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留氏—下卷)

  映紫垣堂[留安刘氏宗祠、留安留(刘)氏宗祠。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
    ——留改姓刘。
    ——字行。
    ——留安刘氏科名录及迁徙。
    ——抗倭族贤。
    ——宗祠始建。
    ——宗祠规制(规制。匾额。)

  溜江留氏宗祠
    ——肇基与衍传。
    ——迁台。
    ——宗祠。

映紫垣堂

  映紫垣堂,即“留安氏宗祠”,因留安氏由留安氏改姓而来,后世亦称“留安)氏宗祠”;位于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修爵堂”留从效故居)左前方。2002年1月列为永春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修爵堂》)

  “紫垣” 即紫垣星,用来代指皇宫。唐·令狐楚《发潭州日寄李宁常侍》诗:“君今侍紫垣,我已堕青天。”宋·石介《感事》诗:“帝宅君土中,紫垣当辰极。”北京紫禁城的“紫”字也是代表紫垣星,表示皇宫就是天下的中心。“映紫垣”意指上映紫垣星,即上达皇宫的意思。

  改姓

  留安氏即留安氏衍传而来,为入浙江1世祖留因的25世孙二房留环派下。(泉系氏世系均以留因为1世列序 )

  至氏39世(字行“与”)留天禄,字布向,为留正6世孙,留伯惠次子。南宋末,留天禄任泉州府录事参军。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宋室倾颓,留天禄耻屈节以事新朝,遂弃官回迁永春留安故地,改姓,为留安)氏本支始祖(1世)。卒葬留东墓侧。留天禄吴氏,生2子曰刘治凤刘仲熊

  《清源氏族谱·迁移志》和《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均录有1份天禄公改姓遗嘱”(廿世纪初镌立于映紫垣堂内),文曰:

  “余先祖鄂公留从效以建勋宋室,受主褒封晋江郡开国王,历传至忠宣公留正,弼辅三朝,世世子孙爵公侯者多人,膺台阁者辈出,簪笏相绳,经三百余年而不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

  罔意降及余身,忝任泉州录事参军,适丁宋社倾颓,胡元入主,深愧才微力薄,不能匡复国家,又不忍屈节以事新朝,由是弃官归梓,改姓为

  所愿后世子孙恪遵遗训,惟孝惟忠,毋忘乃祖,卯田卯金原属共宗,是所至嘱!”

  文中“留”字以“卯田”代称,而“刘”的繁体字是“劉”,用“卯金”指代。此后留安2氏并行天下,实为同宗。

  字行

  留安氏原按《氏百代源流歌》字行,至氏39世(字行“与”)留天禄改姓后仍尊之,至49世(字行“恩”)后才自立字行为:“邦君仕子,伯仲叔恭,宽信敏惠, 敬绳祖武,光辉奕世,燕贻孙谋,昭其景运,笃迺公侯,永垂大业,丕振春秋,云礽鼎盛,衍庆万筹。”“敬”字行相当于氏族谱61世“易”字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修爵堂·字行》)

  留安氏科名录及迁徙

  民国时曾整理留安氏自1世刘天禄留天禄)以下历代科名录:

  1世(氏39世)

  刘天禄,南宋末·泉州录事参军。

  2世(氏40世)

  刘 廷著,明·洪武(1368—1398年)初举人才,任衢州广益仓大使。

  刘仲熊,字存方, 号达兴,二房留环后裔,留正“大留府”派下,刘天禄次子。戍贵州黎平五开卫(隶属湖广都司),为泉州迁五开卫始祖。生一子曰复祖

  7世(氏45世)

  刘孟福 (1399—1431年),在南京从军,明·宣德五年(1430年)随郑和下西洋,任副将;宣德六年(1431年)于印尼苏门答腊殉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

  10世(氏48世)

  刘世选,又名碧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治易入邑庠生,旋补廪膳生。

  11世(氏49世)

  刘锦,号纯直,治易入邑庠,旋补廪膳生。

  刘龙,号鱼山,嘉靖元年(1522年)15龄入邑庠生,旋补廪贡,授江西石城县训导,继任浙江诸暨县教谕。

  刘梦麟,名,18岁入邑庠补廪秋闱备中。

  刘凤,字邦岐,15岁治易取进邑庠生。

  刘阳春,字邦垣,治《易》取进邑庠生。

  刘民仰,字邦孚,治《易》入邑庠生,旋补廪膳生。

  刘民效,字邦范,任湖口县彭泽驿驿丞,升安徽池州府仓尉。

  12世(氏50世)

  刘栋,字君任,治《易》入邑庠。

  刘师鲁,字君植,治《易》入邑庠。

  刘桥,字君严,治《易》入邑庠。

  刘榕,字君南,治《易》入邑庠。

  刘梓,字君顺,18岁入邑庠,旋补廪膳,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出贡,任本省训导,升任淮安教授。

  刘杞,字君笃,治《易》入邑庠,旋补廪膳生。

  13世(氏51世)

  刘丽东,字仕晋,治《易》入邑庠。

  刘 珪,字仕朱,取进邑庠生。

  刘 以恭,字仕潍,又名,入邑庠生。

  刘焜,字仕谦,入邑庠生。

  刘凤池,字仕绩,入武序生。

  刘复来, 字仕质,治《易》入邑庠生。

  14世(氏52世)

  刘于果,字子果,入邑庠生。

  刘大观,字子宾,治《易》入邑庠生。

  15世(氏53世)

  刘檐,字伯爵,入邑庠生。

  刘开响,字伯钟,邑庠生,都举团练总。

  刘和德,迁德化县汤岭社汤贱里下店乡云头洋。《清源氏族谱·迁移志》:“德化县汤岭社汤贱里下店乡云头洋,五十三世和德公迁居,即天禄之裔也。”

  16世(氏54世,字行“尔”)

  刘亨甲,字仲训,入邑庠生。

  刘光周,字仲实,又字毅斋。明·万历卅年壬寅(1602年)六月生。入清,从永春留安进台湾府凤山县学庠生,为永春留安迁台始祖。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闰三月卒。今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属此支系。

  刘 觐光,字仲平,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入惠安县武生。

  17世(氏55世)

  刘志斯,字叔和,弃文入邑武生。

  刘成金,字叔绎(左部首为“山”),入州庠生。

  刘大经,字叔扬,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入台湾彰化县庠生。

  刘腾蛟,字叔揖,弃文入邑武庠生。

  刘留光,字叔易,入州庠生。

  18世(氏56世)

  刘顒,字恭岩,榜名人杰,入台湾彰化县学。

  刘一士,字恭謇,入州庠生。

  19世(氏57世)

  刘望槐,字乘宽,入台湾彰化县学。

  20世(氏58世)

  刘树春,字信茂,赠昭武都尉。

  刘本立,字信敦,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入州庠。

  刘对扬,字信赠,道光五年己酉(1825年)入州庠,同治元年壬戍(1862年)训魁。

  刘 象贤,字信道,乾隆卅七年壬辰(1772年)入州庠,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补廪膳生。

  刘廷光,字信豆,援例明经。

  刘齐声,字信水,援例明经。

  刘春晖,字信笔,入州庠,被革,改名宜光,后进台湾彰化县学。

  刘章振(1820年—),字金声,偕子刘大榕自留安迁居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开留刘“清水派”

  21世(氏59世)

  刘冠鳌,字敏仁,清·光绪(1875—1908年)间,昆宗师取进州庠生。

  刘汤铭,字敏辉,诰封奉政大夫。

  刘拔英,字敏资,援例明经。

  刘葆声,字敏松,援例州同知。

  刘 葆英,字敏英,援例明经。

  刘葆国,字敏周,援例明经。

  刘 云龙,字敏梁,清·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科武解元,千总。

  刘若朝,字敏璜,署泉州中军府守备。

  刘炳贤,字敏芳,援例明经。

  刘柳堤,字敏道,援例翰林院待诏。

  刘英,字敏才,入州佾生。

  刘韵珊,字敏声,入州佾生。

  刘瀛洲,字敏前,清·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入武泮,加千总衔。

  22世(氏60世)

  刘佩光,字惠荆,例授五品同知衔。

  刘成龙,字惠庄,援例明经。

  刘云彬,字惠彬,例营千总。

  刘葆昭,字惠星,例授明经。

  刘贻昆,字惠统,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戊戍科试取进入泮,以附贡授晋江县学正堂。

  刘盛时,字惠礼,例赠宣议郎。

  刘嘉猷,字惠谋,援例明经。

  刘如山,字惠寿,县长,任保卫团副团长。

  23世(氏61世)

  刘定国,字敬安,例候选府知事。

  24世(氏62世)

  刘国正,字纯朴,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州庠生。

  抗倭族贤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至隆庆元年(1567年)间,倭寇和流民武装多次侵入永春,东起湖洋,西至蓬壶,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抢掠烧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氏族谱收录有1篇《寇警记》,提到嘉靖卅九年(1560年),“倭寇蜂起,辅以沿海奸民,啸聚成群,攻陷永春县,留安一村悉被饱掠。幸有刘君益兄弟,以拳术闻一时,率众血战,追斩贼酋,地方赖之以安。”

  廿世纪初《永春县志·卷21·忠义传》也提到:刘君盟君益,俱昭善里(即留安)人”,在当时倭寇和流民武装不断侵扰永春,官军无能力应对的局面下,附城乡兵以刘君盟“有勇略,推为统帅,而君益尤精悍善战”,并特别提到君益擅技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倭寇勾结晋江谢爱夫,纠众数千,从南安诗山进犯永春留安、榜头,围攻县城。留安人刘龙(贡生出身,曾任江西石城训导)等率留安村民坚守双鱼寨,以鸣螺为号,向东平、湖洋等地兵民报警,共同出兵保卫县城。当时倭寇威胁说:“我们不攻寨,你们反要来攻打我们。你们如果敢再鸣螺一声,我们就要火烧你们的房屋。”面对倭寇的威胁,留安的义士们义无反顾,掷地有声说:“庐有所不顾,城有所必守!”“我辈不可危父母以兵也!”结果,留安村被焚毁殆尽。“斯时也,华堂翻成焦土,旧《谱》称姓仅存三家。”

  宗祠始建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留天禄从泉州弃官回迁永春留安故地,改姓,始建“映紫垣堂”为留安氏宗祠 ,并将原来的祖厝(即留从效故居“修爵堂”)的列祖列宗神主迁入映紫垣堂,使之成为永春留安)氏宗祠。

  现代重修。

  宗祠规制

  规制

  映紫垣堂的朝向是少有的坐南朝北,占地约400平方米,由大门、围墙、大厅组成,富丽堂皇。

  大门画有威武的1对门神。围墙和双翘脊铺设琉璃瓦。

  大门外横额“彭城衍派”。大门联:“一代元勋封鄂国,三朝宰辅赐秦公。”左边门书 “祖德”,右边门书“宗功”。内侧贴瓷砖彩绘“双凤朝牡丹”,横额 “镇闽传芳”。装饰喜鹊等浮石雕。

  大厅面阔3间,进深3间,宽约10米,深约6米,穿斗式构架,悬山顶,面积不大,但金碧辉煌。上方悬1块金匾额“映紫垣堂”。厅堂有历代氏名人石浮雕像。

  大厅神龛奉祀先祖神位,主要奉祀鸿胪卿文圭公(留环)及其妻汝南郡君·盛氏夫人。清·乾隆辛未年(1751年)泉州举人留燧叔任陕西高陵县尹时,曾寄来纹银20两,买地田租8担充入祠内祀祖,加祀留雄、鄂国公·留从效、忠宣公·留正等先祖考妣神位,至今仍之。神龛柱联:“派衍清源,累世勋名昭国史;功扶宋室,一门忠孝绍宗祊。”

  厅中楹联:

  前柱:“插壁金花春晏罢 , 堆床玉笏早朝回。”

  中柱:“佐宋室以定王侯,旷代英雄有几?扶中兴而新景运,救时宰相无双。”

  神龛两侧:“宋代著徽声,为公为侯为相;秋堂遗令则,惟忠惟孝惟廉。”

  廊口内壁:“自清源肇造鸿基,祖德千年存世谱;至 天禄 复居故里,后昆百叶守先程。”

  还有:

  “一代元勋封鄂国,三朝宰辅赐秦公。”

  “桃源灵淑萃宗祊,奕世凤毛麟趾;鄂国勋名垂宇宙,千年春露秋霜。”

  匾额

  《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上记载留刘氏宗祠原有匾额37方。可是,匾额有的失落,有的在分支宗祠里,大都在“文革”时被毁。

  如今宗祠仅留存的4块御赐牌匾,是2002年6月从旧大队部里找到的:

  “鄂国恭王”匾:木雕,长92厘米,宽57厘米。两边注明:“宋敕封戴恩奉国保庆功臣、开府义同三司、太师、中书令、鄂国公、追封晋江郡恭王留从效立。”

  “开国元勋”匾: 右边写着:“宋敕封清源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会稽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依前持节南州诸军事守南州刺史、晋封太子太傅、开国伯留从愿立”;左边写着:“宋敕封银青光绿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龙武将军致仕、兼御史大夫、上骑都尉、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留朴共立。”

  “圣旨”匾:留从效6世孙留正立。

  “三朝元老”匾: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庚辰科进士,历授兵部侍郎,蒙孝宗皇帝敕授龙图阁大学士,光宗皇帝拜左丞相、申国公,宁宗皇帝加太子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宝庆三年(1227年)敕赠太子太师,赐谥忠宣、追封秦国公留正立。

  其他33块牌匾是:

  1.“状元拜相”匾:南宋·淳佑二年(应为四年,1244年)状元及第,历授门下侍郎兼枢密使、翰林院直学士,赐紫金鱼袋、左班丞相留梦炎立。

  2.“鄜州都督”匾:唐·敕授神机指挥使、晋赠鄜州大都督留雄立。

  3.“校选驸马”匾:宋·敕授承御郎、通判广东惠州府军事、校选驸马留元钧立。

  4.“内阁学士”匾:宋·徽猷阁大学士留恭、龙图阁大学士留端(“艹”字头)、宝章阁大学士 留元刚、宝文阁大学士留元英、端明殿大学士留宪仝立。

  5.“殿中侍郎”匾:北宋·太平兴国 (976—984年),敕封朝请大夫、检校尚书礼部员外郎、行蔡州司马兼殿中侍御史、扬州观察支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留仁譓立。

  6.“太子少保”匾:南宋·淳祐(1248年)戊申科进士,历授银青光禄大夫、提举枢密院参军、加太子少保留应奎立。

  7.“翰林侍讲”匾:南宋·景定(1260—1264年),敕授奉议大夫、权直中书省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留梦柱立。

  8.“监察御史”匾: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敕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行泉州别驾兼监察御史、武备骑尉留绍基立。

  9.“尚书仆射”匾: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年),敕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晋封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留居道立。

  10.“御史大夫”匾: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敕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 上柱国留绍兴, 宋·司徒、守国殿前承旨兼御史大夫留绍鎡仝立。

  11.“大理寺丞”匾:宋·敕授中散大夫、大理寺丞、赐紫金鱼袋加少保留硕立。

  12.“大府寺丞”匾:宋·敕授通直大夫、大府寺丞、知汀州府事留元长立。

  13.“工部尚书”匾:宋·敕授午卫将军、工部尚书留从武,镇卫将军、工部尚书留从迁,左卫将军、工部尚书留镐,左卫将军、工部尚书留仁诲仝立。

  14.“累世大夫”匾:宋·通奉大夫、知抚州诸军事、赐紫金鱼袋留丙,宋·朝奉大夫、通判建宁府事兼福建招捕司参议留元奎,宋·朝奉大夫、知通州府事留元崇,宋·奉议大夫、江淮、湖浙都大坑冶主管文字留元度,宋·朝议大夫、将监丞兼督机务事留元衡,宋·平海军节度判官、历升朝散大夫、经略安抚使司留载仝立。

  15.“殿直佐职”匾:宋·敕授三班佐职留丕绩、左班殿直留丕式、三班佐职殿前供奉留丕训、东西班殿直留傃、右班殿直留杰仝立。

  16.“节度刺史”匾:宋·特授泉州节度使巡官留承岌留廷深,宋·特授泉州刺史留仁逊留仁袭,漳州刺史留丕穆仝立。

  17.“博学宏词”匾: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中式博学宏词科进士留元刚立。

  18.“南省进士”匾:宋·两浙漕贡经魁、南省别院进士、任平海节度推官留灅立。

  19.“司户参军”匾:唐·历任司户参军留德留长留承恤留仁说留仁谕,宋·历任司户参军留居强留居镒留文远留文宁留文廉仝立。

  20.“奕叶芳声”匾:宋·泉州府路录教授留天锡、泉州府录事参军留天禄,明·衢州府广益仓大使留廷著、池州府仓尉留民效仝立。

  21.“四世科第”匾: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戍科举人留芳、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留志淑、嘉靖廿五年(1546年) 丙午科举人留元复 、万历二年(1574年)甲戍科进士留震臣仝立。

  22.“布政使司”匾:明·弘治 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历任浙江布政使司留志淑立。

  23.“解元”匾:清·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科兵部会试中式第一名刘云龙立。

  24.“副魁”匾: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中式副举刘对扬立。

  25.“儒学正堂”匾:清·特授江西石城县儒学正堂、继任绍兴诸暨县儒学正堂留龙,淮安府教授留梓仝立。

  26.“明经秉铎”匾:清·署理泉州府晋江县儒学正堂留贻昆立。

  27.“进士”匾(一):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科 留道助,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科留恺,绍元年(1094年)甲戍科留鎔,崇宁二年(1103年)癸未科留阮,宣和 三年(1121年)辛丑科留毅留湲,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庚戍科留俊,绍兴廿七年(1157年)丁丑科留清乡,绍兴卅年(1160年)庚辰科留正留洪,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留澄,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留定留寅,淳熙二年(1175年)乙未科留浩、淳熙五年(1178年)戊戍科留骏,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留祺留淇,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留简,嘉定元年(1208年)戊辰科留大用留良

  28.“进士”匾(二):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留端(“艹”字头)、留三益留均,嘉定十年(1217年)丁丑科留元英,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留张遇,宝庆元年(1226年)丙戍科留宗传、嘉熙二年(1238年)戊戍科留宓,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科留汉辅留梦炎,淳祐七年(1247年)丁未科留解,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留梦森留应奎,咸淳十年(1274年)甲戍科留文奎、嘉定七年(1214年)甲戍科留元治,景炎二年(1276年)丙子科留东,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留元刚,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留志淑、万历二年(1574年)甲戍科留震臣、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戍科留敬臣,清·乾隆卅一年(1766年)丙戍科刘国柱

  29.“举人”匾:北宋·元丰(1078—1085年)留传,政和(1111—1118年)留宠留邦直留希房留传,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乙酉科留纳留瞻留崧留崇,淳熙元年(1174年)甲午科留琮留训,淳熙十年(1183年)癸卯科留琰留伦、解元留兴复,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科留熹,嘉定六年(1213年)癸酉科留玺留子迈留壬,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科留壬仲、留元颖留绚留洽留泽留梦邱留爱祖留梦午留宁留应斗,咸淳三年(1267年)丁卯科留应发、解元留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留蕃,洪武廿三年(1390年)庚午科留盛,永乐七年(1408年)乙丑科留震留太平留贵留汉留渶留潜留厚,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留衢留溆留志得,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科留成留衮,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留芳,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留禄留棨 留纯,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留文辉留志淑,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留子陈,嘉靖廿五年(1546年)丙午科留元复留九龄,隆庆(1567—1572年)留震臣留敬臣,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科留让,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留汉,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留湛然,万历卅七年(1609年)己酉科留觐光,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留维相,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留景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科留宪章留美祖,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补癸卯科(雍正元年,1723年)留燧,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留宪仪

  30.“特奏进士”匾: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留汝弼,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科留晏留骥留弼,绍兴十八年(1148年)戊辰科留暠,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留三登,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留俊求留本留洪留应祖,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科留谦,庆元五年(1199年)己未科留文瑞留大年,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留馹,绍定五年(1232年)壬辰科留乐留宗传留礼,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科留天泽,淳祐(1241—1252年)留炳,景定(1260—1264年)留梦柱留应午留佑祖留雷焕

  31.“岁贡”匾: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科留万,明·留宗清留厚留绅留英,成化元年乙酉岁(1465年)留雍留成留雝留缵留观留牺留衮留棨,嘉靖十七年戊戍岁(1538年)留伦留栋留与德,嘉靖廿五年丙午岁(1546年)留龙,万历十二年甲申岁(1584年)留民仰,万历十七年己丑岁(1589年)留梓留元器。                     

  32.“经纬传芳”匾:清·例授州同刘葆声,清署泉州中军守备刘若朝,翰林院待诏刘柳堤,千总衔刘瀛洲,五品同知衔刘佩光,候选府知事刘定国,候选分县刘盛时

  33.“明经”匾:刘廷光刘其声刘俊英刘葆英刘葆国刘炳贤留成龙

  此外,还有“葆昭嘉猷”和为民国永春县长、继任永春县保卫团副团长刘如山立的“秉钺鸣琴”匾等。

溜江氏宗祠

  溜江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新编《晋江县志》:“溜澳,宋为弦歌里,明属十五都,位于福全所城南门处,临近海湾,现名溜江。”

  肇基与衍传

  《晋江县志》记:“古婆庄,在十四都横山下,留从效微时负贩过此,时时午食于媪家。及从效贵,赐媪第宅良田,故名此庄为婆庄。”依此说法,则氏27世留从效未显贵时曾居晋江乡间;而民间传说中留从效早年就是居住溜江,以贩鱼为生,常过古婆庄。

  大约在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氏一支、34世留汝猷大用,迁福全肇基。因居住地傍海,名海湾曰留湾,村曰留澳、留江。因近水依存,后加三点水,称溜湾、溜江,以示当地姓与水密不可分。氏是开发当地最早的姓氏之一。

  氏家谱》记:待时公,字邦直公子,娶赵氏,生二子汝翼汝猷。自登进士,子开去福全。”“汝猷公,字大用待时公次子,登嘉定元年戊辰郑自成榜进士,仕台州县知县,娶洪氏,生一子曰景武”。“尚贤公,景武公长子,授承奉郎,生一子曰希圣。性乐山水琴棋雅趣,自设海湾曰留湾,商船聚货市利。”

  迁居福全溜澳的氏先民建有鄂公庙以祀先祖留从効《闽书抄》:鄂公从效庙在郡东南留澳,庙后有岩石。淳祐(1241—1252年)末,一夕晦冥,巨石忽移置岸上。”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鄂公庙》:留鄂公庙,在府治东南留湾庙后浦,祀五代时鄂国公·留从効,今废。”

  明初,建福全千户所城,留澳氏住居皆圈入福全城南门内,故留澳氏又称福全氏。

  元、明时期,陆续有氏族人迁往溜澳。《族谱》载:敬生公,改顺义公次子,娶周氏,生四子曰甫生待铭得铭徵铭。公生于元·元统癸酉年(元统元年,1333年) ,卒于明·永乐辛卯年(永乐九年,1411年),葬洋下乡后壁灰墓。”“甫生公,改复铭,字从新,号拙翁敬生公长子,娶王氏,生三子曰广。公与二弟俱分居福全。”

  溜澳氏于明代人丁颇盛,分上楼、下楼两支。

  42世(字行“智”)留孟,二房留环后裔,留继宗长子,属大留府。娶许氏生一子曰。为泉州迁陈埭始祖 。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战乱纷纷,复遭“迁界”之变,溜江氏多迁往龙湖仑上、永和旦厝。

  福全迁仑上始祖是氏50世(“信”字行)留震聪留震聪是二房留环后裔,留熙瑛长子;娶柯氏,生一子名。仑上氏自42世“智”字行自创家训字行共34字排行:“伯贵永颜华国君,绍大孟曰文瑞奇,朝廷金榜开,奕世簪缨才,祖泽经书重,孙谋位鼎台。”如仑上“奕”字辈,相当于氏族谱61世“易”字行、留安“敬”字行。

  现晋江的姓人口,福全溜江村不到100人,龙湖1000人,龙湖内坑200人,永和旦厝700人,陈埭海尾村200人。

  现存晋江福全《溜江氏族谱》、晋江龙湖《仑上氏族谱》(嘉靖十八年己亥季冬大留府洪麟书)、晋江龙湖《仑上氏族谱(留文强支系)》、晋江龙湖 《仑上氏族谱(留奕钗支系)》、晋江永和《旦厝氏族谱》。

  迁台

  清·康熙、乾隆年间,晋江沿海百姓纷纷东渡台湾开拓,氏迁台者亦不在少数。

  52世(字行“德”)留德吟,二房留环后裔,属西留府;生康熙(应为乾隆)年间,卒嘉庆年间,年49岁。生二子,长亦厅,次亦榥(在厝)。留德吟从永和旦厝南渡台湾,住鹿港,为台湾彰化县鹿港镇始祖。

  52世(字行“德”)留德力,谥信义,二房留环后裔,留国筭四子,属西留府。生乾隆卅四年己丑(1768年 )四月,卒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七月。生一子曰亦祥留德力从龙湖仑上迁台湾云林县东势乡,为东势乡月眉始祖。卒葬台湾下林仔庄,座东向西;妣葬大岸。

  据调查,在台湾云林县东势乡、褒忠乡,台北县三重市后埔(编有《后埔谱系》),云林县北港镇,彰化县鹿港镇(编有《氏家谱》),高雄县,皆有 氏聚居,现人口有七、八千人。在台湾人口姓氏排名中,氏列182位。

  聚居台湾的氏族人,分别以“福全”、“仑上”、“银同”、“彭城”、“清源”、“庆余”、“东海”为堂号。其中“银同”一支迁自嘉禾(厦门),“庆余”一支为浙江丽水县、青田县迁去,其余皆直接迁自晋江,而以堂号“仑上”、“福全”氏最多。

  宗祠

  明代,福全城南门内城边建有氏祠堂,“祀鄂公留从效、忠宣公留正、顺义公三位。”但 该祠堂因年久失修圮塌,今仅存遗址。