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灾异——旱涝风蝗饥荒等

  唐。北宋。南宋。元。明。清。

  贞观二年(628年)蝗

  唐·贞观二年(628年),泉州蝗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唐》:“贞观二年,蝗(乾隆《福建通志·杂纪》作“贞观二十年,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唐·贞观二年蝗(《闽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唐》:“贞观二年,蝗。”

  贞观廿一年(647年)风暴潮

  八月,泉州大暴风雨,海水冲上陆地,毁坏庄稼庐舍,为泉州首次史载风暴潮(海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唐》:(贞观)二十一年八月,海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贞观)二十一年八月海溢。(《文献通考》)。”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唐》:(贞观)二十一年八月,海溢。”

北宋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大风

  八月,大风为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宋·太平兴国八年八月,大风为灾。(隆庆志)。”

  治平三年(1066年)大雨

  六月,大雨成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治平三年六月大雨,城市水涨,坏民屋庐数千百家。(《闽书》)。”

  熙宁二年(1069年)大风雨

  八月,泉州大风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熙宁二年八月,大风雨,水与潮相冲泛溢,损田稼,漂官私庐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熙宁二年大风雨,溪流与潮相激涨溢,损田稼,漂民庐舍。(《文献通考》)。”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宋》:“熙宁二年,大风雨,溪流与海潮相激,涨溢,损田稼,漂民庐舍。”

  熙宁十年(1077年)饥荒

  熙宁十年(1077年),泉州饥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熙宁)十年,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熙宁)十年,饥。(万历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宋》:(熙宁)十年,饥。”

  元丰六年(1083年)大旱

  清溪(今安溪)大旱。崇善里(今蓬莱镇)乡民延请永春僧人释普足临乡祈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清水祖师》)

  绍圣三年(1096年)大水

  七月,大水成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绍圣三年……是年七月大水三日,坏城郭庐舍(隆庆志)。”

  七月,惠安大雨,部份民房倒塌,五谷歉收。

  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崇宁元年,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崇宁元年大旱,水泉涸,山中民汲水至二十余里,乡人多暍死。(《闽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崇宁元年,岁大旱。家井涸,民汲水于二十里外,多渴死。”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宋》:“崇宁元年,大旱,水泉涸,山中民汲水至二十余里,乡里人多渴死。”

  惠安大旱,民有渴死。

南宋

  绍兴三年(1133年)大水

  七月丙子,晋江、南安大水成灾。九月,朝廷下令对水灾受害者除其税之四,并赐度牒二百济给营缮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绍兴三年七月,水三日,坏城郭庐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绍兴三年七月丙子,大水坏城郭庐舍。(《文献通考》)”

  隆兴二年(1164年)饥荒

  泉州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隆兴二年,饥。(隆庆志)。”

  乾道元年(1165年)饥荒

  惠安境域内发生饥荒。

  乾道三年(1167年)大雨

  五月初一起,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各地连降大雨,四旬不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是月(乾道三年五月)丙午,大雨,昼夜不止者旬日(乾隆《福建通志·杂纪》作“大雨四旬,昼夜不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道三年五月)是月丙午大雨,四旬昼夜不止(《闽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乾道二年(?应为乾道三年)五月丙午大雨,连四旬不止,溺坏民居六十余间。”

  六月,赈泉州水灾。

  淳熙元年(1174年)禾稻无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淳熙元年)是年无禾。(《文献通考》)。”

  淳熙十一年(1184年)大旱

  四至八月不雨,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大旱,岁大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淳熙)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是年亡禾。(令守臣赈粟贷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淳熙)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是年无禾。(隆庆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淳熙十一年,四月至八月不雨,岁大荒。”

  四至八月,惠安无雨,县域内秋季农作物无收。

  嘉定九年(1216年)大水

  晋江、惠安、南安大水,庄稼歉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嘉定九年,大水,漂田庐,害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定九年,大水,漂田庐,害稼(《文献通考》)。”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宋》:“嘉定九年,大水漂田庐,伤稼。”

  嘉定十六年(1223年)大水

  秋,泉州大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 (嘉定)十六年秋,大水,坏田稼十五、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定)十六年秋,大水坏田稼(《文献通考》)。”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宋》:(嘉定)十六年秋,大水坏田稼。”

  宝庆元年(1225年)大水

  惠安大水灾,五谷歉收。

  绍定三年(1230年)海潮暴溢

  惠安海潮暴溢,沿海民居尽被淹没。

  嘉熙四年(1240年)海潮暴涨

  惠安海潮暴涨,沿海民居尽被淹没。

  淳祐六年(1246年)饥荒

  七月,泉州饥。州民谢应瑞出私钞40余万籴米救济乡亲,诏补进义校尉。

  至元十五年(南宋·卫王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饥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宋》:“祥兴元年八月,元诏两淮运粮五万石赈泉州军民。(出《宋史》)”

  至元廿七年(1290年)大水

  六月大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至元廿七年)六月己丑,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至元廿七年)六月大水。(《元史》)。”

  泰定元年(1324年)大旱、饥荒

  泉州大旱,五谷歉收;十月惠安等地发生饥荒,十一月南安尤甚,赈籴有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泰定元年十月,泉州饥,赈之。(出《元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 “泰定元年十一月,州南安饥(乾隆《福建通志·杂纪》作“南安饥”,其上无“州”字),赈籴有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泰定元年饥,赈籴有差。(《元史》)。”

  天历(1328—1330年)大旱

  天历(1328—1330年)间,晋江全县大旱,造成米荒,道蜉相望。元驻兵出掠乡村。

  元统元年(1333年)大雨

  六月,泉州大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元统元年六月,霖雨,溪水暴涨,漂民居数百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元统元年六月,大水漂民居数百家(《元史》)。”

  六月,惠安霖雨不断,民屋被毁坏。

  至正二年(1342年)大风雨

  九月廿日,晋江大风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至正二年九月,大风雨。(《闽书》)。”

  至正九年庚寅(1349年)大风雨

  七月,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大风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至正)九年七月庚寅大风雨。(《元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至正九年七月庚寅,大风雨,永春县南象山崩,压死者甚众。”桃溪改道,前溪盛族居民漂殁者3000余人,村舍田园大量流失。

  至正十三年(1353年)大旱、饥荒

  七月,惠安、南安等沿海各县雨下白丝,海水一天三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至正)十三年七月,雨白丝。丁卯,海水日三潮。”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元》:“至正十三年七月,雨白丝,海水日三潮。”

  是年泉属各县空前大旱。

  泉州城内慈善人赵深道会合僧众,造船通过城壕与八卦沟,进城拉运死者到郊外埋葬,“日不下数次”

  《元史·卷192·列传第79·良吏2·卢琦》:(至正)十三年,泉郡大饥,死者相枕籍。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携,就食永春。(永春县尹)命分诸浮屠及大家使食之,所存活不可胜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om《泉州人名录·卢琦》)

  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饥荒

  泉州大旱,发生饥荒,特别严重的晋江、南安、惠安3县,颗粒无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至正)十四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至正)十四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元史》)。”

  《永春县志》载:“民多扶老携幼,就食永春。”卢琦“谕百姓及浮屠食之,幼稚有弃于道者,命以舟载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元》:“至正十四年,大旱,种不入土;大饥,人相食。”

  至正廿六年(1366年)大雷雨

  七月,同安县大雷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元》:(至正)二十六年七月丙辰,同安县大雷雨,三秀山崩。”

  洪武九年(1376年)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明·洪武九年,大水荡没民居无数(《通志》)。”

  洪武卅一年(1398年)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洪武)三十一年,大水坏民庐舍(万历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明·洪武三十一年,县前溪水涨,民庐荡圯。”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洪武三十一年,大水,田庐、禾稼悉坏。”

  永乐七年(1409年)蝗灾

  惠安全县遭受蝗虫灾害,知县陈永年组织百姓扑灭之,确保当年秋收。

  永乐十四年(1416年)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永乐十四年,饥。(雍正志)。”

  宣德元年(1426年)饥荒

  惠安全县发生饥荒。

  正统二年(1437年)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统)二年旱。(万历志)。”

  正统六年(1441年)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统)六年旱。(雍正志)。”

  正统十年(1445年)大水

  五月,晋江、南安大水,田禾、民舍、人畜漂流无数,“存者不能聊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统十年五月,大水坏城郭庐舍。(《闽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正统十年五月,大水。”

  景泰二年(1451年)旱

  惠安县域内干旱。

  天顺二年(1458年)大旱、饥荒

  旱,岁大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天顺二年,饥(隆庆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明·天顺二年,岁大饥,民林复春(赤岭人)出粟(八百斛)赈济。”

  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成化十二年,大旱,饥。《通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成化十二年,旱,大饥。”

  惠安大旱,饥荒,知县康永诏赈济有方,使百姓免遭饥饿。

  成化十八年(1482年)暴雨

  七至八月,永春县连遭暴雨。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国朝》:“成化十八年七月甲午,永春县大雨至八月丁酉,洪水泛滥,淤田畴,圮桥梁,坏官私庐舍,滨溪民居淹没尤甚,民亦有溺死者。”

  成化廿一年(1485年)积雨连月

  泉州自春至夏积雨连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国朝》:(成化)二十一年,自春徂夏积雨连月,晋江、同安、永春、德化、惠安五县田庐、禾稼多为所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成化)二十一年自春徂夏积雨连月,田庐禾稼多为所坏。(《闽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成化二十一年,自春至夏,积雨连旬。”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成化)二十一年,自春徂夏,泉州积雨连月,晋江、南安、同安三县田庐、禾稼多坏。(从《闽书》)”

  成化廿二年(1486年)旱

  泉州全郡春旱,至五月大旱,秋复旱,禾死岁荒,民多流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国朝》:(成化)二十二年,春旱,五月以后大旱,禾稼薄收;秋复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成化)二十二年春三月旱,无麦;夏五月、六月大旱,禾苗俱槁;秋复旱,民多流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成化)二十二年,春三月旱,夏五、六月大旱,木死岁荒,民多流移。”

  惠安夏、秋旱,禾苗枯萎。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成化)二十二年,春夏连旱,禾苗俱槁。秋又旱,民多流移。”

  成化廿三年(1487年)旱

  泉州春、秋大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1·祥异·泉州府·国朝》:(成化)二十三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成化)二十三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闽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成化)二十三年,春、夏无麦;秋又旱,无禾。”

  惠安春旱,麦歉收;又秋旱,五谷无收。

  弘治六年(1493年)大风雨

  七月初三日自卯至申时,晋江、惠安大风雨。大风雨过后,民众重新播种,秋天竟获大丰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六年七月初三日,大风雨自卯至申扬沙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林木折无数,城铺粉堞颓十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舶民船不可胜计。是年大有秋,甲寅麦复大熟。(万历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弘治六年,大风发屋,知府李哲修葺。蔡清记。”并收录蔡清《记》文曰:“弘治癸丑岁(弘治六年)七月三日,泉境内大风,拔木发屋,城垣仆者且七八,所在如败荷,或曰:‘飓也。’府学旧贯号壮固,值是亦多所摧毁。”

  七月初三日自卯时至申时,惠安大风雨,房屋瓦片被刮走,林木折断,田地禾苗受淹,城墙倒塌十之七八,海上商船翻覆及人溺水不可胜计。大风雨过后,民众重新播种禾苗,当年秋天,五谷竟获大丰收。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水

  四月,晋江、南安、惠安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一年四月大水。(万历志)”

  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旱、饥荒

  自夏至冬大旱,大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二年,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是年大饥。(万历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弘治十二年冬,甘蔗生花,其结实如黍;是年饥。”

  惠安自夏至冬大旱,甘蔗干枯,花生结实仅如黍,饥荒。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大旱

  正月十七日泉郡地震,是年大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四年)是年大旱,无禾。(《明史》)”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弘治)十四年,大旱,无禾。”

  弘治十六年(1503年)大水

  七月九日,晋江、安溪暴雨水涨,漂没民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弘治十六年七月九日,大水漂没民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弘治)十六年七月,大水漂没民居。”

  正德八年(1513年)旱

  晋江、惠安、南安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德八年旱、饥,民采草木实,有饿死者。(《闽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正德)八年,旱,大饥,民采草木实,多饥死。 ”

  正德十五、十六年(1520、1521年)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正德)十五年丙申、十六年丁酉旱,饥民多流殍。(《闽书》)”

  嘉靖五年(1526年)旱

  安溪大旱,木麻菽粟枯死,作物歉收,米价昂贵,灾民饥困。李廷封等42人出粟助赈,知县黄怿建义芳亭列名表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之二·考迹·亭·义芳亭》:

  “义芳亭,在龙津观前。

  嘉靖五年,岁旱米贵,令黄怿劝民出粟助赈,民赖不饥。建亭列名,则有李廷封刘梓吴阳吴中李文仁陈恩许琥粱鸾黄祥夫黄真赐黄瑀黄寅林森林立明林济林岱林玭林妙庆阮存白庆甫白迪盛白兴积李古蔡俊杨机林尚安李荣李镇陈祖继吴思善姜十五郑公哲李文通王金厚詹苍崔林廷元王佐颜宏英林荣二徐时享王体旋张积环等,凡四十二人。
今废。”

  嘉靖七年(1526年)旱

  安溪旱。

  嘉靖十五~十六年(1536—1537年)旱、饥荒

  嘉靖十五年(1536年),晋江、南安、惠安旱,民多流殍。次年又旱,民多饿死。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嘉靖)十五年、十六年,旱,大饥,民多流殍,施粥发赈,无救死者。”

  嘉靖廿三年、廿四年(1544、1545年)旱、饥荒

  晋江、惠安、南安、永春相继大旱,百姓饿死甚多,尸体弃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靖廿三年)是年至明年相继大旱,民饿死者载路。(《通志》、万历《府志》合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收录顾珀《与郡太守书》,谈及旱情,曰:“吾泉自冬徂夏,亢旱不雨……今麰麦无收,田畴难种,百姓困穷,朝不及夕,嗷嗷待哺,将委沟壑……救荒之政,散利薄征,缓刑舍禁,最是切要。伏乞将今岁全灾作速奏报,遐迩饿莩发粟赈济,未纳钱粮暂为停征,招徕商船两平粜买,无情健讼勿行勾扰,监禁轻犯令其召保。”泉州知府俞咨伯招徕粟船,发粟赈给,民赖存活者数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嘉靖)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相继大旱,民饥,死者载道。”

  嘉靖廿六年(1547年)大雨

  八月大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大雨,郡城南街水入人家,渰至半壁,各乡俱水灾。”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大水。”

  嘉靖廿九年(1520年)大水

  六月六日,泉州大水。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嘉靖)二十九年六月六日,泉州大水,南安溪涨,漂没民居无数。”

  嘉靖卅六年(1557年)黑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嘉靖三十六年,黑(应是“日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鼠患、米荒

  德化鼠患。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木》:

  “明·嘉靖四十一年,田鼠大作,一亩之田多至数千。春食秧,冬食符,畦畔皆鼠,道草为不生。

  次年米贵,人多饥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大水

  五月淫雨不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靖)四十三年五月淫雨不止,大水入郡城,乡村皆浸,人畜多死。(《闽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大水,人畜多浸死。”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十九夜,暴雨,黎明县前水深丈余,冲澈之声若雷,民居漂流过半。东城崩坏。”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雨连绵

  惠安春雨连绵,县城城墙多处倒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寒甚,雨木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大雨雹、大风雨、大旱相连

  正月十六日德化大雨雹,五月廿一日夜泉州郡城大风雨,七月初十日午刻德化大风雨。秋、冬,德化大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十六日,大雨雹。七月初十日午刻,云暗如昏,大风雨,冰雹似弹,平地盈尺,四山尽白,须臾而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靖四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夜,郡城大风雨如雷响,城楼铺垛多坏,清军馆前大榕拔起,田禾多害。”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明·嘉靖四十五年秋、冬,大旱无水。”

  隆庆元年(1567年)春雨连绵

  惠安春雨连绵,县城城墙多处倒塌。

  万历元年(1573年)霪雨、水涨

  九月一日霪雨,水涨,冲倒惠安崇武城墙西南低处。

  万历二年(1574年)暴雨

  九月,暴雨3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二年)九月暴雨三日,洪水高涨,郡城东南隅尤甚,市可行船,庐舍倾圮,濒溪民畜溺死无数。(万历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二年九月二日,大雨暴注三日,应魁亭前民居,水几及瓦,人畜溺死无数。”

  永春洪水泛滥。

  万历五年(1577年)彗星见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五年九月晦日,彗星见西南,长丈余,凡五十余日乃灭。”

  万历七年(1579年)大旱、饥荒

  正月至六月不雨,大旱,民饥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七年正月不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闽书》)”

  惠安自正月至六月无雨,饥荒,八月减徭役差派。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半年无晴

  八月,惠安天布阴云,持续到次年正月才放晴。

  万历十七年(1589年)大旱、饥荒

  正月,晋江、惠安、南安大旱。六月乃雨,民饥馑。

  万历廿三年(1595年)大水

  四月,安溪县城东隅堤岸被水冲陷,危及城墙,知县章廷训组织民众修筑堤岸,至次年五月完工,长33丈,高1.5尺。

  万历廿四年(1596年)飓风

  八月,惠安飓风大作。

  万历廿五年(1597年)大水

  德化大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万历二十五年,大水坏云龙桥,桥上溺死者数十人,庐舍民畜漂没不可胜计。”

  万历廿八年(1600年)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二十八年大水。”

  万历廿九年(1601年)大水

  六月初六日和七月,晋江、南安、永春大水,漂没民居无数。晚稻将熟,西北风大刮数日,稻被拂将尽。继之东南风又大发,稻被回风飘拂无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六日大水,七月大水,自永春山中发溢入郡城。”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六日,洪水高涨,没溺民居无数,比翼年尤甚。”

  明·万历卅年(1602年),赈晋江、惠安、南安诸县灾害,并罢赋税。

  万历卅一年(1603年)大雨、飓风、海涨

  八月十五日,泉州大雨,飓风骤作,海水暴涨。晋江沿海各港澳泊船破坏殆尽,泉州淹死者万余人,漂荡民居物畜无数。

  十一月二十八日申时,有颗大星自南而北掠过惠安上空,发出声音。

  万历卅四年(1606年)飓风、饥荒

  八月初七日,泉州飓风。是年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三十四年八月初七日,飓风异常,作一昼夜,城中石坊飘倒十余座,开元东镇国塔铜葫芦铁盖飘折崩坏。是年饥。(《闽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三十四年,飓风大作一昼夜。是年饥。”

  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飓风

  八月廿八日,晋江、南安、惠安、安溪飓风大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棂星门颓,东岳帝殿坏,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城中石坊飘倒六座。”

  惠安城垣庐舍倾塌,洛阳桥石梁折。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夜,飓风大作,暴雨如注,晦冥不辨,墙屋及山林树木撼拔者不可胜数。”

  安溪飓风异常,县府门楼损坏。

  万历四十年(1612年)饥荒

  惠安饥荒。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晋江秋旱、德化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四十一年秋旱。(《闽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万历)四十一年,大水复坏云龙桥,民庐物畜漂溺甚多。”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淫雨不止

  夏,泉州沿海海水一日三潮。秋八月,泉属各县淫雨不止,水从地出,平地数尺,田宅庐舍多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万历)四十二年夏,海水一日三潮。秋,大水平地数尺,田宅庐舍多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万历)四十二年八月间,淫雨不止,水从地出,平地数尺,城垣崩坏,冲塌民舍几百余间,民溺死者几百人。登高山皆为崩颓。”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四十二年八月六日,暴雨。午后,水声如雷,湍激疾奔,顷刻涌高数丈,坏民居无数。”

  秋,惠安海水一日三潮。

  万历四十四~四十五年(1616—1617年)大饥荒

  明·万历四十四~四十五年,晋江、南安、惠安大饥荒,疫病流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万历)四十四年大饥。(《福建通志》)

  四十五年,大饥,疫。《闽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赤白云

  秋,夜分后赤白云现于东方,阅数月。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万历)四十六年秋,有赤白云一片,长丈余,似刀形,俱于夜分后见于东方,阅数月乃止。”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大风雷雨

  五、六两月,安溪大风雷雨。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万历)四十七年五、六二月,大风雷雨。长泰山裂数十丈,水从地涌起,有蛟腾去,二穴为深潭。”

  明·崇祯初(1628—1631年)大旱

  闽南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熊文灿支持下,召集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崇祯五年(1632年)淋雨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崇祯)五年……六月初八日至十七日止,淋雨大浸连山。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二十三日不雨,二十四日乃雨。”

  崇祯十年(1637年)风雨大作

  二月初二日,泉州郡城风雨大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崇祯)十年二月初二日,清源山异云涌起如沸,风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新桥淹没。(《司空日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风

  八月十七日晋江大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崇祯)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大风。”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雨水如血

  泉州雨水如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崇祯)十五年雨水如血。(《通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崇祯十五年,雨水如血,以瓮承屋溜,皆红,亦有一星之溜,左白而右红者,以盂承空中,亦红自不等。”

  顺治五年(1648年)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顺治)五年八月,清源山蜕岩顶石崩,是年饥。(《通志》)”

  清·顺治十二~十五年(1655—1658年)雨赤水、雨丝

  泉州多地反复雨赤水、雨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顺治)十二年冬十月雨丝。十四年七月雨丝。(《通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皇清·顺治十二年春,雨赤水,复数雨丝。十四年七月复雨丝数日。”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顺治十三年春,雨赤水如血;冬十月复数雨丝。十四年七月,复雨丝数日。”

  顺治十五年(1658年)惠安气候反常,下红雨(雨水如血)。

  顺治十六年(1659年)冰雹、暴风雨

  六月初六日,惠安下冰雹,暴风雨。

  九月,晋江大风灾。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顺治)十六年九月,大风灾。”

  顺治十八年(1661年)飓风

  秋,晋江飓风大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顺治)十八年秋,飓风大作,昼瞑。(《通志》)”

  康熙元年(1662年)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元年…是年大饥。”

  康熙二年(1663年)雨雹、大水

  春,雨雹。五月、七月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二年春,雨雹。”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二年四月朔,黑光摩荡,如连环状,自辰至午乃止。五月大水,七月又大水。”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康熙二年春,雨雹。四月朔,黑光摩荡如连环状,自辰至午乃止。安溪亦如之。五月、七月皆大水。”

  康熙三年(1664年)暴风雨

  正月初九,泉州九虹并见。六月初六、廿六日,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暴风雨,水骤涨。十月初,彗星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康熙)三年正月初九日,九虹并见。

  六月六日暴风雨,水骤涨,自辰至申,水高丈余,城巾市肆湮没,溺死甚众。三昼夜乃退。”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

  (康熙)三年六月二十六日,暴风雨自辰至申,大水骤涨,庐舍倾坏无数,田禾绝粒。

  详院疏题,为减本年钱粮十分之三。”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三年六月二十六日暴风雨,自辰至申,大水骤涨,庐舍倾坏无数,田禾绝粒。”

  六月初六日,惠安暴风雨,县城城墙倒塌五处,计三百九十丈。

  十月初旬,彗星自惠安西北方向出现,长丈余,月余方消失。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三年十月初旬,彗星躔翼宿,长丈余,末西北指,直抵娄宿,历十有三舍,积月余乃消。”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康熙)三年十月初旬,彗星躔翼宿,长丈余,末西北指,直抵娄宿,历十有三舍,积月余乃清”

  康熙四年(1665年)大旱、饥荒

  自十月至翌年三月无雨,晋江、安溪、惠安等地大旱,德化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四年大旱,自十月不雨至五年三月。(《通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康熙)四年秋,大旱;十月,不雨;至五年三月,俱不雨。”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四年秋,大旱。十月不雨。至五年三月,俱不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木》:“康熙四年饥,邑民往戴云山掘取土芮食之,赖以全活。土芮,叶圆,藤紫,实似芋。”

  清·康熙五年(1666年)大旱、雷大震

  春大旱,七月雷大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五年七月雷震,紫帽山顶凌霄塔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凌霄塔》)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

  (康熙)五年春,大旱。

  七月,雷大震,紫帽凌霄塔击崩。”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

  (康熙)五年春,大旱。

  七月,雷大震。”

  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七年…八月大水坏民居禾稼。”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康熙)七年六月,大水;七月,又大水二次,城崩数丈。七年八月,大水,坏民居、禾稼,南安县城圮。《福建通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七年六月,大水。七月,又大水二次。”

  康熙八年(1669年)大旱

  秋,晋江、南安、安溪、惠安等地大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八年秋,大旱。(《通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康熙)八年秋,大旱。”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八年秋,大旱。”

  康熙九年(1670年)大旱、大雨雹

  秋大旱,九月初一日晋江、安溪等地大雨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九年…秋九月朔(初一日)风雷暴发,大雨雹。(《通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康熙)九年秋,大旱。九月朔日(初一日),雷风暴发,雨雹如指大,坠地不破,顷刻而止。”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康熙)九年秋,大旱。九月朔日雷风暴发,雨雹如指大,坠地不破,经刻而止。”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雨

  四月十六日永春、德化大雨,波及下游晋江大水。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雨。已刻,溪水暴涨(冲西南门)入城,瞬息淹屋,白浪滔天。邑城自西至东,楼垣庐舍尽湮为壑,男女遭溺(水退死尸枕藉)。沿溪百里,民畜田庐漂没殆尽。时海寇据邑。”

  环山崩裂,山顶水涌如泉,半月始涸。

  永春全县洪水为灾,民被淹死者无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雍正志)”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十九年大饥。是年六月有星孛于西南,经月乃隐。八月大风拔木,空中火光如电,雨如注。(《通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木》:(康熙)十九年春,米斗银六钱。”

  康熙廿一年(1682年)彗星见

  七月初,惠安有大星十余颗,各曳长尾巴,色惨淡,自西南入于箕尾。

  康熙廿五年(1686年)大雨、大风

  闰五月,惠安大雨浃旬,县城城墙倒塌80多丈。

  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大风

  五月大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大风,礼拜寺(清真寺)塔圮。(《雍正志》)”

  康熙卅年(1691年)大风雨、海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三十年大风雨,海溢数丈。”

  惠安刮大风,下大雨,海水溢数丈,沿海民居多数被漂没。

  清·康熙卅四年(1695年)大雨

  四月廿日大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大雨。五月初六日辰时安平东塔倾圮。”

  清·康熙卅五~卅六年(1696—1697年)大饥荒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木》:

  (康熙)三十五年,大饥。

  明年又饥,知县严居敬煮粥以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四十二年春旱无禾。(雍正志)”

  惠安干旱,五谷歉收。

  康熙四十七~四十八年(1708—1709年年)大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大饥,疫。(雍正志)

   四十八年己丑,大饥,疫。(《通志》)。”

  康熙四十八年惠安日食,白昼暝如夜。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大水

  因漳、泉二府过去连续两年旱,发生大饥荒,朝廷诏水运江浙漕粮30万石赈之,并免本年未完额赋。不料当年又遭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四十九年大水。(雍正志)”

  惠安水灾,谷贵。

  康熙五十年(1711年)

  春,地方官赈灾不曾施及百姓,泉州一带民众聚集千人抢夺粮食,逃奔山中。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率兵“进剿”。此事惊动康熙皇帝,随即下令停止“进剿”,派大臣前往招安,并将任意扣留朝廷赈灾粮的蓝理革职治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蓝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大水、海涨

  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涨入泉州郡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涨入城高数尺,新桥石梁冲坏,人畜多溺死。(《通志》)”

  当日安溪厉风淫雨,崩坏民居甚多。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下红雨

  五月,德化小铭下红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水》:(康熙)六十年五月,小铭社雨,水赤着物如染。”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飓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康熙)六十一年…六月飓风害稼。雍正志。”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水

  六月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雍正二年六月大水,府学文庙圮。”

  安溪大雨,水涨至南关外观音亭;小东门溪岸被毁,是年重修。

  雍正三年(1725年)大水、饥荒

  七月廿日,安溪暴雨水涨,漂民房田地甚多;八月十五日又大水。

  是年惠安大饥荒,疫病流行。

  雍正五年(1727年)大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雍正)五年五月米贵,八月大雨溪涨。”

  雍正六年(1728年)旱

  秋,晋江、南安、同安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雍正)六年秋旱。南安、同安同旱。”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雍正六年,晋江、南安、同安三县秋旱。《福建通志》。”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

  七月十六日大水涨入郡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雍正)八年七月十六日大水涨入郡城。(《通志》)”

  雍正十年(1732年)大水

  八月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雍正)十年八月大水。”

  乾隆二年(1737年)水灾

  惠安水灾,对受水淹沙压的灾田给予免征。官民田地、山、荡、水门共征邑米166石3斗7升,折征银53两1分2厘,征邑仓米626石7斗2升有奇。

  乾隆六年(1741年)海水涨

  七月十八日,安平(今晋江安海)海水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六年七月十八日,安平(今晋江安海)海水涨,高西桥五尺。”西桥即安平西桥、安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安平桥》)

  乾隆七年(1742年)大旱

  二月彗星见。三月至五月不雨,安溪、永春、德化自春至夏大旱,谷种不入地,早稻歉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火》:“乾隆七年二月,彗星见于牛分。三月不雨,至于五月,野多石田,次年米贵。”

  乾隆九年(1744年)彗星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火》:(乾隆)九年正月,彗星见于室壁之分。”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风

  惠安大风灾,洪水骤涨,淹没农作物,晚稻歉收,蠲免钱粮,并发币赈济。

  乾隆十六年(1751年)饥荒、洪水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

  “乾隆十六年,大饥,民取田蔬树叶以为食,饿死者不少。及赈谷至,饿饱死者更多。无他,饿久则肠涩胃缩,一旦食之过饱,肠胃或以骤涨而破裂,则死矣。

  兹详载之,俾入饿乡者知之,所从容咀嚼,以脱此患也。”

  永春县城西卫城坝(即西坝)被洪水冲毁。

  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十七年大水,坏民居无数。”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乾隆十七年,晋江、南安、安溪三县大水,坏民居无数。同安县又大风灾。”

  七月,惠安大雨,县城城墙倾塌将近一半。

  七月初七、初八日,安溪连降暴雨,洪水骤涨,几入西关,冲坏城外民房无数。

  乾隆十九年(1754年)大水

  安溪大水,双溪上流尽成泽国,田庐淹没十有六七。

  乾隆廿二~廿三年(1757—1758年)旱灾、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乾隆)二十二年,旱,饥。

  二十三年,旱,饥。”

  乾隆卅六年(1771年)雷震

  秋,雷震,击毁姑嫂塔(关锁塔)芦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塔·关锁塔》)

  乾隆卅七年(1772年)暴雨

  秋,石狮暴雨成灾,龟湖塘岸崩毁百余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龟湖塘》)

  乾隆卅九年(1774年)雷震

  四月十一日晋江县雷大震,毙3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十一日雷大震一声,毙三人,相离甚远:一在巷口公,老妇人;一在西门外潘山;一在东门处洗嘉坑(世家坑),系武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狂风大雨

  四月初十日,白昼顿昏黑胜夜,狂风大雨,龙卷风疾扫,府学明伦堂全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初十日,黑昏如夜,狂风大雨,虬龙疾扫,府学明伦堂全塌。有人盖在大钟里,掀开人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四月初十日午刻,忽阴云昼晦,烈风雷雨大作,(明伦堂)屋盖尽倾,片瓦无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四十五年,蜕岩仙公头坠,是年旱。”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风雨

  六月初六日,惠安自卯时至戌时大风雨,飞沙走石,偃折树木,倾圮墙屋,县醮楼倾圮,城塌21处,共100余丈。哨船商航覆溺十之八九。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狂风暴雨

  六月初八日,狂风暴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初八日,狂风暴雨,树屋倾倒甚多,开元寺东畔镇国塔葫芦飘倒。”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洪水

  四月,永春桃溪洪水覆舟,溺死20多人。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乾隆)五十年夏五月,东南方大星坠,声响如雷,光照如月。

  是年蜕岩裴仙公头坠,大旱。”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日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五十一年元旦日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饥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五十二年)是岁饥。”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大水、潮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五十九年…秋大水,坏民居者无数,安平西埭冲塌。”

  秋,海潮淹没惠安廿七铺的梅庄、露庄等低洋田6622亩。

  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饥荒、台风

  春至夏晋江大饥荒。八月十五日,惠安等处沿海台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乾隆)六十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有司及绅衿赈济。”

  八月十五日,惠安台风,境内北部山腰、前黄、普埯、钟厝、叶厝的田地被水冲塌1875亩1分4厘,改筑为盐埕,有1595亩7分7厘。

  嘉庆五年(1800年)大雨

  八月初五日至十四日,大雨淋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庆五年八月初五日起,至十四日止,大雨淋漓,东北厝屋及大树倒坏无数。”

  嘉庆八年(1803年)大水

  夏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庆)八年夏大水,坏民居无数。”

  嘉庆十四年(1809年)大水

  夏、秋两次大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庆)十四年夏、秋两次大水。”

  嘉庆廿年(1815年)大旱

  夏大旱3个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庆)二十年夏大旱三个月。”

  嘉庆廿一年(1816年)大饥荒

  夏大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嘉庆)二十一年夏大饥,赈济。”

  道光七年(1827年)雷震

  八月雷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道光)七年八月,安平西塔雷震击塔,葫芦坏。”

  道光九年(1829年)大雨雹

  六月廿三日晋江大雨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道光)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咸丰八年(1858年)星孛见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咸丰八年,有星孛(“孛”:光芒强盛的彗星)于西南。”

  咸丰十一年(1861年)旱、虫灾,大饥荒

  永春旱、虫灾,大饥荒。

  同治七年(1868年)大风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同治七年,大风,古树多被撼,民庐毁折无数。”

  同治八年(1869年)旱

  惠安境域内连续干旱200天。

  光绪二年(1877年)暴风雨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惠安暴风骤雨,树木被拔起,房屋倒塌、大小船只覆没触破,渔民伤亡数人。

  光绪廿三年(1897年)洪灾

  夏、秋之交,永春洪水成灾,仅湖洋济尾桥一带被漂流民房30余间。

  光绪廿四年(1898年)冰雹

  春,惠安崇武下冰雹,击破屋瓦,且风雨雷电交加。

  光绪廿八年(1902年)暴风雨

  七月初七日,永春暴风雨,湖洋、高阳山洪暴发,漂走数十人,冲毁房屋数十间。

  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年)山洪暴发

  六月初一(阳历7月4日),晋江、南安、安溪、德化山洪暴发,大水为灾。安溪县城洪水位达48.7米,洪水最大流量7140立方米/秒。洪水由安溪、永春奔泻而下,石垄水文站洪峰流量达9000立方米/秒。南安东西溪两岸村庄被淹没,庄稼损失无数。当日又有地震、海潮,晋江下游溪流受阻,泉州城内一片汪洋,为百年所未遇。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光绪乙巳年六月初一日,大水灌压县城,为百余年来所未有,毁民庐、溺民命甚多。”

  宣统二年(1910年)暴风雨

  7月29日,惠安暴风雨,拔树飞瓦,塌墙倒屋,崇武渔民死50余人。

  宣统三年(1911年)日食、彗星见

  元旦日食。秋,彗星见。

  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清》:

  “宣统……三年元旦午后,日食。

  三年秋,彗星见于西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