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专祠(2—5划)

  2划:
  二贤祠[南安二贤祠(南安丰州九日山。祀唐·姜公辅、秦系。)。安溪二贤祠(祀宋·安溪县令钟国秀、主学许君祐。)。安溪二公祠祀宋·安溪县令余克济、大理寺卿邱迪吉。)]
  七贤祠
(泉州府城隍庙东)、丁公祠
  3划:

  三贤祠
[南安三贤祠(南安丰州九日山,祀秦系、姜公辅、韩偓。)
安溪三贤祠(祀·宋守令陈宓、赵彦侯、周肆。)、德化三贤祠(德化县旧冲霄塔下,祀闻人宗望、林大俊、桂振宇。)]
  卫民祠
[概说。古陵原祠(晋江三都古陵桥西,今磁灶官田村大道旁。明·正统立祠于古陵桥西。明·正德重修称国殇宫。明·万历张瑞图为撰立“卫民祠碑”。清·乾隆继修。现代重建,别称“丹心庙”。)。府城“卫民祠”(明·景泰复建于府城资寿寺南。明·正德移址城南涂山街。既又两次改址重建。明·嘉靖附祀张养正、陈言之争。)] 万兵备祠(洛阳桥中亭。清·乾隆廿六年建,祀明·福建兵备参议万民英。)
  义波祠
(义波和尚真身庵 。惠安县洛阳镇万安村。沿革。规制。)义烈祠(约祠宫,将军爷庙,义烈殿。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
  4划:
  不二祠(欧阳家庙。泉州县后街小山。)、六贤守祠(泉州府文庙育英门西)

  王刺史祠
(位于泉州子城崇阳门楼)王忠文祠[梅溪祠。泉州府城东街仁风门内(古属“衮绣铺”)。南宋·乾道始建。代有修葺。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王忠文公废祠》和陈泗东按。] 王玉溪祠、 提督祠、王慕蓼[泉州府学宫(泉州府文庙)前]
  五贤祠(泉州郡城北侧“泉州府城隍庙”与“小山丛竹书院”之间,祀宋·韩国华、韩琦、王易、王曾、朱熹。)、劝忠祠 (泉州城区曾井铺。沿革。立祠缘由。明·顾珀《记》略。明·庄一俊《记》略。)
 5划:
  郎中祠
(清源山下洞。祀南宋·知泉州事兼市舶叶廷珪。)叶公祠(清源山赐恩岩左。祀清·晋江知县叶祖烈。)
  四贤祠[南安县(古南安县治在丰州),址不明。祀唐·姜公辅、秦系、韩偓、欧阳詹(一说席相)。]吏部祠、节孝贞烈祠、东泉祠(南门庙东泉祠,义士祠,后祠。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南门庙”后面。黄光甫。沿革。规制。)、宁公生祠(惠安县洛阳镇万安街洛阳桥北百余米处,祀明·惠安知县宁复所。)、卢侯祠(一在泉州郡城东郭,一在晋江安平城(今安海),祀明·晋江知县卢仲佃。)

2划

二贤祠

  南安二贤祠

  南安二贤祠,亦称“二公祠”,位于南安丰州九日山,祀唐·姜公辅秦系。《泉州人名录·姜公辅秦系

  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始建延福寺东之东,后毁圮。乾道四年—五年(1168—1169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时,原址已改建为前太守生祠,遂迁二公像于西峰石佛之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二贤祠》、《泉州人名录·赵令衿王十朋》)

  安溪二贤祠

  安溪二贤祠,祀宋·安溪县令钟国秀、主学许君祐

  安溪二公祠

  安溪二公祠,祀宋·县令余克济,大理寺卿邱迪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余克济》)

七贤祠

  七贤祠,位于泉州府城隍庙东。原为六贤祠,祀韩国华韩琦王易王曾朱松朱熹三对父子。至明, 添祀郑良璧,称七贤祠。清·道光(1821—1850年)间修府城隍庙,并修七贤祠,并将未能列入名宦祠的海禄邱之勋杨延桦史必大附祀于此。已废。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七贤祠》(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址在温陵讲学院北、府城隍庙东。

  先是祠仅祀公、公、公父子,至明添祀公,名七贤祠。清·乾隆间,郡绅议以 公、公、公、公入名宦,不果。道光间修城隍庙,并修七贤祠,郡人即将四公附祀祠之前厅。

  民国以来,屡经驻军,祠被拆毁,神牌亦废。辛巳(1941年)夏,薛文波等捐资修城隍庙,并修七贤祠,复安牌位。惟前厅尚未建筑,乃收公等四位附列两旁。

  父子相承世济美,勋名两代炳青史。
  爱民太守仁兼慈,至德动天锡贤嗣。崇隆相业维朝纲,定策元勋慎端委。
  公派本泉华宗,绳武先芬乔与梓,和羹兆应梅花诗,造化阴阳赖燮理。
  望考有亭庭训贻,温陵讲学小山峙,闽学名匹濂洛关,黉宫哲位享樽簋。
  师儒宰辅垂典型,有宋民风纳正轨。海滨自昔称醇良,追念遗徽殷仰止。建祠地复邻欧阳
(原注:离“不二祠”在百步左右。),百世馨香合崇祀。
  更有明代推官,品行端严器望伟,三百年来辉后先,笃生名世实同揆。高山在望灵式凭,七贤之名自此始。
  
大道从来无不容,凡属同仁总一视。公、公文武材,一为龙骧一獬豸。郡邑善政在亲民,二公清似水。门庭附祀虽从权,综溯生平堪比拟。
  千年祠宇兵变余,栋拆榱崩剩残址。乡人好义重兴修,道德纲常应奋起!

  按七贤:国华良璧。附之勋延桦必大

  【泗东按】

  泉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宋,规模宏大,堪与开元寺比美。建筑的木斗拱,也刻有飞天乐伎。大殿后壁有一幅明代漆绘的地图,很名贵。此庙先毁于工厂,再毁于学校,现只存后面荒废的三小间城隍父母祭殿,其他荡然无存。现址为工农小学校舍。木斗拱飞天残存数个,为市文管会收藏。照墙‘麒麟壁’,造于清·乾隆间,工艺甚巧,1975年文管会把它移建于开元寺西广场。

  七贤祠已废。

  朱松朱熹父子,都在泉州当过官,讲过学。

  王易是宋朝宰相王曾之父,先世为泉州人,迁山东益都。故王曾也被称为泉州人。王曾孝先,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中状元,曾经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官宰相,封沂国公,谥文正

  其余诸贤未详。”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泉州人名录·韩国华韩琦王曾朱松朱熹欧阳詹》、《泉州学校·小山丛竹书院》)

丁公祠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庙祀·公祠》:公祠,在三贤祠右。祀明·太仆卿丁启溶。万历间建,何乔远记。见《艺文志》(见民国版《德化县志·艺文、碑文》卷十七)。”

3划

三贤祠

  南安三贤祠

  南安三贤祠,位于南安丰州九日山,具体地址不明。

  继九日山“二贤祠”之后,南邑又建“三贤祠”,祀秦系姜公辅韩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二贤祠》、《泉州人名录·赵令衿秦系姜公辅韩偓》)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赵竹屋重修。在九日山西峰“九日山3字巨岩之东,有赵竹屋重修“三贤祠”记事摩崖石刻。在九日山东峰南麓石刻群悬崖前小岩间,也有淳祐重建“三贤祠”落成记事摩崖石刻。
入元毁圮。

  安溪三贤祠

  安溪三贤祠,祀·宋守令陈宓赵彦侯周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赵彦侯周肆》)

  德化三贤祠

  德化三贤祠,在德化县旧冲霄塔下,祀闻人宗望林大俊桂振宇。万历(1573—1620年)间建,清初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闻人宗望林大俊桂振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庙祀·三贤祠》:“三贤祠,在旧冲霄塔下。祀明署知县、泉州通判闻人宗望,知县林大俊桂振宇。万历间建。今废。”

卫民祠

  卫民祠有两处:一在晋江三都(今磁灶镇)古陵桥西,史称“古陵原祠”。一在泉州府城,今废。

  概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卫民祠,祀明·死难太守熊尚初,配以晋江县主簿史孟常、阴阳学正术杨仕洪。”

  熊尚初,南昌人,初为吏员,擢都察院都事,进经历,明·正统(1436—1449年)末荐擢泉州太守。

  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邓茂七农民军寇泉州境。熊尚初出任监军,与泉州卫城部队一道击退起义军,降伏数百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邓茂七农民军又突至,逼城下,泉州卫所兵力未及调动,熊尚初遂自提民兵500名,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弘分统之,逆战于泉州城南30的里古陵坡(杏田山一带,时属晋江县三都,今磁灶镇五龙村),兵败被执,与史孟常杨仕弘皆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明·正统十四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属县》、《泉州人名录·熊尚初》)

  古陵原祠

  “古陵原祠”,习称“卫民祠”,俗称熊公庙”,后又称“国殇宫”、“丹心庙”,位于古陵桥西 (今磁灶官田村大道旁),奉祀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和死难民兵。

  明 ·正统 立祠于 古陵桥西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熊尚初死难后,郡人即立祠古陵桥西,习称“卫民祠”,俗称熊公庙”,史称“古陵原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熊尚初》:“郡人立祠古陵桥西祀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正统间,建于古陵桥西。”

  明·正德重修称国殇宫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古陵原祠”熊公庙),名“国殇宫”,尊奉熊尚初为“国殇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国殇宫》“国殇宫,在三都。祀明从知府熊尚初死难军士。”

  晋江三都20余乡尊奉“国殇公”熊尚初为境主神,受到后世香火礼敬。每年农历八月初二,晋邑三都人都会在国殇宫起鼓,举行祭典,活动长达7天7夜。

  明·万历张瑞图为撰立“卫民祠碑”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年),万历皇帝崩,明熹宗·朱由校即位,“红丸案”突发,新朝危机四伏, 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晋江人张瑞图告假还乡避居1年多。当张瑞图归家是年,乡人修葺三都古陵桥西“古陵原祠”张瑞图前往瞻仰,并应邀为撰立“卫民祠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该碑后佚,1984年10月,晋江县博物馆在磁灶锦美村发现其已用作一村民的搓衣板,今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二楼展厅。碑刻完整,高221厘米,宽83.5厘米,厚11.5厘米;圭首,碑额阴刻篆书“皇明”2字,正文行书竖排9行,最后阴刻行书题款“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全文252字。碑文记述正统十四年(1449年)熊尚初率兵力拒邓茂七农民军、在晋江县古陵坡阵亡事迹,与府、县志的记载完全符合。

  张瑞图《卫民祠碑》全文曰:

  “皇明

  正统十四年,流贼邓茂七犯郡城,太守引兵力战死之。奉旨特祠郡中,额曰‘卫民’,郡有司春秋祭。其在古陵,则太守所死地,百姓岁时伏腊焉。

  万历丁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郡大疫,古陵人病者见太守驱逐厉鬼,由是多全活,益思慕太守。斥治故祠宇,加庄严,而诸生蔡及蔘磨石,请史氏大书之。

  史氏按郡乘,太守起刀笔,与贼战死,非有追奔逐北、执讯获丑之力,徒以卫民一念,义勇奋发,得其死所。且二百年而俎豆加灵,乃知士君子诚自有以不拘资格之崇,俾事功之成败,世代之近远,皆不足以限隔湮没之也。不然,虽起家甲乙第,遭世承平,雍容迁去,未旋踵而民已若遗趾置之,眎太守何如哉!

  太守姓,名尚初,江西之南昌人。

  万历庚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

  清·乾隆继修

  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晋江知县黄昌遇、于从濂相继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昌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国朝·乾隆年间,知县黄昌遇于从濂继修古陵原祠。”

  现代重建,别称“丹心庙”

  现代重建,别称“丹心庙”

  主殿前檐高悬“丹心庙”黑底金字匾额,设神龛奉祀同役死难的熊尚初史孟常杨仕洪和500名民兵神主牌。

  主殿神龛前立有1头纸扎的白马。民间传说,白马是熊尚初参加古陵桥战役时的坐骑,在马上被敌兵砍下头颅,尸身犹骑着白马一直跑到如今锦美村一带才落地;而白马忠于主人,悲鸣之后也一头撞死于岩上。传说虽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却体现了民众对于熊尚初忠梗爱民形象的美好塑造。为此,乡人还在锦美村建立“太守庙”,在白马撞死的张林村建了“库前宫”

  府城“卫民祠”

  明·景泰二年(1451年),泉州府城于资寿寺南复建“卫民祠”,后又先后易址城南涂山街、承天寺之南和蔡巷内重建。后废。

  明·景泰复建于府城资寿寺南

  明·景泰二年辛未(1451年),朝旨令有司搜剔被贼害者而专祠之,泉郡遂以义举,复建“卫民祠”于泉州府城资寿寺(位今北门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南,迁像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附资寿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寻复建于资寿寺南。”

  明·正德移址城南涂山街

  资寿寺南的“卫民祠”历年既久,祠日倾圮,其地又荒僻,正德十年(1515年),泉州知府葛恒移建“卫民祠”于泉州城南涂山街,自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葛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

  “正德十年(1515年),守葛恒移于城南之涂山街。

  葛恒自为《记》:

  ‘郡城之北有卫民祠,祀先知泉州府事丰城尚初,配晋江主簿事史孟常、阴阳学正术杨仕洪也。

  公以正统戊辰(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人材举授都察院经历,出守泉州。越岁,汀剧寇窃发,侵掠泉界,势汹甚,飞报白未下,卫民弗敢专调,民趋叩为备御计。

  公曰:吾守吾土,义当捍民,益惶城之存亡且以刻。

  公又曰:吾当躬御,不可延寇歼吾城。

  乃提民兵属仕洪,而躬督以出,与贼战于城之南郊古陵坡。竟以兵力不继而败,遂被执。迫以屈膝,义不肯。嗣迫赎以赀,又义不肯。气愈厉,骂愈甚,遂与孟常仕洪并遇害。

  已而调兵至,贼走,泉人痛之,功之,立祠古陵桥西。

  景泰辛未(景泰二年,1451年),朝旨令有司搜剔被贼害者,而专祠之,泉郡遂以义举,因迁像今祠。

  嗣是岁享无旷,上吊一时之忠,下迪万世之典,亦可以见民彝物则好德之良心,虽无号令,犹翕然向风也。

  然历年既久,祠日倾圮,其地居荒僻,非所以为崇德报功之地。城南之西,有淫祠深广若千丈,直通衢,势轩敞可为移祀之地者,乃以别驾郭汝载所卖市民原赀赎焉。乃檄晋江知县沈松分委民史景章郭宁董其役。故北移祠而南建之,式旧像而新塑之。轮奂翚飞,庙貌楚丽,拥以门戟,环以后寝,翼以序庑,所谓阙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兼有之焉。

  戒事于庚辰(正德十五年,1520年)冬十二月,落成于次年春三月。既成之日,奠安三像,士民群观,三忠俨如在焉。’”

  既又两次改址重建

  后,“卫民祠”又两次改址,先后分别在承天寺之南和蔡巷内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 》:“既又改于承天寺之南,复改今蔡巷内。”

  明·嘉靖附祀张养正陈言之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卫民祠》:

  “嘉靖(1522—1566年)年间,又附祀百户张养正、义士陈言

  陈言当嘉靖间,尝入垒说贼,贼平,乡郡以宁。守公赠以冠带,事闻御史台,下郡邑祀之,因配食公侧。

  后十余年,缙绅疑而摈之,陈言豸臣请于守公,许自为祠。

  何乔远为《记》:

  ‘义士祠私乎?公乎?曰:私也。私则曷为祠?曰:私也,而实公。

  曷为私也而实公?义士当嘉靖之季,盖尝入垒说贼云,贼以平,乡郡以宁,而义士老闾巷间久矣。义士既口不自言,而会有言于太守公者。公延之宾席,义士则不往,公高之,赠之以冠带,而义士之功始闻于人。

  义士没,里老长详言于郡邑,摄郡公以闻于御史台,御史公则下郡邑祀之。有司选地不相应,郡有卫民祠,以祀故郡太守公之死贼正统间者,则以义士配其侧。

  距之十余年,缙绅先生疑而摈之。

  义士子豸臣曰:国家褒旌之典,有以德论者,莫如忠臣、孝子、贞妇、善人。有以功论者,莫如斩将搴旗,边境捉生捕首虏,然要之,下人疏之,上人核之,再核再疏,再报再奏,而朝廷如拟施行矣。吾父虽以布衣得祀乎,然亦里老言之,郡县牍之,御史檄之,而犹不足信,则国家之论德论功者,不以郡县御史乎?何郡县御史之檄之牍能信之他,而独不信之吾父也?则以请于郡守公,请得自为祠,敢以郡县御史台为征,庶几春秋之事,有司修虔式灵,若配食公侧如故。

  公可之。

  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曰:

  匹夫之行易修也,而为信难;士大夫之行难修也,而为信易。匹夫之行修之止其身,近而难以闻,往而易以息,诵而传之者寡矣。士大夫修之,身措之,天下人见之,人知之,相与传而诵之,第患其不修耳。

  君孝弟,笃之家,诚信孚于乡,此匹夫所宜有者也。事莫难于说贼而纾难,而不足以得信于人,然则节侠之夫,自古而止耶?柱厉不知而死难,狼瞫见黜而奔师,弦高犒牛,禺人从踦,非绝德也。闾巷之人,叔季之世,蒿目而忧,与人同患,盖有之矣。不则漆室且女也,恤纬且嫠也,故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谁任受信,谁任受疑?甚哉!义士之祠之不可已也。

  君子之好人善也,瘗也而揭之,铲也而抽之,况世如此其近,而犹在里长老之所覩记者乎?豸臣,一子衿也,授经不足以糊口,而独其为斯祠也,视力之所至,盖亦曰其先祖无美丽称之,是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

  天子之礼乐,岂鲁周公所当得哉?然何成王当时不以予小子封唐叔虞也?故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故谓是祠也私也,而实公也。

  予为其记,而系之诗曰:

  有蠢群丑,譬彼骄虫。势既披猖,祸实蕴隆。有撄负嵎,鲜不陷胸。陈君入穴,如闯室宫,揖让有序,谭笑肃雍。众始不信,拟刃擬弓。不阻不怯,弥见从容。厌乱悔祸,天意人从。师帅郡县,式武且公。武则克诘,公实大同。泥首面缚,庶免即戎。不如我言,干戈省躬。为尔开生,我心则冲。众悦从君,遂欵垣墉。果得不杀,散而归农。君口反舌,莫明君功。君功既伸,又复蔀蒙。九原易世,孰表劳庸。台史文书,久列报崇。有子构堂,复具始终。皎日不信,请质耆庞。不脱不拔,靡较靡躬。’

  按记:陈言后亦别祀,但祠已不详,故《记》附于此。”

兵备祠

  兵备祠,位于洛阳桥中亭,清·乾隆廿六年(1761年)建,祀明·福建兵备参议万民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兵备祠》:

  兵备祠,在府治东洛阳。

  国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署郡守嘉谟建,祀明·兵备道万民英。”

  万民英(1521—1603年),号育吾,明·河北易州人(今易县)。嘉靖廿九年(1550年)进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福建兵备参议、兴泉道佥事,奉命驻守泉州。因功进阶宪付,仍留镇于泉。时倭寇侵扰,屡破之。

   万民英还于洛阳桥垒石筑城以御倭,称“洛阳新城”。北门曰“万胜”,出北门以达惠安。南门曰“万全”,出南门达泉州。万民英曾据新城大败倭寇于洛阳桥上,人称“防倭第一城”。郡人建祠洛阳桥中亭以祀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洛阳桥·七古亭·南、北、中亭》、《泉州人名录·万民英》、《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义波

  义波祠,初名义波和尚真身庵”,位于惠安县洛阳镇万安村(万安街、洛阳街)下街昭惠庙南侧数百步江边。现江滩淤浅,江畔民居栉比,祠已杂于民居之中。

  义波祠(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义波,惠安洛阳白沙庵边村人,幼失孤恃,穷困潦倒,寄食寺院,后皈依释氏,为白沙寺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白沙寺》)

  蔡襄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至六月、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两知泉州,在任期间修造洛阳桥,义波协理其事,职司后勤,主膳厨。蔡襄亲撰《万安桥记》有曰:“职其事者,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桥梁·洛阳桥》)

  传说,义波用1口大鼎煮饭,有次下了好几天的雨,柴草潮湿不燃,义波毅然将跛足伸入灶中代柴,烧成灰炭,不误民夫膳食,而神色自若。

  嘉祐四年(1059年),义波圆寂于造桥工地。时人在瞭望石江北岸上(万安街)建庵,将义波真身附土塑像祀之,名义波和尚真身庵”;后人简称义波祠”

  据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有人打碎义波塑像抛人海里时,犹见义波仙骸。

  现存义波祠”为清代重修。近年修葺。

  规制

  义波祠坐北朝南,面积161平方米;南北深17.10米、东西宽11.40米;由门楼、天井、正堂(祀厅)组成。

  照墙上横砌楷书横写“真身庵”石匾1方,长76厘米,高23厘米,落款“丁巳年立”。庵前小院有石砌六角形古井1口,井旁置“如极乐”匾额1方。

  门楼面阔3间,进深1间。正堂面阔、进深各3间;祠左有文昌祠,右有姑妈宫。均为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结构。

  祠内柱联:

  “真身无我相,身外有名庵。”

  “真积无穷宗化育,身修有价重储候。”

  “真空妙趣佛无语,身外名庵道有源。”

  膳厨门上有“即云梯”额1方。

义烈祠

  义烈祠,又名“义烈殿”,原为“约祠宫”,俗称“将军爷庙”,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

  “义烈祠(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宋初,有村媪于此潭边洗涤衣裳,潭顶端漂一木板至老媪前,推之复返,不去,拾而观之,上有4字“大将军”。媪置此板于榕树下,自此就有人敬奉,而香火日盛,有求必应,从而远近均至烧香祈求、求医,药到病除,追资必获。斯时,泉郡远近得名,鸠集乡资,就地起盖一宫,即“约祠宫”,俗称“将军爷庙”,面积不大。

  流至明代,宫渐扩大,塑祀关平周仓、赤兔马。

  明·嘉靖元年(1522年)之秋,县令柴镳在此募集民勇抗击倭寇,誓师出征,更名“义烈祠”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敕封关羽“协天大帝”、“竭忠王”、“忠勇王”、“追风神将” ,时乡人曰:“帝者,必有殿焉。”里人鸠募翻盖,由县令骆起明 定穴,填濯龙潭、伐榕树,建殿宇,不日成焉,仍祀关羽关平周仓、赤兔马,并供奉榕树神于右。骆起明并书“关帝庙”三字,并命名“义烈殿”

  有联:

  “义效春秋,心存汉室;烈盖古今,忠贯日月。”

  “入此门满腔义气,履斯地一气诚心。”

  濯龙潭之得名,因此潭深处,有一石龙直抵象山之麓,石龙角从桃溪之底横穿至此,结成渊潭。故在义烈殿左侧,另盖有一殿,曰“濯龙殿”,供奉玄天上帝

  明·史于光《义烈祠记》

  祠之西廊有碑刻二方,额浮云图案,篆书“义烈祠记”。文楷书,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和四年(1525年)乡民御寇卫境经过及阵亡者姓名。文撰于明,作者为给事中史于光 ;而碑成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两者相去200年。

  史于光《义烈祠记》曰:

  “嘉靖改元(嘉靖元年,1522年)之秋,南靖贼犯永春,攻南桐,令仲和 率兵将捕之。蓬壶之民曰:‘我辈不可危父母以兵也。’以义相激击贼,民战死者七人。时八月丁亥日也。

  庚寅,仲和率典史萧表正兵至贼遁,追至赤水,战,贼败,至陈坑,复败之,贼奔漳,战死者五人。

  十二月复寇,据胡坑,仲和募蓬壶兵,犒赏躬督以战兵致死奋击,贼死伤相枕,狼狈归巢,战死者八人,时小尽日辛丑也。

  越元日癸卯,仲和预兵花石岭邀之,贼知其不可免,以死突围,奔德化,战死者一人。

  将追之,会汀广贼大至,仲和恐以谋合,命覆鼎兵设伏以待战,至,伏发,大败之。贼怖而逸,战死者五人。

  仲和亦以是日败贼于笳胡隔,奔据白芒。越日,覆鼎捷至,贼奔安溪。

  八月,贼复至。仲和率兵逐之,至石鼓。战死者一人。

  越三年十月,贼复入安溪,仲和督兵击之,至高坪、小姑、鸡母岫,凡三战皆捷。贼奔德化,战死者六人。

  追及小尤中团,贼穷殄无遗类,战死者一人。

  好生恶死,情也;雇有勇者,为义所驱,亦情也;以义效死,情之正也。山烧水田之民,岂能知义?亦驱之者,义耳。自昔战士之勇于死,何莫非驱?睢阳之死,张巡驱之;邕州之死,苏缄驱之;永春之死,仲和实驱之。然睢阳、邕州之死,不下数万,永春十一战,死者仅三十四人。是非永春之幸,仲和 竞不至为张巡,为苏缄,此其幸也,仲和不至为张巡,为苏缄,故战死之人,得以祠而礻冀。吾又叹之不幸,而不得为仲和也。

  仲和,号雪松,台之临海人 。

  礻冀死者之名,具列于左。

  知县柴镳《哭义士诗》:‘覆鼎山头哭个谁?满眶老泪不胜挥。倒囊出去完车税,荷担归来被战衣。藜苋不充膏草野,绮纨世袭厌多肥。县官无限伤心事,空向西风叹落晖。’  

  祀郭荣六、郭景二、潘学、尤新五、沈朝美、杜荣茂、廖时通、陈乾瑞、范文华、苏瑞举、李成张、周育、苏舜宁、苏甫进、何廷灿、陈朝宗、张瑶章、吴璇义、庄廷宝、苏宠二、朱详逸、钟旺辉、郭显七、郭惠四、郭惠九、陈德克、林启九、刘富旺、蔡玉智、王元珍、黄子孝、陈显清、黄子明、张元宗、陈良。”

  原按:

  “三十五人,郭荣六旧《志》载其武功,余皆义士。

  战死于阵者外,又有尤濂、许时佐,王时成、陈通、王邦遂、林德顺、沈佛居、黄元复、吴世可、王邦璧、刘必祉、林必成、杨次恩、黄福……张四仔 、王玉真、朱士登、许养仔、庄以信、颜绵五、王国华、黄道谨、黄元六、郭兴俊、王邦泰二十九人同阵亡者,祀典未及,附祀于此。

  又有武迹、黄光甫、刘君盟、陈克就、李子元、颜钜卿、林铎、尤万原、 苏继元凡九人 。

  旧《志》论,以上盗贼之变,民遭荼毒,至是横极矣,官弃不守,民自守之,人心之因,险于金汤,其尤濂黄甫诸人之谓与?或死,或不死,皆命也,皆义也。武勇而壮烈者也,罗用弼,仓大使委官耳。吕岳,教职也,师也。其奋烈不顾亦若是,其义兴。当是时,贼胁之曰:‘我不攻寨,汝反攻我,今若鸣一螺,我即烧一屋。'盖屋庐之顾,人情恒然。而鱼山公诸人,义高见亦高,应之曰:‘庐有所不顾,城有所必守。'虽其后竟毁如贼言,然其应机之敏,兴存义之固,亦诚足多矣。故得备而论之,有慨焉。”

4划

不二祠(欧阳家庙)

  不二祠,亦称欧阳家庙,位于泉州城东北小山一带,府城隍庙后殿北面约5-6丈,与府城隍庙建筑处在同一中轴线上,今泉州市第三医院院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

   唐代里人欧阳詹在此读书,贞元八年高中甲科进士第二名,与韩愈为同科进士,人称“龙虎榜”,授国子监四门助教。后人在小山建欧阳家庙不二祠,始建无考,祀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不二祠为硬山顶,面阔5间20米,进深4间19米,山墙高达12米,明间与次间相通,为抬梁土木结构,次间山墙为土墙,厚达2尺,边间山墙为外墙,厚达1.5尺。祠后有双护厝,中为不二堂

  不二堂供奉欧阳詹塑像,高丈余,衣冠庄严。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 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人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

  堂前悬有木刊联二:一为南宋·朱熹“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一为明·何乔远“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之列;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吴、闽、濂、洛之先”。都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何乔远》)

  “文革”期间,祠堂被毁,传说仅“不二”匾额幸免于难,被民间所收藏,木匾长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迹苍劲。

六贤守祠

  六贤守祠,位于泉州府文庙育英门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六贤守祠”始建于明代中期,祀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

  嘉靖三年(1524年),泉州太守高越“先贤祠”“六贤守祠”,以“六贤守”并祀其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名宦乡贤祠·泉州名宦乡贤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

  “嘉靖三年,守高越以‘名宦’、‘乡贤’合祀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

  ‘六贤守’谓: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宋先贤祠》“后嘉靖三年,守高越(先贤祠)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以‘六贤守’并祀其中。”

  按: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谥忠惠,北宋·仙游县枫亭驿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至和三年(1056年)二至六月、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两知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进士第一(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起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开泉州,前后在泉1年8个月。(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真德秀(1178—1235年),字实夫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谥文忠,南宋·建宁府浦城县长乐里(今仙阳镇)人。真德秀曾两知泉州:一在嘉定十年(1217年)至嘉定十二年(1219年),一在绍定五年(1232年)至(绍定六年,1233年)。(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胡器,字仕琏,明·新喻人。洪武卅一年(1398年)知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器》)

  尹宏,字克宽,明·历城人。正统三年(1438年)知泉州,正统五年(1440年)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尹宏》)

  欧阳复,明·桂阳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天顺(1457—1464年)末以兵部郎知泉州,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复》)

刺史祠

  刺史祠,位于泉州子城崇阳门楼。无存。

  唐·光启二年(886年),泉州刺史王潮兴筑泉州子城,辟4门,其中崇阳门为南门,位于现中山中路上的承天巷西口与花巷东口之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泉州府城·泉州子城·崇阳门》)

  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泉州太守刘子羽在崇阳门楼建刺史祠”,祀王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崇阳门楼,仍移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子羽黄昌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刺史祠》:

  刺史祠,在府治崇阳门楼,宋·绍兴间守刘子羽建,祀·唐王潮

  《闽书》:公始牧泉,当干戈荡析之际,独能兴义学、创子城、罢役蠲征,保境安民,以惠爱称,追封秦国公,泉人塑像以祀于楼,后毁于火。

  国朝·乾隆十七年,知县黄昌遇重建门楼,仍移祀焉。”

王忠文祠

  王忠文祠,俗称“梅溪祠”,位于泉州府城东街仁风门内(古属“衮绣铺”)。清末废。

  南宋·乾道始建

  王忠文祠,始建于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祀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绍兴廿七年(1157年)举进士第一(状元)。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起知泉州,冬十月到任;乾道五年(1169年)冬卸任,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离泉。王十朋前后在泉仅1年8个月,人品、政绩突出,与蔡襄真德秀并称古代泉州3贤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蔡襄真德秀》)

  清·道光《晋江县志·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忠文祠》

  “王忠文祠,在府治东衮绣铺。

  宋·乾道(1165—1173年)间建,祀郡守王十朋。”

  《全宋诗》收录有陈宓《题王忠文公新祠》一诗,曰:“仰瞻新像凛清秋,犹带当时体国忧。听断直教心悦服,抚縻端自意诚求。遂令百世思嚬笑,不但三年绝叹愁。甲子一周遗爱在,后来多少踵前修。”

  【陈宓(1171—1230年),字师复,号复斋,南宋·兴化军莆田人。俊卿子,以父荫入仕。庆元三年(1197年)调监泉州南安盐税,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在泉州)、西外睦宗院(在福州)。嘉定三年(1210年)知泉州安溪县,至嘉定七年(1214年)入监进奏院去,官终提点广东刑狱。《题王忠文公新祠》当作于陈宓在泉州任职期间。(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代有修葺

  明·隆庆五年(1571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六年(174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屡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忠文祠》:

  “明·隆庆五年,守朱炳如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炳如》)

  国朝·康熙五十二年,守刘侃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侃》)

  乾隆六年,守王廷诤重修。

  嘉庆十六年,守郭正谊倡,王家修。”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忠文公废祠》和陈泗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忠文公废祠》(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公名十朋,号梅溪,温州人,宋时为泉州太守,事见《府志》。祠在东街仁风门内,与郭惟贤,谥恭定祠附近,坐北朝南,不知废于何年?现其地仅余瓦砾,细草茸茸。东壁间竖一石碑,字亦半灭。前官产欲卖,以非热闹市场,故至今尚存。

  太守循良系去思,
  仁风门内旧专祠。
  烟笼草色余残瓦,
(原注:其地荒凉特甚,似废坠已久者。)
  雨渍苔痕蚀断碑。
  遗泽原田资灌溉,
(原注:公开六陡门以泄水,并以引水灌田,又浚诸陂塘。)
  摩崖巨笔擅雄奇。(原注:安海过东桥七、八里,有石佛寺。旁有大石,公书“泉南佛国”四字,每字四方,皆大七、八尺。)
  酹神何处馨香荐?
  合祀文忠最得宜。
(原注:祠废后,尚存栗主,不知何时将其主合祀公祠。)

  真文忠真德秀祠亦在东街,与王忠文公祠相离数百武而已。清·光绪间,乡衮黄佑堂先生修祠成,即集同人订每年十二月至祭,并祭忠文公。遒躬厕其列,行礼致敬,肃然如在。民国斯举废,祠将圮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文忠祠》)

  泗东按】

  郭惟贤,字哲卿,泉州东街人。明·万历甲戌(1574年)进士,官都御史,卒谥‘恭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惟贤》)

  真德秀,浦城人,人称西山先生,谥文忠,南宋时两知泉州,兴利除弊,发展海外贸易。

  王十朋真德秀郭惟贤诸祠,现均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郭恭定祠》)

王玉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王玉溪祠》:

  王玉溪祠,在十三都福全,明·万历(1573—1620年)间建,祀同乡王任重

  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记》:

  ‘有二三父老踵门而告曰:

  ‘予濒海之民也,居于邑之十三都。近予之都有仓曰福全,以储军环,福全之民委输焉。而吾都独远,仓又去邑远,上储之日,皆邑佐贰往眎之,不能多为期,剋日而受事。以吾都之远,更苦不立办,且有负任之劳,与货贿胥吏舆隶之费,所从来久矣。

  万历初年,浔阳公来为令,时方度田行眎海滨,知方之近远,请于当道,许吾都之民上直焉。行之有岁,胥不得岁费,则以浮言耸他令,令民上储如故,民告病莫得也。

  吾都缙绅有冏卿 玉溪者,为令言,乃得复上直。是时为邑令者,则海陵公。余辈喜问卿公言行,醵金为寿,冏卿公麾而去之。

  冏卿公为德于吾子孙世世也,余辈无以报冏卿公,则群立公生祠于都,庶吾子孙知吾都所以得免于委输之劳者,藉冏卿公一言,则是吾子孙世世受冏卿德。又藉令有猾胥如往时,吾指冏卿公之祠为正,唯吾子文之。’

  予惟冏卿公起家观察推官,易历西南陲,抚理牧人。眎漕江淮重地,迁四岳之长,致之而归。主上嘉公恬节,进秩是官。凡公所至,饬己爱民,一廉如水。其利泽则既普于中外矣,而居乡所为又复如此。公居常讲于圣贤之学,不徒以官履著声,则余敢以公所服行,为二三父老诵之。盖圣贤之学不过邦家必达,以至无怨。乃无怨之云,岂仅仅远咎而已。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怨之所以无,誉之所由终也。公诚心为质,闻有善言善行,踊跃欢喜,如其自身。今老矣,尚求忘食忘忧而进之,是公平生之大而为德诸父老,其一节也。

  父老而命予文,则请以斯言碑之生祠之下,以见公之全。

  公名任重,字某,玉溪其别号,隆庆戊辰(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

  今废。”

提督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提督祠》:提督祠,在东门外驿路铺东岳庙口右畔,康熙年间建,以祀提督王万祥。”

王慕蓼

  王慕蓼祠,位于泉州府学宫(泉州府文庙)前,西向。己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府学)·泉州府文庙周边专祠》)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祀布政使王畿(号慕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王慕蓼祠》:王慕蓼祠,在府治学宫前,西向,明·崇祯十一年建,祀布政使王畿。”

五贤祠

   五贤祠,位于泉州郡城北侧“泉州府城隍庙”与“小山丛竹书院”之间,祀宋·韩国华韩琦王易王曾朱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五贤祠》:

  “五贤祠,在府治北城隍庙(指泉州府城隍庙)左,祀·宋郡守国华、子魏国公,赠仆射、子沂国公朱文公?

  祠旁即小山丛竹。”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泉州人名录·韩国华韩琦王曾朱熹》)

劝忠祠

  劝忠祠,位于泉州城区曾井铺。

  沿革

  明·嘉靖间,浔美场盐民感御史粘灿(号涤楼)功德,在浔美场后蒋桥庵祀之;郡守王方南以庵淫祠不经,废蒋桥庵原所祀诸神,独奉粘灿像,并应百姓所请为祠题匾曰“劝忠”。清初“迁界”,蒋桥庵的劝忠祠废,复建于泉州城区曾井铺现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劝忠祠》:“劝忠祠,明时建,以祀御史粘灿。旧在浔尾场后,因‘迁界’废,复建于府城曾井铺。”

  立祠缘由

  明代,氵丙洲场辖有14仓,在泉州府城东南的十一都和十四都。浯州场则在同安县。以这些盐场的盐课供永宁卫饷给,可谓就近供给。但盐课折米或折银饷军,加重了盐课负担,其中浔美盐场负担尤其重。

  嘉靖九年(1530年),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晋江人粘灿,了解到泉州属下浔美场、氵丙洲场的盐户的艰困,上疏为民请命。

  疏曰:“……若浯州场每丁只纳(盐课)三斗六合六勺,氵丙洲场每丁只纳四斗四升五合,又免里甲杂办。浔美场独每丁纳米七斗七升六合六勺,而里甲杂办仍复不免。是以土著之民多不聊生,壮者流离转徙,老稚死亡相继,且海滨瘠卤,稻麦少收,当兑纳盐米之时,概于外郡籴米上仓。船经大海,一遇强寇、飓风,人船俱没。盐户之害,莫此为甚。”万历《泉州府志·卷7·版籍志·盐课》

  疏上,终于争得皇帝批准,减轻盐户负担,并准许将应纳米粮折银上缴。

  浔美场、氵丙洲场千万盐民颂其德,纷纷刻碑立亭记之,又在浔美场后蒋桥庵为粘灿立祠生祀。时泉州郡守王士俊应百姓所请为祠题匾曰“劝忠”

  明·顾珀《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劝忠祠》收录明·泉州名士顾珀《记》略曰

  “顾珀《记》略:

  ‘闽中郎会滨海,以盐粮输于上国,制也。浔尾地浇,上输比他场独重。盐民遇征困甚,往往多逋役。涤楼悯其艰,特恳疏上请天子俞之,减输价,蠲杂役,盐民赖以全活者甚众。顾惠始一场,他场暨蒙福焉。

  昔齐人以盐富国,通轻重之权,宋人论盐之法,亦便输钱,涤楼兼有是哉。且中世士夫以官为家,曾遑人恤?富者不让禄,显者不让名,厚殖以自肥,月巳(“月巳”合一字)汩没波塵者何限,有能上宣德意,下达幽隐,而清苦独躭如涤楼者乎?以一日而建数千百载之勋,一言而活亿千万人之命,使柄大用,则所以福泽于天下国家者,何可胜纪。

  盐属恳请当道,原立祠于蒋桥庵,以地荒致虞,众惧终废,相率恳请附场基之后,以地广民稠,可垂永久也。巡按高云川暨诸当道嘉其议,因相与协谋改建焉。

  予衰老,倦应酬,奈当道公索余言,始援笔以纪颠末云。’”

  明·庄一俊《记》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乡贤祠·附乡贤专祠之祭·劝忠祠》收录明·泉州名士庄一俊《记》略曰

  “庄一俊《记》略:

  ‘涤楼公中兴初上封事于朝,有功于盐民,为公立生祠塑像。

  始公上封事,亲戚有慰公者曰:‘南畿稍静。’公曰:‘台谏臣有南北乎?’益矫勉以盐疏请,盖蠲晋江浔美场也。疏辞恳切,悽惋明白。长者天子悲伤其意,下大司农与福建守臣议,悯念兹场困苦独倍氵丙洲、浯洲,复处当上意。于是兹场什征输,诏旨悉停罢,父老子弟相与刻石亭中,名为劝忠。

  又以涤楼公家族居亭东,坟墓居亭西,父老兄弟相仁爱,春秋祭祀以时,至易蒋桥庵为生祠,因以俎豆。公盖子弟世世相仁爱,过之而欢呼鼓舞,思以奉朝献君,共宣德意,若不及也。

  郡守王方南公以庵淫祠不经,当革去,奉公像居中,是不伤财不害民,而又以报效公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粘灿顾珀庄一俊》、《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5

叶郎中祠

  郎中祠,位于清源山下洞,祀南宋·知泉州事叶廷珪。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清源下洞》、《泉州人名录·叶廷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郎中祠》:郎中祠,在清源下洞,祀宋·郡守叶廷珪。今废。”

  叶廷珪,字嗣忠,号翠岩,北宋末南宋初·福建欧宁(今建瓯)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历武邑丞、知德兴县。宋室南渡后,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知福清县,历太常寺丞,补中秘府。绍兴十八年(1148年)秋,叶廷珪轮对不合丞相秦桧之意,以兵部郎中出知泉州、兼舶司。后又移知漳州。不久,朝廷以“臣僚言,廷珪前知泉州出空名帖子私卖僧寺”为由,放罢。

  叶廷珪知泉州兼舶司时,政清静简易。时“通淮河”塞,叶廷珪疏引入城,还编著《海录碎事》、《南蕃香录》等泉州海外交通史的珍贵资料。郡人祠于清源下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府城内外沟濠·南宋绍兴辟通淮门引巽水入》)

公祠

  公祠,位于清源山赐恩岩左,祀清·晋江知县叶祖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泉州人名录·叶祖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叶祖烈》:

  “叶祖烈,江南华亭县人。雍正二年(1724年)由监生知晋江县。

  留心民瘼,凡有害于民者,执法诛锄,奸宄敛迹。听断明敏,庭无冤民……

  殁,士民建祠祀之赐恩岩左,陈万策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

四贤祠

  四贤祠,位于南安县(古南安县治在丰州),址不明。祀唐·姜公辅秦系韩偓欧阳詹(一说席相)。宋至明屡有文人题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四贤祠》、《泉州人名录·姜公辅秦系韩偓欧阳詹席相》)

吏部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吏部祠》:吏部祠,在万厚铺,祀宋·员外郎起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石起宗》)。国朝·雍正八年(1730年),郡人蔡宾兴倡修。”

节孝贞烈祠

  位于泉州郡城西南隅文山铺。已废。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文山铺旧社学地建二烈祠,祀烈妇晋江陈氏、安溪李氏。后陆续有节孝贞烈者附祀。清·雍正元年(1723年),奉文建节孝祠,雍正四年(1726年)晋江县令叶祖烈、乾隆十三年(1748年)李元瑞先后重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嗣后裔陈大纪倡修增扩,并置市廛供祀事。嘉庆十一年(1806年),再拓祠后一进,嗣各后裔先后再充买市廛,祀泉州当地符合礼教的节孝贞烈妇女亡灵共一百四十二人(名单略)。

  《泉州府志》:“在文山铺旧社学地,原名二烈祠,祀陈、立二氏。明·嘉靖间(1522—1566年)李银建,推官张元清记。国朝(清)方鼎倡捐,祠内子孙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节孝贞烈祠》:

  “节孝贞烈祠,在文山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社学地建二烈祠祀烈妇陈氏李氏

  张源清《记》:

  ‘二烈者,泉之烈妇人也。

  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有氏太□,子覆按之信,议旌其详请于侍御中溪 公,公报曰:是观风之责也。议可。请于督学午坡 公,暨藩伯臬长守巡诸公,佥报日可。

  越二年戊戌(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有氏,子覆按如氏请于侍御互石 公。公推重风教,大异之。又请于侍御蒙泉 公,公加叹赏,以及督学章山 公、藩臬长守巡诸公,昭然允协。

  呜呼!二妇人所遭际,可不谓奇哉!子曰:古之君子喜善也长,余虽稍降,然郡人于烈妇啧啧不衰,以永之志矣。

  按陈氏晋江人,夫曰朱焯,病且死,遗腹之月,他日生男。族有识者怨其父曰:盍逆之抚育?陈氏执义不可,自余勉强来归,处一室,不盥不栉,虽诸姑姐妹罕得投餽,而子病告归,仍以子处生死决然焉。子殇则曰未亡人义当死,所隐忍谓此子也,实氏后,今天夺之,吾蔑所从矣。廼谋自尽以致死者再。会其夫宅兆成,绐婢子取茉莉花根,掇汁饮之死。死之日,为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闺十二月初二,时年二十有六也。

  李氏安溪人,少通《孝经》、《列女传》,稍稍了大义,年十九赘晋民。□□□五月,而林泗再徙父家,则以病报,李氏请于父视之,踰日死,待官至,则□哭踊入,伏棺哭尽哀,起拜舅姑及家人如礼。已覆入哀,为文以祭曰:妾有他志,身首异处。又曰:君之卒哭,魂来要我。始家人察其志意,殆不欲生,防之经月。女益烈欲死,以十月初二日缢夫柩前,乃父所谓也。里之人相传曰:李氏颜面如生,睛及掌中各有点如渥丹,要不可解。大抵正气所郁积未散者,与昔太史公司马迁张子房张良,□□然貌若妇人,意若疑之。

  今兹二烈曰妇人者,固形容须眉间耳,夫倚于节理而□议死地,若偿责逃要,恐须后期以为戚,斯其操志执行,霜严日皎,金石为裂,不曰丈夫可哉?

  当斯时也,闻二烈之芳躅,想其高致,慈母愿得以为女,贞士愿得以为室,处子思齐,然而自祝寡妻嫠妇,循心顾影,或悼或伤,有不自知泣下者。由是观之,死生欲恶在此不在彼。或者贤者姑忍其死。

  又曰:□独愳无势耳,□□阨悯蒙□□恳□□□□词令龊龊,以苟旦夕,交游不随,宗党不收,而猥云我薄□谅弗为也。又有乘人危急,乃存市利者必期树美人间,有一死,大不然之,死烈□□□□□□□执□□之曰,然则必死□□□成,志遂节立声显哉,曰亦各其时也已。

  今夫贤人深谋于庙堂揖让而□理甚安适然,一旦设色袭貌不任,则以身之材,宏辨陵之□必利撼之□出力引是非□天下大体不为两可,设疑不为媕阿示媚,愳已志不白也。法吏奉宪致禁一切,持绳墨以议,其不得职也。夫刑则刑,夫死则死,殉分然也。廼有殁□□□□硁硁信果必践为期慕义□□无穷□也亦几矣。夫介客非其人不见,非其物不取,□情违世,矫拂情分,虽少偏矣,其辩足称也。是故践义者,人之所性生孰不学而扬徽,亦政教征发而起应者也。子死孝,臣死忠,所谓幸不幸也。非欤?

  子曰:二烈妇者亦□□□,然松柏必岁寒乃见后凋,假令二妇者夫无恙,与夫□守,终尽百年,依然不死,即死有贤与否,未可知也。抑知二妇,而以寒贱□存不为人所知识,或虽知之,无以之于有位,或公论尚糅襍,无所别白统一以泯者,岂顾少哉?悲夫!

  会晋尹鲍汝化以父老志,教授黎殷、教谕沈源以弟子员志,乃曰:盍祠之以风我人士乎?而子乃谋于同官艮斋 子、东湖 子,相城西南隅□□□文山旧有社学,即而祠焉。氏父李银曰:吾力能成之。阅月,而告竣事。嗣以二烈之先,后节孝贞烈者附。’

  国朝·雍正元年(1723年),奉文建节孝祠,邑令叶祖烈李元瑞即其地先后重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祠后裔陈大纪倡修,再加增扩,并置市廛供祀事。

  方鼎《记》:

  ‘国家励世磨钝之典,自忠臣义士以外,莫重于烈女节妇。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是说也。杨椒山赴义前夕,谕贤妻勿以死从,且发明泰山鸿毛之故,只争在有儿子可守,与无儿子可守之分。是知专重殉夫死者,无以见抚孤保世之功;而专重守孀帏者,又无以昭杀身成仁之德。维我皇朝圣人相继驭宇,二者兼收靡遗焉。

  旌表之例,由司牧核实详文,赐金建坊,以光其里门,合祠岁给祭费。及期,则有承发之官,钜典煌煌,德至渥焉。

  余自临莅晋江以来,偏阅群祀,而文山铺有贞烈节孝之祠。其初因旧社学地建为二烈女祠,起于明·嘉靖间晋江陈氏、安溪李氏,当时白镪未敷,俱李氏之父足之,事见于泉州府推官、余姚张源清之文。呜呼!古人无尔我,此风良足尚也。

  嗣是,而渐以二烈之先后贞烈节孝者附,皆受旌乃得入其神主甚多。盖海滨邹鲁之风,其女子率能知大义也。福善者,天之道;好德者,民之彝。而况抚此邦者,有父母斯民之责,敢不敬乎?

  雍正四年(1726年),邑令祖烈见此祠倾颓,修之。乾隆十三年(1748年)元瑞又修之。今祠中后人寖昌寖炽,甲科蝉联,芹香叠采,国学大纪怅斯祠残缺,毅然与同志者交勉,举栋宇、垣墉、几筵、俎豆而一新之,买祠旁□□□祠后道士室,增设福德堂,而又大其寝室。复置祀业于崇名铺,以备洁粢丰盛。其经营宏远,其费用浩繁,各子孙鸠集者银若干,不敷者皆生足之。古风其犹存欤!

  举事之初,先阅前辈王素思先生,谓先生萱堂荻教有成,父子进士,是兹祠领袖也,不可无以为吾侪倡。先生欣然诺,将赴广文,即以此意为余详言,且嘱余记。

  余忝为斯邑一日之长,愧不能为二公,然喜贞烈节孝诸女士有贤子孙能耀圣朝励世磨钝之典,是天道民彝,浑合无间,风化之隆也。于是乎书之。俾勒之于贞珉。’

  嘉庆十一年(1806年),再拓祠后一进,今为福德祠,嗣各后裔先后再充买市廛,现祀节孝贞烈共一百四十二人(名单略),每岁以春秋仲丁日由府遣官致祭,翌日各子孙致祭,嗣官及子孙俱于丁之明日致祭。”

东泉祠

  东泉祠,亦称“南门庙东泉祠”、“义士祠”、“后祠”,位于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南门庙”后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南门庙》)

  “南门庙东泉祠(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光甫

  黄光甫,名一雀,字光甫,号东泉,明·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人,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十一月初四生;蓬莱氏8世,支派属“水门宗”。在同宗8世的18个兄弟中排行13,后裔称“十三公”。有子7人。

  嘉靖(1522—1566年)间,东南沿海各地倭寇为患,掳掠烧杀。黄光甫之父黄春山即死于倭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黄光甫好义果敢,从小练武。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与从兄黄天相组织发动乡民修建湖城城堡(遗址尚存),并招募乡勇300人,朝夕训练,立誓杀贼驱寇,保境安民。

  嘉靖四十一年壬戍(1562年)春,城堡初就,贼寇突至。时雉堞尚未巩固,黄光甫用棉被渍水为幔以御炮矢,亲率乡勇与倭拼斗。三月廿六日,黄光甫亲杀贼首8级,贼众大败,退屯十余里。次日,黄光甫带7子(尤是次子黄楠,精通武略,善使铁钯,臂力过人,铙勇无比,从父杀贼,始终跟随左右)及300乡勇,潜蹑其后,一场鏖战,斩杀贼首50余级。贼寇大败亏输,惊遁而去。

  尔后,黄光甫闻仙游贼寇聚于永春锦斗,欲抢掠内半县,先派人探悉其穴,后奇兵制胜,尽斩之。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乡贼引寇自同安入永春横行蹂踏后,又悍然攻袭县城,黄光甫急率乡勇,先驻踞县城东北陈岭,为牛犄角之势,后窥准战机,歼杀攻城之敌,七战七捷,解县城之围。

  同年初冬,一股占踞东平外碧“石竹岐寨”的倭寇突至“小湖洋”,劫猪抢酒,当夜在寨里大吃大喝。黄光甫星夜率乡勇赶到大格(与外山交界处),分兵3路:一路摇旗明枪,在肖田“赤岭一带”作疑兵;另一路埋伏在通往湖洋白溪的“小格”(又称“马跳夯”);再挑选骁勇数名,翻墙入寨,偷偷用白布换下众贼的头巾。贼众中几个没醉倒的,一发现,刚喊出口,就马上被杀了,骁勇们则趁乱翻墙而出。寨内惊觉的倭匪,人人都慌忙把白布当头巾扎起来,人人又只识扎白头巾的是“敌人”,互相砍杀起来;待发现时,自己已误杀过半。剩下的逃出来,又听见肖田“赤岭”“小湖洋”、“大格仑山”一带擂鼓喊杀声大震,只有通往湖洋白溪的“小格”没动静,急忙奔之,正中伏兵,在“马跳夯”处尽数被斩。此役计歼寇93人。

  在倭贼猖獗的嘉靖年间,黄光甫抗倭平乱,大小历30余战。此外,黄光甫还在永春县兴学重教,亲临整顿学宫,捐资建造永春县儒学两斋仪门。时人誉称黄光甫“冠带义士”

  万历卅五年丁未(1607年)八月初七,黄光甫卒,年八十五。葬锦凤村落垅山井后。

  沿革

  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十月,“小湖洋”之役后,为铭记黄光甫抗倭保境及鼎力助学的功德,蓬莱“水门宗”宗亲即在湖城堡南门为黄光甫(号东泉)建造生祠,名东泉祠”

  时闽都分巡公及县宰公为黄光甫榜立“义勇”、“保障”两匾,以旌其门。新任县宰公又加立“黉宫效绩”一匾以示褒赞。

  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再次翻建一新。

  1947年,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官黄恺元特书“绩媲南塘”大匾,以纪勋猷。

  “文革”中,东泉祠遭毁损,后复建。

  年节和祀日,“水门宗”宗亲延例设祭。据说麻糍配白鸭是黄光甫生前所欲,因此每有祭祀,所供奉的食果中麻糍和白鸭是不可缺的。

  规制

  东泉祠保留清代形制,古朴大方。

  门楣有金字石匾,文曰:“嘉靖癸亥年立义士,嘉庆辛未年重修。”

  厅堂中黄光甫十三公)神像面南而坐,是按他生前的身材和相貌特征塑造的,乡人称“义勇将军”

  正向和左右堂壁上,高挂依前朝原样复制的“义勇”、“保障”“黉宫效绩”、“绩媲南塘”等金匾。

公生祠

  公生祠,位于“洛阳昭惠庙”北侧,祀明·惠安知县宁复所。(按:“洛阳昭惠庙”位于惠安县洛阳镇万安街洛阳桥北百余米处,坐落洛阳江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昭惠庙·洛阳昭惠庙》)

  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洛阳桥圮坏严重。万历卅六年(1608年)春,泉州知府姜志礼动工修复,詹仰宪董南段之役,李呈春等董北段之役。宁复所负责北段施工,潜心经营,如期完成。万历卅七年(1609年)夏竣工后,惠安人感其德,建生祠肖像祀之。

卢侯祠

  侯祠,一在泉州郡城东郭,一在晋江安平城(今安海),祀明·晋江知县卢仲佃

  卢仲佃(1521—1587年),字汝田,号怀莘,明·浙江东阳卢宅村(原金华市东阳旧县城迎晖门外,今东阳市城区东侧)人。嘉靖卅五年(1556年)进士,授晋江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知县·卢仲佃有载:

  “安平旧无城,与乡绅柯实卿经营。

  【按:嘉清卅六年(1557年),为防倭寇侵扰,卢仲佃在安海筑造石城。刚建到一半,倭寇悍然侵入烧掠而去。后来,安海乡绅、致仕安徽池州知府柯实卿继续筑造而成。民以其城匾曰“卢侯城”,并建祠以报德。】

  新筑深沪、乌浔二巡司,城垣剥坏,悉为缮完。

  时倭寇猖獗,军兴乏饷,上司议弓兵加征,洛桥置官榷税,再三申豁,民甚德之。
以拾遗调福安令去,陈牒挽留者数千人。

  立祠二:一在郡东郭,一在安平城。又祀名宦。”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仲佃柯实卿》、《泉州巡检司城·安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