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邓)

  邓启元[字幼季,又字公季,号蓝阳。清·德化县涂坂(今蒲坂)人,居安溪县来苏里溪坂乡(今湖头镇美溪村)。身世及幼年。入京师国子太学。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赐封太傅。典试湖北。卒。余事。]
  邓城(字藩国,号寒松。身世。早年。转习弓马韬略,武解元。俞大猷极力举荐。浙东抗倭:中军指挥,通泰参将,狼山总兵。陷诏狱。闽游击将军:兴化破倭。卒葬桃花山。后裔。)
  邓回(邓回墓葬“示禁”碑。从郑和过西洋。)
  邓镳(字道驭,明·晋江人。反对裁并“一峰书院”。万历十七年进士,授青浦令。户部郎中,调归善令,擢南京户部郎中。出守南阳,卒于官。)、邓景武(号文斋,明·江西德安人,嘉靖卅六年任德化知县。)、邓孕槐[号台生,明末清初·德化人;或作晋江人。明·崇祯举人。京理。擢御史(巡按江南上江。巡按畿南。附:参与弹劾冯铨事件。)。丁艰归,卒于家。]、邓火鼎(“火鼎”合一字;字夏铸,清·德化县人)、邓怡(字光德,明·清江人。弘治三年任晋江知县)

邓启元

  邓启元(1699—1733年),字幼季,又字公季,号蓝阳,清·康熙卅八年(1699年)生,原籍清·德化县涂坂(今蒲坂),随父居安溪县来苏里溪坂乡(今湖头镇美溪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蒲坂氏家庙》)

  身世及幼年

  邓启元之父邓炽,字夏明,号伏公,清·德化县新化里涂坂(今蒲坂村)人;母为李光地的外甥孙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隐逸·国朝·邓炽》:

  邓炽,字夏明,号伏公,新化里涂坂人。

  沉毅好学,幼即诵《诗》、《书》、《易》三经。十岁,授《氏春秋》,复业三礼,为文陶铸经传,杼轴予怀。年三十五,以科试游庠,学使汪棣园评其卷曰:‘似此文品,吾再过冀北,始解苎衣,有愧伯乐矣!’

   徒居安溪之湖头,弟在涂坂,每岁时辄来言欢,累月乃去。常曰:‘轩冕之荣,孰与提挈襟裾之乐?’由是宾兴不与,终老山林。年七十余,犹孜孜日课儿孙,阅寒暑无废。

  三子启元,以诵十三经举明经,雍正丁未榜眼及第,膺封典;次子其鶠,壬子举于乡。”

  邓炽无意功名,以塾师为业。康熙十一年(1672年)随从兄邓士腾移居安溪县感化里湖市乡(今湖头镇街道)任塾师,娶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外甥孙女为妻。

  邓启元兄弟6人,其排行第3。邓启元后曾賦诗自述其异曰:康熙卅八年(1699年),其母欲返回邓炽德化蒲坂老家待产,行至永春,祷于百丈岩马寺,才至岩下小憩,遂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百丈岩》)

  邓启元13岁即能背诵十三经。14岁应试童子科,背诵经文不错一字,主考学政颇为惊异,遂被录取入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启元》:

  “邓启元,字幼季,邑西涂坂人。

  慧根夙赋,丰仪秀伟,安溪李文贞李光地见而奇之,曰:‘此子眉如韩元少韩菼元少,康熙癸丑科状元),当大魁天下。’

  年十四游庠。家学渊源,沉酣古典,涉笔渊博奥衍,不可绳覆(民国志作“绳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邓启元》:邓启元,字幼季,御史孕槐侄,以父赘居安溪,遂家焉。幼聪颖,博通经学,人称神童。十三岁以背诵十三经入德化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孕槐》)

  入京师国子太学

  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或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3年),邓启元举明经(贡生),入京师国子太学,上《劝学赋》,得雍正皇帝赏识。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启元》:“雍正癸卯,举明经,入京,圣主诣雍劝学,献赋,钦定第二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邓启元》:“壬寅拔贡,赴京,京师缙绅咸知其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赋(国朝)》收录“圣主诣雍劝学赋(臣邓启元)”曰:

  “惟元后之亶聪兮,作君而兼乎作师。有此姱修以帅天下兮,教顺时而正规。驷玉虬以视学兮,隐符访道乎崆峒之湄。溯太学所由立兮,五帝肇号曰成均。成以成人为义兮,均以调而为言。日东序,曰右学,曰东胶,同实而殊名兮,义著尚质与尚文。既远望灵台之?嵲兮,又近环璧水之清沦。

  我皇之德,包三涵五以立极兮,厥教本乎《五典》与《三坟》。黄帝颛顼之道,敬怠判于毫芒兮,唐虞唐尧虞舜的并称)绍之以执中,尧放勋舜重华兮,亦揆序而典从。及乎文命,九德是庸,教胄之语,宽栗直温。愿恭扰毅,至道所存。

  三圣俨而祗敬兮,汤又申之以表正。文翼翼而缉熙兮,武皇皇而执竞。绵绵干载,至于素王,麟书既出,赤绂呈祥;祖述宪章,旷世独崇。天生我后,道统斯在。尼山续徽,泗水正派。尊师重遭,褒封五代。夫惟先后圣之同撰,故能锡类而不隘。

  曰道可公兮而不可私,咨尔俊民兮,登高以自下为基。望宫墙之轮奂兮,将释菜而光乎鼐薡,既卜禘而游志兮,当其可之为时。于焉鸠工庀材,丹鬻刻劂,斫涾砻楶,锥卮刮楔。妄廇斐整兮,丹廪朱闼。庙貌重新兮,虔诚以揭。惟日在胃兮,昏中七星,律巾姑洗兮,辰为上丁。命卜日于宗伯,戒习舞乎司成,遂乃拚除射宫,涤溉警宗。王戋(“王戋”合一字)纂陈兮郊东,梡椇具兮上庠。乐人宿悬兮,阼西异方。笙颂两磬夸其南钟,大昕鼓征兮夜未央。卤簿前跸兮,庭燎有光。载日月兮旌虎熊,骖騕袅兮驾苍龙。麾盖蹀躞兮,和鸾锵锵。天子舍奠兮,有巾必(“巾必”合一字)其香。执鬯输诚兮,珪璋邛邛。笄荐苹蘩兮,靡不话犬穆皇。大胥掌版以致请子兮,纷羽舞与牍春。已而应朄(音“通”)备举,相雅声喤,祭筵既毕,天子乃讲道于彝伦之堂。毡案论道兮,讲幄徐襄。泮藻风舒兮,圜桥日目见(“目见”合一字)。琅函启兮师道尊,罕譬而喻兮瑶编展。披大学兮陈(右“东”改为“敕”)词,遵雅言兮重谟典。溯正心诚意之渊源兮,合治平以归于至善。本精一以立政兮,惟危微之必辨。

  丝纶既降兮,其义搏衍。丹书启秘兮,绍道乃缅。尔乃三公九卿,大夫群后,阐幽微显;以至胄子,国之俊选。来若风行,聚若云填。捧瑶笺兮记所闻,簪彩笔兮集成卷。或有操缦之俊,博依之子,徐徐于于,米求听语。聆经义之烺烺兮,若迷行而得归所。于是乘舆下钧天之座,彻缫席之黼。乃奏王夏,返旌回羽。顾瞻誉髦兮何乐胥,命有司兮锡燕醑。席位象三辰五星兮,清庙既歌而台语。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兮,合德音之为主。有司告乐阕兮,史臣秉简纪事,以光于万古。先圣之厚德兮,播金声而播为悖史,其时观者如市,环者似堵。或德进而言扬兮,虽郊人亦取上尊以相旅。是知临雍之典,其来旧也欤!

  今天子绍百王千圣之统,大宝初登,鸿庥是凝;披彼成宪,案乎史乘。力田足举,孝弟同升。亲郊以严配,耕耤而敬兴。既渐仁而摩义,办风流而令行。犹以化民成俗,必由于学。观时术之蛾子,琢玉而雕璞。以董戒为曲成兮,庀良材而不遗乎硗确。覆育多土,如伏鹄鹓。吉士将挺生兮,翽翽飞而相飑(同“飙”)盖作人配乎菁莪,典胄追乎韶前。赫赫乎,洸洸乎,盛德大业至矣哉!

  其于永平横经,贞观造士,犹泰山之视乎凼(中“水”改为“土”)璞耳。敢作颂曰:

   皇帝践祚,天地合德,寿考作人,藏修游息。薪之樵之,取材朴棫。建国君民,典重庠黉。学礼读书,四术是崇。春诵夏弦,诏之瞽宗。于乐辟雍,天子来临,旆旆神旗,口彗口彗(“口彗”合一字)鸾音。大哉王言,一战王心。多士盍簪,踊踊云从。亲炙圣德,为龙为光。臣拜稽首,寿考不忘。”

  榜眼及第

  雍正二年(1724年),应甲辰科顺天府乡试,中第21名举人。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邓启元以德化籍参加礼部会试,中式第9名;同年殿试一甲第2名,钦赐榜眼及第,是科举时代德化县擢第最高才士。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启元》:

  “甲辰,顺天乡闱填榜唱名,宗伯蔡文勤公喜谓同考曰:‘此吾闽佳士,九岁即能背诵十三经者,今日入彀,锥囊颖脱矣。’

  丁未以南宫第九人应殿试,钦赐榜眼及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邓启元》:“雍正甲辰顺天举人,丁未会魁殿试榜眼及第。”

  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

  邓启元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启元》:“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奉职维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邓启元》:“授编修。”

  赐封太傅

  雍正九年(1731年),邓启元被赐封太傅(帝师)。

  德化《氏宗谱》收录有当时勅书原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辟地开天,世而生名。世兴贤育德,佑文以翼。斯文咨尔翰林院编修邓启元,初发身于科第,文章青选,驰声名于翰苑。才识兼优,直冠三贤,嘉谟入告,诗成四谏,懋绩足多。
兹特进阶为太傅,知事下锡。诰命以示褒嘉,尚其厥修匪懈,聿殚尔诚。

  钦哉,是勅!

  勅命,清雍正九年四月望日之宝。”

  另外,族谱还录有雍正帝钦赐“达尊咸备”匾额给邓启元之父邓炽的勅书原文。

  典试湖北

  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邓启元奉命典试湖北秋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启元》:“壬子典试湖北,通经学古之士,咸走相庆。闱中落卷数千,逐加评点,晓夜忘疲,竟成血疾。榜发,群贺得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邓启元》:“壬子典试湖北。”

  卒

  邓启元回朝后,值阁部方苞纂修《三礼》,即参与其事。因积劳成疾,回乡治疗,年余病殁,仅34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启元》:

  “还朝,值将纂辑‘三礼’,刻志编摩,秘书阁中一灯荧荧,视寒窗困学,犹将过之。

   卒年才三十有四。都门巨公皆哭吊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国朝·邓启元》:

  “尝与阁部方苞纂修‘三礼’。”

  “回京卒,年三十四。”

  著有《周官考注》5卷、《礼记注》1卷。

  余事

  在安溪县湖头镇美溪村(古“溪坂乡”)蓝溪畔,有邓启元别墅“临江楼”(故址已翻建为美溪水电厂厂房);临江楼东边,有“榜眼府第”故址,基址尚存。

  邓启元妻为湖头望族氏,因得葬于湖头镇高山村五阆山羾坪,其墓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邓启元墓》)

  德化县城西浔中镇蒲坂村有蒲坂氏家庙,即邓启元故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蒲坂氏家庙》)

  《上谷氏·德化霞寮凤鸡堂族谱》中,有1篇邓启元于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撰写的谱《序》,文末附有邓启元“榜眼及第”印鉴。(按:霞寮,今盖德镇下寮村。)

邓城

  邓城(1507—1564年),字藩国,号寒松,明·泉州郡城人(即晋江县治,亦称晋江人),正德二年(1507年)生。府第在泉州北门都督第巷俞大猷府第之旁。

  《泉州府志》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邓寒松先生综述史方斋史朝宾)撰《墓志略》、旧《郡志》等资料亦为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宾》)

  身世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邓寒松先生》:邓城,字藩国,别号寒松。”

  邓城先祖邓起,祖籍延平沙县(今属三明市)

  邓起之兄随明太祖打天下,在南京任留守卫,于洪武初以军功受滁州百户。

  邓起袭兄职,以军功授职泉州卫右所百户,遂入籍晋江。

  邓城之父邓炳,袭职百户。

  邓城为晋江氏第七世。

  早年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邓寒松先生》:

  “状貌魁杰(犀鼻虎形,人称“黑虎”),有古将帅略。

  事母孝谨,家贫力学,喜宾客。”

  【邓城三岁失父,母权氏乃抱孤子邓城依父母家以居,备历荼苦。】

  “少事参政遵岩王慎中讲学,与薛南塘田燕山史方斋史朝宾兄弟相从笔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史朝宾》)

  转习弓马韬略,武解元

  邓城既长,就明经试,因言词质直、针砭时弊,不为有司赏识,转而习武。与俞大猷俞虚江)意气相投,同读书、练武清源山上,一时有家拳家棍”之称。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武闱解元,袭父爵泉州卫右所百户,曾奉檄捕寇,晋江、同安一带赖以安宁。

  《闽中理学渊源考·67·将军邓寒松先生》:

  “既长,就明经试,叹曰:‘吾固将种也,此举何足发吾志哉!’因习弓马韬略,与俞虚江订交,其气略亦相类云。”

“嘉靖甲子(?应为甲午)武闱解元,袭父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王遵岩文集评》

  “邓寒松,躯貌须髯皆异于人。长八九尺,两目生光,好读书,多奇略,数杀倭寇有功。又尝凿沉焚毁倭舟几尽,倭人惮之。

  少与俞虚江为刎颈友,读书清源山上。一日夜深,同出山坳步月,月明如昼,万籁寂历。忽闻石壁间唗唗之声,二人攀藤葛相扶而上,见一黑丈夫若呼若召曰:‘吾老猿公也,望子久矣。’遂授二人以棍法、拳法,凡数累夜而后精习。一时有家拳、家棍之号。后二人皆以武功显,闽乱以靖。”

  俞大猷极力举荐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入侵浙江、直隶等地。朝廷诏命俞大猷守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处地方左参将,署都指挥佥事、参赞浙江、福建军事戎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在浙江,俞大猷极力向巡抚王忬推荐邓城

  俞大猷《论邓城可将》(《正气堂集·卷7》)中说:“伏见泉州卫右所百户邓城,技艺精巧,膂力超绝,勇足以摧锋陷阵而奋于先登,才足以附众辑士而得其死力。报国之志出于性顾,愿得一当而无会破敌之气,决于临阵能计在万全而始行。爰在结发,与职同学,意气相期,凡古兵阵势,一一熟晓,而时能出奇者也。”

  王忬立刻派人专程到泉州,礼聘邓城到军中任职。

  浙东抗倭:中军指挥,通泰参将,狼山总兵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邓寒松先生》:“以功授中军指挥,累官提督狼山总兵。”

  邓城领兵在徐公山、普陀、曾洋、莲花洋、羊山、阳戈桥之间一带首战倭寇,“斩首三千余级”,威名大震,授中军指挥。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万余倭寇屯聚松江、柘林等地。俞大猷任提督直隶、金山等处地方海防副总兵官,领兵讨贼。邓城请曰:“倭不可玩,当决死战!”“将兵前驱,身冒矢石”,士卒无不感奋向前,克敌制胜。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集结在浙江嘉兴北部的王江径,西犯太湖,北扰苏州。俞大猷奉命任浙江、直隶、金山总兵官,请命于浙直总督张经,调集各路兵马,与敌大战于平望、王江径。

  邓城奉命领兵一路,协力鏖战终日,大破之。余倭退屯六金坝,邓城又率军攻击,倭寇仓皇渡河遁逃。城待敌半渡,挥兵鼓噪冲击,连破之。至此,入侵倭寇荡平。

  邓城以功擢升通泰参将。

  邓城认为倭寇踪迹不定,来时如狂飚骤至。经过缜密筹划,于沿海伏兵以待。倭寇果从海上猝然突袭,皆堕入邓城计策之中,敌人惨败,相戒不敢再犯黑虎将军”

  俞大猷邓城褒扬不遗余力,赞为“国士”,屡荐邓城可任良将。抚臣列举邓城抗倭功绩表奏朝廷,廷议以狼山重镇,非用总兵重臣不可,乃下诏以通泰参将邓城总其帅(狼山总兵)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邓城新受朝命,方上疏议置舟师,倭寇百船齐至,突袭狼山。邓城舟师不满四十艘,“沉楼船无数,贼焚舟登岸,复陆战,尽杀于白蒲、如皋间,人咸称东南奇功”。

  陷诏狱

  时权奸严嵩把持朝政,每升总帅者,须以重金为谢。邓城认为“恩出自廷命”,不肯行贿,竟被借故捕送京师诏狱。当时闽浙总督张经也因不肯贿奸,被诬以“纵敌”处死。俞大猷遭到株连,被诬为“金山失律”落职,与当时因“滦河失警”被捕的蓟辽总督王忬等同系诏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浙东平倭》)

  身在狱中,仍张扬慷慨,一如平时。邓城曾作诗数百首以自悼。后王忬被构陷处死。

  幸锦衣卫都督陆炳、尚书李克齐等人出力相救,等人才逃过劫难,落职,“从云中总督李文进,令立功塞上”乾隆《泉州府志·武绩》

  邓城领兵卒千人,破入侵敌军万余众。

  闽游击将军:兴化破倭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邓寒松先生》:“召拜闽游击将军。”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二月,倭贼大举进犯福建,攻陷兴化府城。朝廷严令抗倭将领谭纶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控制全闽,收复失地。熟悉水战的邓城被任命为闽游击将军。

  邓城接令后,亲赴前线,“设水舰,多间谍,扼其归路。”

  次年四月,三大将率陆军击溃倭贼主力。残敌“夺民舟夜遁”,被邓城截获,歼灭无遗。此役“斩首二千二百级,放还被敌掳者三千人”,收复兴化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兴化抗倭大捷》)

  卒葬桃花山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邓寒松先生》:“未几卒。”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邓城五十七岁,因戎马劳瘁,一病不起。卒葬泉州东海桃花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邓城墓》 )

  俞大猷写诗悼念。

  刑部郎中史朝宾邓城撰写《墓志铭》,谓:“将军慷慨多大略,用兵能先登摧敌,以少击众;更善犄角,不为行阵。至性简易,折节下士。将士争输诚于将军,爰成大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宾》)

  邓城一生叱咤沙场,戎马之余,勤习书法,“学二,间悟笔意。”《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将军 邓寒松先生》:“所著有诗集数卷。”俞大猷评价其是“文武兼资之帅”

  后裔

  邓城有子3:

  长邓铨,武进士,任铜山总兵,后升泉州右千户所千户 ,卒葬泉州桃花山。子邓中溥邓中泱邓中泱邓天英于明末迁居浙江温州苍南。

  次邓镳,字道驭。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青浦令,历户部郎中、归善令、南京户部郎中,出守南阳,卒于官。葬泉州紫帽山。(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镳》)

  三邓钟 ,万历五年(1577年)武进士,官贵州总兵,为广东副总兵,有征黎功。善诗有韬略,著《筹海重编》。卒葬泉州桃花山;今仅在洋茂、洋店交界的生态路旁寻得墓碑,高约2米、宽约1.2米,镌“明·贵州都督进阶、诰赠光禄大夫公暨一品夫人侯氏墓”,但无法确定坟墓是否存在或被毁。育4子,其中邓中溥,武进士,广东都司,后擢泉州卫千户。后人迁居福鼎。

邓回

  明·安溪县湖头邓厝人,邓起之子。

   邓回墓葬“示禁”碑

  泉州博物馆里保存一块2004年5月在大坪山云谷寺(即大棚山云谷室)的遗迹附近发现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氏后人所立的邓回墓葬“示禁”碑, 碑为石质,长方形,抹角首,高122厘米,宽50厘米,碑文阴刻楷体。全碑文如下:

  “钦加提举衔本任德化县调署晋江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为出示严禁事:

  本年十二月十四日,据永春州德化县学蒲坂乡生员邓清辉等呈称:‘窃等二世祖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讳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东门外二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论产纳粮,四至界管,族谱炳据,历年祭扫无异。缘封葬前后,累被辖恶势豪盗筑虚堆,甚至灭界占葬。等恐后再有效尤葬,恳乞示禁,以杜后来而免阻。不胜沥情,叩乞恩准。如乞施行,幽明均沾。’

  切叩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禁为此示,仰大棚乡以及附近各乡人等知悉。

  自示之后,毋许尔等在界内盗葬锄掘、放纵牛羊、任意仿毁;如敢故违,一经告发,定即严拘究办,决不宽贷。毋违!

  特示。”

  郑和过西洋

  邓回祖籍延平沙县(今属三明市)。伯父随明太祖打天下,在南京任留守卫,于洪武初以军功受滁州百户。邓回之父邓起袭兄职,以军功授职泉州卫右所百户,遂入籍晋江。

  邓回亦袭父职为泉州卫百户,卒葬泉州云谷。故《示禁》碑有“二世祖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讳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东门外二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等内容,与安溪湖头《氏宗谱》记载吻合。

  清·《氏宗谱》还记载:“二世祖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郑和曾七下西洋,邓回郑和到泉州卫招募的有一定职位的随行人员,可能还带去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泉州人,但具体时间不可考。据称,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邓回曾告假返湖头3天,为不误行程,郑和雇船送邓回往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

邓镳

  邓镳,字道驭,明·晋江人,抗倭名将、总兵官邓城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邓城》)

  反对裁并“一峰书院”

  邓镳“少豪伉,治诸生业,读书清源山之半岭岩……以《礼经》争魁。”后就学“一峰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万历元年至十一年(1573-1583年)张居正主政,厉行改革,把全国许多增设的地方书院裁掉。“一峰书院”也在裁并之列。

  邓镳闻讯痛心疾首,关键时刻毅然投书郡守,恳切提出:书院乃纪念一峰先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罗伦》)之物,意义非凡。一峰先生的学识、气节在泉州士子中是一个楷模。毁书院,则伤士子之心,而损泉州文教。同时强调“惟学校书院为裕祯干以致国家升平之基”,书院切不可毁(乾隆《泉州府志·明·循绩》)。

  许多学子也认为书院被毁,将减少名额,难于进取,颇多怨言。郡守遂打消拆除书院的念头。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青浦令

  万历十七年已丑(1589年),邓镳登进士,授青浦令。为折粮法以均田赋,浚河渠,勤课学。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邓镳,晋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

  户部郎中,调归善令,擢南京户部郎中

  征入为户部郎中,坐为青浦令时失旁邑贵人,调归善令。政尚廉简,催科得宜。万历廿一年(1593年),杨起元回惠州守父丧,在永福寺文昌阁讲学;邓镳“从起元进诸生讲学湖上”,一时郡邑“人文蔚起”。万历廿五年(1597年),邓镳改建学宫以振士;时守道周应治“允诸生之请”,属归善知县邓镳在永福寺附近的元妙古观左侧新建“天泉书院”,文教大兴。

  擢南京户部郎中去。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

  “任归善。政尚廉简,催科得宜;筑天泉书院,与诸生讲学肄业。

  擢南户部去,百姓遮道涕泣。”

  出守南阳,卒于官

  出守南阳郡,关心民瘼,郡连水旱,请捐帑金三万赈之。卒于官。(《泉州府志·卷49》)

  清·乾隆廿年(1755年)重修泉州府学乡贤祠,奉祀乡贤188人,邓镳跻身其中。

邓景武

  邓景武,号文斋,明·江西德安人,嘉靖卅六年(1557年)任德化知县。首建德化县城。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邓景武》:

  “邓景武,号文斋,江西德安人。嘉靖三十六年由贡监生来任。

  邑旧无城,比年寇警,民遭屠戮,群结寨于县后大龙、黄龙二山。乃度地营城,正南临溪,东自龙浔山麓以上环山,而北包大洋山,西抵大旗之巅,下达于溪,雄视列邑。

  未几,吕尚四乱,后令张大纲凭城为固,赖以破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卫邑城·德化县城》、《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泉州人名录·吕尚四张大纲》)

邓孕槐

  邓孕槐(1606—?年),号台生,明末清初·德化人;居晋江,或作晋江人。万历卅四年(1606年)生。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邓孕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邓孕槐》有传。

  ·崇祯举人

  邓孕槐,明·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举人,时年廿五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2·科目志·明·举人》:邓孕槐,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御史。”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邓孕槐》:邓孕槐,号台生。前明庚午举人,年二十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邓孕槐》:邓孕槐,号台生。崇祯庚午举人。”

  京理

  顺治元年(1644年),邓孕槐授顺天府推官(京理)。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邓孕槐》:“熙朝定鼎,授京李(即“京理”)。治狱明慎,多平反,慈惠廉直,有古人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邓孕槐》:“顺治元年(1644年)授顺天府推官。尽心恤民,谳狱公慎。”

  擢御史

  巡按江南上江

  邓孕槐擢广东道御史,巡按江南上江,兼理漕储庐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邓孕槐》:“擢御史。按江南上江,利病纤悉皆上言,辄得俞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邓孕槐》:“擢广东道御史。巡按江南上江,兼理漕储庐政,冰蘖自持,宿蠹一清。”

  巡按畿南

  复按真、顺、广、大,兼管紫荆、密云等关。时间大约在顺治五年(1648年)前后。《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41》“顺治五年。戊子。十一月……直隶巡按邓孕槐疏举孝子获鹿县民刘粟性至孝……”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邓孕槐》:

  “按畿南(指国都之南)督屯田。时真定等十四州县兵乱之后,逋逃者多,丁产贻累,乃上痛哭一疏,得旨蠲免,民获更生,以‘龙图’称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邓孕槐》:“复按真、顺、广、大,兼管紫荆、密云等关,兴除举核,矢慎矢公。四郡当彫残后,地荒民散,陈疏请豁粮,累三人而后报可。”

  附:参与弹劾冯铨事件

  顺治二年(1645年)在御史任上,邓孕槐曾卷入弹劾冯铨的政争事件。这一事件,与清初统治者对亡明各派系降臣均予任用有关,也和明后期的党争有密切关系。《清史稿》冯铨传、李森先传等有相关记述。

  《清史稿·卷245·列传32·冯铨载:

  冯铨(1596—1672年),字振鹭,顺天涿州人。明·万历进士,授检讨。谄事魏忠贤,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以微忤罢去。庄烈帝(即崇祯帝既诛忠贤,得罢官后寿忠贤百韵诗,论杖徒,赎为民。

  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既定京师,以书征闻命即至,赉冠服、鞍马、银币。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

  (顺治)二年(1645年),授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当时,与冯铨同列朝班并与其有密切关系之孙之獬李若琳也同属阉党。)

  (七月)御史吴达向降将姜瓖索银三万,许以封拜,未称其意;内院政本所关,乃令其子源淮擅入,张宴欢饮。

   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亦交章劾得招抚侍郎江禹绪金;为源淮贿招抚侍郎孙之獬充标下中军;礼部侍郎李若琳党羽,庸懦无行。

   御史李森先疏继入,语尤峻,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

  疏并下刑部鞫问,刑部以所劾不实,启睿亲王。王集廷臣覆谳,以降后与之獬若琳皆先薙发,之獬家男妇并改满装,诸臣遂谋陷害。王谓三人者皆恪遵本朝法度,诘责科道诸臣。给事中龚鼎孳忠贤作恶,亦反诘鼎孳尝降李自成。王问鼎孳:‘语实否?’鼎孳曰:‘岂惟鼎孳魏征亦尝降唐太宗。’王因斥鼎孳,遂寝其事。

  森先言过甚,夺官,互见森先传……

  六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于喀剌城,终年39岁。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顺治帝亲政。】

  八年,上亲覈诸大臣功绩,谕:‘先经吴达奏劾得叛将姜瓖贿,便当引去;乃隐忍居官,七年以来,无所建白:令致仕。李若琳憸险专擅,与朋比为奸,夺官,永不叙用。’……”

  《清史稿·卷244·列传31·李森先

  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

  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吴达,给事中许作梅庄究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语过当,夺官。

  顺治既亲政,罢去。

  (顺治)九年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

  丁艰归,卒于家

  邓孕槐丁内艰归,年甫服官;又丁外艰归,卒于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治行·国朝·邓孕槐》:“内艰归。年甫服官而卒,世咸惜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邓孕槐》:

  “丁外艰,归,卒于家。

  火鼎(“火鼎”合一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火鼎(“火鼎”合一字)》)

邓火鼎(“火鼎”合一字)

  邓火鼎(“火鼎”合一字),字夏铸,清·德化县人;邓孕槐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邓孕槐》)。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乡试中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文学·国朝·邓火鼎(“火鼎”合一字)》:邓火鼎(“火鼎”合一字),字夏铸孕槐子。幼聪颖,弱冠入泮。顺治戊子登贤书,为闽泉开运首举。折节嗜学,无贵介气。好苦吟,寒暑不辍,性灵尽(民国志作“性灵索尽”),卒以不寿。人谓有长吉之癖云。”

邓怡

   邓怡,字光德,明·清江人。弘治三年(1490年)任晋江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邓怡“节《文庄文集》”为作传,曰:

  “邓怡,字光德,清江人。由举人弘治三年任晋江知县。

  才识并优,冰蘖自守。其莅政规模先定,节目详明,而信以一之。有善必嘉,有不善必惩。令出而民趋之,刑举而民畏之。

  郡城岁前值灾,倾圮者十八九,上官谋修之,委督理其事。境内有永丰庄,立陡门蓄水,所灌溉六里之田数千顷,颓坏,岁久莫能修复。毅然兴举,不数月竣功。

  二载,以觐行,蔡清为文赠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