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1097—1143年)

  江西徽州婺源人。
  政和县尉。
  南宋·朱熹《韦斋记后跋》。
  尤溪县尉。
  居政和。
  监泉州石井镇。
  居建瓯。
  后来历官。
  反对与金议和。
  四十七岁卒于建州。
  豫章学派理学名师。
  《韦斋文集》摘录二则。
  韦斋语录一则及黄宗羲按。
  著有《韦斋集》。
  诗词。
  元·谥献靖。

  朱松,字乔年,学者称韦斋先生,祖籍徽州婺源松岩里(今江西婺源县紫阳镇),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之父;绍兴初任泉州石井(安海)镇首任镇监。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据旧《志》为作传。

江西徽州婺源人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朱松,字乔年,婺源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先生讳,字乔年,徽之婺源人。曾祖,祖,父,赠承事郎。常曰:‘吾家五世积德业儒,当有达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朱松,字乔年,婺源人。”

政和县尉

  朱松政和八年(1118年)同太学上舍出身,登第,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为政和尉。(宣和三年,1121年)卒于官邸,贫不能归葬,即葬其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先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登第,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

  政和县位于闽北,是朱松历职的首任之地。《政和县志》载:朱松举家入闽赴任,迎养父母、胞弟于官舍。朱松入尉政和,因担心自己性急贻误政事,在县邑桥东尉署建一室,命名“韦斋”,取古人佩韦戒性之义以自警也,故世人称之韦斋先生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附录》“先生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义,以名其斋,早夜其间以自警饬。由是向之所得于观考者,益有以自信,而守之愈坚。”

  政和地僻民穷,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举邑文盲充斥,名儒贤士鲜如凤毛麟角,且民间多溺女弃婴之恶俗,乡里细民又好讼勇斗。朱松有俊才,下笔语辄惊人,为官清正廉洁,制治有方,民赖以安。

  首先,朱松关心民瘼,轻徭薄赋,使乡民安于农桑,人日益富。

  其次,废除严刑峻法,施理学教义于民,对民间诉讼多以调解以息其争;常亲自作文劝邑民消除溺女、弃婴、好讼等恶俗。不少乡民受感之后,语后人曰“活汝者,新安朱先生也。”

  第三,大兴教育办书院。政和自古以来文化落后,邑中子弟除豪富之家延师就读外,没有一座象样的书院可教乡民。朱松到任不久,即建“星溪书院”于桥南正拜山下,既作其职事之余读书、论理与鸣琴佳地,又为邀集饱学之士讲学会文场所。接着,又在黄熊山麓创办“云根书院”。他不仅亲自讲学督课,且延乡儒名师,以训邑人子弟。自此,政和文风始盛,儒士善人,彬彬蔚起,邑民称他“既民之父母,又民之师保也。”按《政和县志》记载:从南宋·绍兴(11311162年)历元而明而清,先后出过15名进士、45名举人、381名贡生。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朱松之父朱森病逝,葬于政和凤林村护国寺莲花峰下。朱松丁忧服孝。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母程氏夫人病逝,葬于政和富美村铁炉岭。

  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政邑士民感朱松当年的德治政绩,正式在星溪书院为他立碑,开始祭祀活动,并称之为韦斋祠”,春秋二祭,岁以为常。

南宋·朱熹《韦斋记后跋》

  朱熹《韦斋记后跋》曰:

  “先君子每自病其卞急害道,尝取古人佩韦之义,榜其厅事东偏之室曰‘韦斋’,以燕处而读书焉。剑州先生仲素罗从彦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为先君子作《记》,而沙阳令德又为之《铭》,家藏遗迹数十年矣,官署中更盗火无复存。乾道辛卯(乾道七年,1171年)之友子重知尤溪县事,始复榜而记之。

  恭惟先君子名斋之意,不惟自警,乃其所以垂裕后人者,益亦至深至厚而无以加之,则此志不可以不传于家。而躁迫滋甚,尤不可以忘先人之戒。奈践修不谨,陷身危辱。今病且死,大惧无以奉慈颜于地下,故敢收辑遗文,藏之家庙,以示子孙,使永永奉承不至失坠,庶几得以少伸省 念咎之万一。

  其横渠西铭,实外舅草堂先生所授,首尾有先生手笔二十字,造字祝词病翁先生所作,及秘阁公手帖,今皆以附于后。三公皆先君子挚友,其所以教者,今皆不能有以副也。”

尤溪县尉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服除,调福建南剑州尤溪县尉。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服除,调尤溪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

  “丁外艰,服除,更调南剑州尤溪县尉。”

  “靖康(1126—1127年)之变,先生在尤溪方与同僚燕集,忽有以北狩之问来谂者。先生闻之震骇,投袂而起,大恸几绝。自是奔走卑冗,假禄养亲,无仕进意。”

居政和

  尤溪县尉任满后,朱松仍回政和与家人团聚。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龚仪范汝为作乱,出没建、剑二州间,而尤溪独无恙,朱松遂携家自政和买舟下,寄居于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的郑安道馆舍。九月十五日,其子朱熹诞生,小名沋郎,距离开政和仅以月计。

  郑安道,一作乾道,号义斋,尤溪人,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事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

  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郑安道馆舍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松朱熹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监泉州石井镇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监泉州石井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监泉州石井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监石井镇。”

  “石井镇”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域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安海港、石井港》)朱松监石井镇的时间,诸说不一。

  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考订为绍兴二年(1132年)夏至绍兴四年(1134年)秋。绍兴四年(1134年),母程氏夫人病逝,朱松丁忧回尤溪守制。

  亦有说朱松在建炎四年(1130年)任一年的石井镇监。

  “抱负经济,耻于自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的朱松赴安海,携小名沋郎朱熹及全家人上任。

  时人(佚名)有《送朱乔年祔举荐监石井镇》诗(《安海志·卷38·诗咏》)云:
      “石井镇初腾一鹗,管城子健干千钧。
       已然自足雄吾党,其进祗应轶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惯,解捐犊佩猾商驯。
       万钟他日扶危平,五斗恰恰为奉新。”

  朱松监镇,“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四库全书:《韦斋集·卷11》),并不得志,而公余“乃择民之秀者,充弟子员,教以义理之学”。里人黄护在镇西鳌头境捐建一所镇廨,并于廨畔筑“鳌头精舍”, 作为朱松讲学馆所。致后人有“谁是当年辟草莱?层轩高栋傍崔嵬”《安海志·卷38·诗咏》)之思。

  二十年后,朱熹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同之间,必经安海,数访朱松遗迹旧事, “屡过此,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民沾其德,咸知向学。”《安海志·卷6·学校》

  安海因此有“二过化之地”一说。由于二在安海讲学, “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安海成为“开理学之先河”,“闽学开宗圣地”。

  乾道年间(1165一一1174年),朱熹的学生傅伯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成》),为感念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之功绩,于鳌头精舍辟建“二先生祠”,绘朱松朱熹父子画像奉祀。

  嘉定三年(1210年),朱熹之子朱在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要求,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建造“石井书院”邹应龙朱在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年)落成, 祠与石井书院合二为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在》、《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居建瓯

  绍兴四年(1134年)朱松离开安海后,即回到尤溪,在家守制。

  绍兴六年(1136年),朱松带着妻儿离开尤溪,迁到建州紫芝上坊(今建瓯中水南),筑环溪精舍读书。时朱熹七岁,朱松出门访友,总把朱熹带在身边,见习交谊礼规,讲授“古今成败兴亡大致”,使朱熹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附录》朱松“屏居建溪之上,日以讨寻旧学为事,手抄口诵,不懈益虔,盖玩心于义理之微,而放意于尘垢之外,有以自得,澹如也。”

  环溪精舍位于建瓯城南东西溪交汇处的南岸,遗址当在今中水南袜厂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僧人造城南石桥,借环溪精舍为督工之所。桥成后,竟拓增精舍改作方广寺。成化二年(1466年),朱熹后人告于官收回精舍两侧空地。正德七年(1512年),朱熹后人又举请于提学,才全部收回修整,祀朱松像于中堂,以朱熹配享。后又改环溪精舍为环溪书院、朱韦斋先生祠。

后来历官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朱松(御史)胡世将(泉州守)谢克家荐之,除秘书省正字。赵鼎都督川陕、荆、襄军马,招为属,辞。再相,除校书郎,迁著作郎。以御史中丞常同荐,除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与修《哲宗实录》),历司勋、吏部郎。”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绍兴四年1134年?时间有误),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著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转司勋、吏部两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

  “建炎再造,王室漂摇。

  绍兴初,御史胡世将抚谕东南,先生因谒见,说之曰:‘闻之,不取关中中原不可复,不取荆淮东南不可保。唐惟不失关中,故更三亡不失旧物;而吴氏东攻新城,西攻襄汉,乃所以保建业;其后桓温刘裕虽能以江汉舟舻西入河渭,然既得之而不能守,则亦仅足以保东南而已。然则天下之大势可知已。今进不能以六师之重通道荆襄,赴兴元、结夏人控引五路,东向争中原,退又不能移跸建康,北争荆淮以为固守之计,奈何局促一方,徒费日月,竟将何为。’世将奇其言,归即以闻于朝。

  会前执政谢克家守泉,亦露章荐先生学行不宜滞管库,遂召试馆职。策问中兴难易,先生乞‘顺人心,任贤才,正纪纲’,累数千言。高宗嘉赏,除秘书省正字。

  忠简以元枢都督诸路军马,约先生入幕,先生以亲疾辞。寻丁母忧。

  七年(1137年)服阕,上已进都金陵,九月再召对。先生因论:‘自古中兴之君,惟汉之光武勤劳不怠,身济大业,可以为法。晋之元帝、唐之肃宗,志趣卑近,功烈不终,可以为戒。’反覆切至。上对辅臣称善。除校书郎。

  八年(1138年)迁著作佐郎、御史中丞。常同荐先生复赐对,除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刋修蔡卞所改《哲宗实录》,先生用力为多。

  历司勋及吏部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石井镇监·朱松》:“抱负经济,耻于自售。后胡世将抚谕东南,见奇之,荐于朝,调试馆职。”

反对与金议和

  绍兴十年(1140年),秦桧当政,主张对金朝议和,朱松与同列范如圭、史院同舍胡珵等共同上疏,极力反对,遭到秦桧打击而外放饶州(属今江西省)。朱松不赴,自请主台州崇道观闲职。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秦桧决策议和,与同列上章,极言其不可。怒,风御史论‘怀异自贤’,出知饶州,未上,卒。”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上书谏和议,出知饶州,未上,请祠。”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附录》

  “金使议和,先生与史院同舍胡珵共疏曰:

  ‘彼方吞噬未厌,而一旦幡然与我和者,纽于威以侮我耳!又虑我畜锐,而为和之说以扰我耳!

  彼之和使,即秦之衡人,六国不悟衡人割地之无厌,以亡其国。今国家不悟敌使请和之得策,其祸亦岂可胜言哉!而执事者方以为‘吾为梓宮、母后、渊圣天属之故’。

  昔项羽置太公(指刘邦之父)俎上而约高祖(汉高祖·刘邦以降矣,唯高祖不信其诈谋,不为之屈,日夜思所以图楚者,卒能蹙于鸿沟之上,使其力屈,而太公自归。此可以观其计之得失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

  秦桧当国,决意讲和,先生与史官胡珵凌景夏常明范如圭会奏,极言其不可。怒,讽御史论先生怀异自贤。

  十年(1140年),出知饶州,未赴,遂自请为祠官,屏居建溪之上,日以讨寻旧学为事。祠满再任命下。”

四十七岁卒于建州

  朱松得台州崇道观祠职后,回到建瓯环溪精舍。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卒,朱熹14岁。

  朱文公文集·卷94(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松“十三年三月辛亥卒于建州城南之寓舍,年四十有七。”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十三年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

  “十三年三月卒于建州城南之寓舍,时年四十七。”

  “子。”

  “属疾革,自为书,以家事属少傅刘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原仲白水刘勉之致中屏山刘子翚彦冲,且顾谓元晦朱熹曰:‘此三人者,吾友也,学有渊源,汝往父事之。’及殁,朱子朱熹年甫十四,即禀学于三君子之门。明年卜葬崇安县西塔山,后迁于武夷乡上梅里之寂历山。”

  朱松墓在武夷山风景区东20余公里的上梅乡首阳寺门村的寂历山,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碑高157厘米,宽56厘米。碑面阴刻“显祖朱献靖公墓 朱凌拜立”。据碑文记载,此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清明,立碑人朱凌是朱氏十二世孙,时居住在建阳县考亭。

豫章学派理学名师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

  “先生初以诗名,继而契心于贾谊陆贽之通达治理。及得浦城萧子庄、剑浦罗仲素罗从彦仲素而师之,以传河洛之学,而昔之余习尽矣。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罗源(今属福建)人,理学家,门下称“豫章学派”。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始从杨时学二之学,为门再传弟子。朱熹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以特科授惠州博罗主簿(一说县尉)。绍兴五年(1135年)卒,年六十四。有《豫章先生文集》17卷。《宋史·卷482》有传。】

  尝曰:‘士之所志,其分在于义利之间,两端而已。然其发甚微,而其流甚远。譬之射焉,失毫釐于机括之间,则差寻丈于百步之外矣。’

  其所善者,同学李侗邓启之外,则有胡籍溪 刘白水 勉之刘屏山 子翚。将卒,属其子元晦 往受学焉。”

  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遵父遗嘱,随同母亲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师从刘子羽刘子翚胡宪三先生。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附录》

  “先生朱松性孝友,与人交,重然诺,不以生死穷达二其心。接引后进,教诱不倦。闻人之善,推借如不及。至于奸佞嵬琐、简贤附势之流,则鄙而远之,不忍正视其面。晚既属疾,手书先诀于屏山刘子翚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属以其子往受学焉。

  百家谨案:程太中(南安军通判)能知周子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我国理学的开山祖。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而使二子程颢程赜事之,二之学遂由濂溪而继氏;朱韦斋朱松能友延平刘子翚,建州崇安人)刘勉之胡宪三子,而使其子师之,晦翁朱熹之学遂能由三子而继(二程颢程赜。卓哉二父钜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献靖朱韦斋先生》:

  “初,先生自为儿时,出语已惊人;少长,游学校为举子文即清新洒落,无当时陈腐卑弱之气;及去场屋,始放意为诗文。

  其诗不事雕饰,天然秀发,一时前辈以诗名者交口誉之。

  其文汪洋浑浩,不见涯涘然。

  自谓于道为远,益取经、史、子、传考其兴衰治乱,欲应时合变、见之事业者。既又得浦城萧顗 子庄、剑浦罗从彦 仲素与之游,则闻龟山 杨文靖公所传河洛之学独得古先圣贤不传之遗意,于是益自刻励,痛刮浮华以趋本实,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意以名其斋以自警。

  性至孝友,重然诺,不以死生穷达易其志。

  诱进后学,扬人之善,凡邪佞嵬琐简贤附势之流与已异趣,则鄙而远之。”

韦斋文集》摘录二则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为说明朱松学习体会,特摘录朱松《韦斋文集》中的二则文字。

  一是《答汪德粲书》。文曰:

  “顷来尤溪两月,虽获拜邑中之士,而未详也。索居深念,惟小人之归是忧。乃有识明志高、杰然自拔于流俗如吾友者,其为欣幸,未易具道。

  夫仕而忘学,如农夫快一朝之饱而释终身之耕,殍于沟中,可立而俟。然则仕而志学,犹饱而念耕,亦不足道也!

  抑闻之先生长者,《礼记》多鲁诸儒之杂说,独《中庸》出于氏家学。《大学》一篇,乃入道之门,其道以为欲明明德于天下,在致知格物以正心诚意而已。其说与今世士大夫之学大不相近,盖此学之费久矣!

  自周衰,杨朱墨子墨翟虽得罪于圣人,然乃学仁义而失之者。至韩非子张仪苏秦之说胜,而士始决裂圣人之藩墙,以阿流俗之所好,至汉·文汉文帝·刘恒、景汉景帝·刘启之盛未衰也,以至于今。盖尝有以斯文为己任,起而倡之者,然世方婴于俗学以自强,屹乎其不可攻也。

  某方急于禄养,未能往究其所学,是以或闻吾友之言,凜然敬叹,若居夷而闻《雅》,虽未详其节奏之工,然卓然于吴歈楚谣之中而不可乱也。

  《书》曰:‘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夫问途而之盲,则知亦岂易哉!以吾友之明,苟以德为车,而志气御之,则朝发轫乎仁义之途,而夕将入大学之门,以躏中庸之庭也!”

  二是《上参政书》。文曰:

  “学未有无师者也。学而无师,虽不无一至之得,责之以远道则泥,质之以大方则惑,用之趨时合变,则膠戾而无所合。是妄意臆决之说,虽复惫精疲思,而道日远矣。

  然生晚地寒,无东西南北之资,闻先生长者之风,而不及瞻望下风者固多。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呜呼,此非独友说,亦师说也。

  窃闻往者三川之间,氏兄弟程颢程赜推本子思孔子之孙)孟轲孟子,以《中庸》为宗,而司马文正司马光谥文正)考正经史,深于治道,皆卓然有功于圣人之门。盖尝诵读其诗书,考质于师友而闻其略矣。

  夫达天德之精纯而知圣人之所以圣,诚意正心于奧窔之间而天下国家所由治,推明尧、舜、三代之盛,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者,始于夫妇,而其极也察乎天地。此氏之学也。

  尊德教,贱功利,奖名节,端委庙堂,则忠信恭俭,足以刑主德于四方而朝廷尊;燕处于家,则孝友廉让,足以化其其国人。其酌古以准今,则治乱存亡之效如食粟之必饱,食堇之必毙,此司马氏之学也。

  氏之门人,其高弟称氏,不及见也。新郑公,尝受学于司马之门,往以事游郑,拜公于溱、洧之上,时方冥惷,不能有所质问,而今皆逝矣!

  古语有之曰:‘想望丹青,不如式瞻仪型;讽诵诗书,不如亲承风旨。’”

韦斋语录一则及黄宗羲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韦斋语》为说明朱松的理学思想,特摘录朱松一则语录,并加按语。文曰:

  “韦斋语:

  父子主恩,君臣主义,是为天下之大戒,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息之不属,理必至于毙。是以自昔圣贤立法垂训,所以防范其间者,未尝一日少忘。

  士溺于俗学,不明君臣之大义,是以处成败之间者,常有苟生自恕之心,而闇于舍生取义之节,将使三纲沦坠,而有国家者无所恃以为安。

  宜鉴既往之失,深以明人伦、励名节为先务,而又博求魁磊骨鲠、沈正不回之士,置之朝廷,使之平居无事,正色立朝,则奸萌逆节销伏于冥冥之中,一朝有急,奋不顾身,以抗大难,亦足以御危辱陵暴之侮,则庶几神器尊安,而基祚强固矣。

  宗羲案:豫章罗从彦,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韦斋才高而智明,其刚不屈于俗,故朱子朱熹之学虽传自延平刘子翚,而其立朝气概,刚毅绝俗,则依然父之风也。”

著有《韦斋集》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著有《韦斋集》。学者称韦斋先生。”

  《韦斋集》12卷,有明·弘治邝璠刊本、清·康熙程嵦刊本、雍正·朱玉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郑镳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另有《外集》10卷,已佚。

诗词

  朱松诗,载于《韦斋集》,《石仓历代诗选》、《宋诗钞》、及《宋诗钞补》等亦有收录。其诗词如:

  《蝶恋花(醉宿氏阁)》
      “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
       点破翠奁人未醒。馀寒犹倚芭蕉劲。
         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径。
         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
       “寒崦人家碧溪尾,一树江梅卧清泚。
        仙姿不受凡眼污,风敛天香瘴烟里。
        向来休沐偶无事,谁从我游二三子。
        弯碕曲迳一携手,冻雀惊飞乱英委。
        班荆劝客小延伫,酌酒赋诗相料理。
        多情入骨怜风味,依倚横斜嚼冰蕊。
        至今清梦挂残月,强作短歌传素齿。
        韵高常恨句难称,赖有君诗清且美。
        天涯负晚感乡物,归欤何时路千里。
        枕楼一笛雪漫空,回首江皋泪如洗。”

  《次雪峰二小诗韵》
              之一
       “丽日疏烟破小春,双峰秀色一番新。
        要衔天上金鸡粟,莫问人间白眼人。”
              之二
       “同参卷裓卧云根,倒屣相迎月下门。
        大耳识君游戏处,不应觅酒向前村。”

  《春晚书怀》
       “万里西游为觅诗,锦城更付一官痴。
        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疏雨池塘鱼避钓,晓莺窗户客争横。
        老来怕与春为别,醉过残红满地时。”

  《春日二首》
              之一
       “一雷惊收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斸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之二
       “梦和残月两朦胧,饶舌幽禽苦唤侬。
        若说五更春睡好,绝胜骑马火城中。”

  《报恩寺》
       “道人足迹扫尘寰,坐看筇枝上藓斑。
        豢得箨龙千就就,却教行水绕空山。”

  《蝉》
       “阴阴叶底午蝉嘶,满腹春风寄一枝。
        下有行人正愁绝,不知幽咽自缘饥。”

  《次徐谢韵还江公诗卷》
       “大条祠官闲日月,绝知圣处着功深。
        荣枯举世争卢白,枉直何人较尺寻。
        身比香山差得计,诗看正始有遗音。
        应容下客游东阁,要话朱游夙昔心。”

  《春晚五言寄梦得
    “美景足可惜,残春尤不堪。晚英余燕蹴,熟颗坠莺含。
     岁月蓬双鬓,生涯粟一甔。唯思对公瑾,把酒话江南。”

  《陈仲仁止止堂》
    “以我有限景,逐彼无涯知。失足践畏途,投身试危机。
     舟车日奔覆,定无丘与夷。万古践此辙,嗟我与谁归。
     仲仁古静者,怀璧照褐衣。名途尝一戏,回首羞前非。
     心如得坎水,不受狂风吹。功名忧不免,当复定所之。
     请观本无作,今复止者谁。筑堂市门侧,著书园不窥。
     蓬藋深一丈,图书周四围。时有好事人,载酒问所疑。
     攫金奋敏手,倚市夸妍姿。回光时自照,何者非吾师。”

  陈伯辨氏求醉宾轩诗》
       “前年溪上秋风时,主人酒熟烹黄鸡。
        归来醉倒睡便着,父老唤起牛羊蹊。
        此生一醉宁易得,未辨身为贵人客。
        征西将军尔何人,那用尊前惊堕帻。
        朅来闽越再经秋,闻道轩名涎已流。
        悬知得酒推不去,此客有辖何须投。
        今我正为奔走役,空想题诗满高壁。
        若逢落魄姓回人,为问何时定相觅。”

  《次韵酬求道人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罅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禾罢
(“禾罢”合一字)稏。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酬冯退翁见示之什》
    “我家大江左,江水日夜东。遥瞻发何处,乃在西南穷。
     相望邈异境,正北一水通。故令我与子,迹远心自同。
     我生寡所谐,强颜红尘中。倦飞矫归翮,饥吟咽寒蛩。
     独欣得吾子,万虑一笑空。时时出秀句,醒我如风松。
     当知山泽臞,不鄙犀角丰。弹冠实伊始,此生各飞蓬。
     卜邻固未必,即事聊从容。”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灼灼桃吐华,濯濯柳垂缕。芳菲挽人出,春力乃如许。
     嗟予闭门客,佳节过不数。不因可不呼,那得幽步举。
     客如山阴胜,诗作斜川语。谁言一尊酒,妙处合千古。
     归来读残书,耿耿霜月苦。空余流落心,三叹非吾土。”

  《春晚二首》:
              之一
       “梅子生仁柳絮催,春风尘迹只苍苔。
        繁华一梦年年事,长是初莺为唤回。”
              之二
       “客路归来芳节阑,杖藜随处小盘桓。
        危红数点藏深绿,须作春风烂熳看。”

  陈德瑞馈新茶》
       “空山冥冥云雾窗,春风好梦欹残缸。
        朝来果得故人信,微凸而么犀銙双。
        贵人争买百璎珞,此心儿女久已降。
        坐观市井起攘袂,念之使我心纷庞。
        领君此意九鼎重,虽有笔力安能扛。
        何时来施三昧手,慰我渴梦思长江。”

  《楚江观梅》
       “莫笑山翁老据鞍,探梅今夕到江干。
        半滩流水浸残月,一夜清霜催晓寒。
        倚醉更教重秉烛,怕愁元自怯凭栏。
        谁知携客芳华日。曾费缠头锦百端。”

  《春社斋禁连雨不止赋呈梦得
    “岁丰农犹饥,岁恶何可说。哀哉半菽氓,罪岁同一舌。
     年时旱尘涨,腊尽不见雪。青皇忽雨我,万顷麦苗活。
     令尹民父母,沟壑思手挈。祈年祓斋居,有酒不忍设。
     那知桃李径,狼籍香泥滑。芳意一如此,坐恐及鶗鴂。
     郊原伫开晴,出劳南亩馌。秋成已在眼,一醉宇宙豁。
     更呼湔裙人,劝告侧帽客。和公斜川诗,磨石鑱岁月。”

  《题月桂花》
    “窗前小桂丛,若花无旷月;月行晦朔间,一再开复歇。
     初时醉肌红,忽作绛裙色;谁人相料理,耿耿臼开落。
     有如贫家女,信美乏风格;春风木芍药,秾艳倾一国。
     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涅。”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刘子翚朱松》中也收录朱松诗3首。文曰:

  “(南宋)建炎、绍兴诸公,吾最喜刘屏山刘子翚朱韦斋朱松两先生诗。

  韦斋《谒许借<论衡>复留一日》曰:
    ‘幽独不自得,驾言款斋庐。殷勤主人意,投辖恐回车。
     世途早已涉,此去将焉如?惟忧酒钱尽,使我诗肠枯。
     会合曾几何,可复自为疏!更当留一夕,帐中搜异书。’

  《送金确然归弋阳》曰:
    ‘昔我◇溪居,送子◇溪◇。重来问何时,笑指溪上◇。
     一别四周星,坐此世故纷。衰颜两非昔,华发粲可耘。
     我缠风树哀,终日无一忻。子乃水菽忧,南北奔走勤。
     对床语未终,别意如丝棼。归梦尚随子,何当叹离群。’

  读此二诗,长厚之气蔼然可掬。

  又《咏芍药》云:
       ‘已分春光冉冉过,奇葩好去奈愁何!
        谁令玉颊红成点,如意痕轻琥珀多。’

  丰神一何婉媚也!”

元·谥献靖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庭加封朱熹为齐国公,朱松以子贵,赠通议大夫,谥献靖。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39·豫章学案·献靖朱韦斋先生“后以子贵,赠通议大夫,谥献靖。”

  《 元史·志27下· 祭祀6·朱熹加封齐国、父追谥献靖》载:

  “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追谥朱熹父为献靖,其制词云:

  ‘考德而论时,灼见风仪之俊;观子而知父,迨闻《诗》、《礼》之传。久閟幽堂,丕昭公论。故宋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松,仕不躁进,德合中行。溯邹鲁之渊源,式开来学;开图书之蕴奥,妙契玄机。奏对虽忤于权奸,嗣续笃生于贤哲。化民成俗,著书满家。既继志述事之光前,何节惠易名之孔后。才高弗展,嗟沉滞于下僚;道大莫容,竟昌明于永世。神灵不昧,休命其承。可谥献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