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墓(6—7划)

  6划:
  庄夏墓
(丰泽区北峰镇招联村)庄用宾(晋江市磁灶镇宅内村南侧大鹏山北麓)庄应祯墓(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玉笏山)、庄兆璋墓(惠安县张坂镇大坪山)
  池店南朝古墓、池店晚唐古墓、
  
刘望海墓惠安县洛阳镇屿头村北石船山山坡下、刘安仁墓(俗称刘王墓。南安县刘店马铺之西)
  孙经世墓
(惠安县张坂镇埔塘南塔子山)孙厚斋墓(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今属台商投资区]官湖林场棋盘头)
  
百崎郭氏墓群
[泉港区台胞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原属惠安县)。郭仲远夫妇墓(石狮公墓。百崎克圃、下埭两村间之龙头山南。)、百崎回族伊斯兰教墓群(百崎下埭村、里春村、后海村。)]许燮陵园吕璹墓(南安市丰州镇港陈村葵山下)戏神墓(石狮市祥芝镇伍堡村)
  7划:
  陈庆镛墓(丰泽区北峰街道塔后村后山。沿革。规制。墓志铭。、陈军门墓(洛江区双阳镇厝山)陈琛墓(陈紫峰墓。紫帽山南侧、晋江市紫帽镇浯垵村秀林山麓。)、陈知柔墓永春县蓬壶镇美中村山尾寨下。沿革。规制。 、陈乐泉墓(冠带义士墓。永春县一都镇黄沙村草洋水尾山阿处。墓况与墓主。墓志铭。)、陈健墓(俗称进士墓。金门县金沙镇东珩村。)、陈有纲墓(探花墓。石狮市永宁镇岗内山土地宫后。)
  李森墓(安溪县湖头镇湖四村上西埔)李光地墓(安溪县蓬莱镇新坂村柏叶林)、李光坡墓(安溪县湖头镇高山村苦竹坡大贡仑)李光缙墓、李约斋、李英(李五)墓、李廷机墓(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李厝山)
  吴仁禄墓(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东1公里处古驿道西侧小岭山东麓、吴潜墓(南安县东田镇湖尾山下)吴振蛟墓(南安市霞美)吴鲁墓(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马鞍山)、吴阕墓(石狮市宝盖镇 塘头村东北角)、吴王墓(吴王·刘锜墓。安溪县参内乡员潭村院后山。记述。刘锜第三子刘明扶榇入安安葬。沿革。规制。)
  张弥皋 、张瑞图墓首葬晋江市霞行村东北。1956年迁葬塔仔山顶。1966年移葬八仙山。)
  苏缄墓、赤虾墓、汪芳山墓(晋江市深沪镇金屿社区) 、何嗣韩墓(惠安县螺城镇石盘村梅山水库北畔) 、杨肃墓太乙真人仙公墓。南安市水头镇南侨村溪南高田山[仙公山]) 、沈佺期墓[南安市水头镇后园村口虎头山麓(夏厝山)。沿革。规制。]、余克济墓(安溪县尚卿乡青阳村) 、邱钟易墓道碑石狮市鸿山镇东埔三村、杜中士墓(杜蕉林墓。洛江马甲镇新建村一山头上)、邱良功墓(金门县太武山麓金湖镇东门小径村琼林里)
  灵山圣墓[泉州城东门外约三里鹿园灵山南麓(今属丰泽区东湖街道)]

六 划

庄夏墓

  庄夏墓,位于丰泽区北峰镇招联村。古南安县治在丰州,庄夏墓地处南安县学(县文庙)后,属南安县三都京塘。

  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庄夏墓》: 庄夏墓,在县东三都京塘。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开国男赠少师庄夏墓:在南安县学后。”

  “庄夏墓”,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庄夏(1155~1223年),南宋·永春桃源里湖阳人,官至国史东宫直学士和太子侍读、兵部侍郎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

  庄夏墓坐北向南,早年破坏严重,仅墓区尚存。

  另永春县湖洋乡玉柱村有庄夏衣冠冢。

庄用宾

  庄用宾墓,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宅内村南侧、大鹏山北麓。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庄用宾(1504—1588年),字君采,号方塘,晋江青阳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佥事、给事中。卒赠太仆寺少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墓始建于明,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23800平方米,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方形封土堆,三层墓埕。墓室早年被盗,墓碑已毁。2006年按原规制修复,墓前增立石像生虎、马、羊各一对。

庄应祯墓

  庄应祯墓,位于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东面玉笏山“玉笏朝天”石北面。

  庄应祯墓(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庄应祯(1519—1607年),字希周,号石坡,明·惠安县洛阳霞曾人,祖籍惠安县龙田(今泉港区前黄镇龙田),为官后筑府第于惠安县城。嘉靖廿六年(1547年)丁未科三甲进士,官至广东右布政。卒葬玉笏山,当朝兵部尚书吴容撰题《墓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应祯》)

  解放前后,庄应祯墓棺被挖,吴容所撰《墓志铭》被毁,墓坊及文笔等破坏无遗。

  1998年在原址按旧墓规模重加整修,但略显朴素单调。

  庄应祯墓坐东南朝西北,为夫妻合茔,占地约300平方米,呈“凤”字形。墓碑由3块辉绿岩石碑并成,中间的石碑宽约0.6米,高约1.2米,竖刻阴文楷书“赤雄大方伯庄石坡暨夫人陵墓”等,左、右两块石碑对称地拢在中间的石碑两侧,高0.7米,上窄下宽,侧边形成流线。陵墓两边3层墓手为砖石水泥结构,高约1米,各为方形,无雕塑花纹。

  墓埕3层,以水泥铺设,逐级向外延扩,按内到外面积分别为8、12、40平方米。

庄兆璋墓

  庄兆璋墓,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大坪山。2001年12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庄兆璋惠安县螺城镇霞张氏9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官广东海康知县,育有5子,分为霞张5房。庄兆璋之子庄承柞是康熙卅八年(1699年)京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京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霞张氏宗祠》、《泉州人名录·庄承柞》)

池店南朝古墓

  1999年9月,在晋江市池店镇发现并清理一座南朝古墓。

  该墓券顶砖室,墓室平面呈凸字型,封门和部分甬道已被毁,券顶早年坍塌。从墓室里出土器物9件,均属实用器,有青釉敛口钵、两系罐、四系罐、两系盘口壶、小杯各一件,青釉碗两件,青铜鐎斗、小杯各一件。甬道处还发现平面有铭文的断砖4块,铭文有阴刻楷书“奠”、“五岁”及尚未辨清的阴刻草书6字。

  在出土的器物中,青铜鐎斗系南朝温酒酒器,通高23.9厘米,宽22厘米,器身敞口、折沿、深直腹、平底,下附外撇三兽蹄足,口沿有流,腹部一侧设龙首把。因腐蚀严重,器物身上未见纹饰。这件青铜器是泉州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实用酒器。该墓物的发现,再次证实了“晋人南迁,沿江而居”的说法。

池店晚唐古墓

  1999年,晋江市池店镇发现一处晚唐古墓葬,这与此地曾多次出土的一批唐代器物,共同印证了“晋人南迁,沿江而居”的历史。

  该墓葬是村民在建筑取土时发现的。墓室距地表2米深,墓葬形制为拱顶砖室,全长5.90米,通高1.88米,外宽1.44米。墓壁为1尺长方形灰色素面砖顺砌29层,从第19层起拱至顶,拱顶为楔形素面砖双层砌就。整墓结构包括甬道、棺台、后厅三部分,甬道和后厅底砖为人字形卧砌;棺台底砖呈平行纵向卧砌,平面高出底部砖两层,四边设有水沟。墓室与甬道连通处设置1米高锥形门,墓壁两边及锥门顶部设有11个菱花顶小壁龛安放泥塑土偶。该墓结构工整,风格独特,历经千年,拱顶及四壁尚坚固完好。

  墓葬没有被盗,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随葬器物,有青瓷、铜器、铁器等。

刘望海墓

  刘望海墓,在惠安县洛阳镇屿头村北1公里处石船山山坡下(今台商投资区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内)。

  刘盟海墓坊(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望海,名,字逢甲望海其号,又号盟海,明·惠安县城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初官县令,征为御史,出按广东、云南,所到有政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年76岁。立祠科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

  墓区占地1000多平方米。

  墓前正中有石牌坊,六柱五间,高4.5米,长10.5米,坊侧望柱,现存完整。牌坊正面顶上镌盟海 先生葆真处”。中门前置1对石狮,后置1对石鼓。背面顶端正中镌“玉音”万历帝所赐“持廉秉公,贞规雅操”8字。

  坊内神道两旁原立有高耸的圆形望柱,顶端的石雕被打造成毛笔的笔尖状,作为文官标志。但现望柱已不在原址,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建操场时被后移约百米。还立有石雕虎、马、羊各1对(石羊是后人补齐上去的),左右站立;以及“侍御总宪”、“古直”石碑。“古直”2字乃明?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相传,刘望海五十大寿时,曾与刘望海同朝为官的张瑞图前来拜寿,送上书法“万古之直”作为贺礼。因当时的习俗,刘望海只收下“古直”2字,退回另外2字作为回礼。

  墓为夫妻合茔,俗称“鲎穴”。墓碑硕大方整,无字。墓穴为长方形券顶,已被盗。墓前依山坡高下作四层埕台,墓圹、墓案以及坪台扩墙均遭破坏。

刘安仁墓

  刘安仁墓,俗称王墓,位于南安县刘店马铺之西。

  墓主刘安仁,唐·上蔡人,徙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卒葬于此。其后裔刘□ (上“龙”下“天”)为五代·南汉(都广州)高祖(928—941年在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刘安仁墓》:刘安仁墓,在刘店。安仁,南汉主(上“龙”下“天”)之祖,本上蔡人,徙家闽中,卒葬于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 ·唐》:“南安县刘店马铺之西有刘王墓,即广州伪汉刘□(上“龙”下“天”)之祖葬于此。盖(上“龙”下“天”)安仁自上蔡徙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出《清源志》。)”

孙经世

  孙经世墓,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埔塘南塔子山上。

  孙经世墓(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经世,清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道光十二年(1832年)随福建学政陈国光到北京参加考试,中式优贡第一名,入国子监,教授修职佐郎,候选儒学训导,例赠文林郎,即选知县;同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北京泉州旅邸。泉籍友人集资收敛,其门生女婿陈金城护柩回惠安安葬,大学者包世臣为撰《墓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孙经世陈金城》)

  孙经世墓自安葬以来,仅在捡骸时重新包扎安葬,至今未曾重修。

孙厚斋墓

  孙厚斋墓,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今属台商投资区)官湖林场棋盘头。

  孙厚斋,名士藻厚斋其号,清·惠安县张坂镇崧山村大坪人(今属台商投资区),贡生。嘉庆(1796—1820年)时,因孙孙珩汝芾兰陔)贵,赠奉政大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孙珩》)

  该墓建于清代,系孙厚斋夫妻合葬墓。坐东北朝西南,“凤”字形,墓碑刻有“皇清 岁进士奉政大夫厚斋 公暨元配太宜人茔”墓前平台左右两侧分列旗杆石夹板8对及望柱1对,望柱间距约30米。

  墓室已被盗掘,墓案也已丢失。离西侧望柱10米处有神道碑1通,保存尚好。

百崎郭氏墓群  

  “百崎郭氏墓群(明)”,包括郭仲远夫妇墓、百崎回族伊斯兰教墓群,位于泉港区台胞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原属惠安县)。

  “百崎回族氏墓群(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族郭仲远墓(明):惠安县百崎乡下埭村”,2001年1月列为第五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崎氏墓群(明):惠安县”,2019年10月列为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仲远夫妇墓

  郭仲远夫妇墓,俗称“石狮公墓”,是明·百崎回族肇基始祖郭仲远(1348~1422年)与妻陈宣惠陵寝,位于百崎克圃、下埭两村间之龙头山南,是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塔式墓葬中不可多得之遗迹,体现了中阿文化交流和我国回汉民族的文化融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仲远》)

  墓建造于明·永乐(1403—1424年)至宣德(1426—1434年)间,前后不次。

  此地原为克圃氏所属,缘感恩于郭仲远而馈之。墓穴原为元代山家、名僧释大圭所择,云墓座定位有“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之兆。山上巨石如盘,恰似铠甲,以墓置其下,号之“石狮披铁甲穴”;距墓前2里之处有突起一山,浑圆若球,名曰“狮球山”,故墓穴又得“狮子戏球”美称。山下洛阳江一水潆洄,左右青岩、青楼两山对峙,形势巍然,颇为壮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 ·元·名僧·大圭》)

  墓穴的选择和墓区的建筑基本取法于汉式。墓区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势由低向高处而筑。其范围总长14.5米,宽3.15至3.9米,前为半月形墓井,左右留有派水孔。拾阶而上,有石铺3层埕台,埕台由下而上,逐渐缩小,第3层即墓区。

  墓区中置墓座有二:东南侧为郭仲远墓,西北侧为妣陈氏墓,均为伊斯兰风格之须弥座式辉绿岩石塔式墓盖,均为5层,呈长方形。盖座各层四周皆雕有云纹及连枝花纹。

  郭仲远墓座,下长2.1米,宽0.88米,通高0.75米。第2层三面阳雕阿拉伯文之《古兰经》句:前面译文 为:“一切均要死灭,唯有真主活着不死”;东面为“凡在大地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西面为“任何东西均要死亡,唯有真主永生不死。”

  陈氏墓座稍小。陈氏是汉家女,嫁入伊斯兰家庭,本身不是穆斯林,故陈氏墓座第2层四面没有《古兰经》句,但却阳雕着莲花与枝叶图案。

  阿拉伯穆斯林的这种墓式,是由公元4—5世纪混有希腊、罗马、安息、波斯、印度的犍驮罗式的油撒孚择式的塔婆(浮屠)发展而成的。

  墓围四周,按层次砌有石墙,每顶层末端雕有龙首翘脊。后墙半月形中嵌1块高0.70米、宽0.40米标志伊斯兰教之阳雕云月图案石刻。云月图案体现伊斯兰教追求“清慧皓洁”的境界。

  百崎回族伊斯兰教墓群

  百崎回族伊斯兰教墓群,位于惠安百崎回族乡下埭村、里春村、后海村,今朝盛北路西侧。旧时这里生长着一片茂密浓郁的刺树和朴子树,每到黄昏引来四面八方的鸟鹊到此栖息,因而人们管这一带叫做“鸟墓树”

  自十五世纪初期以来,百崎氏2至6世有13位先后归真的回民相继安葬在这里。以墓围为界可分列5个墓区,共有11座墓圹。同百崎肇基祖郭仲远夫妇的陵墓一样,这里的墓座均为伊斯兰教祭坛式的花岗岩石墓盖,而墓穴的选择和墓区的建筑基本取法汉式,是中阿文化交流和回、汉民族文化融洽的见证,也是研究百崎回族历史和丧葬习俗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第一墓区位于墓群东南侧,明代时称之东丘头墓,为百崎氏2世祖郭仕源(1373~1407年) 陵墓。此墓区为单一墓座,坐北向南,东侧毗邻百崎伊斯兰街朝盛北路,南面里春黎阳东街横穿而过,与龙头山阴遥遥相望。因龙头山阳安息着百崎回民始祖郭仲远夫妇,故此墓穴又蕴含“承先启后,脉旺流长”之意。其塔式花岗岩石墓盖前面为阴雕云月图案,底座四周均为阳雕之连枝花纹图案石刻。座长243厘米,宽103厘米,高60厘米,墓围为圆弧形,后墙为平雕石块砌成,左右两侧有“双屈手”(两个折角),分别立有1副印斗和1副狮子石柱。“屈手”两侧各嵌有1块雕花青石,墓埕为半圆形。

  第二墓区位于距第一墓区30米左右之西北方,明代亦称其“刺树墓”。墓围中之墓座有二,坐北朝南,东为郭仕源原配陈氏墓圹,西为郭仕源长媳(3郭邦永原配曾氏)墓圹。塔式墓盖基本一样,陈氏墓底座为两层,无花纹;曾氏墓底为1层,有连枝花纹阳雕图案。其它3个墓区的墓围、墓座大同小异,墓穴均为坐北向南。

  第三墓区在第二墓区东侧,内有4个墓座,自西至今分别为4世郭益钦郭邦永长子)、5世郭续元郭益钦长子)、郭益钦原配王氏、续配李氏之墓圹。

  第四墓区位于第二墓区西侧,内有2个墓座。东为4世郭怀钦郭邦永第3子)墓圹,西为郭怀钦德配胡氏墓圹,于1994年原葬地因乡村建设所需而迁建于此。

  第五墓区紧挨第四墓区西侧,乃百崎氏信房裔孙之陵墓,于1997年亦因原葬地建设需要而改迁于此。墓围中墓座有二,5世郭廉夫暨德配莆氏合葬在东边墓圹,其长子长媳、6世郭启暨德配孙氏合葬在西边墓圹。明代淹博才士、节烈名臣骆台晋郭廉夫之次女婿。

许燮陵园

  位于晋江市龙湖镇新街炉灶山,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燮,字震瑶,为宋代名将,曾多次参加攻范汝为、抗金战斗,屡立战功,累升神卫都校,女适岳飞之子岳霖许燮传裔分布闽南、广东、浙江、台湾,迁台氏是鹿港三大姓之一,传衍金门氏人数众多。(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燮》)

  墓始建于宋,坐西向东,占地约800平方米,为圆形封土堆,前立山字形圆顶墓碑,上刻“石龟宋都校震瑶 公墓”,周围有石砌风字形墓围,墓左前方30米有清·乾隆癸巳年(1773年)立墓道碑一方。

吕璹墓

  吕璹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港陈村葵山下。

  吕璹,北宋·南安水头朴里村人,吕惠卿之父。授光禄寺卿朝散大夫,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卒,王安石为撰《墓志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璹吕惠卿》)

  墓占地约150平方米,圆形,边块石垒砌,墓前有石人1对,石羊1对。

  1966年受破坏,1990年重修。

戏神墓

  戏神墓,位于石狮市祥芝镇伍堡村。保存完好。

  该墓建于清,为悼念世合春戏班到台湾演出途中遇难而建。

  墓向西,占地20平方米,三合土圆形封堆。墓碑长方形,长0.6米,宽0.4米。

七 划

陈庆镛墓

  陈庆镛墓,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塔后村西南的后山,在开元寺祖师塔(释大圭墓)左后侧附近树林中 。(详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古墓·释大圭墓》)。

  陈庆镛墓”,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庆镛(1795—1858年),字乾翔,号颂南,清·塔后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 年)进士,官至御史、工科给事中。咸丰八年(1858年)卒于泉州团练公所,年六十四。(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沿革

  从《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工科给事中颂南 公墓志铭》可知,清•咸丰九年(1859年),陈庆镛始葬于晋江卅九都玉塔里塔后村(今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村)福安宫(俗称“大宫”)口。时占地约400平方米。

  《诰授中议大夫颂南 公暨德配宋淑人志铭》载,光绪六年(1880年),其夫人宋氏去世后,陈庆镛又形式上与宋氏合葬于南安三都佛迹山之麓。后发现该处有蚂蚁,再次迁到福安宫口。

  1972年, 因北峰中学扩建校舍, 陈庆镛墓从福安宫口草草移葬于塔后村西南的后山西姑院处现址一片龙眼林中,并将其夫人宋氏、侧室方氏与之合葬。

  1994年重修,恢复旧规制;原有石质墓志铭2合4方,重修时重新放置墓中。

  规制

  现墓为 “风” 字形, 坐东朝西,正前方面对清源山北侧将军山, 占地约 120平方米。

  墓前有清代墓碑 1方,石案1块,石狮、石文笔各1对。

  墓前两侧竖立坊名官职的 石旗夹 1 0 副 20块,分别镌有 “工科给事中”、“壬午科文魁”、“壬辰进士翰林”、“崇祀乡贤、钦赐祭葬”、“选用知县”、“四品生”、“丁卯科文魁”、“乙丑补行甲子优元”、“壬戌辛酉科文魁”、“己酉科亚魁”、“己酉科拔元” 字样 , 均保存完好。

  墓埕两边有两方石刻: “乡贤名宦”、“实事求是”

  墓后竖有一小型碑铭,有摹自清源山碧霄岩的光绪(1875—1908年)间御史江春霖题刻“抗直敢言”, 有“上界驸马王牧、代天巡狩朱敬敬撰,菲律宾青龙宫敬奉”的楹联:“庄严无私,万古流芳,英名垂竹节;为国除奸,千秋传扬,功勋标青史。”

  墓埕两边各有“乡贤名宦”、“实事求是”匾。

  墓志铭

  1994年陈庆镛墓重修时,墓中取出2合《墓志铭》,均为黑页岩石质的长方形志石,无志盖,每合各2方,计4方,双面刻。《墓志铭》托原泉州市文管办拓片,再将之重新放置墓中。2008年6月3日傍晚墓被盗,2合《墓志铭》不翼而飞,迄今下落不明;幸有拓片保存。

  这2合《墓志铭》:

  一是陈庆镛的《墓志铭》2方,每方长30.5厘米、宽22.8厘米、厚20.22厘米。奉政大夫、云南安平抚彝同知李峥嵘撰文,镌刻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志额上部镌刻篆书阳文“皇清”2字,又线刻莲瓣纹宝盖和双火龙图案;下部镌刻篆书阴文“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工科给事中颂南 公墓志铭”23字,分5行。志文楷书,纵29行,满行19字,共947字。字迹端正遒劲,大多清晰可辨,个别破损剥落。

  一是陈庆镛暨妻宋氏的《墓志铭》2方,每方长45.5、宽32、厚0.10厘米。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北巡抚署两湖总督郭伯荫篆额,奉政大夫、刑部员外郎衔河南司主事陈棨仁撰文,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南书房行走潘祖荫书丹,镌刻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志额镌刻篆书阴文“诰授中议大夫颂南 公暨德配淑人志铭”18字,分3行。志文楷书,纵78行,满行24字,共1669字。字迹端正遒劲,大多清晰可辨,只有小部分因磨损模糊不清;另有3处因刻错而改刻,并重复镌刻正确之字附于旁。这合墓志铭编入陈棨仁《绾绰堂类稿•第4册•墓志铭》,因是手抄,内有漏字、增字或抄错。

陈军门墓

  俗称军门墓。位于洛江区双阳镇厝山。

  军门墓”,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身份不明

  墓坐北朝南,南北长62.5米,东西宽65.4米,占地面积4087平方米。墓室为三合土结构,早年被盗,墓碑高2米,宽1.35米,厚0.34米。

  该墓规制颇大,高低分2个坪台,依次为石将军、石兽、望柱、石墓坊。现存的1尊石将军,高2.8米,身披甲胄,雕工精致,其造型与北京定陵的石刻武官极为相似。1尊文官于1994年被盗。保存尚好的还有石马1对,石虎1对,石羊1只,望柱柱身已毁,仅存柱础。

  石坊原为3间,现存2间,高4.61米,横跨6.46米,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墓区东南侧有摩崖石刻“君恩山重”1方。

陈琛墓

  陈琛墓,又称陈紫峰墓”,位于紫帽山南侧、晋江市紫帽镇浯垵村秀林山麓,在铁灶山西望的小山。(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秀林山·陈紫峰墓》、《泉州人名录·》)

陈知柔

  陈知柔墓,位于永春县蓬壶镇美中村山尾寨下。

  “宋理学休斋?公佳城(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陈知柔(?-1184年),名晋叔,字体仁,号休斋,南宋·理学家,晋江人,徙居永春,晚年又移居建阳。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累官至知循州、知贺州、福建参议,与朱熹为忘年交。归隐后,在永春蓬壶境内蓬山右峰陈岩(又称仙洞山)置别业,讲学授徒。淳熙十一年(1184年)卒葬永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知柔朱熹》)

  清·乾隆卅五年 (1770年),裔孙陈楠重新修建。

  2003年重修,并建怀古亭。

  规制

  陈知柔墓形制完全为清式,墓龟全石雕成,范围20平方米。

  墓碑阴刻“宋理学休斋?公佳城,裔孙奉祀”,两边夹石。清·乾隆卅五年 (1770年)永春知州黄彬为之题勒。

  2003年重修时新建怀古亭。

  亭额题“怀古亭”3个大字,前标“纪念休斋公。”落款“金门裔孙倡建。癸未孟冬吉旦。”

  亭中柱联有:

  “怀才研理学,传道偕朱子;古迹幸乡贤,依亭梦易图。”陈诗忠撰、张光灿书)

  “羡一门八俊,蝉联七世;仰两代三贤,誉满千秋。”鸣琴宏诗撰、宏光居士书)

  “泉郡鸿儒,桃源贤士;台州德吏,粤海高名。”林绥国撰、周春生书)

陈乐泉墓

   陈乐泉墓,俗称“冠带义士”墓,位于永春县一都镇黄沙村草洋水尾山阿处。

  墓况与墓主

  墓建于明·万历末年,为夫妻合葬,与妻郎氏同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墓两侧对联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日月长相伴,溪山老故人。”坟墓右侧有两个石雕神像,前面墓门两旁有石灰塑制的石狮、石虎。

  陈乐泉,字孔敬敬修乐泉其号,陈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光》)之后,明·万历间永春县一都巨富;急公尚义,乐善好施。帝赐冠,备宾价之位。

  永春岱山岩亦有石碑记其参与重修岱山岩事。明·万历六年(1578年),溪尾陈乐泉、埔尾陈仰山、王柏洋郑秀溪郑一侨、上林周应期诸公作倡重建岱山岩,并延请九仙山名僧福全公(真慈和尚)住持其山。万历廿七年(1599年)立石松关,以记其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岱山岩》)

  墓志铭

  1990年墓被盗,《墓志铭》遭损,下半部分散失,现仅存上半部分,存一都镇文化站。现存《墓志铭》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3厘米,乌石,行文隽永,字迹清秀,系颜廷撰文杨道会篆盖、李开藻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杨道会》)

  《墓志铭》文曰:

  “明·赐冠带义士乐泉 公墓志铭

  岷王府长史司左长史致仕进阶朝列大夫前江西九江府通判九十三翁眷生颜廷榘撰文

  赐进士第正奉大夫正治卿湖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前奉勅提督广西学政眷生杨道会篆盖

  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尚宝司少卿前提督四省学校江西按察司副使眷生李开藻书丹

  乐泉 君,邑之义士也。世居碧溪,去邑百三十里而遥。予既谢仕,则尝与君饮于乡,君服帝赐冠,备宾价之位,肃如也。而君之子遇龙,又以文字为质及吾门,予亦再至碧溪,为作义士传云。去岁,君以寿终正寝,讣至,则为文以哭,盖伤哲人之云亡,而恨其不可复作也。乃今将归窀穸,遇龙累然哀绖泣而以状属予铭,予不敢让,乃序其事而为之《铭》。

  君讳,字孔敬,以字行又字敬修,其号乐泉,以寄趣于碧溪之上也。

  氏入闽,则自陈后主之子易简;而居碧溪,则新州守也。登宋·绍兴戊辰年进士,与朱文公 同年,就考亭讲学,遂迁建阳。至六十一,公又自建阳还居碧溪。四传而至富九富九祖居祖居美福美福思远,为君严父。君父幼失怙,多外侮,家中落,君起而振之,且大之。父对客指君曰:‘是吾干蛊子也。

  君至性孝友,量弘而虑周,亲存承志,殁而尽哀。季弟早世,视其子女犹子。厚积而善散,宗族乡里,待以举火者数十家;岁饥赈恤,尽其廋之所有;途穷昏夜者,皆为馆谷,及行,复有所遗。间有托言家难以哀苦之容求济者,亦悯而应之。或告君曰:‘彼诈也,君胡滥施乎?则答之曰:‘吾但见其窘急而哀之,即欺,彼自欺耳,非欺我也。

   万历十三(1585年,边饷乏。有民能助边者与冠带荣身,君欣然应诏。

  明年饥,檄民实仓赈贷,邑城圮,檄民助工修筑,君皆不靳百金。若造桥梁,修蹊路,掩骼施木,饭僧建坛,皆出一念之善,无望报者,其好义之类如此。或有争质,官未能理者,用君一言而息。县官因益加爱敬,或投刺于馆,问疾于家。而……”

陈健

  陈健墓,为陈健的衣冠冢,位于金门县金沙镇东珩村,俗称进士墓。

  陈健生前的嘉靖卅五年丙辰(1556年),在今厦门同安区五显镇后烧西村鹤来山麓自营墓葬,墓道坊有镌“嘉靖丙辰阳月吉旦立”;同年在金门县金沙镇东珩村营建此衣冠冢。

  陈健(1491—1561年)字时干,号沧江,明•金门阳翟人,陈祯次子。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累江西南安、广东廉州、广西南宁三府知府。嘉靖四十年(1561年)卒。嘉靖廿一年(1542年),泉州知府俞咨伯、同安知县袁杉等上奏朝廷,获准后在同安县城北门建“岳伯”坊表彰陈健的治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金门古牌坊•陈祯“恩荣”坊》、《泉州人名录•陈健俞咨伯》)

  陈健墓葬规制不凡,但多处倾圮,近年收拾部分原构件按旧制修整恢复。

  墓前有墓道坊,坐西朝东,石质四柱三间。面阔5.6米,高约4.3米,柱宽0.30米,夹柱石高0.95米。

陈有纲墓

  陈有纲墓,俗称“探花墓”,位于石狮市永宁古卫城中(处永宁镇岗内山土地宫后)。保存完好。

  “ 陈有纲 墓 (石狮市) ” ,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有纲(1574—1643年),字用谦,号豫庭,明·泉州永宁卫所(今石狮市永宁)人。万历卅二年(1604年)举武探花。官至南澳副总兵。崇祯十六年(1643年)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有纲》)

  墓建于明代。1996年,陈有纲后裔曾维修。

  圆形三合土封土结构,像1块圆饼。墓围较低,没有使用任何石质材料,这在闽南罕见。

李森墓

  李森墓,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四村上西埔。

  李森俊茂,号朴庵,明·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为人急公好义,正统(1436—1449年)间“旌义”奉檄,统乡勇子弟数千剿殄邓茂七农民军。景泰三年(1452年)任安溪源口巡检,后先后摄永春、德化、安溪县令。天顺七年(1463年)八月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

  李森墓糯米灰三合土构筑,石墓碑阴楷“旌义朴庵 公墓”,坐北朝南。

  另有衣冠坟,亦在上西埔,石构,制作较精致,坐西朝东。

李光地墓

  李光地墓,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约25公里蓬莱镇新坂村柏叶林。

  李光地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清·安溪湖头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 ,由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清代名臣。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七十七岁。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李光地死后两年才安葬,康熙皇帝特意派工部尚书徐元梦、侍读学士魏延芳两名大臣来安溪建造坟墓。

  墓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原为石构,外观呈“风”字形,坐西向东。地表墓碑、石翁仲、石兽、华表、“御制丰碑”、“御祭文”等均毁于1958年,石料被用于修三兴渠。廿世纪90年代其后裔重修,恢复墓碑,草创墓型。

  距墓3公里的安溪县金谷乡源口村,原有李光地墓道亭、墓道碑和驮碑石龟。廿世纪60年代,廿世纪60年代,墓道亭被破坏,一榨油作坊主人即将墓道碑搬到作坊内当地板,以便搅拌油渣时使用。幸好石碑正面朝下,未被破坏,但石碑背面则由于磨损严重,字迹模糊。现《墓道碑》收藏于湖头陇西氏宗祠。

  《墓道碑》长2.92米、宽1.07米、厚18厘米,上部刻有双龙戏珠浮雕,双龙中间是汉、满双文阴刻隶书“敕建”二字。碑文为康熙皇帝亲撰,也是用汉、满双文书写,开头是“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谥文贞李光地碑文”等字样。汉字为楷书阴刻,共九行400多字,满文共十行,字径均为3.5厘米大小。碑文内容均为记载李光地的生平与功绩,主要是平定“三藩”、治理河患、平定台湾。像这样汉、满双文的碑刻为泉州市首次发现。 

李光坡墓

  李光坡墓,位于安溪县湖头镇高山村苦竹坡大贡仑。

  李光坡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清·安溪湖头人,光地之弟。赠朝议大夫,清代科学家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坡》)

  墓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东南向,与大、小尖山对峙,石构、呈“风”字形,三拜庭,半月池。墓碑及翼石被毁,望柱仅存一,上镌“道通月窟天根里”,下联应是“人在清泉白石间”。距墓地约200米处,有墓庵遗迹,为护墓者住宿场所。

李光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解元李光缙墓》:“解元李光缙墓,在仙景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解元李光缙墓》收录李光缙《书藏序略》曰:

  “仙景山者,余所自营菟裘之处也。

  余先是梦有神授‘紫帽峰前落影中’之句,偶过而心动焉。因徘徊其下,俯仰四顾,见鸿渐山当前与高庵主宾,而远近诸峰环翠。大山在外,小山在内,夹脉中出为仙景山。如员金,如覆釜。登而履之,若平地。从下望之,则有肩突起,微茫之砂隐现,似勺字,数武之邱。凡郡中所称名山,如清源、狮岩、罗裳、华表、灵源与梅花、觉海、片瓦诸胜,远在数百里外,一举目,罗列可睹,郁苍佳丽,名以仙景,良不虚矣。

  余是以窀穸于是,为异日腐骨之藏。因思吾后来所藏者髑髅耳,委蜕耳,不足以敌此山之奇,且为之污,踌躇咨嗟者久之。 

  大抵天地间惟阳为善藏,阴则不能。阴之所藏者形也,而阳之藏以气。故圣人于坤爻但曰‘含’、曰‘括囊’、曰‘闭’,而于乾初之勿用,则曰阳气潜藏,而以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者当之。

  夫气之所宣泄,莫若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与其流落人间为酱瓿覆,则不如掩丑而藏之愈也。

  余是以抅小庐于丘之东麓,将昕夕其中,且尽梓三十年来所撰着鄙俚猥琐之语,杀青而藏之,与易藏并贮此中。

  余非敢自讬于名山之藏,第令吾子孙异时登斯陇,简斯集,亦知父若祖矻矻穷年白首不衰云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解元李光缙墓》收录李光缙《鲤窝自记》曰:

  “此余身后菟裘也。

  余为先父母择窆,登斯窝而乐之,以谋诸仲,诸仲不可。父母而既穸矣,垅子窝之左麓,余乃时时升窝,侦然四眺,鸿渐为宾,紫帽石之金粟为翼,凤山左之城雉为襟,玉笋金鸡、大瀛海环之,郁郁苍苍,若远若近。反而北顾,岩石参错,直者似鲤。风雨之朝,晦冥之夕,从下望之,白云起窝中,与梅溪雾合,有鼓鬓暴腮乘云化螭之状。大抵龙行自清源,迤泰嘉、狮子而下凝结于是。故有若征。余异之,乃从圭测,虚中部,娄以俟他日。

  或曰:余选胜,而非也。石棺三年而不成,上乌鸢而下蝼蚁,濠上生安在哉! 桓 司马亦安在哉!余何以一抔之土为?

  或曰:余太早计,而非也。冥椿之零也,与枯菌奚以辨。彭祖之殂也,与殇子奚以辨。而何远乎!而何近乎!余不知所以悦生怖死而此拘拘也。

  或曰:余利据高,而非也。余所谓处后者也,若堂,若坊,若斧,累累而前者,吾父祖先之矣。以异日者,九原如可作,余瞠乎其后。瑕邱之升,牛山之涕,余窃笑之。臂可以为鸡,为弹。肘可以为柳,尻可以为轮,神可以为马。庄周之适也,栩栩然蝶矣。浸假而化余以为石,余因而鲤之。浸假而化余以为鲤,余蹄涔久也。因而扶云气,御风登天,游雾神游,宁有极哉?

  或曰:郡之城亦鲤也,君优俪佳城于是,有朋鲤之象焉。余思之良然,因题曰‘朋鲤云窝’。”

李约斋墓

  李约斋墓,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约斋(1487—1517年),名,字明渐,号约斋,明代慈善家李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嫡孙。其孝顺父母,济穷恤贫,重视教育,子孙叠连登科,有三进士五举人。后裔散居海内外,以台湾最多。

  墓始建于明,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0平方米,为“风”字形,糖水灰结构,墓碑上置石屋盖,嵌有“孝思”匾额,规制富有特色。2004年按原规制重修。

李英(李五)墓

  李英墓位于晋江市西园街道烧厝社区,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英,字俊育,号自然,排行五,以俗称李五著于世,明·晋江凤池(今池店)人,著名商人兼慈善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五》)

  李英墓建于明·天顺间,1988年重修。

  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丘平面呈“风”字形。前立墓碑,碑上雕刻云月纹。

李廷机墓

  李廷机墓,在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李厝山。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泉州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卒赠少保,谥文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墓坐北朝南,占地100平方米,呈风字形,灰色砖结构,形制简单朴素。墓已被挖,现仅存墓圹,保存尚好,高约3米。

  墓前原立有李廷机亲笔书写的“息我处”三大字的石刻墓碑一方,高约2米,楷书。该碑刻已裂为四块,移作他用。

吴仁禄墓

  吴仁禄墓,位于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东1公里处古驿道西侧小岭山东麓,穴称“凤凰展翼”,又说“飞凤下田”

  吴仁禄墓(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仁禄,唐·河南光州固始人,宗号延陵,开成三年(838年)进士,官至户部大司徒。避世入惠安螺阳盘龙,是由河南光州入闽的吴姓开基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仁禄》)

  沿革

  吴仁禄墓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入葬。

  “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墓穴仅存土质封堆,后土神位残存小部分底石,墓身石料全部搬移村中建造生产队仓库;墓碑打碎后残存6块(1988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从田间水坞中发现),拼合后字迹基本完整清楚;神道碑存底座1方,长期残存在正对陵墓的古驿道旁草丛中,但碑身及碑文未见。

  氏裔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恩科进士钦点状元吴鲁谒祖时在丹墀立有石刻旗旗杆夹1对和后土之神刻石(后筑在村中仓库大门前左、右墙角);并亲笔书立庚寅恩科进士钦点状元延陵戊子顺天举人延陵碑刻,前者“文革”被砸为2段留存筑在村中仓库大门前左、右墙角,后者在陵墓东侧地下发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鲁》)

  1988年夏开工修复,1991年秋竣工,耗资8万余元。

  规制

  吴仁禄墓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与其两夫人合莹,封空属典型的闽南式大墓规制;墓前高下分4坪台

  自下而上,左右三曲手,按“兴旺衰微”术数分阶而上拜埋,左、右曲手云纹石柱上镌有“螺郭开闽宅,龙岗始封茔”铭联1对。

  再上,第二进云纹石柱上即刻有“延陵传望族,梅里湖肇基”对联,中置石香炉一,正面大书丹珠字。

  再上一埕,即见金元宝式石墓碑,镂刻:“唐开闽、赐进士、户部大司徒仁禄?公、夫人朱氏、夫人黄氏封茔

吴潜

  吴潜墓,位于南安县东田镇湖尾山下。湖尾山从南安最高峰芹山之脉逶迤而来,吴潜墓坐落在半山坡,面对仙洞山。

  吴潜,南宋·宣州宁国人,淳祐(1241—1252年)间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景定二年(1261年)被罢相,年近70岁流放到循州(今广东龙川西),未久卒葬循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潜》)

  后来,吴潜后裔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现存墓葬具有宋墓的原有风格,但简甚陋。迁葬时,还留有氏子孙护墓,至今西坑村还有几户姓的人家,就是当年护墓的后代。吴潜的后裔繁衍闽南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闽南姓把他尊为始祖。

  近年由吴潜后裔重修。

  墓丘坐北向南,呈“也”字形,当地世称“也字墓”。墓碑类似半月形,圆顶,宽227厘米,高99厘米,没有镌字,却绘刻着双狮戏球。

  墓埕没有石仲翁。边竖一石碑,上书“宋状元宰相吴潜墓”

吴振蛟墓

  吴振蛟墓 ,位于 南安 市 霞美 。

  吴振蛟,黄龙族氏第15世孙。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举人,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 以惠安籍举进士,曾任实习知县,未等知县出缺,卒,时年58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吴振蛟》)。

  墓葬原占地15亩,龟背墓穴,石质墓葬、祥云托月图案,有凉亭、石碑等。“文革破四旧”时墓碑丢失,后来又因开山挖石,水土流失,墓葬渐被黄土所掩盖,只剩龟背造型外露。但仍可见该墓保存完整,与同时期的糖水灰墓不同,用材全部为石料,规格较高,未发现盗窃痕迹;龟背造型完整,祭台侧面石板刻有“卍”字符,墓前侧石板上刻有“倒莲座”图案,墓前端石板上有“祥云托月”图案,墓前石杆上的两个石狮子雕刻细腻、憨态可掬。对研究清代泉州葬俗具有意义。

  2012年,因江滨南路南安段建设,此墓被列入拆迁范围,经海内外族人四处奔走,最终南安市政府将江滨南路经过此墓路段的护坡方案作了修改,该墓得以完好保存下来。2014年,浮桥新步氏族人筹资整修,8月竣工 。

  关于此墓,留有两个传说:①吴振蛟曾在福州娶了房姨太太,过世后,姨太太买下了这个山头,修下此墓。但因为不舍,最后还是将吴振蛟葬在了福州,而运了个空棺来泉州安葬。②当年吴振蛟卒,有位戏子为他陪葬,乡人都称它“戏仔墓”。不过,因当时《族谱》已毁,真假无从考究。

吴鲁墓

  吴鲁墓,在晋江县磁灶镇张林村马鞍山。

  吴鲁,清末恩科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鲁》)

  墓坐北朝南,砖构方形封土堆,占地250平方米。墓室已被盗,墓碑、栏杆、狮子柱等均被毁,仅存轮鼓石一块及墓室。

吴阕

  吴阕墓,位于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东北角。

  吴阕,讳,号十一郎,唐·河南光州固始人,宣宗年间(842—859)官至兵部尚书,授光禄大夫。光启元年(885年),从王审知入闽至泉州,后择石狮龟湖象畔之嘉埭卜居,为闽南姓始祖;卒葬本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吴阕墓始建于唐。1997年7月由氏海外侨胞出资维修。

  吴阕墓是1座石质结构陵墓园,周围石墙环绕,只留有1扇牌坊式小门可进入;园内翠松掩映。

  坟冢为1米多高柱体,凤形封土堆。

  坟冢左右前方各立有1尊石将军,身着甲胄,双手合握,作谦卑之姿。在石将军前面,有石马、石兽、石羊列队,或站、或蹲、或卧,憨态可掬。

吴王墓

  吴王墓,又称“吴王·刘锜墓”,位于安溪县参内乡员潭村院后山(古为长泰里黄潭)、县茶科所东北侧。

  吴王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记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古迹·吴王墓》吴王墓,在长泰里黄潭村。冢凡三十有六,葬于一山。圹皆花砖。数十步有亭,号‘御亭头’,耆旧相传为‘吴王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安溪县·吴王墓》:吴王墓,在县东长泰里黄潭村。冢凡三十有六,萃于一山,其圹皆花砖,外有墓亭,耆旧相传为吴王墓。”

  吴王第三子刘明扶榇入安安葬

  刘锜(1095—1162年),字信叔,号重珍,泸川军节度招讨使刘极(字仲武)第9子,祖籍建州麻沙里(今属建阳市)。官至武泰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虞候、知顺昌府(今阜阳市)、江淮、浙西制置使,是与韩世忠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

  绍兴十年(1140年),刘锜率兵3万赴东京任副留守,途径顺昌(今阜阳市),遇金兀术率兵南侵 。刘锜以2万宋军与金兀术的10万精兵血战顺昌城下,大破“铁浮图”“拐子马”,取得顺昌大捷。这是历史上南宋抗金的第1次大胜。

  绍兴卅二年(1162年)闰二月,刘锜病逝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暂时停柩临安。是年宋孝宗即位,次年改元隆兴元年(1163年),“赐祭葬、加太保、封吴王、谥武穆。”

  隆兴(1163—1164年)间,刘锜之侄刘珙任泉州郡守。因担心金兵南侵而怀恨破坏墓葬,刘锜第3子刘明自临安扶榇沿水路扬舸南来泉州,得刘珙之助,将刘锜遗体卜葬安溪黄潭院后山,称“吴王墓”。刘明遂家于泉州,后裔尊刘锜为1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珙》)

  沿革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重修。

  1989年,氏后人再次修葺。

  近年,氏族人成立刘锜陵园纪念馆”,集资数万元,修复墓碑、墓体及上山路。安溪县也对陵园进行修缮扩建,已建成停车场地、2座御石亭、1座聚金亭、石桥桥墩、1座20吨水池等设施,还扩建了墓埕。

  湖南长沙浏阳亦发现有刘锜墓,称“宋将军墓”刘锜曾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地方官,是其卒后为纪念他而修筑的衣冠冢。浏阳之墓曾遭盗,据说当盗墓贼打开棺材时,里面是一层层麻布,陪葬物品也只有兵器和盔甲等物。

  规制

  院后山主峰居中,左右两翼峰峦连亘,直向晋江上游的西溪延伸,形似龙虾两只长臂。主峰之下,群峰夹抱之中,正是刘锜陵墓主穴,称“龙虾出港”穴。

  墓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墓原为地下砖室,早年被盗。清·乾隆间重修时,地表用花岗岩石垒筑而成,呈交椅形。

  1989年族裔重修时,仿杭州西湖坟筑圆形坟池,全由花岗岩石垒筑而成,直径6.8米,上封土。坟前立碑,阴楷3行书“吴王武穆公、妣郡夫人方氏、妣郡夫人于氏墓”,碑背镌刘锜生平事迹。

张弥皋

  张弥皋墓(南宋),位于晋江市内坑镇土垵村灵源山西麓。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弥皋,生卒未详,系宋·嘉定年间(1209—1213年)进士,由河南光州入闽,任晋江县丞,为南安梅岭、晋江土垵氏肇基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弥皋》)

  墓葬凿山为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1320平方米。墓前建拱顶石室,进深2.53米、宽2.25米、高2.45米,墓门宽1.7米、高1.65米,内立墓碑及须弥座供桌。清代重修糖水灰墓埕。规制饶有特色。

张瑞图墓

  张瑞图墓,为张瑞图与夫人王氏合葬墓。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明·晋江青阳下行村(霞行)人。万历卅五年(1607年)捷南宫,胪唱第3人(探花),官至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内阁次辅(相当于“副相”)。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涉魏忠贤“逆案”,崇祯二年(1629年)被罢免,崇祯三年(1630年)遣归。崇祯十四年(1641年)72岁卒。(详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首葬霞行村东北

  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帝张瑞图平反,赐祭葬。

  张瑞图墓最早位于其故乡晋江市青阳镇下行村(霞行村)东北,俗称“探花墓”

  1956年迁葬塔仔山顶

  1956年基建时,迁葬于青阳西南塔仔山顶。

  新墓为三合土圆堆形小墓,坐西朝东,直径仅1.8米,高0.96米,无墓碑,只用瓷碗片镶出“下行相国 ”5字。

  迁葬时发现旧墓内有《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刻于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系隆武帝张瑞图平反、赐祭葬时所刻。由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撰文,南京通政使司通政使周维京篆额,吏部文选司主事杨玄锡书丹。墓志铭保存完好,仍葬于新墓内。(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周维京杨玄锡》)

  1966年移葬八仙山

  1966年5月,塔仔山顶张瑞图墓突遭人毁损,墓碑损坏,坟茔被挖开,墓内的的陪藏品以及《墓志铭》被拿走。事后,氏族人将张瑞图的遗骸移到八仙山埋葬,并找回《墓志铭》保管,现存张瑞图后裔家。

  现八仙山已辟为“八仙山公园”张瑞图墓即在公园南侧;园区还增添了各种雕刻张瑞图书法的大石艺术,加深了八仙山公园的文化色彩。

苏缄墓

  苏缄墓(衣冠冢)在南安丰州董埔村三狮山脚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邕州殉难苏缄墓:在南安董埔。”

  苏缄,北宋人,在邕州死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缄

  南安董埔的苏缄墓是衣冠冢。墓椭圆形,长10米,宽8.8米,坐北朝南,面向紫帽山。墓基周围砌石围垫,墓道用精工雕琢、长方形的弯石堆砌,高50厘米,上面用灰土盖实。这种墓型俗称“垄床墓”,是宋代古墓的典范。

赤虾墓

  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合葬施琅九世、十世、十一世祖。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始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8年)
由施琅重修。

  墓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坐西向东。墓丘石构,封顶为整石雕成龟壳状,顶压石雕刻昂首长龙,琢工精细。
该墓长期被黄沙深埋,现代发现并整修。

汪芳山

  汪芳山墓,位于晋江市深沪镇金屿社区。

  “汪芳山墓(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汪芳山(1495—1558年),明·四川成都人,嘉靖(1522—1566年)间任深沪巡检司巡检。嘉靖卅七年 (1558年)五月廿六日死于倭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汪芳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巡检·汪芳山采本乡碑记为作传

  汪芳山,成都人。

  嘉靖间任深沪巡检。戊午年,倭贼由海登岸,度势难敌,密令民从小路逸走,以身由大路逆之,故为迟缓,使民得以尽脱。遂死之。所全活万余命。时五月二十六日也。

  民为葬于本都,勒石纪事,即上帝殿旁为位,以其死难之日祀之,至今不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明》

  “深沪巡检司祀名宦汪芳山墓,在深沪村乌墩山。系成都人。嘉靖间倭寇劫掠深沪,芳山脱民使走,自御之,不敌而死。民葬于此,祠祀之 。

  国朝·太史肯构吊墓诗云:‘海氛肆虐徧江皋,大节凌云保二毛。壮气尚堪吞倭猲,雄风犹见战波涛。草露垂珠凝碧血,山花摘翠染征袍。至今墓田无人拜,玉垒峯寒万丈高。’”

  墓原在深沪镇东南,1997年迁至烟墩山。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向东。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方形,长2.24米,宽2.08米,高1.46米。墓丘前立花岗岩墓碑,高1.2米,宽1.6米,上刻“大明节义公墓”。保存完好。

  深沪人民至今不忘汪芳山恩德,每年五月廿六日忌日和清明节,墓地上堆满了纸钱和供品。

何嗣韩

  何嗣韩墓,位于惠安县螺城镇石盘村梅山水库北畔。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嗣韩,名,号嗣韩为其别号,唐·河南光州固始人。总章二年669),嗣韩作为军需官辅佐陈政陈元光父子定闽开漳,后以安抚使分镇泉州,食采螺阳即惠安,遂家于埔崎旧称崖、螃崖是信史可查的姓入闽始祖。卒葬惠安北门外青林山舍利院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嗣韩》、《泉州祠堂·峰崎氏宗祠》)

  墓坐东北向西南,由墓园、封茔、墓案,及二层墓埕组成,依山势而筑,总落差2.7米,面积103.5平方米,占地面积390平方米。

杨肃墓太乙真人仙公墓

  杨肃墓,亦称太乙真人仙公墓,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南侨村溪南自然村西南约1公里的高田山(现称仙公山)。

  “宋室封太乙真人始祖仙公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肃,唐末、五代·河南固始人,与父、兄随“三入闽,居南安水头朴里(高美),后为高田山道士。精医道,曾治愈闽王·王审知夫人杂症,不仕,王审知封为“太乙真人”。入宋,卒葬高田山(仙公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肃王审知》)

  墓占地约40平方米,封土不明显,竖花岗岩墓碑,阴刻楷书“宋宣封太乙真人、始祖仙公墓”13字,碑顶呈半圆形,底径1.2米,高0.7米,字径约6.5×6厘米。

沈佺期墓

  沈佺期墓,在南安市水头镇后园村口虎头山麓(夏厝山)。保存一般。

  沈佺期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沈佺期,号复斋,明末清初•南安后园人。原为明•进士、吏部郎中,南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后为郑成功得力幕僚,郑成功卒后,康熙三年(1664年)随郑经入台,被奉为台湾医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沈佺期郑成功郑经》)

  康熙廿一年(1682年),沈佺期病逝于台湾,享年七十五岁;寄柩砖仔城(今台湾安平)。

  康熙卅八年(1699年),郑成功灵柩归葬故里,明诸多将士的灵柩也纷纷从台湾迁葬家乡,沈佺期的灵柩亦于此时归葬南安水头后园花山牛尾(今石壁水库南)。

  1938年,族人拾骸入金,发现沈佺期头骨印堂处有一下陷。还发掘出1块墓志铭和两枚七宝铜冠秀山石印。“明·赐进士、通议大夫、联络八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墓志”出土时已残破不全,碑上依稀可辨字样:“……挈家入岛……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形神俱瘁,遂于去岁五月构疾旋愈剧,缠绵百余日而……不孝及长孙云曰 ‘吾未及见中兴,目不瞑也!’呜呼痛哉……”

  1955年建石壁水库时,南渠从沈佺期墓前经过,墓丘常被水淹。

  1995年迁建现址。

  规制

  沈佺期墓穴位称称“虎口”,虎头山中还有两块巨大岩石状似两颗“虎牙”

  墓明式,“风”字形,糖水灰结构;华岗岩墓碑,长方形圆首,高0.92米,宽0.43米,阴刻竖写楷书3行:“明·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复斋 先生墓。”墓前没有石虎、石马、石羊、石望柱等物。

  墓的右侧立有“重修沈佺期墓碑记”石碑。

  离沈佺期墓不远处,有沈佺期故居旧址和氏家庙。在氏家庙内,当年沈佺期用来制作草药的碾药石槽还静静地躺在墙角。

余克济墓

  余克济墓,在安溪县尚卿乡青阳村。

  余克济,号樵轩。南宋·安溪县人。庆元五年已未(1199年)进士,历官侯官尉、知梅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余克济》)

  墓始筑于南宋,后人重修。今墓立一碑,为清代形制。

邱钟易墓道碑

  邱钟易墓道碑,位于石狮市鸿山镇东埔三村乡人俗称下马碑。原在东埔紧靠大海的一个观音庙旁。现代观音庙翻建,墓道碑移至数十米之外,依然毗邻大海。

  邱钟易,号德闻,清初·晋江县祥芝东埔人(现属石狮市鸿山镇),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卒,葬本村乾隆二年(1737年),邱钟易之子邱有章任厦门右营游击将军(从三品),就在这一年,朝廷诰赠已故的邱钟易“怀远将军”(从三品),诰封健在的其夫人徐氏“三品淑人”。乾隆四年(1739年),徐氏卒,家将徐氏邱钟易合葬,并立墓道碑。

  墓道碑高约2.5米、宽约1米、厚20厘米,石质优良,雕刻精细,棱角分明,碑文凹刻,上端中央为“皇清”两字,两边分别浮雕1条飞龙;下有“诰赠怀远将军德闻 公暨配诰封三品淑人庄懿徐氏墓道”字样。

杜中士墓

  中士墓墓,亦称杜蕉林墓,位于洛江区马甲镇新建村一山头上。

  中士,改名彦士,以字蕉林行,清·洛江区马甲镇新建村人(古属晋江县凤栖里),嘉庆六年(1801年)生。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历礼部主事、太史、翰林院御史,杭州督粮道、监察御史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中士》)

  墓葬依山而建,最初规格很大,占地近2000平方米。墓前有有石莲、石狮子,基座刻有二十四孝图,正前方不远处矗立着两支高达3米的象征文官的“文笔”,具清代闽南典型墓葬风格。

  “文革”期间被破坏,墓碑被用于建造水库的涵洞,两支“文笔”中一支断成数截,一支被用于填土造桥。

  近年按原规制重修,墓室后方增置一幅精心装裱的画像。画像泛黄,画纸似遭虫蛀,四周已有不同程度的蛀损痕迹,作于清末,原存杜蕉林的祖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杜中士故居》)

  此墓曾出土一批文物,《墓志铭》系清代进士陈金城撰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金城》)

邱良功墓

  邱良功墓,位于金门县太武山麓金湖镇东门小径村琼林里,是正一品武将墓园,占地颇广,规制恢宏,为金门岛上保存最完善的清代古墓。列为台湾一级文物古迹。

  邱良功,清•字玉韫,号琢斋,金门后浦人。行伍出身,官至浙江提督、三等男爵,嘉庆廿二年(1817年)卒,谥刚勇,诰授建威将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邱良功》)

  邱良功墓建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坐北朝南。

  墓丘为圆土堆,墓碑镌刻:“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十一月 皇清 诰授建威将军 晋封三等男爵 赐谥刚勇 琢斋 公暨元配正一品夫人 肃惠吴氏 孝男联芳 联隆 等同立。”

  墓前立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

  再前方两旁,有石造碑亭左、右各1,内安清•仁宗皇帝御制神道碑。

  墓园前有墓道坊。坊坐北朝南,石质,四柱三间,面阔6.6米,高约4.6米。

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位于泉州城东门外约三里鹿园灵山南麓(今属丰泽区东湖街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伊斯兰教圣墓(唐):丰泽区东湖街道灵山”,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灵山·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