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姓氏(7划

  吴姓:
  黄龙吴氏
(吴礼孙肇基延陵。二世吴祐孙六房分衍。昭穆。族谱。)燕支溜江吴氏。东观西台吴氏。范志
  陈姓
  海甸
(鲁旗路边锦亭陈。山后陈。斗南陈。王宫陈。赤土陈梅溪。上村。御亭。象峰
  李姓:
  
浮桥竹笋李。五塔巷李。榕桥李。仙景李。竹脚李。西门李。湖头李。芙蓉李。黄门李。黄门埕李。
  杨姓:
  旧馆驿杨。后城杨、亭店杨、金紫杨。常春(上村)杨。
  张姓:
  儒林张。象峰张。青屿张。水心亭张。泉苑张。延寿张。中所张。
  何姓:
  何普成隐居泉州清源山。东门何。何衙埕何。后城何。
  汪姓
  苏姓:

  祖闾苏。苏厝围苏姓。孟衙巷苏。元祥苏。前店姓。登贤苏。

吴姓

  黄龙吴氏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吴琚之子吴安仁(字立爱)由光州入闽泉,居泉州武荣(今南安丰州)。数传至 吴有定(字弘治),登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御试九十二名,与文天祥同榜,世居武荣黄龙江之滨。

  嘉定(1208—1224年)年间,再传至吴礼孙(字致政),肇基延陵,黄龙氏尊为一世祖;生三子:长祐孙 、次性冲、三德冲祐孙留居延陵,性冲(字景善)移居南安码头诗口村,德冲(字景兴)移居晋江;后裔逐渐 向外播迁。

  (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黄龙氏家庙》)

  燕支

  唐员外郎吴孝先王审知入闽,厥后卜居莆阳莲塘,十四传至吴六善乃择居融之文兴里石塘,后吴厥昌自石塘迁到福清新塘开基。

  明·洪武年间,新塘氏第四世次房吴孔赐官永宁卫,移居泉州永宁。

  再传而卜居郡城燕支巷,聚族繁衍。

  溜江吴氏

  宋·尚书吴凤自光州固始侨住晋江龟湖。

  五传至吴平庵(号五处士),移居厚垵仙境之东古榕树下,始居焉。

  二世吴安泉(号七处士)生三子:长元瑛、次元瑶仍居厚垵,始分东、西两支,三子泗治分居索上。

  西支四房第八世吴魁崇贵诚)随母徙居溜江(今晋江池店镇溜石村),为溜江吴氏一世祖。吴氏该族堂号即为溜江。

  溜江氏昭穆:

  世讳序:“季德可乔,承祖宗传,腾良应朝,廷邦中建,布声名长。”续世讳序:“敦伦饬纪,集瑞储精,诗书衍庆,毓秀钟英。”

  世字序:“魁续茂显,世子道克,体嗣尔孙,谋光大昭,宣垂裕远。”续世字序:“顺理则泰,为善日休,仁敬孝慈,心正身修。”

  溜江氏五世二房吴世雍淳然)之长子吴子昂直轩),于明代分居泉州郡城内。

  《溜江氏族谱》: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世孙晋江县儒学生员仲山吴笃辉编修。现手抄本为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八世孙吴声雷重抄。

  东观西台吴氏

  居住在涂门街的东观西台氏来自浙江兰陵无锡梅里,其祖吴昌生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分居晋江二十一都仓边乡,后移居泉州南岳铺。

  六世吴惺初授御史,任山西巡抚;七世吴泑山授广西浔州知府,始建府第。

  后裔吴龙征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因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府第立“东观西台”匾,故称东观西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

  范志

  晋江下浯吴亦飞,名敏振,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承志”药店,后来成功制成新的神粬,药效显著提高,就将店名“承志”改为“范志”,把药店移设桂坛巷,遂成望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老范志大厝》)

陈姓

  海甸(鲁旗

  据《海甸氏族谱》记载:

  其先祖校尉(校尉为官名)系陈邕十三世孙,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择居永春小岵,为永春小岵氏一世祖。宋·龙图学士陈从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从易》)就出于这个家族。

  元末,陈友定守闽,系氏远亲,明军分三路入福建,见氏宗人尽杀之,陈佛乞逃难到泉州南门外不归,遂为海甸氏入泉始祖。

  入泉一世祖陈和齐传至四世时,兄弟有三,斯时总旗(官名)鲁道溪饶于资而无子,三弟陈应勤便赘于鲁家。家因受外祖鲁道溪的樾荫,世世不忘其恩德,以外祖绝嗣,置祀田祠宇,俾子孙奉祀,著为家令。因此,家也被后人称为“鲁旗,住泉州南街之左,世胄簪缨,儒林辈出,形成名门望族,灯号“海甸”

  有明一朝,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八世孙陈安为贡元,子鸣华,明进士,官广东学政,建府第于西门,即今文魁巷内。

  鲁旗后裔有一支徙居晋邑量头,经数年后又移居吾垵。

  路边

  鲁旗后裔陈直轩生有二子,长寄洲,次传星。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兄弟两人移居晋邑路边。后寄洲因相其山水不合意,遂与家表亲迁居南安廿六都溪州,故陈传星为路边氏始祖。

  路边氏昭穆:

  从九世起使用的名行:“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字行:侯伯卿相,簪缨传世。”

  从十七世起续用的名行:“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字行“仁义礼智,信惠友恭。”

  锦亭陈

  东晋·永和年间,颍川陈润以南海太守尹福州。生有六子,散居各州县。传至陈源(字维濬灵源),隐居泉州不仕,南宋末由泉城元妙观角迁锦亭之象畔乡(今蚶江),为锦亭始祖。灵源有二子,长子宗惠(字功曹)元处士,其后裔分为三支,长房开族陈江(陈埭),二、三房仍住锦亭,后又迁泉城、玉塔、仙游;次子宗举,其后裔分为二支,分族永春、祥芝、安海、西畲。

  《晋江锦亭陈氏族谱》: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锦亭氏十六世陈梦元撰写。

  山后陈

  锦亭象畔陈氏五世祖陈普(字孟广,号澹然),由晋江卅五都龟湖象峰移居郡城平易,其子清观(字源洁)、灏观(字源澄)约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分居晋江新门外紫帽山脚山后乡(大乡)。

  七世陈松分居坑头。

  十世陈得斋的次子心嶷、三子心恪分居曾林;裔孙又分居丰州、招贤、大霞美。

  “尔”字辈迁居台湾,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山后陈氏昭穆(曾林陈氏昭穆同):“心周国世,玉汝克成,大启尔宇,燕翼贻谋,允昭祖武。”

  王宫陈

  斗南三房十一世分居王宫,后来有一支迁居安海。清末民初裔孙迁居台湾、香港,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的甚多。

  赤土陈

  赤土氏祖先原居晋江福埔,后移居杜碑厝(磁灶小桥),又徙前店,明末分居赤土,灯号为“凤坡”

  梅溪

  火炬井尾氏于清末从南安四都梅溪迁入,灯号“梅溪”

  上村

  上村氏祖先原居南安诗山霞宅,后移居省新小坑,清末始祖陈卿尚从小坑迁居上村。昭穆:“公卿贻谋,恒远子孙。”子孙有的旅居印尼泗水。

  御亭

  龙岭氏是从晋江涵江搬来的,堂号“颍川”,灯号“御亭”(御殿)。

  象峰

  泉州郡城上坊(象峰)陈棨仁(字铁香戟门),祖籍晋江永宁,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随父陈大源迁居泉州象峰巷。棨仁登进士第,仕宦后于同治(1862—1874年)年间在象峰巷建府第,聚族繁衍,形成望族,灯号“鳌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李姓

  浮桥竹笋李

  晋江池店李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的四子仲曜居晋江竹树下村(号“凤竹”),清·康熙年间,一支迁居居浮桥,称为“浮桥竹笋李”。后裔有一支迁西门甘棠巷。

  五塔巷李

  唐·贞观十一年(637),唐高宗·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被封为“闽越江王”,分派入闽,龙朔二年(662年)到古尤溪皇历(今永安市槐南乡皇历村)开基,后裔分派宁化、邵武、上杭、清流各县和江苏宜兴。其中有一支于北宋流入泉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居同安南山山边的李元祥第廿七世孙李君怀,乡试中举,录为泉州万户府参军,其弟君迭居晋江浮桥(今属鲤城)。

  李君迭后裔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官至相国,明·万历(1573—1620年)间在泉州郡城五塔巷建相国府第,该地即称“贤相里”。居住在五塔巷里的李廷机族人,被称为“五塔巷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榕桥李

  李贽族兄林奇材所撰《明故处士章田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载:“始祖君龢公元季入闽,居郡城,以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于明·永乐廿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

  李弘弼的廿世孙君龢著姓,其长子李驽(字景文),专门从事航海贸易,成为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泉州巨商;次子李景顺,明·永乐廿年(1422年)携其次子李庆斋、侄子李允诚由泉州迁居南安卅都榕桥,称为“榕桥

  《清源林李宗谱》记载,李贽先代不但有改姓之举,而且还有复姓之规,并有隔世往来于泉州、南安之间,即姓的住泉州,姓的住南安。李贽的祖父林竹轩住郡城,其父白斋,本应住南安,但因他是“郡诸生”,不会种田,在郡城设馆授徒,故仍住泉州。

  李贽原名林载贽,因避明朝庙讳,去“载”字,为何改姓,具体原因不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榕桥李”系从南安榕桥迁徙而来,分居于凤池、百源、聚宝街、新坊脚(今市第三医院附近)。

  仙景李

   李邴,字汉老,号云龛,山东省济州府钜野县人,北宋时累官起居舍人、徽猷阁待制、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等;随高宗南渡,寓居泉州,在城内筑屋于东门东门第三巷,又于城北清源山赐恩岩下结草庐为书斋,号“云龛草堂”高宗登位,知其隐居清逸,赐御书“仙景”二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邴》)

  李邴生有四子:李缜的次子李讷(号晋朴)迁居南安德教乡小罗溪。此后,李邴后裔散居泉州市各县(市、区),“仙景

  竹脚李

  明·解元李光缙居住在百源川池东侧,宅旁种有丛竹,因呼之为“竹脚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西门李

  原居安溪湖头李光地叔祖李森之系,明·万历(1573—1620年)间李仕亨官浙江绍兴知府,建府第于泉州西门,其后裔被称为“西门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森》)

  明·天启(1621—1627年)间,安溪湖头氏因强弱之争,搬来泉州西门城脚居住,盖起大厦,大厦边留一小巷,后称湖李巷,讹音胡尾巷。

  湖头李

  新门街水仙境“牛尾巷”东畔姓,系从安溪湖头迁来,被称为“湖头李”

  芙蓉李

  居住在古榕、金鱼巷的姓是从南安梅山镇迁来,称为“芙蓉李”

  黄门李

  黄门埕李

杨姓

  旧馆驿杨

  南宋时,氏一支(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进士杨滨海的先祖)从浙江余杭迁入古榕里旧馆驿(俗称牛仔驿),称旧馆驿;后析居驿内巷。

  至明代,杨建业自驿内巷迁居南安廿二都金枝(沟边)居住;另一支由旧馆驿徙居南安洪濑、金淘后坑、梅山竞丰。

  后城杨、亭店杨、金紫杨

  唐末,因当时任江苏一带节度使的杨行密要反叛朝廷,杨安恐抄及九族,光启元年(885年)一家父子祖孙三代举家随王审知入闽。杨安在军中任军医,居仙游赵德山麓;长子杨逸(号元一)入泉,后迁居晋江后洋芙蓉村,杨逸之子杨明珠任安溪县令,后裔居安溪三洋;杨安次子杨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肃》),居南安朴里亭美村。

  后城杨:杨逸入泉,明代其裔孙杨源祖兄弟三人分居后城。为后城杨。

  亭店杨:

  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杨逸后代有一支徙居亭店,为亭店杨。亭店氏后裔孙繁盛,陆续析居周边村落,如登峰后坑、前店、赤土、浮桥塔顶等,还移居池店、旧铺、磁灶尾厝,清代有的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越南等国家。

  亭店氏昭穆“寅谷玄守文,常才君弥景,道朝世宗,天长地久,积厚流光,乾园兴建,金玉其昌,坤俊物再,直代以馨,忠庄为善,孝友传芳,千秋德播,万载声扬。”

  金紫杨:

  杨逸入泉,后裔有一支徙居泉郡南门外廿六都芙蓉里(今晋江罗山后洋村)。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倭寇袭掠晋江廿六都,杨阳春之父杨敷刚殁,为避倭乱,他把家人疏散到泉郡灵慈宫沟,只身守榇,后来被倭寇俘去。杨阳春时为当地名医,倭酋诱胁百端,要他替写文告不从,最后遇害。

  明末清初,灵慈氏家族兴旺,登科蝉联,后裔分居于周边田中央、羊公巷(公巷)等地,并在田中央兴建金紫氏家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金紫氏家庙》)

  常春(上村)杨

  明朝中叶,后洋氏后裔杨云允从后洋迁居上村(常春)。上村杨氏清代分居福清芙蓉街、漳州石龟头;有的移居印尼泗水、香港等地。

  上村氏昭穆(同后洋):“明时光祖范,敦贤克孝;建业振家声,铸礼陶诗。”

张姓

  郡望:清河。氏先祖张良,佐刘邦得天下,汉封留侯。其张典,汉文帝时任河北清河太守,子孙以“清河”为郡号。

  泉郡氏堂号:儒林、翀霄、鉴湖、曲江、百忍、陆安、河间、安定。

  儒林张

  据金门青屿《张氏族谱》载:“……公生公,公生二子,长延斋,居五店市(青阳)、湖中(在陈埭);次延鲁,居泉州大寺后,生一子镜斋镜斋生九子,分支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同安、漳浦、云霄、子孙众盛,文武科第。”

  光启元年(885)王潮兄弟三人入闽后,以天子蒙难入蜀,带领兵将拟出交、广,入巴蜀以扶王室。行至沙县,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年奉牛酒遮道,请留为州将,乃引兵围泉州。光启二年八月,王潮拔泉州,杀廖彦若张延鲁王潮入泉后没有从政,传说王审知曾赠他“护卫将军”、“护军副使”、“御史大夫”等荣衔,但他仍以布衣当他的“地方老大”氏政权为照顾地方势力,安排张延鲁裔孙张让任漳南刺史、张智为安国侯、张汉思为清源军节度副使。

  张延鲁后裔历代人文荟萃,科甲鼎盛,宋代即有23人中进士,故有“儒林之称,尊张延鲁镜斋为儒林派始祖。

  镜斋生九子,分立九房,俗称“九家,长子仁郎居张林莲池,为莲池房;次子义郎居德化上仓,为上仓房;三子礼郎居张林上库,为上库房;四子智郎居张林厅上,为厅上房,后徙居惠安;五子信郎居赤西楼下,为楼下房,后徙居南安;六子恭郎居晋江上方,为上方房,后裔分居同安;七子敬郎居同安,为同安房;八子逊郎居安溪,为安溪房;九子让郎居漳浦、云霄,为漳浦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儒林张氏家庙》)

  还有一支张延斋后裔住湖中(今陈埭),称“鉴湖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鉴湖张氏宗祠》),传至十六世张智开基城南车桥、天后宫边。

  象峰张

  儒林张六房居晋江内坑上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上方张氏家庙》),南宋·嘉定十年丁丑(1217年)张梦龙登进士第,在郡城西南隅象峰巷建进士第,后子孙繁衍成为望族,称“象峰张”

  青屿张

  儒林(七房)十二世孙张均正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自同安徙居金门青屿,为青屿开基始祖,祖孙相传,田渔力学为业,乐善不倦,旋日以大。

  明·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年),乡寇为孽,邑里递为保障计,五世张益彬有谋略,举为民兵之总以御寇,众约遇警以螺声为号,务相接救。未几,海寇登岸,大肆劫掠,益彬率本宗子弟往御之,里有两异姓者,负约不赴,益彬欲闻官正其罪。二家惧,潜先于总戎处反间之,檄下,金门百户陈回往按其事。亦受二家赂,逼益彬首实,锻炼成狱,益彬自分非力可支,饮恨慷慨就死。

  尤阴附总戎,陷以拒捕,延祸全家五人皆从戎;后蒙恩选入内廷三人,益彬之侄张敏授御马监太监、张本(字太常,号庸夫)授南京御马监太监,子张庆授司设监太监,镇守浙江,俱受蟒龙玉带之赐。张本长子张苗任中书舍人,迁大理寺评事,陞南京通政使,明·弘治(1488—1505年)间于泉州通政巷建通政第,后裔散居泉州各处。

  水心亭张

  儒林八房居安溪,传至张守化之子维枢维机,于明万历、天启间兄弟先后第进士,均任侍郎之职,于郡城建水心亭园林,成为著名的“水心亭世家”,堂号“翀霄”,居泉州西街、东街、承天巷。

  北宋安溪第一个进士张读的后裔,清·道光(1821—1850年)间来泉经营茶叶生意,在承天巷买厝改建为祠堂,以纪念张读,也就在承天巷住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读》)

  泉苑张

  儒林五房住南安石井、前坂一带,尊天角为始祖,分居同安西塘。清·道光八年(1828 年)张白源(1789—1856年)带长子满水(1814—1873年)来泉州胭脂巷口排摊,贩卖茶叶,生意很好,不久就在胭脂巷口租店屋开茶庄,名曰“泉苑”,生意日益兴隆,年年收益甚丰,于是就先后置业,在胭脂巷口买了店铺,在灵慈、厚城盖了房子居住,在武夷山承包茶山,变成资本雄厚的茶商。

  延寿张

  宋、元交替兵乱,惠安锦田村被毁,张澜裔孙张乾的长子性祖迁獭窟;次子性祐迁延寿香山,任泉州翼百户、昭信校尉,是泉城“延寿张”开基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延寿氏家庙[张岳家庙]》)

  中所张

何姓

  氏郡望为“庐江”

  何普成隐居泉州清源山

  何普成,字正献,是惠安峰崎氏始祖何衍庆(号嗣韩,后裔尊为安抚公)的十五世孙。

  南宋末·德祐(1275—1276年)以后,胡元夺鼎,服役不胜,何普成即隐居泉州城北清源山清源洞麓下学道修炼,足迹不入城市,号清源山翁。时同谱何源,字清卿,通五经,长子衢亨、次子光龙,父子俱有贤声,慕名拜访,大书“深谷逖基”四字于壁。何源生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 年),卒于德佑元年(1275 年),后裔称逖基公。

  何普成生有五子,长元镇,次元钊,三元钲,四元镛,五元铉

  元镇靖之,号我泉,生有七子:元镇长子添清移居同安,后分为两房,长房佛叔的长子惠生回泉州洛阳,继移南门外吟啸桥,惠生的次子厚德分派南安一都。元镇次子添治生子五,五子天成分住三都何山,纯斋之后世居凤屿,至元斋移回浔江(浔尾),遂称“浔江氏”,为浔尾始祖;越三世而坦斋之四子逸斋分移赤石。元镇三子添润子进)移郡城南,买居郡城南好德坊之右,为“好德之祖”,后裔四徙不越崇阳;越六世承务之孙同移广东布政司前。

  元钊同泉,移居惠安埔崎。

  元钲思泉,迁诏安,为诏安氏之祖。

  元镛念泉,迁居漳州岳口莲花。

  元铉志泉,移居邵武光泽县。

  东门何

  何添润子进)六世孙(“好德”子进公派七世)何炯(号怍庵)南阳于明·嘉靖卅九年庚申(1560年)同移东门衮绣里,聚族而居,堂号“好德”何炯之子、司空何乔远(号匪莪)建“清源好德氏家庙”于东门偏西处,并编修《清源好德氏世谱》。这支氏称“东门“好德”子进公派九世履祥履祯履裕分移南门外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炯何乔远》)

  何衙埕何

  何乔远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礼部仪制郎中、布政使、通政使,累官至户部及工部右侍郎,建府第于蔡巷何衙埕(址在今泉州三中),这支何氏族人被称为“何衙埕何”

  后城何

汪姓

  宋末,安徽六安汪立信,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历任端昭殿学士、沿江制置大使、江淮招讨使。抗元失败,自杀于南京。汪立信的夫人康氏及子应麟应鸿在南京不肯降元,护驾皇太后及幼主出走入闽,先在闽之福安府。景炎(1276年)初,宋舟泊于泉州惠安之象浦。皇太后为报答夫人护驾之恩,亲自赠送锦霞玉佩后,舟师继续南下广东,而康夫人及两子便住居在象浦,后氏后裔分居闽南,各支派均以“锦霞”为灯号,尊汪立信为一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汪立信》)

  象浦氏传至六世汪志德,始徙居泉州城内。

  七世汪瀚(号少海),明·弘治十七年(1505年)甲子科举人;其子汪旦,嘉靖十五年(1536年)进士,任湖广贵州道监察御史,始建第于西街旧馆驿内,人称汪衙巷,遂成郡城之望族。

苏姓

  祖闾苏

  元·至大四年(1311年)苏唐舍由同安迁居泉南燕支里后,累世与阿拉伯人通婚,形成“祖闾苏”

  苏唐舍是同安芦山四世苏颂的十世孙、五世苏绅的十一世孙。同安芦山姓的先祖苏益,字利用,任隰州刺史,世居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同王潮王绪入闽,先居晋江,后其三子苏光诲建府第于同安永丰乡葫芦山下,子孙取“芦山”为灯号,成为“芦山衍派”,尊苏益“芦山”氏始祖。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祖闾苏民居》、《泉州人名录·苏颂苏绅》)

  苏厝围苏姓

  “芦山”五世苏缄苏绅从弟)的后裔,先移居泉州赐恩山下苏厝围(与水漈同祖),后陆续分居泉州城南、城西各处,及移居台湾。

  《燕支苏氏族谱》记载:十六世宗夸乔立子,分居鹿港,生卒配氏具失详;宗仪乔美子,往鹿港,生卒失详;宗悌乔超长子,生卒失详,葬台湾;宗球,号眉亭乔超次子,生乾隆乙亥(1755年),卒嘉庆壬戌(1802年),葬台湾鹿港牛墟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缄苏绅》)

  孟衙巷苏

  明初,“芦山”苏氏有一支分居江南上村(常春),后析居周边的高山、张园,裔孙有的旅居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元祥苏

  清·道光年间,四川总督苏廷玉原籍同安,卸任后在通政巷建府第,并开设一个很大的典当铺,铺号“元祥”,定居于泉州城。泉州人称这富贵家族叫“元祥

  前店

  江南登峰前店氏为苏仪后裔,从前埔土炉搬来,分为4房,昭穆:“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立世上学圣贤。”清末民初有族人旅居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苏义,唐·光州人,光启元年(885年),带两弟随王潮入闽,为阜阳氏入闽始祖。传至八世垂昌垂昌生四子:长子苏端和四子苏事徙居仙游枫亭;次子苏仪、三子苏达的子孙居埔上(今前埔);苏仪称东房祖,苏达为西房祖。

  登贤苏

  元末,苏祐泉南燕支里逃难至南安后田村,为开基始祖。六世苏麟移居武荣(南安市丰州),堂号“登贤”。十一世苏祉兄弟6人迁居泉州郡内,九年中徙居五处,后定居胜得里东(今新门街通津桥边),苏祉的二兄厚斋在甲第巷买一宋代园林“积善院”,建有一书斋,曰“因斋小筑”。其后裔后来分支各处。

  明·弘治(1488—1506年)年间,苏尚智尚仁尚义兄弟三人,因打死王指挥营马,惧罪逃入惠安后漈肇基,后裔居住张坂后漈、莲石、东溪、田中,螺阳古塘,螺城水关尾,崇武靖江、西华,黄塘官慕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