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正
【字仲至,或作仲宽,谥“忠宣”。
南宋·永春昭善里留湾人(今桃城镇留安村),居泉州。】

 

  留从效六世孙。
  少游学惠州。
  绍兴卅年进士。
  南恩州阳江尉

    ——初授南恩州阳江尉。
    ——赴都堂审察。

  乾道间擢知循州。
  历军器监簿、考功郎。
  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
  中书舍人兼侍讲

    ——除中书舍人兼侍讲。
    ——淳熙元年兼权兵部侍郎。

  给事中、兼权吏部尚书
    ——淳熙元年六月除给事中。
    ——淳熙元年冬兼权吏部尚书。

  淳熙二年出知绍兴府。
  历知赣州、隆兴府。
  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淳熙十四年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拜右丞相

    ——淳熙十六年二月拜右丞相。
    ——赵蕃贺诗。

  左丞相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
    ——进封申国公。
    ——进少保、封卫国公。
    ——力辞少傅、鲁国公。
    ——绍熙五年六月上表告老,以肩舆逃去。

  绍熙五年复相
    ——绍熙五年七月为光宗大行攒宫总护使。
    ——宁宗召留正还复为相。
    ——进少傅不拜。

  外放
    ——绍熙五年八月外放判建康府。
    ——寻落职。

  庆元元年六月复观文殿大学士
  晚年

    ——庆元二年令自便。
    ——庆元六年复原官致仕。
    ——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

  卒
    ——开禧二年七月卒。
    ——著述。
    ——后裔。

  评价
    ——《宋史》评。
    ——《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附:府第与“三朝元老”坊。

  留正(1129—1206年),字仲至,或作仲宽,谥忠宣,南宋·泉州永春昭善里留湾(今桃城镇留安村)人,居泉州(亦晋江县城)。留正孝宗光宗宁宗3朝宰相,是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

  《宋史·列传150·留正》: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留正,字仲至,晋江人。”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留正,字仲至,泉州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均载(文同):留正,字仲至。”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留正,字仲至,永春人。”

  《宋史·列传150·留正》、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有传。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参史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郡志》、《永春志》、《闽书》、《宏简录》、《氏家乘》、《纪略》”为作传。

留从效六世孙

  留正留从效6世孙。留从效宋太祖时为清源军节度使,封鄂国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宋史·列传150·留正》:“六世祖从效,事太祖,为清源军节度使,封鄂国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均载(文同):从効六世孙。”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鄂国公·从效六世孙。”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六世祖从效,事太祖,封鄂国公。”

少游学惠州

  留正少游学惠州归善县(今广东惠州市惠城区),读书惠州西湖水濂洞。徐敦实留正训子弟,并妻以第3女,因应惠州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少游惠州,徐敦实妻以女,因应惠州举。”

  《惠州府志》亦载:留正,泉州人,游归善。徐敦实梦中庭有元龙泳水,明日谒,因苦疥,掬水以盥。见之,不殊作梦,延训子弟,以第三女妻之。”留正遂居西湖上。

  留正与博罗张宋卿读书惠州西湖水濂洞。清·庾熙《西湖赋》赞惠州西湖人文鼎盛时曾曰:“人因地杰,地以人灵。湖以文忠苏轼文忠文惠陈尧佐文惠显,又以留正张宋卿卜筑水帘而湖胜……”

  留正居惠州时,曾作《罗浮天汉桥》诗,曰:“霏霏细雨湿芝田,短短桃花照水妍。可惜洞门关不尽 ,彩虹天外著飞泉。”

  绍兴卅年(1160年),留正第进士后,即举家离开惠州。其岳父徐敦实逝世时,留正曾返惠州拜祭。

  据《惠州府志》记述:登进士,敦实葬外水(在惠城西北梅湖村)展拜,大风吹墓松如答拜,俗称‘答拜松’。”传下1首童谣曰:太师,脱冠带;扫坟,树答拜。”

  《族谱》记,南宋时,在惠州府北街为留正立有“元辅坊”

绍兴卅年进士

  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留正第进士。

  《宋史·列传150·留正》:“绍兴十三年(1143年)第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第进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绍兴十三年第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绍兴三十年第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绍兴十三年第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绍兴三十年第进士。”

  【按:关于留正第进士时间,史载有绍兴十三年(1143年)、绍兴卅年(1160年)两说,而据《南宋馆阁录·卷8》,为绍兴卅年(1160年),为是。】

南恩州阳江尉

  初授南恩州阳江尉

  留正初授南恩州阳江尉(今广东阳江县)。

  《宋史·列传150·留正》:“授南恩州阳江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授南恩州阳江县尉。”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均载(文同):“授南恩州阳江尉。”

  赴都堂审察

  留正以清海军节度判官龚茂良荐,赴都堂审察,宰相虞允文奇之,荐于上。

  《宋史·列传150·留正》:

  “清海军节度判官龚茂良守番禺,言:‘在法:劫盗脏满五贯死,海盗加等。小民饵利,率身陷重辟。请镂梓海上,使户知之。'民始知避。

  茂良荐,赴都堂审察。宰相虞允文奇之,荐于上。

  得对,言:‘国家重文而略武备,祖宗以天下全力用于西夏,承平日久,边不为备,至敌人长驱而不能支。今当改辙,使文武并用。'

  孝宗嘉叹,书札中要语下三省施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用番禺守龚茂良荐,赴都堂审察,宰相虞允文奇之,荐于上。

  召对,公言:‘国家右文略武,祖宗以天下全力,困于西夏,承平日久,边不为备。今当改辙,使文武并用。'

  孝宗嘉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

  “以清海军节度判官龚茂良荐,赴都堂审察。宰相虞允文奇之,荐于上。

  奏言承平日久,边不为备,今当改辙,使文武并用。

  又奏言靖康之乱,死难者少,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

  孝宗嘉叹。”

  【按:

  ①“清海军”:唐·咸通(860—874年)初分岭南道置岭南东道,乾宁(894—898年)初赐号“清海军”,宋亦置“清海军节度”节度,改为“清宁军”,后废。

  ②龚茂良,莆田人,时为广东提点刑狱、就知番禺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茂良

  ③“番禺”:秦始皇卅三年(公元前214年),于岭南置有南海郡,以番禺为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属交州。东汉建安廿二年(217年),交州州治从广信迁番禺,修复并扩建“佗城”。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番禺县为南海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或作长安三年(703年),复置番禺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皇祐三年(1051年),又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坭港(巷)。后历经沿革,为今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但作为古地名,历史上番禺常作为广州的指称。】

乾道间擢知循州

  乾道(1165—1173年)间,留正擢知循州(今广东龙川)。

  《宋史·列传150·留正》:

  “知循州。

  陛辞,言:‘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上益喜,明日谕辅臣:‘留正奏事,议论耿耿,可与职事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久之,知循州。

  陛辞,言:‘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之难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上益喜,明日谕辅臣:‘留正奏事,议论耿耿,可与京秩。’”

历军器监簿、考功郎

  除军器监簿,历官考功郎。

  《宋史·列传150·留正》:

  “除军器监簿,历官考功郎官。

  太常谥叶义问恭简’,覆谥,言:‘义问将兵出疆,不知敌人情伪,及金犯边,督视寡谋,几至败事。’下太常更议,时论韪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除军器监簿,累官考功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除军器监簿,历官考功郎。”

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

  留正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得遇太子赵忄享(就位后为宋光宗),兼太子左谕德。

  《宋史·列传150·留正》:

  “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

  光宗自东宫朝,顾见,谓左右曰:‘修整如此,其人可知。’乃请于上,兼太子左谕德。

  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自今免奏御。’诏从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

  光宗自东宫朝,顾见公,谓左右曰:‘修整如此,其人可知。’乃请于上,兼太子左谕德。

  公言:‘本朝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自今免奏御。’诏从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

  “历权中书舍人。

  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乞奏免御,从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

  “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

  光宗自东宫朝,顾见,谓左右曰:‘修整如此,其人可知。’乃请于上,兼太子左谕德。”

中书舍人兼侍讲

  除中书舍人兼侍讲

  留正除中书舍人兼侍讲。

  《宋史·列传150·留正》:“为中书舍人兼侍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除中书舍人兼侍讲。”

  淳熙元年兼权兵部侍郎

  淳熙元年(1174年),留正兼权兵部侍郎。

  《宋史·列传150·留正》:“兼权兵部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淳熙元年权兵部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权兵部侍郎……”

给事中、兼权吏部尚书

  淳熙元年六月除给事中

  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留正除给事中。

  《宋史·列传150·留正》:

  “除给事中。

  张说子荐往视镇江战舰,挟势游观,沉舟溺卒,除知阁门事、枢密副承旨,封对还词头。

  洪邦直除御史,言:‘邦直为邑人所讼,不宜任风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同)孝宗朝除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淳熙元年)六月,除给事中。

  时诸路水灾,公抗疏,以‘克谨天戒、感召和气、导迎景福’为言,而又愿加察于君子小人之辨。疏入,上动容称叹。”

  淳熙元年冬兼权吏部尚书

  淳熙元年(1174年)冬,留正兼权吏部尚书。

  《宋史·列传150·留正》:

  “兼权吏部尚书。

  言:‘用人莫先论相。陛下志在恢复,而相位不能任辅赞。望精选人才,与图大计。’

  时相益不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

  “兼权吏部尚书。

  尝言‘用人莫先论相,望精选人才,与图大计。’

  时相不乐。”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

  “兼权吏部尚书。

  言:‘用人莫先论相。望精选人才,与图大计。’

  时相不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是冬,兼权吏部尚书。

  公言:‘用人莫先论相,陛下意在恢复,而任相位者未能称。望精选人才,与图大计。’

  时相不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权……吏部尚书。”

淳熙二年出知绍兴府

  淳熙二年(1175年),留正被外放,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知府。

  【按:据《嘉泰会稽志·卷2》,留正知绍兴府的时间为淳熙二年(1175年)。】

  《宋史·列传150·留正》:

  “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府。

  侍御史范仲芑劾前帅脏六十万,有诏核责。明其非辜,御史怒,并劾,降显谟阁待制、提举玉隆万寿宫。

  寻复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除知绍兴府。”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出知绍兴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会浙东谋帅,以显谟阁直学士知绍兴府。”

历知赣州、隆兴府

  后,留正历知赣州、隆兴府。

  《宋史·列传150·留正》:

  “知赣州,奏减上供米,不报。及为相,蠲一万八千石。

  知隆兴府。”

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留正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宋史·列传150·留正》:

  “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平四蜀折租价,岁减酒课三十八万。

  乾道(1165—1173年)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

  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后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以简素化民。”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后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简素化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寻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兼知成都府。

  公平羌酋之乱,以简素化民。

  及诏赴行在,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进龙图阁大学士、四川制置使。平羌酋之乱。”

淳熙十四年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淳熙十四年(1187年),留正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宋史·列传150·留正》:(淳熙十四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召除执政。”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同知枢密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除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拜右丞相

  淳熙十六年二月拜右丞相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孝宗为禅位于光宗,特筇任留正为右丞相。二月,孝宗禅位、光宗受禅,留正以右丞相主管左右春坊。(据《宋史·卷213·宰辅表4》)

  《宋史·列传150·留正》:

  孝宗密谕内禅意,拜右丞相。

  一日奏事,皇太子参决侍立,上顾谓太子曰:‘留正纯诚可托。’

  光宗受禅,主管左右春坊。

  姜特立随龙恩擢知阁门事,声势浸盛。列其招权预政状,乞斥逐,上意犹未决。
会副参阙,特立曰:‘上以丞相在位久,欲迁左相,叶翥张枃当择一人执政,未知孰先?’

  奏之,上大怒,诏特立提举兴国宫。孝宗闻之,曰:‘真宰相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孝宗密谕内禅意,拜右丞相。光宗立,姜特立声势浸盛,奏黜之。”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

  孝宗密谕内禅意,拜右丞相。

  光宗受禅,姜特立擢知合门事,声势浸盛。乞斥逐,上意犹未决。

  特立谒之曰:‘上以丞相在位久,欲选左相,叶翥张枃当择一人执政,未知孰先﹖’

  先生奏之,上大怒,诏特立提举兴国宫。孝宗闻之,曰:‘真宰相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孝宗密谕内禅意,拜右丞相。

  一日奏事,皇太子参决侍立,上顾谓太子曰:‘留正纯诚可托。’

  光宗禅,主管左右春坊。姜特立以随龙恩擢知閤门,声势浸张,公列其招权预政状乞赐斥逐,孝宗闻之曰:‘真宰相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

  “寻拜右丞相。

  光宗受禅,主管左右春坊。

  姜特立以随龙恩擢知阖门,事势浸张。列其招权预政状,乞斥逐。上意未决。会副参阙,特立曰:‘上以丞相在位久,欲迁左相。叶翥张豹,当择一人执政,未知孰先?’奏之,上大怒,诏特立提举兴国宫。孝宗闻之曰:‘真宰相也。’”

  赵蕃贺诗

  南宋·诗人赵蕃(《宋史》有传)有诗《寄贺周子充除左相、留正除右相、王谦仲除参政》。曰:

  “淳熙十六年,正月十九日。雪余雨更作,有客方抱疾。
  忽传底处书,昏暮叩蓬荜。问之何许人,乃是吾家侄。
  书中道何为,除目报甲乙。要令二父知,此意深所悉。
  我方盘谷归,讵应闻黜陟。虽云在田野,又可忘辅弼。
  况于乡里贤,与夫旧连率。及其先友家,投分亦颇密。
  恭惟三君子,德盛难具述。要皆由从官,以至秉政笔。
  于今天下事,孰得复孰失。仰思与夜继,想不遑暇逸。
  置邮速传命,颂口当四出。而我病不能,欲置还未毕。
  要歌夔皋诗,称美宁敢溢。愿观勋业成,公论斯可必。
  曾闻鸟鸣春,气应还唧唧。喜甚屐且折,忧深纬宁恤。”

左丞相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

  绍熙元年(1190年),留正进左丞相。

  《宋史·列传150·留正》: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

  谨法度,惜名器,豪发不可干以私。

  赵汝愚首从班,卒与之共政。

  黄裳为皇子嘉王赵扩翊善,世号得人。

  嘉王感疾,言:‘陛下只有一子,隔在宫墙外非便,乃令蚤正元良之位,入居东宫,则朝夕相见甚顺。’又奏:‘太子,天下本。《传》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汉文帝即位,即建太子。本朝皇子居冢嫡,有未出阁而正储位者。皇子嘉王既居冢嫡,出合已久,宜早正储位,以定天下本。’再月不报。检《汉文帝纪》及本朝真宗仁宗典故,并吕诲张方平两奏,节其要语缴奏。

  上不豫,外议汹汹,与同列间至福宁殿奏事,处分得宜,人情以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绍熙改元,进左丞相。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引用赵汝愚黄裳诸贤。疏乞建储,不报。”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

  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

  赵汝愚首从班,卒与之共政。

  黄裳为皇子嘉王翊善,世号得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

  嘉王感疾,公言:‘陛下仅一皇子,隔宫墙外非便。宜早正储位,入居东宫。’又疏言之甚恳,再月不报。检《汉文帝纪》及本朝真宗仁宗二朝典故,并吕诲张方平两疏,节其要语缴奏。

  上不豫,外议汹汹,公与同列间至福宁殿奏事,处分得宜,人情以安。”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绍熙初拜左丞相,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引赵汝愚与之共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

  嘉王感疾,言:‘陛下惟一子,隔宫墙外不便,宣蚤正元良之位,入居东宫。’疏甚恳,再月不报。

  上不豫,外议汹汹。与同列间至福宁殿奏事,处分得宜,人情以安。”

  进封申国公

  留正进封申国公。乞归政,不许。

  《宋史·列传150·留正》:

  “进封申国公。上疾浸平,乞归政,不许。

  初,帅蜀,虑氏世将,谋去之。至是,朝廷议更蜀帅,言:‘西边三将,惟氏世袭兵柄,号为家军,不知有朝廷。’遂以户部侍郎丘崈(为四川安抚制使,以牵制吴挺的军权)

  吴挺死,韩侂胄氏地,使吴曦世袭。力请留环卫,遣张诏。后数岁,入蜀,卒稔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进封申国公。上疾浸平,公乞归政,不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晋封申国公。上疾浸平,乞归政,不许。”

  进少保,封卫国公

  《寿皇圣政》成,留正进少保,封卫国公

  时姜特立除浙东副总管,寻召赴行在,留正耻与并位,乞罢相归田,不许,即避居近郊六和塔。

  《宋史·列传150·留正》:

   “《寿皇圣政》成,进少保,封卫国公

  李端友以椒房亲,手诏除郎,缴还,上不纳。复执奏曰:‘昔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今端友依凭内援,恐累圣德。’

  姜特立除浙东副总管,寻召赴行在,唐宪宗召吐突承璀事,乞罢相。上批:‘成命已行,朕无反汗,卿宜自处。’

  待罪六和塔,奏言:‘陛下近年,不知何人献把定之说,遂至每事坚执,断不可回。天下至大,机务至烦,事出于是,则人无异词,可以固执;事出于非,则众论纷起,必须惟是之从。臣恐自此以往,事无是非,陛下壹持把定之说,言路遂塞。’

  因缴进,前后锡赍及告敕,待罪范村,乞归田里,不许。”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姜特立召赴行在,耻与并位,乞罢相,待罪近郊。”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寿皇圣政录》成,进少保,封卫国公。

  李端友以椒房亲,手诏除郎,公缴还不纳。复执奏曰:‘昔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今端友依凭内援,恐累圣德。’

  姜特立除淛东副总管,寻召赴行在,公引唐宪宗召吐突承瓘事奏言:‘臣与特立势难两立,乞罢相。’上批:‘成命已行,朕无反汗,卿宜自处。’公即待罪六和塔。

  又奏:‘近年不知何人进把定之说,遂至每事坚执,不顾是非,言路塞则万几坏,非所以爱宗社。’缴进,前后锡赍,及告勑待罪范村,乞归田里,不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寿皇圣政》成,进少保,封卫国公李端友以椒房亲,手诏除郎,缴还,上不纳。乞归田里,不许。”

  力辞少傅、鲁国公

  会冬至将上寿圣太后尊号册宝,以留正为礼仪使,摄太傅,留正在避居近郊140日后,复入都堂视事。礼成,留正拜少傅,封鲁国公,力辞。

  《宋史·列传150·留正》:寿圣太后将以冬至上尊号册宝,以为礼仪使,摄太傅。于是上遣左司徐谊谕旨,复入都堂视事。是行也,待罪凡一百四十日。册宝礼成,拜少傅,封鲁国公力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已而被旨再入都堂视事,拜少傅。”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拜少傅,封‘鲁国公’,力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会冬至将上寿圣太后尊号册宝,以公为礼仪使。上遣左司徐谊谕旨,公复入都堂视事。礼成,拜少傅,封鲁国公,公力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寿皇太后以冬至上尊号,册宝礼成,拜少傅,封鲁国公力辞。”

  绍熙五年六月上表告老,以肩舆逃去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孝宗病重;六月,孝宗崩。光宗·赵忄享以疾未能执丧,留正率同列屡奏乞早正嘉王·赵扩储位。光宗微露留正等大臣有逼其退位之意。留正惧,即出京城,上表告老请退休,以肩舆五鼓逃去。

  《宋史·列传150·留正》:

  “(绍熙)五年正月,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宫。一日,上拂衣起,引裾泣谏,随至福宁殿门。退上疏,言极激切。

  六月戊戌,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率同列屡奏,乞早正嘉王储位,又拟指挥付学士院降诏。寻有手诏:‘朕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得之始惧,请对,复不报。即出国门,上表请老,末曰:‘愿陛下速回渊鉴,追悟前非,渐收人心,庶保国祚。’

  始议以上疾未克主丧,宜立皇太子监国;若终丧未倦勤,当复辟。设议内禅,太子可即位。时从臣郑湜奏与同。

  既而赵汝愚以内禅请于宪圣谓:‘建储诏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难处。’论既违,以肩舆逃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

  孝宗疾笃,数请光宗过宫,至引裾泣谏。

  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率同列乞早正嘉王储位。寻有手诏:‘朕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得之,惧,请对,复不报。即出国门,上表请老。”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

  孝宗疾笃,数请车驾过宫。先生引裾泣谏,随至福宁殿门乃退。

  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率同列乞早正嘉王储位。不报。即出国门,上表请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绍熙)五年正月,孝宗疾革,公数请车驾过宫。一日,上拂衣起,公引裾泣谏,随至福宁殿门退。上疏,言极激切。

  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公率同列屡奏乞早正嘉王储位。忽手诏:‘朕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公得之骇惧,因朝佯仆于庭,谓同列曰:‘奉请本意,只乞建储,今未蒙批,依降诏忽奉废疾之札,此岂臣下所敢闻?’请对,复不报,即出国门,上表请老。

  表入,而赵汝愚遂以内禅请于宪圣公。谓:‘建储诏未下,而遽及禅位,他日两宫间必有难处者。’议与汝愚异,以肩舆五鼓逃去。”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宫,上拂衣起,引裾泣谏,退,上疏,言极激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

  “五年正月,孝宗疾革,数请车驾过官。一日,上拂衣起,引裾泣谏,随至福宁殿门,退上疏,言极激切。

  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率同列屡奏,乞早正嘉王储位。忽手诏:‘朕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得之骇恐,因朝,佯仆于庭,即出国门,上表请老。”

绍熙五年复相

  绍熙五年七月为光宗大行攒宫总护使

  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光宗赵忄享)崩,嘉王·赵扩即位(宋宁宗),以留正光宗大行攒宫总护使。

  《宋史·列传150·留正》:(七月)嘉王即位,尊皇帝光宗·赵忄享为太上皇帝,以为大行攒宫总护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及宁宗立,召还,以公为大行攒宫总护使。”

  宁宗留正还复为相

  宁宗留正还,复为宰相。

  《宋史·列传150·留正》:宁宗即位,入谢复出。宪圣命速宣押,时汝愚亦以为请,上亲札,遣使召还。侍御史张叔椿请议弃国之罚,乃徙叔椿吏部侍郎,而复相。入贺,且请车驾一出,慰安都人心;及定寿康宫南向,撤去新增禁旅。诏悉从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宁宗立,遣使召还。”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宁宗即位,遣使召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入贺,请车驾一出,慰安人心;及定寿康宫于南内,撤去新增禁旅。诏悉从之。”

  进少傅不拜

  进少傅,屡辞不拜。

  《宋史·列传150·留正》:“进少傅,屡辞不拜,奏言:‘陛下勉徇群情,以登大宝,当遇事从简,示天下以不得已之意,实非颁爵之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进少保,公力辞不拜,言:‘陛下勉徇群情以登大宝,当示天下以不得已之意,实非颁爵之时。’上从公请。于是贵近欲论功者,始不悦。”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进少保,封‘卫国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及嘉王即位,进少保、加少傅,屡辞不拜。”

外放

  绍熙五年八月外放判建康府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留正以事失上意,韩侂胄又从而间之,遂命出外,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

  《宋史·列传150·留正》:

  韩侂胄浸谋预政,数诣都堂,使省吏谕之曰:‘此非汝日往来之地。’侂胄怒而退。会经筵晚讲赐坐,执奏以为非,上不怿。

  侍御史黄度马大同罪,补外,上知其情,除右正言。请推恩随龙人,上曰:‘朕未见父母可恩及下人耶?’

  积数事失上意,侂胄从而间之。

  八月,手诏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未几,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积数事,失上意,韩侂冑从而间之。诏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韩侂胄浸谋预政,数诣都堂,公使省吏谕之曰:‘此非知閤日往来之地。’侂胄怒而退,亟谋去公。会公以事失上意,侂胄从而间之。

  八月手诏,罢公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

  韩侂胄浸谋预政,数诣都堂。使省吏谕之曰:‘此非知合日往来之地。’侂胄怒而退。

  以事失上意,诏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

  寻落职

  留正寻又以张叔椿等论劾落职,授中大夫、光禄卿、分司西京,邵州居住。以后,留正几乎年年遭到与他有结怨的朝臣弹劾。

  《宋史·列传150·留正》:

  “寻又以谏议大夫张叔椿言,落职。”

  “初,刘德秀自重庆入朝,未为所知,谒范仲黼请为言,曰:‘此人若留之班行,朝廷必不静。’乃除大理簿,德秀憾之。至是为谏议大夫,论四大罪,褫职,自是弹劾无虚岁。以张釜言,责授中大夫、光禄卿,分司西京,邵州居住。”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张叔椿刘德秀张釜先后论列,连贬窜。”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

  “又以张叔椿言落职。

  张釜言,责授中大夫、光禄卿,分司西京,邵州居住。

  明年,令自便。量移南剑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寻又以张淑椿言落职。”

  “初,刘德秀自重庆入朝,未为公所知,谒主客范仲黼,请为先容。公薄其为人,除大理簿,德秀憾之。至是为谏议大夫,论公四大罪,褫职,自是弹劾无虚岁。张釜又言之,责授中大夫、光禄卿,分司西京,邵州居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寻韩侂胄张叔椿刘德秀等论劾褫职,责授中大夫光禄卿,分司西京。”

庆元元年六月复观文殿大学士

  庆元元年(1195年)六月,御批留正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

  《宋史·列传150·留正》:“庆元元年六月,诏以上皇付手诏八字进入,宣付史馆。复观文殿大学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庆元元年,上知公力请建储,得大臣礼,御批复职。”

晚年

  庆元二年令自便

  庆元二年(1196年)令自便。时韩诧胄“伪学党禁”,又列留正周必大赵汝愚为罪首,移南剑州,再许自便。复光禄大夫、提举洞霄宫。

  《宋史·列传150·留正》:“明年(即“庆元二年”,1196年),令自便。给事中谢源明封还录黄,量移南剑州,再许自便。复光禄大夫、提举洞霄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庆元)二年,以刘德秀言,又罢。寻诏与量移南剑州,许自便。”

  庆元六年复原官致仕

  庆元六年(1200年)临安大火,宁宗下罪己诏,诏复留正原官致仕;又依旧官光禄大夫致仕;俄复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宋史·列传150·留正》:“上章乞纳禄,诏复原官职致仕。又以御史林采言,依旧官光禄大夫致仕。俄复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诏复元官职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以次复原官致仕。”

  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

  嘉泰元年(1201年),进封留正魏国公

  嘉泰二年(1202年),留正复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爵位。

  《宋史·列传150·留正》:“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复少师、观文殿大学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嘉泰初复元官,进封‘魏国公’。”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二年,复少保、观文殿大学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累封‘魏国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嘉泰元年,进‘魏国公’;复少师,观文殿大学士。”

  开禧二年七月

  开禧二年(1206年)七月,留正卒,年78,赠“太师”,葬南安县西卅一都枫林山。宝庆三年(1227年)赐谥忠宣

  《宋史·列传150·留正

  “开禧二年七月薨,年七十八。赠太师。”

  “宝庆三年谥‘忠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留正》:“卒,赠太师,谥‘忠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留正墓》:留正墓,在县西三十一都枫林山。”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97·庆元党案·忠宣?留仲至先生全祖望补本):

  “开禧元年(?)七月卒,年七十八。赠太师。

  宝庆三年赐谥‘忠宣’。”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忠宣留仲至先生》:

  “开禧二年七月薨,年七十八。赠太师。

  宝庆三年谥‘忠宣’。”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卒赠太师,谥‘忠宣’。”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留正》:

  “开禧二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师。

  宝庆三年谥忠宣。”

  所谓谥“忠宣”《清源留刘氏族谱重编》收录南宋•宣教郎、太常博士许仪“忠宣谥议”,曰:留正危身奉上曰‘忠’,无幽不察曰‘宣’,集诸二美,请谥曰‘忠宣’,是谓名称其实。”

  著述

  留正喜诗文,所著有《诗文》、《奏议》、《外制》20卷行世。

  《宋史·列传150·留正》:“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行于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所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行于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所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

  后裔

  《宋史·列传150·留正

  ,皆为尚书郎。

  元英,工部侍郎;元刚,起居舍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子(“”字头),孙元英元刚。”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人物·宋·留正》:“长子,字伯礼;三子(“”字头),字端父;四子,字季膺。俱历官,有政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留正》:“子(上“”下“端”)。”

  长子,字伯礼,号惠爱,寓意爱外祖居地惠州也。

  孙元均,通判惠州;元长,字子善,号紫元。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任职于岭南,后居罗浮;孙元崇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恭留端(“”字头)、元英留元刚》)。

评价

  《宋史》评

  《宋史·列传150·留正

  出处大致如绍熙(1190—1194年)去国,耻与姜特立并位而待罪近郊,五月复入,议者犹惜其去之不勇。首发大议,早正嘉王储位,遂致言者深文,指为弃国,岂弘毅有所不足耶?

  或问范仲黼:‘二公处变不同如何?’仲黼曰:‘,同姓之卿也;则异姓之卿,反复之而不听,则去。’闻者以为名言。”

  《闽中理学渊源考》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宣留仲至先生》:

  “公德器端重,操守凝固,出入中外五十余年,屡典大藩,率以清素。必大贻公书以赵清献之清、张忠定之定拟之。

  孝宗晚始察公忠诚,及内禅付属光宗光宗在御三年,公为相,持法度,爱名器,甄别人品,首引赵汝愚共政,用黄裳为翊善,号称得人。公退,门庭肃然,无敢干以私者。

  素嗜书,垂白不倦。黄勉斋陈书复书曰:‘丞相晚年,日课先生诗传,先生每对人辄称服。’而朱子公书亦云:‘质疑请益,乃有十年之迟,不能不慨然其间’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温陵氏家世学派》:

  “按:

  宋宁宗时伪学禁起,时以必大汝愚与忠宣公四人为首。后公罢相窜永州,朱子落职,蔡季通窜道州,公贬秩,而公亦落职罢祠、贬邵州居住,与诸贤一时同为进退矣。

  (留正在朝执政期间,奖掖贤良,尤重朱熹理学)

  朱子语类》载,公曾以书问诗、集、传数处,文公以书示学者曰:‘他官做到这地位,又年齿之高如此,虽在贬所,亦不曾闲度日,公等岂可不惜寸阴?’

  朱子集中,与公往复书问,皆极推许焉。

  次崖称,公出入三朝,一时相业,建储之议,视赵忠定为是,邵阳之贬适表平生非不幸也。贤子贤孙萃于一门,天之福善久而未艾云。”

附:府第与“三朝元老”坊

  留正成名后,府第建在泉州西街甲第巷内(今舍人巷),称“忠宣府”、“大府”。甲第巷庄俊元翰林第南至今犹有“留府巷”遗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魏国公•留正宅:在城西文锦铺。”

  留府巷旁边原有1座“光明寺”,当年也属府范围,应是丞相府第内的府世斋堂”,后几经修葺演化而为“光明寺”,但于2007年焚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光明寺》)

  泉州西街开元口对面的上坊巷中,宋时曾立有“三朝元老”木牌坊1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牌坊·泉州府城古牌坊·留正“三朝元老”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