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上卷—概说)
【位于泉州城西约7公里,在南安市丰州镇金溪畔,地属旭山村。】
形势。
晋兴,唐著
——开发于晋、唐。
——唐诗(欧阳詹诗。韩偓诗。张为诗。)
——唐代摩崖石刻。
宋盛
——士大夫饯送、雅集于此。
——南宋·朱熹两游九日山(绍兴廿六年首游。淳熙十一年再游。)
——宋诗(北宋·吕言诗。南宋·赵时焕诗。南宋·赵宗皦诗。南宋·赵源诗。南宋·张思诗。南宋·吴冈诗。南宋·释藏叟诗。南宋·赵曾护诗。南宋末·胡仲弓诗。)
元、明式微
——元诗(宋末元初·邱葵诗。宋末元初·释大圭诗。元·张翥诗。)
——明诗(胡器诗。程秀民诗。郭举人诗。丁一中诗。王慎中诗。邱凌霄诗。王豫诗。黄养蒙诗。史于光诗。黄景昉诗。周廷鑨诗。詹仰庇诗。李廷机诗。黄克晦诗。张守质诗。)
清衰
——清·康熙卅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
——清诗(明末清初·丁炜诗。刘佑诗。苏铎诗。李延基诗。蔡仕航诗。洪世泽诗。傅国琛诗。)
民国诗
现代保护开发。
三十六奇景。
山中无石不刻字。
清源山逶迤西去,连葵山南下延伸小山,有九日山。九日山位于泉州城西约7公里,在南安市丰州镇金溪畔,地属旭山村。1988年并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九日山摩崖石刻(宋)”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形势
九日山位于古南安县治丰州西南3里,以“九日”名之,有2说:一是邑人“重九日”(九月初九)登高于此,一是自有僧戴云山来此九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
“九日山”多巨岩悬崖,岧尧(“山”字头)峥嵘。山后戴云山脉逶迤自闽中腹地奔腾而南来,山前晋江流水蜿蜒于泉州平川向东南入海而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九日山(在县西一都),连跨晋江县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九日山,县(县治在丰州)西南二里。奥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称为名胜。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因名。山之冈脉,接晋江县界(古晋江县治在泉州郡城),峰岩泉石,其得名者以数十计。”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属一都。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或谓有道人言‘吾自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故名。”
“九日山”有东、西、北3峰,俗称“三台”,海拔112米。
西峰(西台)因唐代秦系栖留,又名“高士峰”;又因绝顶有石佛造像,称“石佛山”。
东峰(东台)因唐代谪相姜公辅寄迹,又名“姜相峰”;又因形似麒麟,俗名“麒麟山”。
“三台”环抱如钳,北峰(北台)联结东、西两峰。三峰环抱之中有一坞,坞中白云出岫,曰“白云坞”。
山下有“延福寺”、“昭惠庙通远王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延福寺与通远王祠》)
晋江蜿蜒于山南,江上原有金鸡大桥,为宋时所建,现改为金鸡水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金溪》、《泉州古桥梁·金鸡桥》)
晋兴、唐著
开发于晋、唐
九日山得名有两说。一曰,晋室南渡,中原士族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均在次登高北望,寄托乡思,后每岁重九,泉人登高于此。一曰,古代一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到次走了9天路程。
《泉州府志·九日山》载:“邑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因名。自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多登憩焉。”又载:“或云有道人言:‘吾自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因名。”
南宋·陈知柔《墨妙堂记》(明·何炯纂辑《清源文献·卷12》):“吾州之西,有九日山焉。俯金溪江,为寺其中,盖闽之一奇也。晋以来,士大夫避世氛,多游息赋咏于此,至唐益盛,宜其笔墨与名山俱传,今访求无几也……内相韩公偓居南安,尤以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
“溪流演漾(“演漾”:水波荡漾),峰峦映发。
自东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并从探憩。
至唐,秦系栖隐于此。时有松树千章,盖东晋时物,郁然幽閟。后仅存其一,虬蟠可爱,游兹山者,必婆娑其下焉。清·顺治(1644—1661年)间,大风斯拔,亦志变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兹山既多奇蔚,加以唐·姜公辅、韩偓先后寄寓,遂为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韩偓》)
唐诗
欧阳詹诗
唐·欧阳詹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唐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唐诗》均载(文同):
“《赠九日山老僧(民国志有“七绝”2字)》(欧阳詹):
‘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秋深头冷不知剃,白黑苍然发到眉。’”
韩偓诗
唐·韩偓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唐诗》:
“赠九日山僧(京兆人韩偓,进士,侍郎):
‘尽说归山避战尘,几人终肯别嚣氛。瓶添涧水盛将月,衲挂松梢惹得云。
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今用戒香熏。相逢莫话金銮事,触拨伤心不忍闻。’”
张为诗
张为,唐宣宗·大中(847—859)时人,工诗,与周仆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仆》)
晚唐·张为《题九日山诗》:
“叠嶂横空向郡西,迥然高削众山低。树梢缺处见城廓,日影落时闻鼓鼙。
风触薜萝鸿鹄语,谷生烟雾鹧鸪啼。游人步步出林去,碎月玲珑满石梯。”
唐代摩崖石刻
唐代,九日山上多有摩崖石刻,但都磨灭不传。
南宋·陈知柔《墨妙堂记》载:
“晋远矣,唐自马懿公(马总)为郡,以儒雅称。而相国姜公(姜公辅)实庐山下,席使君(席相)、秦隐君(秦系)从之游,诗益多而字不可复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总、姜公辅、席相、秦系》)
“可信邦之文士如欧阳四门(欧阳詹)、林御史昆弟(林藻、林蕴)、史黯、盛昭州均,与李山人沂、周处士朴辈,往往有墨迹在岩崖间,卒磨灭不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盛均、李沂、周朴》)
现在西峰“高士峰”题刻下面的斜岩上,有1片辨认不清的石刻残痕,依稀可辨“唐”、“杨”等字。在无等岩西的石壁上,也有刻字残迹,有“壬午”、“岁”、“泉”等字可辨。
宋盛
士大夫饯送、雅集于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宋则士大夫饯送、雅集于此。”
经宋代开拓,有寺院宝塔,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祠屋书室甚多。
南宋·朱熹两游九日山
绍兴廿六年首游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绍兴廿一年(1151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廿六年丙子(1156年)七月朱熹秩满,八月在泉州府候批之际,与好友傅自得登游九日山,这次憩游历时9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傅自得》)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绍兴丙子,朱文公(朱熹)尉同(同安县尉)秩满,就宿此山。傅自得载酒幞被,泛舟弄月,剧饮放歌。时文公方二十七岁。”
朱熹在廓然亭咏《题廓然亭》以记游(见下文“廓然亭”),还写下《题九日山》诗:
“昨游九日下,散发岩上坐。仰看天宇旷,俯叹尘境窄。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碧。闻公结茅地,恍复记畴昔。
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廊然处,初不从外得。
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咏啸明月中,秋风桂花白。”
淳熙十一年再游
淳熙十一年乙巳(1184年),在首游30年后,55岁的朱熹重到永春拜访年已古稀的陈知柔,嗣而相携游览南安天开八石的莲花峰,吟咏于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泉州山川·莲花峰》)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迨后三十年,为淳熙乙巳,文公请祠家居,复来重游,与陈休斋?知柔赋诗怀古,复书‘九日山’三字镌于石,而兹山益重。”
朱熹再游九日山时,曾题诗《赠岩僧》:“岩中老释子,白发对青山。不作看山想,白云时复还。”
还曾觅迹王延彬手建的“云台别墅”,赋有诗:“几年回首梦云关,次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宋诗
北宋·吕言诗
吕言,字造父,北宋·晋江县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历官侍御史、京东利州路转运使、广东转运使。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言》)
《全宋诗》收录吕言《寄九日山僧》:
“目极闽南道,云山隔几层。深秋城外寺,白日定中僧。
野蔓穿松甲,幽泉漱石稜。遥思茶话夕,敲碎玉池冰。”
南宋·赵时焕诗
赵时焕,宋宗室,南宋·晋江人,籍属南外宗正司。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时焕》)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九日山送客》[郡人(民国志无“郡人”2字)赵时焕,宗室,通判]:
‘频来因送客,携酒访仙灵。归去成何事,重来愧此亭。
天宽野水白,松润石崖青。倚杖思今古,寒鸦落远汀。’”
南宋·赵宗皦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九日山送客次赵循州韵(民国志有“五律”2字)》(赵宗皦,邑令):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俯仰千年事,孤高九日亭。
抗尘头渐白,吊古眼犹青。有客耽幽讨,吟情起鹤汀。’”
南宋·赵源诗
南宋·南安察院赵源有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九日山中宴集(民国志有“七律”2字)》(赵源,察院):
‘九日登临老奈何,强将幽恨寄悲歌。疲欹巾帽愁风动,病着饥肠厌酒多。
东岭荒榛藏马鬛,西岩空榻锁蛛窠。独怜堂下千章木,跨历齐梁未改柯。’”
南宋·张思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九日山(民国志有“七绝”2字)》(张思,号(民国志无“号”字)立斋):
‘九日为名亦异哉,好将萸菊绕林栽。海风正共山风急,说与孟嘉休上来。’”
(按:孟嘉,字万年,东晋·江夏郡鄳县人;出身吴地士族,名士,曾任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晚年长期在桓温幕府任职,任过桓温的从事中郎、长史。)
南宋·吴冈诗
吴冈,南宋·惠安人,绍兴八年(1151年)进士。有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与王尉习之游九日山》(民国志有“五律”2字)(惠安人吴冈,进士):
‘村落晴明后,旌旗杳霭间。春心看花柳,诗眼掠江山。
远树疏烟合,斜阳独鸟还。相看倦行役,惭愧白云间。’”
南宋·释藏叟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送客宿九日山(民国志有“五律”2字)》(释藏叟):
‘石灶断苔纹,摩挲吊隐君。风吹游子袂,月照古人坟。
旧事残碑在,荒祠流水分。永怀山忽暝,黄叶坠秋云。’”
南宋·赵曾护诗
南宋·赵曾护(任南安主簿)《题九日山》:
“行行出西郊,稍觉尘嚣远。风景既已殊,硗确颇忘倦。
南安古荣州,今亦壮哉县。九日一佳景,居然在郊甸。
城高瞰川原,林抄露堂殿。晋朝松百章,存者才一见。
岁月不我留,寒暑几度变。当年秦隐君,轩冕非所羡。
间关剡溪来,至此获胜践。结庐巢其巅,穴石为之砚。
城市不到足,公卿罕窥面。邂逅有至交,相从情缱绻。
缅怀兴元年,致位在台絃。扶持公道开,不绝几如线。
一言才见疏,斥逐邃遭谴。天教流落余,乃遂山林愿。
当年筑室处,遗址了难辨。独有高士峰,千载猿鹤怨。”
南宋末·胡仲弓诗
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南宋末·晋江人,胡仲参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仲弓、胡仲参》)
胡仲弓《苇航漫遊稿·卷4》有《游九日山》诗:
“散策来游九日山,松风细细袭人寒。菊花过了重阳节,自是登高兴未阑。”
元明式微
元及明,九日山日渐式微,堂屋亭榭失修,有些古迹湮没。
元诗
宋末元初·邱葵诗
邱葵,原名丘葵,字吉甫,宋末元初·泉州府同安县小嶝屿人(今厦门翔安区大嶝街道小嶝岛),居泉州郡城临漳门内植福里(今龙头山一带);朱熹的四传弟子。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入泉后避居海岛,坚不仕元。曾邀熊禾共游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丘葵》)
邱葵《游九日山》:
“八方去求友,名山在吾西。云石长挂眼,云何不攀跻。
攀跻有所求,林木心所欢。欣欣岂在木,昔有秦隐君(秦系)。
隐君天上去,尚有姓名留。想当嘉遁时,煮茗共倡酬。
倡酬者为谁?日唯姜(姜公辅)、欧阳(欧阳詹)。于昭忠与义,追琢而成章。
成章匪扌离藻,一字不出山。最后有致光,亦复兹盘桓。
盘桓亦如昨,人生几陵谷。至今荒祠下,凛凛人为玉。
如玉复如玉,千年仰高风。谁哉共我游?建阳退斋翁。
翁谓朱紫阳(朱熹),穆穆千载师。昔年此游历,尚有妙句遗。
遗句尚可咏,于焉且徜徉。欲寻廓然处,但见山苍苍。”
宋末元初·释大圭诗
释大圭,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宋末元初·晋江人,泉州开元寺僧。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元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元诗》均载(文基本同):
“《次王季鸿<游九日山>韵(民国志有“五古”2字),有序》(释大圭):
季鸿?王君携友游九日山,过姜相墓,感秦隐君能为卜葬,事不著于世,吊以诗。余爱其诗,因次以韵。
‘有客车马同,新秋在云巘。幽寻意方惬,周览涕欲泫。
碧草满地生,白石抱空转。下有丞相坟,奈此牛羊践。
昔贤深隐遁(民国志作“隐君昔深遁”),芳木足幽搴。维时谅多艰,此地憩重趼。
日长聃书尽,岁暮越山远。初月闻啸歌,归云同息偃。
鹤足喜松高,鱼心畏池浅。有怀莫与同,尚古一何缅。
姜公实英材,悟主片言善。位及台鼎崇,职与谏垣选。
骨鲠方左迁,时运盖多舛。澹泊两相求,绸缪永云展。
吁嗟日南英,梁栋先摧剪。微尔收白骨,当时委苍藓。
逸事传海陬,史氏阙光显。千载有若人,游歌始相勉。
往古凛高踪,来今戒驽蹇。友道日以偷(“偷”民国志作“媮”),殷勤何由遣。’”
元·张翥诗
张翥,字仲举,元·晋宁(今山西临汾)人,诗人。至正初年(1341年)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3·词翰·泉州府·题咏》收录元·张翥《游九日山》诗:
“寂寞隐君宅,岧嶤丞相峰。石余唐日砚,树有晋朝松。
把酒春阴薄,开轩晚翠重。遗诗刻高壁,留览更从容。”
明诗
胡器诗
胡器,字仕琏,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今新余县)。洪武卅一年(1398年)至永乐(1403—1449年)初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器》)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游九日山(民国志有“七律”2字)》(清江人胡器,郡守):
‘郡中无事少从容,眺望闲登九日峰。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
林中载酒惟瓢饮,石上题诗尽藓封。无计可辞轩冕系,归时犹听晚来钟。’”
【按:
①“紫帽”:紫帽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
②“黄龙”:黄龙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附:黄龙江》。】
程秀民诗
程秀民,字天毓,号习斋,明·衢州人。嘉靖廿四年(1545年)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九日山宴集留咏(民国志有“七律”2字)二首》(西安人程秀民,进士,太守):
‘翠光亭上碧山头,千古登临九日秋。风扫榕阴云半落,烟浓石室雨初收。
秣陵东去怀高士,临海南来笑古丘。漫说诸贤追胜事,浪传羁迹作闲游。’
其二(民国志无“其二”2字):
‘空山木落惊秋暮,为惜黄花载酒过。树隐禅宫栖白鸟,水深沙界满青莎。
疏篁日午侵棋局,远浦风生起棹歌。三十六奇何处觅?凭僧犹说隐君窝。’”
郭举人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九日山(民国志有“七律”2字),有引》(长洲人郭举人,通判):
正德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六月望前一日,泉别驾行西郊,至南安驻节。省风之余,拉莲峰子·黄河清(黄河清号莲峰)、方举子彦登九日山。三人情志同也,因联近体,付诸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九日山才一日登,山灵应待我来曾。入亭野色浮诗案,落石溪声杂夜铃。
古岫何心留叆叇(“叆叇”:指浓云遮日),南薰有力扫炎蒸。乘高莫道肩舆稳,我自攀萝我自升。’”
丁一中诗
丁一中,字少鹤,明·江苏丹阳人。隆庆元年(1567年)任泉州府同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岁除日习仪九日山因偕属令登眺(民国志有“七律”2字)》(丹阳人丁一中,同知,号少鹤)(此句民国志作“丹阳人丁一中?少鹤,同知”):
‘青阳淑气正熹微,九日山巅一振衣。岩谷千年余胜概,冠裳万里共春晖。
秦君亭废名犹在,姜相祠荒世已非。欲觅辽东旧时鹤,驭风仍向海天飞。’”
王慎中诗
王慎中,字道思,号“遵岩居士”、“南江”,明·晋江安海人,后徙居泉州府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累官至吏部验封郎中。嘉靖十四年(1535年)谪常州(古称毗陵)通判,稍迁南京户部主事、南京礼部员外郎。嘉靖十五年(1536年)擢山东提学佥事,转江西参议,进河南布政司参政,嘉靖廿年(1541年)落职归家。嘉靖卅八年(1559年),卒。是著名的古文学家,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唐尹拉登九日山宴集(民国志有“五律”2字)》(王慎中):
‘最有登临赏,兼之贤达俱。落英妆藉草,鸣鸟看提壶。
古寺藏林里,轻霞映海隅。青春云欲暮,莫遣兴情孤。’”
邱凌霄诗
邱凌霄,字见津,明·海康人(今广东雷州)。隆庆二年(1568年)任南安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凌霄》)
明·邱凌霄《春游九日山和韵》:
“九日浮云变翠微,千年古刹几传衣。藤长松老空春雾,古往今来旦夕晖。
海上高峰常若此,人间万事转成非。相逢漫忆姜、秦辈,幽思翻牵野鹤飞。”
王豫诗
王豫,字敬所,明·浙江乌程人,博学工诗。万历(1573—1620年)间任泉州府指挥佥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豫》)
明·万历王豫:
“大海奇观尽,还登九日山。此中无限兴,不在山海间。”
黄养蒙诗
黄养蒙,字存一,号小竹(肖竹),明·南安丰州人。嘉靖廿年(1541年)进士,嘉靖卅一年(1552年)累官至北户部侍郎。引疾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养蒙》)
明·黄养蒙《题九日山》:
“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山径通。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
几年司计惭明主,何日乘舟挂晓蓬。江山清风犹旧否?沙汀为我问渔翁。”
史于光诗
史于光,字中裕,号笋江,明·晋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入仕十年,什九居家。嘉靖五年(1526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
明·史于光《九日山》:
“九日山头向晓开,疏岚飞翠落舟来。莺藏春岸娇啼柳,犬隔寒溪漫吠梅。
携酒期登聚秀阁,怀金欲买钓鱼台。可怜姜相峰前石,独宿无心云一堆。”
黄景昉诗
黄景昉,字太稚、太穉,号东崖,明·晋江东石檗谷村人,入仕后徒居泉州府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崇祯十四年(1641年)累官至以詹事兼掌翰林院。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蒋德璟、吴甡并相。在阁十阅月,崇祯十六年(1643年)连疏引归。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入福州,建号隆武,召黄景昉入直,未几告归。唐王败后,家居十数年,以著述为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蒋德璟》)
明·黄景昉《登九日山》二首:
“似尔供流寓,修官策未遇。驳斑秦砚眼,夭矫晋松颂。
虫食碑苔尽,鹤窥丹火无。相传旧舶使,曾此祭天吴。”
“扪葛攀萝上,千年此度看。日风生静晓,人鸟避高寒。
海老黄龙徙,秋深白露残。讵知烟影里,一簇是南安。”
[注:
①“扪葛”:“葛”在闽南方言中指龙舌兰,泛指可供扶手攀授的植物;“扪葛”就是摩着葛藤。
②“海老”:海枯。
③“白露”:节气。
④“南安”:时南安县治在丰州。]
周廷鑨诗
周廷鑨,字元立,号“芮公”、“朴园居士”,明·晋江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郎中,引疾乞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周廷鑨起原官文选郎中,晋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知时事不可为,仍告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
明·周廷鑨《游九日山》:
“秋气尚氛氲,秋山静可悦。凭兹佳胜区,绪风足□(上“临”下“手”)撷。
姜公鲠直巨,蜕骨余芳烈。肥遁有秦君,泉石蕴高洁。
余欲往从之,垂老若羁绁。荏苒十六秋,重来搔短发。
仰盼云露兴,俯祝溪云灭。石磴蹑欹危,筇屐费周折。
临风曾叹嘘,杯酒不下咽。荒村樵牧稀,豺虎纷搏啮。
丹灶瘞劫灰,光炯渐消歇。今昔理不殊,空用悲往哲。
寄言谢山僧,缨头暂可辍。闲卧半间云,饥烹一壶雪。
稍待菊花开,再展重阳节。得暇还复来,饮君石上月。”
詹仰庇诗
詹仰庇,字汝钦、尔钦,号咫亭、“巢云居士”,明·安溪县人,居泉州郡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御史,隆庆三年(1569年)詹仰庇削籍回泉,徜徉林壑十六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荐起,历江西参议、山东按察副使、南京太仆寺少卿,入为左佥都御史。万历十七年(1589年)稍升刑部右侍郎,甫数月引疾归。万历卅二年(1604年)九月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
“《九日山寺留题》(安溪人詹仰庇,侍郎,号咫亭):
‘九日风高向晚天,驰车迢递蹑孤烟。岩幽有客堪乘兴,云宿无僧可问禅。
一水波光连树杪,千山秋色落樽前。微茫月影迷归路,箫鼓中流入夜船。”
李廷机诗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谥“文节”,明·晋江人(今鲤城区新门外浮桥)。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榜眼,万历廿四年(1596年)累官至祭酒。万历廿六年(1598年)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万历卅一年(1603年)受任北京礼部右侍郎,万历卅五年(1607年)廷推入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万历四十年(1612年)乞休归家。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明·李廷机有诗曰:
“石泉名菩萨,水似圣僧灵。垂阴无名木,回流怀古亭。
浊世尘多眯,何人独眼青。徘徊今古事,归来月半汀。”
黄克晦诗
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山人,明·崇武所人(今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后居泉州城内。一生布衣,是明·嘉靖、隆庆、万历间没有功名的著名的诗人,兼擅书、画,时人称之为诗、书、画“三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明·黄克晦《重游九日山》:
“本与名山有宿缘,一年两度此山巅。风流不落孟嘉后,强健还居杜老前。(注:①“孟嘉”:东晋著名诗人。②“杜老”:指唐诗人杜甫。)
山壑野猿迎旧识,孤僧茶灶起新烟。秦君物色凭谁领,细揭荒碑吊前贤。”
明·黄克晦《秋日九日山》:
“葭苇浮舟绿劂(上“四”字头)文,凭君何许吊徵君。帘钩间挂莲峰月,药灶秋浓竹树云。
潮下前洲渔火现,日衔西浦梵钟闻。天清落木人踪少,仰望长空雁一群。”
张守质诗
张守质,字可质,号念庵,明·晋江诸生。
张守质《游九日山》:
“步入禅关一径赊,摄衣登眺夕阳斜。金溪碧落千条练,紫塔光涵五色霞。
月系扁舟渔火渡,风清古碣隐君家。游人亦卧东山麓,醉倚烟萝学种瓜。”
【注:
①“禅关”:有关佛教的事物曰禅,此“禅关”指上山的关口。
②“赊”:作“远”解。
③“摄”:引持,“拉起”解。
④“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⑤“紫塔”:应指紫云双塔,即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⑥“碣”:圆顶的石碑,此泛指石碑、碑刻。
⑦“隐君”:指唐·诗人秦系,天宝末隐九日山,世称隐君。
⑧“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晋·谢安早年隐居于此;又,临安、金陵均有东山,也是谢安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指隐居。】
清衰
清·康熙卅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
清·康熙卅年(1691年),七闽总督张云翼曾率众游九日山,留下一篇《九日山游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云翼》
曰:
“泉州之西,山川盘郁,有江自北来,会南安双溪之水,历金溪、黄龙迳于石笋桥下,是称笋江。溯江而上十五里,有山曰‘九日',奥衍明秀,传为士大夫探憩登高之所。今年雨旸时若,万宝既升,余欲行郊原,视其盈宁之象,因偕宾从游焉。
出临漳门,夙于桥畔连三舡为方舟,载弦管壶觞于后,乘风潮扬颻。先之以渔艇纵横水面,计烹鲜以供客,是时晓岚依浪,新日喧沙,洲渚之间时有野老结绿竹、鸣社鼓相迓。而从行列校人马杂岸,知让道袯襫者,俾各携婴扶杖以观。余屡停舟询其岁计,溷于方言,殊不多解,但指顾箬屋稻畦、鸡犬烟火,色欣欣有喜也。因令射于浦,使纠桓者决拾破的,少示扦圉卫民之意。
日中始抵通济桥。桥既圮,剩累址如封堠,玉虹偃波不可以跨。
桥西为金鸡山,东即‘九日山’,乃登岸,经‘延福寺’废址,先陟‘姜相台’;是以直谏忤德宗,贬此,筑室与秦系相近也。系之穴石注《老》处,则在台西。遂由东峰凌顶俯瞰,江光萦绕群山众壑间,南放于海,苍苍茫茫,目不可穷。降自‘石佛岩’后折而前,见系所为炉、碾盆、砚遗迹宛然;并看苏才翁所篆‘高士峰'三字苍劲古质,如睹系之为人。
日将夕,自秦君亭移坐‘一眺石’,于‘碧玉峡’踏仄蹬而下,过‘无等岩’,寻前径以归。
余顾谓客曰:‘山以人重,盛衰之故,山亦不能不听消长于人。方‘九日’之盛,于唐则高隐如公辅、公绪,于宋则游咏如朱文公(朱熹)、陈休斋(陈知柔),而摩崖纪胜则又有苏魏公(苏绅)、蔡忠惠(蔡襄)之所挥题,乃俱堙灭于岩壁之间与!‘琴泉'、‘云井'三十六奇,鞠为茂草。今‘九日’既衰,自有起者追踪古人,重为山灵生色,即厚自敛,宁能止林木之不复滋蔚乎?然山终亭亭无意增华,惟知触石兴云为雨泽,以相化育而已,何有于人事之消长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苏绅、蔡襄》)
客曰:‘谅哉,如公言,此大臣端扑不事缘饰,靖共以亮工之义也,请书其语以为记。'
遂相与登舟泛月,饮酒赋诗,笙歌迸奏,灯火蔽江,而夹岸人影犹依依走送。直至石笋桥,此记已成。其时则康熙三十年七月五日也。”
清诗
明末清初·丁炜诗
丁炜,字瞻汝、澹汝,号雁水,明·天启七年(1627年)生,晋江陈埭人,回族;府第在泉州郡城内。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诸生投定远大将军·济度幕下,历淳平县(今浙江淳安县)教谕、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县丞、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知县。康熙八年(1669年)内调为户部主事,不久转员外郎,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任赣南分巡道;升湖广按察使,因事降职,补姚安知府。复职后上京师,途中得眼病,寓居金陵(南京)就医,不久遂归泉州。康熙卅六年(1697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
明末清初·丁炜《题九日山》:
“高阁凉生暑气微,溪云拂拂飏轻衣。山含细雨浮空翠,树拥残云隐落晖。
石古虚传秦砚在,烟深莫辨晋松非。遥闻山吏留佳咏,化鹤何年此地飞。”
刘佑诗
刘佑,字伯启,清初·河南鄢陵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七年(1668年)任南安知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之变,并迅下七闽,刘佑逃匿山谷。郑经令人致聘,辞。郑经义之,于康熙十四年(南明·永历廿九年,1675年)三月遣兵护送北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佑、郑经》)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本朝诗》:
“《康于桑登九日山六韵》(刘佑):
‘九日山诚好,胡为产海滨?偏宜栖衲子,不解媚劳人。
登眺羞轻舆,俗尘叹此身。何时脱世网,重理洎川纶。’
其二:
‘高士峰头望,飘然凌紫霄。隐心生夙夜,诗兴寄前朝。
蔓绿秦亭草,远烟姜墓烧。不堪极目处,渔棹下残桥。’
其三:
‘偶萦劳吏迹,临眺倍咨嗟。晴照千峰静,风高万树华。
欲寻丹灶石,遥见刺桐花。半岭孤僧在,香烹雪片茶。’
其四:
‘小憩东台寺,旌幢向日翻。百川遥入栏,孤鹤近横门。
寂莫空山碣,萧条是处村。屏人成独坐,愁绪不堪论。’
其五:
‘畴昔紫亭老,曾闻杖履经。咏歌空有石,信宿已无亭。
流水声声激,奇峰片片青。凭高幽意发,曾否彻山灵。’
其六:
‘三载催科峻,空知万姓冤。仗谁通帝座,难自叩天门。
吏绩囊常净,琴堂泣暗吞。名山时一眺,吾道喜犹存。’”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本朝诗》:
“登九日山(刘佑):
‘偶缘公事出郊坰,遂造秦君处士亭。故馆于今余草蔓,伊人已久付沉冥。
金溪曲抱梵宫静,倒影平临乱岫青。老我惭无公绪节,回车忽忽入荒厅。’”
苏铎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本朝诗》:
“《次刘邑侯登九日山高士峰原韵》(苏铎):
时有修志之命。
‘不缘牒控向前坰,咫尺何从到此亭。吊古尚烦蒐志乘,凭高正好问苍冥。
可怜九日栖迟废,犹自三冬草树青。傥有公余能载酒,重来幸莫厌荒厅。’”
李延基诗
清·李延基(康熙间人)《题九日山》:
“约客携樽上翠微,山光冉冉袭秋衣。松影挹翠凝朝露,鸥鹭冲波弄夕晖。
秦砚草荒高士去,姜碑苔蚀古祠非。双凫何日朝天去?空羡凌云一鹤飞。”
蔡仕航诗
蔡仕航,或作蔡仕丹山(“丹山”合一字),字诒霞,号藐村,清·晋江人。康熙卅二年(1693年)登贤书,历山东兖州府鱼台知县、户部河南司主事(兼理四川司)、监察御史。雍正元年(1723年)擢工科掌印给事中。以原衔出督浙江粮储。署浙江按察司、布政司,终浙江巡抚。61岁归,越6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仕航》)
清·蔡仕航《题九日山》二首:
“一湾斜亻唐簉城西,客艇留樽尽日携。绣壁波纹来返照,傍洲鱼沫口佥(“口佥”合一字)香泥。
歌穿菡萏因风度,杖拄巉岩破藓题。梦里乾坤谁晓唱?桃都亦自又天鸡。”(注:“桃都”:指桃源,丰州地名。)
“不知炎夏黯然消,似□寒门冷气饶。露湿晴空熏细草,月随溪水涨平桥。
秦君亭古坚城在,姜相峰高旧事遥。曾是爽鸠行乐否,向来斯地属王朝。”
洪世泽诗
洪世泽,字叔时,号艮堂、艮圃,清·南安县英都人。乾隆二年(1737年)中选博学宏词科,赐进士出身。历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乾隆七年(1742年)乞归,从此不仕。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4载,后又相继掌教厦门“玉屏书院”、南安“丰州书院”。晚年栖居英都,80余岁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世泽》)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登九日山(七律)》(洪世泽):
‘人间尽爱重阳节,此地偏传九日名。落帽风流今已矣,凭栏眺瞩不胜情。
烟埋古迹双峰在,秋老空江一练明。菊蕊山中闲自发,清樽石上且同倾。’”
“《九日山怀古(七律)二首)(洪世泽):
‘六一烟岩锁暮涛,隐君峰压相君高。清风不逐桑田变,介节还如研石牢。
千载孤芳起顽懦,五言能事擅诗骚。摩挲片碣夕阳下,惆怅空亭半野蒿。’
‘晋代青松唐代人,松凋人去一千春。龙湫虚渫明王井,马鬣长埋真相臣。
事系安危敢言直,道通出处自成邻。苍生莫问当年病,剩有遗芳被水滨。’”
傅国琛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九日山吊古(七绝)二首》(傅国琛?杜若):
‘古松高树列纷纷,砚石荒凉绕暮云。寥落空亭无片瓦,风流何处觅秦君。’
‘唐祚匡扶旧日勋,荒台今日剩浮云。白杨芳草都零落,泪洒空山故相坟。’”
林学洲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九日山即景(五绝)》(晋江人林学洲?橙圃,亚魁):
‘山以九日名,我思千日住。缥渺东西台,时时得真趣。’”
民国诗
民国廿三年甲戍(1933年)重阳日后五日,曾遒会同杨家栋、洪锡畴等游九日山,作《甲戍重阳后五日游九日山》诗。
曾遒,字振仲,号“升文山人”,清末民国·泉州新门人。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举人,一生以教育和公益为业,1954年去世,年86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曾遒《甲戍重阳后五日游九日山》:
“摩挲石刻露嶙峋,擬和新诗试效顰。落帽秋风欺白发,戴云仙迹混红尘。
隐居不脱寰中境,远眺还疑物外身。盛会年年应继续,痕留鸿雪妙传神。”
杨家栋《甲戍重阳后五日游九日山》:
“醉席曾经卧昔贤,千秋陈迹付寒烟。多情惟有山间月,夜夜瞒人伴石眠。”
洪锡畴《甲戌重阳后五日遊九日山》:
“山以秦、姜重,非人山不灵。千秋双隐士,九日一孤亭。
遁世头犹黑,怜君肯孰青。高风深仰止,兰芷满芳汀。”
民国廿四年乙亥(1934年),洪锡畴另有《乙亥重阳日九日山登高》诗:
“栖迟谪宦有高坟,自昔名垂隔世闻。拓石重来寻宋刻,拒衣独上吊秦君。
东西二水江间合,清、紫双峰郭外分。旷望苍茫天尽处,可怜极北紧风云。”
(注:“清、紫双峰”:清源山,紫帽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
现代保护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古老文化的保护、开发,着手维修复建。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九日山参观,留下20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1方。
三十六奇景
九日山(含山下的延福寺、金溪畔)有“三十六奇”,其本初来历难溯其源,但最迟在元代已有“三十六奇”之说。
元·至正九年(1349年),正议大夫、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来到九日山,他“远观海屿之晏清,近览溪山之胜丽,遂搜三十六奇,访四贤遗迹、摩挲石刻,逍遥容与赋咏,而归书以记岁月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任泉州知府的程秀民《九日山》诗提到“三十六奇”。(见上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明·万历(1573—1619年)间,同安布衣先生黄文炤著《九日山志》,周维京[万历廿三年(1595年)进士]为作《序》称:“山以九日名,志旧也。然自晋、唐以来,姜相、秦君诸君子先后入泉,盘桓造胜,而山之名愈重,则固以千秋兹九日矣。夫谁之九日而千秋之人也。往日三十六奇,种种天胜,真令人应接不暇。缙绅大夫与夫山泽韵士、方外名衲,筇屐相踵者无空日,蠲咏著于苍崖绝壁之间,流播海内,侈为美谈,何其盛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泉南著述·泉州镇志、专志·九日山志》)
黄文炤《九日山志》罗列“三十六奇”为:秦君亭、姜相台、翻经石、石佛岩、无等岩、钓台、一眺石、醉石、葫芦石、百级石、清凉石、碧玉峡、砌石庭、自然磉、廓然亭、翠光亭、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水陆堂、神运殿、灵乐祠、肉身佛、东峰道场、白云井、菩萨泉、惠泉、放生池、仙人桥、晋朝松、无名木、檀樾林和石砚石盆石碾石灶。其中不少名胜,是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名士雅集宴饮赋诗之所。
清·康熙卅年(1691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也提到“三十六奇”。(见上文)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
“《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
“今诸奇俱废,虽有存者,亦复零落不堪入眸矣。宋有陈忠肃·瓘读书山房,明有黄养蒙半山别墅,亦仅存故址。过其下者,徒深景仰之怀。后君子有能兴之者乎?要亦非复旧时观也。”
山中无石不刻字
九日山最为著名的是摩崖石刻。北宋以后的摩崖石刻则基本留存至今。
《南安县志》云:“九日山为我邑第一名胜,前代名公巨卿、贤人君子来游此者,卒有诗词题咏。山中无石不刻字。”
东、西两峰的摩崖上,迄今留存北宋至清代的题刻75方。这些摩崖石刻,按年代分,有宋刻59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以宋刻居多;按内容分,有景迹题名15方、登临题诗11方、游览题名29方、修建记事7方、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13 方。其中以?10方宋代航海祈风碑刻最为著名,是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