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黄上)

  紫云氏祖祠[开元寺“檀越祠”。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东侧。紫云黄氏开基祖黄守恭。传衍“五安”。祖祠沿革(唐·垂拱始建。元·前至元僧妙恩重建。明·洪武僧正映重建。明·万历黄文炳率族重建。清初修葺。清末、民国修葺。)。规制(门厅。前厅。过堂。后厅。)]
  锦浦黄氏祠堂(鲤城区江南街道东浦社区。肇基与衍传。祠堂沿革与规制。春祭仪制。)
  霞洲紫云黄氏祖厝(石篇堂)
  天旌孝子祠
(古榕黄氏宗祠)

  金鱼巷黄氏宗祠
  金谿黄氏大宗祠(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肇基与衍传。宗祠沿革。规制。)
东石黄氏家庙
(晋江市东石镇。肇基。世代业海。明清之交卷入郑、清交战之中。迁台。家庙沿革。家庙规制。)
  檗谷黄氏大宗祠
檗谷黄氏家庙。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肇基。衍传。宗祠沿革。宗祠规制。柱联和官匾。)
  园坂黄氏祖宅(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肇基。祖宅规制。)
  金墩黄氏家庙
晋江市安海镇原朝天境新源。肇基和衍传。族贤。家庙沿革。现规制。
  桐林黄氏家庙
(晋江市安海镇桐林村。肇基与衍传。家庙沿革与规制。)
  霞村黄氏宗祠
(晋江市陈埭镇霞村)
  鄱湖宗祠(一祠联黄氏、欧阳氏两姓。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欧阳氏肇基潘湖。欧阳、黄两姓更迭。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黄氏族贤。宗祠规制。)
  铺锦黄氏家庙(敦叙堂。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肇基。锦衙祖宇。家庙规制。)
  塘园黄氏宗祠(石狮市灵秀镇塘园村。肇基与衍传。塘园黄氏宗祠。紫云黄氏塘园策卿派石埕祖宇)
  塘后黄氏宗祠(石狮市宝盖镇塘后村。肇基。塘后黄氏宗祠的沿革与规制。)

紫云黄氏祖祠(开元寺檀越祠)

  紫云氏祖祠,即开元寺“檀越祠”,位于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东侧,原祀开基祖黄守恭,为紫云“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诏安)后裔和闽台紫云姓共同祖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檀越祠》)

  紫云氏开基祖黄守恭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生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逝于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历太宗高宗中宗武则天睿宗等朝,是泉州“紫云氏”开基祖。墓在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古墓·黄守恭墓》)

  黄守恭远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东晋时任晋安郡守入福州,后隐居福建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常以道学倡闽。其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15华里西洞州(今属泉州鲤城区),生黄守恭黄守美黄守信黄守宽兄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隋唐五代·中原汉民入泉》)

  黄守恭少时聪敏勤奋,力学儒家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初事“货殖”即经商,后“务农桑”。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种谷,植桑养蚕,辟桑园周围七里,田三百六十庄,最先发展泉州丝织业,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他乐善好施,扶贫救困,人称长者。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57岁,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今泉州开元寺),寺僧奉为檀越。

  传衍“五安”

  黄守恭生有5子:嫡子4,庶子1。他为5子分别取名,取讳,取字

  黄守恭倾家舍宅献桑园建寺后,家产殆尽,听从匡护劝告,为激励子孙奋发自立,即分派5子离家,往境外异地开发,重振家业,繁衍族裔。5子临别时,黄守恭赠与《示儿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稗我儿孙总炽昌。”

  黄守恭5子即为“五安始祖”,其分派如下:

  长子黄经,又名肇经,讳刚裕,字介夫,号逸庵,择居泉州西南安县北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浦头)。

  次子黄纪,又名肇纪,讳毅裕,字道夫,号散湖,分居州东北南安县东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为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南宋·淳熙(1260—1264年)间后裔黄宗旦派下8世孙黄念八自锦田后边迁居龟湖铺绵(今石狮市宝盖镇铺绵村),成为铺绵肇基祖。明·崇祯(1628—1644年)间,其族人黄宜三迁往台湾北港。清·康熙~乾隆(1662—1795年)间有59人往台,嘉庆(1796—1920年)及其后往台者有38人,他们大都聚居于彰化县鹿港,并在鹿港泉州街建“铺绵巷”

  三子黄纲,又名肇纲,讳本裕,字质夫,号幽轩,移居州西南安县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水门外葛磐)开基。传到11世黄孟仁始迁参山(今安溪参内乡参山),为安溪参内氏之祖,其后裔现在罗溪、南安、永春、德 化、浙江、江 西、广东、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繁衍。

  四子黄纶,又名肇纶,讳动裕,字彬夫,徙居州西南安县南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墟镇金柄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1403—1424年)间该族第二十七世孙黄振扬次子黄踧复所生的二子黄金国黄金沙分居金门前水头、后水头,开创了金门氏第一族,成为中华氏开垦金门县先人。

  五子(庶子)黄纬,又名肇纬,讳勤裕,字实夫,徙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高坑村,或曰秀篆村)。

  后来,锦田、葛磐、坑柄、南诏所在地分别置县,名曰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连同南安,都连缀一个“安”字,合称“五安”,因此5子繁衍的紫云氏又称“五安

  紫云氏开派后,支派繁衍,生生不息,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不仅成为中国东南姓的一大支脉,而且远播港、澳和海外新、马、泰、菲、印尼、欧美世界各地,也是台湾氏之大宗,瓜瓞绵长。

  为便于会亲,紫云氏传有一首《会亲诗》“五安五子各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据初步统计,紫云五安氏历朝高中进士者170余人、举人近300人,尚有房份待考的进士近50人。

  祖祠沿革

  唐·垂拱始建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今泉州开元寺);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地,故寺又有紫云大寺之美称。时寺僧感黄守恭之大德,在大殿后露天戒坛东翼建檀樾祠奉祀之,与迦蓝祠相望。

  黄守恭一族即称“江夏紫云氏”,其后裔奉黄守恭为紫云派始祖,堂号“紫云”,以开元寺檀樾祠为祖庭。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开元寺在该处始建“甘露戒坛”,檀樾祠无存。

  元·前至元僧妙恩重建

  元·前至元(1271—1294年)间,僧妙恩在今址构建伽蓝祠时,并重建檀越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檀越祠》:“檀越祠,旧为伽蓝祠,在大殿之右。至元间僧玅恩建。”

  明·洪武僧正映重建

  元·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年),檀越祠毁于火,明·洪武(1368—1398年)间僧正映又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正映》)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檀越祠》:“至正丁酉灾,洪武间僧正映重建。”

  明·万历黄文炳率族重建

  檀越祠岁久倾圮,其地被民间侵占。万历廿四年(1596年),泉州知府程朝京收回被寺僧变卖和地霸、硝户侵占的寺产,黄守恭裔孙、同安人黄文炳(字肖源,陕西参政)率族人重建檀越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朝京》)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檀越祠》:“岁久倾圮,浸入民间。万历二十四年,郡守朝京究归寺;檀越、宪副文炳率族建祠,祀黄守恭长者……(现存)”

  明·何乔远居士檀樾祠记》:“及裔孙、登进士、授陕西参政文炳公,文炤兄也,于万历二十四年诣郡守朝京,再为公建祠于戒坛之东。”

  此后,至民国的400余年中,开元寺檀樾祠皆由紫云氏族人管理、祭祠与修缮。

  清初修葺

  据现存檀樾祠内的清·雍正七年(1729年)立的《开元寺氏祠堂碑记》载:

  自肖源公(黄文炳)重建之后,“皇朝鼎革”时,因清初郑成功抗清,重罹兵灾火,檀樾祠宇倾颓,有惠安房侍御(监察御史)石庵公(黄鹤仙)集资修葺,“栋梁藉以不隳”。(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康熙(1662—1722年)间,台湾平定,荆南副使、黄无庵倡议鼎新檀樾祠,族人、黄丁足裔孙黄尔芃“躬亲践履,鸠金庀材,聿新厥祠”,复拓建僧房(即今祠东护厝),奉公之香火。

  雍正五年(1727年),檀樾祠“东榱桷倾朽,佥议聚金修之”,南安房庠生、封翁黄雷轰毅然肩厥任,“自拓囊金,召工师庀名材”,小三月而祠重修完成。

  清末、民国修葺

  据1938年撰立的《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

  清末,刑部员外郎黄抟扶(字祝堂)捐资重修檀樾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抟扶》)

  1922年,紫云裔孙黄仲训黄奕住合修檀樾祠之后进。时转道和尚(俗姓,紫云派)重兴开元寺,黄仲训还修法堂,黄奕住修东塔,黄秀烺修西塔,黄念忆重修山门,黄礼澄兄弟相继重修檀樾祠,“至是而煌煌臣制,益焕然大备矣。”

  规制

  开元寺檀樾祠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格局,共4进,并配有东护厝;硬山顶,砖木石结构。每进之间间隔石铺天井,每深入一进,地面便向后渐次增高。

  门厅

  门厅为第1进,面阔3间,进深2间。

  大门偏西侧,红砖外壁,檐下水车堵为泥塑彩绘故事人物像。门内上方有明代石刻楷书“檀樾祠”匾1面,匾左右附浮雕护匾人物各1尊。

  门厅内立阴刻隶书“同科文武魁天卜,奕世桑莲溯祖风”石柱联文1对,指清·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紫云诏安房黄思永高中文状元,安溪房黄培松高中武状元,同科两位族人高中文、武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东壁间竖立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开元寺檀樾祠祀田记”石碑(高2.07米、宽0.85米)和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立“檀樾裥重修记”石碑(高2.09米、宽0.90米,碑额阴刻云日纹饰)。

  祠内第1个天井中,有2株约600年的古桧柏,饱经风霜,螭蟠虬结。

  前厅

  前厅为第2进,面阔3间,进深4间(厅中减柱)。

  厅前石柱题刻明·泉州进士、刑部尚书苏茂相和礼部侍郎何乔远楷书对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茂相何乔远》)

  苏茂相联曰:“一宅舍菩提,永旁慈筏慧灯,达矣哉,每怪时人言是我宅;四安(应为五安)居子孙,各称兰芽桂茁,盛矣哉,方知祖德欲遗以安。”

  何乔远联曰:“露垂甘雨,凝紫菡萏,生桑我宅,遂成摩诃世界;名僧出尊,佛居礽昆,释祖千载,还瞻证果菩提。”

  大厅正中供奉黄守恭坐像(原为石雕,现为木雕),左右塑立侍童各一,前设供案桌。

  厅梁正中悬挂“世授天恩”木匾(今存),右上方书“赐进士及第、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为”,左下书“吴县博士、新擢浔州司理黄思新立”“世受天恩”4字是申时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状元,时任中极殿大学士]手书。立匾者黄思新为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举人,官至云南弥勒州知州。

  梁柱间悬挂“状元”[文、武状元匾各1方,为清·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诏安房黄思永高中文状元、,安溪房黄培松高中武状元立]、“榜眼”黄宗旦、“探花”黄贻楫)匾额。厅壁左右,各嵌1方木质各房历朝文武进士名录(共295名)总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黄贻楫》)【按:科举时代,紫云氏曾约定祠规,凡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及第者,才能在祠中独立悬匾,中进士举人者仅列于总匾之上。】

  前厅的后面,还珍藏着1块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亲撰的《重修开元寺记》黑页岩碑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北壁两边各有小圆门内通笫3进。

  过堂

  过堂为第3进,面阔3间,进深3间,为接待外宾和族人憩息之用。
内中悬挂氏宗贤及名士的赠贺诗文墨宝等,陈设椅桌等用具。
后壁开二侧门通第四进天井。

  后厅

  后厅为第4进,面阔3间,进深4间(厅中减柱)。

  厅门悬挂“诒安堂”匾额,寓“诒子以安、世代绵延、燕翼弥长”之意。

  后壁正中置雕花贴金神龛(亦称“公妈龛”),祀黄守恭及其夫人李氏司马氏木主神座,以及黄守恭在五子临别时所作的“示儿诗”(或称“甜训诗”、“饶钹诗”、“铜钹诗”。文见前)。前座左、右两侧奉“紫云五安公”及诸夫人神主,前部奉各时期有功于本宗各辈五安先贤神主牌位。

  厅前中间石柱刻有民国卅年(1941年)裔孙荷生澄源开恭开闽敬撰的楷书对联:“养志效前贤,有宅有园从亲所与;兴家无长物,一驴一钹随遇而安。”

锦浦黄氏祠堂

  锦浦氏祠堂,位于鲤城区江南街道东浦社区,2012年5月列为泉州市首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展示点。

  肇基与衍传

  锦浦氏系唐·江夏紫云始祖黄守恭派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黄守恭生5子,长黄经居县北吕洋(属今南安县),次黄纪肇纪)居县东黄田(锦田,今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三黄纲居县西葛磐(今属安溪县),四黄纶居县南金柄(今属同安),五黄纬居漳浦绥安(今漳州诏安县)。

  锦浦氏的开基祖为黄一德,系黄纪14世裔孙,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在位)由惠安迁居浦口(今属鲤城江南街道东浦社区)。

  锦浦氏瓜瓞绵衍,至今已繁衍27代,支裔分居泉州市区和晋江、南安、永春的共29处地方,在上浦口、下浦口、池店、下辇、柴塔、霞美、东山、大洲、华洲等地皆有传裔。

  浦口厅前房黄一龙,师从王宗澄修《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举,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登进士第,官至大理寺评事。锦浦黄氏祠堂内至今挂有黄一龙“进士及第”牌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一龙》)

  黄一龙直系子孙后来有人迁至晋江池店御辇村下辇,清代又迁“居台湾府城”。但至今未联络上。

  明中期,锦浦氏曾修《家谱》,黄一龙为《序》,后来又曾继修,均已湮没。

  祠堂沿革与规制

  锦浦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清·雍正(1723—1735年)间重修。

  祠堂三川脊屋顶,檐角飘逸。大门匾额上书氏宗祠”,柱联:“紫云绵世泽,锦浦振家声。”大殿隔扇皆选上等木材刻镂髹漆,流光溢彩。大殿之上,高悬3幅画像,分别注明“紫云守恭公”、“锦田肇纪公”、“锦浦一德公”字样。祠堂内外,石雕、木雕、瓷片雕等种类繁多。

  祠堂外有2块碑记,一立于明末清初,一勒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可证姓氏源流。

  祠堂南边,有一座氏族供奉的“锦浦蓬莱李星君佛宫”。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5座锦浦氏的支祠,一字排开。

  春祭仪制

  正月十九是锦浦氏春祭日,小祭年年举行,每5年(逢五逢十)1次大祭。祭祖仪式包括墓祭和祠祭。约定俗成的春祭仪制是:

  先到紫帽山山腰上黄一德的墓前祭扫。祭前族人手举燃香,毕恭毕敬。祭礼正式开始,当先走来两位身披黄巾的族人,各举一臂,共同撑起“人”字形的“乩头”,寓有请来祖灵护佑族人之意;身后,族人排列有序,鱼贯而行,围着祖墓逆时针缓慢绕行,边走边高声呼喊:“兴啊,旺啊,发啊……”一时鞭炮声起,颂声如雷,场面震撼。大典时参加墓祭的族人常多达500人以上。(注:“扶乩”是古时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扶乩的用具称“乩头”

  结束山上的祭扫后,众人又下山来到祠堂内,举行祠内春祭大典。诸执事按顺序站好,司仪立于神案前左侧,宣布典礼开始,擂鼓3通,掌号3声,鸣炮奏乐;接着,行盥洗礼、上香礼、读祝礼、分献礼等。礼毕,众人辞别祖宗,行躬跪礼,祭典结束。

霞洲紫云黄氏祖厝(石篇堂)

  紫云“石篇堂”,临浯江,傍洪堤,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霞洲堤外村。

  浯江霞洲,是泉南著名侨乡,人杰地灵。江中帆影,岸上榕树,与浮桥、双髻山倒影相融合,自古有“浯江月色胜唐诗”之誉,是泉州十大风景之一。

  黄氏“石篇堂”祖宇坐东北朝西南,二进大三开间,带护厝、天井,带梳妆楼,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后花园近3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镶金油漆,集砖、木、石、灰、铁雕于一身,可谓精雕细琢,巧夺天工,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古式中透出“洋气”。其外貌是“古洋”结合的硬山式华侨民房建筑。

  尤为突出的是左护厝为二层楼,俗称“梳妆楼”,其花厅的墙体采用进口的雕镂花纹图案的铁栅栏构件装饰与围护,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和较浓的西洋情调。

  大门匾“紫云世胄”堂号,由清·末代进士林翀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翀鹤》)先生书写,门楹联:“霞里结庐飞鸟革,汀洲衍派源远流长。”大门柱联曰:“家承江夏宗风旧,门对泉山紫气浓。”

  大厅神龛内上方挂一块镂雕精细并镏金的方形木牌,上书“石篇堂孝思堂”七字。

  据家谱载:氏祖宗自明末清初时本住在汀洲乡近王宫临溪之处,后因乡厝被洪水淹倒兄弟即迁移来霞洲乡居住……”

  另据《黄氏族谱》记载:“惠安山头讳宽公之派分居汀洲府归化县(即今三明明溪县)西门外。”

天旌孝子祠(古榕黄氏宗祠)

  位于泉州古榕巷东段。

  占地约1亩,三开间三进。相传是明·宣德(1426年-1434年)间泉郡巨富李俊育李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建给早年守寡的大儿媳居住的。清·乾隆卅七年(1772年)为惠安张坂氏望族买断,作为氏宗祠。虽几经修缮,至今仍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

  宗祠大门上的匾额已佚失,一副铁架尚存。一进祠门,又有二重门,门内天井,二进为正祠,配有护厝。香案桌的木背墙上挂一“天旌孝子”的竖匾,故此宗祠也被称为“天旌孝子祠”

  “天旌孝子”匾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表彰黄士珍之孝义,有司赠予,其事迹也载入史册,现匾额已失,但史迹和史料依存。

金鱼巷黄氏宗祠

  又名仁公祠,是江夏紫云氏南安马林一脉迁入泉州后的祠堂,位于鲤城区金鱼巷东段,是泉州旧城内保存较完好的古祠堂。2001年6月6日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晋卿兄弟始建于元末,清·宣统(1909—1911年)年间重修。解放后海滨办事处占用。文革后海滨办事处撤出,遂荒废。2005年3月3日黄氏宗祠突发大火,大堂及屋顶基本被烧毁。

  原宗祠占地面积906平方米,建筑面积732平方米。

  祠堂五开间两进双护厝(包括东巷路,门前石埕),木结构梁架,花岗岩石红砖墙壁,屋顶红砖瓦当,两坡面,硬山式,雕花滴水。

  开三门,中大两边略小,各置木雕门簪一对。大门廊立方柱,阴刻楷书楹联两对,柱头挑出斗拱承托横枋,间以驼峰置圆斗挑三星四朵,承托门廊檩,耍头雕作象首。两侧前门廊雕花垂柱,正面筑门路埕。两侧前门廊水车堵,彩画人物花鸟图,下筑方形透雕石龙窗,圆卷人物雕,及砖雕圆形窗,周边砌红砖雕四季花、博古图,蝙蝠花边。

  隔天井回廊连正厅。正厅脊梁高出两墙脊梁,无隔间。

金谿黄氏大宗祠

  金谿氏大宗祠,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流经双溪村的后溪发源于八峰山麓,据传溪中细砂“淘之有金”,故有“金谿”别称。2010年,由金谿氏大宗祠、添怀家庙、英斋宗祠、宾峰宗祠组成的金谿氏宗祠群,与黄纪堂墓、庆丰厝,一起被评为泉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黄纪堂墓》、《泉州民居·庆丰厝》)

  肇基与衍传

  明·洪武(1368—1398年)间,紫云黄伯斋始开“金谿之基”,筚路蓝缕,成为罗溪金谿氏之开基祖,在此衍传。

  明、清时期,金谿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以振家声。据《江夏紫云金谿氏族谱》记载,明、清以降,金谿氏各家族相继集资设馆兴学,延聘塾师,设立众多书房、书院和学校,蔚成风气。有记载的如美洋“绿竹轩”书房、溪东“励圃”书房、九曲“毓圃”书房、庆丰书院、西头洋“义芳轩”书房、下石“轩云圃”书房、官路书房、西垵书房、洪岩书房、跳港崇德学校等。族人科第联芳,明、清两代进士、举人甚众。

  著名族贤如:

  黄维清,字源洁,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年)乡荐,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丁显榜进士,历郎署、九江知府。(详见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维清》)

  黄纪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名黄逢吉,字贻伯,以号纪堂称;子黄赞恩黄赞礼。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黄纪堂中恩科武举人,不任官,回乡开武馆授业。黄培松少时习文,因府试不第弃文习武,拜黄纪堂为师。光绪二年(1876年)黄培松举武科乡试第二名,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科会试状元及第,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黄赞恩黄纪堂子,据说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举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镇守京都卫戍。

  近代以来,金谿氏族人不断扬帆远航,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今后裔侨居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者数以万计。

  宗祠沿革

  明·正统五年庚申(1440年),金谿氏3世黄清隐蓄资购地兴建大宗祠,祠依花山傍溪峪,古称“凤穴”

  数百年来,金谿氏大宗祠修葺无间。

  民国时期大宗祠遭兵祸,罹于火。尔后由宗彦黄培礼等三渡南洋,鸠资重修,历经3载方焕原貌。

  1999年,岁久倾颓,海内外宗亲合力议重修;2001年竣工。

  规制

  金谿氏大宗祠为二进五开间歇山式结构祠宇,外则檐牙高啄、雕龙翔凤,内则华堂宏敞、丹梁横空,恢宏壮观。祠门石柱镌联:“参岭发祥贻燕翼,金谿衍派奠鸿基。”正厅中龛祀始祖原斋公、开基祖伯斋公。厅堂楹联:“经文纬武双进士,映雪囊萤数公卿。”

  金谿氏大宗祠遵依古制,每年举办春、冬两祭。①春祭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族中有功名或受过相当教育者轮值主祭。凡族人新婚或添丁者均需于节前向宗祠主事办理登录,主事者将登录名册榜示于祠堂厅上,并发给红灯1对,便于其在元宵夜点燃,以增光彩。②冬祭定于“冬至”日,由各房祧轮值主祭。祭典仪式庄严隆重,分东西祀班主祭,唱礼读祝,执事程序遵依古礼进行。主祭者还设筵8席,有地位的祭祀者和年登70岁者均可上席,其中4席坐“前程”,4席坐“老大”,表示尊老敬贤。参加者莫不引以为荣。

  除大宗祠外,金谿黄氏还建有3座小宗祠,紧紧围绕在大宗祠近旁,形成宗祠群:

  一是添怀家庙,位于双溪池亭,大三房一系裔孙建。

  二是英斋宗祠,位于双溪西头埔,二房长裔孙建。门联:“祖孙龙虎榜,父子科第家。”

  三是宾峰宗祠,位于前溪官路,二房四裔孙建。

东石黄氏家庙

  东石黄氏家庙,位于晋江市东石镇。

  肇基

  东石黄氏肇基始祖为黄章,唐·黄守恭次子黄纪后裔,由惠安锦田迁居东石,时约在元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祠堂·紫云氏祖祠》)

  《东石紫云黄氏渊源简史》载:黄守恭次子公,居惠后边乡,传七子,至三世仁裕公,有女名婉姑为皇后,生太子唐僖宗,冠年同母回惠谒祖省亲。自城东门二十里铺锦至祖祠,乃改后边村为锦田,以荣美其乡也。十一世公由锦田迁居来东石,为东石肇基始祖。”

  但是,《黄氏族谱》与东石许多族氏的谱牒一样,因为经受明·嘉靖倭乱和清·顺治、康熙迁界的兵燹,此前的世系记录大多缺失,后虽重新修谱,也语焉不详。《黄氏族谱》仅记其开基祖黄章徙自惠安锦田,生三子:元立肇立本立,传衍为东石氏三个房份。

  明、清交替,东石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一处军事要点,战事频乃。清初迁界,族人四散。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台湾收入清朝版图,海疆平定,氏族人渐归故里聚居,在东石以居住角落分为下边、前头、海墘、园前宅、西郊;亦有一些族人徙居南安牛踏埔、石井寮、大盈,衍为当地大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氏自十一世起续编昭穆为:“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天,安分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成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万亿年。”

  世代业海

  东石氏族人历来以农商为业,因得濒海之便,世代尤以从事航运贸易者居多。他们南抵广东,北上苏杭,颇有资本。如:

  五世黄敏斋,字成观,号守敬,明·宣德(1426—1435年)时人。“公善运筹,为子孙后世计。”又仗义好善,与西郊氏同修嘉应庙,以至“庙中之送神接神,惟吾二姓轮流接办,异乡之赛神、请火者,入庙香仪与西郊轮收、轮桩(神像)。神鼓东至,必先宗庙中谒公而后请火以行乡……然则公之名与功世世不朽也。”

  七世黄思泉,讳,字存爱,明·嘉靖廿六年(1547年)生,天启七年(1627年)卒。“遭兵燹危难 ……荧荧孑立,生计维艰,乃涉惠、潮岭海以治生计,迨囊橐稍丰,乃挟资吴会,与缙绅先生游。令名胜都往往有车马迹焉。”其弟思敬,讳,字存显,嘉靖卅三年(1554年)生,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因贾商船东河路,舟覆身亡。”

  九世黄国宝,字友琼,号玉吾,嘉靖廿六年(1547年)生,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公善会计,先人产业,守以遗后,而又有经营以增益,守成创业两余……公以妣之母老,即擘妾自广归,以期终养,何期于路染疾,抵家不起,寿仅三十有九。”

  但是,驾船航海出没风波,毕竟有风险,族谱中也屡有行舟失事遇难的记录。如:

  人清(乾隆廿二—五十九年,1757—1794年),因船在同安后仓失事身故。”

  贻朝(乾隆八年—嘉庆十四年,1743—1809年),在大嶝沉没,无尸可埋。”

  贻乙 (乾隆十七—五十四年,1752—1789年),因舟往省不幸身故,葬在梅坞岭。”

  礼珍(嘉庆廿四年—咸丰十一年,1819—1861年),因溺于福清洋面,无尸可埋。”

  则熟,溺于梧楱港口,尸无。”等。

  明清之交卷入、清交战之中

  清·顺治年间,郑成功据福建沿海抗清,且以东石作为一处军事要点。氏家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清交战之中。

  一些族人加入郑成功军事集团。如黄赓鸿兄弟就在军中任职。

  黄赓鸿,讳日炳,字继登思泉次子,万历卅年(1602年)生,康熙五年(1666年)卒。

  黄赓鸿“甫弱冠而游粤东,才艺优敏,乐善好施,见知于总戎。公因祖母思慕,别归定省。后以征途屯蹇,遂谋终老。

  隆武君登极于闽,太师郑芝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庙算征兵,国患无良使不辱君命者,时有荐父(指黄赓鸿,下同)堪称斯任者,又云恐为亲老,未必赴召。公曰:‘英雄侠气,为义而往,渠必受。’遂题荐父游击职衍,奉命出使……舟至宁波冲破,为虏所执……有常山县及典史以曲全,以致人众俱得完身及归家。清已人关矣。

  父方谋隐计,又为锦衣郑成功拔以从事。辛卯岁(顺治八年,1651年),清隅两岛,父见国势不振,始避迹江湖……公闻之,知父忠正贤能,遂使任掌保库,发洋船务。文奔驰不暇,使弟冲宇代掌库事……公侦知父为乡人感服,催为总约,加为沿海都总约,理正副、兼理文武饷务等事……因客潮舟,道至平和,感疾卒于客寝。”

  黄赓鸿兄弟之后,随氏迁居台湾。

  其时,氏族人投向清廷,建功受赏者亦不乏其人,如谱记氏二房长支九世石庵四兄弟:

  石庵衷正公长子,清·康熙丙午年(康熙五年,1666年)诰封奉议大夫。”

  沧洲,生万历乙卯年(1615年),清·康熙戊申年(康熙七年,1668年)诰赠文林郎。”

  鹤洲衷正公三子,清·康熙己酉年(康熙八年,1669年)诰授中宪大夫。”

  穆甫衷正公四子,生天启乙丑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清·康熙乙卯年 (康熙十四年,1675年)左都督,匾书大镇国。”

  虽然石庵四兄弟在清·康熙初年都荣赝显爵,至今祠堂中还有其题衔匾额,但是族谱中对他们的介绍却十分简略。

  迁台

   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族谱即出现诸多族人迁台的记录。如十二世“人字辈,有人镇,神主在台。”“人魁文麟公五子,考妣神主均在台。”“人会高聘公次子,住台。”“人成,住台蚵仔寮。”“人广文璋公三子,生康熙甲戌年(康熙卅三年)三月初六,卒雍正己酉年(雍正七年)三月初二,葬在台湾凤山县万丹赤嵌山三抱竹。”等。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世“人”字辈住台者11人,十三世“贻”字辈住台20人,十四世“礼”字辈更达40余人。住居的村庄分别有蚵仔寮、番仔沟、赖内、竹扈庄、径口厝、仑仔脚、凤山、鹿港等,此外还有不少人未知迁徙去处。

  家庙沿革

  东石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东石紫云黄氏渊源简史》载:

  (东石氏)传至四世资和公,入郡庠廪,贡生出身,匠首传家。明·永乐间奉旨督造皇城宫阙,周旋王事,五年告竣,旨赐六品军工,带职还乡,荣归后复营私第,在宣德元年丙午起盖本宗祠。”

  “四世资和公……舍地与神,新兴嘉应庙,自宅凿井,得玉如瓜。延请明师,捧吉点地,建筑本宗。”

  清·乾隆(1736—1795年)间,由黄中骢倡修,出祖广东族人黄志弼献资重建。

  祠堂历久损坏,1993年由旅外族贤集资,于原址重光祠宇。

  家庙规制

  东石黄氏家庙坐北朝南,为木石结构三开间两进仿古建筑。前铺石埕,分上、下两层。埕前立旗杆一对。正面建山字形照墙一座,上有双披顶盖,红砖墙面上嵌方石,刻“紫云献瑞”四个遒劲大字,是清末举人黄嘉尧所书。两边刻楹联:“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祠堂及石埕占地1000余平方米。

  祠堂石砌门墙,红色琉璃瓦屋顶,前落屋顶为川脊,上塑五彩剪瓷花篮、骏马、飞凤,琳琅满目,与高仰的燕尾,脊端的鸱吻相映成趣。凹形门路,中开大门,侧面有两门对开。大门额镌“黄氏家庙”四个赫然醒目的金字,左右两门上镌“出悌”、“入孝”。侧门面墙安一对青石竹节圆窗,上下堵石皆雕镂图案,一派古雅大方。

  祠堂两厅,两庑嵌石刻多方,有《东石紫云氏渊源简史》、《氏昭穆》、《认祖诗》、《重建新祠题捐芳名录》和庆典理事会名录等。大厅梁枋、槅扇皆油漆黑红色底色,彩绘鎏金。梁间挂着题衔“御史”、“文魁”、“中宪大夫”、“奉议大夫”、“商丘正堂”、“台湾道台”的金字匾额。厅堂两壁镌黑色擘窠大字“忠、孝、廉、节”

  祠堂大厅、下厅皆用石柱,柱均镌联文。最令人注目的莫过于前厅廊柱间镌刻的许多旅台族人题撰的楹联和落款。此系1993年东石氏家庙重建之际,恰好联系上半个世纪来音讯阻隔的台湾宗亲。闻知祖祠重修,台湾宗亲纷纷捐资题联,敬献祖庙或专程到东石祖庙拜谒,以示其敬祖睦宗之情。如:

  “江夏绵华裔,祖宗成就耀史册;海蠕怀往烈,子孙绳武振家声。——旅台海峡两岸商务协调会副会长黄绵绵拜题。”

  “黄帝显明,神州道统所在,根源稳兴旺;轩辕彰察,蓬莱连绵有滋,枝叶繁茂盛。——立法委员、进出口商会会长、旅台裔孙黄绵绵敬贺。”

  “祠宇重修,系出炎黄,俎豆馨香绵百世;宗支衍派,祥开闽晋,文章礼乐肇千秋。——旅台裔孙、立法委员黄明和拜撰。”

  “黄祚衍于天下,世界大同源本在吾家;轩辕二十五宗,连绵不息渠会聚此祠。——旅台民主进步党主席黄信介。”

  “俨若思,身范克端绳祖武;祭如在,家规垂训贻孙谋。——旅台立法委员、裔孙黄通拜题。”

檗谷黄氏大宗祠

  檗谷氏大宗祠,现称檗谷氏家庙,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正中,是一座宋式结构的古建筑;是东石镇檗谷、永坑、湖头3氏(俗称“三乡)的共同祖祠。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檗谷氏(“三乡黄”)奉黄龙开基祖(1世)。黄龙黄瑀之子。

  黄瑀1106—1168年),字德藻,福州长乐青山下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后改知泉州府永春县,颇有政事(参见《永春县志·乐山祈雨》)。迁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又权知秀州华亭县(今浙江嘉兴)。经吏部侍郎汪应辰、侍御史汪澈极力推荐,升御史台检法官。不久改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徙转运副使,视事旬日,改知漳州。乞祠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二年(1168年)卒。黄瑀一生刚直,清廉爱民,清苦自励,死无余财。祀郡乡贤祠。

  黄龙,举南宋进士(?),授龙溪令。淳熙间1174—1189年爱檗谷山水之美,辞官从母归晋江仁和里(东石旧称),隐居檗谷,自号檗谷逸叟

  衍传

  黄龙生子三:仙锡仙举仙逸

  仙锡分支后坑,后再分支湖头村。

  仙举守祖世居檗谷。

  仙逸迁南漳北溪头观音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头,子田后人回居晋江永坑。

  由此,形成共奉黄龙为始祖的檗谷、永坑、湖头“三乡格局,以“龙溪衍派”为堂号,以别于其他氏。

  ·崇祯(1628—1644年)间,檗谷先祖黄景昉相国(东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恭请崇祯帝题定11世起的昭穆伦序“大宗景知,亮际钟英,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国文章,恭逢圣明。”居各地的族裔多依此字行命名作为家族印记,至今沿用

  “三乡黄”经历代子孙繁衍,为邑中望族,迄今本地已达6000余人,而移居外地者更达数倍。在福建省的分支有同安何宅,南安官桥曾庄,厦门市,泉州鲤城区,晋江安海镇、深沪镇;甚至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地,都有檗谷氏的传人,其中尤以移居台湾者最多。

  根据檗谷全族《族谱》记载,檗谷氏大量迁居台湾始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氏十四世“知”字辈;有清一代,檗谷族人移居台湾的就有3000多人,广泛分布于彰化、高雄、桃园、云林、台中、嘉义数十城镇,其中相对集中于台中彰化、鹿港一带。1993年台湾宗亲回乡谒祖团介绍,本支派在台湾桃园、彰化、鹿港等地人口现有数万,台湾草港中庄、草港头庄、草港乌瓦厝、草港顶山寮密集二千余家,还有彰化线西乡顶见口、下犁、寓埔、塭仔、沟内等五村氏都是檗谷后裔。他们从来皆以祖里的氏大宗祠作为谒祖追根之地。

  宗祠沿革

  檗谷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癸卯1183年)。创建时,由探花黄龙亲自择地、捧庚。黄龙谙熟地理,他断言此地属“犀牛望月”“建成大祠堂加上七星埕,子孙科甲文章会出名”

  ·万历卅六年戌申(1608年),族黄道华道开捐修1次,“饰所未备,外严栅闱,内壮唐甓。”

  ·康熙(1662—1722年)初年因“迁界”,祠毁,后重新起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再修,并扩建下进。

  光绪(1875—1908年)初,经历百余年风雨,祠堂老化坍塌,屋漏瓦缺时泉州一带流传方言童谣:“檗谷祠堂盖南门外,神主囝仔大;第一大,第一破。”于是族人互相激励,湖头黄钟慈捐银150两为倡首,各家各户随其心力题捐。当时,又有去台南执教的20世裔孙黄秀勋在台奔走募捐,嘉义、彰化的族人亦纷纷乐输,终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完成修复工程。尔后,又以族人进主“每主四名,每名四金”的方式,鸠金若干,完成祠堂油漆;黄秀勋自撰楹联数十对,请工油漆钩摹,一时焕然大观。

  民国十年(1921年),风霜剥蚀,祠堂榱栋崩析,族议修葺,但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迟迟未能进行。时族人黄秀烺正在檗谷营建古檗山庄,闻族人之议,独出巨资完成宗祠修缮工程,“完者固之,圮者葺之”,焕然一新。

  1964年,由旅菲族人捐资,又翻新上进屋面墙壁,修复祠堂匾牌。

  1993年20世裔孙黄秀经捐资修葺拜亭,换柱铺砖,油漆祠前护栅。并于1997—1998年间重建祠前照壁瑞屏,捐建思孝堂。

  宗祠规制

  檗谷氏大宗祠结穴犀牛望月面对“覆釜墩上塔”(覆釜墩为案山,明代氏族人曾在山上建文塔1座);后来邻近的岑兜、埔头、龟湖、湖头、深垵等5村的祠堂均面朝檗谷祠堂而建,号称“五虎朝金狮,九曲水朝堂祠堂后有三石台,左有铜钵岩,右有纱帽山,俯视全貌如座“金交椅”此处丘陵环抱,山川毓秀,明末宰相黄景昉很满意这风水宝地,美其名为“古檗山庄”,并在覆釜墩上塔里题句:“本是覆釜墩,化做掞天笔;风动涛浪惊,疑是蛟龙出。”黄秀烺引用“古檗山庄”为庄园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泉州古墓·古檗山庄》)

  檗谷祠堂虽几经修葺,依旧保留着宋代简约风格,以红、黑两色为主,在大面积的红、黑色块中点缀星星点点的少数颜色。屋檐横梁石壁上几乎没有装饰,无花无草,清朗舒展。其构筑恢弘高大,素有泉州南门外“塘东崎,檗谷大”之称(指塘东祠堂屋面最斜,檗谷宗祠最大)。与闽南大多数祠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颜色艳丽相比,檗谷祠堂构筑恢弘,简单大气。

  祠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924平方米,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

  祠前有其独有的七级大埕,依缓坡而筑,纵横开阔,奔驰无阻,号称“七星埕”“七星埕”24米,深221米。第2埕上建有号称“瑞屏”的砖砌照墙1照墙下方至今嵌有一块长约7米的古石脚,上有松鹤呈祥之图案4埕建有宋式拜亭一座,曰“接官亭”,亭内悬“世袭罔替”匾额,外悬“龙溪传芳”烫金横匾,另有柱联:“观临麟屿峰,衣冠济济;栏绕鳌江水,科第绵绵。据传,宗祠始建时黄龙亲自择地、捧庚。黄龙谙熟地理,断言此地“建成大祠堂加上‘七星埕’,子孙科甲文章会出名”

  过七级埕,立于祠堂前,可见祠堂大门塌寿处理,面宽3间,黑漆木构门墙,开3通大门。正中门首悬氏家庙红底金字匾额,廊前3级台阶。大门两旁侧间为红砖墙面,白石裙堵;墙上还有“卢拱山延,曲水朝堂”字样。

  从正门入,自下厅过宽阔天井,上3级台阶即祠堂正厅。

  正厅面阔5间,进深7间,3通大门;抬梁式木构架。厅前廊两端各开一拱顶边门。一般5开间祠堂只用6架栋梁,左右两栋作为墙壁支架,筑在墙中;而檗谷氏宗祠与众不同,6架栋梁之外,另起墙壁,其间留作通道,以通左、右后门,可达祠堂后园。这样不仅扩大厅堂的空间,且增进大厅的空气流通和采光。寝殿中木主(神牌)也出奇的高大神主囝仔大之说。

  前、后厅屋顶皆硬山顶,造“三川脊”,就正中3间另起13.7米高脊;两旁侧间另外起脊,侧间起脊稍低而内斜,与中间高脊曲线相妥调。脊端燕尾高耸,各安鸱吻,错落有致。

  宗祠内墙上镶着的几块青石刻就的重修碑

  柱联和官匾

  祠堂有柱76根厅堂中那些足可合抱的黑漆柱正面都有漆朱红条幅,书以金字楹联。如:

  “相国家声旧,参藩世泽长。”

  “磅礴擅地灵,知仁和,科甲蝉联,芳传窦桂;诗书光世泽,羡江夏,衣冠鹄立,美媲于槐。”

  “据铜钵,枕玉壶,跨鳌江,山川形胜爰得我所;守属城,参藩国,宰天下,丝纶世掌继序其皇。”

  “左参政,右参议,相业扬休,后昆望再金瓯卜;大镇国,正总戎,世袭罔替,前烈思追玉宇清。”

  “磅礴擅地灵,知仁和,科甲蝉联,芳传窦桂;诗书光世泽,羡江夏,衣冠鹄立,美媲于槐。”

  祠堂梁桁之间层层高挂着“宫保宰相”、“提督学政”“正总戎”“大镇国”“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父子乡贤”、“翰林”、“进士”、“忠臣”、“孝子”等大大小小宋、明、清官匾40块,官阶录5块。

  其中有1块与众不同的牌匾写着桂传芳,上款:“太师相东崖典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落款:“状元及第门生刘子壮书。刘子壮黄景昉(号东崖)的门生,后状元及第。该匾是刘子壮在此等候黄景昉时所立。桂传芳典出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科甲名宦。而黄景昉也是5个兄弟均为科甲名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园坂氏祖宅

  园坂氏祖宅,位于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

  肇基

  园坂,因氏族群居此,古称黄坂。至今留存的2块清代氏、氏《墓志铭》,可见“乾隆壬子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晋江三十二都黄坂乡”等字样。

  园坂氏是紫云氏支脉,尊黄守恭为始祖;元代始迁园坂肇基传衍,但因明、清以来的古祖谱无存,志书也未见记载,至今不知其属于五安中何派。只知族人世代相传:“本族来自泉州南街,元朝迁居此地,以姓氏为村名。

  园坂氏衍生至今历27世,现有160多人

  祖宅规制

  园坂氏祖宅始建何时已难稽考,据说有数百年历史。廿世纪70年代祖厅坍塌,作过1次小修。1999年,华侨宗亲、旅居印度尼西亚的黄书铜捐建了主厅及其两侧之大房。后来,再集全村宗亲之力重修余处,2009年3月竣工,大体复原原貌。

  祖宅“五间张、棋盘筑”,外形又似“同”字壳建筑,与多数闽南建筑格局不太一样,十分罕见。

  大门楹联:“紫气充祖庭千秋,云霓映宗祧万隆门上两石匾分别为“紫云衍派”氏祖宅

  大门内,敞开的3层石埕连绵而上,一层比一层高,寓意连升三级

  石埕有4进柱联,现代所作:

  进一柱联:“祖功宗德光世泽,子孝孙贤振家馨

  进二柱联:“祖先开基号黄坂,宗裔传承展鸿图

  进三柱联:“一生营拓守恭公,五安朝拜檀樾祠

  进四柱联:黄歇忠族脉弘光,黄香孝江夏传芳。

  厝内并无常见的“顶落”、“中落”、“前落”之分。正中即为公妈厅,两侧有大房,下设厢房,简洁明了,一气呵成。

金墩黄氏家庙

  金墩黄氏家庙,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原朝天境新源。

  肇基和衍传

  安海镇南滨海金墩码头至白塔以东一带,古称“永安庄”,是安平金墩氏的发祥地。

  晋元帝时(317—323年),黄元芳自河南光州衣冠入闽,守晋安郡,居侯官乌石山(今福州黄巷);10传至黄岸,迁居莆田涵江黄霞村;之弟守恭,迁泉州,为闽南紫云派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莆5世祖,创巩溪之脉,仕宦显达,流芳八闽;经10世黄府徙至金墩;其后又4传至黄松,字本茂,行千一,号天麒,元末战乱避居泉州郡城熙春铺。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黄松黄良辅,由泉州迁居安平(安海)永安庄肇基,为安平金墩氏,奉黄松为安平一脉始祖。黄良辅2世,4子,长元寿往云南,三子元修迁惠安奎峰,次子元裕、四子衍安平上金、下金两系。

  现在村人口4000余众,连同莆田涵江、南安、杨美茂、泉州灵慈等地分支和旅居海外及港、澳、台湾地区的人口,总计2万人丁。

  存有《金墩氏家谱》、《氏家谱累编》及省内外多部《氏家谱》。

  族贤

  安平金墩氏敦仁尚德,诗礼传家,英才辈出。据资料统计,在明、清时期,就有文、武进士8名,文、武举人43名,贡生40名,文、武禀生212名;历代封赠大夫、将军者41人。

  其杰出人物,如:9黄仰,抗倭义烈,赠州同治,祀忠烈祠;10黄汝良,会魁,官柱国太子太傅、礼部尚书;11黄元勋,官太子太保、都督府左都督;黄志清,解元,被尊为“金玉君子”,其夫人邱氏亦敏慧淑秀,有《听月楼》诗存世;黄虞稷,其藏书钜富,号8万卷,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著有《千顷堂书目》。此外,黄锡父子科第蝉联,黄伯善七人五世登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仰黄汝良黄志清黄虞稷黄伯善》、《泉州民居·尺远斋》)

  又据《安海志》所载,安平金墩氏一门入“乡贤文苑”的有黄物备黄庆贞黄志龙17人,隐逸笃行者有黄伯瑞黄汝封黄时清黄汝惠12人,孝友及其他名人有黄松青黄颖黄维京8人。

  家庙沿革

  金墩黄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位于安海镇区南金厝居民区(古称永安庄,位于五里桥以东),后多次扩建。

  万历(1573—1619年)间,柱国太子太傅、礼部尚书黄汝良主持大规模扩展,占地近5亩,并建有闽南各大祠堂少见的接官亭。崇祯帝1628—1644年在位钦赐的“源深泽远”匾高悬祠堂大厅上。

  清•顺治迁界中毁,康熙时复界后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以后代有修缮。

  解放后改建为中心小学。1966年,氏宗祠全部被拆毁,改为中心小学大操场。

  1992年旅外族亲捐巨资,依宗祠原样择地重建。时家庙由主体宗祠殿堂、世德里大门坊、黄汝良纪念楼、源深幼儿园、大石埕等5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宗祠占地近700平方米,三开三进,广庭深院。整体建筑木石结构,巨石铺砌台基,青石柱,橙红墙,顶作燕尾脊,金黄琉璃瓦,镏金窗花。大门额匾氏家庙。正厅轩敞明亮,巨柱擎架,五进,宽7.8米,中设神龛,祀列祖列宗神牌。堂上牌匾众多。

  2011年,海东鸿塔片区拆迁,金厝全里拆除,安平金墩氏家庙未能幸免。当年10月,对祠堂地下文物进行历时1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出土辉绿岩古石狮1对、石鼓1对、石麒麟1件、石柱础、石板数十件,还出土宋代安平桥石栏杆1件,上面刊刻着“当镇旧市周圆舍叁佰贯文造此间愿延福寿”铭文,该物现藏于石井书院。

  2012年10月,安平金墩氏家庙在原朝天境新源旧址重建,2014年12月落成

  现规制

  现金墩氏家庙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明代宗祠规制,由主体祠宇、双护龙楼、承启堂、照墙、大石埕等组成。主体祠宇建筑材料从旧祠拆迁而来,重新架构。金黄色琉璃瓦,墙柱易木而石,凡木贴金彩画,屋脊瓷塑人物、龙凤、花鸟、宝树。墙体为闽南“出砖入石”风格。

  祠宇经5级台阶而上,面阔三开间、二进、中天井。1对青石狮分立两边,前落大门左右置有石鼓。祠堂进门由大门和两阁门组成,实是三门并列。这些规制都是古代出过三品以上士大夫的宗祠方可享受的。前落门庭花心柱楹联朱子过化之乡,文章宜奕世;氏卜居此地,科第可传家。

  厅堂宽敞明亮,流金溢彩。正中神龛雕镂彩金,供奉安平金墩氏列祖列宗牌位。厅堂上方四周牌匾高挂,有御赐“源深泽地”匾,为黄汝良所立的“尚书”“四世一品”,为黄元勋所立的“四代一品”等。

  祠堂护厝楼还辟黄汝良纪念馆”、“黄仰抗倭历史文化馆。珍藏明•诰赠中宪大夫广东肇庆知府墓道碑、石狮、石鼓、石麒麟等古文物。

  祠内存先贤遗著多部,如《菊山文集》、《文庙礼乐志》、《易说》、《史传纪年》等40多部(篇),以及《千顷堂书目》等。

桐林黄氏家庙

  桐林氏家庙,位于晋江市安海镇桐林村。

  桐林古称“吕林”,相传唐·光启(885—888年)间,氏先祖吕占王潮王审知入闽,择居此地而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肇基与衍传

  桐林氏出自同安金柄氏。同安金柄氏的始祖黄纶(又名肇纶[669—755年],字彬夫)是唐·黄守恭的第4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舍宅建寺后,从匡护禅师言,黄纶迁入同安县南坑柄村(今金柄),为同安氏紫云派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黄护黄纶23世孙,名宏隆,字迅奋,号逊顺,开基晋江县安海镇黄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护》)

  黄护仲孙黄仕南,娶南宋抗元名士吕大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吕大奎》)之女为妻。景炎二年(1277年)募兵抗元,掩护宋幼主端宗南迁,功封散骑千户侯,旋肇基吕林,尊黄护为一世祖,灯号“紫云衍派”。原村中氏则举族迁居南安朴里。氏繁衍生息而成为吕林大姓,遂改“吕林”“桐林”

  桐林氏历来诗礼传家,人物辈出。著名族人如:宋·郡马黄仕泰;明·万历癸丑年进士黄启翰,隆庆科举人、宾州知州黄履初;清·恩赐进士出身、广东按察使司黄世文,内阁学士、太子太傅、提督军门黄登,御前侍卫、山东济宁府总兵黄世俊

  迨至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民生凋弊,原有书香世家,十不存一。黄护后裔先后分衍周边上方、菌柄、田坑、后安、坑边、瑶后、曾埭、水头、山前、鲍厝(邵厝、内厝、瑞安)、卓坑、洛坑、白安、社仔、东泉、海沧、坛林、安海黄厝、恤埔、花台内、石佛山前、郭岑山前等20多个村 落 及港澳台等地,并侨居欧美、新马、菲岛等地,人丁有数万之众。

  字行(自1世起):“护逸仕子,仲彦庆秉,辛汝集文,培锡汉茂,耀祖荣亲,礼让传家,宝诗书荣,国珍高明,希圣哲忠,孝慕君亲,道义毓馨,德谦勤固,润身箕袭,丕克绍奕,世展芳春。”

  家庙沿革与规制

  桐林氏家庙始建于宋代,历经修葺,现保存明代风格。

  家庙砖木石结构,“皇宫起”燕尾脊,屋角耸立鸱吻,翠绿的檐前卷草与五色剪瓷 装饰。其面阔五间,三进两天井,四廊四厅七门,采用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装饰。

  门廊石柱镌联:“桐梓旉荣孙枝挺秀,林泉佳胜地脉钟灵。” 大门柱有联:“紫绶金章衣冠跄济,云龙风虎际会联翩。”皆出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刑部主事黄抟扶之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 黄 抟 扶 》)

  前厅为族中议事和祭祀场所。

  中厅供奉氏一族历代祖先神位,还有1块横匾“分安贻燕”

  后厅设置祖龛,供奉桐林氏一、二、三世祖塑像。后厅廊壁上,书录紫云《认祖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庇,俾我儿孙总炽昌。”

  家庙内朱漆梁枋上高悬历代30多位氏先贤匾额,有“侯爵”、“郡马”、“父子一品”、“宫保学士”、“进士”等。

  现家庙里还收藏着印有黄护黄逸父子画像的屏风。

霞村黄氏宗祠

  霞村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霞村,2005年族人集资100多万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

  霞村氏溯源紫云公,据传纪公后裔分衍一支于晋江沙塘村,衍至黄纯然(又作黄敦然)从沙塘徙迁至霞村,为霞村黄氏一世祖。至今已历20世,在乡人口近200人。

  霞村氏民国初就有族人出外谋生,并在外定居。8世黄义梯黄仔梯)到台湾台北县定居,抗战前曾回乡探亲,后失去联系。8世黄耀南,9世黄荣墙黄荣集3户数十人相继定居新加坡;9世黄火炮徙居缅甸仰光。

鄱湖宗祠(一祠联黄氏、欧阳氏两姓)

  鄱湖宗祠,位于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潘湖村。

  “鄱湖”乃潘湖古村名。各族氏的祠堂一般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鄱湖宗祠欧阳 氏、氏两姓合一,宗祠名取自地名。

  欧阳氏肇基潘湖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 等资料可知:

  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

  潘湖村落约形成于东晋·大兴(318—321年)年间。斯时因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居。时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者姓,故名;后又有等姓,别称此地为“浮屠宅”“浮屠”即梵语“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鄱阳县文士欧阳韶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

  及至唐·建中(780-783年)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及诸姓式微,村名渐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内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纪念故乡鄱阳湖。

  欧阳韶6世孙欧阳詹诞生于潘湖,迨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7世孙、欧阳詹之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此外,族人也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欧阳詹 、 欧阳秬 》)

  唐、宋时,潘湖属晋江县登嬴里辖。宋、元以后,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渐成沙洲,这里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欧阳詹欧阳秬外,《族谱》中载录的还如:唐代欧阳征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 欧阳至 等。

  欧阳两姓更迭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晋江氏通书》等载: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1271—1351年),少名,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元·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原配洪氏所生,少名,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来官泉郡蒙古学教授。致政后,慕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顺元年,1328年)春三月遂寄寓于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黄权入赘潘湖欧阳氏,妻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生子仕龙仕虎。因欧阳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卒葬晋江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但传至明初欧阳仪这一代,却突然举族搬迁外地,留下一个大谜团。《泉州欧阳氏族谱》有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该《族谱》亦载:欧阳仪之8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欧阳仪之婿黄权留居潘湖,并没有随迁。其子也没有随女方姓欧阳,而姓,自此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蔚为潘湖金墩氏一族;黄权成为潘湖氏的开基祖。潘湖也是台湾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

  关于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①《族谱》所记是“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因为入赘 欧阳门的氏先祖黄权并没有一起迁离避难,后来还蔚为望族。

  ②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欧阳族人不少人在元朝当官,如欧阳至曾任元代知县。明朝建立后,为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族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仅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③又说与欧阳平章案有关。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

  潘湖欧阳氏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族亲关系。潘湖欧阳氏肇基始祖欧阳伯善即来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但是,潘湖欧阳氏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于史无征。

  何况,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向来不忌惮“诛九族”,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然而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也给后世学者留下不解之谜。

  黄氏族贤

  黄光升(1506—1586年),字明举,号葵峰,明·潘湖垵边临漳人,父黄绶。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四年(1570年)致仕,回归故里潘湖垵边。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子乔栋,以荫授临安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黄凤翔(1538—1614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祖籍潘湖,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卒于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属湖口尚德天伦房,为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不赴。入清,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康熙廿五年(1686年)以老谢事归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卒于家,年八十七,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赐祭葬。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黄守魁》)

  黄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 黄立本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黄锡衮曾孙。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台湾知府,雍正二年(1724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台,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立本》)

  此外,还如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宗祠规制

  鄱湖宗祠始建于何时无考,应为明代,为氏宗祠。后来,由于潘湖已没有欧阳氏居住,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762平方米,共四落,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门联:“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

  前殿三落,奉祀氏本家列祖列宗。厅堂轩廊明亮,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两边墙上挂满许多匾额,有“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

  后殿一落,供奉外祖欧阳氏先祖牌位,包括欧阳詹及其子欧阳秬,是欧阳詹故居纪念堂。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南宋·朱熹为纪念欧阳詹“不二祠”所撰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周围的墙上挂满欧阳詹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每年金墩氏潘湖祭祖时,会先奏大乐,执事班齐,披红,然后先在主殿祭祀氏内祖,接着到后殿祭祀外祖欧阳氏,两边都要进宣祝文。既忆本姓先祖,又思亲家外祖,实属罕见。

铺锦氏家庙(敦叙堂)

  铺锦氏家庙,又称敦叙堂,位于石狮市宝盖镇铺锦村。

  肇基

  铺锦暂尊黄廿八(或以音作念八)为肇基始祖(1世),其墓葬在铺锦前坡山。

  泉州紫云氏始祖黄守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次子黄纪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徙居晋江县东惠安黄田里(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又称锦田

  据《锦田氏族谱》载,黄廿八为锦田14世、罗溪县主簿黄岳荪之子。至南宋•景定(1260—1264年)间黄廿八移居龟湖铺锦乡肇基衍传,为铺锦1世

  实际上,在黄廿八之前已有氏入住铺锦,但这段族史的详细记载已遗失,这是由于铺锦氏族谱在(明)景泰、天顺1450—1464年间宗孙累外戚之祸,旧谱失没。后来经过省吾公、锦湖公、汉白公造谱,才使黄廿八以后的族史记载得以保留。对铺锦早期氏的情况,只知1世祖葬塘后白象山,2里正居龟湖铺锦、尹正居桃源东茂。

  目前,铺锦氏正在编修《石狮龟湖铺锦氏敦叙堂族谱》,基本厘清该族肇基、繁衍及迁徙的大致脉络,并对1世祖黄廿八上、下世系进行推考。

  锦衙祖宇

  在离敦叙堂不远有1“锦衙祖宇”祖宇对看堵上记载了铺锦11世衙内房黄一栋及其子黄燫元、其孙黄培基“祖孙父子登科”事迹。黄燫元是明代三位大学士——张瑞图蒋德璟黄景昉的老师,他还曾与当时的泉州名流何乔远李廷机杨道宾结社,并在承天寺设教,人称“南州高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燫元张瑞图蒋德璟黄景昉何乔远李廷机杨道宾》)

  铺锦顶街现存1“进士坊”,是•嘉靖廿四年(1555年) 福建布政使萧晚、泉州知府程秀民为铺锦氏名人黄鳌立的。黄鳌1487—1553年),字时镇,号三峰,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任刑部主事、湖广布政参议,其文章被编成《三峰文集》。

  家庙规制

  铺锦氏家庙(敦叙堂)始建年代不可考,现存为1994年于原址重建,二进木石结构。

  大门入口处作“塌寿”处理。大门两侧各设有青石镂空雕,其下墙裙处有仙鹤、云松等浮雕,左、右对看堵上也有浮雕人物图案。

  大殿的正中高悬“敦叙堂”金字匾额,四周各种木匾林立,有“奉政大夫”“朝议大夫”“进士”“文魁”“延平府正堂”等。

  大殿柱联有:“裔本轩辕派,蕃江夏,传紫云,而衍铺锦;迁由晋代疆,拓闽南,历唐室,卜居宋朝。

塘园黄氏宗祠

  塘园氏宗祠,位于石狮市西南灵秀镇塘园村。列为“泉郡名祠”

  肇基与衍传

  塘园氏是泉郡黄守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后裔,不过却有5支分派,氏族支脉比较复杂。现存旧家谱《紫云塘园策卿派家谱》和《桃源家谱》2册。

  (一)

  塘园氏长房源于紫云南安埔头黄经黄守恭长子)一脉。前不久刚新修了家谱。

  塘园氏策卿派肇基祖黄静斋出自该族4世祖,青年时自晋江龙湖镇钞厝村(古称蔡厝)迁居至石狮赤坑村;至该族13黄可候14世祖黄元祥再移居塘园。这一族在赤坑村居住约260年之久,赤坑村现尚存黄守魁都督衙馆的建筑物供村民祭拜。

  (二)

  引西、石椅兜、埔顶、东厝氏传自紫云惠安锦田黄纪黄守恭二子)。

  塘园《桃源家谱》载,黄兴源乃塘后黄念一6世,是引西、石椅兜、埔顶、东厝四派的1世祖。兴源公生于元朝之季,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元晋江籍里长浔美场总催,卜居桃源,故号之曰兴源公。

  黄兴源2子:长子黄宜孙居塘园;次子黄宜中往充南京留守卫军,遂入籍南京。

  黄宜孙4子,分支4派:长子黄西轩“引西派”,次子黄石轩“石椅兜派”,三子黄参轩“埔顶派”,四子黄中轩“东厝派”

  从《桃源引西房氏家谱》可看出,引西房的1世为兴源2世为宜孙3世为西轩4世为昌祖

  引西、石椅兜、埔顶、东厝4派也都在收集整理自己这一派的谱牒。

  塘园氏宗祠

  塘园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1723—1735年)间。1986年按原有风貌重建。2000年10月列为“泉郡名祠”

  宗祠坐西朝东,两落三开间,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屋顶三川脊式硬山顶,呈曲线燕尾形。

  大门青石额匾氏宗祠;门联:“桃林遍地芬芳远,源水汇塘润泽长。门扇绘有秦叔宝尉迟恭两尊门神。

  正堂有“紫云传芳”堂室,供奉先人神位及族人在生者禄位。厅堂石柱楹联:“紫阁生白莲,莲开一品支传九瀛;云霞霭宝树,树荫四方派衍五疆。

  紫云氏塘园策卿派石埕祖宇

  紫云氏塘园策卿派石埕祖宇,距塘园氏宗祠几十米。

  祖宇据称为明、清年间所建,迄今300多年

  下厅有1块影雕,介绍紫云策卿派9黄守魁都督殉职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魁》)。黄守魁5子,其4黄兆昌世袭千户侯。在塘园尚存明•南京刑部尚书郎、眷生陈振扬撰文并书的黄守魁之父的《墓志铭》。

  大殿神龛供奉先人神位。在大殿两侧墙上有系列人物故事木质浮雕,髹漆擂金。

  2014年修完《策卿派新家谱》。

塘后黄氏宗祠

  塘后氏宗祠,位于石狮市宝盖镇塘后村。塘后村位于龟湖塘之后,自南宋起即依地理位置取名“塘后”

  肇基

  塘后氏为唐·泉州紫云氏始祖黄守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次子黄纪后裔。

  塘后氏灯号“桃源”,其始祖黄念一,讳,南宋年间塘后娶员外千金吴氏,衍居塘后(即“桃源”),生2子,分为东、西两派。《桃源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载:“东祀,居东茂,重其祖也。西祀,居桃源,不忘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塘园氏宗祠》)

  塘后氏宗祠的沿革与规制

  塘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遭倭患焚毁,万历廿年(1592年)重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修葺。2002年按原有风格重建。

  宗祠两落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由紫云屏、大石埕、下厅、中庭天井、正厅等组成,建筑内精美的石雕、木雕钩联贴切。祠堂内外诸多楹联、匾额由当代梁披云王乃钦蔡宗伟陈怀晔等书法家撰书。

  宗祠外的石埕上,还保存1尊明代石狮雕像。祠外原有“下马亭”,已无存。

  大门楹联:

  “江夏传家,兴邦黄石开祖武;桃源流派,温陵龟水定宗支。

  “祥开塘后,素羡凤毛麟角;庆衍闽南,几看鲲化鹏搏。

  “箕裘叠芳,五世明经绵手泽;簪缨继美,三登副榜振家声。

  大殿金碧辉煌,挂满先贤功名匾额,蔚为壮观。右侧墙上嵌着1方古代“捷报”,记述塘后人黄流参加清·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科乡试高中第九十九名举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