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7划下)

目录(按姓氏笔划排序)

  杨氏——
    芙蓉杨氏家庙
(肇基。传衍。迁台族裔。沿革。规制。著名族人。)
    金紫杨氏家庙
  余氏——
    青阳余氏宗祠
(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肇基。传衍。宗祠。宗谱与昭穆。)
    云山氏乾元祖祠(安溪县芦田镇云山村。肇基与衍传。祖祠。)
    院下余氏宗祠(南安市院下)
  何氏——
    辋川峰崎何氏宗祠[安抚使公(何嗣韩)祠堂。惠安县辋川镇峰崎主村正中心。唐·总章何嗣韩肇基埔崎。宗祠沿革。规制。]
    湖上珍地何氏祖宇(安溪县湖上乡珍地村祖厝角落。明·成化何崇兴肇基珍地。传衍。族谱。祖宇。附:湖头中山路十字街何氏。)
  沈氏——
    渊兜沈氏宗祠
(安溪金谷镇的渊兜村。肇基与衍传。宗祠沿革与规制。沈鸿杰。)
    后园沈氏家庙(南安市水头镇后园自然村。)

芙蓉杨氏家庙

  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后洋村,古属晋江县二十六都芙蓉里。芙蓉里在泉州郡城南关外,负雁山,傍沙塘。

  肇基

  氏肇基于芙蓉,以杨逸为一世祖。

  晋江氏为“弘农”一派的传裔。弘农氏是国内最兴盛的氏家族,《温陵晋邑芙蓉氏宗谱》氏将相名臣录”,记氏自周至唐,世居陕西华阴,累朝簪笏蝉联,冠裳鹊起,位至宰相者二十二人,位至尚书仆射(副宰相)三人,位至尚书者二十二人,位至侍郎者十一人,位至大将军十二人。”贵盛之至。

  唐末世乱,河南光州的一户氏避难入闽,成为晋江氏始祖。

   《谱》载:

  “大唐·僖宗年间,吾宗明珠公则住在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是也。为唐僖宗己丑科进士,官历吏部科给事,超升吏部少卿左侍郎。光启年间,族中有杨行密者,身为淮南节度使,承乱僭号吴王,以致族中昆季虑恐祸及己,散遁归隐之。”

  杨明珠偕祖父杨安隐、父杨逸(号元一)、叔父杨肃(号太一“父祖三代而埋名敛迹,与郡行营兵马司詹敦仁、威武节度使王审知迁居闽疆。吾始祖安隐公暂寓居于仙游,不数年公殁于仙游,葬于仙游赵德山麓之凤形。时适氏政乱,吾祖易居。系公居于泉郡南关外芙蓉里,公与老母磐居南安高尾村,后结庐倚髻山,从师于寺中,拜隐士学医,十五岁时精通针灸医学,誉有起死回生之术,村民称谓仙公。”

  传衍

  芙蓉氏传承数代,人口渐繁。至十一世杨仕弼一支迁于潮州南门外;十五世杨福惠分支惠安;十六世杨克立长子杨瑶谟迁居永和后林乡;克贵分支湖格,次子应祖开基郭岑;克济后裔分支古坑、田坑;克全裔传南霞美、南湖、南安院口;十七世杨万青裔传金井埔宅、清沟、罗山林格;杨雍长子迁曾坑,次子九郎迁处未详,三子十郎迁青阳普照。

  历时久远,迄今芙蓉杨氏传裔仅就晋江、石狮一带就有30余乡、6—7万人(后洋本村3千多人)。晋江后洋、南霞美、湖格、布泽(埔宅)、石狮后竿柄、曾坑皆为杨氏聚居村落。近则南安、漳泉、厦门地区,远则广东、浙江、台湾、四川各省以至南洋群岛皆有芙蓉氏派系。

  迁台族裔

  芙蓉氏在历史上迁移开拓台湾的族裔数量不少,仅《宗谱》“芙蓉氏历代爵禄”篇记载就有:

  长房二十六世杨一性,字庆用,台湾凤山县廪生。 

  二房长房二布泽派二十八世杨拔元,字尔德,诸罗邑庠生;二十九世杨佩瑞,字宗义,嘉义邑庠生;二十九世杨朝拔,字宗举,彰化县武生;三十世杨国桢,字孙其,彰化县庠生;三十世杨国泰,字孙远,彰化县武生;三十世杨国宁,字孙口,彰化县武生。

  二房西湖公派二十七世杨高飞,字弼侯,台湾凤山庠生,归晋籍。

  西安后安哲斋公派二十六世杨阿捷,字庆衡,台湾廪生,康熙辛卯科中武举人,任惠安县学教谕;二十七世杨遇,字昌侯,台湾庠生,归晋籍。

  往台湾经商、垦拓者更加众多。据台湾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认为 姓是开发台湾的先驱”氏现为台湾第十大氏,几乎都以 “四知”“弘农”为家族标帜,在若干支系中有“芙蓉派”,他们沿用的昭穆“日迳宇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功”与晋江芙蓉氏二十二世以来沿用的昭穆“夫甫考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公”基本是一致的。据查明,彰化湖溪有一支后洋长二、三房第十世杨尔好的传裔,现有一千多人。

  民国年间也有一些芙蓉氏族人陆续去台湾,如在商界享有声誉的杨庆云,在世界体坛先后获得近50枚奖牌的杨庆燮,廿世纪40年代曾在台湾发表文章抨击当局、颇有影响的作家杨梦周等。 

  沿革

  芙蓉杨氏大宗祠始建于元代。时氏十四世杨寿琦榕轩始立祠堂于居室之东,匾曰“孝思”,祀入泉始祖元一杨逸)、分房之祖承务郎杨仕谦。并立租十二石、麦租一石、糖房一所,子孙轮收以供祀事。元末世乱,祠堂被焚。

  明·洪武初,仍旧址重构。嘉靖间复毁于倭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鼎新。

  清初迁界又遭毁。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第三次重建。复经乾隆四年(1739年)等几次重修,皆不离原址。

  1999年,因年久月深,梁柱朽坏,经族中长老倡议翻建。晋江后洋、南霞美、布泽、湖格、石狮后竿柄、曾坑、南安院口诸村氏族裔争先解囊,耗资100余万元。依原规模及原建筑风格,壁柱尽易以石,梁栋施朱描彩,而原建筑石构件如石石今(“石今”合一字)、雕花堵石等皆予保留。

  规制

  宗祠坐东北朝西南(艮坤兼丑未),背依濯缨塘,遥对灵源山,三开间一进。内分轩亭、厅堂、寝殿,前带石埕、围墙。警外有通道,隔路立一堵照墙。

  该宗祠穴号“美女坐机(织机), 厅前全部打通,不设窗户扇遮蔽,前面围墙状比机上布匹,隔路照墙状似机卡,过路行人如梭子,相传路人愈多,风水愈旺。

  寝殿两侧墙壁嵌一对青石匾,上镌清·书法家庄俊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氏家庙题写的行书真迹:“继祖宗一脉真传,日清日白;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正厅壁堵浮雕的麒麟、围墙上安的青石透雕夔龙窗、竹节窗,皆栩栩如生,古色古香。

  宗祠底下砌着两口“八卦井”,一口在厅堂中,一口在祠堂石庭下,均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第三次重建所砌。祠前一口经发掘发现,井上布砖为图像,外方内圆。圆径1.98米,内列八卦,卦序与当今常见的乾坤相对的先天八卦不同,而是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即相传为周文王创制的后天八卦。竖列成卦像的砖块间隔以木炭条。据《晋邑芙蓉杨氏宗谱·祠堂记》云,此井为疏通煞气而设,实际起着排水防潮的作用。1999年重修时,这口神秘的八卦井仍就地掩盖,保护下来。

  芙蓉氏历代仕宦众多,祠前旗杆林立,祠堂大厅内悬挂匾额20多方,如“四世一品”、“黄阁调元”、“纶音世贲”、“凤池瑞品”、 “兰台正色”、“父子进士”等。1999年祠堂新修,族人将历代有名爵的祖先画像及赞语镌于厅壁。还镌有一方《杨氏芙蓉家庙重建碑记》。

  宗祠右边是与祠堂同时建造的集云庵,原祀主科名之神,现祀三世尊、观音及保生大帝。庵右有池沼。

  著名族人

  芙蓉氏自唐末开基以来,先后出过举人14名、文武进士7名。其中有:

   二世杨明珠,字瑶玉,唐·光启(885—888年)年间进士,官授刑部科给事,起升吏部左侍郎。 

  十一世杨仕谦,字子偶。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进士,授云南转运使。理宗时出征呵达有功,敕封承务郎,钦赐剑印、正三品。

  十二世杨必大,字元龙仕谦子。南宋·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曾取唐“愿朱衣暗点头”之意塑朱衣神像于雁山之右,以祈“阴相此乡时出进士,立德修业道济时,愿赐点头,克符素志,文章足以纬国,事业足以庇民。” 

  二十三世杨景辰,字载甫,号侗陔,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人,癸丑(1613年)进士第二名,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景辰》)

  二十四世杨旬瑛,字可恒,号惟六景辰长子。明·天启丁卯 (1627年)中式举人,清·顺治己丑(1649)科进士,历官湖广道御史、云南道御史,再按巡行闽浙,历掌山东、山西、陕西道事,充侍讲经筵官,位至正四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旬瑛》)

  二十四世杨万福,字可拔,邑武生,明·隆武会试武进士。 

  杨廷玑,清·光绪戊戌(1898年)科进士,授内阁中书、浙江补用道。 

金紫杨氏家庙

  位于三教铺田中央米粉巷(今礼谅巷田仔墘18号),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1年)。由一大埕及两进三开间带两边护厝组成,占地面积1.85亩。

   杨氏先祖杨元一同父杨安、子杨明珠,于唐·光启(885~887年)初,在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入闽。初居仙游,杨安殁后,杨元一徙居泉郡南门外廿六都芙蓉里(今晋江罗山镇后洋村)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袭掠晋江廿六都,杨阳春之父杨敷刚殁。为避倭乱,杨阳春把家人疏散到郡城,而只身守榇,后来被贼俘去。杨阳春时为当地名医,倭酋诱胁百端,要他替写文告,但他决不从命,最后遇害。而避难入城的杨氏家人自此始居城内灵慈宫沟。

  徙居郡城的杨氏家族在明末清初,登科蝉联,杨阳春之子杨南宗,13岁就能作史论,“师甚惊服,日后文章尤长于经制”。南宗之子杨景辰,为明·崇祯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景辰》)

  景辰子三,长旬瑛,明·天启丁卯(1627年)举人,清·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历官湖广道御史转云南道,庚子(1660年)按巡闽浙。次子◇瑛、三子匀瑛均以廪生荫补中书舍人。

  家族兴旺,开始谋地建祠。乾隆十三年(1749年)泉州洪水泛滥,族人杨孙举、杨球英在田中央的三开张三落大厝及左右护厝被洪水冲倒,只剩中落及左护厝,无力起盖。经协商,他俩把地献出,条件是把没塌圮的中落及护厝的瓦木搬移到黄门埕(今市工人文化宫西侧)重新给予起盖,以作居室。至此,杨氏家庙于1751年在田中央动工兴建,落成后又置祭田,以供每年春冬二祭之费用。

  杨氏家庙一进的祠门顶悬有“金紫杨氏家庙”匾额,二进主祠的神龛中奉祀杨氏先祖的神主。

  魏、晋以后有金紫光禄大夫之官衔,即光禄大夫加金印紫绶。唐、宋此衔为正三品文阶官,元代升从一品。明、清虽废,但杨景辰官至高位,族人认为家庙再加“金紫”两字虽是复古,但也当之无愧。

  解放后,祠庙归入乡财,祭事即废。家庙先后为清正街道办事处,夜校,民办团结小学所用。“文革”中成为社办工厂、源和堂蜜饯外加工场所,以后又由政府部门进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此办起幼儿园。

  金紫杨氏家庙经历次修葺,办幼儿园后,虽原貌不变,却重新包装。家庙祠门顶的“金紫杨氏家庙匾”被藏在天花板内。整座家庙头未改(燕尾式的屋脊),面已非(祠门搭上铁拦门),中国式的屋面,西洋式的房间与历史名城似乎有点匹配。

青阳余氏宗祠

  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古为龙兴里青阳)。

  肇基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余叔昉从漳州迁入清溪(今安溪县)龙兴里青阳(今尚卿乡青洋村)肇基,卒葬青洋村鸡母笼山。青阳(青洋)姓后人尊余叔昉为一世祖。

  余叔昉,又称余昉,号东园,春秋战国由余的六十二世孙。《族谱》对其迁入安溪时间虽无差异,但对其先祖则说法不一。

  据《清溪青阳氏宗谱》载:

  南朝时,由余的五十一世孙余雍任鄱阳令,率其子余青(字隆对)自安徽休宁往江西。南朝·梁时(502—557年),余青因任建阳令而入闽(见《建阳县志》),为氏入闽始祖。

  余青裔孙余焕,字有文,于唐·天宝九年(750年)迁古田杉洋,为古田杉洋氏一世祖。余焕之裔余廷岘(古田杉洋氏六世)迁居漳州。

  至十世余安诰,官大理寺司直,有五子,长子余晔迁莆田,次子余炳迁广州,三子余嗥迁仙游,四子余昉迁泉州安溪,五子余曜留居漳州。

  另据安溪《芦田云山氏族谱》载:

  余东园余章之后。余章,为唐·光禄大夫,中和四年(884年)从王潮兄弟入闽。余章精于歧黄之术,为王府太医正,先居三山(福州),后家武荣(今南安诗山)。(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隋唐五代·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入闽》)

  余章三子余溥迁剑水之五十都(今尤溪新桥镇)。余章三世孙余琳生二子,长子余端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迁漳平四嘉山;五世余东园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迁泉州安溪。

  传衍

  余叔昉有二子(二世),长余洗,次余侔

  余洗生子天德(三世),又名诚之,官任江西省通判。余天德墓在青洋村鸡冠旗山。

  余天德有三子:长余近发,迁广东昭关;次余近用,居青阳(青洋);三余近裕,迁江西上饶铅山县。现青洋氏皆余天德之二房余近用的派下。

  尚卿乡青洋村氏族人于清初迁居江西上饶,一支迁入永春。

  清初,余叔昉的廿一世孙余子升,与岳父氏(长坑衡阳人)一同迁往湖上黄武村定居繁衍。余子升被尊为黄武姓一世祖。《黄武氏族谱》始修不详,现谱修于1991年。黄武氏昭穆:“子显惟志,奕世淑侯公,诗书传继美,万古尚清风。”

  约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青阳(青洋)姓有族人迁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

  湖头镇美溪村、湖二村、庙巷居委会及金谷镇金谷村也有少数姓,派出青洋氏。

  宗祠

  青阳氏宗祠共有三座,建筑面积各220平方米:

  ①寨口尾祖宇。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坐西朝东。楹联:“青山长不墨之画,春光常在;阳水歌无弦之音,逸韵长存。”

  ②中洋祖宇。明·天顺五年(1461年)由十四世余位侯建,坐北朝南。楹联:“中通上下,竹苞秋茂光祖德;洋溢后前,桂馥兰香耀宗功。”

  ③中兴祖宇。明·成化七年(1471年)由十五世余圣舟建,坐北朝南。楹联:“中正不偏开甲第,兴致祯祥裕后昆。”

  宗谱与昭穆

  《清溪青阳氏宗谱》:明·天顺五年(1461年)始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雍正五年(1727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卅五年(1946年)六次续修,1993年第八次编修。

  以由余为一世起至一百零九世昭穆为:“由来晋邦贤,杰龙绍叔员。经伦委庆克方奉,谋用之权无承强。名儒初出仕西戎,因聘相穆公。佐治才猷能伯国,藩衍奕世永兴隆。有章宽宏戭仲华,徽安叔芳远近景。惟道生滨郎者,觉知责位圣。惠尚进秉成,可甫行肇建,启淑侯公礼义信。忠良侍泽芬,荣华光昌太,富贵绍贤宗。”(缺2字)

云山余氏乾元祖祠

  云山氏乾元祖祠,位于安溪县芦田镇云山村。

  肇基与衍传

  芦田云山氏源自尚卿青阳(青洋,参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祠·青阳余氏宗祠》)。

  青阳(青洋)氏一世祖余叔昉(东园)的次子余侔,移居清溪县还集里乌土乡隔头村(今安溪县芦田镇云山村)。

  余侔之子余天佑,又名克济,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第,任广东梅州知府,子孙大部分定居广东梅县繁衍,有一支返归乌土(云山)。现云山氏为余天佑后裔,并尊其为云山一世祖。

  明末清初,芦田镇云山氏于陆续有族人移居今宁德、德化、建宁、闽侯、连江、同安、莆田、厦门、漳州及江西、广东、四川、浙江温州等地;十七世于明末清初先后有153人移居台湾的基隆、淡水、五堵、七堵、台北和香港等地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云山余佛养迁入竹园定居,为虎邱竹园氏。

  清·乾隆元年(1736年),余宗余圭兄弟自还集里乌土乡(芦田镇云山村)迁入西坪柏叶西洋格建基立业,为西坪柏叶氏始祖。

  另有西坪湖岭余氏,先祖自芦田镇云山村迁入定居繁衍。

  《云山余氏族谱》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首修,1994年重修。自二十八世起字辈排序为:“知仁礼义信,忠君世泽芳。荣华光昌大,富贵绍贤宗。”

  祖祠

  云山氏乾元祖祠,始建于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定名“乾元祖祠”。1998年重修。

  祠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五开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楹联:

  “乾水朝宗源流远,元气盈堂世泽长。”

  “乾坤毓秀聚宝地,元宇宏开富贵基。”

  “乾下氏,皆夏三子之裔;元宇始祖,有云南都督之尊。”

院下余氏宗祠

  位于南安院下。始建于明代,1933年、1997年修葺。

  院下余氏宗祠造型独特,正堂与门楼相距数十米,中间大埕面积0.42亩,地面铺石板材。门楼大门口石埕面积0.46亩,埕前有一个大池塘占地1亩。院下余姓昭穆:“志道诚德,依仁游艺;文人继起,行己端庄;忠君爱国,信义传芳。”

  宗祠对联有:
        “下邳衍派家声远,雁塔流芳世泽长。”
        “乔木千支由一体,长江万派总同源。”
       “扬山挺秀文山荟萃,鳌江腾波世代兴隆。”
      “下邳衍派北国千秋裔,雁塔传芳南疆百世家”。

  大禹第三子空,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人以为氏。周武王后裔晋哀公有一子名由余,目睹朝政紊乱,远走西戎,而后入秦辅佐秦穆公由余的后人从此以为氏,祖居下邳郡,即现在江苏省邳县。

  福建姓始祖公,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统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称闽王,公以医术高明为王府太医,居福州三山乌山之畔雁塔村,堂号称雁塔,是为福建姓一世祖。

  明末清初时,因避战乱,余伯贤携眷来闽,择福建四十二都居住,为院下始祖。伯贤生育四男,长子亨庇,清代时出祖广东饶平县黄岗镇雁塔村,至今20余世,人口1000多人;次子亨元、三子亨周、四子亨顺,相传至今20余世,人口2000余人。现在院下氏子孙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居住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冰岛、印尼、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还有的移居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人数有1000多。

辋川峰崎何氏宗祠

  辋川峰崎氏宗祠,亦称“安抚使公(何嗣韩)祠堂”,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峰崎主村正中心。

  唐·总章何嗣韩肇基埔崎

  峰崎旧称“埔崎”,位于惠安县城北5公里处,西北有麒麟山,惠安主要水系林辋溪斜贯村之西南,素有惠安粮仓之称的走马埭即在林辋溪两侧。埔崎是总称,方圆十里,包括大小26个自然村,形成1个主村和20多个卫星村拱卫的独特格局。人口近3万,是福建姓较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唐初入闽58姓之一姓开闽的发祥地。
《谱》载:何嗣韩,唐·河南光州固始人。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何嗣韩何德,随岭南行军总管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何嗣韩被委任安抚之职(军需官)。后,何嗣韩以安抚使分镇泉州,食采螺阳(今惠安螺阳),遂家于埔崎(旧称“峰崖”、“螃崖”),为“峰崎氏”,后裔尊为“安抚公”。卒葬惠安北门外青林山舍利院(现螺城镇石盘村西北、梅山水库北畔),此茔墓历来由“峰崎氏”族裔负责管理和祭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

  宗祠沿革

  “峰崎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为何嗣韩后裔何崇禧所建。
何崇禧,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科进士(泉州进士名录无载,待考),曾任广东布政使司;曾与洛阳白沙寺僧道询共建峰崎村北之青龙桥,该桥南侧至今犹存巨大石碑,上书“青龙桥”3个正楷大字,左下角落款是崇禧散吏书,白沙老人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青龙桥》)
何崇禧仰思祖德,缅怀宗功,明叙昭穆,敦宗睦族,卜地建祠于峰崎,以奉祀何嗣韩及以下列祖列宗。
立祠以后,明·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年)重修,清·乾隆卅七年壬辰(1771年)大修,民国初略修。
廿世纪40年代后,祠堂曾作为麟山小学校舍,并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交通站和聚会点。
1993年春,在海内外氏族裔发起和资助下,重修“安抚使公茔墓”;1995年11月重修祠堂,越年4月告竣。此次重修,谨依旧制,唯屋顶改陶瓦为琉璃瓦,祭厅隔墙旧为芦茨今为砖砌,地板重铺,其馀以旧换新,规格不变。

  规制

  宗祠占穴“玉凤朝麒麟”,字坐巳向亥兼丙壬。祀厅面对麒麟山巅,有“庐对麟山朝北斗”之意,正门南向偏设,坐甲向庚兼寅申。
宗祠为宫殿式“三合院”土木结构,外墙“出砖入石”砌筑;总面积700多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和祀厅组成。
门厅偏西而设。大门左边是《峰崎何氏宗祠文物保护碑》,右边是宗贤何少川为麒麟山题字“根深叶茂”的碑刻。门前有一对石门鼓,作卷曲螺纹状;门的左、右有石麒麟浮雕两方。

  水涵谓敦天涵,从西南向东北横贯天井地下,可收集门前及祠堂四周大片水流,导向东北全村最低洼处聚池入海。
祀厅前面广场称“凤规”,四面围墙,外有更大广场,称祠堂埕。祠堂埕靠近“凤规”处,以前曾竖四对旗竿座夹板石。
从祠堂埕进“凤规”,设亭式院门一座。进院门先上三台阶,经甬道下五台阶,直至祠堂正门,称“三上五下”,是区别于其他祠堂的一大特点,外地宗亲认祖,以是否知道这一特点为准。
祀厅面阔三间,深进四间,抬梁结构,硬山屋顶。神龛中供奉安抚使公何嗣韩神像,下奉列祖宗禄位。
祀厅上有“镇闽人宗”、“安抚肇基”巨幅横匾,并有彰显氏后裔历代名士匾牌18方: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末科进士何家驹、清·乾隆举人何重文(字彬甫)、乾隆卅九年(1774年)甲午科举人何光宗(字尚侯)、道光元年(1821年)辛已科举人何为伦、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武解元何联上、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武举人何上先、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武举人何联芳、道光廿年(1840年)年庚子科武举人何正先、道光廿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何瑞玉(字圣毓)、道光廿六年(1846年)丙午科武举人何上光(字明侯)、道光廿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何为缨(字簪仲)、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举人何联登(字汝榜)、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武举人何道南(字少吾)、光绪十一年(1885年)辛酉科武举人何绳武(字世承)、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武举人何享通(字宾元)、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武举人何道隆(字睛秋)等。

  祠堂楹联系明代历史学家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所撰。

  其一:“祖固始,派漳泉,显五百年前孝思维则;肇唐朝,兴宋世,光十八代后昭穆分明。”

  其二:“乡党居远方,一脉相承原抚使;诗书幸世泽,百年继武冀来人。”

  祠厅两侧为文厅、武厅,亦称左、右文武馆。祀厅及左、右文武馆,屋顶用桷100支整。

湖上珍地氏祖宇

  湖上珍地氏祖宇,位于安溪县湖上乡珍地村祖厝角落。

  明·成化何崇兴肇基珍地

  “湖上珍地氏”,源自螺阳(今属惠安县)“辋川峰崎氏”何嗣韩一脉。(详见上文“辋川峰崎氏宗祠”)

  南宋·淳祐(1241—1252年)间,何嗣韩之裔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泉州古称“温陵”)浔江,后隐居泉州清源洞。

  何逖基生5子:长元镇,号我泉,为和地之祖;次元钊,号同泉,移居惠安埔崎;三元钲,号思泉,为诏安之祖;四元镛,号念泉,迁居漳州岳口莲花;五元铉,号志泉,移居邵武光泽县。

  何元镇后裔何元厚生3子:长仲兴,居祖地;次崇兴,讳临雍,初移居漳平县福里易坑;三添润,居泉州清源,为“清源氏”

  明·成化八年(1472年),何崇兴又从漳平县福里易坑移居安溪县五阆山之阳(今湖上乡珍地村)肇基,为“湖上珍地氏”1世祖。郡望“庐江”,堂号“清源好德”

  传衍

  自1世祖何崇兴在湖上珍地开基后,历明、清、民国至现在,已传20世,分为2支派系,分布于整个珍地村。

  此外,“珍地氏”还有小部分分布于安溪湖头镇大埔村、湖一村、船巷居,凤城镇祥都居、朝阳居、上西居、凤山居、北石村,城厢镇经岭村和龙涓乡灶坪村等。

  “珍地氏”8世何肇虎及其3子(世壬世御世娘)等,迁居江西省玉山县碓头中碓。

  10世何克伯何克吉兄弟迁居厦门,何克容迁居台湾,何克师迁居永安西洋,何克信迁居将乐县,何克述迁居大田县苦根,何克总何克镇何克徙迁居同安县,何克藩迁居漳平大深沪后。

  族谱

  湖上乡《清溪珍地氏族谱》,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由何肇辉主持始修。后有9次续修,有些年代失考,几次有据可查的:

  ①清·康熙卅三年(1694年)十二月续修。

  ②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再修。

  ③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八月再续修。

  ④民国卅一年(1942年)冬由何进丕主持又续修。

  ⑤1984年由何明志主持重修,共分10卷,第1卷“序”,第2卷“世系图”,第3卷为1至11世牒,第4至9卷分别为“圣”、“朝”、“嘉”、“谋”、“列”、“同”字辈牒,第10卷为18至19世牒。

  昭穆:

  自8世起“字行”“肇世克侯昭穆分,宗功丕显裕来昆,重修家乘明如镜,万派流波一本存。”

  自9世起“讳行”“文士承圣朝,嘉谋列同僚,升平日月永,好德千年祧。”

  祖宇

  “湖上珍地氏”祖宇,位于湖上乡珍地村祖厝角落。

  始建年代失考,约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重修。

  宇坐壬向丙兼亥巳,宫殿式建筑,土木结构,2进布局,面阔5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大门楹联:“珍宝清辉光祖德;地龙团聚振宗功。”

  厅联:“派出庐江,祖有德宗有功,俎豆馨香绵世泽;支分珍地,父为作子为述,衣冠跄跻耀文明。”

  附:湖头中山路十字街

  约清·道光(1821~1850年)间,何元镇之第3子何添润后裔1支(名讳不详,属“清源氏”),也自泉州清源迁入湖头,以开布店为生,后置店铺于中山路十字街下的后春宫巷边(俗称土地巷,现为清宫巷);住宅建于中山路新溪美桥下段的湖头溪河畔的古渡边。

  这支氏定居繁衍,为“湖头镇中山路十字街氏”,至今历传7代,衍传人口58人。

渊兜沈氏宗祠

  渊兜氏宗祠,位于安溪金谷镇的渊兜村。

  肇基与衍传

  唐·天佑(904~907年)间,沈君荣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泉州同安马巷沈井乡。

  元·至正(1341—1368年)间,沈光裕,字日昌,号条达,避乱随祖母由同安徙入安溪县依仁里贵湖乡(今龙门镇湖山村桂湖)肇基。

  沈光裕生二子,长明世,次明时沈明时留衍贵湖。

  沈明世生二子,长正宗,次正阳。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宗子寿)、正阳(德渊)兄弟俩自贵湖移居来苏里渊兜(今金谷镇渊兜村) 肇基,为渊兜氏,奉沈明世为1世祖。

  明·成化六年(1470年),沈明世5世孙沈乾璋肇基来苏里中埔(今金谷镇中都村),为中都氏 分支。

  沈明世11世孙沈进孙一桂一槐。约明万历八年(1580年),一桂一槐兄弟俩徙居来苏里山门(今金谷镇山岭村),为山门氏分支。

  目前,渊兜氏在金谷镇有人口3466人,其中渊兜村2663人、中都村240人、山岭村528人、田头村35人。

  此外,渊兜氏后裔还分族大陆省、内外18个县市、台港、南洋诸国。安溪凤城镇、湖头镇等地亦有氏居住。

  渊兜、中都、山门等村各房氏曾自修《族谱》,时间不一。清·光绪卅年(1904年),渊兜、中都、山门氏才合修《渊兜、中都、山门氏族谱》,民国卅七年(1948年) 又进行部分采辑。1994年,3地氏联合续修,1997年2月完成。

  昭穆:

  名行:“大士元志廷,文明斯世重,祖泽培植远,嗣徽显耀馨。”

  字行:“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宗祠沿革与规制

  宗祠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渊兜、中都、山门氏合建。1978年重修。1994年侨胞沈帮约带头重建。

  二进十间,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大门联:“士宗尚志承先泽;楼可摘星启后昆。”龛联:“弘扬祖德重光故宇, 崇尚先业又谱新篇。”

  沈鸿杰

  沈鸿杰,讳世俊 ,字德墨,渊兜氏19世。鸿杰是其在台湾捐纳大夫的官章名。

  沈鸿杰13岁随父从安溪往厦门习贾,后往返于日本、安南、爪哇、印度、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从事海上贸易。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寄籍台南,两年后娶王氏王鸾),即定居台湾,并依靠经商逐渐成为当时台湾商界巨贾。

  光绪卅年(1904年),渊兜氏修祖墓、续编族谱,沈鸿杰也返乡参与。在归途经厦门时不幸得病,次年卒。连横亲撰“外舅沈德墨先生暨配太孺人墓志铭”(据《渊兜、中都、山门氏族谱》残谱 )。渊兜村现仍存有沈鸿杰少时居住的祖厝,以及沈鸿杰在祖厝旁建的一座小楼。

  《渊兜、中都、山门氏族谱》残谱载,沈鸿杰王鸾生有4子2女,长女乳名“海鹅”,即沈筱云沈筱云,或称沈少云沈璈,适连横(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祖籍漳州龙溪,生于台湾台南,受沈鸿杰恩惠颇多(据连横自述)。41岁时撰成《台湾通史》88篇(纪4、志24、列传60)。沈筱云后来随连横返回大陆,最终病逝西安,因生前笃信佛教,其子连震东便顺其遗愿葬之于长安县南乡清凉寺。氏族人也曾前往渊兜探访氏宗祠。

后园沈氏家庙

  后园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后园自然村。后园古称“侯源”,属南安县三十八都(石井雄山后围)。

  后园氏来自同安县十一都,尊沈尚为肇基始祖。明•故沈朝,号纯朴余氏墓志铭》(现藏泉州市博物馆)称:纯朴,故同安县十一都人也,幼随父迁寓南安县三十八都后园村居焉。”

  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后园氏二房7世沈佺期郑成功之子郑经入台,后裔在台南一带繁衍至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沈佺期郑成功郑经》)

  后园氏家庙为闽南式建筑,前后两落。家庙前立有3副旗杆夹石。正门上有“吴兴世泽”石匾额,廊下柱联:“护国保泉开漳辅圣王,平闽靖粤灭寇赠武德。”廊内左右各开一侧门,左边门上书“善为传家宝”,右边书书“忍是积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