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2划—下卷)

  董思安五代·闽国·莆田人,籍晋江。闽将:军将,军帅。援建州败归泉州,又援福州无果。南唐•漳州刺史,遭弟酖杀。
  董友
[董酉。明末清初•晋江县永宁乡沙堤(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人。父董飏先(董飏先行状。董友是董飏先的长女。董友是董飏先的胞侄女说。)。国姓夫人。郑经私生子案。国太。东宁国留守派与西征派之争。东宁事变。卒于台湾安平城。]
  董洪
(字颖实,南宋·晋江董埔人)董仪(字尚质)、董敬(字主一)
  童汉臣[字重良,号南衡,明·钱塘人(今属杭州)。嘉靖十四年进士,授魏县知县。江西道御史(由魏县知县入为江西道御史。巡按直隶。参与郭勋冤案。出按山西。给事中:劾严嵩、许赞。)。谪湖广布政使都事。家居十年。泉州知府(嘉靖卅二年任。疏导府城八卦沟,凡应兴革者皆勇为。抗倭保城。续议龟湖塘规和发布《泉州府申明塘规文告》。移建织染局。)。广东都事,累江西副使。西湖八社。]
  童子炜
(字屺瞻)、童含山、童乾震(明·含山人,籍晋江)
  温益[字禹弼,北宋·泉州晋江人;郡望太原。第进士。累官至诸王府记室参军。绍圣中出知福州,移潭州。元符三年召入(先以太常少卿召,迁给事中兼侍读。陈瓘指言其过,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仍兼侍读。)。元符三年迁吏部尚书。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拜尚书右丞。崇宁元年五月迁中书侍郎。崇宁二年正月卒。评价。]
  温景
(俗名呈景,号清江居士)
  温革
(本名温豫,字叔皮北宋末南宋初·惠安县崧林铺温厝人[今涂寨镇温厝村]。政和进士。以秘书郎使河南修山陵。终福州转运使,卒于官。著述字画。)
  游九功
(字勉之,一字禹成,号“受斋”,谥“文清”,或说谥“庄简”,南宋·福建建阳麻沙长坪人。岳麓巨子。嘉定十六年累官至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被论,予祠。嘉定十七年起为刑部侍郎,累除兵部郎官。宝庆元年出知泉州。端平二年累至司农卿兼枢密副都承旨。出知庆元府。奉祠八年,淳祐三年卒。游九功诗六首。)
  游酢[字定夫,号豕山,学者称“廌山先生”、“广平先生”,谥“文肃”,北宋·福建建阳阳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富垄村)人。初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于时。得“洛学”真传(师从程颢、程颐兄弟。程门四大弟子之首。)。元丰六年第进士。初宦。历河南府清河知县、颍昌府教授、太学博士。元祐八年“程门立雪”。绍圣三年佥书齐州。绍圣三年冬丁父忧回建阳守制。元符二年调任泉州判官。元符三年十一月擢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和、舒、濠三州。卒(侨寓历阳。宣和五年卒于寓所。眷属。)。著述。评价(北宋·杨时《墓志铭》评。南宋·理宗评。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评。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清·乾隆《福建通志》评。现代述评。)]
  储惇叙(字彦伦,北宋·晋江人)、储用(字行之,南宋·晋江人)
  鲁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清·江西新城县人[今黎川]。德化知县[谕种大 、小麦及油菜。兴文教。主修《德化县志》。劝谕十条。兴建。评价。]台湾县知县。鲁鼎梅《龙浔赋》。)

董思安

  董思安,五代·闽国·晋江人,或作莆田人。父董漳,唐·光启元年(88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氏(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入闽,居莆田;至董思安,籍晋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南宋·宝祐黄岩孙《仙溪志·卷4·唐及五代人物·董思安“《清源志》”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五代·董思安》、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6·闽7·列传·董思安》有传。

   闽将:军将,军帅

  董思安为闽将。后晋·天福七年(闽·永隆四年,942年),朱文进弑闽国·景宗·王曦(原名王延曦王审知第28子)自立,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董思安与与留从効王忠顺合谋杀黄绍颇,迎王继勋天德帝·王延政从子)主泉州军府事;董思安累迁军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効王忠顺王继勋》)

  南宋·宝祐黄岩孙《仙溪志·卷4·唐及五代人物·董思安》:董思安,与留从効王忠顺合谋杀黄绍颇,请王继勋为刺史;累迁军帅。思安身长九尺,勇冠一时,号‘大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五代·董思安》:

  “董思安,其先固始人,从氏入闽,遂籍晋江。

  天福七年,朱文进王延曦自立,思安留从効王忠顺氏。”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6·闽7·列传·董思安》:

  “董思安,莆田人。身长九尺,勇冠一时。与王忠顺友善。

   朱文进既杀景宗,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思安因与忠顺为泉州军将。留从效合谋复氏,遂杀绍颇,迎天德帝从子继勋主军府事。”

  援建州,败归泉州,又援福州无果

  南唐•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闽•天德三年,945年),南唐兵攻建州(今建瓯市),董思安王忠顺领兵赴援,城陷,王忠顺力战死,董思安全军奔归泉州,卜居于郡城登贤里(今承天巷)。南唐又师征福州,董思安留从効统兵救援无果,闽亡。

  南宋·宝祐黄岩孙《仙溪志·卷4·唐及五代人物·董思安》:

  “南唐兵攻建州,思安王忠顺领兵赴难,战数不利,或说二人以去就计。思安曰:‘吾辈世为氏臣,今危而叛去,天下其有容我者乎!’众感其言,无有叛者。城陷,忠顺力战死之,思安全其众,奔归泉州。

  南唐师征福州李宏义,又与从効统兵以为应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五代·董思安》:“及南唐围建州久,或谓思安盍蚤择去就,思安曰:‘吾世事氏,危而叛之,天下其谁容我?’众感其言,遂无叛者。”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6·闽7·列传·董思安》:“会南唐兵攻建州急,思安忠顺将兵赴难,战数不利,或说二人当以去就计,思安曰:‘吾辈世为氏臣,今危而叛去,天下其谁容我!’麾下感其言,无有叛者。城陷,忠顺力战死,思安全军归泉州。”

  南唐•漳州刺史,遭弟酖杀

  南唐任命董思安为漳州刺史,董思安因父名避讳辞,元宗遂改漳州为南州。时留从效留从愿为南州副使,竟酖杀董思安,自领州事。

  南宋·宝祐黄岩孙《仙溪志·卷4·唐及五代人物·董思安》:

  “嗣主闻而嘉之,以为漳州刺史,思安辞以父名,乃改为南州。

  留从愿为副使,其后酖杀思安,自领州事。”?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6·闽7·列传·董思安》:

  “后南唐以为漳州刺史,思安辞以父名元宗因改漳州曰南州。

  从效从愿为副使,竟酖杀思安,自领州事。

  忠顺,晋江人。”

董友

  董友(1623—1681年),或称董酉(国语和闽南语均“友”、“酉”同音,讹用),史称董氏,民间尊称董酉娘,族谱昵称董酉姑,明末清初•晋江县永宁乡沙堤(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人;天启三年(1623年)生。董友郑成功的元配夫人、郑经之母,故又称夫人、国姓夫人、国太(因郑经在台湾立国“东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女传卷3•董氏“《海上见闻录》、《小腆纪年》”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董氏》选录)。

  父董飏先

  董飏先行状

  董飏先(1591—1656年),或作扬先容先,号沙筑沙河子晋江县永宁乡沙堤(今属石狮市)人;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生。后移居今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居委会后山。后山故居朝南向,由前廊、天井、祀厅、后厅等组成,面积约400平方米;现后厅虽倒塌,整座旧居却依然保留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外架内构基本保持完整。

  董飏先早年家境贫困,其在沙筑公难言记》(《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收录)自记:“余世之难人也,家君晚举余兄弟三人,期以远大,俱贽名西垫(“塾”之误),授以举子业。余为仲子,年甫鬕,即不愿落人后,虽手破铁门关者八,未能博一弟子员,至家徒四壁,发愤下帷攻苦自若也。”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董飏先乡试42名;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46岁举进士二甲20名,走上宦途;当年迁居泉州。初选江南泰州知州,调通州。丁艰服阕,补广东化州,入为刑部员外,转礼部郎中,又外调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雷廉海北道。其居官以无为为宗,以静为用,故所居无赫名,及去,人皆思之焉。明末,董飏先避难隐居浯州(今金门)许坑(或作“古坑”),南明•鲁王曾赠以“风高五柳”匾。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卒。墓在金门狮山头,现存。金门氏宗祠尚有董飏先牌位。

  董飏先沙筑公难言记》(《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收录)自记:“迨邀阴庇,癸酉年以儒科捷乡闱,丁丑年成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4》载:“崇祯十年丁丑刘同升榜进士董飏先,泰州知府,佥事。”

  《国子监历科进士题名碑》载,董飏先为福建人、民籍、二甲第廿名进士。

  《温陵沙堤氏祥芝房分谱》中一篇残文中亦载:

  “飏先公生于万历辛卯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卒于丙申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六十有六。

  岁癸酉年乡试四十二名,丁丑会试二百二十一名,殿试二甲二十名。初选江南泰州知州,忤权贵,再调通州。”

  董友董飏先的长女

  董友董飏先的长女,明·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出生于石狮永宁后山。故后山的董飏先故居亦称董酉姑旧居”。由于明末起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卒,董飏先隐居金门,因此,亦有称董酉娘是金门古坑人。
董飏先沙筑公私志手书世次》(《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附记》收录)载:“余飏先(娶)氏、氏,男四:长,次,三,四;女四:长,次,三,四。……长女配门国姓夫人……”

  《石井本宗族谱·井江氏历代人物·西亭郑成功(《郑成功族谱三种》,厦门郑成功研究会、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记:“妣董氏,雷廉道容先女。”

   董友董飏先的胞侄女说

  然而,不知为何,一些资料包括族谱却将董友作为董飏先的胞侄女。

  这种说法,目前所见最早的资料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族谱三种》,厦门郑成功研究会、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该《墓志》曰:“祖母,系明·进士、礼部侍郎扬先(即飏先胞侄女,生于癸亥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廿四日酉时,卒于辛酉年(清·康熙廿年,1681年)六月十六日巳时,享年五十有九。”

  郑克塽卒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氏附葬祖父墓志》所作年代不会迟于此。后来的《泉州氏族谱序》(清·咸丰六年(1856年)董登荣作、董春蔼抄)等沿用此说法。

  国姓夫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董友郑成功(原名郑森)成婚,是郑成功的元配夫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郑森陛见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改名成功,后来民间称为“国姓爷”夫人也被尊称为“国姓夫人”

  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举义旗抗清。郑成功奉南明•隆武帝之命镇守仙霞关,董友随侍军中。为应付军需之急,董友“日率姬妾、婢妇为纺织及制甲胄之物劳军”;战事紧急时,还主动捐出金银首饰,以应军饷,稳定军心。

  顺治七年(1650年)十月,郑成功奉南明•永历帝之命南下经略粤东,郑成功郑芝魁管理地方事务,董酉姑与世子郑经监守中左所(今厦门)。

  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春,清将马得功乘虚偷袭中左所,守将阮引何德不敌败退。

  《开闽董氏沙堤分派宗谱·附:泉州董氏族谱序》载:飏先……其胞侄女(?有误,应为长女,见上)酉姑,配国姓,《遂士录》传其禁奸止杀,董氏与有力焉。又辛丑(?应为辛卯,即顺治八年,1651年)之变(清军袭占厦门),踉跄逃难,人竟怀珍宝,董氏独包裹姑之神主以出,成功大加敬服,亦足证家训也。”(注:《泉州氏族谱序》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董登荣作、董春蔼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建立金、厦抗清基地·清军袭占厦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女传卷3•董氏》:

  “董氏延平王朱成功妻也。

  初不见礼于成功。辛卯(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兵攻厦门,守将郑芝莞拥珍宝弃城逃,董氏抱神主及诸岸,舵工林礼负以登芝莞舟。芝莞遽曰:‘此战舰也,非夫人所居。’再三促之,夫人坚坐不动,积藏得无恙。成功以是深嘉之,与谋军国。”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月,董友在府第设宴招待出征及留守各文武将领之父母、夫人、子女,并颁赐金钱布帛;对阵亡将士遗孀、遗孤尤加礼待,亲自敬酒,加赐重金,体恤安抚。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北伐,董友与各将领眷属全部随征。羊山遇风,家属损失不少,董友日夜奔波,安抚体恤。郑成功北伐失利,退守厦门。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将达素进犯厦门,董友率文武官员眷属迁移金门。

   郑经私生子案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出兵台湾,留长子郑经守厦门。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占领台湾的荷兰军投降,台湾收复。

  此时,留镇厦门的世子郑经同四弟的奶母陈氏通奸生了1个儿子。

  开初,郑经向父亲报告侍妾生了个儿子,郑成功因添孙高兴,赏了一点银物。不料,郑经的妻子是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与郑经素不相得。唐显悦为孙女鸣不平,写信给郑成功大加非难。郑成功“登时气塞胸膛。立差都事黄毓持令箭并画龙桶三、漆红头桶一,过金门与兄,同到厦门斩其妻董氏治家不严之罪,并其子与其所生孙、乳母陈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泰》)

  守金、厦诸将接令后大为震惊,力图大事化小,商议后采取折衷办法,拟杀陈氏与所生婴儿,诸将联名上启代董夫人郑经请罪。取得董氏郑经同意后,由黄毓回台复命。而郑成功坚持必须杀掉夫人和郑经,让黄毓再次到金门交郑泰执行,逼使金、厦诸将联合举兵拒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成功之死·“家族不睦,其子乱伦”说》)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气噎而死。

  国太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郑经入台湾嗣为延平王,董友亦东渡入台。董友以“国太”身份过问政务。她时常告诫郑经“抚恤黎民,厚待百姓”,深得民望。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女传卷3•董氏》:成功薨,子嗣;戒子厚将士、恤百姓’。”

  在台南有一北园别馆遗址,是郑经安养母亲董友的地方,后来,董友终老于此。北园别馆于清代改建为台南开元寺。开元寺内至今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如寺后的七弦竹,相传为董友亲手栽植。

  东宁国留守派与西征派之争

  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经渡海西征。

  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月,郑经与妾(即原为郑经四弟的奶母)所生的长子郑克□(上“臧”下“土”)监国。郑克臧刚毅勇断,有乃祖郑成功之风。当时郑经诸弟,也就是克□(上“臧”下“土”)的叔叔们,在台恃势欺压横行,强占民田,克臧守正不阿,必执不可。故上至夫人(时称国太),下及镇将兵民,抱以热烈支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克塽·郑克□(上“臧”下“土”)监国》)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反攻大陆7年无成后返回台湾,意志消沉,从此溺于酒色,无复西意。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女传卷3•董氏》:“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之败,狼狈归。夫人让之曰:‘冯陈之业衰矣,犹有先君。黄洪之刃若辈,庸可赦乎?不肖子徒累维桑,则如勿往!’”

  郑经见监国郑克□(上“臧”下“土”)处分国事妥当,愈加放心,自此军国事务皆交克□(上“臧”下“土”)裁決,唯偶取公文批阅而已;并给予精兵三千,由沈诚毛兴统之为护军。宗族益惮监国,而含恨愈深。

  而夫人始终认为郑成功是给郑经和奶母生子一事气死的,因而迁怒于郑克□(上“臧”下“土”),极力主张立嫡孙郑克塽郑经次子,正室所生)为世子。

  这时,台湾氏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空前激烈。东宁国分为二派:一是留守派,以郑克□(上“臧”下“土”)、陈永华等为首;另一是西征派,即反攻大陆回台人员,以冯锡范刘国轩等为首,西征败归要分享留守派的地盘。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冯锡范设计罢陈永华兵权,永华郁郁死。

  东宁事变

  康熙廿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卒,王位的继承顺理成章应由长子、监国郑克□(上“臧”下“土”)即位,但冯锡范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乘机发动东宁事变。

   冯锡范硬是说郑克□(上“臧”下“土”)非长子而是螟蛉子,应由年仅13岁的郑克塽即位,而克塽冯锡范之女婿。冯锡范郑聪郑明诸叔向夫人造谣,说尽郑克□(上“臧”下“土”)的不是。夫人欲见刘国轩冯锡范,而刘国轩以有病未赴约。

  正月三十日,夫人下令召见郑克□(上“臧”下“土”)。郑克□(上“臧”下“土”)不疑有他,在入门时将隨从护卫毛兴沈诚挡在门外。就在克□(上“臧”下“土”)进入夫人府內,尚未见到其祖母时,即被冯锡范随协蔡添一刀剌入腹中,再由郑聪郑明郑智郑柔四位叔叔以木棒打死(《清史稿》称为“共缢杀”),时年十八。夫人得知郑克□(上“臧”下“土”)被弒为时已晚。

  二月一日,郑克塽即延平王位。

  冯锡范郑克塽后,自以拥立有功,表封为忠诚伯,仍管侍卫,兼参赞军机。弒君之郑聪为辅政公,然而资才庸懦,事少决断,惟冯锡范是听;郑明郑智为左右武骧将军。又将“克□(上“臧”下“土”)螟蛉难嗣大位”的文书通告四方,民心、军心尽丧。

  卒于台湾安平城

  夫人以长孙郑克□(上“臧”下“土”)是因召见而死于非命,间接促成杀孙,愤懑交加,一病不起。康熙廿年(1681年)六月十六日,重病缠身的夫人卒于台湾安平城,享年五十九。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女传卷3•董氏》:克□(上“臧”下“土”)之死也,非夫人本意;悔恨成疾,卒。”

  临终前,夫人也只好承认现实,任命刘国轩“武平侯”,授予“独断军国大事”大权;同时授予冯锡范主持政务,封为“忠诚伯”

董洪

  董洪(1190-1250年),字颖实,南宋·泉州晋江董埔人。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刘谓榜”进士第二人(榜眼),授大学正,迁太学博士。外放南剑州通判、就知州事。淳祐十年(1250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一。墓在晋江三十二都茂趣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董洪》:董洪,字颖实。嘉定十三年进士。为太学博士,出判南剑,就知郡事,勤抚凋弊,更筑延平书院于邃坞,士民德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董洪》:

  “董洪,字颖实,晋江人。

  (早年厉志于学,博采诸众长)嘉定庚辰进士第二人,为大学正(学业精勤,重气节,为士论所称)

  丐外,通判南剑州,就知州事。(严身奉法,勤抚凋弊)蠲役钱、苗米以万计;创峡阳、济粜二仓以待歉岁(赈济流民);更修延平书院(于邃坞以教士)(设剑浦弓兵,营以居军)士民德之。”

董仪

  董仪,字尚质,明·滁州人。洪武(1368—1398年)中任泉州同知,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董仪据旧《志》载:董仪,字尚质,滁州人。洪武中任泉州同知。莅官爱民,礼贤下士,郡称贤佐。卒于官,贫不能归榇。士民共葬于岳祠之东。”

董敬

  董敬,字主一明·常州人。由进士正统(1436—1449年)间任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董敬《愿学稿》载:

  “董敬,字主一,常州人。由进士正统间任泉州府推官。

  锄暴抑强,革弊剔蠹。凡军国庶政之杂,沓呻钱谷狱讼之繁冗,民情之愉悴,郎佐之淑慝,靡不雍容坐理,窾却无遗。吏畏其威,民怀其惠,豪猾敛迹,良善获安。

  秩满入京,都宪朱监两为序送之。”

童汉臣

  童汉臣,字重良,号南衡,明·钱塘人(今属杭州)。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有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同治补刊本)“节王遵岩林次崖各文集”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童汉臣》亦有传,文同乾隆·府志。

  嘉靖十四年进士,授魏县知县

  童汉臣登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进士,授魏县知县。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童汉臣,钱塘人。”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童汉臣(旧《浙江通志》),字重良,钱塘人。嘉靖乙未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童汉臣,钱塘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童汉臣,字南衡,钱塘人。”

  江西道御史

  由魏县知县入为江西道御史

  嘉靖(1522—1566年)中,由魏县知县入为江西道御史。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由魏县知县入为御史。”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为江西道御史。”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嘉靖中为御史。”

  巡按直隶

  巡按直隶。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二月论宜禁治副使张意、知县汪旦诡言讦奏,流传谤书。嘉靖廿年(1541年),宣府、大同总督樊继祖败绩,反三次以捷报上闻,童汉臣劾之。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寇大入宣府、大同,总督樊继祖等掩败,三以捷闻;汉臣等劾之,得罪。”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二十年,寇大入宣、大,总督樊继祖等掩败,三以捷闻。汉臣劾之,继祖等得罪。”

  明世宗实录•卷240》:

  “嘉靖十九年十二月……

  巡按直隶御史童汉臣言:‘副使张意、知县汪旦,按臣皆论其赃方下有司验问,而二臣乃乘时考察诡言讦奏,流传谤书,鼓惑人听,宜禁治。’

  诏:‘等从公考察,今后敢有辩诬、腾谤成书布市者,锦衣卫捕系之。’”

  参与郭勋冤案

  郭勋曾辅佐正德嘉靖两代小皇帝40年,是经常代行皇帝职权的太师、太子太师、翊国公。时嘉靖帝已登基20年,自认为羽翼已满,欲压制权臣而自立。从嘉靖廿年(1541年)五月刑部给事中高时提奏《题为跋扈权奸、捻恶怙终、抗违强辩、恳乞圣明早赐剥夺重权,以正欺芒,以杜后患》,“尽发奸利事”开始,宦官、文臣对郭勋的不满一触即发,群起而攻之;众文臣制造谣言,众言官启动弹劾。而不愿配合的刑部与锦衣卫许多官员因此获罪下狱。

  董汉臣亦疏讦恶。童汉臣的提奏,主题为弹劾郭勋怀奸不忠,久逃天宪,乞大彰圣断,急处不法权臣,以正国典,以消奸匿。针对郭勋“臣未私索地钱”、“臣奸何事,臣党何人”、“臣实不知”、“臣实不甘”等抗辩,董汉臣逐条歪曲,上纲上线,并揭发6项未尽之迹,主要是白占更多太监的财产。董汉臣冒死乞求解除郭勋兵权,但其上纲上线过头,并无依据。连嘉靖帝八月十九日也只能简单回复“已有旨了”?

  嘉靖廿年(1541年)九月,郭勋下诏狱。嘉靖廿一年(1542年)10月,郭勋被害死于锦衣卫监狱。此案还涉及数百人,先后入狱、被杀、论死(绞、斩)、充军、革职、降职、家产没官等。

  嘉靖廿九年(1550年),嘉靖帝氏家族平反复爵。

  出按山西

  出按山西。嘉靖廿一年(1542年)六月,俺答犯太原,童汉臣督诸将击却之。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其按山西,督诸将击却俺答之薄太原者。”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出按山西,督诸将击却俺答之薄太原者。”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时敌寇雁门,简按山西。为设方略斩级,夺还子女。”

  明世宗实录•卷263》: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

  虏犯太原,山西抚按官刘臬童汉臣告急,请兵应援。兵部言:贼既临省城,刘臬张达见驻宁武,城守恐疏;宜令臬拨官兵一枝专守省城,听御史童汉臣调度。前调延宁固原兵,宜令总督杨守礼再拨三枝赴山西应援;仍募本地壮夫有能杀贼者,升赏如例。上俱从之。
无何,虏薄太原城外,无所掠,大肆焚烧。守城指挥王伦等率壮夫以矢石火器毙贼十二人;贼复焚演武场,移营南走。”

  给事中:劾严嵩许赞

  童汉臣入为给事中。嘉靖廿一年(1542年)十月,给事中童汉臣、巡按四川御史谢瑜上疏弹劾大学士严嵩、吏部尚书许赞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会方劾,触其怒。”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既而条陈边计,归咎宰辅严嵩,疏入,大衔之。”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时方劾大学士严嵩、吏部尚书许赞。”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严嵩用事》:

  (嘉靖)二十一年……冬十月,给事中童汉臣伊敏生喻时等再上疏论严嵩
巡按四川御史谢瑜上言:‘相继百四十年,诛四凶。而陛下数月之间,转移之顷,四凶已诛其二如郭勋胡守中,而其二则张瓒严嵩是也。请陛下奋干断,亟谴之,以快人心。’
于是复上疏乞罢,帝慰谕留之。

  谪湖广布政使都事

  嘉靖廿二年(1543年),严嵩许赞勾结,假公事而罪谪童汉臣为湖广布政使都事。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明年,汉臣与巡抚李珏核上继祖等失事状。章下吏部。汉臣前劾并劾吏部尚书许赞亦憾汉臣,因言汉臣劾迟延,宜并论。遂拟旨镌一阶留任,谪汉臣湖广布政司都事。举朝皆知为所中,莫能救也。”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谪楚藩都事。”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明年,汉臣与巡抚李珏核上继祖等失事状,指,因言汉臣勘迟延。遂拟旨镌一阶留任,谪汉臣湖广布政使都事,举朝皆知为所中,莫能救也。”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严嵩用事》:“已而谢瑜童汉臣俱以他事谪去。”

  《明史•严嵩传》:

  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张经李天宠王忬之死,皆有力焉。前后劾世蕃者,谢瑜叶经童汉臣赵绵王宗茂何维柏王晔陈恺厉汝进沈练徐学诗杨继盛周铁吴时来张□董传策皆被谴。用他过置之死,继盛张经疏尾杀之。他所不悦,假迁除考察以斥者甚众,皆未尝有迹也。”

  家居十年

  因父丧,奔归守制,家居十年。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闻父讣,奔归,家居十年。”

  泉州知府

  嘉靖卅二年任

  嘉靖卅二年(1553年),童汉臣任泉州知府。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久之,为泉州知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由进士,嘉靖三十二年以御史为泉州府知府。”

  疏导府城八卦沟,凡应兴革者皆勇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求八卦河之湮塞而疏导之,访民俗之淫恶而痛治之,凡应兴革者,皆奋然勇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泉州府城内外沟濠·子城内支沟》)

  抗倭保城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倭贼薄城,有保障功。”

  《明实录·世宗实录》: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

  巡抚浙江兼管福、兴、泉、漳都御史王忬以三十二年九月后倭寇二次犯兴化府南日旧寨及十一月后泉州府兵出洋剿杀石圳澳、深泥湾等处贼船事闻,因叙上诸文武将吏功罪,谓:‘兴化知府董士弘、泉州知府童汉臣保障有功,当旌奖;把总指挥张栋先败后功,宜准赎;千户叶巨卿、百户张养正死事,宜恤录。’

  得旨:‘,赦勿问。士弘、 汉臣,均赉以银、币;巨卿养正,下抚臣优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海寇窟穴澎湖,时出剽掠,大为民害。汉臣访官吏士民有智勇者,授以方略,令率义兵,伺其出没攻之,前后擒贼若干人。又大征兵将,挟澎湖,贼闻风气夺,稍解去。抚、按嘉其功,移檄交奖。”

  续议龟湖塘规和发布《泉州府申明塘规文告》

  嘉靖卅二年(1553年),童汉臣增立龟湖塘规,称《续议塘规》,共19条3部分,并附文《泉州府申明塘规文告》。王慎中为立《龟湖颂德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龟湖塘》、《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

  “郡南龟湖,收宝盖、金鞍、玉屏之水,灌田万余亩。宋·蔡襄定有塘规,历久渐弛,守陂之夫虽具,而官弗予直,常怠而废事。民请于前守方克,奏记部使者,既许而去,未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方克》)

  汉臣下车,问民利病,众以为言。即符下晋邑,令无留牍,翻牍,得所谓《增议塘规二十九条》——堤堰坊墉,岁治月修,启闭以时,禁豪右之侵,严狂狡之诡,灿如列眉。以宽硕接其民,不赏而劝,不怒而威。岁以荐登,粟入倍于他乡。

  民伐石勒碑纪之。”

  移建织染局

  嘉靖卅三年(1554年),童汉臣将织染局移建于府治后东畔,内有清玉泉井(清白源井),染色天下最。旧有两碑记其事,现在东街门楼巷,尚有“清玉泉”水井及石碑1方,当年染坊工具石碇1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清白源井》)

  广东都事,累江西副使

  童汉臣转广东都事,累升江西副使,以母老乞归。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终江西副使。”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8•人物•名臣•杭州府•童汉臣》:“起广东都事,累升江西副使,以母老乞归。”

  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85•名宦3•统辖•明•童汉臣》:“终江西副使。”

  西湖八社

  童汉臣致仕归。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与诗友结社西湖,会吟者八社。《四库全书》称其是后来“讲学者聚徒,朋党分而门户立”的先兆。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2•集部45•总集类存目2》:

  “《西湖八社诗帖》(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嘉靖壬戌,闽人祝时泰游于杭州,与其友结诗社西湖上,凡会吟者八:曰紫阳社,曰湖心社,曰玉岑社,曰飞来社,曰月岩社,曰南屏社,曰紫云社,曰洞霄社。

  与光州知州、仁和高应冕,承天府知府、钱塘方九叙,江西副使、钱塘童汉臣,诸生徽州王寅、仁和刘子伯,布衣、仁和沈仕等分主之,以所作唱和诗集为此编。分春社、秋社二目。

  明之季年,讲学者聚徒,朋党分而门户立;吟诗者结社,声气盛而文章衰。当其中叶,兆已先见矣。”

童子炜

  童子炜,字屺瞻,明末清初·晋江县笋江人。林孕昌的门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乡试举人,曾任山东某县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先生子炜氏撰素庵《春秋易义序》曰:

  “童子炜素庵林孕昌素庵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其序素庵《 春秋易义》略曰:‘方髫龄,即炙先生之教,受知特深,日与汇翁世兄同砚席,亲承提命、立雪春风者数十载。兹复与汇翁同宦一方,适《易义》一书正在剞劂,因得效校仇之役。聊述生平,有得于《易义》之旨,以志授受渊源之有自如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解元吴道来榜……童子炜,知县。”

  清·任弘远编撰(济南)趵突泉志》“人物志”载:童子炜,字屺瞻笋江人。有泉上诗。”“艺文志”收录童子炜《趵突泉诗》曰:“为问灵根半有无,三层喷起驾蓬壶。地回玉海流常远,天倒银河泽不枯。乍看激湍奔月窟,还惊溅雪落云湖。娥姜遗迹知谁在?空使冰轮照影孤。”

童含山

  童含山,名、字佚,含山其号,明·泉州人;陈琛门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童含山先生》: 

  (阙),字(阙),号含山,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人。

  何怍庵何炯怍庵祭之文曰:

  ‘恭惟夫子,天生木铎;昔在紫云(开元寺古称紫云寺),脱屦盈幄;尝升讲座,抽关启钥;朗然高论,听者耸服;随才高下,艺文商榷;所经识取,靡不腾跃。

  某时在列,年方总丱;莫知端倪,但仰山岳;言虽谆谆,未尝领略;高乎坚乎,至今踧踖;追数旧游,后先雕落;爰有生,立雪游酢;手书颂德,如写衷膜;使其尚存,必有制作;以表丹青,以昭宿昔。

  眇予小子,自惭寡弱;伏自宦归,时侍几屩;是岁之春,忽蒙枉泊;示我歌吟,若有所托;夫子逝矣,今何可复?

  惟是夫子,学问渊泽;授自紫峰陈琛紫峰,以溯伊洛;短檠对静,圆木示觉;践履精纯,孝弟有绰;病叟载歌,吁嗟命薄。敬此诔章,以怀棫朴。’”

  ·道光《晋江县志·卷之五十四·人物志·儒林·清修··童含山》:

  童含山,名未详,含山其号。

  卒时何炯祭之云:‘恭惟夫子:学问渊深。授之紫峰,以遡伊洛。短檠对静,圆木示觉。践履精纯,孝弟有绰。病叟载歌,吁嗟名薄。敬此诔章,以怀械朴。’可以知其为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童含山先生学派》:“按:先生为紫峰 氏高弟,当时以《易》学鸣。考志乘,未见本传,仅见何怍庵祭先生文,惓惓于师授之旨,而称述其‘践履精纯’,盖先正之卓然者。”

  (参见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何炯》、《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童乾震

  童乾震,明·含山人,籍晋江。嘉靖(1522—1566年)中任铜山寨把总,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死于抗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明·童乾震》:

  “童乾震,含山人,先世以军功历升泉州卫指挥佥事,遂籍晋江。嘉靖中任铜山寨把总。

  乙卯,倭入寇,由海口登岸,犯福清,势且南下。当道檄乾震与兵三百进剿,而令指挥 刘玠 帅兵援之。率其子童养锐、千户白仁、义士陈学书等与贼战于东岳,自辰至申,擒斩十一人,杀伤三十余人。援兵不至,乾震身被二创,遂与陈学书白仁死之。

  事闻,刘玠抵罪,乾震褒赠立祠,子孙升袭。”

温益

  温益(1038—1103年,或作1037—1102年),字禹弼,北宋·泉州晋江人;郡望太原。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温益,字禹弼,泉州人也。”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温益,字禹弼,泉州人。”

  现代《全宋诗•温益》:温益(一○三八~一一○三),字禹弼,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温益(一○三八——一一○三),字禹弼,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郡望太原。”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温益(1037—1102年),宋•泉州晋江人,字禹弼。”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有传。

  现代《全宋诗•温益“《宋史·卷三四三》有传”、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见《东都事略·卷九七本传》、《宋史·卷三四三本传》、《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九》”、《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为作简介。

  第进士

  温益进士出身。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均载(文同):“举进士。”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现代《全宋诗•温益》、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均载(文同):“第进士。”

  累官至诸王府记室参军

  温益初历官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诸王府记室参军。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稍迁大宗正丞,为工部员外郎、诸王府记室参军。”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历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

  现代《全宋诗•温益》:“历大宗正丞、湖南转运判官。”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稍迁大宗正丞,为工部员外郎。”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历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

   绍圣中出知福州,移潭州

  绍圣(1094—1097年)中,温益由诸王府记室出知福州,移潭州。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出知福州,移潭州。”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

  “绍圣中,由诸王府记室出知福州,徙潭州。

  邹浩南迁过潭,暮投宿村寺,即遣州都监将数卒夜出城,逼使登舟,竟凌风绝江而去。

  他逐臣在其境内,若范纯仁刘奉世韩川吕希纯吕陶,率为所侵困,用事者悦之。”

  现代《全宋诗•温益》:哲宗•绍圣中,由诸王府记室出知福州,徙潭州。”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绍圣中,历知兖、福、潭等州。”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尝知福州、潭州……”

  元符三年召入

  先以太常少卿召,迁给事中兼侍读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以藩邸恩,召温益入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读。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入为太常少卿,除给事中,兼侍读。”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未及用,而徽宗以藩邸恩,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读。”

  现代《全宋诗•温益》:徽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读。”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入为太常少卿,除给事中兼侍读。”

  陈瓘指言其过,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仍兼侍读

  左正言陈瓘指言其过,改温益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犹兼侍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t.com《泉州人名录•陈瓘》)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

  “于是,左正言陈瓘论:‘守潭日,邹浩贬新州,道其郡,投宿僧寺,差兵卒逼登舟,使冒风涛夜度;范纯仁刘奉世韩川吕希纯吕陶皆贬湖南,并为所侵困。当时大臣以为是,而天下以为非。陛下以此察之,则之为人可知矣。今岂当为给事中哉!’

  遂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仍兼侍读。”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

  陈瓘指言其过,谓不宜列侍从、处经帐,不报。

  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犹兼侍读。”

  现代《全宋诗•温益》:“改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为陈瓘所劾,遂罢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尝知……开封府。”

  元符三年迁吏部尚书

  元符三年(1100年),温益迁吏部尚书。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

  “时执政建言:‘上当为哲宗期从兄弟之服。’

  曾肇进读《史记》,至崩三年之丧毕,因言:‘尝同出黄帝,然世数已远,且为丧三年者,甞臣故也。’

  意附执政,乃进曰:‘《史记》世次不足信。’以《史记》世次、《礼记》祭法大传之说,与质于上前,语塞。

  是岁(元符三年,1100年)迁吏部尚书。”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

  “时执政倡言,帝当为哲宗服兄弟之服。曾肇在迩英读《史记·纪》,因言:‘昔同出黄帝,世数已远,然丧三年者,以尝臣故也。’

  意附执政,进曰:‘《史记》世次不足信,非同出。’

  迁吏部尚书。”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迁吏部尚书。”

  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拜尚书右丞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温益拜尚书右丞(右宰相)。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均载(文同):“俄拜尚书右丞。”

  《宋史•本纪19•徽宗1》:“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庚申,以陆佃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温益为尚书右丞。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拜尚书右丞。”

  现代《全宋诗•温益》:“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拜尚书右丞。”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拜尚书右丞。”

  崇宁元年五月迁中书侍郎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温益进中书侍郎。

  《宋史•本纪19•徽宗1》:“崇宁元年……五月……庚辰,以……温益为中书侍郎。”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

  邓洵武献《爱莫助之图》,帝初付曾布辞。改付得藉手以为宜相蔡京,天下之善士一切指为异论,时人恶之。争事帝前,辞颇厉,叱曰:‘曾布安得无礼!’帝不乐,由是得罪,而遂为相,进中书侍郎。

  仕宦从微至著,无片善可纪,至其狡谲傅合,盖天禀然。及是,乃时有立异。一日除监司、郡守十人,稍不谓然。知中书舍人郑居中厚,使居中自从其所问之,居中以告。曰:‘君在西掖,每见所论事,舍人得举职,侍郎顾不许耶?今丞相所拟钱和而下十人,皆其姻党耳,欲不逆其意得乎?’闻而颇惮焉。”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崇宁初迁中书侍郎。”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崇宁元年,迁中书侍郎。”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温益》:“善狡谲傅合,援蔡京复相,得迁中书侍郎,为时人所恶。”

  崇宁二年正月卒

  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温益卒,年66。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卒年六十六。”

  《宋史•本纪19•徽宗1》:“崇宁……二年春正月……壬辰,温益卒。”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

  “逾年卒,年六十六。”

  子万石,至尚书。”

  现代《全宋诗•温益》:“崇宁二年卒,年六十六。”

  现代《全宋文·卷2014•温益》:“次年卒,年六十六,谥‘定简’。”

  评价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97•列传80•温益》:资诡谲,始以濳邸旧僚进,而阿附二蔡京蔡攸,持论不正,深为物议所贬。”

  《宋史·卷343·列传102》“论曰”:温益阿附二,物议不容。”

温景(1390—1475年)

  俗名呈景,号清江居士,世居晋江东石清兜(今东石镇清透村)。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年),卒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年),享年85岁。

  温景天资聪颖,九岁代其父旭东书写文牍契约。比长入府学,日大进。时城乡常有庆典,温景援笔为文,顷刻千言,观者无不赞叹。有奇才,琴棋书画,无不渔猎。工楷书,好画梅竹。

  十八岁中举,知上杭。少年得志,朝气蓬勃,秉公执法,不意得罪权贵,贬为宁化幕僚,不服,回乡归隐。寄情山水,日耕夜读,怡然自得。

  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阳春,于村头清溪之畔筑一书斋,名“清江别圃。与文会友,终日不倦,自号清江居士。因名日盛,凡四乡学究村叟,均慕名拜谒求教。故清兜村亦被外乡人雅称为清江村

  殁后,十里文人雅士披麻戴孝,路祭三朝。

  著有《清江别圃集》五十卷、《岩峰诗抄》三十五卷,未刊。

温革

  温革(?-1162年),本名,字叔皮,北宋末南宋初·惠安县崧林铺温厝人(今涂寨镇温厝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温革,字叔皮,惠安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温革》:温革,字叔皮,惠安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温革》:温革,字叔皮,恵安人。”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2、13》有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温革》、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温革》有传。

  北宋·政和五年进士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温豫第进士。后耻与伪齐·同名,改名温革

  ·黄仲昭《八闽通志·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
“政和中第进士。
初名,后耻与伪齐同,改今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温革》:“政和五年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温革》:“政和进士。”

  南宋·绍兴九年以秘书郎使河南修山陵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温革任馆阁正字(负责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绍兴九年(1139年),南宋与金达成协议,金把河南、陕西一带归还南宋。温革以秘书郎与莆田人方廷实受命使河南督修陵寝,回来后如实上奏陵寝被金兵损坏的状况,言词恳切激愤,秦桧恶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绍兴初,被命与莆人方延实使河南修山陵;归奏以实,语甚愤激,忤秦桧意。”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温革》:“绍兴初,以秘书郎被命使河南修陵寝;归奏以实,辞甚愤激,高宗为泣下,秦桧闻而恶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温革》:“官秘书郎。绍兴初被命使河南修陵寝,归奏愤激,上为泣下,忤秦桧。”

  历洪州通判、知南剑州,绍兴廿五年改知漳州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十月,温革贬为洪州通判(《南宋馆阁录·卷8》);寻迁南剑州(延平)知州,任上著《五岳真形图》,表达了对被金国占领的祖国山河的思恋。

  绍兴廿四年(1154年)改知漳州(清·光绪《漳州府志·卷9》)。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出知南剑州,改知漳州,甚得民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温革》:“出守延平,后守漳州,以治最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温革》:“出守延平、漳州。”

  终福州转运使,绍兴卅二年卒于官

  终福州转运使,绍兴卅二年(1162年)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终福州转运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温革·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人物··温革均载(文同):“终福建转运使。”

  温革墓在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村北石角山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温革墓》)

  祀惠安县乡贤名宦祠,朝廷还赐以“名贤世绩”题匾。

  《泉州古城踏勘》记:泉州东街之南侧原有“论秀坊”,在“卿月坊”东,宋时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温革立,明·弘治(1488—1505年)尚存,后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牌坊·府城与晋江县宋坊·泉州府城·谯门东抵仁风门直街之右·论秀坊》)

  著述、字画

   温革著有《分门琐碎录》、《隐窟杂志》、《十友琐说》、《续补侍儿小名录》等。

  《全宋文·卷3828》温革“著有《续补侍儿小名录》、《隐窟杂志》(存)及《十友琐说》(存)等。见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三》。”

  《分门琐碎录》20卷30门,已佚,现仅存明抄本的农艺之部1册。此书以农业技术为重点,专门讲述种艺操作方法,代表南宋初年及其以前的农业科学的水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分门琐碎录》)

   温革是诗人,《全宋诗》收录:

  “五言律诗《凤凰山》(宋·温革):

  ‘惯作山林客,聊游戏剧场。栗花收作烛,柏子采为香。
  且放高情适,都无俗事妨。人间正扰扰,只得叩空王。’

  (宋·孙应时《琴川志》卷一四)”

  “句(宋·温革):

  ‘鸣琴拂榻此游衍,作诗何止誇釐牟(东堂)。’

  (按:宋·杨潜《绍熙云间志》卷上)”

  温革的字画也很有特点。

  明·赵琦美《铁网珊瑚·卷4·山谷诗三帖》云:温叔皮字画亦苍老,尝为尚书郎,著《琐碎录》。”

  清·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版)还引温革《跋帖》云:米元章元丰(1078—1085年)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温革《跋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行书。

游酢

  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豕山,学者称廌山先生”、“广平先生,谥文肃,北宋·福建建阳阳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富垄村)人,著名理学家、闽学鼻祖。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公讳定夫其字也,建州建阳人。”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同):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先生,字定夫,建阳人。”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均载(文同):游酢,字定夫,建阳人。”

  北宋·杨时为撰《御史公墓志铭》(见“钦定四库全书”本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
其缘由有曰:

  “吾友定夫既没之明年,其子某自历阳涉大江诣予而告曰:‘先君之友,惟公为最厚,今既葬,而幽堂之铭无辞以刻,恐遂堙没无传焉,敢以是请。

 予告之曰

  ‘如先公之名德,皎如日星,虽奴隶之贱皆知之,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岂待予言而传乎。然昔在元丰中,俱受业于明道先生兄弟之门,有友二人焉,谢良佐?显道公其一也。三年之间,二公相继沦亡,存者独予而已。追念平生触事,无一不可悲者。

  今吾子以铭见属,舍予其奚之。”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明《闽书》、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文靖公撰《墓志》、《名儒传》、《闽书》、《建宁郡志》”、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旧志》”为作传。

  初与兄俱以文行知名于时

   游酢16岁后受教于族父游复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初与其兄(字质夫俱以文行知名于时,所交皆天下豪英。公虽少,而一时老师宿儒咸推先之。”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与兄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与兄俱以文行知名于世,所交皆天下英豪。先生虽少,当时老师宿儒咸推先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与兄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少颖悟,过目成诵。”

  得“洛学”真传

  师从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兄。程颐,曾居伊水岸边讲学,学者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史称“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后赴京城上太学时赴河南洛阳,适程颐以事至京师,一见游酢,即谓其资可进道。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程颢知扶沟县(今属河南)事,偕弟伊川方以倡兴道学为己任,设庠序,聚邑人子教之,乃召先生职学事,游酢欣然而往。得“二微言,遂尽弃其学而学焉,得“洛学”真传。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一见,谓其资可与适道。

  是时明道先生兄弟方以唱明道学为已任,设庠序,聚邑人子弟教之,召公来职学事,公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于是尽弃其学而学焉。”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程颐见之京师,谓其‘资可以进道’。程颢兴扶沟学,招使肄业,尽弃其学而学焉。”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

  伊川以事至京师,一见,谓其资可进道。

  明道知扶沟县,兄弟方以倡明道学为己任,设庠序,聚邑人子弟教之,召先生来职学事。先生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因受业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2·文肃?游广平先生》:

  伊川先生以事至京师,一见,谓其资可与适道。

  时大程颢知扶沟县事,偕弟伊川方以倡兴道学为己任,设庠序,聚邑人子教之,乃召先生俾职学事,先生欣然从之。得其微言,遂尽弃其学而学焉。”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

  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

  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职学事。”

  元丰四年(1082年),游酢杨时又同往颖昌见程颢,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杨时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

  门四大弟子之首

  门有四大弟子,即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

  有云:“二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为著。”

  元丰六年第进士

  元丰六年(1083年),游酢第进士。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公于元丰六年登进士第。”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第进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均载(文同):“元丰六年第进士。”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元丰五年(?)登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元丰进士。”

  初宦

  游酢初任浙江越州萧山尉。

  元祐元年(1086年),召为太学录,改宣德郎,除博士。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调越州萧山尉。

  用侍臣荐,召为太学录,改宣德郎,除博士。”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

  “调萧山尉。

  近臣荐其贤,召为太学录,迁博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

  “调越州萧山尉。

  侍臣荐为太学录,除博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

  “调越州萧山尉。县有疑狱十余年莫能决,先生摄邑事,一问得其情,释之。

  用侍臣荐,召为太学录,除博士。”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调萧山尉,改博士。”

  历河南府清河知县、颍昌府教授、太学博士

  元祐二年(1087年),游酢以奉亲不便,求知河南府清河县。

  时范纯仁范仲淹次子,谥“忠宣”)判河南,待以国士。范纯仁移守颍昌,辟公自随为府学教授。元佑八年(1093年),范纯仁还朝,再次拜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复秉国政,除游酢为太学博士。已而范纯仁罢政,游酢亦请外。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公以食贫,待次奉亲不便,就拟知河南府清河县。”

  “其后得邑清河,予往见之。

  伊川谓予曰:‘君德气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絶人远甚,其在师门见称如此,则所造可知矣。’”

  忠宣?公判河南,待以国士,事有疑议必与之参订。移守颍昌,辟公自随为府学教授。未几还朝复秉国政,即除公太学博士。

  已而忠宣罢政,公亦请外矣。”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

  “乞外以便养,得知河清。范忠宣?纯仁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辄咨之。

  忠宣移颖昌,辟自随,为学教授。及入相,复以为太学博士。

  忠宣罢,先生亦请外。”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范纯仁守颍昌府,辟府教授。纯仁入相,复为博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

  “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

  范忠宣范纯仁判河清,待以国士;移守颖昌,辟先生为教授;未几还朝,复秉钧轴,即除先生太学博士。已而忠宣罢政,先生亦丐外。”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

  “以便养,求河清县。

  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太常博士。纯仁罢,亦乞外。”

  元祐八年“门立雪”

  游酢师从程颢之弟程颐时,编有《伊川先生语录》。

  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太常博士的游酢杨时造访家,留下“门立雪”的佳话,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

   《宋史·杨时传》:杨时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偶瞑坐,游酢侍立不去。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游酢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赞其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

  绍圣三年佥书齐州

  绍圣三年(1096年),游酢由博士佥书齐州(今属山东),用年晋秩奉议郎。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除齐州签书判官厅公事。用年,劳改奉议郎。”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签书齐州。”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签判齐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授齐州判官。”

  绍圣三年冬丁父忧回建阳守制

  绍圣三年(1096年)冬,游酢丁父忧回建阳守制。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丁太中公忧。”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丁忧。”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丁父忧。”

  绍圣五年(1098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杂解》、《中庸义》等。
制满复出前,在武夷五曲筑“水云寮”,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有《易学》、《诗二南义》。

  元符二年调任泉州判官

  服除,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判官。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服除,再调泉州签判。”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泉州判官。”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服除,移泉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服阕,调泉州签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

  “庆元(有误,应为元符)中由博士佥书泉州判官。

  以道学淑士心,以公勤治吏事。

  时方修祠馆,编民困于征调,所至骚然。处之裕如,民不劳而事集。”

  入祀泉州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乡贤祠》)

  元符三年十一月擢监察御史

  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擢监察御史。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上皇即位,覃恩改承议郎,赐绯衣银鱼袋还,召为监察御史磨勘。”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晚得监察御史。”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徽宗立,擢监察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均载(文同):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擢监察御史。”

  历知汉阳军、和、舒、濠三州

  崇宁元年(1102年),游酢转朝奉郎、出知和州(今属安徽)。

  崇宁四年(1105年),管勾南京鸿庆宫,两任祠官(每任期3年)。

  政和元年(1111年),历转秩朝散郎、朝请郎,知汉阳军,又转秩朝奉大夫。以亲老再乞宫祠,除提点成都府长生观。丁太硕人忧。

  服除,政和七年(1117年)知舒州(今属安徽)。

  宣和元年(1119年),知濠州(今属安徽)。宣和二年(1120年)因属官违法遭贬,罢归。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转朝奉郎,出知和州。

  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

  两乞再任,以八宝恩转朝散郎磨勘,转朝请郎、知汉阳军磨勘,转朝奉大夫。

  以亲老,再乞宫祠,除提点成都府长生观。丁太硕人忧。

  服除,除知舒州,移知濠州。不数月,会从官谪守,遂罢归。”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历知汉阳军、和、舒、濠三州。”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

  “出知和州,岁余,主祠。

  后知汉阳军,再乞祠。

  后知舒州,再知濠州。

  罢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

  “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

  久之,知汉阳军,以母老丐祠,提点成都府长生观。丁母忧。

  服阕,知舒州,移濠州。

  罢归。”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

  “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

  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

  罢归。”

  卒

  侨寓历阳

  游酢既罢,因侨寓历阳(时属和州含山县,治今安徽和县历阳镇),就家焉。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均载(文同):“寓历阳,因家焉。”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家寓历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侨历阳,因家焉。”

  宣和五年卒于寓所

  宣和五年(1123年),游酢卒于寓所,年71。赐谥文肃葬含山县车辕岭。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是年十二月丙午,与夫人合葬于和州含山县昇城乡车辕岭之原,用治命也。”

  《宋史·卷428· 列传187·道学2(氏门人)·游酢》:“而卒。”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

  “……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谥‘文肃,学者称‘广平先生’。

  祠在建阳禾平里,即先生旧时倡学处也。嘉熈二年(1238年)敕匾‘廌山书院。”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卒葬其处(指“历阳”)。……学者称‘廌山先生’,谥‘文肃’。”

  眷属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曾祖尚祖礼之不仕,父赠太中大夫。

  吕氏,封宜人,有贤行,事舅姑以孝闻,友娣姒,睦姻族,人无间言。公素贫,不治生产,夫人攻苦食淡,能宜其家,其内助多矣。先公三年卒,享年六十有六。

  子男六人:

  ,文林郎,洪州司兵曹事,卒于官。

  ,皆蚤世。

  ,廸功郎,前授归州司兵曹事。

  ,将仕郎。

  ,未仕。

  皆业儒世其家。

  女一人,归之子

  孙男三人,女五人。”

  著述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有《中庸义》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藏于家。”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

  “所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

  云濠案:

  杨龟山集》有先生墓志,称所著《易说》等书外,复有《廌山集》十卷,考之《年谱》亦合,久无完本。世所行者,乃掇拾各书,合为四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所著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中庸义》及《文集》十卷。”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

  后人辑有《游廌山先生集》、《游定夫先生集》行世,卷次不一。

  评价

  北宋·杨时《墓志铭》评

  北宋·杨时《龟山集·卷33·撰志铭4·御史公墓志铭》:

  “公自幼不群,读书一过目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传目到不为世儒之习诚于中形诸外,仪容辞令粲然有文望之知其为成德君子也。

  其事亲无违,交朋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意,虽人乐于自尽,而无敢慢。其令者惠政在,民戴之如父母,故去则见思愈久而不忘。

  筮仕之初未更事,县有疑狱,逾年不能决,公摄邑事,一问得其情而释之,精练如素官者,人服其明。比年以来,编民困于征敛,而修奉祠馆市材料,夫无虚月,所至骚然。公历守四郡,处之裕如,虽时有兴造,民初不知而事集,此在公特其粃糠耳,无足道者,故不复缕载。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遭时清明不及用而死,此士论共惜之,非予一已之私言也。”

  “铭曰:

  ‘呜呼天乎!故不憗遗。方时清明,哲人其萎。
  道虽不行,斯文未亡。百世而下,其传有光。’”

  南宋·理宗

  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游酢曰:

  “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
  伟哉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
  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
  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评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26·廌山学案·文肃?游广平先生全祖望补本)

  “先生性颖悟,有治剧才。时修奉祠馆,编氓困于征调,所至骚然。先生更数郡,处之裕如,民不劳而事集。”

  “筮仕之初,县有疑狱,十余年不决。公摄邑事,一问得其情而释之,精练如素宦者,人服其明。(云濠案:此条为杨文靖语。)

  伊川曰:‘游酢非昔日之游酢也,固是颖然资质温厚。

 又曰:‘游酢读《西铭》,已能不逆于心。言语外立得个意思,便能道中庸矣。

  又曰:‘游酢杨时先知学禅,已知向里没安泊处,故来此,却恐不变也。

  游子谢子曰:‘公于外物,一切放得下否﹖谢子胡子曰:‘可谓切问也!胡子曰:‘何以答之﹖谢子曰:‘实向他道就上面做工夫来﹖胡子曰:‘如何做工夫﹖谢子曰:‘凡事须有根。屋柱无根,拆便倒。树木有根,虽翦枝条,相次又发。如人要富贵,要他做甚﹖必须有用处。寻讨要用处病根,将来斩断,便没事。(《上蔡语录》)

   吕紫微曰:

  定夫后更学禅。

  大观(1107—1110年)间某以书问之云:「儒道以为顺此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兄弟,则可以至于圣人。佛道去此,则何以至于圣人﹖吾丈既从二学,后又从诸禅游,乡二者之论必无滞阂,敢问所以不同何也﹖」

  答云:「佛书所说,世儒亦未深考。往年尝见伊川云,吾之所攻者也。然安所从出哉﹖要之,此事须亲至此地,方能辨其同异。不然,难以口舌争也。」

  定夫言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而其所以破物者,自不以为然也。
朱子记先生祠堂曰:‘先正忠肃公之与先生游也,笑谈论议,书疏词章,皆所亲见而闻之者,至今尚能诵之。其雍容俯仰之间,又能并得其深微之意,使闻者恍然,若将复见其人焉。

 定夫先生语中‘一物不该,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为其偏而已矣。朱子曰:‘便是此说中字不着。中字之义不如此。他说偏字,却是一偏。一偏便不周,却不妨。如定夫记此语,不亲切,不似先生每常说话,缘他夹杂氏学。当时氏学盛行,熏炙得甚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

  “先生自幼不群,读书一过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专目到,仪容词令粲然有文,望而知为成德君子也。其事亲无违,交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人乐自尽。时新法方行,编民于征敛所在骚然,先生历知四郡,处之裕如;即有兴建,民若不知而事集,惠政在民,故戴之若父母,去则见思。

  伊川先生尝谓龟山杨时曰:君德器粹然,问道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其见重如此。”

  清·乾隆《福建通志》评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

  现代述评

  游酢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黄中胡文定胡宪吕东莱等人。黄中既是游酢门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器重,得游酢理学真传。

  朱熹黄中的学生,故朱熹游酢的3传弟子。朱熹游酢极为崇拜,深受游酢理学思想影响。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引用了许多游酢语录。所以说朱子理学体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杨时的影响。

  游酢杨时对传播洛学、开创闽学做出巨大贡献,堪称闽学“鼻祖”。明代学者苏章曰:“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伊洛”“二考亭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福州乌山有“九贤祠”,奉祀福建历史上9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沉黄乾真德秀游酢“九贤”之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四大名家齐名。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

  他的诗论也是我国古代儒学、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

游九功

  游九功(1163—1243年),字勉之,一字禹成,号受斋,谥文清,或说谥庄简,南宋·福建建阳麻沙长坪人;游九言之弟。南宋末著名理学家。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游九功,字勉之,建阳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号受斋,建阳(今属福建)人。九言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游九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游九功均载(文同):游九功,建阳人。”

  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37》。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参《姓谱》”、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道南源委》、《建宁郡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游九功“旧《志》”为作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游九功》有记。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事见《永乐大典·卷8843》引《建安志》”有简介。

  岳麓巨子

  游九功与其兄游九言一道求学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从学张栻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扩建“岳麓书院”,延请大儒,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规制一新,道传三湘。张栻朱熹主讲时期,“岳麓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吴猎赵方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陈琦等,被称为“岳麓巨子”

  游九功继承张栻的理学思想,讲明理学。《宋元学案》称他和游九言同为张栻“高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九功清慎廉恪,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平生真体实践,出于诚意,及门之士皆心服之。学者称‘受斋先生’。”

  嘉定十六年累官至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被论,予祠

  游九功以父荫补官,初任临海县主簿。

  开禧二年(1206年)屡迁知咸宁县,后移江宁县。

  嘉定十一年(1218年)为大理丞。

  嘉定十二年(1219年)以直秘阁知金州(刘克庄《玉牒初草》)。金州城区本无城,游九功组织军民筑之,将兵守御。

  嘉定十六年(1223年),除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被论,予祠。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

  “用荫补官。

  嘉定(1208—1224年)中兴元失利,先生知金州,将兵备御,收复邻疆。

  除湖北运判,知鄂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

  “用荫补官,累迁咸宁令,辟充荆鄂宣抚司。时德安遣戍兵溃归,有反意,九功即绝江抚谕,众皆帖服。

  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州无城,以便宜遣兵备御,收复邻疆。

  除河北运判、知鄂州,被论,予祠。”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

  “以父任为临海县主簿。

  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知咸宁县。

  后知江陵县。

  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知金州。

  十六年,除湖北运判兼知鄂州。”

  嘉定十七年起为刑部侍郎,累除兵部郎官

  嘉定十七年(1224年),起为刑部侍郎,累除兵部郎官。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

  “召为兵部郎官。

  入见,首言:‘守边必先结人心。’

  又言:‘征役无已,以资苞苴囊橐,而民心失。将帅脧削,功赏不以时下,而军心失。倚仗谀,讳疾忌医,而士夫之心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

  “起为兵部郎。

  入见,首言‘守边必先结人心。今征役无艺,以资苞苴囊槖,而民心失;将帅朘削,功赏不以时下,而军心失;倚重谀佞,护疾忌医,而士大夫之心失。’”

  宝庆元年出知泉州

  宝庆元年(1225年),游九功为台臣劾罢,出知泉州。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出知泉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出知泉州,在郡有清严之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游九功》:“嘉定(1208—1224年?)中为泉州守,以清严称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游九功

  “宝庆元年守泉,在郡以清严称。

  留心教化,拨五废寺田于石井书院,以廪学徒。南安令毛淮、簿谢观作新学舍,考成之日,九功率僚属诸生周旋庙廷,以庆其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泉州。”

  绍定三年(1230年),游九功于南罗城外加筑瓮门,并沿江筑石堤作翼城,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长438丈,高盈丈,阔8尺;辟镇南门外为“番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南宋·绍定建立翼城》)

  端平二年累至司农卿兼枢密副都承旨

  端平元年(1234年),游九功召为司农少卿。

  端平二年(1235年),除司农卿,旋兼枢密副都承旨。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均载(文同):

  “端平(1234—1236年)初,召为司农少卿。

  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

  又论‘沿边夫役之弊’。

  兼枢密副都承旨。”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为司农少卿,兼枢密院副承旨。”

  出知庆元府

  游九功出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按:“庆元府”:南宋行政区划,府治鄞县(今宁波市区)]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知庆元,以循吏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出知庆元府,以循吏称。”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俄出知庆元府。”

  奉祠八年,淳祐三年卒

  游九功以权刑部侍郎召,力辞,丐祠,再调不赴,除侍制加宝谟直学士。清慎廉恪,与兄九言自为师友。
闲居8年,淳祐三年(1243年)卒,年81。宝佑(1253—1258年)中赐谥
文清(或说“庄简”)。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71·岳麓诸儒学案·庄简?游受斋先生九功全祖望补本):

  “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召,不赴,除待制加宝谟阁直学士。

  先生清慎廉恪,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号‘受斋先生’。

  宝佑中谥‘庄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清?游受斋先生九功》:

  “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调不赴,除侍制加宝谟直学士。

  卒……宝佑中谥‘文清’。”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以权刑部侍郎召,力辞,闲居八年而卒,年八十一,谥‘文清’。”

  著《受斋集》,佚。

  游九功诗六首

  现代《全宋诗》游九功诗6首:

  “《弃官归故庐》(宋·游九功)(七言律诗):

  ‘野塘漫漫板桥东,家在春风畎亩中。阶草不芟新织翠,庭花初种小开红。
  酒赏村酿余酸味,诗乏才华有淡工。邻里相过无杂语,但云饥后庆年丰。’

  《送老住疏山》(宋·游九功)(七言律诗):

  ‘师住疏山祗树园,卧看云雾起江村。百年鼎鼎春风转,一钵垂垂老眼昏。
  古殿扑空参铁凤,夜潭翻月落金盘。何时击缆西风下,松柏阴阴独扣门。’

  (以上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八》引《截江网》)

  《松》(宋·游九功)(七言绝句):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一四》)

  古风

  《浯亭望横山》(宋·游九功):

  ‘峨峨岸东山,躣来势奔虬。横约一溪水,抱邑止复流。
  近郭看逾好,向望此其尤。翠展曲屏宽,一目千里收。
  此山此之水,我歌我来游。知不市声杂,亦忘溪上幽。
  方将解其缚,于焉我何求。’

  《答黄叔暘》(宋·游九功):

  ‘冥鸿倦云飞,敛翼退遵。秋虫感时至,自野来在宇。
  老我久合归,溪山况延伫。俯此沙水清,面被烟尘聚。
  龙断既冲冲,澜倒亦吁吁。岂无砥中立,而不改风雨。
  忽忻远寄声,秀句盈章吐。璨烂炯寒芒,晴空见冰柱。
  颇闻词场笔,漫焉叶如土。黄粱枕上过,得之亦不处。
  独行固不移,犹在审去取。’

  《题魏醇父菊庄》(宋·游九功):

  ‘东篱采采人归来,长歌三嗔书生老。子方青春志紫霄,种菊幽探计何早。
  一枝可爱况千丛,想应苦吟被花恼。西风浩然天池秋,白露霏空下百草。
  此时此花抱幽贞,宁衒世间颜色好。日斜寒照萼明韡,霜经净彻香远到。
  淡焉见谓山泽癯,渊乎我爱其似道。荒畦野迳尤惬性,何似移根伴枯槁。
  虽知晚节亦何用,为制颓龄聊自保。’

  (以上宋《诗家鼎脔·卷下》)

储惇叙

  储惇叙,字彦伦宋·晋江人。崇宁(1102—1106年)末第进士,历漳州尤溪丞、知福州宁德县、贺州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储惇叙》:储惇叙,字彦伦,晋江人。崇宁末第进士,调漳州尤溪丞,知福州宁德县,民皆为立祠。后通判贺州,前两奉祠里居。历官三十余年,屋不增一椽,田不遗一亩。有诗文号《玉泉集》。”

储用

   储用,字行之,南宋·晋江人。淳熙(1174—1189年)中登第,历建阳知县、光化太守、襄阳太守,终直华文阁、知广州,未上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储用》:

  “储用,字行之,晋江人。

  淳熙中登第。知建阳县,有惠政,朱文公朱熹亟称之。会党禁起,罢去。后再道旧境,民方苦缪令,拥其车入县,大呼曰;‘此长官也,好作样子。’

  擢守光化,移襄阳。邓民樊快明率众来附,制司约因欲剿之,争于朝。又贻书制阃,谓不可使异时有杀降之名。制臣大恚,以是罢归。

  时海盗犯泉境,与郡守真德秀叶谋亲抵海岛围捕,获其首赵郎,余党遁去。

  直华文阁,知广州,未上卒。

  子耀,知雷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子,知雷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真德秀》)

鲁鼎梅

  鲁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清·江西新城县人(今黎川)。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进士,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任德化知县;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由德化知县调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乾隆十九年(1754年)遭弹劾被革职。

  德化知县

  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进士,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至十四年己巳(1749年)任德化知县。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鲁鼎梅,江西新城人,壬戍进士。乾隆八年任。”

  谕种大、小麦及油菜

  鲁鼎梅就任后,发现德化水田只种单季稻,自冬至春则多数闲置,于是连续3年谕告全县利用闲田种植大、小麦及油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告示(国朝)》收录“《谕种二麦示》(知县鲁鼎梅)”,曰:

  “谕百姓人等知悉:

  今年叨上天福庇,收成甚好。但尔等要知,坐食山空,若不更加力作,将来正恐三餐难继。现在禾稻收成,闲田都可种麦,麦熟便可资食。即有不宜种麦之田,亦可栽种油菜,尽足充用。

  本县为尔民父母,时刻以尔等衣食为念,尔等务宜即日栽种,或大麦,或小麦,或油菜,总要地无旷土,将来自然渐渐富足。倘有懒惰之民,并不栽种翻犁,一经本县查出,定行重责三十,断不姑宽。各地保务宜督率众人,限本月内(农历十月) 尽行栽种。如该社抛荒熟田,即将该地保一体治罪,毋得玩忽。

  又

  谕百姓人等知悉:

  德化山僻小县,田少山多。向来平田只种稻谷一遍,自冬至春半年之久,尽皆闲旷,以致本地所出米谷,不足供本处食用。本县深念尔百姓艰难,旧年曾劝令尔等栽种油菜、二麦。如高卿、瑶亩、良太、东西下涌各社收成颇多,甚有利益。至于远乡,仍然栽种稀少,深为可惜。此皆懒惰之人倡言土冷,自甘废业。殊不知北方最寒之地尚广种二麦,赖以足食,况此地温暖,有种自然有收,何妨用力试种一年,可信本县之言不谬。

  现在将次秋收,各让地保即督率百娃,务于收割之后三日内,即将种稻之田一概翻犁,栽种大麦、小麦、油菜等项,随其所宜。种后加工培植,明年自然丰收。

  尔农民要知此一翻收成,朝廷既不加课,田主又不加租,一升一台都归尔自己,何乐不种?本县定于十月内亲自往各社巡查,如有闲田不种,余将惰民重责外,并将该社地保重责,各宜踊跃,毋违。

  又

  谕百姓人等知悉:

  德邑山多田少,主稔之年,每虑民食未足。本县重念食为民天,日夜讲求,是以上年出示晓谕,令尔民于收获之后,即将田士翻犁,栽种大小二麦。间有不能种麦之处,即布种油菜。田不加赋,尽可资生尔民。遵谕栽培者,年来已有成效,若久而行之,自必比户可封,共乐升平。

  现在冬成,尔民当各自争先,布种二麦、油菜,务使地无旷土。各该地保按方巡查,谆切劝谕。倘本县因公下乡,目睹二麦遍野,当必从优奖励。如政故违,定将游惰之民责儆,并将劝谕不力之地保惩处。本县为民食起见,故不惮烦言,谆谆告诫。各宜踊跃,毋负本县一片诚心。

  特谕。”

  兴文教

  乾隆九年(1744年),鲁鼎梅捐俸修建图南书院,建中堂1座,堂房8间,左右舍10间,仪门1座,并刊刻图南课选为教材,每月亲自给生童讲课1次,对学习好的生童,自己捐俸给以奖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 ·图南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捐俸鼎建瑶台书院,中立讲堂,旁为肄业之室,又旁茶烟之所,为生童提供了学习之方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瑶台书院》)

  自此,德化全县书风大振,斯文鼎盛。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知县鲁鼎梅《长歌示义学诸生》诗曰:
  “龙浔精台山之麓,临溪小构书连屋。印床花落讼庭闲,时过斋头课士读。
  斋头多士自鱼鱼,几席丹铅日与俱,屈指三年勤切劘,新机可比旧何如?
  我闻昔人欣类聚,四时饶有读书趣,九十毒光绿满甯,奠将风雨等闲度。
  有时熏风自南来,昼永帘垂静悟开,一曲瑶琴初入弄,清歌怀抱思悠哉。
  西堂蟋蟀吟四壁,趁此读书更有益,圣教无隐木樨香,滴露如珠堪点《易》。
  况复文史足三冬,梅花数点影重重,雪案分题标好句,寒窗剪烛焕词锋。
  秋月春光非盂浪,满前飞跃相荡漾,到得忘亩更清参,何时可使鸡犬放?
  文章经济事茫茫,謏闻动众等虚筐,放眼百年三不朽,置身须立千仞冈。
  古来志士嗟离索,济济一堂破寂寞,善劝过规蛾术时,行见山山皆攻错。
  只今珊网己宏施,珠贝琳琅耀陆离,但使良工不示璞,会看珍聘龙浔湄。”

  主修《德化县志》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鲁鼎梅主修《德化县志》,聘本县进士王必昌,举人林昱李志昱,岁贡陈如璋、廪生周维新等25人纂修,成18卷、首1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郡邑志乘·德化县志》、《泉州人名录·王必昌》)

  劝谕十条

  鲁鼎梅抵任德化后,从各方面了解到执行律典存在的问题,如斗殴杀人、教唆词讼、争谋风水、赌博偷窃等,于乾隆九年(1744年)制定《劝谕十条》,引述律典,细加劝词,令百姓自觉遵守,不致后悔莫及。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告示(国朝)》收录“《劝谕十条》(鲁鼎梅)”,曰:

  “照得本县来治兹土一年有余,每念尔等百姓种种无知犯法,忍辱受刑,本县为尔等父母,不胜伤心惨目。但势不能遍历乡村为尔等人人指引,事事讲明。今酌取数条,明白晓示。无非使尔百姓晓得律法森严,凡事可以情恕理遣。尔等通文理的,可讲解与众人知道;识字的,可说与不识字的听着,务期人人尽知悔悟,毋负本县一片婆心,使本县完全做一个好父母官,尔等亦得安享太平,父母妻子欢欣聚首,不枉为人之乐。凛之!

  一、凡人切不可打架。

  查律载:‘斗殴杀人者,绞;故杀者,斩;致笃疾者,流;废疾者,徒;若持凶器及聚殴者,充军。’

  尔等百姓不过因一时气忿,忍耐不住,动手打人,便至后悔无及。要免后悔,却有一法:当气忿时,你就让人一分。他人见你肯让,也就不来打你,从此省了多少的事。若说你让了人,人将来就欺负你,你看那如狼似虎的人,有几个好结果?忠厚的人到底有好日子。尔等百姓要打架时便把本县言语思想一遍,自然心平气和,不去生事。

  一、不可结人。

  律载:‘歃血订盟者,绞;聚众生事者,斩。’

  在尔等百姓,不过思量有事大家相帮,联会结盟,不知已陷大辟。闽省结会成风,一经查拿,往往骈首就戮,带锁披枷,深可怜悯。自后若有不安本分之人来邀尔等结会,便要想此事后来必至丧身破家,万不可去;若从前已经结会者,速自解散,方为良民。

  一、不可结讼。

  查律载:‘诬告加三等,越诉笤五十。’

  尔等愚民,不晓法律,往往因口角小忿,动辄架词控告,结讼连年。一经审虚,自己受辱受刑,盘费用尽,卖男卖女,妻离子散,饮恨吞声,便是争讼的结果。即告状之初,就有讼棍包揽经承,原差需索,茶酒饭食,使费不一而足。及至一事完结,花费已不知多少。况且被告之人,做成冤家,反覆告害,又无已时,可胜叹悔。要在起初自己肯吃一分亏,或田山不明,听公正人分剖;口角细故,办昕族邻讲解,大家心平气和,事体自然消释。就是让人些子,也比告到官司还更便宜,切不要听人唆哄,害了你自己身家。

  一、不可霸占他人田产。

  律载:‘盗买盗卖,及侵占他人田宅,一亩一间以下,笞五十,多者杖徒;强占者流;私捏文契者,充军;重复典卖,准窃盗价,俱入官。’

  乃德邑田产交界,动即互相争占,或越界混争,或假契图占,或重张典卖,种种不法。一经按律问拟,不但田产不可霸占,连自己身家都要破了。况且俗语说得好:‘世界若还糠卖得,子孙依旧买糠归。’你就百般诡计,占了人的田地,有一日天灾降临,便从你家起手。别人东西如保自占得?自后不但不要做此等事,并不可生此等心。古人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又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尔等百姓,静夜思之。

  一、不可争谋风水。

  发冢掘棺,人人都晓得罪重。若德邑所云风水,动称斩脑斩足,伤屋伤坟,此皆一种不堪地师播弄唆哄,致人家生事打架,甚至拆屋平坟,深可痛恨。查律载:‘术士妄言祸福,杖一百;平墓,杖一百;毁房,准窃盗。’

  尔等愚民,一时误听唆哄,往往陷于刑辟。不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古人云:‘阴地不如心地好。’你就谋得好风水,若自已坏了良心,也子孙灭绝。况且这几个地理师,他若会看风水,他自已早已谋了好的,他早已发迹了,还要来替你看风水换饭吃?尔等思之,便觉可笑。

  一、不可忤逆父母。

  朝廷律法最严不孝,言语触撞,就要问绞。若不能奉养,不听教训,得罪父母,便是十恶不赦。尔等百姓要晓得,身子是父母生的。若不是父母艰难养你,你怎得成人?你既成人,就惰其四肢,不顾父母,就与兄弟争财争产,伤父母的心,就不做好人,坏父母的名,连累两个老人死不得,活不得,你的心安不安?你纵然不犯官刑,天地也不容你。况不孝不弟之人,没有不犯官事的,那时亏体辱亲,就万死莫赎了。清夜思之,急宜猛省。

  一、不可卖妻溺女。

  律载:‘典雇妻女,杖八十;娶者及媒妁知情同罪。溺女比故杀子孙,问徒。’

  德邑恶俗,家稍窘迫,即将发妻典卖,本夫本妇恬然无耻,败坏风俗,莫此为甚。要知夫妇人伦之首,眼前穷急,大家勤俭和好,将来自然有饭吃,断不至饿死。若结发夫妻尚且忽娶忽卖,则良心已丧,用完了几两银子,依然穷饿而死,岂不可哀?至于生下女儿,俱是自己骨肉,也是人身。乃无良之人,动辄淹死。访闻此风,不但穷人,即生监之家,往往有之。要知禽兽尚不忍食其子,是溺女之人禽兽都不如了。况天生一人,自然有一人的衣食,女几何尝累着父母?本县望你等培养一点良心,先从家里养起,夫妇相守,父子相亲,渐渐和气致祥,便是尔等百姓之福。

  一、不可教唆害人。

  查律载:‘教唆词讼与诬告同罪。’

  德邑讼师,屡经查拿,坐监坐牢,受打受夹,尔等百姓务以此等恶人为戒。凡族邻有事,须要秉公劝解。田土不清,你替他处清,口角不合,你替他和台。大家不避嫌怨,使二比心平气服,地方安静,尔族邻亦不至奔走官司,作中作证,费工失业,岂不受益无穷?

  一、不可重利伡剥。

  有无相通,乡里常情。德邑浇风,往往加利四五犹为不足。查违禁职利,律有明条。况借债之人,非亲即邻,你有钱在手,乘其穷急多索重利,你自己一旦有急,谁来管你?不但不管,还大家幸灾乐祸,暗处害你,岂不自失便宜?你等稍有余钱的百姓,若遇族邻有急,须要彼此通融,则穷人感你救急之恩,自然守望相助,共乐太平。

  一、不可习为赌窃。

  查律载:‘聚赌枷枝,再犯者流;窝赌者徒;造卖赌具充军;窃盗、计赃、徒流,三犯者绞。’

  一有干犯,法难稍宽,辱及父母妻子。尔等百姓,务须父戒子,兄戒弟,尊长戒卑幼,严行禁止,不许赌博,不许窃取他人一丝一粟。要知财无苟得,赌博的日见流荡,做贼的终受官刑。不要堕落小人,便是向上君子,或勤耕力作为本分之农民,或学习手艺为有用之工商。不要游手好闲,都可成家立计,岂不是好?

  以上十条,都就尔等气习不好处对症下药,尔等若能互相讲习,有事时便想律法森严,自然大事化小事,有事化无事,渐渐心平气和,去恶从善。自此安居乐业,食足衣丰,积善余庆,后来便可发迹,子孙也就昌大。

  本县望尔等百姓人人为善,人人受福,惟恐负尔百姓父母之称。尔等读此告示,当如听父母之言,切勿违拗,切勿遗忘。遇事即将本县言语思想一遍;遇他人行事不是,便将本县言语告诫一遍,务期善行日多,恶行日少,万勿忽略看过,有负本县惠爱尔百姓一片诚心。本县于尔百姓有厚望焉。”

  兴建

  鲁鼎梅对兴建也甚为在意:

  乾隆八年(1743年) ,重建鸣凤桥。

  乾隆九年(1744年),在县东二里建缨溪桥(又名消坑桥)。在郭坂社重修信茭双桥(今茭杯桥),德化监生叶乘龙《信菱桥序》公于乾隆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 春劝农经此,见秃毁过半,遂捐俸重修。”在上涌洋建梁桥(从路口右出至此五里)。在上涌乡云路村往北诸社要津建花桥。

  乾隆十年(1745年) ,奉文修城垣。

  乾隆十一年(1746年),距离梁桥五里建下涌桥,又命乡民苏廷望王仕卿周天作等人在汤岭乡募建西城拱桥。

  乾隆十二年(1747年),倡建山茶轿。鲁鼎梅在劝捐山茶桥序中述:“余受事四载,次平治中间溪河险阻,独山茶一桥犹有待,非姑缓也,以其岸高而涧阔,中流之柱无所施粱,必以石工斯大矣。且前有为之者,旋兴而复废,任事者出于再举,故未能勇肩。爱因奉例巡行,亲历其地,进左近之绅士陈时夏苏殿安凌青云陈殿元等而切计……”

  (详见泉州历史网·各条)

  评价

  德化监生叶乘龙《信菱桥序》“乾隆癸亥,贤侯公来莅斯士,百废俱兴。”

  福建布政高山云:令尹者,廉以率物,礼以止暴,勤宣政教。”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福建学政吴嗣爵云:燮堂以名进士来莅兹土,下车三年,政平讼理,百废俱修。”

  同年,兴泉道高景蕃巡察德化时,赞鲁鼎梅治行云:君兴废举坠,治行彰美,城邑之建置,田野之垦辟,津梁沟浍之修整,皆井井有条……”

  台湾县知县

  乾隆十四年(1749年),鲁鼎梅由德化知县调至台湾,接替周缉敬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

  乾隆十五年(1750年),鲁鼎梅迁海东书院建于旧县署,原院改为崇文书院。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台湾志承长久未修,鲁鼎梅主修《重修台湾县志》,延聘德化进士王必昌纂,成十五卷。

  乾隆十九年(1754年),鲁鼎梅遭弹劾被革职。

  鲁鼎梅《龙浔赋》

  鲁鼎梅任德化知县期间,在主修《德化县志》之后,作《龙浔赋》歌德化(别称“龙浔”)形胜人文之胜。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赋(国朝)》收录“《龙浔赋》(鲁鼎梅)”,文曰:

  “翳永州之首邑,属泉群之旧区。

  接三山之云海,征一统之车书;抚雷封之乐土,舒清啸于公余。

  粤自仁郁立,德化集;闽王归,封疆入。星野分,形胜岌。颜仁郁:字文杰五代·后唐[923—936年]时任归德场[今德化县]场长。)

  鸿宅既鸠,龙浔以邑;仙游东襟,大田西弼;永春南连,尤溪北昵。

  虽沿革之递更,亘古今而不失。

  则有陴堞环阃,隘讯列垠;廨含着锦,闤闠如鳞。

  庙坛肃兮人鬼享,礼乐彬兮士女亲。

  三十九社民风,浑浑近古;七十二候时序,蔼蔼如春。(德化全县原分为8里48社,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裁并为39社。)

  兵燹昔惊兮,嗟村圩之寂寂;癌虞德治兮,庆户口之滦溱。

  顾乃物产茁,民气驯,正供纳,则壤均。

  麦浪兮吹露,稼云兮成囷。

  天不爱道,泽自媚珍;山鸡吐锦,畲谷荐新。

  歌社酒兮,家家扶醉;击土鼓兮,处处吹豳。

  觇太平之有象,与流峙而方臻。

  盖其碧水丹山,神工鬼斧。

  龙浔千里龙来,凤翥九苞凤舞。

  戴云云髻梳霞,如插天花;卓笔笔锋指碧,疑书太古。戴云:戴云山。卓笔卓笔山,在德化县林地村。)

  水百川波澜,丁溪一夜雷雨。水:即浐溪,是流经德化县城的主要溪流。丁溪:宋·林程捐家资买县治前面濒溪田近百亩,开浚灌田。一夜雷雨,决流成“丁”字,故名。)

  龙门飞浪兮崖轰,虎涧吼空兮涛怒;石穴幽兮古崆峒,澄潭黑兮窟蚊龙。

  纷千岩与万壑,羌浪卷而云封。览山川之奇秀,想灵异之毓锺。

  忆夫川效珍,岳职贡,民献生,福星动。花县春深,琴堂风送。

  既困之疮痍,起更生于疾痛。冯翼,明·山东德平人,洪武廿六年[1293年]任德化县令。姚迟,明·浙江秀山人,崇祯六年癸酉年[1633年]任德化县令。和盐鼎,字岩夫,清·陕西城固人,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任德化县知县。撒启明,清·山阳人,以莆田县丞来任德化县令。)

  若军中之真王国之栋梁。熊良辅,清·四川苍溪人,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任德化县知县。王调元,字燮公,清·辽阳义州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任德化县知县。:指宋臣范仲淹:指曾与范仲淹一道戍边的韩琦张大纲,字立卿,号衢坡,明·广东龙川人,嘉靖廿八年[1549年]任德化知县。邓景武,号文斋,明·江西德安人,嘉靖卅六年[1557年]由贡监生来任邑令。)

  为霖多人,保赤皆中。莫不称佛称神,如鸾如凤;寇籍当年,碑留有众。

  使君来兮桃李栽,文学振兮科名开。育英才于有用,厉风俗而加培。

  爰有天上书记,人间仙才;趺宕文史,啸吟岩隈。

  思异水兮泉涌,笔非秋兮露来。发大业于名山,驰清誉于仙班。

  歌鹿鸣而鹊起,登雁塔而龙攀。既文章之炳炳,亦经济之斑斑。

  即如政清两浙,宫庶才豪;节标下载,御史风高。第1句指邑人赖垓任浙江省平湖县知县时,廉洁自持,吏治澄清。第2句指邑人邓启元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钦点榜眼及第。第3句赖垓高风亮节,流芳后世事。第4句指明·永乐[1403—1424年]间监察御史凌辉。)

  林隆甫保守孤城,千人豁免;邓台生莆哭一奏,万姓呼号。林隆甫:即邑人林栋,任广东省乐会县令。邓台生:即邓孕槐,邑人,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入清授京师狱官。)

  真好长官兮,龙南有颂;以死勤事兮,儋州忘劳。(前指南宋·嘉泰[1201—1204年]间邑人郑轮任江西省龙南县令时减轻民负的事。后指邑人林茂,明·正统八年[1442年]知广东省儋州勤王事。)

  至若统军救宋,十万勤王,血殷顽石,魂毅故乡。(统军救宋:指南宋末年陈萧统军保宋抗元。十万勤王:指南宋苏十万募兵抗元战死。)

  或赎父棺于贼寨,或脱叔命于剑铓;或吁君门以甦屯困,或散家资以靖寇强。(第1句指清·李乔钟于顺治[1644—1661年]间赴贼寨赎父棺。第2句指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徐士万向海寇求情救叔父事。第3句指明末曾汇捐资助佃民周良珪寇十六,为减泉郡豪幹收屯租,额外酷剥,冒险赴京向朝上诉惨状事。第4句指清初陈端二屡助军饷以靖寇强事。)

  还遗金兮风何古,赈私橐兮德弥芳。(还遗金:一指郭环二次拾遗金,待其人验实还之;二指汤岭头人张观盛,有江右书客宿其家,遗金二十七两,晒床拾之不启封存之。后二年客复来,询其逾年不至,以失金告,按原封悉还之,不受谢,客泣拜而去。赈私橐:指明末赖孔教司训全椒时,爱士若子,解宦资济贫穷市。)

  洵孝友之独挚,叹忠义兮难量。

  至若女中丈夫,闺内处子;人称未亡志惟自矢。(第1句指湖岭周舜钦刘氏,年青失夫,养子、孙成名,里人称以“女中丈夫”。第2句指明末林长娘,母早亡,父临死,嘱抚弟成名,已终生不嫁。寿八十有一,犹然处子也。第3句指吉岭庠生许瑞岳涂氏,年青失夫不二嫁。虽家宴不肯与,妯娌问故,曰“吾未亡人也,何心酒食。”)

  名初问兮币初陈,秀娘经兮墀娘死。(前句指甲头岳娘,闻未婚夫亡,奔丧过门事舅姑终身,抚嗣子成人,而终其身。后句指东厝乡人陈秀娘未婚夫死,誓不改嫁,自缢身亡;章墀娘,未婚夫亡,欲奔丧,父母阻之,绝食身亡。)

  妇身陨绝崖,桃娘魂随流水。(前句指科山庠生刘奘章氏不受贼辱,跳崖身亡。后句指清泰里人桃娘,夫服役死,娘家接回图再嫁,投水殉节。)

  宁甘贼锋,不受奸滓;缅彼松筠,砺人廉耻。(第1、2句指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八月,陈璇九黄氏宁死不受贼辱。第3句指林寅坼郭氏年轻守节,抚子成人,按院彰表“松筠”。第4句指朱紫林嘉春寇氏,夫殁,遇贼持刀逼污,不从,遇害。)

  此皆冰玉之精英,要与河岳相终始。

  别有一邑之英,百年之皓;表以人瑞之坊,宾为天朝之老。人瑞之坊:指西山张岳荣寿百有五,建“昇平人瑞坊”旌之。)

  山似终南兮,水若辋川;白云叆叇兮,碧涧清涟。谁其居此?中有人焉。

  少微朗,处士坚,志尚高,情孤骞。依稀五柳,彷佛七贤。

  更有六如了悟,九转功圆;疑神疑鬼,成佛成仙。亦自禀夫清淑,爰得洞其空玄。

  错举人物之蒸蔚,想见扶舆之蜿蜒。固宜韵士高贤,望奥区而牺托;骚人迁客,景芳躅以流连也。

  若乃探幽访佚,怀古必思。琳宫缥缈,梵宇参差。

  塔舯霄兮山之麓,桥鸣凤兮水之湄。春波楼外波潋滟,云龙桥下龙委蛇。

  紫云蔼蔼,金液离离;九仙烟碧,五华月迟。(紫云:紫云洞,位于德化县三班乡蔡径村。金液:金液洞,位于德化县盖德乡三福村。九仙:九仙山。五华:五华山。)

  寻仙女之飞风,读隐士之残碑。(飞凤:指飞凤山,位于德化县水口乡上湖忖。民间传说,有马氏仙女,留恋人间,遂在此化身为飞凤山。)

  王龟龄龙池,波涛自昔;真西山古迹,霖雨犹滋。(前指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在德化县九仙山龙池祈雨事。后指宋泉郡太守真德秀西山,曾在德化县左溪龙潭祷雨事。)

  井逢端午而独溢,树老百年以长枝。(前指端午井,在德化县五华岩,传说每年端午井水自溢。后指明·崇祯九年[1636年],县署后垣有大枫台数抱,枯以数年,忽生棱。)

  汤泉滚滚兮,沸如温符;瑞莲亭亭兮,香满泮池。(汤泉:位于德化县汤岭乡[汤头乡],乡以泉得名。)

  斯同龙浔之声名文物,讵云岩邑为僻陋荒夷?爰略敷其梗概,而重缀以歌诗。

  歌曰:水厨汤兮山峨峨,选胜概兮有且多,灵而杰兮大非夸,千秋万世兮天宝物华!”

  (上叙及的各人物、山川、水利、寺庙、桥梁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泉州山川》、《泉州水利》、《泉州儒道释寺庙》、《泉州古桥梁》等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