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灾异——虎

  概述。
  清源山自古有虎

    ——关于“虎乳泉”。
    ——久已有虎。

  唐代
    ——开元四年德化九仙山灵鹫岩寺“虎橱”。
    ——大中间僧智亮居德化戴云山时与虎为伴。

  北宋·祥符惠安伏虎岩寺僧道养伏虎。
  明代

    ——洪武廿年永春县、德化县黑虎为灾。
    ——正德十六年安溪县虎患(一月杀三虎。邹鲁《戮双虎赋》。)
    ——万历四十五年安溪县猛虎为患。

  清代
    ——顺治中安溪县虎患。
    ——康熙二~十年安溪县猛虎为患。
    ——康熙初期南安县猛虎为害。
    ——康熙廿~廿二年德化县猛虎为患。

  民国

概述

  泉州自古有虎。《泉州府志》和山区各县地方志均有记载野生虎的活动情况。

   《泉州府志·11卷·物产篇·毛之属》“虎,狸面者食畜,马面者食人。见则为灾。”

  民国《南安县志·卷11·物产志2·毛之属》:“虎,狸面者食畜,马面者食人,见则为灾。”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之1地舆类·13土产》:“虎:一名山君,言山兽虎为之君,行以爪拆地观其耦,及作威则毛张爪露,啸则林振风生。安溪山木深邃,虎患为多。”

  《永春县志·物产志·动物》“虎,毛黄而文黑,永产多此种。”

  《德化县志·物产附·毛之属》“虎,山中间有之。 ”

  专家认为,当年在泉州一带活动的虎种主要是华南虎。

  古时僧人大量走向山林,披荆斩棘,建造寺庙,免不了与虎发生接触。在元代以前,有关老虎的记述多与佛教有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泉州山林中,老虎曾经频繁出没。

  关于虎患,明、清也多有记载。

  一直到民国年间,泉州局部地区虎患仍存在。

清源山自古有虎

  清源山,又称“北山”、“泉山”,位于泉州郡城之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关于“虎乳泉”

  老虎与泉州名山结缘,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清源山的“虎乳泉”了。

  清源山上、下洞之间、中峰腹部,有一孔泉眼,原称“孔泉”北宋《寰宇记》云:“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方舆胜览》记为“石乳泉”

  不知何时开始,民间就流传一则传说,说很久以前,清源山上有1只母老虎,因奶水不足,无法哺育4只虎仔。最后,它来到“孔泉”饮水充饥。喝了“孔泉”的水,肚子不饿了,乳汁也足了,急忙跑回洞里去喂虎仔。从此,母老虎天天到“孔泉”饮水,再回去喂虎仔。小老虎长大了,跟着母老虎到“孔泉”饮水。于是,“虎乳泉”的名字就被人叫开了。

  到了明末清初,吕道人书‘虎乳’二字”于孔泉上方(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后人便直称“孔泉”“虎乳泉”

  尽管方志不认可这则传说,称是“旧志讹‘孔’为‘乳’”(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所造成的,但民间仍习称为“虎乳泉”

  久已有虎

  但是,清源山久已有虎是肯定的。而且,明末还不断骚扰“老君岩”

  清源山老君造像原来是有岩宇覆盖的,但到明·崇祯(1628—1644年)间,岩宇已荡然无存。“老君岩”岩宇坍塌之后,无人再予重修或复建,其原因就是虎患。(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老君岩》)

  明·何乔远《闽书》称:“又传不敢屋也,屋则大虫至。”

  明·林孕昌《大笑集》也称:“初传不敢屋,屋则大虫至,此一奇也。”

  清代和民国时,清源山老虎还窜入泉州城内。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虎入北门水关。(《通志》)”

唐代

  开元四年德化九仙山灵鹫岩寺“虎橱”

  在德化九仙山,有一处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的“灵鹫岩寺”。在寺庙旁边,仍保存着用条石砌成的捕虎机关——“虎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泉州寺庙·灵鹫岩》)

  相传九仙山自古多虎,寺僧为了保命,不得不架设“虎橱”,里面用1只小羊羔作诱饵,老虎入内,踩到洞内的机关,石门就会落下,将老虎困在橱中。

  大中间僧智亮居德化戴云山时与虎为伴

  智亮,又作知亮,习称袒膊和尚,唐·天竺(印度)僧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海外交流·智亮》)

  大中(847—860年)间,智亮驻锡泉州开元寺(紫云寺)东律巷弘传佛法。因慕德化戴云山“幽绝可庐”,遂与其师慈感法师隐戴云山结庐修持。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智亮》:“后隐德化戴云山,人往求之,见师堆豗坐,有虎驯其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知亮载:“后移居德化戴云山,不火累一月。堆豗独坐,虎驯其侧。”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唐·袒膊和尚》:“后与其师慈感来结庐于戴云山。累月不火食,堆殛而坐。有虎驯伏其侧。”

  智亮后再至泉州,以旧东律庵改院居之凡十二年,在开元寺居室示寂。弟子遵其遗愿,将智亮肉身迁至戴云山,时慈感亦在戴云山坐化,并塑肉身佛奉祀,崇为戴云寺开山祖师。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戴云寺》、《泉州山川·戴云山》)

北宋·祥符惠安伏虎岩寺僧道养伏虎

  伏虎岩寺位于惠安县城北30余里涂岭松园村,始建于北宋。

  明·嘉庆《惠安县志》载:“伏虎岩在昆山南,(北)宋·祥符(1003—1016年)中僧道养隐此,能伏虎。元·泰定(1324—1328年)中,连应元刻其事于石上。”

  逸士连应元所刻道养的事迹是:道养精习律乘,并能伏虎,每朝出暮归,虎均伏于山下等候。有一次道养外出带肉归来,对虎开玩笑道:“吾今无肉啖汝,愿以躯代。”将头伸入虎口,虎不慎合口,僧亡。虎不胜悲悼,遂跳崖自尽殉主,伏虎岩、寺因此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伏虎岩寺》)

明代

  洪武廿年永春县、德化县黑虎为灾

  洪武廿年(1387年),永春县、德化县黑虎为灾。

   《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灾祥》:“洪武二十年,永春、德化虎四出,白昼噬人,或夜入人家,阖门俱尽。”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金》:“明·洪武二十年,黑虎为灾。群虎四出,自昼噬人于牖下,或夜闺室尽噬,缘是死亡转徙相续,户口耗,田野荒。”

  正德十六年安溪县虎患

  一月杀三虎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安溪县虎患,县令龚颖募壮士猎之,一月而杀三虎。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明·知县·龚颖》:“邑有虎患,作文告城隍,一月而杀三虎。邑人神之,曰:‘宋·亦尝如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颖陈宓》)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之8杂志类·灾祥》: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春,猛虎群出,伤害畜类数多,民难往来。白于县令龚颖,募壮士猎之。

  四月朔,一虎吼于永安(永安里)大寨山,有福清梁文浩者先锋戮之,人壮其勇。

  越三日,有虎出下沿渡溪洲,众戮之如初。

  二十七日,又一虎过溪几至常沿渡,众又戮之如永安。

  教喻邹鲁作《戮虎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附怪物)》:

  “正德十六年春,猛虎群出,多伤畜类,民艰往来。令龚颖募壮士猎之。四月朔日,先锋福清人梁文浩戮一虎于永安大寨山;越三日,众戮一虎常沿渡;二十七日一虎过渡,众又戮之。

  教谕邹鲁作《戮虎赋》。”

  邹鲁《戮双虎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赋》收录安溪县学教谕邹鲁《戮双虎赋》,曰:

   “《戮双虎赋》(邹鲁,本学教谕):

  正德上章执徐春仲甲申,吉水公令安溪之四月,悯兹邑民,久罹虎患,乃焚文于城隍之祠,矢神必获。 越翼日乙酉,果戮其一,越三日戊子,又戮其一,民胥神之。予目击其事,乃为赋其实焉。辞曰:

  ‘翳皇穹之赋物兮,厥洪纤之伙繁;溥元气而磅礴兮,均虫臂与鼠肝。
  禀造化之无心兮,纷并育乎两间。胡惑沴以妨化兮,乃黠悍而冥顽。
  蛟鳄产于溪潭兮,镻蝁(音恶)聚于荆菅;鬼车凌空以呈怪兮,鼪(音生)鼯(音吾)螟蟘(音特)之恣夫贪残。
  惟虎狼之虣(音暴)狞兮,伍众丑其尤烈;虽甝(音含)虪(音叔)之殊形兮,具养威于岩穴。
  朵逐逐之馋颐兮,(音银)虓(音嚣)去虎(音颌)而齚(音责)啮;悁(音冤)生民之罹毒兮,恒栖止之敖卼(音误)臲(音臬)。
  駥(音戎)欣犌(音加)触而禠(音斯)魄兮,牂(音脏)羭(音于)吭之弗盈;嗥狣(音兆)狵(音芒)以惊猋(音标)兮,豨(音希)豯(音奚)曾曷以宁憎。
弥町疃于郊坰兮,时跋扈而凭陵;嗟复斋之遐逝兮,孰化覃于生生?(宋·陈宓,号复斋,莆田人,为安溪令,邑有虎患,复斋为文祷于神,明日杀二虎。)
  乃惟西方之美人兮,渤海之华裔;咀椒兰而佩芷(音齿)蕙兮,葺药蘅以为户。
  皇既重之以修能兮,锡龙章与侯土;木兔清溪而湔宿弊兮,脱瘝(音关)恫以煦妪。
  彼猛兽之为患兮,固前政之攸痝(音忙);侯引咎以责躬兮,谓天儆余以纷攘。
  爰作册兮禋(音因)祷,适阏逢兮辰良;与灵修兮订约,冀速迸兮遐方。
  越厥明兮旃蒙,有奔告兮侯之宫。曰:‘虎夜涉波兮,兹困于丛;洵侯之丹悃兮,幽明以通。’
  侯心奰(音币)其奋迅兮,选狞矍以从事;羲和屏翳为之先驱兮,羌发纵而指示。
  鸣钲鼓而赑(音币)屃(音戏)兮,剨(音或)谽(音酣)谺(音虾)之匉(音怦)訇(音轰)。操戣釨(音逵结)与弓矢兮,直勇往而前撄。
  尤物咆哮以跳踉兮,挠万夫而辟易;获山灵之默相兮,我威用以欻(音倏)赫。
  爰洞厥膘兮贯喁,血若泉兮流红。乃陈功兮车下,载戢戟兮櫜(音高)弓。越三日兮著雍,于溪浒兮复殄其雄。
  余以类而遐奔兮,徧黔黎以席庆;念伊谁之攸芘兮,荃有翼之人龙。
  予追夫昔之伊耆兮,歼猰(音亚)貐(音雨)与封狶(音希);迸犀象于穷荒兮,畴克缵夫苍姬?
  彼驱鳄而戮蛟兮,固圣谟之莫企也;亦流芳于千载兮,侯骖之而曷愧也。’

  重曰:

  ‘维彼虎乌(音乌)虎兔(音徒),肆厥凶兮;民罔攸措,心忡忡兮。
  有赫者侯,愤于衷兮;爰命册祝,达神聪兮。精波感召,置邮同兮;寻殪其虤(音颜), 余潜踪兮。民以宁止,颂声丛兮。
  粤昔九江,洎弘农兮;哲人风响,迨今雄兮。侯之硕肤,谅同功兮。我摛厥辞,孰镌砻兮?千秋万祀,以永誉于无穷兮!’”

  万历四十五年安溪县猛虎为患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正月,安溪猛虎为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附怪物)》:“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正月间,猛虎为患,其群有三,藏于大寨山茶林内。后一虎被众搏死,余二虎遁去。”

清代

  顺治中安溪县虎患

  顺治(1644—1661年)中安溪县虎患日告。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附怪物)》:“皇清·顺治(1644—1661年)中,虎患日告,远近里民,屡遭啖害,苦不聊生。邑令韩晓率乡丁于永安里教场尾村,一日而搏杀三虎,民无损伤。”

  康熙二~十年安溪县猛虎为患

  康熙二年(1663年)至康熙十年(1671年),安溪县猛虎为患,数年內全县死于虎害达千余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附怪物)》:

  “康熙(1662—1722年)中,虎害尤剧。

  始而鼠伏深山茂林,噬樵夫牧叟;继则咆哮村落埠市,庠生刘皇遒死焉。至附郭之地,上沿渡、南门外居民男妇,白日悉遭所啖。甚有突入人家,噬害妇女。如崇信里芒洲姓、长泰里参内家,遭毒尤惨。中夜越入邑城,损伤豚畜,邑民不敢夜行。

  计数年之内,十八里男妇老少,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幸二邑令相继示谕民间,多方设阱,老虎折损过半,于今稍戢。”

  康熙初期南安县猛虎为害

  康熙初期,南安县猛虎为害。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南安知县刘佑委官致祭于司虎之神。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祭文》:

  “《祭虎文》(清·刘佑):

  维康熙八年十一月某日,泉州府南安县知县刘佑谨遣某官某以羊一、豕一,致祭于司虎之神而告之曰:

  本朝驱除祸乱,海内乂安。设官置吏,抚驯斯民。天下之大,元元之众,下及禽兽虫鱼,莫不各安其所。强戢暴服,无敢肆其吞噬者,武荣(南安古称“武荣”)虽滨海丛山之地,亦圣天子抚御所及之区也。而大小盈二岭间,南北三十余里。界之内外,辄多猛虎窟穴,朝夕阴霾之时,往往成群逐队,中害行旅。不知尔神所司何事,乃敢纵尔恶孽以蚕食长吏所抚绥之民耶?

  本县受命作牧,诚欲使一邑之民利兴害绝,是以日夜忧勤,刻无宁晷。不惜功名,不畏强御,苞苴不入(“苞苴不入:馈赠的礼物不收,亦指“拒绝贿赂”),请托不行。豪猾渐已敛迹,小民渐已安生。而虎患未除,余窃羞之。惟神秀秉西方,聪明刚正,其不与泉郡豪恶同识解所可知者也。

  今吾与神约:‘其驱尔所属丑类,令各率儿孙徙居他境,凡本县所辖之地,毋得更居。期以三日,毋使一留。则是神之有灵,助吾善治,为今天子爱此一方之民,吾且德尔不忘。如其冥顽无知,纵尔恶畜,依然逼处吾土,残害吾民,余虽孱弱书生,岂肯甘心?将必尽起乡勇,纠合军卒,以穷搜广捕,尽其窟穴而扫荡之然后已。’

  惟神其善裁之。尚飨!”

? 康熙廿~廿二年德化县猛虎为患

  康熙廿年(1681年),德化县猛虎为患,至廿二年(1683年)始息。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7·五行志·金》:

  “国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附郭在坊新化里,虎白昼四出,闻人声随至,不疽月,吞噬百余人。下寮乡民卢荣思等伏铳杀一虎,头似马,项上赤鬣两垂,后左脚独小。是冬又有虎在梅上、梅中等里,噬人甚多。

  至二十二年(1683年)害始息。”

民国

  一直到民国年间,泉州局部地区虎患仍存在。如:

  民国廿五年(1936年),安溪虎患,全县被虎咬死近60人。

  民国卅四年(1945年)7月,安溪潘桃虎祸猖獗,被噬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