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芝巡检司城[晋江县廿一都祥芝村(今属石狮市祥芝镇)] 地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祥芝巡检司城》:“祥芝巡检司城,在二十一都祥芝村。” 明《泉州府海防图》附有祥芝巡检司地图并注释:“巡司城,东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宁及郡城,与崇武所相对。值汛期,夷船多窥伺潜入者,为郡咽喉重地云。”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祥芝巡司》载:“祥芝巡司,在府东五十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祥芝巡检司城》:“祥芝巡检司城 在晋江二十都。”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祥芝》:“祥芝,在治东(《方舆纪要》:明·参将王麟破贼严山老于此),东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宁卫,与崇武相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祥芝城》:“祥芝城,在二十一都。” 祥芝位于泉州湾口南畔,地处石狮市东北部,距石狮市区中心13公里;南邻古永宁卫城,西连蚶江镇,三面环海,东临台湾海峡。 明·洪武廿年置司建城 泉州郡城东南50里石湖镇,旧置有“石湖巡检司”。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徙“石湖巡检司”于今处,称“祥芝巡检司”,并筑小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祥芝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六,东、西辟二门(乾隆《泉州府志·城池》作“有南、北二门”)。(在晋江县东南。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祥芝巡司》载:“旧置于东南五十里之石湖镇。洪武二十年改徙今处,并筑小城。”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祥芝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窝铺六有,南北二门。”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祥芝》:“明·洪武二十年,徙石湖镇巡司于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祥芝城》:“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窝铺六,有南、北二门。” 祥芝巡检司作为东南海防要地,隶属于永宁卫,初置弓兵100名,曾配合永宁卫官兵在此歼灭入侵的倭寇。后永宁卫军政驰废,到万历(1573—1620年)间,祥芝巡检司仅存弓兵18名。 清初郑、清拉锯战战场之一 郑成功“抗清复明”,祥芝成了郑军与清军展开拉锯战的战场之一。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郑成功部将林察率水师在祥芝与清军激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布“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30里,片板不得下海。“祥芝巡检司”官署也在这一年“迁界”时被烧毁,名存实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二年(1663年),清军攻打蚶江、祥芝,郑军守将王默、吴全率部抵抗,不敌阵亡,郑军余部退往厦门。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后,康熙十六年(1677年),盘据台湾的郑经出师闽南,派遣水师驻扎泉州一带,“水师四镇陈升、五镇蔡冲琱、七镇石玉、八镇陈胜分守蚶江、祥芝、崇武、獭窟,以固晋、南、惠沿海。”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提督万正色攻克泉州沿海及金、厦两岛,郑经最终退守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万正色》) 顺治十九年移祥芝巡检司设于鹧鸪 康熙十九年(1680年),“祥芝巡检司”移设于鹧鸪(位于今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村),改称“鹧鸪巡检司”。祥芝改为水汛,隶金门镇左营。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祥芝》:“国朝·康熙十九年,司移鹧鸪,改祥芝水汛,隶金门镇左营。”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祥芝城最后1次修葺,但其军事要塞作用已大大减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祥芝城》:“国朝·康熙五十六年修。” 随着岁月流逝,祥芝城最终被毁弃,湮没无闻。 遗址 现在,祥芝巡检司城几乎荡然无存,仅存残基、墙石。遗址一带民居错落,在祥芝镇祥渔村的东北方向有个角落,留存“东城”地名,亦称“巡司城”,即为当年东城址。 城内唯保留1座重修的“祥芝东城城隍庙”。庙前碑文有载,因祥芝巡检司隶属永宁卫,故迎奉永宁卫“忠祐侯”城隍于此。 地理 乌浔巡检司城,距古泉州郡城东南90里,距“福全所城”东偏北方约12里,控扼左、右两个小港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乌浔巡检司城》:“乌浔巡检司城,在乌浔村(在十六都),在晋江县东南。”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乌浔巡司》:“乌浔巡司,在府东南九十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乌浔巡检司城》:“乌浔巡检司城,在晋江十六都。”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乌浔》:“乌浔,在治东南九十里,南临大海,东接深沪,西连福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乌浔城》:“乌浔城,在十六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明·乌浔巡检司》:“乌浔巡检司,在县东十六都乌浔山。” 明·洪武廿年置司筑城 乌浔巡检司旧置于安溪县大西坑,明·洪武廿年(1387年)周德兴寻徙置此,筑小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乌浔巡检司城》: “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周围一百五十丈(480米),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5.76米),为窝铺凡四,东、西辟二门,各建楼其上。”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乌浔巡司》: “旧置于安溪县大西坑,寻徙置此。 有小城,亦洪武二十年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乌浔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一丈八尺,窝铺四,有东、西二门,各建楼。”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乌浔》:“明设乌浔巡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乌浔城》:“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窝铺四。有东、西二门,各建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明·乌浔巡检司》:“洪武二十年,以安溪大西坑司移驻。” 司有圳上澳,在深沪、福全之间。 清·康熙间革改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司署毁于战乱,康熙(1662—1722年)间“巡检司”改驻浦边,为浦边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明·乌浔巡检司》: “国朝·顺治十八年寇毁。 康熙年间改驻浦边,为浦边司。” 港边巡检司 港边巡检司,在泉州府城南25里、晋江县廿都,元代建。明·洪武廿年(1387年)徙十六都之深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港边巡检司》:“港边巡检司,在府城南二十都。元时建,国朝洪武二十年徙于十六都之深沪,故址犹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深沪巡司》:“元置于府南二十五里,曰‘港边巡司’。” 深沪巡检司城,在古泉州郡城(当时晋江县治设在泉州)东南75里、晋江县十六都深沪村(今晋江市深沪镇),距“福全千户所城”东北方约10公里,与“乌浔巡检司城”相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深沪巡检司城》:“深沪巡检司城,在深沪村(在十六都)。(在晋江县东南)。”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深沪巡司》:“(乌浔巡司)相近又有深沪巡司。”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深沪巡检司城》:“深沪巡检司城,在晋江十六都。”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深沪》:“深沪,在治东南二十五里,东滨大海,北永宁,南福全,西邻浔尾,通南日,接铜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深沪城》:“深沪城,在十六都。” 深沪湾古称“永宁澳”,是泉州外港重要口岸,东滨大海,北永宁卫,南福全千户所,西邻浔美,通南日,接铜山。由深沪至永宁卫为“佛堂澳”,是海寇出入必经之地。 明·洪武廿年徙置深沪巡检司并建城 明·洪武廿年(1387年),周德兴将“港边巡司”徙置于深沪,改称“深沪巡检司”,同时筑司城,并造烟墩(烽火台)。深沪巡检司隶属于永宁卫,设9品司官,驻防正7品武职把总及5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深沪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480米),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6.4米),为窝铺凡七,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深沪巡司》:“洪武二十年徙(港边巡司)置于此,改今名,并筑城戍守。”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深沪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二丈,窝铺七,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深沪》:“明·洪武二十年,移元·港边巡司置此,改深沪巡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深沪城》:“明·江夏侯·周德兴建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窝铺七。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深沪巡检司城呈四方形,内外都用石块垒成,中间实以沙土碎瓦砖石。城墙顶上还筑有垛子,守兵可在城上巡视防卫。南、北二门门顶呈圆弧形,城门上还建有城楼。 清代 康熙十九年改深沪水汛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巡检司移雒阳,深沪改为水汛,隶金门镇左营。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深沪》: “国朝·康熙十九年,司移雒阳,改深沪水汛,隶金门镇左营。 由深沪抵永宁为‘佛堂澳’,海舶出入必经之地。” 康熙五十六年修城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修深沪司城。为方便百姓出入,东、西两边再各开建城门,成四方皆有城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深沪城》:“国朝·康熙五十六年修。” 史迹遗存 深沪巡检司铜印 1954年,在原晋江地委(今泉州市委)党校内出土1枚明·洪武间的深沪巡检司铜印,现藏于泉州海交馆。 铜印呈正方形,上带近似长方形扁纽,纽颈作弧状,边长5.8厘米,厚1厘米,通高8.3厘米。印面周以边框,框内自右至左铸为“九叠篆”书阳文“深沪巡检司印”3行6字;印背另有行楷阴文刻款,右镌“深沪巡检司印”,左刻“洪武拾柒年捌月”。 该印所提示的信息,引起2个疑问:①“洪武拾柒年(1384年)捌月”早于史载的深沪巡检司创置时间。②出土地点是明代广平仓遗址,今地名仍沿旧称。《八闽通志·公署》载:“广平仓,在府治东北,旧泉州卫军仓也。”设大使、副使两名文职官员,与深沪巡检司无涉。“深沪巡检司印”为何出现在广平仓?这些均有待考究。 “衙埕”地名 司城巡检的府衙,或说在紧靠“城隍宫”的东侧,原址不可考,仅留下“衙埕”的地名。 司城遗存 廿世纪40年代初,深沪巡检司城尚存完整的南门门洞及其附近的几十丈土城墙,还有东、西门贴石的石斗门。 现仅存正西北角转角处1段旧城墙,长3丈,从地面算起高2尺处用方石条横直层层交叉叠成,与本地花岗石同质。 东北角涵洞 深沪司城内东北角,有1处大型涵洞,地势较低,暴雨时雨水汇集此处流出城外。涵洞入口处在今下井边,出口处在东门附近的城墙根。出口有八仙桌桌面大。近出口处的涵洞顶部,有两三丈长的石块,被大火焚烧得爆裂开来,焦黑一片。 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陷深沪司城,有些老弱妇孺躲进涵洞。倭寇在洞口堆积柴草放火,鼓风入洞,所有的人都被薰死在洞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城隍庙 明·洪武廿年(1387年)建司城时,其东南隅并建有“城隍庙”。 嘉靖(1522—1566年)间增祀抗倭而死的深沪巡检司巡检汪芳山。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深沪城隍庙》) 仙公洞 司城内还有“仙公洞”。 此庙在建司城以前的宋、元时就存在,庙门朝南。建城时,仙公洞围入城内,庙后连着司城北门城墙,作为当境神佛。 “仙公洞”代奉吕洞宾等八仙木雕像,原先规格颇大。庙门原有石刻门联,文字深奥不常见,罕有人认识完全,只知上下联一边全是“山”字头,另一边全是“艹”字头。该对联石门框在1985后大炼钢铁时被抬到东垵打铁店去垒砌厂房,再后听说又被运到土屿去起磨,至今已下落不明。 祀关帝宫庙 清·道光廿三年癸卯(1843年),在南门口离城门不到10丈处的大路中央,建1所祀关夫子的宫庙,来往行人就从庙的两旁行走。 庙中木雕关帝神像高2尺多,现存1对青草石雕的“石鼓”及锒嵌在壁上的2幅石雕。庙前的1对旗杆夹石已非原物。 围头巡检司城 围头巡检司城,位于古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东南80里、晋江县十四都围头村(今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距“福全所城”西南方约14里,控扼通往安平港、厦门港的海岬。 围头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在晋江东南沿海围头半岛最南端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西依围头湾,南部围头海角正面距大金门岛仅5.2海里,是大陆距离台中和大金门岛最近的地方。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围头巡检司城》:“围头巡检司城,在十四都围头村。(在晋江县东南)”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围头镇,府南八十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围头巡检司城》:“围头巡检司城,在晋江十四都。”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围头镇》:“围头镇,在晋江县南一百里。”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围头镇,在治南八十里,东南瞰海,南连浯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围头城》:“围头城,在十四都。” 南宋立“宝盖寨”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泉州城南10里置“宝林寨”。嘉定十一年(1218年),因海寇冲突围头,泉州太守真德秀移“宝林寨”兵戍围头,立“宝盖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元代,“宝盖寨”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 “宋置宝盖寨。 《志》云:宋·淳熙十三年,于泉州城南十里置‘宝林寨’,城东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德秀移‘宝林’兵戍围头,立寨曰‘宝盖’,而以法石为重地是也。 元寨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围头镇》: “宋置‘宝盖寨’。 旧《志》:淳熙十三年,于泉州城南十里置‘宝林寨’,城东十五里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徳秀移宝林兵戊围头,立寨曰‘宝盖’,即此。”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 “宋·淳熙十三年,州城西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 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德秀移‘宝林寨’兵戍之,立寨曰‘宝盖’。 元,寨废。” 明初置“围头巡检司” 徙永春县“陈岩巡司”置于此,改名“围头巡检司” 明初,徙永春县“陈岩巡司”置于此,改名“围头巡检司”。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明初,徙永春县陈岩巡司置于此,改今名。”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围头镇》:“明置廵司。”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明初,徙永春陈岩巡司于此。” 明·洪武廿年建城 洪武廿年(1387年),周德兴经略海防,创筑司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今无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围头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六十丈(512米),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5.76米),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各建楼其上。(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有城,周不及一里。洪武二十年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围头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高一丈八尺,窝铺四,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围头城》: “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周一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窝铺四。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 入清围头巡检司革废 入清围头巡检司革废,改属金门镇右营巡防。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围头镇》:“今改名,属金门镇右营巡防。”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鹧鸪镇》:“鹧鸪镇,在晋江县。” 明末清初战乱 明初,在泉州设置“泉州卫”、“永宁卫”2个卫所,崇武、福全设“千户所”,祥芝、深沪、围头、乌浔设“巡检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卫城、守御千户所城、巡检司城》) 明代后期,卫、所军政驰废,如祥芝等巡检司原有弓兵各100名,到明·万历年间各仅存18名;“祥芝巡检司”官署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烧毁,名存实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没落篇·清·辛丑播迁》) “三藩”之乱时,郑经出师闽南,泉州沿海战略要地如崇武、鹧鸪、秀涂、蚶江、祥芝、永宁、深沪、围头、东石等,成为清军与郑军反复争夺的据点。“鹧鸪口”在这场拉锯战中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几度易手,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提督万正色克复泉州沿海及金、厦两岛,郑经退回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万正色》) 康熙十九年移“祥芝巡检司”于鹧鸪,改称“鹧鸪巡检司” 明·崇祯二年(1629年),“鹧鸪口”建有“鹧鸪口铳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对泉州沿海的驻防进行调整时,将“祥芝巡检司”移设于“鹧鸪口铳台”旧址,改称“鹧鸪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管辖,具“掌捕盗贼、专司河防”之职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墩台·鹧鸪口铳台》) 时“鹧鸪巡检司”建有小城,周150丈,南北2门;“鹧鸪口铳台”居城中。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鹧鸪镇》: “改祥芝司移驻此。 旧《志》:祥芝司,在县东南五千五里,旧在县南石湖镇,复移于此。有城,周一百五十丈,南北二门。 今设有‘鹧鸪廵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鹧鸪巡检司》: “鹧鸪巡检司,旧为‘祥芝司’,在县东二十一都祥芝。 国朝·康熙(1662—1722年)年间,改驻三十六都今所。赁住民房,未建衙署。” “鹧鸪巡检司”设巡检1名,弓兵18名。此外,驻泉州清军右营派1员千总驻汛蚶江,汛兵248名,分防日湖、祥芝、古浮、五堡、石狮、水头、浦边、塘市、青阳、法石、鹧鸪、径边、后渚、上庵等104汛。其中,鹧鸪汛汛兵18名。 由于“鹧鸪口铳台”在历次战斗中首当其冲,破损严重。因此,新设置的“鹧鸪巡检司”暂时租赁民房处理公务,没有新建官衙。 乾隆四十九年改隶“蚶江分府”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增设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又称“蚶江分府”,“鹧鸪巡检司”改隶之。 鹧鸪司历任巡检名录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国朝·鹧鸪司巡检》收录康熙廿五年~道光九年历任鹧鸪司巡检有: 李慧仁:顺天吏员,康熙廿五年(1686年)任。 李洪魁:顺天吏员,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 陆鑑:顺天吏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 徐之虬:池州吏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任。 赵宏道:陕西吏员,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任。 王家美 宛平吏员,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 王尚速:大兴吏员,雍正五年(1727年)任。 倪□:宜良吏员,乾隆五年(1740年)任。 沈明禹:石埭吏员,乾隆十年(1745年)任。 谢文升:武清吏员,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 龙相清:湖北江夏监生,乾隆卅四年(1769年)七月兼署。 何乔:直隶宛平吏员,乾隆卅五年(1770年)三月兼署。 徐大坤:安徽婺源吏员,乾隆卅五年(1770年)十一月任。 吴家骥:江西新城监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署。 徐大坤: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回任。 刘圭:直隶大兴供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二月任。 李俊儒:直隶大兴监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任。 卢光燮:浙江嵊县监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署。 李俊儒: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回任。 顾南溥:江苏华亭县人,己卯(乾隆廿四年,1759年)顺天副榜,就职州判,递捐分发试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九月任。 李飞鹏:河南新宁县,由附贡生考取供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署。 李俊儒: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回任。 熊寿佺:江西新昌监生,嘉庆二年(1797年)十二月代理。 刘骏:直隶宛平供事。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署。 金瑞安:直隶宛平供事,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署。 王保衡:河南祥符吏员,嘉庆五年(1800年)十月署。 朱启元:浙江山阴吏员,嘉庆六年(1801年)六月任。 傅调元:直隶通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署。 黄登科:甘肃宁夏人,充食宁夏镇标前营名粮,在印房供差,嘉庆十四年(1809年)四月任。 傅调元:嘉庆十九年(1814年)八月回任。 汪揖:江苏武进监生,嘉庆廿年(1815年)二月署。 黄登科:嘉庆廿年(1815年)六月回任。 谢得琛:广东平远监生,嘉庆廿一年(1816年)九月署。 胡桂:山东胶州监生,嘉庆廿二年(1817年)正月任。 杨维城:江苏金匮监生,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署。 胡桂: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回任。 汤松:江苏吴县供事,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署。 胡桂:道光四年(1824年)三月回任。 潘振玉:直隶大兴监生,道光四年(1824年)十二月署。 黄镇华:直隶天津监生,道光五年(1825年)六月任。 秦师韩:河南郊县监生,道光九年(1829年)四月署。 朱启元: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回任。 后巡检司革,属陆提标右营兼辖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鹧鸪口铳台》:“今属陆提标右营兼辖。” “鹧鸪巡检司”遗址 “鹧鸪巡检司”遗址,位于如今沿海大通道堤坝之外的“鹧鸪口铳台”处,民国时改建为1座四四方方的双层碉楼,俗称“枪城”,上、下皆布有多个长方形开口的枪眼。通过1条1米多宽、二三十米长的曲折石板桥,即可到达。桥中一段被倾倒了满满的蚝壳。 “枪城”后方有一栋石头砌成的附属建筑物,过去曾被当作民兵营房使用。 “枪城”之外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像极从陆地探伸而出的1条缆绳,把枪城牢牢地拴在了海边。 “枪城”向江一面,立有1块1984年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鹧鸪巡检司遗址”碑。遗址临水处有1座灯塔。遗址处有着1座小宫庙,宫门正上方匾额“鹧鸪古地”。旁边有1个被圈住的内湖,养殖着海鲜。 涂岭巡检司 涂岭巡检司,位于古惠安县北十三都涂岭山北(今属泉港区涂岭镇)。元·元统二年(1334年)建,明·洪武廿年(1387年)裁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惠安县·涂岭巡检司》: “涂岭巡检司,在县北十三都。 元·元统二年建,国朝·洪武二十年省,故址犹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涂岭废巡司》载: “涂岭废巡司,在县北三十里涂岭山北。 元·元统二年置,洪武二十年废。故址犹存。” 沙格巡检司 沙格巡检司,在惠安县北十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洪武廿年(1387年)徙八都峰尾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惠安县·沙格巡检司》:“沙格巡检司,在县北十都。洪武二年建,二十年徙于八都峰尾村,故址尚存。” 峰尾巡检司城 峰尾巡检司城,位于惠安县八都峰尾村(现属泉港区峰尾镇),是泉港区历史上惟一的1座古城。 地理位置 峰尾巡检司城,位于惠安县城东北40余里。 峰尾地形是半岛形态,突入湄洲湾,与惠安东周半岛成为扼守湄洲湾海防的核心门户,它北障沙格,南拒黄崎,与兴化府(今莆田市)之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峰尾巡检司城》:“峰尾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北八都峰尾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蜂尾巡检司城》:“峰尾巡检司城,在惠安八都。”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峰尾镇》:“峰尾镇,在县东北四十余里。”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尾澳》:“尾澳,在治东北五十里,北障沙格,南距黄崎;左支一潮.由沙格港西澳入枫亭(属兴化府仙游县),与黄崎对峙如门,辋川居其内,诸商所集地也。” 明·洪武廿年置巡检司并建城(旧城) 洪武廿年移沙格巡检司于此 明·洪武廿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闽省海防,设卫置所,以备防御倭寇侵扰。周德兴亲自巡防全省沿海各要地,兴建诸巡检司,拨民兵防守,分隶于各卫所,以互相策应。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峰尾镇》:“旧名‘沙格巡司’,在县东四十里。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改置于烽尾村,筑城为守。……诸司皆有城,俱洪武二十年筑。”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尾澳》:“明·洪武间筑城,设巡司。” “峰尾巡检司”巡海范围,北至乐屿,南至白屿。清•周弘祖《海防总论》载:“乐屿、白屿为峰尾巡检司界。” 城池规制 周德兴在惠安知县阎宏的帮助下,在石狗尾至东楼之高阜处营造峰尾城(俗称“旧城”)。 时城垣周围150丈,厚1丈,高1丈8尺(含女墙),窝铺6,西、北辟二门,建城楼于其上,2门内各建兵马司1所。城中有营房30间,供弓兵居住。“借崇武为其捍蔽,而为之声援,内外相犄,其置周密。”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峰尾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六,西、北辟二门,并建楼于上。二门内,各建兵马司一所。(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蜂尾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一丈八尺,窝铺六,有西、北二门。” 界碑遗存 史称,周德兴在沿海兴建的诸巡检司,“其巡警守备各画地为界。” 2016年8月2日,在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安平桥的桥墩边发现“峰尾巡检司界碑”。鸠林(南庄)等村原属仙游县连江里(今枫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才划归惠安。 界碑材质为花岗岩,高约1.8米,宽约0.8米。正面镌刻“永宁卫崇武千户所峰尾巡检司为界”。背面篆额“大清安平桥”,底下为当年捐建安平桥者名单,捐款者的姓氏有陈、施、宋等。石碑的底部有段长约10厘米的榫,原先应是竖立在某个地方,曾屡遭迁移,几易其所至今,但移动范围应不超出安平桥周边半径500米。 碑文可证,“峰尾巡检司”隶属于“永宁卫崇武千户所”。 鸠林村安平桥处于两条溪的交汇处,河道纵横,桥梁众多。安平桥所在的溪流名南庄溪,东面还有1座泰和桥。此处古为港澳,海水可达。桥北是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及太平港(枫亭港)。 明·嘉靖四十四年修筑大环城(新城) 峰尾旧城范围较为狭小,只能容纳峰尾巡检司防守人员,且与峰尾村民居分离,不能起到保护峰尾居民的作用,兼以“据高乏泉”,饮水都成问题,一旦敌人困城,守城官兵将不战自乱。 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峰尾巡检司”丁某倡议迁据。上宪批准后,丁巡检及其后任江吉泰即鸠资庀材,修筑“新城”,并得到惠安两任知县萧继美、叶春及和峰尾民众的大力支持,移于溱集之地。筑造大环场面,“广而倍之”,兼容民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 “大环城”之建,前后历7年,至隆庆六年壬申(1572年)功成。峰尾司江吉泰为之题词:“镇海永胜,镇峰永全。” 重建后的大环城,“环城周围300多丈,城墙洞3丈,高4丈,内外砌石中间填土。城墙上设人行道,阔6尺,设东、西、南、北4大门,女墙500,楼橹4,挖掘浚沟以护城。城外辟有教场,为弓兵训练之用。”还在“旧城顶”制高处筑烽火台,“斥堠相望”。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峰尾厚如黄崎,高丈八尺,窝铺惟六,在西北各门建兵马司,今城已移之近地,广轮视昔佛之,女墙五百,楼橹四,营于嘉靖乙丑,成于隆庆壬申。” 叶春及还在其笔记中还写道: 清代属黄崎汛兼辖 清代“巡检司”裁撤后,峰尾属黄崎汛兼辖。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尾澳》:“今与辋川、沙格俱属黄崎汛兼辖。” 近现代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这里自古是名埠良港、渔商重镇,峰尾商家大兴海上贸易,峰尾城内商铺云集,管弦弹唱通宵达旦,有“小上海”之称。 抗日战争爆发后,峰尾引起日寇注意,多次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1937年秋,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为防暴露目标,实行坚壁清野,令拆除各地城垣。于是当地驻军便拆峰尾城垣之石以筑炮台,雉堞城垛丧失殆尽,只剩下4个城门。 廿世纪中叶,峰尾民众又挖城基以筑校舍,至“文革”期间,主体结构拆毁殆尽,新、旧峰尾城遂荡然无存。只留下少许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城基石,和“城内”、“城外”、“城边”、“南门”、“西门”、“南街”等古地名,以资追忆。 獭窟巡检司城 獭窟巡检司城,位于惠安县城南廿六都獭窟铺(即“獭窟屿”)。“獭窟”别名“獭江”,今泉州台商区东南端张坂镇浮山村。 志书有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洪昆《獭江新考》、清·光绪元年(1875年)曾枚《獭江所知录》所记甚详。 地理 方位 獭窟岛峙海中,纵横不过3里,有“区区獭窟三丘地”之称。其位惠安县东南端,西北距县城35里,北濒崇武海面,南峙石狮祥芝水域,西通泉州港口,东则汪洋无际。前头山障其北,覆釜屿萦其南,是以南北之风皆可使舟,可通台湾省、日本、东南亚等地。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獭窟澳》:“獭窟澳,在治东南大海中,北障前头山,南萦覆釜,南北风皆可行舟,入泉港必经之地。岱屿、祥芝在外,烽火可相应。” 清·光绪曾枚《獭江所知录》:“獭窟,离县治三十五里,即古二十六都地也。” 清·康熙洪昆《獭江新考》载,獭窟岛“东则汪洋无际,可通台湾、澎湖及日本、琉球诸番”。 獭窟 “獭窟”之名,相传有两种说法: ①堪舆家以地形像獭,故名。 ②南宋间,江浙人避乱入闽,托迹沿海,于是岛上居民稍盛,以捕鱼为生,或贸易于江浙湖广之问,往来众多船舢停泊港口,水獭常来船上觅食,并出没栖息于海边礁石间的窟窿里,因名“獭窟”。 獭江 “獭窟”别名“獭江”,源自岛人洪锺之号。 清·康熙洪昆《獭江新考》载: “先是,余与吾乡吴君希然登高而望,谓堪舆家以地形像獭,绝不类似,思有以易之。 既而吾祖希声公以品行文学闻,时称‘獭江先生’。于是把‘獭窟’更名为‘獭江’。” 洪锺,字希声,号獭江。明·洪武(1368—1398年)间安溪训导。 唐、宋、元沿革 清·光绪曾枚《獭江所知录》: “先是,四面波涛,洞深莫测,人未有问津者。 唐·光启(885—888年)间,自‘灵隐寺’来有异僧慧远,以衣砵渡之,始建寺于东山之麓。 有宋南渡,江淮人避难入闽者沿海托迹,由是獭之居人稍盛,咸以捕鱼为生,或贸易于江、浙、湖、广之间。 至绍兴(1131—1135年),海中沙淤大塞,行者乃得待潮而渡,然尚苦于垫溺。 开禧三年(1207年),‘白沙真阳寺’僧道询率其徒拏舟运石,成桥七百七十间,潮至桥没,潮退可渡,居人称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佛教·宋·其他名僧·道询》、《泉州古桥梁·獭窟桥(獭窟屿桥)》) 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航于泉州港,值蒲寿庚作乱,与元将唆都犯帝舟,因改泊外渚,即獭江。忽濛烟蔽海,咫尺莫辨,庚惧不敢迫,帝遂趋潮州、口占《踏沙行》一首与居人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元·至正(1341—1368年)间,万户赛甫丁、阿迷里可(阿迷里丁)据泉州反,人受荼毒,獭江与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亦思巴奚战乱的过程·赛甫丁、阿迷里丁叛据泉州》) 大德四年(1300年),居人复稠密,日益富饶,创建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浮屠高大精巧,虽名山宝刹不过也。” ? 清·光绪曾枚《獭江所知录》还载: “宗辉,不知何处僧,晨钟暮鼓,益无所稽考。惟荷山小折而西,有两古井,井垣并镌‘淳佑癸卯(南宋·淳佑三年,1243年)僧宗辉建’八字。知为出家于宋理宗时,盖六百余年矣。 离古井不数武,旧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石狮),浮屠(石塔)高达精巧,皆题大德(1297—1307年)年号,或即宗辉当日卓锡处,而重修于元代欤?” 清·康熙洪昆《獭江新考》:“唐、宋、元间,居民稠密,人皆事于通洋,遂为舟车输运津头,称富盛焉。” 谚云:“獭窟万人丁,崇武百家姓。” 明·洪武廿年置司建城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移南安县卢溪巡司置獭窟岛东山南麓“浮山寺”前,并建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浮山寺》) 獭窟城依山面海,与崇武千户所城、莲城(黄崎)、小岞、峰尾巡检司城隔海相望,互为犄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崇武、巡检司城·黄崎巡检司城(莲城)、小岞巡检司城、峰尾巡检司城》) 城中南北各有营房30间,以居弓兵。巡司之城纵横仅百余步,贼舟乘潮而登恐难防守,增堞浚濠,多设楼橹,斯万全可保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獭窟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南二十五都獭窟屿。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载:“县南又有獭窟巡司,在獭窟山下,本南安县之芦溪巡司,后改徙焉。……诸司皆有城,俱洪武二十年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獭窟巡检司城》:“獭窟巡检司城,在惠安二十五都,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二丈,窝铺八,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獭窟澳》:“明设巡司于此。” 清·光绪曾枚《獭江所知录》: “明·洪武二十年,倭寇出没海岛间,太祖命江夏候·周德兴筑城海上,獭居其一;增置巡检司,獭亦居其一。 明·嘉靖间倭寇屡犯岛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屡犯獭窟岛。 清·光绪曾枚《獭江所知录》:“嘉靖(1522—1566年)间,寇氛大炽,屡犯獭江,义士陈德友及子仕湖击却之;未几,寇复至,仕湖力战死,有司以闻,世宗命立祠岁纪。” 清·顺治十八年奉旨“迁界” 迁界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先后立于南京和福州,年号弘光、隆武。清·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帝亡,十二月郑成功焚青衣举义抗清。清·顺治五年(1648年)奉南明·永历正朔,据金、厦两岛,沿海骚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迁界”令,獭窟为之成墟。 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展界,獭窟人才复归故土,重立室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施琅·郑氏纳降》、《泉州历史事件·清初海禁与迁界》) 清·光绪曾枚《獭江所知录》: “明亡,郑成功遥奉永明王正朔,据金、厦两岛不下,沿海为骚动。 国朝·顺治十八年奉旨迁界,獭江居人尽散四方,流离失所者不可胜计。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既平,廷议展界,人稍稍复归故土,披荆斩棘,重立室家,风景莦条,盖有不堪目覩者。 二百余年来,圣圣相承,休养生息,生斯际者安居乐业,比户可封,履厚席丰,渐成乐土,骎骎乎与通都大邑比隆矣!” 獭窟巡检司随之裁撤 “迁界”令下,獭窟巡检司随之裁撤,后属崇武汛兼辖。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獭窟澳》:“今与大岞俱属崇武汛兼辖。” 清·康熙四十七年新考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洪昆撰《獭江新考》,叙及“獭窟巡检司城”原规制和时状,曰: “城:正方,明·洪武初命江夏侯卜筑于此,泉四巡司之一也。东西一百一十一丈,南北一百一十二丈,广一丈一尺二寸。高二丈八尺五寸,周围八百七十六步。 池:广袤,长竟城。阔有不齐,约丈五尺有奇。‘迁界’后,半已堆满,只留东西隅一面。 楼堞:楼一,在南门,今已圮坏,雉堞自提督马得功来,已令推倒,今莫稽其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得功》) 城门:门二,东一南一,东门前已筑塞,传闻云:‘开则倭寇至也。’岂惩嘉靖(1522—1566年)间倭乱之患也欺? 衙署:城正中为巡司官署,署之左为‘土地祠’,右为‘城隍庙’,前为敌台,又前为通路,路之两旁为兵营房。 兵制、器械:二者世远湮没无稽,今姑阙之,俟将来博采。 居民:建城之后,未有居民,官署兵营而外,余皆旷土。 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庠生陈策、曾化鲁等,缘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猝侵,附近各铺居民走入城,相拒旬余,虽活万口,而死于风露者数百人。惩无屋之患,佥呈盖屋居住。” 光绪七年设“泉州常税总局獭窟分局” 清·光绪七年(1881年),獭窟设“泉州常税总局獭窟分局”,为海关关卡,俗称“旧海关”。首任关长李逸翰,继任关长“妈福”(泉州人),关员有蒋阳生、曾傲霜等。 海关关卡管辖惠安、晋江、莆田、仙游沿海海运船舶,各地船舶均须到獭窟海关换发船牌和烙印船号。船号以“獭”字为首编列,分为两类:航行台湾的船舶船号为黑底白字,航行本省沿海的船舶船号为白底黑字。凡出入泉州港口的商船都要接受獭窟海关检验,按章交纳关税。当时有谚:“二十四岙头的船都要来獭窟过关。” 海关还设有关艇1艘和稽查队、缉私队等,捕缉走私货船。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港口被封锁,才废除獭窟海关的驻设。 当时獭窟立有石碑1块,上刻海关条文,此碑于建浮山海堤时,被改制为“语录牌”。现碑文无从查考。 浮山村还立一古碑,名《奉宪立碑》碑,碑文重申渔户、行商按乾隆七年(1742年)定例领取,配给课盐,记明领取月份、数量、换牌日期等。 遗存 清代末年,“獭窟巡检司城”内常住100多户人家,后大多迁出。至廿世纪50年代,只余10多户住居。 1970年,司城墙条石被拆作獭窟南北海堤基石,现尚有古城遗址、古大厝等,以及几户人家在此所建新居。 城外附近有2座小山,称“大包山”、“小包山”,当年曾发掘出生锈的兵器,如刀剑诸类。 黄崎巡检司城 黄崎巡检司城,古称“黄崎城”,亦称“莲城卫城”,位于惠安县城东南东周铺(莲城)卅二都黄崎山南面的莲花山小山上,故称“莲城”;城的西北部有黄崎村(今净峰镇城前村),城以村又得名称“黄崎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黄崎山》) “莲城卫城(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 莲城卫城(“黄崎城”)三面环海,东近台湾海峡,旁为黄竿岛和黄牛屿,南与小岞东山城成犄角相望,西面是避风小港水头海,北连湄洲湾与峰尾城成犄角相望,下临东海头,地控惠东北沿海前哨要冲,一直是重要军事要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黄崎巡检司城》:“黄崎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南三十二都黄崎村。”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黄崎巡司》:“黄崎巡司,在黄崎山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黄崎巡检司城》:“黄崎巡检司城,在惠安三十二都。”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黄崎澳》:“黄崎澳,在县东五十里,高山特起,下瞰大海,湄洲、南日在其东北,与峰尾、小岞互为犄角。海多礁石,极为险要。” 明·洪武廿年始建 明·洪武四年(1371年),惠安知县时汝楫在县城设县前铺时,开辟1条从县城通往海滨的双向驿道,一路往东通往黄崎,一路转向东南通往崇武,长各50里,专递盐场海汛文书。 为防范倭寇侵扰,洪武廿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周德兴将原在德化县东北清泰里的“清泰巡司”改徙于此,称“黄崎巡检司”,归崇武千户所管辖;并在崇武、黄岐(莲城)、小岞(东山)、獭窟(浮山)、峰尾5地同时建城。 时“莲城卫城”城垣周围150丈,厚1丈2尺,高连女儿墙2丈,窝铺凡8,辟南北两门,建楼其上;城中有营房30间,驻弓兵100名。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 “然黄崎厚一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黄崎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有奇,广一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黄崎巡司》:“本置于德化县东北清泰里,曰‘清泰巡司’,后改徙于此。……诸司皆有城,俱洪武二十年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黄崎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二丈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黄崎澳》:“明设巡司于此。” 清·康熙廿四年改设黄崎汛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莲城卫城”的军事重要性慢慢淡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康熙廿四年(1685年),改设“黄崎汛”,隶属于“崇武汛”,辖汛兵65人、马4匹;其中本汛驻兵40人、小岞汛10人、辋川汛5人、峰尾汛5人、沙格汛5人。 道光(1821—1850年)间,“黄崎汛”隶属金门左营,配备金门左营千把总1人,有汛员1人,驻兵40人,哨船1艘。 古城现状 “莲城卫城”今存,但残破不堪。北城门已不见踪影,只存南城门(拱形)1处还算完整。城楼已毁,全城墙碟、箭窗、垛子、烽火台已倒塌不存。 城墙除东南、东北部保存较好外,其余部分塌倒殆尽,只留城基。现存城墙旧址实测周长约520米,残高2.7米,宽2.25米,厚1.1米,总面积1700平方米。 沿着一条花岗岩条石铺成的道路进入城中,已不见窝铺、营房,也不见地基。城里地势高底不平,被附近东莲和杜厝村民开荒成耕地约有30亩。 小岞巡检司城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小岞澳》:“小岞澳,在治东四十里,南接牛屿,北接湄洲,城立山颠,四面环海,前后皆湾澳。” 《惠安文化志》载:“东山城遗址,在惠东小岞镇东山村北隅,原称‘小岞城’,后惯称‘东山城’。” “东山城遗址(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熙宁置小兜巡检寨 重要海防军事据点之一 宋代,小兜巡检寨是泉州府重要的海防军事据点之一。 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始置惠安“小兜巡检寨”,有戌兵。元丰二年(1079年),拔禁军100人增防“小兜水寨”,巡缴晋、南、惠、同4县沿海地。后来,撤回“小兜寨”正规部队禁军,改为招募当地民兵,又增额防守土兵10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200人,嘉定十二年(1219年)郡守真德秀造营房62,额管310人。至淳祐(1241—1252年)间,“小兜水寨”仍有防守士兵310人、括责船3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明·万历《泉州府志•宋•军制》载: “宋初,泉州营地各有屯驻,大约军额三千二百有奇……额军之外有诸寨土兵,晋江石湖,惠安小兜,南安石井、潘山,德化云峰里,计戌兵一千五百有奇。” “元丰二年拔禁军一百人增防‘小兜水寨’,巡缴晋、南、惠、同四县沿海地。” 《泉州府志•诸寨土军》载: “元丰二年,海寇猖獗,拔禁军一百人置寨弹压,后抽还禁军,改招土军,增十人。” “乾道七年增二百人,嘉定十二年郡守真德秀造营房六十有二,额管三百一十人。” 真德秀《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谊状》载:“本州沿海四寨,其紧要者二:在晋江曰‘石湖’,在惠安曰‘小兜’。” 所在地 关于小兜巡检寨所在地,有两说。 【崇武说】 一般认为,宋时的“小兜寨”在崇武,崇武就是宋时的“小兜寨”。 地方志记载:“小兜寨在惠安县守节里”,古时崇武正属守节里廿七都,宋、元时守节里的行政中心设在今张坂黄田。 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守御崇武千户所》:“宋·元丰二年,以海寇猖獗,置小兜巡司,巡徼晋江、同安、南安、惠安四县沿海地。元仍置巡司。明初因之。” 清·嘉庆《惠安县志·兵制》:“小兜寨(即今崇武)土军,专巡檄晋江、南安、同安四县沿海之地。”“即今崇武”为文本中的小字按注,非常明确。 【小岞说】 现代的地方史研究者提出异义,认为“小兜寨”不是在崇武,而在小岞。 《泉州府志》“诸寨土军”载:“小兜巡检寨,在惠安县守节里大岞北,为自海入洲界首,专管晋、南、惠、同沿海地。”清·嘉庆《惠安县志·兵制》删去“守节里大岞北”句,并确定“即今崇武”,是不审慎或有意为之。 要确定宋·小兜寨的所在,必须具备在大岞北的古军事要塞,且位置是泉州与莆田两郡入海口交界处,并属于惠安守节里廿七都等条件。符合这3个条件的,只有净峰镇黄崎城和小岞镇小岞城。 黄崎城位于惠安县东部,与莆田县忠门镇隔海相望,属现在净峰镇的“莲城卫城”。明·叶春及《惠安政书》载:“黄崎移自德化清泰里。”兹北为峰尾司,又北为南日寨,南为小岞司,又南崇武所。巡检司建于明·洪武廿年(1387年)。其军事要寨设置、位置基本符合,但是,净峰莲城古时属温陵里卅二都;元·元贞六年(1295年)惠安设置4乡18里34都,黄崎属卅二都;明代属吉庄铺,后析东周铺,黄崎属东周铺一直至清末。“黄崎巡检司”从来不属于惠安守节里廿七都,显然不是宋时的“小兜寨”。 小岞城则完全符合以下3个条件: 一是自宋代开始即为大岞北的军事要塞。北宋·熙宁间即设土军守寨,有石寨一、烟墩三。 二是位于泉州与莆田两郡入海口交界处。小岞城建于小岞镇南寨三山之巅(现属东山村),北接莆田湄洲,前盱崇武大岞,后盼黄崎,四面环列海屿,前后皆湾澳。 三是宋代属惠安守节里廿七都。 《泉州府志》载:“太平兴国二年,洪进纳土,乃复为州,六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庆历八年(1048年)乃领三乡,置十八里。”惠安西南为崇武乡,管辖太康里、守节里、礼兴里、民安里、长安里。守节里管辖廿五都(现张坂上仑至后曾一带)、廿六都(门头至山霞镇青山一带)、廿七都(现大岞到东岭镇的刘厝到小岞一带)。元代崇武乡改为行满乡,除崇德里五都变动外,其他行政区域设置都不变,小岞属廿七都守节里管辖。元末至明初,由于天灾人祸,惠安人口大量耗损,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惠安县的行政区域进行调整,小岞才被划归卅都黄坑铺,一直到清代。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二十七都,宋·守节里。山曰大岞、尖山、小岞。” 《泉州府志•山川》载:“净山一名尖山,亦名净峰,在二十七都……。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滨海地产紫菜。” 这也进一步证明宋时小岞和净峰部分区域属守节里廿七都管辖。 此外,清·道光《惠安县志》:“小岞城,在县东黄坑铺小岞澳……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于此。”李文会的祖籍地正在小岞乡后内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文会》) 因此,小兜巡检寨在惠安县守节里、大岞北,属廿七都崇武乡管辖,这些显然不是明初建崇武城的概念,更不是因建崇武城而移小兜寨至小岞的史实。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关隘》载:“崇武关,即宋·小兜寨,在县东南,距县治四十五里,明·周德兴始造。”也明显有别于清·嘉庆《惠安县志·兵制》“小兜寨(即今崇武)”的说法。 因此,宋时小兜寨不是现在的崇武,而应该是现在的小岞镇。至于是在小岞城南边,还是在不远处的南寨村,则尚不能确定。 元·至元十九年“小兜寨”裁撤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泉州府”为“泉州路”,至元十九年(1282年)调扬州合必军3千人镇守泉州,设万户1员(鲁花赤),撤除沿海诸要塞。南宋·郡守真德秀苦心经营的泉州沿海海防设施全部被撤除。 终元一朝,泉州沿海基本没有海防军事设施。 明·洪武廿年置巡检司于小岞现址并建城 设置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移“小兜巡检寨”于小岞现址,置巡检司,并建城。(按:时在惠安县督建惠安、崇武、辋川、莲城、小岞5城。) 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守御崇武千户所》:“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地方,设立城池,移司于小岞,而置千户所于此。”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小岞澳》:“明设巡司于此。” 《泉州府志·卷12·公署·小岞巡检司》:“小岞巡检司,在县东三十都小岞村,洪武二十年自二十七都小兜徙此。” 清·道光《惠安县志》:“小岞城,在县东黄坑铺小岞澳,明·江夏侯建。北接黄崎,南通大岞,相为犄角,极东为东溟之水,通海外诸夷。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于此,明·永乐年间,垒沿海五城置屯兵戌卒以御寇,此其一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文会》) 此条记载显然有问题。周德兴于洪武廿年(1387年)建“小岞巡检司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又垒1城,相距不到30年的时间内,小岞这个弹丸之地两城并存,是不可能的。最大可能是其中1座旧石寨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小兜寨”。 洪武廿一年(1388年),朝廷命汤和行视福建、广东沿海各地,筑城增兵,廿三年(1390年)又命令沿海各地巡检司设置军船2只,巡视海上盗贼。 洪武廿五年(1392年),实行“卫所军与诸都互调”,“小岞巡检司”军户即与“福全千户所”互调,人口发生了较大的迁徙移动。 司城规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小岞巡检司城》:“小岞巡检司城,在惠安县东三十都小岞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乾隆《泉州府志·城池》作“广一丈,……周一百九十二丈”),高连女墙二丈,为窝铺凡八,南北辟二门,各建楼于上。(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小岞巡检司城》:“小岝巡检司城,在惠安三十都,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二丈,窝铺八,有南北二门,各建楼。” 小岞城依山势而建,设有烽火台,其视野开阔,山下的海滩和远处海面的船只动向一览无余。城墙平面近方形,条石内外叠砌,周长450米,高4.2米,宽1.85米;城上有垛口,城墙左侧还铺有宽敞跑马道。南、北、东设拱形城门,拱门高3米,宽2.4米,厚1.85米。城内有升旗台、兵营;还开了1口古井,供士兵用水之需,今存。 成化十八年重修 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小岞巡检司”城。 《泉州府志·卷12·公署·小岞巡检司》:“成化十八年,巡检孙约重修。” 明末“小岞巡检司”名存实亡 明末,郑芝龙、李魁奇、钟斌等扼控制东南沿海,横扫各地卫所、巡检司,“如入无人之境,彼寨游安在哉!”再加上“南日徙入南澳,湄洲撤入平海,浯屿移入厦门,复移石湖”,整个沿海防御空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正如《蒋德璟策海》所云,各沿海守御巡司“惟不会御,亦不能哨……沿海各寨巡检司无将、无兵、无饷、无舟”。小岞巡检司的海防设置也名存实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清·顺治十八年“迁界”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迁界”,小岞城遂成废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十八年“复界”,属黄崎汛兼辖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复界”后,民众陆续迁回故地,小岞东山城才又重新驻兵防守,配额10名,归“黄崎汛”管辖。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小岞澳》:“今属黄崎汛兼辖。” 司城现状 小岞城因历代失修,加上抗日战争初期群众挖土拆石建民房而大坏。城楼城门城墙已坍塌三分之二,仅存北城拱门,以及残墙约187米(残高4.2米,厚1.85米),建城时供守城卫兵取水的古井尚存。北门迄今原形还在,城门高3米、宽0.2米,门口还有2座石狮。 1988年修葺,1990年竣工。 石井巡检司 石井巡检司,南宋·绍兴初设于南安县治丰州西南四十都石井下坊村(今属南安市石井镇);元代移置晋江安海镇(今晋江市安海镇);明·洪武从安海徙同安县东坑镇;明·万历六年复置于南安石井澳。 北宋·熙宁置防海水寨于南安石井澳 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石井澳设有防海水寨。 石井去县(时南安县治为丰州)80里,山势陡拔,寨门之外为大海。同安浯州(今金门县)渡船由此往来,晋江安平商船亦出入于此。 《南安县志》:“水寨建于熙宁间,时石湖、石井又有防海水寨。” 南宋·绍兴十四年置“石井巡检司”于石井下坊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南安县(时县治丰州)南75里滨海石井港口南侧下坊村(下枋,今南安市石井渔业码头后面小山麓)置“石井巡检司”,亦称“石井巡检司寨”,管理船舶出入口岸事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南安县·石井巡检司》:“石井巡检司,在县西四十都下坊村。宋·绍兴间置。”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石井废巡司》:“又石井废巡司,在县(南安县,县治丰州)西南下坊村,宋·绍兴十四年置,北距州城六十里,南去石井镇(此指“安海”)十五里。”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石井镇》: “石井镇,在南安县南七十五里滨海。 宋·绍兴十四年置廵司在下坊村,去石井十五里。” 《南安县志》: “石井巡检寨,绍兴十四年(1144年),额管一百六十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二百人;淳熙(1174~1189年)间增管三百六十人。” “南安唯极南一带亘入晋南之界,突扼海际,是曰‘石井澳’,沙碛四露之地,本无藏积可以窥视伺,然海寇欲犯安平(今安海),石井即其南岸首登之地,旧设巡司于此,又备弓兵以置巡逻。” 下店与下邦(下枋、下坊)等古称“华封”,华封是“下坊”谐音,早先下店大桥头(原为渡头,摆渡至下尾山》至下邦之间南北贯穿1条街道,有数十间商品小店,称店口街,是水头沿店口街至金门县的主要交通大道(官道),十分繁荣。“石井巡检司”驻地即设于此街。 至绍兴卅一年(1161年),“石井巡检司”置管额(管理人员及兵员)160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至200人,淳熙(1174~1189年)间有360人,为宋代泉南海防巡检管额最多的巡司。 元代移驻晋江安海 安海(今晋江市安海镇),古称“弯海”、“湾海”,位泉州府城(亦晋江县治)南20余公里濒海处八都。 北宋泉州设市舶司后,安海建津榷税,称“石井津”。北宋·开宝(968—975年)中易名“安海”、“安海市”。建炎四年(1130年)置“石井镇”(行政编制)。 南宋·绍兴廿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安海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筑土城,叠石为5门备之。后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南安县·石井巡检司》: “元徙于晋江安海市,故址尚存。” “元置石井镇巡司于此(晋江安海)……”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石井废巡司》载:“元移置于晋江安海市。”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石井镇》:“元移于晋江安海市。”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围头湾·安海港》) 明·洪武廿年“石井巡检司”徙同安东坑 入明,晋江安海与南安石井分别析出设镇,南安石井镇沿用“石井”为名,而晋江安海镇则改称“安平镇”。 明·洪武廿年(1387年),“石井巡检司”从安海徙同安县东坑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南安县·石井巡检司》:“明初洪武二十年,徙巡司于同安县之东坑镇。” 正统十二年置“澳头巡检司”于南安四十一都 澳头巡检司,位于南安县治丰州西四十一都。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置。 《明英宗实录·卷153·“正统十二年闰四月辛巳”条》:“设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澳头巡检司,置巡检一员,从南安县知县俞宗玉奏请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澳头镇,在(南安)县西。有巡司,正统(1436—1449年)间置……”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澳头巡检司》:“澳头巡检司,在县西四十一都。明·正统间建。” 万历六年复置南安石井澳乃为“石井巡检司” 明·万历六年(1578年),“澳头巡检司”革,改移南安四十三都“石井澳”下坊村,复置为“石井巡检司”以防南汛,抵御倭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南安县·石井巡检司》、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石井镇》均载(文同):“明·正统(?),又自澳头移廵司于此。” 明末清初·顾炎武《肇域志·“福建泉州南安县”条》:“石井巡检司,原系‘澳头’,万历六年改。”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石井废巡司》:“《会典》:石井巡司,旧系‘澳头’,万历六年改。”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南安县·石井》:“石井(在四十三都)距城百里,东南面海。明设巡司于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澳头巡检司》: “后移四十三都‘石井澳’。 久废。” 在石井澳“石井巡检司”邻近小山头上,筑有1座烽火台(古称“烽燧”,俗称“烟楼”),遇有寇警,升烟为号,山因此得名。 在石井镇鸿渐山麓海边,沙滩上有2石夹立。明·泉州郡守程秀民曾破贼于此,石刻“海上视师”4字,阴刻楷书,2行,分刻于两石,每石2字,字径95×100厘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清·雍正“巡检司”改设大盈,又移康店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南安县·石井》:“国朝·雍正间改设大盈乡,后移康店镇。” 连河巡检司 连河巡检司,在南安县(时南安县治在丰州)南四十六都(今与厦门翔安区交界处南莲河)。明·洪武(1368—1398年)初置,地滨海。洪武廿年(1387年)徙同安峰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南安县·连河巡检司》:“连河巡检司,在县南四十六都。洪武初设,二十年徙于同安之峰上,故址尚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载:“连河巡司,在县南,洪武初置。二十年,徙同安之峰上。故址犹存。”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古迹·关隘·连河廵司》:“本朝·顺治十八年裁连河廵司,在县西南九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后废。” 卢溪巡检司 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在南安县城(时县治在丰州)置都巡寨;元·至顺(1330—1333年)间徙于南安县西北卢溪桥,改卢溪巡司;明·洪武廿年(1387年)徙惠安县獭窟屿(参见《獭窟巡检司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南安县·都巡寨》:“都巡寨,在县东三都潘山。宋·绍兴间置,元·至顺间徙于卢溪桥,改为卢溪巡检司。国朝·洪武二十年徙于惠安之獭窟屿。今卢溪故址尚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载:“都巡寨,在县城东潘山下,宋·绍兴中置,东距郡城十里。元·至顺间徙于县西北卢溪桥,改卢溪巡司。明·洪武二十年徙于惠安县之獭窟屿。” 澳头巡检司 澳头巡检司,位于明·南安县西北隅诗山十一都宫霞乡(今南安市码头镇宫占村)。 “码头镇”古称“鳌头”,因“诗溪”漕运而兴。有泉州郡城至永春县城古道经“澳头铺”、“大姑铺”至“塔口铺”而过。 明·正统十二年丁卯(1447年)闰四月,置“澳头巡检司”。 《明英宗实录·卷153·正统十二年闰四月辛巳条》:“设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澳头巡检司,置巡检一员,从南安县知县俞宗玉奏请也。” 清·戴凤仪《诗山书院志》: “越数百武澳头铺。 铺为泉、永孔道,朱子与陈知柔曾经于此。 明置巡简司,今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朱熹、陈知柔》、《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 源口渡镇巡检司 源口渡镇,位于安溪县城西北50里龙兴里。 北宋·大中祥符置“三县巡司寨”于德化县左岭下 先,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在德化县左岭下建巡检司,管德化、永春、安溪三县,称“三县巡司寨”。元丰三年(1010年),迁德化县西30里云峰里五店村。元废。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公署·属署·源口渡巡检司》: “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泉州提刑奏置巡检司于永春、德化,始议寨于永春,凡三议,卒于德化左岭下五州辐辏,遂即其地建司。 元丰三年(1010年),迁于德化西云峰里丘店村,主德化、永春、安溪,谓之‘三县寨’。”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巡检司》: “巡检司,宋太平祥符间,泉州提刑奏置巡检司于永春、德化,始议寨于永春县,凡三议,卒以德化左岭下五方辐辏,遂建司其地。 元丰三年,迁于德化西云峰里丘店村,主德化、安溪、永春,谓之“三县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三县巡司寨》: “《志》云:县有三县巡司寨,在县西三十里五店村。 (北)宋·祥符(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以左岭为五州所辐辏,因置寨于此,管德化、永春、安溪三县。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移此,元废。” 明·洪武廿年(1387年),移置同安浯州屿(今金门岛),为“高浦巡检司”。 明·正统复置巡检司于安溪源口渡 明·正统(1436—1449年)间,复置巡检司于安溪县西龙兴里源口渡镇,为“源口渡镇巡检司”。然而关于源口巡检司具体设立时间,却有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月、正统五年(1440年)3说。 《明英宗实录·卷132·“正统十年八月庚戌”条》:“设福建泉州安溪县源口渡巡检司,从县丞徐省躬也。” 但《明英宗实录·卷141·“正统十一年五月己卯条”》则载:“复置福建泉州安溪县原口渡巡检司,从县丞余省躬奏请也。”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公署·属署·源口渡巡检司》: “其后,设于本县龙兴里,专属本县。国朝尝裁省。 正统五年(1440年),知县邵公奏重设。正统十一年(1446年),巡检马郁建公堂三间。后坏,巡检陈文举重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巡检司》: “其后设于龙兴里源口,专属本县。明尝裁省。 正统五年,令邵公鸿具奏重设,以防私盐。”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源口渡镇,县西北五十里。旧有巡司,后废。(明)正统五年(1440年)复置渡,即龙潭溪渡处。” 明·嘉靖移司白叶堡 以源口巡检司移入白叶堡守御 白叶坂,位于安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白叶坂村),界于泉州、漳州、延平3府边境。 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安溪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剧寇”陈日晖聚集饥民据覆鼎、大小尖山(今金谷乡洋内村与湖头镇山都村交界处)、白叶坂等地安营扎寨,出掠安溪、南安、永春、龙溪、长泰、同安诸县,劫富济贫,官兵不能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农民起义》) 嘉靖廿六年(1547年)冬,义军进击安溪县城后,直捣同安郭外。福建参政吴鹏、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兴泉道余爌率兵镇压,义军撤回安溪。余爌率部紧追,进迫白叶坂口,相持近1个月,才将义军被镇压下去。 嘉靖廿七年(1548年),为防后患,余爌于在白叶坂村建白叶坂寨(白叶堡)。 嘉靖廿八年(1549年),题准以源口巡检司移入白叶堡守御,称“白叶坂巡检司”。又因常年有泉州卫千户点委军士屯戌,讹称“白叶坂守御千户所”。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公署·属署·源口渡巡检司》:“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题准以巡检司移入白叶堡守御,但印信犹未改铸颁降。”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1·舆域·山》:“白叶山(崇信里),山产白竹叶,地名‘白叶坂’。嘉靖二十七年,佥事余爌于此平贼,筑城堡,移源口巡检司戍守之。今废。”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白叶坂》:“白叶坂守御千户所,有城堡,三山都督御史陈达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巡检司》:“嘉靖三十五年(?应为廿五年),贼发白叶堡,佥事余爌平之,移司堡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余爌》) 白叶坂寨依山设险,围以石城,周环一百三十丈,上覆楼房以栖屯兵。中盖分司厅1座;东为巡检司,移源口渡巡司就之,而以弓兵一百名隶焉;西为守御千户所,以泉州卫千户点拨,而以输戍官军二百名隶焉。清·乾隆《安溪县志·卷之二·规制类·属署》:“白叶坂守御千户,在白叶堡城内。泉州卫千户点委,带泉州卫军二百名屯戌,一年一替。” 诗词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关于白叶坂军的诗词3首: “龙津渡犒白叶坂军,和徐三桥韵(前人): ‘忽报将军传羽檄,喜闻郊外选徒声。秋江鼓吹鱼龙静,山郭旌旗豺虎惊。 “阅白叶堡戍卒过太湖岩(前人): ‘百丈山头路,萦纡半入云。披莱寻佛迹,磨藓认碑文。 “和韵(李澜,举人,邑人): ‘登眺舒望眼,有僧卧石云。林深迷故迹,池漾涣真文。 后仍归于渡口 后,源口巡检司又复设源口渡。至万历卅三年(1605年),因巡检员久缺而裁革。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巡检司》:“后仍归于渡口。万历三十三年革。” 高镇巡检司 高镇巡检司,位于德化县北140里东西团(今赤水镇),临近赤水古街。 明·洪武廿年始置于德化东西团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始置巡检司于东西团汤泉里湖岭地方,名“高镇巡检司”,额设巡检1员、弓兵70名。 后圮。嘉靖九年(1530年),司署移刘坑乡“慈济宫”。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41·公署·德化县·高镇巡检司》:“高镇巡检司,在县北东西团。”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高镇巡检司》:“高镇巡检司,在(德化)县北汤泉里湖岭地方,今圮。”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高镇,在县东北百四十里,旧有巡司。”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高镇巡检司》: “高镇巡检司,在县北汤泉里。明·洪武间设,后圮。 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许仁斥东西团刘坑乡‘慈济宫’,改建前堂一间,东西廊二间,门楼二间,绕以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0·武卫志·高镇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置高镇巡检司,括民丁统于巡检为弓兵。 《明史·志21·地理6·福建》:“德化,(泉州)府西北……又西北有高镇巡检司,本东西团。” 1992年《德化县志·第25篇军事·第2章军事组织·第2节·地方武装》:“明代……设高镇巡检司,并设巡检一员。” 1992年《德化县志·第25篇军事·第2章军事组织·第1节组织机构·高镇巡检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高镇巡检司,设弓兵70名。” 正统五年重新创设 正统五年重新创设“高镇巡检司”于东西团 正统五年(1440年),典史李昌奏请重新创设。 嘉靖九年(1530年),德化知县许仁斥东西团刘坑乡“慈济宫”以为司署,改建前堂1间,东西廊2间,门楼2间,绕以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仁》) 后,高镇巡检司署又移于汤泉里湖岭。当嘉靖(1522—1566年)朝,福建多倭患,弓兵多逃亡,高镇巡检司只存12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倭患》)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高镇巡检司》: “后移于湖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0·武卫志》: “嘉靖季,闽中被倭,军门议各司弓兵多逃亡,始减兵数,雇值征赢充饷。高镇巡检司弓兵只存十二名。” 1992年《德化县志·第25篇军事·第2章军事组织·第1节组织机构·高镇巡检司》:“嘉靖末弓兵逃亡,仅存12名。” 隆庆五年禁巡检司“棍徒”乱收费碑 在邻近赤水古街的1处古道边,立有1块明·隆庆五年(1571年)禁止“乱收费”的石碑。落款“德化县事、泉州府检校文宗洛立”。 宋、元时期起,赤水便是泉州及沿海诸县通往闽中驿道的必经之地,是行旅客商南来北往的重要商贸集散地,今古街遗址尚存。明代设立的高镇巡检司,即临近赤水古街,是南北军事关防要隘。 从碑文可知: 置巡检司后,赤水古街尚未兴起,只有零星几家店铺在做买卖。巡检司“棍徒”(兵丁)见常有商贩往来路过,有利可图,就拦路设卡收取过路费。“该司棍徒依盘诘之名,行征商之计,每货一担,要讨税银三分,每牛一只,要讨税银五分。有欲要向官府告究者,恐诬违禁,故人以脱去为辛,谁肯费时申言。”“夤缘积弊百有余年。” 隆庆五年(1571年),文宗洛到此查访民事时,得知此百年“积弊”,当即下令清查痛究,通商惠民,“泉州府德化县为去积弊,革商税,益贫民,以肃冶体事……晓谕商民人等知悉,今后敢有仍前抽分勒税,许即挐送,以作凭从重究遣,仍仰司永宜遵守毋违,须至禁谕者。”并“刻石以垂永久”。 自此,禁令立,乱象除,客商往来更加频繁,赤水古街渐渐兴起。 万历末裁革 万历(1573—1620年)末,裁革高镇巡检司署。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高镇巡检司“万历末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高镇巡检司》: “万历间,裁巡检司署;废址犹存。” 安仁巡检司 明·正统五年创置于德化县黄认团 安仁巡检司,明·正统五年(1440年),德化县典史李昌奏请创设于德化县西黄认团。(按:“典史”:知县属官,掌缉捕、监狱。) 《明英宗实录·卷74·“正统五年十二月丙申”条》:“设福建候官县竹崎……同安县苧溪桥……德化县高镇、安仁……十一巡检司……”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41·公署·德化县》:“高镇巡检司,在县北东西团;安仁巡检司,在县西黄认团。以上二巡检司俱正统(1436—1449年)间典史李昌奏请创设。”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安仁巡检司》:“安仁巡检司,在(德化)县治西。” 嘉靖十六年隶延平府大田县,万历间裁革 据明·万历《大田县志》、清·乾隆《永春州志》等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县部分和德化县黄认一团等置大田县,隶属延平府。嘉靖十六年(1537年),“安仁巡检司”随属延平府大田县管理。 明·万历《大田县志》载:大田置县之初,县署设典吏厅,有典吏1人掌管缉捕和监狱,基层设“花桥”、“桃源”、“安仁”(三阳)、“英果”(汤泉)4个巡检司,配巡检、司吏各1名,弓兵30名,专管治安。 明·万历《大田县志•卷26·军事》还载:明代大田县不设常规驻军,万历(1573—1620年)间只设民兵200名为常备固守力量,4个巡检司计有弓兵124名。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安仁巡检司》:“今属大田县。” 据清·乾隆《永春州志》载,万历(1573—1620年)间,“安仁巡检司”裁革。 高浦巡检司城 高浦巡检司,明·洪武廿年(1387年)徙置于同安县南廿二都“嘉禾里”(厦门岛内)“小高浦”,至万历(1573—1620年),在海禁政策下以主动预防的方式守卫海疆避免倭寇侵扰。 后3易址3更名,每1次变化都代表着1个时代的终结: 明·万历(1573—1620年)至清·顺治(1644—1661年)迁白礁为“白礁巡检司”,在开海大环境下主动融入大航海贸易中承担着保驾护航的经济调解功能。 请·顺治(1644—1661年)至乾隆(1736—1795年)迁灌口为“灌口巡检司”,以桥头堡的角色见证了明、清两代陆军与海军的博弈,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1次冲突的体现。 乾隆(1736—1795年)后迁福鼎县秦屿为“秦屿巡检司”,在再次的海禁中充当禁锢的抓手,巡检司的生命也就此走到彻底的尽头。 明·洪武廿年移嘉禾里“小高浦”置“高浦巡检司” 地理位置 高浦,亦称“小高浦”,位同安县南廿二都。 据《同安县志》,明、清的同安县廿二都,属“嘉禾里”,在厦门岛内。廿二都1图:曾厝湾、小高浦(与“杏林高浦”相区别);廿二都2图:塔头、古浪屿、东澳。当年“小高浦”,位于曾厝湾与塔头之间,即今厦门岛东南部思明区滨海街道曾厝垵社区白石炮台遗址一带。该处是个海滨岬角,控扼厦门港入口处。“小高浦”的地名今不存,其所在方位可能与曾厝垵重叠。 曾厝垵原名“高浦”,亦称“禾浦”,曾氏于宋、元之交入住该地,至明代人丁兴旺,高浦也就被“曾家湾”、“曾家澳”、“曾厝垵”取代。另,曾厝垵肇基祖曾光绰之弟曾光英也在同期入住“杏林高浦”,并繁衍产生“曾营”。 明·洪武廿年徙置“高浦巡检司” 同安县西积仓坂尾旧有巡检司,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移巡检司于高浦,称“高浦巡检司”,属同安县管辖。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清·康熙《同安县志》均载,高浦巡检司在同安县南二十二都高浦村,旧在县西积仓坂尾移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高浦巡检司城》:“本置于县西积仓坂尾。”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高浦巡检司》:“高浦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二都高浦村。旧在县西积仓坂尾,移此。”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高浦巡司》: “高浦镇,在县南高浦村,有巡司。(《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明制,每处巡检司驻扎“弓兵”100名,由“巡检”统带,以为防御,并在巡检司城的外围置“烽燧”(警戒哨),布“斥堠”(侦察兵)。 建司城 洪武廿年(1387年)移司之始,即并建“高浦巡检司城”,后世俗称“镇北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高浦巡检司城》:“高浦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约448米),广七尺(城基宽约2.24米),高一丈八尺(约5.76米),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在县南二十二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高浦巡检司城》:“高浦巡检司城,在同安二十二都,周围一百四十丈,广七尺,高一丈八尺,窝铺四,有南、北二门。” “镇北关”南面距海边约50米,今遗址尚存南、北残墙2段,相隔约3米,共长约35米,高0.5—3米,厚约0.5—1.5米,呈南北走向,墙体依山势而建,以三合土及砾石混合夯筑于岩坡上。南段残墙长约20米;北段残墙长约15米,与岩石相接处开一拱门,门高1.9米,宽0.95米,门边有前国防部长张爱萍题“镇北关”摩崖石刻。 万历九年革废 “高浦巡检司”设立之初,看重的便是曾厝垵的地理优势。其地直面担门,是扼守九龙江口及厦门湾的岬角。周德兴欲其和“塔头巡检司”一起,担当嘉禾屿防海的前卫。但永乐(1403—1424年)之后,明朝的海防不断内缩,地处厦门湾腹地的嘉禾屿西侧一隅,反而承担起更大的海防作用。 在高浦、塔头巡检司成立不久,明朝又在高浦以北、鼓浪屿以东的“嘉禾屿”(厦门岛)西岸设立了“永宁卫中左所”,随后即渐成了厦门岛的军事中心。景泰三年(1452年),闽南的海防中心“浯屿水寨”内迁“中左所”;隆庆四年(1570年),“中左所”又成为“浯铜游兵”驻地。不断入驻的高级别将领,使得“中左所城”地位一再提升,直至垄断了厦门岛的一切军事、政治、经济业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中左》) 隆庆(1570年)以后,月港使出的船只,大多经由厦门港、曾家湾候风出航,船只出海的最后一道稽核工作因涉及太多利害关系,很自然的会被把控在所城的长官手中,“高浦巡检司”慢慢形同虚设,驻防弓兵人数也日渐减少。 万历九年(1581年),“高浦巡检司”革废。 明·万历九年迁白礁为“白礁巡检司” 置司建城 白礁(今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时属同安县,位该县最西边。 据《大明会典》载,同安县将“高浦巡检司”转移至泉州府同安县的最西边白礁,万历九年(1581年),改设为“白礁巡检司”。时“高浦巡检司”转移来的弓兵只剩14名。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高浦巡检司》、清·康熙《同安县志》均载(文同):“万历九年革,乃改设白礁,建司于允龙山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高浦巡检司“万历九年改为白礁巡司。”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高浦巡司》:“万历九年改为白礁巡司。”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高浦巡检司城》:“万历九年改设。”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 “白礁,在县西南,地错龙溪,负山面海,陆则咫尺孔道,水则瞬息海澄。 明设巡司。” 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载:“白礁巡检司错入龙溪境,负山面海,陆行﨑岖,咫尺不易,度水道则瞬息耳,颇为匪□所窟宅。” “白礁巡检司”亦建有司城,白礁也由“礁江”变成“礁城”。 时至今日,“白礁巡检司”城无存,但白礁村仍存有些许建城的痕迹,如“西门”、“东门”这样的角落,以及建城的标配“关帝庙”。 白礁置司建城的主要原因 “白礁巡检司”的设立和建城,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在1957年以前,白礁尚属同安县管辖,但远离县城,其所在位置是同安县乃至泉州府唯一一处位于九龙江干流边上的陆地。白礁地域错入龙溪,负山面海,陆则咫尺孔道,水则瞬息海澄,民贫彪悍,贼故不敢犯,而沈命之徒时出没。需要有力者予以镇压。 ②距离白礁两三公里的海沧原设有“濠门巡检司”,后迁至嵩屿,使得该地出现治安真空,应予以补缺。 ③隆庆(1567—1572年)开海后,九龙江出海口南北两岸的海上贸易活动兴盛,白礁也深度参与其中,泉州府为了避免该地饷银落入漳州手中,需要第一级的稽核单位从中分利。 顺治十八年巡司迁灌口后,白礁属水提标前营分防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白礁巡检司”迁灌口后,白礁属水提标前营分防。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属水提标前营分防。”
顺治十八年再迁灌口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布“迁界”令,在东南沿海实行“迁界”;以江东桥、龙江、莲花、灌口一线为界,其东、南沿海一概划为界外,百姓以县为别迁徙至以上4处所在的界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时角美、海沧等沿海地区,因处于郑军的海上打击范围,无法驻防,清军欲从漳州和泉州方向向厦门靠拢,必须依仗白礁所在地区作为缓冲,权衡之下,选择同安县属的灌口和龙溪县属的龙江作为驻军要寨,应是上选。因此,“白礁巡检司”必须重新择址建城。 因白礁隶属同安县,巡检司被优先选址在灌口(今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而不是在距离上更近的龙江。 《大清一统志》载:“灌口镇,在同安县西五十里灌口寨,移高浦司驻此……明·万历九年移于白礁,后又移于灌口寨。” 以供亿军兴为主务 灌口本来就受深青驿站的长期影响而形成基本墟市,此时又因“白礁巡检司”迁移及“迁界”时百姓的大量入住而形成规模。 《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有载:“(陈昂)世居高浦,国初迁滨海居民,徙灌口。”说明:①杏林高浦所在的沿海百姓在“迁界”时被安置在灌口。②杏林高浦原设有“高浦千户所”,此时也难逃“迁界”命运,走到了尽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高浦》) “高浦巡检司”则换了个方式在灌口重生。灌口的地理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一方面,灌口地势平坦又背靠仙灵旗,能使清军发挥陆战优势;另方面,灌口是进入九龙江下游郑军势力范围的海陆枢纽,向西可通过龙江抵达九龙江干流,向南可通过灌口港(今称为马銮湾)直下郑军指挥中心厦门岛。因此,灌口除了从白礁迁移而来的巡检司外,还设有灌口龙江营,常驻“参将一、守备二、千总二、把总四、兵九百名”,到雍正八年(1730年)又设都司1名驻防灌口汛,兼辖茂林寨、角尾、沈渔孚深、青莲花等塘汛。 蓝鼎元《福建提督蓝公理家传》曾曰:“灌口地当孔道,军兴旁午,供亿甚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蓝理》) “巡检司”本职功能尽失 “灌口巡检司”在灌口的作用,已经偏离了巡检司该有的本分。从清军在此经营的方式看,巡检司对其战略的贡献仅仅只是提供1座城而已;或许,在大部分时候,不过是维持界外守卫的任务。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已具备反攻能力,灌口成为军事指挥中心。清军出灌口,驻军龙江,主动出击,很快地便拿下了九龙江以东同安县和海澄县的沿海地方,不久,更是顺利攻下海澄县和厦门岛,就此终结了与郑军在九龙江下游的割据对峙。 之后“复界”,原来被定义为弃土的界外,重新恢复,百姓们在20年余后得以回归故土。此时的灌口已然失去去陆海枢纽地位,但这20余年经营的繁荣却未受影响,反而愈发生机,成为安仁里、积善里的绝对中心。 清·乾隆卅一年三迁福鼎县秦屿为“秦屿巡检司” 清·乾隆卅一年(1766年),闽浙总督苏昌以“灌口地方,水陆交冲,原设巡检微员,难资弹压”为由,上疏建议“请将金门县丞移驻灌口”,与该提案同时被批准的还有“又福鼎县山□秦屿地方,为海疆扼要之区,请将灌口巡检移驻山□秦屿”。就此,灌口从巡检司蕞尔小城摇身一变成为同安县的副县,而“灌口巡检司”则在使命完成后又被转移至秦屿重新建城。 秦屿(今宁德市福鼎市秦屿镇),位于晴川湾虎口,是战略要地,《福建通志》称“福宁则三沙、沙埕首冲,秦屿次之”。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寇乱,大筼筜巡检司迁移至秦屿,到了清初“迁界”时,秦屿因处界外,巡检司北迁潋城,这才有了苏昌所奏秦屿亟需治安驻扎的事实。 刘五店巡检司 刘五店,亦称“浏五店”、“刘武店”、“镏五店”、“镏江”,位于古同安县南部沿海;2003年起为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新店街道刘五店社区,辖刘五店、浦南、桂园3个自然村。与厦门岛东北角的“五通港”隔海(即“浏江”)对峙,直达外洋。现有翔安隧道想通。 刘五店是古同安县的天然良港。今港区北起洪塘镇石浔村,南止新店镇澳头村,全区海岸线9.1公里,水域面积约182平方公里,环流水域曰“浔江”;涨潮时,可泊八千吨级轮船。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刘五店》:“刘五店,在治东南,为海边要道。” 清·道光《厦门志·卷4·防海略·汛口·刘五店汛》:“刘五店汛,在厦门东北,水程七十里;与五通隔海相对,水程三十里。泉州往来要隘。” “刘五店”命名四说 关于“刘五店”命名,已不可考,民间流传4说: 一是南宋有司馆驿丞刘智弟(行五}说 南宋末“刘五店”没有驿站,有渡船2只,一通五通铺,另一通石浔铺。 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昺弃福京(福州)南奔,至其地有驿路馆驿,司馆驿丞刘智弟行五,即称“刘五店”。后来其地域亦称“刘五店”。 清·蔡永蒹《西山杂记·刘五店篇》:“司馆驿丞刘智弟?叔信,行五,故曰‘刘五店’也。” 二是明代刘漫首开设五间渔行说 相传明代刘漫首于此地开设5间渔行,后形成1条古街坊,故村名就叫“刘五店”。 “刘五店”古街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与之有关的记载,只有清·嘉庆《同安县志》提及的“刘五店墟”。 古街遗址尚存。古街狭长,弯曲,路面铺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每隔几十米就有1个“街门”。古街一边靠海,以石为柱,铺上石板条或木板,既可用来建附属房屋,如灶房、卫生间、猪圈、鸡舍、鸭舍等,又可停靠船只,整理渔具。 明代,同安县翔风里洪厝(今翔安区新店街道)有洪朝选,字舜臣,号芳洲,嘉靖廿年(1541年)进士。隆庆二年(1568年)累刑部侍郎;因大忤张居正意,被罢归。洪朝选中意此地地理风光,取“水天相济”之意,筑海围池,建造“龙腾宫”,实际上古街就成了“龙腾宫”的附属建设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朝选》) 三是明代刘五首开店铺说 《同安县地名志》:“传明代刘五首先在此开设店铺,故名‘刘五店’。” 四是明代中、后期刘姓“五柱”说 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兴盛,此处古渡与月港、泉州港均有通航,亦随之兴盛。刘姓“五柱”的5兄弟(即“五个房头”)打造2艘“五桅”大船,沿海岸线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南货北运,北货南运,同时以此地当作货物集散地,声名鹊起,故称此地“刘五店”。 自古为泉州入厦门岛交通要道 刘五店渡 【与厦门岛“五通渡”对渡】 刘五店自古设有渡口,与厦门岛“五通渡”对渡,是泉州进入厦门岛的必经之道。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五通渡:往泉州大路,过刘五店,水程三十里。” 清·光绪十九年补录重刊本《马巷厅志·卷5 ·船政·刘五店渡》: “刘五店渡:(渡船)二只。 一往五通,船户刘应虬,年征税银二两三钱五分五厘; 一往石浔,船户洪随履,年征税银二两三钱五分五厘。” 【清·光绪龚显曾记行诗】 清·光绪(1875—1908年)时,泉州士子龚显曾赴厦,一路有诗记行,收录于《薇花吟馆诗存·卷1》》,如: 《夜泊刘五店汛》: “近江千万点,点点是扁舟。极浦霞齐鹜,春耕马当牛。 《五通江舟行》: “百里乘春赋近游,烟潮一舸逐轻鸥。江流至此将趋海,风利从来少泊舟。 驿铺 与驿道、渡头配套的是驿铺。 清·嘉庆《同安县志·卷11·驿传·刘五店铺》:“刘五店铺:马巷属,额设司兵二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添设二名,上接圣林铺,下接五通铺。”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也有相应记载:“五通铺:额设司兵二名。上接刘五店铺,下接蛟塘铺。” 南宋·景炎元年端宗帝昺曾泊此 相传五代时,刘五店港即有海船集散。宋代,刘五店就有渔民定居,并形成初具雏形的滨海小渔村。 清·蔡永蒹《西山杂记·刘五店篇》: “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帝昺航舟南下。泊法石(今丰泽区临海街道法石社区)而蒲氏(蒲寿庚)叛也。(元帅)唆嘟将兵三万,被少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所阻。故是,刘洙(刘洙:文天祥手下勤王将领)率义士轻舟救驾,出蚶江(蚶江:林銮渡一带)矣。二帝分散,仅端宗、张世杰、陆秀夫之护而入菌江湾(菌江湾:当指晋江湾)也。 元师航海尾之追焉。刘洙沿独石湾布堑以遏元师之进。是岁葭月(葭月:农历十一月),张世杰奉端宗御舟十二。先行许汉青待帝昺未至,急命邱、颜、陈三家航运赵氏宗族随后也,自欲待刘总兵矣。刘洙命先保幼主为重耳,宋君臣舟至同安,泊之刘五店。 元兵骤至海上,宋驾遁金门,走励屿(励屿:当指“烈屿”),投奔海澄焉。二帝失散。端宗君臣至白水营日已暮方憇,而元帅阿刺罕从汀间道突至,帝走九龙岭时,群臣已失散大半矣。 独御史魏天忠(东石嘉应庙奉祀的“三公”之一)不离左右四面。元师元使迫宋主自亡,魏公呵斥之,命帝脱袍,以身衣之,仰鸩殉节。其右御居仁护帝遁失散,还岭头茶烘(茶烘:有称是华安县华丰提巷,待证)报讯,募乡勇据三十六滩(有称在华安境内,待证)抗元,后全眷遇难尽节。” 明·洪武廿一年设“刘五店寨” 宋、元时代,“刘五店”港口已是闽南主要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同安的生铁和青瓷器(珠光瓷)从“刘五店”出港,经泉州远销东南亚及日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洪武廿一年(1388年)设“刘五店寨”,后废。 明初,“刘五店”即建有古码头,以通泉州港各口岸和漳州“月港”。“刘五店港”成为“月港”贸易文化圈之一部。现东界地面仍存有一当时的导航塔。 明末 法外贸易盛行 刘五店可通外洋,官船行得,民船也行得。至嘉靖(1522—1566年)朝,滋生出许多法外贸易活动,甚至同安翔风里致仕乡绅林希元也参与其中。 林希元,字懋贞,号次崖,明·同安县翔风里山头村人(今属翔安区新店街道)。正德十二年(1517年)联捷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官至云南按察司佥事、代行按察司职权、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备。因忤大学士夏言等人,嘉靖廿年(1541年)罢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嘉靖时,兼管闽浙海防事务的朱纨《甓余杂集》记有林府的大船,在“月港八都地方二只,九都地方一只,高浦吴灌村一只,刘五店一只”。朱纨曾上《阅视海防事》疏,向朝廷举报林希元“专造违式大船,假以渡船为名,专运贼赃,并违禁货物。” 勇武成风 明·嘉靖(1522—1566年)时,倭犯泉州郡,同安邑最受荼毒。林希元因《上巡抚弭盗书》(《林次崖先生文集·卷6》),献策当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嘉靖年间泉州成为“倭患”重灾区》) 林希元建议召集沿海“盐徒渔户”,“各选丁壮,编成卒伍,择其头目统率之,给以工雇,优以犒赏,结以腹心,隆以礼貌”,置敌死路。 林希元在还罗列同安、南安、晋江各澳堪用名单,同安一境堪用的有官澳、坂尾、高崎、刘五店等。 以“渔兵”著称 明·天启(1620—1627年)、崇祯(1628—1644年)间,海寇成患,李魁奇势力最猛,“焚掠杀伤,十室九窜,流离载道”,刘五店也遭其害。(曹履泰《通详宽限蠲免稿》:《靖海纪略·卷1》) 此时要抵御李魁奇,全指望新招安的郑芝龙。而郑芝龙论实力,却大逊色于昔日的海盗伙伴。同安知县曹履泰紧急招募同邑惯海丁壮,组建“渔兵”,得兵员1097名,其中石浔等澳605名,刘五店澳492名,可用渔船23只。刘五店渔兵最被曹履泰看好,赞之“精锐绝伦”、“精锐直前”。 崇祯元年(1628年)十二月,“刘五店”渔兵与郑芝龙有过1次联合军事行动。曹履泰《海上近事与黄东崖、颜同兰、丁哲初、林让庵》(《靖海纪略·卷2》)记曰:“十二月初九日,李魁奇连结陈盛宇、钟六、周三诸伙,以四百余艘入旧浯屿约战。本县助以渔舟五十余只、惯海壮丁千余人,协同芝龙迎敌。自初九以至十八日,连捷三次。杀死、溺死、生擒者千计。而登山解散者,不知其几。于是叛伙落魄而逃,竟下惠、潮。” 曹履泰奏捷,上《查由渔兵功次》(《靖海纪略·卷4》)称: “(郑芝龙)同刘五店渔兵六百余名,于镇海外洋与李魁奇大战,,擒获贼船四十余只,犁沉八十余只,贼众溺死无数。” “郑芝龙与刘五店渔民,能以寡敌众,挫贼冲锋,以寒其胆,功殊足录。” 清初“刘五店”夹于清、郑之间 清兵攻厦的出发地 清初,“刘五店”夹于清、郑之间,忽而是郑军护厦之要隘,忽而成清军攻厦之要津。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清·泉州总兵马得功乘郑成功率军离岛,领兵攻厦,途经“刘五店”江面,与驻守的郑军蓝英部先有一番厮杀。郑军失利,清军乘胜强渡“五通渡”,攻取厦门,掳掠而返。(见王应元《题为厦门等地得失情形事本》:《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攻厦。清军进犯分南北两路:南路由海澄出兵。北路再分三路进发,一路为满、汉水师,“由新城出犯赤山坪”;一路为满人军队,由浔尾(集美)“备小船渡过东渡并岞头等处”;又一路满人军队,由刘五店“备小船渡过五通、湖连等处”。清军未能登陆厦岛,铩羽而归。(见杨英《从征实录》) 清·顺治十八年附近“五营山”为郑成功计划收复台湾的练兵之所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正月,郑成功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正式提出将收复台湾作为根本战略计划。随之在厦门鼓浪屿训练水师,在同安新店东界村(今属厦门市翔安区新店社区)的“五营山”设5个兵营。“刘五店”的居民受其影响,尚武练武成为一种风气。 在清·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36—1795年)3朝,“刘五店”涌现出浙江舟山游击王天贵、副将高奇烈、山东水师前营游击林供、江南江阴游击刘喜、左都督高淳泳、广东春江总兵高华松、浙江川沙参将王大德、广东碣石中营游击李政、浙江瑞安副将刘使、游击高文德、广东左翼镇游击高鹰振等一批将才。 顺治十八年八月“迁界”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三月,郑成功誓师出征台湾。八月 ,清廷颁布“迁界”令(亦称“迁海”),史称“辛丑播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海禁与迁界》) “刘五店”首当其冲,村民流离失所,大批南赴东南亚谋生。 这一时期一同成为弃土的,还有同安境内的白礁、高浦、马銮、浔尾、氵丙洲、石浔、刘五店、澳头、大嶝、小嶝、角屿、烈屿等。 康熙二年清军再攻厦的出发地之一 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东都,留守厦门(思明州)的长子郑经赴台继位。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郑经回师金、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2》(定本)载,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军再攻厦。清军兵分3路:一路由陆路提督马得功督率降将郑鸣骏“以船数百号出泉州港”;一路由水师提督施琅协同海澄公·黄梧“出海澄港”;再一路由靖南王·耿继茂伙同荷兰国红夷“扎营于同安港之刘五店”。郑方严重失利,厦岛遂成弃土。 康熙廿三年 全面“展界”,设“刘五店汛” 康熙廿三年(1684年)全面“展界”后,另设“刘五店汛”。 初时属水师后营管辖,有“把总一,兵一百名”(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4),“分巡澳头、石浔、氵丙洲、浔尾。”(《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498》) 后为“制弁一员,兵五十名,战船一艘”。(嘉庆《同安县志·卷7·军制》) 为厦门正口所辖钱粮岸之一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设闽海关。“闽海关厦口”即厦门正口,亦称“厦门大关”。“刘五店”为厦门正口所辖的“钱粮口岸”之一,也称“分关”、“小口”。 清·道光《厦门志·卷7·关赋略·税口》:“刘五店小口,在同安县属、厦门东北,隔水程七十里。查验金门、烈屿、后浦、大小嶝及本地水陆各货;不进正口,即由该口征税……征税具报正口察核。” 《议复船只由厦门文武海关挂验刘五店准予出入》(《福建沿海航务档案》)载: “雍正二年(1724年),管关务韩副使议设关口单票,颁发图记,专派守口人役,照钱粮则例一体征收,归入厦门大关册内造报。 嗣因彼处添设巡检一员驻防,与额设汛弁互相稽查奸宄,并查验来往前项船只。渐有该处附近丙县等澳船只不由厦汛挂验,经赴‘刘五店汛’挂号,就彼驾出金门洋面,前往南北等处贸易…… 虽刘五店有巡检武汛弁目盘查,但巡役不过数人,哨舡不过一只,防范弗周,奸徒乘间偷越非为,无从辨别……难保无通盗、接水、销赃、冒顶、偷渡、透越、夹带等弊。”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3·赋税·船政》: “金门渡船及商、渔小船,系由马港厅通判给领照牌。其出入口则由镏五店海关报验征税,而以金门县丞暨协镇中军派口胥盘验,商旅便之。 自道光(1821—1850年)末年,镏五店海关派丁分驻金门后浦,稽查更为严密。近复另设海防局委员给领旗照,商船出入口费头绪更多;而厦门大关哨船复时时逻视,勒令贾舶归入正口。但金门不产米榖,恃外来船只之接济;民食艰难,至是弥甚。似宜酌立章程,以甦商民之交困也。” 康、乾间“走私”、“偷渡”并行 清代,有大商船往奉天、广东、台湾贸易。刘五店渡口不单利于“走私”,也方便“偷渡”。 康熙(1662—1722年)末年,台湾方面抱怨说:“偷渡来台,厦门是其总路;又有自小港偷渡上船者,如曾厝垵、白石头、大担、南山边、镇海、岐尾,或由刘武店至金门、料罗、金龟尾、安海、东石,每乘小渔船私上大船。”(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2》) 此风延续,以致于引起乾隆皇帝的严重不满:“……游手之徒乘机偷渡来台,莫可究诘。闻此项人等,俱从厦门所辖之曾厝垵、白石头、土担、南山边、刘武店及金门所辖之料罗、金龙尾、安海、东石等处小口下船;一径放洋,不由鹿耳门入口,任风所之。但得片土,即将人口登岸,其船远棹而去,愚民多受其害。”(《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181》) 清·乾隆四十一年增设刘五店澳 乾隆廿六年(1761年),“刘五店”设铺,有三桅大商船开往奉天、天津、广东、台湾等地贸易。 《马巷厅志·卷5·船政》:“刘五店澳,在翔凤里,离厅三十里,系水师后营管辖,设澳甲一名,稽查船只。澳内商渔渡船小艇俱领照票在厅征税。” 各类政府组织联合执法。“查刘五店乃系偏僻港道,北达氵丙洲、澳头、石浔等处。原非商贾贸易之地,素无设立行保,仅有往来搭载土产杂物及采捕船只,盐鱼到彼售卖。曩由厦门大关差弁哨役十名,管驾小哨船一只,常以在刘五店港内巡查,并征收小船盐鱼,以及渡船搭载土产。”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刘五店”为对台湾、澎湖军需专运码头。 清·乾隆五十五年置巡检司 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设马巷厅,大、小嶝、金门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镇志、专志·镇志·马巷厅志》) 乾隆五十四年(1794年)九月,闽浙总督觉罗·伍拉纳奏称,刘五店“直达外洋,易滋奸宄,请添设巡检一员移驻”(《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1338》),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遂移莆田大洋巡检司驻刘五店,称“刘五店巡司”,归马巷厅通判管辖。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刘五店》: “乾隆五十五年,移莆田县大洋巡司驻此,兼隶马巷通判。 与浔尾、氵丙洲、马銮,俱隶水提标后营分防。” 清·道光《厦门志·卷4·防海略·汛口·刘五店汛》:“提标后营弁兵防守。东至时厝社四里,与澳头汛接壤;西、南俱临海,至离浦屿与高崎、五通二汛交界;北至石崎社二十里,与石蟳汛交界。……与厦门隔海;皆马巷厅属。” 清·道光《厦门志·卷4·防海略·墩台》:“墩台:……刘五店……” 嘉庆廿二年颁《章程》禁止“走私”、“偷渡” “走私”、“偷渡”往往相偕而行。清·嘉庆廿二年(1817年),颁发《配运台谷条款章程》(《福建省例·仓库例》),予以禁止,曰: “厦门内通同安、氵丙洲、石浔、施场、刘五店等处,多有贩艚船只,由刘五店出口,藉称往北,实则私贩台湾之大妥、中港、后垄、竹堑、大南澳、哈仔兰等处偷运米谷,避配官谷,揽客偷渡。 经叶前丞详奉饬禁,俱令驾由厦口挂验,方准出口。或有遭风收入‘刘五店’,即饬押令赴厦,投营销货。” 道光 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澳头船民驾帆船经厦门抵达新加坡,为我国第1艘直通新加坡的帆船。 道光(1821—1850年)间,“刘五店”设有海关。 同治二年为马巷厅推事程荣春立“去思碑” 程荣春,字桐轩,安徽婺源县人,咸丰六年(1856年)春由大田县知县调任马巷厅推事、署马巷厅通判,有德于民。咸丰八年(1858年)去,6年后,即同治二年(1863年),刘五店民思之,为立“去思碑”于古街花生埕,现存。 《马巷厅志·附录》: “厅主桐轩?程公去思碑(在刘五店花生埕) 公名荣春,字桐轩,安徽婺源县人,以军功补福建大田县知县,咸丰六年(1856年)春调署马家巷抚民通判,政理民和。 越明年夏,永春土匪林俊倡乱,攻泉州府城,时岁歉,谷价昂贵,所属骚然,道途梗塞,而马家巷素称难治者,民独安贴,不惟公之才足以镇之,亦公之德有以孚之也。 同治二年仲秋榖旦,马家巷部民公立。” 同治五年十一月移福建水师后营游击驻“刘五店” 清·咸丰四年(1854年),守备吴鸿源与“小刀会”水师在此遭遇战。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闽浙总督左宗棠以闽南“小刀会”骚乱奏请朝廷,请将原驻厦门西门外仁和宫的水师提标后营游击衙署迁建“刘五店”。 左宗棠《请将福建水师提标后营游击衙署移建镏五店地方折》(《左宗棠全集·奏稿3》)有曰: “镏五店地方背山环海,西、南、东三路直达金、厦两岛,各计水洋六十里;北距马巷厅城二十七里,距同安县城五十七里,均属陆路,旁通漳、泉孔道,客旅往来,络绎不绝。商渔船只进出口岸,均须停泊挂验,实为水陆要冲。 从前额设千、把总暨巡检各一员,文属马巷通判专管,武系后营游击兼辖,派兵一百八十八名,分驻澳头等七汛及圣林一塘戍守,以资巡防挂验。 自咸丰三年(1852年)会匪(注:指闽南“小刀会”)之变,附近潘涂、官浔、杨头等乡民风嚣悍尤甚,时有匪党藏聚此间,动辄整驾多桨快船出洋行劫,大为商渔行旅之害。汛兵无多,不足制之。非移拨武职大员,添兵驻防,难资镇压。 拟将水师提标后营游击移驻于此,仿照左营游击改驻石码之例,铸给关防,添铸‘驻防镏江’字样,庶绾毂(注:控制)水陆,足为建威销萌之计。 应于水师提标五营存兵内挑选籍隶同安、马巷各厅县战守兵各一百二十名,合共二百四十名效用,队目、字识一切在内。如挑有别营之兵,即以后营存兵互相拨补,毋庸添募。并派拨龙艚桨船二号,‘福集字’哨船二号,遴派千总、把总各一员,外委、额外各二员,统归后营游击钤束,分派各汛驻守、挂验、巡防。”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准移福建水师后营游击驻刘五店,驻兵240名。(遗址现存地名“后营”) 光绪二年为水师后营协副将曾焕堂立“去思碑” 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夏,水师后营协副将曾焕堂奉建后营府署,驻刘五店,安定地方,有德于民。是岁五月调任海坛。刘五店民思之,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为立“去思碑”于镏江渡口。 《马巷厅志·附录》: “镏江协戎曾公去思碑(在镏江渡口) 镏江背山面海,地瘠民顽,自会匪扰后,附近乡村,山则同室操戈,而械斗之风炽;海则驾舟窃发,而劫夺之习成,惜乎无人以治之也夫。求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同治丙寅之夏,协台曾公奉建后营府署,荣莅斯土,约束严明,爱民如子,强则抑之,弱则扶之,械斗由此息矣;晨则巡之,昏则缉之,劫夺由此除矣。民处其间,夜门不闭,得以聊生,盖由我公设兵护卫,不动声色,使镏江之地安如泰山者也。 是岁五月,公调任海坛,卸篆之月,男妇老幼攀辕遮道,皆引领望曰:‘使公重莅斯土,吾民幸甚;尤愿接踵而官者尽如我公,则民之戴新不同戴旧哉。’ 今公去矣,民思而不忘,与古之思召伯者何以异。 公印、文章号‘焕堂’,谨将德政芳名镌勒诸石,以垂不朽云。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六月?日,镏江绅衿耆老暨标下弁兵同勒石。” 民国时期 民国七年设常关 民国初期,“刘五店港”每年有商船往上海、天津等地运回棉纱、大豆等货物,往台湾购进食糖、大米。 民国七年(1918年),“刘五店”设常关作为贸易关卡,以区别于设在厦门的“番关”。 同年“南北战争”,北军童保喧部经行此地。军旅诗人斯资深赋“夜泊刘五店”诗唱说满江凄凉(载斯资深《同声集·下卷》): “日落荒村夜色凉,扁舟停处水泱泱。飕飕芦叶风疑雨,皎皎沙堤月似霜。 民国十四年停关 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当地黑色暴力团伙“三点会”袭击“刘五店分关”。经多方协调未果,“刘五店分关”随即瘫痪。 《厦门海关历史档案选编(1911年-1949年)》第1辑》载: “海关方面有消息道 刘五店‘三点会’纠纷自本月24日以来,我们的常关‘刘五店分关’已经关闭。 24日那天,负责的录事被吁请从海关经费中捐出50元。当他指出他不能照该会要求办时,他们表示给他三天期限认真考虑其拒付的行动。由于担惊害怕,他不等到达期限就在24日随身携带截止当日所有已征的税款连同空白的税单及公章等,离泉来厦。 26日,第二名船工赶来报告,他听说该分关已遭‘三点会’的抢劫并向我提供那6名首领的姓名。 由于刘五店那里没有军队和负责官员以保证海关人员的安全,他们只好暂时留在总关工作。海关监督已电告福建督吏和省长,并委托一位代表到漳州会晤张毅将军。我希望他能派军队到刘五店去。 (1925年4月28日)” “刘五店分关由于尚在等候海关监督关于重开分关的安全保证,目前仍未开门办公。我接获通知.那里除了少数商人外,其余均系‘三点会’的人。 在高义将军的统辖之下,所有‘三点会’的成员均准许任意抢劫掠夺。 (1925年5月26日)” 民国廿年水刘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廿年(1931年),北接泉州、福州的水刘公路(水头—刘五店)建成通车,刘五店港贸易日臻繁荣。 金、厦沦陷期间惨遭日军狂轰滥炸 “抗日战争”爆发前,“刘五店”拥有30多个姓氏的居民,人口达1万多。 民国廿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年10月26日金门沦陷;1938年5月10日日军又在“五通”登陆,厦门岛论陷。 刘五店成为前沿。据洪树勋《刘五店史话》(《翔安文史资料》:2007年)称:“惨遭日寇大炮飞机的狂轰滥炸,居民只好内迁各地或渡海东南亚谋生,全村成为一片废墟。” 现代 1949年解放厦门前夕,解放军在刘五店西南岸边用石头建了1座军用码头,村民俗称“旧码头”。 1988年,同安县交通局投资在“旧码头”西北,建1座500吨级的货运码头。1990年投入使用,货船运进小麦、玉米,运出石板材等,生意繁忙。几年后因经营不善关停。 后来在“下埔”又先后修建了“滚装码头”、“海警码头”,又在“矮子内”修建“鑫海石油码头”。 塔头林氏一族,宋代时由晋江传入,自成聚落。旧时村落西边山间有7层石塔,时有群雁栖息其上,称“雁塔”,有“塔影雁阵”美称,“塔头”村落由此而名。塔头村有海拔约30米的小山,明筑“巡检司城”其上以驻兵,因称“营内山”。 明·洪武廿年徙置巡检司并建城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徙晋江石湖巡检司于塔头,称“塔头巡检司”,并建城,俗称“塔头城”。其年代早于洪武廿七年(1394年)所建的“永宁卫中左守御千户所”(即“厦门城”),是明朝在厦门岛最早设立的海防军事机构。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塔头巡检司》:“塔头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二都塔头村。旧在石湖,徙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塔头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四十丈,广八尺,高一丈七尺,为窝铺凡四,南北辟二门。(在县南二十二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高浦镇)相近为塔头巡司,旧置于晋江县之石湖镇,后移此。 ……《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塔头巡检司城》:“塔头巡检司城,在同安二十二都,周围一百四十丈,广八尺,高一丈七尺,窝铺四,有南、北二门。” 万历九年裁革 万历九年(1581年)裁革,改设白礁。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塔头巡检司》:“今议革。?”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1·规制志·武卫志》载:“塔头改设白礁。” 清·康熙《同安县志》载万历九年(1581年)裁革。 遗迹 清·道光(1821—1850年)时,“塔头巡检司城”已圮毁。取而代之的是黄厝社炮台,和沿海岸线一连串的军事设施。但现仍有遗迹可寻。 进得营内山营地左侧顺石级而上,左侧一巨石上有1方石刻,因年久风化,诗句字迹模糊不清,仅能辨认出落款为“明·隆庆秋季丹阳少隺山人·丁一中视风至此书以识之”。 营内山司城遗址现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孙开华阴刻楷书横题“驻军处”3字,字框高1.23米,宽3米。右侧题款“同治十三年秋?澧阳孙开华”。 【孙开华,字庚堂,清·湖南慈利人。咸丰六年(1856年)投奔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有战绩,深受曾国藩赏识,步步提擢。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授福建漳州镇总兵。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侵犯台湾的琅峤事件发生后,孙开华奉命治理厦门海防,组建“捷胜军”,驻军“塔头城”。后调台湾督办防务,光绪十年(1884年)曾击退进攻沪尾的法国侵略军。】 官澳巡检司城 官澳巡检司城,位于同安县东南十七都浯洲屿(今金门岛),约即今金沙镇官澳村的马山观测站一带,去峰上20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官澳巡检司城,在(县东南)十七都。”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官澳,在镇城北,去峰上二十里。” 明·洪武廿年徙置 官澳巡检司,旧置于德化县东北之东西团,明·洪武廿年(1387年。或说“洪武廿五年(1392年)”)江夏侯·周德兴徙置于同安县浯洲屿,改称“官澳巡检司”,并建城。 “官澳巡检司城”是当时周德兴在今金门县一带所建的5个巡检司城(峰上、田埔、官澳、陈坑、烈屿)之一,共同构成了金门的防御体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周围一百六十丈,广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官澳巡司,旧置于德化县东北之东西团,后徙于浯洲屿,改今名。 ……《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官澳》: “明筑巡检司城。” “《闽书》:‘峰上民勇战,然非官澳,则峰上之守亦孤,唇齿辅车也。’” 民国《同安县志·卷 17·武备》:“明初,官澳巡检司旧设弓兵,额一百名,” 明·嘉靖卅九年倭寇破城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初,倭寇大犯金门时,曾有大批金门岛东半部居民躲入“官澳巡检司城”内避难。 三月廿三日,倭寇自料罗登岸,焚掠同安浯洲(今金门岛),其间“有贼艘十余自漳之月港而来”,参与劫掠,受害最惨的是官澳。 当时“官澳巡检司城”内有难民万余人,推举杨克绍为首组织丁壮4千余人守城。因城高缺水,于四月初九日组织突围时城破。倭寇纵火屠城,城内外尸横遍地,妇女相携投海者不计其数,仅先头突围的200余人幸免被害。 “官澳巡检司城”破后,月港贼众再度登岸抢劫,并驾船往返于浯洲与月港间搬运赃物,“漳贼之父子兄弟,舟楫杂还不休,麦粟、器械、户牖之类,无不尽载而归。”后“二倭合党,漳贼附之”,攻劫于十七都诸乡。 五月,倭寇攻后浦,后浦虽筑城未就,但民众早已结社练兵,协力防守,倭攻不入。 后同安知县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来援,城内自卫武装配合援兵夹击倭贼,终将倭众击溃,擒获倭酋阿士机、安尾达等7人。 浯洲倭患“始终凡五十日,村社为虚”。 不久,屯驻月港的3千余名倭寇移舟出港,官兵于海沧、白石、镇海、井尾等处伏击,每战皆胜;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又追倭于鼓浪屿、刺屿尾海面,击沉倭舟数十艘,俘斩数百人,哑哩国王孙上键勾结倭寇的贼首徐老就擒,倭众大部坠海溺死。屯驻浯屿的残倭遂迁往南澳。 (参见洪受纂、吴岛校释《沧海纪遗·灾变之纪第8》) 万历存弓兵卅二名 至万历(1573—1620年)间,官澳巡检司存弓兵32名。 民国《同安县志·卷 17·武备·官澳巡检司》: “万历时存三十二名。” 清·康熙三年城毁 南明时期,金门由郑成功政权实际控制。 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实施“海禁迁界”,岛上人烟无存,“烈屿巡检司城”毁。现已不存。 后设水汛,属镇标右营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官澳》:“今设水汛,属镇标右营。” 田浦巡检司,位于同安县东南十八都浯洲屿(今金门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田浦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东西辟二门。(在县东南十八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田浦巡司,在县东南浯洲屿,旧置于安溪县源口渡,后移此。 ……《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田浦巡检司城》:“田浦巡检司城,在同安十八都,周围一百六十丈,广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窝铺四,有东西二门。” 万历(1573—1620年)间裁革(清·康熙《同安县志》载为万历九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陈坑巡检司城,周围一百八十丈,广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在县东南十八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峰上巡司)相近者为陈坑巡司,亦自晋江县石井镇移于浯洲屿。 ……《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陈坑巡检司城》:“陈坑巡检司城,在同安十八都,周围一百八十丈,广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窝铺四,门一。” 万历年间裁革[清·康熙《同安县志》载为万历九年(1581年)]。 峰上巡检司,位于同安县东南十八都浯洲屿(今金门岛),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峰上巡检司去官澳巡检司20里,居浯州最东,贼船突至,首当其冲。其澳曰料罗,料罗为泉州门户,宜急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峰上巡检司城,周围一百九十三丈(《马巷厅志》、万历《府志》同。清·乾隆《泉州府志·城池》作“周一百三十丈”),广一丈,高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四,为门一。(在县东南十八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峰上巡司,本置于南安县界之莲河,后亦移于浯洲屿。 ……《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峰上巡检司城》:“峰上巡检司城,在同安十八都,周围一百九十三丈,广一丈,高一丈八尺,窝铺四,门一。” 民国《同安县志·卷 17·武备》:“峰上巡检司,旧设弓兵额一百名,万历(1573—1620年)时存三十八名。” 烈屿巡检司城,位于今金门县烈屿乡上歧村吴山大山顶,旧属同安县东南廿都翔风里浯洲屿。 地理位置 烈屿又称“小金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隅的九龙江口外、厦门湾内,金门岛西南西方,在今厦门市与金门县之间。 烈屿乡除“小金门”本岛外,还包括大胆岛、二胆岛、复兴屿、猛虎屿、狮屿等诸小岛。 “烈屿巡检司城”,在金门千户所城(金门镇城,金门城)东,约在今金门县烈屿乡上歧村吴山大山顶营区一带,该地又有“城仔顶”之旧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金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烈屿巡检司城》:“烈屿巡检司城,在(县东南)二十都。”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烈屿巡检司城》:“烈屿巡检司城,在同安二十都翔风里。”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烈屿》: “烈屿,在金门镇城南海中,周二十余里,与金门隔潮对峙。” “上在金门镇城东,与大嶝、小嶝、鼓浪屿诸岛相望。”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5·兵防志·沿海略》: “烈屿水陆汛,在金门镇西南海中。距后浦水途十五里,距小嶝水途三十里。 屿周二十余里,大小山数十。唐时尝置牧马监于此(《方舆纪要》),与金门隔潮并峙。海上有警,则烈屿先受其锋(《闽书》)。” 置司建城 明·洪武廿年移“陈坑巡检司”于烈屿 明·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移“陈坑巡检司”于烈屿,改称“烈屿巡检司”,并建城。 “烈屿巡检司城”是当时周德兴在今金门县一带所建的5个巡检司城(峰上、田埔、官澳、陈坑、烈屿)之一,共同构成了金门的防御体系。其建城时间,一说洪武廿年(1387年),一说洪武廿五年(1392年)。 司城规模:城周135丈(《马巷厅志》、万历《府志》作180丈),基广1丈1尺,高1丈2尺(万历《府志》、《马巷厅志》作1丈7尺,窝铺作4,门1)。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同安县·烈屿巡检司城》:“高、广、门、铺之数,俱与陈坑巡检司城同。(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陈坑巡司)南为列屿巡司,旧置于澳头,后亦移此。 ……《郡志》云俱洪武二十年改徙,各筑城为守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烈屿巡检司城》:“周围高广、门铺之数与陈坑同。”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烈屿》:“明设巡司,与五通、刘五店、神泉诸处,皆为防御要冲。” 烈屿为外屿,绝海上,城据险乘高,与金门隔潮并峙。海上有警,则烈屿先受其锋。岁遇二汛,有寨遊兵船在于浯屿、担屿巡哨。 兵员 民国《同安县志·卷17·武备》:“烈屿巡检司,旧设弓兵额一百名,万历时存一十九名。” 清·康熙三年城毁 南明时期,金门由郑成功政权实际控制。 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实施“海禁迁界”,岛上人烟无存,“烈屿巡检司城”毁。 康熙十三年(南明·永历廿八年,1674年)至康熙十八年(南明·永历卅三年,1679年),郑经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内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 清·康熙十九年移石浔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巡检司移石浔。后烈屿设水汛,属金门镇标左营。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烈屿》: “国朝·康熙十九年,司移石浔。 今设水汛,属金门镇标左营。” “明筑巡检司城,今设水汛,为料罗兼辖。” 苧溪巡检司 苧溪巡检司,位于古同安县西十三都苧溪畔(今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境内)。 地理位置 苧溪是“后溪”的主干流。“后溪”汇集了今集美区西部几乎所有山脉之水,是厦门市的第二大河流,也是集美区第一大河流。 “苎溪”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的老寮仓山西麓(海拔734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石兜、坂头水库,再经第二农场、新村村、前进村、后溪村,与许溪(《同安县志》记为“考溪”)汇合注入“后溪”,再经后溪农场注入杏林湾水库至集美水闸汇入大海。 “苎溪”有桥,亦名“苎溪桥”,位于今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境内。始建于北宋·大观(1107—1110年)间,邑人徐诚垒石为桥,全长73米,古代同安来往漳州的古驿道由此而过。 民国《同安县志·山川·后溪》: “后溪,在仁德、安仁二里之界,苧溪、考溪诸水到此会流入于海。 苧溪在县西四十里,发源于县北白桐岭,万历《府志》作‘莲山峰’。历苧溪桥至海丰庄、后溪头入海。旧传唐宣宗为苏氏筑陂于此,溉田十里余。” 明·正统间设“苧溪巡检司” 明·正统五年(1440年),一说正统元年(1436年),设“苧溪巡检司”把守要路,有弓兵30名。 《明英宗实录·卷 74·“正统五年十二月丙申”条》:?“设福建候官县竹崎……同安县苧溪桥……德化县高镇、安仁……十一巡检司。”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苧溪巡检司》:“苧溪巡检司,在(同安)县西十三都,正统元年设。”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1·规制志·武卫志》:“苧溪巡检司,原设三十名。”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苧溪巡司,在县西四十里,正统元年置。” 民国《同安县志·卷 17·武备·苧溪巡检司》:“苧溪巡检司,正统元年添设,弓兵三十名。” 万历九年裁革,并司白礁 明·万历九年(1581年),苧溪巡检司裁革,并司白礁,存弓兵14名。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11·规制志·武卫志》:“今并司裁革。” 清·康熙《同安县志》:“苧溪巡检司,万历九年裁革,并司白礁;存弓兵一十四名。” 民国《同安县志·卷17·武备·苧溪巡检司》:“后改设白礁,万历时存一十四名。” 清代设“苎溪汛” 清·嘉庆《同安县志》载,地方平静,此地仍设“苎溪汛”,“安兵五名”。 彭湖巡检司(澎湖屿) 彭湖巡检司,在泉州府东南三十五都海岛中,元建,明·洪武廿年(1387年)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彭湖巡检司》:“彭湖巡检司,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都海岛中。元时建,国朝洪武二十年徙其民于近郭,巡检司遂废。”
安海城在晋江市安海镇。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安海港》。 附二:辋川城 辋川镇,隶泉州市惠安县,位于县境的东部,距县城10公里。宋隶崇善乡,元为文质乡的安仁里、归化里的二、三、五、三十四都。1961年更名辋川公社。1984年改辋川乡,1989年为辋川镇。地处惠安县东北部、湄洲湾南畔,东与东桥镇相连,南与涂寨镇毗邻,西与紫山镇、螺城镇接壤,北与泉港区交界。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辋川镇,县东北十里。阻山负海,民居繁密。”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辋川镇城》:“辋川镇城,在惠安县治东北十里许,五公山之南,菅屿之东。阻山负海,鱼盐米粟之利通焉。”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辋川》:“辋川,在治东北十五里,阻山负海,居民稠密。”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8·城池》:“辋川城,在县东北十里许。” 明·嘉靖四十一年建城 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惠安县屡被倭患,因议建辋川城;四十一年(1562年)城成。其时,城内“居人千余家,城中有市贸易,海中多出鲜品,贩往郡邑以卖,沿海堤有杉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嘉靖年间泉州成为“倭患”重灾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 “嘉靖三十七年,县屡被倭患,因议城之。 四十一年,城始就,周四里,与县城相犄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48卷·泉州府部汇考4·泉州府城池考·外州县·辋川镇城》: “旧无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惠安,议筑城,与县治犄角。 四十一年,知县陈玉成、萧继美先后成之,委生员江贽卿董役。贽卿捐家赀佐费,城乃完。周围七百余丈,高一丈八尺,东、西、南各一门,北小门二,东小门一。”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惠安县·辋川》:“明·嘉靖间,县屡被倭患,因筑城与县城相犄角。”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8·城池》载: “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陈公玉成、萧公继美建,里人倾资捐助,城周七百余丈,高一丈八尺,门四,东、北小门各一。” 还引《方舆纪要》说:“辋川阻山负海,居民繁密。明·嘉靖问倭告警,筑城周四里,与县城相犄角。” 1958年毁 辋川城墙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仅余城东北后任村“越王宫”北渔澳处长256米、高0.7—0.8的城基一段,北部“水关尾”辋川“城隍宫”后清理出约长2 5米、高0.5米的城基址1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