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14划) 廖俨(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入闽。小溪场长官。避乱隐小溪场。子八。后事。)、廖叔政(字正臣,南宋·晋江人)、廖拱辰(清·安溪县尚卿乡人)、廖鹏举(字而上、孟博,明·安溪县龙兴里人。乡荐中式。德兴令,宁处同知。南安府知府,桂林道。子胤洙、瓒第。)
廖俨 廖俨(855—945年),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 入闽 廖俨于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廖俨与著名诗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韩偓为同朝好友,共为唐·昭宗效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韩偓》) 唐昭宗·大顺(890—891年)间,廖俨自光州固始入闽,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 小溪场长官 小溪场位于晋江西溪上游,隶南安县。咸通(860—874年)间,泉州刺史崔戳请析南安县西乡置场未就。 廖俨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时,再此奏请朝廷置小溪场获准。大顺(890—891年)中,廖俨以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的身份来到小溪场。百姓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奉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 廖俨到小溪场后,招集流民,以陈潼为都将戍溪南,发展农业,开发蓝溪两岸。 廖氏《族谱》收录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1篇纪念廖俨文章中曰: “时草昧初辟,山海交讧,民纷纷各鸟兽散,公奋其武威,敷其文德,招集流民,鸠鸿雁而安宅之,有护国庇民之功。” “安邑开建自五代中,始为县令者詹公(詹敦仁)也,而其先则有廖长官(廖俨)。”詹敦仁是安溪(时称清溪县)首任县令,而廖俨则是开发安溪第一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五代·长官》:“长官:大顺中,廖俨。俨招集流民,邑人祀之。” 新编《泉州市志》也载:“在小溪场期间,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百姓奉之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清溪县 ,先有廖长官’之说。” 廖俨开发小溪场几年后,政事顺成,民享安乐,人口逐渐稠密,成为天然集镇。于是又上书请准在小溪场建治所,亲自选址在状如“降凤饮津”的凤冠山南麓,就是后来的安溪县治所在地,即现在“举目三山及第,出门两水汇源”的凤城。 后陈潼留守,廖俨离任回朝。乡人为纪念陈潼功德,在永安里建显应庙祀之。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显应庙》:“显应庙,在永安里。神姓陈名潼,唐时人。大顺中,长官廖俨招集流民,以神为都将,戍溪南,暨没,民即旧垒祠之。” 避乱隐小溪场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全忠(朱温)弑君篡唐,廖俨见时局不可为,开平三年(909年)避乱入泉州,隐入小溪场。廖俨故居在官桥镇上苑村,廖俨晚年曾在此地开垦,并和子孙到此地定居。 闽王欲赐廖俨土地,他则以“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为由,敬谢不受。 闽国时(909年—945年),小溪场仍较为荒凉,山多林密,虎豹丛生,廖俨仍于治所东南三里(今城厢镇圆宅村埔土寻[“土寻”合一字])建“灵著庙”,塑像以祀安宁。安宁是小溪场父老,善捕虎,唐•中和四年(884年)时屡为民除害,乡人崇敬。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灵著庙》:“灵著庙,在县南三里。”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统一闽域,闽国亡。首任清溪县(现安溪县)知县詹敦仁盛赞廖俨为小溪场后置县奠定基础,上书南唐朝廷,廖俨得封“上柱国”称号,夫人黄氏封“诰命一品夫人”,并赐“忠爱堂”牌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宋初,廖俨长子君平在上苑建有廖氏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上苑廖氏宗祠》) 子八 廖俨娶黄氏(凤娘)、郑氏、周氏、陈氏,生8子: 长泰,字君平,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授义勇将军。 次该,字君盛,约于后汉·乾祐二年(948年)授义勇将军。 三评,字君善,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清源将军。 四庭诲,字君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平海将军。 五惮,字君太,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探花及第,后舍官入寺修行。 六环,字君实。 七坦,字君宽,后梁时授义勇将军。 八瑀,字君玉,号金精,后唐封国师。 后事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廖俨卒 。监小溪场詹敦仁(后为安溪开先县令)亲自为廖俨在永安里埔土寻乡(“土寻”合一字。今属城厢镇员宅村)田洋中择一墓地,名曰“飞鸦落洋”,并亲笔题写“清溪长官廖氏祖坟”墓碑二行阴楷八个大字。今其墓俗名“乌鸦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敦仁》、《泉州古墓·廖俨墓》) 廖俨夫人黄氏墓,位于安溪尚卿乡新楼村凤山西北麓。墓向乙辛兼辰戌,形如凤尾椎。墓碑文“廖公暨妈黄氏墓”。自宋至今,保存完好。 后人思廖俨功绩,塑其像置于灵著庙,与安宁同祀。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灵著庙》:“灵著庙,在县南三里。旧传,唐·中和四年,有父老姓安名宁,善搏虎,邑人祠之。伪闽时,长官廖俨建。后人思长官之功,并塑其像于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灵著庙》) 为纪念廖俨和詹敦仁“监场设治”之功绩,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置清溪县后,邑令王直道偕邑绅于县衙大门内西侧建廖公祠、东建詹公祠崇祀(均已毁)。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知县庄成重建廖公祠于县署头门内西端;1992年迁建于凤城凤山南麓东岳庙西旁,更名“廖长官纪念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直道》、《泉州专祠·廖公祠》) 尽管廖俨开发安溪劳苦功高,然而地方志书的记载只有的寥寥几句,廖氏后人也是语焉不详。其原因,《廖氏族谱》中收录的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纪念廖俨的文章所言或差是:“前人(廖俨)功德湮没弗彰,是在君子阴行善事。”李天宠是李光地的侄子,这篇文章是应李光地的要求写的,当时李光地正在“监修邑志”,“慨长官言犹在耳”。为使前人公德不至湮没,故撰文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廖叔政 廖叔政,字正臣,南宋·晋江人。登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武举,历上林令、兴宁令、吉阳守、高州守,就除邕管;以祠归里,嘉定十一年戊寅(1218年)泉州郡守真德秀荐守金州,命未下卒。 “廖叔政,字正臣,晋江人。 登庆元丙辰武举,历上林、兴宁令。琼莞寇作,帅令督捕,辄以捷报。复剿古县猺寇,台阃上其功,辟守吉阳,改高州,就除邕筦(邕管)。逾岁,以祠归里。 海寇告警,募民船掩获其酋。守真德秀荐守金州,命未下卒。” 廖拱辰 清·安溪县尚卿乡人,欧阳廖氏十二世祖。 廖拱辰一生行医济世,闻名遐尔,于乾隆年间在湖头中山街创建荣元斋药局,曾受乾隆皇帝赐“德邵可风”、“德心”匾额。 廖拱辰根据民间秘方结合临床经验研制而成荣元斋养脾散传世。 廖鹏举 廖鹏举,字而上、孟博,明·安溪县龙兴里人;从晋江县学中式,或称晋江人。 乡荐中式 廖鹏举于万历卅七年己酉(1609年)从晋江县学乡荐,中式周迪榜举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廖鹏举》:“廖鹏举,字孟博,晋江人。万历己酉举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周迪榜……廖鹏举,龙兴里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廖鹏举,字而上。少颖敏博通,尤精《易》学。晋江中式。” 德兴令,宁处同知 初授德兴邑令,历浙江处州府同知(今丽水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廖鹏举》: “初令德兴,历宁处同知。 宁郡当蛟门,商舶辐辏,鹏举革去一切规例,庭有质□,引情剖决,使自悦服。民立祠祀之。 时石浦诸卫剧寇豨突,楼船数百;鹏举单骑慰谕,贼遥见,释甲而回。”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初任邑令,历同知。” 南安府知府,桂林道 擢江西南安府知府;天启(1621—1627年)间升广西副使,历桂林道(桂林宪副),年七十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廖鹏举》: “寇平,擢南安郡守。南郡壤接长沙,流贼蠢聚,鹏举设□诱贼,发灰炮击之,贼不敢窥。 升广西桂林道,年七十遂卒于官。”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 “旋擢南安府知府,嘉绩口碑。 升桂林道,未任卒。” 《广西通志》:“副使……廖鹏举,晋江人,举人,天启间任。” 子胤洙、瓒第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4·彰献·明·科第·廖鹏举》:“子胤洙,贡生;瓒第,皇清·康熙己酉科举人。” 廖瓒第,安溪兴一里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科举人,历长乐县学教职、浙江余杭县知县事。 赛典赤·乌马儿 即《元史》中的纳速丁次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乌马儿”,赛典赤·瞻思丁后裔。 赛典赤·乌马儿约于元·大德初或至元末任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左丞。时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和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在地泉州,故在泉州定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赛典赤·杜安沙》) 赛典赤·杜安沙 1952年在泉州城基内掘出一方两面阴刻阿拉伯文的墓碑。 墓碑正面是为死者的祈祷文,中文译义为:“先知(愿主赐他安福!)说客死在异乡者犹如殉教者。主之使者(愿主赐他安福!)的话真确不谬。主阿,宽恕怜爱这葬身异乡的墓中人吧!” 墓碑背面是说明死者的名字,世系和卒年月日,中文译义为: “死者殉教者埃米尔·赛典赤·杜安沙系赛典赤·乌马儿之子,乌马儿系赛典赤·阿米朗之子,阿米郎系埃米尔·昔格山之子,昔格山系布哈拉人阿不别克儿之子。 愿主照亮他们的墓穴,使他们得居天堂。死者卒于七○二年二月九日。” 杜安沙是一个突厥、波斯语混合的名字。死者的名字T0GHAH—SHAH。TOGHAH是突厥语“鹰”,SHAH是波斯语“王”,全名为“鹰王”的意思。赛典赤·赡思丁是伊斯兰教的圣裔,是布哈拉人,因此他的子孙取突厥名。 死者的父亲赛典赤·乌马儿。马坚先生根据拉施特《史集》的一条记载说:“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刺丁,他有一个儿子名叫艾卜伯克,称号伯颜平章。当拉特施著书时,曾充任中国刺桐港市舶司的重要官职。这一位艾卜伯克很可能就是杜安沙的父亲乌马儿。因为乌马儿是名,而艾卜伯克是号。” 赛典赤·乌马儿大概在元·大德初或至元末任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左丞。时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和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在地泉州,所以在泉州定居。他的儿子杜安沙死于他任职期间,葬在泉州。 碑中死者的系谱内:杜安沙;杜安沙之父赛典赤·乌马儿;乌马儿之父赛典赤·阿米朗;阿米朗之父埃米尔·昔格山;昔格山之父阿不别克儿。 上述考证杜安沙之父为赛典赤·乌马儿,即《元史》中的纳速丁次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乌马儿。乌马儿之父赛典赤·阿米朗应即纳速纳丁,阿米朗之父埃米尔·昔格山也就是赛典赤·赡思丁。 杜安沙碑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是研究元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谭尚忠 清·南丰人,进士,官御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守兴泉永道,驻扎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福建按察使。赐恩岩有其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赐恩岩》) 谭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谭铠》节《再征堂集》、参《顾新山文集》载: “谭铠,字崇德,号石川,桐乡人。嘉靖九年任泉州府推官。 谭启 谭启(1528—),字继之,号敬所,明•四川大宁县(今重庆市巫溪县)马莲溪人。嘉靖七年(1528年)生于农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晋江县。 六月,谭启查办扬州知府卫东楚、武进知县谢师严贪污案,随即妥善处理了内侍许义等殴打御吏李学道案。 谭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上书《乞念民穷疏》,反映畿辅、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严重旱灾情况,请恤民困。
福建按察司副使 熊尚初 熊尚初,明·江西 南昌人。 《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有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据旧《志》载。 累 知泉州 熊尚初,南昌人,初为吏员,擢都察院都事,进经历,正统(1436—1449年)末荐擢泉州知府。 《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尚初 ,南昌人。初为吏,以才擢都察院都事,进经历。正统中用都御史陈镒荐,擢泉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熊尚初,南昌人。由吏员举授都察院都事。正统末以荐知泉州,刚梗廉勤。” 死于拒 邓茂七 军 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邓茂七农民军寇泉州境。熊尚初出任监军,与泉州卫城部队一道击退起义军,降伏数百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邓茂七农民军又突至,逼城下,泉州卫所兵力未及调动,熊尚初遂自提民兵500名,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弘分统之,逆战于泉州城南30里的古陵坡(杏田山一带,时属晋江县三都,今磁灶镇五龙村),兵败被执,与史孟常、杨仕弘等皆死之。后来,泉州卫戍军队赶到,农民军始退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明·正统十四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属县》) 《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 “盗起,上官檄尚初监军,不旬日降贼数百。 已而贼逼城下,守将不敢御。尚初愤,提民兵数百,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杨仕弘分统之,拒于古陵坡。兵败,皆遇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 “时汀寇 邓茂七 分党侵掠泉界,镇巡檄 尚初 监军,不旬日降贼数百。 明年,贼逼境,请调卫兵未至,尚初曰:‘不可延寇歼吾民。’乃自提民兵,与晋江簿 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洪拒战于古陵坡,兵力不继被执。 贼欲屈之,不可,迫以资赎,又不可。踞坐大骂,遂与孟常、仕洪皆遇害。已而调兵至,贼走去。”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1·平浙闽盗》:“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邓茂七遣别将陈敬德、吴都总等,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初逆战于五陵坡,兵败被执,不屈死之。” 身后 葬杏田山 熊尚初死后,葬晋江三都(今晋江市磁灶镇)太昌村杏田山(今杏田自然村一厂房的围墙内),三都乡人称熊尚初“国殇公”,此称呼延续至今,墓即俗称“国殇公墓”。(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熊尚初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泉州太守熊尚初墓,在三都杏田山。死邓茂七之难。详见‘宦迹’。” 立祀卫民祠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熊尚初死难后,郡人立祠崇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卫民祠,祀明·死难太守熊尚初,配以晋江县主簿史孟常、阴阳学正术杨仕洪。”(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卫民祠》) 【古陵原祠】 明·正统十四年 ( 144 9 年 )熊尚初死难后,郡人即立祠古陵桥西(今磁灶官田村大道旁),习称“卫民祠”,俗称“熊公庙”,史称“古陵原祠”,奉祀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和死难民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郡人立祠古陵桥西祀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正统间,建于古陵桥西。” 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名“国殇宫”,尊奉熊尚初为“国殇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国殇宫》:“国殇宫,在三都。祀明从知府熊尚初死难军士。”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翰林院编修、晋江人张瑞图告假还乡,适“古陵原祠”修葺,张瑞图前往瞻仰,应邀为撰立“卫民祠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晋江知县黄昌遇、于从濂相继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昌遇》) 现代重建,别称“丹心庙”。 【府城“卫民祠”】 明·景泰二年辛未(1451年),泉郡复建“卫民祠”于泉州府城资寿寺(位今北门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 )南,迁像奉祀。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寻复建于资寿寺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附资寿寺》) 正德十年(1515年),泉州知府葛恒移建“卫民祠”于泉州城南涂山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正德十年(1515年),守葛恒移于城南之涂山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葛恒》) 后,“卫民祠”又两次改址,先后分别在承天寺之南和蔡巷内重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既又改于承天寺之南,复改今蔡巷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后废。 配享 明代,熊尚初配享泉州忠臣庙。《明史·卷289·列传177·忠义1·张瑛·附熊尚初》:“郡人哀之,为配享忠臣庙。” 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晋江县学(晋江县文庙)西建有忠义孝悌祠,供奉128位晋江当地百姓和军士出身的忠义孝悌人物,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3人名列其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晋江文庙》、《泉州专祠·忠义孝悌祠·晋江忠义孝悌祠》) 熊汝达 熊汝达,字德明,号北潭,明·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今南昌市进贤县)。嘉靖卅五年(1556年)以刑部郎中守泉。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熊汝达,进贤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熊汝达,进贤人。”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27·职官志2·明·省总·巡抚·熊汝达》:“熊汝达,江西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熊汝达,号北潭,进贤人。”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熊汝达,字德明,进贤人。”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熊汝达,字德明,进贤人。” 明·万历《泉州府志》、清·乾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参考旧志及乡绅林希元等人文集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据旧《志》,参《林次崖(林希元)文集》”为作传,基本全文收录乾隆《泉州府志》的传记文字。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有记。 熊汝达的行状,还见之于清·康熙白潢修、查慎行纂《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清·雍正《江西通志》、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27·职官志2·明·省总·巡抚·熊汝达》、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清·同治《进贤县志》,以及《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等史料。 嘉靖廿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明·嘉靖廿三年甲辰(1544年),熊汝达举进士,初授刑部主事。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嘉靖进士,除刑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嘉靖甲辰进士。”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嘉靖进士,除刑部主事。” 知泉州府 嘉靖卅五年以刑部郎中任 明·嘉靖卅五年(1556年),熊汝达以刑部郎中知泉州府。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记:熊汝达“嘉靖三十五年以刑部郎中守郡。”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历泉州知府。”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嘉靖(1522—1566年)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嘉靖)卅五年(1556年)以刑部郎中守泉。”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除泉州知府。” 清·同治《进贤县志》:“(熊汝达)历升泉州知府。” 政尚精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基本抄录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清·乾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传文,曰: “英敏明达,果敢担负。 下车以‘十四不要’颁行七邑,所禁皆害身家、累政治之事。仰西山(真德秀)懿范,扁其堂曰‘仰真’。 谈利者建盐坵抽分之议,汝达谓宜藏富于民。 亡赖托铺甲名色,承符七属,凌铄官吏,需索里甲,立革除之。 上官百需骛至,以时艰民贫为请,语寓箴规。 台察至,属官被诬者,力为解救;以飞语被污者,白之。 郡饥,亡赖民鼓众强籴,即下令大发仓廪以平米价。” “督抚提客兵万余戍郡,粮饷、犒给、器械,百凡峻促,从容支应,多从节省。有所不便,辄持檄入白,必得请乃已。 鞫狱得情,多从轻典。摧抑势豪,无所假借,郡人欣服。 丁巳(嘉靖卅六年,1557年)端午,民廛被火,向火叩首,即反风灭火。冬,马骝祟作,牒城隍驱之,旋即廓清。 粮料听民自输,赎金丝毫不染。 政暇与诸生讲论经理,亹亹忘倦,多所发明。秋闱校文,得人尤盛。” 此外,熊汝达还重建“德济门”。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规制志上·城池》载,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德济门”发生火灾,熊汝达重建了“德济门”,并将“通淮门”改名“迎春门”,“南熏门”改名“通津门”,其他各城门如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 嘉靖卅八年(1559年),熊汝达为紫峰先生 陈琛请建专祠于府学东,未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陈紫峰祠·文庙陈紫峰祠·万历五年始建专祠》) 功多御捍 明·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倭寇由海岸突犯安平,延惠按、南按二县,侵逼泉州郡城,熊汝达与士卒为伍,昼夜不解甲,悉力捍御。相持月余,倭寇方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倭患》)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记:“倭夷由海岸突犯安平,延南、惠二县,侵逼郡城,多方御却;城中有奸徒谋为贼内应者,以计擒除之。”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岁已未,倭逼泉州,悉力捍御,与士卒为伍,夜分披甲不释;相持月余,寇去。” 清·雍正《江西通志》中,记述有出身于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的泉州知府熊汝达,在“倭逼泉州”时,“悉力捍御,与士卒为伍,夜分披甲不释,相持月余,寇去。”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明·熊汝达》:“时倭寇逼郡城,汝达多方御却;城中有谋为贼内应者,以计擒除之。郡人颂其‘政尚精严,功多御捍’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 “倭夷由海岸突犯安平,延惠、南二县,侵逼郡城,降服登陴,多方御却。 城中有奸徒,谋为贼内应者,以计擒除之。仍出公帑,赈民贫乏,奸徒帖息。”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捍御倭寇,昼夜不解甲者一月,夏行赤日中,与士卒为伍;相持月余,寇去。” 清·同治《进贤县志》:“岁己未(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逼泉州,悉力捍御,日行赤日中,与士卒为伍,夜分被甲不释;相持月余,寇去。” 泉人为立生祠 泉人感熊汝达功德,为建生祠祀之,称“熊太守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熊太守祠》)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清·雍正《江西通志》:“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清·同治《南昌府志》:“其在泉州时,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清·同治《进贤县志》:“泉人德之,为立生祠。” “熊太守祠”有2处: 一在郡东门外。 明·万历《泉州府志·熊汝达传》记,祠在城东门外,碑记谓其“政尚精严,功多御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奏最,迁擢去。民祠祀之。祠在郡东门外,碑记谓其‘政尚精严,功多御捍’。” 一在安海“石井书院”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石井书院》) 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寇由海岸突犯安平,熊汝达降服登陴,多方御却。安平城坏,委社长修葺,不一月毕工,民建祠塑像祀之。 迁四川按察副使 熊汝达泉州知府任满,奏最,迁四川按察副使。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迁四川副使。” 清·同治《南昌府志》:“迁四川按察副使……”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迁四川按察副使……” 广东左布政使 熊汝达迁广东布政使。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历广东左布政。”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迁……广东左布政。”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为广东布政使。” 隆庆三年擢佥都御史,先后巡抚广东、浙江,后转工部右侍郎 明·隆庆三年(1569年),熊汝达擢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四年(1570年)又巡抚浙江。后转工部右侍郎。寻乞归养。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改浙江,转工部右侍郎。清约无改素风。 寻乞归养。时年已望,乃孺幕夔,夔封君色稍不和,则长跪请,不命之起,不敢起。析宦橐以遗二弟玉。”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27·职官志2·明·省总·巡抚·熊汝达》:“(隆庆)三年(1569年)以佥都御史任,四年裁。”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改浙江,转工部右侍郎。清约无故,弃风乞养归。”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擢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刚方廉介,果于革弊,威惠并施;自奉俭约,不可干以私。” 官终南京右都御史 熊汝达乡居数年,再起刑部左侍郎,寻迁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以事被劾归。 清·康熙《西江志·卷第89·人物4·南昌府4·明·熊汝达》: “数年,起刑部左侍郎,寻迁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甫佳,复以事被劾归。 所著有《读书刘记》、《知警录》、《谷堂或问》、《弋虫集》、《观物槁》、《县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汝达》:“历官南京右都御史。”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3·人物1·仕迹6·明·熊汝达》: “起刑部左侍郎,寻迁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甫佳,复被劾归。 著《读书刘记》、《知警录》、《谷堂或问》、《观物槁》、《县志》。” 《广州府志·卷27·名宦3·熊汝达》:“终右都御史。” 熊汝霖 熊汝霖(1597-1648年),乳名八祥,字梦泽,号雨殷,清朝谥“忠节”,明末清初·绍兴府余姚县熊家街村人(今浙江省余姚市朗霞街道熊家街村);万历廿五年(1597年)四月生。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熊汝霖,字雨殷,余姚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熊汝霖》:“熊汝霖,字梦泽,号雨殷,余姚人。”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有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熊汝霖》据“《清白堂稿》,参《明史》”为作传。 明·崇祯四年进士 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熊汝霖举进士。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崇祯四年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熊汝霖》:“崇祯辛未进士。” 授同安知县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授同安知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熊汝霖》: “任同安知县。 才高而识明,心慈而风清。凡事一入耳、人一经目,虽逾岁月,而姓名曲折、胸中语次,无不了了。 编审赋籍,纲举目张,里甲称平;征比有定限而间宽其期,乡民称贷乐输,不事敲扑。讼愿解仇者,听;而事情重大、必须问断者,举笔立谳,遂成铁案,两造咸服。 尤怜才爱士,诸生有善,殚力成之;被抑,多方白之。试童子卷盈万,躬自甲乙;入彀皆佳士,遗落者贴然无哗。 执法严而用法恕;即应辟者,亦曲折以求其生。 邑西有西安桥,长千余尺。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冬,桥西火,延民舍数十家,石洞毁折其七。乃捐俸百金,倡募绅士人民伐石鸠工,委邑丞吴纶程工;未几告成,人诵其德,勒石纪之。 浯洲、嘉禾、烈屿诸岛及高浦、鼎美,去县遥远;值红夷(荷兰)、刘寇交警,凌风冒刃,率乡勇突击之,各远遁屏迹,咸称为‘文武兼才’。 计荐,擢吏科给事。越三载,士民建祠东郊祀之,勒石为记。” 户科给事中 崇祯十四年擢户科给事中 崇祯十四年(1641年),熊汝霖擢户科给事中。时明王朝已近崩溃,朝政日益腐败,熊汝屡上疏谏诤。 “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用将之失,言:‘自偏裨至副将,历任有功,方可授节钺。今足未履行阵,幕府已上首功。胥吏提虎旅,纨裤子握兵符,何由奋敌忾。若大将之选,宜召副将有功者,时赐面对,择才者用之。廷臣推择有误,宜用文吏保举连坐法。’帝纳其言。 已,言:‘杨嗣昌未罪,卢象升未褒,殊挫忠义气。至为嗣昌画策练饷、驱中原万姓为盗者,原任给事中沈迅也。为嗣昌运筹,以三千人驻襄阳、城破辄走者,监纪主事余爵也。为嗣昌援引、遭襄籓之陷、重赂陈新甲、嫁祸郧抚袁继咸者,今解任侯代之宋一鹤也。皆误国之臣,宜罪。’不报。” 崇祯十七年初京师戒严,熊汝霖分守东直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并向京师进军。京师戒严,熊汝霖分守东直门。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 “京师戒严,汝林分守东直门。 尝召对,言:‘将不任战。敌南北往返,谨随其后,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何名为将,何名为督师。’帝深然之。 已,言:‘有司察处者,不得滥举边才;监司察处者,不得遽躐巡抚。庶封疆重任,不为匪人借途。’ 又言:‘自戒严以来,臣疏凡二十上。援剿机宜,百不行一。而所揣敌情,不幸言中矣。比者外县难民纷纷入都,皆云避兵,不云避敌。霸州之破,敌犹不多杀掠,官军继至,始无孑遗。朝廷岁费数百万金钱以养兵,岂欲毒我赤子。’ 谪福建按察司照磨 因召对时冒犯崇祯帝,熊汝霖被贬谪出京,为福建按察司照磨(科考时验卷的小官)。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帝恶其中有‘饮泣地下’语,谪为福建按察司照磨。” 南明·弘光吏科右给事中 南明·弘光朝召为吏科右给事中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四月,多尔衮率清军南下,与吴三桂的军队联合,在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随后入关,迅速占领北京。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史称“南明”。 弘光帝召熊汝霖还朝,补吏科右给事中。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 “福王立,召还。 上疏言:‘臣自丹阳来,知浙兵为边兵所击,火民居十余里。边帅有言,四镇以杀掠获封爵,我何惮不为。臣意四镇必毅然北征,一雪此耻,今恋恋淮、扬,何也?况一镇之饷多至六十万,势必不能供。即仿古籓镇法,亦当在大河以北开屯设府,曾奥窔之内,而遽以籓篱视之。’ 顷之,言:‘臣窃观目前大势,无论恢复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讨究兵饷战守,乃专在恩怨异同。勋臣方镇,舌锋笔锷是逞,近且以匿名帖逐旧臣,以疏远宗人劾宰辅,中外纷纷,谓将复厂卫。夫厂卫树威牟利,小民鸡犬无宁日,先帝止此一节,未免府怨。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且先帝笃念宗籓,而闻寇先逃,谁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勋臣,而京营锐卒徒为寇藉;先帝倚任内臣,而开门延敌,众口喧传;先帝不次擢用文臣,而边才督抚,谁为捍御,超迁宰执,罗拜贼庭。知前日之所以失,即知今日之所以得。及今不为,将待何时。’ 疏奏,停俸。 寻补吏科右给事中。” 反对荐用阮大铖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 “初,马士英荐阮大铖,汝霖争不可。 及大铖起佐兵部,汝霖又言:‘大铖以知兵用,当置有用地,不宜处中朝。’不听。 逾月,以奉使陛辞,言:‘朝端议论日新,宫府揣摩日熟。自少宰枢贰悉废廷推,四品监司竟晋詹尹。蹊径叠出,谣诼繁兴。一人未用,便目满朝为党人;一官外迁,辄訾当事为可杀。置国恤于罔闻,逞私图而得志。黄白充庭,青紫塞路,六朝佳丽,复见今时。独不思他日税驾何地耶?’不报。” 弘光元年起兵抗清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五月十五日,攻克南京。弘光帝逃到芜湖,被属下将领劫持,献给清兵(后被押往北京,翌年处死),弘光朝亡。熊汝霖联合孙嘉绩在余姚县城举兵抗清。他认为“江面迎攻甚难,不如间道入内地为攻心策”,于是率领1千多人至海宁,招募兵员,万人响应,号称“熊军”。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 “未几,南京破,士英窜杭州。汝霖责其弃主,士英无以应。 杭州亦破,与孙嘉绩同起兵。” 附鲁监国 弘光元年擢右佥都御史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监国于绍兴,史称“鲁监国”;擢熊汝霖为右佥都御史,入海宁募兵万人,又进兵部右侍郎。是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为南明·隆武帝,召熊汝霖,拒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以海》)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 “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督师防江,战屡败。 入海宁募兵万人,进兵部右侍郎。 唐王立闽中,遣刘中藻颁诏,汝霖出檄严拒之。” 鲁监国元年进兵部尚书,从鲁王泛海,明年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 鲁监国元年(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熊汝霖进兵部尚书。六月,鲁监国军不战而溃,熊汝霖从鲁监国泛海。鲁监国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 “顺治三年进兵部尚书,从鲁王泛海。\ 明年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 从鲁王至厦岛 南明·隆武三年从鲁王至厦岛,避居金门 南明·隆武三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郑成功移屯鼓浪屿,在围攻泉州不克的情况下,又加强安平抗清根据地建设,声势渐大。熊汝霖亦展转遁迹从鲁王至厦岛,居金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熊汝霖》:“后以东阁大学士从鲁王至厦岛。” 鲁监国三年为郑彩所害 鲁监国三年(南明·隆武四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春,熊汝霖并其幼子为拥有重兵的郑彩遣兵潜害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彩》) 鲁王获知熊汝霖被害后,辍朝5日,哀痛不已,恸道:“杀忠臣以断股肱,生何益耶!”欲跳水寻死,被左右侍臣力阻劝止。因郑彩独揽兵权,鲁王身居矮檐,也不敢向郑彩问罪。一时军心涣散,清军乘机大举南下,所到之处,明军顿作鸟兽散,闽地城池相继告失,不到半年,鲁王政权在福建一带控制的地盘全部丧失了。 《明史·卷276·列传第164·熊汝霖》:“又明年春,郑彩憾汝霖,遣兵潜害之,并其幼子投海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同安县知县·熊汝霖》:“为郑彩所害,并其幼子投海中。” 后事 墓葬 熊汝霖的墓葬,有3种说法: 《姚江熊氏宗谱》载:熊汝霖墓在舟山马家岙张状元(洪武状元张信)墓旁,杨、朱夫人同公衣冠葬于刘家木桥东南。 乾隆《余姚县志》载:衣冠墓在水阁洲。 光绪《余姚县志》及民国《余姚六仓志》均记为:大学士熊汝霖墓,在开元乡汝仇里皇封桥河后。 清·康熙十九年入祀余姚“乡贤祠”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熊汝霖入祀余姚“乡贤祠”,春秋享祭。 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嘉其忠烈,赐谥“忠节”,入“忠义祠”供奉。 熊汝霖纪念馆 熊汝霖纪念馆,位于余姚市朗霞街道熊家街村。 2016年3月建成开馆。馆内既有熊汝霖的遗著、文献,又有图文并茂的事迹展示。 熊一中 “熊一中,丰城人。由举人正德九年任泉州府推官。 熊良辅
管如德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福建宣慰使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征缅。 路振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