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书院(7—10划)

  7划:
  杨林书院
(南安市石井镇杨子山。沿革。骚人墨客屡出不穷。碑刻。摩崖石刻。)
  怀古书院
(永春县蓬壶陈坂)
  8划:
  诗山书院
[南安十二都山头街东岳庙后(现南安市诗山镇山二村林柄乡岳口境)。清·同治十一年建朱子祠。清·光绪十六年扩建朱子祠为“诗山书院”(动机。始建为书院。艰难历程。规制。附:戴绍箕《诗山书院落成纪事步家君元韵》诗。)。题联(大门。中堂。东轩。两廊。朱子祠。)。清·光绪卅一年改名“诗山学堂”。清·宣统元年改名“燕山学堂”。近现代(燕山学校。)。附一:关帝庙。附二:朱熹自画像拓印件。]
  图南书院
(德化县城解阜门内。清·康熙廿八年德化知县范正辂肇建。清·雍正八年训导王方英增建。清·乾隆九年又增建,规制始备(德化知县鲁鼎梅增建。鲁鼎梅《记》)。鲁鼎梅、王必昌编辑印行《图南课艺》(刘毓珍《图南课艺·序》。鲁鼎梅《图南课艺·序》。郑惠琇《图南课艺·跋》。郑惠琇《图南书院劝学箴》。)。书院主讲。)
  岩峰书院
(旧址在今永春县达埔岩峰小学)
  金淘书院
[南安市金淘镇金淘村。沿革。规制(书院。侨光学堂。)]
  9划:
  泉州四大书院

  泉山书院[温陵书院。南宋初肇建于“行春门”外,名“泉山书院”;明·正德移建东街蔡巷,清·乾隆改名“温陵书院”。南宋·绍兴朱熹肇建“泉山书院”。南宋屡废屡修。明初以“泉山书院”地改建为“晋江县学”。明·洪武廿二年移建“朱子祠”,复书院(御史钟道元等倡建。陈仲述《记》。)。明·正德十年泉州知府葛恒移“泉山书院”建于蔡巷内。明·嘉靖十六年置祀田(泉州知府王仕俊置。沈源《记略》。)。清·康熙十二年修葺(泉州知府王者都修。洪士铭《记》。)。清·乾隆六年重修,更名“温陵书院”(泉州知府王廷诤修。靖道谟《记略》。郡绅士仝立记。)。现状。]
  欧阳书院
(旧址在今清源山赐恩岩附近。明·嘉靖、万历间欧阳詹裔孙欧阳深、欧阳模始建。清代修葺。2021年移址复建。)
  南塘书院
(石狮市龟湖象磐旁)
  侯龙书院
[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沿革(陈氏迁居侯龙。修竹园斋。建“桂轩”书斋。侯龙小学。)。规制。]
  香山社学

  10划:
  
浯洲书院
[“浯洲”(金门县)凤翔里十七都后学村。元·浯洲盐场司司马建“浯洲书院”。明·成化改建为“金山书院”。明·嘉靖洪受《兴复浯洲书院议》。清·康、乾朝重修,后废。]
  浯江书院[金门县西门境内后浦乡。清·乾隆四年同安县丞庐国泰建“义学”。清·乾隆四十五年黄汝试就“通判署”建为“浯江书院”。清·乾隆四十六年县丞欧阳懋德、乡绅黄汝试等仍移址“义学”地建书院。清·嘉庆间县丞李振青重修。清·道光重修(道光元年岛人吴献卿捐银重修。巡道倪琇《浯江书院碑记》。清·道光十六年五月巡道周凯《浯江书院碑记。石刻捐资姓名。)。浯江书院规条。浯江书院每年费用条目。余事(“浯江书院”是官办书院。朱子祠。月课试卷。)
]
  离相寺书院
(泉港区山腰街道塔山东麓离相寺。办学。历代登科入仕者)

七划

杨林书院

  杨林书院,位于南安市石井镇西北隅郭前村的杨子山东南坡,是泉州最早的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杨子山》)

  沿革

  该座书院始建于唐·景福二年(893年),南安水头人杨肃曾读书其间。杨子山原名崎髻山,杨肃因治好了皇太后和闽王王后的疾病,唐昭宗封崎髻山为杨子山,敕杨子山的杨肃读书处为杨林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肃》)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多次到杨林书院讲学,引得四方贤豪来访求教。当年与文天祥一道抗击金兵的吕大奎就听过朱熹的课。后人在朱熹讲学处举建朱子祠、朱子阁,春秋奉祭,但曾再三迁建。(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朱熹吕大奎》)

  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于山顶清水岩东侧建朱子祠,四十九年(1784年)迁祠于原书院旧址。

  后祠、宇皆废,二祠仅存面阔、进深各三间的残墙。然今杨林书院遗址仍可辨。遗址坐北朝南,东头是隔开的3个小间,中部是一过道,西端为大厅。

  骚人墨客屡出不穷

  自宋以来,杨林书院骚人墨客屡出不穷,最盛时期乃明朝中叶。

  如宋·举人林文彬,杨梅山南麓清水岩还有其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文彬》)

  郑普《会清水岩记》曾撰述当时一些名贤。如石井东安下村公孙进士、兄弟同榜:正德元年(1506年)黄鋮黄石崖)举进士,其孙黄华瑞黄华秀万历六年(1578年)举进士,他们俱读书于此。还如鸿山李子铛、穑村许子拱、锦堂李文鲁李文缵、淗江李鸿儒李豹、石井张奋等,都在杨林书院求学而高中进士。

  据明、清两代有史可查的石井儒生就读杨林书院得中进士者有29人。

  碑刻

  杨子山原有北宋·直学士、权起居舍人留元刚《石井书院记》碑1方,已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元刚》)

  现尚存的碑刻:

   ①《会清水岩记》,明·郑普书,位于清水岩大殿前廊西墙上,清·道光年间郑普十二世孙撰写并立,记述嘉靖廿年(1541年)郑普荣归故里与同学相聚之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普》、《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南安石井清水岩·规制·正殿》)

  ②《清水岩新建朱文公祠碑记(五文昌祠附)》,位于清水岩右下侧大榕树下,为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 )河南陈州府判洪应心所撰。碑高2.4米,宽0.6米,厚0.1米,长方形圆首篆额。文记朱熹的理学地位,石井海噬修建朱子祠的缘由、经过、规制和景观。其前左数步,另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缮捐银题名碑1通,高、宽各58厘米,厚约10厘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应心》)

  ③《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堂碑记》,镶嵌在往清水岩半山山涧之北杨林书院遗址朱子祠大厅颓墙正壁。碑高2.2米,宽0.7米,圭顶,文14行,行46字,阴刻楷书,字径约2厘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朱文公祠时立,详细记述迁址重建缘由、始末和规制。碑文中曰:“适山麓迤东高阜上有遗址一区,为明海亭暨绅耆书馆(杨林书院),堪与青囊理气,遂决计移徙,拆旧祠以成色。”“其规则坐北揖南,前后深三丈七尺八寸,宽三丈二尺五寸,薙以芥厨数间,而其门以揖清水。随取吉迁旧祠神像安于其中。”旁有捐银题名碑1方,大小与上碑等。

  ④《兆元阁朱子祠碑记》,在清水岩青云梯上方之北兆元阁遗址处。碑高2.15米,宽0.72米,圭首,碑题横方,阴刻隶体,正文纵25行,行74字,记清·道光七年(1827年)迁建朱子祠事。

  摩崖石刻

  在杨子山高阜石壁上和杨林书院、清水岩寺周边,凿刻着宋~清摩崖石刻18方,其中景迹题名15方、诗刻3方,多与杨林书院有关。

  景迹题名

  “极高明”:南宋·朱熹题刻,立在性愿舍利塔顶偏东南高处,每字径30厘米×25厘米,左下方落款晦翁朱熹还留有“仙苑”、“眠琴”等摩崖石刻。此题刻为最古。

  “山海第一”:明·万历丙戌(1586年)郑西玄书刻,位于山脊镜面石上。

  “读书处”:在杨林书院遗址前凿刻着“读书处”三字,旁边尚有一行小字:“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清诸先辈俱读书于此。”有人考证,这一石刻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石井人许廷圭瘦生。详见下文)撰书的。

  在重修的朱文公祠旁,还有宋·林文彬题,其裔孙林鹏程勒的登杨子山感言。

  此外还有未到山腰清水岩前道旁的“小憩”、沿蜿蜒小路台阶而上的“通幽”、“别有天地”、清水岩旁的“仰止”、“曾见一人”、崎岖山径攀援而上的“山海大观”、清水岩南面泉水旁“枕泉”、“不舍”、清水岩寺后峭壁上“青云梯”等石刻。

  诗刻

  杨子山南麓清水岩山路口巨岩上,有象怀瘦生诗刻各一首:

  象怀(生平不详)诗曰:“不尽登临境,萧然野兴闲。泉声栖绝涧,云气绕空山。一曲沧浪罢,千林杳霭间。摩挲追古迹,着意藓痕斑。”

  瘦生诗曰:“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闲。俯瞰疑无地,高依寄此山。帆归沧海外,衣振白云间。暮霭催人去,余霞散绮斑。”瘦生,名许廷圭,字锡瑶,石井土昔(“土昔”合一字)人,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举于乡,精通经史、文词,曾掌教杨林书院,考课谨严,士林望若山斗。许廷圭家境贫困,但却不趋奉公门,就是门徒中有人举官前来叩师,也不收礼。

  清水岩寺后巨岩上有宋·南安林文彬诗刻一首:“一山高出众山巅,路转峰迴别有天。石磴栖云人自远,僧寮隐树地却偏。帆归浯海沧波外,花笑春风古洞前。乘兴招游寻禊事,残霞薄暮上溪边。”[注]浯海:浯屿与大陆间海面。禊事:袚祭,为消除不祥,常于春秋两季于水滨举行。本诗作于上已日,阴历三月三日上已修禊尤为流行。

怀古书院

  怀古书院,位于永春县蓬壶陈坂。

  怀古书院原为南宋•陈知柔的别业“怀古堂”民国《永春县志》载,永春直隶州知州向涛曾撰文说,因年代久远,“怀古堂”已毁,旧基地为乡民所占,后经十多年诉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终由向涛判决并主持添设为书院。向涛未能看到书院修复训课就将离任,但他仍寄望“就近子弟期复先贤理学之遗召,望都人士妥为经理以期久远,永垂不朽。”

  后来,或许怀古书院存在的时间太短,或许当时就没有确实开院授徒,又或许其他缘故,怀古书院湮没无闻。

  1942年,毓斌中学(即永春三中)在此创立。

八划

诗山书院

  诗山书院,位于南安十二都山头街东岳庙后(现南安市诗山镇山二村林柄乡岳口境),属诗山镇区,是南安著名的四大古书院之一。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诗山书院》:“诗山书院,在十二都山头市。”

  清·戴凤仪编纂《诗山书院志》一书,收入戴凤仪松村诗文集》(1997年影印本)卷1的《自著年谱》、卷8的《诗山书院溯源记》、《诗山书院碑记》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镇志、专志·诗山书院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诗山书院》等有载。

  清·同治十一年建朱子

  诗山是唐·四门博士欧阳詹(字行周)成长之地,又是南宋·大儒朱熹过化之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朱熹》)

  清·戴凤仪《诗山书院志•序》“诗山居南安北隅,为唐•欧阳博士生长之区;在宋,朱子当过化焉。”

  道光十年(1830年),戴凤仪(后改名希朱)的高祖父戴仁斋即与举人吕廷琮洪文成、岁贡戴大炯等人,在当地“郭山庙”(郭山凤山寺)塑朱子像祭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

  同治十一年(1872年),廪贡生黄春江(今诗山镇山一村诗山公园后成美堂人)、副贡生戴养元(今码头镇大庭村塔埔山人)、监生陈邦杰(今诗山镇山二村林柄乡报恩人)等诗山名士捐千金在“东岳庙”后建“朱子祠”,祀朱熹欧阳詹

  清·戴凤仪《诗山书院溯源记》:同治十一年(1872年),地方士绅“捐千余金,建祠于东岳庙后,奉朱子为宗主,而祀行周先生于左。”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诗山书院》:“初建祠祀朱子欧阳四门欧阳詹。”

  当时还拟就此扩建为“诗山书院”,未果。清·戴凤仪《自著年谱》:当时“拟为‘诗山书院’,但规模具而窄狭,且缺香资膏火。先子志欲充田为香资,特无同志耳。”

  清·光绪十六年扩建朱子祠为“诗山书院”

  “诗山书院”是在朱子祠”的基础上,由戴凤仪主持扩建。

  动机

  戴凤仪创建“诗山书院”办学的主要动机,在于弘扬朱子正学,以培士气、维风化。

  戴凤仪诗山书院碑记有曰:

  “诗山为文物奥区,唐·行周先生欧阳詹破荒于此。

  论者谓:‘闽中儒宗之倡,自欧阳始;闽中文物之蕃,则自诗山始也。况山川幽胜,朱子亦尝过化其间,则足振邹鲁遗风者,莫诗山者矣。然越宋迄今,其博学览能文以掇巍科、跻显宦者,虽代不乏人,而求其仔肩吾道,纲纪世风,足继考亭朱熹考亭、四门欧阳詹曾任四门博士)之绪者,则不可多得,岂非学校未兴,故无以宗先哲而励后生也耶? ’……

  犹恐院规未定,或诸弊丛生而难于持久;且恐正学未倡,士多溺于俗学而终无以自振。爰与侯酌定章程,力求无弊;又举《小学》、《性理》、《近思录》诸书,渐次讲明,与后生相砥砺。

  今一切规模既报宪许可,愿诗山翘秀鉴创造艰难,知裨益深厚,共维书院于勿替;而复克自振拔,宗考亭四门之正学,以翊国家,扶名教,勿徒以辞章利禄为营营,是则区区之心所厚望也。”

  始建为书院

  光绪八年(1882年),戴凤仪举于乡时,就想将朱子祠扩建为“诗山书院”,但久久未及行。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戴凤仪第3次北上会试落第自京师归来,总董“诗山书院”事,才开始进入实质性募建。在南安县令冯彬蔚文卿)的支持下,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购地,七月开建诗山书院东轩,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年底完工。增构学舍20余间,购置书田八石六斗七升,延聘名师执教,正式定名“诗山书院”

  清·戴凤仪《自著年谱》载:“予登科后,思成先子之志,欲就此祠扩为诗山书院,奈始而纷烦世故,继而奋志功名,故迟迟至此始倡揖数百金,幸诗山人皆遁跃就捐,事赖以成。”

  ·戴凤仪《诗山书院志·3·兴建第1篇《募捐诗山书院并置膏火启》记载,光绪庚寅(1890)年,戴凤仪从京师归乡,“倘得新增学舍、多置经畲,将马帐堂开,鸡壇人聚”,述其与黄仲鸿倡议募捐巨款以扩建书院事。

  清·戴凤仪《诗山书院志·卷4·书田上》、《卷5·书田下》记载了募捐购置书田,绘制了散落在各地田地的购买金额、形状、大小、位置、收租情况等,田券契约也一一载入。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诗山书院》:“光绪庚寅(光绪十六年,1890年),增学舍,购书田,始拓为书院。延师考课,给奖膏伙。定祀典,置祭器。书田按券绘图,俱载于希朱所纂《诗山书院志》。”

  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月,“诗山书院”正式开学。

  清·戴凤仪《诗山书院志》提到,诗山书院在创建之初,就明确提出办学宗旨:“一为易俗兴贤,敦士品,励实学,不沾沾于科举功名;二为正本澄源,在‘海氛不靖’、‘异教庞杂’之时,不使庞杂之教‘阴贼吾道’。”

  ·戴凤仪《诗山书院志·7·考课》中《诗山书院课规十则》可见学生的学习内容:“生员《四书》、《六经》自必诵过,然故者尤不可不温。”“童生十六岁以下,宜先熟读《孝经》、《小学》、《四书》、《六经》,以植根柢。”

  书院接受县学官监督,并设山长管理,戴凤仪出任首任山长,光绪廿年(1894年),戴凤仪以内阁中书退休,更专注于办学,并自撰《诗山书院志》10卷。

  艰难历程

  “诗山书院”建筑过程并不顺利。

   戴凤仪《自著年谱》称:“此地多小田、厕池,且有劣衿顽民从旁阻挠,予与儿辈劳尽心力,地始买清。七月兴工,有姓旧坟,听劣衿暗唆出阻,势极凶狠。余先向彬蔚?文卿陈情,恳其出示严谕;次集诸绅,晓以情理,事遂谐。邪不敌正,信已! 自此侯与予契如胶漆。”

  经过努力,诗山书院东轩于十月建成,室内装修工作亦于年底完工。戴凤仪自著年谱曰:戴凤仪还组织人力,“建床榻、椅桌诸器,以为开课用;制篷豆、篮簋诸器,以烈为大祭用。”又与县令冯彬蔚邀泉州陈庆镛之孙、举人陈翼谋主讲诗山书院;并亲手制订《书院章程》28条,“几费焦思,欲求久远无弊之法,复酌之侯,商之霁川师,然后通详存案,幸各大意均许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后来戴凤仪诗山书院碑记也回顾创建历程:

  “庚寅(1890年)归自京师,奋然于此事之不可因循,爰首倡一款,邀诸同志募六干余金,谂于元恩,申于彬蔚,二侯皆乐饮厥成,是亦诗山之文运将兴,乃克成此盛举也。

  方其筹资伊始,有疑其狐腋之难集者,有虑其鸠工之难就者,我诗山千余年来未有学校,一旦欲以匹夫私臆,为百世树人计,无怪其虑之疑之也。

  日与二三同志殚一点愚诚,虽冒寒暑、焦心虑而不辞。其建厦,则恢拓东轩,增润旧规,学舍以二十余间计矣;其购田,则按券绘图,计亩核租,经畲以数百顷计矣。又复制百尔器,藏万卷书,以供取携,以资搜讨,煌煌乎一堂大备。溯厥经始,只焦老五载而成,乃叹愚公山可移、真武杵可磨也!”

  规制

  时“诗山书院”为2进硬山式建筑,范围包括了大门、中堂、东轩、“朱子祠”等建筑,又奉祀关帝庙、土地神,成为地方祭祀中心。

  附:戴绍箕《诗山书院落成纪事步家君元韵》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清诗》:

  “《诗山书院落成纪事步家君元韵(七律四首)》(戴绍箕?虚谷,孝廉方正):

  ‘诗山磅礴拓灵区,闽地翘材萃此都。黄甲破荒名字重,紫阳妙墨古今摹。
  馨香有地供先哲,膏火无赀泽后儒。天为斯文开气运,经畲学舍廓鸿图。’

  ‘簿书管领许多年,条目编成并井然(编核实录,勒于石碑)。勒石千秋森赑屃,升堂几辈应蛇鳣。
  
马融今喜施纱帐,鹿洞新看置学田。窃幸扶轮有同志,树人重任各分肩。’

  ‘越阡度陌问村翁,千顷书田一卷中(书田皆绘图)。直把菑畲为画稿,恍收山水入纱笼。
  胶庠沐浴沾时雨,邹鲁衣冠振古风。从此芝英重蔚起,天南道学更崇崇。’

  ‘儒宗诗祖擅吾闽,庙貌巍巍俎豆新。百代渊源寻有脉,一堂书卷叠如鳞。
  干城学校关吾辈,柱础乾坤望有人。好冋高山殷景仰,勉为文伯与经神。’”

  题联

  诗山书院内各建筑,有诸多名士为之题联,见于清·戴凤仪《诗山书院志》的如:

  大门

  清·戴凤仪“萃百余里通材,木晦养荣,化育寻鹅湖旨趣;培千万年士气,芝英重茁,后先振虎榜声名。”

  中堂

  清·戴绍箕“聪明正直而壹者,庠序学校以教之。”

  东轩

  清·戴凤仪“楩楠出地归名匠,柱石擎天属伟人。”

  清·陈佩韦“所愿弦歌闻十室,休夸文字赋三都。”

  清·冯彬“胜地尚传诗句在,好山合作画图看。”

  两廊

  清·戴凤仪“诗地宫墙新讲幄,海天邹鲁旧儒风。”

  清·戴绍箕“马帐鳣堂今焕彩,鹅湖鹿洞古流徽。”

  清·黄仲鸿“硕笔崚嶒钟硕彦,诗山风雨萃诗人。”

  清·柯复元“回首浺天山起凤,留心胜地石镌鹏。”

  朱子祠

  清·黄贻楫

  “圣贤垂训详矣,万物皆我躬所备,强恕求仁,纯修亦易企友;福禄溺人甚哉,先生成进士有年,从师讲学,素志尤当共知。”

  “诗山昔破荒,有博士名齐,笔类,诵暗室宝箴,百世咸仰文章鼻祖;四海纷谈道,惟考亭说本,辨严释、老,研群书精注,千秋共明圣贤心传。”

  清·林瑞璜“教助四门,桑梓竞传博士;位参十哲,馨香恪荐诗山。”

  清·戴凤仪

  “南溪毓传,南邑应魁,同衍五百年斯文命脉;四字传心,四门助教,实开千万世后进津梁。”

  “博士问科地,文公过化乡。”

  “十哲并跻天地老,四门助教姓名馨。”

  “万古鹏峰传圣迹,七闽虎榜破天荒。”

  “白云室里吟诗地,尤水洲前画卦天。”

  “韦室镌铭,暗室书箴,我先师相在尔室;诗山破荒,文山毓哲,诸后学仰如泰山。”

  清·黄仲鸿“天欲破荒生博士,地因毓哲显文山。”

  【“四门助教”、“博士”指唐·欧阳詹。“考亭”、“文公”指挥南宋·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朱熹》】

  ·光绪卅一年改名“诗山学堂”

  在“戊戌变法”期间,清廷下令改天下书院为新式学堂,但因当时朝廷对此令意见并不统一,故没有在地方得到认真贯彻实施。光绪廿七年(1901年),据慈禧太后谕旨,朝廷再次下诏改书院为学堂,得以在地方全面贯彻实施。

  光绪卅一年(1905年)冬,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光绪卅二年丙午(1906年),“诗山书院”改为“诗山高等小学堂”戴凤仪亲任堂长,并由长子戴绍箕掌文案、会计,督建校舍。

  戴凤仪提出“易俗兴贤,敦士品,励实学”办学主张,依新法作《学堂训语十二条》规范学校纪律;每月初一和十五,还派优秀学生到乡里给乡民讲解仪礼之学,以教化民风。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书院·诗山书院》:“丙午年(光绪卅二年,1906年),诏改书院为学堂,捐银万两兴学者奖。知县洪锡畴遵例捐充,乃增建后进学舍,并附‘报功祠’,学规悉依新法,颇著成效。”

  ·宣统元年改名“燕山学堂”

  宣统元年(1909年),因经费短绌,戴凤仪戴绍箕南渡小吕宋(今菲律宾),向海外族人和乡人劝捐办学经费。此举得到华侨洪志荣洪景荣昆仲的响应,许以巨款资助诗山学堂,以3000圆建学舍20余间、7000圆备经费,购置了书田以保障书院日常费用之需。

  这样,得以增建后进学舍和“报功祠”“诗山学堂”改称“燕山学堂”,学规悉依新法,颇著成效。

  近现代(燕山学校)

  辛亥革命后,改“燕山学堂”“燕山学校”戴凤仪隐退,其长男绍箕继任。时值时局动荡,人事沧桑,学校经费支绌,是冬终因无法维持而停办。

  民国期间,书院址一度被占为兵营,更兼风雨剥蚀,年久失修,逐渐坍塌废圮,荡然成为废墟。

  1958年,“燕山学校”旧址被诗山粮站借用而改建为副食品厂生产场所。

  由于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现诗山书院旧址沦为废墟,夯土墙体严重倾圮,屋盖几乎坍塌,只剩下寥寥几堵黄土,院内长满杂草,周遭建满房屋。

  2020年5月9日,诗山东岳庙资产由南安市粮食购销公司正式移交给诗山镇人民政府,将对东岳庙和诗山书院遗址进行修复。

  附一:关帝庙

  清·戴凤仪《诗山书院崇祀关帝、开闽王洎土地神》“帝之神在天下,忠肝义胆,咸荐馨香,讵独诗山供一瓣;王有恩及闽中,辟草披榛,廓清疆宇,宜偕后土永千秋。”《松村诗文集·卷18·楹联·诗山书院崇祀关帝、开闽王洎土地神联句》亦载)

  又题神龛:二三神千年俎豆,数百士一院栽培。

  【注:后来,戴凤仪借为诗山书院崇祀关帝活动撰写对联之机,将关帝孔夫子并列,再题:“惟帝其难之,浩气忠义,史官休仪一矜字;夫子既圣矣,振顽起懦,后学宣尊百世师。”

  附二:朱熹自画像拓印件

  “诗山书院”内保存有1份朱熹61 岁时对镜写真的半身自画像拓印件,拓印自1块黑页岩石刻。

  这幅自画像是朱熹治漳州行前在崇安五夫里紫阳书堂对着铜镜描绘的。后由其16代孙朱玉刻于黑页岩,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石刻于1974年4月在建瓯豪栋街朱子后裔家中被发现,1984年因火灾毁于建瓯文化馆。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正月,朱熹和将入朝的秘书监、诗人杨万里游了武夷山精舍、钓矶等十二景。杨万里朱熹蛰居山中7年不受重用深表同情,走后寄来诗作十二咏,其中《精舍》云:“忆我南溪北,千岩万岳亭;妒渠紫阳叟,诧杀一峰青。”《渔艇》云:“精舍何曾远?只在九曲北。渔艇若不来,弱水万里隔。”朱熹读罢,黯然神伤,便自画了一幅半身肖像。

  画中的朱熹穿戴儒服,威仪整肃,双手拢入袖中拱于胸前,似笑非笑,面部须发及右颊耳侧七颗面痣清晰可见。并自题云:“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矩。唯黯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不久,光宗却意外地派他去漳州为守。是年四月廿四日,朱熹到达漳州。

  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尤溪城北青印溪南山下的家中。其面部北斗状7颗黑痣,出生时即有。《搜神记·管略》云:“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传说北斗星君可主祸福、生死、?富贵。朱熹面悬北斗七星,但在官场中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朱熹自绘肖像而不隐去面部7痣,或许有自嘲“北斗下凡无人识”之意。

图南书院

  图南书院,位于德化县城解阜门内。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图南书院》:“德化县图南书院,在县南门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图南书院,在解阜门内。”

  清·康熙廿八年德化知县范正辂肇建

  清·康熙廿八年(1689年),范正辂肇建“图南书院”;时仅正厅1座四房,左附屋2间、大门1座、门房2间。

  范正辂,字载瞻,浙江鄞县人。康熙五年(1666年)举人,康熙廿五年(1686年)任德化知县,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国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县范正辂建。正厅一座四房,左畔附屋两间,大门一座,门房两间。”

  清·雍正八年训导王方英增建

  清·雍正八年(1730年),训导王方英增建后宅3间、右附屋4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雍正八年,训导王方英建后宅三间、右畔附屋四间。”

  清·乾隆九年又增建,规制始备

  德化知县鲁鼎梅增建

  鲁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江西新城县人(今黎川)。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乾隆八年(1743年)任德化知县,乾隆十四年(1749年)调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鲁鼎梅》)

  乾隆九年(1744年),德化知县鲁鼎梅“图南书院”又增建中堂1座、堂房8间、左右舍10间、仪门1座,规制始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乾隆九年知县鲁鼎梅建中堂一座、堂房八间、左右舍十间、仪门一座。”

  鲁鼎梅自为《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之七·学校志·书院·图南书院》收录1篇《记》,从内容看,当为鲁鼎梅燮堂)作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文曰:

  “‘图南书院’者何?治之义学也。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乎记?葺其旧,增其新,广而屋之,故从而记之也。

  古之教士者,学校而外,党有庠,家有塾,义学之设视此矣。卜予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故所居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诚以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借有其地也。书院之建重矣哉!

  虽然,废而弗建,惧其荒也;建而弗广,病其隘也。荒则落吾业,而隘亦无以广培夫英材焉。治有义学,枕龙浔,揖凤翥,地灵所钟,宜人文蔚蒸而起。

  余承乏以来,公余校士其中,深幸邑之向学者众也。为延名宿掌教焉,月再亲课,第其高下,优者奖之,不及者导之。肄业者日益众,旧舍不足以容。

  岁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捐俸鸠工,因舍前之地,建一堂八室,左右旁舍十,重门邃宇,视旧制有加。冀沐浴咏歌其中者,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既不病于隘,而愈以相勖于无荒,蒙庄不云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他日抟风而上于此基之矣!

  司其事者,为耆民陈汝度曾道修,在工数月,劳勚备至,工告竣,因记之。”

  鲁鼎梅王必昌编辑印行《图南课艺》

  鲁鼎梅“图南书院”士子的课艺抓得很紧,为规范考核,亲自与《德化县志》主撰王必昌选辑《图南课士艺》(简称“图南课艺”),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并请永春直隶州知州刘毓珍作《序》,锓版印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必昌》)

  刘毓珍《图南课艺·序》

  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刘毓珍调任永春直隶州,因公抵德化县,邑令鲁鼎梅出其《图南课士艺》请序之。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曰:

  “图南课艺序(州太尊刘毓珍):

  ‘连城之璧,毓彩荆山,夜光之珠,潜辉郁浦。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走。扬声于章华之台,炫耀于罗绮之堂者,盖遇托有人,而相得益彰也。士君子通经学古,抉圣贤之精蕴,而发为文章,譬若美玉精金,良工巧冶砥而铸之,而后知其为吴钩,辨其为和宝焉。

  乙丑(乾隆十年,1745年)夏,余奉命莅桃源,稔德化素称才薮,后因公抵其地,邑长燮堂鲁鼎梅燮堂出其《图南课士艺》,请序于余。予阅其文,有理极大醇,气极磅礴,思沉喾而词藻采者,知都人士之厚自砥砺,而燮堂公之振兴有方也。

  夫钟山之玉,泗滨之石,累圭璧不为之盈,采浮磬不为之索。德邑请生,通经学古者,固难更仆数。而质以文,美实由华见,惟燮堂公勘于劝课,故瑶篇锦句,触目琳琅,亦惟彬彬向风,望经品题者众,故贤父母乐得而鼓舞之也。夫制义特士人之羔雁耳,其润身华国,传久行远者,又当进而求之。

  余观德邑水秀山奇,生其间者,更深加淬砺,将价重连城,烛倍夜光,以有体有用之学,而相得益彰。此燮堂公之所深愿,亦予之所厚望也夫!’”

  鲁鼎梅《图南课艺·序》

  《图南课艺》锓版成,鲁鼎梅自为《序》。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曰:

  “图南课艺·序(鲁鼎梅):

  ‘天地有大文章焉,怪怪奇奇不一名状,环眺山川,忽而云吐,忽而雾垂;忽而浮青凝碧,忽而披霞走练。当前形色,簇簇生新,文心何莫不然?

  德化称人才渊薮,余初拜篆,课士「图南书院」中,阅其文,光怪陆离,知其有德有造者多也。因董以宿儒,月再课之,奖其佳者,比三年矣。

  课者不以久而弛,作者愈因久而熟。鞅掌之暇,取新旧文裒而录之,得若干首,有真者、醇者、大者、超者,古若彝鼎,雅若仙珮,淡若秋水,英若春花,簇簇生新,与山水争秀丽焉。爱评而锓之。盖深喜都人士之绩学有得,以庶几不负余望也。抑余又有进焉,帖括,末也;经济,本也。诸生于通经学古之余,进而求之身为体焉,当有不止于是者。
锓版成,为弁数言以告之。’”

  郑惠琇《图南课艺·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杂休文·跋(国朝)》收录郑惠琇《图南课艺·跋》”,曰:

  “玉逢卞而价重,剑遇华而名彰。士甘子读书养气,嗖光匿采,隐隐跃跃,非得宗工哲匠为之裁成拂拭,则太璞钝置,芒气未腾,终难底于成器,以彪炳宇宙间也。德邑水秀山明,士生其间,类皆厚自砥砺,蕲得表见。

  岁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燮堂?老夫子鲁鼎梅以江右名宿魁南宫,下莅斯土。批却导窾,切中机宜。每公余,辄诣义学集请生而课之,理禀,法宗化治,胎经孕史,不诡时,不泥古,一以圣谕之雅正清真为椹质焉。嗣而捐俸,更广学舍堂宇。两傍增数十间,俾生徒讲习其中,振兴鼓舞。每月两课,手自丹黄,捐俸奖励。邑人士彬彬向风,争奉文呈质,冀经品题片言只字,如获异珍。是诚千载一时者也。

  夫荆山之璞,不没于石;丰城之剑,不掩于尘。邑人士得贤父母,而归之涤染、淘新、黜浇、返醇,行见光芒之气,上灼九天;连城之福,价增十倍矣。

  濩落无似,朱墨莫辨,幸滥东郭(“南郭”之误)之竽,于兹数载,仰观乐育,亲炙末光,愧不能赞襄高深。今夫子裒所课文,择其尤者,授请梓人。窃喜请土附骥而显,而亦得与青云之荣施也。于是赘言。”

  郑惠琇《图南书院劝学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箴(国朝)》收录“图南书院劝学箴(有引)(郑惠琇)”曰:

  “大矣哉七尺形骸,今古主一腔心血。圣贤关士也,念此肩担匪小,程期良遥。人各有心,八里仰弦歌之化,时方聚首,同堂擅鼓篚之休。所宜陶阴自惜,范任共期者电。朱门示箴,漫云咿唔足了,白鹿垂戒,爰仿条救相舰?所有胪陈,幸为佩服。

  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生两间,作述为大。子孝父慈,相将以爱。委质登朝,靖共匪懈。黾勉同心,不祛(右“去”改“日”)是戒。天显子哀,棣萼和蔼。丽泽兰金,交道攸赖。凡此纲常,畴敢自外。

  二、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先致知,研究经史。蓄疑败谋,最为害事。爱谘爰诹,澄心渺旨。析厥毫厘,去非求是。身体力行,慥慥君子。

  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枢机之发,召荣启辱。无贰无虞,千里可告。德之裕修,损益宜勖。淡泊和平,虚焉若谷。徒义去非,式金式玉。

  四、处事之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界,舜謶攸分。有为无为,判若泥云。阘茸猥鄙,终世沉沦。学辨古今,非达是闻。彼君子懦,品所为尊。

  五、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言性恕,终身可行。因人镜己,戒满持盈。横逆妄施,自反持平。责已以重,责人以轻。豚鱼可格,端在至诚。”

  书院主讲

  郭尚品(1819~1892年),乳名,字信陛,号兰溪,清·德化城关世科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享年74岁。

  父忠进,讳南金,号筠圃良书。由文改武,为县武生,领千总职衔。

  尚品幼承庭训,天资聪颖,5岁启蒙,14岁作文已构全篇,16岁永春州试取列进院第7名,17岁应岁试取入县学第11名。以后,每科试、岁试屡冠州县,但11次赴省应乡试皆遭摈弃。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补甲子(1864年)正科乡试中式第1名(解元);是清代德化县3解元之一。

  中解元之前,郭尚品历任村学塾师,兼自习课艺。中解元后,翌年即应县聘掌教“图南书院”。后曾3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不第。同治十年(1871),应辛未科会试未中,吏部具呈拣选以知县注册待用,然终未获任职。郭尚品执教半个多世纪,主讲德化“图南书院”20余年。郭尚品为人品行笃厚,砥节砺行,学子尊为楷模,并为历任县令所雅重,知县、名宦斌敏(满族)赠联:“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花。”知县管辰熙赠匾:“品端学邃。”且课士有方,对学生“循循善诱,课艺力戒浮夸,学风为之丕变”,晚清时期德化的举人、贡生大都出其门下,儒林推为“泰斗”,是晚清时期德化的“一代良师”

  苏允恭(1849年~),字玉温,清·德化县大铭乡联春村人;道光廿九年己酉(1849年)生。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以第1名成绩入泮(县学),同治十二年癸酉补禀(秀才)。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参加福建乡试前,在家中题一联:“丙夜书声连月朗,子科文运自天开。”双翰举人苏新猷预言其秋闱必捷;苏允恭果然中式举人第26名。苏允恭掌教德化“图南书院”,大田“凤山书院”,还出任过松政县(今松溪、政和县)、晋江县教谕,侯任知县。

  郑晋亚,字礼辑,讳,号谨庵,清·德化龙浔镇人。光绪(1875—1908年)拔贡,任海澄县教谕,掌“图南书院”

岩峰书院

  岩峰书院,旧址在今永春县达埔岩峰小学。

  《永春县志》(语文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版)载:“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建岩峰书院。”

  据《泉州文史资料》“理学家陈知柔曾在此就读,乡民入学比较普遍。”陈知柔祖籍永春升平里七都(今蓬壶镇美中村),是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因此有在岩峰书院就读的可能性。陈知柔归隐后, 在蓬壶蓬山右峰陈岩置别业讲学授徒。绍兴廿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过访陈知柔,为莫逆交,相与论道,游览名山胜水,作诗唱和,还曾在永春县学宫与陈知柔一同讲学,故而可能也到过岩峰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知柔朱熹》)

  民国四年( 1915年)在岩峰书院内改办“达新高初两等小学”。1994年在岩峰书院原址上,新建“岩峰小学”教学大楼。

  岩峰书院原规模不小, 还有1个水池,但今已无存,仅余30米外一简陋的卧石制水槽,据说是南宋时物。

金淘书院

  金淘书院,由“书院”、“侨光学堂”组成, 处虎橱山半山腰,位于南安市金淘镇金淘村街道旁侧,与民居为伍。

   金淘书院(清、民国):南安市金淘镇金淘村”,2018年9月列为第九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金淘“书院”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间。抗日战争期间,泉州中学(泉中)内迁,以 金淘“书院”作为校舍。1946年,在金淘书院创办私立侨光中学,书院成为侨光中学的校舍之一。侨光中学搬离后,书院荒置多年。

  1948年,在“书院”之后建“侨光学堂”

  2014年,重修“书院”,维修门厅、护厝、大厅木构架、屋面等局部,改善书院木构架局部糟朽、屋面渗漏现象。

  规制

  金淘书院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2平方米。其中:

  书院

  “书院” 坐北朝南,为2进3落带双边护厝的闽南传统建筑,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

  门前石埕。

  门廊精致,八角形;前廊墙体下半部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上半部分则以闽南红砖铺就,四个边角有精美砖雕,山墙规尖处彩绘祥云瑞兽。门廊顶部悬鎏金的“书院”匾额;左右两侧是一溜排开的门前长廊。

  进入门庭,为前进,有上、下两落,皆面阔5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其间各式木雕装饰精美繁复,彩绘山水花卉图案。

  穿过天井为后进(后堂),卷棚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雕饰简洁。

  “书院”山门外 原立有清代“完钱粮”“重建南安桥”两方石碑,后遗弃在书院角落废墟中,近期寻出,装上底座,重新立于原处。

  “完钱粮”碑额镌“皇清”,题“特授延平府调署泉州府正堂加一级随带加二级记录二次为出示晓谕事”。正文有“照得闽省钱粮,民间向用制钱折纳,由官易银上库,系属听从民便也。先篆前署宪……”详细刻录着“完钱粮”的细则,如“每完地丁钱粮银一两”,还声明 “如有违抗拖延亦予严拏究办”,以及地方官吏不可“多索”等。最后落款:“光绪二年(1876年)闰五月初八发南安县,是贴晓谕。光绪戊寅年(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谷旦南邑十四都谢友仁暨诸绅耆遵示同立。”“完钱粮”碑见证了清代泉州民间的粮税制度,在整个泉州,类似石碑过去仅于廿世纪90年代在南安水头石仑发现两方,金淘是第3方。

  “重建南安桥”碑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碑文抬头写着“重建南安桥”,下面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捐资芳名录,刻满了碑身两面。捐资人有许多是举人、贡生、监生,还有多家商铺,囊括了远近八九个村镇的姓氏。问题是“南安桥”所在何处?现已不可考,有人认为这座桥应该是金淘比较重要的桥,承担着公共交通的作用。

  侨光学堂

  穿过“书院”后堂,顺小台阶往后山上走,侨光学堂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

  “侨光学堂”为单进2落带双边护厝建筑,砼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422平方米。整体建筑以灰白色调为主,屋顶铺灰色机制瓦,地面铺以灰色水泥,建筑女儿墙施以淡黄灰,四周以朱红色绘之。建筑与绿植相得益彰,别具雅致。

九划

泉州四大书院

  宋、元、明代,“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

泉山书院(后为“温陵书院”)

  泉山书院,南宋初建时在“行春门”外;明·正德移建于今东街蔡巷内,清·乾隆重修,改名“温陵书院”。古“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

  南宋·绍兴朱熹肇建“泉山书院”

  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七月~绍兴廿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兼领学事,期间常往来同安县和泉州府之间,述职、讲学,建“泉山书院”“行春门”(即“东鼓楼”)外衮绣铺地(今东街的第一医院院址),计学舍13间、“敬业堂”1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泉山书院》:“泉山书院,在府城东门外,为朱子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温陵书院,(明)隆庆《志》(《泉州府志》):‘泉山书院,为宋·文公 朱熹建,旧在行春门外。’”

  乾道(1165一1173年)间,泉州郡守王十朋(号“梅溪”)曾于“泉山书院”内会集诸生讲经论文。
嘉定(l208—1224年)间,泉州太守真德秀(号“西山”)也于吏治之余,到“泉山书院”选择才俊诸生,讲道论文,奖掖后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真德秀》)

  南宋屡废屡修

  “泉山书院”屡废屡修。

  宋·咸淳三年(1267年),泉州知州赵崇正复建于城东“行春门”“天宁寺”(位今泉州市第一医院内),延聘名儒讲学;并祀朱熹

  明初以“泉山书院”地改建为“晋江县学”

  明初,以“泉山书院”地改建为“晋江县学”,祀文公朱熹)像于“明伦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晋江县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明初,以其地改建晋江县儒学,祀文公像于‘明伦堂’。”

  明·洪武廿二年移建“朱子祠”,复书院

  御史钟道元等倡建

  明·洪武廿二年(1389年),御史钟道元等倡建朱子祠”于殿后,恢复“泉山书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御史钟道元田斌陈仲述、教谕王敬移建祠于殿后。”

  陈仲述《记》

  陈仲述为作《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曰:

  陈仲述《记》:

  ‘晋江为泉州附邑,邑学旧为「泉山书院」,先生祠在焉。今改为学,于是舁文公旧像置「明伦堂」上。师生讲肄杂处,无以示尊崇之意。

  洪武戊辰(洪武廿一年,1388年),缙云钟道元以御史按事至泉,谒学宫,跻讲堂,顾瞻有不豫色,谓:「文公先生天下万世所宗承,况斯邑为过化之地,祀于学,以风励后生,宜尊且严,祀无专所,其可乎哉?」

  时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王敬适典文教,白于邑丞常守雍,卜礼殿后隙地别为祠以专祀。公议以克合,于是輂除粪壤,疏剔榛荒,辰日既良,以经其始,越明年告成,凡若干室。幽幽秩秩,有庑有堂,舁旧像置祠中,俨乎如生人正坐堂上,学士大夫来游、来歌于斯者,拜谒祠下,如亲严师,亦莫敢不敬焉。

  予时继道元亦来,君白其事且属予记。

  予惟诸君知崇朱子之祠,斯知学朱子之学。士生斯世,不欲为圣贤则已,如欲为圣人、贤人,舍朱子无以迳。

  粤自人文肇开,五三六经载籍之传,不可尚已。乃笃生孔子,字仲尼,于周室东迁之际,以集其成,斯文之兴丧,天实为之,岂苟然哉?夫何秦人暴戾,难除篇籍,大道之绪日泯。两汉之士,喙喙争鸣,至诸儒出,得不传之学以相授受,天又笃生朱文公于有宋南渡之时,以折其衷。

  天之兴起斯文,谓无其意可乎?于东迁生孔子,于南渡生朱子孔子不得其位,朱子亦不大显庸于时,盖俾之立言垂范,扶植人纲人纪于衰世,皆天也。

  今士大夫咸知孔子之道,不可一日无,一日无则生之理几熄。氏之学孔子之道之寓,求观孔子之道,必自朱子始。苟为不然,如适燕而南其斾,适越而北其辕,其可至哉?此朱子为有功于名教,在吾徒为千万世罔极之恩也。

  予也少,有志于学,而弗窥其堂,无以塞王君请。虽然,朱子之书,家传人诵,昭列粲然,若繁星之丽天,有志于学者,可求而得之,又奚庸赘,遂书以为《记》。’”

  明·正德十年泉州知府葛恒移“泉山书院”建于蔡巷内

  明·正徳十年(1515年),泉州知府葛恒“泉山书院”址到东街蔡巷另建(今东门小学址),并移陈仲述《碑记》竖于此。时塑朱熹像其中,故又习称朱子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葛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泉山书院》:“明·正徳十年,移于蔡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正德十年,知府葛恒乃移建于县学前蔡巷内,塑朱文公像其中;仲述《碑记》移竖于此。”

  明·嘉靖十六年置祀田

  泉州知府王仕俊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泉州郡守王仕俊构置文公祀田为守顾之资。[按:王仕俊,号方南,安福人。明·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进士,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刑部郎中知泉州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仕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嘉靖十六年(1537年),郡守王仕俊构祀田为祠孙朱鏸守顾之资。”

  明·隆庆(1567—1572年)间,又有泉州郡守朱炳如(字仲南)亲临书院与诸生论文谈道,因而乡试期中,诸生成绩突出,乡里称誉。[按:朱炳如,字仲南,隆庆三年(1569年)以监察御史出守泉州,居泉郡三载,擢两浙鹾使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炳如》]

  沈源《记略》

  沈源为作《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曰:

  沈源《记略》:

  ‘安城方南 公守泉之次年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祀文公 先生之祠。见氏二嗣人焉,孱然弱也。

  公问为谁,进曰:公嗣人,以檄来主斯祠者。

  曰:然则何以生?

  曰:园有荔,圃有蔬,岁得千缗,以食以衣。

  曰:十缗也,以衣食乎?

  予慨夫前之君子有以来之,而莫能生之也,遂出白金十两示曰:是足以生公之嗣人矣,为我处田租焉。晋江尹助白金六两,暨生员谢鉴陈谅朋助白金四两,合二十两,乃付之开元寺主僧。

  僧曰:有去府城四十里而遥,土名流水庄,有田一坵,沃壤也。岁可获租三十石,以五石为修守费,二十五石者,实租也。

  以白于方南公,方南公喜曰:是足以生矣。乃申命曰:征远者肇近者也,克终者慎始者也,详核以杜欺,定保以防夺,为我告后之君子,凡吾所以处此,为文公也。薄海内外凡诵法孔子者,皆知有文公,苟见其嗣人焉,莫不敬而恤之,将衣之、食之、教之、载之,惟恐其弗至也,矧兹田也,以衣食嗣人者,有欺焉忍弗杜之,有夺焉忍弗防之也哉。

  田属开元寺都其事,佃甲卢宜清,分治者佃户卢汝庆等四十五名,内载米二石,以隙地畀僧人,俾之自输其嗣人,实食租二十五石,盖义举也。

  清·康熙十二年修葺

  泉州知府王者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泉州知府王者都修。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泉山书院》:“本朝·康熙十二年修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国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府王者都修。”

  洪士铭《记》

  洪士铭为作《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曰:

  洪士铭《记》:

  ‘吾郡为朱文公过化之地,比屋絃诵,私淑其遗泽者,五百余载于兹矣。郡有先生祠,鼎革后,军旅频仍,庙貌倾圮。

  沛国公来守是邦,乃允诸生请,捐俸余以倡修治,撤祠而重构之。又于祠北建十堂,置号房数十楹,以为诸生讲习之所。盖鸠工具材,不踰时而告成事,于是堂宇聿新,遗像俨赫,拜瞻考肄,罔不祗勤,诸士因属余为言记之。

  余惟我国家文教,覃敷道化,蒸蒸侔于云汉。独闽滨澨远嵎,二十年来,司是土者,率未遑礼乐事,今属当清晏之会,而公以彬雅儒宗,宏圣天子作人至意,以振兴斯文为己任。噫!何其盛也!

  夫温陵夙被文公之化,蔼然有邹鲁遗风。然前此固患奖进之无其人,即有其人矣,或阻于时会之未得为,而今乃幸观于斯,是知吾道之将兴,殆非偶然。异日必有真儒踵起,以绍紫阳氏之绝学者。紧惟公实启之,盖与宋·梅溪王十朋梅溪西山真德秀西山仝有功于兹土者比烈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真德秀》)

  予惧久而湮其姓氏也,因为之记。’”

  清·乾隆六年重修,更名“温陵书院”

  泉州知府王廷诤

  清·乾隆六年(1741年),泉州知府王廷诤重修,经始于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三月,讫工于十月(见下文“靖道谟《记略》”),更名“温陵书院”,置店屋田地为经费之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廷诤》)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泉山书院》:“乾隆七年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乾隆七年,知府王廷诤捐俸重修,中祀朱子。别建启贤祠,祀韦斋先生朱松韦斋。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集诸生讲业其中,置田租为膏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

  【《志》记重修时间乾隆七年,似有误,应以下文靖道谟《记略》”为准。】

  靖道谟《记略》

  靖道谟为作《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靖道谟《记略》”曰:

  靖道谟《记略》:

  ‘泉州,古温陵郡,(南)宋·朱文公主同安簿时,讲学于兹。旧有泉山书院,在郡城东行春门外,塑公像而崇祀焉。后改为学宫,祀公于明伦堂。(明)洪武戊辰(洪武廿一年,1388年),御史道元改祀于礼殿东。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年),郡守移建于蔡巷,易书院之名为「文公祠」,即今地也。旁置学舍为诸生肄业所。厥后兵燹频仍,渐就倾圮。本朝初太守沛国者都加修葺焉。然因仍旧制,卑陋湫隘,无以肃观瞻。

  今太守全椒(今安徽滁州市全椒县)公,谓文公溯源洙泗,倡道东南,集诸儒之大成,崇祀之地不宜简陋,集绅士会议,首捐俸鸠工庀材,撤旧而更新之。别建祠祀韦斋先生。旁构敬业堂并学舍十三间,俾诸生讲业较艺其中。

  经始于辛酉(乾隆六年,1741年)春三月,讫工于冬十月,费白镪以千计。制度备,规模宏敞。复颜书院之名,而冠以‘温陵’,盖郡之名所自始,不忘其初也。

  旧有田租碑记犹存,而年远湮没无可考。公复多方设法,为诸生谋膏火,详载祠产碑记。

  真西山先生真德秀守此邦,朝讲学而夕治事,公盖后先一辙云。’”

  郡绅士仝立记

  时郡绅士还仝立《记》,述之更详。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温陵书院》收录曰:

  “郡绅士仝立记:

  ‘闽自唐·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欧阳行周先生欧阳詹设教,人始知学。至有宋治泉郡者,乾道(1165—1173年)王梅溪先生王十朋,会诸生于学宫讲经。嘉定(1208—1224年)间,真西山真德秀先生听治之暇,即亲讲学。

  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朱仲南先生朱炳如仲南先教化而后刑罚,择诸生才隽,谈道论文,庚午(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郡中式者五十八,士称极盛焉。[按:本条所记时间“嘉靖”有误,应为“隆庆”(1567—1572年)。查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衡阳(一曰“桂阳”)人。隆庆三年(1569年)以监察御史出守泉州,居泉郡三载,擢两浙鹾使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炳如》]

  国朝(清)文治聿彰,设义学以兴教化,代不乏人;然书院之设,渺乎未闻。盖近圣贤居而馆地常隘,集文学士而膏火不充,所以难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王十朋真德秀朱炳如》)

  今郡侯全椒(今安徽滁州市全椒县)廷诤訚斋抚治泉州,首先文教,文庙、贤祠捐俸修整。每诣学宫,集诸生而训诲之,人知自驯。郡东朱文公祠旁有「温陵书院」,年久倾废,捐俸建祠,旁及书院,圮者建之、漏者葺之,学舍焕燃以新。又虑诸生课业膏火无资,复捐清俸置租税,按月给费。

  邑侯、江夏(今武汉江夏区)寿平,协力捐俸。赞襄盛事。

  夫兴贤育才,贤大夫之事也;而亲承教化,争自奋励者,非学人之责欤?邦人士躬逢盛事,公勒石以志不朽,非徒以彰盛德,明设立规模,俾后人有所考据。犹望官斯土者,踵而继之。而人文蔚起,软化之盛与源山并峙,筍水俱流者,宁非有以倡之耶?

  ——大祠后新修书院三间,另二直头一祠,西新建敬业堂,并下层三间,一讲院,前新修书院三间,并前层通连共三间。

  以上书院共十三间、二直头,作诸生会馆,不得混称义学,借作书室。

  ——店屋一座,在东街行春门楼内辑和五邑坊外第六间巷仔边,坐北向南,阔一丈六寸半,深二丈一尺半,每年收税银十两五钱,现租黄九观

  ——店屋一座,在东街辑和五邑坊外,黄厝巷口第一间,坐北向南,每年收税银七两五钱,现租户叶二观

  ——店屋一座,在东街辑和五邑坊外,门楼巷口第二间,坐北向南,每年收税银七两五钱,现租户郭殊观

  以上店屋三间,每年租银共二十五两五钱,系府学教授按月取税给诸生课费。

  ——田一段三坵,坐北门外石塘前,土名石厝墘,载租一石二斗,大佃户田长耕。

  ——田一段一坵,坐洋塘乡,土名石坚园潭,载租二石三斗,大佃户杨元杨宁同耕。

  ——田一段一坵,坐洋塘乡,土名官坝坑,载租二石,大佃户田送耕。

  ——田一段二坵,坐洋塘乡,土名相向头及大坵身下,载租一石,大佃户杨兴耕。

  ——田一段一坵,坐杨厝前崎坵,载租四斗,大佃户杨兴耕。

  ——田一段一坵,山院乡后亭墘厝斗内大井后,载租一石,大佃户许谨耕。

  ——田一段二坵,坐洋塘乡,土名院后墩兜,载租一石一斗,大佃户杨球耕。

  以上共七段十一坵,载租额九石,给祠丁收税资香灯洒埽。’”

  现状

  清末废科举。光绪卅四年(1908年),在朱子祠”创办“晋江县官立小学堂”

  此后,学校更名12次,今为“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欧阳书院

  欧阳书院,旧址在今清源山赐恩岩附近,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欧阳书院》:欧阳书院,在府城东北泉山之龟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欧阳书院,在府城东北虎岩。旧《志》为泉郡四书院之一。”

  明·嘉靖、万历间欧阳詹裔孙欧阳深欧阳模始建

  欧阳书院所在,原为唐·欧阳詹读书处,称欧阳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欧阳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欧阳书院》:“即唐·欧阳詹读书处。”

  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不使先祖明迹荒废,欧阳詹裔孙欧阳深出资,在“欧阳洞”附近兴建书院。万历(1573—1620年)间,欧阳深之子欧阳模再次重建,称欧阳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欧阳模》)

  明·尚书黄凤翔为撰书门联:“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灯火似萤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凤翔还曾为书院题七律《清源山欧阳书院》一首曰:
  “秋风似送读书声,遗迹灵岩结构成。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箩情。
  朝看野色连云起,夜落灯花带月明。为有孙枝传世业,青苔那许锁柴荆。”

  【注:
  ①薜萝:《楚辞·九歌》:“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人因以薜荔为衣、女萝为带指隐士的服装,亦指隐士及他们的住所。
  ②孙枝:梧桐树上的新枝,指子孙后代。
  ③柴荆:树枝、藤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欧阳书院“午夜书声,可以相闻”明·?陈让《修欧阳书院记》),因书院建于市外,故有“刺桐城外读书台”之雅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让》)

  “赐恩岩”西南麓,明·何乔远曾于此辟“镜山书院”,讲学授徒其中。相国叶向高曾到“镜山书院”访问,并寻访欧阳洞”古迹而留题崖壁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叶向高》、《泉州书院·镜山书院》)

??清代修葺

  清代,欧阳书院曾修葺。

  尚存一联,据传系清末民初曾遒撰书:“大历风传不二,观潮文起韩退之。”(按:“不二”即指欧阳詹,“韩退之”即韩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2021年移址复建

  近代,欧阳书院”已不存在,只留下欧阳洞”和几方当年为书院题写的名人摩崖石刻。

  2020年,欧阳书院”列为泉州古书院复建项目,2021年移址复建,当年底竣工揭牌。立《复兴清源山欧阳书院碑记》,有曰:“二0二0年列为泉州古书院复建项目,期年告竣……公元二0二一年春立。”

  复建的欧阳书院”位于清源山景区“千手岩”主出入口“势至岩”西北侧,与历史上的欧阳书院”、“招庆院”、“镜山书院”旧址相邻,体现原有的建筑结构,恢复展现泉州古代书院文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招庆院》)

  现欧阳书院”分室内、室外两个区域,成为集阅读、讲学、休憩、轻食茶馆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复合空间。建筑面积(含走廊)334平方米,室内使用面积242平方米,建筑风格保留古欧阳书院”原规制。室外面积约700平方米。

  书院门额悬大字欧阳书院”匾。

  门外廊柱联: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一举手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厅堂悬匾:“文以载道”、“温陵甲第”、“四门学士”

南塘书院

  南塘书院,位于石狮市龟湖象旁,明·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晋江县令钱楩(号立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废五通神庙改建,是石狮境内最早的官办书院。一般聘请境内外名儒任教习,教材以尊读经为主,必修课为经学。主要教材有《四书》、《孝经》、《礼记》、《五经》、《仪记》、《春秋左传》、《周礼》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南塘书院》载:

  “南塘书院,在县南龟湖象畔。

  中崇正堂,祀晦翁 朱子朱熹。西正俗堂,东兴教堂,两廊号舍各五间,庖湢(厨房、浴室)之属皆备。前大门,楼东偏讲堂,楼外有庭,转东重门,又转东达通衢,周以缭垣,垣外余地可亩六分。

  明·嘉靖己丑,邑令钱立斋废五通庙创建。”

  南塘书院是钱楩在晋江县令任上,继重修泉山书院、安平石井书院之后建成的第三座书院。其事《南塘书院碑记》(存《江夏氏宗谱》,转引自《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2期)也载曰:

  “县治之南六塘,环民数千居,最末为龟湖象磐,齿益繁,村落益簇以阜。其俗信事鬼神,诗书之习萧然也。

  嘉靖已丑(1529年)、庚寅(1530年),邑侯立斋先生省灾,两停骖焉,顾而抚然曰:‘吾闻之斯民也,祀崇弗于肆宏厥居,岁侈其诞,荡靡千亿。伤哉愚也!庶而弗富。’以教责在予,庸是兴修诸水利而二塘独注神思,不日之功足垂于永。

  嗣是,建社学于龟湖之巅,又即其淫祠之大曰‘通庙’者,火其神,斩其蔓,为晦翁 先生朱熹神位以居之,大书其扁曰‘南塘书院’。”

  南塘书院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求学,这些人中也有不少后来金榜题名。如嘉靖十四年(1535年),铺仔村黄鳌举进士,任湖广山东布政参议;嘉靖十六年(1537年),洪窟村洪英明中举人,任淳安县令,后累官至刑部主事……贤明辈出的南塘书院从此名声大噪,享誉泉南。

  从《南塘书院碑记》上还可看出,钱楩不仅兴学助教,而且为其蕴造“七墩八塔”的景象,成龙山八景,造福一方。龟湖民众感念太爷的恩德,在洪窟村建生祠祀之 。

侯龙书院

  侯龙书院,位于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亦称后垄村)金字形面的双鬓垅山麓,由“竹园斋”“桂轩书斋”(又名“临池书屋”)两书斋组合而成,园林式,是目前永春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桃源颍川石牌侯龙氏族谱》(1949年四修,2014年五修)有载。民国·郑翘松《永春县志·学校志》无载,可能与其仅是对自家子侄开放的私家书斋有关。

  “侯龙书院(清):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2018年9月列为第九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氏迁居侯龙

  ·永乐二年(1404年),奉例屯政桃源陈辛得住居二十都石牌,传至第4陈毅裔迁居二十二都侯龙村。“侯龙”取意“侯龙腾飞而发达”

  修竹园斋

  竹园斋是家的私家书斋,也是侯龙书院前身,始修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成于乾隆三年(1738年)。

  四修《族谱》载:

  家自来重视教育。传至陈程千,明末清初人,“多智略善营家”“邑人颂耆其德。今侯龙学校之基金皆赖公之祀业,拨充者独多焉。

  陈程千的曾孙陈素厚,讳国瑛,乳名朴官,字敦明,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卒于乾隆卅三年戊子(1768年),为侯龙13世,岁贡生。陈素厚幼年丧父,母郑氏教子有方且善于治家,素厚甫成丁即建凤阳堂,且有志于书香,架竹园斋。”“其中亭榭池沼备,极壮丽之奇。远近之人得门而入者,莫不交口羡之。自是门多长者之车轩来,上尊之客,恢恢乎气量宽宏,有大雅之规焉。”

  四修《族谱》还记,自从有了竹园斋氏子弟读书风气蔚然,“身列明经,不矜势利,不侮孤寡,夫妇相敬如宾,琴瑟和鸣,足微麟趾螽斯之盛,以故桂馥兰芳,或选明经,或备干城,或人成均,联翩竞爽,何非公为善之德以致之哉!虽强年,子孙繁衍,又建螯头堂,垂裕后昆,真可谓克尽为祖为父之道者也。”陈素厚之长子、岁贡生赐俺(讳重芳,字而达)“潜心勉学”,并在乾隆廿六年(1761年)在州试中位列前茅;其第2子、第7子亦有文名。

  建“桂轩”书斋

  陈程千的曾孙陈确轩(侯龙13世,陈素厚的堂兄弟),有曾孙陈孝柳陈孝武(侯龙16世)。

  陈孝柳,讳登瀛,乳名世渊,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幼时家贫,曾背井离乡南下谋生,“尝得数百金归”,“创构临池书屋,并延名师以课子侄

  陈孝柳之弟陈孝武,讳登联,乳名世宁,嘉庆廿二年(1817)生。“诚实素朴,明于义理”“长郎、次郎均中武魁,例授直隶分州。将临池书屋建为“桂轩书斋“竹园斋”“桂轩”两书斋经此组合成一座园林式书院。

  清末,陈孝柳之次子陈日榜(1847—1896年),讳超元,字悌标,号杰臣,又号蕊庭“少有大志,善交游,重然诺”21岁“补博士弟子员”23岁参加乡试,并送到福州鳌峰书院学习;后“署闽县儒学训导加同知衔”32岁举孝廉方正,任广东补用县正堂。归乡主持里塾“桂轩”时永春知州翁学本大书“董帷”二字以表彰之。“董帷”典出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授课时“下帷讲诵”,以喻指闭门攻读或治学精严。

  侯龙小学

  陈素厚的玄孙陈汉藩(1866—1933年),早年东渡台湾,加入同盟会,后返回厦门组市党部并任演说团团长。据五修《族谱》载,陈汉藩“告隐返乡,与族侄清如倡办侯龙小学(又称“侯龙学校”),首任总董事陈清如,曾随永春名士郑翘松读书,赞之“好古能文”“耽书成癖”“诗有奇伟之气”

  20世纪20年代,侯龙村旅外茶商陈悌怀独资重加修缮,使池、亭、阁、榭皆备。

  五修《族谱》还记载,1933年,18世陈月返(1885—1934年),字辗敦,号回亭“捐献银元壹仟元为侯龙学校基金。县长郑淑麟赠以‘热心教育’匾以褒扬之。

  侯龙书院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一段时间,都作为后垄小学校舍。

  规制

  侯龙书院坐北向南,位于侯龙村的腹部,四面绿水青山环抱。为园林建筑,古香古色,颇有特色。据村中老者回忆,书斋原建有18厅,现尚存上下厅、前厅、两厢厅、东西厅、阶下两厅、孔子厅、桂轩两侧厅格局仍大体保存完整。

  门心有额“据梧”“修竹”“吞丹”“蕴玉”“修志”“、寄傲“云窟藏龙”“桂香分月”等。

  厅中楹联:“种树类培佳境地,读书如拜小神仙

  厅头楹联:“贤能所至人咸仰,和惠为怀世尽春

  双柱楹联:“博左图搂周汉制,无声诗写晋唐题

  中柱楹联:“垅负侯龙,文卜在田龙见;屏开美凤,瑞微当世凤鸣。

  庭院里有棵奇树,春花似笔毫,称玉笔花秋绽桂花,清雅脱俗。

  书院里有一方池塘,石桥架构池上,原来的石栏盘上有盆栽花,垂柳随风袅袅,鸟语花香,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惜现在书院失于修缮保管,池水近底,满生绿萍。

  石桥飞渡通西院“桂轩”,西院又称“临池”书屋,翘梁雕龙翘脊,彩绘花鸟虫兽。墙面布石浮雕麒麟、凤凰,临池挂木质金字牌匾“鸢飞鱼跃”上厅前厅上,原悬挂有知州翁学本的题匾“董帷”和县府表彰陈辗敦捐资一千银元的牌匾“热心教育”,今俱无存。

  书院之南数十米,尚存1座立于清·乾隆卅六年(1771年)的“节孝坊”

香山社学

  香山社学旧址在德化县香林寺左路东楼花厅,创办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过去作讲堂的壁间有古联一对:“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香林寺》)

  北宋时,泉州德化北区葛坑、田地、湖头、蔡岩、桂阳等处乡村是属尤溪县辖,尤溪属延平府。延平是“闽学四贤”之地,乃李侗罗豫章杨时朱熹理学活动中心,故府学、书院遍布各县乡。

  因此,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原来是穷乡僻壤的德化桂阳、曾坂、田地、湖头等地乡人,为培养本乡子弟,与香林寺和尚商量,在香林寺东楼花厅创办“香山社学”,初收学生三十多人。

  香山社学培养当地乡村生员,直至清初,出了不少有名人才。社学毕业后做官的又往往报答母校之地香林寺。

  香山社学培养的生员中,以明代中宪大夫凌辉最著,在朝廷任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凌辉》)

  凌辉从小在香山社学就读。作广东监察御史期间回到母校,见香林寺东楼旧损破败,作诗一首:
       “重上危楼思豁然,倚栏点缀旧山川。
身超世界尘嚣外,目断中天杳霭边。
郁郁苍松经岁月,萧萧翠竹洒风烟。
回思昔日登临处,瞬息如今又十年。”

  因此,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他的同年曾坂的曾灏创建寺内观音楼时,凌辉献出收来的租谷100担维修祖殿及方丈住室,不忘师恩。

  同时,凌辉还请封创寺僧人许了他郑道徽为祖师公。

  明·祟祯七年(1634 年),香山社学后来的生员苏嗣卿方如蕃苏维见林排开严其林凌潜夫林俞卿等七人同是二十四岁,同一年生日,因受张溥于在苏州虎丘开“复社”大会的影响,也成立“同庚联谊会”。这恐怕是泉州府最早的同学会学生组织。

  香林寺僧人和历代住持也十分支持社学,香山社学学生与和尚住在一块。有个来此访游的进士以为这不像正规书院,便讥讽教书先生曰:“儒释共一堂,弟子三千,俗界三千,问和尚何以为尚?”先生随口应道:“门墙高楼仞,学士十八,罗汉十八,请先生他处谋生。”来人自觉失言没趣,乃自嘲自解曰:“真是佳走(跳蚤)跌倒干。”

十划

浯洲书院

  浯洲书院,位于“浯洲”凤翔里十七都后学村(今金门“沙美”,位“金沙国中”至东埔及荣光新村一带)。现无存。

  元·浯洲盐场司司马建“浯洲书院”

  金门古称“浯洲”、“浯洲屿”、“仙洲”,简称“浯”,属泉州府同安县。

  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赴任同安县主簿,廿六年(1156年)七月秩满,期间曾渡海前去属于同安治下的金门视察和讲学,并在古区村郊燕南山设帐讲学,称“燕南书院”。早无存。

  ·道光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燕南书院,在浯洲,宋时建。今莫详其迹(《沧浯琐录》)。”

  至元代,因沙美处金沙湾与汶水溪及金沙溪交汇处,即在其地设“浯洲盐场司”作为金门地区最高行政机构,置司马(从七品)统之;同时建有“浯洲书院”(今“沙美菜市场”处),设租办学。

  时中国沿海各地与国外交流密集,沙美(后学村、后学街)位处金沙湾、“浯洲盐场司”、“浯洲书院”,及官镇埕、永安埕、浦头埕、沙美埕等盐埕边缘,除岛民、盐工与书生众多及船运便利之外,政商云集,是商贸市集。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浯洲书院》:“浯洲书院,在县东南浯洲屿盐场司,元建。”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浯洲书院,在金山盐场司之西。元·司马建,有租赡士。”

  明·成化改建为“金山书院”

  明·成化(1465—1487年)间,“浯洲书院”废圮,旋改建为“金山书院”

  明·嘉靖洪受《兴复浯洲书院议》

  洪受,字凤明,明·同安县凤山人(即金门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以贡任国子监助教,后改任夔州通判,任期未满卒。毕生潜心经学研究,著有《四书易经从正录》、《沧海纪遗》10卷,皆散失。事迹被收录于民国《同安县志》等。学者认为,金门地区方志之先河,即滥觞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洪受撰著的《沧海纪遗》。十八世纪中叶,汶水头人黄锵另加补缀,为今见《沧海纪遗》之版本。

  洪受曾为兴复“浯洲书院”事向有司极力呼吁。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附录收录有洪受《兴复浯洲书院议》,曰:

  “浯洲在胜国为弟子员者,不知其几。然有书院而又有赡士之租,亦见有司者之加意也。闻之故老,当时书院有学官一员,以主其事;今址尚在,宜讲而兴之。

  盖浯在今时充员于黉宫者百有余人,而地瘠业薄,贫寒者多鲜有能造学而肄业者;加以风波之险,出入之际,往往难之。故有一年一至学者,亦有二、三年而一至者。苟于县学分教,请得一员常在书院,群一洲之书生而时授之业,则耳提面命之下,自有日就月将之益矣。

  且古者县令之于民,犹父兄之于子弟;循行劝课,皆常事也。至于读书而亲正句读,陈伦行而亲至其门,皆以其地之便故耳;今浯洲隔海,令长任满而去者,未尝一托足焉。而民风恬退,不喜华竞;虽有乡宾之请,亦无有应其礼以至县庭者。如得学官于书院,则可以代行其典礼;而孝子、悌弟、贞妇、烈女,皆可得而祭也。且古所谓‘乡先生殁,则祭于社’者,浯洲固有其人焉,但未之举耳。

  有书院,则立祠有其地;有学官,则主祭有其人。岁时之间,率子弟以行礼,则人自知敬学,而兴高山仰止之思;其于风化之助,岂小也哉!幸留意焉。

  洪受《兴复浯洲书院议》)。”

  清·康、乾朝重修,后废

  清·康熈廿七年(1688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金山书院”。至道光朝(1821—1850年)已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浯洲书院》:“本朝·康熈二十七年修,乾隆十七年重修。”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4·规制志·书院》:

  “金山书院,在沙尾(内祀文昌星君。道光间周史云等捐充祭费)。”

  “今废。”

  金门以一小岛,历史上出过43名进士,其中文进士40人、武进士3人,实属不易。

浯江书院

  浯江书院,位于金门县西门境内后浦乡,与“燕南书院”、“金山书院”、“浯洲书院”并称金门古代四大书院。今唯“浯江书院”仅存。(金门古称“浯洲”、“浯洲屿”、“仙洲”,简称“浯”,属泉州府同安县。)

  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浯江书院,在后浦丞署西。”

  清·乾隆四年同安县丞庐国泰建“义学”

  清·乾隆四年(1739年),同安县丞庐国泰建有“义学”,但地域卑狭。后来通判某规划另创基址,未成。

  ·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初为义学,犹卑狭[《县志》云:‘雍正己未,县丞庐国泰建。’考雍正纪年无己未,己未为乾隆四年(1739年)]。

  前通判某规创基址,未成。”

  清·乾隆四十五年黄汝试就“通判署”建为“浯江书院”

  清代,以金门岛孤悬海外、兵民杂处,不便于管理,遂移晋江县分驻安海通判到金门镇抚,称“同安县通判衙署”乾隆四十年(1775年),“通判署”又移马家巷(今马巷)。新建衙署所需材料,最初拟由金门旧署拆迁转运,但因梁木颓坏不敷使用而作罢。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职员黄汝试以金门旧“通判署”拆卸可惜,请变价用银1500元买下,改成书院,后即称“浯江书院”,并塑朱文公朱熹谥“文”)、魁星、文昌帝君像于其中,配祀许升吕大奎林希元王力行丘葵许獬等乡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许升吕大奎林希元王力行丘葵许獬》)

  ·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乾隆四十年(1775年),通判移驻马家巷。

   议将署料拆卸运往水头;职员黄汝试以拆卸可惜,请变价建为书院,缴银一千五百圆,塑像朱文公朱熹谥“文”)及先贤像于中。”

  清·乾隆四十六年县丞欧阳懋德、乡绅黄汝试等仍移址“义学”地建书院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浯洲”复设“县丞署”。新丞欧阳懋德至,无栖所,“书院”原址(即前“通判署”)被征收为县丞衙署,另在旧署西侧“义学”地重新辟建“浯江书院”朱子祠,得黄汝试捐银476圆、监生徐行健捐1000圆形以成。

  至此,“浯江书院”规模扩大,共3进:前仪门、大门,中讲堂(内祀文昌帝君),后朱子祠”,祠后另有“敬字亭”;东、西两廊各有学舍8间;外翼以围墙,围墙外为大庭、照墙。诸神像自原“通判署”中迁入。

  未几黄汝试殁,其子监生黄如杜黄汝试生前所议捐的2000圆置海澄港尾乡苗田种5石5斗(实契银2044圆),年得租粟109石8斗,以充学租;后以讼,被官侵没。

  ·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仍设县丞。

  新丞欧阳懋德至,无栖所,商诸绅士,即义学地建为书院。

  汝试复捐银四百七十六圆,合监生徐行健一千圆,及乡之好义者辟之。

  后为‘朱子祠’,翼以围墙;中为讲堂,祀文昌。前为仪门、为大门,东廊学舍八间、西廊学舍八间,外为大庭、照墙。诸神像自署中迁入,而判署仍为丞署。

  汝试复议捐膏火银二千圆,置田产以充学租。且欲于隙地建‘魁星楼’;未几殁,亦升去。汝试子监生如杜置海澄港尾乡苗田种五石五斗(契银二千零四十四圆),年可得租粟一百零九石八斗;后以讼,被官侵没。”

  清·嘉庆间县丞李振青重修

  清·嘉庆(1796—1820年)间,县丞李振青重修,并捐银为祭祀资。

  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嘉庆间,县丞李振青重修;捐银百六十圆,配典生息为春秋祭费,而膏火仍无所出。”

  清·道光重修

  道光元年岛人吴献卿捐银重修

  清·道光元年(1821年),兴泉永道倪琇、游击杨继勋榜文劝捐,岛人吴献卿秉父吴琳遗愿捐银4000圆,官绅捐银1000圆,配典生息,以充经费;并附建东、西廊学舍,东廊还设“客燕斋”吴琳吴献卿父子,西廊设“福德祠”倪锈、县丞欧阳懋德李振青等。

  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道光间,兴泉永道倪琇及游击杨继勋劝捐,岛人吴献卿体父公遗志捐银四千圆,官绅共捐一千圆,合五千圆,配典生息,立规考课,由道甄别。

  附建西廊学舍二间为‘福德祠’、东廊学舍二间为‘客燕斋’。其东廊第七间祀吴琳公、献卿父子,西廊第三间祠巡道倪琇、县丞欧阳懋德李振青等。”

  巡道倪琇《浯江书院碑记》

  功成,巡道倪琇为撰立《浯江书院碑记》,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附录》收录曰:

  “金门,人文薮也。其地为紫阳过化,历代显宦、名儒先后接踵,科目尤甲全邑。国朝登巍科、隶仕版者,更不乏人。斯地灵之独钟乎?抑亦庠序之培植风厉有以基之耳?
考志乘:雍正二年(1724年),设金门所社学,其书院之权舆;顾故址湮殁。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始建‘浯江书院’,监生徐行健董其成。复有职员黄汝试捐膏伙二千金;惜殁于晋江令,是以堂构虽新,膏伙缺如。

  立斋?公权总兵事,与绅衿林文湘许鸣镳林寅文成章林如镛许飞雄许作乂黄廷珪林焜熿陈省三王星华许朝英议劝捐。

  乡彦吴献卿者,承父公志,捐洋银四千圆,为膏伙资;计现银二千,店屋估抵二千。其子学元又捐银四百修院舍,诸绅衿续捐银一千五百余圆。事闻于余,余喜以为前此虽有社学而未有课赏之规也、虽有书院而未有膏伙之设也,成兹举者,良足嘉矣。因奉大宪章酌配典商,按季收息;并令绅衿议定章程,通详报部,为经久计。

  是役也,非余之振兴,乃公之怂恿与家之乐输;然非诸绅之踊跃从事,亦不能相与有成也。因绅士之请,欲寿贞珉,为记其颠末。至捐题芳名,另勒一石。
(巡道倪琇《浯江书院碑记》)。”

  清·道光十六年五月巡道周凯《浯江书院碑记》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月,继任巡道周凯为作《浯江书院碑记》,镌石立于院内,今存。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附录》收录曰:

  “金门书院,宋有‘燕南’、元有‘浯洲’,明无考。今曰‘浯江’,因国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移通判驻马家巷,虚其署,岛中士黄汝试购为书院,祀朱子先儒。后设县丞,县丞欧阳懋德至,谋于众,仍前署,就署西‘义学’改建焉,徐行健董其成。汝试愿捐银二千为膏伙,寻卒,其子如杜以海澄田充之。讼于府,断如数输银存晋江库;久之被没,田亦失。嘉庆(1796—1820年)间,县丞李振青捐银为祭祀资。道光元年(1821年),兴泉永道以文劝,众绅士鸩宝钱一千算,吴献卿捐賨钱四千算、子学元又捐四十算,膏伙始具。牒大府,由道延师课艺。

  书院在后浦乡,前为大门、仪门,中为讲堂;后为‘朱子祠’,祀先儒。东西廊凡十有八斋,中厨皆备。

  余继公任督课亦六年矣,为记其原始,并书前后捐输姓氏于他石。

  道光十六年五月□□日记

  (巡道周凯《浯江书院碑记》)。”

  石刻捐资姓名

  ·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石刻捐资姓名

  儒林郎吴献卿捐银四千圆(内交现银二千圆,又二千圆交缴典买店屋十六坎存帐)。
州同吴学元捐修学舍建置器具共银四百圆。

  金门总镇府郭继青、阳江总镇府文应举、监生许德彝各捐银一百圆。

  署闽安协总府林廷福林仁风童双兴邱源发薛德裕童金兴李恒升、董林乡、后水头乡各捐银六十圆。

  礼部员外郎郑用锡捐银五十圆。

  古宁头乡捐银四十七圆。

  珠浦丛青轩许氏、薛德成、董和胜各捐银四十圆。

  又监生欧阳世长黄光士各捐银三十圆。洪崇宪颜日观各捐银二十四圆。盘山乡上保捐银二十二圆、下保捐银十八圆。监生蔡行猷魏崇文林贞烈许允登傅梓生各捐银二十圆。许源成捐银十四圆。乡宾刘希胜庄从观许文斌洪尔祖各捐银十二圆。生员黄道衡、监生邱希功黄鹤算河图诈萃轩许源兴薛允华各捐银十圆。监生许成凤许振成蔡简观许广兴林冰忠各捐银八圆。黄次观陈汉观协茂号方燕享傅夏老各捐银六圆。监生黄箴爵、集兴号、陈成兴黄振源周岱老黄梧观、振泰号、郭利丰林秋香林阵观吴正干郭一壶叶合兴郭尚锦林荫观叶合顺各捐银四圆。平林聚奎社续捐银二十圆,家续献浦边园四坵、田一坵。”

  浯江书院规条

  清·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卷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浯江书院规条

  一、每年官课第一期值年董事,预先请官出示,订日开课。合属生童,须到礼房报名造册。届期,齐到书院听候请官点名。以后十六期,俱照册中之名填卷,免开火食。若开课不与考,以后不得混交。

  一、如滥交板文者,察出将本名扣除。其膏伙,挨给下名支领。

  一、书院兴建已久,或有损坏,值年董事不得擅行修理;须于大利之年,由稽查董事集众妥议,另举办理。

  一、所置店屋每月租钱原比民产减收。须与招税时,先与该佃户约定:若店屋损坏,该佃户自行出钱修理,不干书院之事。异日若要别税,旧佃户不得藉口索贴刁难。

  一、每年定额之费俱有旧账可查,值年董事可照旧开发。此外如有别用,应由稽查集众议定,方准开销。

  一、书院账目,交各典铺轮掌。所有利息租钱,应归管账者收存。若有抗税,报知董事鸣官究追。值年董事若要开费,须向管账支取,随时报明登记。值年董事不得擅行收钱,私自开账。

  一、每年正月初间,旧董事将全年所用经费,着管数者逐一造摺报金门分县,由分县转详道宪存案;另抄一纸付稽查同核,然后榜于书院讲堂,凭众公核。如有混开等弊,值年稽查有失察之咎,与董事、管账三人分别赔偿。其接办之董事,定正月十五日即将账簿契据及用余之项,与新接管账者公同交收。

  一、院中所有置买椅棹器椇,皆填明一簿;至交账之日,将此簿、器椇移交。新董到院,逐一查点验清。如有遗失,董事与院丁分赔。

  一、原定官课、师课各八期,近因后塘诸乡续捐充入生息,每年添考师课一期,合共十七期,不得短考。

  一、董事出缺,由稽查传集各绅衿公议妥举,请官存案。

  一、嗣后若有存项,应配入典商生息或典买大街店业,不得擅买偏僻店厝。稽查、董事,亦不准擅自出借,以致利息亏欠,经费不敷。如违,着该稽查、董事罚赔。

  一、每年延聘山长,时值年稽查、董事集众妥议,由值年董事送关;如有官荐,亦须公议妥洽,然后送还。不得支耳干束修,粉饰从事。但现时束金无几,以致山长不能久住;俟经费宽裕,议加每月水可也。”

  浯江书院每年费用条目

  ·林焜熿纂辑,林豪续修《金门志·4·规制志·书院·浯江书院》:

  “书院每年费用条目:

  一、山长束金每年一百二十圆(平七十九两二钱)。挑工并簥船钱一千文。下马饭、下马筵各开钱三千文,开馆、散馆俱办筵钱三千文。跟丁赏钱四千文、水火夫工钱二千文。

  一、值年董事簥仪及管账、院丁辛金计共三款,每年各支九圆六角(平六两三钱三分六厘)。

  一、春秋两次祭丁,俱开银一十四圆(平九两二钱四分)。

  一、祭文昌、魁星、朱子,俱开钱三千文。

  一、祭鲁王墓费钱四千文。

  一、书院奎阁油火钱每月共支六百文,全年共钱七千二百文。

  一、每期月课发榜额取生、监超等共六名,每名膏伙八百文;童生上取共六名,每名膏伙八百文;中取共六名,每名膏伙四百文。又新、旧生第一名各领赏给二百四十文,第二名、三名各领赏给一百六十文。合共每期给钱一十三千一百二十文。

  一、七月普渡费钱八百文。

  一、拾字纸工资,每月钱一千文,全年共钱一十二千文。

  一、科、岁考入泮贺仪各六十圆(平三十九两六钱)、五贡贺仪六十圆(平三十九两六钱),中举人贺仪一百圆(平六十六两)、进士贺仪一百二十圆。

  一、乡试卷资四十圆(平二十六两四钱)。

  一、值年监院簥仪四圆(平二两六钱四分)。

  一、分县礼房笔资六圆(平三两九钱六分),道礼房笔资四圆(平二两六钱四分)。”

  余事

  “浯江书院”是官办书院

  “浯江书院”是官办书院,创立后诸多士子消磨其中。

  清·林文斗《赋别浯江书院诸生》云:

  “布衣曾染帝京尘,辜负东风二十春。浯岛棲迟弹铗客,长安多少看花人。
  穷通有命非关学,饮啄虽微亦夙因。三卧沧江缘底事?此间容得苦吟身。”

  朱子

  从清·道光(1821—1850年)再经民国迄今,“浯江书院”朱子祠”历经数次整修。

  在近、现代的整修中,除朱子祠”尚能保留传统形制与木构建筑外,其他的建筑皆已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复具有历史价值,因此当局仅将原建筑群中的朱子祠”选列为古迹。

  朱子祠为3开间的歇山重檐规制,四面檐廊环绕,正前方设有月台以供接诏行礼。

  现大门上方悬有现代国学大师钱穆题写的朱子匾额,左、右两壁也挂有钱穆所撰各500字左右的朱子生平”朱子学术”简介。

  祠中存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福建兴泉永巡道、翰林院编修出身的倪琇撰写的《浯江书院膏火碑记》、《捐克膏火芳名录》等碑刻。

  月课试卷

  朱子祠中还藏有1份“浯江书院”童生林汝材的月课试卷。

  试卷内容主要以1篇题为《奔而殿将入门》的文章为主,文章最后附试帖诗1首。此试卷所书小楷字工整有力,卷上评语为“笔意稳洽”,成绩列“中取”第2名。试卷右下方盖有“福建分巡海防与泉永兵备道关防”印章。

离相寺书院

  离相寺书院,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塔山东麓离相寺,依寺办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离相寺》)

  办学

  唐·天复二年(902年)王潮王审知兄弟执掌闽地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光州固始人郑济时(字洪父)、陈国忠(字义卿)避地入闽,定居惠安北部今泉港区区域。天祐六年(909年),郑济时在塔山东麓创建荐福院。相传当时荐福院建筑规模宏大,有9进99院。

  郑济时陈国忠一同住于院中,传习诗书,开一方文教之风。殁后,并祀于惠北十都(今属泉港区南埔镇先锋一带)灵应庙。

  此后近千年的封建时代,尽管荐福院演变为离相院、二相院、离相寺,此处始终长期兼作书院,化育一方文教。

  历代登科入仕者

  历代从离相院书院走出的周围乡里诸姓英才俊彦、登科入仕者辈出不穷。见于史籍的有:

   郭朏,字景初,北宋·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问学该贯,元丰八年(1085年)特奏名进士,秘书丞,著有《汾阳集》。

   郭郊,北宋·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从弟。学古有获,崇宁二年(1103年)特奏名进士。官司户。

   蔡义可,南宋·钱蔡(今属山腰街道)人,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汪应辰榜进士。能暗诵唐诗不遗一字。年74岁时任邕州(今广西南宁)判官,至84岁而归,时人奇之。

   郭洙,南宋·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孙。沉潜经史,晦明无间,淳熙十一年(1184年)卫泾榜特奏名进士,官工部员外郎。

   郭浮休,元·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郭洙曾孙。教授于离相院,《县志》称其“邑士,富有文艺”,事迹载于文苑。其好友、同安丘葵曾多次造访并赋诗《离相院》、《离相院暂憩》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丘葵》)

   卢琦,字希韩,元·德音里卢厝(今属峰尾镇诚平村)人。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陈祖仁榜进士。任台州录事,延平知事,永春、宁德县尹,擢二盐课司,授温州路平阳知州。入祀乡贤祠,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入《元史》良吏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琦》)

   郑文贤,明·七都(今属前黄镇)人。洪武(1368—1398年)贡生,广西梧州府郁林州同知。

   陈除,明·七都陈庄(今属山腰街道)人。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何琼榜举人。任国子监助教。

   蔡恭,字孟敬,明·七都西蔡(今属山腰街道)人。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李骐榜举人,十六年戊戌(1418年)联捷进士。授兖州府同知。

   涂完,字尚美,明·七都前涂(今属山腰街道)人。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李骐榜举人,初授南京应天府江浦知县,官至知州。

   郑俊,明·七都(今属前黄镇)人。永乐(1403-1424年)贡生,济南临邑县丞。

   唐源,七都新宅(今属山腰街道)人,明正统十二年岁贡,授临江府照磨。

  吴观,明·七都西吴(今属前黄镇)人,明正统(1436-1449年)贡生,济南府宾州知州。

   连焰,明·七都坝头(今属前黄镇)人。弘治(1488-1505年)贡生,广东石城教谕,高州府训导。

   连忻,明·七都坝头(今属前黄镇)人。正德(1506-1521年)贡生,惠州府兴宁训导,广州府清远教谕。

   庄应祯,字希周,号石坡,明人,祖籍龙田(今前黄镇龙田)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进士,历官至广东右布政使。墓葬今涂岭下炉“玉笏朝天”石北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应祯》)

   朱一龙,字于田,号昆东,明·后林(今属前黄镇三朱后林)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榜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一龙》)

   郭良(1516—1587年),字复吾,号北洲,明·前郭(今属山腰街道)人。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申时行榜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山东佥事,广东参议改云南按察司佥事。入祀乡贤祠。著有《北洲文集》、《枫磐文集》。

   欧从云,字清源,明·欧厝(今属山腰街道)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韩敬榜进士。授浙江嘉兴府推官。

   黄文惠,字仲晋,号朋五,明·前黄(今属前黄镇前黄)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高崇谷榜举人。任四川合州知州。

   黄元亨,明·前黄(今属前黄镇前黄)人。天启七年(1627年)戴震雷榜举人,合州守。

   郑耀星,明·古县(今属前黄镇)人。崇祯三年(1630年)张能恭榜举人。授太仆寺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中书舍人。

   杨起凤,清·杨厝(今属峰尾镇)人。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林廷选榜举人。授文林郎、江南安庆府宿松县事,户部广西司政。

   欧壂,清·欧厝(今属山腰街道)人;欧从云。顺治六年(1649年)岁贡,授永福建阳训导。

   蔡亨,清·西蔡(今属山腰街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岁贡。

   庄大勋,清·埭港(今属山腰街道)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吕兴国榜武举人。

   庄大珪,清·埭港(今属山腰街道)人。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王聘三榜武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