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6划—下)

  阮钦为、阮旻锡[或作阮文锡,字畴生,号梦庵;后为僧,法号释超全、释大轮,别称轮山遗衲;明末清初·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人(今厦门岛)。身世。师事曾樱,入郑成功储贤馆(师事曾樱。葬曾樱。入郑成功储贤馆。参与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出游四方(清师破厦门。弃家行遁。首度回乡。二度回乡。)。逃于释氏。入武夷山天心禅寺。在南京买屋居住:夕阳寮。返厦:居所亦称夕阳寮。终老于厦。著述(著述甚丰。两难心境。)]、阮积山(又名金锥,字学文。附:阮孙龙、阮法生)、阮骏(字千里,北宋·兴化军人[今莆田市莆阳郡城右厢驿前街阮巷]。绍圣元年进士。知建阳县。摄安溪县。监台州税。董陕西诸县别立监铸小钱事。知陕州湖城县。募兵勤王,迁朝奉大夫。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死金人之难。余事。)
  伊本·巴都他
(伊本·白图泰)、伊靖阿
  江与权、江默
(字德功)、江常[字少明。北宋末南宋初·惠安人;后住泉州郡城(亦为晋江县治),亦作晋江人。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知兴化军。知福州。奉祠,致仕。]、江日升(字敬夫,号东旭,本姓林,清初•惠安县前型人,亦作同安县高浦人。身世。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解元。著《台湾外记》。)
  纪宗汪
(字仲顷,清·晋江人)、纪宗瀚(字亨汝,清·晋江人)
  任汝亮、任顺
明·南直隶常熟人,弘治十四年任德化知县)
  乔维岳[字伯周,五代末北宋初·陈州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后周·显德三年进士,累宦至襄州通判。泉州通判知军州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任。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迁“宣圣庙”至崇阳门外东南三教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十二月保守泉州,退仙游林居裔农民军。)。雍熙元年累进淮南转运使(先后任淮南转运副使、转运使。规度开故“沙河”。建“五堰”、创“二斗门”。罢使职,权知楚州。)。晚年历内外官至知寿州。北宋·咸平四年卒于官。]
  池显方(字直夫)、安德肋·贝鲁亚(安德烈·佩鲁贾)、关詠(字永言)、阳思谦(字生白)、汤启声(清•江苏江都人。余干知县,宁化知县。南安知县。台湾彰化县知县。安徽巡抚赵国麟幕宾。)

阮钦为

  阮钦为,字君博,号敬山,清初安溪县湖头镇湖一村人,或说惠安县獭窟人。乾隆《安溪县志》和新编《安溪县志》均无载。

  阮钦为初官长乐守备,后调铜山镇右营游击,是水师提督施琅属下,曾参加施琅指挥的攻克澎湖战斗。施琅《飞报大捷疏》中云: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早,进攻澎湖……铜山镇标右营游击阮钦为等官兵配坐乌船一只,此数船首先冲锋破敌,直入贼艨,攻杀贼炮船二只,赶缯船六只,贼伙斩杀殆尽,其船放火烧毁。”

  据湖一村氏族谱》载,全台既平,叙功,阮钦为“从游击升任台州副将,擢汀州总兵官,调南澳总兵官。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疾卒于官,祭葬如典,加赠太子少保。”

  氏族谱》还保留一篇康熙帝的《谕祭文》,当时由兴泉永道白瀛代祭。《谕祭文》曰:

  “皇帝谕祭原任南澳总兵官、加赠太子少保阮钦为之灵曰:

  鞠躬尽痒,臣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阮钦为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

  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欹飨。”

  康熙四十五年八月 日勒石。

  湖头《阮氏族谱》在附录中还记载:

  阮钦为长子阮宏俊,康熙辛卯(1711年)科武举(载《晋江县志·武科》);四子阮宏于雍正元年(1723年)任台湾水师协标右营守备(载《台郡志》);胞侄阮蔡文由漳浦籍中康熙庚年(1690年)科文举人,候选知县;胞侄阮见以奉旨特授厦门水师中营参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中营参将,五十四年(1715年)转调台湾北路营参将,以疾卒于官(载《泉郡志·武职官》) 。

阮旻锡

  阮旻锡(1627-1712年),或作阮文锡,字畴生,号梦庵;后为僧,法号释超全释大轮,别称轮山遗衲;明末清初·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人(今厦门岛),天启七年(1627年)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同治补刊本)据丁雁水林吉人《序略》为作传,但回避了与郑成功政权有关那段历史。现代·钱海岳《南明史》有记。

  身世

  阮旻锡祖籍南京。明初,其祖父在厦门任百户,留居厦门;父伯宗,字一峰,世袭千户,娶妻金鸡亭村女子。

  阮旻锡幼年丧父,“泛海求赢余以养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阮旻锡,字畴生,同安人,明·世袭次千户后裔。”

  现代·钱海岳《南明史》:阮旻锡,字畴生,同安人,世袭千户。幼孤,泛海学贾以养母。母殁,躬负土石与父合葬。”

  阮旻锡童年,厦岛繁华,其所作《旅怀一百韵》忆道:“井灶纷如绣,田园画若棋。花饶兰与桂,果茂橘兼梨。大火荔枝熟,轻霜十字垂。江鱼嘉入志,土蓣烂充糜。市市余鲈鳜,家家贱蛤蜊。香粳供酒醴,吉贝代蚕丝。”

  师事曾樱,入郑成功储贤馆

  师事曾樱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清兵进关入主中原。顺治三年(1646年)阮旻锡方弱冠(20岁),弃举子业,师事曾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传性理之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

  “闯贼李自成陷京,旻锡方弱冠,慨然谢平时业。

  夙居岛外,师事,传性理学,患难与共;又得曹石仓曹学佺石仓所游之友杨能元池直夫,闻其绪论,讲习风雅。如是者十六、七年。”

  现代·钱海岳《南明史》:“北京之变,方弱冠,慨然去诸生,师事曾樱,传心性之学。又讲习风雅,旁及道藏、释典、兵法、医卜、方技之书,靡不淹贯。”

  葬曾樱

  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趁郑成功离厦,攻占厦门岛。满城遗老纷纷外逃,唯独曾樱不愿撤离,自缢于所居楼上。阮旻锡曾樱的另一名弟子陈泰背负遗体,冒死至曾厝垵,交付其家人下船,浮海到金门,再由王忠孝“以己所置寿棺敛之”(《海上见闻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樱王忠孝》)

  入郑成功储贤馆

  顺治十二年(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延平郡王·郑成功设六官于思明州(今厦门),阮旻锡洪初辟杨经等同聘入储贤馆,成为郑成功的幕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参与郑成功的海上贸易

  在储贤馆期间,阮旻锡还参与了郑成功的海上贸易。

  时隔多年,阮旻锡《大风行》一诗中,还回忆那段充满刺激的冒险生涯:“忆昔壮年泛巨洋,轻舟一叶波中委。天边黑点小于拳,霎忽弥空狂飓至。叠浪排山百怪号,飘入鬼国等儿戏。天如复釜客如鱼,到今时犹骇梦寐。”

  泛海行商给阮旻锡带来豪华甚至奢靡的生活。他在荇菜池(后来的蕹菜河)附近辟宫建墅,种花莳柳,读书消闲,西郊待客,北里召姬。其《旅怀一百韵》中写道:“济世虽无术,谋生幸有资。闲园重草创,陋室盖茅茨。翠幙因风卷,衡门带雨欹。藤萝悬峭壁,杞菊间疏篱。曲折芙蓉径,周遭荇菜池。柳桥斜系艇,花坞密张帏。引睡书连屋,消愁酒满卮。西郊招逸客,北里聚歌姬。狼藉醒还醉,喧哗巷及逵。缠头分次第,赋手定妍媸。”

  出游四方

  清师破厦门

  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卒于台湾东都,郑经继位。康熙二年(南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十一月,清·水师提督施琅、海澄公黄梧、总督李率泰、陆路提督马得功破厦门,郑经弃厦门、金门,岛上“遗民尚数十万,多遭兵刃”(《海上见闻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郑经》)

  郑经走铜山,阮旻锡不及从,举家20口渡海逃往文圃山中孚村(位今海沧夕阳山下)。

  次年春,阮旻锡辗转到安溪坂头村,以教书为生。此时阮旻锡贫病交加,“身癯同野鹤,颈缩似泥龟。不死方知命,贪生始悟痴。”

  弃家行遁

  后阮旻锡弃家行遁,从此出游四方,留滞燕云一带达20载。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出览名山大川,北抵京华,托处十数载。”

  现代·钱海岳《南明史》:“出游名山大川,北抵东华,托处十余年。”

  康熙五年(1666年),阮旻锡入京都,寄寓在南明降清将领郑鸣骏郑泰弟)、郑缵绪郑泰子)门下为家庭教师。其交往的圈子,主要是闽南同乡,包括氏降将(如郑泰后裔、施琅),漳泉籍官员(如丁炜)等,另外是遗民诗人和僧道。同时,在京期间开始撰写《海上见闻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鸣骏郑缵绪郑泰施琅丁炜》)

  首度回乡

  康熙六年(1667年),阮旻锡外出后第一度回乡,旋复出门。

  时作有五言古诗《还家》“尽室遁江村,乍归未识路。却问路旁人,为指门前树。痴儿各长成,有弟亦同住。病妻久卧床,淹掩迫岁暮。独客苦思乡,还乡如客寓。二亲掩黄泉,凄清感霜露。回首望禾江,旧庐杳无处。信宿不遑安,又复出门去。”

  二度回乡

  康熙十九年(1680年),阮旻锡外出后第二度回乡。作有五律四首,题名《鹭屿》

  其一:“故里丘墟久,曾经一纪年。岂期浮海客,重泛渡江船。旧友晨星落,归人夜月圆。相看如隔世,恍惚记生前。”

  其二:“城隅荒草路,丧乱几人归。巷陌新丰似,河山故国稀。泉香千佛钵,云净七条衣。红药开应遍,行童候竹扉。”

  其三:“新筑江干舍,吾宗旧子孙。别来予已老,乱后尔犹存。白鹤先人垄,金鸡舅氏村。百年思故土,飘泊竟何言。”

  其四:“遥天鸿影断,独立数归鸦。日暮空城角,春深废圃花。生还犹过客,老至已无家。极目烟波外,难寻海上槎。”

  逃于释氏

  康熙廿二年(1682年),阮旻锡56岁。

  是年五月,康熙帝施琅进兵台湾,七月五日郑克塽遣使到施琅军中奉表投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舟师進入台湾,十五日举行受降仪式。

  九月初一,施琅平定台湾的消息传到北京,廿七日阮旻锡即逃于禅,在燕山太子峪观音庵削发为僧,法号“超全”;剃发时作《山庵秋梵八首》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后乃逃于释氏,止教授生徒自给,实郑所南谢皋羽之流亚。”

  入武夷山天心禅寺

  阮旻锡嗜茶,幼习茶书,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时即善烹工夫茶。约康熙廿五年(1686年),慕武夷山之名,入武夷天心永乐禅寺为茶僧。

  现代·钱海岳《南明史》:“后乃为武夷,曰‘超全’,又曰‘大轮’,以教授生徒自给。”

  《武夷山志》:超全,俗名阮旻锡,字畴生,号梦庵,同安人,明末布衣士人。清军入关迁居厦禾。明亡,弃诸生业,自称‘轮山遗衲’,尔后入武夷为山僧。”

  阮旻锡(释超全)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还与“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

  康熙廿五年(1686年),阮旻锡(释超全)作《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是最早记载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历史资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茶小志•清》)

  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阮旻锡在《安溪茶歌》中吟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浆茗饮当餐霞。仙人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涧路途赊。江天极目浮云遮,日向闲庭扫落花。无暇为君辨正邪。”

  在南京买屋居住:夕阳寮

  康熙廿八年(1689年),阮旻锡(释超全)来到南京,用晋江友人丁炜给他的一笔钱,“买屋城南青溪之上”,名“夕阳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炜》)

  阮旻锡《夕阳寮诗》“序”有曰,时“寒雨初晴,夕阳在山”,想起宋末郑思肖“天下皆秋雨,山中有夕阳”诗句,不禁“凄然有旧山之感”“旧山”指夕阳山,阮旻锡当年避居海沧中孚村,就在夕阳山下。夕阳山在今天竺山中,传说是唐宣宗为沙弥时游息处”,山间的夕阳寺还有唐宣宗的遗迹。后来,阮旻锡又将双亲移葬夕阳山麓。当时便慨然生“归隐此山,守先人丘陇”之意。

  回首往事,《夕阳寮诗》云:“新买清溪屋数椽,暂辞云水息残年。低徊小阁看花立,潦倒西窗听雨眠。自是无才甘弃世,非关有累学逃禅。乡山回首真成梦,闲却沧波旧钓船。”

  康熙卅二年(1693年),阮旻锡将自己的诗作《涉江诗》整理付梓,名《夕阳寮诗稿》,署名“轮山超全“轮山”即同安大轮山,以此为名有家山之想在其中。

  返厦:居所亦称夕阳寮

  康熙廿九年(1690),阮旻锡(释超全)返厦门,在望高石下搭屋隐居,沿用南京寓所之名,亦称“夕阳寮”;自号“轮山梦庵

  然阮旻锡行迹漂浮不定,期间曾于泉州创“清源诗会”,与同人挹扬风雅,作有《清源山》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

  关于厦门“夕阳寮”

  李禧《紫燕金玉堂笔记》曰:“寮相传在望高石下,今石已开伐”,又说阮旻锡时期“鹭岛人烟尚稀,夕阳寮风景清幽,绝不似今日之嚣气十丈,扑人欲呕也”

  清末本地诗人黄瀚《夕阳寮》诗云:“昔年阮子隐茅扉,西望残阳黯不晖。赖有砚田征薄税,疗饥聊当首阳薇。我来访古吊斜晖,此地曾经隐布衣。今日销金窝遍是,遗踪何处觅柴扉。风景依稀时世非,夕阳寮外夕阳微。只看选色征歌者,谁问当年老布衣。”

  同时代王步蟾诗曰:“国初逸老盛连镳,阮子才高志更超。著述飘零遗址在,夕阳空对夕阳寮。”

  后世,“夕阳寮”周边犹有“竹寮巷”、“寮仔后”等地名留存。

  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遗址,位于今厦门思明区鹭江道国际银行大厦东侧,1982年列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终老于厦

  康熙卅三年(1694年),阮旻锡68岁,终于“老归旧里”,就此不出。

  晚年的阮旻锡致力于整理著作。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80岁时,重订居留京城期间所著的《海上见闻录》完成,定名《海上见闻录定本》;是年,还完成《夕阳寮存稿续集》5卷2册的编撰。《夕阳寮存稿续集•自序》云:“丙戌春,年八十,病头晕,无可系心,独旋里以来十数年间所作诗文无人收拾,于是命小孙立恭检出,手自校定。得诗五百余首,文八十余篇,抄成净本藏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年八十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年八十余,终。”

  著述

  著述甚

  阮旻锡一生著述甚,《厦门志》中所载书目就有《四书测读》、《易阙疑》、《粤滇纪录》、《金刚经说》、《续佛法金汤》、《杜诗三评》、《海上见闻录》、《谈道录》、《唐人雅音集》、《唐七言律式》、《梦庵长短句》、《清源会诗篇》、《同和东坡韵诗》、《燕山纪游》、《夕阳寮诗稿》、《夕阳寮词》、《慧庵倡和韵选》、《轮山诗稿》、《慢亭游稿》、《诗论》、《诗韵》、《啸草》、《夕阳寮文稿》、《击筑集》、《涉江诗钞》、《奕鉴》等二十多种。

  《海上见闻录》是现存的阮旻锡最重要著作,是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而《夕阳寮诗稿》则勾勒出阮旻锡一生的粗略轮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海上见闻录》)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2·隐逸·国朝隐逸·阮旻锡》:“三山(福州)谓其诗‘冲微澹远,一以正始为宗,他日列文苑,其平生志节必有表而传之者。’□□□□□□□□□□。”

  但阮旻锡的夕阳寮诗、文在乾隆时代就遭文祸,因“词气有狂悖之处”,军机处奏准全书禁毁。其他著作,绝大多数也因战乱亡佚不存,致王步蟾“著述飘零遗址在,夕阳空对夕阳寮”之叹。

  两难心境

  阮旻锡的诗歌骨力坚苍,沉郁悲凉,律诗尤佳,但在政治立场上却陷入两难。这种心境,在《夕阳寮诗稿》中表现最充分。

   阮旻锡历经丧乱之痛,一生的壮烈最后化为散淡而蕴藉的文字。如“生还犹过客,老至已无家。”(《鹭屿》)“他日溪头秋水屋,当年江上夕阳山。”(《夕阳寮诗》)

  阮旻锡郑成功部属,不愿降清,自命遗民,却追随氏降将到北京讨生活,诗歌唱和,往来亲密,终于出家。对友人施琅的心情最复杂。施琅平台前曾被清廷长期闲置不用,阮旻锡诗稿中有一首他给施琅的诗,有“早晚重闻分虎竹,楼船当日忆专征”句,勉慰施琅早晚会被朝廷重用,专征台湾。而康熙廿二年(1682年)施琅平台后,九月初一日消息传到北京,廿七日阮旻锡就出家为僧,剃发时还写了《山庵秋梵八首》,行文虽很含蓄,内心还是倾向于氏的。

  《夕阳寮诗稿》有康熙刻本,林豪(曾纂修《金门志》)的1位后人存有孤本。全书12卷(缺卷1、卷2),收阮旻锡各体诗歌(缺五言古诗)572首。该书为“厦门文献丛刊”之一,何丙仲校注,厦大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阮积山(附:阮孙龙、阮法生)

   阮积山(1859—1927年),又名金锥,字学文,清末民初·泉州郡城后城人,咸丰九年(1859年)生,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

   父阮孙龙,字竹石,人称阮阿龙,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生,著名画师。阮孙龙没有师承,自学成才,擅长人物肖像画。他绘画的特点:一是用上等“油排”草纸卷成实心的“纸葱管”,使用时将其一端烧成炭化成为炭笔起稿,画面定稿描黑以后,用手帕轻轻一拍,不留炭笔痕迹。二是“喜颜”“对面画”,由顾主请到家中当面写生临描。由于阮孙龙善于体察人物的体态容貌、动作表情,抓住特征,传神如生人。三是阮孙龙对设色颜料十分考究,作品色泽鲜艳、经久不褪,线条清秀如真、色调和谐。由于作品远近闻名,求画者日众,于是在道光十年(1830年)开始在后城家中设画室,以绘画为业。后来又增辟宗教神像画,同样著名。

  阮积山,字学文,又名金锥,自幼秉传其父画艺,阮孙龙去世后,阮积山23岁继承父业,创阮积山画室”。当时已流传照相技术及西洋油画像、炭画像,严重冲击“对面画”,但阮积山知名度高,求画者仍大有人在;虽业务未衰,但究不如其父当时之盛。

  阮积山乃致力于道、释二教的宗教神像及儒家人物古画的研究,继承乃父写实风格,以原有画技为根基,加以创新,致力刻画各种神像特殊性格、形象及神话故事内涵,如“金刚怒目”、“菩萨低眉”、“老君飘髯”、“天尊挚拂”等,必恰如其分。人称他“画人成人”、“画神成神”、“画鬼成鬼”,活计很多,求画者皆须预定,寺院、外埠求画者尤甚。

  宣统二年(1910年),泉州承天寺作水陆道场,场面很大,特请阮积山绘制全套佛像计73幅,神态各异,张挂起来,宛如置身于佛国云霭间,观者群称为罕见之作。

  民国四年(1915年),泉州大寺后日本教堂传教士内山喜市带通译王锡畴闻名而来,请为画观音像20幅,寄回日本寺院悬挂。

  其他名画还有超尘和尚请他画的“天地水火”佛像,素描“鳌头观音”等。

  他还兼作仕女画,倩而不佻,婉而不滞,一派自然。

  阮积山的肖像画、神像画极注意时代背景的真实性,如发式、服饰、用线、建筑等造型,都毫不含糊地细查深研,其广博知识使所画的人物和背景尽善尽美,甚是罕见。被泉州画坛名家公认为魁首。

  阮积山传子法生君爵二人,为氏画室的第三代。

  阮法生,字秀潭积山之长子,生于光绪廿四年(1898)。法生自幼随父学艺,积山对他管教甚严。16岁时,正式要求积山让他出门画“喜颜”被拒绝。为此,法生转而要求为阮积山画张小影,经积山点头应允,法生立即面对慈父尊容眼疾手快地运笔,不多一会,一幅出题囤卷完成,后经配画全身,又把阮积山独好的琵琶画作配景(该画至今尚存)。阮积山即许阮法生正式出师。

  法生从此出入泉属一府七县的民家、僧院,替人画“喜颜”及神像,订画客户远达南洋各埠,络绎不绝。

  家历代存有画稿,使用颜料以赤石(矿物颜料)为主,故能长期保存。“文革”时被抄家,所存珍贵画卷皆被付一炬。法生从此封笔,也不愿传下第四代,一代工笔重彩的绚丽画卷,从此绝迹。

阮骏

  阮骏(?一1126年),字千里,北宋·兴化军人(今莆田市莆阳郡城右厢驿前街阮巷),南雄知州阮之才之子。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绍圣三年(1096年)摄安溪县。

  其生平事迹见于《宋史·卷452·列传211·忠义7·阮骏》、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2·人物·兴化府·忠烈· 宋·阮骏》、明《闽书·卷106》、《莆阳比事·卷1、卷3》、《闽大记·卷42》、《重刊兴化府志·卷43》、《兴化府莆田县志·卷 18》、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 宋·知县·阮骏》、民国《莆田县志·第30卷》等。现代《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综述之。

  绍圣元年进士

  阮骏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科毕渐榜举进士。二考,丁外艰,归莆阳守孝,号慕几绝,水浆不入口者累日,邑人以公贫,争金以赙之,却不受。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阮骏“幼警悟,日诵数千言,好学成章,弱冠攻文,崭能见头角,兵部侍郎许敦仁见而奇之,曰‘他日张氏之门者,必此人也。’时李国良方临二公俱莆中名士也,皆叹服以为天下之奇才。”

  《宋史·卷452·列传211·忠义7·阮骏》 :阮骏者,兴化军人。绍圣元年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2·人物·兴化府·忠烈·宋·阮骏》:阮骏,字千里,莆田人。绍圣初登进士第。”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阮骏》:阮骏,字千里,莆田人。绍圣元年进士。”

  知建阳县

  服除,知建阳县。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服除,知建阳县 。

  县多宦族,刻薄强狠,初窥伺邑官,随其所欲而啗之,于是,予夺悉出其手。 骏 既视事,律己以严,发奸摘伏,锋销角折,一无敢犯,号为霹雳手。

  时有屠家宰羊,羊奔而跪于县庭,若愬其冤。出金赎之,饲于景福寺。未几,邑西乡一牛生白犊,二民咸来告,且曰:‘邑人蒙休,天乃显瑞。’曰:‘非令之能,汝辈毋佞。’民遂讴歌,扬德化不能禁云。

  时有使者以应奉为名,交结权贵骤至显职。凡百科需采裒诸县,独介然不从,缘是取忤,惟中大夫周熊深知之,力荐其才。 ”

  摄安溪县

  政和三年(1113年)摄安溪县,四年(1114年)离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政和中……阮骏,三年摄。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阮骏》:“摄县有惠政。”

  监台州税

  阮骏转监台州税。值方腊起义,宣和三年(1121)四月近台州,台州牧令弃印遁,上方遂委阮骏措置防御,击退攻城的方腊军,并收复黄岩、天台二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2·人物·兴化府·忠烈·宋·阮骏》:“初监台州税属,方腊犯台,被檄司防御,按甲先登,射贼却之。”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有阅治绩居最,拟除潮州,谤者不已,乃出监台州税,处之怡然,束装之任。 

  睦州青溪人方腊,宣和二年(1120年)聚众揭竿而起,自号圣公,建元永乐,设官分职,占有杭、歙等七州四十八县,宋廷九次招降,不为所动。宣和三年(1121)三月,徽宗童贯发十五万兵南下镇压。

  四月,方腊退守清溪帮源洞,分攻城邑近台州,台州牧令老懦,贼未至弃印而遁,僚属无计所出。曰:‘弃城则不忠,出城则不利,因言台城面江枕山,真得地险屯兵以守,贼将何为?’遂委措置防御,乃出官帑召募壮士分官兵以统之,誓众曰:‘敢逃遁者当按军法。’

  寇迫城下,带甲操弓率众先登,莫不死战,寇将攻甚亟,发矢中其吭,因纵兵杀其党五百余级,寇乃引退,径破黄岩、天台二邑。领兵复城池 。

  民欲诣阙表守郡功,不从,密遣人追回前牧,以印还之,咸称长者。事闻,朝廷赐书奖谕,加进两秩。”

  董陕西诸县别立监铸小钱事

  宣和六年(1124 年 ),阮骏董陕西诸县别立监铸小钱事。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宣和六年(1124年),诏陕西诸县别立监铸小钱以为民用,董其事,募卒鼓铸,不浃旬而辨,未几遂罢。

  应募卒皆不逞之流,既无所归,欲生变。邑人大恐,丞簿、尉皆欲以弓手保甲弹压,独以为不可,乃单骑入监,诸卒罗拜唯唯听命,邑人遂获安堵。 ”

  知陕州湖城县

  知陕州湖城县。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知陕州湖城县。

  初到任,值歉岁,出常平仓米赈济,佐官固执,不听,民赖以活不可胜数。有饥死者,出俸以掩之。时又筑城,公帑竭,捐俸完之,邑人图公像浮屠,立祠祀之。

  邑之南园栗生异颖,同亩又获嘉禾五茎,民颂曰:‘我公和气所致。’

  致虚(字谦叔)辟为参议,例得犒赏金三十余两,固辞不受,留以赏军。后又以湖城圭田五百余斛,并俸给千缗,悉以赡卒。

  是县辟黄河,前此官吏多不便于民,以取要职,抵邑痛革其弊,中人不喜,终不肯阿,竟以勘转朝散郎。

  在剑浦,一日,有人书甲子令巫呪咀,弗之知,邻居夜梦神人告之:汝邻凭左道害县循吏,蠱瓶藏之阈下,诘朝果得,实以告,笑释之。”

  募兵勤王,迁朝奉大夫

  宣和八年(1126年)冬,金兵入犯,阮骏募兵勤王。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宣和八年(1126年)冬,金人犯顺,募兵勤王至郑州,会有和议,乃还。

  受广施恩,迁朝奉大夫,上疏乞亲王分镇诸藩,以金人再犯阙,亲王从行,不报;及二圣北狩,闻之号泣不已。

  先是,金人以高世由伪知两京,张有极伪为两京转运使。二人家属在陕与洛接境,一旦引金人东入,即西路为之挠,遂具劄白京兆帅臣陕西宣抚使范致虚,乞移家属于秦凤以远其地,范致虚嘉许,由此知 贤。”

  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死金人之难

  建炎元年(1127年),阮骏除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建炎二年 (1128年)正月十四日,金军攻洛阳,率兵护神御殿,被执不屈被杀。赠朝议大夫,赐谥忠武。

  《宋史·卷452·列传211·忠义7·阮骏》:“为河南府少尹。金人犯京师,率所隶兵拥护神御殿,抱神御,骂声不绝口,卒被害。特赠朝议大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2·人物·兴化府·忠烈·宋·阮骏》:“建炎初为河南府少尹,金人来寇,拒战不利,亟收兵护神御殿,而以余兵再战,兵败,抱神御骂贼,至死声不绝口。特赠奉直大夫(?据《宋史》应为朝议大夫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阮骏》:“建炎初除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死金人之难。”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钦宗立。金人渡河,朝廷遣使督诸路勤王兵入援。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诏中外有文武才略出众或沉下僚,俾侍众守臣监司广行搜访,各举所知,乃报州县,以礼厚遣。时西路都总管孙昭远文武才略,东京留守宗泽、经制使钱盖、经略使唐重亦交章荐。福建安抚使江常又以应诏。孙昭远又自西京贻书于曰‘非年兄出力,谁为助也?’朝廷除河南少尹兼西京留守,借四品服绯鱼袋。

  谕二子曰:‘吾忝一第,历仕四朝,受国厚恩,几及四纪。金人内侮,二圣北守,自古未有当此之时不能捐躯以报,虽生何益?’

  是冬,金人南寇,京城失守。议以陕西六路及蜀中四路兵、河东道总管司诸路兵分以控扼去处,邀截金人归路,以迎二圣,朝议不报。

  乃乞罢,时军储不继,以己俸赡兵。又时有叛卒二千人,在縈阳焚劫, 到府城统设方略捕殄之,休兵攒功,乞不预赏,卒闻之皆为奋激。京人攻洛阳,杀伤相当,诏河北守城尽起军民信道入援。    

  洛阳原无城池可为守御,计官军数千悉皆溃散,乌集之余本非队伍,不可出战,帅幕留台官悉望风逃遁。独昭远率所隶兵战敌累月,且战且守,援兵不至。意欲率兵决战而死时,神御在府。曰:‘与其死于敌,宁收兵固守洛阳,护神御以俟援至,亦臣子之愿也。尚事不可为,死未晚也。’昭远然其说,乃提孤军冒死拥护。

  至商洛,援终不至,金又大队而入,知势孤不可支。昭远率兵拒战,不利。以神御在府,亟收兵护神御殿,以余兵再战,又败,乃抱神御,指贼大骂。金人迫使从,曰:‘尔辈犬羊也,我恨不能食犬羊肉,肯向犬羊示荣乎!’金寇怒杀之,时为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有四日也。

  事闻,朝廷褒赠三官,进朝议大夫。赐谥‘忠武’,官其二子,诏令建祠,令有司春秋致祭。”

  余事

  《忠孝堂氏族谱·第四集·“天下奇才、江南名士”》载:

  “掺履端方,器识宏远,尝谓:‘当昇平时,即终老于山林。国难之际,马革裹尸而后已。’

  著有《谋议从事》五卷,多论攻守要害与杀金虏、迎二圣事,当道多採之。

  八任贤劳,家无担石之储,为国为民所固然也,风生两袖,清白相承,传为家法。

  兴化郡守筑官祠在仓后,八忠并祀,春秋致祭。朝廷褒美‘忠贞天植,家学有源’。

  之裔孙安抚擢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文天祥文山榜进士,与文山交善,后文山官至丞相,视师南闽,便道入莆拜氏祖祠,且为之叙谱赠以联句,谊至厚也。文山 丞相题西山祠(在杭头)联云:‘大中丞观象贻谋 ,累叶宦勲昭国史;烈留守捐躯报主,有源家学洒宸章。’

  葬墓筑坑洋白石山,周围数十亩,青松翠柏环绕,四季葱郁长青。

  之原配宜人林氏,于岭头上林境内建冲兴院,以资夫君冥福,后遭兵焚。洪武初(1368年),通直房阮日孜(字晓窗)者,为忠武十一世孙,施地捐金迁建景德里,改名重兴,题檀樾主正殿正樑,仍祀于本院别堂。每岁正月初五日,氏子孙必衣冠到院肃拜,僧必盛礼留款,永为定规。

  值得一提的是:忠武公宜人林氏,为朝议林补之女。靖康之变,欲就河南辟命,以仓促计未决。夫人曰:‘常人所以不能立事者,以其有儿女之累耳。今虏势日张,关河骚动,君以此行当以身自效,勿以儿女辈为念!’即定计,厥后以忠义死,亦夫人有以助之也。林氏累封宜人,又以子封烈义,恭人尝自撰文祭忠武公,辞甚激切,载世籍中。”

伊本·巴都他

  又译为伊本·白图泰,摩洛哥旅行家。元·至正二年(1342年)来泉州。至正十四年(1354年)写成《伊本·巴都他游记》,赞誉“刺桐港诚世界最大港口之一”

伊靖阿

  伊靖阿,清·正红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伊靖阿,正红旗人。由监生乾隆十二年知泉州府。慈爱煦濡,视民如伤。缙绅贤士,以至山人墨客,皆加礼焉。考试力拔孤寒,凡贵胄富家,概绝弊窦,士论归之。 ”

江与权

  江与权,南宋·惠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8·乡贡先生与权》:

  “江与权,惠安人。

  与黄以翼从学蔡和陈淳,为文古雅,两预乡贡。”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和陈淳》)

江默

  江黙,字德功,南宋·崇安人。乾道五年(1169年)调安溪县尉后历宰光泽、建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0·朱子建宁门人并交友·县令江德功先生据《道南源委》为作传,曰:

  “江默,字德功,崇安人。

  祖,历知郴、象二州,郡民绘像祠之,以廉吏荐进朝散大夫。

  登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调安溪尉。

  丁外艰归,诣武夷从朱子朱熹讲学,因携所著《易训解》、《四书训诂》以质朱子,曰:‘此先圣未发精奥也。’每以一意经史,无他嗜好,德行君子称之。

  尝辑本朝典故,撰为纲策上于朝。略云:‘伊尹太甲上述成汤商汤之事,周公成王近陈周文王周武王之模。敢献一得之愚,用衍万年之庆。’孝宗降玺褒美,赐绯鱼袋。

  后历宰光泽、建宁,皆有异政。卒于官,邑人祠之。

  ,为郢州录参,有声;从子。”

江常

  江常,字少明,北宋末南宋初·惠安人,后住泉州郡城(亦为晋江县治),亦作晋江人。

  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

  江常举崇宁五年(1106年)蔡薿榜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江常》:江常,字少明,惠安人。崇宁末第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江常》:江常,字少明,晋江人。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江常》:江常,字少明。崇宁五年进士。”

  宣和(1119—1125年)间,江常自京师丁母忧归。江常卜其母墓地于南安县(时县治在丰州)金溪渡南岸,南安知事造金鸡渡浮桥以利害通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金鸡桥》)

  南宋·洪迈《夷坚丁志·卷 11 ·金溪渡谶》:

  “泉州南安县金溪渡,去县数里,阔百许丈,湍险深浚,不可以为梁……

  给事自京师丁母夫人忧,归泉南。建炎丁未卜墓地于渡之南岸,工役者日有履险之劳。南安宰事公谨甚,命暂联竹筏为小桥,仅可轻车往来……”


  明·万历《泉州府志》:“金鸡桥在一都九日山下。宋·宣和年间邑人江常造浮桥。”

  知兴化军

  服阙,任兴化军(今莆田市)知军事。

  江常在知兴化军时,靖康元年(1126年)始建熙宁桥。熙宁桥初名通济桥,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阔口村(旧称白湖村),熙宁(1068~1077年)间是用舟相连的浮桥。江常倡建石桥,继任太守张读续成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读》)

  明《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兴化府·莆田县·熙宁桥》载:

  “熙宁桥旧为白湖渡,熙宁间始议造舟为梁。……

  靖康元年郡守江常合众力鞭石累址,继守张读续成之。栏楯两旁其修四十寻,广二十之一,亦名通济,徐师仁为记。时有议欲移桥于木兰陂之下者,邑人林国均以为不若今所江阔岸平,无喧豗撞击之患,遂不用其言,而桥卒成。”

  知福州

  南宋·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十二月以朝奉郎、徽猷阁待制知福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江常》:“出知福州。建贼乘流趋迫州城,登埤呼其首,谕以祸福,许为腾奏,贼罗拜遁去。靖康初,州卒骄横,讙趋牙门,踪迹得其尤黠者付保伍,因事去之,士卒始识纪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江常》:“帅福州。建州贼逼州城,登陴呼其酋,谕以祸福;贼罗拜城下,遁去。靖康中,州卒骄横,讙趋牙门,迹其尤黠者治之,士始识纪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江常》:“靖康初知福州。建州贼乘流逼州城,登陴呼其酋,谕以祸福,贼罗拜城下去。州卒骄横,讙趋牙门,访得其黠者付保伍,因事去之,士始识纪律。”

  奉祠,致仕

  江常知福州不久,寻提举江州太平观,归。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以徽猷阁待制于旧官上转一官致仕;以寿终。

  《宋会要辑稿》:绍兴八年“十二月三日,泉州言:‘左朝散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持服江常疾病危笃,乞候服阕日守本官致仕。’诏江常候服阕日守徽猷阁待制,于旧官上转一官致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江常》:“寻奉祠归。敬友孝亲;岁饥,倒廪赈济。以寿终。有外制十卷、文集二十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江常》:“寻奉祠归。岁饥,倒廪以赈。父丧庐墓。有外制十卷、文集二十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江常》:“寻奉祠归。岁饥,倒廪赈济。父丧庐墓。以寿终。”

  绍兴十二年(1142年),江常捐金建晋江普利大通桥。《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普利大通桥,宋·绍兴十二年郡人江常捐金命僧智资营建,凡一百八十间,长三百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金鸡桥》)

  此外,江常还对惠安云门寺(今属泉港区)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云门寺》)

  江常卒后,泉州为立桂香坊。《八闽通志》:“桂香坊,宋时为给事江常立。”

  泉州市图书馆收藏有江常所著《侍御集》20卷。

江日升

  江日升[约康熙卅一年(1692年)前后在世],原名佚,字敬夫,号东旭,本姓,清初•惠安县前型人,亦作同安县高浦人。

  身世

  江日升本姓,原名佚,字敬夫,清初•惠安县前型人。以同安高浦所(位今厦门杏林高浦社区)江美鼇(即林兆麟)为寄父,改姓,名日升,号东旭,称同安高浦人(雅称“珠浦”)。其所编《台湾外记》木活字印本和木刻本,卷端即题“九闽珠浦东旭江日升识”

  黄典诚《台湾外记与台湾外志考》说:江日升,字敬夫东旭当是他的别号,他自己虽是惠安人,可是却进同安秀才。”

  江美鳌,字龙弼,惠安前型人,后驻同安高浦所。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覆灭后,江美鳌郑彩护唐王•朱聿键入闽,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授副将;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政权覆灭,郑芝龙降清,江美鳌郑成功。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三年(1664年)拜龙骧将军。康熙十五年(南明•永历卅年,1676年)改文职,郑经任其为广东连平知州,改海阳知县。康熙十六年(1677年)降清,仍在广东任连平州州守之职。民国《同安县志》有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彩郑芝龙郑成功郑经》)

  查《广东通志·卷59·职官》所载,并无江美鳌,却有林兆麟任职连平州督标中营副将。因而有学者认为,林兆麟在明旗下抗清时,改名江美鳌,降清后恢复本名,而作者自幼随父姓,纵使日后父亲恢复姓,但他惯用江日升姓名写作,参加科举。

  也有学者考证,认为江日升原姓,字敬夫林兆麟是他的生父,惠安前型人;而江美鳌是其寄父或后父,同安高浦所人,因姓,遂改名日升,字东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江日升》:江日升,原姓,字敬夫,惠安前型人。”

  《台湾外记•序》曰:“吾友江子东旭,其先君当胜国之末,尝统数万兵,见天命有在,归诚我朝,改武为文,授州守之职。东旭为幼子,最所钟爱,晨夕左右不离。”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解元

  江日升甫弱冠,学使汪薇即取入同安庠,后其父林兆麟又送至泉州郡庠从学。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得中恩科解元。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江日升》:

  “康熙癸巳恩科解元。

  性孝友,有夙慧。甫弱冠,学使即取入同安庠。父兆麟送至郡,从游于陈之缇,学遂大进。

  癸巳场中,刻意为文,日过午,首篇始就。房考未及识拔,而主司谢昆皋于落卷中搜得之,喜跃若狂,遂定第一。闱文既出,人争传诵。

  应春官,有欲预为地者,峻辞却之。

  林洪烈主试楚闱,邀与俱往,所甄拔皆名士。未几归,卒于家。”

  《台湾外记》

  江日升对台湾氏(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事耳熟能详,还曾于康熙廿三年(1684年)渡海到台湾,亲吊遗墟,归撰《东平纪略》及《台湾外记》10卷(后又合编为《台湾外记》),是其主要著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详见《泉南著述•台湾外记》)

  《台湾外记•序》曰:“《台湾外志》……江子东旭撰……江子为瓯闽士,性嗜古文词,不拘章句学;幼从其先人游宦岭表,悉氏行事,因编次其所见闻,备他日史官采取。”

  连横《雅言•第44则》:“同安江日升氏曾撰《台湾外记》,载氏四世事,自芝龙入处以讫克塽归降;而明、清递嬗之际、荷兰侵略之图、延平光复之志,收罗殆尽,可谓宏博而肆矣。”

纪宗汪

  纪宗汪,字仲顷,清·晋江人。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举人,历归化教谕、国子典籍、礼部司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纪宗汪》:

  “纪宗汪,字仲顷

  康熙乙酉举人,授归化教谕。教士以饬纪励节为先,阐扬幽闺节烈。

  升国子典籍,校刻经书六种,殚力稽劾。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恩科,在京游宦贡监,无本籍文结,不许进闱。力陈祭酒扬名时宽禁,奏准取同乡官结,多士感戴。

  迁礼部司务。假归,卒于家。年七十九。”

纪宗瀚

  纪宗瀚,字亨汝,清·晋江人,纪宗汪兄。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举人。历闽县教谕、崇安教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纪宗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纪宗瀚》:纪宗瀚,字亨汝。康熙甲子举人。任闽县教谕,勉士以植品敦伦。连丁内外艰,起补崇安教谕,教如闽。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偕弟宗汪上公车,道中得病归,至崇安卒。”

任汝亮

  任汝亮,明·猗氏人。万历六年(1578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为作传。曰:

  “任汝亮,猗氏人。

  嘉靖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却羡不受。

  隆庆初,管太仓,查盘数折,逮系狱。抗疏廷辩,中官索贿,奋言曰:‘天朝法纪,可贿免耶?’既释,改兵部。

  万历六年,出知泉州府。大署郡门曰;‘太守要钱听嘱者,不生还乡。’ 里人方仰其风裁,会去。

  初未至郡时,郡苦旱,祈梦九鲤湖,曰:‘太守雨,何不悟?’至,乃雨。

  卒后,人有遇于武当山者。”

任顺

  任顺明·南直隶常熟人。弘治十四年(1501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明·知县》:任顺,弘治十四年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任顺》:任顺,南直隶常熟人。弘治十四年任。性果断,多才能,每编赋税徭役,令下,民辄称便。有姓者好告讦,号雕儿,素为民患,化之以德,久不悛,乃置之罪,恻然遣之,曰:‘尔何不为嘉禾而为稂莠乎?’自是,德教蒸被,狴狱空虚。”

乔维岳

  乔维岳(926—1001年),字伯周,五代末北宋初·陈州南顿(治所在今河南项城西)人。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乔维岳,字伯周,陈州南顿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乔维岳》:乔维岳,南顿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军州事·乔维岳》:乔维岳,字伯周。”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军州事·乔维岳》据旧《志》为作传。

  后周·显德三年进士,累宦至襄州通判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乔维岳登第,授太湖县主簿。

  显德四年(957年)迁平舆令。

  北宋·开宝(968—975年)中,擢太子中舍、知高邮军,通判扬州、常州。

  宋平金陵后,以殿中丞任升州通判。

  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徙襄州通判;不久因父亲去世而回家丁忧。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

  “治《(春秋)三传》。

  周·显德(954—960年)初登第,授太湖主簿。四年,迁平舆令。

  开宝中,右拾遗刘稹荐其才,擢为太子中舍、知高邮军,通判扬州,徙常州。金陵平,又移升州,改殿中丞。

  太平兴国初,徙襄州,俄丁内艰。”

  泉州通判知军州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归宋,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泉州百姓对此不满。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乔维岳以殿中丞任泉州通判、知军州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三年,陈洪进表纳疆土,以其子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议择能臣关掌郡事,即起维岳为通判。”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乔维岳》:“太平兴国三年通判泉州。”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9·宋纪9·太平兴国三年》亦载:“初,陈洪进纳士,帝既命其子文显知泉州留后,议择能臣关掌州事,起复殿中丞南顿乔维岳为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军州事·乔维岳》:“太平兴国三年,以通判知军州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迁“宣圣庙”至崇阳门外东南三教铺

  泉州府文庙在唐中叶始建于衙城右,称“鲁司寇庙”,五代改为“宣圣庙”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乔维岳“宣圣庙”至崇阳门外东南三教铺,即今址(泮宫内)。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知州事孙逢吉“宣圣庙”建学,从此泉州才有了完整的州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乔维岳还曾游览戴云山,作《戴云山记》。(文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十二月保守泉州,退仙游林居裔农民军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卒,陈洪进张汉思从效少子绍镃,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自为副使。建隆四年(963年),陈洪进张汉思印,成为割据泉州(时含莆田、仙游)、漳州的军阀。为保住割据一方,陈洪进拥兵二万,并需每岁向朝庭上贡,只好“多厚敛于民”《宋史·卷483·列传242·世家6·漳泉氏》),课税繁重,民众不堪,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太平兴国三年(978)十二月,终于爆发了仙游游洋镇农民林居裔的起义。林居裔在百丈镇(今大洋乡)起事,曾一度掌握莆田县政,并率万余部众从何岭关南下,途经仙游、南安,越过朋山岭(时属晋江县),攻打泉州郡城。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

  “会盗起仙游、莆田县百丈镇,众十余万(?应为“万余”)攻城(泉州郡城),城中兵裁(通“才”)三千,势甚危急。

  监军何承矩王文宝欲尽屠其民,燔府库而遁。维岳挺然抗议,以为:‘朝廷寄以绥远,今惠泽未布,盗贼连结,反欲屠城,岂诏意哉。’承矩等因复坚守。

  既而转运使(福州漕使)杨克让率福州兵破贼,围遂解。

  诏褒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乔维岳》:

  “时盗起仙游,众十余万攻城,城中兵裁三千,势甚危急,监军等欲尽屠其民、燔府库而遁。

  维岳挺然抗议,以为‘朝廷寄以绥达,今恵泽未布、盗贼连结,反欲屠城,岂诏意哉!’遂复监守。

  既而转运使杨克让等兵破贼,围遂解。诏褒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军州事·乔维岳》:“时盗起仙游,众十余万攻郡城。郡中兵仅三千,势甚危急。监军何承矩欲尽屠其民,焚府库以遁。维岳抗议坚守。既而转运使杨克让率兵破贼,围始解。事闻,下诏褒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林居裔率军回师仙游游洋,据险设寨固守。宋廷急忙下诏就近调兵讨伐。时平闽将军、涵江陈应功请任前锋,率兵进剿游洋山区。应功越溪谷尖战,被义军所杀。后“监军王继升率精兵追击,擒其魁,械送阙下,馀寇悉平”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9·宋纪9·太平兴国三年》)。

  先,莆田自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属于清源军(泉州)管辖。林居裔起义军被镇压后,宋太宗披阅泉州图经,认为游洋镇山高地险,为防止山民再次叛乱,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下诏在游洋镇增设兴化县,并建兴化军以领之。兴化军管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原在游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迁军治于莆田县治延陵里(今荔城),并建兴化军城。

  雍熙元年累进淮南转运使

  先后任淮南转运副使、转运使

  乔维岳秩满归朝,为淮南转运副使,迁右补阙。

  北宋·雍熙元年(984),进为淮南转运使,治理淮河。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归朝,为淮南转运副使,迁右补阙,进为使。”

  规度开故“沙河”

  时淮河山阳一带,水势湍急,行船倾覆。乔维岳细心规度,开挖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沙河”故道凡40里,清除淤沙,建设船闸、桥梁,使淮河漕运畅通无阻。(按:“沙河”又名“乌沙河”,至明·漕运总督陈瑄重新疏浚后更名“清江浦”)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多罹覆溺。维岳规度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以分淮河之水)。”

  《宋史·河渠志6》:

  “雍熙中,转运使刘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未克而受代。

  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

  清·光绪《淮安府志》“故沙河”条云:“故沙河,即宋·乔维岳开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四十里者,俗讹‘乌沙河’。”

  建“五堰”、创“二斗门”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乔维岳又在楚州(治今淮安)至扬州运河西河(“沙河运河”)建“五堰”、创“二斗门”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

  “又建安北至淮澨,总五堰,运舟所至,十经上下,其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时坏失粮,纲卒缘此为奸,潜有侵盗。

  维岳始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即5堰的中段),二门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

  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矣。”

  在此之前,我国使用的水闸,是自公元前50年就开始使用的泄水船闸,都是“单闸”,称“单斗门闸”、“泄水船闸”、“航行堰”,船只通过,不但原始、费时,且十分缓慢而危险。

  乔维岳创制的“二斗门”实指“二斗门闸”,是“复闸”,是对“埭”及其衍生物“单斗门闸”的改进:

  在河道落差地段前后相距50步(约合今制77~83米)的地方,修建2个闸并设置闸门,将水流隔成3段,形成1个缓冲段。2个闸门交替启闭:船上行时,关闭下游闸门,待水位升到与上游水面齐平时,平稳进入上游;船下行时,关闭上游闸门,待水位降到与下游水面齐平时,平稳进入下游。此举,既废弃了过去船只过埭需要“埭程”(一种依靠人力或畜力的绞关装置)牵引的麻烦,使过闸船只可以垂直升降,防止“单斗门闸”水位落差产生的顺流如箭、逆行如爬一样的危险。

  又在岸上建横桥,筑土垒石,以加固坝基。

  乔维岳所创建的西河“二斗门”,被许多学者认定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复闸”。而欧洲,直到1375年(相当于明·洪武八年),荷兰运河才建成第1个垂直升降的“覆闸”,比乔维岳晚了389年;至于1481年意大利出现的旋转闸门,则是达·芬奇发明的。

  罢使职,权知楚州

  淮南转运使任上,乔维岳曾按部至泗州,发现法掾(“法掾”:宋代州司法参军别称)误断囚至死,乔维岳怜悯法掾家有80岁老母,不忍惩治,自承职责,法掾即免责,而乔维岳却因此坐赎金、罢淮南转运使职,迁权知楚州。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尝按部至泗州,虑狱,法掾误断囚至死。维岳诘之,法掾俯伏,且泣曰:‘有母年八十余,今获罪,则母不能活矣。’维岳悯之,因谓曰:‘他日朝制按问,第云转运使令处兹罪。’卒如其言,获免;维岳坐赎金百二十斤,罢使职,权知楚州。”

  晚年历历内外官至知寿州

  后,乔维岳在朝历迁户部员外郎、度支判官、户部郎中,出为两浙转运使,历知怀州、沧州。

  淳化五年(994年),寿王·赵恒为开封府尹,召乔维岳还,为开封府推官。值宋太宗·赵光义赵恒为太子,遂令乔维岳兼左谕德,转太常少卿。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命乔维岳毕士安权知开封府,拜给事中、知审官院。

  乔维岳乞外请迁小州,特授海州刺史。咸平(998—1003年)初知苏州;乔维岳素病风,宋真宗以吴中多食鱼蟹,于病不利,乃徙寿州。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

  “迁户部员外郎。

  代还,为度支判官,转本曹郎中,出为两浙转运使,历知怀州、沧州。

  会考课京朝官,召还。属真宗赵恒寿王尹京(时赵恒寿王,授京兆尹),精择府僚,留乔维岳为开封府推官。或言维岳在淮南,决狱不平允,左右有知其事者辨之,太宗赵光义特加赏异。

  储闱建,乔维岳兼左谕德,转太常少卿。

  京府事繁,维岳评处详敏。有王陟为司录,真宗赵恒亦称其明干。及践祚,即命维岳毕士安权知开封府,拜给事中、知审官院。

  维岳体肥年衰,艰于拜趋,陈乞外迁小州。上嘉其静退,特授海州刺史。

  咸平(998—1003年)初,知苏州。素病风,上以吴中多食鱼蟹,乃徙寿州,仍命太医驰疗之。”

  北宋·咸平四年卒于官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乔维岳卒于寿州知州任上,享年76岁。

  《宋史·卷307·列传66·乔维岳

  (咸平)四年卒,年七十六。赠兵部侍郎,官给其葬。

  大中祥符(1008—1016年)中,录其孙世昌献之,并赐同学究出身。

  维岳明习吏事,有治剧才。在怀州,王钦若(天禧元年[1017年]为相)始举进士,维岳知其贵;又善待陈彭年(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判礼仪院,充会灵观使),自刺郡连奏为通判,皆称荐之。”

池显方

  字直夫,明·同安人,居厦门,万历己酉(1609年)举人。

  工诗文,有《晃岩集》、《南参集》等。与时人董其昌、黄道周、何乔远等名流为友,得福建巡撫南居益器重。淡漠功名,喜游山玩水,写有游武夷、泊秦淮、登泰山等诗歌、游记。

  明·崇祯间,安溪青林岩“有重眉禅师嗣法于雪峰信和尚,寻隐此山。古迹有十景,同安孝廉池显方作十咏。”(《安溪县志》)

安德肋·贝鲁亚

  又译安德烈·佩鲁贾,意大利圣方济各会会士、泉州天主教区第三任主教。元·至顺三年(1332年)卒葬泉州。《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安德肋·贝鲁亚是死后埋葬在泉州的。”

  另吴文良考证:安德肋·贝鲁亚,元代曾任泉州圣方济各会主教。这位主教到任后,建造了一座圣堂及一座规模相当宏大的修院。当这些建筑刚刚完成时,他在元·泰定二年(1325年)病死。”

关詠

  关詠,字永言(据《全宋词》小传),北宋人。曾官屯田郎中(《文恭集·卷16·关咏可屯郎中制》)。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以太常少卿知泉州,改光禄卿、秘书监(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关詠 据《闽书》为作传,曰:关詠,籍贯阙。嘉祐八年(1063年)自太常少卿知泉州,改光禄卿秘书监。泉有番舶之饶,官州者多市取其货,十不偿一。惟与参军杜纯无私买,竟以不察举他官坐免。”

  《宋史·卷330·列传89·杜纯》: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 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詠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得不坐。”

阳思谦

  阳思谦,字生白,明·新化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田亭草》为作传,曰:

  “阳思谦,字生白,新化人。由进士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自铜梁令擢知泉州府。

  躬操廉洁,为群吏先。规恢措注,硕画井然。

  郡猾胥窟穴,伊久灼其弊窦,从几席上迅扫之,莫敢有心招瞬语,旁寄耳目者。

  境多窃盗,甚且行劫,严行保甲,俾比闾相警察,虽豪家亦愿备干掫,自是胠箧发扃之徒,无复有鼠伏鹰攫者。

  俗多讦讼,片纸株连,构为陷阱,为理谕法剖,一分其直枉,辄遣去,政平讼理。

  尤注心风教,朔望集诸生,语以慎自爱重,毋负造士令典。

  杜媚奉之径,塞干谒之门,咸兢惕颅化。

  郡乘自隆庆二年(1568年)修辑,已历四十五年,聘尚书黄凤翔等重修之,以备文献,是为万历壬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志》。

  秩满入觐,迁擢去,士民德之。 ”

汤启声

  汤启声,清江苏江都人。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乡试举人。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南安县知县•汤启声》:汤启声,江都人。康熙丙子举人。”

  余干知县,宁化知县

  汤启声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前后任江西余干知县。雍正元年(1723年)任福建汀州宁化知县。

  钦定四库全书 《江西通志•卷18》:“余干县儒学……康熙……五十四年知县汤启声堕宇修葺。”

  《汀州府志》:“宁化县知县事……汤启声(江都举人,雍正元年任)”

  南安知县

  雍正二年(1724年)知南安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南安县知县•汤启声》:

  “雍正二年知南安县。

  谙熟吏事,不以才自矜。听事原情酌理,从容剖析,如侪辈话事,人自帖服。或愿出自处分者,听之。

  性简素,一袍、一靴,或经数年。以事下民间,不饬厨传,蒙馆素椽,时飧一盂,供顿不烦,其约己便民如此。

  气度安详,事至不扰。前令时惟豫征输,户书增减执照,多收少缴,侵没无数,民有输而帑仍缺。事发,上下骚然。启声查对收照,官欠、民欠一一清核无重科,其德于民为最。”

  台湾彰化县知县

  雍正六年(1728年)调台湾彰化县知县。任职仅1年,雍正七年(1729年),因浙闽总督高其倬汤启声在南安知县任上患病失察丁役犯赃题参,革职离任,见下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南安县知县•汤启声》:“在任(南安知县任)数载,调台湾去。”

  清•同治《淡水厅志·卷8·文职·知县·彰化县知县》:汤启声,江苏江都人,举人。(雍正)六年任。”

  《续修台湾府志·卷3·职官》:“彰化县知县……汤启声:江南江都人,丙子举人。雍正六年任;七年离任。”

  在彰化知县任上,汤启声建县署、置白沙书院学田、发动新垦田园。

  《彰化县志•卷2•规制志•官署》:“彰化县署,在城中南向,雍正六年邑令汤启声建。前为大堂,中为川堂,后为后堂、为库房、为箱房,左侧厨房,右侧小轩。”

  《重纂福建通志•卷66•学校》:“彰化……白沙书院在学宫右,即县义学。雍正六年,知县汤启声置田,以充束修膏火。”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台湾“番地”开发档案 (上)》收录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十三日“福建厦门水师提督蓝廷珍为台湾北路彰化县新垦田园充公事奏折”中载:“业有禀报新任彰化县知县汤启声丈明新开田地有四百四十七亩七分四厘一丝五忽,另新垦园四十一亩八分七厘四毫六丝四忽。”

  安徽巡抚赵国麟幕宾

  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巡抚赵国麟调任安徽巡抚,到安庆后,聘汤启声为办理刑名幕宾。乾隆二年(1737年),汤启声年近七旬,经赵国麟奏准开复,恢复顶带,仍为赵国麟幕中助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整饬各省幕友档案(上)》:

  “安庆巡抚赵国麟为幕宾汤启声助理勤力循例开复顶戴事奏折,乾隆二年五月十九日

  安庆巡抚臣赵国麟谨奏,为循例仰恳皇仁,赏准开复顶带事。

  窃臣有办理刑名幕宾汤启声,系江苏丙子举人,原任福建台湾府彰化县知县,于雍正七年经前督臣高其倬以患病失察丁役犯赃题参革职,审明并无别项赃私过犯,释回原籍。臣因其为人诚实,颇谙刑名,到安庆时,令其在幕中助理,已经二载。

  近奉恩例,凡因公屈抑情属可原之废员,准照雍正二年之例,赴各该督抚具呈,查明具题,送部引见,酌予开复。该员被参之案,罪止失察犯赃,事属因公诖误,情实可原。且在闽三任知县(宁化、南安、彰化),屡经保荐,犹属廉静爱民之员,与呈请开复之例相符。缘现在臣幕不能赴闽具呈,用敢代为陈奏。

  但查该员年近七旬,耳渐重听,不胜亲民之任,以之料理幕务,精力尚属可用。臣思幕中之事,悉属在官之事,刑名要务尤难其选。该员在幕两载,小心勤力,颇堪驱策,可否仰恳皇仁,俯念该员被参原案情实可原,恩准循例开复,俾以顶带荣身,仍赏臣幕助理,则该员垂暮之年,仰沐天恩再造,自应益加勉励,图效涓埃。臣亦得收臂指之助,冀报高深于万一矣。再,该员系陈请开复顶带之员,似应免其引见。合并声明。

  为此,恭折谨奏,伏乞皇上睿鉴施行。谨奏。

  (朱批):‘著照所请行,将奉旨处咨部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