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5划:下卷)


  丘葵[又作邱葵,字吉甫,号钓矶,南宋末元初·泉州府同安县小嶝屿(今属金门县)人。隐逸励学。坚不仕元。著述。卒。《赠熊勿轩》诗。清·康熙林霍删定明·万历张日益《访丘钓矶先生故址记》。清·顺治卢若腾序丘葵《诗集》。清·康熙施世騋序丘葵《诗集》。清·康熙阮旻锡辨正丘葵《却聘诗》]、丘尚、丘寿民(号潜轩)、丘崇(邱崇,字执礼,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
  白本头(本头公、原名白丕显)
  石起宗
(字似之,南宋·晋江人。晋江人。榜眼及第。初宦。浙西提举。尚书吏部员外郎。其他。)、石亘(字彦名,又作彦明,北宋·同安人。累迁司农寺干当公事。终陕西运属。)
  冯国柄
冯翼(明·山东德平人。洪武廿六年任德化知县)
  出科联(乳名暇,字乾甫,号淑渠,别号素亭,谥允文,清·惠安县樟市铺洪厝坑人[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蒙古族。)、司马伋(字季思。简历。知泉州。)、包溥(字民敬)、归大宾(号台麓)

丘葵

  丘葵(1243—1332年),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邱葵,字吉甫,号钓矶,南宋末元初·泉州府同安县小嶝屿(今属金门县)人。生于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其家所在的小嶝岛有钓矶,因以自号。是朱熹的四传弟子、著名理学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邱葵宅》:邱葵宅,在同安县东南小嶝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丘葵》、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丘葵》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闽书》、《熊勿轩集》、新旧《郡志》、《宏简录》”为作传。

  隐逸励学

  丘葵有志朱熹考亭)理学,初从辛介甫,继从信州吴平甫授《春秋》,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南宋末年,社会动荡,科举废,丘葵隐逸于家,间当步履于温陵(泉州),人品学问为世人所敬重。有门人吕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吕大奎洪天锡吕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丘葵》:

  “丘葵,字吉甫,号钓矶,同安人。风度修然,如振鹭立鹤。

  初从辛介甫学,后从信州吴平甫授《春秋》,亲炙吕大圭洪大锡之门最久。时宋末科举废,杜门刻志,学不求知于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

  “丘葵,字吉甫,同安人;家海屿中,因自号钓矶

  蚤有志考亭之学,初从辛介甫,继从信州吴平甫授《春秋》,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风度端凝,如鹤立振鹭。宋末科举废,杜门励学,不求人知。”

  “门人吕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丘葵》:

  丘葵,字吉甫,同安人。

  补郡弟子员。少慕之学,初从辛介甫,继从吴平甫授《春秋》,亲炙吕大奎洪天锡之门。

  德佑(1275—1276年)间科举废绝,绝进取。”

  宋·抗金名将刘錡裔孙文聚卜居晋江芝山时,曾礼聘丘葵到芝山执教,并于水泥宫、芝山留有题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芝山》、《泉州寺庙·水泥宫》)

   丘钓矶蒲寿晟友情深厚。蒲寿晟心泉心泉学诗稿·卷1·寄丘钓矶有句云:“画图障我目,隔此天一涯;欲携我蓑笠,风雨熟所之。”表达了对隐居海岛的友人的深切怀念。而丘葵在其诗集中有《和心泉问柳》、《题心泉所赠李白画像》、《挽心泉?处士》等诗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晟》)

  坚不仕元

  德祐元年(1275年),泉州蒲寿庚降元,胁迫丘葵的老师吕大奎署降表,吕大奎激于民族义愤拒绝,逃亡后被追杀。丘葵闻讯痛不欲生,为表明爱国忠心,特叫他的长子随宋·丞相张世杰入粤勤王。入元,元世祖遣使奉币征聘丘葵入朝为官,丘葵坚不仕元。受丘葵影响,有元一代金门士子从没一人应科考,也没一人为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元世祖闻其名,遣御史马伯庸与达噜噶齐(即达鲁花赤,府、县掌印官)奉币征聘,不出,赋诗见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丘葵》:“景炎(1276—1278年)间,蒲寿庚以城降元,益自韬晦。元遣御史马伯庸来征,匿不就;复遣达鲁花赤赍币至其家,力辞。伯庸悉取其书以去。”

  丘葵所赋诗曰:“天子来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商山肯为秦出,黄石终从孺子来。太守免劳堂下拜,使臣且向日边回。袖中一卷春秋笔,不为傍人取次裁。”

  著述

  丘葵著述颇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丘葵》:“著《易解义》、《书直解》、《诗□义》、《春秋通义》、《四书日讲》、《经世书》、《声音既济图》、《周礼补亡》,取五官中错简成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先生》:

  “所著有《易解义》、《书解》、《诗□义》、《春秋通义》、《四书日讲》、《经世书》、《声音既济图》、《周礼补亡》等书。”

  “元时,倭寇至其宅,他无所犯,惟取遗书以去,故其著述多无传,仅存《周礼补亡》及《诗集》四卷行世。《周礼补亡》今存,论者谓其参订详确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丘葵》:“所著有《易解义》、《四书日讲》、《诗直讲》、《书□义》、《春秋通义》、《礼记解》、《周礼补亡》。”

  清·金门举人林豪修撰《金门志》,收录丘葵有关材料,称丘葵的诗文稿集为“善本”

  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丘葵》:“卒,祀邑之先贤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先生》:“年八十余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丘葵》:“卒年九十,配享朱熹祠。”

  关于丘葵的享年,不是很明确,但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先生有简单考证:

  “其诗尚有《八十四岁吟》,旻锡曰:‘先生八十四岁犹在。’卒之年月不载,其子孙岁时祭祀必知之,当候考。


  《周礼序》作于泰定甲子岁
(泰定元年,1324年),时年八十一。泰定于元世祖历五朝矣,则却聘时当七十余岁也。”

  或说,丘葵卒于至顺三年(1332年),享年九十岁。

   丘葵既痛宋室之亡,又不求身后名,遗嘱不治坟茔,直至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小嶝屿村民掘地发现刻有丘葵自书的石碑,他的陵墓才被发现。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同安县令孔俊建大同书院祀朱熹,以吕大奎丘葵配祀。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丘葵又与吕大奎一同入祀同安朱子祠。

  《赠熊勿轩》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先生》:

  “再考:征士与熊勿轩先生交善,其《赠熊勿轩》诗曰:

  ‘穆穆夫子,于道集大成。嗟予亦私淑,奥义终难明。退翁独何幸,而乃同乡生。虽后百余载,元机若亲承。斯文幸未坠,载道来桐城。平生疑惑处,喜得相考订。秋风吹庭树,忽作离别声。吾侪各衰老,何时重合并。愿言且少住,勿弃斯文盟。圣贤千万语,只在知与行。前修何可企,朂哉共修程。’”

  清·康熙林霍删定明·万历张日益《访丘钓矶先生故址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备考》收录访丘钓矶先生故址记”,曰:

  “同邑遵海而南,巨岛错列,小登于诸岛,若沤浮海上,最渺也;而五百钟灵,宋·丘钓矶先生独产其上。先生后朱考亭朱熹百余年,而道学独祖考亭,运当阳九,敛德自全,盖自读书论世,知有先生久矣。

   蔡虚台蔡献臣公重修邑乘(指《同安县志》),独高先生之风,而予居去先生一水,不能详言其遗宅故墟,予病焉。乃于季夏之八日,戒小舟,约王茂才诸君指小登访焉。

  舟行而东,过石虎寨之前,旋及悬崖;崖下白沙数武,有泉出沙之三石间,滢彻而甘,即泉《郡志》所载仙人井者。

  于是缘崖西南行,多石,或峭,或圆;有方石周几尺许,镌为象马嬉局,而于中分一道,则镌‘万机分子路,一着笑颜回’十字,已遭琢没,‘万机分子’四字完明可摹,草甚工,盖先生手笔云。

   输局步渐西,则先生钓石在焉。

  从此东行半里许为钟山,之南有寺曰‘章法’,肇于宋。而北,则先生之所宅,址不半亩,黍秀离离,盖自明高帝以倭故徙登民,一屿皆虚,成化(1465—1487年)初乃复旧籍。氏俱望钟山之麓列屋,而先生之旧址竟废。

  予与诸君抚景低徊,就先生之裔朝准君别业休焉。君因出所藏先生诗一编读之,先生之洞天人、彻性命,触发皆真,而为生人明大义,为天地辨大分,考亭统绪存以不坠,则先生之功诚大矣!然先生之高踪逸韵,亦今而后知其详,则岂非有数也哉。

  既归释楫,遂记之。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季夏望后三日,后学张日益书于云海馆。

  后六十一年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后学林霍再删订。时仲夏廿日,书于榄园。”

  清·顺治卢若腾丘葵《诗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备考》收录“沧浯若腾序《诗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若腾》),曰:

  “吾邑丘钓矶先生,品著于宋末元初,论定于昭代,既列祀乡先贤,且配享朱文公朱熹)祠矣。《八闽通志》列之儒林传中,以其曾著《四书日讲》、《易解疑》、《书直讲》、《诗□义》、《春秋通义》、《礼记解》、《经世书》、《声音既济图》、《周礼补亡》等书,为大有功于经传。然其书今已无传,仅存者惟《周礼补亡》及其《诗集》耳,学士家每用惋惜而要之。

  先生所以取重后世者,不专在是。夫为学,莫急于明理;明理,莫大于维伦。先生伦完理惬,行谊堪为后学楷橅,即不著书立言,固足以当学宫之俎豆而无愧,矧其穷究天人、洞彻性命,晚年吟咏篇什,足以见其大概,又何必以诸书亡失为先生致惜也!

  先生一抔土,不立碑碣。万历(1573—1620年)年间,或利其地形之胜,遂指其祖兆而争之;官为勘验,劚地得志铭,乃加封而表识焉。马鬛渔矶,俱岿然后天地老矣。先生不求身后名,而名卒不可掩;无意于儌天之报,而天卒昌厥后士。生乱世,其可不择所以自处也哉!
《周礼补亡》余曾见梓本,《诗集》则惟其家有写本,林子濩钞得之,喜而示予。读之,苦多‘亥豕’,稍为订正,拟俟时平梓行,非徒表彰吾邑人物,亦欲使后学知所兴起也。

  夫庚子(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正月下弦日,同邑后学沧浯卢若腾手题于与耕堂。”

  清·康熙施世騋丘葵《诗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备考》收录“晋江世騋序《诗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騋》),曰:

  “余论经轩中藏有《周礼补亡》梓本,读其序,即知吾乡有丘钓矶先生,而海滨耆老及童孺往往诵先生《却聘诗》,所谓‘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者,即知先生工于诗,必有集而无从搜访也。

  阮轮山阮旻锡为予言:‘先生家小登,其子孙藏有先生诗集,不借人;欲钞者,具纸笔就其家钞之。’意同邑学士大夫家必传有钞本。岁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子濩馆于予,携有手订删本。予与轮山略一借阅,适岁暮,子濩即取回。明年,子濩复来泉,未几物故,其残书多散矣。予亟属石门驰札就其令嗣借取,久之绝无回信。倏经三载,而竟茫然。

  今春子濩令嗣以事至泉,石门面征之,云钞本为人所借,今捡得所存旧本,随即致上。余按其本,乃卢牧洲卢若腾先生及子濩所手较者,本极丑恶,诗多失次,字复差讹,兼以败楮坏烂,更苦虫蛀,瞪目视之,莫可辨识。然的系全集,如玉在璞,未经剖破,殊可喜也。

  予即付轮山从新订定,白峰细阅重钞,余再加较正,而授之梓。

  噫!以五百年沉埋之诗,一旦遂传于世,丰城宝剑跃出龙津,岂不称快。然非其家子孙之谨于藏弆,诸公前后之勤于搜索,殆不及此。

  因思古来志士仁人,遭时否塞,其胸中郁勃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必有一段光芒不可磨灭之处,经千百年后有人焉,旷世相感,为之表彰而不至湮没,如圅之于盖,不期合而自合,其所遇亦云奇矣。

  然此非志士仁人所遇之奇,而表彰者之人所遇之奇也。何也?独行则不离跬步,附骥则一日千里,附前贤以不朽,岂易遘哉!

  余因叹斯人所遇之奇,心窃向往而深愧,予固非其人也。

  康熙癸巳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朔日,后学晋江施世騋谨序。”

  清·康熙阮旻锡辨正丘葵《却聘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备考》收录轮山?旻锡书先生《却聘诗》辨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阮旻锡》),曰:

  “考《尧山堂外纪》载:杨铁崖杨维桢不赴召,有述诗,中有‘商山肯为秦出’之句,明太祖曰:‘老蛮子欲吾杀之以成名耳。’遂放回。此乃世俗流传之误也。
诗系吾乡丘钓矶作,见本集题云:‘御史马伯庸、达噜噶齐征币不出,有述,至今海边童叟咸知诵之,其相传久矣。’

按:

  宋潜溪撰《杨铁崖墓志》云:‘洪武二年(1369年),召诸儒纂修礼乐,书上,以前朝老文学思一遣翰林,同文奉币诣门,谢不至。明年,又遣松江别驾追趣,赋《老客妇词》进御,上赐安车,。诣阙,留百有十日,礼文毕,史统定,即以白衣乞骸骨。上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

  丘钓矶为宋秀才,不赴元世祖之征;杨铁崖为元进士,不受明太祖之职。其志节大抵相类,故遂以《却聘诗》冒入铁崖集中。铁崖诗名满东南,而钓矶僻居孤屿,诗集不传,人多口诵,遂致字句略有不同耳。今悉注之,以备览。

  尧山堂本云:

  ‘天子来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铁崖集》作‘皇帝书征老秀才’。‘懒下’一作‘不下’)。

  商山肯为秦出,黄石终从孺子来。(《铁崖集》作‘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一本作‘商山本为储君出,黄石终期孺子来’;又一作‘诸葛应从汉祚来’。)

  太守免劳堂下拜,使臣且向日边回。(《铁崖集》‘免劳’作‘枉于’;一作‘殷勤承上命’。‘且向’《铁崖集》作‘空向’;一作‘缱绻日边回’。)

  袖中一管春秋笔,不为傍人取次裁。(《铁崖集》作‘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袖中一作‘袖藏’。)。’

  其大略如此。夫一首之诗甚微,而所关人品则甚重,余故不可以不辨。此诗为铁崖所久假,已经五百年,今钓矶之集出,而赵璧复完,则诗之随时为显晦,其亦有数哉!予固不禁为之欢颜而破涕也。

  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仲春上弦,后学八十七叟轮山?阮旻锡书于类村之迴清亭。” 

丘尚

  明·海阳人。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十四年授惠安县教喻,教条一新,士类响服。与邑令张桓政教相流通,学校因比以往加振数倍。丙午乡闱,得携者有三人,为前所未有。奏绩入京,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为文送之。

丘寿民

  丘寿民,号潜轩,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丘濳轩先生寿民节录李衷一先生(李光缙)撰《丘兖泉 有嵓行状》为作传,曰:

  丘寿民,别号潜轩,晋江人;有嵓之父。

  寿民家故贫,而深于经术,四方争致为弟子师。设席安平;安平距郡城再舍而遥。

  按:衷一 氏曰:‘正德中赠光禄丘潜轩先生家吾儒林里,与先大父赠公坦庵邻而相友善。先考主政一泉李仁禀学于先生之门,先生设皋比安平,先考负笈从之于师门为高足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李仁》)

丘崇

  丘崇,亦作邱崇,字执礼,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丘崇》:

   “丘崇(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作“邱崇”),字执礼,晋江人。

  工诗文,尤精天文象数之学。

  尝侍父官惠(惠州)之河原,时苏轼谪居于惠,因得闻其余论,而李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邴》)亦常与之唱和。

  有遗稿六帙。”

白本头

  原名白丕显,明·泉州人,祖籍河南新郑,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

  白本头原是郑和船队的船员,随郑和下西洋到菲律宾苏禄群岛贺洛岛,死于贺洛岛,当地称为本头公。从此以后,闽南一带又有人继续前来苏禄群岛定居,他们都替本头公守墓,并把本头公当作菲律宾华侨的先驱。菲律宾政府所编篡的苏禄史中也有本公头的记载。(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和》)

  白本头之死,有两种说法:

  ⑴ 黄藏孙《苏洛华侨概况》说,白本头郑和到苏禄登陆后,因与当地摩罗族妇女相爱而留在苏洛,成为该岛的第一个华侨。在白本头墓旁,还躺着一位穆斯林酋长,相传他生前是本公头的好朋友,两人后来依华人传统,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他临终前给族人留下遗嘱,死后就把他葬在本公头的墓旁。

  ⑵ 刘芝田《中菲关系史》说,白本头郑和舰队到贺洛岛后,登陆到深山幽谷去探险,不幸中瘴气或被毒蛇咬伤,踉跄步返。将及泊舟处,悠然仙逝,郑和将他的尸体葬在贺洛岛。

  本头公庙和本头公墓在菲律宾苏禄巴笼山麓。每年四时八节,苏禄400多座大小岛屿上的华人和当地人就会从四面八方驾舟而来祭拜,奉为神灵。

  本头公庙全部系木构建筑,面积近千平方,山门高逾7米,由4根巨柱托起。山门有对联,仅存上半部分四字:“震古烁今……;推仁锡福……。”本头公庙在1974年政府军与当地穆斯林冲突中毁于兵火,仅留下框架。本头公神像是用整块木雕成的半身座像,据说是当地华侨从战火中抢救出来的。神像高1.6米,发型系明代的,战袍也是明代的黄色官朝服,一看便知为朝廷所赐。

  本头公墓在本头公庙附近。现存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柯祉蔡添立的碑,正面刻“正位”两字,背面刻“后土”

  本头公墓原有碑铭二方,一方为汉文,一方为英文。现仅存英文碑铭,译文如下:

  “本头公,吾苏禄华人之先祖也。公本名曰白本头,升天后被奉若仙君或神灵。本头公生前为中国最伟大之航海家郑和麾下一名军士,公驾舟南渡至苏禄。三宝公曾创下七下西洋之记录,此中尚包括印度洋。三宝公首次下西洋为六月十五日也,这一天遂被后人定为中国之航海日,以纪念郑和之功绩。 当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本头公与其宝船主帅三宝公一起,出海向南航行。船队抵达苏禄岛,本头公于岛上居住数年,当其仙逝后,便被埋葬于此。 ”

  此碑铭简单,没有交代本头公的生卒年月及其祖籍地,也没有立碑时间。碑文说郑和下西洋六月十五日定为中国航海日,立碑时间当在近代。

石起宗

  石起宗(1140—1200年),字似之,南宋·晋江人;绍兴十年(1140年)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石起宗》、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起宗》、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石起宗》有传。

  晋江人

  石起宗的先祖从同安徙居晋江安海。石起宗的故居在安海下板石舍头,称“榜眼第”石起宗少年时,读书于晋江灵秀山海潮庵。石起宗后移居泉州郡城(时为晋江县治)万厚铺(今井亭巷内),亦称“榜眼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员外郎石起宗宅:在万厚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石起宗石起宗,字似之,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石起宗,字似之,先同安人,徙晋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起宗》:石起宗,字似之,同安人,徙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石起宗》:石起宗,字似之。”

  榜眼及第

  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石起宗郑桥榜榜眼。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石起宗“乾道五年进士第二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乾道五年进士第二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起宗》:“乾道五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石起宗》:“乾道五年进士第二人。”

  关于石起宗中榜眼一事,南宋·洪迈《夷坚丁志·卷11·郑侨登云梯 》记载:“莆田郑侨?惠叔,乾道己丑春省试中选。未廷对,梦空中一梯云气围绕,窃自念曰:‘世所谓云梯者,兹其是欤。’俄身至云梯侧,遂登之。及高层仰望,则有大石苍然如镜面,正惧压己,忽冉冉升腾,立于石上。惊觉自喜,但不晓登石之义。既而为天下第一,其次曰温陵石起宗。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

   石起宗中榜眼后返乡时,泉州知府王十朋(字龟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在忠献堂接待上京的举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按”道:“乾道五年南宫揭榜,温陵得人为盛,新第先归者五人。龟龄时为泉守,故事宴于黄堂。公酒半啜茶,于忠献堂持杯以劝,即席赠诗(《新第先归》)曰:‘四海英才入网罗,清源龙虎姓名多。经魁兰省得人杰,策射枫庭收甲科。奎宿呈祥前未见,纬星还舍首相过。一杯忠献堂中酒,名节相期要不磨。’集中尚有《赠第二人察判诗》,末句:‘试观忠献堂中像,亦是当时第二人。’集中注云:‘即起宗?公也。’读此,疑当时第二人似即今之榜眼否?”

? “试观忠献堂中像,亦是当时第二人。”指唐·欧阳詹和北宋·曾会韩琦皆中第二人(榜眼),而一个字,也指石起宗是今天的第二人(榜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曾会韩琦》)

  王十朋对泉州举子在这次考试中得到这种罕见的优异成绩,兴奋至极,除宴请赋诗外,还有《答察判起宗(《王十朋全集·卷21》)文,藉为寄以希望。文曰:巍中亚魁,荣归故里。大策耸传于多士,长笺宠及于故人。科第之事甚盛而可观,喜欲言而不尽。欧阳之官家传万石,誉擅七闽。志雅在于夺标,射果闻于中目。详观切直之对,深得茂明之宜。虽策勋有萧一曹稍之逊色,然而清泉紫帽,遽改观于温陵。绿水红莲,聊宦游于闽绝越景。伫自宾幕,即登道山。某幸兹分符,叨与劝驾。果遂郊迎之语,薄摅簪盍之诚。式遄其归,荣亲之乐如此隆重。不负所学,对国之忠,其自古至今。”

  初宦

  石起宗初授敕局删定官。淳熙二年(1175年)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不久,迁权仓部郎官。淳熙五年(1178年)兼国史院编修。后通判漳州、知徽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石起宗“由敕令所删定官,召试馆职,条对时务,除秘书省正字,再迁权仓部郎官。轮对,力言君子小人之情状,与天下安危治乱之机。又言当成妄诞之徒启虏衅以开兵端(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当戒妄诞之徒启虏衅以开兵端”)。添差通判漳州,民绘像祠之。知徽州。”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由敕局删定官召试馆职,条对时务,辞义卓然,上览奏称善。除秘书省正字,再迁权仓部郎官。会当轮对,上言‘君子小人之情状与天下治乱安危之机。’又言‘妄启外衅以开兵端,不可不戒。’通判漳州,知徽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起宗》:“除秘书省正字,再迁权仓部郎官。轮对力言君子小人之情状与天下安危治乱之机;又言德虽圣人所能躬修,治非圣人所能独致,愿诏大臣尽公任责,破徇私偷惰之习。寻判漳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石起宗》:“由敕局删定官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再迁权仓部郎官,通判漳州,州人画像祀焉。知徽州。”

  石起宗任漳州通判时,勇于革旧鼎。如宽盐禁,让盐民买卖自由一点;又如在缴交钱粮上,让户主自己衡量,以示对百姓的信任;再如严禁士卒在市上以强暴手段侮辱或危害百姓,一旦发现,按照其情状轻重,严厉治罪。百姓感动,当他调任时,漳州百姓为他画像建庙奉祀。

  浙西提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石起宗“除提举浙西常平。”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除提举浙西常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石起宗》:“除提举浙西常平。”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51》载:淳熙十五年(1188年)五月,“浙西提举石起宗,言海盐芦沥场催煎官蔡氵冀裒敛亭户,不能举职,乞与岳庙。帝曰:‘此须放罢。’仍令吏部契勘蔡氵冀得差遣年月之侍郎,吏部言系贾选。帝曰:‘选已罢,姑已之。自后吏部如铨量巡尉等当知警。’”

  尚书吏部员外郎

  入朝为尚书吏部员外郎,庆元六年(1200年)十月卒于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石起宗“入为吏部员外郎。”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2·吏部石似之先生起宗》:?

  “入为尚书吏部员外郎。

   引对,奏言:‘德虽圣人所能躬修,治非圣人所能独致,愿诏大臣尽公任责,破徇私媮惰之习。’

  又奏乞取仁宗《洪范政鉴》与《敬天图》列置座右。上嘉叹久之,命秘书省缮录以进,后以考较类试。

  卒于院。”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起宗》:“入为吏部员外郎。奏乞取仁宗《洪范政鉴》与《敬天图》列置座右,上嘉叹久之,命秘书省缮录以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石起宗》:“入为尚书吏部员外郎。引对,奏言:‘德虽圣人所能躬修,治非圣人所能独致,愿诏人臣尽公任责,以破群臣狥私偷惰之习。’又奏,乞取仁宗《洪范政鉴》与《敬天图》列置座右。帝嘉叹久之,命秘书省缮录以进,后以考校类试。卒于院。”

  其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石起宗》:起宗善字画,尤工诗赋。好学不倦,俸余悉市书,常言藏书数千卷,胜良田万顷云。所著《经史管窥》。”

  墓在泉州东门外赤山乡。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尚书吏部员外郎石起宗墓:在东门外蔡山员乐乡。”

  曾建祠在泉州郡城新府口,文革中毁。

石亘

  ,字彦名,乾隆《泉州府志·循绩》等作彦明,北宋·同安人;从弟。

  累迁司农寺干当公事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累迁司农寺干当公事。熙宁(1068—1077年)中出赈,遭弹劾“不循常法”,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石亘》:

  “石亘,字彦名,同安人。从弟。嘉祐中第进士。累迁司农寺干当公事。

  熙宁中淮浙江东饥,从司农张谔出赈,所至尽发府库置场给散,又募人收养遗弃小儿,所全活以口计,淮、浙七十万余,江东三十余万。

  有司劾‘不循常法,与俱罢。曰:‘使事有措,将以施惠于民也;若以法绳之,敢逃罪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旦》:

  “石亘,字彦明从弟。嘉祐八年进士。累迁司农干当公事。

  熙宁中淮浙江东饥,从司农卿张谔赈济,所过发官库置场给散,人募収遗弃小儿,所全活百余万。

  有司劾其‘不循常法’,与俱罢。曰:‘使事有职,将以施实惠于民也;若以法绳之,敢逃罪乎?’”

  终陕西运属

  终陕西运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石亘》:

  “终陕西运属。

  尝编《汉唐名臣奏议》五十卷、《文集》十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石旦》:“尝编《汉唐名臣奏议》五十卷、《文集》十卷。”

冯国柄

  冯国柄,清·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嘉庆六年(1801年)二月由永春直隶州调署泉州府知府,七年(1802年)十二月卸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采碑记、参舆论为作传,曰 :

  “冯国柄,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监生,嘉庆六年二月由永春直隶州调署泉州府知府。

  下车勤考课,查清源书院旧时经费仅存四之一。先割俸,终岁计费八百余缗。恐无以继,乃先倡捐,复谋之僚友及绅士,鸠金备半,获符原额。申详列宪,增订旧规,以其子钱供岁费。值童子试,延名辈悉心披阅,反复周详,务绝弊窦,士类称之。

  七年十二月卸事,绅士为奉位于清源书院中。”

冯翼

  冯翼明·山东德平人。洪武廿六年(1393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冯冀,洪武二十六年任。祀名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冯翼》:冯翼,山东德平人。洪武二十六年知县。倜傥平易,留心民隐。先是,邑以抽军,故民尽逃移,死绝者过半。田荒,而粮额仍悬,百姓赔累不堪。莅官廉得其详,叹曰:‘疮痍不瘳,何以施梁肉哉!’掾白以军饷无所给,恐获罪,不听。即以状奏闻。特诏蠲税额,至今民受其惠。”

出科联

  出科联(1709-1753年),乳名,字乾甫,号淑渠,别号素亭,谥允文,清·惠安县樟市铺洪厝坑人(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蒙古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氏·洪厝坑氏家庙》)

  据《燕山出氏族谱》等资料载:

  出科联 为 小坝 蒙古族 出 氏 12 世, 康熙四十八年 乙丑 (1709年) 二月 生 ,是 出汝顶 孙、 出馨侯 次子。

  出科联自少聪明好学,以制义、诗文闻于时,“诗文为时贤所重”,尤其八股文写得“制义娴熟,气味甚深,人谓其闯墨得扬,会元传体,字与虞永兴, 受到督学程元常的赏识。

  出科联19岁应县试,名列第五,取入邑泮,旋为优行廪生。时学政钟祥与会元杨炳督学闽省,检阅试卷,少有中意者,然对出科联的岁科制义则大为赞赏,均评第一。谒见时,出科联说:“子文章矜贵,他日当于五花榜冠俦曹,此特发轫耳。”

  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出科联赴乡闱,乡试第一名(解元),

  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出科联联捷进士(会试第二百二十二名,殿试第三甲二十六名)。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冬,选翰林院庶吉士,假养。

  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回京,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散馆,改检讨,诗文为时贤所重。高宗皇帝尝问祖姓所自,对以元太尉纳哈出裔,分为姓。出科联秉性刚方,在史馆十余年,扃户攻读,不趋炎附势,故不得迁。

  后“朝中有以翰林学差试差不均,条奏者展转穷诸,谓其言出 出科联 和永定翰林 廖鸿章 之口,遂并落职,归而环堵萧然。郡太守聘主持梅石书院掌教” 。他在 梅石书院 设课程,分等第,生员欣服。但不多时贫病交如,终日以泪洗脸。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 梅石书院 》)

  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夜,出科联眼中流出脓血,几至失明。延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七月十四日卒,年45岁。

  弟出梦鲤,雍正朝 (1723—1735年)中举,任过德化县教喻,后迁南部知县。

艾儒略

  意大利人,生于1582年。1609年受耶稣会士派遣至远东,1610年抵澳门,1613年抵北京,后历经上海、扬州、陕西、山西等地进行传教活动。

  明·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向高》)由北京告老回福州,道经杭州,延艾儒略入闽。艾儒略在福建活动达25年之久,足迹遍及八闽。清·顺治六年(1644年),艾儒略卒于延平(南平)

  艾儒略在推进科学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一定贡献。其主要著作有:《大西利先生行迹》、《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万物真原》、《三山论学记》、《西学凡》、《西方答问》、《职方外纪》等。

  艾儒略所交游的福建士大夫中泉州的人数最多,官秩最高,他在泉州影响至为深远。

  艾儒略曾九进九出泉州:第一次,1626年(明·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1629年(崇祯二年)冬;第三次,1633年(崇祯六年)4月至10月;第四次,1634年(崇祯七年)元旦;第五次,1634年(崇祯七年)9月28日;第六次,1635年(崇祯八年)10月3日;第七次,1637年(崇祯十年)正月至4月;第八次,1637年(崇祯十年)8月20日至9月17日;第九次,1639年(崇祯十二年)2月3日。

  艾儒略在泉州期间广泛与泉州地方官、士大夫、教徒交游,有名字可考的约65人,如大学士蒋德璟黄景昉曾樱林欲楫,尚书苏茂相,侍郎何乔远张维枢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

  1638年(崇祯十一年),福建发生反教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蒋德璟曾樱,提出了人教分开、远人则可矜的政策,保护艾儒略和一大批教徒。他们成了艾儒略在福建的谊笃金兰好友。

  艾儒略在泉州时曾与蒋德璟就有关信奉对象问题进行对话。蒋德璟认为艾儒略有关天主的说教是窃吾儒高天之旨,以为天主,基督教胜于其他外来宗教。他肯定了艾儒略等传入的天文历算的先进性:向与西士游,第知其历法,与天地球、日圭星圭诸器以为之。他还帮助审阅艾儒略的《西方答问》。

  黄景昉艾儒略《三山论学记》作序。序中提到他与艾儒略的交游、向道的经过,对艾儒略给予高度评价:“其人咸越八万里而来,重译累期,始习中华文字,如痿再伸,如壮再稚。以余所交,如思及先生,恭悫廉退,尤俨然大儒风格,是则可重也。”为《三山论学记》作序的还有苏茂相,他赞同基督教所说造天地万物的天主的存在。张赓艾儒略《五十余言》作序。艾儒略钦佩何乔远,请何乔远为《西学凡》作序,以扩大该书的影响。

  泉州士大夫与艾儒略交游中赠诗艾儒略的有:林欲楫何乔远郑之玄张瑞图庄际昌周廷钹林维造郭□□方尚来林燧黄文炤谢懋明潘师孔等。何乔远艾儒略诗,高度赞扬艾儒略公九万里,渡海行所学。其道在尊天,岂异洙泗躅。”“维此艾公学,千古入◇谷,吾喜得斯人,可明人世目。”郑之玄诗,描绘艾儒略与名公钜卿交游的情形:铎音敷至教,户屦满公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

  1634年(崇祯七年)艾儒略赴泉州、兴化时,受洗礼者约257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多,每年受洗约八九百人艾儒略在福建25年,共受洗1万余人。这些人当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

  明末泉州的教堂据说有13所。艾儒略在泉州传教时,泉州先后发现四块十字架:第一块是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郑孩如在武荣(南安)山中发现,1629年(崇祯二年)艾儒略第二次到泉州时,与张赓郑孩如家,观赏此十字架,借此机会解释十字架的真意;第二块是1635年(崇祯八年)在泉州李杭乡发现;第三块是1638年(崇祯十一年)苏茂相之太翁在泉州水陆寺发现;第四块也是1638年(崇祯十一年)在东禅寺附近发现。这四块十字架的发现,使得入教者愈多,对艾儒略在泉州的传教活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对了解古代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司马伋

  司马伋,字季思司马光的曾孙,南宋·夏县(今属山西)人。陆游《渭南集》“南渡后,以温公司马光无后,以其族人温公曾孙。”

  简历

  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司马伋受诏以司马光族曾孙为右承务郎,嗣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1》)。《宋史·司马光传》:“建炎八年(误,建炎只有四年) ,录曾孙,补承务郎。”

  绍兴十五年(1145年),为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

  绍兴(1131—1162年)末,通判处州。(《老学庵笔记·卷8》)

  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为建康总领。(景定《建康志·卷26》)

  乾道六年(1170年),以试工部尚书使金。(《金史·交聘表》)

  淳熙四年(1177年),为吏部侍郎。(《玉堂类稿·卷7》)

  淳熙五年(1178年),以中奉大夫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嘉定《镇江志·卷15》)

  淳熙六年(1179年),升宝文阁待制,改知平江,寻奉祠。(《吴郡志·志12》)

  淳熙九年(1182年),知泉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1·宋·司马伋载:司马,淳熙九年(1182年)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居二年,除龙图阁待制,再任。”

  卒,项安世有诗挽之。

  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司马伋据《闽书》载:

  “司马,淳熙九年(1182年)以宝文阁待制知泉州。居二年,除龙图阁待制,再任。

  增饰礼殿,设殿帘,两庑揭御赞,锓诸板。

  修城中坊表百余,命郡文学陈谠书扁(匾),法曹祝绘为图记。”

包溥

  包溥,字民敬,明·鄞人。正德元年(1506年)知泉州,入觐道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参《再征堂集》 为作传,曰:

  “包溥,字民敬,鄞人。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正德间知泉州。

  丰采峻劲,公门如水,弛张以法,吏胥不敢渔民。讼牍盈箱,酌宽猛,应之晏如,庭无滞讼,严稽奸宄,萑苻屏迹。时和年丰,民胥乐业。

  入觐道卒,所遗图书、敝衣,人称廉。”

归大宾

  归大宾,号台麓明·长洲人。万历十五年(1587年)以贡士通判泉州,历署晋江、南安、同安三县。秩满擢济宁知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归大宾据旧《志》、参《梅谷集》载:

  “归大宾,号台麓,长洲人。万历十五年以贡士通判泉州。

  严于御下,精于集事。居官秋毫无染。公羡赎锾,分给贫生。尤善进士子,谈文无俗吏态。读《万善同归集》,遂刻于郡邸,人谓其恬寂似之。

  历署晋江、南安、同安三剧县,均以廉慎著声。巡抚公察举郡邑所属卒,独大宾一人署。考曰:‘督赋纤尘不染,署篆一文无私。冰蘖绝伦,才器出众。’盖实录云。

  秩满,擢济宁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