(1192年)谥曰‘忠文’。

  十朋事亲孝,终丧不处内,友爱二弟,郊恩先奏其名,没而二子犹布衣。书室匾曰‘不欺’,每以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朱熹张栻雅敬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朱熹》)

  闻诗闻礼,皆笃学自立。闻诗知光州、提点江东刑狱;闻礼知常州、江东转运判官,为治能守家法,人亦思慕之。”

评价

  宋·汪应辰《龙图阁学士公墓志铭》:

  “公立朝议论,出处大节,既如此矣。

  初,公以文学先天下,人谓其于吏事未必数数然也;而自为郡左,遇事不苟。

  民有讼久不决,多走诸司乞委公虽文书塡委公一一繙阅不以付吏,审核情伪,参用经律,所与夺人皆厌伏。

  其治郡,既以廉洁公正率其下,间有为不善者,则反复告戒,诚意笃至,人亦有耻,故未尝按吏。

  为文劝导百姓以迁善远罪之意,有争讼,则晓以义理,多退听者,故鞭扑罕用,事至立断;其甚不得已,乃推鞫亦不淹系,故狱屡空,未尝遣官吏至县,而人素信服,事亦举。
利有可以予民者予之,输租使自操概,而用度有节,故财亦足。

  月率两诣学宫,延见诸生,从容诲诱,且以询究郡政。

  (饶州)久旱,公下车即雨;湖(湖州)久雨伤稼,公入境即霁。

  每罢,郡士民涕泣遮拥不容去,或借留于部使者,既不得,则奔走道路,或越境不忍别者。泉人闻公丧,会哭于开元(开元寺)僧舍,又立祠堂以事之。近世为政,得人心未有如公比者。

  公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尚书》、《春秋》、《论语》、《孟子》讲义,皆指授学者,未成书也。

  【按:

  王十朋所著,有《王忠文公集》(含《梅溪?先生文集》、《梅溪集》,前集文,后集诗);尚有《尚书解》、《春秋解》、《论语解》、《周礼详说》、《唐书详节》、《梅溪奏议》等。

  王十朋一生劳碌,根本无暇将自己大部分的作品付梓;就连《梅溪(文)集》,也是在他病故后,由其子王闻诗王闻礼结集其遗文和诗作而成的,并由朱熹作《序》。】

  公于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其论事章疏,意之所至,展发倾尽,无所回隐,尤条鬯明白。盖自汉氏尊用儒术,而士或饰诈、或阿谀取容,至于守节死义能为国重,则未必以儒名者,世遂以儒相靳。若公之学问粹然一出于正谨守而力行之义之所在,疾趋径前,未尝以利害毫发顾避,更阅夷险特立不囘,施于政事,左右具宜,信乎其有本如是也。呜呼!此真所谓儒者耶。

  铭曰:

  汉廷用儒,黯独憨朴,淮南惮之,谋不敢作。
  谓公孙辈,发蒙振落,儒岂不用,其效奚若。
  孰知其故,鼠腊非璞,公之节义,视黯无怍。
  屹然立朝,作世郛郭,正色凛凛,危言谔谔。
  招之不前,麾之不却,猛虎在山,卫及藜藿。
  出守四郡,治行皆卓,问胡为然,非智之凿。
  圣有谟训,守约施博,惟其躬行,粹美无驳。
  □固如是,不由外铄,于彼汲直,如玉而琢。
  我为铭诗,以表儒学,人虽云亡,尚有榘彠。”

  宋孝宗诒褒他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

  叶适论绍兴末、乾道初,“士类常推公第一。”

  朱熹王十朋奏议“气象大”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0·官守志·王十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王十朋均载:朱熹十朋‘疎畅洞达,如青天白日,磊落君子也’。”

  朱熹还将王十朋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认为王十朋“平居无所嗜好,顾喜为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不为浮糜之文。论事取极已意,然其规模宏阔,骨骼开张,出入变化,俊伟神速,世之尽力于文字者,往往反不能及……然则公于五君子者,迹虽未皆同,而心实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