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7划—下卷)

  连三益[字叔友。南宋·安溪县崇善里埔德庵人(今蓬莱镇联中村)。南宋·庆元进士。知沙县。广州通判。倅绍兴,未上卒。诗一首。]、连希谷(明·晋江人)
  孛哈里
(不阿里)
  玛黎诺里
  肖宗明
  应履平
[字锡祥,号东轩。明·宁波府奉化县禽孝乡外应村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锦屏街道)。身世。建文二年进士。初授德化知县。吏部稽勋司郎中(永乐元年迁吏部稽勋司郎中。永乐二年兼署文选、考功二司事。)。永乐十年出为常德知府。贵州按察使(宣德二年十月擢贵州按察使。宣德七年疏罢“堪合”之设。正统元年劾山云弄权。正统二年上疏言四事。其他。)。云南左布政使(正统三年七月晋云南左布政使。正统中麓川用兵。密疏逐扰民太监出境。正统六年应履平撰立《重修真庆观记》。)。晚年居家(正统八年致仕。景泰四年八月卒于家。)。附:《游雪窦山歌》。评价。]
  辛次膺[字起季,或作“企李”,谥“简穆”,宋·山东莱州掖县人。北宋·政和二年登进士第。累官单父县丞,南渡。南宋·绍兴元年宰浦城,数月后除审计司。绍兴五年迁驾部员外郎。绍兴七年转吏部郎、湖北运判。擢右正言(力主抗金。劾秦桧两妻兄不法和秦桧“容私营救”。)。绍兴八年出为直秘阁、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未久罢,奉祠十六年。绍兴廿五年起知婺州,历权尚书礼部侍郎、权给事中、奉祠。绍兴廿八年起知泉州。绍兴廿九年移福建路安抚、知福州。绍兴卅二年除御史中丞。隆兴元年三月同知枢密院事。拟拜参知政事,以疾祈免。隆兴二年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乾道六年闰五月卒。评价。]
  邹墀
  贡靖国
(号洪山)、麦莹、来承祉(号骈茀)
  余克济[又名余天佑,字叔济,号樵轩。南宋·安溪县龙兴里青洋村人(故居在今城厢镇砖文村柳亭)庆元进士。侯官县尉。长泰知县。浙西常平干官。知梅州。其他。]、余谦一(字子同。附:余士明)、余廷英(五代侯官[今福州]人)余廷瑞(明·晋江人)、余爌(字德明,号柏坡,明·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人嘉靖中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兴泉道。行状。镇压安溪农民起义。建安溪白叶坂寨。)、余福(字万祥,明·惠安人。以行人使交州。历抚州知府、平阳知府、九江知府。贬宁波府同知、太平府同知。)
  怀荫布
(号涵村。满洲正黄旗进士。泉州知府。兼管国子监大臣。)
  陆藻(字敦礼。崇宁进士,累嘉王府学官。泉州郡守。知福州,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卒。福州衣锦坊。美奴。)
、陆一凤[字子韶,号三泉,明·常熟人。身世。八试不利,选得泉州府同知。治水寨。破海酋林凤。反对赐与吕宋进贡资格(林凤与西班牙占领军之战。明、西勾连。西班牙人希望获得传教权和居留地未果。陆一凤反对赐与吕宋进贡资格。)。三署府篆,四摄县事,卒于官。孙。]、陆南至(字阳复、陆卿任[字天随,明•武进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
  邵应魁(字伟长,号榕斋,明·同安金门所人。嘉靖廿六年武进士。初授所镇抚,赞画南赣军门。嘉靖卅四年赴浙抗倭。历擢南直隶游兵把总、永宁卫指挥使、圌山把总。升福建都司、署都指挥佥事,因事受累解职。嘉靖四十二年起惠、潮参将。被齕,求去,归。)

连三益

  连三益,字叔友,南宋·安溪县崇善里埔德庵人(今蓬莱镇联中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连三益》、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连三益》、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宋·选举·三益》、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等有传。

  南宋·庆元进士

  连三益,南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邹应龙榜进士。傅伯成之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连三益》:连三益,字叔友。安溪人。登庆元二年第。傅伯成妻以女。”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连三益连三益,字叔友,崇善里人。庆元二年登第。龙图阁学士傅伯成妻以女。”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宋·选举》:“庆元二年丙辰邹应龙榜:连三益,崇善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宋·选举·三益》:三益,字叔友。晋江忠简伯成奇其材,妻以女。”

  知沙县

  知沙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连三益》:“知沙县,为政明简,廷无留讼(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庭无留讼”)。及去,民遮留者千数。”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连三益“知沙县,为政简明,庭无留讼。及去,民留之,遮道数千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宋·选举·三益》:“知沙县,为政明简,庭无留讼。及去,民遮留数千。”

  广州通判

  通判广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连三益》:“通判广州,将行,伯成告以佐理之法,三益至广,一循其言,却馈例,人服其清。”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连三益“倅广州,将启行,伯成告以佐理之法。三益至广,一遵其言,尽却馈例,人服其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宋·选举·三益》:“倅广州,将行,伯成告以佐理之法,三益一循其言,尽却馈例,人服清节。”

  倅绍兴,未上卒

  再倅绍兴,未上卒。祀安溪县乡贤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连三益》:

  “再倅绍兴,未上卒。

  端慤,知建宁县。”

  ·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连三益“再倅绍兴,未上,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4·彰献·宋·选举·三益》:

  “再倅绍兴,未上,卒。

  端悫,知建宁县。”

  诗一首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8·征文·诗》收录“《嘉定庚辰(嘉定十三年,1220年)登清水岩记事》(连三益)”诗1首,曰:

  “蓬莱一境最奇哉,门外坑流傍石隈。巨竹不知何日裂,乔松总是昔年栽。石移莫匪神功运,岩筑更无山鬼来。料得众僧行道处,天花馥郁遍苍苔。”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题咏》)

连希谷

  连希谷,明·晋江人,著名医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8·人物志·方伎·明·连希谷》:连希谷,得海上丹方,医有奇效。子孙皆以善医名。”

孛哈里

  又译“不阿里”,马八儿国王子。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来华,居泉州。后在元廷为官,卒葬泉州。

玛黎诺里

  意大利人,罗马教皇使节。元·至正二年(1342年)来华,回国时由泉州放洋。他在《奉使东方录》中写道:“刺桐港为大商港,面积广大,人口众庶。”

肖宗明

  北宋泉州商人。高丽(朝鲜)文宗(1047~1082年)时,被高丽封为权知□门祗候(专宣引赞之事)。

应履平

  应履平(1375-1453年),字锡祥,号东轩,明·宁波府奉化县禽孝乡外应村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锦屏街道);洪武八年(1375年)七月廿四日生。建文二年(1400年)任德化知县。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履平,浙江奉化县人。”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明·应履平》、《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90·贵州统部·名宦·明·应履平》、《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80·常徳府·明·名宦·应履平均载(文同)应履平,奉化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应履平》:应履平,浙江奉化人。”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闽书》、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明·应履平》、《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90·贵州统部·名宦·明·应履平》、《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80·常徳府·明·名宦·应履平》、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应履平》等有传。

  身世

  应履平曾祖父应伯全,祖父应仲德,父应尹正,母全氏

  兄弟4人:应积平应和平应履平应升平

  建文二年进士

  应履平17岁入县学,25岁浙江乡试第3名;明·建文二年(1400年)会试第63名,殿试第43名,举进士;是建文二年进士科中少有的未娶妻便考中进士的学子之一。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建文二年进士。”

  初授德化知县

  明·建文二年(1400年),应履平初授泉州府德化知县(正七品)。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由进士历任德化县知县……”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授德化知县。”

  据明·何乔远《闽书》记载,应履平洪武间知德化县,廉谨平恕。时邑文运未开,履平劝奖士类,邑人士登科第者始多。”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名宦·明·应履平》:

  “洪武末知德化县。

  廉谨平恕,勤学奖士,邑之有科第自履平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应履平》: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误)知县,廉谨平恕。

  时邑文运未开,履平劝奖士类,有向学者辄优礼之。自是,邑之人士多登科第。”

  清·乾隆《永春州志》载,应履平被奉祀于德化县“名宦祠”

  应履平任德化知县时间,各书记载不一,其事出有因。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在位31年卒后,其孙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在位4年,被其叔朱棣篡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棣即位后,十分忌讳篡位恶名,下令革除“建文”年号,以建文元年至四年为洪武卅二至卅五年。故成书于明代的《闽书》只能称“洪武间知德化县”,而成书于清代的《明史》则直称“建文二年”;至于乾隆《德化县志》,又延续明代志书“洪武间”的说法,而洪武实际只有卅一年,固有“洪武三十一年”一说。

  吏部稽勋司郎中

  永乐元年迁吏部稽勋司郎中

  明·永乐元年(1403年),应履平德化知县任满,回京接受吏部考核,评为上等,擢吏部稽勋司郎中(正五品)。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历任……稽勋郎中。”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历官吏部郎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名宦·明·应履平》:“考最,迁吏部郎中。”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应履平初授福建德化知县,三年赴吏部考满,试论云:‘篇文颇优。’以貌近侏儒,不获取。乃题诗部门前云:‘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胡须及胖长。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糨得硬绷绷。’末不书姓名。阍者以呈冢宰,冢宰曰:‘此必知县也。’取其文览之,果优。次日奏升考功司郎中。”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应履平除徳化县,考满。吏部试论一篇,文虽优而貌寢,不得列。乃题诗部门,云:‘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胡须及胖长。更有一般可笑处,衣裳楽得硬梆梆。’阍者以呈冡宰,冡宰曰:‘此必知县也。’取其文览之,果高,即奏升吏部郎。后仕至布政使。”

  清·褚人获编《坚瓠集·首集·卷2·应履平》:“明·应履平为德化令。满考,吏部试论,文优而貌不扬,不得列上。乃题诗部门曰:‘为宫不用好文章。只要胡须及胖长。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浆得硬绷绷。’不书姓名。吏呈家宰。曰:‘此必知县也。’遂升考功。”

  永乐二年兼署文选、考功二司事

  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应履平在吏部稽勋司郎中期间献《河清赋》,受明成祖奖谕,扈从北京,兼署文选、考功2司事,“掌官吏班秩升迁、改调之事,以赞尚书”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献《河清赋》。”

  应履平《河清赋》“序”有曰:

  “臣闻黄河之水一千年一清,清则必有圣人出焉。乃永乐甲申冬十有二月吉旦,其蒲洲之地,河澄清凡若千里,越明年乙酉(永乐三年,1405年)春正月中浣乃止。有司以其事来闻,由是臣庶欢庆薄,海内外罔不称戴,而更相谓曰:‘圣人在位,运开太平;雨暘时若,海岳效灵。’其适当今日乎?

  臣也生逢明时,目睹盛事,抑何幸欤!遂忘刍荛之贱,敢竭蝼蚁之诚,爰乃辑词以献,谨稽首頓首,而为之赋。”

  永乐十年出为常德知府

  明·永乐十年(1412年),应履平出为常德知府(今湖南常德市),正四品。“其时,朝廷大兴土木,委采大木兼督神木厂,治事咸有条理。”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升常德府知府。”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升德安(?应为“常德”之误)知府。”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出为常德知府。”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80·常徳府·明·名宦·应履平》:

  “永乐中知常徳府。

  岁苦麦税,履平以非土产,请易以米。诏许之。”

  贵州按察使

  宣德二年十月擢贵州按察使

  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应履平擢贵州按察使(正三品)。

  明宣宗实录·卷32》:“宣德二年冬十月乙丑(十一日),擢常德府知府应履平为贵州按察使。”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秩满,升贵州按察使。”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所至祛除奸蠹,数论时政。”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90·贵州统部·名宦·明·应履平》:“宣徳初为贵州按察使。”

  宣德七年疏罢“堪合”之设

  “堪合”之制,始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朱元璋为防止诸司、院部官吏私自行移,害及百姓,遂制半印堪合,类似于春秋时期的“虎符”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十五年正月)甲申五色云见,始置诸司勘合。

  其制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直隶府州卫所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凡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有文移,则于内府领纸,填书所行之事,以下所司。所司以册合其字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

  明代初期,堪合文书应用极为广泛,大致有“行移堪合、军籍堪合、调军堪合、勾军堪合、出关堪合、宗藩堪合、通贡堪合、除受官员堪合等等,不同的堪合,均有特定的纸式及编号方法。”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保证政令的顺利下达和实施,以及有效地限制了官吏的权利,防止官吏诈称差使,骗取钱粮。

  但到了宣德(1426—1435年)间,政治腐化不堪,堪合之制也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官吏往往利用堪合文书进行勒索。

  宣德七年(1432年)十二月戊戌日,应履平上疏明宣宗

  “朝廷勘合之设,所以立倍而杜诈伪,故凡遣人于外必给之,所司验其符合然后奉行,此法致当。

  近者,行在右军都督府遣人往贵州都司,多不给内府勘合,止有察给关文,且不坐催都司,遍历诸卫,剥削军旗,巧取贿赂,或经一载或半载,尚未还京,脱有诈伪,无从稽考。

  臣窃详内而军府,外有都司,兵政所关诚非细故。乞今后五府凡遣人出外,事无巨细必具奏闻,填内府勘合批文,所司验实然后奉行。无勘者,就禽赴京,庶革奸弊。”

  明宣宗遂罢除“堪合”之制。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

  “旧制,都督府遣使于外,必领内勘合,下都司,不敢辄下卫。至是军府浸横,使者挟关文四驰,历诸卫,朘军伍。

  宣德七年(1432年)履平抗疏言:‘勘合之设,所以防诈伪。今右军府遣发至黔者,不遵故事,小人恁势横求,诈冒何从省。’

  宣宗善其言,都督陈政引罪。帝令诸司永守之,军府为之戢。”

  正统元年劾山云弄权

  明·正统元年(1436年),应履平劾广西总督山云弄权。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

  山云镇广西以备蛮,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还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不逐逃者。

  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苗蛮,军伍虚,有急孰与战守?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尽空,边衅且起。’

  帝乃命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俟足用,即遣归。罢贵州戍卒。

  ,名将,镇粤有功,轻履平书生。

  正统元年(1436年)履平弄权,擅作威福,帝令自陈。大惊,引罪。帝宥之。”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90·贵州统部·名宦·明·应履平》:

   “时山云镇广西岁,调贵州军万人,春秋更代,还多逃亡,则取原卫军以补。

  履平奏:‘贵州四境皆苖蛮,今卫军逃于广西而以在卫者补,不数年,贵州军伍空,边衅且起。’

  帝乃命严责广西诸卫追还逃军。”

  应履平并弹劾湖广指挥使何贵不法。时人称应履平“得古宪臣之风”

  正统二年上疏言四事

  明·正统二年(1437年),应履平针对贵州的实际情况,上疏朝廷言四事。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

  “明年(正统二年,1437年),上书言四事:

  一,镇远六府,自湖广改属贵州,当食川盐。去蜀道远,仍食淮盐为便;

  一,军卫粮支于重庆,舟楫不通,易就轻赍多耗费,请以镇远秋粮输湖广者就近支给;

  一,停黎平诸府岁办黄白蜡;

  一,贵州初开,三司月俸止一石,今粮渐充裕,请增给。

  并从之。”

  其他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

  “时方面以公事行部者,例不给驿。履平言僦车舟必扰民,请给驿便。

  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旂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军犯盗及土官民与官旂罪轻者,入粟缺储所赎罪。

  并从之。”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90·贵州统部·名宦·明·应履平》:

  履平又以军伍不足,请令卫所官旗犯杂死及徒流者,俱送镇将立功,期满还伍;边兵犯盗及土官民与官旗罪轻者,入粟缺储所赎罪。

  并从之。”

  云南左布政使

  正统三年七月晋云南左布政使

  明·正统三年(1438年)七月,应履平荐升云南左布政使(从二品)。

  《明实录·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44》:“正统三年秋七月……升贵州按察司按察使应履平为云南布政司左布政使。”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进云南左布政使。”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正统)三年,迁云南左布政使。”

  正统中麓川用兵

  时麓川(今云南瑞丽县)宣慰使思任,自号(即滇王),叛乱。朝廷发兵进讨,应履平奉敕同佥都御史丁璇整理军需,参划军机,屡奏功绩。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正统(1436—1449年中,奉敕同尚书王骥平麓川苗寇。”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时麓川用兵,屡奏劳绩。”

  密疏逐扰民太监出境

  时有太监奉命在云南监造漆器,乘机别造私物,民不胜负担。

  履平密疏于朝廷。部檄至,驱逐太监出境。

  正统六年应履平撰立《重修真庆观记》

  真庆观,位于昆明市白塔路与拓东路交叉路口,坐北朝南,原址是三国·诸葛亮南征时屯兵居住之所,始建于元代,武当山著名道士宋披云到昆明传道建观,供奉真武祖师,取名“真武祠”。是元、明、清香火鼎盛的道教活动场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真庆观内,保存着3块明代的碑刻:一是宣德六年(1432年)翰林修撰、侍读学士周叙撰并书丹、提刑按察司佥事郑顒篆额的《重建真庆观记》;一是正统六年(1442年)“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应履平撰文、监察御史俞本书并篆额的《重修真庆观记》;一是正统九年(1445年)太常寺少卿金问撰文的《真庆观兴造记》。

  应履平《重修真庆观记》文曰:

  “真庆观,在城东可二百步,其地平衍丰沃、清洒窅深,渠通龙泉、松坝之源,山接金马、碧鸡之胜。原系玄武专祠,朝使节钺之往来,蕃阃方岳之出入,咸于是乎迎送焉。

  先太傅、黔国忠敬王(“定远忠敬王沐晟与令总戎都督公沐晟沐昂议,欲廓而大之,遂遴选‘长春观’炼师蒋日和节斋者以主其事。节斋既任之矣,竭虑输忠,识画堵制,远迩清门富室持善好道主,乐施金谷,踵门日来。节斋乃与诸徒营工募匠,辇材木,陶瓴甓,择吉修造。

  废敝崇新而髹垩之饰,委输毕具,建佑圣殿于其中,崇上皇阁于其后,左翼以星垣宝藏,右辅以雷殿天神,以及廊庑山门,方丈斋庖,像彩幢盖,与夫香火之供奉,莫不井然,各如仪度。

  创始于永乐己亥(永乐十七年,1419年),落成于洪熙乙巳(洪熙元年,1425年)

  是岁钦承玺书,召其师刘真人·渊然回朝。顾问之次,真人请改是祠为‘真庆观’。‘真’则真武所居,万人瞻仰;‘庆’则一人有庆,万民赖之。谁不顾名思义乎?”

  晚年居家

  正统八年致仕

  明·正统八年(1443年),应履平因疾致仕。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均载(文同)“寻乞致仕。”

  《明史·卷161·列传第49·应履平》:(正统)八年致仕归。”

  应履平归里后,纂族谱,修寿溪桥,排解乡里纠纷,斥异端邪术,常谓:“门不正,而路不直,虽俗巫使然,亦人心之惑也。”

  晚年,每逢月朔与徐维超等隐逸清雅之士在北山聚会,饮酒唱和,称“群英会”

  著有《东轩集》。

  景泰四年八月卒于家

  景泰四年(1453年)八月卒,享年79岁。葬日岭东首。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是岁,致仕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卒。”

  附:《游雪窦山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10卷·雪窦山部·艺文2》收录应履平《游雪窦山歌》,曰:

   “游雪窦山歌(应履平

  雪窦之山何神奇,我来不可无新诗。秀气寻常陵五岳,诸公不可无高作。
  山头积雪雪不消,芙蓉万朵开琼瑶。红尘半点飞不到,清凉六月无炎歊。
  此地元来自潇洒,上人何年结莲社。金银殿台起中天,八水双林居其下。
  山精魍魉争效灵,九重梦里銮舆行。锦云五色降灵翰,奎光耿耿悬中亭。
  亭外长松偃高盖,神飙留我听竽籁。开襟但觉天地宽,柱笏那知在方外。
  我不夸天台山,赤城霞气琐碎虚无间;
  又不夸云门寺,若耶溪上花草空多事。
  何如巍然坐我妙高台,四山图画自天开。丹青不必写元圃,金碧恍似真蓬莱。
  蓬莱之山在何处?元圃区区,草木未足数。
  且须濯我之缨锦镜池,更当系我之马珠林树。
  松云护石扫晴岚,花雨漫空霭香雾。
  高莫高兮,石笋之峰高插天,根株道与三山连。
  奇莫奇兮,丹崖之顶藤萝悬,虚空峭在蛾眉巅。
  千丈飞流挂银汉,如看瀑布香炉前。
  上有狮子岩,下有骊龙窟。
  虹霓欻?常晦暝,风云杳霭,时翕忽吁。
  嗟!龙兮,胡为尔?
  兀兀虽云在,泥蟠未必长汨没。蝘蜓莫轻笑,鱼虾敢唐突。
  一声霹雳列缺来,鼓舞洪涛簸溟渤。夫人处世亦如之,穷居岂必嗟□屼。
  我歌我曲龙起听,鳞髯掀舞头峥嵘。熊咆虎啸长风生,岩崖划裂山神惊。
  咳唾狂呼李太白,攒眉笑倒陶渊明。我虽怪癖乐山水,一生奔走徒为尔。
  偶遇云间陆士龙,更得关西杨伯起。邀我便作名山游,蹇驴破帽随貂裘。
  探奇揽胜逸兴飞,仰天拂袖青云里。二公顾我发高讴,银河倒泻悬清秋。
  调高使我不能和,山鸟欲笑山花羞。解道人生不行乐,百年鼎鼎空白头。
  此山信美非吾室,争奈凛乎不可留。
  兴阑曲罢,拍手下山去。回头不见,月落昆崙丘,但见白云万顷天际浮。”

  (按: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评价

  《大明代宗景皇帝实录•卷第58•景泰四年十二月》:履平……为人刚直不阿,所至祛除奸蠹,民多便之,且尝论列时政,多见采纳。”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02·云南·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应履平传》:“人刚直不阿,所至袪除奸蠹,民多便之;且尝论列时政,多见采纳。”

辛次膺

  辛次膺(1092~1170年),字起季,或作企李,谥简穆,山东莱州掖县人。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生,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卒。绍兴廿八年(1158年)知泉州,廿九年(1159年)除本路安抚、知福州。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辛次膺,字起季,莱州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辛次膺》:辛次膺,莱州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辛次膺,莱州人。”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有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辛次膺》有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据旧《志》为作传。

  1958年,江西景德镇市出土辛次膺《墓志铭》。该《铭》虽部分残缺,但基本信息颇为齐全,可与史传记载相互印证。

  北宋·政和二年登进士第

  辛次膺之父绍庭,曾任开封府尉氏县丞。辛次膺9岁时,绍庭病逝,与寡母王氏相依为命。王氏无力抚孤,携辛次膺南下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投靠辛次膺的外祖父王圣美

  辛次膺一心向学,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年甫弱冠(古人称20岁为弱冠)即登进士第。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幼孤,从母依外氏王圣美于丹徒。俊慧力学,日诵千言。

  甫冠,登政和二年进士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第进士。”

  时宋徽宗“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登基十二年来愈发贪图享乐,国家潜藏着衰败危机。科考前夕,都城汴梁上空忽然云气缭绕,群鹤于宫殿上空飞鸣盘桓,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宋徽宗观此景象,认为祥云瑞鹤,正是国运兴盛的好兆头,当即欣然提笔作《瑞鹤图》。大臣逢迎圣意,接连上奏报告天下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应考士子也多欢欣鼓舞,以为身逢盛世,前程似锦;只有辛次膺认为国家社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王好鹤”并非吉兆,忧心忡忡。

  累官单父县丞,南渡

  辛次膺初授饶阳(今属河北衡水市)主簿,历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仪曹椽、单父(今山东单县)县丞。
任单父丞时,辛次膺竭力推行赈济办法,“计口而给粟,老幼无不均之患”,并努力开垦农田,修建陂塘,改善当地灌溉条件,百姓交口称赞,但却引起县令猜忌,遂萌退意。

  值山东乱,辛次膺举家南渡逃亡,寓居江西浮梁(浮梁县,今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历官为单父丞。

  值山东乱,举室南渡。”

  南宋·绍兴元年宰浦城,数月后除审计司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范汝为在建州瓯宁县四源洞聚众起义;十一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率兵镇压;十二月范汝为接受招安。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范汝为再次造反,入据建州城,又分兵攻掠邵武军、光泽县、南剑州等地。

  值范汝为陷建州,宰相吕颐浩辛次膺宰浦城(今福建浦城县)。辛次膺抵任时,浦城业经范汝为兵毁劫,辛次膺积极备兵安民。

  数月后,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韩世忠军围建州,攻6日破城,范汝为遁回四源洞,自焚(一说“自缢”)身亡。浦城安,除辛次膺为审计司;未行,辛次膺受闽帅张守檄平范汝为余党。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属闽寇范汝为陷建州,宰相吕颐浩次膺宰浦城,遏贼冲。比至,寇党熊志宁已焚其邑,于是披荆棘,坐瓦砾中,安辑吏民,料丁壮,治器械,厄险阻,号令不烦,邑民便之。

  数月,韩世忠破贼,复建州,除审计司。

  余党范黑龙破邻邑,闽帅张守次膺,俟贼平而后行。乃募乡兵习强弩,贼至,与之夹水而阵,矢齐发,贼奔溃,生致首领五人,余悉宥之。”

  绍兴五年迁驾部员外郎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辛次膺迁驾部员外郎(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0》)。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用参政孟庾荐,召对,奏‘用人贵于务实,施令在于必行’。

  迁驾部。

  愿敕郡邑省耕薄征,务农抑末。

  又奏:‘中原之人,弃坟墓生业,从巡江左,饥寒殒仆。愿加存拊,可以坚中原徯后之心。’”

  绍兴七年转吏部郎、湖北运判

  绍兴七年(1137年),辛次膺转吏部郎、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9》)。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迁吏部郎、湖北运判。

  中途召还,见高宗于建康行宫;首言救世之弊,上称善,敕以所奏榜朝堂。”

  擢右正言

  擢右正言(中书省属官)。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擢右正言。”

  力主抗金

  辛次膺力主抗金,力斥和议,曾前后7次上疏劝谏高宗接受宣和(1119—1125年)、靖康(1126—1127年)年间的教训,不与敌议和。

  宋、金和约达成后,辛次膺上疏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为一已私利卖国求荣的行径进行了猛烈坪击,对高宗“降万乘之尊”求悦于敌而负天下之人的做法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奏:‘愿阅兵将,亲简拔,揽恩威之柄,使人人知朝廷之尊。左右近习,久则干政,愿杜其渐。兵连不解,十年于兹。一岁用钱三十万、米四百万石,诸路常赋仅足支其半,余悉取诸民。乞罢不急之务,节姑息之泽,省冗官,汰忄耎兵。’

  韩世忠男直秘阁,次膺奏曰:‘攻城野战,世忠功也,其子何与?石渠、东观,图书府也,武功何与?幸门一启,援例者众。’

  又奏:‘今主议者见小利忽大计,偏师偶胜,遽思进讨,便谓攻为有余;警奏稍闻,首陈退舍,便谓守为不足。愿严纪律,谨烽燧,明间探。’

  上皆信纳。

  韩世忠将自楚州移军镇江,复陈可虑者五。

  王伦使北请和,次膺言:‘宣和(1119—1125年)海上之约,靖康(1126—1127年)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

  劾秦桧两妻兄不法和秦桧“容私营救”

  权相秦桧利用职权为其妻兄加官,辛次膺立即向高宗递交弹劾奏章,历数秦桧妻兄不法行径,建议严惩。秦桧“容私营救”辛次膺又直指高宗“戒蒙蔽之渐”。终不容于秦桧,求去。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
又劾知抚州王唤‘违法佃官田,不输租。其父仲山,先知抚州,屈膝金人,继其后,何颜见吏民?’之妻兄也。章留中。

  次膺再论之曰:‘近臣奏二人,继闻追寝除命,是皆容私营救,陛下曲从其欲,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废格。借使贵连宫掖,亲如肺附,宠任非宜,臣亦得论之,而大臣之姻娅,乃不得绳之耶?望陛下奋乾刚之威,戒蒙蔽之渐。’

  求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为吏部郎时,以劾秦桧妻兄王仲嶷等不法,求去。”

  绍兴八年出为直秘阁、提点荆湖南路刑狱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辛次膺既为秦桧所恶,出之,除直秘阁、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8》)。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除直秘阁、湖南提刑。

  先是,湖南贼龙渊李朝拥众数万,据衡之茶陵(今株洲市茶陵县)匿不奏,乃以见阙处次膺

  陛辞,上曰:‘卿以将母为请,朕不得留。湖湘风物甚佳,且无盗贼,职名异恩,卒岁当召。’

   既抵长沙,贼势方张,戍将抽回,始悟欲陷之。即单车趋茶陵,擒贼骁将戮之,募贼党毛义龙麟等,赍榜谕以朝廷抽回戍将,务欲招安,宜亟降,待以不死。龙渊李朝相继降,仍请料精锐,可得禁旅万余。次鹰笑曰:‘是皆吾民,正当弃兵甲,持锄耰,趣令复业。’奏茶陵为军。

  金好成,赦书至衡阳,次膺极陈其诈,略曰:‘臣昨在谏列,尝数论金人变诈无常,愿陛下为宗社生灵深虑。近观邸报,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妄议和好,历诋大臣,除名远窜。已而得铨书槁,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大臣怀奸固位,不恤国计,媕婀趋和,谬以为便,臣不知天下之人以为便乎?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尽除前事,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除直秘阁、湖南提刑。”

  未久罢,奉祠十六年

  辛次膺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未几,罢,奉祠16年。

  辛次膺在浮梁县修筑小屋,栽花植木,寄情田园,有归隐之意,“以礼自持”,“虽崎岖乱离,贫不自聊”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次膺罢,奉祠。

  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阅十六年,贫益甚,亡毫发求于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未几罢,奉祠阅十六年,甘贫无求。”

  当辛次膺听说抗金名将岳飞秦桧“莫须有”罪名罗织下狱,愤然上疏营救,痛斥秦桧卖国行径。岳飞被害后,辛次膺伤心难过,郁闷了许久。

  在隐居期间,辛次膺应朋友、蜀人费枢之请,为其书《廉吏传》作序。《廉吏传》搜罗古代至五代时期的廉官循吏,述其事迹,记其政声,以勉励当时南渡群臣。辛次膺在《序》文中极尽感叹廉吏节操之难、所受非议排挤之多,借以抒发排遣自己心中块垒。《廉吏传》后来被收入乾隆年间的大型丛书《钦定四库全书》,辛次膺所作《序》文也随之传于后世。

  绍兴廿五年起知婺州,历权尚书礼部侍郎、权给事中、奉祠

  南宋·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死,辛次膺64岁起知婺州,仅3日就被召回朝,甫至临安宫殿门前,足疾发作,难施拜跪之礼,无法朝见,求去,遂加秘阁修撰仍还婺州任职。

  绍兴廿六年(1156年),权尚书礼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5》)。

  绍兴廿七年(1157年),权给事中,寻除待制、奉祠。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死,起知婺州,三日被召。至国门,以足疾求去。加秘阁修撰,还郡。

   再召见,历言仇怨当国,老母几委沟壑,因奏国本未立,上改容曰:‘谁可?’次膺曰:‘知子莫若父。’上称善。

  擢权给事中。蒋璨权户部侍郎,次膺不守正,事交结,出知平江。

  御史中丞汤鹏举次膺假权报怨,除待制、宫观。”

  绍兴廿八年起知泉州

  绍兴廿八年(1158年),辛次膺起知泉州。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起知泉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宋·辛次膺》:“绍兴中知泉州,为政清静,务先徳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死,起知泉州,为政清静,务先德化,人安其不烦。”

  绍兴廿九年移福建路安抚、知福州

  绍兴廿九年(1159年),辛次膺移福建路安抚、知福州。丁母忧去。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移福建帅。丁母忧,乞纳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移福建帅,丁母忧,乞纳禄。”

  绍兴卅二年除御史中丞

  南宋·绍兴卅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禅位于孝宗孝宗即位后,立召辛次膺还朝,拜御史中丞。每以名实为言,多所裨益,帝呼其官而不名。汤思退等朋比奸罔,皆被论罢。

  孝宗还褒奖辛次膺说:“朕知卿如在家僧。名利声色,人所好者,卿皆不好。”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孝宗即位,手诏趣召。

  既至,奏:‘陛下用贤必考核事功,勿以一人誉用之,一人毁去之,出令要无反汗,纳善要知转圜。练兵恤民,经理两淮,使敌不能乘虚而入。’是日除御史中丞。

  朝德寿宫,高宗一见,谓‘惜间卿于强健时。’

  上将以春飨迎高宗诣延祥观,幸玉津园。次膺奏:‘钦宗服未终,方停策士,且金人嫚书甫至,意在交兵,矧原野间禁卫稀少,当过为之虑,兼一出费十数万缗,曷若以资兵食。’

  时两淮尽为荒野,次膺奏:‘乞集遗甿归业,借种牛,或令在屯兵从便耕种,此足兵良法。’

  至若成闵之贪饕,汤思退之朋附,叶义问之奸罔,皆以次论劾。

  每章疏一出,天下韪之。上方厉精政事,次膺每以名实为言,多所裨益,呼其官不名。”

  隆兴元年三月同知枢密院事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三月,辛次膺任同知枢密院事。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隆兴改元(1163年)三月,同知枢密院事。”

  宋孝宗志恢复,一面为岳飞平反恢复名誉,一边趁金国内部形势不稳,准备发动北伐。辛次膺也多次陈述北伐之必要和重要。

  隆兴元年(1163年),主战派大臣张浚率军8万开始北伐。北伐初期,宋军进展顺利,孝宗大受鼓舞,令宋军火速出击,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但在表面顺遂的北伐前线,两名主将的龃龉却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当时符离(今安徽宿州)之师捷奏日闻,辛次膺却探知前线两位主将争功,军心已然不稳。他一边修书于张浚,提醒他注意解决将领矛盾;一边手疏千言,请求孝宗北伐持重,不可轻躁冒进。没多久,宋军在符离前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符离之师捷奏日闻,次膺手疏千言,乞持重。未几,军果溃。”

  符离之败,让孝宗的雄心大受打击。他曾对辛次膺说:“师旅一出辄溃,皆前线将领之罪,应斩以徇军。”《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及见,上颜色不乐,奏言:‘师溃而归,张浚弹压必无他,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上叹其先见。”

  由是,孝宗赦免诸将,令他们戴罪立功。孝宗后来想起辛次膺此前的提醒,更觉内疚。

  拟拜参知政事,以疾祈免

  随着北伐失败,主和再度成为朝堂的主流。没多久,孝宗想重用主和派大臣汤思退秉政,但为安抚辛次膺等主战派,拟拜辛次膺参知政事,辛次膺以疾力祈免。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拜参知政事,以疾力祈免。

  且奏曰:‘王十朋除侍史,虽上亲擢,天下皆知臣尝荐其贤。汤思退召将至,亦知臣尝疏其奸。臣不引避,人其谓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隆兴二年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辛次膺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闲职致仕。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

  陛辞,赐茶,甚惜其去。

  次膺奏:‘臣与思退,理难同列。’

  上曰:‘有谓汤思退可用者。’

  次膺奏:‘今日之事,恐非思退能辨。思退固不足道,窃恐误国家事。’”

  乾道六年闰五月卒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辛次膺卒,年79。赠“光禄大夫”,谥简穆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乾道六年闰五月卒,年七十九。”

  辛次膺善属文,尤工诗。著有《属辞比事》5卷、《奏疏》10卷、《笺表》10卷,已佚。

  《全宋诗》录有辛次膺《留题使宅眉寿堂》诗1首,曰:“多病相如故倦游,四年纡绂到三州。君恩乞与归岩壑,何啻将军得罢休。”

  评价

  《宋史·卷383·列传142·辛次膺》: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善属文,尤工于诗。

  论曰……次膺力排群邪,无负言责,涖政不烦,居约有守。晚再立朝,謇谔尤著,南渡直言之臣宜为首称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辛次膺》:“为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云。”

  现代,莱州市掖县公园雕立有辛次膺坐像。

邹墀

  邹墀,明·余姚人。万历九年(1581年)由刑部郎出知泉州府五载,迁本省巡海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田亭草》、参《梅谷集》 为作传,曰:

  “邹墀, 余姚人。隆庆戊辰进士,万历九年由刑部郎出知泉州府。

  约饬廉隅,暮金不入。旦坐堂皇,吏抱牍次第受署。浣手奉法,独煦濡苍赤,务期成就安全。两造至前,片言立决,事毕即遣归农。涤除烦苛,为诸邑令倡。宦宗巨室,接之以礼,至遇事直枉,则毫无假贷。虽有势如山,弗能夺。暇时校阅诸生差次才品,择茂异者加意诲督之。士斌斌争自濯磨。监司欲澌流凿渠,兴穷乡水利。民咸谓河流随潮上下,稍旱即海咸乘之。下流既分,上源弗给,沃壤且变为斥卤。而主者力排异议,厉畚锸。墀博采舆论,驰白巡抚公,檄下立止之,万户称庆。

  五载迁本省巡海副使,复升参藩,擢广东廉访使。泉民建生祠祀之,勒石纪焉。”

贡靖国

  贡靖国,号 洪山,明·丰城(一说宣城)人。由刑部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任泉州府知府,后迁转运同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何镜山集》、参《梅谷集》为作传,曰:

  “贡靖国,号洪山。丰城进士,由刑部郎万历十三年任泉州府知府。

  清洁自矢,宽厚治民,举孝察廉,兴学造士。驭下甚严,门以内,无锱铢扰民,谒其庭如入广莫之野。祷雨立应。浚治沟渠,水不为灾。其时年谷丰登,鼓不鸣,民不诉而各得其欲。士争濯磨,秋闱隽者几四十人,元魁鳞比,五经得四。接缙绅以礼,间杯酒相酬酢,无敢以私干者。

  有海滨民锄墙根得白金数锭,同官知而捶楚之,钳灼之,欲得其金,坚不承,靖国语同官曰:‘天赐饥民,公何必问?’以此被挤,及上计几不免,赖有周旋得无害。

  迁转运同知,泉民为勒石于四达之衢,已复建祠祀之。卒,祀名宦。”

麦莹

  麦莹,明·顺德人。由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任泉州府同知,兼署府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麦莹《筍江集》载:

  “麦莹,顺德人。

  由举人正德九年任泉州府同知,兼署府事。中正公明,宽严互济。初莅政,若素习,棼者就理,弛者悉张,政声大著。当事常檄以摄邻郡,俱有惠政。

  素工诗,为岭南之冠云。”

来承祉

   来承祉,号骈茀,清·高陵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泉州府同知;康熙元年(1662年)摄理安溪县篆(代理安溪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同知·来承祉《安溪艺文志》载:

  “来承祉,号骈茀,高陵人。顺治辛卯恩拔贡生。

  十八年任泉州府同知。值海疆多故,飞鸿遍野。承祉沿海奔驰,极意轸恤,出橐金,给民牛种,垦荒田六千余顷。又输重资为筑堡盖屋,捐米施粥,全活万计。素丝自俭,一蔬一薪,毫不累民。课士听狱,刑清政简。除里弊,减夫役,善政种种。

  康熙元年摄理安溪县篆。学宫当兵燹后,棂宇倾圮,捐俸率诸学长鸠工庀材,凡殿堂门庑甍垣次第缮葺,不动公帑,不伤民力。踰年,新令关宏异复理其未竟之绪,力赞厥成。邑人士请给谏粘本盛为文记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其他县学·安溪文庙(安溪县学)》、《泉州人名录·粘本盛》)

余克济

  余克济,又名余天佑,字叔济,号樵轩。南宋·安溪县龙兴里青洋村人(故居在今城厢镇砖文村柳亭)。

  庆元进士

  余克济,举南宋·庆元五年已未(1199年)曾从龙榜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余克济》:余克济,字叔济,号樵轩,与从兄诚之同登庆元己未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余克济》:余克济,字叔济。与从弟(?应为“从兄”)诚之同登庆元己未第。”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庆元)五年己未曾从龙榜:……余克济。”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克济》:克济,字叔济诚之从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余克济》:余克济,字叔济,安溪人。庆元五年进士。”

  侯官县尉

  南宋·嘉泰(1201—1204年)间,余克济官侯官县尉。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余克济》:“尉侯官。县有贵宦治居第,求尉廨及教场广其居,帅诺之。力争不可,盖不为势屈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余克济》:“尉侯官。有贵宦求尉廨及教场益其居,帅诺之,克济袖启力争不可。”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克济》:“尉侯官。有贵官治第,求尉廨地及教场益其居,帅诺之,克济袖启力争,世传诵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余克济》:“尉侯官。有贵官治第,求尉廨地及教场益其居,帅诺之,克济力争不可。”

  清·朱景星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上·政绩录2·去害·宋》:余克济,庆元五年进士。嘉泰间尉侯官。有贵官治第,求尉廨地及较场益其宅,大府诺之。克济袖启力争,为世传诵。夫尉廨较场,公地也,以公地益私宅,奚翅武安之请考工地。克济小官,乃能据理与争,时称强项。克济叔济,籍隶安溪云。”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48·名宦3·历代县令僚属附·侯官县·宋》:余克济,安溪人。庆元间,尉侯官。克济在下僚而能有立。有贵宦求尉廨益其居,州既许矣,克济力争不与,帅不能夺。迁浙西常平干官,历知梅州,皆有政声。正德、万历二《府志》合纂。”

  长泰知县

  南宋·嘉定(1208—1224年)中,余克济任漳州府长泰知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2·秩官·历官·漳州府·长泰县》:“知县事……余克济(嘉定中任)。”

  浙西常平干官

  擢浙西常平干官。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余克济》:“为浙西常平干官,幕画明辨,诸使交荐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余克济》:“为浙西常平干官。幕画明辩(清·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幕画明辨”),诸使交荐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克济》:“为浙西常平干官,幕画明辩,诸使交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余克济》:“为浙西常平干官。”

  知梅州

  荐知梅州。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余克济》:

  “知梅州。

  将上,有传其境盗发,或劝之徐行。克济愤曰:‘不若乘盗未集,亟图之。’单车就道。

  至州,茂著政绩,梅人德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余克济》:

  “知梅州。

  将上,有传其境盗发,或惎之徐行,克济曰:‘不若乘其未集,亟图之。’即日单车就道。

   至郡,政治宽平,梅人安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克济》:“知梅州。将上,有传其境盗发,或劝之徐行。克济单车就道,曰:‘乘其未集,可亟图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余克济》:“以荐知梅州。州境盗发,或劝之徐行。克济单车就道,曰:‘乘其未集,可亟图也。’”

  其他

  余克济80岁卒,葬安溪尚卿乡青阳村,祀乡贤。著有《春秋通解》15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余克济墓》)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6人物类·乡贤·宋·余克济》:“卒年八十。所著有《春秋通解》十五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余克济》:“有《春秋通解》十五卷。”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宋·选举·克济》:克济肫肫儒者,而勇于为义,所至治绩宽平可纪。卒年八十。其学邃于《春秋》,著《通解》十五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余克济》:克济勇于为义,所至治绩宽平可纪。卒年八十。其学邃于《春秋》,著《通解》十五卷。”

   余克济《喜雨纪事》诗曰:“百里精诚遂有春,蓬莱一祷不须频。亢时方虑谷增价,得雨先将麦惠民。土润喜无田涸泽,业空犹有户忧贫。衰翁况是同舟者,期与洪纤拜赐均。”“蓬莱”:指安溪蓬莱清水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余谦一(附:余士明)

   余谦一,字子同,南宋·莆田人。咸淳元年(1265年)任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石井书院》)士明,知南安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州守余子同先生谦一》:

  “余谦一,字子同,莆田人;祖奭之元孙,师鲁之子也。

   与弟士明连中江西漕试,而谦一第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

  召为国子监书库官,除太学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宋亡,不仕。

   好为古学辞,语浑成警,切名文章家。著述数十稿,兵后多散佚。

   士明亦以进士得官,知南安县。”

余廷英

   余廷英,五代侯官(今福州)人。仕闽国景宗王延曦,累官同平章事(宰相)。清泰(934—936年)间和天福(936—943年)间两度出为泉州刺史。

  明《八闽通志泉州府•伪闽•刺史》:余廷英(五代晋授)。

  清道光《晋江县志28•职官志文秩古今泉州府姓名五代刺史》:

  “余廷英,清泰间任。掠良家子。

   “余廷英,天福间以太尉平章事行泉州刺史事,再任。

  《新五代史68》:泉州刺史余廷英尝矫命掠取良家子,怒,召下御史劾之。廷英进买宴钱千万,曰:皇后土贡何在?廷英又献皇后钱千万,乃得不劾。

  《十国春秋•卷98•9•列传余廷英》:

  “余廷英,侯官人也。

  仕景宗,累官同平章事,已而出为泉州刺史。贪秽非常,讹称受诏采择,掠良家子;事觉,遣御史按之。廷英惧,诣景宗自归(侯官),献买宴钱万缗。明日召见,景宗曰:‘宴已买矣,皇后贡物安在?’廷英复献钱后,乃遣归泉州。自是皆别贡钱后宫以为例。

  未几复为相。

余廷瑞

  余廷瑞,明·晋江人,著名医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艺术·国朝·余廷瑞》:余廷瑞,晋江人。世业医,至廷瑞而医学愈精,得张长沙张仲景五运六气之妙,用药鲜不效者。洪武中(1368—1398年)荐授郡之医学正科。闽郡郑定、庐陵胡广尝为赋《橘井秋香》诗,以美其术之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8·人物志·方伎·明·余廷瑞》:余廷瑞,世业医,得张长沙五运六气之妙。洪武中,以荐授医学正科。闽郡郑定、庐陵胡广为赋《橘井秋香诗》。”

余爌

  余爌,字德明,号柏坡,明·江西景德镇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人;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七月廿七日生。

  行状

  余爌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中乡举,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司,后搉吏科右给事中。谏触时相,嘉靖廿二年癸卯(1543年)谪任福建建阳县令。因治县有功,升福建延平府同知,旋升福建按察司佥事。嘉靖廿八年已酉(1549年)服阙,补浙江按察司佥事,嘉靖卅三年甲寅(1554年)升贵州布政司参议,嘉靖卅五年丙辰(1556年)升湖广按察司副史。嘉靖卅八年已未(1559年)七月廿九日殁,年五十五岁。

  镇压安溪农民起义

  嘉靖廿五年(1546年),安溪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剧寇”陈日晖聚集饥民据覆鼎、大小尖山(金谷乡洋内村与湖头镇山都村交界处)、白叶坂等地安营扎寨,出掠安溪、南安、永春、龙溪、长泰、同安诸县,义军劫富济贫,官兵不能敌。

  嘉靖廿六年(1547年)冬,义军进攻安溪后,直捣同安郭外。福建参政吴鹏、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兴泉道余爌率兵镇压,义军撤回安溪。余爌率部紧追,进迫白叶坂口,义军与之相持近1个月,后被镇压失败。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佥宪公平寇碑记》张岳(都御史)”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7·征文·记》亦收录,题“《明佥宪公平寇碑记》张岳(惠安,兵部侍郎),文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碑记曰:

  “安溪县之西南崇信里白叶坂、九龙岗、大尖、小尖诸山,绵跨泉、漳、汀之交百数十里,重冈复岭,箐林蒙密,奸民保聚其中,各有名字。聚多者至数百人,时出劫掠。去年冬出劫安溪,径抵同安郭外,劫数大家,质其男女以求赎,屯二十里外弗去。

  佥宪公适分巡泉境,闻之,调官民兵遣文武将吏分部追贼,贼走(康熙志无“走”字)回安溪,复保险旅拒。公驰入安溪,合诸兵,选其锋锐,亲将之,进逼白叶坂口,斩首数十级,兵势大振。休兵甄赏,效力死战者得上赏,人人争奋。遂进逼诸险,搏斗数十合,相持几一月。以其间探询巢穴远近险易,分兵掩击,贼之渠魁陈日晖与其党悉就擒,遂空其巢。建议设营屯兵于白叶坂口,弹压奸民,俾后不敢保聚。

  是时泉中承饥馑之后,物力消耗;海寇番舶,警报日闻,方萃兵为防海之计,而安溪山寇又作,人情惶骇。官吏畏懦者为之闭城门,息行旅,幸其出境与不入境则已,所恃于兵将器械以为御者,则茫乎其不足恃也。使非公决机之敏,以身先之,安能使众心翕聚,奋发成功如此之速哉?

  古人有言曰:‘精神折冲。’今御盗未尝无法也,所患仕者因循观望,无切于为民之心,是以精神骫靡,不足以立事动人,养其患以至滋甚尔。当公闻警之初,投袂而起也,一念之烈,如干将出匣,精光所射,群心竦然,孰能当其锋者?加以谋虑审,赏罚信必,其所设置于一时者,又皆足以弭后患而垂永久远。君之精神,初试即如此;推之天下,何事功不可立哉?

  夫消息、盈虚之变,恒推迁于无穷,而贤监司又不可必遇。有公之心,则寇虽作,不能为深患。万一他日复有警报如安溪,而遇因循观望无是心者以尸于上,人将何所托命哉?此安溪士民所以梦寐感公,饮食祝公,愿永公德于无穷也。

  启之郡守与知县汪瑀,以教谕李钥录实,遣生员林存望来乞文,故为记之,俾刻于石,庶来者尚有劝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方克汪瑀》)

  公讳,字德明,领辛卯乡荐,登乙未进士,前礼科左给事中,今升福建按察司佥事,系江西乐平人,柏坡其别号也。”

  建安溪白叶坂寨

  余爌镇压陈日晖农民起义后为防后患,于嘉靖廿七年(1548年)在界于泉、漳、延三府边境的安溪县祥华乡白叶坂村建白叶坂寨(白叶堡 ),并调泉州卫千户点拨戍官军200名和源口渡巡司添额100名屯守驻防。(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铳台与寨隘·寨城·白叶坂寨》)

余福

  余福,字万祥,明·惠安人。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余福》据《泉州府志》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余福》有传。

  以行人使交州

  余福弱冠登永乐四年丙戌(1406年)三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奉诏还乡读书,后起为行人,使交州。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余福》:万祥,惠安人。弱冠登永乐四年进士,奉诏还乡读书,起为行人,使交州慰抚降附,土人喜其不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余福》:余福,字万祥,惠安人。永乐丙戌进士,以行人使交州,慰抚降附,土人馈金银钿镯等物,皆不受。使还入对,帝曰:‘馈赆,礼也,尔何却之?’顿首曰:‘臣受命出疆系国荣辱以货易守恐贻外番侮笑。’成祖深嘉之。”

  历抚州知府、平阳知府、九江知府

  出使交州回来后,擢抚州知府。丁外艰,服阕,先后任平阳知府、九江知府。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余福》:“使还,擢知抚州府。御吏严肃,案无冤滞。丁外艰归,服阕,改知平阳、九江二府。”

  贬宁波府同知、太平府同知

  坐疾恶太严,贬宁波府同知。丁内艰,起太平府同知。后致仕家居,年七十二卒。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余福》:“坐疾恶太严,降宁波府同知。丁内艰,再起同知太平府,遂致仕家居,卒年七十二。”

  所谓“坐疾恶太严”,指余福劾权要主事某一案。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余福》:“车驾幸北京,巡南都,劾权要主事某不法事。法司偏坐罪。令家人愬行在。帝览奏曰:‘非使交州行人耶?朕方欲用之,何得尔。’召诣亲鞫得实,命复职,反坐,所司置重辟,为叩头死请,乃从轻典,后竟为仇所挤坐贬。”

怀荫布

  怀荫布,号涵村,清·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任泉州府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怀荫布郭虞阶旧《志》 序为作传。

  满洲正黄旗进士

  道光《晋江县志·怀荫布》:怀荫布,号涵村。满洲正黄旗进士(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进士)。”

  泉州知府

  道光《晋江县志·怀荫布》: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授泉州府知府。

  爱民礼士,修举废坠。倡修郡学文庙,建尊经阁,葺万安、顺济二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府文庙》、《泉州桥梁·万安桥、顺济桥》)

  【马负书还竭力倡修清源山弥陀岩、赐恩岩,终成气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重修《泉州府志》。《志》自明·万历间修后,历百五十余年,重以兵燹,简略残脱。国朝·康熙、雍正年间,两经修辑,未成。荫布大张文告,广征群言,移牒分采,汇报开局。延三山黄莘田、任本邑前贵州安顺守郭虞阶 赓武暨各绅士,竭力纂修。起自己卯之秋,俱经裁定。书未成,壬午(乾隆二十七 年,1762年)荫布入都引见,署郡守嘉谟申之,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回任,告竣怀荫布亲自撰写序言),顿改旧观。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卸事。”

  兼管国子监大臣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2》载:“国朝兼管国子监大臣……怀荫布,正黄旗人,丙辰进士,乾隆四十年(1775年)任……”

陆藻(?-1127年)

  陆藻,字敦礼,北宋·侯官(今福州)人;兄陆蕴(约1071-1120年),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陆藻于宣和(1119—1125年)中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

  崇宁进士,累嘉王府学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

  大观(1107—1110)中,官给事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

  政和七年(1117年)知潭州。(《宋会要辑稿·职官62之44》)

  政和八年(1118年),为嘉王府学官。(《宋会要辑稿·帝系2之21》)

  泉州郡守

  宣和(1119—1125年)初,陆藻知泉州。(淳熙《三山志·卷27》)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陆藻据旧《志》为作传:

  “陆藻,侯官人。

  宣和中为泉州郡守。招致郡中谢事五老,赋诗赠之曰:‘五老三百五十七,俱生仁祖承平时。名齐庐阜久传世,身异商山深采芝。 ’

  兄,同时为建宁守,俱有名。”

  知福州,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卒

  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知福州。(《北宋经抚年表·卷4》)

  钦宗·靖康(1126—1127年)初,坐避事夺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以朝奉大夫、徽猷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同年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

  福州衣锦坊

  陆蕴陆藻兄弟居福州通潮巷。西湖、南湖的潮水可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故名。宋时因陆蕴陆藻兄弟衣锦还乡,改名“禄锦”;明代又因居此的王益祥,改名“衣锦”清《榕城考古略》载: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衣锦坊后来成为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三坊”的第一坊。

  美奴

  美奴陆藻侍儿。留有词两首。

  《卜算子》:“送我出东门,乍别长安道。两岸垂杨锁暮烟,正是秋光老。一曲古阳关,莫惜金尊倒。君向潇湘我向秦,鱼雁何时到。”

  《如梦令》:“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

陆一凤

  陆一凤,字子韶,号三泉,明·常熟人。

  明•王世贞(号弇州山人)万历九年(1581年)十二月七日为撰《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明•万历刊本《弇州山人续稿•卷90》载;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收录)。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陆一凤(同治补刊本)据“《闽书》”为作传。

  身世

  氏为江左著姓,世世受经术,笃学砥行,而其仕者有循能吏称。陆一凤弱冠即以三礼试诸生,补上庠。

  明•王世贞《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有载:

  “于江左,偕为四著姓。

  至宋,而有光禄卿景山者,显江阴,数传而为元海,北道肃政廉访使……又再传而为布衣,以避兵徙常熟;又四传而为赠太仆寺丞子温州守子福建都转运盐使隆恩隆恩子诸生朝介。世世受经术,笃学砥行,而其仕者有循能吏称……笔峰翁实生公。

   公讳一凤,字子韶,生而丰颐伟躯,秀美髯,望之若神人。弱冠以三礼试诸生,即油然首补上庠……虞山有三泉缭之,因自号‘三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陆一凤》:陆一凤,字子韶,常熟人。”

  《苏州府志•卷16•仕迹7•明下•陆一凤》:陆一凤,字子韶,常熟人;曾孙。”

  八试不利,选得泉州府同知

  陆一凤于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35岁乡试举人。但陆一凤所主的风格不合考官的品味,七试不利;后又第八试不利,乃谒吏部选,万历二年(1574年)授泉州府同知,履泉6年。卒于官,年六十三。

  明•王世贞《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有载:

  “公名日盖高,然七试而七不利,最复有司异其文而录之,举第四人,自是有名公车。
间又八及试而八不利,主试者至为错愕,叹曰:‘今年复失生耶。’乃谒吏部选。尚书、侍郎光济得公文,傅赏曰:‘嗟乎!彼三百人考何人也,虽然,吾不负子。’以第引入辟,拜福建泉州府同知。”

  弇州嗟乎!以公之材起徒步五品佐大郡,天子方破恒一格而登用,贤乂腾最屡上,即斗事奚靳而竟止此,惜哉!

  然公年六十三不为夭,三十五而成乡试不为晚,□独公车者逾夙十年而始就,吏部选人,非用公者,睨也。公固自疑于格也,甚矣!格之能困天下材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陆一凤》:“由进士(?),万历二年,任泉州府同知。有文学,无俗吏气。”

  《苏州府志•卷16•仕迹7•明下•陆一凤》:“嘉靖壬子举人,授泉州府同知。”

  治水寨

  明•王世贞《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有载:

  “泉滨海,岁屡中盗,而公所治海防当具功。

  公始行地谓料罗湾,贼冲也,而当上游可以重泉。简劲卒为水塞戌之,以艨艟翼其外,人谓:‘据撞,费不支,宁小减以趣时指乎。’公曰:‘不然,小减者大漕赋也。’既他海嗣皆以飓散,而公所御独无恙。”

  《苏州府志•卷16•仕迹7•明下•陆一凤》:“泉故频海,岁屡中盗,一凤简劲卒为水寨戍之,以艨艟翼其外,既而,他海舟皆以飓败,而一凤所部独全。”

  破海酋林凤

  万历二年(1574年),偕诸将夹讨海酋林凤林阿凤)于惠、潮,大破之,覆其巢;林凤走吕宋国[今菲律宾,时为佛郎机(今西班牙)占领];而明军则一路追杀。

  明•王世贞《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有载:

  “寻受台檄,偕诸将夹讨海大酋林凤于广之惠、潮,大破之,覆其巢,仅以五舟遁。诸将椎牛酒相贺,公独曰:‘祸本犹在也,是且走海南诸国而何我伺我解。’谍之,果走吕宋国,于是以重兵蹙之。”

  “而公以功薄当上格,诏赐白金一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陆一凤》:

  “尝奉檄偕诸将讨海酋林凤于惠、潮,大破之,覆其巢。诸将椎羊酒相贺;一凤曰:‘祸本犹在,是且走海南诸国而伺我解。’谍之,果走吕宋国,于是以重兵蹙之。”

  “而一凤以功薄当上格,诏赐白金一镒。”

  《苏州府志•卷16•仕迹7•明下•陆一凤》:“寻偕诸将讨海寇林凤,大破之,覆其巢,诏赐白金一镒。”

  反对赐与吕宋进贡资格

  林凤与西班牙占领军之战

  万历二年(1574年)11月—12月,林凤对马尼拉发动多次攻击。后林凤的舰队退至离马尼拉40里格(约220公里)的林加延湾(Lingayan Gulf)玳瑁港(邦阿西楠,PangasinanRiver),停留下来,企图建立根据地。《潮州府志》载:林凤航海抵吕宋国。至玳瑁港,筑修战舰,谋胁番人,复图内逞。”当地土著纷纷响应,攻击西班牙军队、教堂或定居点。

  西班牙人组成突击部队,共有250名西班牙士兵、2500名土著(关于攻击的人数有不同说法,多的说有650名西班牙士兵和6000名土著,此处依据门多萨记载)。1575年(万历三年)3月23日,西班牙突击队从附近岛屿征召了59艘小船,悄悄地向玳瑁港出发。到达林加延湾后,与另一些在附近调集的部队回合,3月30日,进入了阿诺河口,兵分两路攻击。

  水路发现林凤的30艘船正在据点外的河道上收集给养,西班牙人突然开火,“海盗”们四散逃离。更上游一些,林凤的舰队都停泊在那里,只有少数人看守,见西班牙人攻击过来,他们也随同前面的同伴逃跑,整支舰队被焚毁。

  陆路,西班牙人一阵猛攻,在外围据点打死100多名林凤“海盗”,俘获70多名妇女(应是林凤部队的家属)。水上突击队随即加入,但这时栅栏突然着火,西班牙人根本无法攻入,而林凤的主力部队则牢牢据守着主据点。

  次日,西班牙人本计划排成方阵攻坚,但林凤据点不仅建筑坚固、防守严密,且配备了3门大炮和很多小炮。相比之下,西班牙人的大炮口径太小,且弹药也不够。萨尔西多放弃强攻,采取围而不打的办法,坐待林凤的粮草消耗殆尽,同时自己也可及时补充给养。

  围困持续4个多月,林凤粮食日渐耗尽,但居然在据点内重新打造了30艘船,且从据点背后挖出了一条壕沟运河,直通阿诺河。1575年(万历三年)8月4日正午,林凤的部众驾驶着30条船已潜出航行在阿诺河上。这条奇迹般的逃生通道,如今名林凤运河”(Limahong channel),成为林加延湾的1个旅游胜地。

  萨尔西多虽赶紧调动部队阻击,仍未能拦住林凤的舰队驶出海口,回归大海。

  明、西勾连

  1575年(万历三年)6月上旬,就在林凤被围困在玳瑁港时,率领两艘战船一路追踪林凤至马尼拉的福建水师把总王望高与西班牙人见面,出示朝廷对海盗“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招降敕令。听说西班牙人已经将林凤困在阿诺河内,王望高队长对这些消息十分高兴,再三表示满意,几次拥抱西班牙人。”

  王望高又去拜访正在围困林凤的西班牙军队指挥官萨尔西多萨尔西多说,林凤已经成为瓮中捉鳖,很快就会被彻底解决,中国贵宾可以先到马尼拉参观旅游,拜访总督,坐等他将海盗献俘阙下;还强调指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剿灭林凤海盗团体,就不需麻烦中国大皇帝的舰队了。

  王望高很高兴地接受了萨尔西多的提议,前往马尼拉。总督拉维萨雷斯热情接待王望高,并承诺击溃林凤集团后,所有俘虏或海盗的尸体,都将交由王望高带回。王望高投桃报李,表示说,他很清楚之前西班牙派去中国要求传教和经商的一些使节都被福建当局拒绝了,这次他愿意偕同西班牙使节一同回国,保证使节能受到优待。

  拉维萨雷斯,立即组建由传教士马丁·德·拉达(Martín de Rada)和哲罗尼莫·马林(Jeronimo Marin)率领的代表团。他还下令全城为此举行庆贺晚会,同时飞书向西班牙国王报喜。总督同时还给王望高赠送了厚礼,“一条华贵的金链和一件深红色的华袍”,同时也给中国大皇帝及福建总督准备了礼物。

  6月12日,总督率领全城西班牙人,在圣奥古斯丁教堂做了弥撒,为王望高及西班牙使团送行。代表团在波利瑙(Buliano,中国古称麻笠佬)登上王望高的大舰。代表团提出,出发前应该到玳瑁港向萨尔西多辞别,王望高同意。

  萨尔西多热情招待了代表团,并将已经俘获的中国“海盗”们交给他们转交王望高,他给王望高、泉州长官及福建总督各写1封信,告知他们林凤已经插翅难逃,无论死活都会在不久后向中国人报捷。同时,他也给王望高及中国官员们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并给代表团赠送了粮食。萨尔西多还派自己的一些士兵,随船前往中国采购东西。代表团起航时,传教士、士兵和仆人的人数总共是20人。

  西班牙代表团于1575 年(万历三年)7月3日到达中左所(厦门),在中国一共逗留两个月零九天,仅在福州就停留了47天。福建巡抚刘尧诲亲自宴请西班牙使团,称赞“慕义来王”“贡献方物”

  在刘尧诲《谕夷剿贼捷音疏》中,王望高成为亲自指挥“夷兵”围攻林凤的英雄,“在望高指挥下大败贼众,焚其战船,等落荒而逃……”在写给同僚的信中,刘尧诲则将打败林凤归功于领导们“帷幄之画”、“将校出力”“岛夷效恭”《潮中杂记》更说:“福建巡抚刘尧诲遣人谕吕宋国主集番兵击之。”

  张居正对与西班牙人的军事合作非常赞赏:“近据闽、广所报贼形,皆溃乱奔窜之状,凤贼似不在其中,毙于吕宋之说,恐不虚也。果尔,皆闽人之功。若非遣谍行间,彼番人安肯歼之乎?”将动员西班牙人对林凤作战,作为自己“以夷制贼”战略的胜利。

  西班牙人希望获得传教权和居留地未果

  但是,西班牙人希望获得传教权和居留地(如同葡萄牙人的澳门)的两项使命,毫无进展。拉达记载道:“我们请求他(福建巡抚刘尧诲允许和同意我们在他的国土居留,由他给我们指定地点,那我们可以学习中国语言、风俗和习惯。总督收下我们的陈情书,表示同意我们提出的一切请求,但他补充说他无权作出决定,他要把这事上报给北京宫廷的皇帝,让他的阁僚去审查,以决定如何处置这重大的事……到打发我们走的时候,他为此先召开福建省首脑人物会议,他们决定叫我们返回马尼拉,因为我们不可能留在中国以待把这件事通报皇帝,在这次会上他们已向皇帝去函。他们以同样的理由回答我们从马尼拉携来的函件。”

  1575年(万历三年)9 月14 日,西班牙代表团满载礼物离开中左所(厦门)港口,启程返航,王望高随行,同时还派遣了8艘战舰护航。在途中停泊Plot岛时,他们从渔民的口中,得到了林凤从西班牙人的包围中成功逃脱,并且就在离此不到12里格(约70公里)的大官山岛(Tocaotican)上的消息。

  “他们对这消息都大为震惊,而尤其是王望高和‘先生’,他们对西班牙人说,海盗的逃跑太蹊跷了,不可能不被西班牙军队知道,一定是海盗送了厚礼贿赂战地指挥官,否则逃跑是不可能的。”“他们也害怕由此返回中国会遭到不测,至少要取消他们因此获得的老爷头衔”,所以,王望高决心主动出击,寻林凤开战。但是,负责护航的军官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自己的任务就是护送西班牙人回到菲律宾,而非打仗,而且船上只有水手,并无足够的士兵。

  由于风暴的阻隔,他们在海上花费了45天,于10月28日(农历九月)回到马尼拉。就在林凤突围后3周(8月25日),西班牙国王已下令调回拉维萨雷斯,改派弗朗西斯科·桑德(Francisco de Sande)为吕宋总督。桑德的对华政策比较强硬,双方的友好气氛速褪色。

  王望高等人在吕宋停留半年,1576年(万历四年)5月4日(农历四月)启程回国。在吕宋期间,王望高从事私人贸易、搜刮金银,并要挟菲律宾总督做伪证,出函证明林凤已死,以便回国交差,给西班牙人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福建巡抚刘尧诲给朝廷的奏折也载,王望高于农历九月“回岷市(马尼拉)”,“悻悻然于翌年四月离境返华。”

  陆一凤反对赐与吕宋进贡资格

  王望高刘尧诲与西班牙人的接触,是中、西两国第一次官方交往。西班牙虽未获得在中国的传教权和居留地,但还是得到将被“佛郎机人”占领的吕宋当做朝贡国的待遇,授予纳贡机会。

  明神宗实录》:“把总王望高等以吕宋夷兵败贼林凤于海,焚舟斩级。溃图遁,复斩多级。并吕宋所赍贡文方物以进……礼部议赏吕宋番夷例以闻,报可。”

  《明会要》:“官军追海寇,至其(吕宋)。国人助讨有功,复朝贡。”

  对这一做法,泉州府同知陆一凤却大不以为然;甚至以私下截留吕宋贡物的方式,阻止西班牙人入贡朝廷。

  明•王世贞《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有载:

  “而吕宋果追逐,有所俘获;上献,因请得入贡,比于暹、腊诸夷。

  台下议,公执曰:‘不闻职方氏有吕宋也,奈何以小夷效小顺而秽哉。’大鸿炉典台难公:‘当如何?’曰:‘疆场之利,专之可也,以台劳取羁縻而己。’诸与议者咸服公。”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陆一凤》:

  “吕宋追逐林凤,有所俘获;上献,因请得入贡,比于暹、腊诸国。

  台下议,一凤曰:‘不闻职方氏有吕宋也,奈何以小夷效小顺秽我!’大鸿胪典台曰:‘当如何?’曰:‘疆场之利,专之可也,以台劳取羁縻而已。’诸与议者咸服。”

  三署府篆,四摄县事,卒于官

  在泉州府同知任上,陆一凤三署府篆,四摄(晋江、南安、永春、德化)县事,以劳卒于官。

  明•王世贞《奉政大夫、同知泉州府事三泉?公暨配宜人墓志铭》有载:

  “时安平吏李戴笑以使气备躯名,尝私大奸,而索之。陈明陈贵者,盗魁也,而逋于狱,公授贼曹以秘计,后先皆生致诸法。巡抚尚鹏巡按,君为正,奇公材而荐之,谓当不次超拔,□□吏民请留公,公乃不果迁,而台寄益重,凡三署府篆。

  再署晋江、南安二岩邑。以至,清戎籍,理屯政,课盐法,晨起摧集,薄牍山积,随晷而尽,盖终公仕无一宿留者,吏不得因缘为奸,喘端戴二尺而办始。泉多山,田为伏枕相胜,公悉采出之,以览瘠者。又霓监盐禁,曰:‘吾盖谋于陂,而不便之出息耶?’自是盐岁鲜适额。而时有诈台絺桑传者,目岭左右抵闭己数十驿,遇公诘之,翼败;台为交下旌曰:‘使闵得二四丞者,吾侪可卧而理也’。

  公盖自奋,以□知故不甚爱其力,而当盛夏下摄永春,己又摄德化。往来山谷中,侵于瘴,逐苦荆,大作犹治事不休。

  俄而疾革,守公间公,以身复,公不答,唯举引二□政当厘正者而己。

  既卒,无以为炊。门生叶庭凤庄望力经纪之,丧始克发。

  公佐泉满六年,其德于泉士民甚深,既发巷哭,路祭百里累累不绝,群鸦随而绕之者二日。呜呼!可以无愧其先称循能吏者矣。

  始公之治三礼也,诸能为三礼吕考甚寡,而公治之精,故其末仕,受业者累累,而知名士为比部进士大时大学是龙。其莅泉,而再当行省比诸生,公辙膺辟棘以内,所举复多知名士,若陈绍功黎时中陈鸣熙何乔迁兄弟皆服公之精,为刻其所著于泉,而名之曰《三礼奥义》(3卷)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迁》)

  《苏州府志•卷16•仕迹7•明下•陆一凤》:“凡三署府篆、四摄县事,所至清戍籍、理屯政、课盐法,俱举职。以劳卒于官。”

  

  《苏州府志•卷16•仕迹7•明下•陆一凤》:“孙崇礼,万历戊戍(万历廿六年,1598年)进士,平阳知县;问礼,字衷虚,万历甲辰(万历卅二年,1604年)进士,南赣巡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同知•陆一凤》:“孙崇礼,进士,为令龙溪。”

陆南至

   陆南至,字阳复明·仁和人。由举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任泉州府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陆南至《何镜山文集》、参《田亭草》

  “陆南至,字阳复,仁和人。由举人万历二十二年任泉州府通判。

  沿洁革秽,右公左私。其驭胥吏,听两造,不事渊察,而炯若烛照。

  所司廪廥,慎出纳、稽乾没,仓储充裕。值岁浸,给赈鳏寡,民得不凋。太守程朝京每事必咨焉。上官交器重之。

  历署本郡,守僚县令皆准绳自律,丝毫不侵。所至临民如见肺肠,民仰之如承冰蘖。

  以摄太守上计京师,更奏累考,宦声大震。回郡未几,擢正定同知。去,民勒石纪之。”

陆卿任

  陆卿任,字天随,明•武进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18名进士。天启(1621—1627年)间任兴泉道(驻泉州)。后为陕西副使,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调福建副使,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擢福建右参政仍管道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兴泉道•陆卿任“节《敬日草》”为作传,曰:陆卿任,字天随,武进进士。由礼部郎,天启间任兴泉道。春风袭人,德意蒸蔼。遇旱,步祷立应,岁以有秋。简饬车徒,立标比试,俾超距者咸自奋。海疆严密,至台湾淡水莫不凛其威德。”

  《崇祯长编•卷8》:“崇祯元年四月……陕西副使陆卿任为福建副使。”

  《崇祯长编•卷31》:“崇祯三年二月……陆卿任为福建右参政俱仍管道事 。”

邵应魁

  邵应魁,字伟长,号榕斋,明·同安金门所人。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邵应魁,字伟长,号榕斋,金门所人。”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府、县《志》、《清白堂稿》”为作传。

  嘉靖廿六年武进士

  邵应魁初操举子业,因父丧没有参加乡试。值俞大猷来视金门所篆,遂弃文就武,从之游,遂徙业。嘉靖廿五年(1546年)隽武闱,嘉靖廿六年(1547年)成进士。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幼熲慧。弱冠,操举子业,邑试倾同士。适俞大猷来视金门所篆,从之游,遂徙业焉。

  嘉靖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隽武闱,明年(嘉靖廿六年,1547年)成进士。同(同安)登武第,自应魁始。”

  初授所镇抚,赞画南赣军门

  邵应魁初授所镇抚,兼赞画南赣军门。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已授所镇抚,赞画南赣军门。

  赣多峒贼,奉檄往谕,皆听抚。中丞疏荐其可大用。”

  嘉靖卅四年赴浙抗倭

  明·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倭犯浙江。副总兵俞大猷奉檄征剿,总督张经邵应魁俞大猷幕下随征。邵应魁奋勇作战,累败敌。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乙卯(嘉靖卅四年,1555年)倭犯浙。

  应魁俞大猷幕下,歼贼于平望桥畔。

  衢山告急,趋赴蒲湾。遇倭艘猬起,应魁率舟师乘风冲犁,平明至马迹,创甚,犹裹血奋呼,殊死战。贼溃去。大猷亲为傅药解衣。

  仍令移师吴淞,复应援嘉定、上海、江阴等处;而川沙洼之战,擒斩尤多。尝雪夜率三百人披簑持火药,夜半潜抵贼栅,风发火炽,壁上下如赭;大兵鼓譟进焉,贼多焚死。

  旋督兵黄窑港,直冲贼艘,砲弩齐发,贼焚溺死者无数;余寇遁走,复设伏败之;追至乍浦,沈倭艘二。”

  历擢南直隶游兵把总、永宁卫指挥使、圌山把总

  邵应魁以抗倭功,历擢南直隶游兵把总、永宁卫指挥使、圌山把总。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以功升南直隶游兵把总,又升永宁卫指挥使。

  未几,把总圌山,巡历江海,击沈倭艇于三片沙。”

  升福建都司、署都指挥佥事,因事受累解职

  邵应魁又升福建都司、署都指挥佥事,诰授昭勇将军,以闽衔领浙直事,专守江南。因总兵卢鞺被劾事受累,被解职。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升福建都司、署都指挥佥事;将赴闽,而监军唐顺之移书抚按,请以闽衔领浙直事,专守江南。

  倭阑入江北,总兵卢鞺被劾,诏狱波及应魁,遂解职。”

  嘉靖四十二年起惠、潮参将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廿),剧贼曾一本横行粤中,总督吴桂芳请以邵应魁参将广东惠、潮。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既而剧贼曾一本横行粤中,总督吴桂芳请以应魁参将广惠、潮。

  提哨船不满三十,值贼艘百余,独当其冲,乘夜截击,手射杀贼渠,围乃解,复合诸军破之。”

  被齕,求去,归

  邵应魁旋被福建巡按某所齕,求去,归。76岁卒。

  《金门志·卷11·人物列传3·武绩·邵应魁》:

  “旋被闽巡按某所齕,遂求去。

  杜门却扫,校雠《左》、《史》,寄情诗酒。性孝友,俸入恣兄,出入不问。金门有园林之趣,兄心欲之;即移家禾山(厦门岛),而推宅与兄。巡宪及郡僚行部往返,辄枉车骑,得其诗乃去;然未尝有所干。

  年七十六卒。著有《射法诗稿》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