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观宫庵祠堂岩(6划—上)

  关帝庙南校场关帝庙。临漳门关帝庙。约所关帝庙。德化县关帝庙。洪濑关帝庙(天香巡境)凤城关帝庙(关帝庙、西境关帝庙、凌云堂。安溪县凤城镇解放路。沿革。规制。)湖头关帝庙(忠义庙。安溪县湖头和声大桥西畔)。万春寨关帝庙(永春县五里街镇康山万春寨之巅。沿革。规制。)。崇武关帝庙(南门 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沿革。2000年《 重建崇武南门关圣庙记》。规制。)。登山关帝庙(登虎榜关帝庙。安溪县蓬莱镇登山村村口)。承春关帝庙(承春庙。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万安关帝庙(万安宫。晋江市池店镇大洲村。沿革。规制。)。义和寨关帝庙(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东北崎山之上义和寨内)]关帝宫南邑关帝宫南安市丰州镇社坛村
  西资岩寺
[西资院、大石佛寺。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卓望山南麓西资岩。西资岩。肇建。修葺。规制(前殿。庭院与两庑。大殿。)。周边附属建筑(无能 蔡先生祠。观易亭。白衣庵。)其他。]西天寺[西天室,西天岩。德化县浔中镇祖厝村西天山腹部。沿革。规制(山门。殿宇。“十八学士”山茶花。观音阁。)。周边历史遗迹(和尚田。水牛墓。鸳鸯池。三阶石。)]西华岩(西华室,室仔岩。德化县城西门外大旗山顶。沿革。规制。)西华岩寺[净觉莲寺。南安市丰州镇九峰山西华村。沿革(始建于唐末。现代重建。)。规制。]西陵宫、西禅寺(净居寺)、西园寺、西坑宫西峰后宫(六王府。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獭窟岛])、西峰寺(永春县湖洋镇南坑村齐云峰下。沿革。李光地与锐峰和尚。)、西湖宫(丰泽区北峰街道段湖村)、西碧岩(西岩。南安市诗山镇梧埔山村卿源西碧山山腰。沿革。规制。)
  妈祖宫
[霞洲妈祖宫(鲤城区江南街道霞洲社区。沿革。规制。)。王宫妈祖宫。长春妈祖宫(丰泽区法石社区东段。沿革。规制。历史积淀。)。围头妈祖宫。崇武妈祖宫(崇武天妃宫、崇武天后宫、黑脸妈宫。沿革。规制。黑脸三妈。)、獭窟妈祖宫(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沿革。规制。天香绕境。)、五峰妈祖宫(五峰宫。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赖厝自然村五峰山东麓。沿革。规制。)、溪底妈祖宫(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潮显妈祖宫惠安县净峰镇上厅村濒海之滨。沿革。规制。神事)、大屿妈祖宫(惠安县大屿)、霞霖妈祖宫(惠安县小岞镇前海村。沿革。规制。)]妈祖庙(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街。沿革。规制。碑记。三个传统节日活动。)

关帝庙

  南校场关帝庙

  位于泉州郡城南校场(原汽车运输总站),始建于清,祀关公。废祀。

  临漳门关帝庙

  位于泉州郡城新门街尾临漳门,相传始建于明初,祀关帝,为七城门关帝庙之一。废祀。

  约所关帝庙

  位于泉州北门街都督第巷口南侧。始建于明代。主祀关帝,附祀狄娘娘,为清源铺约所境境庙。近年北门街拓改时重修,西向,面积80平方米。

  德化县关帝庙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庙祀·关帝庙》:

  “关帝庙,在县城内下市,旧在宾阳门外。后迁今所。

  国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庙后大松围丈许,忽折压,全庙皆碎,惟神座上瓦桷具存,帝像俨然。知县和盐鼎重建。十五年(1676年),洪水荡圮。

  先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何之旭祷于神,祈收捕奸民许于敬。功成,建新庙于县治北山巅。

  自旧庙水圮,春秋朔望祭谒皆在新庙。

  乾隆六年(1741年),知县黄南春改就下市旧址鼎建。

  邑绅士记:

  “汉之季,笃生关圣夫子,义勇忠贞,正气礴天地,其灵爽千古长昭。凡都邑里闾,罔不像祀,而历代帝王迭封累锡,典綦重矣!迨我圣朝,尤崇隆礼,于二祭之外,沛帑嵩祷,复追封其三代,制殿宇阶陛,立皋门与帝阙埒,洵千古未有之盛典也。

  德邑旧庙在北山之巅,岁辛亥(雍正九年,1731年)邑侯黄南春莅兹土,朔望拜谒,见庭宇湫隘,下湿上颓,皇然不安。每于宣讲圣谕时,即与士庶商地恢营。但山城桥庙,需理者多。侯乃壬子(雍正十年,1732年)建鸣凤桥,甲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明伦堂,乙卯(雍正十三年,1735年)成云龙桥。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修东岳及文庙,己未(乾隆四年,1739年)又葺鸣凤桥。十载之间,不遑宁处。辛酉(乾隆六年,1741年)夏,相视帝庙旧址,令庠士裴震良陈其遇鸠工鼎建。殿陛门庑,悉遵今制,计费金三百余。不三月而圣像庙宇,咸观厥成。此固神之默相,要非我侯勤政之功,曷克臻此!继自今赫声濯灵,保兹岩疆,祜我黎民。

  神之宣德二年(1427年),知县何复重修。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许仁申请,改为阴阳医学惠民药局;未几仍复。崇祯(1628—1644年)间火。国朝·顺治六年(1649年),知县王榜鼎建庙,后为观音阁。乾隆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黄南春重修,以观音阁东为真武殿,西为云龙书院。”

  洪濑关帝庙

  位于南安洪濑街中,已有千年历史。

  宋朝洪濑就已经是商业繁华之地,关帝是商业之神,商业重忠义,从宋代开始,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十三,洪濑镇区五境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关帝巡游活动(天香巡境)。活动期间,四乡八里的人们都赶来汇集。

  农历二月十一,出巡队伍就开始热身。入夜,洪濑街上锣鼓喧天,旌旗流光溢彩,沿途鞭炮齐鸣,队伍沿洪濑主要大街先行巡游一遍。

  农历二月十二子时一过,就已经零零星星有人来进香了。早饭后,先是关平出巡”,亦称关平探路”。队伍集中地点在新洪南大街至莱州宫口,队伍前面是八面大牌“肃静”、“回避”,然后是彩旗、凉伞。关平坐在马上,身披彩袍,后面人马紧跟。上午的队伍由莱州宫口出发,绕境内一些大街道,穿街走巷,最后返回莱州宫,整个仪式持续一个多小时。

  农历二月十二中午,蓬莱境天香出佛巡境开始,从莱州宫口出发。农历二月十三为树德境天香。两天的天香,大致的巡境队伍、时间相似,只是路线有所不同。

  天香巡境队伍最后回到莱州宫,有一个“冲宫”仪式,就是关帝爷、土地公巡游全境将要回宫的时候,不能象出发和巡境时候的慢慢行进,而是有一个“冲”

  先是关帝爷“冲宫”。在离宫门口百余米时,专门派人把路边观望的人群散在路的两旁,让出道来。七八个小伙子抬着关帝爷神像拔足飞奔起来,边跑边大声吆喝,周围人群也大声呐喊助威,周围鞭炮齐鸣。众人抬着神像拥进宫里,把神请上宝座。

  接着是土地公“冲宫”。土地公个头较小,神格也较底,但土地公是与人们离的最近的、关系最亲密的。土地公“冲宫”时要“颠轿”,就是抬神轿着小伙子一定要边奔跑边大力的摇晃。据说这样土地公才会高兴,保佑全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香巡境实际上是一次场面宏大的民俗文艺踩街。整个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至回宫要将近四个小时。

  队伍中,八面“肃静”、“回避”大牌和二面大锣清道,顺忠候骑马,太监八名,关帝爷凉伞、周仓大将军、土地公,接着大鼓吹、彩车、蜈蚣阁、铁枝阁、雨伞阁、板车阁、舞龙、南音、吹鼓队、拍胸队、火鼎公火鼎婆、打胸队、车鼓婆、排子吹、阿仙踢球、马队、车队、人队等,依此递进,有时队伍足达5000米。

  最具特色的是马队,往往由一百多匹马组成,马上坐的都是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小女孩,粉雕玉琢。男孩或扮成耀武扬威的小骑士,或扮成傲气十足的王公大臣,或打扮成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英雄好汉;女孩则或妆成红楼梦里的美女,或妆成昭君出塞呢,身披白绸,头上白纱巾,撑着黄色凉伞。现在随着时代变化,骑在马上的还出现小博士、韩剧大长今主角等!

  树德境主祀神是观音菩萨,因此天香队伍与蓬莱境有点区别,主要是船阁。船阁下面是安装有轮子的木架,上面是花枝招展的船,绘画精致,小孩化装后站在船里,随队伍巡游,长长的船连在一起,一起游行,场景壮观。龙阁有人抬着,小孩子们也是坐在上面,一个个打扮的漂漂亮亮,最前端则是一个巨大的龙头,张牙舞爪,十分神气,足足有几十米长。据说龙阁在洪濑天香活动里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经久不衰的。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崇拜,“二月二,龙抬头”,春天来到,举行这样的仪式也是祈求龙能够佑护一方风调雨顺,消灾禳福。

  凤城关帝庙

  凤城关帝庙,又称关帝庙、西境关帝庙、凌云堂,位于安溪县凤城镇解放路(原称下西街)原安溪县搬运公司南侧。

  沿革

  凤城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称武庙。

  相传,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廿八日,永春人蔡寅率众数千进攻安溪县城,民心惶惶。时安溪知县李钰率军民防御。里人林超北素晓阵法,立于城墙之上,见众阵法混乱,军入死门,曰:“敌不可畏也。”他随机应变,指挥军民在小西门外击退数百敌兵的进攻。次年三月,蔡寅率众又至,四面环攻县城达28天。一日,薄雾中蔡寅忽见城楼之上甲兵无数,拥立着一位身穿锦袍的长须将军,左右二将相随,疑城中援军已到,遂引兵而退。民众传说这是关帝关平周仓显灵助战。战后,知县李钰为此亲率城内士绅特地前往武庙向关圣帝君上香叩谢。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东街新建武庙,下西街武庙改称西境关帝庙。

  民国十六年(1927年),西境关帝庙成立“市西协善社”,编纂《超脱迷津》善册劝导民众,古代民间的干旱求雨、驱邪送瘟、善恶报应、庇佑黎民等传说亦编入书中。

  民国十九年(1930年),民团陈佩玉进驻安城,拓展县城街道,西境关帝庙被拆除。关帝圣君诸神像移入右侧凌云堂,合为一庙,统称为关帝庙。

  1950年,该地被县搬运工会(站)占用,庙又被拆除。

  2001年,经海外侨胞倡议,在古时西境关帝庙原址偏右侧重建关帝庙,仍与凌云堂合并为一庙。 

  规制

  庙堂坐西南向东北,俗称“坐南蛇、观北斗”

  门庭基墙采用花岗岩构筑,石柱木架,琉璃碧瓦盖顶,石狮石鼓,红砖墙。琉璃瓦,屋脊双龙拱珠、彩凤飞檐。右边拜亭石雕赤兔马、军爷以及人物、花草。

  凤城关帝庙正殿主祀关圣帝君(协天大帝),造塑极工,威武而儒雅;座前左右配祀掌印的关平、执刀的周仓;庙前凌云堂,供奉天君及二王爷,以及卞府舍人。

  因历遭兵荒马乱的损毁,庙中文物今仅存古石鼓、柱珠各1对,还有元代遗留的泗洲佛和石狮。

  “佛生日”期间,民众除请道士开坛祝寿外,还经常集资演戏。

  湖头关帝庙

  湖头关帝庙,旧称忠义庙,位于安溪县湖头和声大桥西畔。背依街,前临溪。

  明·天启元年(1621年),湖头进士李懋桧始建。后来李光地的祖父李先春献田作庙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懋桧李光地》)

  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 ,李维坤李维凝重修。

  “文革”中毁弃殆尽。1989年间重建,1996年重修。

  庙宇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三进,土木结构,朴实无华。大门额上朱书“关帝庙”三字。

  第二进为主体建筑大殿,重檐式,彻上露明造,宽、深各3间,左右翼以厢房。厅龛祀关羽,两廊塑“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神像以及马夫、凉伞夫等。大殿上方有“山西夫子”横幅和“皇明嘉敕”金字大匾等,清·道光(1821—1850年)间安溪县令丁镗立的“至诚感神”匾亦至今犹存。

  第三进祀关羽父母(袭封),及檀樾李懋桧李先春神位。北廊墙嵌三碑,分别为清·康乾间献租养僧、嘉庆重修记事、1989年重建芳名等碑记。

  庙中楹联甚多,如:

  大门前柱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气同天。”

  殿中4支巨柱上的两副楹联:“忠诚无畏,单刀会鲁肃;义正勇为,匹马斩颜良”、“骑赤兔,挥金刀,神威赫赫;镇湖山,嘘蓝水,佛法滔滔。”

  此外,还有“忠正皇皇诛腐恶,义师凛凛护贤良”;“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

  万春寨关帝庙

  万春寨关帝庙,位于永春县城西的五里街镇康山(又名“金峰山”)万春寨之巅,把整个山顶坐落得实实满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寨隘·万春寨》)

  沿革

  万春寨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卅九年至四十六年(1560—1567)之间。

  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九十六军残部从前线溃逃过永春,遥见万春寨林木荫蔽,疑其中隐藏着游击队,发炮轰击,震落关公塑像之臂。

  1988年重修。

  规制

  殿宇不大,但“花木合抱,佳鸟啼树,蜂蝶扑花,景色幽趣”《重修碑记》)。

  山墙粉红色。进得山门,小小庭院一览无遗,洁净优雅,两侧有钟鼓楼。?

  门两侧悬联:“万壑群山朝古寨,春风绿岸锁桃溪。”

  庙前厅阶沿上有1组精美的青石雕刻,雕有竹鹿、松鹤、荷莲、云龙、麒麟等祥瑞景物,栩栩如生。

  殿内崇奉1尊巨大的关公塑像(邑人称“协天大帝”),两倍于常人,手提青龙偃月刀,恍然又见《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厅中有楹联:“文武冠侪伦,威传华夏虎臣勇;去留守忠义,效报国士风。”

  四壁画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

  崇武关帝庙

  崇武关帝庙,又称“南门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位于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地处崇武古城南门,贴着城门修建,相隔不过3—5米。

  《崇武所城志》有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泉州邑卫所寨城·守御千户所城 ·崇武》)

  “崇武南门关帝庙(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关帝关圣夫子)是武圣,历来卫所城奉之。崇武城里的关帝神像,最早祀于千户所公署的谯楼下,弘治(1488—1505年)间移祀于西城门楼,现称西门关帝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崇武千户所千户徐鸾在南门 倡建关帝庙,嘉靖四十六年(1576年)竣工。

  万历卅三年(1605年)重建。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乾隆四年(1739年)、光绪十年(1884年)均有修葺并留有碑记。

  现代曾改作渔业仓库。

  1983年重修。

  1999年夏按原貌重建,2000年秋竣工。

  2000年《重建崇武南门关圣庙记》

  庙中立有2000年《重建崇武南门关圣庙记》,文曰:

   关公神威盖世,武庙遍及天下。吾崇虽地处海隅,亦祀之久矣。襟沧海而镇雄关 ,显帝灵以庥黎庶,乃南门关圣庙也。

 庙肇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迄今凡四百五十余载。万历三十三年乙巳 (1605)拓旧址重构。自清以降,屡经修缮。毋论士农工商,皆顶礼膜拜,足以其至圣至尊者。据坊间传说,当初倭患频仍,艨艟虎眈,炮火直扑城门而来。所幸关帝显灵,挥青龙偃月大刀拨之,则敌弹偏飞,‘庙无恙,神无恙,民无恙也可知。’从而香火大盛,善信日众。遂成八方朝觐之圣地欤。

   然岁月沧桑,风侵雨蚀,且罹白蚁,梁椽蛀朽,屋宇渗漏,其状不堪。信众触目惊心,呼声颇切。由是本会同人发起鸠资,一呼百应,群情踊跃,集腋成裘。择吉1999年己卯仲夏依旧制兴工重建,翌年庚辰秋告竣,耗资近玖拾万元人民币。庙貌一新,美轮美奂,瞻仰叩拜者络绎不绝。

  赞曰:‘民心所向兮,众志成城;重辉圣庙兮,煊赫神明;氤氲紫气兮,缭绕殿庭;长庥百姓兮,安泰昌荣;镌此以志,永昭后世。’”

  规制

  崇武关帝庙2进,中有拜亭,两侧廓庑,为悬山式两坡规制,门里门外金碧辉煌,装饰繁复艳丽,层次十分复杂。

  庙门前,右有石马,左竖石雕“大关刀”

  门面鲜艳夺目。正门及左右的边门上,浓墨重彩,均画有门神。琉璃彩瓦下的屋檐是镂雕,色彩斑斓。最具石雕之乡地方特色的是,庙中遍布精美石雕。

  庙中主祀关圣夫子。原挂有明·张瑞图题匾“凛有生气”, 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不知去向。1983年重修时拓本临摹泉州通淮关岳庙张瑞图题匾“充塞天地”复制悬挂庙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通淮关岳庙》、《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楹联:“兄玄德,弟翼德,义释孟德,一片丹心昭圣德;兴蒲州,会涿州,威震荆州,万古英名耀九州。”

  庙前城墙外留有1938年5月17日日寇军舰炮击崇武城所留弹痕的“炮击处”,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登山关帝庙

  登山关帝庙,俗称“登虎榜关帝庙”,位于安溪县蓬莱镇登山村村口一座小山岗的最高处。1996年12月列为 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无考,原为石构二层式建筑,第二层用木板铺设,里面奉祀关帝。庙外建有石砌环护围墙,可用于军事防御。

  漳州游击队军事干部陈凤伍奉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之命,到安溪组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并任队长。红二支队关帝庙为活动据点,先后袭击了金谷公路局、蓬莱田亩局、蓬莱区公所和上智民军炮楼,给地方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当时陈凤伍所题的“瘴气乌烟染世界,热血扫平净光明”对联,现仍完好保存在庙中。

  承春关帝庙

  承春帝庙,亦称承春庙,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其地多姓。

  不知建于何时,古已有之,今存。

  戴凤仪《承春帝庙楹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永春州桃场城有承春庙,古祀关帝,丕震声灵。

  壬寅(1902年)春,予游是城,雪楼学博、介庵明经,请予撰联以颂之,限‘承春’二字弁首。予谓铺张颂语,不如辩明史事,较有合于帝心也。因缀俚句如此:‘承祚岂知心,青史浪书矜一字;春王谁定统,紫阳特笔契千秋。’”

  庙前有供唱戏的戏台和坐场,庙内奉祀两尊红脸公,较小者为出巡用的;两旁的护卫神将是黑脸周仓和白面关平。两侧书“忠、孝、廉、节”4个大字,堂中置“回避、肃静”牌。

  万安关帝庙

  万安关帝庙,原称“万安宫”,位于晋江市池店镇大洲村大洲旱闸的堤岸外侧处。元、明时,大洲村属晋江县三十四都顺州铺,又称“万安”

  沿革

  始建不详,祀关圣帝君。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扩建。

  1938年重修,立有碑记。

  1987年,本村旅菲华侨李景贤回乡探亲,见庙宇坍塌,力倡翻基重建,除保留原方位外,其余建筑全部更新。

  2008年,得李景贤家族及旅外侨亲鼎力捐资及乡人筹措,又征地再次扩建,耗资150万元,历时半年,于当年端午节告竣。2008年5月嵌立《万安关帝庙戊子年修建记》碑以志。

  每年的神事活动主要有:正月初一,到关帝庙烧香祈运;正月初九,抬神像(大帝,二帝,境主公,土地公)出庙游村;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关帝生辰,烧香、演戏。

  规制

  关帝庙区域总占地面积15亩,绕以围墙。围墙门额“万安关帝庙”,门联:“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山河。”

  寺庙坐东朝西,由山门、前庭、正殿、厢房、正气楼(后殿)等组成,整体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

  山门牌楼式,燕尾脊高翘,中部雕立二龙戏珠。匾额“神勇”,门联“万古春秋,俎豆馨香香不断;安澜沧海,精忠义德德无疆。”门旁分立两石狮。山门前置烧金塔。

  山门内为前庭,正中置烧石雕金炉。左右各置1尊牵马侍者石雕像。

  正殿三落五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砖石外墙。

  原大门题额“万安宫”,门联:“帝蜀称天扶一统,神居胜地福万安”。现大门按古建筑规制作塌寿处理,门额“万安古地”,门联:“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两旁各设边门,边门旁墙柱镌联:“蓝水迴环襟帝庙,紫峰耸峙挹宫门。”“万年香火顺洲地,安国苞亲大帝心。”

  正殿中左、右壁绘有“龙吟”、“虎啸”“刮骨祛毒”、“千里走单骑”、“桃园结义”、“单刀赴会”、“挂印封金”等体现关公忠勇节义的彩色壁画。还有用彩色瓷片塑成翻腾的青龙和跳跃的黄虎图案。

  大殿正中神龛供奉2尊关圣帝君坐像(称大帝、二帝),面颊清瘦,长髯飘飘,目视远方,右手持《春秋》卷,与多数关庙中的雍容华贵神像迥然有别;左侍关平太子,右侍周仓将军。关帝神像上方有“敕封汉寿亭侯”碑,直书,边镌龙纹。神龛之上高悬“乾坤正气”、“与天地参”、“德犹宣□”、“浩气长存”、“英灵显赫”大匾。

  右侧配殿神龛祀大洲村挡境神“万安境主”神像。左侧配殿神龛祀“福德正神”

  神龛前柱联:“关怀莫胜河山统一,帝德当推忠义无双”、“功存汉鼎得夫子正气,志在春秋有圣人遗风”

  大殿和拜庭还有柱联:“一心扶汉室,事不二主;三杰盟桃园,威震四方。”“忠义神威丹心贯日,春秋正统峻德参天。”

  厢房用作斋厨、禅房。

  正气楼处后落,亦称后殿,现代式两层楼房,前有走廊。嵌青草石门额,二层“正气楼”,一层“威名华夏”,各有门联。

  庙前空地建有戏台。

  庙左辟有莲花池,石砌,池岸用石制低栏围护,配有亭台。

  庙后有古榕1株,高达三、四层楼,枝繁叶茂。

  殿堂内置有1座辇轿,供游神时用。

  义和寨关帝庙

  义和寨关帝庙,位于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东北崎山之上义和寨内。(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寨城·泉州寨隘·义和寨》)

关帝宫

  南邑关帝宫

  南邑关帝宫,位于南安市丰州镇社坛村古街道中段。抗战前,丰州一直是南安县治所在地;县城之西的九日山下,有社稷坛,社坛村名即渊源于此。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丰州首置东安县;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八姓南迁,沿南安江(现晋江)而居。南迁的中原百姓在丰州定居后,择址于社稷坛东边建关公龛亭敬奉关公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与南邑城隍庙、武荣慈济宫同时扩建,“易龛为宫”。现存的主殿棱形石柱、覆盆柱础、三通大门前轮鼓石,是宋代遗存。

  南邑关帝宫历朝均有修缮。

  1986年由新加坡华侨集资2万多坡币、香港同胞集资9千多港币,按力求保持原貌、保存实物原则重新修建。

  2010年重建,2011年农历12月16日落成升梁晋殿酬神庆典。

  该宫坐向癸丁子午,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建筑,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中开三通门,由内院、拜事、两厢、厅堂及两侧护廊组成。

西资岩寺

  西资岩寺,又名“西资院”、“大石佛寺”,位于晋江市南端金井镇岩峰村卓望山南麓西资岩(金井与围头之间),距蔡鼎故里塘东村约500米,与金门岛一水相望。“西资”之称,本意指“西教及资”。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是西资岩寺一年中香火最为旺盛的时候。每月廿二日,是西资岩寺斋戒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鼎》)

   “西资岩石佛(晚唐):晋江市金井”,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资寺石佛造像(宋):晋江市”,2013年5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资岩

  卓望山西资岩的岩石构造主要是花岗岩。

  《温陵晋邑锦东氏文明份公谱》录有1篇明·蔡鼎所撰《西资岩卓赋》,其中叙其形胜,曰:“我有卓望之高山兮,跨白云之闲闲。岩多石上之明月兮,旷万里其潺潺。浪冲击于九天兮,皓皓乎若长林之散飞鹇。涛镗鍧于清霄兮,轰轰乎若三军之度玉关。襟带东海,万国环环,背负清紫,衡脉珊珊。岛屿列眉际,纷乎鸥凫之溯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鼎》)

  旧传西资岩寺周围共有18处岩景,与虎岫、真如、石佛同为泉南四大名胜之区。在1985年以前,这里是采石区,原先的十八岩景现已不复存在,只遗留下一个个犹如人造悬崖峭壁的采石窟。

  肇建

  西资岩寺的始建年代不详,有二说:

  一说为隋·开皇九年(589年)。清·嘉庆、道光间晋江东石蔡永蒹手抄本《西山杂志》云:“隋·开皇九年(589年)开发夷州(今台湾),委工部尚书蔡祖造卓望山马嘶塔,遂凿三世尊佛,造寺曰‘大石佛寺’。”寺大门左边现存的清·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重建西资岩纪德碑》则载:“相传创始在隋、唐间,岁莫可考。”

  一说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称:“此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八年。”今石壁仍保存“有宋绍兴戊辰年(绍兴十八年)王圆蔡婆养合出七十千文助筑宝殿”崖刻。

  照常理推断,应是凿三世尊佛在前、建寺在后,或同时。故而一般认为,隋、唐间即凿三世尊佛,或并建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重修寺庙。清·乾隆陈起彬《西资岩纪事崖刻》云:“寺之创建不知起至何年,仅留有小碑,载有宋·绍兴年间王圆蔡婆养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则是寺之建殆起自隋、唐之世矣……”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卓望大石佛寺》亦持此说,曰:“卓望大石佛寺,在十五都西资岩。初建莫考,宋·绍兴十八年……修……”

  福建省文物局认定,现西资岩寺所存三石佛是晚唐镌刻的,为福建最早的大型立雕像;另2尊石雕护法神是后人再镌的。央视国际《考古中国·第三部·藏宝现身之沉舟帆影》亦称“西资岩依山凿刻的五尊大佛,是研究晚唐泉州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

  修葺

  明·天顺三年(1459年),西资岩寺又修。明末遭受洗劫破坏而废。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乡绅陈起鸣陈起彬陈起彰兄弟重建修复,并在附近复建朱子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卓望大石佛寺》载:

  “明·天顺三年(1459年)修,后废。

  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间,里人陈起鸣起彬以父遗命重建,又因父偕众原建朱子祠褊窄倾颓,就岩构地兴建。”

  乾隆(1736—1795年)间的修复,实际有3次,历时8年,在西面庑廊立有乾隆廿一年(1756年)《重修西资岩记》、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武英殿校书、安溪教谕范学洙所撰《重修西资岩纪德碑》。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陈起彬修建岩寺时自撰的碑记刻于大石佛右方护法武士像身后岩面。

  清·范学洙《重修西资岩纪德碑》载称:“岩之为境十八,乡先生在此著《易蔡》甚精奥,绍功亦斯地人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范学洙》)

  陈起彬,清·乾隆上清村人(距西资岩寺东北1里多路)。少贫,往广州谋生,后成“十三行”首富。即捐中宪大夫衔,衣锦还乡,同时大兴土木,修建西资岩寺。现广州文化公园附近还有一条街,路名即称“十三行”,据说就是当年陈起彬发迹的地方。

  据《重修西资岩纪德碑》载,陈起彬兄弟先在西资岩复建朱子祠,继而修西资岩寺,扩建禅堂僧舍,又増筑文昌阁,修建观音亭、真武殿,把这一带儒释道宫庙建得“宏敞轩阔,曲折幽邃”,体现儒释道合一之风。

  民国廿四年(1935年),旅菲乡侨、糖业巨商蔡本油独资大修,是现代规模较大的1次修葺。除保留四面石壁外,其他都将砖木换成水泥,石佛也涂上金身。后来虽因“七七事变”而停滞,但也差不多完工了。

  1958年“八二三”金门炮战,现西资岩还留有许多防空洞。西资岩寺则充作前沿小学,前些年在1座废弃的防空洞墙壁上,还可见“用我们的歌声和读书声压倒敌人的炮声”标语。

  “文革”期间,石佛与寺宇遭破毁。石佛手指、脚趾、衣服褶皱全都敲碎,佛身上饰金被刮去;其两侧护法神将被推倒在地,所执斧、捧剑也被砍掉。

  1983年,蔡本油旅菲后裔汇回巨款托族人稍加修葺,1984年竣工。寺前新掘放生池,新建塔幢,辟道路,栽花木,筑围墙,竖山门,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九脊歇山式屋顶,飞檐高耸,龙吻气韵生动了;藻井栋梁髹漆一新,大殿方砖都做了一番修补,三尊石佛及两侧神将也修补完整,幷洗刷残存的泥土金粉;又在山门内重塑弥勒菩萨韦陀天王像,在大殿两旁重塑十八罗汉。西庑廊立1方《重修西资岩大佛寺碑记》,记录重修始末。

  规制

  现存寺庙为1935年重修规制,由前殿、庭院与两庑、大殿组成,架构采用钢筋水泥仿木建筑工艺,平面布局呈“同”字形,高大轩敞,气势雄伟。山门前一方大平地间开着1口放生池,立两座多宝塔,栽松种竹,饶有生意。

  前殿

  前殿宽五开间深二进,单檐硬山顶。

  山门凹进式门斗宽敞,题额“西资岩”。中门匾额“西资古地”,长3米,高1米,楷书,落款“光绪举人蔡谷仁。大门联“西佛千年来福地,资生万物洒慈心”为清•道光(1821—1850年)进士蔡德芳(系蔡谷仁之父,忠宪大夫)所题。大门旁一副石鼓雕镂螭龙、花卉;大门边堵浮雕游龙、戏虎;左右边墙石堵浮雕麟、凤、龟、鹤,精致绝伦,体现闽南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

  山墙大字题写“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大门内殿堂立一神龛,正面供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供持剑护法的韦驮菩萨

  庭院与两庑

  前殿和大殿之间的庭院宽阔,面积100平方米,中间建有拜亭。

  庭院两边由长达10米的庑廊组成,雕塑着多闻广目增长持国四大天王。西庑竖立3座历代重修石碑,东庑嵌有清·道光年间重修碑石。

  大殿

  大殿五开间三进深,重檐歇山顶,殿顶高达11米;重檐间距3米,中夹百叶格窗,使殿堂分外轩朗宏敞。

  殿前门廊立着1对瓜楞形花岗石柱,高约5米。柱上浮雕蟠龙戏珠,蟠龙之首一向上、一向下,口中各衔1珠,龙身硕长,各呈矫然游走姿势;两龙形象不同,而均呈现粗犷浑厚的雄姿;其中一龙首居中,杨须叶舌,粗壮的龙爪显示出雄健与力度。从石柱的风化程度及雕刻风格来看,显然是明代以前的旧物。

  门柱镌刻清末南安进士吴增撰书的楹联:“此寺自隋、唐以来,阅世一千余载;有人于明、清之际,著书数十万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前廊石柱上,镌刻着衡阳沈琇莹(曾任两广盐运使)撰书的楹联:“古佛意云何,认否一千年前,石上现身初说法;名贤来隐此,赢得三百载后,山中历劫有遗书。”

  殿内柱联诸多,如:“度一切众生,胥登觉岸;辟三千世界,莫误迷津。”“东国振灵光,一玉毫照临世界;南邦开觉路,大瀛海散尽天花。”

  大殿内依摩崖镌刻立佛5尊(三世尊与2尊护法神),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凿出来的圆雕立像。《西山杂志》称雕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福建通志》则载大石佛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雕立。

  西资岩寺内以阿弥陀佛为主尊,奉祀“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的专修对象,净土宗因专修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而得名,以信愿念佛为正行。

  三世尊均赤足立于莲座上,相距不足1米。

  中为阿弥陀佛,身高4.50米,宽1.62米。佛像略前倾,背连山石,头顶螺髻,面部丰满,额中有吉祥痣,唇厚颐丰,垂耳至肩,神情深厚而慈和。身着褶纹简练流畅的宽袖袈裟,袒露右胸。左手平胸托举一朵小巧的莲花,袒露的右手前伸作援引状。跣足,足下双仰莲座高0.95米,雕刻工整而秀丽。

  左旁为观音,像高4米,立于莲座。头顶高髻,容貌端庄慈祥,耳垂有花饰,右手下垂以姆指、无名指及小指夹宝瓶;左手当胸作弹指状。胸前挂璎珞宝串,衣袖连缀花边,雕镂精美。

  右方为大势至,高4米。姿态衣着略同观音,神情稳重严肃,左手拈诀下垂,右手上举施说法印。大势至观音足下的莲台略低,只有0.76米。莲台下方镂刻海潮纹,佛像头后镌圆形佛光及云彩纹。

  三世尊两侧有各立1尊石雕护法神,高2.86米,均着衣甲,一执斧,一捧剑,是宋后增雕的。

  右方武士身后崖刻碑文,是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陈起彬修建岩寺时自撰的碑记。左方武士背后也有两方碑记,可惜年代久远,字迹漫漶,无从辨识。

  周边附属建筑

  无能 先生祠

  西资岩寺西侧,建有无能?先生祠”,是蔡鼎卒后里人与其弟子为纪念他而建的专祠。蔡鼎,号无能,晋江塘东村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曾在西资岩隐居著《易蔡集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鼎》、《泉南著述·易蔡》)

  该祠毁于廿世纪中叶,后由裔孙重建。

  祠三开间三进深。颜曰:“明先贤无能?公祠”门柱刻清·嘉庆举人蔡廉石撰书楹联:“帝称布衣,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书名《易蔡》,往圣由此继,后学由此开。”

  祠中悬有“国师”匾1方,并奉有蔡鼎神主。

  柱联:

  “继虚斋紫峰,殿晋水阴阳易派;游燕蓟、辽沈,识神州兴废先机。”(按:殿,殿后,最后一人)

  “采菊东篱,赐茶北阙,听潮南海,观易西资。”

  “荐牍重劳阁老,参军不薄白衣人。”

  观易亭

  观易亭,俗称“观星亭”,位于西资岩西畔、无能祠对面小石丘上,形态小巧,是蔡鼎观星研易处。额曰“观易亭”

  明·天启七年(1627年),蔡鼎上疏揭发魏忠贤奸状,触怒当朝,遂微服潜避故里金井塘东,筑此亭以观星研易。
明、清交兵后,址基剥落而圮。清·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氏族人等醵金重建。同年黄燮撰书《重建先贤塘东无能?先生观易亭记》,勒碑立于观易亭旁。

  原碑旧已湮没,今碑为后世重立。碑花岗石质,高206厘米,宽80厘米;碑额浮雕双龙护匾图案,中竖刻篆书“大清”;正文楷书竖排,计20行。[按:黄燮,晋江安海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铨选知县。]

  碑文曰:

  “重建先贤塘东无能?先生观易亭记

  同邑后学黄燮敬撰并书

  石工杨国庠刻字

  有道于此,可以究天地之始终,定生人之性命,近贞其素履而远则措诸天下,进为王者师而退亦可以觉后世。若是者,其维《易》乎!顾浅者或第迩训诂,诡者又借为谶纬,自是而之深心,之奥旨,亦几乎息矣。(按:“”: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朱熹。)

  明季蔡无能先生者,家海上,自弱冠时精《星经》,而于《易》尤独擅天授。殚精研虑,著《易蔡》一书,分封彖爻象,推消长存亡,本其心得,合揆(“揆”:准则)前圣,共五十万言。陈卧子曰:‘读震、艮、渐、归妹诸解,可以知其养;读蹇解、损益诸解,可以知其识。’(“震、艮、渐、归妹”、“蹇”、“损益”:卦象)识者以为知言。而一时钜公:虞江钱蒙叟、梁溪、吾闽曹能始诸先生同校刻之,海内风行,驰不以胫,则先生之书,流传者远矣。

   窃尝综先生行事,亦无一不合于《易》者。当熹宗之世,边疆多故,先生以诸生为当事幕致(天启间孙承宗督师蓟辽,聘蔡鼎为幕僚),山川形势,到辄留心,区画所周,蓟辽无震,帝赐为白衣参军。珰摇国,复上疏力陈,触怒潜避。庄烈即位,绘像旁求,诏复原职,辞不拜命,上称为‘布衣’,进见赐茶。归家后,复见国患日深,屡揭送政府,极论边事。

  盖先生少时即具大志,尝自匾其楣曰‘来师门’,寓必来取法为王者师。后又曰:‘我非时所能用,亦非时所能杀。’及著《万远堂稿》,篇末绝笔曰:‘我不得过计于癸未。’所言无不验者。其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若烛照而数计,非精于《易》而能若是乎?

   里有西资岩者,为先生当日结亭著《易》之处,大书‘古卓望’,复搜罗岩景十八。厥后应唐王(“庀”:具,使具其官属)军师之征,旋即归里,终隐于是,每凭眺雅歌长啸,其于斯亭,所云魂魄犹应恋此者。

  兵燹以来,址基剥落,至是其族孙剧金(“剧金”:醵金,集资)重建,经始于乾隆乙酉(乾隆卅年,1765年)三月初吉,成于六月初旬。董事者为先生功侄孙鲁东,即兴建岩之真武殿僧房州司马先君男也。尚义济美,蔚然可嘉。而鲁弼君亦有力焉。

  予惟天地之间变易者事,而不易者理。昔之亭立而圮也,今之亭圮而建也,事之无定者也。废兴成毁,何尝不在彰往察来之中?要以先生精神不可磨灭,为后学所瞻仰者,虽亘古如一朝。履兹亭者,揽海阔山高之概,想天根月窟(“天根月窟”:喻光明澄彻境界)之趣,庶不至以千古卓岩仅为游观之地也。

  乾隆乙酉年(乾隆卅年,1765年)六月吉旦

  (立碑人名略)

  亭中有清·进士王恒京撰书楹联:“易老书成蔡,道高客作卿。”

  白衣庵

  白衣庵,位于西资岩寺右旁、无能祠”往西过一小涧的嶙峋山石间。

  白衣庵为玲珑小庙,额题“白衣庵”

  庙中依独立山石雕琢而成1尊“白衣坐鲤观音像。该造像刻于何时无考,据传为宋代遗存。

  像高约1.1米,肩宽0.42米,披头巾,束发髻,髻中化佛,胸饰莲花1朵,慈目低垂,身披白衣,衣纹的处理简洁明了,亦如丝绸般服帖柔软。佛像手腿不露,趺坐于鲤鱼背上,形象温柔慈祥。其头部后浮雕一个光圈,右肩旁刻 1头鹰,左有一花瓶。

  其他

  在观易亭南边附近石壁上,原刻有蔡鼎亲自勒书“古卓望”3个大字,字大如斗,笔力雄健,因采石毁。今有复制“古卓望”石刻,异地立碑以存。

  西资岩寺东面高阜处,又有朱子祠、真武殿、阎王殿一列观庙,众星拱月般地围绕着西资岩寺。其中真武殿为石结构,殿中凿造1尊高1.7米的真武大帝的摩崖石刻,披发跣足,身着盔甲,手执宝剑,赤足立在1只大石龟上,石蛇缠绕右脚;左边侍从手拜印符,右边侍从手执黑旗。

  寺之左、右30米处山岩石上,各凿1尊佛像,左雕踏龟玄武,右雕坐鲤观音,高约4米,刻工精巧。

  西资岩寺东侧不远的的一方石壁上,尚存蔡鼎亲题的“慧眼”2字摩崖石刻,落款处有书”字样,迄今字迹清晰可辨;下有一口井称“慧眼井”

  寺庙后的山崖高处,有古人镌刻的“泉南胜概”4字。

  西资寺山岩之上,原存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题刻“佛国”2字,廿世纪60年代开山采石时被毁。

西天寺

  西天寺,曾名“西天室”、“西天岩”,位于德化县浔中镇祖厝村西天山腹部、“科荣堂”西北侧,海拔900多米,距德化城关约12公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氏·科荣堂》)。

   “西天寺(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西天寺,始建于唐末宋初。根据地方《族谱》地名和历代寺僧名录考查,宋代已有该寺。

  西天寺为科荣氏族人所建,奉祀观音菩萨

  明代以前均称“西天寺”,住有甚多寺僧,农耕自给,后因寺产入官,僧徒他去,易名“西天室”

  代有修葺。

  清·德化县教喻出梦鲤曾有诗赞西天寺曰:“西山似绣展屏头,翠积苍茫滴欲流。每看晴云开帷帐,合携笙鹤共遨游。”[按:出梦鲤,清·惠安县樟市铺洪厝坑人(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人,出科联胞弟。雍正朝(1723—1735年)中举,任过德化县教喻,后迁南部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出科联》]

  清·乾隆(1736—1795年)间,科荣氏族人集资大修。

  廿世纪50年代大跃进期间,西天室一度作为德化县化工厂厂部;60年代“文革”期间曾遭部分损毁。

  1981年,修复“西天室”殿宇清代遗构,并增建“观音阁”,形成今所见的殿宇和“观音阁”两座主建筑。

  1983年复名“西天寺”。2001年鼎建山门。2008年,殿宇落架维修,仍木质结构,保留原貌,寺内外增添条石,石板等石材,并首拓月池。

  规制

  现西天寺由山门,和殿宇、观音阁两座主建筑组成。

  山门

  山门石质、4柱、3门,建筑精巧,古朴气派。
山门牌楼为石柱、石板,分上下两层,雕刻双龙抢珠、金鱼戏水等图案.
山门前置2座石狮,南侧有广场。

  殿宇

  【概说】

  西天寺殿宇系就清代遗构修缮而成,坐艮向坤兼丑未(坐东北向西南),木质结构,宫殿式建筑,屋顶为翘脊单檐悬山式,屋架为穿斗抬梁式,2进3开间双护廊,有前殿、庭院、正殿,主体建筑宽25.5米、长19.9米,建筑面积505.46平方米。

  正殿门前檐梁上,悬挂1口两人合抱的大铁钟,系清·康熙二年(1663年)进士李道泰及子、孙、住僧捐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正殿上方悬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牌匾“慈心普济”

  正殿内中供奉观世音菩萨金身神像,左侧供奉普明祖师,右侧供奉西天寺1至4代住寺僧神位。殿内还有清代雕塑的地藏王佛1尊、西天净土历代祖师古檀木牌1块,供案上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永春徐光栋捐献的铜香炉1个。
殿中有2幅壁画:一题款“道光壬午年桂月”,即道光二年(1822年);一题款“庚申年”,即咸丰十年(1860年)。应是氏族人所为。

  【古楹联遗存】

  正殿内、外廊柱,遗存明、清题刻木板楹联7对。

  明·曾观生“宝月耀科峰,原是西天慧眼;昙云腾德水,总归南海慈航。”落款:“佛弟子曾观生曾维祖同敬刊。”【按:曾观生,明·天顺(1457—1464年)间贡生。】

  清·曾西元

  其一:“彼西耶,此西耶,灵爽如来,法界何分彼此?是天哉,非天哉,浮云不染,寸心自悟是非。”落款:“里人曾西元题。”

  其二:“宝月耀科峰,原是西天慧眼;昙云腾德水,总归南海慈航。”

  【按:曾西元,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丁丑科进士。】

  清·曾重登“母何吕名慈,是由来显佑默持,有类恩勤挚意;子胡然称谊,总为此虔祈恩祷,无惭孺慕真情。”落款:“佛谊子曾重登题。”[按:“呂”:“以”的异体字。曾重登少年时代常到西天寺内勤读经书,并许愿如来日科甲登第,即拜西天寺观音为谊母。乾隆七年(1742年)壬戊科会试果登进士第,为此联。]

  曾焕章曾向龙“利与名梦中唤醒,仙若佛觉得悟真。”落款:“佛弟子焕章向龙敬题。”

  殿前木柱联:“身居南海千季赫,像在西天万世灵。”

  正殿左厢禅室联:“众生皆有悟性,人人都可成佛。”

  寺宇内还有“竹韵松涛传道趣,花香鸟语逗禅声”等楹联。

  “十八学士”山茶花

  在正殿前庭院两侧,植有2株200多年树龄的山茶花,胸径7厘米,名“十八学士”;一株称“粉十八”,一株称“红十八”。最大的那株茶树高3米许,小的也有2米许,主干壮若小桶,树冠枝杈繁布;每逢冬、春两季,花蕾花苞灿若繁星。它的奇特之处,是同株异蕊,能在同一植株上开出娇艳多色的花朵,深红、桃红、粉红、雪白、乳白。红中夹白、白中夹红的山茶花集于一树,花瓣井然有序,鳞叠螺旋,各呈意态。

  “十八学士”山茶花原产云南,金庸在现代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曾借书中人物段誉之口述及:“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决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

  据《德化县志》载,西天寺的这两株“十八学士”山茶花,是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里人曾重登在任云南曲靖府平彝知县时,千里迢迢从云南带回种植的。现立的茶花的说明牌曰:“系本境重登于清朝乾隆年代从云南带回培植至今。”【按:曾贞钜,字其岸,号科亭,以榜名重登行世,清·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科荣自然村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七月生。乾隆七年(1742年)登明通榜进士。乾隆廿九年(1764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任云南曲靖府平彝知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重登》】

  清初园艺家陈淏子辑的《花镜》载:除云南为外,全国仅上海、福建德化、湖南长沙三地有这种“十八学士”山茶花。

  观音阁

  观音阁,1981年后新建,两层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44平方米。

  上层排列2000年1月由社会各界人士捐资赞助的100多樽百态观音。这些观音有木刻、瓷雕、铜铸各式,大小不一,最大的高50厘米,最小的高40厘米,色彩各异,千姿百态。

  下层为“圆梦室”,供香客住宿圆梦。

  周边历史遗迹

  和尚田

  沿林间小径走500多米至西天寺水尾,即为“和尚田”遗址,现辟为放生池。池旁建“慈心宫”等佛阁亭台。

  放生池前有一深涧,遍布巉岩怪石,流水潺潺。

  水牛墓

  放生池左侧斋后,距放生池不到200米,公路下方20多米处,有块墓地称“水牛墓”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里人曾重登任广东高州府茂名知县时,重视农业,为发展生产,保护耕牛,规定凡老弱病残的耕牛须经县令批准方准屠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重登》)

  据传,曾重登临离任前,有一天闲逛茂名圩场,见一头老水牛跪地流泪,曾重登不忍它苦役一生又要惨遭屠杀,便出资将其赎买运回家乡。到家次日,此牛连吼3声,即往西天寺疾驰而去,跪在寺前。曾重登见状,将老牛托西天寺僧众好生饲养,死后修坟将其葬于西天寺水尾斋后,对其一生奉献人类表示敬重,后人即称该坟为“水牛墓”

  鸳鸯池

  西天寺水尾右侧山脊上,在观音殿后上方约200米处,原有一池水塘,称“鸳鸯池”

  据传,有1对恩爱夫妻,丈夫曾大明英俊潇洒,妻子林淑贞貌美如花,男耕女织,生活美满。邻村恶霸黑麻子贪图林淑贞美色,趁曾大明上山砍柴之时,率一帮爪牙闯入大明家中,将林淑贞强行掳走。曾大明回家时已是晚间,他闻讯赶到黑麻子家中,持刀孤身与恶霸爪牙搏斗,但因寡不敌众,浑身伤痕累累,退至山上水池处。

  林淑贞誓不从贼,当晚趁黑麻子酒醉之机,持剪将其刺死,亦逃到水池处,见大明倒在那里已无生息。林淑贞悲痛恸哭,抱着丈夫投入池中,化为1对鸳鸯,白天在此池中戏水,晚上交颈而眠;在一个霞光满天的夜晚,这对鸳鸯双双飞向无垠的天际,再也没有回来。氏后人遂称该池为“鸳鸯池”

  今“鸳鸯池”遗址尚存,为一干涸的小池塘。

  三阶石

  三阶石在西天山南麓通往西天寺惟一的羊肠小道上,其地俗称“阉坑岭”。这里山高路窄,悬崖陡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躲避匪患,氏族人曾在西天寺右边的山上修建1座山寨(遗址尚存)。后人称该地为“大寨坑”

  宋代,氏族人在朝为官者甚多,位高权重,有半朝”之说。传说,宋末元初,蒙古入侵中原,元军勾结当地土匪杀到西天寺周边的村庄,村民们且战且退,撤往大寨坑避难。因兵匪人多势众,兵马强悍,村民们面临灭顶之灾,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突然间天昏地暗,天边掠过一道白光,观音菩萨化身一女子,携桶从天空中飘然而降,端坐在路边的大石上,手拿葫瓢,舀起滚烫的粥汤泼向众兵匪;兵匪抱头鼠窜,刹那间逃得无影无踪,兵患平息,百姓得救。后人有诗题咏:观音显圣净斜气,释徒弘法贻无边;慈悲筹柔制强暴,彼岸禅悟自觉仙。”

  观音菩萨当时所坐的地方恰好是3块岩石,后人即把此地称为“三阶石”。现在虽已修筑了公路,但那三级石阶依然立于路旁。

西华岩

  西华岩,旧称“西华室”,俗称“室仔岩”,位于德化县城西门外半公里许唐寨山南侧的大旗山顶。

  ·乾隆《德化县志·8·祠宇志·寺宇(附)·西华室》:“西华室,在县治西大旗山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net.com《泉州山川·大旗山·德化大旗山》)

  沿革

  始建于元代(一说明代),初名“西华室”,俗称“室仔岩”

  明·万历(1573—1620年)间,里人郭汉墉重建,成德化城关一大香火胜地。

  入清,·乾隆《德化县志·8·祠宇志·寺宇(附)·西华室收录有诗词,可见其概:

  陈长周诗:‘隐隐禅栖郭外山,松萝扳尽俗缘删。紫烟满地香浮篆,翠色生衣竹映关。厌逐风尘为客久,且将杖履觅僧闲。招邀更蹑峰头屐,吐纳乾坤一粟间。’

  里人毛一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毛一夔》)

  ‘草径横云没,山溪过雨浑。僧孤恒闭户,客至自呼门。品水清留酌,傍松静对言。豆瓜皆手种,素食足邱园。’

  ‘积有西华兴,兹行亦快游。空山黄叶寺,野径白云秋。钟过松皆赤,人闲鸟更幽。园僧忙接客,花下放锄头。’”

  后几经兴衰,至廿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遭毁,片瓦无存。

  1993年11月,在台湾、香港信徒的协助支持下,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所长苏清河捐资160万重建,定名“西华岩”。2000年秋落成开光。

  规制

  西华岩整体由放生池、寺宇(前厅、大雄宝殿)、两侧厢房、佛缘阁组成。

  放生池位于寺宇之前。

  寺宇坐北向南,石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琉璃瓦,屋脊置龙凤雕塑。大门廊置2根石雕龙柱。

  前厅正面供弥勒佛,背面供韦驼

  大雄宝殿主奉西方三圣,配奉地藏王弥勒佛等菩萨。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台湾佛教会理事长、丁仃陈奋武等,为题书匾额、撰写柱联,为岩寺润色增辉。如:

   “西谷有泉尽甘露,华岩无叶不菩提。”

  “真观、清静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登山带三分仙气,进殿生一片禅心。”

  殿后供奉史公云济祖师

  寺宇之后建佛缘阁供奉释迦牟尼佛,附设功德堂。释广净题功德堂石刻楹联:“粥来饭去,莫把时光空错过;鼓响钟鸣,常将生死挂心头。”

西华岩寺

  西华岩寺,又名“净觉莲寺”,位于南安市丰州镇九峰山西华村。九峰山地处清源山与九日山交接山脉之中,东距清源山5公里,距泉州市区8公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九峰山》)

  沿革

  始建于唐末

  西华岩寺始建于唐末,旧址在九峰山上,属佛教净土宗寺庙。

  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至龙德三年(923年),唐·致仕大学士韩偓居于九峰山寺院8年之久,对泉州影响甚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明代,进士王良柱辟有1条通道,可登山览胜,还直通桃源、旭山、石亭、山塞、南无寺的九峰,是古代内地通往泉州的必经之道,后泉南乡亲称王良柱九峰先生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在南安县(时县治在丰州镇)文庙魁星阁前焚青衣举义抗清,顺治四年(隆武三年,1647年)八月廿二日率部会郑鸿逵师于泉州桃花山,1支翻越丰州葵山进攻泉州城。过九峰山时突遇瓢泼大雨,旋晴,万千军士脱下黑色战衣摊晒在岭头石上,蔚为奇观。后人遂将此岭称“万衣岭”(亦称黑衣岭)。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曹廷莲谢宗安在葵山上古道旁为立“万衣岭”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鸿逵》、《泉州史迹·“万衣岭”碑》)

  唐至清历代,有高僧大德及地方乡贤多次修葺西华岩寺。旧址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石碑,现存。

  现代重建

  1930年,闽南一代高僧性愿法师再扩建至九峰山下。

  后西华岩寺因年久失修废圮。

  1986年,爱国侨僧、新加坡“在山寺”住持广净长老募资重修大殿、祖堂。

  2003年初春,传音法师(泉州人)从菲律宾回国,接管西华岩寺的重修工作,并出任西华岩寺住持。当时,西华岩寺除了1座大殿、1间厨房、1个储藏间外,几乎一无所有。传音法师奔走于香港、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向东南亚各地的居士及华人成功人士中的信众化缘。3年多时间终筹集到1000多万元,2007年5月启动初期重建工程,2009年底竣工。

  规制

  初期重新修建的西华岩寺有两个主体工程,一是大悲殿,一是多功能综合楼;还有相应配套的宿舍楼和办公楼等,与周围或红砖黛瓦或中西合璧的民居融为一体。还计划复建法堂、放生池、安养塔、功德堂等配套建筑。

  大悲殿秉承古寺庙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朱漆彩绘,主要用于供奉观世音菩萨

  综合楼共7层,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3楼供奉菩萨,并设念佛堂,5、6楼是法师、僧人、信众寮房。

  旧址周边现存历代遗存的佛塔、石刻、石槽、石壶、“叫应石”、古道等。其中石刻有南宋·宝祐五年丁巳(1257年)郡守谢埴游九华时勒石“西华九峰”4大巨字;还有用苏东坡《乳泉赋》命名的“真一泉”石刻巨字,以及“西华岩”石刻等。

西陵宫

  位于永春县岵山镇西山麓下,塘溪村境内,座北朝南。主要供奉吴公祖师。 

  吴公祖师俗名吴昭应,系延陵吴在岵山塘溪村吴坂吴姓二世祖吴原忠之长子。吴昭应出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年),父早故,母子相依为命。13岁时到达埔舟山惠山岩打杂、种菜、放牛。他儿时就聪慧过人,悟性特强,诵经拜佛,虔诚有加,一生尊敬长辈,奉母尽孝,与众人志趣道合,处事技巧灵活,异于常人,常有惊世骇俗之举,处处流露出仙风道骨。徽宗·大观三年戌子(1108年)36岁时,在舟山坐化。舟山惠山岩和尚为其塑造金身,佛号吴公祖师

  吴公祖师先供奉于达埔惠山岩,明·嘉靖年间由祖籍地岵山吴坂的族人与乡人迎回吴坂,始创西陵宫。

西禅寺(净居寺)

  西禅寺,又名净居寺,在府城西北隅西姑池(即何厝池)畔。唐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罗城》“先是,王延彬于唐·天祐间(904—907年)权知军州事,其妹为西禅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府城·泉州罗城》)

  明代已废。

西园寺

  西园寺,在府治东,确址无考。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西坑宫

  位于鲤城区西坑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主祀王爷,配祀三夫人。

西峰后宫

  西峰后宫,又称“獭窟西峰后宫”、“六王府”,位于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又名獭窟岛)。

  “西峰后宫(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所修葺。

   宫坐东朝西,面积112平方米,由山门、拜亭和正殿组成。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墙体由长方形大石板砌筑,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屋顶;奉祀、金、六尊王爷(“六千岁”)神像。

   宫内所祀六王爷,分灵于彰化县鹿港镇泉州街集英宫。

西峰寺

  西峰寺,位于永春县湖洋镇南坑村齐云峰下,地处群山环抱之中。

  齐云峰山脉由北逶迤而来,三起三伏,直下西峰山,再起伏呈狮子状,左、右两脉形如虎豹、白象,南伏豹(俗称南山豹变)围环西峰天池(今建大型水库)。

  沿革

  《泉州府志》、《永春州志》均载:西峰寺建于唐·咸通(860~874年)年间 。

  相传,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接受五祖的衣钵后南下闽、粤,其间曾云游至湖洋张山寨与清白村交界的飞鸢洞,为洞主的儿子治愈麻疹。洞主感恩留住,惠能遂在此地传授佛法。至咸通年间,僧众因而化缘兴建殿堂,是为西峰寺,香火日盛。

  至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1年),扩建殿堂、僧舍、斋堂等十多座。南宋鼎盛时,有寺产田地山林数百亩,僧伽500余人躬耕自给。1997年在中轴线重建殿堂时,出土唐、宋古砖瓦、基石等寺院遗物。现水库边水田,群众仍称和尚大土丘田。

  明·万历(1573—1620年)间,西峰寺遭火焚,湖洋乐虞心虞辉荆三族贤布施田产,重修寺院,供养三宝。

  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西峰寺僧怀玺挂锡五里街吾东龙湖岩,重建岩寺,张瑞图题匾。

  清初,西峰寺法脉犹盛。据康熙(1662—1722年)间《西峰法谱》记载,其时西峰寺的高僧共住持了包括安溪、南安、德化、厦门等地共27所寺院。康熙卅四年乙亥(1695年),西峰寺比丘觉长怡山法师等出资重刊《六祖坛经》木刻本,现板藏福州鼓山涌泉寺。

  乾隆(1736—1795年)间,寺毁于白莲教。咸丰(1851—1861年)间乡人重建殿堂。

  同治(1862—1874年)间,寺院又遭回禄之灾。1936年姓族贤章炊马来西亚蔴坡集资回梓,发动乡亲,重建殿堂1座。

  寺院在文革前后已严重毁损。

  1997年,以港胞刘其吹为首的氏家族成员发起,按传统寺院格局重建。至2002年建成“五殿四楼”,即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功德堂楼、客堂、钟楼、鼓楼,塑佛、菩萨、罗汉金身45余尊。尚有伽蓝殿、西峰塔、内山门、外山门、莲花池、阳山岩、玉山阁等项目正筹建中。

  西峰寺历史悠久,许多名人、高僧如留从效留正蔡襄朱熹陈知柔颜延榘庄际昌虚云法师弘一法师等都曾造访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蔡襄朱熹陈知柔颜延榘庄际昌弘一法师》)

  李光地锐峰和尚

  西峰寺现存清·康熙(1662—1722年)间两修的《西峰法谱》(和尚谱)。

  《西峰法谱》首修于康熙十年(1671年),由锐峰和尚主持,其作《西峰法谱序》曰:德林(即锐峰和尚)出家时,……德林其何敢辞,谨承先意,而为之序,次如左。” 谱首《西峰法谱叙言》由李光地的二伯父李日燝题写。

  《西峰法谱》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续修,《续修西峰法谱序》由湖山(即安溪湖头)李健写。续修时,辑录李光地诗文3篇:①《锐峰传略》;②《酬太山和尚见寄》,③《祭太山和尚诗》。

  太山和尚亦作泰山和尚,即锐峰,因锐峰德林)曾住持安溪湖头泰山岩。《西峰法谱》载:“泰山岩慈云公受太史李在明先生请,付徒印衷住持,至雪樵失后,锐峰和尚葆甫昆季二老爷请,住至癸亥年(康熙廿二年,1683年)重兴,经开堂二次,今付徒孙心谕住持,再修理岩及六和堂西方圣人等处完成。”

  锐峰和尚其人,据《安溪县志》等史料记载,锐峰,俗姓,居住桃舟吴山寺,深通禅理,能文章,饶有勇略,著有语录杂作。

  至于锐峰和尚德林)与安溪湖头李光地家族的关系,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时李光地年十四,举家十二口俱为永春帽顶寨林日胜林兴珠掳去,虽重金不释;而锐峰时居安溪湖头泰山岩。李光地锐峰传略》载:锐峰和尚李日燝说:“寇强而骄,夜复其巢家可夺取也。吾徒某能识贼山后路,使为导,而君家僮乡众随之。出贼不虑万一,幸济。卒用其言,脱家难。”正是锐峰和尚李日燝募28名以僧人为主的勇士,使其徒晦潭为响导,设法营救,终于夺归。这个救命之恩,使李光地终身敬奉。

  后来,德林锐峰)居安溪湖头之南山,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将其与僧参唯天问和尚并称湖头“世外三高人。”

  李光地锐峰传略》载:锐峰“后居余乡之南山,闽乱时,危苦无聊,数登山访之,或竟日。语所言皆能发人心意。计度世事成败,人所以处置患难,甚有中机者。旬月下山,与吾徒游……尤喜与人奕,败则拂衣自笑。然再强之亦不倦。作诗率尔而成,时有可诵句。年八十四,晨起沐浴端坐而终。”

  这才有康熙十年(1671年)锐峰和尚挂驻锡西峰寺、首修《西峰法谱》时,李日燝为撰《西峰法谱叙言》,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续修《西峰法谱》,李健为撰《续修西峰法谱序》,并辑录李光地关于锐峰和尚(太山和尚)的3篇诗文。

  康熙十九年(1680年),李光地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据台湾的郑经死,子克塽嗣位,朝中大臣都主招抚,李光地力举内大臣施琅平台湾。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李光地乞假奉母归湖头,至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还京。

  其间,康熙廿二年癸亥(1683年),锐峰和尚李光地的四叔西岗(即李日熺)带信给李光地,信中内容不详,但可从李光地《酬泰山和尚见寄》(即回信)诗句“千古人才著手忙”可以看出,他们所谈的应与收复台湾有关。同年,李光地还在湖头助锐峰和尚重修泰山岩。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泰山岩·安溪泰山岩》、《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李日燝施琅》)

西湖宫

  西湖宫,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段湖村。始建于宋,主祀玄天上帝。

  有联:

  “前紫帽,后清源,贤才辈出人寿境;左福海,右金溪,丰年连续段湖乡。”

  “道本玄通,总摄云源归静穆;魔凭武伏,还将生气寓威严。”

西碧岩

  西碧岩,简称西岩,位于南安市诗山镇梧埔山村卿源(坑圆,卿园)境内西碧山山腰。

  诗山群山簇拥,主峰天柱山高插云霄,逶迤而西10余里为文章山。西碧山自文章山脉而来,以地居西,而经年葱翠如碧,故名。

  沿革

  西碧岩为友芳禅师于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创建的佛教寺院。友芳禅师俗姓,卿园人,出家丰州九日山延福寺,为武荣一带高僧。垂暮之年到西碧山创构岩宇,圆寂后,后人面向石竹峰为其建塔藏骨,现塔已湮没。

  西碧山下原有两座宋代禅院,南为大余禅院,北为长庆禅院,规模宏大,与西碧岩鼎峙。明·嘉靖(1522— 1566年)间,两座禅院均焚毁于兵火,今遗址尚存。据说,当时乡众预先得知焚毁寺院消息,早将主要佛像隐匿他所,而西碧岩因供奉“圣旨”牌得以幸免。两禅寺被毁后,遂将佛像移到西碧岩供奉,形成融释、道两教于一堂。

  自明至今,岩中奉祀如来佛观音菩萨玄天上帝保生大帝陈圣将军等。岩中楹联亦随神佛各异而释、道驳杂,如:“西……,月映昙华生般若;碧海慈航可渡,露滋莲叶证菩提。”说的是观音菩萨“西宿出虚,鼎煅紫霄调龙虎;碧空衔命,旗飞皂纛镇龟蛇。”则道出了《道藏》有关玄天上帝炼丹修道、功成降魔的事迹。

  西碧岩文革期间被毁。1976年旅港同胞捐资在旧址建数椽小宫;当年农历四月十一日,西碧山黑云四合,有道红光在林莽间盘桓挪腾,有如闪电,俄顷又见数黑色物体镶有银光,其大如席,飙然从上空呼啸而下,林木震动。翌日在西碧岩后见五块石赫然入目,陷地甚深。

  1980年秋,重建西碧岩,为砖混结构。天上落石除2块建岩时被砸开作墙基外,其余3块仍留存在岩之右畔。

  2006年2月2日,又奠基由诗山镇旅居香港、印尼等地乡贤和出外经商者共同捐资重建大雄宝殿。

  规制

  重建的大雄宝殿在原有岩寺的左后侧,红砖绿瓦,青琐丹楹,有陈冠英撰联:“西山云锁朝犹暮,碧涧泉香古又今。”并配套天王殿、藏经阁等。均以钢筋水泥为主体。

  岩上、岩下各立一亭,岩上一亭立于池中;岩右角建有放生池,岩后有一清泉从石狮嘴中流出,岩上尚建有芳名廊等。

  为崇纪友芳禅师,于岩左建友芳斋”。斋前楹联:“西碧古烟霞,曾是公行化地;岩林空色相,依然松月见禅心。”

妈祖宫

  霞洲妈祖宫

  霞洲妈祖宫,位于鲤城区江南街道霞洲社区。2013年8月列为泉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相传,北宋时莆田人林伋来任晋江县尉,家住霞洲村,将湄洲妈祖祖庙的香火随带过来,供奉在自家宅院。霞洲地势低洼,屡有台风、暴雨和洪涝之患,氏族人遂于元朝迁往附近的浮桥塔山,并建有家庙。一年后,有一群五颜六色的鲨鱼游入霞洲港,在临近浮桥塔山的晋江河段中跃水翻波,之后随潮水返归大海,乡人奇之,传为“彩鲨拜妈祖”、“镇港鲨拜妈祖“水族朝圣”之说。

  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和卅五年(1607年),泉州强地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灾异•地震》),氏家庙毁。天启二年(1622年)重建,更名妈祖

  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从台南登陆收复台湾,军有部将吴英是霞洲村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英》),他携带妈祖神像一同登上台湾岛,之后,妈祖信仰在台湾南部传播开来。据相关史料记载,台湾南部最早的妈祖宫可能就是霞洲妈祖宫分灵过去的。

  霞洲妈祖宫代有毁建。廿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拆毁。

  1982年重建,称“旧殿”“旧宫”,占地不到1亩,今存。

  2007年,因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需要,妈祖宫在旧殿西南侧就近增建新宫,有前殿、正殿及钟鼓楼各1座2009年台南大天后宫捐资300万元在前殿、正殿后再增建2后殿——慈航宝殿。

  规制

  霞洲妈祖宫地处晋江流域笋江段南岸,宫外是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笋江桥(今仅留残体)。

  妈祖宫总占地面积约20亩,由旧殿和新宫前殿、正殿、慈航宝殿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新宫前殿、正殿与慈航宝殿自成轴线,与旧殿轴线大致平行。

  旧殿坐南向北,两落三开间,面宽7.4米,进深32米,建筑面积236.8平方米。前埕设拜亭。大门横额书“天上圣母”。下殿面宽、进深各三间,歇山式,穿斗抬梁式木构架。主祀妈祖,配祀氏九仙。楹联:世间无水不朝宗,岂只黄河一派;天上有后能降福,何悉碧波千层。

  新宫前殿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石结构。面阔18.5米,深11.6米,建筑面积214.6平方米,歇山式,三川脊。正殿面阔19.6米,深16.7米,建筑面积327.3平方米。重檐歇山式屋顶。奉祀妈祖。正殿妈祖神像下还供奉着几尊小型的妈祖神像,其中有1尊还是黑脸的。这些神像都是从台湾鹿港、北港、澎湖分灵过来的。

  前殿和正殿有浮雕图像,主要讲述妈祖圣迹故事,如拯救海难、护送使节、平匪戡乱、降妖伏魔、解旱止涝、筑堤救灾、治病驱疫等;其中有一幅讲述施琅平台后台湾缺水,妈祖驾着浮云送来天水解除干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间信仰妈祖》、《泉州人名录施琅》)

  慈航宝殿2层,四周带环廊,五开间。建筑面积372.4平方米。歇山顶,翘脊,砖木石构筑。二层供奉观音大士像。

  后花园落座有1尊花岗岩妈祖石像,面朝台湾海峡,2008年台湾鹿港天后宫捐赠的。

  王宫妈祖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前墩。现代建,建筑面积50平方米,祀妈祖

  长春妈祖宫

  长春妈祖宫,位于丰泽区法石社区东段,2004年7列为泉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长春妈祖宫址原为王爷宫。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始建为妈祖宫。

  据传,长埕村落近代首富陈亚婆兄弟拥有十八艘大帆船,庞大船队长年穿梭于沪榕东南沿海一带。同治年间,氏兄弟自福州购得上等福杉三船,专用于重修长埕陈氏宗祠和长春妈祖宫以及兴建现今的石头街244氏民居,长春妈祖宫于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由氏兄弟独力落架重修扩建,焕然一新,规制趋臻完善,威仪显赫,至今宫内犹存氏兄弟撰书石刻联对:“长沐恩波殚心顶礼,春谋匠石独力肩成。

  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长春、尾山分境而改为天后宫,祀海神妈祖。宫内保存同治十二年立的“长春天后宫记”石碑一通,风化严重。

  规制

  现存建筑系近代重修,殿宇坐北朝南,为两落三开间硬山式,前有照墙、戏台,自南而北由拜亭、天井、正殿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整座宫庙极具闽南传统建筑规制布局和清代古建筑风范。

  拜亭四柱脚八卦顶,顶盖采用无梁结构,呈蜘蛛结网状藻井,如回文织锦般华盖。

  正殿面阔、进深三间,抬梁式木结构,硬山式屋脊;神龛塑有妈祖雕像,两侧配有“千里眼”、“顺风耳”雕塑,气象庄严肃穆。

  历史积淀

  长春妈祖宫地处泉州湾出海口、番舶客航汇聚之地,古代就辟有沿海大通道,自唐宋以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历史积淀深厚。

  宫前有古渡头遗址,距长埕古码头仅百步之遥,与文兴古码头、美山古码头相毗邻,与海关泉州常关法石分卡遗址、河泊所遗址、报税口遗址以及美山妈祖宫联通相应。

  围头妈祖宫

  遗址位于晋江围头村西南临海的滩岸边,离村约半华里左右,即围头湾之“八砰尾”“墓只仔”顶、“文助砰”之北侧。围头历史上宋属劝善里,后改属安仁乡,属十四、十五都之辖。

  围头妈祖宫相传建于宋,兴于明(具体倡建年代和倡建者失考)。废于民国初。抗日战争中残墙石壁又为驻军拆去修筑工事。目前仅存遗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

  “泉郡神宫凡三处……一在十五都围头。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康熙二十四年,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

  [文云]

  国家茂膺景命,怀柔百神,祀典具陈,罔不祗肃。若乃天庥滋至,地纪为之効灵;国威用张,海若于焉助顺。属三军之奏凯,当重铎之安澜。神所凭依,礼宜昭报。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藉明威,克襄伟绩,业隆显号,禋享有加。

  比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师之致讨,时方忧旱,井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骤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凡兹冥佑,岂曰人谋?

  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祐我家邦,永著朝宗之戴;眷兹亿兆,益宏利赖之功。惟神有灵,尚克鉴之。”

  崇武妈祖宫

  崇武妈祖宫,明称天妃宫,清·康熙间改称天后宫,民间习称妈祖宫,或称黑脸妈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主祀妈祖娘娘。

  沿革

  崇武妈祖宫初只是一弹丸小庙,规制狭小,始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 。据现存资料分析,至迟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崇武所城志·庙祀》载:

  “天妃宫,在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

  其神姓,名,世居兴化府莆阳之湄洲屿,传曰黄泥港。父林愿,官都巡检,天妃其第六女也,彼地男女长幼通称谓曰‘姑娘’。降生时为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辰时,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常乘云游岛屿,人呼曰‘龙女’。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二十九日升化。后人见朱衣飞行海上。天圣间(1023—1032年)立庙于莆之西,赐额曰‘顺济九天’。元·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曰‘灵慈’。明·永乐七年(1409年),中官奉命航海通西南夷,过湄洲有保护功,归上其事于朝,敕封海神宋灵惠夫人林氏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建祠京师之仪凤门。

  崇濒海,舟楫出入,赖其神功,塑像而祀焉。”

  随着崇武港军事战略地位的加强和渔航经济活动的繁荣,妈祖宫也不断拓展鼎新,崇祀也极其虔诚。

  嘉靖年间,倭寇入犯崇武,城池曾被占踞40天之久,受到极大的破坏。后经军民奋战,倭犯得平。隆庆三年(1569年)又大歼入侵倭寇。自此,乡国升平,经济再度振兴,天妃宫也更受人们关注而得到扩展。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次修整,并铺门外石埕、石栏。至此,崇武妈祖宫基本完整定型,终成濒海巨观。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下令“迁海”大规模的强制迁徙濒海居民,崇武人被迫背井离乡内迁。康熙十九年(1680年)撤迁海令,崇武人纷纷返回重建家园。数年之后,当崇武的渔航业再度发达,经济复苏时,花钱187贯以新妈祖宫。

  清代以来,崇武妈祖宫的敬祀活动盛况空前。其时,崇武数十号大渔船,每年冬季至次年初春,合舟宗北上舟山渔场,必迎妈祖神像同往浙江坎门澳护渔。迎来送往,倾城出动。还有那络绎不绝到崇武港停泊的各类船只,也必进天后宫祷祀,以保平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军机大臣福康安领兵东渡台湾,因遇狂风,船队停泊崇武港。福康安亲到妈祖宫祷告,终于顺利进台湾。后来,乾隆皇帝下旨独敕封崇武的妈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兴泉永道还特发禁示、树碑,保护崇武妈祖宫,这是崇武妈祖宫最为辉煌的时期。

  1957年3月,崇武妈祖宫被一场火灾烧为平地。1983年,一批老渔民自发组织集资50多万元予以重建。

  规制

  崇武妈祖宫金碧辉煌,大门匾额“崇武天后宫”、“圣母古地”。大门楹联为清·吏部天官李恺原撰、今人王家爱书:“浪打石为门,古地灵神扶极海;潮平波似练,中州圣主驾飞龙。”

  庙堂纵深二进,横列六柱,中有拜亭及两侧回廊。庙前有石埕,庙后有花园及甘泉古井。 

  主殿神龛供奉妈祖神像,上额是乾隆皇帝御书“恬澜昭贶”

  黑脸三妈

  崇武妈祖宫供奉的妈祖黑脸三妈

  据说某年,崇武一渔人发现海边不知从何漂来1根大木头,这渔人把木头捞起,因为太重扛不动,就暂放进宫里。当他回去叫人来扛时,天色已暗,木头不见了,却见拜亭中的赤石上端坐着1位女神,渔人连忙下跪而后回家。次日,渔人再到天后宫,女神不见了,却见木头在宫里。事情传开后,渔人请艺匠用这木头雕刻成神像奉祀。因为这里先已有了大妈二妈塑像,此神像就称三妈三妈神像置于大殿堂案正中,由于长年香火旺盛,三妈的脸不久就被熏黑得油光发亮。

  三妈的神力在崇武人心目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自从三妈神像塑造后,崇武凡有神事活动,妈祖宫都由三妈参加。每年崇武渔船北上投入生产,必由一舟宗船携带三妈神像首先启航开路,其他船随后出发。半年的渔汛期,三妈坐镇浙江坎门澳,不但崇武船敬祀,各地进舟山渔场的渔船及坎门一带的居民也都奉为保护神。

   由于崇武在闽台通航方面的突出地位,崇武妈祖宫与台湾也具有特殊的关系。在与台湾的交往中,陆续有崇武人留居台湾谋生,他们把妈祖信仰带进台湾,黑脸三妈也就随之在台湾立庙奉祀,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神灵。现在台湾奉祀黑脸三妈的妈祖庙有50多座。现在,每年都有台湾的进香团到崇武妈祖宫进香。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妈祖李恺》、《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迁海)》)

  獭窟妈祖宫

  獭窟妈祖宫,位于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即“獭窟岛”,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獭窟岛面积不大,大概1平方多公里,居民5千多,世代以打渔为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獭窟妈祖宫(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獭窟妈祖宫大殿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祀湄洲妈祖。成化十一年(1746年)增建下殿。正德十三年(1519年)再增建宫前戏亭,原名“四辉亭”,现名“圣驾亭”

  清·顺治二年(1645年),郑成功部将、总兵官左都督薛进思捐资重修,并于宫中灯梁上记录重修时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光绪十二年(1886年),乡贤曾谋六倡修。

  清末民初,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日趋频繁。据传,台湾彰化鹿港天后宫欲往泉州天后宫谒祖,曾停骖獭窟妈祖宫3天3夜,故有“鹿港妈祖过獭窟”佳话。

  1928年重修。1985年重塑妈祖神像。

  1992年至1998年,在台胞及海内外宗亲、善信的支持下再重修并竣工。

  规制

  獭窟妈祖宫现存为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有下殿、拜亭(戏亭)、大殿。

  门联:“圣恩优德宜称后,母义高怀独佩天。”“西去东来,神常在,灵光獭岛;宫居南向,海波静,威镇江关。”

  拜亭楹联:“圣迹长留广海国,母恩远泽出天宫。”“四海风波都到眼,万家安乐总关心。”

  宫中留有明代楹联:“湄屿至今歌水德,獭江终古仰神功。”

  现存清代1顶神轿,金色顶棚,盘龙柱,底座由莲花造型的玉笔组成,轿箱两壁栏槛雕镂金花,刻着妈祖故事。

  天香绕境

  为祈求人丁兴旺、出海平安、来年丰收,每年正月十六,浮山村全村出动,汇集獭窟妈祖宫,举行一年一度的妈祖宫天香庆典(烧天香祭祀活动)。这一天,村里是没有人出海的。

  下午2时左右,獭窟妈祖宫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宫前广场上,金锣队、大摇人、惠女腰鼓队、军鼓队、舞龙队等各个方阵严阵以待,只等海水退潮,就开始巡境。

  约下午3时半,一声呼喊:“起驾!”顿时旗鼓喧嚣,炮声震耳,鸣锣开道,百面船旗开路,花轿在前,凤辇在后,盛装彩服,数十个小伙子轮流肩扛供有妈祖神像的轿子,在人潮簇拥下,开始绕行獭窟岛,各个民俗方阵也都沿途表演,场面十分热闹。

  巡境队伍每经一户人家,主人便点上烟烛,放炮烧香,祈求新的一年出海顺利、全家安康。

  妈祖绕獭岛一周,约需2小时。最后,小伙子们扛着妈祖神像回銮,猛冲进宫里,众人齐喊“兴啦,旺啦”妈祖巡境活动宣告结束,新年圆满开局!

  五峰妈祖宫(五峰宫)

  五峰妈祖宫,或称五峰宫,位于惠安县辋川镇下江村赖厝自然村五峰山(原名五公山)东麓200112月列为惠安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据传,在建宫前早年就有“五公”(《惠安县志》载为公、公、公、公、公)在此修道,道成后逸去,五公山因此得名。

  五峰宫始建于明代,为惠安县北门外石江铺五都乡(辖下江、赵炉、下店、下湖、赖厝、小山、大林、埭上、四高、过宅、后堡、路口、前店)的铺份宫。

  解放前曾长期用作书塾、小学解放后又先后用作小学校舍、合作医疗站、工厂直至1993年,五峰小学建设新校舍,才停止它用。

  1999,小山、下江、许厝、下埭四个行政村群众按原规制共同重修。

  规制

  五峰宫西东偏南(方位己申辰戌)背依五公山,面海,遥对湄洲南岸辋川十八湾港道上的鲤鱼岛,占地600平方米。由山门、两厢和主殿组成。

  主殿面阔、进深各间,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89平方米。宫前开阔,有600平方米广场。宫前一对花边石鼓和宫内8块造型别致、雕工精细的柱础,均是明代始建时原件。

  主殿奉祀妈祖(大妈、二妈、三妈俱全),左右殿分祀张巡许远南济云雷万春和社公、社妈等神祗。

  主殿龛联是:“第子昼夜求后嗣,妈祖慈心送麟儿。”

  大厅、天井、两厢的柱联依次为:“精诚不竭香千缕,覆载无私福百臻。”“清香清茶清果品,谢天谢地谢神祗。”“一柱清香通帝座,三杯美酒连神床。”“香腾紫雾通三界,烛吐红霞达九重。”

  五峰宫有4项建筑特色:①佛光照面。每日旭日东升,从东海迎来的第一道阳光刚好照在主殿妈祖的佛面上。②虎耳石。两厢两侧墙基各露1米见方的天然花岗岩石,“虎耳石”。③无涵。天井没有砌涵排水,即使遇到倾盆大雨,天井不溢,积水不会漫过殿前廊沿石砱上,自行消泄排干。④一尘不染。宫殿顶盖常年保持洁净,没有灰尘蛛网不必清扫,似有自动排污功能。达到如此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效果,与宫的建筑地点、地质选择、坐向结构分不开。

  溪底妈祖宫

  溪底妈祖宫,古称“溪底境天上圣母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距崇武古城西5华里。

  始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2016年翻建。

  《合乡严禁规条》石碑

  妈祖宫右侧外墙竖立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合乡严禁规条》花岗岩石碑,宽58厘米,高170厘米。“溪底妈祖宫碑刻(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标题“合乡严禁规条”六字右起横书,字径约7厘米。落款“乾隆十年乙丑七月日乡老王刘辛扬□社长等仝立石禁□以为例”

  碑载禁规八条,字数约270字。内容涉及“不许采石”、“禁墓葬”、“不许戏言”、“不许锄掘草木沙□”、“不许盗窃他人谷物”、“禁赌博”、“不许开设赌场”等,对违规者给予“演戏一台”、“饼百斤”不等的处罚或并罚。

  该碑对研究惠安县古代乡治习俗提供实物资料。

  《溪底境天上圣母灵感签诗》木刻

  溪底村妈祖宫内现存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溪底境天上圣母灵感签诗》木刻,长84厘米,宽49厘米,取硬质木材板块四周加框起圆股线,做成盘状。

  木板上镂刻“天上圣母灵感签诗”28首。签诗文每首4句,每句5字。文字阴刻,字迹苍劲有力,自然流畅。木刻落款“乾隆甲寅梅月弟子王复瑶置”

  溪底村历来为木艺名村。该木刻对于妈祖文化和溪底村木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潮显妈祖宫

  潮显妈祖宫,位于惠安县净峰镇上厅村濒海之滨,南连净峰寺,北毗斗尾港,东倚东白山,西接城镇交通要道,与小岞半岛遥遥相望。2002年11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明代。

  相传,后楼村有潮吓显吓两兄弟在屿仔内海面上从事抛手网作业,初次将网撒入海中,当收网时,无见半点鱼虾,只在网内看到一块木头。兄弟俩将这块木头丢入海中,继续撒网,待再收网时,仍一无所获,只有那块木头漂在其间。两兄弟盛怒之下,竭尽全力将木头抛到远远之处,并扬言“不信你会再来,若再来,我们就此收场”。于是将船吃力地摇离那凶吉未卜之域,再将渔网撒入海中,稍候片刻第三次收网时,仍空空如也,只见那木头安然自在其间。如此者三,兄弟摇头相对无言。馁气之余,无奈即将那块木头带回家中,丢在厨房角边。时值春雨连绵,阴霾弥漫,数日不开,柴草难干,燃料欠缺。某日,兄弟相议姑且将该木头劈开,以解燃眉之急。于是举斧砍木,单斧落木裂,斧起木又合,且略见血斑,乡人相告,俱以为异物。是夜,族长得梦,谓“此木乃湄洲妈祖欲分炉于此,庇佑四方渔船民及合境平安”。由是筹备在后楼村东海堤岸建宫。初具规模甚小,仅弹丸之地,少为人知,香火不盛。

  后妈祖日显,小宫香火越增,有感宫窄。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择上厅村南端海边“落水蛇赶蛤”穴现址重建新宫,时称“东宫妈”

  初建时,宫庙虽较前有所扩大,但信众不断增加,影响地域逐渐扩大,仍显逼仄。小岞前内村诸漏尾(牵缯)船老大也纷至沓来,感其神庥,捐资支持,五保八乡头老组成筹建会,扩建庙宇。上厅康乃神秀才为撰大门楹联:“潮声振地沙堤碧,显迹动天甘雨施”,横楣“潮显古地”,匾谓“海宇澄清”,即称潮显宫。

  “文革”期间,菜姑被遣散,宫庙遭受严重破坏,神像被洗劫一空,宫内废物堆积,污秽难闻,却无人敢于过问,几成废坠。

  1978年后,重塑妈祖金尊,再整庙宇,采用石条筑固外围墙基,扩建围墙栏杆,抵御潮水侵袭。

  1993年宫庙重新翻建。后又新建梳妆楼,观音宫、祈雨亭等,同时在旧宫庙后面百步之距修建新庙宇。

  规制

  潮显妈祖宫三进式结构,有顶厅、深井、下落。宫殿供奉妈祖尊像、“天上圣母”牌位及护海诸神像。

  宫前铺砌石崎,底脚有块黑石谓之蛇舌。距宫数步海底有块土成岩,象如蛤状,即象“落水蛇赶蛤”。外环以水泥混合土筑造一垛围墙。

  神事

  潮显妈祖宫的最大盛事是“巡朝拜”,即奉送妈祖与前往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当时是靠海上运输的,得由小岞前内的“牵缯”船载妈祖金尊前往。据说,原来获载妈祖正驾殊荣的,需是当年生产“开一棕”(获最高产)的渔船,为此各有所争,后以抽签而定。当谒祖进香的船队出发时,早上即乘南风而上,下午则顺北风而归。是夜暂停某处,翌日组织旌旗、鼓乐、马队前去迎驾,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俗称。

  此外,每逢妈祖诞辰庙会,八乡轮流演戏;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到庙内焚香膜拜,络绎不绝。

  大屿妈祖宫

  大屿妈祖宫,位于惠安县大屿。

  大屿是东南沿海一座天然的岛屿,过去“山岛竦峙,洪波涌起”。如今堤岸前移,大屿已身连陆地,成了百里海堤中的连接轴。它南边与东桥虎母山隔海相对,东南方向一条长堤一直从大屿延伸到板屿、净峰塘头村、湄洲湾斗尾港,北面遥对泉港区,西接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基地以及更远处的走马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大屿妈祖宫始建年代不详。据传,古时型厝王姓渔民为祈求一帆风顺,就在大屿山腰面海处修建一座小庙奉祀妈祖,新落成的妈祖宫便是在小庙原址开山扩建而成。

  宫宇坐东向西,背山面海,硬山式屋顶,抬梁木构架,砖石墙壁,殿堂式结构。白墙红瓦,琉璃屋面,两旁屋檐高耸,前檐屋脊为双龙戏珠瓷塑。

  大门上方木作斗拱雕花漆金,中一石制黑匾漆金横书“大屿妈祖宫”五字。正门横批“天上圣母”,楹联曰:“护国著高勋千秋不朽,庇民施厚泽万世流芳。”门左右两侧殿檐以青石龙柱支撑,大门两侧墙面也以青石雕窗画栋。正殿中央奉祀妈祖娘娘,南殿奉祀观音菩萨,北殿奉祀关帝爷

  前内霞霖妈祖

  霞霖妈祖宫,位于惠安县小岞镇前海村。南向大海,北有海堤,西侧有马王爷宫、旧船厂,东侧有民居。(按:“前海”古属“前内村”,1983年分为“前群”、“前海”、“前身”3村)。

  沿革

  霞霖妈祖宫始建于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原在前内路墘厝尾(宫山)东南侧半山边。

  相传,是年顶许氏渔民驾驶的1对网仔船,在台湾海峡山丘屿外沿海上顺风拖网生产,突然间海上风云突变,原先6级左右的风瞬间如被什么东西吸走,整个渔场上空海面平静如镜。此时,有人发现在渔船左舷前方有1群海鸥在追逐1块浮木,时而冲下,时而飞翔,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氏的渔船便随海流飘至附近,说也奇怪,浮木一直顺流而下,直接漂到“姑母船”而来,到了船边,众人发现在水里有1块樟木,长约2米左右。家众人将其捞上船放在甲板上,原先的十多只海鸥才咔咔叫着分散各飞而去。海面风象又突然恢复如初,渔船顺风顺水地回港了。渔船靠岸之际已是黄昏,大家离船回家,并顺便把此樟木抬回家放置在顶古山头祖祠门口大埕的1棵老树下(此树今尚枝繁茂盛),从此无人问津。

  然而,自该樟木材搁放放在大树下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怪事,引起人们关注,如:夏天为了避暑把牛栓在该木上,事后这只牛就病了,不吃不动;居家的鸡鸭狗猪凡在此木上拉屎放尿,大都得病死去;小孩若玩耍在此木上拉尿,当天就肚痛、发热。人们联想到在海上发现此物及捞起时出现的奇怪天象物象,都认为此木并非一般木材。

  因此,前内氏、氏族长就组织各角落头人一起商议,如何处理此事,一致认定须由境主妈祖指点出梦明示而后照办。便由各角落各派出1名年轻人,集中在古树下埔草席在场“睏梦”。当时这些青年,有的不信,有的好奇,入夜后谈笑嬉闹,一直到鸡啼五更才安静入睡,因大家一夜未眠,突然间进入梦乡,一睡就到日出竹竿高才被村里长辈叫醒。这一醒,“睏梦”的青年争先恐后地说自己梦到了梦到了!几个人七嘴八舌一说,居然都同做1个梦——梦见湄州妈祖托梦说,要把该木作为雕塑妈祖之金身神像之用,并任作前内挡境之主;因为妈祖俗姓林,所以才投靠家船只。

  家头人即组织前内各姓,择日布局,在前内路墘厝尾(宫山)东南侧半山边兴建“霞霖妈祖宫”;又用大红布包裹妈祖”“降身木”,派人直接送往泉州“西藏国”佛店,遵循妈祖托梦要求的尺寸及型象,雕塑金身,以便入住。

  宫庙建成后,自此前内村各行各业,不管是婚庆喜事、建家置业、造船建屋、好事坏事、务必奉请妈祖做主奉敬。氏族人更是因为与妈祖林默林默有血缘之牵,通称为“老姑”。每年三月廿三“妈祖”神诞,乡里内外纪念活动十分隆重,比春节还要热闹。

  “霞霖妈祖宫”后遭火焚塌毁,迟迟未能复建。

  1998年,动工重建于今址,2003年竣工。

  规制

  现“霞霖妈祖宫”坐西北朝东南,2进5开间,硬山式燕尾脊,石木结构,中有“圣驾亭”,前有石埕和山门,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占地面积1460平方米。

  山墙为花岗岩条石“丁”字砌,规尾贴红砖。

  宫内外装饰有石雕、木雕、剪粘、泥塑和彩画,色彩鲜艳,金碧辉煌。

  宫内奉祀“湄洲妈祖,因系湄洲祖庙第4分灵,俗称“四妈”

妈祖庙

  妈祖庙,位于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街西街头、辋川桥南侧狮子山下,庙前为湄洲湾辋川古港及建于明·成化廿一年(1485年)的跨海古石桥,庙门不远处可直击麒麟山,庙左侧与古街相连。是惠北比较古远的妈祖庙之一,2001年2月列为惠安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妈祖庙前身是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 年)的河泊所,后改为海潮庵,永乐八年(1410年)建庙。

  建庙初期,因辋川港口商务日渐繁荣,渔业也逐渐发达,商人、船家、渔民都以妈祖为其保护神。庙也处于商务办事的港口地点,曾相当一段时间兼用为税务稽征所、渔泊所和盐务所。

  民国时期多年用作乡公所。

  建国后,该庙又长期作为辋川供销社及仓库。

  至今还保存完好。

  规制

  庙坐东朝西(甲庚寅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虽大部分被挤占,前后仍很广阔;庙深20米、宽10.5米,建筑面积205平方米,由山门、两廊、天井和主殿组成。

  庙门对联:“依狮山威镇辋海,出麟趾水分湄湾。”

  天井是丹墀式的,左右两石阶;正中有一方花岗岩“四龙”浮雕,高l米、宽0.73米,工艺精致。

  主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和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皇宫式建筑。大殿廊前大柱柱础为联体“柱盘”式,比较少见。该庙虽为妈祖庙,但诸神杂陈。正殿奉祀妈祖(傀儡身),左、右殿分祀大人(君彩)、将军,夫人妈,后来还多了一尊夫子。殿上和厅柱的对联分别是:“辋海恩波垂圣德,川流济渡颂慈航。”“圣德扬风鲤岛秀,母仪静海万城兴。”

  山门和正殿屋梁硬木雕刻着“双狮顶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图案。

  庙后千年古榕荫护。

  碑记

  山门两侧墙壁上嵌有碑记四方,碑文虽经海风海水侵蚀,但保存基本完好:

  一是侯豁渡碑记》: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史学家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撰。记辋川澳有两渡船,岁赋米二石;辋川桥于成化廿一年(1485年)创建后,“渡废赋存”,初仍由渡船主赋,后转嫁当地商誊、天众畈;直至万历卅一年(1603年),即渡118年后,知县罗继宗下令豁免事。

  二是《侍御公辋川瘗裒碑记》:记辋川未建城前,遭倭寇残杀,曾承芳捐资收埋弃尸暴骨事。

  三是《重修辋川大桥碑记》:记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辋川大桥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辋川桥》)

  四是《邑侯德政碑记》:记调解蛏苗地纠纷事。

  三个传统节日活动

  妈祖庙长期香火鼎盛,因此留下许多传说。当地有三个传统节日与妈祖有关:

  一、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生日前一日,周围信众都要结伴乘船由辋川港出发到湄洲“乞火” (近几年改由陆路搭车)。庙中那天也大大热闹一番。据传每年此日庙前潮涨时,湄洲湾的“大鲨”会准时成群结队游向辋川港,穿过大桥,在妈祖庙前翻三个斤斗以示膜拜,然后摇头摆尾顺潮而去。

  二、每年端午节,辋川龙舟赛在庙前海域举行,妈祖庙也盛况凡。

  三、元宵十五辋川游花灯踩街和农历七月廿一辋川“鬼节”街宴,妈祖要乘八抬大轿出庙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