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曾—下卷)

  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宋•泉州府晋江县城人。身世。行状(初为尚书郎,历仓部员外郎。宋室南渡后仍为仓部员外郎。绍兴元年除江西转运判官,旋罢,侨寓银峰。绍兴九年起户部员外郎。绍兴十一年擢大府正卿。旋充秘阁修撰。奉祠。知虔州、荆南、庐州。卒。)。著述。词作。]
  曾化龙
[字大云,号霖寰,明末清初·晋江县霞淮里人(今丰泽区霞淮社区)。举进士。临川令,擢御史。宁国同知、南户部员外、兵部车驾司郎中、督学广东、广西参议。江西副使、粮储道、按察使。佥都御史。弃官归,卒于家。传说。]
  曾廷凤、曾时懋、曾安止、曾元谨、曾炳(字韬人)、曾信添(名文举,号东坡)、曾承芳[字英遇,或讹作“美遇”,号龙山,明·惠安县廿二都埕洋铺 山兜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山兜村)。与陈让为师友。嘉靖进士。鄞县令。“三箧御史”。 谢病归。卒于乡。附:弟曾伟芳。]、曾恬(字天隐)、曾遒字振仲,号升文山人,清末民国·泉州新门人、曾重登(曾贞钜,字其岸,号科亭,以榜名重登行世,清·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科荣自然村人。乾隆进士。武平、仙游、 闽县县学教谕。平彝知县。茂名知县。“八音”。诗一首。蓆藻堂。)曾趣投 (字乐业,号泉石居士)曾觉(南宋·晋江人)、曾贺孙(字景卿,或作曾荷孙、字橐卿,南宋·晋江人)、曾仲魁(字思达,明·晋江人)、曾祕(字泰之,南宋·同安人)、曾诞(北宋·晋江人)、曾成(字平卿,清初•晋江人)、曾春[字化公,号泰垣,清•惠安崇武人(或作晋江人)。都司佥书。与征金、厦:加署游击。与征岳州:署水师镇右营游击。与平金、厦:授铜山游击。与平台湾:授左都督。历广西河池参将、四川夔州副将。子曾起凤。] 、曾植(字子直,南宋·晋江人。释褐:敕令所册定官,司农寺丞。知南剑州。卒。)

曾慥

  曾慥(?~1155年),字端伯,号至游居士,宋•泉州府晋江县城人(今鲤城区),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

  身世

  《闽书·卷81·英旧志·缙绅1·曾慥》:,字端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曾慥》:曾慥,字端伯。”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曾慥,字端伯,晋江人,公亮五世孙(误,应为“四世从孙”)。”

  曾慥出身望族,是龙山氏族人。

  龙山氏一族自唐•光启二年(886年)定居泉州城西龙头山一带,称“龙山衍派”;宋时,有过“一门四相”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的光辉族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氏·龙山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

  据现存晋江氏族谱及有关史籍,曾慥是榜眼、修撰曾会五世孙、宰相曾公亮四世从孙;曾祖父曾公定,官秘书丞、集贤殿校理、特金紫光禄大夫、赠少保;父曾谠,知荆南州,后任直秘阁右朝议大夫;从兄曾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被加封鲁国公。

  行状

  曾慥约生于北宋·元祐(1086—1094年)年间,具体年份无史可稽。其生平,《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福建通志》、《江西通志》均有载,但颇有讹误及自相矛盾之处。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多条记载曾慥的史料;该书是继《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之后的又一编年史巨著,成书时间在南宋,具更高可信度。

  初为尚书郎,历仓部员外郎

  曾慥于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登科。据北宋•李之仪《送曾端伯之官济北》诗和李之仪的卒年时间可以推知,曾慥在宣和七年(1125年)前就已“之官济北”,但具体职位不可考。

  不久即为尚书郎,靖康初(1126年)历仓部员外郎。

  《闽书·卷81·英旧志·缙绅1·曾慥》:“初为尚书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曾慥》:“初为尚书郎。”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靖康初历仓部员外郎。金人陷京师,登城不下,知吴幵女,令充事务官,限三日立张邦昌挟势督促,都人震恐累日。”

  曾慥的仕途受岳父吴幵的牵连和影响甚巨,致官运不畅。

  吴幵,字正仲,滁州全椒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政和三年(1113年)为宗正少卿,以言者论放罢。宣和七年(1125年)以给事中兼资善堂赞读。靖康元年(1126年)为翰林学士承旨使金被留,金人议立张邦昌,令其往返传导指意。靖康二年(1127年)张邦昌立楚,以吴幵权尚书左丞相。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夺龙图阁学士,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七月移韶州。绍兴二年(1132年)送南雄州,绍兴十四年(1144年)赦还,寓居赣上,窜谪以死。

  宋室南渡后仍为仓部员外郎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载,宋室南渡后,曾慥于建炎元年(1127年)仍为南宋朝廷的仓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除江西转运判官,旋罢,侨寓银峰

  绍兴元年(1131年),曾慥除江西转运判官,当年十月旋罢。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7》:“绍兴元年(1131年)……曾慥指斥国家语言不顺。宗尹吴幵之婿,面欺陛下,除江西转运判官,旋罢。”

  曾慥罢官侨寓江西银峰期间,从252种笔记小说中,辑录出“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的资料,编为《类说》50卷(后人分为60卷),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成。清·法式善《陶庐杂录》称其为“丛书之祖”曾慥《类说序》云:“余侨寓银峰,居多暇日。因集百家之说,采摭事实,编纂成书,分五十卷,名曰《类说》。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如嗜常珍,不废异馔。下箸之处,水陆俱陈矣。览者其详择焉。绍兴六年四月望日,温陵曾慥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类说》)

  绍兴九年起户部员外郎

  绍兴九年(1139),秦桧当国,起曾慥为户部员外郎,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载,绍兴九年(1139),曾慥为行尚书户部员外郎,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绍兴九年,秦桧当国,起为户部员外郎。”

  绍兴十一年擢大府正卿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3》载,绍兴十一年(1141年),曾慥擢大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京湖军马钱粮,置司鄂州。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十一年,擢大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京湖军马钱粮,置司鄂州,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诸军并听节制,盖使之与闻军事,不独职馈饷也。总领官正名自此始。”

  旋充秘阁修撰

  绍兴十一年(1141年),曾慥旋调任秘阁修撰。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绍兴十一年(1141年)……太府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曾慥充秘阁修撰。”

  《闽书·卷81·英旧志·缙绅1·曾慥》:“直宝文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曾慥》:“直宝文阁。”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寻以疾请祠,除秘阁修撰。”

  奉祠

  绍兴十一年(1141年),曾慥又旋即奉祠,提举洪州(今江西南昌)玉隆观;闲居江西银峰,著书立说。(曾慥闲居银峰当在其除秘阁修撰、提举洪州玉隆观之前,而不是因此闲居银峰。)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提举洪州玉隆观,以疾自请也。”

  《闽书·卷81·英旧志·缙绅1·曾慥》:“奉祠。博学能诗,闲居银峰,集百家之说260余种,用以资治体、助名教、供笑谈、广见闻。号至游居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曾慥》:“奉祠。博学能诗,间居银峰,集百家之说,类纂成书,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笑谈、广见闻者,凡六百二十余种。自号至游居士。”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提举洪州玉隆观(案《闽书》云,奉祠闲居银峰,号至游居士,疑即在此时)。”

  晚年奉祠寓居银峰时,“晚学养生,潜心至道。”曾慥博采道教的修炼之术,剔除其中残生害道的所谓“采御之法”,编纂成宏篇巨制《道枢》。该书是宋代以前道家活动方法、方式的综述,全书共42卷122篇,选录大量修道养生术,包括义理、阴符、黄庭、太极、服气、大丹、炼精、胎息、金碧龙虎、铅汞五行等,收人《道藏》641一648册。其道教著作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道枢》)

  绍兴十六年(1146年),编成《乐府雅词》(含正集3卷、拾遗2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乐府雅词》)

  知虔州、荆南、庐州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曾慥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起知虔州;“卷158”载绍兴十八年(1148年)改知荆南;“卷165”载绍兴廿年(1150年)移知庐州。

  民国《福建通志·卷124·列传·曾慥传》以赦还居赣上,无依,除知虔州以安之。卒,移知荆南。既而进右文殿修撰,知庐州。”

  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时,曾慥编纂《皇宋百家诗选》50卷,收入自寇准叶梦得二百家的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皇宋百家诗选》)

  绍兴廿一年(1151年),曾慥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沈汾《续仙传》之后,采前辈所录神仙事迹,并所闻见,编纂《集神仙传》(简称《集仙传》)15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集仙传》)

  卒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8》载,绍兴廿五年(1155年),曾慥卒于任上。

  曾慥卒后,祀泉州乡贤祠,《泉州府志》将其列为理学名臣。

  著述

  曾慥生活在宋室南渡时期,目睹当朝昏聩,奸臣卖国,江山破碎,大局岌岌,虽有君子,岂得尽志!于是他“思心一至,不闻雷霆”,埋头于故纸堆中,潜心著述,著作等身,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代大家。南宋•郭印《问养生于曾端伯曾赞曰:“诗锋秃千毫,量陂吞万顷。”

  除上述《类说》50卷、《皇宋百家诗选》50卷、《道枢》42卷、《集神仙传》(简称《集仙传》)15卷、《乐府雅词》5卷外,曾慥还编著有《通鉴补遗》100篇、《皇宋百家诗选续选》20卷、《道书》80卷、《至游子》2卷、《百家类纂》60余种、《高斋漫录》1卷、《高斋诗话》1卷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类说、皇宋百家诗选、集仙传、道枢、乐府雅词、至游子、高斋漫录》) 

  词作

  《全宋词·第273卷·曾慥收录曾慥词作7首。

  浣溪沙:“别样清芬扑鼻来。秋香过后却追回。博山轻雾锁崔嵬。??珍重芗林三昧手,不教一日不花开。暗中错认是江梅。”?

  调笑令(并口号):“五柳门前三径斜。东篱九日富贵花。岂惟此菊有佳色,上有南山日夕佳。??佳友。金英辏。陶令篱边常宿留。秋风一夜摧枯朽。独艳重阳时候。剩收芳蕊浮卮酒。荐酒先生眉寿。”

   调笑(清友梅):“清友。君芳右。万缟纷披兹独秀。天寒月薄黄昏后。缟袂亭亭招手。故山千树连云岫。借问如今安否。”

  调笑(净友莲):“净友。如妆就。折得清香来满手。一溪湛湛无尘垢。白羽轻摇晴昼。远公保社今何有。帐望东林骚首。”

  调笑(玉友酒):“玉友。平生旧。相与忘形偏耐久。醉乡径到无何有。莫问区区升斗。人生一笑难开口。为报速宜相就。”

  调笑(破子):

  “花好。被花恼。庭下嫣然如巧笑。曾教健步移根到。各是一般奇妙。赏心乐事知多少。乱插繁华晴昊。”??

  “酒美。直无比。小瓮新醅浮玉蚁。空传乌氏程氏。不数云安麹来。十花更互来相对。常伴先生沉醉。”

  临江仙:“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弩。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于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释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关。简而备,且易行,普劝遵修,同证道果。绍兴辛未仲春,至游居士曾慥记。)

曾化龙

  曽化龙,字大云,号霖寰,明末清初·晋江县霞淮里人(今丰泽区霞淮社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曾化龙》、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清·雍正九年《郡志稿》”为作传。

  举进士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曾化龙31岁,中戴国章解元榜举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联捷中庄际昌榜进士。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曾化龙,字大云,号霖寰,晋江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曾化龙》:曾化龙,晋江人,万历己未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曾化龙,字大云。万历已丑(?应为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进土。”

  曾化龙一生为人正直,作官不喜欢奉承拍马权贵,做事光明磊落。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会试中,他曾在《事君尽礼》的试题中,表达了自己的为官之道。略曰:

  “为礼受诬,可慨事矣。夫以尽礼为陷,谁复即礼为事,甚哉世之误认礼也。且礼者,君使臣之具也,而即臣所以事君。故人而谈至事君,所抚心自沥尽此矣。乃有证自心之欺慊,转以来世人之是非,则时为之也!

  夫礼之与谄,讵不较然悬哉。礼设于堂廉之分谊,而实原于吾心之秩叙。故即百承顺,而仍在礼中也。而陷者直知承顺而已。礼显于擎跪之缛节,而实根于人性之效法。故即百谐媚,而不越礼外也。而陷者直是谐媚而已。故夫礼之实,非可易近,而陷之名,又不宜妄诋也。

  君有礼臣,朝廷之福;而人为陷臣,又孤臣之忧也。

  事圣主与事庸主等礼耳,无择圣庸也。政史主庸而礼益以虔,其无解孤忠,愈怀局促之想,夫人独无局高促卑之念哉,而且以为逢迎者流也。

  际盛世与际哀世等礼耳,不分盛哀也。政使世睽而礼不少疏,其不甘陨越,长凛地天之防。夫人独无天高地厚之恩哉,而直以为佝偻者等也。

  其立朝尽节之谊,根之天植,受之父师,而今独不解之人言,初不料人言之至是也。然时业已如此矣,耳目手足,各有就闲之处,而议论讥单,反为口实之端,其咫尺晤对之节,吁天而天通,格亲而亲喻,而今独对人而人诮,初不关事君者之荣辱也,然礼几已不白矣!媚兹之矢志,欲尊朝廷,而俗论之追绳来相指摘。夫亦思燠而不肃,天地不能奠其尊卑,眠而弗尊,臣子何以将之君父。

  夫以尽礼为谄,吾正怯世不多谄臣也,又何恤哉!”


  临川令,擢御史

   曾化龙初授临川知县,考察官谢文锦以治行第一,竭力向朝廷推荐,擢御史。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授临川令,以卓异擢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授临川县,以治行第一荐。时权阉用事,密嘱化龙往谒,即授铨谏,笑置之。”

  宁国同知、南户部员外、兵部车驾司郎中、督学广东、广西参议

  外补宁国府同知,迁兵部车驾司郎中,督学粤东,摄海道篆,移广西参议。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

  “崔呈秀谢文锦,以化龙为所首举,遂出为宁国同知,擒斩大盗。

  升南户部员外,丁内艰。

  服除,补兵部郎。

  督学广东,衡鉴独绝,所首拔陈学铨叶著谢宗鍹三人,先后俱登解首。摄海道篆,平海寇刘香

  升广西参议,士民勒石纪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外补宁国府同知,迁兵部车驾司郎中,督学粤东。摄海道,平刘香之乱,上功第一。移广西参议,士民勒石纪功。”

  江西副使、粮储道、按察使

  擢江西副使,再转江西粮储道兼巡视漕河,擢江西按察使。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转江西副使,再转粮储道兼巡视漕河。擢按察使,时有‘铁面’之号。后以原衔督江西粮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擢江南副使,寻升其省按察使,有‘曾铁面’之称,出大辟二十余人。”

  佥都御史

  丁外艰,服除,即家起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山东登州、莱阳一带),移镇胶州。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

  “丁外艰,服除,即家起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移镇胶州。贼众十余万围胶,督兵固守,遣降将击贼,大破之。复东昌等二十七州,擒伪官二十余人置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曾化龙》:

  “累擢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寇犯都门,土寇拥伪党围胶城,遂破高密。化龙内修战备,外却贼寇,解胶州围,复高密城,计擒伪官十六员置之法,遂散遣贼众,招结义勇,活民命甚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

  “丁外艰归,起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时地方残破,会闯贼李自成变作,胶、密(山东胶州、高密一带)土寇蠭起,遂破高密。化龙亟移镇胶州登陴,阅月夜督战,擒伪官三十六员。时兵不满百,寇围数重,从龙单骑出闉传呼曰:‘都御史来。’即前执贼帅李好贤,手谕以忠义,令杀贼自效。好贤感泣,还抵贼营,擒渠魁张大雅等十数人,斩首千余级,胶围解,活民命甚多。”

  弃官归,卒于家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曾化龙弃官归。清·顺治七年(1650年)六月初一日卒于家。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无何,闯贼陷京,弃官归。卒于家,年六十三。著有《作求堂集》(另有《易经醒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曾化龙》:“未几弃官归。著《易醒解》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曾化龙》:“以疾归,卒年六十三。所著有《作求堂集》。”

  传说

  《晋江县志·卷75·杂志》有一则关于曾化龙的传说:

  “泉州郡城东南有光孝寺,乡宦某涎其地吉,以事请当道废之,盖为第宅。住持僧匕龙固诉,毙于狱,遂托生下围(霞淮)家,为曾霖寰,举进士,巡抚山东。值乡宦子孙衰败卖宅,购得之。

  先时,太夫人临产时,见僧人入其房,忽不见。后霖寰化龙,人乃悟‘’字傍人即‘僧’字,‘化’字去人即‘匕’字也。”

曾廷凤

  清·惠安县人,恩贡,有《竹梧轩》诗集。

曾时懋

  明·晋江人,南宋·右丞曾怀(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曾怀》)的十二世孙。

  晋江曾氏族谱记载,曾时懋随叔父曾天鸿渡海至印尼爪哇岛谋取功名,被选为驸马都尉,与玛王利琦珞公主成亲。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年)清明,挈妻负子浮海回归晋江祖地省亲。

  玛王利琦珞公主生子二,长曰克昌,次曰克盛,徙居波斯,曾为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引航、拓展海务,立下勋功。(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郑和王景弘》)

曾安止

  北宋·温陵人。熙宁(1068—1074年)进士,尝为彭泽令。

  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18·经籍志》记载,曾安止在绍圣初(1094年)撰《禾谱》五卷,介绍水稻的各个品种、特征、栽培方法。他将《禾谱》献给苏东坡苏东坡认为该书文既温雅,事迹详实,惜其不谱农具,故为之赋《秧马歌》附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南著述·禾谱》)

曾元谨

  南宋·泉州人,曾安止的侄孙,曾任耒阳令。

  庆元间(1195—1200年),曾元谨追述苏东坡曾安止《禾谱》“惜其不谱农具”之责,作《农器谱》三卷,又续三卷。(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曾安止》、《泉南著述·农器谱》)  

  周平园为《农器谱》作序曰:“凡耒耜、耨鎛、车戽、蓑笠、铚刈、篠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阙类惟十,附以杂记,勒成三卷。该考之经传,参合今制,无不备者。是可补伯祖(指曾安止之书,成苏东坡之志矣。其序牛犁,盖一篇之管辖也。”

曾炳

  字韬人,清·泉州人。御史中丞、巡抚登莱曾化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化龙》)孙,曾为升子。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曾炳曾为施琅《靖海纪事》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靖海纪事》)。最近,在大坪山还发现曾炳《墓志铭》的上半部分。从《靖海纪事·序》和墓志铭,大致可了解曾炳的行状。  

  《晋江县志》本传

  《晋江县志》载:曾炳,字韬人,学问淹贯,为郡名宿。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补科解元(由于甲寅闽变,乙卯、戊午俱无乡试,至是补行加额十名,一共六十三名)。中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授部主事。念亲老,假归不出,杜门潜修。父严促赴铨,行至江右,病卒,年仅四十。”  

  里籍

  《墓志铭》曰:曾炳……先世居闽之莆,至荣政公卜迁于温陵之霞淮里。”霞淮即今丰泽区霞淮社区,又称“下围”  

  与施琅  

  《墓志铭》提到,曾炳“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复后,入都省舅氏……”曾炳在《靖海纪事·序》追忆:“岁在丁巳(康熙十六年,1677年)薄游京师,从舅氏太常后,获与公(施琅)追随。会闽海余孽复炽,攻围郡邑,东南一带,为之震动……时吾闽先生人士在都者,群诣会,私请平海方略。公(施琅)指画明悉,凡征战机宜,以及绝岛巨浸、险阻扼塞之处,如列诸掌。”  

  清朝当时边疆局势一度风起云涌,颇为动荡。“三藩之乱”发生,郑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也趁乱举兵西向,侵扰闽粤沿海,一时间清、之间又处于战争状态。其时施琅在京城担任内大臣,时间长达十三年。施琅感慨家乡烽烟四起,生民涂炭,“慨然有澄清之志。每蒿目时艰,嘘欷扼腕,声泪俱下,”“逆知鲸穴未捣,终当为边患,寝食燕处,未尝一日忘歼贼也。”多年的征战也使施琅对台海形势极为熟悉。曾炳的舅舅洪畏轩时在京任太常。曾炳在京期间,与一些关心闽海战局的闽籍人士、官员时常到施琅家中向其请教平海方略。  

  仕途  

  《墓志铭》提到,“封翁司马公召辞归,已未(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抵里。越明年庚申适补行闽乡试,遂领解额。人咸啧啧先大人与洪畏老洪畏轩知人云。壬戍捷南宫,钦点庶常读中秘书馆阁。诸钜公皆目瞩之,在史馆三年奉职。”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军克澎湖,入台湾,收复台湾,实现了国家版图的完全统一。曾炳《靖海纪事·序》曰:“……公(施琅)克敌之役,余待罪史馆,不获亲悉。”  

  《墓志铭》称赞曾炳“封本生父母,得允所请,人皆称孝,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散馆。”  

  散馆是清代制度,翰林院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后,经考试,依据等第先后,授以官职,称为散馆。其原为二甲进士者授“翰林院编修”,原为三甲进士者授“翰林院检讨”,余者皆发任各部“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任。曾炳“改授部主事”

曾信添

  名文举,号东坡,原籍南安三十五都上曾乡(今南安市官桥镇上曾村)。生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二月,卒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十二月,享年82岁,为晋江罗山苏内氏肇基始祖。

  曾信添性颖悟,工诗文,善画刻。他的绘画、山水法于唐、宋;书法以隶、楷见长,时人颇推重;治印为闽疆高手,印风未脱宋习气,布局平稳,以拙见巧;文步苏轼,故时人称其为东坡 先生。

  曾信添22岁应乡试,文以奥雅奇伟,未合主考意而落榜,回乡后遂寄清山水,放游名山川岩;第三年,与友陈其祥结伴隐居高州龙泉岩(今晋江罗山苏内草庵),结草为庵居焉,日耕褥,夜临墨池著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26岁,娶晋江万石峰下陈颖之女慧兰为妻,遂定居五都苏内乡,于草庵设馆课教弟子。泉属诸邑学子慕名前来求教,所授门徒众多,桃季芬芳,故尔后有十八学士读书处之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草庵》)著有《白石吟》5卷、《万石峰文集》20卷、《信添印谱》、《草庵画稿》等。

曾承芳

  曾承芳(1519—1566年),字英遇,或讹作美遇,号龙山,明·惠安县廿二都埕洋铺山兜人(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山兜村)。后于惠安县城置御史第,为北门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山兜氏家庙》)

  与陈让为师友

  陈让,字源礼,号见吾。明·晋江县陈埭涵口人,陈琛(号紫峰)从弟。少从紫峰氏游,传其学;紫峰以《易》学名,以《春秋》名,一时学者师之。陈让于嘉靖十年(1531年)乡试解元,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绍兴府推官,入为监察御史,在台2年,屡疏谏,忤圣意,被削职为民。家居15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让 陈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

  “按《清源文献》:

  公曾承芳撰《陈见吾先生选稿序》云:‘吾温陵陈见吾先生,以直道节槩,表重当世,虽厄塞废退不尽宣其用,而道业文章巍然一时,学士大夫咸亟称之。余从游垂十余年,方欲从公栖迟,相与论文于涵江、紫亭山水之间,比余乙卯(嘉靖卅四年,1555年)谢病归温陵(泉州古称“温陵”),公则宛然长往矣。公之子尔身惧其遗绪弗宣,梓其选稿凡若干卷,委《序》于余云。’

  观此,则公于见吾在师友之间,故附之紫峰先生私淑之列。”

  明·嘉靖进士

  明·嘉靖廿二年癸卯(1543年),曾承芳举乡试亚元;嘉靖廿六年(1547年),举丁未科李春芳榜进士(三甲177名),与张居正同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曾承芳,字美遇,惠安人。嘉靖丁未进士。”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4·循良·曾承芳载:曾承芳,字英遇,号龙山,山兜人。嘉靖癸卯亚元,丁未进士。”

  鄞县令

  曾承芳及第后授文林郎、浙江鄞县县令。时海上倭寇勾连内地“奸人”,常犯内陆鄞县周边几个县城皆被攻破。曾承芳“急缮城堡”,亲率兵民奋勇抗倭,鄞县得以保全。嘉靖帝赐予全纻和彩金3次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授鄞县令。时倭扰江南,海滨若岩诸旁邑多被陷,而鄞县独完。诏赐金币。”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载,鄞县人为曾承芳“立生祠”、纪功碑。

  “三箧御史”

  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后转江西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擢为监察御史,烙马顺天,行装三夹而已,时呼‘夹版御史’。”

  谢病归

  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曾承芳谢病归。·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以疾归。”

  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4000余人攻陷福清后,窜犯惠安邑城,知县林咸率乡官李恺等拒守,城赖以全。时倭寇烧毁房屋,残杀无辜,暴尸沟渠,当地又流行瘟疫,死者枕藉,曾承芳出资顾人收埋。乡人感其恩德,镌刻碑石铭其事,于惠安县南门皇华驿口立《明朝御史碑》,于辋川镇妈祖庙前殿立《侍御公辋川瘗裒碑记》(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李恺》)

  《泉州府志》载:承芳抵家,值倭寇之后疾疫盛行,弃尸暴骨如莽,捐赀瘗埋。人颂其德。”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四月初二日,倭寇大举偷袭惠安崇武城,城陷42日,焚毁杀掠殆尽。至五月十一日,闽宪万育吾万民英)亲自统率军队反击,方予收复。曾承芳为撰立《闽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碑,现残碑(除碑额外,碑文尽已漫漶,无法辨识)尚存崇武古城中亭街观音宫内。该碑文《崇武所城志》有收录。曾承芳曾与万民英前后任过河南道监察御史,称“同台之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泉州人名录·万民英》)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1万余人围攻仙游3天,戚继光(号南塘)率兵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坠崖摔死。倭寇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兵5哨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100多人。余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又率李超等击败之,乘胜追至永宁,杀死300多人。曾承芳《赋戚南塘都督平倭》五言排律诗4首,其一曰:“ 浙粤东西接,京畿南北分。数年持节钺,万里净妖氛。画地常为阵,忘身那顾勋。每轻博望,复哂将军。退日回戈戟,成风运斧斤。请看筹笔处,鱼鸟不迷群。”

  卒于乡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曾承芳48岁卒于乡。墓葬在惠安县西屿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卒。”

  《泉州古城踏勘》记泉州中山中路(旧南街)之直街原有“彩凤双飞坊”,为曾承芳等立。

  附:弟曾伟芳

  曾承芳之弟曾伟方,字君彦,号苍岩,或作沧岩。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登进士二甲63名。

  任刑部主事,曾疏议漕运、设立太子诸事。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主持广东乡试,查处买卖官职案,纠正考风考纪。尔后,曾伟芳转兵部职方主事,奉使定宁夏叛卒。擢兵部武选郎中,累迁兵部员外郎,以事谪宾州州判。

  著有《宁夏纪事》1卷、《西行漫草》、《燕游笔纪》、《犀初论》、《水陆战法》、《澎湖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0·御史曾美遇先生承芳“又按:公曾承芳之弟伟方 ,号苍岩,与李孟诚何镜山何乔远镜山讲德论学,亦以志节文章著。”【按:李材孟诚,丰城(今属江西)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隆庆中,由兵部郎中稍迁广东佥事,升副使。万历间,官云南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后戍镇海卫。所至,则聚徒讲学,学者称“见罗先生”。卒年七十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曾恬

  曾恬天隐宋·晋江人,公亮玄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宗丞曽天隐先生据新郡志、《闽书》为作传,曰:

  “曾恬,字天隐,鲁公公亮元孙。

  少从杨龟山谢上蔡谢显道陈了翁刘元城诸贤游,为存心养性之学。

  (南宋)绍兴中,仕至大宗正丞。秦桧当国,守正不为诎,求外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有《上蔡语录》二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曾恬》:

  “曾恬,字天隐公亮玄孙。

  少从杨龟山谢上蔡陈了翁刘元城诸贤游,为存心养性之学。

  绍兴中,仕至大宗正丞。秦桧当国,自守不为诎,求外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寓常熟僧刹。

  有《上蔡语录》二卷。”

曾遒

  曾遒(1868~1954年),字振仲,号升文山人,清末民国·泉州新门人。清·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年)举人。

  曾遒是一个老式正派的读书人,生活朴素,无不良嗜好,一生以教育和公益为业,曾任泉州府中学等校教员,不当官,不交纳官府,独立做地方绅士,在地方上颇有威望,很多善举都是他带头联系华侨干的,如主持花桥善举公所数十年、养老院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善举》)。

  他比较守旧,泉州的祭、祭关公是他主持的。每年正月初四日,通淮关岳庙有抽“公签”仪式,是接神后抽的第一支签,以预卜全年泉州情况好坏,也是他主持的。

  曾遒善堪舆之术(看风水),科举废了,换了民国,他一时感到旧士人没前途,要靠自力谋生 ,一度和四个朋友组织“四友堂”店铺,要以山、医、命、卜谋生,但不久就散了。为了谋生,民国初经营“清远堂”香铺,生意颇佳。

  他对新式学堂不太好感,子弟都改行为商,不甚栽培读书。

  解放后,曾遒曾担任政协委员,1954年去世,年86岁。

  曾遒工书法,所写体笔迹流传闽南、台湾、南洋,名气极大。现厦漳泉、台湾多有其碑刻、题匾。

  会画几笔墨梅,诗词也颇有素养,所著《桐阴旧迹诗纪》40首,对泉州文物古迹多所咏怀,记述廿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泉州文物古迹与山川名胜的变化情况,都加按注,保存很多资料,是一部地方文物诗史,但偶亦有考证的错误或疏忽。原稿发表于1946年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的《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因时印刷条件不佳,文字脱误颇多。至今传本已稀。

曾重登

  曾贞钜,字其岸,号科亭,以榜名重登行世,清·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科荣自然村人。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七月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岁。

  清·乾隆进士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曾重登进相安淇园拜曾士异为师,攻读经史。

  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 ,应童子试5场,皆名列第一,选进德化县学宫弟子生员。

  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补增贡生。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恩科乡试,中式举人。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会试,登明通榜进士。

  武平、仙游、闽县县学教谕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曾重登授福建汀州府武平县学教谕。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调兴化府仙游县学教谕,任5载,倡修学官,规划尽善。
后又调福州府闽县县学。

  平彝知县

  乾隆廿九年甲申(1764年),曾重登擢云南曲靖府平彝知县,兴利除弊,清廉自许。

  原罗平州有铝厂,产黑白铝,民时竞争,曾重登提请大宪改归平彝县管理,大便于民,民颂其德。

  平彝地当滇、黔要衡,差使络驿。乾隆卅一年丙戌(1766年)冬,朝命剿办缅匪,京兵、外省兵以数万计陆续过站,悉照火牌供应,经理两年,毫无贻误,乾隆卅五年庚寅(1770年)凯旋,曾重登接办过兵站务,经理亦无贻误。

  乾隆四十三年戊戍 (1778年)离任时,平彝民众为建生祠。

  曾重登任平彝知县时,曾千里迢迢从云南带回两株“十八学士”山茶花,种植于家乡西天寺,培植至今。(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西天寺·规制·“十八学士”山茶花》)

  茂名知县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曾重登转任广东高州府茂名知县,清廉一如在平彝。

  茂名为高州附廓、首邑,政务烦杂,曾重登以治平彝者治之,人民爱戴与平彝等,多有献万民伞及颂扬额匾者。

  越某岁,县有谋杀重案,疑为拟抵者,多或成过失入罪,于府宪为议减,上报干驳,重登怡然曰:“是殆欧阳子所云:‘吾求所以生之而不得,则死者与我两无憾者,非耶,纵脱一官,安知非福也。’”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腊月卸任归乡养老。启程时绅民祖饯,满途鼓乐填塞。

  “八音”

   曾重登返乡时,还带回茂名“八音”

  现茂名“八音”在当地已濒临失传,但尚留布于德化浔中镇石鼓村垵坑自然村等地。现代《德化县志·音乐·(四)鼓吹音乐》中收录有“八音”条目。

  流传浔中的“八音”系民间小曲,与泉州别处的“八音”用闽南语演唱不同,唱词杂糅了广东茂名方言(茂名地处广东西南部,方言糅合粤语、客家语、闽南语等风格)、闽南语及普通话3种语言;所使用乐器,也和泉州南音几乎完全不同,分别为月琴、双笙、品箫、士工、八鼓、拍板、广仔弦7种。现存新旧手抄曲谱,用类似工尺谱的记录方法记载了最早传入的4首曲子:《西皮》、《寄生草》、《辉洲调》、《贰牌》。

  诗一首

  曾重登工诗及古文词。

  民国《德化县志》载其七律《青云山》“青云胜概号名山,兴到相邀试一攀。则力危峰悬似坠,纡徐曲径往疑还。寻芳同志襟俱爽,脱俗高僧礼尽删。乞得新茶消渴暑,尽倾酒榼醉酡颜。”

  现代泉州诗词学会、泉州学研究所合编《泉州千家诗》和德化县郭其南编《瓷都德化风雅选》均有录此诗。

  青云山在德化县杨梅镇云溪村,海拔1171米,上有青云室。

  蓆藻堂

  乾隆(1736―1795年)中期,曾重登之子曾尚洼“蓆藻堂”,安放曾重登牌位,悬挂清代礼部尚书张庭璐曾重登书写的“进士”匾额,两边楹联系曾重登晚年自撰明志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蓆藻堂”作为姓祖厝之一,除近代部分修葺外,至今基本保持清代建筑原貌。

曾趣投(1250~1342年)

  字乐业,号泉石居士,元·晋江五都苏内(今罗山镇苏内村)人。隐士曾信添之子。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享年92岁。

  幼而天资颖悟,读书务求精纯,喜交游,好猎民间野史资料,藏书颇富。年十七入府学,不求仕进,一生教授乡间,深研佛法明教。

  晚年(1339年)与社店世兄陈真泽、罗山姚兴祖等缘首,改建草庵为石结构,且依其山石雕摩尼光佛祀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草庵》)

  著有《泉石居士文集》三十卷。

曾觉

  曾觉,南宋·晋江人。绍兴末令繁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觉》:曾觉,绍兴末令繁昌。岁饥发廪赈给,又捐资修葺学宫,士民德之。”

曾贺孙

  曾贺孙,字景卿,或作曾荷孙,字橐卿南宋·晋江人,泉州龙山氏16世。淳熙(1174—1189年)中为怀安簿,淳祐四年(1244年)任仙游县丞,因移家焉,为莆田氏始祖。后知崇安县,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荷孙》:

  “曾荷孙,字橐卿(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曾贺孙,字景卿”),晋江人。

  弱冠仕为怀安簿,荐知崇安县。蠲合户钱岁二百万。邑罹水灾,亟募舟以济溺,为粥以哺饥,便宜发义廪以贷,自辄餐钱偿之(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缋》作“自辍俸钱偿之”)。朝廷遣使巡行,民遮道言状。使者上其劳,竟以勤民得疾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贺孙》:曾贺孙,字景卿。淳熙中为怀安簿,方弱冠。荐知崇安县。邑罹水灾,募舟济溺,煮粥哺饥,竟以勤民得疾,卒。”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2·令佐题名》:“县丞……曾荷孙:淳祐四年任。”

曾仲魁

  曾仲魁,字思达,明·晋江人。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进士,历顺德令、礼科给事中、刑科右给事、知嘉兴府、知池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曾仲魁》:

  “曾仲魁,字思达

  嘉靖癸未进士,授顺德令。邑负山阻海,宿偷蟠结。仲魁荡窟覆巢,民赖以安。

  擢礼科给事中。监京库局,剔刷蠹本,省贿万计。

  转刑科右给事,册封靖江。

  出知嘉兴府,复补池州。节啬厨传筐箧诸交际。以拒巡按索贿,被劾,报罢。

  年六十八卒。”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南雄府》:曾仲魁,晋江进士;袁钺,荆门州举人。嘉靖初,二人相继为顺德令,皆廉靖不扰,其恤里甲、核徵输、赈荒羸、弭盗贼,政亦大相类。仲魁擢给事中去,擢主事,邑人至今思之,以比云。”(按: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行善政,称“杜母”。)

曾祕

  曾祕,字泰之,南宋· 同安人。乾道五年(1169年)郑侨榜进士,历国子监丞、知惠州、知漳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曾祕》:曾祕,字泰之,同安人。与朱文公朱熹。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友善。乾道中登第,荐为国子监丞。知惠州。缮亭驿,增冷泉、叱驭、秀麓等庵,以济行者。后知漳州卒。”

曾诞

  曾诞,北宋·晋江人,曾公亮从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曾诞》:曾诞,晋江人,公亮从孙。与邹浩友善,为谏官,属皇后孟氏废,三与书,劝力请复后,不报。后四年竟立贤妃刘氏为皇后,抗疏固诤,削官贬新州。著《玉山主人对客问》,讥议不得为知己士。书即出,识者或以比韩愈《谏臣论》。仕亦不显。”

曾成

  曾成,字平卿,清初•晋江人。历游击、兴国参将、杭州副将,终碣石总兵。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曾成“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曾成》选录)。

  曾成,字平卿,晋江人。

  从军平台,权后军游击,为先锋战澎湖,有功。

  授兴国参将。时贼陈必富攻陷汉阳、黄州等郡,势猖獗甚;与战绣毯墩,大破之。贼来益众,相持八昼夜,援至乃遁去。乘势攻复黄州。

  擢杭州副将,移象山。

  迁碣石总兵。擒平山陶娘诸盗,海上以宁。”

曾春

  曾春,字化公,号泰垣,清•惠安崇武人(或作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曾春》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曾春》选录),文同《福建通志》。

  都司佥书

  曾春出身行伍,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授都司佥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

  曾春,字化公,号泰垣,惠安崇武人。

  由将材,武勇,素以忠义自许。康熙癸卯授都司佥书。”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曾春,字化公,晋江人。”

  与征金、厦:加署游击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卒于台湾,氏集团发生分裂;十月,郑经从厦门出师台湾,平息内变。康熙二年(1663年)一月,郑经回师金、厦,窥视福建;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海澄公黄梧、总督李率泰、陆路提督马得功会攻厦门,郑经弃金、厦,走铜山(今东山)。曾春以从征金、厦功,加署游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施琅》)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以征剿金、厦两岛功,加署游击。”

 与征岳州:署水师镇右营游击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岳州为吴三桂叛军所据;二月,万正色擢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治今湖南岳阳县),统兵援岳州;曾春万正色有旧,万正色举荐从征岳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万正色复岳州,并以次削平常德、长沙诸郡。曾春因功署水师镇右营游击,以被累革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丁巳,随征岳州。夜半,砍栅克君山,复州城,与有力。叙功,署水师镇右营游击。”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与提督万正色有旧。正色统兵援岳州,荐于制军。夜半斫栅,克君山,复岳州,授游击。后以被累革职。”

  与平金、厦:授铜山游击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万正色调任福建水师总兵,旋擢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十九年(1680年),万正色吴兴祚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将军拉哈达、提督杨捷等合军进剿郑经所部的反清势力,曾春从征崇武,进克金门、厦门,授铜山游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后从征崇武,平金、厦,授铜山游击,镇秦溪。”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从征闽海,战崇武,平金、厦两岛,授铜山游击,镇秦溪。”

  与平台湾:授左都督

  康熙廿年辛酉(1681年),施琅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驻厦门,相机进取台湾。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专征台湾,曾春从征,因功授左都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辛酉,从克澎湖,平台湾,授左都督,给世职拖沙喇哈番。”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台湾,绩尤着,以功加左都督,带拖沙喇哈番衔。”

  历广西河池参将、四川夔州副将

  后历官广西河池参将、四川夔州副将,致仕,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

  “升广西河池参将。设法擒水遁巨魁父子,毙杖下,池人感之。

  升四川夔州副将,以眼疾致仕,归。”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

  “擢广西河池参将。擒水遁巨魁父子,立毙於杖,池人感之。

  擢四川夔州协副将,以目疾乞归。”

  曾起凤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6•补编•曾春》:

  “子起凤,字汉翔

  娴熟弓马,兼通文墨。

  尝从水陆提军为总统者二,军士德之,为勒石:一在郡东郭外七里庵亭,一在厦门渡口后。”

  《重纂福建通志•卷237•人物•武功传•泉州府•曾春》:“子起凤,字汉翔,袭职。”

曾植

  曾植,字子直,南宋·晋江人。

  释褐:敕令所册定官,司农寺丞

  曾植是太学上舍生,隆兴元年(1163年)因孝宗登极恩释褐,累迁敕令所册定官、司农寺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植》:

  “曾植,字子直,晋江人。

  太学上舍生,用孝宗登极恩释褐。累迁敕令所册定官、司农寺丞。

  轮对,言:‘用人之道,不当以南北、文武二其心,又不当以腐儒之故废弃真儒。’又言敕令所刊《乾道新书》三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曽植》:曾植,晋江人,太学上舍生。孝宗登极,对言:‘用人之道,不当以南北文武二其心,又不当以腐儒之故废弃真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植》:曾植,字子直。太学上舍生,以孝宗登极恩释褐,累迁司农寺丞。轮对,言‘用人之道不当以南北、文武二其心,又不当以腐儒故弃真儒。’”

  知南剑州

  出知南剑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植》:

  “会大理阙丞,上谕执政曰:‘曾植久在敕局,深晓法意,向轮对奏札甚耿耿,姑以是命之。’求补外。

  知南剑州。陛辞,奏言三事,其三曰:‘谋国勿用小人,以汉·恭显唐训注为戒。’上大悦,出奏札付宰执。”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曽植》:“寻出知南剑州。陛辞,奏言三事,以汉恭显唐训注为戒。上大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植》:“知南剑州,陛辞,奏乞谋国勿用小人,以汉·恭显唐训注为戒,上大悦。”

  

  改知湖州(一说潮州),未赴,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曾植》:“改知潮州,未赴,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曽植》:“知湖州,未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曾植》:“改知湖州,未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