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山川(5划)

目 录

  石室山石牛山德化县水口镇南侧。历史记述。石牛哞天。观日。洞天。岱仙瀑布。奇石。摩崖石刻。)石头山[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古晋江县临江里卅六都)]石龟山〖泉州石龟山(龟山)。晋江石龟山(今晋江市,在“行辇山”、“象陷山”东南。)。〗石塔山石壁山〖深沪石壁山(壁山、狮山。晋江东南部深沪镇。。泉州石壁山。〗石狮崎、石狮山、石柱山石鼓山(德化石鼓山。安溪石鼓山[安溪县龙涓里]。永春石鼓山。石鼓峰(鹳石峰)石谷山、石城山
  龙塘山
(安溪县龙门镇[古属依仁里],有龙门岭通同安县)龙浔山德化县治东北,是县之主山。龙浔山概说。清·涂迁观《龙浔山赋》。龙浔山题咏。驾云亭[沿革。明·嘉靖廿六年王慎中《记》。明·万历重修碑。诗词。]。醒龙楼。早春亭。真武楼、三官殿。龙首山(龙头岭、龙头山)龙门山、龙泉山、龙盘山、龙踪山(安溪县虎邱镇湖西村)、龙卧山、龙源山、龙山
  玉兰山玉叶山
(打石山)、玉柱山
  白虹山白牛石鼓山白岩山
(永春、德化两县的界山,山阳属永春桂洋,山阴属德化美湖。)、白马岩、白马山、白云岩(南安白云岩。惠安白云岩。)、白菊山、白龟山(白蒙山、白岩山)
  仙迹岩仙人山、仙济山
(仙寨)
  东平山[惠安东平山
(北山)附:卧龙山、龙盘山。永春东平山。]、东济山
  圣泉岩圣姑山(鹧鸪)
  四瑞山(瑞峰山)、四马山、
  北观山
(安溪县治东五里[古属永安里])、北阳岩(鬼岩、阳岩)
  芝山、古陵坡、半月山、平洋山
、卢山(安溪县依仁里)

石室山

  又名瓦岩山、一片瓦,位于惠安县城西四公里,属黄塘镇南安村。海拔120多米。孤峰突起,处于群山包围之中。峰顶巨岩相依垒叠,上覆一大岩石,成天然石室。明·戴一俊弃官后曾在此辟石室隐居。后人以石室为天然寺宇,设观音殿、九仙宫、文昌祠、僧舍、膳橱,自成佳境。(参一片瓦寺条)

石牛山

  石牛山,位于德化县城东北46公里水口镇南侧,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

  主峰海拔1781、6米,雄视莆仙、永泰及泉南,西北与戴云山遥相对峙。以山险、峰奇、洞幽、石怪、飞瀑喷泉而著名,是古火山保存较为完好的活标本。

  山上气候变幻莫测,一年有200多天阴雨。山陡林密,原始森林成片分布,是难得的绿色宝库。

  山上有石壶洞,山麓有石壶寺,是闽中和闽东南重要的道教活动圣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 石壶洞与石壶寺》)

  “石牛山名胜古迹(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石牛山,上有石如牛……在县东清泰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石牛山》

  “石牛山,在清泰里极东,距县治三日程。城中望之,巍峨插天,苍翠欲滴。山顶望见兴(兴化)、泉(泉州)二郡。其中幽奇险绝。上有石洞,状如牛头,故名。

  李道泰诗:‘翠黛望三日,逶迤一眺临。应闻看月啸,未快伐山心。洞壑疑无隐,梯阶恐不深。待携康乐伴,重与恣幽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黄宪文诗:‘纡絗直上自云端,蹑尽藤梯怪石盘。山带烟岚晴似雨,人沾秋气暑犹寒。彩云捧日红沧海,玉露凝霜吟剑坛。放眼分明河汉近,千峰万嶂子孙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宪文》)

  清·黄遂权(清·黄宪文的祖父)《登石牛山绝顶》:“神踪留异在云端,携手攀跻共说难。山染秋光如点黛,人栖云杪欲生翰。朱曦浴海扶轮上,青女流膏洗剑寒。此处离天疑尺五,望中风景托和盘。”

  清·毛一夔“登石牛山绝顶:‘何许众山让特立? 璠玙削起插天入。龙蛇走迹烂如泥, 来去烟霞不一集。双眼抉开万里青,层峦踏作九霄级。身世虚危那可持?飞鸢惊坠翼自戢。有时长风发啸声,咸云岩下山鬼泣。真人驭鹤久未归,古洞空遗金粟粒。振衣秋气不胜多, 落木黄昏催更急。’”(《瓷都德化古今诗萃》收录,1993年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毛一夔》)

  石牛哞天

  山巅绝顶有巨石,如石牛哞天。清·顺治年间进士李道泰有诗:“片石峥嵘状似牛,深山独卧几千秋? 青苔发背诱毛长,夏雨湿身似汗流。 青草盈塘难下咽,蒲鞭任打不回头。欲寻鼻孔无觅处,天地为栏夜不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观日

  在石牛山顶观日出,可见云海翻涌,霞光万道,如海市蜃楼。清代隐士毛一夔极写石牛鸡鸣观日图景:

  “天鸡遥报扶桑晓,五色烟霞尽东绕。两仪渐判阴阳开,混沌谅同此时杳。须臾现出金轮王,一颗晶明沧海表。衔精浴魄不易高,欲起未起耐瞻眺。洞口豁然真可吞,如何不教天地小。羲和吒驭挺三竿,抬头如挂石壶杪。万木共栖赤身乌,千林顿醒黄梁鸟。岩麓钟磬启晨经,长啸孙登下山了。”

  洞天

  石牛山景区层峦叠嶂,险峻雄奇。该山是个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

  山上奇石嶙峋,千姿百态,石洞遍布,深浅迥异,有九十九洞、十八洞等洞群,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

  相传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斗魈魅。岩石上有数十处的脚印、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自等遗迹。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溪水流经山势雄浑的飞仙山峰,从榜上村的水尾山峰缺口飞流直下,称岱仙漈。(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岱仙漈》)

  奇石

  自山巅深坳间的石壶寺以过,嶙峋奇石无数,遍布每一个山岗,形态各异,造型别致,如碑坊,如城门,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但以“动物”居多,有石莲、石葫芦、石仙诸景,有如苍鹰、如犀牛、如巨鲸、如飞凤、如石鸡、如寿龟、如石狮、如石虎、如老鹅……

  这些岩石或奇或险、或兀立、或横亘、或连绵,可谓是鬼斧神工。站在绝顶,俯瞰四周,群山蛰伏,山风拂过,犹如百兽蜂拥而至。

  摩崖石刻

  石牛山留有古代摩崖石刻,除一些字迹模糊不清的诗刻和字刻外,目前能辨別清楚的题字石刻有14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长生路”、“石壶福地”、“洞天”、“大宽台”、“振衣到天门”、“第一山”、“白云山”、“盖云山”、“灵霄台”、“福地”、“云视”

  以上石刻,仅“第一山”有署名黄际和。查当地族谱,黄际和系明代人。

石头山

  石头山,在泉州府城东南,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古晋江县临江里卅六都),在晋江北岸。石头山在“万岁山”(“法石山”)左前,与“赤城山”相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万岁山、赤城山》)
“石头山”地处外港水域进入晋江的最窄处,与江对岸的紫帽山、罗裳山遥相对峙,是古泉州外港与内港交界的关键性节点,控扼晋江入海口;区域内有著名的“法石港”,交通便利,码头密集,航运繁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泉州湾·法石港》)
山上有“真武庙”(玄武庙、上帝宫)。山下为“石头市”(今称“石头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真武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石头山》:“石头山,在临江里三十六都,与‘赤城山’相连。有三山石杰出,故名。下有‘石头市’,南瞰江亭,昔郡守望祭海神于此。”

  明·何乔远《闽书》“石头山,与‘赤城山’相连,山尽处有三石杰出。山阴叠石数筍,危如欲坠,寔不可动,目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万岁山》:“其(万岁山)左有‘石头山’,山有三石杰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5卷·泉州府部汇考·泉州府山川考·石头山》:

  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山之尽处有三石杰出,故名。

  上有‘真武殿’,旧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下为‘石头街’,民居鳞集,旧有千家。

  ……拱辅于郡城之东者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石头山

  “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前,与赤城山相连。今人误以此为法石山

  《闽书》:山尽处有三山杰出。山阴叠石数笋,危如欲坠,目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

石龟山

  泉州石龟山[龟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龟山,在(府城西南)兴贤里三十四都。三峰高耸,其状类龟,今为山川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石龟山,出(郡城)临漳门外一里许,三峰高耸,其形如龟,山川坛在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临漳门》、《泉州民间礼俗·泉州官方祭祀·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城隍神坛之祭·山川坛》)

  《闽书》:‘山有石,卓立二丈许,名石笋,笋江以此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 石笋· 浮桥石笋》、《泉州水利·笋江》)

  隆庆《府志》:‘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明·成化间郡守张嵓补而属之,今岁久苔生,渐不见旧断之迹。’

  元·释大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大圭》)诗:‘危石青入云,上有千岁木。我来卧其间,天风响岩谷。’”

  晋江石龟山

  晋江石龟山,位于今晋江市,在“行辇山”、“象陷山”东南。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狮山》:“其(指“行辇山”)东南为‘石龟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石龟山,此又一石龟。在象陷山(“象陷山”在“华表山”北数里)东南十余里。峻壁二丈许,石形如龟。

  宋·岳珂《桯史》云:余外家居泉之石龟是也。”(按:岳珂,字肃之,号亦斋倦翁,南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

石塔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石塔山,距石龟山西一里,在石笋桥(浮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浮桥》)南。

  其山从腰至麓有一大盘石,与江相接,长二百余丈,穿伏于水。俗名石皮。《闽书》:邱文庄 尝问蔡文庄 :君郡有万家石,存否?即此石也。

  上有石塔院,及刘忠顺亭。

  宋·王十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出郊迓客至石塔院憩刘公亭》诗:
  ‘春日西郊外,江亭眼界嘉。青桐映楼阁,紫帽抹烟霞。
  雨过牛耕野,潮回鹭立沙。河梁阻携手,空起逝川嗟!’

  又有曾从龙别墅,今皆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石壁山

  深沪石壁山

  深沪石壁山,位于晋江东南部深沪镇,亦名“壁山”、“狮山”

  “壁山崖刻(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石壁山》

  “石壁山,在深沪村,亦名狮山。

  《闽书》:石刻‘深沪’二字,相传为罗隐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隐》)

  山有崇真寺,旁有复井。

  左为弥陀山,下有天竺井,水甘,旱不枯。

  右为青山,有市心保井,亦名宝泉,遂以名庵。庵左无蚊,亦以为谶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宝泉庵》)

  明·詹仰庇诗:‘层崖分五澳,叠屋耸孤冈。风土鱼虾薮,邱园粟麦乡。壁山乔木古,玉井细泉香。独浩乘槎兴,欲寻垂钓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明)王之诏《同李廷机游石壁山》诗:‘壁峰凝挠翠,高插紫云端。寺古经声韻,江空曙色寒。巉岩层献秀,潮汐叠洄澜。携手同游眺,洋洋壮大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明)李和原韵:‘同游从远眺,江寺插云端。地挺金狮秀,湘翻玉虺寒。岚光悬壁翠,霞影印沧澜。拜谒欣瞻仰,泱泱表海观。’”

  按:

  《闽书》载:“石璧山,在深沪村,亦名狮山,石刻‘深沪’两字,为罗隐书。”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没有在石璧山上见过“深沪”2字;唯宫仔崎的陡坡上有块突兀龟裂相叠巨石,上刻楷书大字“璧山”2字,不署姓名,历来深沪、璧山相与沿传为罗隐所书。

  “璧山”石刻字径约60厘米,字体略带魏碑风格,笔力矫健,朴实浑厚,灵动别致。

  罗隐是晚唐诗人,生性好讥讽世事,连考十年科举不中。三十几岁时自老家浙江来,游历晋江,时其地即称“璧山里”,尚无“深沪”之名,罗隐题写“璧山”2字应该可信。

  泉州石壁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石壁山,按此近万岁山者,非深沪之石壁山。”

石狮崎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石狮崎》:

  “石狮崎,在狮子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狮子山》)之东,太湖之北。

  明·庠生张文昭诗:‘尔狮何处远飞来?化作崚嶒画幛天。半岭闲云悬古树,一天芳草砌高台。咄咄吹风探石髓,萧萧解辔破苍苔。与君十载相携约,还是京华共看梅。’”

石狮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石狮山(在县东北十五、六都) ,上有石如伏狮之状。”

石柱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石柱山》:

  “石柱山,在(清泰里)南埕社。一峰耸秀,如柱擎云。

  国朝·廪生郑由吾诗:‘石柱嵯峨浐水边,巨灵伸指探云烟。氤氲佳气巉岩透,飘缥祥光碧翠联。五色纷披容正丽,寸肤触出色澄鲜。凌霄壁立东流砥,不数江郎欲接天。’”

石鼓山

  德化石鼓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石鼓山(在县西北汤泉上团),上有石如鼓。”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石鼓山》:“石鼓山,有石状如鼓,在银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银瓶山》)右。”

  安溪石鼓山

  安溪石鼓山,在安溪县西龙涓里。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石鼓山,在(县西)龙涓里。旧传有仙人抱一石如鼓置石盘上。下有穴广丈余,又有石如兔,仰首望如鼓,俗谓玉兔望月。鼓上有仙人手抱迹及脐迹。”

  清初·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有佛耳山 …… 又西北二十里有石鼓山。其相接者曰石梯岭,巨石盘回,凡五十余级。”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山·石鼓山》:“石鼓山(在龙涓里),磐石中有石如鼓,若人抱置者,手抱痕及跻迹皆明,好事者以为仙人所为。又有石如兔望月,又有巨人手迹。”

  永春石鼓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石鼓山(在县东十八、九、二十都),其山有声如鼓,鸣则天降霖雨。”

石鼓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石鼓峰,在(县西)三十一都。山之阴有石状如鼓,旧传有鹳巢其上,乡人以其鸣卜水旱,故又名鹳石峰。”

石谷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石谷山(在县东十四都),迭石峥嵘,而中盘回幽辽,故名。”

石城山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石城山,在(府城南)沙塘里三十一都。山势逶迤,连续如城。”

龙塘山

  龙塘山,在安溪县西南龙门镇(古属依仁里),有龙门岭通同安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龙塘山,在(县西南)新溪里。下有龙祠。”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志》云:县西南二十余里有龙塘山,岭曰龙门岭,石壁夹峙,旧有龙门驿,道出同安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山·龙塘山》:

  “龙塘山(在依仁里),山曰龙塘,岭曰龙门,庙曰龙王,庙下潭曰龙塘潭,悬瀑数十尺,二壁夹立,旧尝祷雨,有龙见。

  古有龙门驿,通同安县。”

龙浔山

  龙浔山,在德化县治东北,是县之主山,古人常以龙浔指代德化县。山上古有驾云亭、醒龙楼、早春亭、真武楼、三官殿,后均废。

  龙浔山概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德化县》:“龙浔山,在坊隅(县北)。突起数仞,状如龙蟠,县之主山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龙浔山,县治东北。山势峭拔数千仞,蜿蜒如龙,县主山也。宋·绍兴初,令吴崇年凿山筑寨以御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龙浔山》“龙浔山,在县治东北隅,县之主山也。屹立千尺,气象峥嵘。麓阜盘转,势若龙蟠。凭高一览,远近溪山、村落、林原如在襟带间。巅多石笋礧碗,其阴生马齿白石。”

  清·涂迁观《龙浔山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龙浔山》收录“国朝廪生涂迁观《赋》” 曰:

  “惟龙山之厜(上“厂”下“義”。zuīwēi),镇浔水之奫(yūn)濒。既蜿蜒而奔矗,亦磅礴而嶙岣;势狞狰以蹲踞,羌擎柱于苍旻。堆青抹紫,簇绣长春。屹尔海邦之镇,岿然疆域之尊。

  溯自星分牛女,地擅闽中。五华攒翠,双髻嵌空。云驰如戴,屏绣似幪。岩石礧硊,奇树郁葱。曦含朝旭,爽御晚风。辐辏万家,;烟火参差,城郭西东。

  若乃云轿锁浪,丁字画波,双鱼(上左“氵”右“亏”,下“皿”),石柱嵯峨。塔则冲霄兮硝,亭则登高兮盘陀。睡龙醒五丁之凿,焰石班玉笋之罗。岳阳楼之大观,缤纷紫气;醉翁亭之胜概,酝酿太和。

  所以天马冲岚,雪山积邃,七台东挺,九仙西峙。南堤则辉览凤翥,北岭则嵎负虎贲。涌泉天插,瀑布飞碎玉之虹;液洞云连,双阳献妆金之帜。叠巇巑屹,层峦嵚巇。树痕偕地轴旎旖,鸟语共山光妩媚。

  尔乃天晴日霁,选胜探幽,和阳满绿,异露垂秋。名流蹑屐而把臂,仙客握尘以来游。采香荃于南浦,搴杜若兮芳洲。亭榭干霄,仿佛斗宫牛殿;山川满目,依稀海市蜃楼。爰有案头仙吏,玉皇书记,暂谪人间,因物见志。陟崥啼以赋诗,临而望气。绿畦蒲秀,花催麦浪双岐;紫圃杏芳,人识桑阴三异。危磴摇曳兮鹤立鸾栖,绝顶翱翔兮车驰马戏。

  至夫地脉坟起,人物阶升。比户弦歌,近紫阳之追琢;载途讴舞,推刘令之振兴。奕叶簪花,林朝请文章卓卓;渊源理学,苏待问风节棱棱。盖川岳毓灵恒泄,奇于瀛州蓬岛;而英豪拨萃直藉,锺乎霞蔚云蒸也。

  歌曰:龙山峣屼兮树绕云烟,雉堞回环兮琏方璧圆;高人韵士兮屐齿蹁跹,登高作赋兮累牍连篇。千蹊桃李兮锦映霞鲜,山有知己兮地以人传,地灵人杰兮于斯万年! ”

  龙浔山题咏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明·邑举人、同知郭维翰《龙浔山小春烟景》“独向青山问岁华,小春有脚到天涯。闲看烟渚苍茫色,睇望云峦掩映斜。碧绿寒轻仍放蕊,李桃叶瘦又开花。平原何事拼余醉,盏底流光迅似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维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

   “《登龙浔山》(教谕曾晋):山城带交流,环嶂境初拓。中有郁郁观,佳气冲孤崿。相看每心玩,暇日屐乃托。凌虚一纵目,洞豁荡心魄。霞石触层巘,丛木下诸壑。吁嗟气候移,光景无淹薄。长啸隐苏门,岘山凄挥落。纷吾登览意,远离重寥索。日暮望关山,抚襟殊错愕。归径映萝月,孤琴鸣虚阁。”

  “《龙浔山回文》(王必昌):锺灵地角抹云山。胜览颓来同侣扳。封磴古苔滋翠点,拂岚晴岫拥青环。峰攒怪石危亭倚,郭缭长虹双水撮。钟外花城春霭霭,龙浔起色瑞穹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必昌》)

  “《龙浔春晓》(邑庠生陈凤鸣):山城风物趁春明,曙色苍茫景倍清。柳为眠云慵未起,花因吸露醉方醒。一溪烟染双桥彩,万壑岚薰四野晴。听得邻翁呼载酒,日高相约看流莺。”

  “《浔堤夜坐望驾云峰》(邑举人、知县林汪远:高峰天际出,抱月照清池。酒酌于其上,诗成在此时。平郊烟火静,过岸钟声迟。秋色莹如镜,愿持赠所思。”

  驾云亭

  驾云亭,在龙浔山巅。

  沿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驾云亭》:

  “驾云亭,在龙浔山巅。

  宋·宣和(1119—1125年)间,知事县刘正凿山构亭。人云山不可凿,曰:‘此睡龙也,凿之则醒。’名其亭曰‘最高’。后废。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绪东山建,更名‘驾云’。参政提学、晋江王慎中记……

  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张大纲修。

  长乐知县吴遵诗:‘危亭瞰碧虚,缥缈青林薄;坐久人不知,衣上云光落。’‘绝构临层霄,虚窗荡元气,晨兴苍莽间,诸峰在平地。’

  知县施汀诗:‘亭高百尺倚长空,亿兆苍生满眼中,布德行看兴礼乐,崇文会见靖兵戎。千山绵亘仙灵集,二水纵横秀气锺,喜得闲庭浑无事,何妨登眺与人同?’

  万历(1573—1620年)间,知县杨文正重修。附残碑……

  邑明·通榜进士郭维翰《驾云亭宴集》诗:‘亭子高高宿晓云,客泉空翠落纷纷。溪光掩映人烟接,虹影低横浦树分。暂借伴闲看变局,共拚一醉对斜曛。搔头莫问惊人句,谢眺当年已不群。’

  国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知县殷式训重建。

  教谕力子侗《驾云亭晓望》诗:‘天外孤亭暑气氲,荡胸高处俯层轩。霞明列嶂红千迭,雾带长溪白一痕。隔树草炖飞夜火,傍城林鸟散晨村。牧樵满眼云问思,欲访渔郎问太玄。’”

  明·嘉靖廿六年王慎中《记》

  明·嘉靖廿六年(1547年),德化知县绪东山“驾云亭”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驾云亭》收录“参政提学、晋江王慎中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曰:

  “德化今砉君 东山为政之期年,作亭于其县之龙浔山之顶,而名之曰‘驾云之亭’。亭之所以作,非君以劳而思自休,以为游观娱啸之地也。其说具于县之人士所为,来请记之。

  书云:‘德化为邑,封域囿险,然亦具有司应令典职贡,赋艺不后他县,而人材之生,独为寥简,或绵都越井,无弦诵声。每三岁比土,县之士阔焉不与登选之数,至阅数十岁而不得一焉。县固以为耻,而君尤以是为病。’

  于是乎有言者曰:‘县之负此耻,固云人事,抑亦育地理也?’

  县之山磅礴蟠除(从文意看应为“蟠嵂”)不知其几百里,峰峦囚献,回互蹙沓,殆不可数。而龙浔一山,巍然膺县治之南,蜿蜒天矫。其耒若翔,其止若蛰,厥名为龙。惟亭于其上,以增益此山之势,如龙之昂然骧首而思奋。其于文事之兴,必有助矣。

  盖其说习传已久,县之人力既不足以自为,而为令者又漫然莫之省也。君独心喜其说,而力能敏于事,而龙浔之山,于是有亭。亭之所为名,则君取其意,以符所以作亭之本旨。盖罢之于龙类也。

  予既受书而不得辞,乃为之记。

  夫度土相原,视景望气,敦琢胜美而会集休祥,古之作室建国者盖多有其法。若夫为亭于山,以起龙而致云,谓将有补于举贤选材之数,古无有也。岂亦沿前之说,支其方术,而屡变以巧耶?

  天地之高远,鬼神之幽微。质之而无端,叩之莫得其朕。而卜荚、瞽史、谶祝之教,先王皆存而用之。其兆证于事,而占效于物,盖精诚所极,非卜笑、瞽史、谶祝之能为神然,而知之者以为精诚,而愚者以为神故。

  卜笑、瞽史、谶祝常行于世,而其教为民之所由而不可废,何也?以其亦有益于人之勉功而作事也。彼其术虽屡变而巧,盖亦近于卜笑、瞽史、谶祝之言,以其传之久而信之深,距而攻之,未足以解惑祛蔽而因而修之,使士者悦于耳目之新,相率去其有所诿而怠以止之锢,兴起其志于欢忭鼓舞之中,而軎叠以进,虽户谕家诱,未有若斯之速也。

  嗟乎!孰知夫伐石斩木以营构于此,所以为授经挟册而谏督于彼乎?或者顾以其邻于诬与怪而诮之,其亦过矣。

  以予所闻,德化之士多聪明茂美之材,又知向学以自增益,人文之兴,必在于斯。时而亭方作,盖士之聪明而好学,其材必成,而为世之所择取,以施于用当昌硕光显矣。予知此亭之作,无与于选材之数,而人材之兴,会逢其时,将终有以名此亭也。姑记以为俟。”

  明·万历重修碑

  万历(1573—1620年)间,知县杨文正重修,立有重修碑。该碑至清·乾隆时已毁损,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驾云亭》收录“附:残碑”文,曰:

  “往堪舆家谓邑形势为睡龙云,而龙浔山在邑东畔口口口口口驾云,复铸洪钟,令寺僧撞击以醒龙焉。后衢坡公口口口口口于郡国,非独人事,盖亦地脉使然。岁久月更,风雨剥蚀,口口口口口

  贞翁 侯以敏妙互材,来视邑治,省科条,清弊蠹,大事斧,口口口口口邑之父老子第讴吟歌祝,不啻桑楚之畏垒,仲卿之桐乡。口口口口口工估值凡费金钱若干,皆出自侯私帑。于是颓者以植,旧口口口口口之兴废有时,而侯作兴之功,直与兹山不朽也。

  世之莅民口口口口口政未易殚述。其大者,如构云龙桥以便利涉,停纳串以省口口口口口日振起矣。有如邑之人民各安其俗,乐其业,无事于奢侈。口口口口处。”

  诗词

  除上文“沿革”中所见的吴遵施汀郭维翰力子侗四首诗词外,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还收录有:

  “《登驾云亭三首》(知县绪东山):

  几为宪檄启行旌,漫向云亭一振缨。山色还连春色好,溪声争似鸟声清。望中烟树千村晓,吟外松楸万古情。得到上头须着意,要知满眼是苍生。

  昨夜城头雨浥尘,烟云好似画图真。溪山自有天成险,花木何须鸟报春?题不尽诗因境丽,耕无遗地为民贫。武城从古多豪俊,管取弦歌次第新。

  树林楼台墙角云,溪山城郭不须分。桥拖虹影中流见,烟带钟声隔岭闻;万迭峰峦成保障,一川花柳自回文。春光到处人知惜,野老扶黎到夕曛。”

  “《驾云亭和韵三首》(训导方继睿

  喜向岩城建一旌,云亭胜日会簪缨。山妆春色晴偏好,风递松声晓更清。屐履逍遥灵运兴,江湖怅望仲淹情。登临每嘱樵和牧,亭外休伤梧槚生。

  楼台高起净无尘,望里云山今觉真。虹影低垂跨二水,花枝长发斗三春。酿泉满酌能同乐,元草盈箱未信贫。此日四郊传盛事,文明气象喜生新!

  新作危亭号驾云,天光野色欲平分。春来铺绣千山映,夜静鸣钟万壑闻。远眺岚烟连海角,仰攀霞彩动星文。不妨公暇时登览,几度游人醉夕曛。”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

  “《驾云亭怀古》(里人毛一夔):胜迹青山在,凭高豁所思。春秋惟草记,兴废有嚣知。烟水全城画,松风满径诗。前贤何处问?细读夕阳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毛一夔》)

  “《驾云亭晚眺》(邑庠生谢祈出):驾云亭上漫留题,回首残阳挂树西。郭外牧童随犊返,林间鸟鹊带烟栖。晚炊缕缕全城动,野色苍苍二水迷。几阵凉风衣袂冷,一声长啸下云梯。”

  “《云亭春望应课》(邑庠生林敏):云亭绝顶插天隅,百里春光入望殊。最是河阳花事早,成蹊桃李已平铺。”

  醒龙楼

  醒龙楼,在驾云亭下,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醒龙楼》:

  “醒龙楼,在驾云亭下。

  明·知县绪东山建。悬钟其间,命僧朝夕撞击,盖取唤醒睡龙之意,今废。

  明·知县黄承赞诗:‘高阁钟声应地灵,睡龙今日瞳魔醒,会看处处皆霖雨,头角峥嵘满帝廷。’”

  早春亭

  早春亭,在龙浔山上,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早春亭》:

  “早春亭,在龙浔山上。知县绪东山建,后废。

  吴遵诗:‘百里桑麻雨露同,溪山无地不春风;东君若问春何处,尽在门前桃李中。’”

  真武楼、三官殿

  真武楼、三官殿,俱在龙浔山上,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楼亭·真武楼、三官殿》:“真武楼、三官殿,俱在龙浔山上。知县绪东山建,后废。”

龙首山(龙头岭、龙头山)

  位于晋江北部池店镇,在紫帽山东南麓,因山有龙翔之势而名,亦名龙头岭、龙头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龙首山在(府城南)常泰里三十三都。蜿蜒盘礴有龙翔之势。俗又呼为龙头岭,相传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别墅在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龙首山》

  “龙首山,在紫帽东南麓,山有龙翔之势,亦名龙头岭。

  宋·钱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熙》)诗:
‘残年仍置闰,五日恰逢春。携酒客独赏,敲门僧不嗔。
双松如拱立,万井自横陈。精舍故盘礴,元规尘上人。’

  下有安福、保福二寺。今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安福寺》)

  其下有妙峰堂,唐·欧阳詹别墅在焉。《闽大记》:‘与里人王式吴播薛寿郑简王云卿相善。诸公辄以进士目詹。父博罗丞令其赴举,特与诸公会此询谘可否,后人因其地建妙峰堂。’今亦废。

  又东有欧岭,所居之后山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欧阳室》:“又欧阳詹别墅在龙首山麓,后建妙峰堂。”

龙门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龙门山》:“龙门山,在(在坊里茅岐社)十二岸乡。两峰壁立数百仞,南北夹峙如阙,浐水经其下,曲折十余里,霄光一隙,阳曦罕射。”

龙泉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龙泉山,在(县南)二十八都。下有龙窟,深尺许,泉水涌出,居人时见龙出之状。”

龙盘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龙盘山(在县东北三都),山势逶迤,如龙之盘。”

龙踪山

  龙踪山,位于安溪县虎邱镇湖西村。顶峰称“白石岩”,有“白胸石”,因岩石胸白而得名,志称“龙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龙踪山,在(县西) 新溪里。石有龙迹,故名。”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1地舆类3·山川·龙踪山》:“龙踪山,在新康里,山势蜿蜒,石上有龙迹,故名。下有庙。”

  明·嘉靖 《安溪县志·卷1地舆类3·山川·白胸石》:“白胸石,在新康里,略似人形。天旱,石带白云则雨,农家以此为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山·龙踪山》:“龙踪山(在新康里),山势蜿蜓,石上有龙迹,拱照虎丘 林 氏祖居。”

  白石岩有仙公殿,正对铁峰山和龙踪潭,始建于南宋·绍熙(1190—1194年)间,现代重建。崇祀伏羲(仙公)、神农观音菩萨清水祖师五谷仙药谷仙

龙卧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龙卧山(在县东十四都) ,山势回环,若龙之卧。”

龙源山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龙源山,在(县北)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

龙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

  “龙山(在县东三都),其势如龙,伏而复起者凡九,又名九跃山。

  按:同安县亦有九跃山,其所记形势与此相似,盖二县接界山也。”

玉兰山

  位于晋江西南部安海镇灵源山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玉兰山》

  “玉兰山,在灵源山下,出城南四十里,地名灵水。

  山多兰蕙,散布于巨石林木间,叶长而丽,有光,广较大于韮茎,皆五花,色白如玉,香闻里许,芬馥异常,云是仙种。

  故老云:宋时有人驾屋其上,隐其姓名,曰‘一笠山人’,其神情淡如也。尝有句云:‘洞里烟霞无人共,时闻仙香特地来。’因榜其室曰‘仙洞’。又于山前构一小亭,下有巨石,平如砥。石上一迹,名曰仙踵石。世传仙人欲驾云登天时,跨一足于其上,迹深寸许,遂颜其亭曰‘仙踵亭’。旁植名菊异花嘉蔬绿蒟数径,外环杂卉为篱。

  有诗云:‘闲依大古松,满眼烟云翠。种菊山前径,丛离仙犬吠。’”

玉叶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玉叶山,即打石山。在(晋江)四十七都,上有纱帽石,下有圆觉漈,悬流瀑布,又有仙人掌迹、圆觉寺。

  明·郡司马赖统隐此。其诗云:
    ‘大石倚山巅,长虹挂目前。仙人留掌迹,万古景风烟。'”

  〖注〗大石:指纱帽石。

玉柱山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玉柱山(在县东十八、九、二十都),一峰突起,状如玉柱。”

白虹山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白虹山在(府城北)常建里四十七都。自仙游县九座山迤逦至郡境十余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白虹山》:

“白虹山,在郡北百余里,其脉从仙游、永春交界之鹁鸽岭发出。鹁鸽俗称白鸽,又讹为白隔。左右有日月峡,束细入脉,不过丈余,得子脉之正气。

三十余年前,永春人以礐厕界碑压其处。经增生吴廷拔于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请前守富信移文填徙,未及举行。继守徐汝澜入永理案,会同永春州填塞迁移,永远遵行。载赐恩山下后茂乡告示石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清·嘉庆署泉州府徐汝澜《后茂乡告示》》)

  以其垂瀑如虹,故名。宋·莆田陈宓隐居其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泉州水利·白虹漈》)

  《闽书》:‘山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

  明·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诗:‘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可闻。’

  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岩石挂长虹,影入寒潭里。枕上听潺湲,卧龙呼不起。’

  二诗皆避乱作,刻于石。

  国朝·倪鸿范诗:‘奔腾南下气如霓,众脉分支东复西。形势直随青汉迥,翠光还与白虹齐。岩崖错落云相映,林木参差鸟欲迷。几度攀跻登绝顶,等闲拾级是天梯。”

白牛石鼓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白牛石鼓山》:“白牛石鼓山,有石隆起而伏如牛,又有石如鼓。谚云:‘石鼓鸣,白牛起。’樵牧者时或见之。”

白岩山

  白岩山,海拔1349米,是永春、德化两县的界山,山阳属永春桂洋,山阴属德化美湖。

  白岩山是永春第2高峰,高峻挺拔,气势雄浑,屹立云间,仅次于永春“雪山”。其背邻德化县“九仙山”,东为永春县“雪山”,西为大田县“大仙峰”,南向“百子尖”丘峰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雪山》)

  山尖有双峰相邻,形似鲤首仰天,风水名曰“双鲤朝天”,传说白岩山是鲤鱼头,泉州是鲤鱼尾。

  白岩山主峰位于永春县桂洋镇岐山与德化县美湖镇阳山村交界处,有“大白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大白岩寺》)

  白岩山同时还是晋江、闽江分水岭,山南、山西之水汇入晋江西溪,经泉州入海;而山北之水汇入闽江,经福州入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永春县·白岩山》:“白岩山,在二、三都,山势峻拔,下有白石岩。(在县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白岩山》“白岩山(位于尤中里),为县西南界,有太白岩。”

白马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白马岩,在县西□□都。相传天色晦冥之时,樵牧者见时有白马出于林下。”

白马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白马山(在县东十四都) ,势若奔趋,过汤洋,耸立一峰为留湾,南唐·留从效故居也。”

白云岩

  南安白云岩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白云岩(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盘石,中虚如屋,时有白云栖其上。”

  惠安白云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白云岩,在县东南□□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巅。因名。”

白菊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白菊山(在县西依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菊。故名。”

白龟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白龟山,在(县西北)十六都。上有怪石如龟,其色白。一名白蒙山,又呼白岩山。”

仙迹岩

  位于南安水头大盈附近。山不甚高,但有“仙脚迹”仙脚桶天然仙迹而闻名。

  仙脚迹颇似人脚印,又宽又大。传说谁的脚分毫不差地与仙脚迹吻合,即可成仙。

  仙脚桶象个水桶,有不干凅的山泉.

仙人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仙人山(在府城东南永宁里二十都永宁卫城内,今属石狮市永宁镇),其山巨石盘绕,上有仙人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仙人山》“仙人山,在永宁卫。巨石盘绕,上有仙人迹。出卫城半里许,石临海侧,崎嵌堆崎,如篆如椔,木如假山,奇莫名状。”

仙济山(仙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仙济山》:“仙济山,亦名仙寨,在小铭社。峰峦峭峻,顶上平坦。相传有仙人以牛将石犁去,耙复一横一直,今有仙牛迹、仙人足迹。”

东平山

  惠安东平山(附:卧龙山、龙盘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东平山,在(县东北)十三都。一名北山。群山联属,东有平原,三四里许复突起一峰,因名。”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

  “《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东平山,一名北山,群山连属,东有平原三四里,复起一峰,因名。

  又东南数里曰卧龙山,盘曲回复,中起一峰,如龙首之昂耸。

  又南曰龙盘山,山势蟠绕如龙,与螺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螺山》)相峙。”

  永春东平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东平山(在县西九、十都),邑诸山皆险峻,惟此独夷平。故名。”

东济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东济山》:“东济山(位于在坊里茅岐社),形势崔巍,有涧泉泻流而下。”

圣泉岩

  《安溪县志》载:圣泉岩在驷马山(今属官桥镇)。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产茶甚佳……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

  明·万历《安溪县志》载:茶名于清水(清水岩,参见《泉州寺庙·清水岩》)又名于圣泉(圣泉岩)。”

  唐·天祐中(905年左右),驷马山建有安常院。宋时有一俗姓的高僧,在圣泉岩居住。相传圣泉岩最早的茶为僧所植,后传授植茶技艺与乡人。

圣姑山(鹧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圣姑山,在(晋江)三十六都。《闽书》:‘地产大菇,里人异之,即地建祠,讹为圣姑。'

  周道光《碧玉球记》:疑灵山为圣姑,非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灵山》)

  按:产菇何以建祠?殊属无谓。

  今人称其地为鹧鸪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泉州邑卫所司城·鹧鸪口城台》)

四瑞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四瑞山,在(县北)五都。其上多产芝、兰、梅、竹,人以四瑞名之。亦名瑞峰山。”

四马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四马山(在县西三十一都),势若马之奔骤,故名。”

北观山

  北观山,在安溪县治东五里(古属永安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北观山(在县东),距县五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山·北观山》:“北观山(在永安里),山有石笋,高五丈,曰牛心石。下有溪水,回环县治,名北地湾。谶曰:水流北地湾,安溪出状元。

北阳岩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

  “北阳岩,在(县西)十三都。巨石嵌空,横广而深,旧名鬼岩。

  有道人者,为农家饲牛,夜栖其中,乡人始未信之,授之以鼓,约以声闻为证,已而果然。乃披荆棘,攀石磴,从至其地,架屋宇以居,更其名曰阳岩。”

芝山

  位于石狮市祥芝高盖山以北濒海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

  “芝山,即祥芝(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港·祥芝港》)。在(晋江)二十一都。

  上有‘小山丛竹'四大字石刻。

  又有宋·邱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邱葵》)石刻诗。曰:
‘床头枕是溪中石,井底泉通竹下池。
宿客不怀过鸟语,独闻山雨对花时。'”

  相传,南宋·道士赵永嘉曾在同安主簿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手下做事,后来则去修炼道术。他学到驯虎守室的本领,住处有虎镇守,他则四处游览。当时晋江出海口的小山上生长一种芝草,凡乡人送给赵永嘉食物,则赠与一束芝草。有乡人用芝草饲牛,牛酣睡数日不醒。乡人担心牛死掉,又找赵永嘉予草药使牛醒。赵永嘉采草之山名芝山,出海口称祥芝澳。

  芝山石刻“小山丛竹”四大字,系朱熹所题。据传,宋代抗金名将刘錡裔孙文聚卜居芝山南麓,曾礼聘同安邱葵来此执教。邱葵朱熹得意门生,师生感情深厚,故朱熹曾来芝山遨游,留下此题刻。

  “小山丛竹”石刻之下,原有邱葵的诗刻一首,文革中被凿毁。诗云:
       “小山丛竹绿油油,把酒临风抚清流。
        仙人墨迹今犹在,为换生余几多愁。”

古陵坡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古陵坡,在县东。(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逆战于古陵坡,败死。或曰坡在南安县境内,近泉州城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农民起义》)

半月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半月山,在(县南)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涌泉尊者尝祷雨其上。”

平洋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平洋山(在县西三十一都),山下田畴宽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卢山

  卢山,在安溪县依仁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山·卢山》:“卢山(在依仁里),山下有氏居之,五代行传禅师修行山中,常有二虎驯伏门前。数松一夕自仆,师为起之,遂徙宅而延师。唐·天祐(905—907年)中,建上乘院、净果院。宋·乾兴(1022年)中,建超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