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羽(字彦修,1097~1146年)

  身世及青年时代。
  抗金显名。
  入南宋:知池州。
  枢密院检详文字。
  
张浚川陕宣抚制置使府参议军事。
  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
  宝文阁直学士:坚守三泉。
  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提举江州太平观,集英殿修撰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
  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
  以散官安置漳州。
  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徽猷阁待制,提举太平观。
  卒于五夫里。
  刘子羽朱熹
  评价。

  刘子羽,字彦修建州崇安开耀乡五夫里府前村(今属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人,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绍兴六年(1136年)知泉州,在郡二年。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刘子羽》据旧《志》为作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据《通志》、《建宁府志》、朱子朱熹)撰《公神道碑》、《名臣传》为作传。

身世及青年时代

  刘子羽秉赋刚毅,10岁精通经史,11岁起随父亲、北宋名将刘韐过军旅生活。战乱频繁,他弃文习武,“盛暑严寒,必清晨著单衫,入教坊学射矢三百。”青年时代就通晓韬略,武艺超群。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刘子羽荫补为将仕郎(相当从九品)。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今浙江淳安)方腊率众起义。宣和三年(1121年)刘子羽25岁,其父刘韐帅浙东,即随军任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协助治理州事。时方腊攻越州,刘子羽参与镇压方腊有功,被任命为太府簿,迁卫尉丞(相当从七品),擢升卫戍寺丞。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刘子羽,字彦修,建之崇安人,资政殿学士韐之长子也。宣和末,韐帅浙东,子羽以主管机宜文字佐其父。破睦贼方腊,入主太府太仆簿,迁卫尉丞。”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刘子羽》: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刘子羽,字彦修长子。以荫补官。帅浙江,子羽年二十五,佐以主管机宜文字。用羸卒数百破方腊数十万众,全其城。”

抗金显名

  宣和(1119—1125年)末,刘子羽与父刘韐调守真定(今河北正定)。靖康元年(1126年),金帅斡离不尽取燕山州县(今北京西南),劫掠相、婺二州(今河北临漳、诸叔),进攻黎阳(今浚县东南)。宋守军闻风丧胆,金兵长驱直入。是年冬,金兵来犯,刘子羽与父刘韐坚守真定数月,击退金兵,遂以军功升朝请大夫。宋·钦宗以他忠勇可嘉,调汴河(今河南荥阳西南孛河)上游,扼制金兵南侵。金人乘真定调防,直陷京师。刘韐死于靖康之难,刘子羽扶柩归葬家乡。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守真定,子羽辟从。会金人入,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由是知名。除直秘阁。京城不守,死之。”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刘子羽》:“宣和间与父守真定,金不能拔而去,由是显名。”

入南宋:知池州

  南宋·高宗·建炎初刘子羽免丧后除秘阁修撰知池州(今贵州)。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既免丧,除秘阁修撰知池州。以书抵宰相,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陕西)、陇(甘肃)为根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历知池州。”

枢密院检详文字

  改集英殿修撰知秦州,未行,召赴朝廷,任枢密院检详文字(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兼枢密机宜文字)。建炎三年(1129年),推举张邦昌僭位的都巡检范琼拥强兵江西,跋扈不臣,刘子羽与知枢密院事张浚谋诛之。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

  “改集英殿修撰知秦州,未行,召赴行在(建康),除枢密院检详文字。

  建炎三年,大将范琼拥强兵江西,召之弗来,来又不肯释兵。知枢密院事张浚子羽密谋诛之。

  一日,命张俊以千兵渡江,若备他盗者,使皆甲而来。因召刘光世赴都堂议事,为设饮食,食已,诸公相顾未发。子羽坐庑下,恐觉,取黄纸趋前,举以麾曰:‘下有敕,将军可诣大理置对。’愕不知所为,子羽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兵,送狱。

  光世出抚其众,数在围城中附金人迫二帝出狩状。且曰:‘所诛止尔,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众皆投刃曰:‘诺。’有旨分隶御营五军,顷刻而定。

  竟伏诛。以此奇其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改秦州未行,高宗召赴行在,除枢密院简详文字。建炎三年,大将范琼拥强兵跋扈不臣,与枢密院事张浚密谋诛之。”

张浚川陕宣抚制置使府参议军事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宣抚川陕,辟子羽参议军事。刘子羽至秦州,立幕府,节度五路诸将,规以五年而后出师。明年建炎四年,1130年),除徽猷阁待制。

  金人窥江、淮急,念禁卫寡弱,计所以分挠其兵势者,遂合五路之兵(40多万人马)以进。子羽以非本计(认为宋军联合作战困难),争之(坚主屯兵据守为上策)曰:‘吾宁不知此?顾今东南之事方急,不得不为是耳。’

  张浚分兵出同、鹿二州遂北至富平(甘肃庆阳西南),与金人遇,(兵将互不协调)战不利。金人乘胜而前,(川陕)宣抚司退保兴州(今宁夏银川),人情大震。

  官属有建策徙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巫溪一带)者,子羽叱之曰:‘孺子可斩也!四川全盛,敌欲入寇久矣,直以川口有铁山、栈道之险,未敢遽窥耳。今不坚守,纵使深入,而吾僻处夔、峡,遂与关中声援不相闻,进退失计,悔将何及。今幸敌方肆掠,未逼近郡。宣司但当留驻兴州,外系关中之望,内安全蜀之心;急遣官属出关,呼召诸将,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庶几犹或可以补前愆而赎后咎,奈何乃为此言乎?’子羽言,而诸参佐无敢行者。

  子羽即自请奉命北出,复以单骑至秦州,召诸亡将。诸亡将闻命大喜,悉以其众(散兵十数万)来会。子羽吴玠栅和尚原守大散关,而分兵悉守诸险塞吴师古屯兵熙河[今甘肃临洮],孙渥贾世方据守阶、成、凤三州,以堵截金兵来路)。金人知有备,引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宣抚川陕,遂辟为参议军事。至秦州立幕府,节度五路诸将,规以五年而后出师。明年,金人窥江淮甚急,欲合五路兵进挠之,子羽谏不听。比至富平与金人战,败绩,力言‘当留兴州以安关蜀,收集散亡,分布险隘,坚壁固垒,观衅而动,庶几可以补前愆而赎后悔。’然之,而诸将无敢行者。子羽即单骑就道至秦州,召诸亡将。诸将闻命大喜,悉来会。命忠州防御使吴玠栅和尚原守大散关,而分兵守险。金人知有备,引去。”

  刘子羽统制所部,接连收复延安、晋宁、麟府以及鹿坊、巩县等州县失地。

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

  “明年绍兴元年,1131年,金人复聚兵来攻,再为所败。移治阆州,子羽请独留河池,调护诸将,以通内外声援,许之。

  明年绍兴二年,1132年以秦凤经略使戍河池,王彦以金、均、房镇抚使戍金州。二镇皆饥(饥荒),兴元帅臣闭籴,二镇病之。皆愿得子羽守汉中,乃承制拜子羽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子羽至汉中,通商输粟(“开关通商输粟,揖睦邻援,饬兵练卒,扼险待敌”),二镇遂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会秦凤、金房二镇皆饥,镇帅吴玠王彦皆愿得子羽守汉中。乃承制拜子羽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既至通商输粟二镇获安。”

宝文阁直学士:坚守三泉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

  “除宝文阁直学士。是冬绍兴二年,1132年,金人犯金州。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王彦失守,退保石泉。子羽亟移兵守饶风岭,驰告大惊,即越境而东,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列营拒守。金人悉力仰攻,死伤山积,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后。遽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同守定军山,难之,遂西。

  子羽焚兴元,退守三泉县,从兵不满三百,与士卒取草牙、木甲食之,遗书诀别。时在仙人关,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节使不可负待制,不然,辈亦舍节使去矣。’乃间道会子羽子羽共守三泉。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复往守仙人关。

  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十六日而成。金人已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于垒口。诸将泣告曰:‘此非待制坐处。’子羽曰:‘子羽今日死于此。’敌寻亦引去。

自金人入梁、洋,四蜀复大震。张浚欲移潼川,子羽书,言己在此,金人必不南,乃止。

  (金将)撒离曷由斜谷北去,子羽谋邀之于武休,不及;既回凤翔,遣十人持书旗招子羽子羽尽斩之,而留其一,纵之还,曰:‘为我语贼,欲来即来,吾有死尔,何可招也!’

  先是,子羽预徙梁、洋公私之积,至是,金人深入,馈不继,又腹背为子羽所攻,死伤十五六,疫疠且作,亟遁去。子羽出师掩击,堕溪涧死者不可胜计,余兵不能自拔者,悉降。

  始,金人攻蜀,所选士卒千取百,百取十;战被重铠,登山攻险,每一人前,辄二人推其后,前者死,后者被其甲以进,又死,则又代之,其为必取计如此。

  虽衄师,卒全蜀,子羽之力居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

  “除宝文阁直学士。

  金人复攻金州,失守,退保石泉。子羽急移兵守饶风关,驰告列营以拒金。金人从间道绕出后,不能支,遽还汉中,全蜀大震。子羽俱去,子羽固持不可,留先栅定军山以守,不从。

  子羽不得已退守三泉,从兵不满三百,乃筑垒于潭毒山上,储粟十余万石,积石数十百万。数日,候骑报敌军且至,即下令蓐食,迟明上马,先至战地前,当山角据胡床坐。诸将泣请曰:‘此非待制坐处。’子羽慷慨语曰:‘将死于此’诸将皆奋。

  会敌乏食亦引去,子羽引兵合击之,堕溪谷死者不可胜计,其余众不能自拔,降者十数栅,敌之丧失莫甚于此。

  是时,金人主兵用事者计必取蜀以窥东南,其选募战攻不遗余力,惟时为必守计者,惟子羽协心戮力,毅然以身当兵冲,将士感激争奋,全蜀卒赖以安。”

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提举江州太平观,
集英殿修撰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

  “子羽还兴元(镇守元府)

  (绍兴四年1134年,坐富平之役朱胜非向宋帝进谗,诬告张浚统军失误),与俱罢。寻为言者所论,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今属南京)安置。

  新除川、陕宣抚副使吴玠,始为裨将,未知名。子羽独奇之,言于与语大悦,使尽护诸将。至是,吴玠上疏论子羽之功,请纳节赎其罪。诏听子羽自便。

  明年(绍兴五年,1135年),复原官(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

  张浚还朝,议合兵大举,乃请召子羽,令谕旨西帅,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

  未几,权都督府参议军事,与主管机宜文字熊彦诗同抚谕川、陕。时吴玠屡言军前乏粮,故令子羽谕指,且与都转运使赵开计事,并察边备虚实以闻,时(绍兴)五年1135年冬也。

  明年绍兴六年,1136年秋,与彦诗同还朝。子羽言:‘金人未可图,宜益兵屯田,以俟机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

  “绍兴四年,坐富平之役,与俱罢,寻为言者所论责,贬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

  吴玠始为裨将,未知名,子羽独奇之,荐于。至是,上疏讼子羽功,请纳节赎罪,得复原官,提举江州太平观。复为集英殿修撰知鄂州。

  未几,召公赴阙,使谕指西师,且察边备虚实。子羽还奏:‘敌未可图,宜益治兵、广营田,以俟机会。’”

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

  绍兴六年(1136年)冬,刘子羽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泉州,至绍兴八年(1138年)离任。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时张浚以淮西安抚使刘光世骄惰不肃,密奏请罢之,而以其兵属子羽子羽辞,乃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时又方议易置淮西,大将且以其兵属子羽子羽复以为不可,遂以亲老乞郡。乃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刘子羽》:“绍兴六年知泉州,在郡二年,政多泽民,民爱之如父母。”

  南宋·朱熹《少傅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88》,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称,刘子羽在泉,为政“爱民礼士,敦尚教化。”

  刘子羽最受泉州地方人士称颂的,是修建学(学宫)。该事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中收录的南宋·张读撰、李邴书《泉州重建州学记》有详细记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寺庙·文庙·泉州·文庙》、《泉州人名录·张读李邴》)

  泉州州学原在崇阳门外三教铺(即泮宫内今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太守高惠连逞私撼,迁而西之,衣冠遂减畴昔。”此后高惠连不断受到泉州舆论攻击,缙绅士子强烈要求迁回原址。直至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告老返乡的龙图阁学士柯述才主持将州学复于旧址。但由于基址卑下,经不起长期浸淫,屋壁屡坏,加之行门隙地,以给编户,未仍旧贯,生徒汹汹,至兴狱讼,士气伊郁,积年于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高惠连柯述》)

  绍兴六年(1136年)冬,刘子羽出知泉州,“坐席未温,则视事于府学”,见馆舍颓隘,以“学校不修,太守之责”自励,筹资策划修建。

  绍兴七年(1137年),刘子羽按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增旧基二尺余,在今址建成大成殿,殿前置东西两庑,殿东建明伦堂,殿后为议道堂。明伦堂前为东西十二斋。大成殿、明伦堂之南各有方池,池前为藏书阁,廨丁庖廪悉留。又续庚门旧地,辟门西向,门内“凿展河睿青草池,纳潮汐于桥之下”,使学宇告备。“彻而新立,堂宇规模,略效太学,至今为闽中之冠。”

  张读李邴为之树碑勒铭《泉州重建州学记》,在谴责高惠连之余,对刘子羽极尽褒扬:“韪矣公,忠义蝉联……学校不修,又谁咎焉?屡入意匠,乃趣工班。材如云委,杞梓楠便。百堵俱兴,如飞如翰。门直于西,前揖紫烟。石梁横跨,虹卧清涟。江山增丽,亙古无前。青衿感慨,淬砺龙泉。鹏搏鲲岩,春榜絮先。遵礼蹈周,密勿朝端。何以报之?绘像岩岩。我公之德业兮,拂日戾天。我公之福履兮,方至犹川。我公之眉寿兮,超百弥千……”

以散官安置漳州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绍兴七年1137年),淮西郦琼叛,张浚罢相。八年1138年),御史常同子羽十罪,上批出‘白州安置’。赵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鼎》)曰:‘章疏中论及结吴玠事,今方倚,恐不自安。’同疏再上,以散官安置漳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已,淮西军乱议者反谓子羽实使然,不责无以系叛将南归之望,遂以散官安置漳州。”

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徽猷阁待制,提举太平观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

  “绍兴十一年1141年),枢密使张浚子羽复原官,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

  金人(毁约)入寇,子羽建议清野,淮东之人皆徙镇江(京口),抚以恩信,虽兵民杂居,无敢相侵者。

  既而金人不至,子羽子羽曰:‘异时金人入寇,飘忽如风雨,今久迟回,必有他意。’盖金人以柘皋之败,欲急和也。未几,果遣使议和。

  (当时,金主派人沿江南下议和,大船上打出“江南抚谕”的旗帜,刘子羽对金使这种侮辱性的做法异常气愤,派兵把大旗拔掉,出镇江境后才允许还旗。)

  复徽猷阁待制。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岳飞被害的第二年秦桧风谏官论罢之,复提举太平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十一年,以张浚荐复原官,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建议清野,徙淮东人于镇江,抚以恩信,兵民杂居无敢相侵者。十二年,复待制进爵,子益封二百户,竟以不附秦桧和议,奉祠归。”

卒于五夫里

  刘子羽奉祠归里闲居,时年46岁。归里后,刘子羽从此淡泊功名,寄情山水,曾畅游武夷山,在七曲琅岩观赏了钟模石,有感于中,认为酷似编钟的岩石可以感应清霜而为仙曲《宾云曲》伴奏,又可金钟长鸣示警抗金,于是口赋一绝《题钟模石》“谁铸三钟栾乳形,不须笋虞自能鸣。仙君欲奏宾云曲,只感清霜便发声。”

  绍兴十六年(1146年),刘子羽卒,年五十葬五夫里蟹坑。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绍兴十六年卒。子,自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卒,赠少傅,谥忠定。……子。”

  朱熹写挽诗二首:

  “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久矣身无用,前思愿莫偿。岂期今老大,复此重悲伤。泪向遗书尽,心随宿草荒。诸君那不死,恸绝鬓成霜!”

刘子羽朱熹

  《宋史·卷370·列传129·刘子羽》:“吏部郎朱松以子子羽子羽与弟子翚笃教之,异时卒为大儒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

  刘子羽朱熹之父朱松同是理学家杨时的弟子。秦桧当权时,两人都是抗战派。绍兴十年(1140年),朱松因反对秦桧和议,“与同列上章,极言其不可”秦桧唆使其同党说朱松怀异自贤”朱松被赶出朝廷。刘子羽因辅助张浚抗金,为秦桧所忌,“风谏官论罢之。”政治上的共同遭遇,使朱松刘子羽成为莫逆挚友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朱松辞世。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载,朱松弥留时将后事托付刘子羽,要朱熹刘子羽为义父,跟随义父到武夷山麓的开耀乡五夫里拜谒世居那里的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他说:“籍溪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 勉之、屏山刘彦冲子翚,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是听,则吾死不恨矣!”

  朱熹遵父遗嘱,奉母举家到武夷山五夫里投奔刘子羽刘子羽朱熹为子侄,与幼弟刘子翚精心教诲,终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

  刘子羽在五夫里附近的潭溪为朱熹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构建紫阳楼,房5间,用器完备,有地可树,有圃可疏,有池可渔,以供朱熹母子居住。刘子翚朱熹到武夷山讲习,去家颇远,买田200余亩,于途中建歇马庄。刘子翚去世后,刘子羽之子刘珙将这200余亩田,“尽以畀朱子,以资其母”王懋竑朱子年谱·卷1》,四库全书)。

  刘子羽辞世后,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刘子羽之子刘珙委托,撰文并书写了《宋故右朝议大夫充猷阁待制赠少傅公神道碑》。碑文共3725字,详记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情真意切,收录在朱文公文集·卷88》(四部丛刊初编缩本)。该碑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碑额上的篆字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碑文中说:“先人晚从公刘子羽游,疾病寓书,以家事为寄。公恻然怜之,收教如子侄,故自幼得拜公左右。”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忠定刘彦修先生子羽》:

  “子羽平生慷慨厉节,有忘身徇国之忠,众人惶惑失措,子羽色愈厉,气愈劲,遇事立断,凛不可犯。料敌决胜,虽古名将不能过之。

  至其为政,爱民礼士,敦尚教化,摘奸发伏,不畏强御。

  而天性孝友,接人乐易,开心见诚,豁然无纤芥滞吝意。好贤乐善,轻财喜施,于姻亲旧故贫病困厄之际,尤孜孜焉。

  朱文公朱熹尝称:‘子羽在川陕,虽盛寒,必侵晨着单衣汗衫入教场射箭三百,率以为常。’

  又言:‘幼常侍侧,宾客满座,见其目览书册,耳听指授,口供应对,手答书疏,顷刻之间五官并用,百函俱发,并无差错,真人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