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7划—陈氏)

  海甸陈氏宗祠(泉州市区镇抚巷37号
  平水庙陈氏祖宅(泉州西街裴巷北侧平水庙)
  王宫颍川宗祠(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
  陈庄陈氏祠堂(陈徐故居。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塔村陈庄自然村。)
  涵口陈氏宗祠(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
    ——肇基。
    ——衍传。
    ——族贤。
    ——宗祠沿革。
    ——规制。

  苏垵陈氏宗祠(晋江市磁灶镇梅溪西岸苏垵村。)
    ——肇基和衍传。
    ——沿革和规制。

  后库陈氏家庙(晋江市安海镇后库。)
    ——肇基。
    ——族贤。
    ——家庙沿革。
    ——规制。
    ——牌坊和接官亭。

  侯卿陈氏祖祠堂(惠安县辋川镇更新村)
  梅溪陈氏祠堂(南安市洪梅镇梅溪。)
    ——沿革。
    ——规制。

  小岵南山陈氏大祖祠堂(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南山北麓)
    ——肇基(唐·开元廿四年陈邕入闽。北宋初陈弘元肈基小岵南山之麓。)
    ——衍传。
    ——祠堂(沿革。现规制。)
    ——族贤(小岵南山陈氏祖训。科第隆起。利物济人。)

  南山氏榜头宗祠(永春县桃城镇榜头村)
  宅美堂(永春县岵山镇龙阁村)
  下西坑陈氏宗祠(永春县横口乡下西坑村)
  阳山凤阳堂(绮阳堂,美湖陈氏祖宇。德化县西南边陲美湖乡阳山村。)
    ——沿革。
    ——规制。

  锦屏堂(德化县赤水乡戴云村李山)
    ——肇基与衍传。
    ——古代族中名人。
    ——沿革与规制。

  丁墘豹尾堂(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
  高阳胪传堂(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外洋)
  高阳顶头堂(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

海甸陈氏宗祠

  位于泉州市区镇抚巷37号,在黄宗汉故居正前方,后门直通玉犀巷同乐会,占地约5.5亩。

  原来的海甸陈氏宗祠呈长方形,有门楼,朱红的大门彩绘威武的门神,大门两旁各有一颗硕大雕龙的石墩。门前有一支高达五六米的旗杆。进门之后是宽广的石埕,大殿高五、六米,左右对联是“桃源衍派家声远,泉涧开基世泽长”。大堂约有300平方米,悬挂“进士第”等各项牌匾,殿中神龛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主。大殿有后厅和左右厢房、左右后房,大殿左右有护厝,殿后是宗祠的后花园,植有龙眼树、枇杷树、桂树……

  原宗祠门楼上悬挂“海甸儒宗”额匾,陈允敦《泉州名匾录》(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995.12)收录,云;“匾署在城内奎霞巷近口处之陈姓大厦,俗呼‘海甸陈',亦即陈坡舍(清嘉道年间人)祖厝。因陈家有士人在广东海陆丰任学官,故由当地受业者送来此匾。匾长约3米,宽七十公分余,白地黑字,上书‘海甸儒宗'四字,匾字雄伟,上下无款。‘海甸'二字当即指广东海陆丰一带海曲平原,但此家衰落过速,书匾者谁,亦难查考。”该匾在1953年失落。

  宗祠由五世祖陈愧庵(1475—1517年)首建五落大厦。陈愧庵原任北京教学官,因母失明辞官回泉州伺候。又在镇抚巷设育婴堂,专门收养女弃婴,订立规矩通告云凡有人愿认领女弃婴者,每月给清钱500文、寒暑童装各一套。

  宗祠历经多次整修。解放初,国民党飞机轰炸镇抚巷,在宗祠门前炸出一个大坑,死伤多人,宗祠门前的大旗杆虽弹痕累累,却完好屹立不动,大殿及各厢房均平安无损。1953年,宗祠转让给泉州染纸社,后因锅炉爆炸,大殿被毁拆除,后园树木尽遭砍伐,毁于一旦。

  海甸陈氏家族是明初由永春小岵迁移来泉州的,开基祖陈宗善,讳妈保,号鲁旗,初经营酒业,小康之后鼓励子孙读书奋进,因而诗书成风,至第五代孙,自明·嘉靖三十一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552—1657年)的105年间,22人荣登龙榜,其中进士5人、举人17人:

  陈学彬: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举人,广东惠来知县、南京安东知县。

  陈鸣熙: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九江府同知,调钦州知州,迁雷州同知、摄推官查盘琼署本府事。

  陈鸣勋: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

  陈国辅: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武举人,福宁州左营厅。

  陈鸣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礼部郎中、钦命广东提督学宪、擢湖广参政、浙江司主事、进阶承德郎。

  陈育正: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授广西永福守备,历江西武宁州守备,升都指挥佥事。

  陈翀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祁门县知县,升吉安府同知。

  陈景奎: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举人,永安县教谕,迁平和县,升毫州知州。

  陈鸣瑜: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举人,江南丰县知县。

  陈昆奎: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举人。

  陈鸣烈: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进士,户部主事、兵部车驾司主事,进阶承德郎。

  陈位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江西宜黄知县。

  陈鸣△(上“品”下“山”):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

  陈友台:明·天启元年(1621年)武举人。

  陈晶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邵武县学教谕,迁浙江平阳县知县。

  陈丰升: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授高州府推官,调广州府推官署广州府事,授福宁州学正,升平海卫学教,授国子监学正。

  陈丰顼: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授江陵知县,调丹徒、曲江两县,升南京礼部员外,转礼部郎中。

  陈有功: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武举人,禁旅卫都司、加副总兵。

  陈仕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长清县知县、赣州府照磨署长。

  陈宝钥:清·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山东青州佥事,补江南驿传道,升贵州粮驿道参议。

  陈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人,江西布政司都事、临江府通判、胶州知州。

  陈振羽: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山东费县知县、文林郎。

  此外,此期间在朝为官者尚有 13 人。

  ——据《泉州网·温陵社区· 一处被遗忘的陈氏宗祠 》等资料。

平水庙陈氏祖宅

  平水庙氏祖宅,位于泉州西街裴巷北侧平水庙,邻近静园和莲心庵旧址。明·崇祯(1628—1644年)间,氏家族从金门迁移至此后所建,今存。清·道光(1821—1850年)前族谱失传。

  氏祖宅坐南朝北,居平水庙最高点。早年站在厝顶向北远眺,地旷屋稀,只见成片绿浪起伏的龙眼林和远处无垠的田野,更远方则是雄伟峻峭的清源山。

  进入氏祖宅大门,可见长方形大埕;大埕北侧有个竖旗杆处,雕刻精美的方形石基上有两条石板作夹旗杆之用。踏进深井埕,矗立眼前的祖厅堂,其上方悬挂“经元”、“明经”、“文魁”3块匾额,分别是氏先祖、清·道光(1821—1850年)间陈师海、咸丰(1851—1861年)间陈师温、光绪(1875—1908年)间陈仲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仲瑾》)参加科举考试所获名次。

  陈师海:太平天国后期,天朝走向衰亡,李秀成的一支残部流窜骚扰闽南一带。陈师海同泉州翰林庄俊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俊元》)等人组织团练,日练武,夜巡逻,予亦抗击。因此受到朝廷嘉奖,封“钦赐四品衔朝议大夫”

  近、现代平水庙氏名人如:

  陈泗东陈仲瑾子,地方史专家。

  陈清泉:光明日报出版社前社长,著有《陆定一传》、《风雨四十年》、《文天祥传》等书 。

  陈炳焜:廿世纪40年代起,在老宅后院的一间屋子做各种野生菇类的人工驯化试验,大获成功,用木屑、米糠等培育了银耳、香菇、黑木耳等真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廿世纪 60—70年代,这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2009年卒于老宅,年九十七。

  陈珍珍:泉州佛教协会名誉主席、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会长,精古文,善诗词,毕生从事佛教理论研究与教学。在古稀之年,与多位专家学者合作,经10年努力,编纂出版《弘一大师全集》10册12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王宫颍川宗祠

  王宫颍川氏宗祠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

  王宫颖川氏先祖于元朝中叶由河南光州固始县移民入闽,定居泉州斗南乡,子孙繁衍22世。至清中叶,三房裔孙部分迁王宫乡。从清代开始,王宫氏族人远涉重洋,前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洲、加拿大、美国等地创业。迄今又繁衍12世。

  王宫颍川宗祠始建未详。1999年农历十月依原址重建,2000年农历十一月竣工,费100万元。

  宗祠坐未向丑兼丁癸,占地而积616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一后轩、左右游廊之厅堂式仿古建筑。该建筑出砖入石间木作,门窗、墙壁、梁架、基座、石柱施以雕刻装饰,坡屋顶如燕斯飞,加上画工堆剪。

  大门匾额“王宫颍川宗祠”陈立夫于103高龄时所题。

  宗祠对联:“王宫向大海,赤子重洋发展;颍水回时潮,义鸟反哺归巢。”

  廊间两侧分别立一巨制碑记,记载宗族历史变迁及宗祠筹建的来龙去脉。

  后轩二层“承露簃”纪念堂,陈列有关族史和部分纪念先人生息劳作的实物收藏。

陈庄陈氏祠堂

  陈庄氏祠堂,又名陈徐故居,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锦塔村陈庄自然村。2013年8月列为泉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惠安县志》,陈徐,明·惠安县七都(今泉港山腰)陈庄人,国子监助教。《泉州府志》、《重纂福建通志》有载。

  故居始建于•洪武卅一年(1398年),原为三进三开间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建筑面积318平方米

  后改为祠堂。

  现存第3进建筑,有明代黑青石柱珠,圆形石雕柱珠10粒,及旗杆夹石,大门肚石,长石条等。

涵口陈氏宗祠

  涵口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涵口古建筑群》)

  肇基

  明·蒋德璟《涵江(涵口)谱·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有记

  “涵江之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

  “晋安诸最繁,诸有别之。涵口之派出固始,自唐季入闽,世家出青阳山,至元·延佑(1314—1320年)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

  唐末,涵口氏先祖由河南光州固始(古属颍川郡)入闽,居莆田(时属兴化军)涵头。

  元·至元(1271—1294年)间,有宋·状元、参政陈文峰(?)曾孙、监簿中丞大夫廿五公(“念五公”),因海寇作乱,由莆田迁晋江,初居青阳山隐逸;公妣墓在青阳石鼓山。

  【按:

  查南宋·兴化军文科状元无陈文峰,应为陈文龙之讹。

  陈文龙(1232~1277年),莆田木兰溪北岸玉湖乡(今镇海街道古山村)人,咸淳四年(1268年)殿试状元及第,历官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资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黜知抚州, 起为左司谏,是著名主战派。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为参知政事、权知枢密院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陷临安(杭州),益王·赵昰立于福州,为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复起用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左相)。元军入闽,端宗从海上南下避难泉州,陈文龙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并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同年十二月元兵至,被执,次年死难。】

  元·延佑(1314—1320年),廿五公长子陈碧溪,名若济,字汝舟碧溪其号;为涵口谢许之婿。因圆梦择涵洞口而居,迁籍焉,即名居地曰“涵口”,雅称“涵江”,为涵口氏肇基始祖(1世)。

  涵口在陈埭镇北,北宋·节度使陈洪进有传裔居陈埭镇南,乡人分别俗称“北岸”、“南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衍传

  陈碧溪生4子(2世),分4大房:

  长应卯,字以正,号容斋,分支大乡、涵透。

  次应午,字以中,分支桥南、桥北、后林。

  三应亥,字以义,出祖安溪。

  四应仕,字以仁,出祖台湾、安溪蓬莱路美。

  《泉州南门外二十九都和凤里涵口桥南四房族谱》载:

  13世祖某公,“早年往台谋生,颇有积蓄,家境甚好,返乡建业,屋称华丽。强盗闻讯劫攻,内有防备,破门不入,还遭死伤,拖命而逃。因此,家族人等恐其再犯,故不敢久居。时 (自十三世至)十六世,乾隆期间(1736—1795年),全家族兄弟姐妹男女老幼化装为农民,肩挑什草用具,一同坐船复渡台湾求生。后仅留一十七世祖妣家辈叫阿顺娘一人,生活窘迫,十分坎坷,当厝卖业,求生不得,又乏至亲相帮而自行消失。但有木主遗存,(族人)并曾择于每月初五日为总忌神供奉。”

  “十六世祖礼全等家族迁居台湾。”

  “十七世祖传权等家族迁居台湾。”

  近年有台湾台中桃园氏来信联系,确定系由泉州南门外廿九都涵口乡桥南四房迁居台湾者。

  现居住涵口的氏人口4500余人,而涵口居住海外及港澳台族胞可达5000余人。  

  涵口氏自15世起沿用昭穆:“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祀;文章华国,徽声远播芳州。”现已传至26世“章”字辈。

  族贤

  明、清两代,涵口氏子弟多读书向学,人才辈出,科第蝉联,簪缨不绝。明·天启(1621—1627年)间,泉州知府特为涵口氏立“奕世科第”牌坊1座。

  陈腆(6世),号敏斋。明·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乡试举人,弘治六年癸丑(1493年)连捷进士,官兵部郎中,迁广东高州、凉州知府,有惠政,祀名宦祠。

  陈琛(7世),字思献,号紫峰。登明·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举人,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会魁,成进士,历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嘉靖元年(1522年)致仕归养。嘉靖七年(1528年)诏征,嘉靖八年(1529年)起贵州按察提学佥事,改江西提督学校,均辞不赴。崇祀府文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陈让(7世),字源礼,号见吾陈琛从弟。明·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乡试解元,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在台2年,以直谏忤圣意,下诏狱,削职为民。祀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让》)

  陈举贤,号冲鹏, 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举人,官至溆浦知县。

  陈伯英 ,号紫溟,明·万历卅一年癸卯(1603年)举人,万历卅八年庚戌(1610年)进士,官工部主事。

  陈衢,字孔伸,号象西陈琛裔孙。居乡务农。被推选主掌六里陂水利之役,自万历七年己卯至十年壬午(1579~1582年)、万历卅年壬寅至卅一年癸卯(1602~1603年)、万历卅六年戊申至四十一年癸丑(1608~1613年)数掌其事,服务乡人,“豫水旱而为之备,雨则竞夕不寐,策杖观水势,督陂夫启放,瞬息不少缓。故久雨、骤雨而无浸滂之患。霁则急闭之。旱则昼夜巡行,无取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时。”不仅如此,还卖田捐金增筑溜石陡门1坎以浚导溪流。乡人念其德,建祠塑像祀之。吏部记名,赠尚义郎。祀乡贤祠。

  陈龙可,字蛩潜,号二向,登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举人,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进士,选南京户部主事,转员外郎中,迁琼州知府,后2年告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龙可》)

  陈朝京,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武举人。

  陈遴,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联捷进士,任至吏、礼二部侍郎。

  陈元捷,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举人,任广东化州知府。

  陈松茂,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举人,官礼部教习、吏部验司主事。

  陈绍芳,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举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连捷进士,官肥乡知县。

  陈选,清·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选取荐拔贡第1名。

  陈大扬,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武举人,任广东石门游击。

  陈施,清·乾隆廿一廿丙子(1756年)举人,任沙县教谕。

  陈振彩,号凤岗,清·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亚魁,乾隆卅六年辛卯(1771年)会魁。

  宗祠沿革

  明·弘治(1488—1505年)间,涵口氏6世陈腆任高州太守,以陈碧溪(1世)故居地原址起建宗祠。

  代经修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遭焚毁,祠堂中所有神主、匾额、联文及陈紫峰著作文稿均付之一炬。

  1998年,由旅菲、旅港族人捐助,按原规制重建。

  规制

  涵口氏宗祠 坐东向西,遥对紫帽、罗裳诸山,门前清溪长流,洋田铺翠。祠宇大3开间、两落,砖木石建筑,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由门厅、庑廊、天井、厅堂、后堂组成。

  大门口柱联 :“派溯莆阳尊祖籍,源开涵水大宗坊。”

  大门楹联:“分谱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雏麟绵世泽;开科由太守,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簪缨孺鹊行宗风。”

  厅堂面阔3间,进深5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屋顶比周围民居高陡,屋脊上装饰剪瓷青龙和鸱吻。

  厅堂龛壁上方有一高阁,内奉陈碧溪画像,左右各有一匾题曰:“特祀名宦”、“理学名宦”(为陈琛立)

  厅堂上方还悬有 “高凉二州太守”、“忠谏御史”、“解元进士”诸多匾额。

  厅堂内还留有陈琛尚是秀才时为祠堂题联:

  “子孝孙贤,百世芝兰满室;山光水色,四时青紫迎门。”

  “寸地留耕,胜似义田万顷;满堂燕笑,皆由忍字百余。”

  “家世清华,惟有诗书礼义;祖宗源派,更无贵贱亲疏。”

苏垵陈氏宗祠

  位于晋江市磁灶镇梅溪西岸苏垵村正中。苏垵村是陈姓聚居区。

  肇基和衍传

  宋朝末年。泉州平海节度使陈洪进(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宗裔陈三郎,由泉州东湖迁入苏垵,繁衍成众,历元、明、清,至今传下33世,村中现有人丁达三千余众,蔚然大族。

  苏垵陈氏,陈勉奄(14世),明·崇祯进士,历任广东韶州曲江司训、濂州合蒲县儒学;陈道炳,明兵部车驾司提督、骁骑将军;陈采,清·顺治辛卯科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善,乾隆王戌科进士,福建邵武正堂。

  除本村外,部分裔孙向外拓殖。

  12世素翁育有5子,分居梅溪、克灶、银坑、碧湖、沟边。繁衍克灶的后裔,后再移居泉州南门兜一带,曾建有克灶街;另1支迁往平潭。而分居银坑的后裔,后传入金门岛。分居碧湖1支,数代后为避兵灾,迁居永春湖洋一带。

  17世传于福清,自衍一派。

  19世徙居紫帽山下落沙,后代辗转至台湾。

  清初又有1支传入台湾彰化县山后脚下。

  此外还有外迁往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

  沿革和规制

  宗祠建于明初,为13世陈勤玉首倡修建,历代重修情况难考,民国二年(1913年)旅菲华侨陈培铺曾予以重修。1995年整体翻建,其规制不变。

  宗祠建筑为木石结构,前后二进,坡顶燕尾脊,面阔五间,石墙雕镂繁富。屋顶木架精工铺设,间以雕绘。正厅设龛,供祀祖宗牌位,堂上高悬“进士”、“骁骑将军”等木匾多方。

后库陈氏家庙

  后库氏家庙,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安东村后库。2003年评为“福建名祠”2013年2月列为晋江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高峰论坛上,评为中华姓氏文化望族名祠

  肇基

  安海后库氏一脉的始祖陈鄙,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唐末五代时随王审知入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

  传至6世陈汝器偕夫人朱氏宝文阁待制少保朱绂之女),居家积善,轻财乐施,善举动天,飞来满室钱财,于是便盖了仓库藏钱,取名“钱库”,人称陈汝器“飞钱善人”,后裔称朱氏“飞钱妈”

  陈汝器朱氏3子:长子陈可行,官国子监丞;次子陈可久,官武举秉议郎;三子陈可大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赐绯金紫鱼袋,官朝散大夫,至广东肇庆郡守。陈可大从肇庆离任回仙游后,又主持建造仙溪桥,再一次功德动天,二度飞钱,有“二飞世第”之称。

  陈可大次子陈仲珪,授朝奉郎,任泉州府同安知县,自仙游迁居安平(即安海)鳌山境,为后库村氏肇基始祖,以“飞钱传芳”为堂号。

  宗支蕃衍,至今后库全村氏人口5千余人;族裔不少徙居他处,分布泉州的有市区五堡街、晋江市安海庄头、东石龙下、永和崘后、沙塘后库、金井溜江等村,还有1支迁往广东海丰、陆丰等,有人口25万余众;旅居海外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台湾(在台后库氏族人有2000余人,主要分布台北市、凤山市等地)、澳门、香港等地区,及世界各地,裔族达3万余人。

  族贤

  后库氏自创基开业,历世簪缨,代有人才。

  2世陈概,字安荣,任德化知县;陈枢,字安发,任长乐知县。3世陈怘志统,任浙江金华知府。4世陈尧道南宋末任工部尚书;陈尧则,南宋末任江西吉水县大尹。

  明代,有陈廷诗,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官授刑部郎中;陈应春,万历卅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官授户部主事、云南按察副使;陈懋昆,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武举解元,任天津卫守备等。

  明、清时期,后库氏在对台通商贸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安海(古称安平)在宋代就设有火船坞渡头、中山港渡头、金厝渡头、水心亭港渡头,海外贸易昌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后库6陈元麟在泉州开辟“泉州五堡港口”,设立码头进行对台商贸。造船业及对台商贸的兴盛,带动部分族人迁居至泉州府的“五堡”并从事各种对台商贸。另一方面,后库氏族人利用天时地利,依托“火船坞渡头”“中山港渡头”,开设商行把大陆的土特产、陶瓷、棉布等运销台湾,再从台湾带回大米、糖、干果、水果、棉布等农产品,以及建材和日常必需品,形成两岸货物互相流通之局面,也带动一些氏族人迁台定居。

  据后库《族谱》载,明、清时期开设商行从事对台贸易较有代表性的后库氏族人有:陈启栋(泉利商行)、陈珠盘(源兴商行)、陈佑劝(明记商行)、陈启栽(聚兴商行)、陈永元(建安商行)、陈永经(泉发商行)、陈佑概(联兴干果行)等。

  家庙沿革

  家庙原为南宋未金华知府、后库3世祖陈怘讲学堂,后改为家庙。

  明·洪武七年(1374)6陈元麟陈元凤堂兄弟改建。

  景泰五年(1454年)季春,后库儒商、9世陈妈生(字源兴捐资重建。

  万历十七年 (1589年)己丑科进士陈廷诗捐俸延工全拆重建,扩大鼎新。

  清·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迁界”毁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家庙被焚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联捷进士陈镇峰捐俸倡首重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陈烈情陈大劝等倡首重修。

  廿世纪60至80年代,家庙被征用作粮店仓库,一直到1989年收回重修

  规制

  现存建筑为明、清规制,大门和正厅沿用大量明代石构件。

  祠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木石结构,递分三进,由外埕、内埕、东西埕门、山门、天井、大厅、东西护厝和后落组成。

  外大埕双侧竖立高大旗杆柱石。

  大门面阔五间,三通黑柱彤门,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面,屋顶作双坡面燕尾脊,橙瓦绿剪边,顶架铺设木结构。大门口有联:“北倚灵山居福地,钱富民殷世泽长。对看堵亦有联:“行著二难宗风犹在,钱飞两度祖德长昭。在门面塌寿间内,还有独特的镂空木雕窗“百鼠窗”,寓意百子千孙。

  中堂、后殿风格与大门相似。

  正厅青石基座,象垂头柱、雀替窗棂等均为细木雕镂,极为精细,彩饰华丽。正厅的古柱石名为八面五福图,八面皆有浮雕图案。

  后殿即祀殿,设龛供祀祖宗先贤,正中上方供奉重华?帝太始祖像;殿堂匾额林立,有“积善飞钱”、“父子承恩”、“德深泽远”“进士”、“解元”“文魁”"武魁" 等。

  “父子承恩”匾是纪念陈志统及其子陈尧则的。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为抗击元兵,陈志统陈尧则陆秀夫等拥护南宋幼主转战闽粤,后随南宋幼主帝于广东崖山投江捐躯。明·洪武七年(1374年)仲春,明太祖追谥宋故忠烈陈志统陈尧则父子“忠节高风”,立坊安平,为村口5座石坊牌楼的第1座,并御挽曰:“往事昭昭长传宇内,精忠耿耿犹在人间。”石坊牌楼已湮没无存,但“父子承恩”匾却一直流存了下来。

  牌坊和接官亭

  家庙前东侧通道上原有一列而立的5座牌坊,依次为“忠节高风”坊(立于村口)“飞钱里”、“怡兴宅”、“抱福庐”、“乐满居”,层层而进,要到祠堂必经这些牌坊。现今,仅存“飞钱里”牌楼。

  “飞钱里”牌楼原为明代建筑,从“飞钱里”牌楼开始便筑起了围墙,出入从牌楼下经过;当时牌楼高挂木匾,用金字记载着飞钱氏先贤事迹。清初迁界被毁,康熙后至廿世纪30年代几经重建。现建筑为2014年按清代制式重建。

  通道上还存有接官亭,“飞钱里”牌楼之后其实接官亭就是“怡兴宅”,又称“仪门

  接官亭原系石柱木屋架结构,清初迁界被毁,康熙间重建。廿世纪40年代毁于台风,后改建成水泥框架,2008年按清代制式重建

  在接官亭前有1块现代重修碑记,文曰:“……故老旧云,斯时家庙东侧坊路建五道门,即‘忠节高风’青石坊、‘飞钱里’牌楼、‘怡兴宅’仪门(接官亭)、‘抱福庐’、‘乐满居’,作为奉接朝廷圣旨、迎送文武官员之所。凡仪仗到此,均遵礼制落轿下马,更换冠服,以致敬重,千古传为美谈也……”

侯卿陈氏祖祠堂

  侯卿祖祠堂,世称“奕世科第”,位于惠安县辋川镇更新村。背靠大雾、天台、笔架诸峰,山峦叠嶂,前有眉山拱案、清溪环绕、田畴献瑞,是侯卿陈氏二世祖陈彦文(1351-1419年)于明朝初期的1381年所建的。

  “五间张”二落构筑,总建筑面积678平方米。上下厅堂杉柱林立,木石雕刻精巧,虽年代久远,中梁的明代彩画“双龙戏珠”依然色泽鲜艳。侯卿祖祠堂没有正大门,前面出入的两道大门分别左右设置在两重照墙边,此对研究明朝古建筑很有参考价值。

  陈彦文祖籍莆田玉湖(今阔口),是宋代民族英雄———宋正命参政、知兴化军陈文龙后裔,其父陈伯升避难隐居惠安县北门外泗洲溪边。

  《华安北溪赵氏族谱》记载陈文龙陈瓒父子抗元事迹可歌可泣。陈文龙被捕后,元将阿刺罕逼令归降,陈文龙用手指腹答曰:“此中皆节义文章,怎得为汝胁迫呢!”元将唆都攻陷兴化,陈瓒唆都所获,辗裂毙命”。在元朝的高压统治下,玉湖陈氏子孙幸存者只得背井离乡,各奔生路。

  侯卿原称后坑,只因陈彦文后裔人才辈出、科甲鼎盛,出了身穿黄甲的参政公陈睿、身披五龙袍的一品提督陈鸣夏等王侯公卿,则美称侯卿。

  明清期间,侯卿陈氏举人、进士出了不少,为官清廉,曾有“知州知府知县事,同胞同榜同牧民”、“一门五进士,二世八登科”等美誉。皇上“御赐宫鼓”,诰竖“三牧坊”、“乐善好施”坊等。

  至今,侯卿陈氏已繁衍27代,约1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惠安的更新、玉围、京山、居仁、南州、梅山、石盘和泉港区“顶路陈”23个村落,还有的迁居厦门、福州、北京、晋江、永春、广东海陆丰、翁源县、浙江温州市、港澳台地区等地及海外。

梅溪陈氏祠堂

  梅溪氏祠堂 ,位于南安市洪梅镇梅溪,处骑龙山西北面、洪梅镇政府附近。

  沿革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东粤按察使陈储秀(号瑞山,梅溪氏8世)参与平复安南(现越南)之乱后,乞假回乡始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储秀》)

  梅溪氏人文荟萃,有明一代,自陈储秀始连续4代(陈储秀陈学伊陈应堂陈烜奎)高中进士,称“科第世家”(据说为皇帝所敕封);还有9举人、24岁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学伊》)

  明未,陈应堂重建,后又历经修建,成现存规制。

  廿世纪80年代全面修复。

  近年,梅溪氏的侨亲、港胞还捐资建“科第世家”公园9000多平方米。园内屹立陈储秀骑马石像1尊,石塔、石亭各1对,喷水池,集风景树木花草于一体,还配备灯光球场等体育健身场所。

  规制

  祠堂坐东面西,面对瑞峰山,占地3250米,明代风格,有上落、中厅、下落,8个天井,是闽南少见的“13落祠堂”

  祠堂前有418平方米的长方形石埕、286平方米的附埕。附埕前有1口2170平方米的大水池,其左、右两端筑有2层8角的“思源亭”“思乡亭”各1座,池中筑有1层6角形的“乐观亭”1座。

  祠堂祖宇两边筑仿古建筑护厝800平方米,周边通道长160米、宽5米,围牆180米。

  停车场200平方米,并筑建宏伟气派的牌坊式南、北山门各1座,分别配套长158米和152米、宽6米的水泥路2 条,与洪六公路紧连,取名“茅霓北路”、“茅霓南路”

  宗祠大门额匾“科弟世家”。镌有门联:“可有谏章存柏省,犹留声望在梅溪。”为泉州宗侄、清末监察御史陈庆镛敬慕陈储秀手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大厅原柱联文:“巡七省,官二部,知两府,五代相承皆登科第;著名宦,祀乡贤,旌忠孝,一门济美何愧世家。”

小岵南山陈氏大祖祠堂

  小岵南山氏大祖祠堂,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古称“小姑”、“小岵”)铺下村南山北麓。

  肇基

  唐·开元廿四年陈邕入闽

  据《漳州府志》等记载,陈邕(665年-760年),字崇福,号南山,唐时人,原籍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咸阳)洪固乡冑桂里,后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登神龙元年(705年)进士,开元(713—741年)间官至光禄寺礼部尚书左仆射、授太子太傅,后封忠顺王。开元廿四年(737年),因与权臣李林甫不和,贬至闽地任采访使。

  陈邕家族迁到闽地后,先居福州三山井上,再迁兴化枫亭井上(今属仙游县),再迁泉州惠安社稷坛后,之后又摘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今属云霄县),并建宅第“漳州南院”,世称“南陈开宗祖”

  传说,陈邕迁居漳州后,因宅第规模宏大,遭人诬告为私建宫殿、意图谋篡,陈邕接受大女儿陈金花献计,将宅第改为“南山寺”,其女亦出家为尼,使家族避过一场劫难。此后,陈邕全家即搬至海澄三都后水头(今龙海市镇头宫水潮社),95岁卒,葬三都镇内海澄水头社。

  陈邕后裔在福建发展为“南院派”,亦称“太傅派”,尊陈邕“南院始祖”陈邕后裔已传40多代,多达30多万人;仅分布于闽、浙、赣、台等省的就有80多支系。

  北宋初陈弘元肈基小岵南山之麓

  据永春县岵山镇龙阁村霞田《氏谱志》等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陈邕的12世孙陈弘元(号校尉)迁永春,北宋初择高峰阳山南山之麓结茅定居,扎根敷衍。为纪念陈邕之女陈金花功德,陈弘元金花郡主,其后代子孙被称为“小姑子”;其居住地被称为“小姑”,后改“小岵”、“岵山”。小岵南山氏灯号“南陈”

  衍传

  3世陈天保徙居始安里仁庄(今永春石鼓陈庄),起盖“凤阪堂”祖宇。

  宋末及元末,“南陈”遭遇两次大劫难,几乎惨遭灭族。

  第1次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进攻福建,析居永春蓬壶的姓族人举族参加抗元,兵败后几遭灭族。

  第2次是元末农民起义,至正廿年(1360年),留居祖地小岵的族人被视为参与花石陈占作乱,不少族人惨遭杀害,财产没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元·元末农民军四起·至正廿年永春陈占起义》)

  这两次劫难殃及全族,生者逃离家园,难以聚集,宅宇毁坏倒塌。

  明·洪武(1368—1398年)间,陈弘元15世孙陈辅(号优道),才返回小岵恢复基业。而逃过劫难的其他支派则各自择地开创基业,远播海内外。

  万历(1573—1620年)间,移居泉州城的陈诚甫陈仪甫陈桓甫相继登进士。

  嘉靖廿一年(1642年)始,小岵氏族人即开始到东南亚地区谋生。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安溪同美的陈宗达陈元赐荣登进士;金门的陈桂洲为侍讲学士、两广学正、翰林,卒后祀县“乡贤祠”。

  现小岵陈弘元后裔已传26代。常住小岵及邻乡西向的族人仅2万多,而旅居海外的达7万多人,分支台湾台北九张犁的陈肇褒后裔达1.2万多人。

廿世纪90年代,发动全族编修房谱牒,2003年,宗亲联谊会编写出版《永春小岵南山氏谱志》,印刷2千册。

  祠堂

  沿革

  明·建文二年(1400年),陈弘元16世孙陈德修4兄弟始建“小岵南山氏大祖祠堂”,尊其父陈辅(号优道)为1世祖。

  宣德七年(1432年)扩建,为二进歇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土木建筑;左畔有次祖祠堂。

  嘉靖九年(1530年)修葺,将陈弘元陈校尉)及其派下至14世先祖牌位侑于神龛,作为陈弘元裔孙寻根谒祖的宗祠。

  清•康熙(1662—1722年)间,2房陈旺派系改建下落垣墙为屋舍。

  廿世纪50年代,村中学校紧缺,祠堂临时当做学堂,内部结构被改动,但外貌依存。

  “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的匾额、楹联等毁废殆尽。

  廿世纪80年代末,旅台族亲等捐资人民币15万元重修。

  现规制

  祠堂坐东偏西,二进歇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土木建筑,连同左畔次祖祠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占地面积2843平方米。红墙灰瓦,飞檐翘角,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祠堂内是透天的四方天井,右侧墙上记录着小岵南山氏家族的发源与分支。

  正厅左右侧供奉土地爷、文曲魁星像,中间神龛上额横书“南山氏宗祠”,两旁直书明代尚书郑圮题赠的“尚义声名扬北阙,恩荣褒奖到南山”对联。

  主祠架梁上悬挂13面重新制作的“进士”牌匾,以及重制的张瑞图手书“七世蝉联”、“廷试第一”、“将军第”匾,还有廿世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岵山氏族人献金5千大银元而获颁的“输财卫国”匾,表彰原中国女子排球队主力队员陈亚琼“五连冠”匾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祠内白色花岗岩圆柱镌刻祖源流和功德等镶金楹联,如:

   “家有遗风,乡贤理学;
   祖无别训,孝子忠臣。”

  “南下开基,奠定一世始祖;
  山里创业,建交万年正宗。”

  “溯源追本,不忘光州固始;
   尊祖敬宗,永记桃谷南山。”

  帝传芳,巨族世裔兴海宇;
  颍川衍派,小岵宗枝遍神州。”

  “南山岌嶪岚祥,耀德光宗时彦秀;
  颍水潺湲源远,扬葩振藻世泽长。”

  “一门表义旌忠,深感君恩多宠渥;
  累世今科发甲,当思祖德永留贻。”

  “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科第蝉联七世;
  礼乐衣冠声名文物,宗祊彪炳千秋。”

  宗祠周围有学校、民居的楼堂和成片小岵荔枝等果树,风景优美。

  族贤

  小岵南山氏祖训

  氏祖训: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婚,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科第隆起

  自5世陈瑊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特奏名进士起,陈弘元后裔科第隆起,仅宋代就涌现出13位科第进士:6世陈彦圣,7世陈知柔;8世陈朴陈模兄弟相继登科进士,赐建“世科坊”,通族被誉为“世科;随后,7世陈知古,8世陈易陈雷震陈一新,9世陈晋接,10世陈需光,11世陈德高陈德美,12世陈大育,也相继登科进士,钦赐立“七世蝉联”牌匾。获《福建通志》等史书选入人物列传者近10位。素称“一门八俊”、“七世蝉联”、“四贤炳赫”、“一门二代三乡贤”

   陈一新,字又之。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进士,历汀州教授、国子博士、通判婺州、知邵武军,卒于官。祀县“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一新》)

  陈知柔,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理学家;祖陈从易。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举进士第4名,授台州判官,历建州教授、汀州教授、知循州、知贺州、福建参议。后归隐永春蓬壶蓬山右峰陈岩(又称仙洞山),著述甚富,有《易本旨》等12部凡50多卷行世。卒后祀县“乡贤祠”陈知柔朱熹为忘年交,其卒,朱熹为撰祭文并修编《世科氏族谱》。朱熹在序、跋里赞陈知柔“不降志于秦桧,其经纶事业文章著作,足以风百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陈从易朱熹》)

  陈朴陈知柔之侄。南宋·乾道(1165—1173年)进士,历官提辖左藏库、大理寺正、知漳州、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卒祀县“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朴》)

  陈易,字俊之,或作后之复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仕怀来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易》)

  陈谟,或作陈模,字中行,号可轩。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历官国子正、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梅州、知汀州,卒于官,民为立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谟》)

  陈晋接,字进叔陈模之子、陈知柔嫡孙。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榜眼进士。释褐国子监司业、宗正卿。宋末隐居泉州紫帽山金粟下,咸淳七年(1271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晋接》)

  陈大育,进士,南宋末官至御史大夫,都城陷落后拒绝元主聘用,毅然返回故里,后携眷稳居金门。

  陈嘉谋陈辅裔孙,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由贡入京试礼部、吏部、内廷,俱擢第1名,赐立“廷试第一”牌匾,超授湖广道州、均州学正,捐俸赈饥修学,点国子监学正,卒祀县“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嘉谋》)

  移居泉州城的陈诚甫陈仪甫陈桓甫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相继登进士;安溪同美的陈宗达陈元赐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荣登进士;金门的陈桂洲为清·乾隆(1736—1795年)间侍讲学士、两广学正、钦点翰林,卒后祀县“乡贤祠”

  利物济人

  陈荣祖(北宋·景佑二年~建中靖国元年,1035~1101年),陈弘元9世孙。儿时随父陈机持斋诵经,少时出家为僧,法号普足,驻锡安溪清水岩,一生以慈善为本,以利物济人为志,造桥筑路,施医济药,祈雨消灾,功绩卓著,4次获敕封,由“昭应大师”,累敕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临终曰“形骸外物,漆身无益”,端坐而逝,成为闽、台及东南亚众生供奉的神祗,俗呼清水祖师。2003年,岵山镇于清水祖师童年诵经的“仙石空岩”旧址兴建“祖师殿”,新雕祖师佛像,供游人崇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清水祖师》、《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吴妙然陈辅(号优道)之妻。明·洪武廿六年癸酉(1393年),陈辅甫30岁出头即卒,吴妙然独自抚养4个幼儿,最大年仅15岁,最小的仍抱在襁褓;吴氏吃苦耐劳,家计日充。洪武廿八年(1395年),天灾虎患,田地荒芜,地方赋税又多,许多无法交税的民众遭到官府的酷刑,民不聊生。吴氏遣长子陈德修进应天(今南京)陈哀状,奏请减免全邑灾荒税赋,钦差查实后予以豁免,通邑感其德。至永乐二年(1404年),拨军屯粮办税,而永屯田始于此。阖邑感吴氏之德,而吴氏不以为功。

  陈德修陈辅长子。陈茂立陈辅之孙。和宗族,睦邻里,乐善好施,带头组织募捐修建“云龙桥”、盖县堂。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年)岁荒,陈茂立捐净米4千石赈济饥民,朝廷敕赐奖谕,旌表为“义民”;郡守在宗祠门首建“尚义坊”(已圮),立“义民”碑,尚书郑圯题赠“尚义声名扬北阙,恩荣褒奖到南山”楹联。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陈茂立之子陈乾端克承父志,再捐6千石净米助官赈饥,也被旌表为“义民”,并钦赐立“纪纲碑”

南山氏榜头宗祠

  南山氏榜头宗祠,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榜头村。

  榜头氏开基祖为陈瑶,由永春小岵(岵山)南山氏衍出。

  明•成化(1465—1487年)间,陈胜始建宗祠。依丁面癸,形如螃蟹下水,祀自校尉公陈弘元)至陈胜一脉派序。代有重修。

  清•康熙(1662—1722年)间,二房陈旺派下把下落垣墙盖为屋。

  1996年孟冬,按原貌重建,而立柱、屋顶改为水泥结构,盖琉璃瓦,外墙壁贴瓷砖;增建门埕垣墙,栽花种草;祠堂右侧加建厨房、卫生间。翌年桂月竣工。

  宗祠为2进歇山式结构,上厅中梁高9米许。总占地面积8733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8046平方米,附宅336平方米,袖土、水沟、门口共356平方米。

宅美堂

  宅美堂,位于永春县岵山镇龙阁村,为氏宗祠。龙阁村霞田氏,是小岵(岵山)南山氏的分支之一。开基祖孟清

  孟清生有2子,其长子迁徒外地定居(据传说迁往江西上饶),次子留住本地。至孟清第8世裔孙心斋长子、次子,又皆迁往浙江省。

  “宅美堂”始建于明朝。因风雨侵袭,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损坏。2023年初,集资130万元,在原建筑位置、按原建筑风格重建,当年12月底竣工。

  “宅美堂”坐东北朝西南,大厅两侧上方悬挂“将军第”“平高月旦”军勋牌匾,褒奖15世陈成义的军旅功勋。

下西坑陈氏宗祠

  位于永春县横口乡下西坑村。

  《义门陈氏族谱》载,下西坑村陈氏的祖先于南宋时从福清县迁入以来,从不分家,陈家100多人长期共灶,一起耕作一起吃饭,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到明·嘉靖年间已坚持了十二代,如此美德,远近闻名,被传为佳谈。明·万历年间,皇上钦差提督冯挺等6名官员奉文行奖陈家,题写了“义门”木制匾额,挂于厅堂正面,长约2米,宽约0.7米;当时,将“义门”树为典范,时称陈家为“义门陈”。清·雍正五十一年,永春知州郑一崧又题刻“笃行孝义”匾额悬挂于厅堂左面的壁上。“义门”、“笃行孝义”等匾额今尚存于陈氏宗祠中。

  据《义门陈氏族谱》,陈家之所以能十二代不分家,和睦相处,原来是有14条严格的家规。谱中记载:桃源(今永春)风土人物唯西溪(今西坑)陈氏共十二世同居,旌表义门为最后,家范数条简而整俭……寇入境而不犯……家规共有14条,写于牌坊以警示全家人,内容丰富严谨又很有趣。

  家规中重点体现了要尊重长辈,如规定早上要早起,听从家长安排生活和农务;晚上,晚辈要侍候家长入睡而后才能睡;年少媳妇正月及每月初一、十五要依次敬奉茶汤给尊长喝等。

  家规也体现了陈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有福同享的一面,如规定吃饭时,男女各分一堂,每食必候同席,少长有序;长幼各穿衣服并同一架,欲穿则随取而宜,不分你我。陈家妯娌依次轮流炊事,年长者可免,对于刚嫁入陈家的新媳妇,第一年可免于炊事,专一听候纺织。

  关于财产和财务管理,更是制定得严密周到,收入、支出规定十分明细,娶媳妇、嫁女儿的聘金和嫁妆,就连待客接物、寒暑买衣物、丧礼棺木等都有所规定。

  细看这14条家范,便可知田租是陈家一笔很大的收入。

  相传,陈家每添一个男丁,就要多建一间房子,四面展开,100多人共同生活在规模宏大的大厝里。如今,该大厝成为陈氏宗祠,仅存内厅结构;虽然“前落厝”和周边“护厝”已荡然无存,但是其规模宏大的地基依稀可见。

  《义门陈氏族谱》记载:顺治庚寅,马侯破寨,剿戮先族……当地的流传是有一年,官府派兵到下西坑村附近的草坑剿匪,问路时问到一个草坑的人,那人告诉军队:“这里只有西坑,没有草坑。”官兵便来到下西坑村,看到陈家大厝聚集那么多人,误以为是匪徒,就下马“剿杀”,多数人当场被杀,只有几人被活抓去,后来陈家的母舅托人去赎回,陈家因此衰败。

阳山凤阳堂

  凤阳堂,原名“绮阳堂”,位于德化县西南边陲美湖乡阳山村九龙山下,系美湖氏祖宇,保存较为完整。(按:阳山原称“绮阳”,俗名“倚洋”,1953年改今名。)

  “凤阳堂(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领兵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继任父职,开发闽南,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

  唐·龙纪元年(889年),陈元光后裔陈汝宁由漳州经仙游入德化居鹏都(今平埔),后迁戴云李山,建“锦屏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锦屏堂》)

  南宋,陈启阳陈台一次子)由大田大墘陈庄坂入德化谢山。“相倚洋之形胜,矿山宝气可利益里闾”而择居,淳熙(1174—1189年)间建“绮阳堂”,坐庚向甲。

  明·嘉靖三年(1524年),遭广东九十三寇焚毁。天启元年(1621年)复建。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再次遭焚,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重建为楼。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增添两翼,形似凤翼展翅。

  光绪十七年(1891年)依原形制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为今存建筑。

  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凤阳堂”

  1989年重新整修,四周红砖加固,屋内粉刷油漆。

  阳山陈启阳后裔人丁数千,清代以来曾有迁居惠安、大田,邵武及江西、台湾省和国外定居。

  规制

  凤阳堂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主体宫殿楼阁式衫木结构,深18米,宽31米,高11.5米,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屋盖翘脊堆画。正厅左右两厢书房楼阁有如凤翼展翅,院楼前壁开放两圆窗,状如凤眼远瞻。底层前壁排列疏离栏杆,形若鸟笼候凤归窠。堂前分下3庭,庭外横层1排以示为案,堂后及左右两侧有花台。
正厅前镶木雕图案屏帘。

  神龛之上高悬“凤阳堂”3个大字横匾。

  昔日厅堂有匾额和粉壁漆柱金字联板甚多,“文革”被毁无存。如:

  “柳营著绩”匾:清末族人、把总陈德辉,宣统二年(1910年)捐千总加蓝翎五品街,驻防陆堤左协,受上峰赠匾。

  琴堂伟绩匾:民国初,族人陈朝宗毕业于福建法政学院,被选为国会调查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大田县长,勤政爱民,并纂修《大田县志》,政绩显著,受省政府赠匾。

  大门联:“绮水春回群鲤跃,问岗日暖蟠龙舒。”

  中柱联:“凤翔云天,九龙献瑞,黉舍会堂培俊学;阳晖梓里,百蝠呈祥,灰石铁矿裕民生。”

  现仅存花心柱联1对:“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望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凤阳堂右侧有1棵树龄近千年的红豆衫,长势茂盛。

锦屏堂

  位于德化县赤水乡戴云山主峰南麓戴云村李山,处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和戴云旅游区中,系姓李山始祖祠堂。

  李山原称锦屏湖(俗称万丁地),是唐·李应祥禅师修炼处,为表易意,故曰李山。

  肇基与衍传

  姓始祖,乃后裔妫满周武王封于陈,妫满为陈侯,后裔以国为姓。传至陈翔迁颍川,成为望族。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兵入闽。后陈元光继任父职漳州刺史,开发闽南,尊为“开漳圣王”

  唐·龙纪元年(889年),陈元光7世孙、天官侍郎兼侍讲陈汉(字汝灵,号立产)淡泊功名,意隐山林,遂由漳州经仙游入德化张岩、鹏都(今平埔),越2载徙居戴云之麓戴云斋(今戴云寺址)。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戴云寺。后易地于李山,建锦屏堂。

  差不多同时,陈台一次子陈启阳由大田大墘陈庄坂入德化谢山,“相倚洋之形胜,矿山宝气可利益里闾”而择居,建凤阳堂。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凤阳堂》)

  李山陈氏自肇基迄今,繁衍40余世,人丁逾5万,分居德化县40多个村落,播迁大田县、永春县、石狮市涵口、尤溪县、松溪县、南平市、顺昌县、沙县、闽清县等,及江西南昌市等地,还远播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

  古代族中名人

  陈镇灵,南宋·名僧,法号妙慈,淳熙十六年(1189年)圆寂于狮子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狮子岩》)。清·康熙间,岩顶巨石将坠,授梦予僧,令先扶像出,俄而石坠,泻落庭前,殿堂无损,因而名扬海外。马来西亚建有海龙宫塑像崇奉。

  陈蔚,南宋末人。奉宋端宗敕为统军,抗元牺牲,事迹载入《县志》,后人在其殉难地分别建庙,塑像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忠义庙·龙浔忠义庙》)

  陈廷秦,清·康熙间山东参将,升任陕两总兵。

  陈焕拱,清·光绪间农民起义首领,反暴抗税,血战3年,最后殉难于省城,后人于县前岭下建陈焕拱祠”纪念。

  陈政合,加捐司马,热心公益,受赠“乐匡义举”匾额。

  沿革与规制

  锦屏堂始建于唐末,改建于五代,后因匪乱遭焚。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建,历经沧桑,原貌保持完整。新中国建立后,曾作为省军区属辖部队军用驻房,更得维护保全。

  1989年,为纪念氏肇基李山1100周年,筹资重新修葺。每年七月初一为祭祀日。

  锦屏堂规模宏大,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歇山式上、下两层,东西护厝,正厅设五龛。左有圆井,右有长方形石槽,前门石阶左侧有“石龟”,埕前有“石印”,后山有千年巨杉和大松。

  有联:“锦峰戴云山青水丽邀四面豪客翘首,屏峦横空钟灵毓秀引八方英雄折腰。”

丁墘豹尾堂

  豹尾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大卿宫附近,与今丁墘小学相邻,是该村陈氏祖祠。

  土木结构,单落木架建筑,围墙完好。

  1927年1月,德化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豹尾堂成立,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地点,被列入德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厅堂留有古联文,摘录如下:

  “兰阳恢先绪,豹尾庆重光。”

  “派溯颖川遵矩矱,族开豹尾启文明。”

  “兰阳三公开国族,豹尾四杰萃人文。”

  “源溯吴兴百世人间称矩族,支分贡水干秋天下颂名家。”

  “兰阳肇基,祖功宗德流芳远;豹尾聚族,子孝孙贤世泽长。”

  “兰必于先自上京而郭□启宇丁墘基大始,阳由小三而六子传家系豹尾乃世善无疆。”

高阳胪传堂

  胪传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外洋,系高阳、乐陶氏胪传派之开基祖宇。

  高阳、乐陶氏8世祖嘉谟公原居乐陶,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移家高阳,肇基胪传派建胪传祖宇。

  胪传祖宇枕“金城”,迎“风翥”,立向乙辛兼卯酉,明式木构建11架、上下堂、5开间,外加护掩,青瓦屋面,雕燕尾翘脊,灰厅石天井,下堂设东西厢厅,登堂5晋级,上下堂厅面均饰有鎏金木板楹联,周围花台秀土,外庭门路建筑完整。堂宇结构匀称,造型宏伟,后山林荫覆盖,秀丽壮观,明堂广阔,凤翥尖、观音坐殿山两峰拱屏,高阳溪自左而右如飘玉带。

  迄今历经两次较大的维修:第1次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第2次在二十世纪90年代前后。

  上下堂厅面有鎏金木板楹联数对。木质楹联板呈半圆柱面封贴于木柱面上,木柱与楹联板均漆黑色油漆,联文阴刻于板面上,联字鎏金,至今保存完好。

  花心联:“堂号胪传传礼传诗传盛绪,家绵星聚聚奎聚璧聚多文。”

  中柱联:“祠宇枕金城宜金玉望垂不朽,高堂迎凤翥卜凤凰世衍其昌。”

  下堂联:“胪唱家声欣克绍,传心理字庆长流。”

  廊口联:“肯构肯堂史昌厥后,美轮美奂长发其祥。”

  后文柱联:“大孝家传世称飨保,高洋星聚代卜簪缨。”

  前文柱联:“祖联广席知祖来德心克广,族聚高洋喜族众位望并高。”

高阳顶头堂

  顶头堂位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系氏祖祠。

  陈星一,号英斋,于明·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入德化后,四世银同即择建此堂。

  约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重建。清·光绪廿年甲午(1894年)改建,土木结构,悬山式十一架,三厅二房,外加护厝掩扇。阶下两厢房,下堂门屋三楹。坐向艮坤寅申,后山逶延威猛,堂水萦回有情。外屏仙鼓,内闲明秀,右有凤翥文风高耸,左有古樟蓊郁,尚有龟蛇对峙拱卫。

  1995年重新修葺。

  现存楹联:

  “顶戴荣身追祖考,头衔出众望孙曹。”

  “公侯可期,诗书为上,用是振拔千载垂芳;科甲簪缨,腾蛟起凤,登云攀桂帮家荣光。”

  “顶摩踵放利人生,找前贤兼政巴州,兼受亦为之不厌;头绪源流绵世系,溯始祖分支浯江,历传既久而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