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上卷:沿革)

(紫云寺、莲花道场、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

  沿革(1)—唐
    ——黄守恭舍桑园建寺。
    ——四易寺号。
    ——其他建筑。
    ——著名住僧。

  唐
末·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沿革(2)—五代
  沿革(3)—宋
    ——支院百区(概况。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的记述。)
    ——更筑东西塔、甘露戒坛。
    ——著名住僧。

  沿革(4)——元
    ——元代泉州开元寺的规模很大。
    ——禅风远播,衲子竞集。
    ——荒废。
    ——释大圭《十奇颂》诗。
    ——著名住僧。

  沿革(5)—明
    ——洪武、永乐间正映渐次重建。
    ——万历廿二年黄文炳等增修(禅风不竞。增修。万历廿三年蔡一槐《开元寺弭灾颂功德碑》。万历廿五年黄文炳《开元寺题壁》。万历廿五年李廷机《开元寺志序》相关记述。万历廿六年杨道宾《跋开元寺志后》相关记述。)
    ——万历廿八年郡守窦子偁重修正殿。
    ——天灾人祸。
    ——郑芝龙重建大雄宝殿。
    ——著名住僧。

    ——田赋。
  沿革(6)—清
    ——清初修缮。
    ——嘉庆玉德修及《记》。
    ——嘉庆盛本修及杨滨海《记》。
    ——著名住僧。

  现规模

  附一:湮没不存的构筑
  附二:梦观堂
(原在开元寺之西。元·至正间僧大圭所建,已废。)
    ——概况。
    ——释大圭《梦观堂记》。
    ——释大圭《息见阁记》。

  附三:禅堂(莲苑觉场。位于紫云大殿之西。)
  附四:双桂堂(旧香积堂。位于戒坛之东。)
  附五:圣王殿(位于东塔后)

  开元寺,位于泉州城西街中段北侧、新华西路以东,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大开元万寿禅寺,旧在郡城西肃清门外;后城增广,则寺当城内之西区也。”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大开元万寿禅寺,在(府治西)肃清门外……存。”(清·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在县治西”)

  “开元寺(唐)”1982年3月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开元寺”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沿革(1)——唐

  黄守恭舍桑园建寺

  唐·垂拱二年(686年),郡儒黄守恭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莲花寺),僧匡护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匡护》)

  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垂拱二年(686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参见下文“唐末·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唐·垂拱二年(686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仍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唐·嗣圣三年[按:唐中宗·嗣圣年号只有一年(684年),嗣圣三年实为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郡民黄守中(清·乾隆《福建通志·古迹》作“黄守恭”)园有桑莲之瑞,因舍为‘白莲瑞应道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

  “开元寺,一名紫云寺,在肃清门外。

  旧为州民黄守恭园地。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耳。’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即舍为寺,建大悲阁及正殿,赐额‘莲花寺’。

  《八闽通志》:初名白莲瑞应道场,后名莲花寺。”

  现代《泉州市志·黄守恭传》载:“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有司延匡护大师主持。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因名紫云大殿。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

  现代《鲤城区志·卷36·人物·黄守恭亦载:黄守恭……辟桑园周围七华里……。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来西洞州(今鲤城区)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守恭献地建寺,他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垂拱二年(686年)桑园出现桑树开莲花的祥瑞之兆,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请匡护主持工程。寺建成,初名白莲花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

  【黄守恭生活的年代是初唐时期,唐王朝建立者高祖·李渊虔诚信奉道教,尊奉老子李耳为皇室始祖,自称李耳后裔。李唐皇帝极力扶持道教,意在借助神权来巩固刚建立不久唐朝政权。唐太宗明确宣布李耳为李家皇室祖先,把太上老君的名位放在释伽牟尼之上,道士的地位高于僧尼的地位。在道教的一些经典中,也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的内容。这些思想对年轻的黄守恭不能不产生影响。

  同样在初唐的武则天统治时期(684—704年),出于争夺统治权的需要,她大力扶持佛教,所以在她将近20年的当政时期,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武则天诏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佛教的新教派——南派“禅宗”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铸九鼎……。黄守恭献桑园建寺庙的垂拱二年,正是武则天武后称制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各地建佛教寺庙的高潮时期。】

  四易寺号

  命名“莲花寺”后,永昌元年(689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改名“龙兴寺”,开元廿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

  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后三年(永昌元年,689年),升为‘兴教寺’,复为‘龙兴寺’。逮玄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遂为‘开元寺’焉。”(参见下文“唐末·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

  “长寿壬辰(长寿元年,692年),升为‘兴教寺’。(按:时间有误,据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应为永昌元年,689年)

  神龙乙巳(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

  玄宗二十六年(开元廿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有司复以应命,改额‘开元’。”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后名‘莲花寺’,寻改‘兴教’,又改‘龙兴’,开元中又改‘开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

  “《八闽通志》:……

  长寿(692—694年)中,改名‘兴教’;(按:时间有误,据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应为永昌元年,689年)

  神龙(705—707年)中,改名‘龙兴’。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勅天下佛寺皆名‘开元’,遂改今额。”

  现代《泉州市志·黄守恭传》载:“自垂拱迄开元四易寺号,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禄位,为紫云氏祖庭。”

  现代《鲤城区志·卷36·人物·黄守恭亦载:“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黄守恭被尊为长者,僧众于寺西翼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

  其他建筑

  唐·大中八年(854年),造六角形宝箧印陀罗尼经幢。

  唐·咸通六年(865年),寺僧文偁募化造塔,位于寺东侧,原为木塔,凡九级,六年方成,赐名“镇国”。是为东塔前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文偁》)

  唐末,开元寺佛殿、经楼、钟楼一夕飞烬。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泉州刺史王审邽重建开元寺,保留以前规制,大佛殿居中,东北隅建钟楼,西北隅建经楼。监察御史黄滔作文《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勒石以纪其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黄滔》)

  唐·天复元年(901年),判军事朱弘宵创地藏院,并置寺田延接僧行昭居之。行昭在大殿之后浚甘露井。

  著名住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载唐代开元寺著名住僧有匡护令言智亮文偁常笈

  此外还有行标楚勤等。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匡护令言文偁常笈行标楚勤》、《泉州宗教·佛教·唐·海外交流·智亮》)

唐末·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撰立《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收录于黄滔御史集·卷5·碑记铭》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碑记》也收录该记,题“《重建开元寺记》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滔》)

  文曰: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销而仁义作。情军业网,始脉旋波。天谓洛龟河龙,文有生而不文无生,乃产金圣人於西国,钻智慧火,乾烦恼海。理不吾吾,而一贯生生。其姿电火霍(“火霍”合一字)于周室,其波泒漾于汉代。繇是馆移鸿胪,城崇白马,斯有寺之始也。寺制殿,象王者之居,尊其法也。其后金地莲扄,周旋四海;乌飞兔走,或故或新。至如神运之灵莫灵矣,亦靡得而巍然。则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斯革故鼎新之数也。

  初,仆射太原公(指福建观察副使王审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袴襦纩泉民;而谓竺乾之道,与仲尼孔子、聃老聃老子鼎,宜根乎信,而友乎理。矧开元阙宇,五十载之圣容,实寺之冠。洎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既而蜀雨不飞,识者以为物之尤,罕留于世;敬之至,必动乎神,是必为地只所搜,龙宫之索。不然者,曷与斯故新之数期?厥理则明,我宜悄然不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仲弟检校工部尚书(指王审知仲弟泉州刺史王审邽,为兹郡之龝也,武则拍之辈,文则席夏、商于前。而复龙虎之内,以埙以箎。大耸孟龙之旨,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杞梓梗柟,投刃以时,趋功以隟,食以月粟,付以心倕。不期年而宝殿涌出。栋隆臼绮,梁修新虹;八表四隅,悉半乎丈。柱盛镜础,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拱;文榱刻桷,轇轕杈枒。或经纬以开织,或丹艧而缬耀。晶若蟾窟,嶪如鳌背。风夏触而秋生,僧朝梵而谷应。升者骨冰,观者目波,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陀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虽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动。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双立岳峰,两危蜃云;东瞰全城,西吞半郭。霜韵叩而江山四爽,金字骈而讲诵千来。是知天地日月鬼神,不欲一存其物,将有待于后人也!设使斯殿也,斯楼也,不有之故,其何以新?我公之作之为,其何以布之哉?三略六韬,流通具多;戈霜剑雪,为甘露洁。信英智之所措也!既毕召化内之缁锡,数迈于千,斋而落之累中。慈云五色,慧日重轮。谈者以为梵天之宇,化于是矣;灵山之会,俨于是矣!

  我公之倅试大理评事,宋君曰骈;才推博古,识洞真如。请立贞珉,垂于不朽。公以小儒不佞,俾刻斯文。

  僧正临坛,大德僧宣一,桑门之关楗者,曰:‘寺有记,亡之矣!垂拱二年(686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后三年(永昌元年,689年),升为兴教寺,复为龙兴寺。逮玄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遂为开元寺焉。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开元,四朝而四易号。及阙谅兆水於木,垂云薙草(谓桑莲之与云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金圣人无为也;亦无为也。参错其道,巍巍圣仪,永与诸佛如来俱,岂不其然?’

  愚是以奋笔于一公之说。

  乾宁四年丁巳(897年)冬十一月?日记。”

  按:

  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是今日研究泉州开元寺历史、泉州佛教史、泉州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泉州古城史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记载了几点:

  (一)沿革和传说。泉州开元寺建于垂拱二年(686年),称莲花道场,永昌元年(689年)升为兴教寺,后改为龙兴寺,再改为开元寺。“开元实寺之冠”。自唐·垂拱以来,泉州开元寺就流传着“桑树吐白莲花”、“垂云薙草”的传说。这些传说,又称为最为著名的胜景,“冠开元焉”

  (二)重建和规制。

  唐末“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乾宁四年(897年)泉州刺史王审邽鸠工重建。

  开元寺“东瞰全城,西吞半郭”,可见开元寺在子城外、罗城内。这是研究泉州古城址变迁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重建后,保留以前的规制。大佛殿居中,东北隅为钟楼,西北隅为经楼。其大殿佛像的排列次序以“法程之有常”为依据:“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陀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如今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佛像的排列与唐代大不一样,则为以后历次重修后改变的。

  (三)王审知的崇佛。

  乾宁四年,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泊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王审知特别举行隆重仪式,迎送佛经入重修后的泉州开元寺的经楼。其仪式是“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

沿革(2)——五代

 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王审知将拟于福州大都督府造塔的材木,浮江转海至泉,于开元寺西建木塔,称无量寿塔,是为西塔的前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五代·梁·贞明(915—921年)中,创东、西二木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五代·神僧》:“神僧,不知其名氏。梁贞明元年,王审知梦坐厅事,有泉人告之曰,‘闻王于大都督府造塔,乞移之镇泉。’怒斩之,首坠而身涌高数尺。及觉,骇之。使求之泉,云:‘果有狂僧者,不见已久。’审知悟其为神僧也。遂以其材木浮江转海至泉,为无量寿塔。”

  据《泉州府志·版籍志》记,五代·王延钧“遣官弓量田土,定为三等。以膏腴田地尽入寺观,民间及得其硗窄者,先后如王延彬陈洪进诸家,多舍田入寺……故寺田产米比民业独重焉”王延彬在泉州开元寺创千佛院,延僧省僜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王延彬省僜陈洪进》)

  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王延彬大修功德,大兴土木,为外地来泉之高僧在开元寺建造清吟院、清凉舍、浴室院、泗洲院、法兴院、法华院、罗汉阁、千佛院、金自院。天复元年,又创净外白衣院、上方院。此外,在泉州开元寺还创建兹恩院、天佑院、建法院和报劬律院,延请僧人居之。

  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如唯识宗僧道昭居罗汉阁治唯识学,律师知琀为支院泗洲律院开山,禅宗青原系义存禅师再传弟子、道溥禅师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

  廿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泉州新华路距开元寺西塔约20米的围墙外,还曾出土一口小型唐代铜钟,应是开元寺早期遗物。

  梁·贞明年间(915—921年),节度使陈洪进延请僧栖岑演说西方《上生经》。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训练使陈敬通铸金身佛像。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嗣子王继崇任泉州刺史,创建清隐院,延禅僧师寂住持。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节度使留从效创建六祖东院,延请僧如岳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王延政从子王继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继勋》)建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

  南唐·保大间(943—957年),漳州刺史董思安,其妻率子全武,在泉州开元寺建栖隐禅寺,以荐冥福。

  此外,在泉州涂关门外法石宝觉山附近乌墨山澳的山坡上,还发现梁·开平三年(909年)雕刻的石像,石像高170厘米,立姿,赤脚踏仰莲座。现在仍保存泉州开元寺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所载,五代开元寺著名住僧有:

  文超,策经为僧,博洽内外,学号宏教大师,擢僧正。唐·天祐(904—907)中,刺史王延彬能诗,构清吟院于开元殿东居之。寿七十九。”

  “义英,出家开元浴宝院。闽王·审知造金银二藏经,闻善笔札,征之缮写,厚施以奖劳。买田三十亩,归粥院。”

  “知琀,梁·贞明(915—921年)中为开元寺泗州院开山。预言休咎屡征,王延彬命署左街大德。年八十一卒。”

  “文展,居开元寺法兴院。秉戒高洁,闭门而坐。日常枵腹,不就王延彬之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文展》)

  “宏则文偁弟子。简素不求赢余,稍食亡有,虽王公予膏腴却不纳。王延彬赠句有‘莫怪我来偏礼足,萧宫无个似吾师’之语。”

  “省权,年二十二,能讲律,延彬为创院开元寺,优礼之。”

  “道昭,号惟识大师,居开元寺罗汉阁。南唐·保大八年(950年),诏征不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道昭》)

  “从允,居开元寺,伪闽通文一年,取笔书伽陀,遂告寂。”

  “省僜,仙游人,王延彬创千佛院于开元寺居之。十年足不逾闑后,留从效复延主承天寺,宋初赐号真觉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省僜留从效》)

  “挺赞,居开元寺王延彬为金身院奉之。陈洪进治州,益严其道,而高年矣。宋·开宝五年(972年)寂。”

  “栖霞禅师,同安人,居开元寺,以道自高。州牧王继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继勋》)将为广居植粮,辞不受。尝有客来止庵中,顾其寒色满屋,解囊金以施,霞置诸床下。七年,客复至,将更施,笑曰:‘前惠尚存。’出视,尘封厚矣。客乃叹曰:‘如此道人,谁能垢之?’俛取旧金而去。”

  “朝悟大师,西域人,来居开元寺,数有异征。既去,寺僧刻木为像奉之,号木头陀,亦号挑灯道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朝悟大师》)

沿革(3)——宋

  支院百区

  概况

  开元寺规模宏大,其范围,南临西街通衢,北至大寺后,东至台魁巷,西至孝感巷。自五代十国而至宋,形成众多支院,互不相属。

  关于支院的数量,各本记载不一: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又有支院二百一十有七,元并为一,赐今名(“大开元万寿禅寺”)。”

  明·万历陈止止《开元寺志》亦记“二百一十七”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历五代十国而至宋,旁创支院一百廿区,支离而不相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历五代至宋,更创支院百区。(《八闽通志》作“二百一十七”)”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的记述

  开元寺的众多支院,到元·至元廿二年(1285年)合为一大寺,元世祖赐额“开元万寿禅寺”。自合一之后,诸院俱废,但有其名。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支院收集留存有支院资料或名称:

  “尊胜院:唐·垂拱(685—688年)间,鼻祖匡护大师即桑莲处立院。宋改为十方教院,本观始立大悲阁、造千手眼观音像。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灾,更主者六,皆草创不称。至庆元四年(1198年)法瑄改作新殿,郡绅梁克俊李訦实赞之,为之记。可遵寿长有朋主是院,俱有声。惟慎太初二禅师出家于此。合一之后,住持契祖移建阁于他所。元末毁,遂不复建,址入民间。崇祯壬申年(崇祯五年,1632年),僧戒瑝赎其地,郡绅烜奎为建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匡护》、《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本观禅师可遵寿长有朋惟慎、太初》、《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契祖》、《泉州人名录·李訦》)

  东塔院:唐·咸通(860—874年)间,圣僧文偁造木塔于寺之东,遂立是院;弟子弘则以律名。宋废兴不可考。(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年),住山空极建。(明)弘治丁亥[弘治无“丁亥”年,疑为“丁巳”(1497年)之误],僧庭敷重修,后贸诸士人。万历(1573—1620年)间,僧正派赎回居之,侍郎仰庇题其居曰‘诗林禅榻’。崇祯己卯(崇祯十二年,1639年)道昭重兴,赎回斯院田业;复新建弥陀殿,亦即塔殿之旧址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弘则》、《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正派》、《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建法院:唐·天祐二年(905年)州刺史王延彬建,以居律师弘则,使授毘尼;弟子良苑亦以律学教授,孙洛彦本敷俱有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弘则》)

  东律袒膊院,初寺旧有东律庵。唐·大中(847—859年)间,太守改为院,延神僧袒膊和尚智亮居之。世以律传。后住山佛果炤受业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海外交流·智亮》)

  旧法华院:不知昉于何人。甲乙住持,僧众实繁。唐·州牧林鄠改为禅,延常岌禅师常笈为第一世。四世孙绍安、七世孙法殊俱以律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常笈》)

  西罗汉院:唐宣宗御极之二年(大中二年,848年),圣僧令言创是院于寺之西;徒宣壹以律名,八世孙本观为禅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令言宣壹》、《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本观禅师》)

  罗汉阁:在寺之东。有圣僧道昭居之,世称文殊化身;有孙惟凤主福岩,为禅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道昭》)

  清凉精舍:唐·州牧王延彬创,以居讲师叔端;孙师寿全勇惠成俱有声。宋·淳熙二年(1175年),僧本一主是院。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寺灾重建,造轮藏像、清凉山万菩萨于其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叔端》)

  净土外白衣院:唐·天复(901—904年)间,讲僧楚勤居是院;孙居锐秘亨俱善讲说。之子可遵为禅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可遵》)

  地藏院:在寺之净土巷。唐·判军事朱弘宵创院置田以居僧行昭;孙景彬义波俱以兴福名。

  慈恩院:唐·刺史王延彬立,以居禅师袭礼。及没,僧楚勤自白衣移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袭礼》)

  九佛院:不知昉于何人。有从允为禅者师,出家于此。后其徒玄应怀矩法辉俱知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从允玄应》、《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法辉》)

  法兴院:不知创自何时。有高僧文展老宿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文展》)

  东金身院:(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王延彬置院于寺之东,延禅师挺赞居之。训练使陈敬通铸金像施之,因名。有孙永宁出世罗山,嗣慈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挺赞》)

  清吟院:唐·天祐(904—907年)中,刺史王延彬构院大殿之东,居法师文超善诗,故以清吟名。后弟子无晦,文章俱知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文超》)

  新法华院:王延彬创于寺之西北,居法师省权。以善《法华》,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省权》)

  东天王院:不知昉于何时。五代·高僧行通居之。后有子琦道英,俱以禅着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行通》、《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子琦道英》)

  清隐院:在寺西北。(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刺史王继崇创院,延禅师师寂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继崇》、《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师寂》)

  报恩院:在寺之净土巷,不知昉于何人。唐·栖岑法师出是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栖岑》)

  报劬戒律院:梁·贞明(915—921年)间,刺史王延彬置院于寺之西,未成而卒;嗣子继武成父志,名‘报劬戒律之院’。延栖岑律师居之。孙全朴有高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王继武》、《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栖岑》)

  奉先院:在寺之西北,五代·高僧栖霞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栖霞》)

  文殊东院:始创年月失记。有法师法周受业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法周》)

  西塔院: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造西塔,因立院,延名德居之,后实繁有众。宋·元祐(1086—1094年),太守陈康改为十方禅院,请大智禅师·文宥住持,为第一世。院既敝,法师至聪再构。其后宗已以教名,庆老以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文宥宗已庆老》)

  上方院:南唐·保大(943—957年)末,清豁禅师构院以居,后出世漳之保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清豁》)

  泗洲律院:梁·贞明(915—921年)间,律师知琀开山。后孙本宗以律名,有朋以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知琀》、《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有朋》)

  浴室院:不知创自何人。有法师义英出是院;孙法超为禅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义英》、《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法超》)

  六祖东院:南唐·升元(937—943年)间,州帅留从効创是院,延禅僧如岳居之;孙志添亦以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効》)

  药师院:不知起于何人。五代时,有高僧道岑出家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道岑》)

  栖隐禅院:南唐·保大(943—957年)中,董思安薨于漳,其妻頴川君与其子全武营是院以荐冥福。先皆甲乙住持;宋为州者改为十方禅院,自然有评二禅师皆主是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董思安》、《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自然有评》)

  菩提院:不知所自起。五代间,有禅师法骞出家于此,后住漳之隆寿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法骞》)

  天祐院:创于唐·天祐(904—907年)间,故以名院。后有高僧继松頴籍于此;孙德风亦有至行。

  深沙院:五代时,高僧惟宠始创是院居焉,嗣道弘善讲说;孙惟吉守珍俱有至行。

  西上生院:起创未详。有高僧禹昌居是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禹昌》)

  草堂院:即法华白衣改创也。宋·端拱(988—989年)间,禅僧定诸归隐于此;孙宗悆亦有祖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定诸》)

  兴福禅院:初名粥院,以主僧尝职千僧粥于此,因立院。初以甲乙住持,宋·熙宁(1068—1077年)间,太守陈枢改为十方禅院,延本观禅师开法于此。后有朋禅师继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本观禅师有朋》)

  东泗洲院:泉军州判官李微创是院于寺之东,延高僧普吉居之;孙文淑有至行,寿长主尊胜,阐教宗永亦善讲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寿长》)

  千佛院:兴创未详。后有主者日诵《法华》,一鸽驯听之。后身为戒环禅师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戒环》)

  宝胜院:兴创未详。戒环居之,作《三经要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戒环》)

   观主院:兴创未详。宋·建炎(1127—1130年)间,律师敦炤居之,即重筑戒坛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敦炤》)

  七佛东院:始创年月未详。宋有嗣祖禅师受业于此,嘉泰(1201—1204年)中修其院,后出世承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普贤院:始创未详。宋有宗达禅师居之,后出世崇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宗达》、《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

  极乐院:在寺之西。宋·淳熙(1174—1189年)间,高僧了性与其徒守净创是院。专祀西方大圣,故俗呼‘弥陀殿’。洪武癸酉(洪武廿六年,1393年),僧法坚重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水陆寺为豪右所夺,僧无所栖,乃拨是殿为水陆焚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性守净》、《泉州儒道释寺庙·水陆寺》)

  保福院

  仁王院

  明律院

  万岁院

  律西院

  资福院

  延寿院

  华严院

  光严院

  西方院

  崇教院

  持明院

  天竺院

  栖贤院

  因明院

  孔雀院

  普光院

  保尊院

  北辰院

  崇国院

  律堂院

  泗洲院

  弥勒院

  弥陀院

  天宫院

  板阁院

  净名院

  东释迦院

  东观音院

  东大悲院

  新罗汉院

  西文殊院

  新上生院

  西大悲院

  东罗汉院

  泗洲东院

  新弥勒院

  西泗洲院

  东弥勒院

  花地藏院

  七佛西院

  律释迦院

  西维摩院

  花泗洲院

  菩提东院

  菩提中院

  菩提西院

  律观音院

  新观音院

  西观音院

  普贤前院

  西释迦院

  东维摩院

  弥勒东院

  弥勒西院

  弥勒内院

  西地藏院

  六祖中院

  六祖西院

  北天王院

  西天王院

  律地藏院

  深沙西院

  北金身院

  西奉先院

  北泗洲院

  法华白衣院

  菩提内白衣院

  净土内白衣院

  东天王前院

  菩提外白衣院

  塔后地藏院

  菩提地藏院

  东天王前地藏院

  西方罗汉院

  支院旧有一百一十七区。自合一之后,诸院俱废,但有其名。略存影迹者,则尊胜、东塔、极乐三院也。”

  更筑东西塔、甘露戒坛

  北宋·天禧(1017-1021年)中,东塔改为十三级(木塔)。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始筑甘露戒坛。

  北宋·天对九年(1031年),泉州清凉院僧智贤募缘造陀罗尼经幢。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西塔赐名“仁寿”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更筑甘露戒坛,为坛五级。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造方形宝箧印经石塔二座,乾道元年(1165年)王思问修。

  南宋·绍兴廿五年(1155年),东西两塔灾。淳熙(1174—1189年)间,了性禅师两建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性》)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东西塔复灾,僧守淳易以砖,凡七级。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僧自证重建西塔,始易以石。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先东塔十年而成。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重建东塔,亦易以石,仅一级而止。僧法权继之,至第四级。晋江人天竺院讲主(天赐)作第五级及合尖,至淳祐十年(1250年)竣工,历时12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天赐》)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有载:“宋·宝庆(1225—1227年)、嘉熙(1237——1240年)中二塔(东、西二塔)俱毁,后易以石。”

  著名住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所载,宋代开元寺著名住僧有宗已道岑清豁至聪戒环禅师法周本观禅师可遵有朋禅师继松了性禅师守净宗达禅师太初招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清豁》、《泉州宗教·佛教··其他名僧·宗已道岑至聪戒环法周本观禅师可遵有朋继松了性守净宗达太初招庆和尚》)

沿革(4)——元

  元代泉州开元寺的规模很大

  至元廿二年(1285年),宣政院功德使司刘鉴义言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颜,奏将开元寺120支院合为一大寺,元世祖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其时开元寺的范围已经定型,东至台魁巷,西至孝感巷,南临通衢,北至大寺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

  “至元乙酉(至元廿二年,1285年),僧录刘监义白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颜,奏请合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论曰》:“紫云旧刹,故域甚广,居者亦常万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武灵刘鉴义奏将支院合为一大寺,赐额‘开元万寿禅寺’。

  中为大雄殿,下为拜庭,朝贺讲约,恭祝圣寿,诣此行礼。东西两廊,庭外拜圣亭,山门,大门外紫云屏,殿后戒坛,坛后禅堂,禅堂之左为氏檀樾祠。(又建法堂、寝堂。)

  禅风远播,衲子竞集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明年(至元廿三年,1286年),延僧玅恩妙恩住持,为第一世。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复得契祖继之,垂四十年,食常万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契祖》)

  至元廿三年(1286年),延请临济宗杨歧派雪峰可湘禅师之徒妙恩任住持,为开山第一世。

  妙恩,俗姓,泉州人。持律精苦,胁不沾席者四十余年。遍参名宿,旋入雪峰,谒湘和尚蒙印可,声价日腾起。妙恩慧解圆融,住持开元寺后,不以禅废教,尝注释《弥勒上生经》,以见意焉。武林(杭州)南山罗汉殿灾,妙恩因建罗汉殿于寺东厢,如数像之忄菐焕,一仿武林旧时。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有传。

  元·至元卅年(1293年),又建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兰祠和祖师堂。

  元·延祐六年(1319年),僧契祖继住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垂四十年,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

  契祖,俗姓,同安人,妙恩法子。善说法要。浑然天成,赐号佛心正悟禅师。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有传,附于妙恩传。

  荒废

  元末天下纷乱,开元寺亦荒废。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当元之季,饥馑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不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元·至正丁酉(至正十七年,1357年)(甘露戒坛)灾。”

  释大圭《十奇颂》诗

  面对元末开元寺的衰败,大圭(字恒白)无限感慨,回想开元寺诸项胜迹,赋《十奇颂》诗(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曰:

  “《十奇颂卷跋》(恒白山人题):天不爱宝,紫云兴焉,甘露降焉;地不爱宝,桑莲瑞焉,芝草生焉。诸公竞出明珠、白璧以华之,是人之不爱其宝也。吾知石浮图益高,龙眼井益深,而高僧异人益群然出矣。有奚必胶遗墨以求文殊、泥肉身以求袒膊者哉?

   《十奇颂》:

  一芬陁利遍流芳,不在春蚕叶上香。为瑞为祥百廿刹,阿谁又觅旧枯桩。(桑树白莲)

  一色光明拨不开,半青黄底浪疑猜。山河百二全包裹,放你函关望气来。(紫云盖地)

  清净尸罗全躰是,如何特地强安排。五层封土鬼蹲埵,更望天中上味来。(甘露戒坛)

  这里是甚么所在,□常枝蔓敢侵疆。还他一种灵苗好,吹落春风步步香。(凡草不生)

  碧眼龙眉解魇人,容求单位笑欣欣。明朝添五百闲汉,大屋泼天开紫云。(应梦罗汉)

  无端要播臭名声,平地干戈老贼精。是我何曾施寸刃,屈他五十六人兵。(支院高僧)

  涌出团团无缝塔,再来古佛也难寻。同时遮照全宾主,烂却虚空不转心。(东西石塔)

  雳雳声前俊不禁,豁开秋水碧沉沉。天生神物瞳人别,除是绠长来汲深。(古龙眼井)

  十支论注手抄过,弘法其如作俑何。大智人前三尺暗,后来入海算沙多。(文殊墨迹)

  露肩担荷个什么,想得平生诳謼人。坐刹清风明月底,云间更着一浑身。(袒膊真身)”

  著名住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所载,元代开元寺著名住僧有如照广漩伯福大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如照广漩伯福大圭》)

沿革(5)——明

  洪武、永乐间正映渐次重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寺僧临难罄殒,有司以闻。次年,高祖皇帝朱元璋命僧正映来住持。至,修举废坠。不数载,寺为之中兴。”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大开元万寿禅寺》:“国朝·洪武、正统间重修,匾曰‘第一禅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明·洪武、永乐间渐次重建。”

  明·洪武卅一年(1398年),明朝廷有旨,选派曹洞宗名僧正映住持泉州开元寺,谕曰:“著他去做住持。如今做住持难,善则欺侮尔,恶则毁谤尔。但清心洁已长久。钦此。”正映“开堂演法,众志翕然”,“竖法堂,建甘露戒坛”,百废俱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正映》)

  万历廿二年黄文炳等增修

  禅风不竞

  自正映才一再传,而开元寺禅风不竞矣。至成化、宏治(1465—1505年)年间,住持久虚,寺产十之七八被豪右强占。至明朝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首当其冲。明军驻军佛寺,开元寺沦为硝冶工场,在防倭的理由下,寺僧和地方官员对此随意进占佛寺的行为也无可奈何。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论曰》:“自永乐(1403—1424年)之后,主席久虚,禅风渐冺,高明之衲,云散四方。而守鸡肋者视为故物,德既下衰,外檀弗至,地广人稀,睥睨斯起,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然犹赖为绵蕞所设之场,故经声佛火,不至全销也。”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然(自正映才一再传,而禅风不竞矣。至成、弘间,遂复云散四方,丛林规制,日就陵夷。至隆、万之际,老成凋谢,而佛宇僧舍强半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浸及法堂,亦颇画而有之,垂三十年。”

  增修

  万历廿二年(1594年),寺僧与里人请求黄守恭裔孙、云南副使黄文炳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从寺中驱出军匠及其眷属,并增修开元寺。此后50年间,地方官和寺僧虽发起多次重修,开元寺得以保存。但比起唐、五代的120支院规模,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大开元万寿禅寺》:“至万历甲午(万历廿二年,1594年),赖檀越宪副文炳力白当道,尽驱诸匠,始获青氊旧物,然亦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万历(1573—1620年)守恭裔孙、参政文炳增修。”

  万历廿三年蔡一槐《开元寺弭灾颂功德碑》

  万历廿三年(1595年),“广东左参议蔡一槐撰”“《开元寺弭灾颂功德碑》”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碑记》收录。

  碑文曰:

  “夫禅扄之废兴也,其有与立矣!今宇内二氏之区递废,其遌立者,非祝圣之坛,则讲艺之所也。其初藉虚渺以营之,而卒赖名教以不坠,孰谓礼之薄且乱乎?

  吾郡诸禅,十八九湮,仅存‘紫云’(即开元寺)、‘月台’(即承天寺)二寺。紫云存者惟三刹:首为紫云殿,以紫云之祥而名,即今祝圣道场;次戒坛,甘露井在焉;三清心洁己堂。

  按旧《志》,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寺圮,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特勅南都僧正映来住持。滨行,谕以‘清心洁己’。稽首南来,首建此堂(指“清心洁己堂”)而扁兹额,尊纶音也。方其盛也,百二支院,合为一区。梵呗精勤,戒律清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明初泉州佛教的重振·正映重兴开元寺》)

  嘉、隆(嘉靖—隆庆,1522—1572年)而来,浸以頺弛。王租僧房,半没豪右,所存仅三刹而已。戎器、火药诸匠,复盘结其中。洁己堂下,百竈云屯,烬土山积。戒坛、紫云旁庑,皆为寄食妻子之区。碓磑金铁之声,振动日夜。所造兵刃火攻诸具,荐陈无时。第令僧日夜寝食其旁,或佣人自盗,而苛责以偿直者有焉。夫以祝圣场宇,日动金戈之声;以慈悲庄严之地,千百凶器储焉。每圣诞圣节,诸臣冠冕佩玉,侧足伛偻於竈厂、尘土之旁,苟且终事。甚非所以妥皇灵而隆矩典也。

  先时火药匠聚玄妙观,观毁,三十四人死焉;再聚月台山(承天寺)门廊,廊毁,二十余人死焉。乃入开元,亦火矣,督官林才等焚死。幸而寺僧扑灭,廊屋几希不烬。众监前灾,陈请当道。而诸匠业为奥区,不忍舍去,随告旋寝。兹岁春夏魃雪,傍寺居民,回禄见梦。飞语传讹,人心惶惶,束装待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承天寺》)

  耆民陈实赵用赞等,住持通楫通全等,相率陈牒于观察乾铭 公。惟公蒿目痌瘝,毅然独断;朝得牒,夕驱诸匠出,尽斥厂舍。与郡守罗阳程朝京议顿硝户、铁匠于演武场,而择人烟不交之地以居。火药匠乃之旗纛庙;以秋移去,冬果火发,诸炮焰天,众匠与庙立尽,幸台高陡绝无附,故不延庐舍。使时而在寺也,万室绎络,枋肆辐集,其祸可胜言哉?观察公悯诸毙匠,厚加赈恤。而旁寺千家,咸神畴昔之异梦,衘二公之特恩;颂声载道,各相率捐助,再修开元以协成盛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朝京》)

  斯举也,存六百载之梵宇,活千百家之民命,其功令豫而德远矣!诸僧重修,先祝圣坛场,次及两廊八十余间,后及戒坛、洁己堂。厘弊兴废,象教俨然更新,民居遂得帖席。谣者咸谓二公之来,为紫云再出,甘露重降,实生我、覆我也。

  按郡志,寺地舍于黄守恭长者,有桑莲之异。今其云仍蕃衍布在四县。裔孙文炳,思水木之谊,霔生全之恩;因一方耆民之请,思为之献章,以传永久。且裨後来诸匠,毋复营入兹寺,以遗厉梗。顾谓叔侄,实邻兹寺,其帡幪至近也,敬为之载笔而记之颂。

  颂曰:‘梵宇盛唐,浮屠宋季;楞严精疏 爰名兹寺。紫云在天,白莲在地;电虹履端,绵缀攸莅。咫尺天威,骏奔郡吏;中叶尘刦,大胪为崇。雪山休粮,金界还缩;遂启诸佣,仗公藴利。金铁飞精,火攻伏炽;毫镜重轑,净域含垢。祝圣之辰,有虔孔疚;猗与师,观察遐陋。穆风既扇,周云斯覆;恺慈鸾祥,宪令狮吼。驯彼暴鰐,睠兹灵鹫;咨尔和尚,同辞稽首。除戎不虞,回禄徵咎;维公之仁,求瘼如身。维令之肃,靡苛而速;恻然询谋,合德郡公。乃戒棷役,尽驱诸佣;旷远人烟,高原之墉。祸蓄而燔,止于武宫;不徙之祸,倍数于东。环寺西民,手额颂公;昔闻曲徙,称为上德。禋意修令,胜妖默默;鳞鳞西偏,仁猷允塞。侔造神功,岂伊佛力;公即秉钧,内翊皇极。豫斥凶残,以紏王慝;外寄九关,诘固封域。折冲弭萌,以匡王国;寺之檀祖,椒兰蕃息。氏令裔,附骥同陟;铭心不啻,愿劂副墨。诏之方来,以垂后则。’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季冬,寺僧正派等立石。”

  万历廿五年黄文炳《开元寺题壁》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碑记》收录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开元寺题壁》,檀越裔孙.云南副使黄文炳书”

  文曰:

  “不佞初修开元,客有过者曰:‘盖闻而祖分四子四安也,瓜瓞绵繁,人文之贲,素封之资,腾于四社。夫流长者积必厚,以若祖之遗,夫岂无其大者,而必曰舍宅为寺?抑子孙光扬先德,志继事述,亦岂无其大者,而必曰修寺?切有请也。’

  曰:

  ‘唯唯,否否。

   先祖舍宅为寺,兹也且八百余年,未尝言德;乃吾子孙敢以德诬先人哉?

  顾寺为嵩祝之所,实西陌奥区。民舍栉比,不啻千家。兵兴以来,硝冶二匠,以寺为肆;挈妻携孥,榴房蜂室,与僧杂居,几无寺矣。而硝冶一业,实为火祟。丽寺居民,回禄见梦。讹言朋兴,夕无宁寝。父老欲诉当道,惧不能胜,则怂恿不佞曰:‘而祖德也,足下保而完之,义曷辞?’不佞不得已,为言于观察刺史诸公,业得请移匠,而后父老始遑眠食也。及旗纛火起,众以为妖梦是践,竞神其事,始议修寺。

   僧困力诎,无所措手,则以父老怂恿不佞曰:‘而祖德也,抑绵蕞在是,足下继檀越而葺之,义曷辞?’不佞复不得已,聚族而谋,为之引其绪。先谋所最急者,支其倾颓,补其鏬漏,而他未遑也。凡不佞所为此者,皆出诸父老所怂恿,不佞无意也。虽然,不佞有大惧矣!夫所修者十一于百耳,异日者,子姓弟侄谓‘吾祖实檀越是,而修又自吾族也’,与僧竞尺寸之地,为私塾别墅,以充都人口实曰‘是倚檀越为奸利’。岂惟无所光于前人,且获戾焉。不佞何说之辞?’

  既以语客,因书寺壁,使郡人知不佞修寺之意;且以语吾宗之与修是寺者,不必任以为德也。

  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秋日书。”

  万历廿五年李廷机《开元寺志序》相关记述

  明·李廷机作于万历廿五年(1597年)的《开元寺志序》(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中有曰:

  “吾郡开元寺,余穉年尝就傅,卒业其中。弱冠,又与郡士友聚而结社。时牢落僧居,强半馆塾矣。而自是军兴,铸兵之冶、烹硝之竈,纵横宇下。工匠家室,与僧杂处,弃灰积苴,至不可搔除。殿堂坛廊,剥饣蜀芜薉,傍后地日折而入于人家……

  万历乙未(万历廿三年,1595年),宪副懋新?(云南副使黄文炳适庐居,念始祖故为寺檀越,慨然白当道,徒匠撤冶毁竈。率诸修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万历廿六年杨道宾《跋开元寺志后》相关记述

  杨道宾作于万历廿六年(1598年)《跋开元寺志后》(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中曰:

  “余自束发从师,出入开元寺中,先后十余载。见寺傍僧舍尽为别馆,其丹炉石础尽为药栏花埴之具。然犹幸未遽废者,以未有修之者也。”

  “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冬,予以浙闱役竣,过里中,则睹开元殿庑焕然改观。叩之,知为宪副懋新?(云南副使黄文炳所葺也。公聚族而谋,自捐槖中装,并不及诸施者,称檀越矣。而君辙不居,曰:‘赖吾祖之灵与族之谊、郡大夫之力,某何与焉已?’又戒其子若弟,慎无倚檀越名,资寺中尺土寸椽自润,以为郡人口实。”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道宾》)

  万历廿八年郡守窦子偁重修正殿

  万历廿八年(1600年),泉州郡守窦子偁重修正殿。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万历(1573—1620年)间……郡守、合肥公复捐修正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窦子偁》)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碑记》收录“《重修开元寺记》,南京礼部尚书.郡人黄凤翔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碑记全文曰:

  “今两都盖有朝天宫,云神坛象设,俨然于上。而黄冠者流,日灵承奔走焉。每嵗时,嵩祝之辰,则冠绅佩玉,云集辐辏。文武吏,各东西卿,大行设九宾胪句传;百官执职,传警诸所,为趋跄升降之度。唱赞导从之节,一与殿廷不异。夫叔孙通之起汉制也,为绵蕞习诸野外;汉帝临观,令郡臣肄习。彼何其委诸草莾也!乃知后王之制,备且详矣!虽其因之事,亦义起吾郡。

  开元寺建自唐·垂拱间,白莲呈瑞,脍炙人口。厥后次第营拓,区院之庄严,浮屠之峻丽,屹然为城西巨镇,而有司习朝贺仪者诣焉。此与两都之朝天宫,秩在典籍岂殊哉?年所多历,日就颓毁,故檀越裔孙、宪副同安君斥财鸠众稍稍修葺之。而紫云正殿工钜费繁,力寄群缘,势难独任也。

   郡侯合肥公以嵩祝诣寺,睹其陊剥不治,仅蔽风雨,则惄然骇曰:‘天威咫尺之谓何,乃有司徒尔玩视也!’遂厚捐为倡,而郡丞清江公、别驾海盐公、司理江宁公、晋邑侯(晋江县令)清远公、南邑侯(南安县令)东莞公舍俸佐之,郡士民亦慕义响应焉,凡八阅月而工告竣。时侯将以入觐。行矣,诸耆老方相率祈佛,冀谐所愿,谓兹盛举也,宜有纪,而属笔于余。

  余谓如来示法以无为宗,其视吾儒名教,犹之苍与素、燕与越然。顾夫旛幢之供设,梵呗之赞颂,所为昕夕虔祷、展敬于空王者,厥礼一何重哉!数百年高皇帝朱元璋纶音在焉,而诸司遥祝之仪,俯偻于剥栋颓楹之下,彼奉空王者计画无复之耳;而北面称臣子奚为者也?此公所为击目而心戄也。公方洁明仁,修举废坠,如学宫,如尊经阁,如紫阳书院,如南溪石梁,皆捐俸营之,不以烦闾阎寸镪,兹特其一云。

   余既纪乎其事,而系之以诗曰:‘银亟遥度,须弥嵂崒;国号毘尼,天曰兠率。弄土为城,编茅覆佛;积缕满千,贸花贡馝。发彼弘愿,更无长物;瑶坛之祝,天子万年。冠裳萃止,岁时有虔;尊胜弗饬,礼敬虚悬。戒律具严,贪为悭缘;吾儒之教,亦复如然。懿哉郡侯,凭熊分虎;香风慈云,慧日化雨。性根菩提,泽庇宁宇;栴陛肃趋,枫宸在覩。爰霈檀施,成兹义举;净财递委,凡众齐心。露澄绀井,霞暎鸡林;层甍迎日,莲座凝荫。令辰崇典,天鉴如临;济济翼翼,以莫不钦。海国腾欢,羣黎戴德;颂公佳绩,胜彼佛力。兼生其共,垂范罔极;爰勒岘碑,永镇宝域。恒沙有尽,贞玟弗泐。’

  万历二十八年岁在庚子(1600年)秋八月日立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也收录黄凤翔《记》略”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偈颂》收录“《重修开元寺,诗以志喜》,黄凤翔(晋江人,礼部尚书)”,诗曰:“禅宫销歇半氛埃,此日青莲瑞色开;不用布金酬宝地,已看飞瓦上层台。香幡新袅烟霞起,灵鹫忻随燕雀来;忆我东林曾结社,长廊步履思悠哉。”

  天灾人祸

  万历卅二年(1604年),泉州大地震,东塔顶盖折,邑人詹仰庇修。大雄宝殿亦受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万历《泉州府志》载,嘉靖年间寇乱兵兴,财政匮缺,加紧对寺院搜括,“寺在僧存者,内将四分给僧焚修,六分抽饷”。泉州开元寺原有寺田园273顷又91亩,但因明代寺院衰微,为维持寺院计,寺田被变卖,有时官府征用,有时豪右大户强占,寺田在量减少。明政府财政无所出,嘉靖年间下令对寺田征税六(政府)四(寺院)分。万历年间竞规定八(政府)二(寺院)分。因克剥过分,僧人纷纷诉讼,政府则认为“奸僧寻端起衅”,“捕系置对,蔓引株连”。至明末,泉州开元寺田仅剩26顷又86亩,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郑芝龙重修大雄宝殿

  崇祯八年(1635年),曹洞宗中兴名僧元贤来寺开法,四众云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元贤

  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参曾樱、总兵郑芝龙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殿柱悉易以石,立柱94根。开元寺开始复苏。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崇祯间南安郑芝龙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郑芝龙》)

  寺僧广轮,董建开元寺大殿廊庑露台,并三至江南,拜请藏经数万本贮之。戒坛寺有藏经由此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广轮》)

  崇祯(1628—1644年)末,殿堂存者十之三,支院二十余云。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偈颂》收录元贤诗7首,曰

  “《莲寺妆塑迦叶佛》:‘捏土涂金巧像真,落人眼底翳还生。莲宫个个识得你,七佛中间第六名。’

  《莲寺盖山门屋》:‘八字掀开解脱门,毋劳郢匠运风斤。是谁把手拽不入,华屋重重锁紫云。’

  《莲寺盖涅盘堂戒坛造塔》:‘戒珠光射涅盘城,盖复将来祸事生。个个紫云门下客,谁无灵骨堕深坑。’

  《题文殊唯识疏真迹》:‘业习顿空能所取,真唯识性绝纤埃。七零八落纸上语,莫谤文殊亲写来。’

   《莲寺都寺铸羹饭二铜镬》:‘熔铜百沸可沾唇,惭愧杨岐鬬飣新。甘露作羹云作饭,全开鼎镬陷平人。’

  《都寺开僧堂天井移廊路》:‘逼人参透此头关,得路何如塞路难。个个横眠单七尺,天光莹彻觉场寒。’

  《题文殊唯识注》:‘唯识之成依主释,窥基章疏已支离,随波逐浪犹抄写。大好堂堂七佛师。’”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偈颂》还收录“《题开元寺》,释元贤诗4首,曰:

  “其一:‘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异葩根础发,瑞草覆庭生。殿古藏云紫,坛虚映日明。我来问陈迹,金铎向空鸣。

   其二:‘昔产莲华地,神僧每托栖。袒膊援群溺,挑灯醒世迷。廊长旋日永,塔耸切云齐。抄论人何在,堂虚鸟自啼。’

   其三:‘古贤能秉律,坛构几经年。久没凡尘暗,重开瑞色鲜。飞花常入座,甘露每流泉。安得环与照,垂光照大千。’

  其四:‘甘守白云隈,春风吹几回。秪因曾下种,故此却重来。石鼎生新焰,天花点旧苔。遥思洁己训,帝语尚如雷。’”

  著名住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明》所载,明代开元寺著名住僧有正映本源正派广轮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正映》、《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本源正派广轮》)

  田赋

  成书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元贤《温陵开元寺志·田赋志》记录开元寺当时完整田赋情况,是1份甚难得的寺院经济史料。

  文曰:

  “晋江县:原额田地山玖拾伍顷八亩三分。奉例变卖,并崩陷迷失,共捌拾肆顷壹亩五分。存寺壹拾壹顷六亩八分,俱系附山接海,瘦田沙地。

  南安县:原额田山玖拾顷陆拾伍亩贰分。奉例变卖,并开城濠,捌拾壹顷捌拾肆亩。寺存捌拾顷捌拾壹亩贰分。奉例丈量前田共丈贰拾顷肆拾捌亩零。为卿官请给田地捌顷伍拾肆亩,实在田地玖顷壹亩零。

  惠安县:原额田地叁拾陆顷壹拾陆亩,海荡壹所,水门贰间。奉例变卖及奏豁海渰,竝崩陷迷失,及奉文拨抵,开濬刘公陂,共去田地贰拾柒顷壹拾叁亩伍分。存寺田地玖顷贰亩陆分。奉例丈量前田产九顷捌拾伍亩陆分。

  同安县:原额田地肆拾肆亩肆厘壹毫。本县原题不丈,俱照旧额,今见存。

  安溪县:原额田地拾陆顷柒拾叁亩陆分。奉例变卖田地拾伍顷捌拾捌亩陆分陆厘。存寺田地捌拾肆亩玖分肆,今被请无存。

  永春县:原额田地拾顷贰拾玖亩伍分。奉例变卖田地七顷陆亩。存寺田地叁顷贰拾叁亩伍分。奉例丈量前田丈实产贰顷伍拾贰亩零,俱见存。

  仙游县:原额田地壹拾伍顷伍拾陆亩伍分。奉例变卖去田地壹拾壹顷贰拾玖亩。见存田地四顷贰拾柒亩肆分叁厘。

  莆田县:原额田地三顷柒拾陆亩叁分。奉例变卖讫。

  龙溪、长泰二县:原额田地伍顷贰拾肆亩陆钱。奉例变卖讫。

  论曰:

  紫云寺产,乃唐、宋以来,众檀所施,僧赖之以存活。而输官税、供里役,一如民间,非有耗于国也。至于近世谓僧非民,且耗国,忍为变卖之议,及请给之谋。非独无以施之,且扼而夺之,产已失十之五矣。至嘉靖(1522—1566年)间,防倭事起,当道抽其六饷军,巡抚公且征其八。至于今日,军已撒而饷不减,又有加焉,如之何僧不穷且窜也?

  昔紫云高僧有弘则者,王公与之膏腴,谢不纳;有栖霞者,州牧王继勋为广其居,植其粮,固辞曰:‘毋为子孙累’;有禹昌者,人施其膏腴,则曰:‘有是,吾子孙其不免狼虎矣!’今日观之三师,真伟人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弘则栖霞》、《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禹昌》、《泉州人名录·王继勋》)

沿革(6)——清

  清初修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

  【康熙初,僧维深创建开元寺东侧准提禅林,尊奉准提观音,宏传天台宗。僧为霖重修甘露戒坛。】

  “康熙十年(1671年),提帅王敏斋修东畔香积寺口廊,詹允捷为记碑在廊首。

  乾隆二十年(1755年),禅堂毁,后建。”

  嘉庆玉德修及《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

  “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总督玉德祷雨有应,重修前、后殿及拜亭。

  玉德自为记:

  ‘自古都会郡邑多有建大刹而奉香火者,原所以护国而庇民也。

  泉郡开元寺,创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其地原系氏宅基,因桑树生莲应梦,遵施基以建寺,名为莲花寺。庙貌巍峨,双塔耸峙。后毁于兵火者凡几,历代屡有禅僧信士踵而葺之。至前明万历年间,倾废过甚,经氏之孙文炳重为修建,以至于今。

  乙丑(嘉庆十年,1805年)春,余因督缉洋匪,暂驻郡城。时雨泽愆期,农民望之甚殷。余虔祷于开元寺,是夜即大沛甘霖,连宵达旦,合郡士民莫不欢悦。是年转歉为丰,咸歌大有,皆神灵之感应也。

  余见殿宇朽损,垣多坍塌,心甚戚焉。遂捐清俸而为之倡,郡守令亦皆共矢虔诚,集腋成裘,源源施助。于四月开工,八月告成。所有大殿,后殿,及拜亭、廊房,同行修整,焕然一新。

  特将重修之年份,勒石以记之。’

  嘉庆盛本修及杨滨海《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载: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守盛本倡修前进及香积口廊。

  杨滨海记:

  ‘紫云寺昉自唐(垂拱)二年,四易名而开元,今不改,垂有千年,递毁递修不胜书。

  癸酉(嘉庆十八年,1813年)夏,拜坛西金刚寮圮,佛像亦剥落殆半,寺僧及旁舍居人,购瓦椽覆之。

  越明年甲戌(嘉庆十九年,1814年),郡宪公倡修,嗣是官绅洎诸善信倾囊乐助,乃以十月望兴工,迄小除夕告竣。縻白金五百余钑,监工掌账者释氏达衷也,董役者维藩也,而劝宏愿力间亦与事者萧敦堂杨雨庵也。

  既成,因承僧请而识其略焉。’”

  著名住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所载,清代开元寺著名住僧有:

  “机锐开元寺出家。鼓山道霈和尚登戒坛,出拂子付嘱。旋开山崇福。既而琼人延主圆通院。越岁归崇福,建万佛道场。满期,沐浴结伽,登座留偈,掷笔而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机锐》)

  “太积,落发紫云寺。会鼓山道霈和尚来寺说法,即从禀戒。归,随往参叩。数载归,建一叶庵以居,二十余年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太积》)

  “德萃,为僧开元寺。康熙壬申(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来寺开堂结制,众推德萃入堂。逾年,从登鼓山,住八载。庚戌(雍正八年,1730年),至赣州崆峒山。癸丑(雍正十一年,1733年)春,至云间青龙寺。丁巳(乾隆二年,1737年),游浙江诸丛林。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回闽,后仍归开元寺,主戒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德萃》)

  “宗标,年十七入开元寺为僧。往福清黄檗寺,受戒于广超禅师,归隐本寺之清居寮。康熙戊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再往福清继檗山。祖席期满。告归,年八十三入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宗标》)

  “明光,为僧开元寺涌幢庵,勤于参究,为诗清灵幽静,迷离俗尘。尤工草书,求者无虚日。时有同寺僧如寿,精于楷书,与齐名,时人称曰:‘明光草,如寿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明光》)

  “海印开元寺为僧,受戒于鼓山道霈和尚。雪峰照拙和尚病笃,趣到山,俾主法席。改六和楼为库堡,募修大楼,下层筑堂基,改山楼,易门径,盖方丈,塑佛像,百凡更新。修葺性天寺,改造虎头岩。年八十一坐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海印》)

现规模

  现存原规模的十分之一、二,面积尚有百余亩(7.8万平方米),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寺宇宽敞宏大。

  中轴线自南至北建筑群依次为:(1)照墙“紫云屏”。(2)山门,即天王殿。(3)拜亭和拜庭。(4)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4)甘露戒坛。(5)藏经阁。

  寺两厢有长廊。东侧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又称阿弥陀殿,现改建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西长廊外侧有“桑莲古迹”。两廊外草坪上有东西双塔凌空对峙。

  自紫云屏照墙,经天王殿山门,至百柱结构之大雄宝殿,上登甘露戒坛,抵藏经阁,形成一完整的古建筑体系。其飞天乐伎斗拱、毗庐莲座木雕、释迦护法泥塑、镇国仁寿双塔、须弥座身石刻,都是我国古代建筑之科学艺术精华。

  寺中楹联:

  宋·朱熹撰、近代沙门一音弘一法师)补书:“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清·翰林庄俊元书:“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我人无相,都来随喜戒坛。”

  圆英(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撰:“佛是众生慈父,戒为汝等大师。”

  近代名僧太虚撰:“桑开白莲,无情说法;塔涌铜佛,正令当机。”

附一:湮没不存的构筑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记,至明末,开元寺有9所构筑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不存。曰:

  “钟楼,旧在大殿之东北。(唐)乾宁二年(895年)毁;四年(897年)郡帅王审邽重建,仍铸新钟。后圮未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经楼,旧在大殿之西北。(唐)仆射大原公王潮延僧书大藏经三千卷安置楼上。乾宁二年(895年)毁,郡帅王审邽重建。后圮未建。(北宋)绍圣(1094—1098年)中别为藏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

   寝堂,在法堂之后。(元)至元丁亥(前至元廿四年,1287年)刘监义同平章伯颜建,后毁。(明)洪武戊申(洪武元年,1368年),僧麟祥复建,塑卧佛像于其中。嘉靖(1522—1566年)间废,遂为居民所据,今不可复问矣。

  方丈,在寝堂之后,背抵华仕舖,今街犹呼‘大寺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火劫之后废不复振,遂尽属民居云。

   旧檀越祠,在大殿西廊。元·至元(1264—1294年)间,僧玅恩妙恩建,祀闽·忠懿王,以黄守恭董思安配。今废址折入民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泉州人名录·黄守恭董思安》)

  旧祖师堂,在法堂之右,与伽蓝祠对。(元)至元(1264—1294年)玅恩妙恩建。(明)洪武(1368—1398年)间,僧正映重建。后废,折入民居。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寺僧赎回,今作僧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泉州宗教·佛教·明·名僧·正映》)

  东藏殿,旧在大殿之东。宋·绍圣三年(1096年),僧法殊以所居堂为之,安藏经及唐太宗御书。绍兴乙亥(绍兴廿五年,1155年)灾,寻复建。元僧契祖复作转轮藏。至正丁酉(至正十七年,1357年)复灾未建,后其址贸之民间。(明)崇祯己卯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赎回为僧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契祖》)

   西藏殿,在弥陀殿南,(明)洪武甲戌(洪武廿七年,1394年)惠命建。盖因东藏殿既废,乃改建于此。有上、下二座,成化(1465—1487年)间毁。今上座地为郡绅请给,下座地并为水陆僧舍。

  蒙堂,在大殿之西,檀越祠之下。元·至元(1264—1294年)间僧玅恩建,为监院退息之所。元末灾,不复建。今其址折入民间。

   (右湮没不存者九所)”

附二:梦观堂

  梦观堂,原在开元寺之西。元·至正(1341—1368年)间僧大圭所建。已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概况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梦观堂》:“梦观堂,在寺之西。元·至正(1341—1368年)间,禅僧大圭所建,自为《记》。中有息见阁,亦有《记》。今皆废不可考。”

  大圭《梦观堂记》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碑记》收录“《梦观堂记》,释大圭撰”。文曰:

  恒白山人作堂于开元佛舍之西,曰‘梦观堂’。其堂旧陿而长,子记之,以为堕轩者。其后得邻屋合而大之。山人贫甚,始以友之助作堂。助微不足,不中止。乃悉以凡服御者售之人,成之。既成而居其中,枵然。山人以乐,且以梦名之。

  客有过之者曰:‘子名子堂,奚取诸梦?吾闻昔武丁梦说,尼父梦旦,帝鸿梦华胥氏。一以得相,一以行道,又以理人而治。是真其梦也。子之师未始有所谓梦者;虽有以梦,譬观世间之说,是虚其梦也。今梦果堂乎?则谁作?然则吾见子作之囏矣。堂果梦乎?则谁居?然则吾见子兴居、食饮,诵说、游息,必于是焉尔矣。堂乎梦乎?真乎虚乎?吾将释然寤而无惑也,如之何?’

   山人徐而谕之曰:‘梦之梦也,堂之亦梦也;虚之梦也,真之亦梦也。于梦求梦,愈梦而不寤也。古之至人,梦于身,梦于人,梦天下万物;而其非梦者不梦,是之谓大觉。盖余所谓观者,余将以天下万物合而堂之,梦而观之。果能同余观而大觉不梦者,其谁也?抑又安知其无人乎哉?则与之乐斯堂矣!’

  客寤而退,书之以为《记》。

  时后作堂三年,乙酉之岁(至正五年,1345年)六月五日也。”

  大圭《息见阁记》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碑记》收录“《息见阁记》,释大圭撰”文曰:

  “梦观堂之东斋为阁,其上牖而南焉,实分乎二宫之间。北宫高,而南宫有楼益高,面遮背拥。阁不有见,见不能远。凡山水、草木、城郭、人物之盛美秀蔚者,无一于前,因名其阁‘息见’。吾居,岁不一二登。为吾徒者,以吾所不登,亦不时登。以故阁为弃阁也。一日,群来告去其阶者,吾闵然念焉。

  夫物以无用弃,阁以庋诸物其用。且南乡而明,求其为可弃者无得。徒以南北宫者,限无览翫之适弃之,不已过邪?今有载道之用,而知道之明。其所为有绝人者,且澹然无外物接群。高压之无所动其心,则以为无见而弃之,可乎?吾于是重有所感焉。

  古之人以见为妄,教人息之,则真者不求而致矣。而人乃逐逐于见,前趋疾驰之不暇,而暇真之求耶?今之去古之人远矣!吾生四十有七年,才卑智闇不适用,有媿乎阁者。方将登之,乐其静以老焉。不阁之得之幸,而阁之弃,其得辠阁也。

   二三子用吾言,无弃。

  至正辛卯(至正十一年,1351年)二月五日记。”

附三:禅堂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禅堂》:
  “禅堂,在大殿之右。

  (元)至元(1271—1294年)间开山玅恩建。元季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

  (明)正映复建。永乐庚寅(永乐八年,1410年),僧至昌重修,额曰‘莲苑觉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正映》)

  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水陆寺为豪右所夺。僧无所栖,乃拨堂为水陆。僧舍至今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水陆寺》)

  ……(现存)”

附四:双桂堂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双桂堂》:

  “双桂堂,旧香积堂也,在戒坛之左。

  (元)玅恩开山时,首建此堂七间。至元己卯(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全修,寻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

  (明)洪武己卯(即建文元年,1279年),僧正映复建,僧永安继修之。后废,折入民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正映》)

  万历九年(1581年),邑侯国光清归寺,旋复贸为书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彭国光》)

  天启四年(1624年),总宪亮采捐金赎之,以为接待十方之所。后公请给崇福废寺田四十七亩,仍赎本寺田二十八亩,共充本堂接待之费,兼侍戒坛香灯,永为十方常住。主其事者,僧戒瑝、僧道本也。后凭众共推迭主其事。

  崇祯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鼓山住山元贤开法于此,始命今名,盖以庭植双桂方盛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元贤》)

  崇祯辛巳(崇祯十四年,1641年),僧定玺募赎十方单地。

  ……(现存)”

附五:圣王殿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圣王殿》:

  “圣王殿,在东塔后。祀慈兴圣王,即百二十院总伽蓝神也。

  先是,主僧每月朔必具度支之数呈之。名实不应,辄有谴。僧正映来住持,神亦现身受戒,由是奉之益谨。其兴创岁月俱失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正映》)

  万历十九年(1591年),郡缙绅请为四贤祀。二十四年(1596年),郡守朝京复给照归寺,祀圣王如故。后戊申年(万历卅六年,1608年),官拨其地之三为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朝京》)

  ……(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