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墓(12—18划)

 

  12划:
  曾氏墓葬群
官桥唐宋龙山曾氏墓葬群,曾氏祖墓群。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虎岗山白石猴坑一带。唐代[曾延世墓。曾瓒墓。曾峤墓。]宋代[曾穆墓。曾会墓。曾愈墓。曾从龙墓。])曾宏墓(德化县浔中镇石山村)
  傅实墓(南安市丰州环山村金钗山
沿革。规制。、傅居献墓(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发华山)傅琮墓(南安市霞美镇仙河村东清自然村旁的一山头上)、傅应嘉墓(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
  韩偓墓(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沿革。规制。诗词。)谢孟(永春县坑仔口乡魁斗村邱英林之麓。沿革和墓况。拜谒谢孟墓诗。)温革(蒸笼墓。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村北石角山。)、答刺真墓(燕山黄氏始祖墓。南安市丰州镇狮仔山。)、富鸿基墓(丰泽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橱头村)、释大圭墓(丰泽区北峰街道塔后村)、普安南朝古墓 (泉港区山腰镇普安村林场边)

  13划:
  蔡清墓(泉州城东郊桃花山。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桃花山拜蔡文庄公墓》和现代·陈泗东按。现状。)、蔡诒河(蔡玉鸣)、蔡梅皋墓南安县官桥镇席里村尖山脚)、蔡氏墓(南安县归化里西峰院后山之原)
  詹敦仁墓
(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将军脱帽山麓)、詹琲墓(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侯洋虎厨内山麓)
  锡兰侨民墓(丰泽区东湖街道清源山世家坑[世嘉坑、世厝埔,洗脚坑]。)
、雷海青墓(相公墓。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西的公路西侧。)

  14划:碑兜古墓、漏泽园(古晋江县。古南安县。安溪县。德化县。)、廖俨墓(廖长官墓,乌鸦墓。 安溪县城厢镇员宅村。)、瑶林氏始祖陵园、熊尚初墓[国殇公墓。晋江三都太昌村杏田山(今晋江市磁灶镇杏田自然村一厂房的围墙内 。)]

  15划:颜仁郁墓(德化县三班乡三班村纱帽峰)、潘思光墓(安溪县西坪乡留山村路下) 、潘山南朝晚期砖墓(泉州市区潘山)、潘承家墓(家爷墓、蝴蝶墓,南安市乐峰镇炉山村慕美山)

  18划:魏九郎墓(原在泉州城东华侨大学校园北部宿舍区旁边,现迁城东社区碗密自然村后凤冠山。)、魏元翼墓(丰泽区清源街道清源山麓西寮村西)

十二划

曾氏墓葬群

  氏墓葬群,亦称“官桥唐、宋·龙山氏墓葬群”、“氏祖墓群”,在南安市官桥镇 泗溪村屈斗自然村西北约500米虎岗山白石猴坑一带,上尽山岗,下逮山麓,有唐、宋墓葬40多座(棺位80多具)。

  氏祖墓群(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比较重要的是龙山氏的家族墓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氏·龙山氏大宗祠 》)

  唐代

  曾延世

  唐·开闽副使、进封开闽侯、例赠金吾上将军、曾延世暨封太孺人王氏墓。曾延世,河南光州固始人,妻王婉贞王潮之妹、王审知之姐。曾延世王潮入闽,后定居泉州龙山,是龙山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曾瓒

  唐·泉州录事参军曾瓒墓。尚存宋·曾公亮竖立的“唐故知录府君墓”石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曾峤

  唐·闽司农少卿、泉州节度使掌书记、赠太师、秦国公曾峤暨妣、赠许国、秦国夫萧氏墓。

  宋代

  曾穆

  宋·德化县令、赠太师、魏国公曾穆妣、赠韩国太夫人辛氏墓。原碑镌“宋故韩国太夫人辛氏墓”,旁款镌“孙、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鲁国公立”,今碑毁,墓尚存。鲁国公即曾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怀》)

  曾会

  曾会,历北宋·真宗仁宗2朝,官至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晚年隐居安徽池州九华山,以子曾公亮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太书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卒,十二月归柩附葬于其祖父、唐·泉州录事参军曾缵墓。(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

  墓占地约 36平方米,坟堆已平,仅存花岗岩墓碑1方,高1.3米,宽0.78米,厚0.16米,中阴刻楷书“唐故知录府君墓”,两边小字楷书阴刻“四代孙宋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国公立”

  墓前原有神道碑1通,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十六日曾公亮神宗恩昭,为其父曾会而立。

  神道碑长方圆首篆额,下跌赑□(上“尸”下“贝”),通高8.4米左右,其中基座高约1.6米,龟形,花岗岩墓碑高约6.8米,宽约2米;正面居中阴刻楷书“宋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神道”;背刻铭文,直写阴刻楷书61行,行35字,字径3×5厘米。铭文2441字,记载曾会家世谱系、一生行状、宦绩及其子曾公亮宦秩,子孙名讳婚嫁等状,以及墓主归葬情况及评赞。文系熙宁间观文殿学士、朝议大夫、户部尚书、知陈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张方平撰,龙图阁直学士、寿安县开国子孙固书,朝奉郎、集贤殿校理王汾篆额,温陵刘务实镌字。

  此碑系一巨大美石,选自江南吴地,用巨舰由水路运至晋江登陆,再运送虎岗山竖立。该碑于1978年被炸成4块毁没,后经多方追寻,残碑全部出土,现存南安上曾氏宗祠。

  原墓前立石人、石兽,已毁。

  曾愈

  宋·进士、秘书丞曾愈暨妣、封袁城县君刘氏墓。

  曾从龙墓

  宋·状元曾从龙暨妣、封清源夫人、秦国夫人陈氏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曾从龙墓》:曾从龙墓,在县南三十五都白石古楼村。”

  原墓前有曾从龙神道碑,解放初被拆移筑埋他处。廿世纪 90年代,从漳里一储水小坝底出土。神道碑为花岗岩质,高2.44米,宽0.92米,厚0.15米,碑石镌有楷书“宋太师枢密使公神道”,左旁镌有“正德是一年八月吉日重立”

曾宏

  曾宏墓,在德化县浔中镇石山村东南部初溪电站后山。

  “内省待使曾宏墓(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曾宏,北宋人,为唐僖宗时佐王潮入闽、官团练副使曾延世之孙,官至内省侍使。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曾宏四世孙曾穆任德化知县时将曾宏墓迁葬于此。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曾宏六世孙曾公亮任宰相时,在墓附近奏立相安院,作为守坟和朝夕备香灯之所,遂有“宰相墓”之称。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状元曾从龙又在相安院立碑和华表。今相安院和华表已废,碑仍存。

   墓坐北朝南,为上、下两个坟式结构,上为条石,石块砌筑,规模较大,正中镌刻“恩荣”两个大字和一些已看不清的小字,下为小块石砌筑,中用条石,镌刻“有宋·内省侍三世祖墓”12字。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氏·龙山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曾公亮曾从龙》)

傅实墓

  傅实墓,在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金钗山西南麓。

  金钗山位于清源山脉葵山山麓。据《南安县志》载:葵山“自双阳山东北来,山有叠石如荚,号叠经石,又似葵花然。”“唐·翰林承旨韩偓、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皆葬在此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傅实》)

  沿革

  傅实(866年—926年),字仲诚,唐·河南固始人;光启(885—888年)间任威武军节度招讨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是入闽傅氏始祖,后裔称“银青公”。妻黄氏,为紫云黄守恭第5世孙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傅实同光四年(926年)卒,葬葵山之麓。其夫人与后裔亦葬此,形成1个墓区。

  2014年后,辟为开闽氏文化园。

  规制

  金钗山下路口山道旁竖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立的“节使仆射公、夫人黄氏神道” 石碑1块。

  山门为3开间、山川顶、仿木石结构牌坊,门楼上有“开闽傅氏文化园”描金大字,大门石柱上镌联:“葵山映秀,晋水流长,烟霞并耀,灵光钟福地;科第登荣,衣冠衍盛,文武齐芳,间气贯云天。”

  陵区依山势分5层构筑:

  过山门为第1层拜庭。拜庭左边是六角形的石构“敬祖亭”,圆形石柱上镌联:“雄伟祖陵名山生色,竭诚赤子青史流芳。”拜庭右边是傅实大型石雕像,头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玉玺,其基座上书:“一剑南来,安闽定疆,武荣播泽,版筑传芳,金钗葵艳,石亭莲香,科第连昌,绳我祖武,蹈励鹰扬。”

  第1层和第2层石阶中置1个长方形九龙石雕,绕以石栏杆。

  第2层拜庭两侧置有石象、石鹿、石羊、石马雕像,各有1排针叶葱笼的松树。第2层拜庭右侧还有身穿礼服、手持文书的文官石雕立像,左侧有身穿战袍、手持宝剑的武士石雕立像。拜庭左边筑有“孝思亭”,六角形石构,内置《氏开闽始祖公传略》石碑,简要介绍傅实生平,正面墙上嵌有二十四孝图。

  第3层至第4层为双边相对石阶,中间为双龙戏珠石雕,中置珠红花岗岩《勅威武军节度使建州》石牌,上立“群峰毓秀”鎏金石刻。

  第5层是傅实墓丘,南向偏西,占地约40平方米,封土不高。墓碑为花岗岩,高1.22米,宽0.61米,厚0.12米,方形圭首,阴刻楷书始祖考墓”5字,为明·万历八年(1580年)冬重竖,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漫漶不清。墓台上书:“唐·姓开闽始祖公勒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

  此外,文化园还有傅实夫人黄氏墓(傅实墓西约40米)和傅实后代的墓园数座。

傅居献墓

  傅居献墓,在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发华山。保存较好。

  傅居献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傅居献,唐·南安人,傅实次子,官左侍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

  墓坐西北面东南,占地约400平方米,坟堆圆形,底部砌石,封土高2米,前有石阶、墓碑,碑长方形圭首,中楷书阴刻“左侍禁公墓”,两边阴刻小字楷书“公唐银青公次子,南安初祖也。夫人柯氏墓于左臂,立四石人。”墓前左右有双手握剑石将军1对。

  柯氏墓于左侧30米处,前有石将军1对。

傅琮墓

  傅琮墓,位于南安市霞美镇仙河村东清自然村旁的一山头上。尚无损坏,是明代典型的糖水灰墓葬。

  傅琮,任县训导,曾摄县篆,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卒。傅凤傅琮傅存仁 祖孙3代是明朝泉州府惟一的“三世谕官”,负责县级科考、教育事务。

  傅琮墓占地约5000余平方米,坟堆面总宽3.58米,其中嵌石质墓碑,宽1.18米宽,高2.50米,厚0.23米。墓碑前有石案桌,长2.50米,宽0.50米,高0.35米。墓肩三曲三进,深6.60米。墓埕2.20米×6米。陵墓四周50米内没有外姓墓葬。

傅应嘉墓

  傅应嘉墓,位于九日山对面的南安市霞美镇金溪南岸金山村一处小山坡上。

  傅应嘉是明代抗倭名将,与俞大猷戚继光齐名,有龙、虎、蛟龙”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应嘉俞大猷》)

   傅应嘉墓坐南朝北,为传统的闽南龟壳墓,墓身较大,但周围破坏较为严重。后人在傅应嘉墓中曾发现过1块残缺的《墓志铭》,碑首有“明□昭勇将军福建都指挥使司署部指挥”等字样。原有的墓碑、墓桌等物,及墓前望柱、石人、石马和抱着印与剑的石将军,今皆无存;也无墓道碑、谕祭碑等。仅存墓座和拱起的“龟壳”墓身。墓山的界堤已难辨清,有一侧“墓耳”已不见;左侧“墓手”上方被辟为小菜畦。

  2017年3月,在墓的右侧发现1块站立石将军碑,后移置锦堂村中傅应嘉故居;还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骨灰和墓钉,以及几处疑似盗洞。石将军碑高160厘米,宽32厘米,重约180斤;石碑中央刻有一将军人像,手持兵器,上方是祥云花样,下方类似一面旌旗。在闽南明代墓葬的形制中,如此高大的石碑构建罕见。

  通常,石将军碑置墓的一侧,另一侧置土地公石碑,作守墓用。但该墓的土地公石碑未见。

韩偓墓

  韩偓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东北的环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约150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韩渥墓》:韩渥墓,在县北三都葵山之麓。”

  “唐学士韩偓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韩偓墓(唐):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自然村”,2020年11月列为福建省第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韩偓(844年—923年),陕西万年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唐昭宗时官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被排斥,举家入闽依王审知,住南安丰州招贤院。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韩偓病逝于泉州南安龙兴寺(丰州东郊),傅实遵其生前遗愿,为他营葬于葵山南麓杏田之间(南安九日山东北丰州镇环山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傅实》)

  1933年10月,弘一法师要到九日山延福寺,坐车出西门,在潘山路旁,见到“唐学士韩偓墓道”碑,遂下车瞻谒并留影纪念。后来,他和广洽上人又两次前去踏勘考察,但没找到坟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民国廿五年(1936年),晚清·泉州进士吴桂生吴增桂生)向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南安籍著名华侨黄仲训募800金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1995年再次修补,基本保持原貌;墓埕右边立有《修葺韩偓墓碑记》(1995年5月)。

  在杏田村,氏一族留有族规:凡村中有名望之人皆有义务为韩偓守墓。守墓人一般由氏族人开会“选任”。此族规代代延续,从未间断。据《南安文史资料》记载,韩偓后人在宋朝时考取功名后,即从葵山迁回西安,他们将杏田村的房舍、田地赠予韩偓的好友、永春人氏居住与经营。靠着留下来的农田和水塘,氏家族得以生存繁衍,绵延不绝。氏一族感激韩偓后裔的情谊,立下了永远为韩偓守墓的承诺。

  规制

  潘山路旁原立有清·南安县令盛本“唐学士韩偓墓道”碑,上署“嘉庆十二年三月”,下署“四明盛本立”。今不存。

   韩偓墓坐东向西,三面环山,面朝杏田村。墓丘平面呈“风”字形。墓坪铺设水泥,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坟堆呈圆甑状,三合土筑砌,封土高 2.5米,周围块石垒砌。民国修缮时在墓前立花岗岩墓碑,高1.70米,宽0.8米,厚0.17米,阴刻楷书“唐学士韩偓墓”,为清末举人曾遒所书。墓前石案砚形,似乎暗示着墓主的文人身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墓前有石翁仲、石羊各2对,石虎1对,为五代雕刻风格。石翁仲为拄剑将军状,身穿铠甲,高约1.7米,体型短胖,憨态可掬,其中1位竟歪斜着脑袋作嗔状。石羊和石虎的个头很小,岁月的磨损也仅剩了个轮廓;石虎之形象极其酷似现代动漫的“机器猫”。这些石像生的距离排得太过紧密,应该不是当年的位置。

  诗词

  韩偓为唐末杰出的人物,许多人到韩偓墓凭吊,留下赞颂其孤忠奇节的诗篇。

  邑人林瀛士《葵山吊韩冬郎墓》“喜读《香奁集》,方知血泪倾。孤臣亡国恨,芳草美人情。莽莽葵山路,萧萧学士茔。徘徊碑碣下,不觉暮云横。”

  清·李钰《葵山吊韩冬郎“杯土荒凉夕照横,丰碑端合署文贞。投荒虎口余生在,向日葵心抵死倾。不草白麻留劲节,空栽红杏寄闲情。九原莫唱思归引,泪殿金銮久已更。”

谢孟

  谢孟墓,在永春县坑仔口乡魁斗村邱英林之麓。虽年代久远,尚完整无损。

  谢孟,元·永春县坑仔口人;前至元廿九年(1292年)生。相传:谢孟于至顺三年(1332年)廷试第一,乡人誉为“永春第一状元”。未任,丁母忧回乡守制,因时局动乱,愧为元官,托疾隐居家乡,终生不仕。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孟》)

  沿革和墓况

  最早的谢孟墓是谢孟生前隐居家乡时自己修筑的,并作好自挽联:“任它白发人皆去,留此青山待我归。”示淡泊名利的心态及为人处世的艰难。

  现存谢孟墓为明·弘治九年(1496年)谢孟7世孙谢端重修。

  墓坐乙向辛,墓碑呈半圆形,碑上字迹模糊不清,后人寻迹摹裱,左刻“弘治丙辰年(弘治九年,1496年)十二月吉旦”,中刻“大元廷试状元公墓”,右刻风化不清。供桌下有状元游街石雕,人物3:前1人举一牌上写“捷报状元及第”,中1人手举罗伞,后1人官服骑马。

  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温陵(今泉州)明经陈一经《状元谢孟公墓表》有云:“桃源公,以文章及第魁天下,历世既远,文献莫徽,公之行实其详可得闻,然世代相传,皆以公自传胪后托疾辞归,屡诏征召不起,仅以寿终……

  《桃源魁斗氏族谱》收录明·颜廷榘撰写的《墓志铭》。[颜廷榘,明·永春县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生,卒于万历卅九年(1611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拜谒谢孟墓诗

  据《桃源魁斗氏族谱》截,氏祠堂堂案上原有石刻板书条幅若干,其中两条有关拜谒谢孟墓:

  其一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状元庄际昌的诗:“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秋访尔驭尔饬二兄,喜拜状元公墓。占一绝:‘先哲胪传光宝树,我今步武谪闲住,未享能作魁斗明,喜谒拜君胜回墓。’会状庄际昌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另一是德化龙浔明经林槟题诗《拜状元公墓题诗赠诸秀》,曰:“断碑荒草总堪哀,吊古怜君此日才。但说永嘉迁客处,那知胜国夺魁来。精悬岱岳名犹壮,气压中原骨未灰。八地苔深浑是碧,化成宝树许多枚。”

温革墓

  温革墓,俗称“蒸笼墓”,在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村北石角山北麓。

  温革墓”,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温革,字叔皮,北宋·惠安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官至福建转运使。(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温革》)

  墓占地面积413平方米,主体石构,坐西朝东。封土堆高1.45米,下为八角形须弥座,底径2.15米,墓围作马蹄形,墓前右10米处有宋代石翁仲1尊,高1米。墓前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墓道碑1方、望柱1对,保存完好。

答刺真墓

  答刺真墓,俗称“燕山氏始祖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西郊狮仔山(当地所在行政村名为“社坛”),在南安华侨中学西侧,距燕山氏家庙数百米。保存较好。

  答刺真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答刺真,元·燕山(今北京)人。至元庚辰科进士,入泉累官南安达鲁花赤,升福广浙司令,命总宪兵,赠“忠勇”答刺真占籍南安(县治丰州),传10子,分十房,以“燕山”志其源,后来只有长子沙裕和次子沙的回归了燕山原籍,其余8子都留在南安开基繁衍,奉答刺真为燕山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宋元·元末,泉州多民族开始形成·燕山氏》、《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丰州燕山黄氏家庙》)

  元·泰定三年(1326年),答喇真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归葬此地。其墓明、清两代均有修茸。

  墓为答剌真 与其夫人许氏赵氏海棠合葬墓,墓围 13.35×7.3平方米。

  墓前有“金水型”花岗岩墓碑、墓桌,以及石狮子1对、望柱2对和莲花柱栅等。

  墓碑正面楷书阴刻氏始祖墓”5字。字的四周划绘着一些特殊图案,有的似围幕,有的似鹿马,有的似星星,有的似蒙古包,即草原上星光下的蒙古包夜景,是蒙古族墓葬特色。

  在答剌真墓东侧10余米有其第5子武贤墓,墓稍前有其第10子贵童墓,墓碑上均绘有与答剌真墓碑相同的图案。

  墓东南40米处道旁今存墓道碑1通,高2.2米,宽1米,厚0.14米,阴刻楷书“燕山祖、司令忠勇公暨元配宜人许氏墓道碑”

富鸿基墓

  富鸿基墓,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厨头自然村往山顶上的村道旁,是泉州清代罕见大型墓葬的代表作之一。

  富鸿基墓”: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富鸿基,清初翰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富鸿基》)

   墓园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室已被盗,仅存三合土残墓圹,留有墓碑,上书富鸿基之墓”。墓园残损,墓圹为三合土,墓庭长70米,墓前两侧并排立有保存较完整的双手拱立、身着满族服装石翁仲和石马、石虎、石羊各一。

释大圭墓

  释大圭墓,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塔后村。

  释大奎,俗姓,字恒白,号梦观,元·晋江人,生于大德八年(1304年);开元寺僧,以诗著。(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大圭》)

  墓身呈圆柱形,由一块天然花岗岩砌成,高仅0.9米,其上有一“佛”字,墓身下有高0.6米的六角形基座。

  而今,墓身与周边绿色植被互相映衬,墓身极是明显,无其他字迹,却更显浑然一体,简洁美观!

普安南朝古墓

  普安南朝古墓,位于泉港区山腰镇普安村林场边“西姑庵”(即尼姑庵)。传说这里曾有一个尼姑庵,庵内住着99个尼姑,死后便葬于此处;今仍有1口“西姑井”

  这一古墓仅被1尺多厚红土所覆盖,洞穴口被两堵对开砖墙所封。2000年12月,普安村村民在挖掘红土时,手扶拖拉车轮陷入墓道而发现。根据古墓造型及砖的纹饰推测,应建于南朝时期(420—589年)。

  墓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前有 90厘米长的通道,墓室长5.15米,宽1.6米,高2米。墓砖模印有团花、缠枝花、蕉叶、龙、虎、玄武(蛇缠龟)等精美纹饰;有些墓砖还印有1个“吕”字,估计墓主人姓。墓砖呈土红色,面模印绳纹;砖长42.5厘米,宽18.5厘米,厚6厘米;券顶用的楔形砖的小头厚3厘米,大头厚6厘米,小头部印有蕉叶纹。

  墓坐北朝南。墓室前部的下方两壁向外各有1个券顶砖耳室。东耳室已被破坏。墓东西两壁及后壁各有3个约20厘米见方的小龛,共9个,后壁的上部还有一个较大的龛,但部分已遭破坏。墓内已渗入50厘米左右厚的红土。

  类似建有耳室的古砖墓,20世纪60年代在南安市丰州镇狮子山脚建设华侨中学时发现过,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墓。而在此之前,泉港地界也曾发现过。就在普安村该墓东10多米处,1953年曾挖出1座与此墓相同墓式,砖、花纹也相同的券顶室墓,出土 30多件陶瓷器物。有黄绿釉色的盘口壶,大小类型的罐、托杯、水盂等,而花纹砖有龙、凤、莲花、半边菊、蕉叶和圆圈米字形等纹饰。其中敞口托杯和敛口水盂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廿世纪60年代末又相继挖出数座古砖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丰州古墓群》)

  福建原为闽越族的家园。西汉初仅设一县以管理闽越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入福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南迁。此次发现的古砖墓显然是汉人的构建方式,且是较富裕之人的墓。

十三划

蔡清墓

  蔡清(虚斋)墓,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 桃花山东侧半山腰,相传为“龙虾出海”穴。

  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先儒蔡清墓》:

  “先儒蔡清墓,在城东三十六都桃花山。

  前被侵混,后裔控五十余年,经十余令不为理,家计荒落。

  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令徐之宽向本邑一恩贡廉林玉麟云:‘蔡虚斋,晋邑冕弁也。’

  曰:‘固是。惜子孙式微,坟山不保矣。’

  令问其略,即密乘小舆,饰为闲人,到山遍勘,细问耕农。回署索案,无之。盖经承已故,妻亦改嫁。乘夜到后夫家拘询。妇曰:‘前夫知此案有关,命氏谨守,未亡也。’

  令得案,告玉麟曰:‘通邑绅士皆可佥呈助控。’

  于是孝廉张源德捐白镪二千有奇,集绅士数百人,到元妙观同呈,随令到山会勘,谳语才定。越日,令丁艰归矣,勘讯定案只五日间。

  此固先儒之灵,然非令关心,绅好义,安得有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先儒蔡清墓》收录上述晋江县令徐之宽谳语,文曰:

  “审勘得二姓争控坟山一案。

  缘姓桃花山与姓赤石山毗连,以坑为界。康熙年间,姓越坑占葬,即经姓赴府具控。今虽旧卷无考,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八、九两月三次行县号簿可核。

  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田川等添葬,蔡联登等又赴府控。行县勘讯堂断均以古坑为界。而姓抹却坑西葬祖泉石竹坡之赤石山。竟以坑东锣钟山为赤石山,指桃花山水沟为古坑,界限混淆。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蔡联登复控,众绅士佥呈,奉府宪行县覆勘查。

  山土名桃花,山土名赤石。命名既异,分界自别。姓控称以坑为界,姓亦称以坑为界。坑与沟深浅广狭不同,自可立辨。姓又称,东界与姓锣钟山毗连,是锣钟山原属业。考《闽书》载:‘锣钟山有石,扣之声似锣钟。’此山非可假借。

  爰集两造人等登山覆勘,勘得二山毗连,桃花山在东,赤石山在西。桃花山色红,山形甚大,中起一峰,旁分两翼。中峰婉蜒而下参差数停。虚斋先生五世祖及 虚斋 先生墓在焉。

  墓左右两旁,俱有水沟,悉浅狭,俱本山中仑与两翼山夹界处所。故沟起于山之上半截,下至山脚海口,并非上通山顶。现量得右水沟深一弓,广一弓,半长一百六十三弓。左水沟深一弓,广一二三弓不等,长三百九十五弓。左水沟之上有薯园数坵,历系柯钦佃纳租为据。

  两翼山亦各起峰峦,齐出至海。左翼尽处有石森列。《闽书》载:‘锣钟石即此,扣之,果硿硿有声。以此石故,山亦以锣钟名。’《氏族谱》及原词称东界与虚斋先生锣钟山毗连是也。

  无尾塔在桃花山左翼‘即锣钟山’肩上,前对水沟,后近古坑。自塔至古坑,计长十八弓;自塔至水沟,计长二十六弓半。坑近而沟远。桃花山之情形如此。

  赤石山色赤。考《闽书》,原名赤虾,以一峰独下,脊高尾尖,形似虾故也。因土少石多,后人称为赤石。其脉亦从桃花山中峰左旋发来,中隔古坑。深三弓,广二三弓、十余弓不等。长四百四十八弓,曲折赴海,划割然天成。两山之分脉在此。之分界即在此。原自分明,无容争执。

  只缘塔在山,姓有东至无尾塔水坑之谱,遂藉塔图占夫契书,至者,止也。谱称东至无尾塔水坑为界,不过以塔为标的,而分界仍在水坑。岂谱载至塔,遂可越坑而管他姓有塔之山乎?且锣钟石在桃花山水沟之西,若以水沟作坑而为界,是锣钟山反为业,与氏族谱大相矛盾。将赤石一山而有二桃花,全山而失半矣。

  遍观山脊,旧有字二三处,现在二处琢毁,一处山二字尚可识别。水沟西畔薯园三丘,佃户柯七柯钦世纳租,历历可据。

  锣钟山二姓各有坟茔。姓新坟居多。坟一首,系给,现刘裕 年纳姓墓米,其余等坟,年远莫考。

  而蔡一朴公墓亦在锣钟山。一朴公为虚斋先生之祖,其墓不封不树,似属可疑。第查谱载:顺治间三迁葬,此时已式微,清亦有之。姓又称,此穴系无嗣祖婶坟,非一朴公墓坟。称无嗣已不可信。现勘得旧坟右肩之上,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田坡骑葬新坟,向左放水,有碍旧穴。如果 田 姓祖婶坟不应若是。随当场询之老成绅士,附山乡老、本山佃户,咸称实属 蔡一朴 公墓。历系 蔡联登 祭扫,愿出甘结等语。

  查墓有迁移,山无变易。今按其土名山脉验之,旧塔古坑及锣钟石所争之处,为姓锣钟山属实。山既属,坟亦无疑。蔡联登身为贤裔,自知礼教,岂肯以异姓无嗣女坟冒认为虚斋先生之祖。揆之情理,断断可信。

  并令田坡田亢田海田光田财田保田雷田状田尧、贡生田绍荆等,登山扣石,听锣钟声,按谱披图,指坑定界。而田坡等亦称坑在锣钟山西,此山原属业,自知占葬之非,惟哀恳久葬祖坟,免其起迁。近葬新坟,限日改迁。情词颇切。

  查此案姓占葬巳久,复行混争,本应从重究绪。姑念前案出控之田川田加爵等,已经身故,断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前久葬之坟,令姓向蔡联登给披田坡。新葬父坟、弟坟、并田海父坟,有碍一朴公墓,立限月内即迁。其余二十九年(1764年)以后所葬坟,着蔡联登公同田坡等逐一查明。如果无碍,亦□向姓给批。至田坡田保等新筑虚堆十余处,即日概行划平。其姓祖泉石坟前古坑东畔锣钟山旁叶提叶盖等现种园地,悉令向姓给批纳租,毋许姓再行混占蔡一朴公墓。

  众绅士念蔡联登无力,饮资公修,实属尊敬先儒雅意,应听从便。

  土工叶提在山播弄,当予责惩。

  田坡等藉坟混控,应拟杖责。

  仍候详请宪示饬遵,取具两造遵依备案,此谳。”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桃花山拜文庄公墓》和现代·陈泗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桃花山拜文庄公墓》(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文庄公与夫人合葬涂门外桃花山,上多石,前面海,潮汐可至。山麓喝名‘龙虾出海’。清初山被势豪盗占,控数十年不得直。管案卷之吏将殁,属其妻慎重保存,妻改嫁即将全案带去收藏。后有孝廉发动公愤,取案卷于吏之妻,在元妙观开大会,公呈力争。郡太守某公乃判归公裔世管。事载柯淳庵续修《晋江县志》稿,此其大略也。民国癸酉年(1933年)被盗发掘,公之族裔乃谋重修。是年冬告竣,泉人会葬者数百,公推遒执爵。典型如在,景仰之时,心向往焉!

  桃花山上郁佳城,
  海色苍茫一水横。
  龙虎行回环赤壤,
(原注:山土皆重赤色,桃花之名以此也。左右砂龙三顾,虎四顾,势环抱。)
  衣冠制度属明。(原注:改葬欲用明朝衣冠,而不识制法,乃以红衾包其遗骸。)
  冢高岂有铜棺固? (原注:坟灰尺厚,竟为盗发。铜棺见虎丘阖庐墓事。)
  身后全无玉磬鸣。(原注:公初生时,清源山鸣如玉磬者三日。)
  黍稷馨香殷仰止,
  先儒扶树表同情。
(原注:郡太守判案归后,公祠中为立一碑,曰“扶树先儒”,仰其德也。)

  【泗东按】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泉州西门人。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谥 文庄 。著有《四书易经蒙引》、《文庄公集》等书,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名臣。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孔子庙庭。

  其故居在西街孝感巷内,今尚残存。大门上旧悬一匾:‘文庄公故宅’,为清代陈望曾所书。厅中有一蔡清冠带泥塑坐象,乃坐在一口井上。文革中匾象均毁。

  其著书处叫‘蒙引楼’,在西街裴巷口西畔,已废,今属姓华侨之宅地。

  桃花山墓已废。

  祠在泮宫中菜市场,原坐北向南,今为粮店改建。”

  现状

  蔡清墓今已废,杂草丛生,仅余几级碎石砌成的墓埕。

  桃花山上有两座亭子,一座是新建的四角亭,供游人休憩;另一座当地俗称“四脚亭”,是蔡清古墓的护碑亭,亭体已废无存,遗址仅留有原亭子中央立的一方石碑,高约2米,宽0.62米,上书“明国子监祭酒理学名臣蔡虚斋先生神道”;两侧留有的3根石柱:靠前的一根刻有“秘阁贮名臣,遗书文宗百代”,应是原亭柱;地上卧着 的一根刻有“永思亭”,应是原亭楣。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泉州民宅·蔡清故居》、《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蔡清祠》)

蔡诒河(蔡玉鸣)墓

  清墓,位于晋江市罗山街道梧垵社区,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诒河(1853-1910),字玉明(或作玉鸣),号汝南,人称邦尾河,晋江罗山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创立五祖拳,为五祖拳创始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玉鸣》)

  墓占地面积约1332平方米,坐东向西。墓丘呈馒头状,直径2米,高0.6米。无其他装饰。

蔡梅皋墓

  蔡梅皋墓,在南安县官桥镇席里村尖山脚。

  蔡梅皋,明赐进士,云南大理知府。

  该墓在“文革”中被破坏,仅存墓前石翁仲、石虎、石羊各一对。

  墓左后侧120米处,有其夫人林氏陈氏墓,占地约4800平方米,墓作风字形,三合土结构,封土高3米左右,保存较好。

蔡氏

   氏,宋•宗室、知南外宗正事王士珸妻,绍兴卅一年(1161年)九月卒,葬南安县归化里西峰院后山之原(云台山余脉)。

  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收录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并加按时撰“南宋和义郡王姬蔡氏铁地莂”附编末,曰:

  李卓吾李贽之季父廷桂,明嘉靖间徙南安卅都之章田村,因号章田,卒葬于斯。1974年冬,余至该村调查卓吾史实,获知庄尾村曾于数年前掘一火葬墓,遗物破散,只存一青瓷骨灰罐,一小铁牛,一石刻墓志,一铁铸地莂(用以作缸盖),携归泉州文管会收藏。

  墓志称:‘有宋恭人蔡氏,泉州晋江人,甲寅(1134年)生。事皇叔祖少师和义郡王士珸,生男不劬。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十二日以疾卒于封崇寓舍,享年二十有八。卜以淳熙十三年闰七月十四日己未,葬于南安县归化里西峰院后山之原。'

  按赵士珸《宋史》有传(《宋史》,误),为宋高宗之从叔父。靖康之难随徽宗北迁,乘间逃逸,募兵克洛州。建炎二年(1128年),南归赴行在。绍兴五年迁泉州观察使,再迁平海军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卒年四十六,赠少师,追封和义郡王,谥忠靖蔡氏不劬,官秉义郎。《宋史·宗室表》详载其子孙名字。

  《墓志》系阴文,书带魏晋碑意。铁地莂阳文,冶铸颇工。六朝而后,墓葬常有买地券,或书于纸,或刻于砖,或勒于石,未见以铁铸。宋冶铁之艺日兴,太祖锡功臣以丹书铁券,今墓莂亦为铁铸,洵珍品也。

  西峰乃云台山之余脉,《泉州府志》略谓:‘山在南安三十都,距县西三十里。闽国王延彬为云台侍中,筑别馆于此,故名。下有清歌里,延彬来游歌舞地也。延彬殁,葬于山左。'

  三郎白马拓闽疆,招宝风涛来舶樯。(原注:王审知人称白马三郎,王延彬人称招宝侍郎。)
  公子豪华金缕曲,云台深处旧歌场。
  百年兴废靖康耻,南渡君臣水一方。
  烽火中原浑忘郤,馆娃又向云台藏。
  宛转蛾眉能几载?长埋香骨委遐荒!
  须臾龙种皆成幻,剩有云台月色凉。
  云台凉月照千古,我到章田吊
宏甫(原注:李贽宏甫。)
  西峰闻道现铁书,踪迹莫稽问老圃。
  试拂农家瓶盖碑,方知名属天潢谱。
  悠悠谁省玉闺愁,可惜红颜亦尘土。
  翁仲无存松柏薪,徒留铁莂契阴府!
  此莂千秋掩圹中,斑斑古色世无同;
  若非炉火焚烧久,那得凝形夺化工。
  览此残碑题数语,人间代序感匆匆。
  我今对酒披青史,不尽幽思怅宋宫!”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李贽赵士珸王延彬王审知》)

詹敦仁墓

  詹敦仁墓,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约78公里,祥华乡美西村将军脱帽山麓,与芹菜寨对峙。保存完好。

  詹敦仁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詹敦仁(914—979年),字君泽,号清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任小溪场长官,申请升场置县,名为清溪县(今安溪),为开先县令,德惠于民。亦为安溪姓始祖。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卒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墓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封土呈椭圆形,高约6米,宽4米,长4.5米。封土前立一抹角墓碑,阴刻楷书二行:“敕封始祖靖惠侯公墓”10字,下款“二十一世孙、刑部侍郎仰庇立”等字,保存完好。(按:墓碑世序镌错,仰庇应为詹敦仁二十二世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仰庇》)

詹琲墓

  宋,詹琲墓,在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侯洋虎厨内山麓。

  詹琲,号年德居士,又号凤山山人詹敦仁次子。劝陈洪进纳土归宋,泉、漳二州避免一场战祸。

  墓为蛋形封土,墓前重叠竖两碑,一为半月形,素面;一为长方形,抹额角,阴楷二行书“敕封二世祖靖贞侯公墓”,下署:“二十二世孙刑部侍郎仰庇立”等字。(按:原碑世序有错,应为二十一世孙)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琲詹敦仁陈洪进詹仰庇》)

锡兰侨民墓

  清源山锡兰侨民墓区,位于丰泽区东湖街道清源山世家坑(泉州城东东岳庙至七里庵的古驿道旁)。世家坑又称“世嘉坑”、“世厝埔”,讹音“洗脚坑”

  “锡兰侨民墓区”,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葬主要为明、清两代锡兰家族墓葬区

  1996年12月初,泉州海交馆刘志诚在泉州东岳山靶场西南的山沟里,发现摩崖石刻“世家坑”3字,并在山沟石板桥上发现刻着“文黄世嘉坑石桥”等几个字。接着,在石桥边部队已废弃的住宿区、养猪场和粪坑里发现5氏墓碑:“锡兰?故考为口口口孺人变官口口”、“清?植轩?公茔”、“缙甫?公祖坟”、“府君、孺人祖坟”、“清?氏坟5方墓碑,白花岗岩质,长方形。除2方残缺外,其余3方基本完整。碑文阴刻,字迹清晰。字体或楷或行,或工或拙。其中1方竖镌“锡兰”繁体字的墓碑石尤为引人注目。

  过一段时间,又发现一批氏墓碑,总数有23方,甚至有的墓碑还竖立着,还有氏后裔描红。这些墓碑刻着锡兰?宗什?敦岸?公祖坟”、“锡兰??公祖坟”、“通事公、慈淑”、“明?使臣公、孺人 等等。

  原指氏家族,祖先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王世利巴交刺惹。明·天顺三年(1459年),王子率使团出访明朝庭,回国途中停泊刺桐(泉州),因国内政局变故,遂留于此。因其名字第一音与汉语“世”相近,其后裔因取“世”为姓。

  ·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修的台湾漳化《世氏族谱·锡兰人房历代系》云:“我始祖巴来那公,由锡兰国君长入闽,为四夷馆通事。传一、二、三世,至四代再生三男,分为天、地、人三房。长房裕斋公建置产山在晋江东关外世家坑,土名世厝埔。

  2000年4月18日,斯里兰卡佛教部副部长艾德维拉·普列马拉特尼一行到世家坑参观考察。艾德维拉·普列马拉特尼认为:“这座古墓是斯里兰卡传人之墓已经毫无疑义,它很可能就是锡兰王子之墓。”同行的赫特拉奇·维民两位学者认为,古墓前的一对造型特别的石狮,其雕刻风格“系锡兰国科堤王朝前的亚巴忽瓦王国时代的狮雕造型,年代大约在14世纪末,即中国明朝初期”。而古墓前墓桌上雕刻的“呈交合状的蛇形图案石刻,更是典型的锡兰国图腾,名字纳格布图瓦Nagapttuwa),它寓意着人丁繁盛,是一种崇拜、祭祀祖先的象征。(世家坑古墓是斯里兰卡传人之墓:泉州晚报,2000.4.29)

  “风水”传说,世家坑对面山上的“芙蓉剪刀穴”是极凶之地,因此,原地墓葬也较少(东岳山原到处丛冢累累),大概因氏为外国人,对“风水”忌讳不太在意。

  (参见泉州历史网《鲤城姓氏·姓》、《泉州人名录·世利巴交刺惹》)

雷海青墓

  雷海青墓,亦称“相公墓”,位于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西的公路西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相公墓》、《泉州民间信仰·相公爷(雷海青)》)

十四划

碑兜古墓

  2002年,洛江区双阳镇高厝开发区发现一座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合土糖水灰古墓,出土了3块红砖刻字墓道碑、2块红砖墨画八卦图、17件小罐小瓶等陶冥器。墓葬地叫“碑兜”,至今乡人仍称该地为“碑内”。  

  出土的红砖刻字墓道碑阴刻楷书:世家墓道,公字岳,号友溪。嫡室孺人翁氏,继室舒氏。本地土名碑兜,万历六年永志。”其背面阴刻楷书四句:“许坟云云,益子荫孙,三房五子,富贵长存。”另一块背面刻吉祥语:“许氏世坟,是坟是坟,百子千孙,荣华富贵,世代长存。”此外两块红砖的四周则墨画八卦符号。红砖刻字墓道碑在泉州尚属首次发现,而碑背所刻四句吉祥语也是泉州民俗史上的首见。

  据悉,一般刻字砖质墓志铭是先刻上字坯才烧成砖的,而该砖质墓道碑则是成砖后才楷书阴刻的。背面并刻有吉祥语四句,即今人所说的“念四句”,证明今人红白喜事的念四句,早在明朝已有,对于研究泉州地区的民俗有史料价值。

  墓主许岳,号友溪,是双阳高厝、仕林坑姓的二世祖,亦是当地瑶林氏十世祖。许友溪的后裔,在300年后清朝出了一位名叫许闯者,被明朝侨居泉州的锡兰王子后裔氏招赘,得续锡兰世家香火,产生了中国的一个奇姓———许世氏。

漏泽园

  漏泽园 ,即官府划定的墓冢,供无私山可葬的穷人和无主死人埋葬之用。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漏泽园》:

  “按:

  (洪武)三年,又禁民间焚尸。若贫无葬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之地,立为义冢。

   天顺四年(1460年),令置漏泽园,有遗胔(“胔”: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露骸,一体掩藏。”

  古晋江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漏泽园》:

  “漏泽园:

  宋·乾道五年(1169年),守韩仲通建。

  嘉定十二年(1219年),守真德秀撤而广之。

  绍熙二年(1191年),守颜师鲁筑丛冢于东山永福寺后。守邓驿复于四门城外增置丛冢。

  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漏泽园在仁风门外一里许。

  嘉靖四年(1525年),守高越重建,缭以垣墙,命东禅寺僧守之。”

  古南安县

  古南安县(县治丰州)漏泽园,宋代建于九日山之东。明·嘉靖二年(1523年),移建于二都佛迹寺(位今丰泽区北峰石坑村西侧佛迹山,已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泉州儒道释寺庙·佛迹寺》)

  民国《南安县志·卷4·营建志1·漏泽园》:

  “漏泽园,宋时建于九日山之东。

  明·嘉靖二年,知县颜容端移建于二都佛迹寺。今仍之。”

  安溪县

  北宋·崇宁(1102—1106年)中,接上令各州县均以常平钱置漏泽园。明·嘉靖(1522—1566年)中,安溪县令黄怿始设于永安里。

  ·嘉靖《安溪县志·2规制类·公署··漏泽园附

  “宋·崇宁中,令州县以常平钱置漏泽园。安溪民贫,或有火化而置之沟壑者,良可哀也。

  嘉靖六年,知县黄怿始设在永安里。广六亩,环以石彻。地盖谢志道献者。”

  ·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漏泽园》

  “漏泽园,宋·崇宁中,令州县以常平钱置。

  明·嘉靖中,黄怿始设于永安里,县民黄志道出私地送官,广六亩,环石砌之。”

  德化县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5·建置志·院堂义冢[附]·漏泽园》:

  “漏泽园

  一土名东岳旁空地。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许仁置。后废。

  一土名按头格,在薜萝峰之麓,今瑶台书院墙外。贡生苏重光、监生林士品林升丽捐筑灰堆。

  一土名塔兜濑,在县东南瑶市社。

  一土名金锁形,在县南。

  一土名员山仔,在县南。

  一土名塔后山,在县南。

  一土名北门头,在县北古城外。

  一土名军仔山,在县西南鹏都乡。

  一土名梅木臭 (“木臭”合一字)坑,在科荣社涂坂溪头。二姓积年控争,乾隆八年(1743年)奉按察司批断归官。”

廖俨

  廖俨墓(五代),亦称“廖长官墓”,俗称“乌鸦墓”, 位于安溪县治所东南3里的永安里埔土寻乡(“土寻”合一字。今属城厢镇员宅村)田洋中。

  长官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廖俨(855—945年),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御史中丞。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避乱入闽,隐于南安小溪场(今安溪县),百姓奉为“长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廖俨》)

  廖俨卒后,清溪(后改称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亲自为廖俨择一墓地,穴曰“飞鸦落洋”,后世称“乌鸦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墓被毁,墓碑幸得上苑嫁给该村的女子廖天玉收藏,方保存完好。1981年2月,旅居印尼族人廖荣光捐资在原址重建。今其处周边虽建起了安溪的金融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但廖俨墓地保存良好。

  墓坐东南向西北,石构,墓碑两行阴楷:“清溪长官 氏祖坟。”詹敦仁亲书。

瑶林氏始祖陵园

  瑶林氏始祖陵园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苏坑村蔡口。2007年6月列为第四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瑶林许氏始祖许爱生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年),官至左侍郎、特晋银青光禄大夫兼金吾将军。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晋江瑶林乡,后迁居石龟,为晋江氏一世祖,传裔蕃盛,广泛分布于闽南各地、台湾及南洋群岛、海外各地。仅晋江就有氏聚居村落108村。

  该墓始建于唐,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2750平方米,整体现保存完好,为圆形封土堆,圆顶石墓碑,半圆形石墓桌,为研究晋江古代移民历史之实证。

熊尚初

  熊尚初墓,三都乡人称熊尚初“国殇公”,俗称“国殇公墓”,位于晋江三都太昌村杏田山,今晋江市磁灶镇杏田自然村一厂房的围墙内。

  熊尚初,明·南昌人,明·正统(1436—1449年)末荐擢泉州太守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邓茂七农民军逼城下,泉州卫所兵力未及调动,熊尚初遂自提民兵500名,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弘分统之, 逆战于泉州城南30的里古陵坡(杏田山一带,时属晋江县三都,今磁灶镇五龙村),兵败被执,与史孟常、杨仕弘皆死之。葬杏田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明·正统十四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属县》、《泉州人名录·熊尚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泉州太守熊尚初墓,在三都杏田山。死邓茂七之难。详见‘宦迹’。”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士民重修熊尚初墓并勒石以记,即今存规制。

  墓呈“风”字形,墓碑为花岗岩质,上书:“明 泉郡 正统十四年讨贼血战忠节卫民公墓,隆武二年秋士民勒石。”字迹较模糊。

  当时所立的石碑位于墓的左后方,称“国殇公碑志”碑。现代,在熊尚初墓冢左前方新建石亭1座,“国殇公碑志”碑移立亭中护之。碑文记载熊尚初带兵卫民事迹和隆武二年重修过程,惜字迹如今漫漶不鲜,难以辨认。

十五划

颜仁郁

  颜仁郁墓,在德化县三班乡三班村纱帽峰。

  “归德场长颜仁郁墓(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颜仁郁,德化建县前归德场场长,生于唐,卒于五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仁郁》)

   墓坐南向北,依山凿墓室,混凝土封茔,无墓碑,墓门前石砌酒桌,背靠高山,墓埕小,前临险陡山坡。

   据《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墓为与其妻、一品夫人郑钰合葬。继妣、一品协灵夫人姚氏于南宋·景定五年甲子(1264年)迁葬于墓侧。

潘思光墓

  
  潘思光墓,在安溪县西坪乡留山村路下。

  潘思光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潘思光(1704~1766年),字亚卿,号涵亭,清·安溪县崇信里留山乡(今西坪乡留山村)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曾任河南郏县等知县,乾隆曾褒其功。乾隆卅一年(1766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潘思光》)

  墓石构,南向。墓碑阴楷涵亭 先生墓”6字。墓前立1对望柱。

潘山南朝晚期砖墓

  潘山南朝晚期砖墓,位于泉州市区潘山、原泉州糖厂宿舍区一带,与2013年4月发现的疑似唐、五代招贤院遗址相距仅200米左右,2014年3月发现。未发现墓志铭,墓主不详。

  古墓长方形,已遭破坏,残长2米、残宽1.3米、残高0.8米,推测完整墓室长度为4米左右,高约1.3米。墓内四周设有防水的水渠。

  墓室内壁全部由墓砖砌成,有青砖和红砖两种,形态也有楔形砖和方砖两种,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高约6厘米。墓砖纹饰刻有钱纹、篦梳纹、叶脉纹等多种,印有“中”、“大芳”、“大方贵”等文字 ,与泉州发现的10多座“武吕”唐墓的墓砖铭文十分相似。这些墓砖纹饰在南朝时期很流行,此前出土的丰州皇冠山墓葬群,墓砖亦有篦梳纹、叶脉纹。

  残存的墓室里发掘出盘口壶、碗、油灯残件、炭炉残件等陪葬品。从其器形和釉色看,盘口壶烧制工艺成熟,属于同时期的“高档品”

潘承家墓

  潘承家墓,俗称“家爷墓”;因筑有蝴蝶亭,又称“蝴蝶墓”,位于南安市乐峰镇炉山村慕美山头。近年翻建。

  潘承家(1659—1719年),字可钦,号师六,清·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人,官至广东碣石总兵官,康熙五十八年已亥(1719年)三月卒于任所,赐祭葬。(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潘承家》)

  墓体呈乌龟状,用绿辉花岗岩制作而成。

  “乌龟头”前建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庙,重檐歇山顶,供奉潘承家塑像,上方壁上有用泥塑“四代一品”描红大字,左边写有潘承家立”,右边写有“康熙乙未覃恩诰赠”。塑像前有一案桌,可放香烛和祀祭等物品。

  庙前石埕原立有1对石将军、1对石马,被盗,现存为仿制物。

  石埕下方有1对六角形的凉亭,称“蝴蝶亭”。亭中立潘承家《墓志铭》,额为“钦赐祭葬皇清诰授荣禄大夫、镇守广东碣石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仍第馀功二次加一级、师六 公暨原配一品夫人郭氏墓志铭”,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左通政、叔顿首拜撰文,乡进士、文林郎、知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事、弟晋龄顿首拜篆额,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贵州思南府印江县事、弟晋晟顿首拜书。”(全文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潘承家》)

十八划

魏九郎墓

  魏九郎墓,原在泉州城东华侨大学校园北部宿舍区旁边,保护完好,是泉州市少有的元代墓葬。2001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迁城东社区碗密自然村后凤冠山。

  魏九郎,因蒙古人侵挠中原,避难徙居泉州,开基西福村,为氏闽南始祖,本省各地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都有其后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魏氏·西福氏家庙》)

  墓园占地300平方米,建于元代,墓碑镌氏世祖坟”5字。

魏元翼墓

  魏元翼墓,位于丰泽区清源街道清源山麓西寮村西。2010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魏元翼(1589—1672年),字尚博,号澄苍,明末清初·晋江县东门外西福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历松阳县知县、石埭县知县,后归隐故里。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魏元翼》)

  墓依山而筑,座西南向东北,为糖水与三合土构筑,保留明代遗风。墓穴封土堆呈马蹄型,墓埕分2级。墓左侧有后土封土堆及碑刻。墓总占地面积235平方米。花岗岩墓碑立于石构墓桌之上,顶略作双斜坡,分3行镌字:“奉直大夫澄巷公 配封安人孝慈 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