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壶洞与石壶殿

  张慈观
     (张自观,别名沙,张公圣君,张公法主,法主公,都天圣君。南宋·永泰县蒿口镇和平乡感德里月洲村人。)
     ——身世。
     ——道教全真派法师(骊山问道。永泰斩蛇。古寨岭铺路。梧桐尾开圳引水。)

  石壶洞
     (紫霄洞,顶岩。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在石牛山主峰南侧山腰)
     ——张慈观等三法师降魔于石牛山石壶洞
     ——南宋·淳熙“三法师”羽化登天。
     ——南宋·淳熙十五年后乡人辟“石壶洞”为“法主公”道场。
     ——明·正统遭火焚毁。
     ——清·顺治十二年遭雷击洞石崩塌弃毁。
     ——现代重建洞宇。
     ——明、清石壶洞题咏。
     ——清·乾隆《德化县志》记述的石壶胜迹

  石壶殿
     (石壶寺,石壶祖殿,下岩。德化县水口、南埕两乡交界处石牛山麓石壶腹地金狮岩。)
     ——明·正统始建为“石壶寺”。
     ——代有重修。
     ——现代重建改称“石壶殿”。
     ——规制(放生池。正殿。楹联。附属建筑。)
     ——香火广播。
     ——神事活动(神诞。请香。)

  附:《圣君历便簿》。

  石壶洞,又称“紫霄洞”,位于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在石牛山主峰南侧山腰,是法主公·张慈观最早的道场和德化最早的道教洞宇之一,也是“石壶殿”的前身,为作区别,俗称“顶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石牛山》)

  石壶殿,始称“石壶寺”,亦称“石壶祖殿”,俗称“下岩”,位于德化县水口、南埕两乡交界处石牛山麓石壶腹地金狮岩。?????????????????

张慈观

  张慈观的身世和道迹,大多来自民间传说,流传既久,讹误和相互差异有待考订之处必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其他著名道士·张慈观》)

  身世

  张慈观,或作张自观,别名,南宋·永泰县蒿口镇和平乡感德里月洲村人(时为“永福县”。旧《志》载为闽清人);绍兴九年已未(1139年)生。4岁丧父,随母改嫁盘谷洋(今属永泰县大洋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宋•陈自观》:陈自观,闽清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张自观》:张自观,闽清人。”

  《永泰县志》旧本亦写到圣者(张慈观)事迹,作盘谷人。

   张慈观的出生地,传说在福建永泰县廿九都。据现代王铭铭向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氏家族的调查后所撰《“法主公”的传说、信仰与传播》

  “法主君(指“张慈观”出生在(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

  姓入闽始祖公唐末随王审知带二十四姓共同入闽,在八闽王朝佐氏,官领榷货,氏三传,天下大乱,二世次膺三膺两兄弟避乱相牵迁来月洲,传二世,殁,葬得地,坟前有香炉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按:“”,即闽王·王鏻,原名王昶王延钧长子,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册封闽王]

  因此,传到十二世,信符公出生圣者张慈观。家贫穷,母嫁盘谷洋。”

  据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张慈观,又名自观,别名,福建永泰县廿九都人(旧邑《志》载为闽清人)。

  宋·绍兴年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个敦厚勤劳的农民。

  传说慈观四岁丧父,随母寄人蓠下。”

  道教全真派法师

  张慈观自幼拜道学艺,是全真派道士,道法高强。

  王铭铭《“法主公”的传说、信仰与传播》:“其后学道。”

  在福建德化、永春、永泰、福州、仙游“法主公”信仰盛行盛行处,存在许多有关这个圣者的传说。

  骊山问道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慈观少年从师拳法剑术。一日,他入山砍柴,在绝顶遇见二仙翁,童颜鹤发,穿道士衣裳,正在下棋,棋盘上还放着一粒半红半青的桃子。慈观近前观弈,仙翁递桃让慈观吃。慈观吃了一半,觉得很难下咽,偷偷把未吃完的桃子丢掉。仙翁挥手示意他起开。
慈观离开仙翁后,便挑柴下山。至半岭的‘更衣亭’休息时,逢高盖山明寺方丈龙树法师,遂将详情相告。

  法师说:‘两位老者,一位是太上老君,一位是元始天尊。石上放着那粒桃是三千年一熟的蟠桃,你能吃完,就能腾云驾雾,云游广宇。只吃一半,暂时未能脱出尘缘,还要下番修炼功夫。’

  慈观恍然大悟说:‘乞求法师指点,我愿专程前往拜谒两位天尊。’

  法师说:‘太上老君往兜率天宫,元始天尊居紫霞天阁。汝乃凡体肉身,不能云游,岂能到天宫天阁呢?’

  法师又指点:‘八月十六日中午,你可同章真肖信一道(章真在建宁,肖信在福州南台)到福州羊角州等待,届时有一条仙槎停泊在江中,你三人可乘槎往骊山问道去。定参后,便能脱胎换骨,神通广大。’

  慈观听从龙树法师的指点,约定如期登临骊山,听经悟道,定参四十九日,晓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变化莫测之术。余暇时间,慈观砍柴,章真舂米,肖信磨粉,倏忽经历了几度春秋。

  一天,他们要下山,途次,忽然漫山火焰,江河暴涨。正在惊疑不定,踉跄徊徘之际,一位黑须乌脸神仙在澎湃的波涛间显现。定神一看,原来是师尊来了。

  师尊降旨:‘慈观可先回去除妖,章真肖信他们另有差遣。三位日后在石壶岩聚首。’

  慈观乞赐护身法宝。师尊说:‘你原来砍柴用具即是法宝,届时灵验。’

  慈观叩谢后,奔向尘寰。路经蓬岛,两条麻绳忽而变化成两条长蛇,一条凌波溜走不知去向。慈观立刻抓住一条缠在自己脖子上,用师尊传授的灵符封牢。又挥舞起扁担,闪闪发光,呼呼作响,转眼变成一口莫邪宝剑。”

  永泰斩蛇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慈观去游永泰途中,遇观音化作洗菜女子,赐柳剑。

  经永泰卅六都,遇蟒蛇拦路。蟒蛇伸出殷红长舌,闪烁绿莹莹的目光,凶神恶煞似地昂起头来,向慈观挑战。慈观手发金剑,射瞎蛇眼,又挥剑斩断蛇首,血如喷泉,染红了溪流,此名遂改名为赤水(今永泰赤水)。

  据说这条蛇每年伤害许多群众,前天才有一妇女葬身蛇腹。慈观为民除了一大害。”

  古寨岭铺路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有一天,慈观从永泰去仙游,途中要翻越一道耸入云霄的古寨岭,只有一条必经的十里长的崎岖羊肠小路。时当盛夏,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往返永泰、仙游两县的行人,皆背负肩挑,气喘吁吁,汗流夹背。

  慈观目睹此情景,又访野老,听了许多行旅艰难的行状。于是,他于是夜万簇俱寂的时候,不到一夜功夫,铺砌了一条全长3400多台阶的通道。慈观为行人想得很周到,担心石级太陡易滑倒,又用铁爪在每个台级上扒痕。

  翌日清晨,人们惊异地见到昔日崎岖难行的黄土小径仅一夜功夫,竟变成平整地铺砌石头的坦途,又惊又喜,奔走相告,神仙铺路的故事便传开了。”

  梧桐尾开圳引水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永泰和仙游接壤处有个地方,叫梧桐尾。该地山峦重叠环绕,农田成片。因久旱,溪床朝天,土地龟裂,粮食歉收。村民年年祈雨,仍无法解除旱象。

  慈观云游到此,见田园荒芜,市场萧条,民不聊生,触目惊心。此时,人们正云集在龙王庙前迎神祈雨。庙前幛幡高悬,香烟缭绕,成群结队的人们伴随着神汉巫祝的咒语及锣鼓钟磬声,正在向庙里神龛场尘舞蹈,顶礼膜拜。

  慈观拨开人流近前,见墙壁上贴着一张反映旱情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官府不恤民瘼,强征苛捐杂税的文字。慈观又实地勘探了地形,想从村落对面悬峭壁上开掘一条盘山水圳,引来被大山阻隔的水源,以便解除旱情。

  他从别处牵来一只黄牛,一个铁犁。翌日黎明,大雾弥漫,他叱牛在石壁上凌空犁开一条水圳。快犁到尽头时,忽然对面一个挑盐妇女眼尖,在喊叫:‘奇怪呀,奇怪呀!大家快来看,有一个在石壁上犁坝沟的人哩。’话音未落,石壁上的人影消失了。大家好奇地近前一看,还有一个犁头插在圳头沟渠里。

  据说民国初年,犁头还在。如今打石开路,有几段沟渠已经崩塌了,但旧址仍清晰可辨。”

  道教全真派法师

  张慈观自幼拜道学艺,是全真派道士,道法高强。

  王铭铭《“法主公”的传说、信仰与传播》:“其后学道。”

  在福建德化、永春、永泰、福州、仙游“法主公”信仰盛行盛行处,存在许多有关这个圣者的传说。

  骊山问道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慈观少年从师拳法剑术。一日,他入山砍柴,在绝顶遇见二仙翁,童颜鹤发,穿道士衣裳,正在下棋,棋盘上还放着一粒半红半青的桃子。慈观近前观弈,仙翁递桃让慈观吃。慈观吃了一半,觉得很难下咽,偷偷把未吃完的桃子丢掉。仙翁挥手示意他起开。

  慈观离开仙翁后,便挑柴下山。至半岭的‘更衣亭’休息时,逢高盖山明寺方丈龙树法师,遂将详情相告。

  法师说:‘两位老者,一位是太上老君,一位是元始天尊。石上放着那粒桃是三千年一熟的蟠桃,你能吃完,就能腾云驾雾,云游广宇。只吃一半,暂时未能脱出尘缘,还要下番修炼功夫。’

  慈观恍然大悟说:‘乞求法师指点,我愿专程前往拜谒两位天尊。’

  法师说:‘太上老君往兜率天宫,元始天尊居紫霞天阁。汝乃凡体肉身,不能云游,岂能到天宫天阁呢?’

  法师又指点:‘八月十六日中午,你可同章真肖信一道(章真在建宁,肖信在福州南台)到福州羊角州等待,届时有一条仙槎停泊在江中,你三人可乘槎往骊山问道去。定参后,便能脱胎换骨,神通广大。’

  慈观听从龙树法师的指点,约定如期登临骊山,听经悟道,定参四十九日,晓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变化莫测之术。余暇时间,慈观砍柴,章真舂米,肖信磨粉,倏忽经历了几度春秋。

  一天,他们要下山,途次,忽然漫山火焰,江河暴涨。正在惊疑不定,踉跄徊徘之际,一位黑须乌脸神仙在澎湃的波涛间显现。定神一看,原来是师尊来了。

  师尊降旨:‘慈观可先回去除妖,章真肖信他们另有差遣。三位日后在石壶岩聚首。’

  慈观乞赐护身法宝。师尊说:‘你原来砍柴用具即是法宝,届时灵验。’

  慈观叩谢后,奔向尘寰。路经蓬岛,两条麻绳忽而变化成两条长蛇,一条凌波溜走不知去向。慈观立刻抓住一条缠在自己脖子上,用师尊传授的灵符封牢。又挥舞起扁担,闪闪发光,呼呼作响,转眼变成一口莫邪宝剑。”

  永泰斩蛇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慈观去游永泰途中,遇观音化作洗菜女子,赐柳剑。

  经永泰卅六都,遇蟒蛇拦路。蟒蛇伸出殷红长舌,闪烁绿莹莹的目光,凶神恶煞似地昂起头来,向慈观挑战。慈观手发金剑,射瞎蛇眼,又挥剑斩断蛇首,血如喷泉,染红了溪流,此名遂改名为赤水(今永泰赤水)。

  据说这条蛇每年伤害许多群众,前天才有一妇女葬身蛇腹。慈观为民除了一大害。”

  古寨岭铺路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有一天,慈观从永泰去仙游,途中要翻越一道耸入云霄的古寨岭,只有一条必经的十里长的崎岖羊肠小路。时当盛夏,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往返永泰、仙游两县的行人,皆背负肩挑,气喘吁吁,汗流夹背。

  慈观目睹此情景,又访野老,听了许多行旅艰难的行状。于是,他于是夜万簇俱寂的时候,不到一夜功夫,铺砌了一条全长3400多台阶的通道。慈观为行人想得很周到,担心石级太陡易滑倒,又用铁爪在每个台级上扒痕。

  翌日清晨,人们惊异地见到昔日崎岖难行的黄土小径仅一夜功夫,竟变成平整地铺砌石头的坦途,又惊又喜,奔走相告,神仙铺路的故事便传开了。”

  梧桐尾开圳引水

  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载:

  “永泰和仙游接壤处有个地方,叫梧桐尾。该地山峦重叠环绕,农田成片。因久旱,溪床朝天,土地龟裂,粮食歉收。村民年年祈雨,仍无法解除旱象。

  慈观云游到此,见田园荒芜,市场萧条,民不聊生,触目惊心。此时,人们正云集在龙王庙前迎神祈雨。庙前幛幡高悬,香烟缭绕,成群结队的人们伴随着神汉巫祝的咒语及锣鼓钟磬声,正在向庙里神龛场尘舞蹈,顶礼膜拜。

  慈观拨开人流近前,见墙壁上贴着一张反映旱情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官府不恤民瘼,强征苛捐杂税的文字。慈观又实地勘探了地形,想从村落对面悬峭壁上开掘一条盘山水圳,引来被大山阻隔的水源,以便解除旱情。

  他从别处牵来一只黄牛,一个铁犁。翌日黎明,大雾弥漫,他叱牛在石壁上凌空犁开一条水圳。快犁到尽头时,忽然对面一个挑盐妇女眼尖,在喊叫:‘奇怪呀,奇怪呀!大家快来看,有一个在石壁上犁坝沟的人哩。’话音未落,石壁上的人影消失了。大家好奇地近前一看,还有一个犁头插在圳头沟渠里。

  据说民国初年,犁头还在。如今打石开路,有几段沟渠已经崩塌了,但旧址仍清晰可辨。”

石壶洞

  张慈观等三法师降魔于石牛山石壶洞

  “石壶洞”,位于德化县石牛山主峰南侧山腰。原为一天然石洞,洞深7.5米、宽6.5米,洞顶呈圆拱形,原有1块巨石前伸。

  传说,宋室南渡后,炼性(或说“炼丹”)于德化蕉溪山石鼓岩(今属雷峰镇蕉溪村)。绍兴(1131~1162年)间(或说乾道四年,1168年)某年春夜,张自观30岁,遥见石牛山顶夜火闪烁,知有魈魅作崇,遂驾云以往,与由螃蟹精变化而成的“五通鬼”斗法。群魔力怯,徉败诱法师入鬼索阵,拘之于石壶洞,洞口用柴火粗糠燎烧7昼夜,致法师发散脸黑。法师念咒示知萧朗瑞)、章朗庆章敏)2道师前来助战。道人发力槌撞洞门,用力过猛,不仅撞碎石门,也碰坏师兄额头,羞愧脸红。道人见鬼怪逞凶,师弟蓬头散发,额头碰破,怒发冲冠,气得脸色发青。三法师合力,终于制服魈魔,夺得石壶洞,并用通天网尽收蛇精树怪。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宋•陈自观》:“后炼丹于蕉溪山石鼓岩。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方于人家迎妇,师出掌令人从提缝视之,方知其魅,因与魅斗于磐山之中,夺其窟宅,坐化镇之。今座下洞穴深黑,祈祷辄应。”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石壶洞》:“石壶洞,在石牛山上。一石似牛头,上唇为楝,下唇为址,深广可二丈。宋·绍兴间,三道人降魔于此。”

  ·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张自观》:

  “炼性于蕉溪山石鼓岩(据民国《志》,时在宋室南渡后)

  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方于人家迎妇,舆徒甚盛。出掌,令人从指缝窥之,魅悉现形。乃幻为女妆,坐舆中,群魅舁之入石壶洞。与之斗,悬崖上下,趾踵入石,辗转数十处,发尻鞭剑之迹如刻画。竞夺其洞,坐化镇之,至今英灵如生。

  魅常眩匿游人衣物,告于神,则立出。山顶有剑插石上,可摇不可拔。又有铁杖长四尺许,不假锤炼,以手摄成,指痕可数。”

  《承泽新楼氏族谱》载:“宋·南渡后,石牛山一派深林邃谷,地广人稀,魈魅出没迷人,三真人识其怪,深入藏穴,降夺其洞而镇之,保护生灵。真人显圣,与始祖乔迁承泽同时也。”

  王铭铭《“法主公”的传说、信仰与传播》:“曾与‘五童鬼’斗法德化石壶洞。”

  石壶洞之战,德化徐本章文、徐艺星整理的相关资料(《德化文史资料》,1994年第5辑)别有说法:

  “石壶岩‘五通鬼’闻警带众鬼迎战。双方使出浑身解数,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难舍难解。后来,鬼怪知硬拼难以取胜,又使出诡计,且战且走。

  慈观穷追不舍,稍不留神,被鬼卒用绳索绊倒在地,被擒,禁锢在狮岩洞中,遭鬼怪火燎烟薰,达七日七夜,面变黑色。正当危急关头,章真肖信二人获讯赶来解救。慈观跃出岩洞,挥剑破洞,三人合力作战,鬼怪纷纷溃退。终于驯服了‘五通鬼’,收为护坛将军。

  三人打扫战场后,在石壶岩聚首,后人称为‘三位圣君’,即公圣君、公真人、公圣者。为了纪念他们降妖伏魔之功,便立‘石壶寺’奉祀。”

  南宋·淳熙“三法师”羽化登天

  “三法师”“石壶洞”伏魔后,见石牛山气势磅礴,悬崖摩云,山清水秀,遂将石牛山定为身后福地,相约日后功德圆满,当聚首石牛,显在石牛。

  淳熙九年(1182年)六月十三日丑时,章朗庆道人在“石壶洞”羽化。

  淳熙十年(1183年)三月初八,45岁,在石牛山麓九龙潭羽化。王铭铭《“法主公”的传说、信仰与传播》另说:“得道于闽清金沙,坐化成佛,登天得年四十五岁。”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朗瑞道人在南平濛荡山肖公洞羽化。

  南宋·淳熙十五年后乡人辟“石壶洞”为“法主公”道场

  “石壶洞”“法主公”道场,应在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朗瑞道人羽化之后。

  时石牛山麓的榜上、承泽、昆坂、梨坑、毛厝等5乡村民缅怀3道人恩泽,同时联同生前好友仙游郑思通、永春蓬壶林药师、德化僧人陈正悟,鸠工庀材,依洞建宇,名“石壶洞”

  洞内砌一石龛,宽近2米,塑朗瑞章朗庆3道人金身以祀,开辟香火,分别尊称为张公圣君张公法主,俗称法主都天圣君、“萧公圣君”、“章公真人,奉为德化法教3主神,并称“法主三公”张公圣君供像为披发仗剑,环眼怒目,赤足踏风火轮,颈腰间缠一大蛇,黑脸;萧公圣君为红脸;章公真人为青脸。

  【按:台湾宗教学者刘枝万曾把闽台系统的道教分为3支:①道士(道教);②法师(法教);③灵媒。他认为,法师(法教)一类中包含“闾山教”,而“闾山教”又分以临水夫人为主福州“三奶教系”和以“法主公”为主的泉州“法主公教”。】

  “石壶洞”道场的始建,依《族谱》记载,是榜上村的黄必玉牵头董建、承泽村黄十八公为檀越主。

  明·正统三年(1438年)十月初五日陈解德黄志育志静志祥梁德隆景贤等人为《榜上钱塘氏族谱》(即今榜上村)撰写的公圣君石壶古迹志》一文载:公至钱塘(今“榜上村”),宿于黄必玉家,两人至为深交,必玉帮助“放法”治魅,“真人感必玉相助开洞之恩,拜为谊父”,后必玉“紫霄洞”“董建殿宇,奉三圣君像于中”

  《承泽新楼氏族谱·附旧谱记石洞开山承泽檀越故事》载:

  “先时,三真人开辟道场,以我十八公为始创檀越主,其神主与开山和尚、福德正神同龛奉祀。”

  “依岩作殿,塑像祀奉,僧人亦择其地结茅而居,洞深幽静,可容百人。”

  实际上,不同家族村落争相抢夺创建“石壶洞”的名声,反映的是争夺“象征资本”的历史真象。反过来,这个历史真象可能包含着几个围石牛山而居的家族聚落共同推戴张慈观为神的过程。

  嘉泰二年(1202年)壬戍科进士黄龟朋曾撰联“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挂于洞宇中。

  [按:黄龟朋(约1180~?),字显洛,号益甫,南宋·德化水口承泽村人(位石牛山北坡山腰,古属“清泰里”)。嘉泰二年(1202年)壬戍科进士,历广西朝阳县主簿、梧州推官、廉州教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龟朋》]

  自此,“石壶洞”朝钟暮鼓,加上5乡信士虔诚,香火渐兴。

  后因洞深渺然,僧寮附焉,遂请石匠开片石砌墙,隔为两洞,左边为三圣君大祠堂厅,右边供道徒、香客住宿,并置鉎香炉3个供信徒奉祀香火。

  明·正统遭火焚毁

  明·正统(1436—1449年)间,“石壶洞洞宇遭火焚毁,洞顶前伸巨石断裂,断口处成如刀切般的峭壁,壁高5.5米,悬于洞顶之上。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易址在水口、南埕两乡交界处石牛山麓金狮岩另建“石壶寺”(现称“石壶殿”),作张公法主·张慈观的祖殿。因“石壶洞”在“石壶寺”上方,遂俗称“顶岩”

  清·顺治十二年遭雷击洞石崩塌弃毁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石牛山狮岩被雷击断其半,洞石崩塌,“石壶洞”弃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石壶洞》:“国初时劫火,洞顶倾半。”

  《承泽美山黄氏族谱》载:“顺治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年)顶岩遭火,坛场毁坏。”

  现代重建洞宇

  1999—2000年,新加坡信士李文彬李炎辉陈志勤等捐资15万元,重建“石壶洞”洞宇,重雕“三圣君”石像。

  现“石壶洞”前是1块平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平地北侧有1块巨石,镌“福地”2字。

  “石壶洞”洞口顶部峭壁高5.5米。洞顶石壁上镌刻着当代书法家梁披云手书“石壶洞”3个大字。

  洞深7.5米、宽6.5米。洞顶呈圆拱形。

  洞内用大理石砌一祀祭厅,面积56平方米;厅堂上砌一石龛,宽近2米,置张公圣君”、“萧公圣君”、“章公真人大理石雕像神位。雕像前有大理石供桌、香炉等。

  两边墙壁上有张公法主传奇”瓷质连环画108幅,介绍张慈观生平传奇故事。

  楹联:“石壶福地传万古,三圣显赫永千秋。”

  明、清石壶洞题咏

  由于张公法主信仰传播广泛,明、清两代吸引众多文人学士登临“石壶洞”,留下许多题咏。

  ·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明代题咏石壶洞的诗有:

  “《登石壶洞二首》(赖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削成绝壁辟鸿濛,界画河山指顾雄。林壑岚光浮岫白,海门云气上衣红。
  位尊肺柱天倪阙,洞走龙蛇佛子宫。箫鼓忽从危石度,恍疑钧乐奏崆峒。’

  ‘孤亭壶峤势巑岏,壁立东南一柱看。地俯群蜂惟隐雾,天高九月顿生寒。
  万年洞壑藏灵怪,八部风云护石坛。登眺幸同名胜侣,敞从千翼竞飞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石壶洞》收录李道泰诗”两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李道泰》):

  “远结三山侣,来开绝壑天。魔军容易退,木客更知禅。
  泉散千溪水,松同万石年。野僧无稻亩,相与种芝田。”

  “散发悬崖际,精灵长守坛。朝华吞海日,秋爽数林峦。
  云柱龙三尺,僧寮石一盘。凿空入缥缈,直上已生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清初题咏石壶洞的诗有:

  “《游石壶》(举人彭帝时,仙游人):
  ‘才向天台问渡初,闻闻见见果真欤?花迎游屐如相识,云补崩崖不觉虚。
  幽涧径深魑魅迹,苍岩苔点薜萝书。八闽风雨千山外,翘首苍穹尺五余。’”

  “《秋游石壶二首》(李道泰):

  ‘壶里寻秋色,天风拂幔亭。藤条绿断壁,石级上青冥。
  海浪浮初日,烟光起远坰。洞门委宛处,剑气落寒生。’

  ‘风篁清冷绝,身更出层云。门导龙穿迹,洞摩雷篆文。
  扳技飞鼠技,过壁饮猿群。却笑莲峰上,昌黎待醉醺。’”

  “《宿石壶岩》(毛一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毛一夔》)
  ‘清秋风景快游扳,胜友相期兴不悭。一世烦心消夜磐,百年老眼愧名山。
  寻诗喜拾松边句,聚话聊添石上闲。烂煮蟹汤僧见爱,幔亭隐似武夷间。’”


  “《登石壶次韵》(毛一夔):
  ‘我己登无上,君还步肯齐。诸山皆景仰,何树敢辞低?
  云窦三三曲,洞天六六迷。石牙惊虎豹,剑气落虹霓。
  海日先岩曙,秋禽散野啼。松阴随客转,花榻傍僧栖。
  选胜同搜句,摩崖不记题。高风断叶急,归兴夕阳西。’”

  “《游石壶》(邑廪生毛恩盛):
  ‘寻幽远叩白云关,石径纡回落叶斑。沧海秋清常浴日,碧烟天阔不归山。
  风涛有韵茶先引,野鹤无心鹭与闲。五尺痴僮虽懒事,投诗携得一囊还。’”

  “《游石壶》(邑贡生黄宪文):
  ‘欲遂探幽志,来寻绝境游。秋林光似练,细水碧于油。
  海日朝霞灿,江云八眼收,出山全未忍,去去仍淹留。’”

  “《石壶步韵二首》(邑举人林昱):

  ‘芙蓉削出自尖岏,仰面飞腾别样看。郁石云封难识径,清秋月冷觉生寒。
  谁驱山祟开名地,俨象方隅筑紫坛。精气不磨游者众,愿留一座列新翰。’

  ‘石骨崚嶒列顶岏,神人往迹至今看。云留雨意千峰暗,洞老苔阴六月寒。
幽咽泉流鸣绝壑,光芒剑气烛巍坛。诗豪前此标佳句,下里和来愧弄翰。’”

  “《游石壶洞》(邑举人、教谕温廷选):
  ‘远上危巅古洞问,呼僧引屐入云关。三门径曲丹梯老,一涧泉澌玉乳闲。
  此日人谈林壑美,当年鬼泣雨风蛮。夜来刻烛同拈韵,是处松涛籁满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记述的石壶胜迹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石壶》:

  “石壶,在清太里石牛山上。

  晨起登山,毕景始到。由陟霎亭入林而西,逶迤千仞,为天台岭。上有分水、洋水东西流,东往泉州,西往兴化。

  黄宪文诗:
  ‘巍巍一岭与天齐,极顶分流浚两溪。竹里人经千尺磴,道旁石可万言题。
  林深鸟语同猿啸,谷暗禅音似豹啼。拊葛扳萝三五里,回头已觉夕阳西。’

  毛一夔诗:
  ‘后上依前上,长林莫辨天。人心皆出世,山意尽成仙。
  倚磴咸称极,问岩尚隔巅。霞光悬木杪,恍在赤城边。’

  入壶平地数亩,一院居中。

  毛一夔诗:
  ‘这座灵岩结构阴,上方犹隔白云深。春秋径就花情问,朝暮门开山影侵。
  五夜龙光存剑气,千年佛子悟雷音。欲参松石无穷理,须抱层峦不世心。’

  院前有池,产四脚鱼、午时莲。

  院后直上,怪石狞狰,作钟鼓、龙凤、鸟蛇之状。当路巨石,始谷牙垛叠如阙如窦者三,各深二十余丈,委宛苍凉。

  罅处曦阳斜照,间有字迹,剥蚀难辨,为一天门。

  毛一夔诗:
  ‘片石蠼岩起,通幽一窦先。填云何窒户?拔径始开天。
  我谓奇无比,僧云实未然。登山初展眼,见此即称玄。’

  二天门。

  毛一夔诗:
  ‘又转一幽奇,比前较胜之。龙蛇多暗走,日月罕明窥。
  稍出天仍大,重看路更疑。白云寻不见,谅有别心期。’

  三天门。

  毛一夔诗:
  ‘探奇已至再,此益费踌躇。石尽归玄象,门真透太虚。
  以休能致曲,有漏不同初。三复留题后,壶天咫尺余。’

  上即石壶洞顶址,全石如牛头,中可容数十人。康熙(1662—1722年)间,洞门震压未凿。

  毛一夔诗:
  ‘壶头古洞漭生秋,芜草寒花不自由。施鸟思僧仍下石,孤云恋客复经邱。
  遥钟频送空山晚,野树徒私曲径幽。想得真人心亦老,黄蛇胆气性中收。’

  洞底有穴深杳,傍穴积沙中,常见男、女大小趾踵迹,游人以手灭之,顷而复见,盖山魈所出入也。

  洞顶望见兴、泉二郡,鸡鸣时可观海日。

  毛一夔诗:
  ‘天鸡遥报扶桑晓,五色烟霞尽东绕。两仪渐判阴阳开,浑沌谅同此时杳。
  须叟现出金轮王,一颗晶明沧海表。鋾精浴魄不易高,欲起未起耐瞻眺。
  洞口豁然真可吞,如何不教天地小?羲和叱驭挺三竿,抬头如挂石壶杪。
  万木共栖赤身乌,千林顿醒黄梁鸟。岩麓钟磬启晨经,长啸孙登下山了。’

  黄守仁诗:
  ‘适兴登绝顶,壶光快壮游。三门阴雾锁,片石晚云留。
  风动天香霭,鸡鸣海日浮。梵堂钟数点,敲彻万峰秋。’

  洞北别开一洞,上、下两石,深广二丈许,中虚一窍,窥见苍光,而雨点不能入。上石如莲花形,旁有指动石,以手撼之不动,以指点之则摇。稍过为龙藏。有风出小口,伛偻可入,约十余丈尽处一池,深黑。石壁斜倚,有大士影,宛如刻画。

  由洞而上,为演法台,道人张自观斗魈处也,石壁峭削千仞,头发、尻胫、鞭剑之迹,各入石寸许,辗转数十处,足趾入石,半其踵。游人跣足缘石以登,壁间作石级数十,为梯。巅有石罅,深不见底,当超而过之,非神全者莫敢往矣。

  毛一夔诗:
  ‘何许众山让特立?潘屿削起插天入。龙蛇走迹烂如泥,来去烟霞不一集。
  双眼抉开万里青,层蛮踏作九霄级,身世虚危那可持?飞鸢惊坠翌自戢。
(“层蛮”:系“层峦”之误)
  有时长风发啸声,成云岩下山鬼泣。真人驭鹤久未归,古洞空遗金粟粒。
  振衣秋气不胜多,落木黄昏催更急。

  达顶有天成石冢,有洗剑泉一泓,水常赤。

  毛一夔诗:
  ‘裬彼千古积山月,薄带霜威悚人发。紫气纵归牛斗间,铜花泻出寒流滑。’
(按:“积”:据民国版《德化县志·古迹·胜迹》为“渍”)

  黄遂权诗:
  ‘神踪留异在云端,携手攀跻共说难。山染秋光如点黛,人栖云欲生翰。
  朱曦浴海扶轮上,青女流膏洗剑寒。此处离天疑尺五,望中风景托和盘。’

  对峙一峰,蠛岩峻绝,游踪难到。

  极巅有剑插石上,可摇不可拔。

  毛一夔诗:‘虎气半消龙精波,苔痕带露裂山骨;真人三尺挂碧天,万丈光芒犹恍惚。’

  黄究文诗:
  ‘纡回山径即天台,古洞幽深片石开。树老千年时带雪,风嘘万壑欲成雷。
  藤桥有路通牛首,宝剑当空插法台。极目海隅缥缈处,五云蚤捧太阳来。’”

石壶殿

  明·正统始建为“石壶寺”

  明·正统(1436—1449年)间“石壶洞”洞宇遭火后焚损(见上文),洞石崩塌,承泽、昆坂、榜上、梨坑、毛厝、湖坂6村(称“檀樾主村”)将“法主公”道场迁建于水口、南埕两乡交界处石牛山麓石壶腹地金狮岩现址,名“石壶寺”,作为张公法主·张自观的祖殿。翌年九月,聘名师巨匠重塑张公圣君”、“萧公圣君”、“章公真人金身。因“石壶寺”位于“石壶洞”之下,俗称“下岩”

  但“石壶寺”具体何时迁建于今地,记载不一,有两说:

  一是明·正统三年(1438年)之前说。正统三年十月初五日陈解德等人撰写的公圣君石壶古迹志》载:“洞石(指顶岩)崩颓,志静等复建‘下岩’两堂。”说明迁建于今址当在正统三年(1439年)之前。

  一是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说。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石壶洞》:(石壶洞)下有岩宇(指“石壶寺”),明·崇祯庚辰建。”民国廿八年版《德化县志》也称“石壶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此应为再重修或重建。

  代有重修

  “石壶寺”屡毁屡修。

  因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石壶洞(顶岩)遭雷击弃毁,顺治十三年(1656年),承泽村黄尧英等人募捐复建下堂(下岩)佛殿(石壶寺)。《承泽美山黄氏族谱》载:“顺治乙未(顺治十二年,1655年)顶岩遭火,坛场毁坏。中舍房黄尧英为檀越,倡首募化建下堂佛殿。”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水口村(今湖坂村)廪生黄遂权捐已田南山乡租数百斤,自纳粮,充作寺内香灯之资。

  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石壶寺”住持圆愿募建下殿及两廊书院,水口庠生黄雄偕家俊家煌捐昆山湖后杉60余株,承泽鲲甲鲲凤兄弟亦献杉资助,寺宇建筑比前宏昶。·乾隆《德化县志·8·祠宇志·寺宇(附)·石壶洞》:(石壶寺)国朝·康熙甲子修。”

  康熙廿九年(1690年),承泽五房同捐本乡上泗洲土名丰田岭公田1段、租180斤充作寺庙香火。卅九年(1700年),黄雄复捐己租添助香灯。

  乾隆卅六年—卅七年(1771-1772年),“石壶寺”遭大火焚毁,堂佛毁坏。乾隆卅七年—卅八年(1772-1773年)由住持悦峰和门徒海岸募化重修。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承泽黄应甲黄超凤为首,鸠制“三真显圣”匾额,湖山86岁太学生黄守仁录题进士黄龟朋的楹联“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择是年闰六月初六分别悬挂于正殿和山门。

  光绪廿六年(1900年),湖坂黄桂芬自备工料修理殿宇。

  宣统元年(1909年),募资大修。

  民国廿五年(1936年),国民党中央军团长王成章奉令围剿张雄南,纵火焚寺,殿堂与佛像被焚毁殆尽。

  民国卅六年(1947年)七月间,南山黄贵夏为首往仙游等地募捐,依原址重建,工程未竣又遭风雨侵袭倒塌。

  现代重建改称“石壶殿”

  1981—1985年,马来西亚侨胞、台胞、港澳同胞、水口镇一些村落和邻县热心人士的捐资,重建上、下殿和两侧宿舍,改称“石壶殿”

  1992年,又翻修正殿,并陆续复建后殿和新建配套设施。1994年正殿、下殿换上青色琉璃瓦。

  2003年,石牛山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是福建省区域性风景名胜区,“石壶殿”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制

  “石壶殿”整体含放生池、正殿,以及护国楼、宾馆、餐厅、厨房、埕、停车场等附属建筑。

  放生池

  放生池位于“石壶殿”前,呈半月形,半径9.5米,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内有一石,状似牛,池水恰到好处时,像一头小水牛在水中游泳,似沉似浮,形态逼真。池里长满午时莲(天山睡莲),还有鱼类,可供观赏。

  正殿

  正殿坐辛向乙兼戍辰,水出巽口,面宽21.7米,进深26.5米,高2丈5尺8寸(鲁班尺),建筑面积575平方米。采用“皇宫式”起架,重檐歇山式,石木结构,所有柱、墙均为石料,唯屋顶为木料,盖青色琉璃瓦。殿宇分上、下两堂,自进步起“四寿落厅”(四点金起)。

  正门楣镌“石壶祖殿”匾额。

  正殿正中神龛高3.05米,宽1.8米,供奉三圣君神像。后屏壁上悬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撰书石壶殿石雕横匾。两边有原县政协主席李孝仪撰书对联:“护国安民真人显圣,降魔除害神将扬威。”

  神龛左边“四扇厅头”供奉观世音菩萨,右边供奉福德正神、历代禅师和檀樾主黄震极诸神位。

  神龛上的横梁顶悬挂着承泽美山堂进士黄龟朋题的“三真显圣”横匾,左边挂有台湾桃源县顺天护国宫袁金水等赠贺的“神威远播”横匾,右边挂有台湾彰化快宫法主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守镇等赠贺的“威灵显赫”横匾。左边壁上挂有德化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科赠送的“弘扬宗教文化”横匾。正殿“四点金”前柱灯梁顶悬挂着钱塘黄治众弟子敬献的“万法朝宗”横匾。大门顶悬挂着毛厝“嵩山堂”众弟子敬献的“一真独悟”横匾。

  楹联

  “石壶殿”有诸多楹联。

  石壶祖殿:“石山道灵气通四海,壶殿教显应荫万民。”

  正殿屏柱:

  “三圣容光昭日月,九龙潭里镇乾坤。”

  “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宋·进士黄龟朋撰。

  “石室狮岩人敬仰,壶巅鬼洞众称奇。”

  正殿内壁:

  “威镇一方施法力,灵传千古靖妖氛。”

  “雄姿独引攀登者,秀色遍昭旅游人。”

  “石壶洞中降魔障,升仙桥下斩龟精。”

  “霜寒林壑依然绿,雨霁石壶分外香。”

  正殿大门:

  “石牛巍峨,独耸云天景势优异;三真显圣,威震寰宇慈济人民。”

  “石景神奇聚真人,壶液甘香滋黎民。”

  廊柱:“玉封监雷垂百世,都天御史赫千秋。”

  正殿前廊柱:“圣威赫耀香烟盛,宇梵雄伟靠众筹。”

  正殿上殿前廊左右门:“石缀风光秀,壶蕴文物华。”

  正殿上殿前廊柱:

  “石峡青松千里翠,壶间绿野万年春。”

  “石门通净地,壶水沐凡心。”

  正殿下殿内壁:“石窟显奇观,赫耀圣君彰佛力;壶岩存胜迹,威灵法主靖魈氛。”

  正殿下殿:

  “石现奇形供众赏,壶藏美景任君游。”

  “石径风雨终无恙,壶对湖山亦胜缘。”

  “石牛高卧千秋雪,壶液长滋万岁松。”

  “石壶法水灵今古,古寺香烟绕谷川。”

  “石上流泉声似磬,壶边明月景宜诗。”

  “石夹泉声关晴雨,壶岩剑气射斗牛。”

  “石窟居仙千年古迹,壶巅斗魅百华奇观。”

  “三真显圣威震四方,万法归宗名垂千载。”

  “石上悟三生,沧海桑田原是幻;壶中涵万象,须弥芥子可齐观。”

  正殿下殿前廊:

  “石镌楹联昭文物,壶迎游客灿风光。”

  “三真显圣中外仰,万法朝宗古今传。”

  “石音迭奏光莲宇,壶水博施济众生。”

  正殿下殿大门:“三圣君显迹留芳千古,石壶洞皈化布德万年。”

  正殿下殿前廊:

  “石留胜迹焕宇宙异彩,壶聚灵水映日月光华。”

  “石上留仙迹,壶中化佛身。”

  正殿下殿廊柱:

  “望三山对峙,纳二水交流。”

  “斯岩三剑显,此石一牛名。”

  正殿下殿廊角:

  “石磴丹梯通法界,壶飧青果却尘缘。”

  “石山道灵气通四海,壶殿教显应荫万民。”

  另有:老子发先河,道教传经成国教;闾山开正法,真君树典立纲宗。”

  附属建筑

  住宿楼房

  住宿楼房位于正殿左边,1988年建成。石木结构,分上、下二层,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共12间,为管理人员住房及简易客房。

  【“护国楼及宾馆

  “护国楼”及宾馆位于正殿右边,1995年由台湾省桃源县袁金水等筹资建成。砖混结构,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603平方米,设1间活动室、16间客房50个床位。除此之外,还有厨房、餐厅等配套设施。

  香火广播

  “石壶殿”是闽台两地以及东南亚地区著名的道教圣地。

  “法主公”香火流播甚广,数千个宫、观、殿、岩有其分香,范围包括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安溪、南安、晋江,福州市永泰,莆田市,厦门市同安,台湾省,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仅台湾,就传薪数十座宫观,如宜兴县再兴宫、苏澳镇晋安宫等,均有奉祀。1988年以来,台湾各地信士先后组团到“石壶殿”寻找张公圣君的祖殿和遗迹。

  “石壶殿”每年接待来自海内外各地及本县奉祀张公圣君的宫庙善信到祖殿进香、请香、谒祖数十批,有时1天接待的人数达四五百人。

  一些地区的道士在传播这一信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法师(道士)祀奉“法主公”,并以能够施行“法主公”的法术为荣。

  神事活动

  神诞

  “石壶殿”的道教徒及其信众所崇奉的神仙繁多,对神诞活动按其历史习惯,对“三圣君”神诞纪念和庆贺最为隆重。每逢农历七月廿三日张公神诞,六月廿九日肖公神诞,十月十六日章公神诞,石壶祖殿均设坛奉供,主坛道士斋醮为其庆寿,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境平安,晚上演戏或放映电影为其庆寿。

  承泽、昆坂、榜上、梨坑、毛厝、湖坂6村(称“檀樾主村”),每逢“三圣君”神诞日,在各个村落的祠堂设坛庆寿,家家户户供奉供品,晚上排盘(果品),内容丰盛,排列整齐大方。同时演戏或放映电影庆贺,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还邀请亲朋好友来看热闹,富有节日气氛。

  “石壶殿”及其檀樾主村落除庆贺“三圣君”神诞外,正月十六日3位皇君神诞、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神诞、三月初九日大使神诞、二月十六日五谷仙神诞、三月十五日昊天帝君神诞、三月十九日太阳星君神诞、五月十三日关帝爷神诞、九月十六日境主三位知府神诞,均设供为其庆寿。

  请香

  “石壶殿”的6个檀樾主村均有请香习俗,每年都送各自供奉的3圣君到“石壶祖殿”请香或参香活动,祈求一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当由“石壶祖殿”请香迎回到各自的村中以后,请道士斋醮祈福。

附:《圣君历便簿》

  王铭铭《“法主公”的传说、信仰与传播》收录德化道士氏1981年手抄《圣君历便簿》的经书,其具体内容如下(原文为民间手抄本,字句有不对仗及抄写错误,为保留原貌,不加修饰。括号内为原注):

  “启请天大法主,玉封监雷圣公:

  生居永福桃溪境(福建永福月州离城百二里),祖在月州张家庄。父名淳厚家居仕,次弟行四半耕读。十娘亲生母,怀孕十月到临盆。感得天神来降世,有宋绍兴已未年;七月廿三启华诞,西时降生在凡间(五通鬼假看命送号慈观,指点污裙里四十九日保平安)。满座华光灿烂起,三旦乳名号慈观(外号张锄柄因作锄柄)。

  少年悟道白去寺(永福西区名山室,道书称为第七福地,中途得遇传授正法),十岁原来会能仁。高盖灶峰初脱俗,拜师龙树大医王;传授五雷天心法,诸磐文法尽皆通。蒙师赐得七星剑,手提宝剑斩邪魔;入地升天如顷刻,呼风唤雨雨在须;除怪斩妖称第一,封岩破洞羡无双。

  一十九岁到尤溪(莲板桥地方圣君洞又福亭坑岭坑),募化缘金造桥亭。

  二十一岁奉天命,大展神通到石壶;赤水到岩宿一夜(永邑卅六都赤水洋头,大石现成一片如龙,容几十人住之),人模留迹至今存(对面圣迹留下)。又蒙观音赐柳剑(观音变化女子洗菜接柳赐之),次早提剑斩青蛇 (蛇头斩断口流黄泉不停,蛇耳、鼻、口、目路过行人能看之);斩断青蛇化做石,头在路下身在溪。踏到德化石壶洞,降伏五通侣洞天;平伏五通在网内,困在小洞不超生。奇峰怪石灵仙景,石凤石牛及石壶。福建高山为第一,二十余层石壁梯;石上法场行罡步,圣君脚迹尚留存。遇到村场仙,三显真仙斗法罡;飞沙走石大斗法,大仙愿服法高强。

  二十四岁到兴化(铺古寨岭大路大石壁阻碍处用草耙开层),山中奇石狮精;剑插狮头今犹在(在兴化上坪洋地方,过客能看见剑刀一支),古迹地名剑召岩。

  二十五岁到梅邑,寿宁乡内虎头岩(闽清十二都界);犁牛创凿少视囗(用牛犁开渠接水过圳),穿流通水灌旱田。

  二十八岁回永福,攻破大鬼小鬼岩;长庆尾潦田无水,金鸡岩壁凿流通。回到盘古方壶地,翻身又到曹溪岩。

  三十三岁逢大旱(春夏秋冬无雨赤地千里),辛卯年春不雨霖;雷声霹雳大地震(三十三日雷声不停),玉旨降下禁雷鸣;禁雷不止轰轰响,旨召法主禁雷威。法主禁雷顷刻止,玉封监雷真圣君。

  三十四岁游方广(永福甲岭七都三岛村著名仙洞),名山胜景第一奇。相谅长眉祖师住(法主先谅祖师蒲团后,法身不动,圣者谅之今塑圣者三位,立面前处),返驾福清收蛇王。法眼看见保林里,广济岩中奇凤山;观察风景歇三日,回光返照到金沙,工作田园人不识(在金沙作庸工变化江湖招毛尾田螺倒头竹束移仓,山主赏谷二仓谷府古迹今犹在)。

  三十五岁住江西,会遇天师谈文法。玄坛元帅相随行,回闽尽破山妖洞(见金花洞银花怜全妖修练不除)。天下名山经过尽,世间何怪不伏降。时遇漳州天抗旱,石头出火井枯泉;托赖圣君祈甘雨(时在金沙桥做草鞋,漳群人恳公祈雨),咫尺滂沱救万民。

  四十五岁闰浮世,孝宗淳熙癸卯年;功成果满天书召,九龙潭头脱化身(祈雨时下水坐化)。辰月八日辞尘世,午时脱化上金轮。法身浮在龙潭面(此时雅乐幢幡接驾升天,黑面散发项挂麻蛇,左手执剑,右手执柳枝),如生道貌话威仪。法体即时塑宝像,威灵显赫镇金沙。漳州善信分香火(漳州即时分香火回群建殿塑像),一炉香火传万家。千家祈祷千家到,万家拜请万家灵

  弟子一心焚香请,本师法驾降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