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中卷) 东峰(姜相峰,麒麟山,东台。) 东峰(姜相峰、东台) 东峰,或曰“东台”,又因形如麒麟,俗名“麒麟山”;以“姜相峰”名著。 姜相峰 唐德宗丞相姜公辅贬为泉州别驾居此葬此,因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姜相峰,在九日山之东。唐丞相姜公辅贬为州别驾,卒葬于此,因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姜公辅所居在九日山左。公辅为唐德宗相,谪官来泉居此。” 北宋·吕造诗 吕造,北宋·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朝散大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泉州人名录·吕造》) 北宋·吕造《题姜相峰》: “陪銮先请诛贼臣,鸾台继入持洪钧。文石抗辞忤万乘,武泥谪官来七闽。 南宋·黄公度诗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龚茂良这两位同乡、同榜,又同时到泉州府任职(黄为泉州推官,龚为南安主簿),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年)秋,又同时离任。离任前夕他们又相约同游九日山,凭吊先贤姜公辅,并合题绝句1首,刻于姜相峰绝顶“姜相峰”题刻西侧岩壁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公度、龚茂良》)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题姜相峰(黄公度): ‘抱琴历高岑,拂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 南宋·王十朋诗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绍兴廿七年(1157年)进士第一(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起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开泉州,前后在泉1年8个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3·词翰·泉州府·题咏》收录有“南宋·王十朋《姜相峰》”诗,曰: “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天资自直无心卖,何处青山亦得名 (自注:明皇谓宋璟、德宗谓姜相,皆有卖直取名之语,故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亦以“《题姜相峰》(王十朋)”收录该诗,但无“自注”文字。 明·黄济诗 黄济,明·临川人。弘治进士,弘治三年(1489年)知南安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题姜相峰(民国志有“七律”2字)》(临川人黄济,邑令): ‘龙颜曾犯进规箴,一寸忠贞百炼金。流落闽山终白首,匡扶唐祚有丹心。 清·陈桂洲诗 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清·南安三都西坡人。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联捷成进士。乾隆九年(1744年),陈桂洲授翰林院检讨。命视学粤东,擢翰林院侍读衔,服父丧。服阕,即家起广西提督学政,授左庶子、升侍讲学士衔。升顺天府府丞。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桂洲》)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题姜相峰次王梅溪(王十朋)韵(七绝)二首》(陈桂洲): ‘政赖姜公佐太平,何缘谠论窜山城。荒坟遗庙寒烟里,千古高峰喜得名。 ’ ‘事轶当年尽不平,姜公去后国倾城。虽然隐逸南邦老,万古峰传宰相名。’” 清·庄为珙诗 清·泉州庄为珙(字石夫)《九日山怀姜别驾》: “谪向闽山志未平,一抔净土蛰忠贞。秋风也解孤臣苦,吹上松林作恨声。” 姜相台 概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姜相台》:“姜相台,在九日山姜相峰之下。旧有石台,唐相姜公辅尝登览于此,因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姜相台》:“姜相台,在九日山姜相峰之下,以石为台。唐丞相姜公辅常登览于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姜相台’。” “姜相台”在东峰,是姜公辅结庐隐居处。台系一坦平巨岩,可坐10余人。当年公辅闲坐眺览,傲啸山水,与西峰秦系偕隐13年。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翰林学士、泉州同安县书法家苏绅在麒麟山石磴上题刻“姜相峰”3字斗大隶书,后人即称东峰为“姜相峰”,平台为“姜相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绅》)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庆历四年,苏绅大书‘姜相峰’三字于石。峰顶有磴(“磴”:石头台阶),可坐十数人。宋人有《姜相台诗》。公辅殁,遂葬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姜相峰’镌石,唐·姜公辅相德宗,谪官来泉,居九日山左。庆历四年,苏绅大书‘姜相峰’三字于石崖。” 北宋·吴栻诗 吴栻,字顾道,北宋·瓯宁人(今福建建瓯),从周仆学,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和高丽修好,派给事中吴栻和户部侍郎刘逵出使高丽。回国后,任开封知府,擢工部、户部侍郎,后调宛邱知府。大观元年(1107年)后,历任苏州、陈州、河中及成都府知府,后调京任兵部侍郎,又调龙图阁大学士,再帅成都。徽宗称其为官“清勤循良”。再调中山府知府时去世。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登姜相台(民国志有“七律”2字)二首》(吴栻): ‘满林红叶坠纷纷,耆老犹言别驾坟。旧府光华关右月,故乡萧索海南云。 其二(民国志无“其二”2字): ‘苑门北出祸匆匆,叩马何人独记公。葬厚欲裁宁诈直,谋南能利信真忠。 北宋·吕造诗 吕造,北宋·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朝散大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造》)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题姜相台(民国志有“七古”2字)》(邑人吕造,进士): ‘陪銮先请诛贼臣,鸾台继入持洪钧。文石抗辞忤万乘,武泥谪官来七闽。 宋·郭正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 “《吊姜相旧隐室(民国志有“七古”2字)》(郭正): ‘青山为主身为客,主人借客青山宅。白云自在千里飞,长松不换三冬碧。 明·黄克晦诗 明·黄克晦《题姜相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姜相登临处,青山客落晖。故人今不见,来日去如飞。 聚秀阁 聚秀阁,位于东峰姜相台后平地上,系唐代姜公辅隐东峰时筑室旧处。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沙县城西人陈偁首知泉州,曾在该处近旁构筑“读书山房”,令其第3子陈瓘在此潜心攻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偁、陈瓘》) 元丰(1078—1085年)间,始建“聚秀阁”。元·至顺三年(1332年)火,至元元年(1335年)僧宗应重兴,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火,废。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聚秀阁》: “聚秀阁,在延福寺秦君亭之左。 宋·元丰(1078—1085年)间建。壁有蔡忠惠(蔡襄谥忠惠)祈雨诗真迹及曾楚公(曾会卒赠楚国公)题跋。 元·至顺三年(1332年)火,至元乙亥(至元元年,1335年)僧宗应重兴,至正甲午(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火。今废。”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聚秀阁’。” 东峰道场 南宋初,道士在“聚秀阁”设醮禳灾,又称“东峰道场”。 民国 《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东峰道场’。” 朱熹曾两度登临此地: 一是绍兴廿六年(1156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登临“东峰道场”场讲学。 二是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赴漳州任途中重游九日山东峰故地,作《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并于东峰西侧主持建造“思古堂”,题“仰高”堂额,此外还在西峰大书“九日山”山名,惜其真迹后世湮没,无迹可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的王十朋,留有《聚秀阁》诗,曰:“清源山远水流长,九日溪山更异常。高阁摩云聚秀气,禅僧秀气聚中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姜相峰祠 除“聚秀阁”外,当时东台应该还有为纪念姜公辅的“姜相峰祠”。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题姜相峰前祠(七律)》(王十朋): ‘姓名端合上麒麟,当世那知相是真。遗冢尚余封马鬛,孤忠曾记犯龙鳞。 “《题姜相峰前祠和韵七律(傅伯寿,佥书枢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寿》) ‘草间荒冢没麒麟,古寺何人为写真?华表不归空怨鹤,长松半落欲生鳞。 “《又题七绝》(傅伯寿,自得子) ‘早岁声名起日南,暮年病骨卧烟岚。死生有地皆天命,不用人间更疾谗。’” 登台庙 明·嘉靖(1522—1566年)间,九日山下、南安丰州人(时丰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黄养蒙在“姜相峰祠”旧址建“登台庙”,祀金娘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养蒙》)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东台》:“东台,在九日山。是处为黄养蒙读书处。后祀‘护国注生金夫人’,颇著灵感,故诸胜多倾,独东台修葺如前。” 黄养蒙是黄澄之子。黄澄于嘉靖二年(1523年)及第,历刑部员外郎、广东按察使佥事等。他仿效陈偁筑“九日山书室”于东台“姜相峰祠”旧址,供其子黄养蒙攻读之用。黄养蒙于嘉靖廿年(1541年)举进士,官至南太常少卿、光禄寺卿、北户部侍郎,后因疾致仕。黄养蒙曾作《九日山书室》,追忆他在九日山上读书的时光:“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小径通。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 乡人传说,黄养蒙在朝为官时,曾受内宫金娘娘眷顾。黄养蒙致仕回到丰州后,念及金娘娘的恩情,把“九日山书室”修建为庙宇,塑金娘娘像奉祀。黄养蒙还向朝廷奏文请封,嘉靖帝遂敕封金娘娘“保婴护幼、护国注生夫人”称号。其实,嘉靖帝在位时先后册封皇后3名、嫔妃60多名,这金娘娘究竟是谁,无从知晓。 清末民初,乡民又将苏夫人(苏六娘、苏夫人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苏夫人姑庙·紫帽山苏夫人姑庙》)从祀登台庙中,并列庙堂,合称“东台妈”,尊为妇幼保护神。 登台庙2007年重修,庙门一侧高挂着“黄养蒙读书处”匾额。又于登台庙旁重建一座名为“东峰道场”的道观。 廓然亭 概说 “廓然亭”位于姜相峰西侧半山处,大约在“无名木”后,“姜相台”西的半山处。亭边有古松,是诗人词客雅集吟咏的胜地。 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无可禅师建。元代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其他名僧·无可》)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廓然亭》:“廓然亭,在九日山之麓。”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廓然亭》: “廓然亭,在九日山之前。 宋·元丰间,天台无可禅师来董,佛徒因建小亭于山前。俯视群木之巅,一水萦环,千山献状,旁观远睐(“睐”:看),了无窒碍(“窒碍”:阻碍),其廓然(“廓然”:空旷寂静的样子)乎!因以是名。 朱文公(朱熹)留题其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今废址犹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廓然亭’。亭在山半,宋·元丰间天台可师建。朱文公(朱熹)有诗。” 诗词 【南宋·朱熹诗】 南宋·朱熹于绍兴廿六年(1156年)首游九日山时,曾咏《题廊然亭》以记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廓然亭》收录为:“逗留访隐古祠旁,眼底樛松老更苍。山得吾侪应改观,坐无恶客自生凉。”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也以“廓然亭(朱熹)”收录。 后来,朱熹又作1首《廓然亭》诗。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以“廓然亭(朱熹)……又”收录,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以“《廓然亭(五古)》(朱熹)”收录(文同)。诗曰: “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南宋·陈知柔、梁克家唱和诗】 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梁克家(字叔子)中状元。梁克家回乡后,隆兴元年(1163年)即将上京任官,陈知柔(字休斋)在“廓然亭”为他送行,相互赋诗留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陈知柔》)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送梁状元“题廓然亭”》[民国志作“送梁状元“题廓然亭并序”(七绝)”](陈知柔): ‘隆兴改元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饯送梁叔子状元于九日山。诘朝,烹茗‘廓然亭’上,蘧庵索题壁,偶书绝句。 廓然亭上少迟留,万壑风烟眼底收。饮罢征车已催发,都人待看上瀛洲。’ 《次陈休斋韵》(晋江人梁克家,状元,丞相): ‘已行更为玉泉留,好景烦公杰句收。紫帽峰前双鹭下,几多清兴满沧洲。’” 【南宋·梁知录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 “《题廓然亭》(梁知录)(民国志作“《题廓然亭(七律)》(梁克家)”): ‘危亭缥缈斗星傍,俯槛连云挂碧苍。航快远随飞鸟下,树秾阴覆酒樽凉。 (按:宋代“知录”是“知录事参军”的省称,为一种属官,掌管文书、纠查府事等。至元代不设。民国志作梁克家题,恐有误。) 【南宋·赵时焕诗】 赵时焕,宋宗室,南宋人,居晋江,籍属南外宗正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时焕》) 南宋·赵时焕《九日山廓然亭送客》: “频年因送客,携酒访山灵。归去成何事,重来愧此亭。 【元·李倜诗】 李倜:元·至大(1308—1311年)间人泉州总管。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元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元诗》均载(文同),曰: “《次朱文公廓然亭韵》(河南人李倜,号员桥)(民国志作“《次朱文公廓然亭韵(五古)》(河南人李倜?员桥)”): ‘清晨出西郊,危径甃滑石。徐登九日山,眼观天地窄。 【明·陈恩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 “《廓然亭和朱文公韵(“韵”后民国志有“(五古)”)》(东莞人陈恩,举人,训导): ‘清源迤逦西,两峰叠其石。法门六六开,眇视蓬山窄。 【清·刘三杰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本朝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本朝诗》均载(文同): “《戊申仲秋登九日山读石上朱文公廓然亭诗次韵》(江陵人刘三杰,邑令,号讷庵)[民国志作“《戊申仲秋九日山次朱文公廓然亭诗韵(五古)》(江陵人刘三杰?讷庵,邑令)”]: ‘我生不恋俗,雅志在泉石。咏此廓然亭,敢曰海天窄。 姜相坟 位于“姜相峰”东南麓 姜相坟,又称“姜公辅墓”、“唐丞相姜公辅墓”,位于“姜相峰”东南麓,系姜公辅坟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姜公辅墓》:“姜公辅墓,在县西九日山下。”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墓·唐·唐丞相姜公辅墓》:“唐丞相姜公辅墓,在九日山麓。” “唐丞相姜公辅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永贞元年秦系为营葬 唐·永贞元年(805年)姜公辅猝死,妻室子女远在爱州日南(今越南河内南部),秦系为其营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秦系》)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墓·唐·唐丞相姜公辅墓》:“秦隐君系为营葬。” 北宋·吴栻诗 吴栻,字顾道,北宋·瓯宁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崇宁二年(1103年),徽宗派吴栻和户部侍郎刘逵一出使高丽正式修好,著有《鸡林记》20卷(按:鸡林即高丽地)。 北宋·吴栻《题姜相墓》: “满林红叶坠纷纷,耆老犹言别驾坟。旧府光华关右日,故乡萧索海南云。 (按: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姜公辅墓》收录前4句。) 南宋·邓祚诗 邓祚,字成材,南宋·沙县人,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绍兴卅年(1160年)任泉州知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邓祚》)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谒姜相祠坟有感(民国志有“七律”2字)》(邓祚): ‘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若有神。三尺孤坟封马鬛,一时直道犯龙鳞。 南宋·陈知柔诗 陈知柔,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南宋·晋江人,徙居永春,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累知循州、知贺州、福建参议。归隐后,在永春蓬壶境内蓬山右峰陈岩置别业,讲学授徒。晚年移居建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陈知柔》)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谒姜相坟次邓经略韵(民国志有“七律”2字)》(陈知柔): ‘欲将兴废问洪钧,来谒孤坟独怆神。千载高风余凛凛,一池秋水自磷磷。 南宋·王十朋诗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绍兴廿七年(1157年)进士第一(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开泉州。乾道七年(1171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诗曰: “姓名端合上麒麟,当世哪知相是真。遗冢尚余封马鬣,孤忠曾记犯龙鳞。 南宋·傅伯成诗 傅伯成,字景初,号竹隐,谥“忠简”,南宋·晋江人,祖籍南安县。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屡内外官。开禧(1205—1207年)间,出为湖广总领。开禧二年(1206年)起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未久除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嘉定元年(1208年)进权户部侍郎,左迁权吏部侍郎。不久贬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县)。嘉定三年(1210年)移知镇江府。嘉定八年(1215年)致仕。宝庆二年(1226年)八月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成》) 南宋·傅伯成《题姜相墓》: “三尺孤坟古,秋风草自衰。凄凉埋玉地,想见叛麟时。” 南宋·淳熙十三年重修既勒石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林枅命南安摄吏黄汝嘉重修。墓后岩壁上有隶书记事石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枅》)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墓·唐·唐丞相姜公辅墓》:“宋·淳熙丙午年,邑令黄汝嘉奉郡守林命葺墓,为八分书一百十字勒于石。”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姜相坟”勒石》: “‘姜相坟’勒石,在九日山麓后。有巨石壁立,勒宋·淳熙(1174—1189年)时记一百十字(下边记文只有105字),为八分书, 瘦劲可爱。记己(“己”疑为衍文)亦谨严。 其文曰: ‘秘书莆阳林公治泉之明年秋七月望,命有司给公钱三万,指授南安掾吏黄汝嘉曰:‘唐·直臣姜相墓,岁久荒圮,不足昭遗烈,其葺之。毋侈故度,毋役齐民,环植以所宜木,俾来起敬焉。’ 汝嘉奉命惟谨,越二十有三日报成。 时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年)秋七月戊申朏(“朏”:阴历初三的代称)谨识。摄尉钱塘朱孝谨书。’ 噫!贤者莅政,留意表章,遗烈如此,甘棠且思之,况其冢乎?” 宋末元初·释大圭诗 元·释大圭《梦观集·次韵王季鸿游九日山(并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季鸿 王君携友游九日山,过姜相墓,感秦隐君(秦系)能为卜葬事,不暴于世,吊以诗。余未识其人,爱其诗,亦次其韵。 有客车马同,新秋在云巘。幽寻意方惬,周览涕欲泫。 明·弘治初两修既弘治四年傅凯为立《碑记》 明·弘治(1488—1505年)初,泉州郡守李哲修;弘治四年(1491年),别驾罗憓再修,傅凯为立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李哲、罗憓、傅凯》)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墓·唐·唐丞相姜公辅墓》:“明·弘治间郡守李哲修重葺,别驾罗憓再修,属傅凯为立碑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之2·记》收录“唐相姜公墓碑记(明·傅凯,进士,主事)”,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亦以“唐相姜公墓碑记(明·傅凯)”收录,文稍异。曰: “树直节于当时,流芳名于后世,此大丈夫事也。夫臣之于君,谟明弼谐(谋略美善,辅佐和谐),相与都俞吁咈于一堂之上,而共成乎德业。初不见(“见”民国志作“相见”)其所谓直,此(民国志无“此”字)固其所愿也。不幸君有过,在所当谏;谏之不听,而谴怒随之,黜罪随之。遂使君有拒谏之失,而臣有直谏之名,此岂其所欲哉?然与其(“与其”,民国志作“视夫”)贪位固宠,依阿而(民国志无“而”字)不言,宁覆公餗(“餗”:鼎中食物)而不失吾私图,则妇寺(“妇寺”:指宫中妃嫔和太监)之所为耳,恶足为人臣,恶足为大丈夫乎? 故(“故”民国志作“故为直臣者”)肝可裂而口不可缄,首可碎而志不可夺,岭海之瘴(“岭海之瘴”民国志作“岭海烟瘴”)可犯而此疏(“疏”民国志作“谏疏”)不可以不陈。是(民国志无“是”字)其身之利害而有所不暇计,名于我何有(“名于我何有”民国志作“而名何有焉”)?然书之简册(“简册”民国志作“简策”),播之天下,而(民国志无“是”字)传之后世,其名自有不可得而掩者。若不知乎此人,不重乎此人(“若不知乎此人,不重乎此人”民国志作“士大夫而不知乎若人,不重若人”),则是无人心矣。此唐相姜公墓之所以修而碑所以立也。 稽之史传,公爱州日南人。德宗时为翰林学士,预知朱泚之将叛,谏诛之而不听;(此处民国志多一“知”字)泾卒之将乱,复谏取之以从行而不听;及德宗欲驻凤翔,又谏以张镒之不可倚;及在奉天,又谏以羽卫不可不严。后皆果如其言。除公谏议大夫、同平章事。既而德宗欲厚葬唐安公主,公(民国志无“公”字)谏宜从俭约以济军兴,德宗遽怒其卖直以求名(“求名”民国志作“沽名”),虽有陆宣公(陆贽)之解不能释,遂罢为庶子。未几,又贬为泉州别驾。当时卢杞保朱泚之忠贞,而致乘舆播迁,宗社几覆,德宗曾不之咎。公何负于国家?而一黜不可复还;德宗何如君,是固不足尤,而直道不容于时,可慨也。 公至泉,日(民国志无“日”字)与隐君秦系往返于南安九日山,遂终于此。秦君为葬之此山之麓,即今姜相之峰、秦君之亭,屹然砥柱并立;而故丘断垄,颓然于寒烟荒草之间,几莫能识者。 别驾、桐庐罗侯憓以乡进士来治郡几五载,廉介公勤,崇儒尚道,雅慕公之直节。弘治辛亥(弘治四年,1491年)冬出按南邑,属余为访公之丘垄,将修之而使公在立石以示后。乃谋郡守李侯、通判张侯、节推杨侯,同心协力,命工修葺,卜日具牲醴以奠,属予书于右。 呜呼!天地有正气,人心有正理。正气不容以一日息,正理不容以一日泯。使公在使公在当时,若卢杞之奸,则虽蒙一时之荣宠(民国志作“虽一时荣宠”),至今人将唾骂之不已;其枯骨之(民国志无“之”字)在地,尚有欲发而暴之者,况望其垂吊哉?惟其直节不回,可以质天地而无愧,此其所以虽屈于一时,而起敬于千载之下者,尚未艾(“艾”民国志作“有艾”),公其可以小丈夫比哉?睹高山而仰止,启后人之具瞻,侯亦可谓知所重而无愧于公之为人,故皆可书也。 因系之词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时有直臣而不显其功; 明·冯澄诗 冯澄,广东南海人,明·弘治(1488—1505年)中任南安训导。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题姜相坟(民国志有“七律”2字)》(冯澄): ‘相国何年掩夜扃,年年风雨过清明。夕阳送断麒麟影,古木啼残杜宇声。 【注: 明·黄玑诗 黄玑,字允衡,号仁庵,明·泉州南安丰州人。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授广东清远县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黄玑》)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题姜相坟次韵(民国志有“七律”2字)》(邑人黄玑,举人,知县): ‘长安万户锁柴扃,车驾蒙尘昼晦冥。曾托股肱登凤阁,肯于风雨断鸡声。 【按: 清·乾隆十五年修 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因葬者迫逼,累累相属,姜公辅裔孙姜宏泰告官,即予清理左右近逼者,并环立石柱为界保护,稍复旧观。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墓·唐·唐丞相姜公辅墓》: “代远,逼葬者多。清·乾隆十五年,公裔孙宏泰鸣于官,清其左右逼者,环立石柱为界。 古今题咏见《艺文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姜相坟”勒石》: “代远年湮,葬者迫逼,累累相属。名臣故邱,夷于齐民,行道者辄心恻焉。 乾隆庚午年,其裔孙宏泰鸣于官,清其左右逼者,环立石柱为界,稍复旧观。然石上记仍藓翳漫漶,几不可读也。” 现代 后又渐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因开山为田,墓被湮。 后于今址挖出“唐·相国忠肃 姜公封茔”墓碑,重新堆坟,但似非原处。 墓制 墓制原比较宏大,后渐毁圮。 现代重修后的姜相坟占地约140平方米,居中竖立原石墓碑,碑高1.53米,宽1.34米,阴刻碗粗楷书“唐·相国忠肃 姜公封茔”9个大字。墓前分列原物两尊石介士,其下卧伏石狮、石马、石羊各1对,并立1对圆顶角柱。 墓前不远有井1口,名“相公泉”,今尚存。 无名木 宋时木 无名木,位于东峰南麓。据云,宋代此处有奇木1株,高可参天,盘根错节,枝叶茂密,因不识其名而以“无名木”名之,属“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 “无名木”明初尚存,常性题九日山诗刻中有“清风声动无名木”句。“无名木”今无存,据说在清代(或说明代)老树凋萎枯亡。 《闽书》载,“宋时木也,莫识其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无名木’。宋时木也,而莫识其名。王龟龄(王十朋字龟龄)有诗。元·施德镌‘无名木’三字于石。” 摩崖石刻“无名木”3字,在东峰南麓西侧小岩上,南向,隶书,字径约20厘米。 南宋·王十朋诗 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有诗2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 “《无名木》二首(王十朋): ‘一木苍然老更奇,肯将名与世人知。我来不具知名眼,深愧平生未学诗。’ 其二: ‘堂下有奇木,灵根植何时?非无栋梁用,所叹识者稀。匠石不可待,山中聊自怡。’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仅以“《无名木(七绝)》(王十朋)”收录其诗一。 南宋·傅宗教诗 傅宗教,南宋·傅自得子,官至龙图阁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傅宗教有诗,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以“《无名木》(傅宗教,自得子)”、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以“《无名木(五古)》(自得子傅宗教)”收录,文同,曰: “峨峨九日峰,下有千年木。正异岁寒姿,命受兹也独。 此诗《全宋诗》亦有收录。 明·苏浚诗 明·苏浚(又作苏濬,号紫溪)有2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题无名木,用王梅溪公(王十朋号“梅溪”)旧韵(“旧韵”后民国志有“七绝”2字)》(郡人苏濬,进士,提学): ‘有木无名名更奇,托根幽壑避人知。许由逃迹唐虞世,不入姓名书与诗。 ’ 《又题,用傅删定(指“傅宗教”)旧韵》[苏濬,号紫溪(民国志无“号紫溪”3字)]: ‘木存无人识,木凋不记时。灵根藏九地,所贵知我希。肯自比凡卉,争逐春风飞。’” 西峰(高士峰、西台) 九日山西峰,又称西台;唐·秦系隐于此,后人又因号之“高士峰”而名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概说 九日山之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隐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秦系所居在九日山右。系为唐德宗时校书郎,来隐于此,后东去秣陵。邑人为立亭曰‘秦君亭’,号其峰曰‘高士’。石刻篆书‘高士峰’三字,苍劲古质,苏才翁笔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高士峰’石刻,唐·秦系为德宗校书郞,谪官隐于九日山右。后东去秣陵,邑人为立亭曰‘秦君亭’,号峰曰‘高士峰’。苏才翁篆书‘高士峰’三字刻于石,苍劲古质。” 诗咏 【宋诗】 北宋·刘涛《吊秦隐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涛》) “唐时贤士今何在?晋代青松独此存。往事悠悠何处问,金鸡山色又黄昏。” 北宋·陈瓘《题高士峰》:(陈瓘,熙宁(1068—1077年)间泉州知府陈偁之子,慕秦系高隐,于西峰秦君亭畔筑读书山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偁、陈瓘》) “世梗贤路塞,达人识穷通。搀枪天宝后,美士如驱蓬。 北宋·吴栻《题高士峰》: “芸阁酬书谢建封,生涯潇洒一枝筇。曾为剡隐云横水,更作闽游月满峰。 【元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收录元·张光道咏“高士峰”诗:“元·张光道诗:‘淡淡梨花寂寞春,一声啼鸟隔花闻。高峰影射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九日山西峰东南坡半山处岩崖下,有元·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泉州监郡亻契玉立所题诗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亻契玉立》) 其自序云:“至正庚寅重九来登是山。昔有廓然亭、四贤祠,岁久荒芜,惟高士峰、秦君亭独存,而廓然亭复扁。豁然览眺,徘徊感慨而赋。” 诗云: “攀云晓上廓然巅,半岭回峦景豁然。花县屯烟山谷里,金钲跃浪海门边。 【明诗】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春二月廿四日,泉州府通判郝中随知府常性等人“郊谒宪官,故登九日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郝中》) 郝中赋诗1首,刻于九日山西峰东麓石刻群下部左侧: “磨空楼阁倚空山,京口仙人去不还。春色满林三岛外,清岩横岱九霄间。 明·黄克晦《中秋再游九日山》夜宿高士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高亭秋气夜萧萧,下界人家鼓角遥。何处山光如九日,一年月色在今宵。 明·黄克晦《九日山西峰》: “昔贤容小隐,岩壑尚余光。沙嘴衔渔艇,松荫冷佛堂。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高士峰(七律)》(邑人傅凯,进士,郎中):(傅凯,字时举,号敬斋,南安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凯》) ‘世事将非此避名,先生踪迹有高亭。一庭芳草埋丹灶,千载清风耸翠屏。 明·黄澄《题高士峰》:(黄澄: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 “潮落汀沙净,风高木叶干。振衣云不碍,坐石鸟相看。 明·戴一俊《高士峰》:(戴一俊:惠安人,嘉靖卅二年(1553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一俊》) “早赋归来栖碧山,岩头风景谢人寰。岚光映牖青霄落,松影摇阶翠岫环。 【清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 “《登九日山(七律)》(刘佑): ‘偶缘公事出郊坰,遂造秦君处士亭。故馆于今余草蔓,伊人已久付沉冥。 “《次刘邑侯登九日山高士峰原韵(七律)》(苏铎) ‘不缘牒控向前坰,咫尺何从到此亭。吊古尚烦蒐志乘(时有修志之命),凭高正好问苍冥。 石佛岩 北宋·乾德三年陈洪进建造 西峰绝顶有座石亭,亭里有1尊天然岩石琢成的阿弥陀大石佛,是九日山36奇景之一,称“石佛岩”。 弥陀佛坐像为北宋·郡守陈洪进为禳压火灾,于乾德三年(965年)令工匠顺天然巨岩之形雕琢而成,是泉州较早的石刻造像艺术珍品之一。佛像跌坐莲花座,袒胸盘足,双手托放膝上,衣褶深密,气势雄伟,宛然唐风;雕像通高7.50米,其中佛像高6.70米,肩宽1.86米;须弥座高0.80米,与佛像一体凿成。今佛像面部风化严重,眼、鼻、双耳已剥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石佛岩’。陈洪进因(“因”:顺着)山石镌佛焉,故名。朱文公(朱熹)有《题石佛岩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石佛岩镌像,邑乡火患,陈洪进因九日山大石镌佛像。” 北宋末南宋初·刘涛诗 刘涛,字普公,号灵泉山人,北宋·南安人,刘昌言曾孙。工诗及草书,宋徽宗曾召入禁中。晚年隐居晋江灵源山灵泉院(亦称“灵泉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涛、刘昌言》、《泉州山川·灵源山》)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以“《登石佛岩》(邑人刘涛,字普公)”、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以“《登石佛岩(七绝)》(刘涛?普公)”收录刘涛诗(文同),曰: “唐时贤士今何在?晋代青松此独存。 南宋·朱熹诗 南宋·朱熹曾访“石佛岩”,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题石佛岩(民国志有“七绝”2字)》(朱熹): ‘卧草埋云不记秋,忽然成殿坐岩幽。纷纷香火来求福,不悟前生是石头。’”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还载: “赠石佛岩俭老(朱熹): ‘岩中老释子,白发对青山。不作看山想,秋云时往还。’” 明·黄河清诗 明·黄河清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题石佛岩(民国志有“五律”2字)》(黄河清): ‘佛国开奇像,居然压万形。身前原一石,幻后忆三生。 明·万历卅年泉州知府程达重修,洪启睿《记》 明·万历卅年壬寅(1602年),泉州知府程达重修“石佛岩”,洪启睿为记。 【按: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 “《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记》(明·洪启睿): 山川之钟为灵秀,吏治之酿为升平,盖有数存焉。而其间剥奇标胜,盖两相待而相成哉。邹峄之山,吕梁之水,非必瑰异绝伦,一经孔(孔子)、孟(孟子)芳迹,而名与天壤共传,山川以人重也。颂申甫者,必曰嵩、岳;溯道脉者,必曰濂、洛,人以山川重也。 南安襟带溪山,拱护郡会。迤城而西为‘九日山’,山之麓为‘延福禅寺’,岁时祝寿在焉。沿山崖而上,危石陡立,古迹、奇树,种种可观。徐行百步为‘一眺石’,石之上因巨石为佛像,竖亭覆之。若曰奠国盘石之安,庶几吏兹土者得以享盛平而供职哉。 ? 唐、宋诸贤,潜迹其间者,不可胜纪。如郡守王梅溪(王十朋号梅溪)、同安主簿朱晦庵(朱熹号晦庵),郡邑所尸祝(“尸祝”:崇拜)者。二公注心民瘼(“民瘼”:民众疾苦),而尤雅意名胜。尝登九日,临金溪以观风采谣,而寄高踪于不朽,其遗韵余咏,班班志乘中可镜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朱熹》) 岁久湮没,屋宇鞠为丘墟,佛像至不蔽风雨。 岁壬寅(万历卅年,1602年),郡守洪川程公(程达)以公暇登临其地。时署邑篆者,槜李?陆公也。程顾陆而言曰:‘兹山之麓,非祝圣寺乎?以东非邑治与郡城乎?无论佛像露立,祝厘不称,而名侯硕彦之所托宿,良守高贤之所题咏,岂可任其湮没而弗传乎?’ 陆公承公意,召工计直(“计直”:核计预算),属邑丞万君聪董(“董”:监理)其事。名人相得盖彰,盖未易更仆数也。 一代名臣则姜相公(姜公辅)、韩学士,以其用舍,系国安危。千秋高士则秦隐君(秦系),贞不绝俗,和不离分,皆百世士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秦系》) 瞻山额则欧阳四门(唐·四门助教欧阳詹)之笔,讽墨妙则蔡端明(蔡襄谥端明)、王梅溪(王十朋号梅溪)之题。或文起七闽,或望系苍生,皆非偶然者。刘禹谟(刘昌言字禹谟)之才名,实继欧阳(欧阳詹);柯龙图(柯述官终直龙图阁学士)之德政,跻乎墨妙。梁状元(状元梁克家)乃姜、韩之流,南安翁亦隐君之侣。陈了翁,宋朝司直;李文节,南渡遗老[“李文节,南渡遗老”:此句应有误。李文节为李廷机谥文节,“南渡遗老”为李邴(谥“文敏”,改“文肃”),故此句应为“李文肃,南渡遗老”]。皆与兹山若有宿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蔡襄、王十朋、刘昌言、柯述、梁克家、李廷机、李邴》) 至若考亭(朱熹号考亭)、休斋(陈知柔号休斋),以明德卜邻,傅自得襆被来访,泛舟唱和,亦一时盛事。吕朴乡(吕大奎号朴乡),宋之真儒;马伯庸(马祖常字伯庸),元之巨宿。英流相继,嗣音弗绝。厥后松凋櫅析,山之胜稍替矣。然学士登临抒怀自若也。若黄莲峰(黄河清号莲峰)、傅锦泉(傅夏器世称锦田先生)、洪朝选、黄仪庭(黄凤翔号仪庭)、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黄克缵、王遵岩(王慎中号遵岩)、郑海亭(郑普号海亭)、吕天池(吕图南号天池)、颜桃陵(颜廷榘,后世尊称桃陵先生)、何镜山(何乔远号镜山)、洪讱原(洪启睿号讱原)、郑孩如(郑维岳别号孩如)诸先生,有德有言,名重乡国,一觞一咏,辉映山门。所云山川觏人重,人觏山川重,讵不信然?至于韦、刘、苏、黄远寄之篇,与夫大圭、善珍、惠济、可廷方外之作,均足以增辉璧府,广胜梵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知柔、傅自得、吕大奎、马祖常、黄河清、傅夏器、黄凤翔、李廷机、黄克缵、王慎中、郑普、吕图南、颜廷榘、何乔远、何乔远、洪启睿、郑维岳》、《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山旧无志,明季吴侯廷谏延黄季弢氏(黄文炤称季弢先生)捃摭而成之。兵燹以来,仅存此本,小有缺略,无可校正。余惧其湮没也,欲公诸同好,以广其传,非徒以山川名胜之美,亦以备南邑僚属先后襄赞之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泉南著述·泉州镇志、专志·九日山志》) 缙绅士民莫不乐其成,而子来趋之。经始未几,而后堂、前庑焕乎一新。高士、姜相诸峰蟠结蜿蜒,若断若续。南临溪流,则舆梁往来,舟楫上下,不知含和饮泽者凡几万家。归憩亭下,则清风明月,洒然神旷。 陆公执爵言曰:‘亭始基,其国人属耳目焉,请所以名是亭者。’ 余答曰:‘亭直耳目哉。爰清爰静,汉始以宁;无思无营,泰阶乃平。盍匾其额曰‘三空广胜’?’ 噫!夫人知胜之所以广,广则知亭之所由建,与翁所以建亭之意矣。于是乎次其岁月而为之记。” 明·万历卅四年黄懋中诗 明·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秋,黄懋中偕友人登九日山“石佛岩”,并谒程达(程达号信吾)新祠,赋诗志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懋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载(文同): “丙午秋杪拉友人登九日山石佛岩谒郡守程信吾公新祠(民国志有“七律二首”4字)(邑人黄懋中,贡士,通判): ‘嶙峋一柱削孤根,紫雾黄云互吐吞。涌出真身通地脉,炼成石骨划天门。 其二:(民国志无“其二”2字) ‘菩提趺坐(“趺坐”:以两脚的脚背置于两股上,足心朝天)对溪深,万壑松风白昼阴。不见不闻同片石,何生何灭到来今。 清·康熙卅三年重修 清·康熙卅三年(1694年)南安知县李延基重修“石佛岩”,现存。 规制 佛像原有木构屋宇遮护,但屡建屡毁,后易石室。 今石室为清·康熙卅三年(1694年)南安知县李延基重修,屋顶分两层,上层作八角尖顶式,下层作四柱廊式,门额为卷形,李延基题勒“洞天别现”,俗称“石佛亭”。该亭形似1座有盖的炭炉,石佛能压火,又俗称“荫炭亭”。 佚名题石佛亭石刻楹联: “石室照清江,万壑烟霞,尽是慈云慧日; “烁烁金身,只现自然色相; 碑记 “石佛岩”西侧有碑记3: ①《泉郡守信吾?程公生祠记》碑,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神明郡守”程达(号信吾)而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达》) ②《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记》,清·康熙(1662—1722年)间立。碑长方圭首,高2.4米,宽0.8米,厚0.1米,阴刻楷书,直写,字径约3厘米。记重修石佛亭始末。文中概括了九日山自唐至明的兴衰变迁情况,对研究九日山历史有较大参考价值。字迹部分已严重剥蚀。 ③1958年南安县人委会立的《修复石佛亭碑记》。 “石佛岩”东侧下方有碑记1: 《南邑赵父母德政去思碑》,是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南安人为知县赵时用立。碑长方形圭首,高2.6米,宽0.95米,厚0.12米,阴刻楷书,直写24行,行60字,字径约3×4厘米。文为原云南楚雄知府傅履阶撰,记万历四十一至四十三年(1613~1615年)南安知县赵时用政绩和评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履阶》) 百级石 石佛岩外有石阶百级,原为唐、宋所垒,阶石层递,蜿蜒曲折,古称“百级石”,现登山石阶已非旧物。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百级石,由此级达石佛岩。” 钓台 概述 钓台,亦称“钓龙台”,在“石佛岩”之前山下,累石为之。 唐时,“金溪”直逼九日山下,涨潮时水位更高。“金溪”再下为“黄龙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附金溪·钓台,附黄龙江》) 秦系隐居九日山时自号“东海钓客”,常在此垂钓,故名。其诗作有云:“苍黄倒藜杖,亻区偻覩银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钓台》:“钓台,在九日山‘石佛岩’之前。累石为台,下瞰‘黄龙溪’,故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钓台》:“钓台,在石佛岩顶。累石为之。秦系自号‘东海钓客’,故以此名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钓台’。” 后溪岸前移,距九日山脚已达百米,难觅当年“钓台”旧迹。 关于唐·韩偓《钓龙台》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唐诗》以“《钓龙台,在九日山》(韩偓)”,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唐诗》以“钓龙台,在九日山(七律)(京兆人韩偓,进士,侍郎)”收录,诗同,曰: “无奈离肠易九回,强摅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此诗十分著名,代有所引。康熙、民国《南安县志》均明确是题“钓龙台,在九日山”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也有收录,但记为题“清源山南台岩”。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泉州山川·清源山·南台岩·唐代·韩偓诗》》) 北宋·吴栻诗 吴栻,北宋·瓯宁人(今福建建瓯),有《钓台》诗: “一水自东流,萧萧霜木秋。笑谈轻万乘,身世老扁舟。 南宋·傅伯寿诗 傅伯寿,南宋人;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钓台(民国志有“七绝”2字)》(傅伯寿): ‘倚空绝壁势雄豪,招引山风接海涛。不假他人立名字,严台何似此台高。’” 秦君亭(隐君亭) 秦君亭,又称“隐君亭”,旧址在西峰石佛岩下,苏才翁“高士峰”石刻右后侧,为宋“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秦君亭》:“秦君亭,在九日山之上。”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秦君亭’。” 唐·天宝末秦系结庐于此 唐·天宝(755~756年)末,会稽名士秦系避乱入闽,结庐于此。穴石为砚,注《道德经》,自号“东海钓客”。后人思之,立“秦君亭”,又称“隐君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秦君亭》:“秦君亭,在九日山上。唐·秦系隐居于此,因名。”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秦君亭》:“唐·天宝末,秦系结庐于此。”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陈洪进始建亭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节度使陈洪进即秦系庐旧基建亭,并立秦系像于亭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秦君亭》:“东海忠顺王即其旧基为亭。” 北宋诗词 【吴栻诗】 吴栻,字顾道,北宋·瓯宁人(今福建建瓯)。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崇宁二年(1103年)徽宗和高丽正式修好,派给事中吴栻和户部侍郎刘逵一同出使高丽,著有《鸡林记》20卷(鸡林即高丽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题秦君亭(民国志有“七律”2字)二首》(吴栻) ‘芸阁仇书谢建封,生涯潇洒一枝筇。曾为剡隐云横水,更作闽游月满峰。 其二(民国志无“其二”2字): ‘秋日(“秋日”民国志作“秋月”)春风丽句亭,先生天上少微星。满炉松影随香碧,一砚苔痕带雨青。 【陈瓘诗】 陈瓘,字莹中,号了斋,北宋·南剑州沙县人;陈偁第3子。熙宁八年(1075年)陈偁首知泉州,曾在九日山东台为陈瓘构筑“读书山房”,令其在此潜心攻读。元丰二年(1079年)应举,陈瓘中探花及第。崇宁(1102—1106年)初官终泰州知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瓘、陈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游秦君亭探得风字(民国志有“五古”2字)》(陈瓘,谥忠肃) ‘世梗贤路塞,达人识穷通。欃枪(“欃枪”:彗星,古人认为是凶星,也用来比喻邪恶势力)天宝(742—756年)后,美士如飘蓬。 (此诗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3·词翰·泉州府·题咏》、清·乾隆《泉州府志·山川》等亦有收录) 【刘涛诗】 刘涛,字普公,号“灵泉山人”,北宋·南安人,刘昌言曾孙。工诗及草书,宋徽宗曾召入禁中。晚年隐居晋江灵源山灵泉院。(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涛、刘昌言》、《泉州山川·灵源山》) 刘涛《题九日山秦君亭》: “唐时贤士今何在?晋代青松独此存。往事悠悠何处问,金鸡山色又黄昏。” 南宋·淳祐十二年又修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赵竹屋又修。 南宋诗词 【傅宗教诗】 傅宗教,南宋·傅自得子,官至龙图阁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咏秦君亭(民国志有“五绝”2字)》(傅宗教,龙图学士): ‘隐君在何许?遗迹此山阿。春风闭门处,回首空烟萝。’” 此诗《全宋诗》有录。 【邓祚诗】 邓柞,字成材,南宋·福建沙县人。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绍兴卅年(1160年)迁泉州知府。后除广东经略马步军都总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柞》 )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题隐君祠(民国志有“七律”2字)》(邓祚,经略): 因遨游过此有感,漫赋二首(实只1首)题诸壁。 ‘九日山前避世喧,纫莲踝足卧荒村。轴书漫道登芸阁,抗志终期老荜门。 【陈知柔诗】 陈知柔,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南宋·晋江人,徙居永春。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累官至知循州、知贺州、福建参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题隐君祠次邓经略韵(民国志有“七律”2字)》(陈知柔) ‘人境初无车马喧,卜居元得近姜村。山围古寺苔生砌,花落前汀潮打门。 【王十朋诗】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绍兴廿七年(1157年)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起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题隐君祠次邓经略韵(民国志有“七律”2字)》(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 ‘去剡游闽避世喧,清风寥邈典型存。峰前鸟宿无名树,祠下僧敲有月门。 【赵时焕、赵崇皦唱和诗】 赵时焕,字元晦,宋宗室,南宋人,居晋江,籍属南外宗正司。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官至广东转运判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时焕》、《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南宋·淳佑十二年壬子(1252年)浴佛日(阴历四月初八),赵时焕邀同为宗室的赵崇皦游九日山,于西峰东坡巨岩勒下《题秦君亭》唱和诗。 赵时焕诗曰: “频年因送客,携酒访山灵。归去成何事,重来愧此亭。 赵崇皦诗曰: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俛仰千年事,孤高九日亭。 【陈炎子诗】 南宋·淳佑十二年壬子(1252年)仲夏朔(五月初一),福州陈炎子来游九日山,览秦君亭,见赵时焕、赵崇皦唱和诗刻,遂和诗勒石于二赵诗刻左上方崖壁间留纪。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题隐君亭(民国志有“五律”2字)》(陈炎子): ‘隐君在何许?把酒唤英灵。已矣成千古,悠然见一亭。 【张思诗】 张思,事迹不详。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收录(文同): “《题秦君亭(民国志有“七绝”2字)》(张思): ‘蝉蜕真为一世豪,双蜗逐逐笑吾曹。秦君已去亭犹在,着向山头更觉高。’” 【释藏叟诗】 南宋·释藏叟(不详)有诗曰: “石灶断苔纹,摩挲吊隐君。风吹游子袂,月照古人坟。 明·万历廿一年重修 【南安县令蒋如京重修】 入明,秦君亭复废。 明·万历廿一年癸巳(1593年),南安县令蒋如京(号宏溪)重修。郑维岳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维岳》)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秦君亭》: “万历年间重新盖造,今废。 古今题咏见《艺文志》。” 【郑维岳《重修秦君亭记》】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之2·记》收录“《重修秦君亭记》(明·郑维岳,经魁,同知)”,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亦以“《重修秦君亭记》(明·郑维岳)”收录,文字稍异。曰: “名山胜景,阅游人多矣,然出于良牧、贤君子之迹,则地乃以人重,貌名不废,如(民国志无“如”字)柳子厚(柳宗元)之西山,欧阳子(欧阳修)之醉翁亭是也。夫是特以施之玩赏间,而人犹名之至今,矧其兴感甚巨,不在烟霞泉石以娱目畅志者也 武荣(南安古称“武荣”)邑治(时在丰州)之西有九日山,其下为‘延福寺’,祝圣坛在焉。对峙为‘报亲寺’,金溪横其中,旧有桥为‘金溪桥’。桥久毁,屹然中流棋而布者,故址也。 九日山之上,一名‘高士峰’。由‘延福寺’面(“面”民国志作“之”)阴,蹑数百级而上为‘秦君亭’。亭西迤逦数武,折北十余级而上,为‘石佛岩’。岩前为‘一眺石’,有二古榕笼其上。自亭经岩前至‘一眺石’,地坦平(民国志作“地皆坦平”),皆(民国志无“皆”字)跨山之顶,前无遮塞。凡远近诸峰,大小溪流,无不俯伏拱揖,纡萦屈曲,以逞技献巧于前,洵奇观也。自古名贤多游咏刻石者。 弘溪(民国志作“宏溪”)蒋侯者莅武荣之四年,四方既辑,百废具举。尝移县之谯楼,改为门(民国志无“改为门”3字)。新南堞楼(民国志作“更新南堞”)。开(“开”民国志作“拓”)县治左右二街,拱合于(民国志无“于”字)内门,而于后(“后”民国志作“署后”)积土为山,以负屏之。已而修学,修仓,修‘延福寺’,暨(民国志无“暨”字)修‘报亲寺’。 ‘延福寺’既修,而祝圣有所,侯便道从寅僚,扪藤踏苔,遂(民国志无“遂”字)至‘秦君亭’,慨然想慕其人(此句民国志作“慨然兴慕”),求所谓(“谓”民国志作“为”)‘穴石为砚,注《老子》’,相与道大历(766—779年)、建中(780—783年)间薛兼训奏荐仓曹参军故事,谓:‘有名贤遗迹,郁不章乎(“郁不章乎”民国志作“湮郁不章”),吾之过也。’择日鸠工,咄嗟(“咄嗟”:片刻之间,指时间短)而成。 盖蒋侯于兹,凡兴十役矣。自莅政以来,廑身(“廑身”:勤劳己身)为民,无少休暇;凡廪禄(“廪禄”:俸禄)赎锾(“赎锾”:赎罪的钱)之赢,不以赈饥,则以兴坠,绝不入私囊。 亭成,复集寅僚陟游,俯(“俯”民国志作“俯瞰”)大江,民(“民”民国志作“叹民”)往来病涉,见桥故址屹然,问兴废所由。故老盛称兹桥乃泉州天关之砂(民国志无“之砂”2字),西障一路,昔人相传有金鸡之谶(“谶”: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其关系甚大。毁后,经许(民国志无“许”字)多良牧营度,竟以动费不赀,计无所出而止。蒋侯乃起而曰:‘在昔以一叟平太行、王屋,而汉阴无龙断(“龙断”民国志作“垄断”),诸事可已与否耳(此句民国志作“顾事可以兴与否耳”),何难一桥乎?’于是,不旬日而畚锸(“畚锸”:挖运泥土的器具,引申为土建之事)动矣。伟哉!百年缺功,乃待今侯,虽天运有数然,兆于兹亭也。(“虽天运……兹亭也”民国志作“盖天数适然兆于兹亭也”) 郑维岳曰:‘谢康乐(“谢康乐”:南朝·宋·谢灵运,曾袭封“康乐公”,是诗人、佛学家、旅行家)岂不胜游(“胜游”民国志作“壮游”)乎?疲民自快,民亦病之。若夫西山(“西山”:指“柳宗元”)、醉翁(“醉翁”:指“欧阳修”)二君子者,皆以功泽及民,时一眷焉,以节其戴星之劳,民则忻忻然愿之。然亭之建也,亦自为游观地。乃若建不以游观,而以景行仰止,以景仰之游,兴感大慈,垂规百世,尤其胜者也。由二君子观之,游能使地重,矧兹关系且十此者乎!是乌可以不记?’ 侯姓蒋,名如京,别号弘溪(“别号弘溪”民国志作“号宏溪”),直隶武进人。 亭之建,为万历癸巳年(万历廿一年,1593年)仲冬朔日。” 明诗 【黄河清、郭车堂(“车堂”合一字)、方彦联吟诗】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六月十四日,黄河清偕郭车堂(“车堂”合一字)、方彦3人联袂登九日山,“秦君亭”西侧岩上有3人联吟诗3首勒摩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郭车堂(“车堂”合一字)、方彦》) 【黄克晦诗】 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山人”,明·崇武所人(今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后居泉州城内。一生布衣,是明·嘉靖、隆庆、万历间没有功名的著名的诗人,兼擅书、画,时人称之为诗、书、画“三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明·黄克晦?《泛舟游九日山分韵(之一)》题秦君亭: “何处访秦君,扪萝入鸟群。山行常带雨,石坐不离云。 【黄澄诗】 黄澄,字廷肃,号竹溪,明·南安丰州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佥事,后归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澄》)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收录(文同): “《秦君亭(民国志有“五律”2字)》(邑人黄澄,进士,佥事): ‘潮落汀沙净,风高木叶干。振衣云不碍,坐石鸟相看。 【黄鼎象诗】 黄鼎象,字毓铉,号朝台,或作朝吾。明·南安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南雄府(在今广东省北部)通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鼎象》)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均收录(文同): “《秦君亭(民国志有“五古”2字)》(邑人黄鼎象,举人,通判): ‘千里入闽客,选胜九日山。灶冷缁衣裂,梦虚白日寒。 清·刘佑诗 刘佑,字伯启,清初·河南鄢陵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七年(1668年)任南安知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之变并迅下七闽,刘佑逃匿山谷。郑经令人致聘,将欲官之,辞。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郑经遣兵礼送北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佑》) 刘佑有《题秦君亭》诗: “偶缘公事出郊垧,遂造秦君处士亭。故馆于今余蔓草,伊人已久付沉冥。 清·嘉庆廿年秦时中重建 清·嘉庆廿年(1815年),秦系裔孙秦时中知南安,重建是亭,并撰立《重修秦君亭记》碑纪事于亭东“高士峰”石刻之前,叙秦系在九日山行迹及修亭始末。 碑长方形圭首,高1.94米,宽0.675米,厚0.12米,碑题横写阴刻楷书,文阴刻楷书直写,字径约3厘米。 近现代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西台》:“西台,为秦隐君栖隐之处。旧迹已废。光绪(1875—1908年)间吕守经重修,奉祀佛祖,迥异旧观。” 民国初圮废。 1990年乡贤港商吕振万捐资,九日山祈风石刻保管所于旧址重建新亭,并立碑以志。 景物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秦君亭》:“今篆字、石砚等物犹存。” 【秦系遗物】 秦系长隐西峰时,遗物有“石灶”、“石盆”、“石碾”、“石砚”,或作“石龟”、“石碾”、“石盆”、“石砚”,或作“石龟”、“石炉”、“石碾”、“石砚”,亦为九日山36奇中的4石。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石灶、石盆、石碾、石砚四石,皆在‘秦君亭’侧。相传唐·隐士秦系遗物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石龟,一曰石碾,一曰石盆,一曰石砚,皆在‘秦君亭’侧,秦隐君遗物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亭(秦君亭)旁因石为炉、碾、盆、砚,故迹俱在。”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石龟、石炉、石碾、石砚,皆秦系旧物,在九日山。” 今多散失。尚存一石,长120厘米,宽80厘米,深30厘米,疑为古“石盆”;石盆北面,另有直径15厘米的圆孔1个,深8厘米,应为“石砚”。 【醉席】 “醉席”,当指“秦君亭”址两侧的小草坪。其处有盘石1片,称“醉石”。 《闽书》载:“在高士峰顶,有一地区,其草如茵,可以醉客;一作‘醉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醉席’,在高士峰,有地一区,其草如茵,可以醉客。”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醉席(七绝)》(张思):(“张思”:南宋人,事迹不详) ‘席地为茵寄此生,洼樽独酌有余清。兼衣和月卧不醒,江上数峰云自横。’” 无等岩 概说 无等岩系一大岩石,在西峰“秦君亭”址下岩前。岩上部向南突出,岩下凹成一个天然洞穴,高与人等。“无等岩”前原有“砌石庭”,因年代久远,已荡然无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无等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大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趺座四十年。庵今废。”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无等岩’,石高丈余,上刻‘泉南佛国’四字。无等,唐时禅师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无等岩刻石,九日山有石高丈许,唐·无等禅师因刻‘泉南佛国’四字于其上。” 唐·无等禅师隐居处 唐代,出家于会稽(今属浙江绍兴)的高僧无等禅师来泉州,挂锡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无等游九日山诸胜后,于此岩石下筑一石室,隐居修炼44年。无等享年99岁,卒后,人们雕无等禅师石像于洞中以祀,岩称“无等岩”,洞称“无等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其他名僧·无等》) 唐·大中(847—859年)间,泉州刺史卢同白有诗咏此。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唐诗》: “《赠佛岩禅师,师名无等,居石室中四十年不下山,九十九岁荼毗》(卢仝白,副使): ‘九日峰前八十秋,禅庵遥枕晋江流。师心应共山无动,笑指云霞早晚休。’” 唐·天佑(905—907年)间周朴诗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朴》) “建造(指“建造寺”,今“延福寺”)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 “无等洞”即当年无等禅师筑石室处。现存石门斗1方,长3尺余,宽尺余,上凿莲花瓣,及门轮孔二,系无等禅师石室斗石。洞内有石雕坐像1尊,佛像趺坐岩石上,双手叠放于膝间,规制略小于人,形制古朴,似为宋刻,系为纪念无等禅师而雕立。惜头部久已被敲失,今仅存躯干部高0.60米,宽0.35米。 佛岩塔 “无等岩”顶大石上有佛塔1座,称“佛岩塔”,是无等禅师纪念塔,通高约2.5米。底座方形,边长1.2米左右,高0.8米,作2层,花岗岩条石砌筑。塔身4层,自下而上作覆盆、圆鼓、仰莲、圆柱状;圆鼓南面楷书阴刻“佛岩塔”3字,字径10厘米见方。塔刹有六角形挑檐翘角,其上作圆台状,2层。该塔形制古朴,当为唐、宋间物,但已倾圮过半。现存的塔刹、塔身与基座雕制不一,基座应为后人重修。 南宋初·吴栻有诗。吴棫,字才老,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市)人。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由太常丞出为泉州通判。绍兴廿二年(1152年)秩满返,绍兴廿四年(1154年)卒于家。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 “《佛岩塔》(吴栻,府尹): ‘洒落岩题宴寂高,旋添香火挂青袍。霜头不惧九侯剑,雪臂应甘二祖刀。 “泉南佛国”摩崖石刻 “无等岩”上有“泉南佛国”4字石刻,起首镌“(元)至正十年”(1350年),但无落款。据说原4字为无等禅师所题,后磨灭无存,元代偰玉立补题于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偰玉立》) 孔希岛墓 “无等岩”之下有孔希岛墓,墓已成平地,唯在“泉南佛国”前平地上,有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立的《孔希岛之墓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孔希岛》) 《泉州府志》:“孔希岛墓,在‘如此江山'四字之下。”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又有明·孔仙希岛坟在元·王麟石刻‘如此江山’四字之下。” 但孔希岛墓今在“无等岩”下,如非志误,则是后迁。 墓碑云:“琴者孔希岛之墓 明·万历十四年岁次丙戌仲夏吉旦立。” 墓碑阴刻:“孔希岛,不知何许人,善鼓琴,遨游湖海上。问其家,不答;其年,曰不知也。性狷介,冬葛夏裘。人与之钱不受,受辄与人。时慷慨取琴鼓数行。遇豪贵人辄避去。鼓之鼓,弗鼓也。往来泉中四十年而貌不加老。囗而逝。与游者会葬于九日山,附秦隐君(秦系)以不朽云。” “九日山”三个大字崖刻 相传九日山岩壁原有南宋·朱熹手书“九日山”3字崖刻,至清代已无存。乾隆卅二年丁亥(1767年)二月,马负书在西峰岩壁重勒3字,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马负书》) 在3字崖刻旁,有马负书所附跋文:“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览,考之山僧,谓世远湮没无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乾隆丁亥年二月,提军使者马负书题。” 翻经石 西峰“一眺石”前,有一埠无字的大盘石,方广丈余,石平如砥,可容十数人同坐。北宋初集贤殿修撰曾会《重修延福寺碑铭》载:五代·梁·普通(520—527年)中,天竺三藏拘那罗陀于此石翻译佛经。后人为纪念此事,即号此石为“翻经石”,为九日山现存最早古迹,属“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泉州宗教·佛教·晋—隋·两晋南北朝·最早来泉州弘法者的番僧—拘那罗陀》、《泉州儒道释寺庙·延福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翻经石,梁·普通(520—527年)中,僧拘那罗陀尝翻译《金刚经》于其上。”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翻经石’。梁·普通中,梵僧拘罗那佗翻译《金刚经》于此。” 千余年来,翻经石安然如故,唯宋代有人在此石上刻了个棋盘。 一眺石 一眺石,在“翻经石”左近,是九日山36奇之一。在这里,东可望清源山,南对紫帽山,左襟丰州,下临金溪,遥看泉州古城双塔,近览金鸡桥闸,放眼晋江流水蜿蜒入海去,回瞬山峦叠嶂来,野阔天空,景色万千。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一眺石,在莲花峰之巅。高广皆丈余,登其上,则四方万境举在目中,故名。” 黄文炤《九日山志》云:“有石头如盘,方广丈余,登其上,长江叠嶂宛然在目。”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一眺石’。在石佛前古榕间,有石如盘,广丈余。登此石,长江叠嶂,一览千里。左镌‘一眺石’三字,右镌‘与木石居’四字。”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金石》:“‘一眺石’刻石,在九日山石佛古榕间,有石如盘,广丈余。登此石,长江叠嶂,一览千里。左刻‘一眺石’三字,右刻‘与木石居’四字。” “与木石居”石刻题者不详,学者疑为朱熹所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一眺石(七绝)》(傅伯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寿》) ‘一眺人间万事非,海鸥山鸟便忘机。林端仿佛见帆影,知有扁舟天际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游九日山一眺石待月五律二首》(邑人黄淑清,山人):(黄淑清,黄河清弟,号晓江隐者,终身不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淑清、黄河清》) ‘被衲出山房,石盘已暝色。乍收叠嶂青,犹见一溪白。 ‘暮岚倏已净,明月胡迟来。石灶茶烟冷,金溪渔火回。 明·黄克晦《题一眺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清游曾记遍岩峦,一眺石边几度看。陈迹那堪如落叶,流年谁为障狂澜。 碧玉峡 《名山志》云:碧玉峡“在山之阳,两石似相并玉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碧玉峡,二石相并,如玉之立。”今无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碧玉峡’,两石并立,在山之阳。张思有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 “《碧玉峡(七绝)》(傅伯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寿》) ‘野迥方知天广大,身高更觉石岧峣。泉人试为平章看,胜绝何如透碧霄。’” “碧玉峡”今无存。据清·康熙(1662—1722年)间张云翼《九日山游记》曰:“日将夕,自‘秦君亭’移坐‘一眺石’,于‘碧玉峡’踏仄蹬而下,过‘无等岩’,寻前径以归。”可知“碧玉峡”应在西峰“一眺石”与“无等岩”之间的峭岩陡坡处。“一眺石”下原有立岩数块,后被石工采伐而去,谅为此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云翼》) 白云坞 白云坞,在东峰、西峰、北峰三峰怀抱的低洼处,白云萦绕山坞故名,或曰因白云井得名。坞中碧潭一窟,泉流回曲,梯田数亩,林木苍郁,稳为一区。 白云井、白云堂 今白云井确切井址已不知何处。 里人傅笋(又作“傅荀”,唐·会昌六年第二名进士)未及第时筑“白云书屋”于此苦读;屋旁有井,名“白云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白云井。泉味甘冽,相传,唐·进士傅荀尝旦汲井,见云覆水涌,有龙跃其中。又名‘钓龙井’。”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白云井。在北峰之南。唐·进士傅荀寄褐(“寄褐”: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于兹,旭日汲水,见云霞覆井上,波涌其中,有龙跃起。又名‘钓龙井’。” 宋人曾筑“白云堂”于此,入元后废圮无存。 仙人桥 仙人桥,位于菩萨泉上方不远、白云坞入口处的九日山东、西两峰交界处。其处两峰并峡,有高岩两块隔涧对峙,宋时有桥架空连接东、西两峰,其势险绝,俗称“仙人桥”。后桥毁塌,两峰突出之巨岩尚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仙人桥’。” 上山岩道 过延福寺,入九日山山门,为上山岩道。 菩萨泉(菩提泉、菩萨坑) 概述 菩萨泉,亦名“菩提泉”、“菩萨坑”,位于上山岩路北侧、东西两峰相交山峡间,今尚存。 “菩萨泉”泉源在“白云坞”,集九日山东、西、北三峰之泉南注山口出峡,汇为小潭,后流经延福寺西侧而汇入现在的北渠。潭边有红色隶书竖写的题刻“菩萨泉”三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菩提泉,在(县西)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盘石中,其源莫测,湍流奔激有声。”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石佛岩)岩后复有菩萨泉,泉出盘石中,奔湍漱响,声如丝竹。” 民国《南安县志·卷3·舆地志3·井泉·菩萨泉》:“菩萨泉,在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石盘中,有源莫测,奔激有声。”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菩萨坑’。” 明·李廷机诗 明·李廷机(号“九我”)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收录曰: “《题菩萨泉步旧韵》(李廷机,号九我): ‘石泉名菩萨,水以圣僧灵。垂荫「无名木」,回流「怀古亭」。 有石刻在泉之左。旧址在泉之右。”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收录曰: “《题菩萨泉步旧韵(五律)》(李廷机?九我): ‘石泉名菩萨,水以圣僧灵。 琴泉轩 宋僧无可建 “琴泉轩”旧址在“白云坞”下“菩萨泉”边一带,宋·僧无可建。今无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无可》:“无可,建轩于九日山,曰‘琴轩’(“琴泉轩”),朱文公(朱熹)为之书匾。‘乱峰轩’亦其所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其他名僧·无可》、《泉州山川·九日山·乱峰轩》) 北宋·吕夏卿诗 北宋·吕夏卿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夏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游琴泉轩(民国志有“五律”2字)》(吕夏卿): ‘野寺抱琴至,古台终日留。暖风宜酒病,好客伴春游。 北宋末南宋初·李邴诗 北宋末南宋初·李邴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琴泉轩次韵(民国志有“七律”2字)》(李邴,谥“文肃”): ‘但怪朱弦韵枯木,那知古涧坠寒泉。鸟啼静夜应传谱,风入寒松拟续弦。 南宋·黄公度诗 南宋·黄公度《题琴泉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公度》),诗曰: “摇落江城暮,招提访旧游。泉声终夜雨,竹影一堂秋。 思古堂(怀古堂) 概说 思古堂,又称“怀古堂”、“思古台”,建于南宋初,元代已废。其确切地点不明。 《闽书》记该堂在“半山里许道上”。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南安县·思古堂》记:“思古堂,在九日山‘延福寺’。宋·朱熹书匾。”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思古台’。台在山阿。文公(朱熹)书亭匾曰‘仰高’,盖景行姜、秦二公之意。” 民国《南安县志·卷6·营建志3·亭阁台楼堂室堤·思古堂》:“思古堂,在九日山阿,宋·朱子(朱熹)建,有匾曰‘仰高’,盖景行姜、秦二公之意。详见《山川》。” 较大可能在“九日山”3字崖刻前的平台处,因南宋石刻时有“憩息于怀古堂”的记述,南宋·林躬行等人的留名石刻中也有“饮‘怀古堂’,访隐君遗迹……足以助登览之胜”的记述,系游人必到之处。 据黄柏龄《九日山志》记载,南宋·绍兴廿六年(1156年)八月朱熹首游九日山时,在九日山建“思古堂”,以纪念唐朝隐居于此的秦系、姜公辅,并为该堂题“仰高”2字为堂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南宋·廖信孙诗 廖信孙,南宋人,事迹不详。 有诗2首,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曰: “怀古堂(民国志有“七绝”2字)二首(廖信孙): ‘深入林泉避世喧,幽人已往迹空存。登临怀古怀何事,山不能应石不言。’ 其二(民国志无“其二”2字): ‘我来未暇访畴昔,先拜文公戏铁画。盘桓上下坐忘归,月影婆娑散林隙。’” 南宋·傅宗教诗 傅宗教,傅自得子。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思古堂(民国志有“五古”2字)(傅宗教): ‘何人凿山腹?高堂跨崔嵬。 该诗《全宋诗》亦录。 南宋·刘涛诗 刘涛,刘昌言孙。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昌言、刘涛》)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以“《思古堂》(刘涛,昌言孙)”、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以“《思古堂(七绝)》(昌言孙刘涛)”收录,诗同,曰: “今人思古不如古,后代思今亦似今。古往今来只如此,溪山伤尽几人心。” 南宋·王十朋诗 南宋·王十朋《思古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孤屿游人思谢公,天台禅客亦思丰。黄花境界谁思古,堂在烟云缥缈中。” 小清凉石 小清凉石应在旧日上九日山路边,但此类岩石山下颇多,不知所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 “小清凉石,方广丈余,古木数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于此。” 《名山记》:“方广丈余,古木葱蔚掩映其上,登着必先憩于此。”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小清凉石’。” 玉立石 玉立石,位于九日山西北山脊,西向。孤岩耸削,似玉而立,故名。又因状似猪八戒坐像,俗名“八戒石”。 乱峰轩 乱峰轩与“琴泉轩”同为宋·僧无等建,后废,轩址不可考。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乱峰轩’,亦无等所建。” 南宋·朱熹首游九日山时,有《题九日山乱峰轩》诗2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因依古佛居,结屋寒林杪。当户碧峰稠,云烟自昏晓。” “岩中老释子,白发对青山。 不作看天想,秋云时复还。” 晋朝松 概述 晋朝松,九日山36奇之一。 相传,东晋时九日山植有松树百余棵,南宋·赵曾护时仅存1株。清·顺治(1644—1661年)间,这棵仅存的晋朝松最终被台风撕拔消失。 《新唐书·秦系传》:“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 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2·山·九日山》:“《闽书》:山故有三十六奇……一曰‘晋朝松’。偃蹇(“偃蹇”:傲慢,盛气凌人)蟠屈,异于常木。或天阴雨,有龙攫其上。” 南宋·赵曾护(南安主簿)《题九日山》中有句:“晋朝松百株,存在才一见。” 南宋·王十朋诗 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宋诗》均载(文同): “《晋朝松(民国志有“七绝”2字)二首)(王十朋): ‘孤山陈柏已物化,九日晋松犹后生。欲问东西两朝事,风枝潇洒似谈情。’ 其二:(民国志无“其二”2字) ‘老节苍苍不计年,传来恐在太康(280—289年)前。虬枝翠发梳风韵,犹似清谈往昔贤。’” 二贤祠、三贤祠、四贤祠 名士欧阳詹常到九日山从秦系、姜公辅游。后人建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韩偓、欧阳詹》) 二贤祠 二贤祠,亦称“姜、秦二公祠”,祀秦系与姜公辅。 南宋·绍兴廿一年赵令衿始建于延福寺之东,自为《记》 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始建延福寺东之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令衿》)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7卷·艺文志之2·记》收录“姜、秦二公祠记(宋·赵令衿,郡守)”,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亦以“《姜、秦二公祠记》(宋·郡守赵令衿)”收录。文同,曰: “泉为郡,界闽海之陬。唐都长安,距泉五千余里,闻人胜士罕有至者。 贞元(785—805年)末,丞相姜公辅以直谏迕旨,始谪为泉州别驾。先时,隐君秦系居南安九日山,晦影收光,不事夸耀,姜从之游。姜既没,秦为葬山下。 姜常料朱泚必叛,张镒必败,遂相帝以济奉天之难。秦以诗名,权德舆尝云:‘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秦用偏师攻之。’ 二公皆唐伟人,名在简册(“简册”民国志作“简策”),邦人景慕之若山斗焉。姜之坟号曰‘姜相峰’,秦之故居榜曰‘秦君亭’,而又命其山之巅为‘高士峰’,以示后人,使仰其高躅(“躅”:足迹)而不忘也。 令衿假守兹土,初见吏民,时访遗迹。幕有郑丙者,博学能文,饰以吏事,因为之言:‘今亭、坟俱存,而祠独缺焉,非怀古尚贤之意。’于是悠然慨叹,亟作堂宇于‘延福寺’之东以奉祀焉,俾来者永其香火而不坠。且为之铭,庶几百世之下,闻者竦跃而兴起也。 铭曰: ‘鳞撄神龙,蹇蹇匪躬,姜相之忠; 南宋·乾道王十朋迁西峰石佛之下 后姜、秦祠毁圮,南宋·乾道四年—五年(1168—1169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时原址已改建为前太守生祠,遂迁姜、秦二公像于西峰石佛之下,王十朋曾作诗大为感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南宋·王十朋《姜、秦祠》: “郡侯不识国元勋,释子那知姜与秦。隐士有灵应抚掌,相公死亦不容身。” 其前有小序曰:“旧在延福寺中,后易之而立前守生祠,而迁其像于西山石佛之下。前守,乃改忠献堂额者。” 南宋·王十朋《次韵陈贺州题姜、秦二公祠·姜丞相》: “姓名端合上麒麟,当时那知相是真。遗冢尚余封马鬣,孤忠曾记犯龙鳞。 南宋·王十朋《次韵陈贺州题姜、秦二公祠·秦隐君》: “去剡游闽避世喧,清风寥邈典刑存。峰前鸟宿无名树,祠下僧鼓有月门。 南宋·王十朋《寄南安鹿宰》: “春秋重复古,二贤还旧祠。直道不终废,高风宜见思。 诗前有序曰:“予比至延福寺访姜祠,则迁他所,问姜相墓,则曰不知也。以语南安宰鹿君。越数日,南安见访,云祠已复旧,墓亦得之,且修治矣。惟秦君亭未葺,蔡端明诗将与壁俱圮而不护,因寄南安。” (注:南安鹿宰:南安知县鹿何,字伯奇。端明: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三贤祠 后人又建三贤祠,祀秦系、姜公辅与韩偓,址不明。淳祐十二年(1252年)才重建。 在九日山西峰“九日山”三字巨岩之东,有南宋·淳祐赵竹屋重修三贤祠记事摩崖石刻,文曰:“□□竹屋 赵公以俸资重修三贤祠、秦君亭,砌石□阶路及怀古前一了。淳祐壬子(淳祐十二年,1252年)端阳,住山惠珪谨识。”赵竹屋名不见志传,应系邑官。 在九日山东峰南麓石刻群悬崖前小岩间,有南宋·淳祐重建三贤祠落成记事摩崖石刻,文曰:“淳祐壬子夏五月,南邑重建三贤祠成;六月上氵幹(即上旬),郡人陈晋接 进叔、蔡次传 仲孚、徐明叔 仲晦、赵时焕 尧章、王庚景 长同拜祠下,令君赵崇白敫(“白敫”合一字) 用晦置酒合乐以落之。” 入元毁圮。 四贤祠 又建四贤祠,祀秦系、姜公辅、韩偓及欧阳詹,址不明。 宋末元初·傅定保诗 宋末元初·傅定保《题四贤祠》诗,云: “四杰唐遗迹,千年此妥灵。草荒丞相墓,云锁隐君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定保》) 欧阳至诗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宋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元诗》均载: “《四贤祠追次赵使君韵(民国志有“五律”2字)》(欧阳至): ‘唐像衣冠古,空山笔砚灵。老僧新栋宇,隐士旧池亭。 按:欧阳至身世不详。该诗或入“宋诗”,或入“元诗”,或为宋末元初人。 明·李廷机诗 明·李廷机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8卷·艺文志5·明诗》以“甲子岁偕诸会丈苏君禹、张为春等为黄有及拉游九日山,泛舟来往,问奇选胜,慨然吊古,题四贤祠步旧韵(郡人李廷机,榜眼,内阁)”为题收录。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明诗》以“《题四贤祠步旧韵(五律)》(郡人李廷机,榜眼,内阁)。甲子岁偕诸会丈苏君禹、张为春等为黄有及拉游九日山,泛舟来往,问奇选胜,慨然吊古”为题收录。 诗曰(文同): “往哲遗香火,聚英托地灵。怀人争有待,吊古已无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