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李—中卷) 李光缙(字宗谦,号衷一。厌薄举子业。参修郡《志》。卒年七十五。著述。评价。遗迹。)、李光绶(字宗英,号心符,明·晋江人) 李光缙 李光缙(1549—1623年),字宗谦,号衷一,明·晋江(泉州市区,古晋江县治设在郡城)人。父仁举,户部主事。 “李光缙,字宗谦,户部主事仁举之子。 参修郡《志》 卒年七十五 《泉州府志·明列传·李公缙》称李公缙文章“其理洁净精微,其词平正通达”。 尤际端评其文章曰:“洞悉源委,深切若明,正襟危坐而发议论,何减名宦奏疏。” 李光绶 少受《易》于父奉直公贞。 李聪 李聪,字敏德,号木斋,乡人尊称古李先生或李古先生,明·晋江青阳青华村山斗人;理学名家,是陈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的启蒙老师。 “李聪,字敏德,号木斋,与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友善。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长史李木斋先生家世学派》: “李氏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源》)曰:‘成化之盛有节概文章,曰木斋 李先生,精华炜炜,摩荡云霄,比郡诸生多归之,如山之岱焉。盖先生熟复六经性理诸书,又为虚斋先生(蔡清)所奖许,其渊源之正可想矣。’ 再按: 先生家学递传,皆能善承不坠。 叔元先生尝言曰:‘闽理学浚发自蔡文庄(蔡清),而紫峰 陈先生翼之。 叔元窃闻于家严曰,吾祖木斋,于文庄友也,紫峰(陈琛)师也。木斋以史官在告,紫峰秉学焉,时年二十矣;文庄以铨曹在告,紫峰秉学焉,时年二十五矣。前辈不立讲学门户,而渊源师友,非偶然也。紫峰赠文庄诗,则讽以‘孤舟野渡’,赠木斋诗,则期以‘黄花秋色’,而两先生出处,大节若合符然,前辈师弟子相与气味何如也。小子谨识之。’ 再按: 叔元先生谓:‘青阳祭于社者五先生,木斋、维徵二公及夏西仲(夏秦字西仲)、蔡于省、庄方塘(庄用宾号方塘),余不乏通显,瞠乎后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夏秦、庄用宾》) 又按: 李氏先世,自元季由府城东改筑青阳,至公数世矣。公以《易》为泉南推重,而陈氏琛为其高弟,迨后侄孙逢期又以《易》授之苏氏紫溪(苏浚号紫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至元孙叔元昆仲踵起,而 叔元鹿巢氏论著诸先正,尤多所发明,至孙侪并彬彬文学以科名显,其所从来者远矣,吾郡共称典型旧献,不亦宜乎。” 李凤 李凤,大同人。明·洪武(1368—1398年)中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李凤》据旧《志》载:“李凤,大同人。洪武中知泉州。居官公清,百凡兴革,民所信服。征输期会,不事督责而办。疏通河渠以便民,尤重祀典。循良之声,为明代贤守冠。祀名宦。” 李凤鸣 李逢期 “李逢期,字维征。 丙戍冬乃进叔元而谈《易》,自伏羲画卦之源,方圆图之,次序位置,阴阳之消长进退,人事之吉凶趋避,一一口授之,而‘亏盈益谦、变盈流谦’数语,尤为猛省,曰:‘凡易所垂戒者,不在衰而在盛,小子识之尔。’最后呼问曰:‘序卦、杂卦,孰有味乎?’叔元臆对曰:‘杂卦乃天地自然之理,序卦断章取义,其理似未圆全也。’先生喜形于色,曰:‘稚子可教矣。’ 李逢祥 李哲 李哲,字克明,明·鄞人。弘治五年(1492年)以刑部郎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为作传,曰:“李哲,字克明,鄞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弘治(1488—1505年)间以刑部郎知泉州府。好士爱民出于诚心,而材足充之。修郡县学以作诸生,葺端明祠以表先贤。他诸桥梁、陂塘之政,次第修举。” 李云阶 李云阶,字太堂(或作“大堂”),明·德化人,李繁之子。 从王都昌、李廷机(谥文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学,万历廿四年丙申(1596年)应明经,廿五年丁酉(1597年)登顺天榜举人,历华容令、吉安同知、数摄府篆。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恩贡》:“李云阶,万历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举人》:“李云阶,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顺天榜。吉安同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1·郡守李大堂先生云阶》据新《郡志》、《邑志》为作传,曰: “李云阶 ,字大堂,德化人。 初负箧从王都易(清·乾隆《德化县志》作“王都昌”)学,继师李文节。 万历二十五年举北闱,授华容令。建刘忠宣大夏祠,恤黎淳之后,各置祀田若干顷。剖决冤狱,裁抑势豪,无所回扰。 历四荐,已署部职,竟被多□量迁吉安同知。郭青螺、邹南臯两公皆器重之。数摄府篆,复代榷湖关,却例金五千余,为穷民偿逋赋。两台交荐,以忤当事致仕。 归家居,课读立社论文,指示不倦,有书数种藏于家。”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明·李云阶》: “李云阶,字太堂,繁之子也。生阶晚,爱之,戒勿苦读。阶密置灯幕中,终夜不辍。又不欲令离膝下,竞密负笈从王都昌学,继师李文节,成名士。万历丙申应明经,丁酉登顺天榜。 始宰华容,至则捐俸建刘忠宣祠,恤黎公淳后,各为置祀田若干顷。出冤狱,按巨憝,侃侃不挠。 历四荐,主爵已署部,竟以多口量转吉安同知,邹兰皋、郭青螺极器重之。署府摄邑篆者凡九,皆大著声绩,尽却例金,又出宦俸为民偿逋。及代湖关使者,复却例金五千余。台司交荐,以忤时不乐仕。 归,课子立社会文,评论不倦,有书十种行于世。 子乔揖,英山知县;次子乔霖,上林苑丞;六子乔钟,最知名,庚子(万历廿八年, 1600年 )岁贡。” 李芳 李芳,字孟收,号翠台,明·晋江青阳人;李聪曾孙。 李伯元 李伯元,字端统,明·晋江县青阳乡人(今晋江市青阳梅岭街道);李聪元孙,李芳子。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乡试举人,历官房州、真州、景州知府,殁后里人将其奉祀于青阳山乡贤祠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知州李端统先生伯元》据雍正间《志》为作传,曰: “李伯元,字端统,晋江人;聪元孙。 万历戊子举人,历官房、真、景三州,皆以循良著绩。而在房,抑采榷中,官不得扰民;在景,飞蝗为灾,督捕必尽,尤其卓卓可纪者。居乡允洽众望,殁祀乡社。 著有《青阳志》(上、下两卷,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完稿,未刊行,存手抄本)。”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聪、李芳》、《泉南著述·郡邑志乘·青阳志》) 李叔元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叔元》、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有传。 初宦刑部主事 李叔元登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李叔元,字端和,号鹿巢,晋江人,木斋?古先生玄孙。万历壬辰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洗冤辨诬,不轻动拷讯。”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叔元》:“李叔元,字赞宇,晋江人。万历壬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李叔元,字端和,聪玄孙。万历壬辰进士,授刑部主事,雪崇信伯冤狱,平反独多。” 转礼部仪曹郎中 署仪制司篆,转礼部仪曹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 “转礼部仪曹。 建储国本,持议先册立后冠婚,疏凡二十上,得谕旨。 又存心校正潢牒婚封典礼,撰有《南宫备考》,简饬明要;又撰《鼎湖识》,周详大丧服制。 时值分遣中使采榷关防,持不铸,触上意;后铸给,封识牢密。力奏不许沿途私折,传喻诸珰俱遵守,地方赖以肃然。 又两疏乞罢矿税,忤旨罚俸。”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叔元》: “署仪制司篆。上《册立冠婚国本疏》,俱奉谕旨。 授仪曹郎。时议给鼓铸采榷内珰关防,叔元力争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转礼部郎中。疏陈建储国本,校正潢牒婚丧典礼。” 山东按察司督学副使 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春,起山东按察司督学副使。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冬,父病,致仕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 “甲辰春,在籍起山东按察司督学副使,培植学校,每以身心性命、忠孝廉让之学为劝诫,雅意作养人才,一时人士争自濯磨文体还淳,所取士称得人焉。 丙午冬,闻父病,即乞致仕。在途闻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出督山东学政。” 累官至湖广左布政,挂冠归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春,起补浙江分守温处道参议,历浙江温处道粮漕参政,擢江西按察司,后迁湖广左布政。忤直指,挂冠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 “丙辰春,起补浙江分守温处道参议,历参政,升江西臬使,端风俗,黜奥援,彰瘅明允。 迁湖广左布政。 时滇、蜀、黔三省羽檄旁午转输,骚动楚中几变。叔元驰疏,十三日至京,得旨豁免,派夫事乃定。 会直指兴大狱,罗织无辜,叔元曰:‘纳沟耻若已推从井智穷救人。’遂毅然力争,挂冠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叔元》: “历任湖广左布政。 值蜀、黔、滇三省羽檄旁午转输,骚动楚人,以派夫扰累,将激变。叔元驰疏,十二日至京,得旨免,□众始戢。 有直指兴大狱,罗织无辜,叔元力为辩雪,遂乞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 “迁浙江温处道粮漕参政,擢江西按察司。所至政绩丕著,人称神明。 升湖广左布政。值滇、蜀、黔三饷转运络绎,人心骚动,亟商抚院疏豁之。时邓推阿直指,罗织无辜三十人,叔元毅然力争,挂冠归。” 起光禄寺卿兼太仆衔,旋归 崇祯元年(1628年),起光禄寺卿兼太仆衔,管太仆少卿事。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奉旨礼部议谥,与公论不合,赐闲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 “崇祯初,起为光禄寺卿、管太仆少卿事。 己巳赴补,奉旨礼部议谥。礼部咨访,叔元惟表章正学、疏举实才,为公论砥柱,旋以方正不合,赐闲住归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崇祯初,起光禄寺卿兼太仆衔,旋归。” 其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 “卒年七十四,后赠刑部侍郎。 所著有《四书春秋传稿》、《鸡肋删》、《三余存》、《萍踪》、《萍根》诸集。 子正培,孙璜,曾孙一鸣,皆乡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叔元》: “卒年七十四,赠刑部侍郎。 所著《四书说》、《春秋传稿》诸书。 子正培、正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郎中李叔元宅》: “郎中李叔元宅,在清阳;中有双桂堂。 叔元《双桂堂诗》:‘亭亭双桂好,地迥自闻香。旧叠石为沼,新栽竹倚墙。花风文水面,水日倒花粧。此有下帷客,园窥却未忙。’”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 “叔元历任四朝,授职无瘝旷,宦槖萧然,自登第后便以世道为己任。在浙、在楚,积俸余买学田,优待儒生;归田后,屏迹郡邑,动履遵先正。生平简略,一切浮文不问。时俗羔雁,惟念族党亲朋,置义粟百石,赒恤贫乏;又为里闾捍患兴利,清沟塘,疏灌注,乡民戴德。 幼时从兄伯元习《尚书》,又改习《春秋》,后遂为海内麟经指南。亦尝从叔祖维征先生说《易》。平昔论学,扶树正论,以紫阳(朱熹)为宗,为明季乡邦楷式,所撰述皆有渊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伯元、朱熹》) 李叔元《紫峰年谱·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侍郎李鹿巢先生叔元》收录李叔元《紫峰年谱·序》曰: “其序《紫峰年谱》,略曰: 叔元自稍知章句,家君授以陈氏《浅说》(陈琛号紫峰,著有《四书浅说》)诸书,且命之曰:‘紫峰先生之学,得于吾祖木斋公(李聪)及蔡虚斋先生(蔡清),而仰溯乎紫阳,是闽学正派也。’小子臆而问曰:‘夫学,天下万世之学也,奈何系以闽哉。’家君笑而不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蔡清》、《泉南著述·四书浅说》) 稍长,从学士大夫游,见当世所称理学者,大率尸祝姚江(指姚江学派,尊王守仁心学)土苴,紫阳若对垒然。 夫六籍之训要,使人思而得之,思之愈深,则其得之也愈固,故有由、赐所不闻而闵、冉闻之矣;闵、冉所不闻而颜、曾闻之矣;又有终日与回言而不笔于书者矣。 今不揣学力之浅深,不分根器之钝利,而概哆之以知天、知性之学,就使妙契画前,神游帝先,总为玩弄光景而无益乎身心性情之实,矧愈讲而愈失其真哉。 《浅说》、《通典》诸书,具在繇其浅者而深思之,繇其通者而潜思之,乃知学士大夫果无以加于紫阳,而周礼之果在鲁也,即系学以闽,奚不可哉。” 李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参政李序斋先生熙》据《闽书》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熙》、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熙》有传。 兵科给事中 李熙登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丁外艰;服除,授兵科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参政李序斋先生熙》: “李熙,字穆之,号序斋,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丁外艰。服除,授兵科给事中。 上疏乞录世庙时言事诸臣;请蔡虚斋?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从祀孔庙;纠中官冯保巨奸当斥逐,旁及戎政、互市、振恤、阜财,诸疏皆有建白。 世庙升遐,高新郑相(高拱新郑人,史称“新郑相”)欲令台省掊击诸阉,尽逐先朝旧时左右同列。有受新郑指者以语熙,熙不可。已,新郑竟去相,几陷不测,同列始服。新郑去则江陵居正(张居正)代之,侦熙与新郑忤,讽为排不附己者,熙复不应。 久之,疏论谭司马、沐黔国刘都护不法事。司马,张(张居正)私人也,为所挤。”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熙》: “李熙,字穆之,晋江人。隆庆戊辰进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 疏乞录用言事,得罪诸臣以开言路;复言理学蔡清宜从祀孔庙;纠中官洪保巨奸,当斥逐,旁及戎政、互市、赈恤、阜财,诸疏皆中机宜,朝绅属目。 会疏论谭司马、沐黔国刘都护不法事。谭司马者,权相私人也,力挤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熙》: “李熙,字穆之。隆庆戊辰进士,迁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 疏乞录用言事得罪诸臣,请以蔡清从祀事文庙,劾中贵冯保巨奸当斥逐,动中机宜。 高拱、张居正相继柄政,嘱排不附己者,熙皆不应。会疏论权相私人谭司马及沐黔国刘都护不法事,被挤。” 南丰丞 谪南丰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参政李序斋先生熙》: “谪南丰丞,怡然就道。 既至,直指檄修《江右通志》。 栖白鹿洞,召诸青衿与谈论名理,一时士子彬彬向风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熙》:“谪南丰丞,怡然就道。既至,栖白鹿洞讲学,一时士子彬彬向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熙》:“谪南丰丞。” 宁国令,南刑部主事,高凉州太守 移宁国令,擢南刑部主事,出守高凉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参政李序斋先生熙》:“量移宁国令,擢南刑部主事,出守高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熙》: “迁宁国令。邑有疑狱累年不决,熙雪其冤状,释之出。 守高凉。猺獞杂处,寇贼充斥,有司讨之不能克。熙示以恩信,散其胁从,境内肃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熙》: “量移宁国令。雪白疑狱十余人。 迁南刑部主事,老幼攀辕,立祠尸祝之。 出守高凉。辑服猺獞寇贼,四境肃然。” 广西备兵副使,云南参政,卒 擢广西备兵副使。引疾致仕,归途中升云南参政,舟次惠州卒,年五十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参政李序斋先生熙》:“擢广西备兵副使。所至询民疾苦,剖断疑狱,筹画戎务,风化肃然。遂引疾致仕。道升云南参政,舟次惠州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熙》:“晋广西臬宪,致仕,舟次惠州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熙》:“晋广西副使。会三镇酋长携贰,熙殚精竭虑,至废寝食。三镇底定,遂引病致仕。时已擢云南参政,舟次惠州,卒。年五十三。”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9·参政李序斋先生熙》: “熙孝友道义,有古人风,一落清华,栖迟海服,为政以恩信,莅人精勤任事,每言士大夫立身,行已为要,至于穷通得丧,盖有命焉。 所著有《私警录》、《八戒》及诗文藏于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熙》:“著有《私警录》、《八戒》及诗文藏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李熙》:“所著《私警录》及诗文藏于家。” 李沂 李沂,字从圣,号“宝鼎先生”,北宋·南安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李沂》、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李沂》均载(文同):“李沂,字从圣,南安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均载(文同):“李沂,字从圣。”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沂,南安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李沂》、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有传。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按《福建通志》”为作传。 初为闾里塾师 李沂初为塾师,以《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六经”和西汉·扬雄《太玄经》(《扬子太玄经》)讲授乡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李沂》、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李沂》均载(文同):“以‘六经’、《太玄》(即《太元》)讲授闾里。”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均载(文同):“以‘六经’、《太玄》讲授闾里,号宝鼎先生,与孙何、丁谓齐名。” 两试不第 太宗、真宗朝赴京两试不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李沂》:“太宗时赴京师,与孙何、丁谓齐名。前后两试皆不第。”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太宗、真宗朝屡试不第。”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均载(文同):“真宗时试礼部,以细故坐斥。” 归著《帝王纪年通录》 李沂自京师归,杜门著书,撰《帝王纪年通录》。此书记载起自伏義甲寅,迄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年),就历代帝王的政治兴衰分别作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李沂》:“归,著《帝王纪年通录》。”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归,闭户著书,起自伏羲甲寅,迄太平兴国己卯,其间分别运统,附以治乱兴衰,曰《帝王纪年通录》。”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李沂》:“著《帝王通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均载(文同):“归,杜门著书,起自伏羲甲寅,迄太平兴国己卯,其间分别正闰,傅以政治兴衰,名曰《帝王纪年通录(“通录”民国志作“通略”)》。” 真宗朝荐辟得官,历校书郎、国子监丞、大理寺丞 真宗(998—1022年在位)朝,荐辟得官,受试校书郎。 仁宗·庆历(1041—1048年)中,任史馆修撰的泉州人苏绅荐其著书《帝王纪年通录》,诏官为缮写上进,改国子监丞,迁大理寺丞,致仕,未久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李沂》: “后以唐子孙授校书郎。 庆历中,同郡苏绅荐其著书,诏官为缮写上进,改国子监丞,致仕,迁大理寺丞。”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晚就试校书郎。苏绅荐其得前史广记法,改国子监丞,致仕,迁大理寺丞,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李沂》:“苏绅称其得前史广记法,诏官缮写,上进,官国子监丞,致仕,迁大理寺丞。” 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进呈,授国子监丞,致仕,迁大理丞,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 “晚以唐帝系受试校书郎。 苏绅荐其得前史广记法,诏官缮写上进。改国子监丞,迁大理寺丞。致仕,未几卒。” “崇祀邑乡贤。” 著述 李沂所著《帝王纪年通录》存秘府。又著有《文集》10卷、《太玄(太元)义诀》、《五运图》。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3卷·人物志2·宋名贤列传·李沂》、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67卷·文学名家列传55·李沂》、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宋儒林·李沂》均载(文同): “书(指“《帝王纪年通录》”)藏秘阁(“秘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作“秘府”)。 又有《文集》十卷、《太玄义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民国志均作“《太元义诀》”)、《五运图》。” 李珙 “李珙,字延璧,南安人。 李雍 “李雍,字钦让。 李缉 “李缉,字继明,号春江,余干人。 李尚文 “李尚文,籍贯未详。康熙初任水师将调防泉州城。 耿王闻同安之失,遣王进引千人入守泉州,而提标五营兵将不肯应调。王进至,与城守赖玉相结纳,用提标守备戴国用为爪牙;勒王进功家口入省,耿王遣兵接应。兵将至,而进功之子锡璠与其属杨青等议诱赖玉、戴国用、李尚文等执之,率兵攻王进。进走登涂门楼,意气自若。提标兵无统帅,相持竟日。进恐海船至,更深整队出城而去。 李墀 李墀,字献忠,号筠溪,明·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墀》:“李墀,字献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佥事李筠溪先生墀》:“李墀,字献忠,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墀》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佥事李筠溪先生墀》据“《王遵岩先生集》”为作传。(王慎中号“遵岩”)) 正德三年进士,正德十三年累官至按察佥事以终 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李墀举进士。正德十三年(1518年)累官至按察佥事以终。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59》:“正德十三年二月……升刑部员外郎杨辅南京大理寺,署寺副,李墀为按察佥事;辅山东,墀四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墀》:“正德戊辰进士,官终佥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佥事李筠溪先生墀》“正德三年进士,官终佥事。” 王慎中为文祭之 李墀是蔡清(字虚斋)门人。既卒,王慎中为文祭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王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李墀》:“王慎中为文祭之,极称其学而善其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9·佥事李筠溪先生墀》: “王氏慎中祭之文,曰: ‘肆公之学,钩深探颐;孔、孟微言,羲文奥画;宿师积疑,涣然冰释。虚斋先正,教人以《易》,公早及门,遂参所得;师承原本,文有法式;师所著书,公广其刻;传于西人,施及遐侧。 肆公之政,善断能听;始评棘寺,谳审衡镜;色词有稽,征以法令;陟为蜀臬,风裁独正;绳奸摘隐,不事钩巨;秉宪持体,与御史诤;坐此失官,既去乃咏:如公之蕴,不究其施。人莫不愤。 公善自怡,葆光颐和;林泉娱熙,老而益康;介此纯禧,从以孙子;实教书诗,桑榆之景;宴乐且宜,寿岂令终,靡有憾遗。’” 李汝嘉 李汝嘉,字士美,号菊泉,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参政李菊泉先生汝嘉》据“《闽书》”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汝嘉》有传。 身世与早年 李汝嘉父李松岩,乡邦领袖;叔李绍,合浦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参政李菊泉先生汝嘉》:? “李汝嘉,字士美,号菊泉。 父松岩,二岁而孤,祖母陈氏苦节鞠育,缙绅大夫若修撰罗一峰(罗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罗伦》)先生为之立传赋诗。松岩后读史,知大义,遂为乡邦领袖。 汝嘉比长就学,乃从叔父合浦令绍日记经传数百言,为文下笔立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汝嘉》:“李汝嘉,字士美,晋江人。” 户部主事 李汝嘉登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参政李菊泉先生汝嘉》: “举天顺甲申进士,授户部主事。 有贵幸侵民田者,朝命覆之,得实,夺以归民。 榷湖湘商舟,清两广财赋,搜剔奸蠧,无敢私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汝嘉》: “天顺甲申进士,授户部主事。 时有贵幸侵民田者,上命核之,得实,夺以归民。 复榷湖湘商舟,清两广财赋,搜剔奸蠧,无敢私干。” 金华知府、衢州知府 升金华知府,道闻母丧,未赴任,归守制。服阕改衢州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参政李菊泉先生汝嘉》: “寻升金华知府,道闻母丧,归。 服阕,改衢州。修建郡、邑二学,均徭役,赈贫乏,葺武备,雪冤滞,建桥梁,衢人颂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汝嘉》: “升金华知府,道闻母丧,归。 服除,补衢州。莅政宽平,修建郡、邑学,均徭役,赈贫乏,葺武备,雪冤滞,建桥梁,衢人颂之。” 浙江参政,致仕 后升浙江参政,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参政李菊泉先生汝嘉》: “后升浙江参政,致仕。” “所著有《四书日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汝嘉》:“后升浙江参政。致仕。” 孙继芳、继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参政李菊泉先生汝嘉》: “孙继芳,以乡荐授六安州学正,擢乳源令,以平贼功升刑部主事,历官贵州佥事,备兵思石。以参议致仕,寿八十余。继芳醇深有度,简静自守。 (继芳)弟继华,以乡荐知始兴县,有政绩,始兴载之‘名宦’。” 李绍 李绍,明·晋江人。正统(1436—1449年)间为合浦县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县令李先生绍》:“李绍,晋江人。按:绍在正统间岁贡后,为合浦县令;邃于《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县令李先生绍学派》: “按: 泉自明初永乐(1403—1424年)间 陈 氏 道会 以《易》学名而立说,则自 张 氏 廷芳 著《易经十翼图》蕴义为始;志乘载先生在正统间以岁贡为合浦令,邃于《易》,余事实未详。 今考其门徒,传氏凯亦深于《易》,其侄汝嘉承其家学者,至雁山先生雍(李雍)尤以师道自立,林氏龙峰(林同)其门人也。彼时虚斋(蔡清)倡明《易》学,尚未显著,而诸先生递相讲明如此,可知泉之经术渊源有渐矣。”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道会、张廷芳、李汝嘉、李雍、林同、蔡清》) 李应翔 李应翔,字翀甫,号忝所,明·安溪县感化里人。入南安庠,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乡荐以南安中式(时53岁 ),后四上春官不售,以老授莆田教谕,卒官舍。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天启元年辛酉范方榜……李应翔,感化人,以南安中式,经魁、教谕。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李应翔》:“李应翔,字翀甫,号忝所。少英特,博学多通,工楷法,善诙噱。入南安庠,试辄出人,食廪久。掇秋隽时,主者得其卷大喜。闱中定元,临揭获范方,屈应翔第二,年五十有三矣。四上春官,以老授莆田谕。浩浩落落,所膺迍促,不称其怀抱,卒官舍,吊者伤焉。 ” 李廷槟 李廷槟,字晋澄,明·晋江人。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进士,官终贵州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李廷槟》:“李廷槟,字晋澄。万历庚戌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公正执法,恤刑江北,多所平反。转保定知府,百废俱举。迁贵州副使,为忌者所中。归里,造利涉桥。年七十七卒。”
李周 李周,因身材矮小,人称“瓮仔周”,清·惠安县崇武镇峰前村人,约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年)。 李周世代以打石为生。其双亲早殁,家境贫寒,十几岁即到福州石店为徒,习石雕工艺。他年纪虽小,却资质聪颖,尤喜绘画,在为师傅烧水煮饭时,常用木炭在地板、厨房壁上习画。因所画的图画形象逼真,引起师傅的注意,就让他绘制图样。 在此之前,崇武五峰石匠雕的石狮都是正面蹲坐,威武凶猛。一次,其师傅在雕1只石狮时,不慎把狮子的舌头敲断一角,又苦于无法补救,痛惜之下,即撂掉工具往酒店饮酒散心。李周审视一番,拿起工具,果断地把狮头改雕成斜项昂首,形态慈善可爱。自此,突破以往雕石狮形态单一的局限。后来,福州重修万寿桥,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 在石雕工艺上,李周还运用绘画技术创造针黑白的方法,即今所称的影雕。此后,五峰石雕屡有创新,形成南派的独特风格。历代的五峰石雕工匠都尊李周为宗师。 李周没有子嗣。他的技艺通过带徒传授而广泛流传。福州于山法雨堂的蟠龙石柱、西湖开化寺的石狮、万寿桥的18只拳头石狮等,都是他的遗作。 李为观 李为观,字孺宾,清·晋江凤池人(今池店镇)。康熙五年丙午(1666)举人,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蔡启僔榜进士(与李光地同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 ·人物志·宦绩 6 · 国朝 · 李为观 》: “李为观,字孺宾。 康熙甲戌 (?应为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进士,授武陵令,爱民如子。供亿大兵,指画多中其要。上官推事卒以军需支吾不济,降调,士民争馈薪米。 至家,倡筑六里陂,利益桑梓。 为观长于诗文,尤工书法,得其片纸,珍如拱壁云。” 李鼐 李鼐,字梅子,清·德化人,监生。 清·乾隆《德化县志》本传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 “李鼐,字梅子。 幼负别肠,肆力于古,博极群书。补弟子员,屡次夺茅,恩选入监。肄业三载,学益进。不就职,归。 每探奇选胜,辄拈韵挥毫,玄意渺旨,大有晋人风致。著《麈松编》、《燕吴游草》、《匡庐近草》集、诗话若干卷行世。才华品概,时论推之。” 李鼐缨溪宫诗 缨溪宫,位于德化县浔中镇浔中村诗敦缨溪东滨,李鼐有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缨溪宫》: “缨溪宫,在县东瑶市社溪上。有老松二十八,盘郁苍古,泉石幽佳 …… 监生李鼐诗: ‘枫枝桕叶换山容,落尽寒崖晚后钟。最是开人颜色处,都归二十八株松。’ ‘石门不卷夜明帘,水阁松阴尽覆檐。却讶日来非此地,稚川一幅景初拈。’” 李鼐《麈松诗话·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麈松诗话·叙》(李鼐)”曰 : “余小筑濯缨溪上(德化县浐溪之支流),逍遥沧浪歌中,环岸老松数二十八,支离伛偻,具汉代衣冠,须眉,都非近今俗调。共高与峰争,偃随涧曲,瘦比石坚,幽画潭影,龙蛇竞拏,烟霞固宅,闸耨尘玢,无从着脚焉。 余谓孤山人妻梅耶,雪骨冰姿,未免一宁之辱。若媒芙蓉,而姬香草,又恐淹入铅华队中,不无丈夫气短。余顾呼之以叟,亲之为朋,似香山洛阳老老各别,觉与子猷、绿玉君同争一日知见也。 以故髯挽春鬟,涤我毫素,花飞晓露,飏以茶烟。秋涛在空,乃咽落梅,皓魄当头,斯写绿绮。以至午照筛金,坐隐消其寂,峰岚曳翠,支颐澄其神。此盖匪朝伊夕矣。 由是讽咏之余,错综筒册,首三百篇,旁及稗官野史,百家诸集,触绪陶情,断章取义,增删分合,以规圆矩方,而诗以话显,话以诗传。箨可书,掌股可画,积日累帙,遂成卷轴。虽曰掇抬糟粕,为蛉云自怡,然意会所发,未始不较丰歉之玉谷,如《楞严》二十五,圆通随其趣向,各入悟门。又如月印万川,不因见少,不因境多,见地既超,渣滓可化。知击竹破篾,担夫舞剑,觌面当机,芥针自合。就中一字一句,有历劫赞扬所不能尽者,勿作囫仑(即“囫囵”)吞果,依样葫芦,何容此篇尚踏陈迹? 夫曰节、曰性,为能存天地之气,而争日月之光也;曰才,与题咏则毓河岳之精英,列商周之彝鼎者也;曰旷逸,与雅者泥轩冕而浣胃尘;曰评,与讥者举正变、论中晚以寓美刺也。纪与证云者,乃窃源崑嵛,而考谬亥豕;赠与知与称云者,乃慰江云梁月之思怀,倾盖倒屐之风耳。若色若情,则是兰蕙生芳,鸳鸯谱牒;若感若悼,则问天哭世,无恨牢骚,薤上枣下,曼声清引矣。 至若仙释鬼神,亦函三为一之旨,屈仲昼夜之机乎?癖者,品其异也;狂者,裁其归也;命者,定其天也;音者,审其暖谷响山也;句者,图其江枫塘草也。至由梦而悟,则黄梁熟后,幻同芭蕉,形色俱泯,得无碍智矣。 斯固一脔半斑,自贻大嚼广猎之讥,倘推之芥纳椰藏,芑为过量耶?为分其区娄,亦等苍官之目,供艾纳于几席,投轻钗于砚右。将折枝竖义,时使谡谡落帘并垂声韵于三万六千场,时有大白下物,不滞枕中卧昕矣。” 李缵 “李缵,字存孝,晋江人。 李拯 李拯,明·晋江人。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历上虞令、户部主事(或作“工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李拯》: “李拯,崇祯戊辰进士。 授上虞令。所案讼牒,明是非而止,罕及刑楚,民服其明恕。出五年清俸以治学校,不借民工,不资赎锾,而经营可垂永久。 升户部主事。”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3·名宦8·绍兴府·明·李拯》: “李拯(旧《浙江通志》),晋江人。 崇祯间令上虞。所按讼牒明是非而止,罕及刑楚;绅士或馈以修脯,辞勿纳,布袍蔬食,宴如也;夜则篝灯读书,喜与士谕文,所奖拔皆誉髦;出清俸以修学校,不借民工,不资赎锾。 升工部主事。” 李则 李则,字康成,自号益壮翁,南宋•漳州龙溪人(今漳州龙海市)。绍兴廿一年(1151年)任德化知县。 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4·县令李康成先生则》有传。 教授生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4·县令李康成先生则》: “李则,字康成,龙溪人。 少孤,力学,试太学不得志,浩然东归,教授生徒至百余人,如杨汝南、李恂诸公皆师事之,累荐乡书前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恂》) “公学兼得之苏、程二家,其教人必以仁义为本。自号益壮翁。” 累德化令 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年),李则举特奏名进士,授桂岭主簿,摄富川令;绍兴廿一年(1151年)任德化知县,转通直郎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4·县令李康成先生则》: “绍兴十二年,以特科授桂岭簿,摄富川令,调德化令,所至皆有惠政。转通直郎致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51·选举·科第·漳州府·宋》:“绍兴……十二年壬戌陈诚之榜……特奏名……李则,龙溪人,德化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文职·宋·知县事》:“李则,绍兴二十一年任。” 《临漳台》诗 李则有文集。 漳州芝山原名登高山,上有临漳台,李则有《临漳台》诗:“亭枕临漳一水阴,半空云雾锁寒林。山从天宝来峦远,基辟开元历代深。” 李恂 李恂,字顾言,南宋•漳州龙溪人。学于李则,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初任县尉,以捕盗功改知晋江县,后以朝请大夫知邵武军,以宫观致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则》) 明·弘治《八闽通志·卷68·人物·漳州府·良吏·宋·李恂》: “李恂,字顾言,龙溪人。 性敏好学。三请(试)乡举,初以捕盗赏,改秩,知晋江县,官至朝请大夫,知邵武军,除宫观致仕。 初,恂登第,与史浩同甲,至是浩当轴,累召不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4·县令李顾言先生恂》: “李恂,字顾言,龙溪人。 性敏好学。举进士,任县尉。以捕盗赏,改知晋江县,后知邵武军,以宫观致仕。 初,恂登第,与史浩同甲;及浩当轴,累召不起,时论高之。 子必直、必正,皆荫补官;必直任兴化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32·宋》:“李恂,字顾言,龙溪人。绍兴间进士,知邵武军,除宫观致仕。初,恂登第,与史浩同甲;浩当轴,累召不起,士论高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宋·知县事》:“李恂,龙溪人,从《闽书》增入……绍兴间任。” 李尚文 李尚文,籍贯不详。清·康熙(1662—1722年)初任水师将,后调防泉州城,为福建陆路提标将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州叛乱,传檄各地;十九日,驻守泉州的清·福建陆路提督王进功示降,纵兵焚劫坊市,唯李尚文约饬所部秋毫无犯。 四月,耿精忠遣王进引千人入守泉州,与城守赖玉相结纳,用提标守备戴国用为爪牙,擅作威福,又勒王进功家口入省。耿精忠复派兵接应,将至泉州。 六月初一日,王进功之子王锡璠等诱执赖玉、戴国用、李尚文等,率兵攻王进,相持竟日,王进恐海船至,更深时整队溃围,出城而去;初三日,王锡璠等杀赖玉、戴国用于市;初四日,绞杀戴国用。泉民德尚文最深,争为涕泣请免,得不死,释之。迎郑经军入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泉州人名录·郑经》) 明·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载: “甲寅(1674年),康熙十三年,海上称永历二十八年。 三月十五日,耿王(靖南王·耿精忠)传谕各官入府议事。总督范承谟、巡抚刘秉政至,伏甲士执之;知府王之仪、同知喻三畏走出,被杀。拘承谟于狱;以秉政为统制使、乡官萧震为布政使,自伪称‘总统兵马上将军’;移檄各府县,俱望风而降。 十九日,檄至泉州,提督王进功纵兵焚劫,传檄所属皆降。兴化镇马惟兴、守备郭惟藩乘机劫掠,独同安城守张学尧、晋江水师李尚文所部无犯…… 四月……耿召王进功至,留之,而征其兵。调张学尧镇泉州、化尚兰守同安……世藩(指“郑经”)兵至同安,尚兰迎降;质张学尧家眷,学尧亦降。 五月……耿王闻同安之失,遣王进引千人入守泉州,而提标五营兵将不肯应调。王进至,与城守赖玉相结纳,用提标守备戴国用为爪牙;勒王进功家口入省,耿王遣兵接应。 兵将至,而进功之子锡璠与其属杨青等议诱赖玉、戴国用、李尚文等执之,率兵攻王进。进走登涂门楼,意气自若。提标兵无统帅,相持竟日。进恐海船至,更深整队出城而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标将裨·李尚文》据“陈宏夫《三秋纪事》”为作传: “李尚文,籍贯未详。 康熙(1662—1722年)初任水师将,调防泉州城。 (康熙)十三年,耿逆变(靖南王·耿精忠叛乱),款使至泉,提督王进功剪辫纳印,纵兵焚劫坊市。于是提标兵劫缙绅,诸防兵劫编氓,士女袱被号窜;独尚文约饬所部兵,秋毫无犯。 未几,提标诱杀城守赖玉、守备戴国用;泉民德尚文最深,为涕泣请命,得不死。” 清·佚名《闽海纪略》: “甲寅、永历廿八年(即康熙十三年)…… 三月,清·耿王据福州,执总督范承谟幽之,杀知府王之仪、建宁同知喻三畏,自称‘总统兵马上将军’,驰檄八闽,下之。” “清·福建提督王进功掠泉州,降耿。” “十五日三山(“福州”)变,十九日檄至泉州,进功恐为其下所图,乃令剪辫,纵诸将焚劫郡中,烧南街、西街谯楼,搜掠彻夜,绅庶无遗。时兴化镇马惟兴劫兴化,提标前营守备郭维藩守惠安,闭县淫掠,独同安城守张学尧、晋江水师营李尚文所部无犯。” “六月,平北将军王进功子藩锡诱执泉州城守赖玉,率众,王进逐之,以泉州来归。 王进至泉郡,率仅千人,擅作威福,与城守赖玉相结纳,用提标守备戴国用为爪牙。密受耿王意,勒进功家眷入省,提标站队伏甲,日夜相防;耿王复遣兵接应。将至矣。 藩锡与杨青等议曰:‘吾父被留在省,接兵又至;吾属无噍类矣;盍不先发制人。’六月初一日,诱赖玉、戴国用、李尚文等入军门,执之;炮响为号,部署夹攻。 王进意气自若,走登涂门楼,势同困鼠,悉力以斗;提标兵无统帅,相持竟日。至晚,进遥见船帆,恐海舶夹攻,夜阑,溃围出,赴省,束军整甲而还;惠安守将击赴之。 初三日,杀赖玉于市;百姓脔其尸殆尽。初四日,绞杀戴国用……泉民德李尚文,争为请免,释之。迎世子藩入泉。” 李纶 李纶,字世美,李邴第四子;宋·济州(治所钜野)任城县人(今山东济宁),南宋初居南安三都石坑乡。淳熙(1174—1189年)初提举广东常平仓。(按:李纶兄弟4,依次为缜、维、纪、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35·南恩州》: “名宦:皇朝李纶,邴之子,寓居泉南,所至有清操。 提举广东常平日,适伯氏维出守恩平,酌别江滨,相励以清白,纶慷慨临江矢天曰:‘傥负君民,有如此水。?遂投杯于江,杯停不没。”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李纶》据“《旧志,参〈广东通志〉》”为作传: “李纶,字世美,邴第四子。 以父任。历官所至,有清操。 淳熙初提举广东常平仓。适其兄维出守恩平,酌于江滨,弟兄相励以‘清白传家?之语。纶慷慨言曰:‘倘负吾民,有如此水!?遂投杯于江。时江流汹汹,杯停不没者久之,观者无不惊叹。民歌之曰:‘石门之水清且清,晋吏一歃千古荣。争如李公投杯盟,江流汹涌杯停停。至今刻石,与吴隐之《酌贪泉诗》并存。” 李欕 李欕,或作“李木严”(“木严”合一字),字自新,号振盘,明·南安县芙蓉里人(今属诗山镇)。 李欕屡试不利,后入安溪庠,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乡试举人,十七年己丑(1589年)联捷进士。授广东潮州揭阳知县;莅职2年后弃官归田,抵家未2日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明·科第》:“(万历)十六年戊子潘洙榜:李木严(“木严”合一字),南安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明宦绩·李欕》: “李欕,字自新,号振盘,芙蓉里人。 性颖悟,读书不甚强记,而下笔洋洋数百言立就。逐队童军,屡试不利,后入安溪庠。
己丑联捷第进士。 授潮州揭阳知县。县土膏腴而滨海,奸民出没为盗。欕至,捕其魁,绳以法,廉干著声。期年疾作,慨然假归,当道挽留,勉强视事两年,弃官归田。 抵家未两日卒。揭阳士民追思其德,祀之名宦。” 李佺台 李佺台(?—1645年),字仲方,号为舆,明·南安榕桥人(今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桥片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李佺台》:“李佺台,字仲方,别(民国志无“别”字)号为舆,州守李应先之子。”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李佺台》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李佺台》“采旧志”为作传,文基本同。 万历卅五年进士 明·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李佺台乡试经魁。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联捷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李佺台》:“万历丙午经魁,丁未成(民国志无“成”字)进士。” 累官至浙江左布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李佺台》: “不乐州县,自请改镇江教授。 迁国子监助教,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广东右参议。署南韶道,削平九连山寇,民赖以安。 升云南臬司(“云南臬司”民国志作“云南按察使”)。有土官普名声谋逆案,多罗织(“罗织”:网罗罪状,陷害无辜),悉平反之。 迁湖广,分巡荆西,扫定江贼,有捍御功。升右辖(“右辖”民国志作“右布政”)。月余,复摄荆西。 迁浙江,加左布政,分巡金衢。修江山桥以利往来。寻实晋左辖(“左辖”民国志作“左布政”)。岁荒,倡义捐赈,全活甚众。报最,得赠祖父如其官。” 赋归,清·顺治二年卒于家 李佺台擢光禄寺正卿,力辞不赴,赋归。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卒于家,享年66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李佺台》: “升光禄寺正卿,力辞不赴。赋归之日,两袖清风。 家居淡泊茹约,恬如(“恬如”:恬淡)也。 享年六十有六,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家。(“享年……卒于家”民国志作“年六十六卒于家”)” 父李应先,子李元录 李佺台之父李应先。 李应先,字道表、伊蒿,号觉石,林闾8世孙(林李同宗),李贽堂弟。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万历(1573—1620年)中令黄陂。清·乾隆《汉阳府志·卷31·人物2·名宦志·明·李应先》:“李应先,字伊蒿,南安举人。万历中令黄陂,性直爱民,折狱不惮强黠,曲直立辨,理事常夜分不倦,笃于课士,所拔多名俊,延至署中,同其子讲艺,不间寒暑。” 官终云南陆凉州知州。 李佺台之子李元录。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举人,任云南府昆阳州易门知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李佺台》:“子元录,顺治辛卯举人,现任云南府昆阳州易门知县(“现任……知县”民国志作“任昆阳州易门知县”)。” 现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桥李氏家庙下厅两边柱上镌有楹联:“祖孙父子科第,兄弟叔侄连登。”彰显了榕桥李氏家族在科举上的荣耀时刻。上联“祖孙父子”,指李应先、李佺台、李元禄。下联“兄弟叔侄”则指李贽与李应先堂兄弟,李贽与李佺台堂叔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榕桥李氏家庙·家庙的沿革与规制》、《泉州人名录·李贽》) 李九华 李九华(1574—1650年),号滑疑,明·江西新昌澄潭人;万历二年(1574年)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均载(文同):“李九华,号滑疑,江西新昌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有传。 崇祯元年进士 明·崇祯元年(1628年),李九华举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均载(文同):“崇祯元年进士。” 崇祯三年令南安 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九华除南安县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均载(文同): “(崇祯)三年冬,除令南安。 下车之日,修举废坠,善政聿新(“聿新”:崭新貌)。南邑夙称烦剧,九华提纲挈要,若无事然。 性敏练,决狱如神。 时相国张公瑞图,九华座师也,凡所请托有碍于理者,皆弗听,其不避权贵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催科有法,纤悉必亲,吏胥无敢欺者。 邑志久缺,复从公余纂辑,捐俸刊布,为南邑典故之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南安县志·明崇祯五年《南安县志》》) 他如奖士类、剔蠹弊、兴水利、修津梁种种,皆有功德于民。” 此外,还如疏鸳鸯浦以通溪潮,筑锦亭隘增设戍兵,修学宫,建金鸡桥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南安文庙·明崇祯五年重修明伦堂·南安知县李九华修》、《泉州古桥梁·金溪桥》) 崇祯七年擢兵部主事,再迁车驾司郎中 李九华因考绩优异,被荐举入京,擢兵部主事,曾典试四川,再迁兵部车驾司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0卷·官师志9·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明名令·李九华》均载(文同):“崇祯七年,以考绩擢兵部主事。” 出任井径兵备道提督兼山西佥事,驻获鹿 李九华出任井径兵备道提督兼山西佥事,驻获鹿(获鹿镇,今隶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 时值天下多事,李九华锐意修防马龙固三关,并著《三关纪事》一书,设三关城垛,拓募精兵督促将士日夜训练。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定州有警,朝廷主兵者悉令所有保卫畿南的部队北上保卫京都。李九华委托其妻刘氏守城,自己亲自率师北上。敌人见获鹿城内无备,便趁虚而急攻,刘氏督兵民登城死守。此时,获鹿被围得水池不通,李九华又因定州防卫所牵,不能返援。 刘氏无奈,便咬破手指以血书募敢死队进京向崇祯皇帝请求援兵。其信曰: “恒阳一镇,自臣夫节制以来,屹乎如虎豹在关,天下几绝窥伺。皇上知臣夫谨慎,信之即笃,任之弥专。今年定州报警,又复差往守御,臣夫奉檄于九月八日领队前行,临别嘱臣以抚恤军民,保固城垣为重。 臣凛夫言,于每月朔望暨三、六、九月,肩舆出署,传令中军勉励士率,务欲与臣夫在署时无异。不料本月二十一日,哨兵飞报恒阳有警,臣即与臣夫之妾张氏谋所以退之之计。张亦俯首裂地,手抱五月婴儿,几于愤绝不顾。 臣谓‘徒死何益,权须力图守御。’亟命三男亮生,躬擐甲胄,中军执令箭,追随巡捕。又于各门城垛密布旗号,率城中军民,鞭策驴马,满城飞跃,遥为声援。 臣与张氏尽捐簪珥,召募技勇,肉饼豆羹时向军民激犒;复率妇女运火举石。二十二日,开城一战,臣以灰实罐中,俟其近城,先令军士击罐如雨。率我皇上洪福,暴风忽作,飞灰出城,头晕目蔽,施以精骑击之,大胜而回。然此不过一时权宜,非所以为长恃万全之局也。 臣今日夜焦劳,思图顿整,必须有重兵援救,将兵马分两路进发,先以一队破其后,臣鼓城中之众,用灰石炮矢御其前;复以一队冲其中,首尾中间,四面攻击,庶几城可得而全、民可得而安也。今总计城中军民士女大约不满数千,以此而抗十万之众,何由取胜。为臣计者,或劝臣死报,或教臣逃避。 臣思受国深恩,逃避说固痛切而不忍闻。即死报一言,臣非惜此身,但臣死而城可全、民可安,臣也何为不死;又或势危城破,计无复之,臣亦不能不死。若事犹可为,不思所以生全民命之计,而徒为一死塞责,遂毕人臣报国之心,似亦非其所难矣。此臣所以不死.非为臣计,实欲留其身以为民计也。 近观恒阳一路城池,危若朝露。臣以张氏、亮生登埤鼓众,只见军民号哭,悲声振耳,惨不忍言。虽臣以恩爱固结,一闻呼集,无不奋勇争先、一以当百,奈四邻绝救,孤军独处,使臣进无以战、退无以守,臣之力尽矣!无如何矣!然而臣心则有未已也,计维一息尚存,暂加力守,谨具危情,哭陈丹陛,恳以苍生社稷为重。发一旅之师拯数邑之危,仰期旬内兵临救之,犹未为晚也。” 敢死队冒死沿绳索从城垛上滑下,觅间道突围急奔京城请援。然而,援兵始终未至,8天后获鹿被攻破,刘氏向北再拜,率子李亮生引火自焚;李九华妾张氏,怀抱才五个月的儿子李囊生投井自尽。获鹿妇女从刘氏死者数十人。李亮生已聘尚未成婚的妻子蔡氏,年方15岁,当在家乡听到噩耗时,7日不食而死。 事后,乡人在获鹿城东郊建立“取义祠”,祭祀刘氏、张氏及亮生、囊生2子,从祀随刘氏从难的数十位妇女。后史可法途经获鹿,特意凭吊了“取义祠”,并亲撰一楹联悬于祠中。 顺治七年卒于家 因失获鹿,李九华负罪戍边,朝野皆为其鸣不平。 不久,诏起湖广参议道,李九华称病不起,坚辞,归澄塘。 清·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卒于家,墓葬古城尖(今车上乡境内)。 著有《三关纪事》、《安南志》、《滑宜宝草》遗世。 李廷钰 李廷钰(1792—1861年),字润堂,号鹤樵,同安人;晚居泉州。李长庚嗣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长庚》) 嘉庆十八年袭伯爵,授二等侍卫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浙江提督李长庚战殁后,追封三等“壮烈伯”。嘉庆十八年(1813年),李廷钰22岁,袭伯爵,授二等侍卫。 《清史稿·列传137·李长庚·子廷钰》:“长庚无子,养同姓子廷钰为嗣,袭伯爵,授二等侍卫。” 道光中出为南昌副将 道光(1821—1850年)中,李廷钰出为南昌副将。 《清史稿·列传137·李长庚·子廷钰》:“道光(1821—1850年)中,出为南昌副将。” 后擢潮州镇总兵,道光廿一年调驻守虎门威远炮台 李廷钰后擢潮州镇总兵。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道光廿年(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由,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廿一年正月(1841年1月),英军攻击虎门要塞。 其时虎门海防主要有“三远炮台”——靖远、威远、镇远,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镇守靖远炮台,调潮州总兵李廷钰率亲兵418人驻守威远炮台。战况极为惨烈,靖远炮台关天培以身殉职;威远炮台弹尽粮绝,伤亡惨重,李廷钰被迫撤离。 累擢至浙江提督,因病不能巡洋,道光廿四年夺职归 李廷钰累擢浙江提督。因病不能巡洋,道光廿四年(1844年)夺职归。 《清史稿·列传137·李长庚·子廷钰》:“累擢浙江提督。因病不能巡洋,夺职家居。” 时李廷钰即在泉州玉犀巷买下施琅将军废园,修葺居住,俗称“李伯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民宅·李廷钰故居》) 李廷钰在家赋闲,著书立说,研究金石字画,而且特别擅画兰花。 泉州清源山赐恩崖有1处摩崖石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五日,同安四川总督苏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钰、晋江举人王沛瑛同游到此,皆姻娅(“姻娅”:亲家和连襟)也。廷玉书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廷玉》) 咸丰初治本籍团练 《清史稿·列传137·李长庚·子廷钰》:“咸丰初,治本籍团练,迭克厦门、金岛、仙游,授福建提督。寻以误报军情解任,仍会办团练。” 咸丰十一年卒 《清史稿·列传137·李长庚·子廷钰》:“(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孙经宝袭爵。” 李增皆 李增皆,字益伯,号谦堂,清·泉州府同安县马巷侯滨人(今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后滨村);李长庚从子,李廷钰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长庚、李廷钰》) 行状 嘉庆三年(1798年),即随李长庚征战蔡牵海上武装集团。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廿五日李长庚在粤海黑水洋被蔡牵大炮击毙,不久随水师邱良功率八百人为先锋,采用铁签戳入贼船的方法,继续在黑水洋围剿蔡牵。 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十七日,海战非常激烈,“两军皆拼死狠斗,兵刃短接,火箭横飞”。激战两天一夜,蔡牵寡不敌众,裂船沉海身亡。此次海战,双方伤亡巨大,李增皆将士得活者仅19人,自己也在战斗中负伤落水,后获兵士救起。 李增皆在洋20余年,大小200余战,战功累累,由偏裨擢至广东水陆提督。道光(1821—1850年)间授南洋总巡大使,赏换双眼花翎,赏玉扳指一。整理出版李长庚遗著《外海水程战法纪要》。 道光十九年(1839年)九月十七日卒于广东任上,归葬马巷陈坂大宅。 故居 李增皆故居,位于后滨村,俗称“新大人衙”(李长庚故居“伯府”称“老大人衙”)。 清·道光三年(1823年)始建。 故居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及两侧小护厝(榉头),东护厝外有1口水井。主体大厝东西各有1列护龙。总面宽25.7米,通进深21米。 前落大厝面阔3间,中为凹寿门廊及门厅,两侧厢房,穿斗式梁架,硬山布瓦顶燕尾脊,屋面两侧各有3道瓦筒。 后落大厝厅堂有李增皆画像及泥塑神像。 李春开 李春开,字晦美,号青岱,明·广昌人。万历卅七年(1609)官泉州府同安知县。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五·循吏录·明·知县·李春开》据“《闽书》、《清白堂稿》”为作传,曰: “李春开,字晦美, 号青岱, 广昌人。 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举人,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 稽古好文,重修‘文公书院’。清复铜鱼,修葺城堞。盗贼敛迹,囹圄空虚。 民苦粮累,为减梵天、奇江之加增。民苦代旁邑输,为停嘉禾之仓谷。 先是税珰方兴,同安额派八十缗。而奸民蔡德邵等投监充牙,因缘为市,复加旧额之半增四十缗。于是公税一、私税十,旧者剜肉,新者椎髓,商民交困;嗣晋江、安溪额外之税已蠲,而同税如故。 春开问民疾苦,曰:‘是负戴贩鬻者,独匪民哉?’ 会直指(“直指”:即“直指使者”,朝廷派出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陆梦祖行部至同,铺民奔诉县庭求申。春开为援例力请罢之,得报可。而抚军犹以额故难之,下藩司议,事几格,而邑民刘某、吴某、叶某复以官牙奉藩司得输税充饷,商民皇皇。直指采缙绅言,檄县而词加峻。春开乃获以地税香资议抵。及正诸官牙罪,而加税始得尽蠲,抚军亦遂报允,商民欢声雷动,勒碑溪南以纪之。 后以察谢官,遂不复出。 先是,辛亥(万历卅九年,1611年)秋,春开祷雨应时,民建亭于邑东,颜曰 ‘喜雨’。及去,益思其德,即亭前为祠,设位祀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